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向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0 16:33: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创新方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创新方向

篇(1)

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物流服务创新得到较快发展,涌现出许多典型的物流服务创新模式和示范案例。这些案例为加快工商企业物流需求释放、提升物流企业服务水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创新呈多元化趋势

物流服务创新不仅涉及的细分行业较广,涉及的领域也不断增多。在2012年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主办的首届“物流行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的评比中,评选出的创新成果覆盖了资源型生产企业物流、加工制造业物流、商贸流通业物流、农业和农村物流、第三方物流及物流园区(中心)等多个领域,入选企业涉及了13个省份,显示出中国物流服务创新涉及的范围较为宽广,涉及的行业也在不断扩展。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

针对不同的需要,许多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开发出了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务创新模式。下表给出了物流服务创新模式以及典型案例。

未来可尝试的创新方向

近年来,物流服务创新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企业开展了各种模式的物流服务创新,并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的来说,今后我国的物流服务创新将呈现出以下趋势,这也将是物流企业创新的方向所在。

集成化、专业化。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以不仅仅局限于运输、仓储等单一的功能性物流服务,随着制造业内部物流的剥离和供应链物流服务企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提供面向某一行业的综合性物流服务解决方案,呈现出物流服务集成化和专业化的趋势。物流服务创新将更加重视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个性化、一体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日益受到欢迎,在冷链物流、汽车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地产等细分专业物流领域将陆续涌现出一批综合服务能力强的专业物流企业。

科技化、信息化。物流服务创新包含物流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正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变得日趋重要。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如新能源、新材料、节能减排、互联网、下一代移动技术等都给物流服务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此外,伴随着信息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在物流服务运作中,信息化技术如物联网可视化与智能监控、数字化监控体系、自动识别和标识、电子数据交换、数据自动采集与统计分析等信息化技术也将容易广泛使用,物流服务创新的科技含量也将与日俱增。

绿色化、全球化。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响应号召,在开展物流服务、进行服务创新时树立绿色低碳的理念。这既是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许多物流企业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现有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输环节能源消耗;使用节能环保材料,在包装等环节,减少木材等生态资源浪费,推进物流包装的标准化,实现包装材料的循环共用;加强精细化管理,改变粗放的经营模式。

篇(2)

引言

管理学界对于管理认知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渐提高,主要探讨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战略层管理者,其管理活动中的认知模式对于战略绩效和企业竞争力的影响(马骏等,2007;单利娜,2012)。然而,管理认知的凝滞特性和动态刚性也使得“如何实现管理认知变革”成为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共同关心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尚航标等,2013;2010)。有学者认为,管理认知变革本质在于决策者知识结构的解除、变化和再形成,反射出管理工作对于知识创新的要求。知识创新过程是创新思维的体现,因此,管理者的创新思维研究将成为突破管理认知变革、符合管理工作创新性要求的一个新视角。

管理创新思维内涵与特性相关研究

(一)管理创新思维的内涵

管理创新是当前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管理者的创新思维活动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其中,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心理智能说、思维方式变革说。

心理智能说认为,管理思维是社会组织的管理者为实现本组织的既定目标,参与管理实践过程的心理智能活动,管理创新思维是创造性的心理活动,既要充分挖掘逻辑思维的潜力,又要善于利用直觉、联想和灵感等思维方式的创造性(王续琨、刘世玉,2002)。思维方式变革说则认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变革催生管理思维方式的变革,新的管理思维方式应当具有开放性、系统性、辩证性、前瞻性和跨越性,实现优化思维与非优化思维、精确性思维与模糊性思维的对立统一(刘海英,2004;曹利军,2008;伊迪・韦纲等,2009)。

从学者们对管理创新思维内涵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这种新型思维主体是管理者;思维形式不再是单一的逻辑思维或线性思维,而是从空间和时间的两个维度不断扩充与丰富,强调整体系统性、前瞻与开放性,关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理性与非理性思维的协调统一;思维内涵进一步阐明了管理者创造性思维应用于管理实践工作的时代意义。

(二)管理创新思维的特性

管理创新思维是一种创新性的管理思维,具有创新思维和管理思维的复合特性。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思维认知论的角度来论述这种新型思维的特性,将管理实践和非认知理性内容结合研究较少,而这两个视角却反映了管理创新思维的本质属性和动力基础。

1.管理实践性。管理创新思维产生于管理实践,其属性与管理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密切相关。管理实践活动是组织内协调、控制和导向性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统筹性和综合性特征。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肩负企业战略决策等重要任务,是管理创新思维研究的重点,其创新思维主要来源于统筹协调和战略决策等管理实践中,并随着企业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例如,有学者研究万和、华为等企业战略变化,其每一个阶段的变化都是管理思维的一次更新(尚航标等,2010;武亚军,2013)。

2.系统开放性。管理者的创新思维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更广的视角来应对市场经济的变化,因而管理创新思维兼具系统性和开放性(刘海英,2004)。开放性要求管理者的思维方式由封闭式、半封闭式逐渐向开放式、纵横式演变,跳出企业内部思考问题,将企业战略定位与区域、国家和世界市场环境相联系。系统性则是在开放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思维系统的活性,需要管理者更多地吸取新知识、经验、观念和方法等外部信息,更多地应用各种思维方式(逻辑思维、直觉、灵感、联想和辩证思维等),来激活原本僵化的思维结构,实现管理创新。

3.非认知理性。不同于认知与情感、意志的对立关系,个体思维的另一面则包含了主体自身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这些因素对于思维的认知因素具有动力、定型和互补等重要作用(林崇德,1986;周耀烈,2008)。就实际的管理工作而言,管理者正是在求新求变的动机和情感作用下,形成管理创新思维的原动力和前提基础,激发工作状态,勤于思考,突破定势、开拓创新(王凯伟、周波,2011)。

管理创新思维影响管理认知变革机理的研究

研究管理创新思维如何影响管理认知,首先要明晰思维与认知之间的关系。然而至今,学者们对于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依旧是各持己见。一类观点认为,思维是认知的核心,认知既包含记忆、知觉、判断、推理、思维等“冷认知”成分,又涵盖了情感、偏好、动机、意志、文化价值观等“热认知”成分,因而,认知从狭义的角度而言就是思维(李庆安、吴国宏,2006;张茉楠、李汉铃,2004);另一类观点则认为,思维与认知是相互独立的两类科学,认知科学的研究路线和方法存在严重缺陷(黄华献,2012;陶伯华,2012)。认知科学缺乏对高级抽象思维,比如辩证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甚至极端认为算法和程序可以演绎出人类情感与意志等高级思维活动。综合上述两类观点可以看出,思维对于认知的全面发展存在一种重要而积极的补充作用。

