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规划原则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0 16:33: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合理规划原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合理规划原则

篇(1)

从传统的教学理念出发,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们在数学课堂上独自一人滔滔不绝的场景.这样的形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学进度与效率,但是,未免过多剥夺了学生们的参与权利,无法有效调动起学生们的思维热度,导致大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够确切深入.为此,寻找出一些让学生们“可接受”的灵活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例如,在对不等式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我将学生进行分组,请大家合作求解不等式3

为了吸引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当中来,作者在实际教学当中会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学生合作环节,为大家提供充足的自主思考空间.这种教学方法同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相比,对学生们的能力挑战显然高出不少,但却没有超出学生们的接受能力范围,值得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广泛推广.

二、积极联系生活实际,实现教学内容“可接受”

在优化高中数学教学时,除了完善教学方法之外,还要从教学内容处入手,全面促进教学效果提升.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设置才能够恰到好处地达到让学生“可接受”的标准呢?作者认为,将生活实际引入到理论知识呈现当中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例如,在对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我及时向课堂中引入了实际生活的元素,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某超市对某种水果的销售情况进行了一次跟踪调查,分析后发现,该种水果每天的销售量y(单位:千克)和销售价格x(单位:元/千克)之间的数量关系是y=ax-3+10(x-6)2,其中,3

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仅要懂得理论,更要善于应用.只有完成了这两个角度的协同强化,才能说是将数学知识内化于心了,学生也才是真正掌握了属于自己的知识.积极联系生活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充实了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们看到了高中数学的全貌,有效完善了教学规划的覆盖范围.

三、巧妙设置提问梯度,实现教学梯度“可接受”

当然,想要让学生们能够高效且准确地接受数学知识,巧妙的教学梯度设置也是至关重要的.将教学梯度控制在学生“可接受”的程度之内,便可以顺畅学生们的知识理解,显著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及效率.

篇(2)

(一)化学品安全管理目标重新定位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人们认识到化学品安全管理目标,不仅是要实现控制化学品的化学危险性可能造成的事故危害,以及保护人类的健康,还要保护生态环境,因而要把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作为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首要目标。

(二)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相应调整

联合国有关机构正在通过缔结国际公约,制定和扩大优先管理控制的危险化学品名单,加强化学品危害信息传播和国家管理能力建设等方式,促进全球化学品安全、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化学品的生产大国也正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调整化学品安全管理战略,通过建立、健全化学品安全管理体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采用国际规范的程序,开展化学品危险性鉴别、分类和标签,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

(三)化学品安全管理领域相应拓宽

与化学品安全管理目标重新定位相适应,化学品安全管理领域应涵盖化学品生产、储存、销售、运输、使用以及废弃后的处理处置活动等整个生命周期。重点控制和淘汰那些对人体健康或环境构成不可接受或无法控制的风险的化学品;制定事故应急程序和应急预案,预防化学污染事故,尽量降低重大事故的风险及其影响;妥善处理、处置化学品生产和使用中产生的化学废弃物,并鼓励开发、使用安全无害及对环境友好的化学产品。

二、化学品风险预防的审查评价制度

风险预防的原则是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最重要指导原则之一。它主要是通过实施新化学物质申报审查制度、优先化学品监测评价制度以及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制度来实现的。

(一)新化学物质申报审查制度

该制度规定,一种新化学物质在生产和进口之前必须向主管当局进行申报,同时提交相关理化性质、用途、安全以及毒理学数据等基本资料。该主管当局进行初步危害评估,审查许可后才能生产、上市销售和进口。

实行该制度,需要建立下列3项配套的化学品管理制度。

1.编制本国的《现有化学物质名录》。该目录是在法律上区分新化学物质和现有化学物质的依据。凡是不在名录上的化学物质均视为新化学物质,需遵守新化学物质申报规定。目前国外已正式公布了7本现有化学物质目录,收录的现有化学物质数量为2.2万―10万余种。

