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重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0 16:33: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数学重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数学重点

篇(1)

小学生的思维一般地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他们要接触并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却是抽象的,抓住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就是抓住了小学数学的难点,就是抓住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关键。我们要知难而进,化解难点、解除疑惑,这是教学过程顺畅有效的重要保证。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良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人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的重要环节。首先教师和家长要正确引导学生分辩好习惯和坏习惯,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特别是预习的好习惯。课前预习是在数学中发现问题的方法,课前预习能了解本课的学习知识是什么,重难点在哪里,特别是预习时能发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是疑点。在进行学习新内容的时,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就容易突破重点、难点,准确把握数学学习内容,充分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其次,引导学生克服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的坏习惯。学生只有先形成一种专心的习惯,才有可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全身心的投入。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提醒和评判,同时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专心听课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以建立起良好的专心听课习惯;最后,引导学生去掉粗心大意的坏习惯,养成认真仔细的数学学习习惯。

二、充分调动多种器官参与学习,着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习者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必须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也就是说,总有一定的事情让孩子们去做。教师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然后再让学生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建构主意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借助自己的生活平台,综合运用所有的生活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做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决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比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分一分”“指一指”“看一看”“描一描”“摆一摆”“摸一摸”,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展开学习。同时,教师也不要先把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告诉孩子之前,让他们去拼摆相应的图形。事实上,如果教师放手让孩子去拼,孩子会拼得比教师想象的要好得多。正是这样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他们完成了对新知的认知活动。

三、放手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学习、解题运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的现象时有发生。据了解,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师生负担重,师生总是在作业中奔忙,师生吃力不讨好,虽然学生的统考成绩有点上升,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却下降了。二是师生负担轻。虽然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作业,教师却没有时间进行批改,无法对作业进行指导与讲评,就采取公布答案的形式、或让小助手代替批改。教师把批改作业的任务转嫁给学生。这样做,虽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但是却失去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了解的好机会;这样做,学生是在抄作业而不是在做作业,有的学生根本不用动脑筋就可以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在老师公布作业答案时拼命地抄呀写呀,从眼眼到手上,根本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这样做,学生会越学越糟,学习效率会越来越低,学生创新能力更不用说得到提高;这样做,学生的作业在学校里就可以完成。

四、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趣味性较强的作业题

儿童的记忆特点,无意记忆比较难,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只要符合无意记忆的条件,即使出现一次的内容也会让他长久记忆。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体现具有趣味性,这在新教材里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这里就不多说。这里主要讲的是教师要深挖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设计出有趣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去练习,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如:猴主人给猴子分桃子,猴主人说:一日三餐每餐二粒。猴子说:太少了。猴主人又说:每天五粒。猴子同意了,而且很高兴。猴子值得高兴吗?你能用数学来解决这个题目吗?同学们经过一翻的讨论,得到:2+2+2=6(个),原来每天6个,现在每天5个,5小于6,猴子不应该高兴。

又如:在教完“克与千克”、“米与千米”以后、可以给出学生留下这样的作业: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1( )=1000( ), 你还能想出像这样的题目来吗?

篇(2)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小学教育亟需与发达国家接轨,学习发达国家的教育方法,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从而探索出一套适合国人的教学系统。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中有很多思想方法,比如演绎、类比、分类等,这些方法促进了小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形象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对数学知识的领悟能力。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还需要提高对教学方法的认识,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领悟能力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思维的培养对于小学生今后智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数学的基础就是逻辑思维的扩展和锻炼,要想教好数学我们就应该培养学生爱动脑的兴趣和习惯。

一、培养小学生爱动脑的习惯

在课堂上,我们要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应该好好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才更加完美,教学质量才能有很大的提高。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动力就应该让学生知道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以及思考的乐趣,我们可以从学生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的思考中。在问题中要明确题目的思考价值,激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必要时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新奇而熟悉的事物吸引学生的兴趣,甚至可以用互动的方式鼓励学生讨论。我们知道思考来源于生活,在这点上我们可以列举学生熟悉的人和事用于思维训练。比如在提问时可以贴切灵活一点:小明、李华、张磊(学生名)三个人一共完成100件产品,公司老板刘达(学生名)发给他们500元的报酬,其中小明完成20件,李华完成30件,剩下的是张磊完成的。问他们每个人应该拿多少钱?这个例题就是以学生们熟悉的人物设计的,我们知道在基础教学中,重要的不是问题本身的难易程度,而是所提的问题要能帮助学生思考,进行思维上的训练。