就管理认知变革而言,其本身意味着企业管理者知识结构的解除、变化和再形成(Gavetti G, Levinthal D,2000)。其中,解除是指管理者知识结构中原有知识的主动遗忘,是个体主观能动性(如变革创新意愿)的反映;变化是指将新知识主动纳入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是管理者创新思维(如直觉、联想、辩证思维等)的反映。对于这两方面的影响,学者们做出了如下研究:

(一)情感等非认知理性因素的创新驱动作用

情感、意志、性格、动机和信念等往往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是管理者创新的内驱动力和前提基础(王凯伟、周波,2011;李庆安、吴国宏,2006)。研究认为,积极乐观的情感能够帮助管理者迅速而冷静地分析管理问题,找出根源,积极采取行动;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可以使管理者坚定信心,不畏险阻,大胆革新。管理者的创新思维强度如何,往往受这方面因素的影响。根据创新意愿的强烈,企业管理者所采取的战略也不尽相同,有学者据此划分出能动、预测、分析、防御等战略类型(吕鸿江等,2013)。研究表明,管理决策者只有发挥自强精神,进行积极适应性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崔立中等,2006)。

(二)管理创新思维的知识创新作用

学者们重点关注的管理认知方式主要有逻辑演绎(分析)、规则(局部)搜索、类比等,研究思路依旧局限于认知学科的范畴,缺少对于管理者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如直觉、联想、灵感等)等思维方式的探讨。已有学者研究指出,先进灵活的思维方式有利于管理者形成新的认识成果(杨楹、林振义,2001)。先进灵活的思维方式在处理信息过程中,不会固守原有的思维框架和路径,能够根据信息、材料的变化特点及时调整,转换主体的认知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对信息和材料进行剖析,做出新的判断,获得新的认识成果。反之,僵化的思维方式往往把新事物、新信息再次纳入旧的思维框架中,阻碍主体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当前,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市场经济环境动态多变,管理目标的模糊性和创新性,使得原有管理认知研究成果――以逻辑思维为代表的基础抽象思维方式难以 “独当一面”,企业管理者需要更全面、更灵活、更高级的思维方式来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方法,激活管理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此,学者们认为管理者需要对既有思维方式的局限性进行反思,不断更新和运用多样的思维方式,才能保持思维的先进性,创新企业管理知识。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管理者直觉、灵感、顿悟等创造性思维在管理实践中的作用。例如,有学者认为,管理决策者面对非程序性、非常规性问题时,直觉、灵感、顿悟能够促使决策者抛弃常规,创新决策思路(王凯伟、周波,2011);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综合运用更有利于更新思路,能够创造新的管理知识,不断丰富和活化企业管理知识系统(李志等,2009;柏菊,2011)。

中国情境对于管理创新思维影响的研究

管理本土化研究体现出中国企业管理情境的特殊性。国内外学者已经承认中国情境差异的合理性,并开始探索这种情境差异对于企业管理实践的影响(尚航标等,2013;蓝海林等,2012)。中国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植根于企业管理实践,新的思维形成必然受到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卢明森,2005)。对此,学者们主要从制度政策、企业性质和国家文化等方面做出探讨。

(一)制度政策

美国学者诺斯(1993)指出,制度变迁过程始于人类的共同信念,而这种信念可以看作是一种基于合法化的思维活动。鲍莫尔也曾在其代表性著作《资本主义精神》中系统地探讨了制度环境对于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配置的关键性影响。可见,国外学者肯定了制度政策对于管理思维、创新精神的影响。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市场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制度差异。政府主要控制着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市场资源,因而企业必须要面对于政府的关系网络,有学者称之为“社会资本”。学者们认为,非正式制度环境下,企业更多倾向于培养“社会资本”型核心能力,忽视专业性;正式制度环境下,企业更多倾向于培养“行业专家”型核心能力,重视创新性(曾萍等,2013)。因此,在中国自主创新战略政策的引导下,政府需要更多的放开市场干预,给予企业创新制度上的扶持优惠,激发企业的自主适应性,更多地释放创新思维。

(二)企业性质

根据演化经济学理论,企业异质性不仅来源于企业惯例(认知能力),也来源于企业内部资源。例如中国企业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这些特征不仅导致企业发展轨迹不同,还反作用于企业管理者创新思维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多元化的实践平台(赵晓丽等,2013;庞长伟、李垣,2011)。国内学者对比不同规模企业在相同行业或市场政策影响下的竞争力,以及不同所有制结构企业的创新意识,认为非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的自主灵活性,大型非国有企业最有利于管理者创新思维发展,而国有企业受制于政府监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者创新思维的发挥。

(三)国家文化

国家文化与创新思维发展是具有互动机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管理者擅长系统思维、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习惯于正向思考,乐于求同;缺乏前瞻思维、精细思维和开放性思维,使得管理决策者的创新思维具有一定“中国特色”。学者们认为,在知识经济发展和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壁垒战术的双重影响下,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要立足市场,寻求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选择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弘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打造“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为中国管理者创新思维能量释放提供良好支持(王勉青,2012;伦蕊,2008)。

研究评述与展望

(一)研究评述

虽然管理认知的研究在管理学界已经引起重视,但管理认知刚性阻碍企业发展等问题也使得学者们不得不思考认知变革这一新课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管理创新思维作为一个新的切入点,以管理知识创新为中间变量,影响管理认知变革的机理主要表现为:情感、意志等非认知因素对于创新意愿的驱动作用,管理者自强、积极和进取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有力推动管理者不断创新,成为管理知识创新的前提和动力;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的创新思维方式(如灵感、直觉、顿悟等)有助于管理者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任务,为管理知识的更新注入活力。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学者们关于管理认知与组织战略之间关系的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管理创新思维为管理认知变革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它通过知识变量,影响管理认知变革,进而间接影响组织的战略选择和组织绩效,对于推动企业竞争力研究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对此,本文将整个研究思路加以概括,如图1所示。

(二)研究展望

目前,管理学还处于多范式的前科学阶段,对其进行创新性和学科交叉性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因此,未来的研究转向有两点,其一在于进一步打开管理认知变革的研究视角,关注管理认知刚性的预警机制研究、管理认知变革的评价系统研究、企业管理者创新思维开发培训研究等方面内容;其二在于继续开展学科交叉性研究,将认知思维与制度创业理论、企业家精神研究相结合,关注当前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全球化进程中的管理创新问题,提出符合企业管理实践需要的管理思维、管理创新思维范畴。

