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9 09:01: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篇(1)

1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

1.1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

随着工程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 1992年山西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1997年降低到302 000hm2。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大。

1.2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

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点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山西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m3,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3 顽固难治

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不太严重的松毛虫、于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2 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①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②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③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④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动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⑤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病虫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仅达到73%),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3 主要对策措施

3.1 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在国家、省、市、县四级测报网络,及时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动态和发展趋势,为防治提供依据。通过严格的检疫措施,防止境外危险森林病虫害侵入和国内危险病虫害的异地传播,运用现代化的防治手段,增强防治能力,提高防治效率,减轻灾害的损失,实现森林灾害可持续控制。

3.2 发挥科技在森林灾害控制中的作用

在实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要加大实行科研、生产、管理的密切集合,集中力量解决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和药械等问题。加强分子生物学技术,3S技术生态控制等高新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使防治工作加速向预防工作转变。

3.3 重视可持续发展森林的建设,提高森林群体的抗病能力

由于生态系统恶化,造成的森林病虫害具有明显的生态灾害的特点,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灾害,有效的方法则有赖于生态的恢复和建设。以保护蛇、鹰类治鼠类;保护鸟类治虫的生物工程,充分发挥病虫害的天敌作用,实现无公害防治,既做到了生态平衡,也达到了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3.4 加强林木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

篇(2)

1 森林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森林与生态系统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森林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世界上是最为丰富的生物基因库。森林生态系统与其它生态系统相比,营养结构与空间系统更为复杂,并且其总利用率也非常高。对于森林而言,其可利用的净辐射非常高,并且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森林的作用

2.1 森林的涵养水源极其丰富,能够有效防止江河发生泛滥

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土地上没有植被,这样就不能够充分对雨水进行截留,最终导致洪水没有任何的阻碍物而出现了泛滥的情况。此外,由于土地上的植被缺少,最终导致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造成了河床的淤积,最终使河床抬高,进而造成了库容减少,严重削弱了泄洪的能力。对于森林生态系统而言,其作为防洪的根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的主体结构比较复杂,可以有效拦截降水过多的情况,最终将地表径流成功的转为地下径流。总的来讲,如果是在雨季,森林能够将洪峰的流量大量削弱,最终延缓了洪峰的侵袭时间。在雨水量少的旱季,森林又可以有效将枯水流量增加,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将枯水期缩短。

2.2 其在水土保持方面也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只有能够有效的保护植被不收到伤害,才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旦森林的植被被大量的破坏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最终也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3 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削弱噪音

森林除了能够防洪外,在气候的调节、空气的净化以及削弱噪音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作用,尤其是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全力开展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能够有效加快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最终有效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

3 病虫害给森林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

近年来,受到病虫害影响的森林面积逐渐扩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严重阻碍了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病虫害是一种隐形的危害,被列为影响森林安全敌害的一种。森林的病虫害主要是害虫对植物的根部、枝干以及枝叶等组织进行破坏,最终造成了森林生物量大面积的减少,严重阻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

4 森林病虫害的有效防治

4.1 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扩大与保护

近年来,人们也不断研究有效的措施来扩大森林资源,人工造林就是一项合理的措施,并且近几年人工造林的面积仍然在不断扩大。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选择的品种比较单一,就有可能导致病虫害严重的增加。我国诸多人工林以及公益林等数量的增加也十分迅速,随着其不断的增加,我国病虫害的防治任务也有所加大,所以,只有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扩大与保护,才能够保证生态环境的完善。

4.2 环境保护的急切,生物防治的关键

人们在进行森林病害的防治时,最先采用的方法主要为生物的方法以及化学方法。但是,由于是刚开始试验,因此,化学药品的品种以及使用的计量都很少,可是获得的效果却很有效,森林再次出现病害间隔的时间非常长,并且经济费用较低。

对于森林病害而言,采用化学方法来进行防治具有的优点为防治效果比较明显,见效的时间短,操作方法非常简单,并且几乎不会受到季节的影响,广泛应用在大面积的防治中。其缺点为要求使用的人员一定要能够密切注意,因为如果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小心就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伤害,会使病害产生抗药性,对人、动物以及植物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而对于生物病虫害而言其优点非常多,其可以直接消灭害虫,可以将生物的组成成分进行改变,对生物不会造成任何的伤害,并且不会出现残留以及污染的问题,可以一次性消灭害虫,使其不会出现再次侵害。并且与化学方法相比,其对害虫的控制性非常强,也不会使害虫出现任何的抗药性。任何的方法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其在使用后见到的效果较慢,并且进行人工繁殖这些技术十分复杂,其防治效果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自然条件等。

5 总结

为了保证生态环境能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能够认真贯彻《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不断进行改革的深化,最终将管理工作有效进行落实,找到工作中的重点,大力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最终使森林中的各个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有所增强,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

篇(3)

关键词玉米;品种抗性;抗病虫;育种

玉米病虫害常年造成玉米减产20%~30%,利用品种的抗病虫能力防治病虫害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任何一个优良品种都不可能抗所有病虫害,但是,育成抗某一地区常发性主要病虫害的品种是可行的。玉米对病虫害的抗性遗传复杂,不同材料的抗病虫能力不同[1-3]。现对几种病虫害的抗性进行论述,以期对玉米抗性育种提供依据。

