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管理风险评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0 16:33: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仓库管理风险评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仓库管理风险评估

篇(1)

保证弹药安全,是我军弹药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全面认识弹药仓库管理中的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是提升仓库弹药存储安全性、可靠性的重要基础。弹药仓库管理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其涉及面和管理内容十分复杂,但其要点不外乎防雷、温度控制、湿度控制、设备管理这几个方面,为了提升弹药仓库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应针对这些要点分别制定规范化的管理策略。

1 雷电防护

雷电发生时,巨大的能量在短时间内快速释放,进而造成强电流和极高的电压,进而对基础设施造成破坏,由于弹药本身具有易燃易爆属性,如果雷电影响到弹药仓库,那么极容易发生火灾和爆炸,进而造成难以估量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因此做好雷电防护工作,是弹药仓库管理活动的重中之重。

雷电防护的主要措施有:1)对大型弹药仓库,可采用避雷针、避雷线等设施,以对雷电流进行下泄处理,防止雷电直击对库房和其中的弹药造成的损坏;2)在户外装设过电压保护器和避雷装置,或者对电子系统进行电缆埋地处理,以规避雷电波,以免其入侵仓库;3)防雷装置被雷击时,会产生雷电流,为了避免其造成剧烈放电事故,应确保接闪器、接地体与周围设备保持充分的距离,此距离至少应大于5m;4)在库房电器设备上假装电涌保护器,以免弹药仓库中的各类电气设备在雷击时被损坏;5)按规定进行接地处理,并通过增湿处理消除弹药仓库中空气中的静电,工作人员进入弹药仓库前应严格进行静电释放操作。

2 温度管理

弹药保管温度越高,火药的热解速度就越快,火药变质就越快。变质后的火药也会使火药速变化,影响弹道性能,加上散热不良等条件,热解和自动催化恶性循环,甚至会酿成自燃事故。而温度过低时火药的分解速度变慢,这对弹药的长期保管是有利的。因此弹药仓库管理中应做好温度控制。

温度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弹药仓库的温度一般应控制在15℃到25℃之间;2)应尽量减少弹药库房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体可采取浅色墙面、阳面植树、建立遮阳棚等方式来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3)提升弹药仓库的密闭性,在仓库门口安装风幕机,进而对仓库内外的温度实现隔离;4)气温较高时应做好降温工作,可通过通风降温、机械降温、制冷剂降温等方式控制温度,也可在仓库外植树种草以改善仓库周围温度。

3 湿度管理

当保管弹药的相对湿度过大时,其发射药将吸湿,火药含水率增加,会出现不易点燃、燃速下降和膛内燃烧不完全,发射时容易造成迟发或近弹。同时,还会促使水解加速,变质加快,大大缩短保管年限。相反的,如果相对湿度过小,火药中的水分会因蒸发而减少,火药的燃速会加快,发射时膛压、初速会上升,影响射击精度,容易产生远弹。因此弹药仓库管理中应重视湿度管理。

湿度管理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一般应将弹药仓库的相对湿度控制在65%到70%之间;2)室外条件有利时,应进行通风除湿;3)配备除湿机或稀释剂来调节仓库内的湿度;3)降低垛位高度,定期翻堆倒垛,减小整垛弹药湿度差异;4)在雨雪季节或室外湿度较大的天气中,应尽可能地减少工作人员出入仓库的次数,紧闭门窗,以免潮湿的空气被带入仓库;5)做好仓库屋面防水处理,以免因雨水渗漏造成弹药潮湿;6)垛位垫木等需进行防潮处理,以免其湿度过高而影响弹药性能。

4 设备管理

在弹药仓库中设备故障、损毁而造成的安全隐患通常较为普遍,如设备不符合防火、防爆、防静电、防雷击等方面的要求,保养不及时,使用不规范,设置不合理,运行状态不佳,存在故障等等。而随着弹药仓库管理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设备因素对弹药仓库管理水平的影响日趋显著,因此今后应将其作为弹药仓库管理的要点来抓。

设备管理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严格按照说明书和厂家指导方法使用设备,严禁违规操作、不规范操作;2)严格按照防火、防爆、防静电、防雷击规定对弹药仓库内的各类机械设备采取合理的设备安全管理措施;3)结合弹药仓库中各类设备的特征和用途,按照设备供货方的说明采取全面、及时的保养、维护、检修策略;4)禁止采用不符合规定的材料、设备进入弹药仓库;5)按照弹药仓库管理需要及时引进性能优越的新型设备,对于年久失修,运行状态较差的设备,应予做淘汰处理,以免因设备故障造成安全事故。

5 总结

综上所述,根据仓库弹药管理活动的特征,归纳仓库弹药管理的要点并采取针对性的管理策略,是提升仓库弹药管理成效,有效规避事故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军弹药仓库管理的要点主要在于防雷管理、温度管理、湿度管理、设备管理四个方面,对此,各地弹药仓库应在抓住重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地制定针对性的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 谢俊磊、石敬涛、殷志军,等.弹药仓库雷电危害及防护措施研究[J].环境技术.2015(12):39-42.

[2] 龚华雄、谢春雨、严署余,等.常规弹药在仓库管理中的可靠性分析[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5(2):149-151.

篇(2)

中图分类号:TJ41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156-01

引言

我军各种型号的弹药,平均有80%的可靠寿命是在仓库中度过的,因此仓库弹药储存安全管理,历来是弹药管理活动的重中之重。若仓库弹药储存中出现事故,极有可能造成燃烧、爆炸等重大事故,这可能带来的装备损失、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是难以估量的。因此,仓库弹药储存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经常开展风险分析与总结活动,并制定科学有效地管理策略。

1 仓库弹药储存风险因素分析

1.1 人为风险因素

据调查,我军仓库弹药储存安全事故中,有70%以上是人为因素导致的,人为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不过关,上岗前未接受充分的专业教育和培训;2)思想麻痹,风险意识不足,对待工作懒散马虎,模式管理规定和安全规章制度;3)违反操作规定,制定多余的或不应出现的操作,不按规定穿着防静电鞋、规定服装等;4)意外因素,包括不慎碰撞、跌落等。

1.2 设备风险因素

设施风险因素即因设备故障、损毁造成的仓库弹药安全隐患,常见的情况有:1)后方仓库危险场所采用的设施设备不符合防火、防爆、防静电、防雷击等方面的要求;2)设备维护检修不当,保养不及时,使用不规范,设置不合理;3)不恰当使用材料,例如用塑料薄膜等绝缘材料接触爆炸物品等等。

1.3 环境风险因素

环境因素风险主要包括社会环境风险和自然环境风险:1)社会环境风险即治安不稳定、流动人员,恐怖袭击、人为破坏活动等等;2)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指因恶劣天气、气候突变、虫蛀、鼠咬、雷雨、自燃、泄露等因素造成的安全隐患。例如:库区周围的枯枝落叶杂草等可燃物常年堆积,在生物、理化作用下发热自燃,可引发周围的可燃物着火而造成弹药安全隐患;又如:雷雨季节易受雷击区发生燃烧而引发火灾隐患,对弹药安全造成威胁等等。

1.4 管理风险因素

管理风险因素主要指仓库弹药储存管理中因制度、模式、方法不合理、不科学而造成的风险。常见的管理风险因素包括:1)管理活动开战前未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技能培训等;2)装置维护管理、检修管理制度不合理;3)管理任务、管理时间安排不合理,造成管理人员疲劳或连续作业时间过长而导致管理失误;4)未对特殊型号的弹药或特殊需求的管理项目给予充分的重视,未采用规定的技术或方法进行储存而造成安全隐患。

2 仓库弹药储存风险管理对策

针对上述风险因素,应分别采取以下管理对策:

2.1 认为风险因素规避对策

首先,应确保仓库弹药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具有良好的生理状态。对此,应通过仓库弹药管理队伍每年的体检结果合理筛选合格的管理人员,并合理安排每位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避免因超负荷工作影响其生理状态,而造成精神恍惚、记忆力下降、疲劳等不佳状态而影响管理活动的规范性。

其次,应确保仓库弹药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弹药仓储安全的人为要素中,心理因素主要包含情绪状况、心理防备能力和承受能力、不适合工作的性格缺陷。对此,除了要认真筛选心理素质合格的管理人员外,还应通过合理的工作负荷、丰富的业余集体活动等方式帮助管理人员纾解压力,以维持心理健康。

最后,应不断提高仓库弹药储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岗前培训教育、在职培训教育,专题讲座,张贴海报,专业知识考核等方式不断开展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以提升仓库弹药管理人员的综合专业素质和风险意识、安全意识,进而提高个体对人为失误的控制,避免事故的发生。

2.2 设备风险因素规避对策

设备风险因素的规避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严格按照防火、防爆、防静电、防雷击规定采取合理的设备安全管理措施;2)结合设备的特征和用途,按照设备供货方的说明采取全面、及时的保养、维护、检修策略;3)按照设备的运行状态和使用寿命合理淘汰和更新换代;4)禁止采用不符合规定的材料、设备进入弹药仓库。

2.3 环境风险因素规避对策

仓库弹药储存管理中,一方面要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仓库内的防潮、防虫、防鼠、防泄漏、放电、防雷管理,另一方面要经常对仓库周围的环境进行巡视,以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此外,仓库建设及其环境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人员统筹计划,协同合作才能做好,因此管理人员除了做好分内工作外,还应与气象、土建、设计、技术等相关部门保持沟通,共同规避环境风险。

2.4 管理风险因素规避对策

为了减少管理不利、监督不足的情形,应进一步提高仓库弹药储存管理活动的规范性,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完善仓库弹药储存管理规章制度,对各项管理活动的执行、监督、评价制定明确的流程和评价标准,以敦促管理人员规范自身管理行为;2)采取责任制,对仓库弹药储存管理目标进行细化、下放,明确小组和个人的管理任务,并定期进行考核评价,以充分调动仓库弹药管理全员的主动性。

3 总结

综上所述,仓库弹药储存的风险因素较为复杂,但多不外乎人为、设备、管理几个方面,因此只要全面认识仓库弹药储存风险,并重视储存管理工作,就能有效规避风险,提升仓库弹药储存的安全性。对仓库弹药储存的管理,也应从人为、设备、环境、管理等因素入手,以确保仓库弹药储存管理的安全面性和有效性,更好地规避安全事故和保障储存安全。

参考文献:

[1]秦翔宇、张景臣、孟庆龙.后方仓库弹药储存安全风险评估问题分析[J].装备学院学报.2014.25(3):42-45.

篇(3)

一、热电企业物资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物资管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所需物资的采购、使用、储备等行为动作进行必要的计划、组织以及控制。而物资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物资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热电企业的生产成本,加速资金的周转,促进盈利,并加强热电企业在经济体制中的市场竞争力。物资管理主要包括对物资进行需用计划的确定、必要的物资采购、物资的使用以及物资储备等多个环节,这几类环节环环相扣、相互影响,这其中任何一环出现了问题都将对物资的供应链造成不良影响。

目前,热电企业区域性的竞争力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于当前的市场经济,各行各业都希望在竞争中寻求机遇,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热电企业对本身的建设进行管理,物资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工作,外界许多的不可预见因素,都是直接影响着整个物资管理工作的质量的,只有全面地提高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质量,才能够让物资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更为稳固、更为经受得住社会的考验。

物资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具系统化、规范化的工作,其中由许许多多的环节与工作组成,能否做好这些工作,能否衔接好这些工作,是直接影响着热电企业整个物资管理工作的质量的关键因素。而物资管理工作中的内部控制工作,则是一项物资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资管理工作的质量是否满足市场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的能否满足预定的要求,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是否是足够的。因此,要想做好一项物资管理工作,要想控制好一项物资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必须保证其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

热电企业的发展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潮流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保有相对的实力。对于物资管理而言,最主要的是加强物资管理中的内部控制,只有对其内部控制进行不断加强,才能在根本上得到发展。那么,该如何加强热电企业物资管理内部控制工作,本文将从下列几项对策中进行分析。

二、如何加强热电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

(一)加强热电企业物资采购计划工作

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是物资管理的主要环节。首先检查物资的适用性和新材料的代用性。然后对生产或使用部门提出的物资需求,严格对照定额、方案等标准性的资料,核对并确定需求数量。最后依据库存情况(现有库存、保险库存、库存定额等),在充分利用库存的基础上,根据进货渠道,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进货时间。避免超储和物资短缺的问题。

(二)建立健全物资验收和支领的制度

物资采购回来后,在进入仓库之前,应当对物资进行合理的验收,这是入库前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不管是生产部门或是销售部门,其货物的抽调都是从仓库中进行运作。因此,物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热电企业的信誉问题。在物资入库前,应当对采购回来的物资的数量、质量、品种、规格进行检查,观察其是否与当初制定的采购计划是否相符,并对检验合格的物资才可批准入库,对检验不过关的物资及时进行更换。严格杜绝残品、次品进入仓库,严格把握质量关。

(三)加强热电企业仓库物资管理,与相关部门信息互通

仓库管理应根据销售计划、生产采购资金筹措等制定仓储计划,合理确定库存存量的结构和数量;加强日常管理,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存货;建立库存存货分类管理制度,对全部存货以其重要程度、价值高低、耗用量大小和订购难度等为标准,划分出A、B、C类分别管理。同时,建立健全仓库定期盘点制度。在对库存材料管理中,仓库管理员应做好材料的盘点工作,做到账实相符,尤其是应掌握最新的存货数据。为采购材料提供依据,为生产投料做好准备。

采购部门对物资的采购数量及品种在采购前应有一个合理的测算。首先应考虑仓库材料的库存数量;其次再根据采购需求,确定实际采购数量。这就要求物资保管部门与采购部门应建立良好的库存信息共享平台。最好的管理模式是采用办公自动化管理,出入库直接在软件中填制审批,做到仓库物资及时更新,同时相关部门能及时查询、确认。

(四)建立健全报废物资的管理制度

在物资一旦被确认报废后,应当由专门的管理部门建立报废账目,对报废物资根据情况进行分类登记,并对报废物资存放的地点以及报废情况,是否还有利用价值进行合理明确的注明,并对不同的物资进行分门别类,以便区别。主要是分析其造成损失的原因,找出主要因素加以整改,避免再次出现废品。

(五)建立健全工具使用调换管理的制度

热电企业中的物资管理无论是公用的还是个人的,都需要制定合理的使用调换管理制度,以免造成热电企业或是个人物资的损失。工具使用调换制度需要根据企业中不同部门使用工具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记录和分配。对每个部门中工具的使用次数、使用年限、损耗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配或是更换,并在一段时间内,对工具进行保养或是更换。

三、热电企业物资管理中内部控制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从企业整体上加强对物资采购决策者进行有效的监督,要实行回避制度,禁止领导干部的近亲属担任采购部门的负责人,禁止非物资采购部门的人员参与到物资采购工作中来。对于重要的物资采购项目要进行集体决策,成立领导小组,经过会议全面的进行研究,对物资的质量、性能、价格等要做出具体的范围规定。

建立落实责任制度,需要物资采购纳入领导责任问责之中。同时,还要提高经营者对物资采购环节的重要性认识,合理的设置物资采购机构有利于热电企业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并对采购部门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同时,也要加强对物资采购人员的教育工作。相对于热电企业其他部门来说,采购部门由于经常与外界发生交易行为,处于比较敏感的地位,所以要切实对采购人员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增强采购人员的法律意识,还要增强采购人员的道德教育,使采购人员在物资采购过程中能够自觉的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