总之,创新思维已经成为将传统的管理认知能力提升为驱动创业创新创造行为的关键要素。只有重视管理者的创新思维能力开发,才能更有效地激活创新精神,从而为实现强国梦激发更多的创新思想、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马骏,席酉民,曾宪聚.战略的选择:管理认知与经验搜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

2.单利娜.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的组织印迹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

3.尚航标,李卫宁,蓝海林.如何突破认知凝滞?管理认知变革的理论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8)

4.尚航标,黄培伦.管理认知与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万和集团案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3)

5.王续琨,刘世玉.管理思维与管理思维学[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4)

6.刘海英.管理思维方式变革探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1)

7.曹利军.现代商业环境下企业管理的思维创新[J].商业时代,2008(12)

8.伊迪・韦纲,阿诺德・布朗.前瞻思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9.武亚军.“战略框架式思考”、“悖论整合”与企业竞争优势―任正非的认知模式分析及管理启示[J].管理世界,2013(4)

10.林崇德.试论思维的心理结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

11.周耀烈.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2.王凯伟,周波.基于非理性因素的地方政府行政决策行为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1(2)

13.Cognition and intelligence: Identifying the mechanisms of the mind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4.李庆安,吴国宏.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林崇德的智力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2006,29(1)

15.张茉楠,李汉铃.不确定性情境下决策主体认知适应性研究的范式探索[J].中国软科学,2004(12)

16.黄华献.思维科学界说试论[J].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 2012

17.陶伯华.试论思维科学与认知科学的分界[J].思维科学通讯,2012(1)

18.Gavetti G, Levinthal D. Looking forward and looking backward: Cognitive and experiential search[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0, 45(1)

19.吕鸿江,程明,刘洪.中国情境下的战略复杂性驱动因素研究:管理者认知视角的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3(2)

20.崔立中,杨竞,郑凯.自主创新的心理实质[J].心理科学,2006,29(3)

21.雷鸣,雷霄.认知视角下企业战略行为的前沿研究[J].商业时代,2011(1)

22.March, J.G., Rationality, Foolishness, and Adaptive Intelligenc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27

23.杨楹,林振义.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4.李志,李慧,张庆林.企业家创新决策能力现状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1)

25.柏菊.企业高管直觉决策与企业知识管理的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

26.蓝海林,宋铁波,曾萍.情境理论化:基于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的探讨[J].管理学报,2012,9(1)

27.卢明森.创新思维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8.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3

29.张金隆,杨妍.“中国实践管理”相关研究热点分析[J].管理学报,2012,9(3)

30.叶广宇,黄晓洁.企业制度地位的区域差异、认知与横向整合管理模式[J].管理学报,2013,10(9)

31.曾萍,邓腾智,宋铁波.制度环境、核心能力与中国民营企业成长[J].管理学报,2013,10(5)

32.赵晓丽,赵越,王玫.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管制政策与企业竞争力[J].管理学报,2013,10(4)

篇(3)

1.高校采购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管理水平方面的问题。高校采购工作管理方式方法的主要问题在于对采购工作没形成科学的认识,没能使用科学化、规范化的采购工作制度,不仅制度的订立不完善、而且采购管理制度过于陈旧。还有的采购管理不符合信息化的趋势,没能使用高效的管理手段。1.2专业实施方面的问题。高校采购工作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不仅要由专业的采购人员操作,而且随着采购政策性、知识性和复杂性的增加,采购工作更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但是,不少高校从事采购人员对工作制度和政策熟悉不透彻,没能严把招投标进口关。还有人员缺乏的采购谈判工作技巧,不具备专业的采购能力,导致无法调研采购市场情况,实质上给采购造成损失。

2.高校采购管理创新的主要研究方向

2.1使用网络信息化的资产管理方式。高校采购是在高校现实条件基础之上开展的具体工作,做好采购的前提是摸清高校家底,按照高校发展的实际需求,科学的制订具休的采购工作计划。首先,依靠信息技术建立高校采购和资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多点、全面、实用的资产数据管理,科学的判断高校采购工作的努力方向和重点内容。其次,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实现高校采购的编制、审批、验收、调配在信息化的环境下进行,做到由传统静态的采购管理向动态的方向发展,加强采购工作账目、内容和具体程序的全面监督,保证采购具体各项工作标准化。第三,通过信息化的平台细化采购工作的具体职责,方便各部门的采购顺利运行,做到采购管理工作下垂,科学的进行采购工作决策,保证采购工作高效合理的开展。2.2科学编制审批具体采购工作预算。采购预算编制是高校采购工作的重点环节,只有把握好采购编制工作的具体环节,才能保证采购工作落到实处,提高采购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首先,要根据政府的财务预算编制要求,高校的未来发展规划需要,以及年度财务工作的具体指标,提前编制出总体财务工作的预算项目,做到按照条目进行采购工作。其次,必须成立高效的采购编制工作管理小组,切实履行重大采购事项集体讨论,商品询价会议讨论,固定资产配置等准则。第三,做好各项预算的说明,在勤俭节约的原则下进行采购。2.3推行电子化政府采购的主流做法。使用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基本模式,可以提高采购透明度,减少采购质量不过关,暗箱操作等弊端。高校遵循政府采购的基本框架和工作模式,可以实现互通有无和信息共享,可以做好内外兼顾,能够在标准化的采购平台进行集中作业,实现采购数据信息规范。其次,可以省去许多中间步骤,减少采购工作成本,并且可以实现公正公平的进行采购目标。

3.高校采购管理创新的主要应用策略

3.1积累丰富的高校采购经验。不断积累采购工作的直接和间接经验,对成功或失败的典型采购案例进行研究,可以制订出高校采购管理的细则,实现高校采购工作法制化与规范化运营的目标,更可以使高校采购工作在国家制度体系内创新性的完成。首先,应当对高校采购工作进行具体设计,做到从立项到具体的采购行为都处在严密的监控之下,实现目标与方法,监督与保护的统筹进行。其次,高校采购管理工作的创新应当从细微处着眼,做到重点把握关键环节,细致分析具体情况,从以往典型案例和经验改进采购工作措施,全面细化高校采购工作程序。3.2确定科学的采购管理机制。高校采购工作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在科学化的基础上实施规范化的管理,要依靠专业的财务人员和采购工作设备进行高效高质量的采购。首先,要加强高校采购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必要的采购工作部门,加强采购信息化建设,全面掌握相关设施设备的采购数据信息。其次,加强相关软件和业务人员培训,按照政策和制度要求加强对采购人员的约束,建立环环相扣的责任机制,保证采购工作的立项、验收、审批、监察都落在实处,保证采购部门的专职人员可以高效的率的完成相关数据信息的调研工作。3.3建立采购专家库管理制度。只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采购队伍,实现采购工作的专家评审与参与机制,才能实现对校内采购工作的有效监督审验,保证高校采购工作的科学进行。首先,建立专职人员为主,以行业专家为主导,以技术人员为辅助的采购工作体系,发挥多层次采购人员的协同合作的效率。其次,由集体讨论高校重大采购事项,形成良好的采购工作议事制度,不仅要审核对比不同厂家产品数据,还要建立起长远的采购工作规划,科学的开展具体采购工作。3.4建立完成的监督监控体系。做好每笔采购业务,不仅要由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还要有必要的监督保障和数据审核体系,实现事后监督向事前把关和事中审查的方向过渡,要被监督采购工作高效进行。首先,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信息化的监督体系,全面提高采购数据的监督质量,保证用先进的理念对采购工作进行监督。其次,完善采购工作方案,优化采购工作的具体流程,实现采购工作的信息公开化,保证采购工作在集体和专职部门的监督下开展。