1抗玉米螟

玉米品种抗亚洲玉米螟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于永涛等[4]研究表明,抗亚洲玉米螟属数量性状遗传,受多基因控制,遗传机制复杂,分为叶片抗性和茎秆抗性,且两者无相关性,以加性效应和部分显性效应为主,个别表现为显性效应。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杂交种亲本中,就有不少亲本带有抗虫基因,如h21、mo17、齐319等;一些对玉米螟敏感的亲本也存在抗性基因,如自330等。目前推广的玉米品种浚单20、鲁单981等叶片抗虫性较好,郑单958、沈玉21茎秆和雌穗抗虫性较好[5]。

根据抗虫基因的遗传特性,要组配抗虫性能好的杂交组合,应以双亲均中抗或高抗叶片侵害和茎秆侵害为好。

2抗大斑病

大斑病是由大斑突脐胞菌引起的,分为高粱转化型、玉米转化型和对玉米高粱都能侵染的非转化型。

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分为质量抗性和数量抗性[6,7]。质量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也有少数自交系的抗性是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王玉萍等[8]研究表明,由于多个大斑病生理小种的出现,目前玉米品种中单一抗大斑病基因总体上已失去了作用,具有多个抗大斑病基因的品种才能控制大斑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应尽可能地把质量抗性基因和数量抗性基因集中到一个自交系中,至少集中4个抗性基因,形成多质系,充分利用质量抗性基因和多位点数量抗性基因组合,控制大斑病流行。

目前,已知抗病基因有ht1、ht2、ht3、htn及数量抗性基因和修饰基因,需要把它们进行聚合,利用带多个不同抗性基因的自交系配置杂交组合,育成抗病品种。

3抗小斑病

小斑病是由异旋孢腔菌引起的病害,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是夏玉米的主要病害。由于品种抗性单一和全球气候变暖,该病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玉米小斑病病菌存在小种分化现象,主要分为o小种、t小种和c小种。t小种和c小种分别对雄性不育的t型细胞质和c型细胞质具有专化致病性,o小种无专化致病性。我国o小种出现的频率高,分布广,为优势小种。

玉米对o小种的抗性分2种类型:一种是多基因控制的抗性,基因作用是累加的,遗传率高;另一种是隐性单基因rhm控制的质量性状抗性。我国已鉴定出高抗小斑病材料2 000多份,但还没有发现免疫材料[9]。自交选系时,注意在早代s2~s3便对小斑病抗性进行选择。配制杂交组合时两亲本都应为高抗,或一高抗一中抗。

应用细胞质雄性不育性育种时,注意不要应用t型不育细胞质,以防t小种成为优势种,造成损失。我国已选出抗c小种的不育系用于豫玉22号等杂交种子生产;利用s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组合,已大面积用于生产。

4抗弯孢菌叶斑病

该病是由新月弯孢菌引起的,是近几年新发生的一种病害,发生在玉米成株期,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

玉米材料对该病害的抗性是由多个核基因控制,抗×抗、感×感f1代抗性普遍提高[10],有超亲遗传现象,是由显性效应和累加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配制杂交组合,抗×中抗,后代则一般表现高抗。对该病害的抗性也未发现免疫材料。高抗的自交系有齐319、684、郑58、昌7-2、65232等,中抗的有p138、178、丹340、lx9801等。

5抗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分南方型锈病和普通型锈病,分别由柄锈菌和壳锈菌引起。近几年南方玉米锈病北移,已对我国玉米生产构成威胁。

据任转滩[11]研究,目前应用的玉米材料对南方型锈病的抗性以显性和不完全显性为主,也存在累加、加性和其他效应。齐319对南方型锈病免疫,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免疫或高抗× 感病,f1一般表现高抗。

6抗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害。玉米感染此病后,节间严重缩短,植株矮化;根系发育不良;严重时植株叶片近于对生,顶叶丛生,叶色暗绿;植株多处产生许多蜡泪状隆起;雄穗明显缩短或很难抽出,雌穗小或无。

玉米对粗缩病的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杂交1代的抗病性介于双亲之间,很少出现超亲现象,以加性效应为主。因此,要配出抗性好的杂交1代,其亲本之一必须高抗,另一亲本至少达中抗。目前应用的自交系达到抗或中抗的有p138、p178、沈137、齐319、齐318等,表现为从美国杂交种78599选育的自交系抗性突出。国内的塘四平头衍生系h21、吉853、515等表现有较强的抗病性。国内尚未发现免疫材料。

7抗矮花叶病

全世界有40多种病毒侵染玉米,其中玉米矮花叶病毒分布最广,危害最重。我国已确定有3种病毒侵染玉米引起花叶,其中b株系为主要危害病毒,近年来在我国危害越来越严重,已逐步成为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

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遗传研究结果,因受玉米材料的基因型、病毒株系、环境、鉴定指标等方面的影响而不尽一致。抗性基因的遗传基础较为复杂。研究认为由1~5个基因控制,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也起着较大作用,另外也存在基因互作。我国的塘四平头衍生系抗或高抗病;带热带血缘的齐318、齐319等高抗病,p178等抗病;瑞德、兰卡斯特、旅大红骨子血缘基本感病。抗×抗、抗×耐、抗×感组成的二环系均能选出抗病系。