二、帮助学生理清思维的脉络

前面所说的老师应该在平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养成爱动脑的好习惯,这相当于思维训练的第一步,在完成这一步后老师就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或者是跟着老师完成思考之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思维脉络。

1.老师可以在关键的位置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提点。在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时,老师要注意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对学生进行引导,老师的作用只是在关键的地方给出相应的帮助,而不是全盘插手,不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的思想,否则对于学生自身的思维培养极为不利。小学数学的知识脉络是循序渐进的,前后衔接,每一个部分都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学生在看到题目后,往往会有一个熟悉的切入点,可以运用以前积累的知识进行解决,再根据遇到的问题慢慢进行思考,寻找相应的理论依据,循序渐进直到完成最后一步。

2.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发现转折点。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会出现止步不前、无从下手的情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的转折点。在学生遇到问题中的转折点并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时,老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并且可以通过讲解这类情况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般题目中的难点就是我们所说的转折点,这里我们可以对学生先进行转折点的发现,然后对每种转折点的连接进行系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1.分析和综合。我们知道思维就是对于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一般我们在理解问题的意思后就会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进行适当的分析和综合,并建立相应的思维脉络进行思考。有时候将分析与综合两部分有机组合起来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效果。

2.具体和抽象的运用。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的功能还不成熟,在思维的培养过程中他们的思考方式将逐渐从现实具体的思维转变为抽象逻辑思维,这是思维的一种成长与成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让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公式的运用,在课堂上逐渐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抽象灵活的思考方式,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学会自己总结。我们知道数学中的问题会多种多样,但是其解决的原理是不变的,只是运用的方式不一样。所以老师在平时做题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中的规律,这也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锻炼。同时,在小学生思维的培养中容易出现思维定势,要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老师恰当运用求同和求异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建立完整的思维体系,锻炼学生思维多样发展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

1.尊重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新课改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充分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人本身就有差异,在认知方式及思维方式上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也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从而让每个学生能够通过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应当表示赞同,并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实现课堂上都能学到应有的数学知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探索的课程,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通过问题的提出创造情境进而解决问题,学到知识。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特征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另一种思维方式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通过对每一位学生发放折纸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猜想并最终裁剪出平行四边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猜想往往会将自身的兴趣带动起来,迫切想通过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学习小组的相互交流、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课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解决并从中掌握数学知识。如让学生找到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和圆形的物品,引导学生对数学图形产生印象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利用。在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先摆10个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摆6个圆形,并向学生说明摆的时候要从左边起,把圆形和三角形一个对着一个地摆。教师问:“哪一行摆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圆同样多?请你们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画得对不对?再画出三角形比圆多的部分。”接着问:“同样多的有几个?三角形比圆多几个?”再启发学生想,三角形比圆多,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部分组成的?多的部分是几个三角形?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出三角形多,圆少,三角形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圆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圆多的部分,从而体会到多的数能分成两部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从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通过对数学中的识模、建模的思想有一定的掌握,从而逐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问题的逐渐递进将学生带入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环境中来,使他们能够由浅入深逐渐掌握知识的要领,明确问题提出的根源、所包含的知识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逐渐学会主动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可以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逐渐明确数学其实源于生活,让他们逐渐参与到生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真正体会数学课程的奥妙。

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的传授老师非常重视,强调的是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熟练程度,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完全的被动学习。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就要通过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答,通过学生的联想及大胆的猜想培养学生在思考、讨论、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达到提高求知欲望的目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及时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理解并解决问题。在学生对问题的交流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并从中学会对问题质疑的态度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系统的思维培养。数学主要是逻辑思维上的锻炼与提高,因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维培养,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且也能让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所提高。教师通过实际问题使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逐渐锻炼学生的自主发展、独立实践的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应当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从而体现出数学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肖海波.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新课程(小学),2008(12)