规范化、科学化的高校采购工作应当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高校采购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创新性的制订采购工作的具体办法,既要做到符合国家的强制性要求,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进行灵活掌握和运用,为高校采购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实现采购科学协调的进行。

篇(4)

1前言

现阶段,人们在追求生活品质的同时,更加注重其身心健康问题。为了给人们提供更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需要室内设计人员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应用“绿色健康理念”,这种设计理念不仅能够很好的跟上时展的潮流,更为重要的是能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应用节能环保材料,从而在满足现代人对居住环境不同需求的同时,更有利于其身心健康。

2灵活应用传统材料,创新设计效果

在对室内进行装饰设计时,对传统的材料进行灵活应用,能够将装饰材料的特性充分发挥出来,进而创造出更好的装饰效果。众所周知,要想将室内设计工作做得更好,合理地应用装饰材料是基础。如果对装饰材料进行胡乱搭配、一味追求怪异,那么势必导致整个室内装饰工程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要想创新室内设计效果,需对传统装饰材料进行合理搭配,从而将其隐藏的特性充分展现出来,以引领室内设计潮流。因此,作为室内设计人员,需重视传统装饰材料的应用,在了解传统装饰材料特性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搭配方式使室内装饰之后的风格朝着自身所进行的设计意图方向发展,从而在节能大量装饰费用的同时,使得室内装饰的效果达到最佳。例如:在对室内书架进行装饰时,为了使得整个装饰效果达到最佳,可以充分应用书籍与木材之间的联系,将整个书架设计成树木状,并使用与书籍总体颜色相搭配的木材进行装饰,不仅能够使得整个室内装饰风格焕然一新,同时还能显现出热爱书籍、保护森林的内涵。这正是室内装饰设计中对装饰材料进行创新应用的形式之一。

3注重环保型材料的选择

以前在进行室内设计时,由于受到装饰材料种类和数量的限制,使得所进行的装饰材料选择只能注重材料属性与装饰功能的一致性。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装饰市场上所出现的新型环保材料越来越多,这样使得了室内装饰材料的选材具有更广的空间,从而打破了以往所受到的选材束缚,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室内装饰工程的发展。比如在对卫生间的棚面进行装饰时,对于防水石膏板的应用,不仅使得整个室内设计更加彰显连贯性,同时还能使得其整体性能更佳。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居住环境的质量,同时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也倍加重视,这就要求设计师创新现代室内设计风格,注重环保型材料的选择。一般来说,在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建筑室内,或者是在人员量较大的休闲场所,在进行室内装饰设计时,需要格外注重对环保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比如:对于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卧室,在进行墙壁装饰时可以使用壁纸等保护色,这样有助于缓解眼睛过度引起的疲劳;同时对于室内门窗的装饰,设计师也可以使用具有吸收辐射功能的材料,从而可以起到环保、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作用。

4在设计中将建筑装饰材料与光和色完美结合

在室内设计中,对于所使用的建筑装饰材料,除了需要注重材料色彩之外,还需要注重装饰材料与光照之间的完美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更好的满足户主的装饰需求,同时还能使得整个室内装饰具有更高的整体感和美观性,让人们觉得更加的亲切、舒适。而在实际的装饰过程中,要想与室内光照进行完美结合,首先需要充分了解所使用的装饰材料的纹理、光泽、粗细等特征,进而才能根据户主的需求使得所进行的装饰具有更高的质感和独一无二的视觉感受。比如:对于玻璃材料的使用,光照面积的不同会使得所营造出来的视觉效果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实际的装饰过程中,需根据户主的需求来进行合理地光照布置,从而使得室内装饰后能够营造出户主想要的氛围。再比如:对于卫生间室内的装饰,需要根据不同工具的使用功能来进行光照的布置。对于卫生间内的镜子,主要为了供人们进行梳洗,因此可以在镜子的上方安装日光灯,以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而对于淋浴区,为了人们方便沐浴,需在淋浴区上方的天花板上安装吸顶灯,从而在满足沐浴需求的同时,还能给人们塑造一种温馨浪漫的感觉。

5绿色健康理念与自然风格相结合

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需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工作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积,而是需要对装饰材料进行完美的应用,以达到设计师所需要表达的设计意图。因此,创新现代室内设计,还需要将绿色健康理念与自然风格进行相结合,完美地与绿色健康理念融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表现自然风格,也可以更加自然地表达绿色健康理念。室内设计室要回归自然化,注重住宅中添加舒适的田园气氛,在设计中大胆创建新的纹理效果,以及抽象的设计手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低碳环保,充分考虑节能与节省室内空间,竭力打造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室内环境,把最舒适、温暖的大自然带人们的居室。

6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问题的日益重视,在给室内设计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作为室内设计行业,需要在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多的使用到节能环保材料进行室内设计,其一是为了保证所进行的室内设计具有更高的经济性能,其二是为了确保所进行的室内设计具有更高的环保性,这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也必将引领现代室内设计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胡春丽.建筑室内设计中色彩元素的创新运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9):7~9.

