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6:33: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作为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思政培养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其实效性作为评价思政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最终归宿。高校思政课程肩负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同时也为大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但就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来看并不乐观,其中存在较大的缺陷,因此改革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1.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现状
笔者作为一名高等院校的思政教师,通过对自己平时教学情况以及将与业界同行进行交流中所得之的情况进行总结,针对目前思政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如下几条总结:
1.1课堂教学质量差
目前高校思政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均是通过传统的口头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整堂课程均是教师在台上讲,即使是一些条件较好的高等院校,有充分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但教师也是将PPT打开,整堂课还是自己在讲,PPT始终是哪一张,貌似是作为背景资料展示,可见高校许多思政教师不愿进行改革,思维老套,跟不上时代进步,这样的枯燥无味课堂教学模式完全不能适应目前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聊天等等。
1.2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程主要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必修课程组成。虽然这四门必修课程虽然在在内容比较齐全,但总体而言显得比较繁杂,尤其是对于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要较好的掌握这四门课程的学习是相当有困难的,特别是《基本原理概论》。由于难度大,内容广,因此让很多学生都不能较好掌握这几门课程,从而引起学生对这几门课程的反感,因此逃课率较高。
1.3实践知识极端欠缺
虽然思政课程作为一门理论课程,但由于其教学实效性能深刻影响人各项品质的形成,因此其又存在较强的实践性,只是一般人不会注意到这点。这也是目前思政课成注意是课堂教学为主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各高校思政课程均是安排课堂教学,基本不会涉及到实践,课堂绝大部分都是采取教师灌输式的教学,因此课堂难免会枯燥无味,学生也会因此而厌烦这门课程,从而导致思政课成为高校逃课率最高、学生睡觉率最高的课程。
1.4整体对思政课程不够重视
目前高校对思政课程的不重视主要体现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方面。首先在学生层面,对于考研的学生可能要好点,因为他们这门课程会影响到他们能否继续深造,但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努力也只是体现在对理论知识的重视上;而那些不考研的学生则对这门课程较为放松,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学分,当教师不点名时,则能逃就逃。在教师层面,由于思政课程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因此思政教师也是全校最忙碌的老师且每个班级所讲述的知识都是一样的,因此教师每章知识都要在不同班级重复,这样一来教师也会产生疲倦,且重复次数越多越没动力,貌似一种完成任务的感觉以求解脱的感觉。最后在学校层面而言,基本所有学校在思政课程的宣传上做的很多,在表面上看的确貌似是很重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但在落实到教学上时,学校却表现的不够积极,在思政课上也不肯下大投入,给人一种感觉是学校将主要功夫放在思政课程的宣传上,可能这也是学校的政治需要。
2.提高我国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的改革措施
2.1完善教学体系
由于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多且较为深奥,但课时安排较少,因此必会造成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或者是即使完成,但完成质量是可想而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在教学体系上进一步完善,要围绕国家制定的目标和要求并狠下功夫,充分了解现在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来展开教学。在完善新体系时,首先要突出观念性,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军费与政治相关的专业,因此在理论知识的安排上要尽可能的少,更多是贴近实际,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创新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现在很难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选择思政课逃课,因为老师讲的乏味,上课如同备受煎熬,这样的课程上着既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也是浪费学校的教学资源,毫无效果,笔者曾经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超过 60%的学生在思政课上大部分时间是在玩手机。因此有必要让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或者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
2.3创新考核机制
创新考核机制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考核机制进行创新,也包括对教师考核机制进行创新。对学生的考核机制上,应该改变传统那套以分数和到课率为评价体系,而应该以学生的思想品质表现为指标;对教师来说,其评价体系应该交给学生,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参与教学,因此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最直观的的感受,且最具有发言权。
3.结语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高校思政课程作为提升学生内在品质的主要途径,因此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团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目前高校思政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改革来进行弥补,因此要求高校领导层具有改革的决策魄力,来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燕爽.关于高校思政课若干问题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10,8:41-43.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16-01
1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现状
总的来看,经过不断改革,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普遍存在教学效率不高,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导致一些学生不爱学,一些教师不认真教。其具体表现在:(1)绝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他们认为思政课没用,学好专业课才是硬道理。(2)绝大多数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体现在日常行为上,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是常态,课上睡觉、玩手机、吃东西屡见不鲜。(3)从政治课教师角度看,由于其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同时,政治课教师的辛勤努力和付出,得不到学生的回应和认可,使教师产生懈怠心理,上课积极性不高,甚至敷衍了事。
2 影响高职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
2.1 教育思想和观念陈旧落后
许多高职院校重专业课轻思政课,导致一些思政课教师缺乏压力感和动力源,对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较少关注和研究,许多教师仍固守传统教育观念,如“以教师、教材、学科为中心”的观念、重知识轻能力和素质的观念、重教师主体轻学生独立性、创造性和个性的观念大量存在,观念决定着教育教学,进而决定人才的培养模式,最终导致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培养出的人才是:考试能力强,创造能力弱;眼高手低,素质差。对此,学校和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2 重知识传授,轻学生品德的培养
一些思政教师将思政课混同于其它人文学科,教师习惯于逻辑推理和演绎,从概念入手,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基本理论观点。并强调学生对概念、原理、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就知识而知识,就理论而理论,不去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掌握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养成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使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3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在思政课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方法大量存在,绝大多数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宰者,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老师转,学生就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容器,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师讲授占用的时间过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时间太少;二是教师控制课堂过多,学生参与的太少,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成了课堂上的“木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严重受挫,对学习索然无味。
2.4 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脱节
许多思政课教师把认知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全部,不仅教师投入的情感活动少,而且对学生的情感也采取漠视的态度,只研究教材内容、重点难点,而不去研究学生的认知兴趣、情绪、态度以及精神世界,教学活动中只强调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及独特的情感体验,无形中丧失了教学活动的动力和资源。
2.5 重课堂讲授,轻实践教学
思政课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其教学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由于实践教学活动牵涉更多的精力,同时涉及资金、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只局限于课内的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实践教学搞得较少或流于形式,这也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3 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3.1 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就是强调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根本。它要求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看做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丰富个性的人,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对于学生的不当言行,要耐心引导,不要全盘否定,要多用“拇指”教育,少用“食指”教育。其次,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领域真正实现教学是为了学生、教学必须依靠学生,让学生从中体会作为主体的尊严感和幸福感。
3.2 教学内容紧贴社会和学生实际
思政课的教材内容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相比具有相对滞后性,思政课教师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方面要联系当前的实际;另一方面要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为:认知方式感性化;意识个性化;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多样化。
3.3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生参与率低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将参与式、研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讨、发现、体验、深化和运用知识的全过程,从而调动他们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3.4 强化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及对社会的认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应根据自身特点,将课内实践与校内实践有机结合,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学生寒暑假的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到工矿企业、乡村学校、社区街道参观考察、调查,让他们接触鲜活的事和人,有效弥补了课堂理论教学空洞抽象的不足,最终实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育人目的。
