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优秀案例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0 16:33: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校园文化优秀案例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校园文化优秀案例

篇(1)

做 法

校企共融形素质教育模式。由学校主导,引入企业理念文化进校园,组织形式多样的技能节,开展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讲座。各系主要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背景、择业愿望,分门别类为他们的职业生涯进行量身定制。企业高管走上讲台,讲工程案例,做专业指导。教师层面则实行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制度,兼职班主任由专业教师和校内兼职教师承担,通过教师主导,融合校园文化理念于教学实训中,使素质教育贯穿专业教育始终。

校企共编教材及网络学习载体。学校开放校园网络,专门开设学生素质教育网站,另外在产学研及各系网络中提供合作企业的网站资源和信息;同时开放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增加有关人文书籍的采购,扩充图书馆藏书的人文内涵。系统性的素质教育则由校企共同编写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教材、汇编及读本。自2007年开始,学校组织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组对人文学科的教育、民族文化的教育、人类意识教育、精神修养的教育、建筑学科的教育进行探讨和研究,以培养职业院校人才所需的能力本位、一专多能、竞争与合作、终身学习、情感智慧等为目标,进行建筑类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重组。学校现已出版系列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材,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外文学史略》《中国建筑文化读本》等,并且列入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在前两学年渗透教学。根据与企业合作的紧密度和请企业专家到校讲座的情况,与企业人员一起编写《2010年度浙江建设学院校外基地优秀案例集》《浙江建设学院合作企业成员简介》,在成员简介中重点介绍了部分大型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

校企共育校园文化品牌。学校定期举行体现鲁班精神价值观的各种仪式与礼节活动,故事、礼制、仪式、集会、教师会议、运动竞赛、社团活动都是很好用以沟通和表达文化的方法。另外,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于2003年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配备了3名专职人员。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理念,依据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育与指导相结合、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工作模式,通过课堂教育、专题讲座、心理普查、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危机干预、社团活动、网络交流、宣传普及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阳光心育工程于2008年被评为浙江省校园文化品牌。2013年9月,定向体育运动又被评为浙江省校园文化品牌。

校企共建体现“鲁班精神”的校园物质及环境文化体系。首先,对校园环境进行科学规划与定位,与森禾集团等企业共建整体校园的植物分类区,强调植物品种的丰富性,体现学习及科普价值。校园的不同植物区块由凯华等多家企业设置了校友林,以体现“念师恩”的主题。其次,构建大量体现“鲁班精神”的雕塑及石头小品。学校的所有道路也都结合建筑历史上著名建筑大师或鲁班精神进行了路名的标识。最后,注重在教学环境设施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引入校园与企业文化。比如在图书馆、实训楼、教学楼中体现各合作企业文化。在校外基地体现学校的优秀文化,如对省级优秀文化品牌“心育文化”进行企业推广,为企业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等。

篇(2)

二、具体工作

1-2月份

1.以“快乐寒假”为主题,组织开展XX年全县中小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突出经典阅读、手抄报编辑、手工制作、民风民俗研究、感恩亲情、人际交往等主题。

2.指导乡镇校拟定XX年度德育工作计划及德育活动安排;配合县委宣传部、县住建局、县文化广电局组织开展“汉唐风贰拾肆节气街”铭文、“百联”有奖征集及优秀作品评选活动。

4.出台《全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规范》《全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及《全县XX教育系统绿化工作实施意见》,召开中小学德育工作专题会议,具体部署以“绿化”“美化”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3月-4月份

1.继续落实《xx县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意见》,推行目标责任管理,促进学校提高养成教育管理水平;指导、督促全县中小学认真拟定学校年度“养成教育”专项工作计划,确立年度主题、精心设计各类活动,形成乡镇校养成教育工作特色;重点开展以“文明伴我行”为主题的全县初中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演讲比赛活动,适时召开中小学生养成教育交流活动。

2.指导、督促乡镇校落实教育系统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并组织开展专项评估验收工作;组织开展以全县中小学“办学理念”“三风一训”诠释、校徽设计、校歌创作及演唱(视频)、校报校刊创办评比活动。

3.组织开展中小学主题班(团、队)会、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教育、家庭教育等优质课(录像)竞赛及案例(论文)评选活动;组织开展各级优秀少先大队辅导员及优秀少先队员、团员的推荐、评选工作。