[2]袁长利.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贵州教育,2008(04)

篇(3)

1、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们的生理心理等相较上个世纪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去针对性开展教学。同时,相比以前的教材和教学重点,都发生了一定变化,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弄明白现阶段的教学指导思想,从而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展开教学。

1.1深钻教材,摸清学生实际,定准教学起点

由于教材内容每年都有变化和微调,教学方法和学生掌握程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向学生揭示或引导学生自己去发展教材的系统性及其“知识群”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新知识与教材知识和学生实际中哪些知识有横向关联。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必须教学生充分认识结构中原有知识的特性及学习材料的关系,并据此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2优化教学过程,创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强调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教育为中心,教学过程是知识线、能力线、协调方法线的统一体。优化教学过程就是三维的优化组合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结果。知识线源于教材思路,能力线是教师对应教材思路由学生学习活动与获取知识互相作用下构成的一条隐性思路。协调方法是教师调节两线顺利延伸,指导学生思维的方法组合。三维结构式教学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知识、能力、教法环环相扣,教与学一一对应。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形势,传统的数学课堂已经不能担当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任,还会从很多方面影响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人的思维其实和弹簧一样,给它足够的压缩空间,它必将迸发出足够的弹性动能。我们的传统课堂,往往强调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及方法的接收,而忽视学生“异类”思维的产生,长此以往,学生必将产生依赖思想,淡化思维创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意识到传统课堂的教学弊端,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课堂,改善我们的教学模式,让新课改的思想生根发芽,让自主性学习充斥我们的课堂。

2.1改善课前预习传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预习,是我们许多教师在教新课之前,都要求学生进行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发现,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预习。有些学生的预习就是看看书,大体知道本节的内容。至于怎么学,重难点是什么,并不知道。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与教师和同学共同讨论,达成共识,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变得轻松和谐。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促使他们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去发现新知、探索新知。渐渐地,学生们养成了自觉预习、目标预习的好习惯,有了自主性学习的思想意识。

2.2创设自主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的习惯

学生自主性探究习惯的养成,不是空穴来风,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自主学习空间,逐步引导学生层层探究。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

2.3进行课后练习,增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课后是学生自主性学习时间最长的时候,如何激发学生利用这段时间自主性学习是相当关键的。针对一些实践性强的内容,根据新学知识,设计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让他们想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课后练习,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一方面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自己动手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在实践中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小学生正处于受教育的最佳阶段,他们可塑性强,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但是不足的是缺乏经验,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给他们成长和学习阶段注入一种类似于优良性格的气质,这些都将会让学生受益一生,成为他们卓越人生的开始。

3.1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

环境影响着学习的数量和质量,而学习的数量和质量又决定着学生是否愿意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觉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利用这种觉察去创设、去发展能引起学生关心和探索的情境,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说话风趣,使人兴奋的气氛,会使学生产生悬念,积极开动脑筋。而紧张得令人害怕的课堂情境,会使学生提心吊胆,什么也无法思索。因此,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也就活跃了课堂气氛。

3.2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

学生解题时遇到挫折,主观愿望得不到实现是常有的事。如果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够,就会产生焦躁颓丧的情绪,致使主体一事无成。这种现象若出现在重大的考试中,则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抗挫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3.3要帮助学生培养面对考试的良好心理素质

教师必须认真做好学生的考前思想工作。考试前老师要教育学生:第一,学生对自己的水平要有清醒的认识,平时的目标可以定的高一些,但对本次考试的目标要低一点,要低于平时成绩;第二,如果考试比较难,要想到觉得难的不只是你,大家都一样,这样,心理就会放松些;第三,遇到难题,应跳过去做其它题目,不要盯住不放,否则会影响其它题目的解题时间,造成紧张的情绪……

4、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对思维和逻辑发展,对良好心理和性格的形成,都是极为有利的。学生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4)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教学重点与难点,只有弄清了这个问题,才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所谓教学重点是在整个知识体系或课题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也就是说这个知识点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如概念、法则、性质、策略等。所谓教学难点是指根据本班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认知水平,大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教学重点是客观存在的,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教学难点是依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而不同,是主观存在的。因此要处理好教学重难点就是确立各章节的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教材,把握好各知识点间的联系,确立教学重点。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要搞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要以教材为基础。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要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小学阶段教材的特点,对各知识模块了然于胸,这样才能确立各年级的教学重点,进而确立各章节的教学重点。