2.建立新化学物质申报制度。它包括申报资料要求和初步危害评审程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理事会已制定了《化学品上市前最低限度数据》(MPD),发达国家大多参照MPD要求,建立了申报资料要求和评审程序。主管当局审查中若发现一种新化学物质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接受风险时,则将拒绝其生产和上市销售,迫使制造者去开发更安全和环境友好的新化学品。

3.建立化学品安全管理技术支持体系。该支持体系包括完成化学品测试的合格试验室系统,“化学品测试准则”和“化学品风险评价准则”等技术导则规范以及化学品信息报告、收集、散发和信息交换系统等。

(二)优先化学品监测评价制度

所谓优先化学品,是指由于它对人类或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有害影响,已被主管当局列入优先名单进行测试评价,以确定需要采取的控制行动的化学品。一旦发现一种化学物质或混合物会造成或将会造成人类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严重风险,应采取行动预防这种风险或将其减少到最小程度。

优先化学品监测评价制度的实施,使主管当局在知悉一种化学物质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对其潜在危害的准确性和重要性存在科学上的不确定性时,能够根据预防的原则开展数据监测和风险评估,及时做出科学决策,防止一种危险化学品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三、《化学品分类标记全球协调系统》(GHS)实施

国际劳工组织(IL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危险货运专家委员会(TDG)等国际组织,于2003年完成并出版了英文版的《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系统》(简称GHS)(第一版),并要求有关国家最迟于2008年执行。

(一)实施GHS的目的

《化学品分类标记全球协调系统》(GHS)提出了对化学品标记和安全数据表(SDS)的全球协调体系,以加强对人类和环境的保护,促进化学品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

化学品全球贸易日益扩大,需要制定国家大纲来保障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安全运输与安全废弃,需要一个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记的国际协调方法作为这种大纲的基础。一旦各国有了化学品的一致和适当信息时,就会为各国进行化学品贸易和生产提供统一的平台。

因此,GHS的实施,可以通过提供一种各国都能理解的国际制度来表述化学品的危害,以提高对人类和环境的保护;为没有现有相关制度的国家提供一种公认的制度框架;减少对化学品测试和评估的需要;方便已在国际基础上对危险性做出适当评估和识别的化学品的国际贸易。

(二)GHS的基本内容

GHS论述了化学品以危险类型的分类,并提出了协调的危险传递要素,包括标记和SDS。其目的在于保障化学品物理危险与急性毒性信息可被广泛利用,以使人们在处理、运输与使用化学品时增强对健康与环境的保护意识。GHS还提供了化学品在各国家、区域之间法律和规程协调的基础,它也是便利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现行的制度,都被用作GHS完善的主要基础。它们包括美国对工厂、消费者和生产杀虫剂的各项制度要求;加拿大对工厂、消费者和杀虫剂的各项制度要求;欧盟对物质分类与标记和制备的导则;联合国对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等。

(三)GHS的适用范围和应用

GHS适用于所有危险化学品,其危险表述方式(如标记和SDS表)的应用模式可随产品类或生命周期中阶段不同而变化。GHS的目标对象包括消费者、企业工人、运输工人和紧急营救人员,其目的是保护人类、设施和环境。

危险性分类过程主要针对由化学元素、化合物及其混合物(无论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内在性质引起的危险性。在此基础上对每种危险种类与类别的信息进行表述,包括标记、SDS和易理解的符号。

SDS应提供有关在工作场所化学品控制规程框架中使用的化学物质或混合物的全面信息,成为企业和职工获得安全警示的来源,也作为危险化学品管理的参考。SDS应该提供以下信息:名称;危险性鉴定;组成/成分的信息;急救措施;消防措施;事故解除措施;搬运与贮存;暴露控制/人员保护;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性和反应性;毒理信息;生态信息;处置要求;运输信息;法规信息;其他信息等。SDS将清晰地叙述化学品危险性的数据。

四、化学工业界的绿色行动

国际社会和许多国家从政策措施和技术规定方面加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化学工业和化学品污染的绿色化学、“责任关怀”制度等绿色行动在化学工业界获得发展。

(一)发展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或可持续发展化学,十多年前由美国环保局(ERA)正式提出,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对绿色化学尚无一致定义,一般认为,它是利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减少或消灭对人体健康、社区安全和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产物及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