5月-6月份

1. 落实《x县中小学德育工作达标及示范校创建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开展38所乡镇初中、x小学及27所乡镇中心小学县级德育达标及德育示范校评估工作;落实《全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规范》《全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全县XX教育系统绿化工作实施意见》,开展县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评估工作。

2.指导、督促乡镇校开展校园“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活动;开展全县中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录像)评比活动。

3、指导县直高中、初中、职业学校和乡镇初中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建设工作。

4.开展各级优秀学生及先进班集体的推荐、评选工作。

7月-8月份

1.以“快乐暑假”为主题组织开展XX年全县中小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2.开展以“学校班集体与班主任管理”“少先队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经典诵读”“学生自主管理”等为主题的德育工作队伍专题培训工作;

9月-10月份

1.指导、督促县级、市级德育示范校做好市级、省级德育示范校评估前的准备工作;指导、督促县级校园文化示范校做好市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评估前的准备工作。

2.积极推进会宁一中、x中学、x初中、x小学等五所中小学“网络学习班级”的试点工作。

11月-12月份

篇(3)

高职教育是一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类型,有着不同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规模和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校园文化建设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特征和规律。近年来,虽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见诸报刊杂志,但系统研究的少,尤其是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具一定实践价值的高职校园文化研究的专著则鲜见。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贺继明、蒋家胜主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拓宽和深化了这个领域的理论研究。该书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体系完整,剖析深刻,系统总结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高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极富灵动个性的亚文化类型,根植于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土壤之中。该书作者采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面对当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历史使命,继承和发展中国关于校园文化精华,批判地吸收西方校园文化中积极的部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探索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规律。该著作共10章40节,第一章总论,从共性的角度剖析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考察国内外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研究的现状,归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得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建设方略。第二章至第五章,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分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建构、动力机制、总体要求、基本原则。第六至九章,从要素与整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要求出发,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及活动文化四个维度剖析高职校园文化的四个结构元素的文化功能。最后一章,剖析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院品牌竞争力打造的关系,运用CIS理论提升高职院校的品牌形象的战略目标和路径选择。全书脉络分明,层次清晰,体系完整,总结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

第二,立足现实,紧跟时代,摆脱了空谈理论的抽象做法,凸显实践价值。校园文化并非书斋中的学问,其价值重在实践和建设。作者是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的管理者、教育者和研究者,有着较深厚的学术底蕴、对校园文化有真知灼见和实践经验,在剖析我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成绩与不足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主张以为指导,立足国情、校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国外优秀校园文化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相碰撞及融合中,建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该著作对于新时期如何进一步适应转型、提升品质、突出特色和创建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色和建设规律的高职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价值。

第三,研究视角独特,开展继承性创新,突出校园文化在高职品牌竞争中的功能。作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的“软实力”之一,将校园文化与高职院校品牌竞争力联系起来,而且采用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梳理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定位、构成要素、五大原则、四大建设等创新性观点,都是比较深刻和有见地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推进高职院校改革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该著作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框架设计合理,逻辑结构严谨,重点突出,行文流畅,文风朴实,实现了理论性、学术性、可读性和操作性融于一体,增强了理论著作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是一部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学术价值和写作质量的佳作。

篇(4)

文/梁小丽

摘?要:将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到高职校园文化,是促使校企结合的坚实一步。实现优秀企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的有效对接,对市场营销专业从“应试教育”向“应市教育”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企业文化?高职校园文化?应市教育

一、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互动与融合

1.推动高职教育向“应市教育”转变的要求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直接也最有效的途径,而要实现校企合作,首先要将企业的经营理念融入到高职教育中,简言之,就是要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进高职校园和课堂,让二者实现有机的互动和融合,为学生搭建一个认识企业、了解企业的平台,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环境。同时有利于推动传统“应试教育”向“应市教育”的转变,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市场导向作用。

2.实现毕业生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需要

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两年,企业顶岗实习一年。两年的校内教育中,将企业的文化渗透到课堂和以多种形式开展的校企合作活动中,是缩短企业对新进实习生和毕业生培训时间、加快学生熟悉工作岗位、实现学生和企业“无缝对接”的必然要求。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了解各大企业的优秀文化和行为准则,可以加快学生从“学生”向“职场人”的角色转换,为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供必备的素质基础。