8抗茎腐病

玉米茎腐病又称青枯病,是由几种真菌或细菌危害玉米茎基部引起相似症状的总称。主要有禾谷镰刀菌和腐霉菌,由根系侵入,造成茎基腐和根腐。

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是由微效多个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加性效应是重要组成部分。f1抗病性与亲本抗病性密切相关,且多偏向感病亲本。因此,配制杂交组合宜采用高抗系×高抗系。

9抗穗粒腐病

玉米穗粒腐病主要由串珠镰孢菌引起,病原菌主要通过花丝和籽粒的伤口气传侵染,也有通过疏导组织由根茎传到穗轴。硬粒型、苞叶紧而厚的材料不易感病。对该病的抗性既有加性效应,也有一些显性效应。杂交种f1的抗性一般表现优于双亲平均抗性。利用2个抗病亲本的二环系易选出高抗系,配制杂交种至少选用高抗系×中抗系。

10抗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是丝孢堆黑粉菌,土传病害,土壤和粪肥带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种子也可带菌入土侵染。通过幼根和幼芽侵入,随着植株生长,最后于穗期侵染穗部而成黑穗。

许多研究表明,玉米对丝黑穗的抗性是受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f1发病率介于双亲发病率之间。抗性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很小,环境与基因互作不显著。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要配制出抗病的杂交组合,尽量使双亲都高抗丝黑穗病,或一个亲本高抗,一个亲本中抗。我国玉米自交系至今尚未发现对该病免疫的材料,高抗和抗病的有p138、鲁原92、齐319、黄c、丹599、mo17、综31等,中抗的有沈137、丹598、丹340、9406等。

11抗瘤黑粉病

该病是由瘤黑粉菌引起的局部侵染病害。玉米地上部分都可被侵染形成瘤,同一植株包括雌雄穗在内可多处生瘤,造成的减产可达80%。

玉米对瘤黑粉病的抗性多数认为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共同起作用,个别表现有上位性效应。我国对该病的鉴定工作尚未全面系统地开展,缺乏对目前骨干自交系抗病性全面系统的鉴定,对材料的抗性评价标准也不统一。一般认为,马齿型的,早熟的,果穗苞叶长、厚、紧的材料较抗病;杂交后代较亲本抗病能力强。因此,杂交组合双亲均达到中抗,便可配出抗病杂交种。目前应用的自交系较抗病的有郑58、178、齐319、吉63、e28、黄早四等。

12审定推广品种的兼抗情况及发展方向

目前,山东省审定推广的主要品种均兼抗几种病害。如郑单958,兼抗大小斑病、粗缩病、青枯病。鲁单981免疫或高抗锈病,高抗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青枯病、大斑病,中抗黑粉病、矮花叶病,对玉米螟有一定抗性。浚单20抗小斑病,高抗矮花叶病,中抗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抗玉米螟。农大108高抗小斑病、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穗腐病,抗大斑病和玉米螟。鲁单984高抗黑粉病、青枯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大小斑病。天泰10号高抗小斑病、黑粉病、矮花叶病,抗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青枯病。鲁单6006高抗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大斑病和玉米螟。另外,还有许多审定品种均兼抗几种病害。这些品种的审定推广应用,充分说明了育成兼抗多种病虫害的品种是可行的。

虽然目前推广的品种均兼抗几种病虫害,但兼抗的种类仍较少,兼抗性还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兼抗粗缩病和兼抗虫能力更需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广大育种工作者刻苦的努力,不断创新,为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13参考文献

[1] 赵君,王国英,戴景瑞.玉米对弯孢菌叶斑病的遗传效应分析[j].作物杂志,2007(2):22-25.

[2] 石洁,王振营,何康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病虫害发生趋势与原因分析[j].植物保护,2005(5):63-65.

[3] 荆绍凌,赵树仁,叶青江,等.玉米抗病性遗传改良[j].玉米科学,2008(5):37-41.

[4] 于永涛,宋春燕,黎裕,等.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qtl分析[j].玉米科学,2007(5):1-5,11.

[5] 罗梅浩,刘艳艳,刘曙光,等.不同玉米品种抗虫性研究[j].玉米科学,2007(5):34-37.

[6] 刘文国,孙志超,荆绍凌,等.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探讨[j].玉米科学,2008(3):121-122,125.

[7] 王桂香,庄光章,李龙,等.玉米粗缩病和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8(3):123-125.

[8] 王玉萍,王晓鸣,马青,等.我国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研究[j].玉米科学,2007(2):123-126.

篇(4)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128-01

今年以来,河北省承德县林业局紧紧围绕"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并同步解决贫困问题"两大历史任务,按照“发挥优势、高点起步、开放创新、绿色崛起”的总体思路,认真做好生态建设、资源保护、林业改革和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全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林业生态体系。同时,该县坚持“预防为主、群防群治”方针,不遗余力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生态资源安全;建立健全森林资源动态管理长效机制,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与资源管护的矛盾,加大执法力度,认真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确保项目资金足额到位。

1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工作人员主动防治意识薄弱

首先,相关的林业工作人员主动防治意识不足,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不能尽到各自责任和义务,工作意识和工作效率低下,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其次,由于森林病虫害防治意识薄弱,造成防治缺失,森林病虫害防治效果不高,给病虫害传播和蔓延提供了条件;工作人员不能主动学习相关森林病虫害防治知识。由于森林病虫害主动防控意识不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能结合地区森林病虫害发生实际,学习先进林业防治手段和防治方法,最终严重影响到森林病虫害防治效率和质量。