在美国,1990年颁布了污染防治法案;1995年提出了绿色化学挑战计划,奖励和支持从源头清除污染并工业化的创造发明,并于1996年美国总统首次颁发“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以来,到2003年已经连续颁发了8次年度奖;国际著名的哥顿会议第一次以“环境无害有机合成”为主题召开了会议。世界已有几所大学设立了绿色化学学位,美国化学学会(ACS)的绿色化学协会(GCI)和其他机构也举办过有关的培训研讨会。英国、日本、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等国也先后建立了绿色化学研究中心。

绿色化学与其他所有绿色行动一样,是为了解决全球污染问题。绿色化学包括所有可以降低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化学方法和技术。

目前,在绿色化学领域已经开展了可替代的原料、试剂、溶剂以及新型催化剂与合成过程等研究。其中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而且全部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它们包括废弃物的处理和转化;利用无毒无害原料代替剧毒光气和氢酸生产有机原料;利用生物技术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常用有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代替有机溶剂作为油漆和涂料的喷雾剂等方面。

(二)推行责任关怀制度

责任关怀(Responsible Care)制度,简称RC制度,原先是由化工行业企业自愿提出的倡议。根据倡议,化工行业做出严正承诺,要不断地改善其企业对环境、安全和健康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于是加拿大化学药品生产商协会(CCPA)率先提出责任关怀的构想,并获得了成功。随后RC制度扩展到全世界,已经有46个国家的化工企业(占世界化工产值的87%)承诺参与责任关怀计划。

责任关怀制度向公众做出严正承诺,要求从事化学物质生产和流通的各种企业,从化学物质的开发开始,制造、物流、使用、最终消费直至废弃,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要自主地为环境、安全和健康采取对策。RC制度的基本内容除了化工业界的承诺外,还包括管理实务规范和可定量的执行指标检查。

责任关怀制度包括五大要素:指导原则、管理准则、自我评估、自助和拓展。

1.指导原则。亦即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AICM)成员公司的最高管理层的承诺。这个承诺指出,该公司将强烈支持改善其化学品的管理水平,重点是环境、安全和健康,并为此做出不断的努力。这些原则不仅反映公众的利益,也反映化工业不断提高其“健康、环境和安全”(HES)业绩的愿望。

2.管理准则。是以指导原则中所提出的责任为基础的。这些准则没有规定定量标准,只是指出预期达到的管理方法和原则。它包含6项管理实务规范:①公共意识和应急响应;②工艺安全;③销售;④污染预防;⑤职工健康与安全;⑥产品管理。

3.自我评估。要求每个成员公司定期检查,确认管理准则中规定的目标是否达到。通过自我评估,能检查在符合准则要求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篇(3)

一、居住区理论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1、居住区的概念。目前,有关我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是五十年代苏联为适应现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而提出的,并随后形成了一系列规划原则和手法。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居住区层面的规划内容与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相关理论在不断地补充、完善,在东西方学者的努力下,关于居住区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偏重物质功能提高到注重人文内涵,再上升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探索。

2、居住区设计理论的历史沿革。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内部与外部道路有一定的分工,防止外部交通在“临里单位”内部穿越。它把居住区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小区规划”与“邻里单位”等概念。

二、建筑规划设计原则。现代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符合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规范。具体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2、满足多元化要求。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适应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住宅商品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如别墅、花园住宅、多层跃层、小高层、高层、错层、宾馆式住宅。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满足诸如单身、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两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种户型结构:丰富建筑造型,使立面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细部装饰美观多样统一。

3、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位。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设置大面积绿地(生态性),分散组团绿地(可达性):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此两项分别属于住宅用地或公建用地)。而绿化率指空地(也可包括平屋面)绿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尊重历史文脉,建设艺术学校、画廊、图书馆、电影院等,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位。