(二)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

应当对物资采购行为采取必要的避险管理控制措施。要强化热电企业风险意识,注意市场环境的变化,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在采购活动中及时的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将采购活动中的风险控制到最低水平。还要对采购计划进行有效的可行性分析,通过对市场行情的调查,评估出所需物资的价格、质量等能否满足热电企业需求,并对供应商的资质和信誉等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时间,根据生产经营和仓储成本进行采购活动,有效控制热电企业物资管理中的采购风险。

(三)构建完善的物资新旧更替管理机制

对大的备台、备件要实行以旧换新,并进行备查簿管理,纳入物资台帐管理的范围;在废旧物资的处理方面,应加强各主管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保证物资处理的及时性。 以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资应严格按财务制度的规定及时予以处理,并冲减工程成本,避免形成账外物资。

(四)实现热电企业库存管理的科学化

如果仓库当中存有大量的物资,不仅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还会增加管理成本,同时也容易产生物资浪费和物资流失的问题。因此,可以借鉴“零库存”的有关念,对热电企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备件等进行科学的规划,根据需求能力来进行物资采购,优化企业的物资管理,控制物资管理成本。

(五)健全内控制度,进行及时监督

物资的采购牵扯到方方面面的权力与责任,而且外部环境因素也无法确定,如果热电企业内部管理不健全,容易对物资采购的内部控制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应当加强对采购环节的控制,注重事前、事中监督,使物资采购趋于合理化、规范化。

首先要健全业务员的岗位责任制度,业务人员要对所需的物资进行计划编制,寻找能够满足需求的供应商,并以最低的价格向供应商发出购货订单。在验收货物、存储或使用物资时,都要进行会计记录。也要健全物资采购的检查制度,对库存物资进行定期的检查,由多个部门成立检查小组,定期对物资进行盘点,查明账物是否一致,如有不符要查找原因,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还要健全内部审计制度,通过对物资采购的审计,防止采购活动的舞弊行为,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纠正,保证采购活动在国家法律和内部规章的范围内有效进行。

篇(4)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其要素

美国COSO在1992年的《内部控制一一整体框架》中正式给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所有参与人员,包括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共同实施的,其目的在于规范公司在相关法律法规上的合法性,并在此基础上增强财务报表和报告的可靠性,提高企业营运的效率和效果。

我国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在借鉴美国COSO报告规定的内部控制规范的基础上,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共同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确立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框架。该规范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此外,该规范明确提出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要素展开。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二、铁路物资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作用

由于铁路物资管理企业是国有企业,没有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的组织结构,因此在权利上相对集中,都是由铁路局领导班子成员决定,内部纪检委同局党委则是辅助,无法发挥真正的监督制约,这是固有的局限性。因此,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可能深入地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对日常活动的影响力较差,不能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从2013年10起才开始实行,造成企业从上到下各级领导和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且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内部控制制度只重视形式,执行力度不够,强调文字的编写却忽略了如何执行制度、如何判断、如何评价执行情况等工作。

(二)内部控制设计不合理

铁路局对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大体上是按着内部控制五要素来设计的,即在内部控制环境方面表现了企业组织架构、发展战略、社会责任三方面内容;在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上对采购计划、供应管理、验收与付款、存货处置进行了关键风险点的总结分析;在控制活动上对购计划、供应管理、验收与付款、存货处置进行了总结;在信息与沟通上强调了部门之间的重要性和信息系统使用的重要性;在监控上对监督人员在进行业务流程检查时提出要求。但是从内部控制整体上看,内部控制设计存在很多局限和不合理的地方,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各部门和各岗位没有系统地结合起来,互相没有连接性,不能全面地掌握物资管理各个流程的职责权限,这导致内部控制在实施过程中无法发挥作用。内部控制设计通常难以考虑到所有业务或事项,只能针对常规业务或事项进行设计,对特殊事项没有采用特殊的处理原则,缺乏考虑业务实施的复杂性,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往往因情况发生变化,难以及时对内部控制设计进行更新而失效。

(三)内部控制风险识别不全面

在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铁路总公司改制成功后,铁路物资管理企业面临的风险与之前有很大的不同,日益复杂。但有些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全面识别风险的重要意义,忽略了某些风险的防范,具体体现在:

1.职责权限界定不清。在部门职责权限上,没有明确地提出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不仅带来了日常活动混乱的管理风险,也导致各职能部门的执行力度较弱,管理方法较差。其次职责权限没有明确,影响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规定,使各职能部门起不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对企业经营活动存在一定的风险。

2.审批管理不严。在审批管理上,不严格按照物资采购流程进行逐项审批制度,尤其是对临时应急物资审批和特殊物资或修改计划后审批没有进行严格管控,带来物资采购预算超支的风险,还有可能招致因为虚报计划造成舞弊行为的风险。

3.廉政建设不健全。廉政建设主要突出对人的行为的一种控制,比如在物资管理上强调采购流程上重点环节重点管控。廉政建设不健全就会出现一些人为纰漏,如某些职员可能会通过自身职权谋取不当利益,收取基层单位礼品或参加旅游活动等违法乱纪行为导致损坏企业利益的风险;其次,有些职员违反规定不进行审批,通过收取供应商好处使供应商进入采购,造成窜通舞弊,期满上下的风险,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企业的诚信问题遭受质疑风险。

(四)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1.物资需求不准确导致物资采购的随意性。为了保证生产,及时准确的供应材料,减少流动资金占用,物资的采购实行计划管理。除集采专供的物资外,生产维修用料的计划申请根据路局下达的预算资金额度、年度生产计划和消耗定额核算需用的数量,经材料科长、财务科长签认,总会计师、段长审批盖章后上报,由物资处审批通过后进行购。每年物资管理部门要根据上报的全年计划情况进行考察,并对下一年的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是计划没有变化快,上报的需求计划往往满足不了正常的采购。原因可能有三:一是路局没有对物资需求计划准确性提出明确规定,在填报计划时对规格型号没有特别重视。二是申请计划中没有考虑到特殊物资及应急零星物资的计划受理,物资备用预算不能准确部署,缺乏经验,申请计划的填报内容没有明确要求,应急物资计划模板不规范。三是申请计划在进行调整时,没有跟主管业务处、财务处、物资处等相关部门进行很好的沟通。以上情况的存在促使合理采购成为一个难点,造成物资采购的随意性,从而引起管理上的疏忽,使管理出现脱节,最终导致库存物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缺乏良好的流动性而出现物品堆积,直至堆积时间过长出现老化或更新,造成浪费。

2.仓库管理不善。物资采购后进行入库管理,并根据入库单及发票情况进行报销付款,看似简单的程序都缺乏良好的内控措施。在仓库管理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验收环节上执行不严,管库员未经检验直接入库也是常有的,产品质量及技术要求未根据签订合同进行对证,库存物资产品种类繁多,验收后直接堆放,没有将物资进行分类保管。在物资发放上同样管理不严格,通常为了方便简化程序,手续不齐全就发放物资或者根据个人关系先发放物资再补交手续,监督部门不能定期进行盘点物资和人员考核。

3.资产报废缺乏相关的监管。对资产进行报废在物资管理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程序,对企业意味着净资产的流出,是直接对利润的一个减少项目。在实际工作中,因设备出现故障等原因需要更换,或者整体设施运行困难面临改造,往往事先没有财务人员的参与,事后走流程了事,对确定需要报废的资产在报废前缺少一个专业的鉴定结果,在更新改造方案中也往往缺少对旧设施、设备评价的依据,容易造成资产浪费甚至项目盲目上马的情况,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资产报废以后,会出现堆放随意,保管不当的情况,特别是对无对应账面价值的设备等,往往会出现无人监管、资产流失的现象。资产报废后在账上意味着属于待处理报废资产,处置后的现金流入属于公司的一项收入,同样需要重视。