1.2 森林病虫害监测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预防和监测是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准确掌握周围环境、天气变化情况、人为活动和生态环境监测可以较为准确的掌握病虫发生规律,推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森林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并根据已经掌握的数据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但是从目前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来看,林业部门对森林病虫害预防和监测工作还不到位,不能为森林病虫害防治提供有效的监测数据,不利于工作人员采取正确措施进行防控。此外,森林病虫害监测不到位还会加重森林病虫害发生,加大防治难度,为病虫害传播提供了条件。

1.3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机制不完善

在我国很多林业部门中都存在工作机制不健全的现象,大部分林业机构的管理模式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这种模式虽然在工作传达过程中具有自身的优势,但是各个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和协调不明显,行政管理体系没有针对性。当林区出现病虫害后无法及时协调各个部门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和处理,错过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期。此外,森林病虫害防治资金不足,很多防治措施不能及时落实到位,也造成了森林病虫害防治难度加大,防治效率不高。

2 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

2.1 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人员意识

要想进一步提升森林病虫害防治质量和效率,首先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人员的工作意识,保证其能够主动开展防治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重要性、必要性等相关知识,切实提高农民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意识和相关知识的掌握,在全社会营造起注重森防、参与森防,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提升社会大众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林业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考核制度,制定完善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进一步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校毕业生充实到森防队伍中,e极鼓励工作人员不断强化研究和学习,学习先进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不断提升森防人员自身专业能力,最终提升防控质量。

2.2 强化森林病虫害监测技术

首先,认真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两级森防预测预报体系,落实森林病虫、鼠兔害测报人员岗位职责,明确测报工作和主测对象,加强对测报人员技术培训管理,逐步提高测报水平,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辖区内森林病虫、鼠兔害的发生情况、发展趋势,为防治提供准确依据。生物和无公害防治相结合有效防治病虫害。严格执行《限期除治林木病虫害通知书》制度,对发生病虫、鼠兔害的林地及时进行除治。根据各种病虫害生长发育的各个虫态进行人工防治,如蛹期采茧,成虫期诱蛾捕虫,卵期剪除卵枝,冬季刮树皮。对于虫口密度较大的,采取喷农药、喷烟等无公害防治方法。

2.3 强化科技和资金的投入

森林病虫害防治首先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和防治计划,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要加大科学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力度,利用先进技术和手段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控。对于林区一个危害范围广、突发性强的森林病虫害应该建立长效预测和监测机制,实时掌握该种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将森林病虫害防治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保证资金足额到位,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够科学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126-01

目前,森林病虫害问题是国家应该重视的因素,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重视病虫害防治环节,引进其它种类的树苗,提高森林的抗病虫害执行能力,重视相关防治技术,增强防治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森林病虫害防治效率提高。

1 森林病虫害产生原因

1.1 人为因素

在森林病虫害问题产生过程中,人为原因是森林病虫害最主要的发生因素,一些管理人员为了增加森林经济效益,大量的砍伐树木,并且没有根据森林地质情况对树木种植工作加以优化,导致森林无法向着原生态化方向发展,甚至多数森林已经开始向着人工化方向发展,此类问题的发生,不仅会减少生态林数量,还会降低森林自身抗病虫害能力,使病虫害问题频频出现,对国家森林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一些森林管理人员在种植树木的时候,单一的繁殖一个品种的树木,没有引进先进品种的意识,导致出现林木整体抗病虫害能力降低,对森林资源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1.2 缺乏先进的防治方法

目前,部分森林病虫害防治人员还在应用传统的防治方式执行工作,不能根据森林病虫害的演变创新防治方式。同时,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还在使用毒性较强的药品执行工作,没有意识到药品使用的危害性,对树木、环境、土质造成影响,甚至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虽然药品的杀虫效果较强,但是其副作用对人类的影响是较大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此类问题加以重视,提升自身工作效率。

1.3 生产过程联系不密切

在森林林业生产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在执行各个环节工作时,没有将病虫害防治工作与其他工作联系到一起,使病虫害问题愈演愈烈。同时,病虫害的繁殖能力较强,部分防治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发现病虫害繁殖问题,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2 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

2.1 重视绿色防治技术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相关人员应该对绿色防治技术加以重视,为保护生态环境努力。首先,可以根据病虫害的状况引进其动物天敌进行防治,将小飞娥等能够防止病虫害的虫卵植入森林中,将森林划分为几个区域,科学、合理的安排植入区域。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药物的使用,提高绿色防治技术的应用效率,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1]。

2.2 药物使用技术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绿色防治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此时就应该利用药物对病虫害进行处理,相关工作人员在选择药品的时候,要对其中有毒物质的含量进行分析,尽量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为了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防治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水对药物进行稀释,根据药品说明书喷洒药物,这样,就可以降低药物的浓度,减少有毒物质的含量,不仅可以解决病虫害问题,还能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2]。

2.3 重视监管工作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对自身的监管工作加以重视,大力宣传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人们对森林病虫害问题的重视,及时发现森林中出现的病虫害问题,并且存有备用药品,以供应急使用。要阶段性的对森林进行检疫,保证提升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加大绿色管理力度,为环境质量的强化努力[3]。

2.4 重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病虫害防治效率,所以,相关单位应该意识到其专业素质的重要性,在聘请防治工作人员的过程中,要对其专业素质以及专业技能进行严格的要求,保证其能够胜任病虫害防治工作。在聘用之后,管理人员要根据其优势分配工作,使其能够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展现自身作用,同时,要阶段性的对其进行培训,保证能够利用新兴技术执行病虫害防治工作,为国家森林事业的发展努力。