三、已建居住区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1、第一,已建居住区缺少人性化的考虑。 规划往往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居住条件为目的,只考虑物质空间的布局,很少考虑居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精神需求,更加忽略了居住区所需的绿地率与绿化率。并且居住区规划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住户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居住环境和设施。因此,这种以物质环境内容决定居住区建设的做法只会导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第二,绿化用地量不达标。不少新建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达不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同时有些开发商为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片面增加建筑用地,压缩绿化用地,甚至毁绿建房,致使居住区整体居住环境更加恶化。第三,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缺乏对城市发展的总体考虑。开发商在寻求自身开发利益时,很少考虑开发项目对城市的影响,很多居住区开发缺乏相应的必要设施,尤其是城市边缘社区的出现,缺少相应的教育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出现与城市脱离的现象,社会问题突出,犯罪率上升,住宅区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缺乏衔接,居民上下班不便,单一功能居住区的过分集中导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匀,影响城市交通

2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变化及特征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的居住行为和居住心理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出许多新的社会特征。 第一,需求层次变化。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可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实质是人的需求由简单的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不断发展,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需求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居民对空间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居住区内部的中心集中绿地,而是要从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等不同层次空间获得精神感受。因此,在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考虑居民日常生活对文化、娱乐、健身设施及不同层次交往空间的需求。第二,居民居住行为的变化。居民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居民的日常行为轨迹,计划经济时代居民的这种生活规律性往往表现得十分明显,这是已建居住区规划设计需要遵循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则有很多变化,比如生活、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生活闲暇时间增多、小汽车时代的来临等都会对居民的居住行为产生影响,大型超市开始增多,生活服务设施呈现集中趋势,小汽车、出租车开始增多,人们上班不再完全依赖公交车等。

第三,家庭结构和社会成员的变化。 现代家庭平均人口数量呈减小的趋势,“核心家庭”数量越来越多,表现在同一居住区居民的各种需求会发生变化,家庭的需求结构、消费结构、生活观念和方式都发生~定的变化,家庭劳务也呈现社会化的趋势,社会成员在同一住宅区内也呈异质化的倾向,社会成员在经济能力、教育程度、生活居住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文化背景、居住习惯的居民集聚给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和管理增加了难度。

四,规划建筑设计理念

(1)“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建立。住宅区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对现有环境的保护、节约土地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生活污染排放等问题,使居住区改善小气候,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维护居住区生态平衡,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植物和其它生物多样性发展。

篇(4)

公园绿地是公园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绿地规划设计的好,既能够带来视觉享受,也能够净化空气,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力求公园绿地的设计达到科学性和合理性,满足最终的设计效果。下面本文就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原则

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要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满足公众对于公园绿化的要求。具体说来,必须要坚持以下原则。

1.1 要在系统性的原则下进行设计。

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牵涉到很多内容,具有一定的繁杂性,并且绿地规划设计是一项有层次且多目标的工作,因此说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公园周围的环境以及该地区的整体环境特征等,全面系统的进行设计,充分体现出公园绿地设计的统一性和协调性,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公园绿地景观效益的完美融合。

1.2 要坚持可操作性的原则。

无论绿地规划设计的如何完美,设计方案一定要切实可行,这才是最为基础的工作。设计时要从实际出发,增强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既要简单明了,具有绿化和美观的效果,又需要达到最好的价值效果。在坚持可操作性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强设计方案的可预见性,要实现动态设计,反应公园小环境和去与偶大环境系统的动态变化。

1.3 要坚持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简言之就是既要突出公园绿地的功能,又要达到经济高效的原则,实现公园绿地系统的循环与再生,在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公园绿地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2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合理性要求

公园绿地存在于城市的大环境下,其规划设计自然也和城市的整体绿化规划有密切的关联,这就需要公园绿地在规划设计的时候要满足一定的合理性要求。

2.1 公园绿地要满足生物的丰度指数,即在设计的时候要确保绿地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常来讲,植物的种类是表现一地区生态性的基本指标,因此说,合理的搭配植物种类,满足多样性的需求,这是设计合理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生物丰度不仅是指植物,还需要有一定的水域面积,因此在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中,还需要搭配恰当的水域面积,创建一个绿化且生态的区域小环境。