篇(5)

中图分类号:C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逐步建立起来。为了适应新形势、迎合市场新需要,现代企业的运营机制、管理机制与营销机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政工管理模式的改变是企业一切管理制度改变的基础与前提,是新兴企业制度建立的重中之重。

一、政工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

政工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通过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继而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由于企业员工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受教育背景以及个人素质都不尽相同,企业若想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是有一定难度的。而政工管理的作用就是将企业员工的思想统一,继而达到行为上的一致。因此,政工管理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企业的领导者与企业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够打造出一支合格的企业团队。

二、创新企业政工管理模式的途径

(一)重视企业管理理念

在企业的运营管理层面,经营者应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先进的管理方式结合,并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企业中多进行员工之间的互动活动,潜移默化的使员工认识、认同并接受企业文化。如可以通过歌颂以企业发展历程为主题的员工演讲比赛,使员工更娇了解企业,更加热爱企业,更好的融入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要加强联系,可以为员工安排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管理者还可以对员工在企业中未来的发展做以规划,增加管理人员与基层员工的交流,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

(二)增强员工工作素质

企业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提高员工的技术技能,才能够使其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也才能够更好的展现其自身价值。因此,企业对于员工的培养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基础,政工管理可以通过如下几点提高员工的工作素质。

第一,要求员工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为员工创造学习条件,使其尽快的适应企业环境,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与时俱进的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

第三,企业从硬件上支持员工的学习研究,并通过建立专业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营造企业内部的学习氛围;

第四,不定期进行技术讨论活动,使基层员工与技术骨干甚至高级工程师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

(三)规划职业生涯

对于员工职业生涯的设计,要由管理者与员工本人共同商定完成。结合员工的自然条件,为其设计远期、中期、近期的职业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不断调整。通过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使员工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也使员工明白,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产生凝聚力与向心力,进而形成企业精神,企业通过这种精神,能够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使企业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有这样的话:一流企业经营靠文化,二流企业经营靠管理,三流企业经营靠技术,四流企业经营靠送礼。因此,一个企业如果想健康稳定的发展,就要坚定不移的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建设,这也是政工管理中重要内容。在企业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强调员工爱岗敬业,这样有利于对降低企业的硬性管理成本、增加企业经营利润。此外,企业需要加强内部沟通,保持企业的交流渠道畅通。总而言之,面对国际形式与国内市场经济的深刻发展,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企业应该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在市场中占有先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五)营造舒适工作环境

企业政工管理在营造企业文化环境的同时,要将另一个重心落到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上来。工作环境对于产业工人十分重要,舒适的工作环境能够使其提高工作热情,继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因此,政工管理人员可以深入了解企业基层员工,对其工作环境方面的诉求反映到企业管理层,尽可能为使员工的工作环境、休息环境更加舒适。

(六)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益并重

企业对自身进行发展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首先,企业应该通过自身的运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商品以及服务;其次,企业要对内部员工负责,使员工的生活得到改善;再次,企业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角度进行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建设;最后,企业要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事业,如赈灾、扶贫等,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三、政工管理模式创新

(一)思想创新

在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基础是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与之相类似,若企业想在政工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应该先从政工管理的思想方面进行创新,要将企业的传统政工管理成功经验与现代政工管理理念相结合,形成政工管理新观念,以此为基础,构建企业新型思想观念体系。

(二)机制创新

企业如果想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就要在企业的工作机制中进行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日常运营找到一个契合点,这样才能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与企业相结合。比如在对员工的奖励上,可以采用物质与精神双重奖励的方式,使员工不仅有物质上的收获,还会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增加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优秀员工树立自信心。并且,这样做有利于健康的企业文化的形成。

(三)方法创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但由于企业员工,尤其是一线工人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对于一些说教性质的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够完全理解,甚至形成了抵触情绪,所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中的开展效果一直不甚理想。随着时代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方法与形式上也要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实际作用。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企业政工管理的经验,对现代企业政工管理的方法创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播放与企业文化有关的宣传片或是电影等一些生动的方式,提升员工的爱岗敬业热情;

其次,高层管理者与员工进行互动交流,通过高层深入基层,解决企业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并使企业的各个部分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企业一盘棋的局面;

再次,通过企业文化氛围的建设,使员工之间形成和谐、友善的工作关系,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最后,及时将企业的荣誉与员工分享,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起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关系。

(四)队伍创新

企业队伍结构的创新是企业政工模式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核心的部分。传统企业中,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对象划分,可以分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其中教育者通常为企业的领导,政工干部以及政工干事,而受教育者为企业的员工。这种教育模式适合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但是将其照搬到市场经济环境下,就会出现很大的弊端,甚至会形成企业内部的对立现象,不利于企业的生产活动。

在现代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不应该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区别,应该将这种教育由传统的显性教育转化为隐性教育,使员工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对管理者队伍以及员工队伍进行深度改造与创新。领导者以及领导团队在制定管理规定时注重以人为本,将员工看做是企业领导的延伸,而不仅仅是为企业领导者赚取剩余价值的机器。领导队伍要积极主动学习有关管理知识,成为学习型领导团队。此外,要对员工队伍进行内部培训与优化调整,使员工更多的掌握新技术,成为知识型员工队伍。

小结

我国处于经济发展阶段,虽然宏观经济环境向好,但是微观经济环境却不是很稳定,局部地区的企业经常出现员工流动性大等问题,是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对企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但传统的说教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要通过对政工管理模式的创新,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提升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为企业发展,社会进步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倩倩,对企业政工管理模式的创新方向的思考[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0年第12期

篇(6)

世界上没有永远对任何企业都可以实行的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管理模式,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企业都有自己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的世界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只有创新和改革。美国的管理学家必可斯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在办公室中看不见员工,员工可以在家工作,或者去外面拜访客户,所有的工作内容全部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这幅画面表明,虚拟办公室已经逐渐成为了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模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公司权威管理,意味着管理的分权,将领导者的权力逐渐分散到各个员工的手中,使员工获得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权力。领导就负责支持协调员工之间的工作,为员工提供指导和服务。领导者不再是权力的集中者,而是集体智慧的集中网络,大家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递,形成企业内部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无为管理。这种无为管理并不是取消管理机制,而是提高管理的层次和境界,使领导者真正摆脱日常事务,使员工成为真正的决策者和参与者。

企业要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化经营,实现全球化战略,这不仅要利用国际资源,要有国际市场的战略意识和雄心壮志,更重要的是要有全局的发展战略和策略。首先要向全球开发和配置生产资源,根据不同地区来配置资本。越来越多的企业改变了以国内生产为主的现状,以各种形式建立和扩大海外生产规模。韩国三星的董事长就曾经告诫自己的员工,“国际化是我们在21实际赖以生存的关键,进入21世纪不实行国际化,我们就无法生存,世界将逐步走向自由市场,韩国也不能例外”。全球化战略是指建立国际市场营销体系,以完善的体系来迅速的把握市场信息,抢占市场先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信息变化丰富,知识日益膨胀。企业如何能够在这样复杂的变化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呢?英国壳牌石油公司的主任说过:“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真正优秀的企业,都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不再受到管理幅度的限制,形成了新型的企业管理组织结构。这大大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功能的完善。

篇(7)