3.5 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要达到互融共鸣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作为认识活动的两个方面,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认识就越深入,认知的积极性、主动性越高,因此,教师情感和学生情感的融合对教学实效性至关重要。教师情感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教与学是个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积极情感活动,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和爱戴,对其所授的观点、理论及表达的教育目的认同、接纳,课堂气氛愉快、学生思维活跃;若教师情感消极,学生对教师不认可,师生关系不良,课堂气氛紧张,死板,学生会感觉如坐针毡,就想逃避,因此,教师在给学生积极情感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及体验,情真理切,情理结合、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近几年来,按照5号文件的要求,各高校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成为新课程体系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围绕高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众多学者、专家以及高职思政课一线教师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可以基本归结为以下几种模式:
(1)行动导向模式
主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授予,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与合作,利用必要的课程材料,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的。“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职业目标,在与该职业的典型工作过程相应的主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及经验体系。
(2)志愿服务为主的多元化模式
主张通过志愿服务进行实践课教学,包括三大板块和六种形式。三大板块指认识性实践、调查性实践和服务性实践。六种形式包括项目、服务、兴趣小组活动、讲座、参观和调查。让学生通过听、查、看、做形成感性认识,然后运用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为理性认识。
(3)任务教学驱动模式
教师将每个教学主题内容对应四个学习任务,即四要――要会制作课件、要会设计调查问卷和活动方案、要会撰写调研报告、要会演示成果。
(4)双基地模式
学校在企业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具备双重功能,既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又是思政教育基地。此模式以双基地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方式培养具备较强专业素质及思想政治素养的高职人才。
在高职院校,虽然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现实中实践教学状况不够理想,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思政课实践教学认识层面出现偏差
一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存在着问题。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代教学模式应该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沿袭应试教育的模式,局限于课堂教学的理论“灌输”,总体上没有把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主要内容;二是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认识上存在着片面性。认为思政课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这一目标相差太远而无足轻重。
(2)思政课实践教学操作环节不畅
一是组织管理混乱,考评机制缺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运作有赖于高效的教学管理,目前在教学管理上存在着机制不健全,不合理、措施不力等情况。再次,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高职院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多样性。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往往以参加活动的次数、任课教师的意见为依据,评价方式单一。在对教师的评价上,往往重视实践形式的评价,缺少对实践效果的评价。评价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最终的实践效果;二是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大纲,课时、经费、人员难以保证。很多高职院校要么是没有,要么是依附思政课理论教学大纲来设计实践教学,对实践教学的目标、路径、方法和效果等缺乏研究,其导致结果必然是对实践教学缺乏长远思考,其课时、经费、人员也无从保障;三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真正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293-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国课,兼具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是所有课程中非常难以教好之课,为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应该采用互动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诸多优点。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基本上是教师的“话语霸权”: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师是演讲者,学生是听讲者。课堂气氛沉闷而乏味,教学效果微弱且乏善。而互动教学模式的课堂则是师生话语平等、师生“众言堂”的民主平等课堂: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都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既是演讲者又是听讲者。采用互动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可以提高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带动教师的教学热情;激发教师的成就感。
一、现状分析
互动教学模式作为当前普遍推广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青睐和效仿。但是,思政课堂的互动教学现状却不太乐观。
(一)师生缺乏足够的互动激情
首先是部分学生态度冷淡。在高校思政课课堂上,有一小部分学生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认为思政课无用而轻视之。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油盐不进”,完全忽视思政课的学习。在这些学生的影响下,思政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其次是部分教师态度消极。由于互动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高昂的热情,所以,思政课教师除了专注于自己的专业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知识:文、史、哲、法等。同时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最新讯息。但是受制于种种限制,思政课教师往往很难做到这样广博的知识面,同时,有些教师把做科研放在首位,无心钻研教学,这样更难有热情搞好互动教学。
(二)忽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大学生课堂参与的差异表现为:同样一个讨论话题,往往文科学生讨论热烈,积极表达,而理工科学生则“刚毅木讷”,不知所云;同样一个辩题,往往女生积极发言,言辞犀利,滔滔不绝,而男生则反应迟缓,吞吞吐吐,略显被动。这说明学生的专业、性别等差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在教学时要兼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然而,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班很多是大班,人数最少七八十,多则一百几,实施互动教学很难注意到学生的差异。再者,有些教师为了减轻备课工作量,往往也不愿意花心思去思考学生的差异该怎样注意,互动教学该怎么实施。这样,往往是同一个讨论题,教师不分学生专业、性别,统一要求;同一个辩题,教师在所有班级,所有学生中统一采用。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会是多么微乎其微。
(三)互动教学诸手段运用不当
高校思政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思政课既要传授学生以知识,又要疏通学生以思想;既要“钉钉子”,又要织网络。所谓“钉钉子”,就是重要的理论问题一定要思政课教师讲解,并且要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务必掌握。抓住主干,串起链条,这样学生才能系统掌握思政课的思想体系。互动教学各种手段的采用都要为达到此目的而合理使用,但是有些教师为互动而互动,没有认真琢磨各种互动手段的准确运用。另者,在市场交易理念驱使下,有的教师为了讨好学生而过度使用互动教学(如在时间上太长,在内容上走题等),忽视了“钉钉子”,虽然课堂气氛很热烈,下课后学生大脑一片空白,没有达到思政课应有的实效。
二、改革对策
要让互动教学成为受学生欢迎,并成为思政课堂重要的教学手段,互动教学必须改革以上所述的弊病。
(一)激发热情是实现互动教学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效果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智力因素属于情感领域,教学中只有重视情感领域,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
《学记》有云: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本人的教学热情必不可少。教师的热情来自于对本职业的强烈责任感,来自于对学生的无微不至的大爱。教师在每次上课前都要提醒自己爱职业、爱学生,这样就会激发教学激情,就会以饱满的热情去关注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只要教师用“心”去交换“心”,以“爱”去交换“爱”,学生自然会亲近教师,进而相信其所传之道。
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负责人蔡乐苏认为:“学生没有天生就反感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的质量高低,学生的收获大小,关键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创新。”[1]所以,教学方法革新是吸引学生的关键,而采用互动教学模式这一新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则是最重要的方面。怎样激发学生热情呢?首先要让学生端正对政治课的态度。针对部分学生重视经济,轻视政治的错误倾向,政治课教师一定要阐述清楚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明白:不懂政治何谈经济!现实社会中,任何政治现象都同经济现象密切相连。经济为政治提供最基本的条件,政治是直接为经济服务的。
当学生理解了经济对政治的重大关系,他们就会主动喜欢政治课。当然,仅讲清这个问题还不够,教师还要学会运用各种技巧激发学生热情。首先是授课形式技巧:教师要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大量精彩视频、精美图片、经典声音等信息,引起学生的兴趣。思政课堂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借用语文课的方式,如诗朗诵;可以借用音乐课的方式,如音乐欣赏等。把抽象枯燥的思政课教成诗情画意的艺术课,学生自然会兴味盎然。其次是授课内容技巧:教师要善于开发出紧扣社会热点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把教材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最后是教师授课言行技巧:教师可以“眉目传情”,在一举手一投足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气氛需要,运用不同的注视方法达到与学生的心领神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对于走神的学生可以长时间地注视一会,让他(她)乃至全班同学都引起警觉。讲课声调要抑扬顿挫,并加上必要的手势。当一位思政课教师像杰出的演讲者站在讲台上授课时,一定会激发学生广泛的互动热情。
(二)互动教学要兼顾专业、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专业不同,性别不同,互动效果也大相径庭。首先,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文科学生是人文思维,理工科学生是科学思维――是有很大差别的。人文思维是通过对现有掌握的知识及经验做出主观的判断及见解,并对其进行加工、修改,甚至通过其衍生出自己新的见解的一种思维模式。因此,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答案,但却不一定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所以,文科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千奇百怪。而科学思维是建立在已经掌握客观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做出对其相互联系及作用的推理判断,并设法去设计针对这种事实可以作证明的事实实验作为验证,从而得出一个客观事实。因此,同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所以,理工科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回答往往追求标准一致。思政课是人文学科,其问题的解决自然也是多维的。但是,这对于理工科学生的确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在实施互动教学时,理工科学生往往参与度很低,而文科学生则积极性很高。“思政课教师设计的互动式教学方案,能够较为有效地帮助文科生学习思政课,良好的反馈信息使教师确认经验做法的有效性,但这些有效性的前提――学生的专业背景――却被忽视,从而导致教师从一批学生中提炼的教学方法,却不适于另一批学生。”[2]解决专业差别问题最好是在分班教学时,把专业相近的学生安排在一起,思政课教师在上课时务必要注意此问题。对于互动参与度低的部分理工科学生,教师首先要积极引导,让他们逐渐意识到社会科学不同与自然科学,需要学生自己去多维思考,得出不同结论;其次要经常鼓励他们参与,哪怕学生只是说出一两句,也要及时表扬,切不可以文科生的要求来要求理工科学生。