2.2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要和城市的风向相匹配

城市风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因素,因此说,公园的绿地规划设计要和风向相匹配,这样对更好的缓解热岛效应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尤其注意的是,在绿化地区设计时,尤其是带状绿色区域,要和夏季风的方向相一致,而在冬季,垂直冬季风的带状绿地,能够减缓风速,改善局部小气候,对于整体大气候的改善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2.3 合理性的要求还需要和文化相连接

文化是一地区的特色,在公园绿地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传承这一文化气息,可以将城市的代表性植物作为设计的首选,搭配其他反应城市特色的建筑,使公园绿地能够彰显文化气息。

3 优化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措施

要想进一步完善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就需要优化设计手段,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环境进行整体的规划。

3.1 需要以设计立意取胜

公园是公共场所,是要满足公众的需求的,公园绿地的设计更需要具有吸引力,抓住公众,因此,公园绿地设计的立意就是要以公众和绿色为主题。从公众的角度来讲,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公众对于公园某种功能的需求。公众的欣赏水平、教育背景以及爱好各不相同,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公园的欣赏角度也各不相同,因此说在公园绿地的设计中,就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差别的人的多重需求,并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区域环境来确定公园绿地设计的立意,进而确定好公园的功能分区和相应的绿地设计形式,达到动静结合、分区合理、功能凸显的绿色设计效果。

3.2 需要公园绿地设计要和交通设计协调发展

公园内的大部分面积都是被绿色植被所覆盖,或是草地,或是树丛,或者是小面积的水域和建筑,这种绿色自然的形式,将公众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公园中的广场和园路之中,很难近距离的接触到绿色的自然气息,从一定程度上将,公园绿地的设计也就丧失了设计的初衷。为了合理解决这一问题,在公园绿地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多开辟一些小路,给公众充分接近自然的机会,也避免一些游人因为自身原因而践踏草坪、破坏公园设计美感的行为发生。

3.3 要合理配置公园绿地植被

通常情况下,公园中的园林植物较多,但是并不是多有的公园区域都适合园林植物的种植,不同的功能区域有不同的配置要求,所以说要优化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方法,需要分析不同区域,合理的配置好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植物的比例,并且合理的应用地被植物以及草本花卉,使得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既显层次,又表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植被是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的关键因素,植物的选择要谨慎合理。以区域植被来讲,其能够适应公园的环境,也能够给公众带来亲近感,但是也会缺乏一定的新意,所以在配置时还需要在不同的空间搭配其他植物,既有特色,又不是稳重。同时,在配置的过程中,还需要合理的运用灌木、乔木以及地被植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植物群落,形成层次清晰、结构明确的公园绿地设计空间,这样及提升了公园的整体绿化率,也会有小的改善小环境的生态效益。

4 结束语

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设计和城市绿化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公众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本文就以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为突破口进行分析,在指出设计原则、合理性要求的基础上论述了三点优化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措施,希望能够对今后公园绿地设计有所帮助,更好的促进公园绿地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薇.浅谈街心公园绿地系统设计[J].科技风,2011(07).

篇(5)

1 城市规划原则

为了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规划时必须采取合理地采取适合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同时把握城市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客观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城市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规划即具高起点、高标准、长远性,又要与实际密切结合,寻求切合实际的城市开发策略、发展指标与阶段目标。使规划适当超前,兼顾现实。

(3)特色原则:充分提炼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现状特点,发挥较好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城市形象和整体空间环境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景观特色的创造,使规划精心构思,体现特色。

2 城市规划思考

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其涉及到用地规划、道路规划以及城市绿化规划等方面,因此规划时需考虑的要点较多。通过结合实践,笔者总结了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其应当考虑的重点问题。

(1)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交通、信息等方面发展,为此规划应当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如调整城市的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通过规划有效地确保城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3)在当前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当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

3 城市规划设计思路

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必须采取争取的技术路线才能有效地确保城市按照规划意图来进行。为此城市规划应当以城市发展与规划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运用先进手段和多学科渗透的方式,通过专题研究、方案比较等技术方法,强化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和的科学性:在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和专题研究基础上,重点把握区域与城市发展条件、城市结构与用地发展方向、生态环境、交通系统、历史文化城市保护与城市特色、近期建设等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