结语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短缺,人们对树木的利用使得森林资源濒临匮乏,再加上病虫害问题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导致国家环境出现较多问题,相关人员应该重视森林病虫害问题,创新自身工作方式,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效率,重视农药的使用规格,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为国家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国家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篇(6)

1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及任务

1.1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病虫害,影响植物的美观与实用价值,还会威胁植物的生命,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严重的还会危及到其他物种的生存安全。比如松材萎蔫线材病自1982年在我国南京市中山陵首次发现以来,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到安徽、广东、浙江等省局部地区并流行成灾,导致大量松树枯死,严重破坏了我国的松林资源、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且有继续扩展蔓延之势。

1.2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任务

目前,我国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任务是,充分认识了解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熟悉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原因及诊治,充分发挥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把其运用到防治工作中,大力推广防治措施,提升防治水平。同时加强研究目前发生规律尚不清楚的病虫,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及时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确保园林植物生长健壮、优质、高产。

2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种类

2.1按园林植物苗木生长的不同时期划分

园林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时期病虫害的种类也不同,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苗期病虫害,一类是成年期病虫害。前者主要表现为立枯病、根癌病、猝倒病;引发此病的虫类主要有各种鸟类、兔、鼠等。后者主要表现为白粉病、锈病、炭疽病类、叶斑病类、灰霉病类、花卉藻斑病、叶畸形类、花木煤污病、腐烂病、溃疡病类、枯萎病类、丛枝病类;刺蛾类、蓑蛾类、夜蛾类、舟蛾类、毒蛾类、螟蛾类、尺蛾类、枯叶蛾类、斑蛾类;蚧壳虫类、蚜虫类、粉虱类、叶蝉类、螨类;天牛类、小蠹虫类、木蠹蛾类;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2.2按园林植物病虫害危害的部位划分

依据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部位还可以划分为:叶、花、果病虫害、茎病虫害、根病虫害。叶、花、果的病虫害疾病主要有白粉病、锈病、叶斑病、灰霉病类、花卉藻斑病、叶畸形类、花木煤污病、腐烂病、溃疡病类、枯萎病类、丛枝病类;刺蛾类、蓑蛾类、夜蛾类、舟蛾类、毒蛾类、螟蛾类、尺蛾类、枯叶蛾类、斑蛾类;蚧壳虫类、蚜虫类、粉虱类、叶蝉类、螨类;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园林植物茎杆病虫害主要有天牛类、小蠹虫类、木蠹蛾类;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园林植物根部病虫害主要有蛴螬、蝼蛄、地老虎;鼠、兔等。

3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3.1园林植物检疫

3.1.1科学划分病虫害植物。根据相关规定,一切能够引发局部病虫害危险的植物都应该视为病虫害植物。

3.1.2疫区的划分范围。通常情况下,一个已经发生疫病的地区就应该划分为疫区。需隔离、消灭疫区内的病虫害,防止其外出传染其他健康植物。

3.1.3控制病虫害的对外传播。早在1996年,我国林业部门就已经更新了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处理方法,一经发现就要及时消毒、隔离、消灭病虫害。

3.2园林技术

首先是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一定要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物种。不同的园林植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也不同。物种的合理选取可从根本上预防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也是既简单又经济的一种方法。其次是创建无病虫杂草种苗基地。不少病虫杂草是依靠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传播侵染的。因此,建立无病虫杂草留种区或留种田,是杜绝种苗传播病虫杂草的重要措施。三是合理选择园林树种和密度。依据当地土壤、施肥水平、水利条件、管理耕作方式等条件确定合适的树种和适当的密度。四是采用混交园林,避免单一树种。五是加强田间管理,提高防治效果。适时播种、适时中耕、清除杂草,合理施肥灌水。

3.3生物防治

还可引入有益于防治园林病虫害的生物,比如病虫害的天敌昆虫、一些微生物等来防治病虫害。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不危害人和动植物的安全,并且经济环保。操作起来较为简单,可以直接引入或人工培育。一是利用天敌防治;二是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三是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四是利用昆虫激素防治。

3.4化学防治

篇(7)

桑蚕业是我国一种较有特色的传统行业,近几年来,随着桑蚕价格的上涨,桑蚕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益。随着桑蚕业规模的扩大,桑蚕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就变得更加艰巨,因此,桑蚕业就需要根据桑蚕业养殖的地方的地域气候条件来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病虫害预防机制,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措施来保证桑蚕的安全生产。

1桑蚕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的优势

桑蚕业已经有着千百年的发展史,它也是大部分桑蚕业种植区域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由于人们以前对桑蚕经济价值不了解,使桑蚕业养殖一直都是靠天吃饭,而并非靠养殖人员自身的技术来实现。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同时改变人们经济状况,桑蚕业就需要引入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来尽量缩短城乡差距,同时提高桑蚕的功效,降低人们的工作劳动强度,增加人们的经济效益。广西一直是桑蚕业最大的桑蚕养殖基地,而广西贵港市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为21.5℃,贵港市的主要气候灾害便是春秋干涸、汛期局部暴雨洪涝。因此,针对这种气候因素,在广西桑蚕业采取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便能省时、省力、高效、高产的进行家蚕养殖,而这种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培育的桑蚕大多都是优质、生命力强、创伤小、抗病能力强且茧质优良的桑蚕,这对提高桑蚕业经济效益有较大的帮助。在桑蚕业利用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可以让养殖者每次每人养殖5~8种类型的家蚕,提高养殖效率,降低蚕农的工作量,同时还能提高蚕农的收入。这种情况下,便可以让养蚕合作社和养蚕小组的开设变得更有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推进桑蚕产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1]。