其次,思政课教师还要注意性别差异问题。在大学课堂上,女生往往比男生更活跃、积极一些。笔者曾在所带班级中做过多次辩论赛,主动参与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女生,有些男生即使被点到名参加,也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所以,互动教学时应该注意到男生的懒于参与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将班级分为若干个固定的学习小组:男生几组,女生几组。在互动教学时,每个小组都要派代表参与,并且代表实行轮换制。通过这样的形式,久而久之,男女同学都会养成自觉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良好习惯。
(三)准确适度使用各种互动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是提高思政课课堂实效性的好方法,但是考虑到思政课本身的双重任务:传授知识和疏通思想,思政课教师在运用互动教学时,则要把握好准确和适度问题。下面将以常用的几种互动教学手段分别说明。
1.案例教学模式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优秀的案例往往可以深刻教育学生,并引起学生的争相效仿。选择教学案例是非常慎重的事情:第一,所选案例应该是积极正面的教学案例,正面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的强烈情感。笔者曾经参加过几次观摩课,有的教师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用了一些负面案例,结果给听课者造成负面的心理影响。第二,所选案例应该是紧跟时代的,贴近当代学生实际的。古人离今天太远,时代差异无法抹平,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第三,所选案例最好是我国的或者我们身边的,适合学生实践的。
选好案例之后,要在课堂上控制好呈现案例时间,时长五分钟以内,时间太长必然冲淡教学主题。展示案例之后,要快速引导学生的理性思考,让学生的互动思路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为通向课堂教学内容铺垫平坦之路。案例教学模式运用要注意,一次课四十分钟,案例不能多,一个就好;案例的呈现和互动时间不能超过十五分钟,否则,效果反差。
2.问题讨论模式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思政课教师设计问题极其重要。要设计好互动问题,就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第一,明确所设问题要达到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互动的课堂气氛,还是为了推动师生互动的深入。第二,注意所设问题的切入点:根据教学重难点设置问题;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社会阅历设置问题;根据近期社会重大热点问题设计问题等。怎样寻找优秀的互动问题呢?其一,思政课教师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综合考量。其二,怀疑――对教材上或生活中的某些观点的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怀疑是提出问题的有效手段。现在的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语言犀利,对课本上的一些观点敢于提出反对意见,教师正好可以就学生们的怀疑问题进行互动,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给学生思想除弊。
问题讨论是为了对所学知识达到理性认识,所以,师生要探讨问题的“为什么”,即问题的本质,而非探讨问题的“是什么”,即问题的表象。有的教师为了互动,在课堂上也经常提问,但是都是问些“是什么”的问题,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有触及到事物的“为什么”的本质问题,才能达到互动教学的真实目的。提出“为什么”的问题不要太多,一节课能够有效解决一个问题就可以了。
3.体验教学模式
体验具有亲身经历,亲身感受,以及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之特点。体验不仅能获得对体验过程和对象的生动丰富的感性认识,还能影响人的情感意志和价值评价。常用的体验教学模式有:情境体验,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角色体验,即通过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来获得丰富体验的教学方式。操作体验,即通过让学生从事一定的动手操作活动来获得丰富体验的过程。思政课堂上,运用较多的体验教学模式是情景体验和角色体验,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以演小品的方式实践之。
体验教学参与的人数往往有很大限制,很多学生成为旁观者,而且娱乐性太强,学生从中得到的思想性理论性收获微小。所以,要让体验教学惠及广大学生,教师必须要考虑参与人数,体验的娱乐性与思想性兼顾,体验的可行性等问题。教师要创设和思政课密切相关的且富有代表性的情景,同时要把知识点贯穿其中,用最经济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成效。由于体验教学的要求较高,思政课教师千万不要随心所欲和滥用此法。表面上场面热闹,实则可有可无的体验,顶多只是浪费师生的宝贵时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虽然基本上可以得到保障,但从理论教育的实效性角度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着“低效”现象,与普通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压力更大,问题更多,挑战更强。所以,开展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分析,找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实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学生面临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社会性开放系统,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起决定性作用。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也正深受当今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西方敌对势力把意识形态的渗透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内容,中西文化与价值观开始相互碰撞,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个人主义思潮的蔓延,社会上的各种腐败现象和作风,对正在成长中的高职生不可避免地产生消极影响。其次,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一种既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又和现实社会有密切联系的虚拟化的“网络社会”。网上复杂的思想观念、暴力黄色信息给学生带来很多困惑和迷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控制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变得更加困难。另外,我国正处于社会的急剧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如贫富差距加大、就业形势恶化等。这些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作用越来越大,导致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度降低,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高职院校教育对象自身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爱党爱国、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务实进取、积极向上,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但也存在许多实际问题。一是高职院校的生源总体素质下降。目前,职业院校的学生既有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也有职中毕业生,还有中专、技校生等,并且大都是独生子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受教育背景、不同个性类型的学生聚合在一起,文化素质和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使他们显露出许多新特质、新现象。如: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控能力、意志力较差、学习主动性和成才意识弱,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探讨的问题离他们的生活很近,也难以引起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共鸣。二是高职学生学习行为功利性很强。相当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受的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以专业课为导向,毕业后就是从事相关专业的生产活动,专业课是“硬指标”,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抽象、空洞,理论上说教多,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再加之教学形式的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导致教育对象知行脱节。
3、高职院校自身结构性矛盾问题
在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结构性矛盾问题,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这种自身结构性矛盾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层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认知偏差。职业院校的办学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高素质决定了高职高专大学生应该有较好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但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功利价值取向变得日益明显,部分高职院校管理层往往片面强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思想政治理论和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时间占有很大的比例,强调专业教学和实践训练,以专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来体现学生的特色,因而一些学生除了专业以外,其它一概不顾。二是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其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职业针对性,这样的办学要求客观上形成了高职院校注重技术、轻理论的教育特点,许多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以为然。三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过于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只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的简单灌输和行为约束,不勇于和善于回答大学生关注的各种迷惑和疑惑,因此学习动力不足,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改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对策
1、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积极推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挥教育合力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构建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发挥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使学生在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学校文化、学校精神的熏陶下健康成长,促进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因此,不能学校唱“独角戏”。根据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理念,我们要明确高校所有的课程均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仅所有的教师应该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家庭和社会都应当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学校与家庭教育要建立及时有效的和谐互动机制,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其次,学校还应与社会建立起互动和谐机制,努力化解社会对学校教育效果抵消的状况,最大限度地在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中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使学校教育的思想、内容等与社会和谐统一起来。所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社会的大系统、大环境之中,空间上向社会发展,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共同为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高职学生思想理论素质服务。