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展开有针对性的一些专题研究。重视现场踏测和基础数据的分析。对城市用地现状、近期重点工程地质条件、县域城镇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重视与周边地区发展的比较分析。重点分析万载在江西省、宜春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地位与职能,分析周边城市对万载发展的各种影响。

4 规划协调

每个城市规划都离不开协调城市居民与工业规划发展,城市规划应当合理处理好居住与工业、商业、行政办公等用地的关系,使居民工作生活方便、居住舒适。集中紧凑布置居住用地,并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旧城居住区的改造,改善居住环境。

对于城市工业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县城的生态环境,做到既发展工业,又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处理好工业区与居住区及办公区之间的关系,缩短居民上下班之间出行距离,避免给城市道路交通造成压力。同时应当考虑分期建设的的经济合理性,留有远期发展备用地。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东部工业园建成高起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另考虑工业园区远离城区,要同时注重居住、商业、邮电等设施的同步建设。规划时,在工业用地调整方面,应当规划将城中心区内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实施整体搬迁,对城中一些小块工业用地可规划改造为居住或商业用地。

5 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道路交通规划一方面为了满足居民的出行方便,另一方面可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为了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作用,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原则,从区域角度出发,协调县际交通和县城内部交通两个层次,处理好城市道路与公路(省道、县道)、水运交通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当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城市道路系统宜采用“自由式+方格网”的模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土地存量,合理开发增量土地,提高城市运转效能为目的。明确道路系统的功能和等级,提高道路作用效率,强化各组团之间的联系。

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的是让居民在出行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能自由选择和换乘各种交通工具,达到最方便、省时、经济的目的。结合城市地势的自然条件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出发,交通发展方向宜采取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私人交通(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等)作有益补充,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的方针,达到近距离出行以自行车、步行交通为主,远距离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同时完善步行系统,保持人行道的连续性、安全性,在局部商业段,设置商业步行街。

6 城市绿地规划

通过实践表明,城市的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很多城市规划都为了创造出一个空间特色鲜明、环境绿化优雅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城市绿地规划原则应结合城市的性质,将城市公共绿地与生态绿地连成一体,创造出充满山水特色的绿化景观。同时根据城市当地的景观特点和植被风貌,进行水土保持,充分发挥绿地的环境效益,使大气、水体及噪声等主要环境指标符合要求。在建设园林绿地的同时,强调保护措施,以便更快、更全面地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绿地系统规划可通过由成片的郊区生态景观绿地,城市公园;带状绿地,滨河绿地和街道绿化,点状的小区级公共绿地、小游园和单位附属绿地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城市风貌景观是城市外在的形体、色彩、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景观的整体感受以及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主要由景观轴线,景观区域以及环境艺术小品构成。如通过规划有绿色景观轴线,形成主景观轴线以及其他主要城市道路形成的次景观轴线。

7 结语

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分别就城市规划原则,设计私立以及规划协调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可行的规划私立,为同类工程参考。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 TU98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80-1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统一的、规范的、科学的城市规划标准固然重要,但是统一的、规范的、科学的城市规划标准的实施前提是对城市空间的了解和对城市实体的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城市规范标准。

1 城市规划的定义

对于城市规划的定义各国也不尽相同。所谓城市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制定适宜城市整体发展的计划,从而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并进一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工作。

2 城市规划应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

2.1 整合原则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首先必须依据实际情况,从全局出发,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的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了解城市的空间与实体,城市的发展规模以及各项建设标准,并与城市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利用好城市用地,合理划分功能区。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把我们的眼光放长远一些,要给城市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要用科学的眼光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通过绿化,可以减碳增氧,使空气保持清新。同时可以净化空气,因此花草树木具有吸引有毒、有害气体和放射性物质,吸附烟尘、灰尘,同时可以调节气候,隔音消声,最终促进人类身体健康。城市绿化具有美化环境景观的作用。绿化最直观的作用就是美化环境,让人们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面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保护生态平衡,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

2.2 经济原则

城市规划过程中要把集约建设放在首位,珍惜每一寸土地,一定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不能铺张浪费,要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