二、如何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1.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进来”

如何形成企业化的校园文化?首先高职院校要以积极的姿态接纳优秀的企业文化,将企业的经营理念、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引入课堂,在办学理念和管理准则方面大胆创新,模拟企业的管理体系,实施一整套严格、规范、标准的管理理念。但是,在引进的过程中,坚决杜绝全盘照搬,而是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融合。

2.丰富融合模式,增强互动效果

(1)开设相关课程,转变教学方式。高职教育的教学倡导的是“够用为主”,在教学中就不能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而要增加师生互动和案例教学等。一些成功的企业,其企业文化或多或少都体现出一些真实的励志故事或者经验之谈,这些对学生来说吸引力更强,也更具说服力。和书本上的空洞理论相比,更加能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力量。

(2)拓宽融合途径。还可通过第二课堂等方式展开。可以利用相关课堂的实习时间,组织学生到企业一线参观实习,零距离感受企业的文化,邀请行业精英或从业人员举办讲座,展示企业的文化和岗位内容,引导学生自觉向优秀的企业文化靠拢。

(3)结合专业和行业特征,增强融合的效果。在以创新唱主角的竞争模式下,不管是大型跨国企业,还是大量的中小型企业,都非常注重自身文化的培养和提升。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由一整套理念构成的,而且因行业而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引进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自身的专业特征。就本文的研究对象来看,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就要特别注重企业营销理念的灌输。

三、文化对接可推动市场营销专业向“应市教育”转变

市场营销专业是直接面向市场的一个专业,在高职院校尤为如此。相比其他专业,这一专业的学生面临的工作任务是直接与各种各样的客户打交道、挖掘市场潜力、拓展市场等。而这些能力从课本上是学不来的,要依赖实践的磨炼。

针对这一专业的学生,在校企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企业营销理念的融会贯通。例如,笔者学校和杭州娃哈哈集团共建的“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接接触企业营销理念的平台,学校通过这一基地,两年时间内举办了多项活动,而这些活动由娃哈哈小分队的成员全程负责,这些活动既包括与大学生活紧密结合的“歌咏比赛”“掰手腕大赛”“足球宝贝”等赛事,也推动了娃哈哈集团的“启力”“富氧水”等系列饮料进入大家的视线。这些赛事几乎都以冠名的形式开展,聘请娃哈哈集团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前期指导,校内指导老师予以配合,学生成员全程参与并逐渐开始整个活动的统筹规划,这些活动大都以小分队的形式开展,各个小分队相互竞争,你追我赶,学生们也直接感受到了竞争带来的乐趣和压力。这项合作很好地将企业所倡导的团队协作、坚持不懈、积极创新、竞争意识等理念在整个活动中得到深入体现。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对市场营销形成更加客观的认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篇(5)

1.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

教育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是非常有效果的,首先,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时候要考虑到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企业需求的调研,让企业文化职业素养融入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定期要请企业中资深专家或优秀员工来进行现场讲座、演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理念。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引入企业价值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企业真实的案例,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了解企业价值理念,让员工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与个人职业生涯,全面提高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参观企业环境、生产现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企业的生产氛围,增强学生敬岗爱业及团队协作精神等。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定期举行与企业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及各方面竞赛,全面提高学生实操能力,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

2.在制定校园制度时借鉴企业的制度文化。

比如在编制学校的制度时,可以借鉴成功企业的制度文化,如借鉴企业质量管理标准制度,在指定企业管理制度的时候,将国家质量认证标准引入到其中,明确学校管理、服务、教学等一体化,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质量管理的严谨性,适应企业相关制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可以适当的将企业规范纳入到其中,高职院校在整个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等环节中,引入企业规范,比如让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让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让学生能按照企业标准进行学习,促使他们技能提升的同时能提升职业素养。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评价的时候引入企业绩效考核也是其中的一个实践,通过企业文化管理中用人标准与评价,构建成学生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下适应企业的考核标准。