2、端正认识,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
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认识是否到位,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获得实效的关键。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之一,涉及到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不容忽视,在意识形态领域,高职院校同样要用、社会主义去占领这一阵地。其次,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强调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领导重视、政策支持是关键。其次,目前有相当多的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并非自己所学专业,由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多的人还会不断地变换工作岗位,在这种情况下,高职教育的培养除了要使学生具备某一专业技能之外,同时还要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综合素质,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等等。只有将“育人”与“育才”放在同等的地位,才能增强高职学生就业的软竞争力,以适应多元化社会对人才软实力的重视与需求。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高职学生的自我教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上的指路人,而且是马列主义和科学文化的传播者,随着新形势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外,还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体现科学理论的最新成果,不断地进行思想启迪、升华来感染学生。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底蕴并能够厚积薄发,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找准和高职学生思想实际、成长成才要求、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结合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高职学生的特点与就业需求相联系,才能增强课程的可信度和实效性。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要不断吸纳高素质和高学历的人才充实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二要拓宽培养渠道,有计划的安排现有教师在职进修、培训,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进行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拓展知识面;三要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由于外界的刺激而引发自身内在的心理反应,进行自我驱动,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控。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在搞好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外,还要使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教师要通过启发、引导高职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他们自我教育的观念,增强其主体意识,使教育由原来的“你要怎样”自觉转化为“我应该怎样”,引导高职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养成求知好学,克己内省的好习惯。在教学中,要让高职学生有独立感悟、思考、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最终能够自觉运用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 刘宏: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2] 林美卿、周新辉、吴伟安:“两课”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4(4).
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者,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面前,需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个性的了解程度,同时掌握思政课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后通过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出增强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效果的途径,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堂取得更大的成就。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教师对思政课教学工作不够重视
开展思政课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帮助学生确定科学的人生目标,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同时了解到国家的各种政策方针,有助于学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要求学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思政课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从理论上来讲,这门课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然而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存在着很强的功利主义教学观念,例如,重智育、轻德育;重实践、轻思想等等。学校过于看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却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在思政教育缺失的情形下,学生无法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进行深刻认识。
2.高职学生本身对思政课缺乏学习兴趣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年龄段,处于1992年到1994年之间。由于90后的学生处于心理全面发展时期,在此阶段个性会比较突出。有部分学生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然而他们却只注重专业知识与技术,忽视了自身的道德建设。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高职院校学生认为思政课属于副科,不用认真听讲,还经常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或者与周边同学闲聊,致使思政课教学教学效果迟迟得不到提高。
3.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学手段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老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观点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被动的接受这些理论知识。教师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思维特性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不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起来,对顺利实现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也很不利。此外,由于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也直接影响到了思政课教学效果。例如,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室,并没有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致使课堂缺乏直观性、趣味性和感染力,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主要措施
1.高职院校本身要加强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
美国联邦快递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更加注重员工的思想道德,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才会得到该公司的重用。美国联邦快递公司认为:员工的道德品质远远比他的专业知识重要。因为倘若员工出现有智无德的现象,则会对企业构成直接性的威胁。曾说过:如果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人格培养等,最终会产生片面性,所产生的片面性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本着对学生以及社会负责的态度,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可以经常性地组织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制作思想道德宣传栏,规范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2.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软实力”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老师都是公共课教师,他们所带的学生具有流动性,学生所学的专业也是不同的,不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倘若能够将思政课教师每学期所教授的学生专业、年级固定下来,就有助于教师了解到学生的特点,从而进行因材施教,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政课教师还可以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让每位学生都喜欢上这门学科。同时,作为思政课教师,在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领导应该积极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展开社会调研以及多研究相关课题,深入解社会状况,并将掌握到的信息运用于课堂,借助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渲染力和说服力,吸引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
3.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阶段,大部分思政课教师仍然沿用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枯燥乏味的课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要按照不同的章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当老师要讲解、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一内容时,可以借助史论教学法,通过视频片段以及图片展示,将历时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这种氛围中让学生学习其中的理论知识。再比如:当老师要讲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时,要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举例子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同时,还可以组织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用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发展形势,加强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并不断的更新教学方式,对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以改善,增强思政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出大量对国家社会有用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50-04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在新形势下,如何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事关中国道路坚定推进、中国力量积聚勃发、中国气派凝结彰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成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要求,那么,教学效果的反馈――学生的评教自然成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鉴于此,本文以四川大学为例,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评教工作的调查分析,试图找出学生评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调查实施过程
1.调查对象。本文以四川大学本科一、二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四川大学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评教对象。