2.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确立教学难点。各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各班的教学难点也不一样。同样对于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认知水平不同,每个人在教学中的难点也不一样。因此,我们要对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接受水平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确立教学难点,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中与作业中,要留心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在教学中我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及时记录每个学生学习的变化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同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以及时调整教学重难点,真正做到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参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二、以旧知引出新知,实现知识的迁移

各知识点不是独立的,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任何割裂知识间联系的教与学都是低效的,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我们要知道学生的认知活动就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薄到厚的过程。学生的学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旧是旧知的扩展与延伸,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以学生的旧知为基础,找准新旧知识间的衔接点,以旧知引出新知,实现知识的正面迁移。有了旧知作铺垫,学生在理解重点与难点就不会那么困难了,相比之下就容易了许多。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习时我们可以先复习已学过的长方形与三角形面积的求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与已学过的哪个图形相似,能否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某种图形。学生在经过比较与分析后,得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形状相似,然后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学生通过动手与动脑,通过剪一剪、拼一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这样教学重难点便迎刃而解了。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究

大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法,学记对此作了进一步阐释,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指出要启发引导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启发式和因材施教。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启发式教学摒弃了传统教学重注入、轻探索;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主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自主地解决问题,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启发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已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而被逐渐地应用于教学中。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更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难点,是教师最常运用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手段,有着一定的教学优势。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多媒体以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等手段来传递信息,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多媒体具有强大的综合处理功能,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可以将静止抽象的事物形象直观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大量形象直观的认识,有效地解决了数学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予盾,可以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学习长方体时,我用多媒体将长方体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将长方体进行旋转,再将长方体展开,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有6个面,两两相对,有12条棱,它的表面积就是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这样学生对长方体有了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从而有效地化解了教学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立体感和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立体几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5)

数学教学中的内容有主次之分的,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重要,如果那样,一本教材学下来后,不仅学生感到精神疲惫,连教课的老师也会感到力不从心,毕竟每本教材都是那么厚的一本书,并且倘若老师不分次重点,而让学生对书上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内容都锱铢必较,那么学生学习的效果一定不会尽如人意,道理很简单,内容太多,学生根本学不过来,这样做的结果肯定会适得其反,老师想让学生掌握得越多,学生学到的内容就越少,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数学这门学科就会产生一种厌恶的情绪,导致成绩越来越差,再也不想学习这门科目,这显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分清什么是重点内容,这样有主有次的学习,才能提升学习效率,实现教学最初的意义,下面就详细地说明一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划分重点内容的意义。

一、可减轻学生压力

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非常耗费脑力的活动,往往学生把精力过多地放在数学这门学科之后,再学习其他科目就会感到力不从心,然而,数学的内容也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几个章节,它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蕴含的解题技巧也特别多,因此,学习这门课程是一个非常耗费精力的事情,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过程中,如果能正确地对学生划分次重点,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分清主次,重点的内容也会花费多一点的时间进行学习,而次重点,就可以相应地减少一些时间,这样,有轻有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快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学生的学业压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减轻了,久而久之,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很会喜欢上这门科目,培养出了兴趣就一切都好说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划分出次、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才能使他们爱上学习。

二、可讲明学习内容

数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也非常之多,如若不分主次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就会耗费大量的课时,这样会直接导致数学的课时量不够。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就只能去向其他学科去借课时,这就是在小学时经常发生的现象,但如果老师明确了主、次重点,那么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就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刻意在重点内容上花费多一些时间,次重点内容花费少一点时间,这样的涉及才趋于合理,老师的课时也才会富裕得多,时间充足了,老师就一定能把要学习的内容讲解明白,这是一箭双雕的好事,既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又节省了学习时间,使学生的精力可以合理地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叫作合理化的教学。