三、铁路物资管理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措施

(一)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1.提高人员素质、重视内部控制。针对铁路物资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现状,根据日常业务需要,合理补充物流管理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人员,物资专业人才有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对物流管理的前沿知识较容易接受,可以引入先进物流管理理念;财务人员有管账的能力,对物资账的管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综合人才结合,可以充实物资管理部门的实力,强化物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优化物资供应流程,提高账台管理和结算效率,为全面实施有效的物资管理提供人才保障。

2.合理设置部门组织权限。物资管理企业应该在内部控制设计上对职责权限上有具体要求,明确提出各个部门组织的职责和权限,更好地分配权利的同时,有条不紊地进行日常工作流程,做到环节紧扣,物资购规范,从而达到高效管理。

(二)加强风险评估和控制

首先,风险目标的设定应该遵守企业战略目标合理设置经营目标、合法合规性目标、财产安全目标和物资完整性目标。物资管理内部控制目标主要包括:合理设置采购计划,确保物资需求的真实性;正确选择优良供应商迸入,为产品质量作保障;确保公开采购的及时性,防止物资不能及时供应,加快资金周转率;高度重视业务流程中廉政行为,严格审查各项利益活动是否符合企业利益标准;确保验收物资和仓库管理的安全可靠,确保相关的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其次要对风险进行识别,物资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询问一线现场工作人员、检查相关流程提报的文件资料、或根据物资采购管理流程进行跟踪调查等多个实践方式进行全方位的风险识别。最后对风险识别进行分析,根据风险识别对企业的影响评估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最终做出风险度的估算,并将风险分析报告记录后上报给有关部门。

(三)细化内部控制活动建设

为规范物资采购、供应、使用、回收等方面的行为,应做到程序规范、职责明晰,以保证公司材料物资安全、完整、合理使用,确保生产正常运行,提高材料物资的利用率,促进公司材料物资工作逐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公司应先从制度管理入手,建立《物资管理制度》,对物资各方面的管理作出具体规定。制度的实施,从源头上为企业的物资管理提供了保障,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篇(5)

一、引言

存货是指企业通过生产加工制作完成可用于对外销售,或者购入直接销售、或提供劳务过程中需要消耗的材料等。提高企业存货管理水平,合理控制存货库存量,加快了资金的周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目的,有效保障企业日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提高经济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制定适当企业管理策略,并加以改进及合理的进行控制,才可以实现更高效益的目的。

二、民营企业的存货管理的现状

(一)对存货管理认识不足,人员素质不能满足需要

首先,企业管理层忽视内部管理制度的执行,容易造成存货管理混乱,存货的损失看上去是实物量的部分减少,最终体现为财务报表的利润额的减少,致使管理层不能及时引起重视,从而放松对存货管理制度全面有效执行,甚至少设或不设专职库房管理人员岗位。其次,企业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无视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民营企业权利高度集中在高层管理者手中,这种集权的管理模式,容易产生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随意性。管理者普遍重钱轻物、重采购轻管理、对存货资产控制缺乏足够的重视。最后,库房管理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人员替换步骤,重要岗位人员使用亲属。民营企业通常不会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员工没有主动学习、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在招聘管理人员过程中优先考虑亲戚、朋友,保管现金、保管仓库物资、外部采购等关键岗位更是如此。不考虑所任用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二)内部控制度不完善,岗位责权不明晰

首先,民营企业机构设置不全普遍存在,为了节约人工成本管理人员经常一人担当多个职位。工作岗位没有明确、以致工作流程不畅发生混乱,对存货采购过度关注而忽视其后续管理工作,存货入库、发出、结存的管理工作缺失,造成资源的浪费。其次,企业虽配备有丰富管理知识的仓库主管,但缺少原材料的质量验收方面的知识,原材料入库仅核对送货单数量,质量方面只能从外观或者包装方面判别好坏,直到原材料领用到车间进行生产时发现质量上存在问题才跟供应商退货或重新采购,影响了产品的正常生产,甚至会推迟产品正常的交货时间。最后,原材料采购前没有专门人员对价格进行市场调研,采购价格由采购人员与供应商进行协商采购价格,采购人员凭供应商开具的发票入账、报销,缺少监督造成存货舞弊行为的发生。

(三)存货仓储不合理,存货管理不规范

1.库房设置不合理很多民营企业未设置专门的库房来存放物资,而是简单地将生产区域设置成开放式库房。库房与生产区域连在一起,领用原材料随意性加大,会给库房实物管理带来困扰。结果是实物与数据核对不相符,开放式库房没有发挥库房应有的功效。月末库房提供的存货收、发、存数据不准确,导致会计报表利润及期末存货余额也不准确,错误的财务数据会给企业经营决策者提供错误导向。2.存货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不同的存货具有不一样的特性,库房管理人员对其特性的不了解,相应防护措施没法落实,尤其对化工类货物(如涂料、油漆)等,因为不具备化工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应的防护措施也没有及时做到位。3.存货具体情况不清存货摆放杂乱无章,对应的”物资收发卡片”不全,入库出库情况登记不及时,月末库房盘点时容易出错,盘点工作量大增,在产品的合格品和不合格品没有分开存放或予以明确区分,会增加或减少期末在产品的数量,虚增或减少了月末在产品的价值。4.安全生产无保障对易燃易爆物资的存放未设置专门库房,大量易燃易爆的呆滞积压物资不及时清理。安全监测仪器设备陈旧,无法起到预警的作用,增加了企业潜在安全隐患。5.存货计量不合理,期末存货未按企业会计准则进行确定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存货计价的前后不一致性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影响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的真实性,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无法真实地了解企业资产总额及各分项资产构成情况;无法真正地了解企业实现利润能力;影响了企业各项财务分析指标的准确性(如资产负债率、营业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不真实的会计信息误导了会计资料使用者正确的分析和判断。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年度终了,企业存货的期末价值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算的金额确定,应当以取得的真实有效的数据为基础,用以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很多民营企业在年度末没有按照规定执行,具体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1)采取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增加企业利润,粉饰企业经营业绩;(2)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与否,存货管理制度未作明确规定;(3)年末存货市值难以确定,或已无可比性的存货,管理人员找不到合理的价格来确定可变现净值,以致库存存货的实际价值未能得到准确反映。

三、加强民营企业的存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存货管理制度,加强员工培训

首先,民营企业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建立本企业的存货管理制度和控制制度。具体包括物品验收入库、领用出库及退库等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货入库和出库流程控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民营企业要顺应时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规范存货内部控制实施流程。对客户和供应商信息建立档案管理,进行信用等级体系管理。规范物品购买、领用、销售等经营活动管理。最后,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存货内控制度行为主体素质。企业应当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贯彻执行全员培训制度及培训目标,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引进专业管理软件进行内部管控,针对操作人员尤其是财务、采购、仓库管理等人员,要进行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软件操作培训,以提高人们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岗位分工制度内部工作岗位合理的设置、职权的合理划分是实施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前提条件,明确存货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规范存货业务制授权审批制度,制定相互制约的措施,严禁业务操作越权办理,出现问题及时报告;根据本企业特点制定存货管理业务流程方式,保证对物品采购、验收入库、仓储保管、领用发出及报废处理记录的完整性。对参与仓储保管人员业务管理工作实施定期培训。2.建立规范的验收与入库制度外购存货符合内部采购流程和付款流程的规定,其他方法入库的存货,要有相应补充文件确保其价值与质量;严格执行验收制度,对待检入库的存货重点核查品种、质量、规格、数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设置实物明细账,仓储人员根据入库单,详细登记存货的类别、名称、数量等。严格区分代管、代销、暂存与委托加工的存货,避免混淆。3.对仓储与保管实施有效控制库存量的结构和数量可以根据年度销售计划、生产资金的安排情况确定,并随着计划的变动及时进行调整。日常管理工作按步骤有序进行,无权人员不允许接触存货。开展抽盘与定期盘点相结合制度,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按季度及年终分别进行盘点工作,产生的盘亏或盘盈,查明原因后按流程报请主管部门批准后及时处理。4.对采购业务流程实施控制存货采购既要满足生产的需要,又要防止超额采购引起存货积压占有流动资金。存货采购前,先由物资使用部门根据产品订单情况确定使用量,填制“领料单”交仓管部门备料,由仓保人员核对库存状况后,填具“请购单“并经主管核准后转采购部进行采购作业。仓库部门应依经济采购量的原则提出请购,且“请购单“应详细注明所需请购料件的规格型号及需求日期,以免失误。