3.在校园文化中融合企业物质文化。

首先,在学校中建立实训基地,模拟行业企业环境,提前让学生适应企业环境。通过引进、联办等方式,让企业与学校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物质文化,建立能让学生得到实训的环境,提供设备、资源等,学校通过学生实训成绩,输送优秀的人才到企业中。其次,将教学设施与实训场所统一,尽量提供完善的教学设施,建立仿真的职业环境,比如汽车专修专业的教学能在车间维修的环境下教学,能直接实训演练、实物展示,让教学与实训统一。

篇(6)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96-01

校企之间文化的互融、互动、互惠逐渐成为校企合作的新取向。原有的以学校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已经不能适应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改革趋势,也不能满足职校学生随时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训的要求。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原动力是一种使命感,注重过程;而企业文化是责任文化,强调责任感,更侧重于结果。校园文化是一种研究性文化,追求的是理性、品味;而企业文化则是实践性文化,必须与生产、管理、经营相结合。校园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激发师生员工的责任感与创造力,培育全体师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校整体效率;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灵魂,其本质是一种气氛、一种环境,使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并行不败之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着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是围绕"管理"与"气氛",从而形成奋斗、爱岗敬业,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相同点,就是它们的主体都是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在二者的建设中要关心人、理解人、凝聚人,重视人的发展,尤其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

正是因为两种文化有着差异性和共同点,才可以取长补短,相互衔接和融合。我根据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在校企文化融合中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职业教育要求学校办学面向企业面向就业岗位,:"今天做职校的优秀学生,明天是企业的出色员工。"

在教学上,"让企业的能人走上讲台,让工厂的车间成为课堂",与此同时,企业文化融会贯通到校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校感受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的熏陶,接受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我的具体做法是:

1以校企精神文化对接为重点

大力宣传企业文化元素,以众多成功的经营案例、企业文化选粹为素材,大量充实和应用于教学活动和学生第二课堂中。如企业文化中的人才六大意识――成长意识、成就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勤俭意识,不断出现在教师的教案、学生的演讲和讨论中。在每个教室企业文化和优秀企业家上墙;

在校园内醒目的校训"重德厚才"与"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企业用人理念相一致。"请进来"――请集团企业老总到校解读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历程;"走出去"――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我们学校定点实习的企业集团内部刊物,会经常出现学生写的文章,都是发自内心点点滴滴的感悟。在偶像教育方面,将企业家、优秀员工的事迹广泛宣传,通过成功的企业人艰苦创业史来教育学生,在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生活中,看到严峻的实际问题,使其认识到坚韧不拔的品质的重要性,理解吃苦耐劳的精神实质。这些身边的成功创业者更具教育的说服力。比如邀请一位企业劳动模范来校向学生讲述自己在短短的七年时间里,从一名刚毕业的中专生到车间副主任的成长过程――当一线操作工,曾经累的哭,不仅坚持下来,而且工作成绩还得到认可。

劳动模范用个人的经历诠释了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是备受世人推崇的优秀品质,也是应该弘扬的优秀校园文化,也诠释了企业文化的三大核心理念之一,――为员工创造前途。学生听了劳模的讲座后很受启发,他们认为:爱岗的精神、敬业的品格,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从这个劳模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信心倍增。

2以校企制度文化对接为亮点

在学生管理模式上不只是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书斋式的"硬管理",而是注意汲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强化诸如诚信、实力、稳健、敏锐、和谐共生等企业文化的内容。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比如设置"表扬台"、"曝光台",时刻关注每个人的行为。同时制定与企业接轨的评优标准。比如说"在企业里,只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认同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作出贡献的都是人才。"据此我制定了"优秀学生"的评选条件,使得我校的优秀学生就业后参加企业的评优同样具有竞争力。因为他们从学校开始,一直是以和企业同样的人才理念来要求自己。以和企业一致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学生从学校到就业岗位,从学生到一线工人,能很快适应这个转变过程。

篇(7)

高职教育最紧要的任务是教会大学生运用学习过的知识和理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以及新的发明,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高职院校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增强创新能力的过程,不是得到创新结果。因此,在校园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增强其自信,引导其方向、有效激励他们学习兴趣是当务之急,需要我们有完善的学生管理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来营造创新的环境,推动校园文化平台建设,开辟大学生科技创新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4F学生管理模式和校园文化建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1.4F学生管理模式是创新教育机制。当前所提倡的4F学生管理模式,是由开明的态度(free)、坚定的信心(faith)、正确的引导(foward)、有效的激励(favorite)四部分组合而成的一个环,通过环的持续不断作用使创新动作继续下去。4F学生管理模式是一种相对完善的创新教育机制,能够促进创新教育长期发展、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它主要利用教育者发挥作用,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对自身发展进行有效推动,抛开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深度融合起来。free是指学生管理者需要以开明的态度来看待学生的言行;faith是指学生管理者要对学生的能力有信心并且充分的信任;forward是指学生管理者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来协助学生发展;forvorite是指学生管理者能够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