2桑蚕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

2.1小蚕共育技术

在桑蚕业有句俗语便是“养好小蚕一半收”,这体现出推广小蚕共育技术重要性。具体做法是:蚕农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3~6户蚕农自行建立养蚕室,然后制定工作表来监督掌控蚕室的温度、空气湿润度、卫生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2引进优良桑苗

桑苗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桑蚕质量的高低,良好的桑苗在抗病性、高产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因此,通过引入优良桑苗便能节省蚕农的人力、物力,对蚕丝增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3引入优良桑蚕品种

优良桑蚕品种是获得优质蚕丝的关键,只有保证了桑蚕质量才能确保蚕丝的品质。而优良的桑蚕一般都是抗病性强、蚕茧产量高、质量又好且效益极高的桑蚕,如此便可以结合桑蚕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的平均气温21.5℃、降雨量1600mm、无霜期353d的气候条件来选择合适的蚕种。

2.4利用大蚕4~5龄全面省力化饲养技术

大蚕4~5龄饲养是一季蚕中饲养最繁忙的时期,这个时间段高效技术可以有春季室外大棚地铺条桑育和室内蚕台育的方式。

3桑蚕的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广西贵港区域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降雨量和阳光都充足,这些都非常有利于桑树的生长,但同时也会使桑园内的小气候闷热潮湿,如此便让很多病虫得以繁殖蔓延[2]。目前,在桑蚕业中,桑蚕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过分看重和依赖化学药物

化学药物防治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有着效果好、成本低的优势,这便让广大蚕农在桑蚕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缺乏科学用药的意识,当他们发现药物也不能完全杀死病虫时便随意加大化学药物的浓度,最终形成由于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而让病虫对此药物产生抗药性,让桑蚕病虫害防治工作更加艰难的局面。

3.2防治不够科学

在桑蚕业,蚕农在种植桑树和养殖桑蚕时大都是采取平时随意“侦查”下,当发生病虫害时便直接采取措施进行防治的方式,使得病虫害发生初期没能及时扼制从而让害虫进入高龄期,让病虫害防治工作错失最佳时机。这种状况的发生就是由于蚕农太过注重治疗而轻视预防的重要性,殊不知防治工作中防在治之前,只有先预防才能达到好的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

3.3病虫害预防预报机制不够完善

桑蚕业中蚕农较为分散,各个地区不同户的蚕农桑蚕的病虫害防治时间、地点、方法、所使用的药物种类和浓度都有所差异,这些因素便让桑蚕病虫害防治预报机制在根本上达不到防治目的,使机制平台信息不够健全,在病虫害暴发时得不到具体的防治,无法掌握病虫害发生态势。

4桑蚕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4.1科学利用化学药物防治和农业防治

在桑蚕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蚕农依然可以以化学药物防治作为主要的防治手段,但也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蚕农在防治工作中,要根据病虫害的具体情况来掌握化学药物的种类、用量及药物的浓度,特别要注意不能在一个时期内长期使用一种药物,避免病虫产生抗药性[3]。同时,在防治工作中要结合贵港市当地冬季偏暖夏季偏高的气候条件来及时清理桑蚕养殖基地,在养殖基地还可以通过安装诱虫灯等工具来诱捕害虫。

4.2加强培训,提高蚕农基本素质

蚕农会有重治轻防的理念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桑蚕的科学防虫防病知识不够了解,缺乏科学防治理念。因此,桑蚕业要加强对蚕农技术培训,及时更新他们的桑蚕养殖知识,努力教授他们对于科学防治桑蚕病虫害的知识,提高他们科学防治病虫害技能,提高蚕农基本素质。从养殖基地的实际情况来指导蚕农在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综合防治工作理念基础上做好桑蚕病虫害防治工作,以期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4.3建立健全的病虫害预防预报机制

政府应根据村落养殖桑蚕的实际情况在各村落建立专门的病虫害防治预报机制,通过给各个村落配备专业预测设备来及时掌握桑蚕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及时播报准确的病虫害防治信息,如此才能让蚕农在病虫害预报信息的基础上实时对桑蚕病虫害进行监测,确保发生病虫害时能够利用化学防治或是生物防治、农业防治来快速应对,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桑蚕养殖不受影响。

5结语

桑蚕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桑蚕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也需要随之不断发展进步,如此才能保证桑蚕养殖的经济效用。

参考文献

[1]冯延胜,吴义飞.桑蚕的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浅谈[J].南方农业,2016(26):71-72.