视觉思维创新模式

视觉传达设计既属于一种设计方式,也属于一种设计手段,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其发展趋势受到受众主观视觉形象的影响,且呈现出三维立体、思维时空的特点。基于此,必须加大对视觉思维创新模式的应用,在作品中加入适当的时代元素,从内容、形式和思想等方面综合创新传达设计,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设计的需求。视觉思维创新模式主要包括发散式、逆向思维和联想性思维模式,三种模式对视觉传达设计有不同的作用,应深入研究其具体创新方向,才能更好地促进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

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方向

1.协调比例与尺度的关系

比例是视觉传达作品中衡量设计水平的重要因素,协调的比例可以给作品增添美的元素,使得受众体会到作品的美感。而尺度能够更好地提升受众对作品的观感。因此,在创新视觉思维模式时,应协调好比例与尺度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依存,设计者应找到其平衡点,注重作品中尺度和比例的处理,充分发挥两者在视觉传达设计的价值,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

2.协调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视觉思维是设计者对图形、物体等事物的印象和感受,只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事物,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在设计过程,不断完善其设计作品,基于此,在设计视觉传达作品时,应把握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得设计者在认识事物时,可依据其不同要素划分,对事物的面、线、点做出最优的识别与分类,从而更好地应用在设计作品中。

3.强调以视觉为中心

视觉传达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视觉”,在进行视觉思维创新时,必须强调以视觉为中心,围绕视觉展开相关的研究和泰索,确保思维创新方向的正确性。需要注意的是,视觉是人体观察、感知事物的重要感官渠道,其可以快速集中人体兴趣点,并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辨认,因此,设计者必须强调视觉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受众对设计作品的兴趣,从而扩大设计的影响力。

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途径

视觉思维是视觉传达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必须加大对其思维模式的创新力度,从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三个方面创新视觉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让受众体会到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内涵和深意。

1.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

逆向思维能够给受众带来全新体验,在创新视觉思维模式时,可加大对设计者逆向思维的训练程度。从设计者自身的角度分析,应进行有意识的逆向思维训练,在设计作品时,从后向前或者从下向上思考事物,从而丰富设计作品的创意效果。同时,在搜集视觉传达设计的素材时,设计者可以收集创意型或特殊型素材,使得设计作品在不同的素材前提下,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加深受众对作品的印象。

2.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是人们常提到的一种创新思维,其属于视觉思维模式中的特性与应用,在培养设计者创新视觉思维模式时,可以对其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如在设计事物时,要求设计者从其他角度切入,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找准作品的立意,赋予作品更多的含义。通过加强设计人员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使得其视觉思维更为活跃,拓展设计人员的思路,更好地创造出有感染力的作品。

3.力口强联想思维的训练

联想思维应用的范围较广,将其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中,让设计者主动将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连,生成一种全新的创新视觉思维,提升其作品的质量与水平。联想思维可以分为对比、接近和因果三种形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设计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作品进行联想与记录,选择恰当的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提升视觉传达设计的水平。

篇(8)

目前,我国的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其生存发展受到信息化环境的严峻挑战,而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繁荣、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对我国的制造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环节之一,只有不断地适应新环境的变化,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效地实现我国制造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1、企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当下,我国的制造企业普遍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对信息化财务管理的认知不强,片面地认为所谓的会计电算化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扭曲快乐信息化财务管理的本质。另外,当前我国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普遍比较不弱,体现在:其管理过于分散,难以集中管理,会造成资金流失。

2、企业财务管理平台缺乏信息共享。目前,我国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严重不对称,这是由于各个制造企业的财务信息无法实现有效的共享,影响整个制造业财务信息系统统计、分析等整个运行过程导致的,具体体现在:(1)传统的制造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是独立存在的,各个企业拥有自己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拒绝与其他企业的财务信息往来,造成信息闭塞,自成一体,然而,各个企业之间的利益是紧密相关的,这样闭塞的财务信息交流,会阻碍信息的传递,从而影响各个企业的业务发扎,造成资金流损失。(2)制造企业与其他性质的企业、银行以及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标准不同,彼此之间设立界限,导致彼此不能及时地进行财务信息互动,影响真实数据的采取,从而影响整个制造企业的运营决策,且不能有效的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导致财务管理失衡。3、财务管理复合型人才匮乏。信息化环境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不仅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过强的心理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等,在人才的培养上,更应该注重培养创新型、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不利于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方向

1、建立健全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具备科学化的、规范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必须全面的推进财务管理体系的革新,其革新的方法可以有:(1)集中化管理。全国的制造企业制动统一的采取管理办法,全国统一标准,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形成良好的财务管理氛围,从而有效地实现集中化财务管理,降低损耗。(2)加强信息化财务管理认知。严格的区分开信息财务管理与会计电算化,在思想观念里,提升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地位,创设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并且以信息化财务管理为核心,开展一系列的管理理念宣传活动,增强人们的认知度。

2、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共享机制。改变传统的闭塞式的财务管理信息交流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并且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客观、准确。除了加强内部部分之间的联系,制造企业也要加强与其他性质企业、银行、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可以接近其他企业的财务管理经验、银行的资金支持以及行政职能部门的政策扶植,全面的、并安全有效地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共享,建立公共浏览平台,及时的更新数据,方便各大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的互相借鉴,这样能够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平衡,帮助企业更加健康的运行。

3、加强财务管理技术的自主研发。信息化环境下,大数据、云计算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而且信息互联网技术比较成熟,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技术的研究方式,可以实时的观察网上先进技术的发展状况,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打造出一批财务管理技术自主研发团队,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多学习,多参考,自主研发财务管理技术。

4、全面的提升财务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1)工作人员上岗前,统一进行综合素质培训,检验优异者,才能正式上岗;(2)定期安排工作人员进修或者为其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如定期的安排工作人员到高级学校或者其他企业进行学习,工作人员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自身的工作,全面的提升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3)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锻炼财务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财务管理人员要加强自我约束力,严格律己,认真踏实地落实好财务管理的每一步,保障其管理质量等。(5)采取管理部门制定详细的人员素质评定考核制度,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自主、全面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在制度的约束力下,形成彼此监督、相互促进的发展管理格局,在约束力下,共同成长,为财务管理工作保驾护航。综上所述,在信息化环境下,制造企业财务管理面对诸多挑战,为了有效地促进我国制造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地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做个好素质,也就是全面的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走群众路线,发展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财务管理秩序。

【参考文献】

篇(9)

一、海尔集团企业组织结构三次大的改革与创新实践的团体分析

海尔集团是一家以家电制造为主,集科工贸及金融于一体的国际化大企业。它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特大型集团。在长达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海尔集团经过企业战略实施、组织结构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走出了一条真正的国际化企业之路。