2.校园文化建设是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目标,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首先可以提高师生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其次,可以塑造师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再次,可以把校园营造出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是一条有效途径,我们需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重视创新原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首先应重视创新原动力,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在进行校园文化这一平台的活动中能够运用4F学生管理模式中的开明(free)。用开明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的观点与好奇心。同时,校园文化管理者自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是校园文化项目的领导者或带动者,只有管理者自身具有创新意识,才能为良好的学生工作奠定基础。

1.教育者开明的心态。教育者具备开明的心态(free)是创新的动力源泉,教育者只有拥有这种心态才能真正释放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出更多的创新能量。在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时,首先要把激发创新能力作为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中的核心任务,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在校园科技文化的具体活动中,我们要重视每一位学生的观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这也充分说明,一个伟大的创新与发明都来自于一个奇妙的思想,一条奇特的观点或者一个微小的好奇心,而这些必须得到教育者的认同与鼓励,唯有如此才会出现伟大的创新结果。

2.开放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开放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走出课堂,开辟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第二课堂。可以将科技创新活动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增加学生参与积极性,如社会企业家的成功事迹讲座、专业学术报告、社团科技知识竞赛等活动,重点引导学生提高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二是培养学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开展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科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以组织高职学生开展各类竞赛活动,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市、省、国家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提高学生的科技发明水平并形成科技成果。

三、拥有创新信心是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必备条件

4F学生管理模式中的信心(faith),是由教育者主动给予学生创新的信心,利用校园文化中的各种具体活动、知识、技能竞赛,从而产生结果的过程。从事学生管理的教育者首先应了解他们创新自信心普遍较弱的原因,然后针对这些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给予学生创新信心。

1.宣扬成功案例。在介绍的案例中,要让学生知道取得创新成果,并不一定需要渊博的知识和高学历,只需要运用大学乃至中小学所学知识就能解决实际中的一些问题,并取得创新结果,这就能极大地增强创新自信心。

2.用言语、行动赞美学生的成功。在创新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阻碍和困难,老师若能及时用言语、行动赞美学生点滴进步与收获,会让他们坚定前进的路线,增强创新自信心。

四、合理引导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4F学生管理模式中的引导(foward)从教育者方面出发,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过程中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事学生管理的教育者常常习惯性地去管学生,而忽略了引导学生。为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学校可从下三方面提供正确引导:

1.加强学校政策引导。学校制定合理的政策来调动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并产生成果的积极性;职能部门精心策划合适的科技竞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开展科技创新;形成学校制定目标,用政策来引导,以开展学术竞赛活动为平台,以学生产生创新成果为突破点,制定出大学生创新体系,加强学校政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工作。

2.硬件方面的引导。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优化教学科研资源配置,对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对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帮助他们创新产品的制作与改进,创办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为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提供平台。

3.加强学生情商培养。培养情商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保证,能够引导学生在创新过程中,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情商是智商之外的能力,在创新过程中不仅需要高智商,高情商往往显得更重要。因此,引导学生注重情商的培养是提升学生增强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

五、欣赏动力是焕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持续动力

1.欣赏动力中的激励机制。被欣赏是学生创新的动力,而创新的持续动力是需要回报来提供的。马斯洛“需要等级”中强调回报有三个种类:物质回报、社会的荣誉认可以及自我满足。回报这三个种类是逐层满足的,因此首先要对创新行为进行物质层面的回报,再进行精神层面的回报。我们把学生的创新结果推向社会,把校园文化中产生的创新产品和企业深度融合,满足马斯洛“需要等级”理论,以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产品的社会商业价值,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持续。在4F学生管理模式中欣赏动力是一种合适的激励机制。