三、可帮助学生休息

目前,小学阶段的课业量非常繁重,也许在我们看来,那点内容不值一提,但对于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来讲,课程设计的内容确实已经很多了,他们除去在学校中的学习外还需要在家中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周六、日还会去外面进行一些补课学习,这样繁重的任务压在十几岁的孩子身上,那将是多么沉重的负担啊,我们可以想象,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所有的时间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路上,这样的童年多痛苦啊?我们又有谁想让孩子陷入这样无休止的恶性循环呢?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其实都不想让学生成为这个样子,但往往现实却逼得你不得不这样做,但如果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能够把教学的次重点给学生讲解清楚,就可以让学生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并且学生在课堂中把需要学习的内容听明白后,就没有必要再去外面花时间补习了,这样就可以把节省出来的时间供学生休息,学生休息好了,精力充沛了,自然就会热爱学习了,因此,讲课分清次重点可以帮助学生休息,便于更好地学习。

四、可提升学生整体学习能力

学习方法是可以模仿推广的,学生在这一门科目尝试到了甜头,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向其他科目普及,即便是小学生,也会体会出其中的道理,当数学老师在讲课时分清主次重点后,学生就可以把问题学得特别明白,也可以把时间运用得更加合理,那么学生就完全可以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其他学科,因为有了之前的实践经验,推广的过程也会相对变得容易,如果所有的科目都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不但学生的时间可以得到大规模的充裕,而且成绩也会稳步提升,节省出来的时间学生还可以自由分配,或是旅行开阔视野,或是休息强健体魄。学生的整体成绩提升了,那么他的整体学习能力也就增强了,这一点也是在教学中划重点的一个重要意义。

篇(6)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 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 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例如:一位工人师傅要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天加工60个,需30天完成。实际每天加工了90个,照这样计算,可提前几天完成?采用分析的方法:由此可见,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当然,根据具体问题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更会提高思维的效果。

篇(7)

教学目标是介于大纲和教材之间的一种指导性教材。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便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找出各种可行的教学方案,作出优化方案的选择。目标不像教学目的要求那样笼统。对于记忆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要具体详细直接指向一个个知识小点。例:在教“圆的面积”时,引入新课后,引导学生讲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记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计算圆的面积时要知道什么;

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这样学生学习有目标,每一步学习都心中有“数”,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接触重点要快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要精练。坚持不该练的不练,不该说的不说。在三五分钟内直奔重点,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喧宾夺主。例在教“圆的面积”时是这样设疑导入的: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2.出示教具“圆”,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看到圆想到什么?什么叫做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这样为学生创设“最近发展区”。激起学生以旧知识搜索新知识兴趣,并决定思维方向,单刀直入,指向重点。

三、讲解重点要慢

讲解重点内容时,不惜多花时间,注意在慢中求稳、稳重求透。不要为了完成任务一味地追求教学“速度”,而应该做到:教师讲重点的语气抑扬顿挫、语速适中。使学生听清楚,采取让学生自己讲、分组讲、表演讲等形式讲明白。保证学生动手动脑的时间。讨论争辩的机会。思考练习的余地。例: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时。1.通过度量猜想圆面积的大小,2.让学生分别把16等份32等份的圆剪开,拼成两个近似的长方形。教师提问:①拼成的圆形是长方形吗?(近似长方形);②圆和近似长方形有什么联系?(图形变了但面积大小不变);③把圆16等份后和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区别?(等份成的分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④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宽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⑤谁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让学生讨论质疑,最后引导归纳: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以及教师的引导演示,学生的讨论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力,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让学生养成相互提问、互相帮助,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四、理解重点要透

通过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达到深透的程度,备课时,将重点内容分成若干层次,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分析,各个击破,拾级而上,深透理解。例:一个发电厂有媒2500吨。用去五分之三,还剩多少吨?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放手让学生试做,讨论,最后得出第一种方法2500-2500×3/5;第二种方法2500×(1-3/5)。这时,教师针对学生的板演重点讲解。

对于第一种方法:2500-2500×3/5

(1)2500×3/5求的是什么?

(2)2500-2500×求的又是什么?

(3)要求对照线段图说明。

第二种方法:2500×1-3/5

(1)1-3/5求的是什么?

(2)2500×(1-3/5)求的又是什么?

(3要求对照线段图重点说明。

接着重点启发:(1)谁能找出数量之间对应关系?