(三)实施账务管理过程程序化、自动化

第一,库房管理定岗定员,建立仓库管理标准。开放式库房存放物资时按入库先后顺序,体积的大小,分门别类地存放在不同的区域,并提高对货物存放标准化考核要求。第二,充分利用”ERP管理系统”的相关规定,控制操作人员权限并实施存货最优库存量管理,方便存货核算会计人员及采购部主管对采购人员实施的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准确性进行审核监督。第三,采购人员核对物资数量、外观质量,并填写报检单交检验员进行质量检验,检验合格后办理材料入库手续,库房管理人员对相应的收货单、检验合格单、实物数量、产品标识等信息进行比对库。同时也需要与采购计划中的数量进行比对,确保不存在超计划采购的情况。第四,仓库管理员严格按照生产指令和领料出库单发货,办理退库手续的要按退回的实物数量等信息与开具的退库单内容逐项核对,并及时登记入账,保证实物与台账数量相符。月末有”在途物资”需要做暂估处理的,暂估单价按照最近一次的实际采购价进行办理。严格执行企业绩效考核,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第五,仓库核算做到账、卡、物三符合,建立存货定期与不定期的盘点制度,对长期积压物资提出处理意见,保证库存物资不超限额存放。

(四)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制度,提高存货风险评估能力

首先,为保证企业外购存货计价的准确性,要求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企业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不同,会人为地调整产品成本从而调整企业会计利润,为避免此情形的发生,企业应明确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且不得随意变更。最后,民营企业要建立一个职权明确的内部监督制度,对必要环节进行定期评价。同时民营企业可以借助外部力量聘请外部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存货进行专项审计,让注册会计师参与企业存货盘计划的制定,监督盘点全过程,可以获取真实的企业期末存货状况资料,确保期末存货不存在重大错报,从而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提高存货风险评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志慧.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纳税,2019(06):193-195.

篇(6)

中图分类号:F2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引言

在国家所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与评估重大错报风险(2010)》中明确强调制定注册会计师风险评估程序,以及时地判断与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这一准则的颁布使得注册会计师即使不执行控制测试,也难以逃避对内部控制的了解。注册会计师未来业务发展过程中最新的趋势就是对审计的整合,同时测试内部控制也成为了其实际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

二、内部控制对审计的作用

内部控制的主要作用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外部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及效果。在当前生产的社会化中,内部控制是企业日常经营生产活动中自我调节与自我约束的重要内在机制,在企业审计实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它的重要性就会充分的显现。内部控制是否是完善的,关乎到企业的经营成败。所以,应对内部控制具有的作用充分的认识,这是企业经营管理、维护企业财产安全以及增强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以下,对内部控制在审计实务中的作用进行一一介绍。

1.确保国家相关方针、政策以及法规在企业内部的有效实施

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全面落实国家颁布相关方针、政策以及法规。构建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以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各业务流程加以充分的监督与控制。及时地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以确保国家颁布的相关方针、政策及法规能够顺利地实施。

2.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构建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使得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以及记录等全过程得以有效的开展,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全面的反映出来,及时地发现存在的错误,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的处理,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3.避免企业经营风险的发生

企业要想良好的生存与发展,前提条件就是有效的预防与控制各种风险的发生,内部控制在企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企业防范风险发生的最佳手段。它在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后,能够有效地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中的薄弱环节,消除了企业各个环节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4.增强了企业的有效经营

构建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通过会计、业务等相关部门的制度规划以及相关报告,将企业的生产、财务等诸多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提高各部门间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将其整体作用全面地发挥,从而实现企业预期经营目标。另外,由于考核与监督较为严密,将工作业绩全面的反映了出来,并通过合理的奖惩制度,有效地激发出全员工作的积极性及技能,使得企业经营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对审计实务中内部控制相关事项探讨

1.审计过程中测试与了解内部控制的探讨

首先,在对内部控制了解时,不允许一发现偏差就放弃对该项控制的了解及测试;注册会计师刚开始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与测试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就是发现控制执行存在偏差就断定控制无效,不再对该控制进行测试。其实,得到执行的内部控制根本不存在,在对内部控制的设计进行了解与评价后,决不能因内部控制设计存在缺陷而判断该设计就是无效的,不能就此而放弃对内部控制深入了解与测试。其次,采用的程序类型不能太过单一;在对控制设计了解以及测试出运行的有效性之后,审计工作人员所使用的审计程序类型基本上是询问。由于询问自身并不能够提供全面的审计证据,我们可以将询问与其他审计程序结合起来,以此获取到相关的审计证据。询问的主要对象是被审计单位各部门负责人员,一方面对级别较高的人员进行询问,然后对级别较低的人员进行询问。将从级别较低的人员那里所询问到的信息和级别高的人员进行细致的核对,看其是否是完整的;将从级别高的人员那里询问到的信息和级别低的人员进行核对,看其是否真的存在。从审计证据可靠性角度上分析,通过彼此印证的证据可靠性明显高于单独印证的证据。另外,对“例外”业务实施控制措施;虽然企业处于经常变动的市场中,但是其在制定内部会计制度时通常都是在曾经发生以及重复发生的业务基础上而进行的,从而使得其对不正常的或者能提前预料的“例外”业务类型失去了控制力。这一业务通常会构成特殊的风险,而对于这种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对有关控制设计情况加以有效的评价,同时还要确定其是否已经得到全面的执行。假如根据特殊风险只有实施实质性程序,那么,注册会计师应进行细节测试,因为应对特殊风险所要获取的具有高度相关性与可靠性的证据,只有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是难以全面地获取到相关的特殊风险以及合理的审计证据。

2.了解内部控制后对相关评价的探讨

首先,不能只测试一项控制后就急忙的进行评价,还应对有关检查性控制的影响加以考虑。比如,某企业仓库管理人员确保只为已发出的货物制定出库单;发票管理人员按照由仓库管理人员签字的出库单出具与之相配套的销售发票;财务人员确保销售发票只和一张出库单相配套后方可进行登记并入账。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对上述控制过程进行观察时,查出了这一控制实际并未得到有效的执行,那么,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审计工作人员并不能就此而制定销售存在性,这一目标难以获取到科学合理的结论,一旦审计工作人员在后续检查过程中发现了以下一项检查性控制,该企业专门人员在对发货数量与开票数量进行核对的程序中,可以对销售流程中涵盖的存在性目标提供相应的保证。其次,对内部控制存在的执行偏差加以充分的评价;在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过程中,假如之前所选取的项目和实施审计程序不相符,不能将其认定为执行偏差,应尽可能的采用替代项目,如果合理判断过程中不能使用替代项目,那么,方可将该项目认定为一种误差。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注册会计师应积极地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将其具有的作用全面发挥,了解与测试内部控制,这是现代注册会计师们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本文着重对审计实务中内部控制相关事项进行了探讨,论述的还不是很全面,以期相关人员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

参考文献:

篇(7)