2.欣赏动力中的评价机制。人有个体差异性,因此在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表现形式上也会不相同,不能因为表现出来的差异而进行高低之分。要对乐于、敢于创新的学生给予激励和帮助,对同学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真诚赞扬,鼓励学生建立创新团队。建立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使创新有足够的动力传递下去,因此欣赏动力就是建立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评价机制应坚持道德的正确引导。有比较就会有竞争,有竞争才会出新。因此,创新精神的成长往往建立在竞争的基础之上。但大学的竞争必须要在和谐、良性成长的环境下互动进行。第二,形成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的评价机制。改变以考核成绩高、竞赛分数靠前而获奖的考核评价形式,注重创新结果对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实效,注重与社会企业融合,引入这一内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加强创新的质量和贡献。第三,评价机制既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普及也要注重优秀学生的成长。宣传、鼓励、指导大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或取得专利、创新产品、优秀设计等突出成果,这种结果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广泛普及,也有利于优秀学生的培养。这样不仅普及了科技创新活动,而且培养了优秀学生,有助于优秀学生产生创新成果。

科技的发展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普及导致信息泛滥,国际接轨带来不同文化的冲击以及“90后”当代大学生个性的彰显,使高校管理人员尤其是学生工作者不得不重新审视学生管理工作。4F学生管理模式在校园文化平台中,使开明的态度(free)、坚定的信心(faith)、正确的引导(foward)、有效的激励(favorite)四个部分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外文化活动中充分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实现全面发展。4F学生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学生管理模式,已成为了高职教育在校园平台中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助推剂,成为整个创新过程循环的引擎。

[参考文献]

[1]郜振廷,史殿元,孙立威.创新能力培养线路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卢元锴,安宝娣.学校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庞帆.论大学生激励机制构建的科学理念[J].南北桥,2009(10).

[4]涂建山,任晓红.增强高职学生创新自信心初探[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4).

篇(8)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8―0036―01

学校内涵发展的实质就是使办学的各要素协调有序,从而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科学管理的系统工程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源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保证,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断深入的教研教改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源头活水。

一、努力实施系统化管理,让科学管理保证学校的内涵发展

管理是学校办学思想得以实现和一切办学举措得以落实的保证,学校质量、办学层次、教育品位的高低,都可以在管理上找到答案。要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就必须不断强化和完善学校的管理。在学校管理中,要坚持以系统论作为学校管理的方法论,追求工作过程的最优化。不断优化系统要素的配置,完善系统结构,加强系统调控,实行民主治校。在管理思想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形成系统科学的管理特色。

具体体现为:一是以系统论为指导,将管理思想转化为操作流程,实现管理理念的科学化。二是创新管理体制,降低管理重心,实现学校行政管理的扁平化。三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考评机制,坚持校务公开,规范办学行为,实现制度管理的规范化。四是加强民主监督,推进民主治校,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实现民主管理的人本化、人性化。五是进一步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做到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实现过程管理的精细化。

二、加快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步伐,让教师的专业成长成就学校的内涵发展

学校内涵发展的着眼点首先应定位在教师的发展。教师是学校办学中的第一要素,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对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能够引起社会积极的评价,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名师”的 “晕轮效应”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也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只有教师发展了,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而且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引领学生更好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学校要让教师的专业成长成就学校的内涵发展,支持鼓励教师不断进修,不断提高学历层次,丰富教师涵养。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习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实施“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尽快成熟,促使中年教师逐步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让教师与名师接触,感受大师风采,寻找成长的灵感与良机。

三、着力打造校园文化,让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润泽学校的内涵发展

校园文化不仅是育人的隐性课程,而且是校园内全方位的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抑制人的不良行为,也能够熏陶、培育人的优秀品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文明典雅的物质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深厚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严谨求实的校风学风,应当成为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科学内涵。

一要整体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坚持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三位一体,建设好校园物质文化,搞活学校观念文化,丰富校园活动文化,规范学校制度文化。二要打造校园精神,弘扬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血脉,自强不息、拼搏进取、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精神,不仅是某一所学校的传统,也应该是很多学校共同的文化积淀。三要构建和谐融洽、便于沟通合作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形成宽松、友善、互助的人际氛围,使广大师生产生在学校工作、学习、生活的自豪感和团队归属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向心力,让校园文化润泽学校的内涵发展。

篇(9)