篇(8)

引言

如今森林资源得到了保护与利用,从林业建设角度分析病虫害的防治至关重要,良好的管理与防治措施不但可以优化人们生活环境,也可以提高人们的居住与生活质量。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相关林业部门要积极进行创新,从林业经济发展长远角度出发,把病虫害防治工作进一步完善起来,从而实现管理与防治的有效性,积极避免森林病虫害发生,为国家林业建设尽微薄之力。下面结合具体问题进行了几点策略分析:

1森林病虫害的现状与特点

1.1现状

森林的病虫害是指病害与虫害两种,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由于区域较为广泛,所以森林资源覆盖率十分高,一些树木更是十分茂密,在此当中必然会存在一些病虫害问题,就目前分析,病虫害面积也不断扩大,病虫害的种类更是繁多,会造成森林林木死亡的就有200多种,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更是呈现增长趋势,也会隔年发展,对于林业发展建设来说是非常大的阻碍,也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这些现状是客观存在的,会影响到林业资源的有效管理,也不利于提高营林水平的提高。

1.2特点

从森林资源产生病虫害的特点与成因方面看,要想提高防治水平,就需要了解其危害特点,也要深入分析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1.2.1首先明确病虫害的突发性,突发性是不可遇见的,直接影响到林业建设,这种突发性因素也有很多,只能以预防为主进行治理,这种感管理模式下,必须以有效的控制能力提高,进一步落实森林资源病虫害防治管理能力。

1.2.2森林病虫害产生与危害较广泛,引起发病的危害面积大,森林资源管理过程中,虽然十分重视病虫害防治,但因森林资源广泛,病害产生也较为广泛,甚至有些病害难以被发现,长而久之,就会造成整体病虫害的蔓延,部分区域增长也十分明显,所以,应该引起重视,也需要进一步全面的开展防治工作。

1.2.3森林病虫害发展速度快,如今各个地区联系紧密,经济发展也十分迅速,在此过程中,森林病虫害传播更是十分快速,其传播甚至存在于各个区域之间,通过参考分析,有些区域发生病虫害问题,不久就会传播到临近区域,造成林业资源管理的经济损失,此外,在病虫害管理方面,应该重视灾害发生,明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进而降低传播速度。

2森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的原则

对于森林病虫害防治来说,我们必须要结合实际,并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提出防治原则,首先防治过程要重视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要结合实际发展规律进行合理控制,预防是前期营林工作需要明确的一部分,做好预防不但节约成本,而且对日后林业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防患于未然不仅仅需要说,必须在进行营林工作的同时给予实际行动。即使是在病虫害发生时,也必须做到合理控制,避免发展整体传染等危害。最后我们必须坚持奖罚分明的原则,对于不重视营林工作,并在其中投机取利的行为必须严惩,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管理好林业发展,也能够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能力,进而保证科学合理的防治同时提高森林健康经营与发展。

3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3.1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首先,做好对森林病虫害的预报是基础工作,在预防工作方面。需要结合相关部门,积极进行森林资源以及病虫害现状调查,通过预警机制的建立,形成一套良好的预防机制,通过预防机制的确立尽量提高对辖区范围林木资源的检疫工作效率,结合自身经验与水平,积极进行大规模病虫害预防,提高预防的综合能力。其次,提高对森林病害防治工作的认识。意识决定行动,认识到森林病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社会各部门才能主动投入到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对各区域林业部门来说,在森林病害防治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自身认识,结合我国最新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要求,针对自身规划提出的林业发展目标,积极推进森林病害防治工作,提升全县森林病害防治工作成效。

3.2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首先要减少农药等化学防治手段,采取生物防治措施。作为林业部门要尽量采用生态绿色的化学农药,既要达到保护森林的作用,又可以达到杀死害虫的目的。同时保护害虫的天敌种群,不可以随意捕杀害虫天敌,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病虫害天敌种群的作用。其次,尽量采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的效果好,并且能够有效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开展森林病虫害治理的过程时,从害虫爆发的原因、特点入手,进行治理方式的制定。改善农药喷施技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积极鼓励当地农业部门以及企业采用涂茎、根施以及注射等先进的农药喷施技术,最好不要使用喷雾的技术方式,这样在提升了病虫害治理效果的同时,也能够降低成本,保护周围环境。

3.3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上,必须要结合营林手段,积极从林业现代化发展出发,明确抚育伐,积极继续产业化发展,对此工作人员要集合一定的森林环境卫生管理,积极提高病虫害的控制效率,针对抗病毒药物的投放后,应该提高重视,对于具有珍贵林木资源的林场,更要以病虫害防治为根本,重点进行高抗病能力的培养,也要积极进行新方式的探索。

3.4对林业工程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并且要重点建设。建设的前提必须把森林病虫害防治措进行归纳,融入建设其中,进而通过同步实施,同步规划,建立有效融合机制。例如:在引进品种的同时就要杜绝带危害性病虫的种苗,提高对幼龄林的管理与抚育。在有林木受到病虫害影响的同时及时采用隔离方式,严重的对其进行焚烧,避免进一步扩散,在采伐的同时更要重视林木保护,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损失,确立管理机制并建立责任机制,每个环节都必须有责任人,出现问题必须给予严惩,从人为因素上杜绝发生病虫害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进一步明确分析,在林业经济发展基础上,森林资源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病虫害管理,有针对性的病虫害管理应该从林业的生产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入手,积极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不断提高林业生产效率,通过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进行,也进一步提高防治能力与技术发展,这样也可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此外,相关工作部门也要给予重视,通过森林病虫害防治促措施的提高,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娜.分析森林病x害发生特点及防治[J].江西农业,2016,(03):39.