海尔集团之所以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是与海尔集团组织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创新发展分不开的。据统计1984年至今,海尔的组织结构已调整37次,其中有三次大的改革创新。

1.从直线职能制发展到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改革创新

1984年,海尔集团的前身海尔电冰箱厂成立时,针对组织规模小,产品品种单一的特点,海尔集团采用了典型的直线职能结构。这种结构最大的好处,是在人数比较少的情况下易于控制和强化企业管理并解决混乱的局面,反应速度快。随着海尔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到1988年销售额已达2.6亿元。特别是在1991年兼并了青岛冰柜厂和青岛空调器厂以后,海尔已成为生产三大种类主要产品的企业集团。此时职能型组织结构的弊端日益明显。1993年海尔集团推行了事业部制组织结构,这种组织机构按产品种类和地区划分建立事业部,各事业部相对独立,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独立核算。有效地克服了直线职能制结构的“隧道视野”和过于集中的问题。

2.从事业部制发展到事业本部制组织结构的改革创新

海尔集团于1997年初在借鉴日本松下电气公司经验的基础上,对其组织机构进行了新的调整,全面实行了事业本部制。集团总部设有规划、财务、人力、法律、营销、技术、文化等职能中心。集团下设六个产品本部,每个本部根据具体的产品不同分设产品事业部,各事业部内分别设有资材、规划、财务、劳保、销售、法律、科研、质管、文化等职能处室。总部职能中心与事业下属的职能处室是业务指导关系,产品本部与事业部是行政隶属关系,产品事业部是独立核算单位。

3.从事业本部制发展到“市场链”组织结构的改革创新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顾客需求的快速变化。面对这一新的竞争环境,张瑞敏提出了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思想。从事业本部制向以“市场链”为纽带的流程型结构转变,由主要在国内经营向主要在国外经营转变,以及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

分析上述海尔集团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和创新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更能看到企业在其组织结构创新中要坚持正确的基本方向才能适应目前及未来市场的竞争。那么这些方向究竟有哪些呢 ,我将在第二章里重点分析。

二、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基本方向

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创新从概念上来说,它是现代企业根据其战略目标和任务以及内外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组织结构构成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构建与创新。面对新的竞争环境,我认为现代企业在组织结构创新中要坚持以下的基本方法。

1.扁平化: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大势所趋

扁平化组织结构,就是通过破除公司自上而下垂直高耸的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增加管理跨度,建立一种紧缩的横向组织,达到使组织变得灵活、敏捷、富有弹性、创造性的目的。这种组织结构适应信息社会的高效率、快节奏,适合企业员工参与管理,实现了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的有效沟通,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大的灵活性。如今,一些国际知名大公司正在大范围内实行扁平化组织结构。如IBM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对其组织结构进行了战略调整,打破了僵化的垂直结构,成立了若干个独立的大部门,取消了中间机构,从而重新赢得了电脑霸主的地位。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等大公司也根据“横向型管理法”建立起完成特定工序的班组或专门团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网络化:现代企业组织创新的有效途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和学者开始意识到传统的企业间与企业内部组织形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企业内与企业间协作与沟通问题的解决显得力不从心。而网络化企业组织结构的出现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

网络化组织结构是指一些相互独立的业务过程或企业等多个伙伴以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依靠高度发达的网络将供应企业、生产企业、消费者甚至竞争对手等独立的企业或个体连接而组成的暂时性联盟,而每一个伙伴各自在设计、制造、分销等领域为联盟贡献出自己的核心能力,并相互联合起来实现技能共享和成本分担,以把握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

根据组织成员的身份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的不同,网络化组织结构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分别是内部网络、垂直网络、市场间网络和机会网络。

(1)内部网络。指在组织内部通过减少管理层级,打破部门间的界限,使企业成为一个扁平的、由多个部门界限不明显的员工组成网状联合体。这样企业内部信息流动快,部门间摩擦少,有助于企业及时准确地识别顾客的需求特征,为顾客提供全方位、定制化的服务,让顾客完全满意。

(2)垂直网络。垂直网络是在特定行业中由位于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企业间网络化组织,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等上下游企业之间不仅进行产品和资金的交换,还进行技术、信息等其他要素的交换和转移。垂直型网络的组织职能往往由价值链中创造核心价值的企业来履行的,网络内企业通过紧密合作达到及时供应和制造,大大提高了组织结构效率,降低了成本。

(3)市场间网络。市场间网络是指代表不同市场的企业之间的联系,这些企业之间发生着业务往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依存。

第四,机会网络。机会网络是网络型组织中最先进的一种。它是由不同的组织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目标暂时组成一个联合体,一旦目标实现,这种网络结构也就随之解体。

3.全球化: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高位态势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全球化组织结构被称为是迈向21世纪的主导模式。它是一种持续不断创新、力求最佳目标为特征的组织结构形式。它不仅注重于企业内部的创新发展,而且更加注重企业所在领域全球领导地位的确立,概括起来,全球化组织结构主要有如下特征:

(1)以顾客为根本的定位。全球化组织结构最重要的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组织结构不仅将顾客放在质量工作的中心位置,而且所有部门及员工组织起来服务于直接或间接的客户。这种以顾客为中心指导思想,奠定了组织认知、策略、结构和工作设计与创新的基础,其结果是企业对自身的要求比顾客的要求更严格,并以不断创新的产品来满足顾客需求,引导市场消费。

(2)平等的企业文化氛围。全球化组织结构的另一种特点是营造平等的氛围。这种平等的氛围具有以下重要特征:共享远景或信息,公开交流,尊重企业内各类团体的独立性,促成友好相处的机制,培养员工间的合作精神,形成个人、团体间的良好关系,促成利益一致的发展原则。

(3)强大的技术支持。全球化组织结构都离不开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电子信息网络、专家决策系统、统计数据库系统、交叉组织信息系统、多媒体系统,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等先进技术的支持。在当今全球范围的市场竞争中,速度、信息、差异特点及灵活性是取得竞争优势的最本质因素,这时技术上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从全球型组织结构的以上特点可以看出,触角敏锐、行动快捷、积极创新的全球化组织结构已成为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高位态势。

三、小结

海尔集团企业成功的组织结构创新让我们看到了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创新是现代企业全部创新工作的基础。它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成功的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得坚持三大基本的创新方向:1.扁平化是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基本方向;2.网络化是现代企业创新的大势所趋;3.全球化是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高位态势。

参考文献:

篇(10)