(2)所求问题“还剩多少吨”和3/5对应吗?它和谁对应?2/5在题目中直接告诉了吗?怎么办?

(3)谁能说一说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

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方法简便。这样让学生试做讨论教师重点讲解的办法。是先把握整体,抓住重点分析。各个击破,是学生的主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五、运用重点要多

坚持重点内容重点练的原则,保证练习时间最低不少于10分钟。练习的形式多样化。讲评、争辩、操作、计算、判断、实地测试……都围绕重点进行,练习题目先基本题再复试题;先单一题再综合题。练习的要求先正确再“速度”先“一解”再“多解”。例:在较复杂飞分数乘法应用题中是这样设计练习的:

①口答:

(1)一包纸用去3/5,还剩几分之几?

(2)修一段路,已修了2/3,还剩几分之几?

②列式并画图比较:

(1)一包纸有500张,用去3/5,用去多少张?

(2)一包纸有500张,用去3/5,还剩多少张?

③某肥皂厂计划生产肥皂360000箱,已生产了5/6,还要生产多少箱?(两种方法回答)

篇(8)

要评定小学数学的教学成果,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是否找准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重点,并让学生掌握这些难重点。如今,小组教学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科的教学过程中,也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并掌握难重点的重要方式,但如何根据这些难重点设计小组教学,还需要教职人员更深一步的探究。

一、小学数学小组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长期处在一个乏味单一,只重讲解不重学生接受程度的模式之下,导致学生自小就对数学失去兴趣,思维能力也得不到良好的培养。优良的小组教学会迫使教师对教学的难重点进行多方位的分析,迫使每一个小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通过相互交流,通过和同学一起亲耳听到、亲眼见到或者亲手制作来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存在,理解数学的使用价值和趣味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难重点

1.小学生基础差,知识接受能力有限。小学是一个培养孩子思维能力、情感认知、辨别是非等多方面意识的过程。因为小学生年龄尚小,对许多事物和感情的认知能力都还相对薄弱,接受知识的过程也相对缓慢,接受知识的范围更相对有限。数学是一个需要一定思维能力的学科,所以,教职人员在教授相关课程的同时,还不得不加强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难点和必须要教职人员加强关注的重点。

2.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出生背景、家庭教育及生活环境等条件的不同导致不同学生对相同事物的认知能力不同,相同学生对不同事物的认知不同。有的学生有一定认知能力,但是无法将认知能力有效地拓展,产生丰富的想象,导致数学学习中所需要的思维拓宽能力不足。简单举例,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有的学生会认为那就是一个圆,但有的学生会认为那是天上的月亮,是地上的大饼。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其它的学习时段,数学对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在多数小学生心中,无非就是加减乘除不停运算的一门学科,不仅难学,还枯燥麻烦,无聊至极,从而造成学习兴趣的丧失。在不得不学的情况下,也只是被动学习,被迫学习,基本没有积极的主动意识。

三、依据小学数学教学难重点设计小组合作学习

1.根据小组教学,丰富教学技巧。其实小学教学中遇到的许多难点都是因为教职人员的教育方式匮乏而产生的。小组教学是教职人员丰富教学技巧的重要方式。设计小组教学过程中,教职人员会根据教学的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设定与之对应的分组。在这过程中,教职人员不仅能更加系统确切地掌握教学内容,更能对不同的学生加深映像,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地为其讲解。

2.创造情景教学,因材施教。学习氛围是学习过程别需要教职人员引起注意的一个方面。学习氛围的不同带来的教学成果也截然不同。小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户外教学等情景教学来带动学习的氛围,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观察,进而因材施教。例如:几何图形面积求解课题。教职人员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好学生分组之后,将学生带到教室外面,要求以组为单位,寻找校园中的存在的几何图形,并根据其找到数量的多少对其加以奖励。通过实践和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其理解面积的基本概念,提起对几何面积求解学习的兴趣。然后,利用多媒体,让其结合看到的几何图形根据面积这个概念进行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之后再将各种几何图形及相关公式以有趣的图片形式呈现在他们面前,在让他们慢慢感知知识的同时,又不觉得乏味。