2.3 安全原则

安全是人们生存的根本标准,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安全原则也是重中之重。规划的安全合理是一种必然也可以说是硬性要求,这点毋庸置疑。这里说的安全原则指的是城市规划应当符合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规划过程中就必须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2.4 美学原则

美学原则尤其要说的是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既要保护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也要有创新意识,符合时展要求,与时俱进。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建筑格调与环境风貌的协调。城市规划需要通过对建筑布局、密度。要体现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满足生态的要求。

2.5 社会原则

人是环境的主角,要注意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在规划过程中广场及公园是社会原则中要提到的两点,还需特别提到的就是公共设施,在公共设施的建设中还要注意考虑老、幼、病、残等特殊人群的使用方便问题,只有富有人情味的城市才是人们喜爱的城市。

3 结语

整合原则要注意从实际情况出发,然后再协调整合各种关系;经济原则主要注意不能铺张浪费,珍惜每一寸土地;安全原则要做到在规划过程中防患于未然;美学原则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结合,同时满足生态要求;社会原则关注人是环境的主体,致力打造富有人情味的城市。

参考文献

[1] 牛彦军,郝相林.城市规划与高品位教育空间环境营造――以安阳市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5).

[2] 李婧,郭海鞍.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影响[J].建筑知识,2006(01).

[3] 张健,刘春雪,刘敬东,刘健.浅析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与特色[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4] 赵明星,张玉霞.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三则[J].华中建筑,2008(08).

[5] 武前波,崔万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生态哲学:天人合一[J].现代城市研究,2005(09).

篇(7)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对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对于提升城市居民居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规划的前提,做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就必须要进行科学的设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建设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中重点是要做好设计,实现科学设计是高水平规划的前提。在城市规划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必须要坚持正确的设计原则,只有坚持正确的设计原则,才能真正实现科学设计。

(1) 园林景观规划模型

一、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主要指的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设计人员运用专业的园林技术和工程技术对地形,花草,树木,建筑,园路等进行合理布局与配置的行为。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要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以及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园林设计具有一定的技术性,进行科学的园林设计对设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坚持正确的原则,是实现科学设计的前提。在设计阶段要坚持的原则,笔者认为有三点:一是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二是经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在设计中要融入生态学的概念。

(2)景观规划设计图

(一)为人民服务原则。为人民服务原则主要指的是园林设计的最终目标是维护城市居民的公共利益,提升城市居民的整体居住水平。为人民服务原则是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根本原则,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把提升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作为自己的责任,要通过科学规划来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经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园林设计具有两种功能,一是经济适用功能,二是美观功能。经济适用功能是园林设计的第一个功能,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二是要服务于对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经济功能,要做好经济设计的原则,主要指的是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按照投资限额设计的原则来进行设计。美观是园林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注重美观指的是在设计过程中要提高园林的欣赏价值,要创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氛围。

(三)在园林设计中要融入生态学原理。生态学理念是近些年来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它是人们对工业化浪潮下造成污染反思的结果。生态学的主要目的是要优化生态环境,为人类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园林设计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科学的园林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高效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长远发展。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以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要达到融游赏于良好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 园林规划的具体措施

上文提到了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原则,在探讨了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具体原则之后,我们就来详细论述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笔者认为进行科学设计首先必须要做好都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其次是要增加绿地面积;最后是要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提高绿地绿量。

(一)做好都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城市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进行生态保护,而生态保护首先必须要做好都市公园的规划设计,要加强城市规划中的绿地建设,绿色植物对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等可以有效减少噪音,减少环境污染。

(二)要增加绿地面积。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控制好用地面积,要增加绿地面积。对城市绿地进行科学规划与高效利用,是保持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在园林规划中要把城市绿地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起来,两者要同步实施,这样可以保证城市绿化的顺利完成。