篇(9)

1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要性

1.1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

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m3,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2 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

1.3 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

2 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

2.1 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

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

2.2 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

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

2.3 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2.4 检疫工作不到位

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

2.5 防治经费短缺

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信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病虫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仅达到73%),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3 主要对策措施

3.1 加大宣传力度,实行依法防治

结合森林工程、林权制度改革等林业工程,特别是以明晰产权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在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过程中,强化“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依法充分调动林农防治的积极性,实现“群防群治”多元防治主体的局面。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宣传“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用量化的数字宣传森防工作与林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息息相关,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及全社会对森林病虫害的严重性、危害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防治工作的艰巨性、紧迫性的认识,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观念,明确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

3.2 加强监测预报,推行综合治理

加强监测预报工作,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及时掌握病虫害情动态,定期趋势预报,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率。同时大力推进综合性营林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林业生产全过程。①县级森防站要真正参与本地区造林规划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在森林经营方案的审批以及造林项目的检查、验收等方面,要有森防科技人员的影子,做到没有病虫害预防措施的造林设计不予审批,达不到混交林比例的造林项目不予验收;②加大良种壮苗的培育力度,建立相应的种苗基地,培育抗干旱和抗病虫害的乡土树种。要尽量减少调运种苗的数量,从采种、育苗、调运、造林的各个环节落实预防措施,确保造林苗木无病虫害隐患;③在林业生产建设中,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营造多树种、多林种、多形式的混交林,特别是要发展乡土树种,引进优良品种、树种林种配置、林网结构调整等方面多做工作。要切实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大力营造混交林,彻底解决树种单一、人工林纯化问题;④结合低产林改造,有计划地将病虫危害严重的纯林改造成混交林;⑤对病虫害常发区加强中幼林抚育管理,实行集约经营,搞好水肥管理,松土除草,抚育间伐等,增加树木的生长量,增强树势,提高树木抗病虫害的能力。

3.3 注重检疫御灾,严格控制源头

①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②积极探索警检结合、路检结合等执法模式;③加强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和综合消毒站的作用,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严禁带疫植物进入我县;④加强产地检疫,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

3.4 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需要

篇(10)

目前,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能从根本上予以防治。我国森林病虫害具备如下3方面特点:第一,偶发性森林病虫害暴发面积大;第二,森林病虫害蔓延速度较快;第三,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频率高。每年森林病虫害都会直接给国家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直接破坏各地区的经济环境和生态平衡。

2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2.1发生面积迅速增大

近年来,尤其是我国,森林病虫害发展迅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建设。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却从根本上忽略保护生态环境,存在这样的实际情况,致使病虫害大面积地破坏森林,且破坏状况越来越严重。我国当前资金、人力及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无法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2.2无法控制病虫害的繁殖

由于我国占地面积较广,因此森林病虫害种类很多。近年来,我国森林病虫害种类大量增加,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林业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另外,随着各国交际的频繁,我国引进了很多外来物种,由于引进的外来物种没有天敌,因此繁殖速度远远超过预期和想象,严重威胁到森林资源的生长,而我国现有森林防疫站治疗设备和治疗资金有限,无法控制病虫害的生长和繁殖。

2.3防治工作机制不健全

采用纵向型行政管理体系是我国林业部门所采用的管理机制,这种管理体制对于上传行政命令和下达行政命令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缺少对各林业部门的横向协调。缺少机制致使每个地区所出现的森林病虫害,在没有进行协调的基础上,大面积地发生,既无法从根本上防治,也给林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森林病虫害防治建议

3.1完善预测机制和预报机制

在确定病虫害发生时间和发生地点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展开进行,科学精确预测和预报森林病虫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经济损失,从被动救灾转变为主动控灾,进一步调整防灾和救灾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森林病虫害损失,又可以减少相应的后期防治工作。有关部门需要加快建设和预测森林病虫害防治机制,并且将防治和预测森林病虫害工作作为主要工作,快速及时控制灾情,形成早发现和早控制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制。

3.2加强对植物的养护

无论从哪方面来讲,病虫的发生及危害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与植物生长情况和及时浇水、施肥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想不断加强林木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就要做好植物的修剪、施肥、浇水和锄草等各项工作,这样既可以减少病虫,也可以调节植物养分。因此,要想减少病虫害,就需要加强对植物的养护,提高植物的生长能力。

3.3加强病虫害防治的宣传

在防治林业病虫害过程中,宣传员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充分运用防治站的各种宣传资源,如宣传资料、条幅、宣传车等,大规模地展开宣传教育工作,促使越来越多的群众能够从根本上意识到防治病虫害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主动和积极配合林业相关部门的工作,加强群众对防治病虫害的意识。唯有林业部门高层领导高度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才能带动下级和群众积极主动进行病虫害防治。

3.4提高病虫害防治工作水平

对于一些突发性和影响范围较大的病虫害,需要建立起长期的预报病情和预测工作,及时采用全面准确有效的监测,并且全面掌握病虫害的实际发展情况,定期做好调查和检测工作,如果出现病虫害发生扩大的情况,需要进行短期预警,在预防和防治病虫害过程中,还需充分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林木资源等因素。另外,加大防治病虫害的力度,可以充分采用引诱剂及培养天敌等方式,在最大范围上保证自然系统有条不紊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同时,也需要不断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科学技术水平,在防治和预防中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真正落实防治工作和治理工作,特别是需要加强应用早期预防技术,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重视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防治病虫害的能力。

上一篇: 水利工程施工合同管理 下一篇: 互联网金融科技监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