校园文化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即在学院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由全体师生在教学、培训、科研、管理生活等方面共同创造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学校的根基和灵魂。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氛围,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的作用。而学生又是未来企业的员工和管理者,所以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借鉴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使培养的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适合企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拥有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企业精神、职业道德操守。从这个层面来看,高职校园文化内涵中就要求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对接与融合。

一、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与的内涵

1.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也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观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

2.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人员素质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的作用

1.高职院校自身内涵的本色体现

高职院校的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水平,这也是走上强校之路的途径,任何行业、任何学校没有特色将会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很难历久弥新的生存下去。尤其是,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后企业对之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院的发展和将来后续学生的就业情况,现在学生就业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民生问题,高职院校只有走和企业合作对接之路才能为学生开辟更好的就业前景。

2.改变高职生毕业等于失业的现状

社会上流行一句话——“毕业等于失业”,高职学生本身在学历上是没有社会竞争力的,他们所具备的生存筹码就是职业二字,而怎样发挥职业的有效性,怎样做到真的职业化,那么在校期间就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积极学习实践技能,这就要靠学院营造这种养成环境。

3.合理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是通过高职生的两课教育就能科学的树立起来的,怎样把外因通过学院的努力变成内因,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改造自己的三观,这个不仅是一个学校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学历、技能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好的人品一切都失去了依托,这就要求学院和企业形成合力,尤其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对接帮助学生自觉自愿的进行社会化改造。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途径

——以我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1.使两者的专业知识和内涵建设对接

专业建设中专业知识和内涵扩展就是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接的内容之一,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充分利用学院与油田的天然联系,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2.企业和院校尽力合作完成教师队伍的有效对接

(1)要把教师到企业实践当成一项制度去不断的完善和坚持。对于专业教师来说,到企业去实习是必修的备课训练之一。尤其是高职院校,进行的是针对性很强的职业教育,把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送到企业去可以使传授的知识更加连贯,授课更接近实用化。但是还有很多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种企业锻炼实践的在重要性,认为去于不去一个样,知识传授就可以,没必要和实践接轨,我讲我的,他干他的,这就造成了专业知识和实践的脱离,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去建立和完善教师实践培训制度,例如规定专业教师每2年至少有2个月时间到相关行业企业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践、挂职锻炼,对于我们建筑装饰专业,专业教师就可以利用实习实践去参与项目开发,进一步熟悉建筑装饰的全过程,搜集编写现场实践教学案例。

(2)由高职院校出面去计划实施,积极主动联系各个系部社团形成合力,外联企业领导,征得同意之后可以实现校企双方的领导相互沟通,学习,以此为平台实现更紧密的对接,而在此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台适合的合作道路,形成规范化管理,去监督考核教师去企业的实习状况,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教师去企业实践真实实践指标,用此指标也当做教师的职称聘任、评定、参评优秀的标准之一。

(3)因为教师的理论水平一般比较高,所以可以积极联系帮助教师参加所从事的各个行业的职业资格考核,并且尽量获得考评员、高级工或技师职业等有效地资格证书,外聘教师时还应该考虑是否有实践经验,是否具备行业先进理念。

(4)建立一个由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各个学院还要重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并让专业教师参与进来。将来在指导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能发挥更好的教导作用。

3.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对接

(1)依托大港油田资源优势,选择有一定地区影响力、各种技术和理念比较先进、在将来的学生就业中有紧密联系的大型建筑类企业如(如大港油田普丰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建设一批规模多样、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的校外实习基地。

(2)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与企业建立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培训,探索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互兼,与企业共同研发更具实效性的培训教材、学习包软件等,为进一步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探索经验。

四、结语

综上,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都强烈的呼唤尽快实现企业中文化和校园里文化的无痕衔接,而且社会进步的程度越高,高职院校社会化的程度就会越明显,这种对接的效应就能越发的显现出来。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成才,而是否成才不是尽考学校中的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播就可以达到的,只有借助企业的养成体系,把企业中与校园里需求紧密的实践能力有效地借助多种手段使学生掌握的更加全面,更好更快的成才。这也是将来各个高职院校和用人企业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邓虹.关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11):21-22.

[2]江燕於红梅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异同[J].文教资料,2010(1)月号上旬刊):76-77.