针织时装是服装行业中的一个重要类别,也是极具潜力的类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国际流行趋势中,针织时装设计潮流就逐渐上扬。愈来愈多的时装设计师致力于针织时装,针织品牌日益增多,一些著名时装品牌也在不断推出针织系列。多年来,我国的针织时装默默无声的沉淀在行业的大潮中,几乎将“低端”和“附件”的形象一演到底。然而近十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对针织时装的日益重视,我国针织行业转唱高调,向设计创新与品牌化发展进军。中国的时尚界愈来愈注重针织这一品类,针织时装这瓶酒在这个时代里换上了新的佳酿。

随着时代的进步,针织时装的发展瓶颈也日益凸显。针织设计老旧、缺乏新兴创意;高校教育与针织企业接轨困难、针织产品品牌化渐现坎坷。我国的针织产业正在进入新的拐点时期,针织时装想要整体升级、摆脱瓶颈,运用设计创新扶植品牌化发展是必由之路。在创新发展之路上,首先是教育力量需要接轨时尚发展,在高校的时装设计专业中,增添针织设计方向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在教学中将针织设计的传统理念结合设计方法创新、针织品牌化进程这两个要点则是现阶段针织教育改革的第一步。

一、设计手法创新

如果说设计思维是时装的灵魂,那么设计工艺就是骨骼血肉。想要实现设计创新,首要就是“左手艺术、右手技术”掌控设计。针织的整个工作流程包含相当大的工艺技术含量,仅仅使用艺术审美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设计师需要做的包括选择流行纱线、确定工艺种类、熟悉艺术风格、把握时尚趋势。一个成熟的针织时装设计师必须是能够游刃有余的掌控整个生产流程。尤其是近年来的针织时装流行工艺日益丰富多样,与时尚变迁可说是息息相关,作为一个设计师更是不能置身于潮流之外。国内服装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一直存在着水油分离的现象,即艺术设计与工艺技术分开。这就使得培养的人才难以向国际设计水准和设计能力靠拢。近几年我国在教学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开始相互融合,未来的针织时装设计师必须是游刃有余的在艺术与技术之间翻飞。

风格至上是设计教育需要考虑的重点之二。风格是时装设计的灵魂所在,尤其当一个品牌想在纷繁芜杂的消费市场中脱颖而出并且创造出产品附加值,首要的就是表达其独到的风格。设计师需要依靠设计独特、风格统一的作品不断地诠释与深化品牌形象,而这些日益深入人心的固有风格会不断强化你的品牌附加值,从而最终形成产品附加值,实现品牌价值。世界的进步日新月异,传统的美学规范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人的眼光。新美学主义早已悄悄地渗入现代人的意识形态并大行其道。人们在经营生活的同时,越来越渴望找寻被时代生活进化掉的天然人性――感动与温情中的简单和本原,针织时装的风格恰恰迎合了人们的这些需求与品位,成为矜贵、温雅与好品位的代名词。

第三是要将创新设计切合时尚潮流。纵观国际知名设计师对针织时装的诠释,针织时装的设计方法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但是从总体上而言都是紧密地与流行趋势结合在一起的,并不断与各种风格元素交互融合创造各种大胆灵动的时尚造型。目前国内的针织设计在这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推进空间。需要注意的是针织本身拥有独立的风格特征;针织品类也有自己的流行引导品牌,因此针织设计在追寻时尚大方向的同时,拥有自己的流行色彩、流行工艺与时尚款式风格。设计师需要在透彻理解流行趋势的同时,演绎针织时装特有的时尚气息。

第四,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概念”,更应该借其精髓来进行时尚创新。民族服饰和民间装饰的内涵与体验常常能够给设计师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冲击。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还为国内外许多设计大师带来了设计灵感,尤其在东方风潮以及2008北京奥运的冲击下,新一轮的以东方情怀为重心的时尚珍馐让国内外的时尚人士交耳称颂。对于中国的时装设计学生而言,在继承与发扬中国概念之外,尤其应该找到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平衡。我们一方面学习西方品牌的理念与模式、时装设计的方法与技术,紧密贴合国际时尚,另一方面也要将东方的风格取向融入设计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时尚新颖的针织时装教学,才能构建中国魅力的设计风格,才能以中国市场为依托向世界进军。

二、将针织设计教学转化为针织品牌发展教学

针织企业想要拥有长久的生命线必须“品牌化”经营,研究目标市场和时尚需求,逐步发展产品文化,形成核心竞争力品牌。同时,利用多种媒体、名人效应等手段提高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尤其是需要运用设计创新思维,提高产品文化艺术含量,以增加品牌附加值。此时的针织设计教学并不是抽身其外的,讲述分散的针织设计手法,而应该将“针织产品品牌化经营”作为教学核心,围绕这一概念进行人才培养。

在课程设计中,应该将品牌形象、视觉传达、目标消费者、品牌战略、品牌延伸等等一系列战略品牌工作作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以此为依托各个击破。这样就要求学生在未来的设计中能够融入其中并随时作出调整应变,未来的产品设计决不是孤立于品牌运营之外的,而是整体之中的一个重要关节。

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就需要单品设计与品牌创新并驾齐驱。当一个针织时装设计师整日只是挖空心思的考虑如何设计卖座的单品,便是在向失败招手示意。宏观的考虑是当今设计必不可少的,品牌风格是由无数的设计单品堆砌而成,单品价值又离不开品牌形象的渲染添加。优秀的针织时装设计师不仅仅要在纱线与款式间翻云覆雨,还要能够设计品牌形象、品牌风格、品牌定位。今天的时装设计师贩卖的不能仅仅是温暖、舒适、合体与优质,还包括品牌附加值与品牌代言的时尚品位,针织时装设计只是设计师的狭义代名词,在真正意义上,单品设计与品牌创意是无法剥离的。

总之,国内针织时装行业经过近年来的发展,针织时装产业整体实力还不够强大,尤其是针织时装品牌和时装品牌针织产品线的成熟度方面与国外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在针织品牌设计方面更上一层楼。我国的经济环境以及国际时尚氛围已经为我国针织时装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针织教育要时刻关注时尚动态、最新工艺和风格走向,同时不断充盈自身的艺术积淀;发挥中国本色、深入体会中国传承的东方精神,并以此作为中国本土针织设计的文化底蕴。设计教育如此潜移默化、长期实践,立足于创意与变革促进自身的发展完善,持续设计教育文化附加值的提升,才能以全新的面貌紧接挑战,融入国际针织流行的浪潮中。

【参考文献】

[1]庄利辛. 成衣品牌与商品企划.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2]李津. 针织服装设计与生产工艺.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宋晓霞. 针织服装设计.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4]刘丁,余国兴. 针织服装外衣化发展趋势分析. 2006年全国服装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2006 .

上一篇: 合作经营与合伙经营的区别 下一篇: 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管理规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