2.调查过程。(1)召开座谈会。通过在本科一、二年级随机抽样,选取了近50个学生,召开座谈会的形式。经过三次座谈,了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评教方面的基本情况。(2)设计问卷。根据座谈会的情况,设计问卷,包括22个客观试题和1个开放式试题,主要包括评教态度、评教作用、评教时间周期、对评教结果在教师考核中所占比例是否了解、评教结果应在教师考核中所占比例、是否受主观因素影响、是否对学生有影响、如何评教、评教指标体系设置是否合理、评教过程是否客观、对改进教学的作用、是否知道评教结果、是否关心评教结果、评教结果是否应向学生公开、评教的客观性有多大、评教效果、什么情况下愿意给老师建议、给教师打高分的原因、给教师打低分的原因、希望评教前获得的信息、改进评教的方法、评教系统存在的问题、对评教工作的建议等。(3)发放问卷。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在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抽取部分学生填写调查问卷。
3.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10份,回收率90.50%(本文中涉及到的百分数均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参与调查者中男生占54%,女生46%,比例相当。理工、文科、医科专业比例分别为59%,29%,12%(见图1)。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总体来说,绝大多数学生对评教是认同的,还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下面就调查研究的情况进行总结。
1.对评教态度和目的的认识。在评教的态度方面,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评教态度在参与评教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积极与否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评教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如图2,近一半的学生评教态度不积极;37.90%的学生对评教没有特别的感受,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一项任务而已;5.19%的学生是由于评教和选课捆绑而被迫参与,5.36%的学生认为,如果评教和选课不捆绑的话,他们会选择不参加评教。
在评教作用的认识方面,八成以上的学生对评教的作用和评教对师生影响的认可度不高。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仅有15.13%的学生认为,评教对准确公正地考核、提升教学质量很有效;68.96%的学生对评教效果的认识比较消极,认为“没有效果”和“会产生一些影响师生的反作用”的比例分别为:12.53%和3.38%(如图3)。
在评教目的的认识方面,接近八成的学生有较正确的认识,即是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调查结果显示,75.75%的学生认为评教的目的在于学生给教师反馈、建议,让教师教得更好、学生学得更好;19.45%的学生认为,评教是为了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便于学校有关部门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其余的学生认为,评教只是为了给教师晋升、评奖评优提供参考。
2.对评教能力的认识。在自身评教能力的认识方面,近九成的学生承认自己的评价过程并非完全真实客观。从此次调查的数据分析来看,仅有10.8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评价过程非常真实客观,61.47%的学生认为评价过程客观性一般,25.8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评价过程不太真实客观,另外有1.8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评价完全不真实客观。结合问卷题目“您认为我校‘学生评教’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反映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仅有5.31%的学生认为,学生评教可以90%以上真实反映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认为70%以上、50%以上和不到50%可以真实反映学生对教师评价的分别为:21.20%、38.30%和35.20%。
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得知,部分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够全面,对于一些上课播放大量视频或者讲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无关的教师,他们认为有幽默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于是给予好评;相反,对于上课认真负责、对学生要求严格的教师,他们则认为教学方式死板、不够灵活,因此给予差评。
在影响学生评教认知的因素方面,由于学生评教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学生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所考虑的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着评教结果的有效性。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评教时给教师打高分的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①老师上课认真,课堂教学质量好;②老师尊重学生,对学生的态度很好,师生关系融洽;③老师给学生的课程成绩高;④师生互动环节做得好;⑤受往届学兄学姐、本届同学打分的影响。学生评教时给教师打低分的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①老师上课不认真,课堂教学质量不好;②老师上课满堂灌,不注意与学生互动;③老师给学生的课程成绩低,补考率高;④老师对学生严格,苛求学生;⑤受往届学兄学姐、本届同学打分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学生评教受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师给学生成绩”两种因素的影响较大。
3.对评教指标和方式的认识。评教指标体系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评教过程和评教结果是否有效。在此次调查中,仅有15.26%的学生认为评教指标体系“相当合理”,72.03%的学生认为“还凑合”,11.15%的学生认为“不怎么好”,另外有1.55%的学生完全否定评教指标体系,认为“相当差”(如图4)。
结合学生对问卷最后一道开放式问题的回答,学生认为评教指标体系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评教指标设置不科学。关于学生评教系统,一所学校往往采用同一套评价体系,没有考虑不同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的特点以及不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另外,学生评教的内容体现的更多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的质量而忽视学生“学”的效果。
第二,评教形式单一。目前,网上评教系统在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调查发现,对于学校规定的“不参与评教就无法查看成绩、选修课程”,参与评教的学生难以接受,致使学生只关注评教这一任务是否完成,而忽视评教的指标、作用、目的和结果如何使用等内容。与此同时,“一人多评”、“代人评教”的现象大量存在,这就导致评教结果缺乏一定的客观性。由此看来,仅仅通过学生评教一种方式来考核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失公允。
第三,评教结果处理不当。调查结果显示,65.36%的学生认为,“学生评教”应在教师考核评价中占50%以上的比重。从本次调查和与师生的交谈中得知,给教师打高分的部分原因在于教师要求不高、给学生的课程成绩高;相反,给教师打低分的部分原因在于教师对学生宽松,学生出勤率和成绩相对较低等,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产生反感甚至报复心理,增加学生评教过程中的主观因素,以致将学生评教结果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有失公平、公正。
另外,评教系统不完善。学生评教活动一般会被安排在期末考试之后,且时间比较集中、系统容量有限,经常会出现无法登录的现象,影响评教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相关对策与建议
如前所述,评教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其有效性受到诸多背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因此要确保评教的有效性表现几管齐下。同时,高校必须大力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评教工作的宣传力度,端正师生的评教态度;优化评教指标体系,提高评教的科学性;正确对待评教结果,建立反馈机制和申请复议制度。
(一)加大对评教工作的宣传力度,端正师生的评教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评教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评教的目的、作用和具体流程等更是不了解,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此种现象有上升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教结果。为此,学校和二级学院相关部门应当在学生评教之前将评教的目的、意义、作用和具体流程等事项向他们讲清楚,让其对评教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以更加公正、客观的态度去参与评教工作。
1.明确评教目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评教工作,目的在于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提高其教学质量等。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师考核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评教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重视,但是在评教工作开展之前,管理者首先应让学生明白评教的目的和意义,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评教工作才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评教也才有可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否则,“为了评教而评教”就失去了评教的意义。
2.端正评教态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既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也包括学生“学”的教学相长的双向的过程,因此,就评教这一活动而言,关系到师生双方的共同利益,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程度皆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强师生对评教工作的认识,才有可能达到评教的目的,这就需要学校和学院相关管理部门在学生评教之前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让教师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评教工作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从而端正其对评教工作的态度,提高评教结果的有效性,充分发挥评教的作用。
(二)优化评教指标体系,提高评教的科学性
1.科学制定评教体系。首先,师生和管理部门共同参与。调查发现,80%以上的学生对评教指标体系不满意。高校评教指标体系一般由学校管理部门制定,且全校采用同一套评价体系,而不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差异,致使学生评教的内容与实际需要评价的内容不一致甚至发生冲突。因此,评教指标体系需要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参与制定,最终实现教、学、管三者的有机结合。其次,评教指标应具有针对性。在设置评教指标体系时,应考虑不同学科、专业以及不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质相近的课程可采用同一套评教指标体系,不同类型的则采取不同的评价体系,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评教工作采用同一套评教体系,也可以在某些选项中加入“此项不适合该门课程”或者“此项只适合该门课程”等字眼,最终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和多方位的评教指标体系,保证理想的评教效果。
2.实现评教方式多样化。首先,目前诸多高校在教学质量评价中,学生评教所占比重过高,且已经成为教师考核、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考虑到学生评教存在的诸多问题,直接将学生评教成绩与教师职称评定等挂钩,显然是不合理的,应当将学生评教与同行、督导、领导评价以及教师自评等结合起来,尤其需要关注评教成绩特别高和特别低的课程、青年教师和新进教师的评教成绩。其次,由于网上评教存在一定的弊端,可以将网上评教与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等形式相结合;同时,还可以开发评教手机客户端,这样学生评教就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通过智能手机便可完成评教工作。
3.完善学生评教系统。在功能和权限设置上,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皆可以根据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评教系统,并且不同身份的用户拥有不同的访问权限。其次,在权限设置上,唯教师本人可见评教结果。这样既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同时也保护了教师的个人隐私。从学生层面来说,可以在评教系统开放时间内进行评教、查看和修改评教结果。从管理者层面来说,拥有最高权限,可以查询、统计评教结果,更新教师和学生的相关评教信息等。
(三)正确对待评教结果,建立反馈和申请复议制度