[3]张璇.高职校园文化引进的企业文化[J].企业导报,2011(3):195-196.

篇(10)



论文摘要: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本文从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入手,提出了如何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人才培养。

校园文化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校园文化建设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谐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独特发展形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才能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管理建设、文化建设长期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在广大师生的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和谐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组成。

1、校园物质文化:即环境设施文化。是指学校地域之内构成学校基本物质面貌和外显的物质文化状态的总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环境设置,体现教育功能的和谐性与统一性。

2、校园制度文化:是建立和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同时渗透着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行为定势、目标追求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

3、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优良传统和被师生认可的价值理念、道德准则、群体心理、人际环境、人文素养等一切精神文化形态。

从结构上看,和谐校园文化的显性面是校园物质文化,中性面是校园制度文化,隐性面是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校园制度文化通过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校园精神文化能提高大学生的素养和品位,充实和优化大学生的人格内涵。这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构成了和谐校园文化这一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物质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保障,精神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因此,仅仅立足于物质和制度层次上的校园文化是低层次的,必须在校园物质和制度文化建设之上积极凸现出精神文化的意义,注重高层次精神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和谐校园文化的熏陶、导向和塑造功能,为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目前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过分注重功利性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发展成长的意义。主要的问题有:

1、教育功能弱化, 功利性色彩日益浓厚。随着社会竞争激烈及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影响, 校园中浮躁、功利的读书色彩很重,很多同学在学某些课程时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所以常常出现挑课上,只选择专业有关的相关课程或者能够与毕业就业直接挂钩的课程,而对其他能够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的课程选择放弃,并自认为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不少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功利, 忽视精神追求, 注重眼前个人利益和实惠的追求, 为自己设计了“短、平、快”的人生发展目标和道路。对自我价值认可较多的是以功利为尺度, 对他人追求功利的成功表示肯定和羡慕, 对社会则表现出功利性的期待。

2、校园文化导向缺乏,业余生活单调、匮乏。大部分同学业余时间大多在校园内度过, 而学校、班级、社团组织的活动有限,不能吸引大部分的学生参加, 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 不少学生业余生活单调,靠上网消磨时间,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沉溺于网络, 无心学习的现象日益严重。

3、理想信念模糊,道德修养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受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价值取向扭曲的问题。一些学生除与自己相关的事情外, 对他人、对很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漠不关心, 社会责任感欠缺。

4、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工作压力日益显著。当代大学生自尊、自我意识强烈、 情感丰富但又不稳定。相对于单纯、平坦的成长经历, 进入大学后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和挫折。这时, 往往会感到难以承受压力, 产生压抑、冲动等负面心理, 甚至会出现极端的行为。

5、良好的学术环境难以形成, 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关注不够。许多学校更多的关注设备、设施等硬件的建设, 而对软环境的营造却重视的不够。并且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

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人才培养

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满足学院的培养目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我们认为应形成以就业为中心,以“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导航”为两翼,以“素质拓展”和“实践创新”为抓手的和谐校园文化体系。具体工作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建设:

1、安全文化建设。畅通信息渠道,建立信息联络员等信息机构。通过通报、内参等形式缓解学生关注的矛盾焦点,重视对群架等违反校级校规的有效处理,形成“犯则罚、重则退”的导向;通过不断地讲解、案例分析、防范措施的执行,建立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确保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

2、制度文化建设。加强常规工作备案,修订整理常用制度、表格汇编、社团制度等; 并切实落实制度,强化对制度负责的理念。

3、目标文化建设。导致部分学生沉迷网络、迟到旷课现象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动力,缺乏向上的动力和动机。为了开发学生的心理动力,首先需要让学生们知道他们的目标和可以达到的境界,这就需要重点建设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导航体系。不仅要求并指导同学制定个体阶段性目标,还根据专业特点向同学明确普遍的阶段性目标,我们把大学四年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为夯实基础阶段;三年级为提高素质阶段,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和社会实践,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四年级为就业准备阶段,为就业进行针对性的知识扩充、技巧训练等。并通过三年级优秀同学帮助新生规划前两年的学习生活,让新生熟悉专业情况;四年级优秀毕业生和二、三年级分别座谈,介绍大学后期规划、求职面试的心得体会等。

上一篇: 食堂的日常性管理工作 下一篇: 合同数字化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