2008年6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正式,并于2009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范提出,现代企业要构建以内部环境为基础、以风险评估为环节、以控制活动为手段、以信息沟通为条件、以内部监督为保证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内部控制框架。《规范》指导企业建立五要素齐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以促进企业规范经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1内部控制制度概述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使生产经营活动规范运行,保护企业资产、资金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而制定的一套完善的制度措施。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对企业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引导、规范作用。

1.1保证生产和经管活动顺利进行

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制定标准的业务流程,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组织结构,合理划分部门分工、明确员工职责权限,促进企业各个职能部门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等内容,保证企业的按照既定的程序、流程运行,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高效益和效率。

1.2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

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制定生产、销售的业务流程、凭据传递、实物盘点、出入库管理、记录控制、资金盘点、银行存款函证,经济业务授权批准等手段,实施对企业资金收付、资产的采购、验收、计量、仓储等诸多环节进行有效、科学、合理的监控,从而保障了企业财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防止浪费与错弊行为的发生,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完整。

1.3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通过一系列相互协调、制约的机制、流程,将生产经营及管理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明确岗位职责分工,强调相互监督、稽核机制,对会计信息的采集、记录、归类、汇总等过程实现全面的监督与控制,从而提供真实可靠的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保证企业决策的正确合理。

2内部控制审计对健全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越来越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企业建立实施内部控制的意识越来越强。但由于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起步晚,大部分企业还是难以扭转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内部控制发挥的作用还及其有限。内部控制审计通过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审查、分析、测试、评价,确定其合理性和执行效果,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做出评价的一种审计方法。内部控制审计不仅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监督、推动企业将内部控制落到实处,促进企业主动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防止舞弊欺诈、规范经营管理。更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自我需要。因此,要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必须受到监督控制,同时可以及时发现漏洞和隐患,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不断修订完善,直至发挥最大的引导作用。

3内部控制审计实施办法与步骤

3.1利用常规审计手段,查找内控风险点

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围绕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展开。首先通过翻阅、观察、询问、分析、填写调查表等审计方法对内部控制制度初步了解,确定内部控制的风险点。3.1.1翻阅。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查阅各种文件资料,初步了解单位的内部控制。①查阅被审计单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单位的主要业务情况及业务流程,单位制定的重大资金支付审批制度、重大事项议事制度、人事任免制度等文件资料。检查各项制度制定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单位自身情况,是否与上级单位要求相符,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是否便于操作。从而判定制度设计是否合理、可行、完善。②查阅企业领导层会议记录,各项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记录痕迹,检查内控制度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在落实过程中是否不好操作等,为下面的风险测试提供初步依据。例如:采购过程中各种申请、审批、执行各个环节票据、信息的记录与传递。③查阅各种审计报告,合理借鉴审计结果可以直观的发现单位的内控缺陷,提高审计效率。例如: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管理建议书是一种了解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十分有效的内控审计方法。3.1.2观察。通过观察可以判断企业的内部环境,工作协作、业务操作流程等内容,可以选取关键控制点进行重点检查。①通过观察企业的内部环境、工作空间,员工的工作状态,管理层的管理风格等,判断企业文化,发展空间等是否能够实施科学的内控管理。如:查看物资仓库时,通过观察物料堆放的整齐与否,仓库管理人员对物料的熟悉程度,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仓储管理水平如何;通过查看作业现场,可以观察到领用料手续是否完备,材料定额是否按规定执行。②观察企业人员尤其是管理层的言行举止。例如:观察管理层的言谈举止、文化素质及管理风格,判断企业实施先进管理的整体环境和推动力,管理层的意志直接决定内控制度的贯彻执行。观察企业员工在岗位职责中的相互协调与稽核、牵制等环节,是否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判断内控制度的实际执行效果。3.1.3询问。通过询问,可以了解企业内控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有利于改进控制制度和发现错弊线索。①询问被审计单位的纪检监察部门人员,可以了解单位是否有违纪违法事件及企业人文环境;②询问具体经济事项的其他人员。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接触到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如果和业务部门人员询问,容易了解其实际工作情况和企业的业务流程及执行情况,可以获得真实的信息。如通过对作业现场人员询问,可以了解作业过程中替换的废旧物资的去向,从而了解是否存在私自处理废旧物资的情况。如对仓库管理人员的询问,可以了解物资采购的流程,是否存在虚增存货的情况,若采购与入库环节存在脱节,需要内审人员给予高度关注,适当扩大审计范围,降低审计风险。3.1.4分析。通过翻阅、观察、询问等方法发现线索,取得相关的证据,再对证据进行分析判断。①分析各项业务有无异常变化,判断内控缺失或执行不力造成的失误。例如:发现采购事项由一个部门经办,要取得各个环节的票据,对采购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是否存在采购价格偏高。采购量远大于最佳库存限额等现象,从而发现未执行采购环节控制容易产生的舞弊行为。②按照常规审计方法分析财务数据,通过各指标反映的经济业务是否正常,例如:在销售业务变动不大的情况下,销售费用大幅上升,就会揭示成本费用异常,再详细分析其原因是否合理,从而分析某一内控环节存在的问题,扩大审计查证范围,揭示问题。通过上述方法,初步了解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及执行情况。并找出企业的内控关键风险点,审计应将后续拟实施的审计程序与已识别、评估的风险点结合,实施进一步的审计测试,作出合理的内控评价。

3.2抓住内控制度风险点,进行测试,评价内控制度的合理和有效性

内部控制审计测试是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进行测试。针对常规审计发现的内部控制弱点和缺陷,审计人员要制定测试方案和范围。首先执行符合性测试,就是对单位内控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检查、评价。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审阅证据、跟踪重做以及实地观察等。例如:对销售业务流程进行符合性测试,可以对企业某一笔销售业务进行跟踪重做,对单位是否执行销售流程控制进行观察取证,对订单处理、合同订立、赊销批准、授权批准、出库管理等环节的执行与票据传递获取证据,评价企业是否执行该项业务控制,如出库单一联必须传递至财务部门,记录销售明细账的岗位与记录应收账款的岗位职责应分离等控制是否有效执行,对该控制中未执行的环节或弱点进行记录并扩大审查范围,以得出内控执行效果的结论。其次进行实质性测试。通过符合性测试,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得出初步结论,收集相关证据后,就要对被审单位的经济信息,各种数据进行审核检查的活动,其目的在于验证、评估信息本身的合法性、真实性。测试中常用的方法有盘存法、询证法、账户分析法、调节法、鉴定法等。通过上述审计测试,就可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进行评价:①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合理性和执行效果;②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的弱点和缺陷。

3.3根据审计结果,提出改进内控制度的建议

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就是要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以便内控系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根据审计结果,对制度的设计缺陷和执行缺陷,提出改进建议,对内控执行中存在的错弊行为,提交管理层处理。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内部控制系统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执行性,还要接受审计监督和改进建议,才能不断完善和防范风险。

作者:苏肖花 单位:呼和浩特铁路局

[参考文献]

[1]时现.内部审计学[J].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篇(8)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苏州IT产业集群金融支持体系研究》(项目编号:08sJD790001 7)的中期成果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基于价值链的融资模式,是通过审查价值链,在对价值链管理和核心企业实力掌握的基础上,对价值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提供多品种的融资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融资模式。融资难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决定了他们无法进入我国股市或债市融资,我国中小企业的运营资金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筹措基本上依靠银行的商业贷款。所以,基于价值链融资这一增进中小企业资信,让其可从银行得到更多资金的融资方式就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基于价值链融资业务的机理

基于价值链融资是指银行从整个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开展综合授信,把价值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价值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基于价值链融资并非某个单一的业务或产品,它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实现整个价值链的不断增值。在供应链中,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是共同存在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合将更好地支持和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货物、服务往来。