1.发挥评教导向功能。目前,一些高校过度重视学生评教工作,将其与教师考核、职称评定挂钩,甚至将其作为院系考核的重要依据,致使二级学院和任课教师过多关注学生的参评率和评教结果在学校的排名,而忽略了评教的真正目的。由于学生评教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因此,只可将其作为评价教师和学院工作的参考依据之一,避免在各项指标评定中占据过高比例。同时,无论学生还是管理者皆应当关注教师在评教结果公布后是否结合评教中所产生的问题有所改进。如果只是盲目地将评教结果与教师考核、职称评定、评奖评优和晋升等挂钩,就可能导致评教工作失去其原有的导向功能。
2.建立评教反馈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评教工作的主要目的不是教师的评奖评优,而是为了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应当建立学生评教的反馈机制,将评教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让其根据学生评教的结果找出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做到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行为;同时将评教的客观标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最终达到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建立申请复议制度。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教结果,从学生层面来说,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对于教学质量确实不高的教师采取特别培养或调岗的策略;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评教缺乏一定的客观性,难免会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从教师层面来看,作为评价客体,教师在学生评教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而评教结果又与教师的评奖评优、晋升等挂钩,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倘若教师对评教结果有异议而又得不到及时解决,就有可能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公正对待而不再关注学生或者为了评奖评优、晋升等而刻意迎合学生,甚至以课程成绩与评教成绩作为交换,进而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根本利益。由此看来,无论从学生还是教师层面来说,评教结果的非客观性皆会影响到师生的切身利益。为此,学校应建立申请复议制度,对于终评有异议的教师,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复议,以便得到更加公正、合理、客观的评价。
总之,高校评教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作为学生,要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当中,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评价;作为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关心和教育学生,并且能够积极吸收学生的反馈意见;作为评价管理者,要不断优化评教平台,完善指标体系,合理使用评教结果,建立反馈和申请复议制度,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培养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05方案”实施以来,全国高校普遍加强和改进了实践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与经验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9月至11月在广州大学城进行了一次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的抽样调查。目的是了解“05方案”实施至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现状、资源整合利用情况,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经验提供第一手材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方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次调查按照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医药类等院校选取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药学院等10所大学。问卷分教师和学生两种,发放教师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发放学生问卷 1200,回收有效问卷1185份,有效率在95%以上。
一、“05方案”实施以来广州大学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调查
“05方案”实施以来,广州大学城高校不断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如何,课题组在调研中设计四大类共二十余道问题,力图客观真实地了解改革的成效,寻找存在的问题。四大类问题包括“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认知程度、实践教学实施形式与体会、实践教学的评价、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评价等。调查统计情况及存在问题如下:
第一,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认知程度的调查。8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改革很有必要和有必要;20%的大学生认为没必要或说不清楚。对实践教学改革状况的回答,1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改革效果很好,半数大学生认为改革效果一般,3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改革效果不理想。显示“05方案”实施以来大学生对实践教学改革成效还不够满意,教学改革与发展还有待改进与加强。
第二,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形式与体会的调查。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主要形式是任课老师组织的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37%的学生选择校外主要形式为参观、实习、社会调查等,而自行参与社会实践又占半数。这一结果折射出社会实践形式还不够丰富,组织与指导力量薄弱。在访谈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表达自己浓厚地走向社会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的愿望。近70%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可以帮助他们提升理论水平,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也有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认识不清,态度消极。对校内实践活动感受的问答,认为形式丰富,能充分调动学生热情的仅占31.5%;次数较多,但吸引力不够的有52%;这说明各高校虽然比较重视校内实践教育,但实践活动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次问卷中也发现一些院校对“三下乡”社会实践认识有弱化倾向。在大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形式选择上,近半数选择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实践;26.7%的大学生选择组成小组来实践。可见,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是多数大学生喜爱的主要方式。课题组还对学生很少或不愿主动参加实践教学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大学生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形式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其次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教师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要求和安排不具体;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如场地、设备、实践基地、经费等)不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保障等条件还不太满意。
第三,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评价很满意、比较满意的占43.3%;很不满意、不尽人意的占56.7%。这一结果不容乐观,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现状不满。此外,对实践教学态度、内容形式、学时、效果等影响因素分析时,发现各高校具体操作不一,学生评价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认为内容形式比较丰富,基本达到了教学计划规定学时的大学生占26.8%;认为内容充实,形式多样,达到了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的大学生占23.7%;认为自己所参加过的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一般,没有达到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的大学生占36.6%。在回答实践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时,认为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的占35.4%;认为是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如场地、设备、实践基地、经费等)不足的占37.8%。这也暴露了当前实践教学活动依然比较薄弱。对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评价:认为教师责任心强,经常给予指导的学生占52.2%;认为教师责任心一般,基本上没有指导的学生占31.6%,这反映了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在实践教学管理情况的调查中,认为学校管理到位,有制度和规定的占30.8%;认为管理一般,有制度但执行情况一般的占40.3%;认为管理不到位,教师和学生随意性很大的占19.7%;认为缺乏有效管理的占9.2%。
第四、教师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课题组调查统计,对目前实践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教师认为很满意仅占12.7%;比较满意的占39.8%;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31.5%和16%。认为开展实践教学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教师分别占39.1%和51.4%;认为没有必要和说不清楚的教师分别占4.7%和4.8%。对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愿意参加并指导的教师占89.6%;10.4%的教师表示不愿意参加;10.3%的教师认为可以请其他人员参加并指导。在实践教学形式方面,认为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师占14.3%;认为形式比较多的占28.5%;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实践教学形式比较少的占43.1%。对于大学生很少或不愿意自觉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回答,46.9%的教师选择学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25.2%的教师选择大学生思想认识不够;21%的教师认为学校不够重视,对实践教学活动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和安排。对于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72.4%的教师认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是目前最大的影响因素;6.7%和 20.9%的教师认为是教师素质和大学生素质的原因。关于当前开展实践教学的障碍,38.5%的教师认为是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46.4%的教师认为是经费不足;15.1%的教师认为是实践基地不够。
二、“05方案”实施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反思
反思综合调查结果与实践教学的现状,课题组认为“05方案”实施以来,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有了较大改进与提升,但还未彻底转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一下问题:对实践教学意义和目的认识的偏向、对实践与理论教学辩证关系的割裂、对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与政策执行的随意削弱、对实践教学科学激励和合理考核构建的迟滞,从而导致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不强。
1、对实践教学意义与目的认识的偏向
尽管“05方案”实施已有几年,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之所以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实践教学意义和目的认识的偏向。这种认识的偏向普遍地存在于实践教学的各个层面:在教育管理层面,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这种教育主要通过课堂的“灌输”即可达到,因而轻视社会实践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在学校层面,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普遍将社会实践看着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作为一种软任务来看待,尤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比较忽视;从学生自身来看,受就业难及只重视专业发展等短视认识,轻视其对自身成长的价值,在参与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关系的割裂