3.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习兴趣。教科书上的数学无非就是文字公式,在配上一些相关的图片。完全提不起拥有强烈好奇心的小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职人员以原有的教学任务为基础,适当加上些小故事,小道具等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不断丰富教学的内容。例如:对一百以内的数的认识。教职人员可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发一百根小木棒。然后,教职人员由少至多随便说出一个数字,要求学生用木棒的数量来体现其说出的数字。在此过程中,教职人员可将团结就是力量的故事做为教学辅助,要求各组学生对不同数量的木棒进行折断,让学生亲身感受木棒少和多时折断木棒的难易程度,从而在让其认识到相关数字的同时,深刻意识到团结的力量。

结束语:教育的蓬勃发展已经不允许教学模式再守于陈旧。一切都需要创新,教育模式上的创新更是重中之重。小学数学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关键之一,在相关的教育方式方法上,需要教职人员投入更多的关注。针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重点进行的小组教学,必须要结合多方面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篇(9)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 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 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例如:一位工人师傅要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天加工60个,需30天完成。实际每天加工了90个,照这样计算,可提前几天完成?采用分析的方法:由此可见,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当然,根据具体问题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更会提高思维的效果。

2.具体与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3.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46-01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计算教学成效,不仅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需求,而且还与学生的未来发展与学习有很大关系。数学计算问题在生产与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学生学习层次计算知识的基础阶段,其教学成效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实效,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经典问题

笔者调查发现,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笔者将其中较为经典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主要包括如下几个:①忽略对学生独立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有很多需要学生转变思维进行考虑的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极少给学生预留转变思维的时间,忽略了对学生独立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限制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快速发展。②不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对数学计算方法的教授,而淡化了对学生应用计算方法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学生虽然掌握了丰富的计算方法,但面对具体计算题时,不能恰当选择最便捷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就使得学生只会比葫芦画瓢,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③教师素质不高。教师是组织与引导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活动的直接负责人,因此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教学实效的优劣,但是,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中,很多人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不达标,并且还缺乏较强的自学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组织的数学计算教学活动就会过于呆板、乏味,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二、创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策略

依据上文总结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经典问题,笔者在分析出现这些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究了一些创新策略,供各位教师同仁参考,以期大幅提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实效。

1、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创造力与能动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教师自导自演、自谈自论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具有独立见解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这种过于乏味与苍白的教学方式严重挫伤了小学生参与计算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知识背景及兴趣爱好,尽可能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组织教学活动,努力使自己所设计的教学过程能满足多个类型、多种层析学生的学习需求。由于小学生都活泼好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组织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能动性与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利用学生活泼爱动的特点注重教学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设计一个“帮小白兔造房子”游戏,要求学生用黑板上的各种图形为小白兔画一座房子这就使得学生在运用各种图形的过程中,准确地认识并掌握每一种图形的特点,教学效果良好。

2、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优化计算教学方案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长期影响,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依然脱离学生生活,这就使得小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接受度较低,不利于教学实效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作用,尽可能使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连,使得学生能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更高效地学习相关计算知识。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营造这样的生活场景“妈妈买了18颗糖果,分给哥哥8个,剩余的留给弟弟,那么弟弟将会得到多少糖果?”对于这种熟悉的生活计算题,学生们都乐于参与,并极易找出计算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能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综合运用启发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从而切实优化计算教学方案,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技巧,最终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质量。

3、充分重视对数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只有确保教师综合素质达标,才能为学生组织出更好质量的教学活动,才能不断优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效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应充分重视教师素质对教学成果的重大影响作用,并积极为教师提供与创造提升综合素质的机会与平台。比如,学校应定期为数学教师举办计算题教学经验交流会、邀请数学专家到校为教师做相关专题讲座、制定严格的集体备课制度、选派数学教师代表到示范性小学进行学习与观摩。只有这样,小学数学教师才能在不断学习与交流中获得更丰富的专业计算知识、掌握更先进的计算教学技能,从而为组织出高效的数学计算教学活动做好了准备。

总之,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其教学实效直接影响了学生深层次学习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借助发挥学生创造力与能动性、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等措施,最大限度提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实效,从而大幅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支气管感染的治疗方法 下一篇: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