在传统融资模式中,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要求苛刻,并将相当部分的管理成本和资金成本转嫁到他们身上,结果造成上下游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周转困难,使整个价值链出现资金失衡。在基于价值链融资中,银行对价值链中的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促进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从而解决了价值链中资金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中小企业也因为核心企业的支持,得到了单一状态下无法得到的优惠贷款。

基于价值链的融资方式提升了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上的地位,化解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降低了交易成本。首先,基于价值链融资大大减少了交易的不确定性。链内企业出于相互协作,逐渐形成了一种共生机制。其次,基于价值链融资有效地缓解了信息的不对称。处于价值链节点上的众多中小企业由于有共同的合作目标、明确的产业机制,银行能够更容易地收集到有效信息,银行容易随时掌握和控制潜在风险,降低了企业的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在价值链中,企业具有稳定的上下游企业,良好的运营环境,且产业发展方向明确,因而很容易对其信贷风险进行评估。企业通常通过商会、行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之间的信息比较畅通,银行比较容易获得。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价值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价值链上的企业和银行可实现双赢。

二、基于价值链融资的模式

在价值链中,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缺口主要产生于发生应收账款、支付预付账款以及库存仓储期间。根据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中小企业主要采取以下三种融资模式。

1、采购环节融资:应付账款融资模式。应付账款融资模式主要针对商品或服务采购阶段的资金短缺问题。该模式的具体操作方式是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或者核心企业提供担保,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垫付货款,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货款支付压力,此后由中小企业直接将货款支付给银行。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信用担保和货物监管。一般来说,物流企业对供应商和购货方的运营状况都相当了解,能有效地防范这种信用担保的风险,同时也解决了银行的金融机构风险控制问题。

采购环节处于价值链的前端,是生产的准备阶段,这个环节所创造的价值需要通过生产和销售环节来实现,因而更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本环节所采用的融资方式可选择担保或抵押,这要求资金供应方对融资方有充分的了解,才能降低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

2、生产环节融资:保兑仓融资模式。保兑仓业务是指在作为价值链核心大企业的生产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融资企业(买方)向银行申请以卖方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的贷款额度,并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保兑仓业务需要物流企业(仓储监管方)的参与,主要负责对质押品的评估和监管。

保兑仓融资模式主要针对中小企业运营阶段。处于价值链下游的中小企业,有时也需要向上游的核心企业预付账款。对于短期资金流转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则可以运用保兑仓业务来对某笔专门的预付账款进行融资,从而获得银行短期的信贷支持。生产环节融资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存货和固定资产进行融资,因此对中小企业而言,其意义主要体现在盘活固定资产和存货,解决资金短缺。而对于资金的供应者而言,其意义在于扩大业务规模并开拓新业务。

保兑仓业务可实现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和核心企业的批量销售。保兑仓业务需要核心企业承诺回购,进而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中小企业通过保兑仓业务获得的是分批支付货款并分批提取货物的权利,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额货款,从而有效缓解了企业短期的资金压力。

3、销售环节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价值链上核心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物,向商业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在该融资模式下,债权企业(中小企业)、债务企业(核心大企业)和银行都要参与其中,且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也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这样银行进一步有效地转移和降低了其所承担的风险。

销售环节是价值链中靠后的阶段。一方面其交易的真实可靠性较高,可担保的实物和产品也比较多,风险较低,因此大多数资金供应者愿意在此阶段供应资金;另一方面各中小企业由于赊销而出现的资金缺口急需得到补偿,因而资金的需求也比较旺盛。在商品销售阶段,中小企业大多具备应收账款,因此这一模式适应面非常广。

传统的银行信贷更关注融资企业的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和整体资信水平。而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以企业之间的贸易合同为基础,依据的是融资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被接受程度和盈利情况。此时,

银行更关注下游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以及整个价值链的运作状况,而并非只针对中小企业本身进行风险评估。在该模式中,作为债务企业的核心大企业,具有较好的资信实力,并且与银行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信贷关系,因而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同时,在这种合作机制下,价值链上的中小企业为了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维系与核心企业之间长期合作关系,就会选择按期偿还贷款,避免违约。

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是推进基于价值链融资业务发展的关键

对于价值链战略联盟而言,信息互动传递是其有效运行的基础,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对价值链上信息进行共享和集成,能够有效地减少价值链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风险和信息不对称,提高整条价值链的集成度和竞争力。

信息共享平台基本框架是:由物流企业、价值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当联盟中的中小企业需要融资时,根据自身实力和融资数额申请价值链核心企业牵头为其作出担保,然后核心企业会对融资中小企业进行综合的考评,评估中小融资企业担保的风险以及进行风险控制,然后代表价值链为融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使银行的贷款风险达到最小,而银行需要评估的主要是价值链核心企业的资信情况。这种融资模式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同时,带动了金融机构和价值链联盟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提高了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力,达到了多方共赢。

随着价值链战略联盟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担保体系由核心企业牵头,中小企业不再受自身信用的限制,融资业务的开展难度相对降低。核心企业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对与协作中小企业的资信情况有着深入了解,能够充分了解融资中小企业的各种风险因素,而且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使银行也能获取相关信息,可有效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可促进战略联盟的信息透明化。银行由以前对融资中小企业的风险评价转为对核心企业以及整个价值链的评价。银行获得以价值链核心企业牵头的战略联盟体系融资担保,外加上可以从信息共享平台获取的各种共享信息,可将银行的贷款风险降到最低,还可以省去谈判、履约等交易成本,提升了银行的利润空间;而且有利于加深银行与价值链战略联盟的合作亲密度和稳定性。这样,银行的资信评估也由以前对融资中小企业的评估过渡为对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价值链整体信用的评估,并以价值链核心企业牵头的整个联盟系统为担保体系,有效地降低了融资风险。

四、发展基于价值链融资的建议

第一,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价值链。选择优质的价值链和优质的价值链成员企业,选择价值链完整、行业秩序良好、与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若干行业。要通过调阅财务报表、查看过去的交易记录和电话调查等多种手段,帮助核心企业建立评估价值链成员信用的制度。对各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对潜在的不良成员要及时予以淘汰。

第二,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围绕核心企业设计产品和服务方案,借助核心企业向外辐射,贯穿整个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结合产品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从客户需求出发,积极研发服务新品,提供管理、营销、现金管理、重组价值链等一系列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第三,建立价值链建设保障机制。要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综合评估。物流公司的专业程度需要银行考核,选择具有较高的仓库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资产规模,并具有一定的偿付能力的强大有实力的专业物流公司,并与之合作,对于银行办理基于价值链融资业务至关重要。通过订立各项契约维系平等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为供应链运营提供强制性的实施规则。

篇(9)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043-01

物流金融是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和保险等相关服务的创新业务。物流金融业务以物流为核心,主要依托供应链上存货应收账款订单等丰富的担保品资源进行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运作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升我国产业链水平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物流金融概述

物流金融是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和保险等相关服务的创新业务。其核心是物流融资即银行等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通过合作创新,对供应链上企业资金投放商品采购销售回笼等经营过程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锁定控制或封闭管理,依靠企业对处于物流企业监控下的商品和资金的贸易流转所产生的现金流实现对授信的偿还。

二、物流金融信息业务系统建立分析

(一)物流金融信息业务系统特性分析

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是根据物流金融服务对企业的特殊要求,针对客户存货的动态质押,结合金融机构实时监管的要求,为提高管理协调效率,面向物流金融业务高效运作而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一信息系统应该适用于物流金融业务的动态管理,既需要物流企业自有存货质押仓库管理,也需要为社会第三方仓库、银行指定的专业质押仓库提供管理,还可以独立构建银行的物流金融监控系统。

(二)信息系统架构的技术特点

基于以上分析,在构建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时,必须充分地考虑以下技术特点来进行设计:

1 平台化、组件化:采用平台化设计和应用分层技术基于组件式开发减少子系统和模块之间的耦合度增强系统稳定性。

2 高速度、高性能:采用多进程多线程编程高速缓存负载均衡快速队列机制等各种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响应大量用户的并发访问同时降低对系统资源的占用。

3 高可靠性: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负载动态均衡可提供一天小时一年天的不间断服务。

4 高安全性:通过多级权限管理保证系统中不同角色间的数据访问安全性系统网络环境安全由网络构成方式系统防火墙保证数据传输采用加密技术对用户名和密码采用算法加密兼容第三方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电子证据保存。

5 高灵活性: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方便实现功能的分拆组合和个性化定制系统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模块重组和流程再造支持不同角色拥有不同的模块和不同的操作权限。

6 易用性:易检索性信息检索提供详尽的复合查询条件便于快速查找。

7 开放性:采用开放的技术标准和接口标准数据交换采用标准的格式能够方便实现与各种外部系统的对接支持。

8 移植性:基于技术开发具有良好的平台无关性和可移植性,可方便移植到UNIX、WINDOWS等不同平台应用。

9 可扩展性:采用SOA架构可根据需求随时进行扩展。

(三)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构建

在充分考虑这些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应该从底向上进行设计。这一信息系统应该由系统设置、业务管理和决策分析三大部分组成,支持以下多种管理内容,:

1 系统设置:金融机构设置、客户设置、物流资源设置、质押模式设置、质押流程设置、监控等级设置工作组角色员工设置等。

2 业务管理:存货质押、解除质押、存货流量、监控存货、品质监控、存货价值监控、质押到期预警、客户信用评级、计费与结算、工作量统计、存货物流信息汇总、金融信息汇总等。

3 决策分析:系统建模分析、风险评估与预警、融资成本分析服务增值分析、潜在客户挖掘等。

(四)系统功能提升的主要内容

在开发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基础系统以及基本模块后,开发企业应该在试点企业的实验基地进行试运行调试和完善工作进一步满足物流企业物流金融业务管理的基本需求为融资银行及客户提供动态查询并强化系统的管理功能扩大对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及众多客户的适应性实现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功能提升。

一般而言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功能提升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增加自定义报表功能:按用户需要,由用户自由定制报表。

2 加入数据导入导出功能:提供多种格式的数据交换。

3 模板打印功能:质押单、存货单、预警单等的模板自定义功能。

4 多系统的接口:可以对接ERP、CIMS、SCM等大型管理软件。

5 可视化工作流定义:按需定制物流金融业务的审批流程。

篇(10)

内部控制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的非盈利组织,在社会中扮演着政府和市场之间的重要角色。为规范行政事业内部控制,2012年11月,财政部从2012年开始颁布了若干规范。旨在在事业单位中建立内控制度问责机制。因此,完善内控制度成为事业单位在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目标。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越来越需要关注的问题,2010年年末,财政部在其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如何改变我国事业单位相对较弱的内控制度建设也成为财政部乃至国务院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受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足、单位领导理论学习不够、单位人员编制等问题的限制,没有得到好的建立。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估过程

对风险的识别和研判是单位内控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是内控制度建设的根本依据。但从目前事业单位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往往是上级考核推动,很多单位在内控制度建设时往往是起手就干,而对内控制度建设之前的风险评估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单位在下一步工作中缺乏指导思想,不能提出针对性的工作方案。

(二)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不合理

很多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全责划分不够明确,特别是在财务会计制度建立中,没有给财会人员足够的话语权。很大数量的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认为财务工作只是简单的账务处理,忽略了财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分析职能。造成财务部门编制有限,甚至出现会计出纳一人兼职的局面。内部控制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不相容职务,是指一人身兼多职可能造成的道德风险,造成无法避免的错误或舞弊行为。在实际操作中,应将部分岗位执行和授权进行分离,增加复合流程,将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降至最低。但很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及流程设定并不合理,经常会出现全责不清,一人多岗的情况,如很多单位并没有将经办、记录、执行授权职能分开,甚至出现会计出纳由一人兼任的情况。

2、授权审批控制。按照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的相关规定,单位应该在内控制度设定时明确事项的审批流程,一般事项应由执行人员经相关授权人员审批授权执行,特殊事项应建立多层审批流程,重大事项须经过单位党委上会决定。然而,部分单位并未建立层层审批的流程,不能根据具体事项的特殊性设置差异化的审批流程。多数事业单位即使建立了完善的审批流程,但流程往往流于形式,或者未建立审批者的问责机制,审批人虽然经过了审批但未履行相应的审批义务。

3、绩效考评控制。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事业单位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本单位各个职能部门及具体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员工薪酬评定,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只有建立了完善的考核体制,才能有效支撑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督促内控流程的各个环节各司其职,使内控流程有效的发挥作用。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沿袭了机关作风,在薪酬确定时差异化不够,在职级晋升时论资排辈,客观上造成了内控制度的混乱。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发展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内控制度活动是内控制度建设的直接表现,事业单位以风险评估结果为基础,结合己确定的风险应对策略而设计和执行的各种控制政策和程序。在内部控制活动具体执行时,应当找到主要矛盾,并提出针对性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措施:

1、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严格按照规定设置工作岗位,明确权利义务,严格分割不可相容的职位设置,形成相互约束,相互制衡的权利模式,将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具体来讲,事业单位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审批与业务执行者分离,业务执行和业务留痕人员分离,业务执行与事后检查的分离。

2、建立授权审批控制。事业单位在完善岗位设置后,应明确所有岗位授权审批权限,所有业务都在已完成的岗位及岗位权限下执行,各项经营管理业务活动都应纳入授权批准的范围,并建立授权审批的责任追究机制,绝不让签字流于形式。

3、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会计制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参考,也是进行审计活动评估单位人员廉洁自律的重要手段。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和审计制度强化单位财务人员的业务和职业素养的培训,使会计人员适应新时期对财会人员的更高要求;约束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并建立会计人员的定期轮岗机制,避免出现“一本帐记十年的现象”。

4、完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资产是企业和事业单位经营发展的根本资源,事业单位资产属于国家所有,事业单位对单位资产的有效保护事关国有资产保护。因此,事业单位应当高度重视资产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限制经办人员对资产的直接接触:在建立了资产登记、保全制度的同时,严格执行仓库管理出入库制度,严格限制除库管人员外对资产的过多接触。事业单位资产的增减、出库入库应该实行严格的制度,并加强实物与会计的账实相符,实行财会人员和库管人员定期检查制度,形成财务部门和后勤部门的相互制约。

(二)强化和发挥内外部监督作用

监督体系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公正、客观、严格的内外部监督体系。在做好内部审计的同时,可聘请外部单位对事业单位的制度执行、财务管理进行严格的审计。内部审计对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够发挥很大的促进作用,贯穿于单位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角落,能够让单位人员在执行制度时形成有效的警示机制,并能够在外部监督时与外部监督机构密切沟通,使外部监督更加有效。因此,事业单位应建立类似于企业监事会的内部监督机制,并发挥单位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机制,将党对单位的监督发挥出来。具体来讲,事业单位应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并使其得以有效执行;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充分确保内部监督人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配备具有专业能力的审计人员,提高内部监督的专业性;加强本单位对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发挥外部监管部门的作用,首先提高主动性,提高认识,做到对外部监督高度配合,其次是建立问责机制,对外部监督提出的问题限时整改,在整改时决不能敷衍了事。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员工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者和实施者,更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对象,所以单位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内控制度的成败。因此,工作人员不但应该建立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还应拥有很强的工作能力,特别是党员还要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发挥模范带头最用。特别是财务人员必须要配备政治素养坚定,业务素质强的人员担任。事业单位首先属于国家,受党的领导,为人民服务,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能够更好的发挥事业单位的公益性作用,对我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新疆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上一篇: 高三复习方法与策略 下一篇: 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