关于实践的理论观点,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央5号文也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价值,然而在教学中,却存在背离或割裂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倾向。一方面,很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很少参加大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错过了利用实践来检验、巩固、强化理论教学的大好时机,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并且反过来影响、制约了理论教学的实效,最终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枯燥、刻板、无用的负面印象。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队伍负责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自愿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目标的引导,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活动过程中以及活动之后的总结和提升,不少活动的意义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现和挖掘。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割裂,既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3、对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与政策执行的随意削弱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不强,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各项政策与保障条件如必要的教学课时、相对固定的实践场所、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实践形式、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等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导致了实践教学的随意性比较明显,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首先是教学课时的缺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学课时是分配给理论课教学的,许多教师承担繁重的理论课教学任务,根本无暇顾及实践教学。其次是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的缺乏。长期以来,许多学校课堂内的理论教学是主要方式,尚未引进心理辅导、团队活动等教学方法,因而在校内很难建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室,也较少尝试跨出校门,建立实践基地。再次是实践教学方式的随意性。由于没有课时的要求,缺乏经费的保障,实践教学的开展与否主要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的喜好和兴趣,也较少研究成果来介绍和推广实践教学,这必然会导致教学方式的随意性。
4、对实践教学科学激励和合理考核构建的迟滞
由于上述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导致实践教学课程地位的弱化,课程建设的不足又必然带来科学激励、考核评价机制的迟滞或缺失。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再加之理论教学工作繁重,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即使个别教师有兴趣去探索实践教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和基地实践,很多活动难以展开,课题研究成效大打折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对他们就业、升学有影响的主要是理论课的成绩,因而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此外,在一些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采取试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对理论的记忆和掌握程度,实践教学根本没有纳入学生的成绩评定范围之内,也没有科学的、可供操作的评定方式,这使得实践教学更加不受重视。
三、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目前,实践教学整体实效性不强的现状还需要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从根本上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1、依据教学目标,整合理论课教学内容,巩固实践教学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思想性和针对性。目标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思想发展与社会实际统一起来,不断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民族的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在社会与时代的总要求下塑造自己,在实现社会理想的同时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无论高校领导还是师生, 都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地位,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理念。
“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本科教学主要开设四门思想政治必修课,课程紧密联系、成为有机的整体,都有自己清晰明确的教学定位。因此,在进行四门课的实践教学时,我们应对实践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内容整合,根据各课的教学特点与任务,合理开展实践活动,力求避免内容的重复雷同,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形成实践教学的合力
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挖掘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化模式。首先,有必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相关性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宣传教育,提高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平。其次,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目前,许多学校现有的校外实践资源有限,仅局限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三下乡活动”,过多偏重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因此,有必要编制统一的实践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整合校内外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而且可以缓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上的困难,还可以解决组织和指导实践教学的力量不足的问题。
3、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各项保障工作
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05方案”的精神,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人才和制度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政治使命感、理论功底和教学水平。这就要求不仅要充实师资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支信仰坚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师资队伍。从当前高校来看,需要抓好以下几点:(1)提高认识,搞好规划,下大力气规划好实践教学的系统组织实施工作;(2)完善制度,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相对稳定、按需培养、奖惩分明和合理分流的良性运行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能适应新形势的实践课教学队伍;(3)从制度和机制上解决好实践课专项经费的保障、专职人员的职称和待遇等问题,使他们有温暖的归属感、安全的保障感和奋斗的成就感。
4、多途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不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遵循自愿选择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内容广泛性和形式多样性相结合;知识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来开展实践教学。在校内,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利用各级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影视教学资料片观摩、讨论会、社会调查和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外,可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博物馆、纪念馆和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开展参观、访问、学术讲座和相关的纪念活动。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巩固基础知识,又能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时效性不强的情况,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有效地提高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率。
一、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时代,让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高校教学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还需要不断的创新和进步。发现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于思政课教学时效性重视不够
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总结和改善教学观念,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当前,部分学校对思政课的时效性认识不够,教学方式的改进缓慢,很多采用的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重视课堂的时效性,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课程的完成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对于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认识不够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待课程没有一个良好的、积极的态度。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的提高不仅要从教师的角度着手,积极转变教学模式。还要从转变学生的思想态度方面下功夫,要让学生了解到思政课的重要性,转变课堂态度,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认识到思政课教学中时效性的问题才能逐步的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思政课也才会更加的受学生的欢迎。
高校思政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师生对思政课重视不够和认识不够两个方面。从现象中分析问题,是为了给解决问题找到途径和方法。
二、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探索
怎样更好地进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时效性的提高,是高校思政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高校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的探索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1.教学形式多元化
信息时代,先进的教学设备产生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但是很多高校对这些多媒体教学设备没有充分的使用。很多教学停留在文档的阶段,课堂上录音、影像使用的并不多。而且为了赶教学进度,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讲自己的课件上,跟学生的互动不多,这样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会比老师单纯的知识的灌输效果要好得多。课堂多元化,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给与学生发表自己言论的机会。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吸引更多的学生。
2.教学内容丰富化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应该是拘泥于课本知识的学习,而应该是是结合当时的时事政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大家进行讨论,在对问题的讨论中贯穿知识的学习。很多学生对课本知识觉得枯燥,但是却愿意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思想的交流,才能迸发出更精彩的内容,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包含课本知识却不拘泥于课本知识,课堂的气氛活跃。一节课下来,大家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会更加地深刻,教学内容丰富化是用课外那些能吸引学生的内容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本的知识,用新鲜的内容来引发大家发言的积极性。
3.加强教学交流
教学不应该是一个课堂的事,老师要走出课堂加强教学交流。通过跟其他学校、其他老师的交流,获得更新的高校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教学研讨会,大家讨论一下怎样的教学是更适合学生、能提高教学效果的。通过交流来拓展思维,进行教学的创新。此外也可以跟学生交流,了解怎样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更喜欢,更愿意去接受的。信息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不断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探索更加适合的、更高效的教学模式。
三、结语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对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品德的培养,而思政课就是这样一个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很重要的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信息时代,要结合时代的特征,针对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给学生带来尽量大的影响。提高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积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寓教于乐,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进行教学,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不断地拓展思维。更多地去交流,去获得更实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为高校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
思想政治课是高校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关心参与政治生活、行使公民权利。大学生是我国高校所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之后的管理者与创造者。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基本上分为五个大的板块:思修、史纲、马原、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形势与政策。学习思修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善待他人。学习史纲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勿忘国耻,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发奋图强。学习马原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课程,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党的章程与使命,发展方向与坚持道路,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将所学到的政治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政治现象结合起来,参与政治生活研究,了解实时动态,关注民生民意。但是,根据近期在我国某所高校所做的问卷调查以及抽样调查的情况来看,26%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感到满意,59%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感到一般,15%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感到不满意。12%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感兴趣,67%的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程度一般,21%的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其中理工科专业尤为突出。很多大学生对于思政课一点都不重视,认为只要考试通过即可,没有深刻的思考过思政课的价值与意义。有些高校的教师一心只想评职称,对于思政课的教学态度并不严谨认真。本篇将从三个方面:高校思政课现如今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措施来谈一谈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状况的调查研究。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状态较差
随着“低头族”的盛行,在高校的课堂中学生的上课状态以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下降,无论是课堂回答问题还是课后作业,学生们都过分依赖网络,尤其是关于思政课学生的学习表现。思政课除了政治学院的学生,对于其他学院的学生来讲都是非专业课,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态度存在严重的问题,在对我国某高校思政课课堂抽样调查中,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基本上不到10个,有些学生睡觉、低头玩手机、聊天无视课堂纪律,而大部分学生上课期间都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尤为突出表现的是理工科专业以及艺术类专业。思政课的课堂效率很低,抽查学生对思政课的看法,很多学生都不太清楚思政课设置的意义何在,对思政课的意见很大,大多数都认为思政课过于死板枯燥,而且很多知识学生在初高中时期已经学习过,对思政课的内容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也有些同学受到网络流行视频或者语言的影响,对于思政课的态度比较极端,没有树立正确的观点与立场。总之,在高校的思政课上,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并不理想。
2.教师的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在高校中,对于教师的评比升职称,并不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是需要考查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论文的发表程度等等。思政课的教材很少进行改革,理论知识占得比例较大,有些教师的教学课件基本上每一年都用同样的,很少进行修改。高校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机会非常少,思政课的教师很多基本上与学生零交流,只是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学生比较在乎的是期末考试时能否及格通过,教师在平时上课过程中,也很少考虑教学模式的改进,只是在期末复习前期将考试重点帮助学生勾勒出来。有些思政课教师很少阅读经典著作,课堂缺少深度与广度,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放在幻灯片上,使得学生感受不到思政课的价值与意义。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26%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感到满意,59%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感到一般,15%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感到不满意。12%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感兴趣,67%的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程度一般,21%的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其中理工科专业尤为突出。目前高校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态度存在问题,并不重视思政课的学习研究。通过我们抽样调查高校思政课上课情况,有些教师的课堂表现也很不理想,教学模式过于守旧,存在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理论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不密切
政治生活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也是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即使在形势与政策课上所要做的调查报告,也无法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自如。例如“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老人碰瓷的社会风气让大家感到无奈与担忧。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现在有些老人却倚老卖老,无视道德。教师在思政课上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很多都只停留在课本上,并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当下的社会现象结合起来,与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2.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重视
思政n的课程内容比较多,课程安排比较紧张,很多教师希望能够节约教学时间,加快教学速度,而很少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从抽样调查高校思政课课堂情况来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很少向学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问题,有些尽管设置与学生交流的问题,但基本上都是一笔带过,并没有预留太多的时间。而学生们很少愿意动脑思考问题,一遇到问题就网络解答,主体性得不到重视,逐渐缺失。思政课学习理论知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政治的意义与价值。高校的课程模式随着社会的变革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与创新,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重视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三、解决这种现状的问题
1.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增进师生关系
现如今的高校学生受到网络的影响,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化,守旧的课堂模式无法再满足学生的需求。“供给侧改革”是最近的热点话题,是今年两会不断提到的词语,供给与需求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供给侧进行改革有利于促进需求的增长,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同样试用。学生对课堂的不满意,绝大多数是因为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性,照搬教材,教授死知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感受课堂的氛围与乐趣,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
2.增添课堂的乐趣性,提高W生积极性
思政课的教学虽然理论知识占着重要的比例,但是为了能够丰富课堂,增加课堂的乐趣,教师应该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教学素质,一方面能够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另一方面能够增加课堂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思政课堂的乐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同学们交流当下的政治时事,与同学们分享解读政策与制度,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与同学们在线下一起组织相关的政治活动,进行一些社会调查研究,研讨解决方案,促进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总结:
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我们在我国某高校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以及抽样调查法。目的是了解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以及分析其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在高校的思政课中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问题,学生对思政课不重视,只关心期末考试是否通过,大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并不感兴趣,并且认为思政课非常的枯燥无味。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守旧,没有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课堂的有效性。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思政课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的生活联系并不密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思政课的教师应该学会“供给侧改革”,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课堂内容,增加课堂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
参考书目:
[1]李梁.切问近思―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暨首届“上海大学思政论坛”文集(上、下册)[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