(3)绿地系统规划图

(三)要合理配置植物资源,绿地中的绿量要有显著提高。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要根据用地性质的不同进行不同配置,要结合建筑物自身的功能,营造景观的要求来进行配置,要加强绿地中的绿量,要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置,这样可以使得丰富的植物群落组成多样的园林空间,既美观又环保。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实现科学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就成为了城市建设者的必然选择。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实现科学的城市园林规划,本文详细分析了城市园林规划中必须要坚持的原则,而后又对城市园林规划的具体策略提出了一点建议。笔者认为做好园林设计需要从以上三个方面下功夫。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城市园林设计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园林设计中要高度重视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植物的合理配置。

篇(8)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自然生态原则是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努力实现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压力很大,使系统的变化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即“生态阈限”时,它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下降,以至消失。此时,系统结构被破坏,功能受阻,以致整个系统受到伤害甚至崩溃,此即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失调。 城市生态系统是外界压力最大的生态系统,如果不以自然生态原则为基础,必然导致城市生态环境的畸形发展和恶化,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充分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的社会生态原则是城市生态规划的方向。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因此,任何经济发展决策时都不能只考虑对当前人类社会的影响,还要把该决策所影响到的所有方面都做深入的分析和考察。如果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只是当时当地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对人类的长期发展,人与生态的和谐共存带来的都是不良的影响,那么这种经济模式就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获得人类文明的长期存在发展,就必须尊重自然,尊重生态。

3. 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的经济生态原则是城市生态规划的体现。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 自然生态原则、社会生态原则和经济生态原则有机结合的复合生态原则是城市生态规划实现的必然途径。城市的自然、社会、经济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 原则 作用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176-01

一、城市规划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金融等各个方面的领域,为了使得这些方面能够协调发展,就必须进行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城市规划是对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合理布局,并且需要综合安排城市的各项工程建设进行部署,城市规划是这个城市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蓝图,是整个城市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要建设好一个城市,必须具备统一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且需要严谨的依据城市规划的内容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政策性以及区域性。需要能够预见并且合理地确定整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布局,能够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以及统筹安排各项建设,让整个城市的建设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协调、坏境优美的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各项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城市规划遵循的原则

(一)整合原则

城市规划需要,正确处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对方面进行整合。

(1)要使整个城市的发展规模、定额指标以及各项建设设施的标准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需要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计划之间的辩证关系。要学会从全局出发,使得城市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也可以做到职能明确,互相衔接,主次分明,认真科学的考虑城市建设用地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建设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

(3)要正确的处理解决好城市规划的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任何的城市都会有一个逐渐形成、发展、改造的过程,我们既要做到保持近期建设的相对完整,还要科学地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绝对不能仅仅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

(4)要认真处理好整个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重改善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能为了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城市的经济发展要和环境建设同步进行,相互协调。

(二)经济原则

城市规划要坚持实用经济的原则,这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1)要始终本着节约合理用地的原则,珍惜城市的土地,合理利用,做到精打细算,尽可能的少占农田。我国耕地人均数量比较少,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合理珍惜利用土地的方针。

(2)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建设用地,在城市发展中要节约建设,形成合理的布局,不断提高对城币发展中比较有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安全原则

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就是安全需要。需要把城市的防灾对策纳入道城市规划的体系中去。

(1)在对城市规划应该符合城巾防火、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需要。在有可能发生灾害的地区,一定要在城市规划中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需要加强对高层建设的防火防风问题的注意。

(2)城市规划的交通、治安、人民防空建设也是需要加强注意的问题。在城市规划中要有意识地消除那些可能造成问题的因素。

(四)美学原则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需要依照美的规律安排城市的各种要素,以给人美的感受,从而构成城市的整体美。

(1)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协调,保护好城市中那些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设施的时候,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精神。

(2)要建筑格调与整体环境风貌的相互协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能够协调。城市规划要能够体现整个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满足生态需要。

(五)社会原则

社会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尽量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让人们能够享受阳光、绿地、新鲜的空气以及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这种比较具有生活情趣的城市环境,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目标。

三、城市规划的作用

(一)管理城市的公共资源,保障城市公共利益的实现

城市建设是一种对城市公共资源的占用过程。城市的建设有公益性的建设行为,也有以经营为目的的开发行为。城市规划可以帮助确定哪些用地用于什么建设从而可以保证城市的合理发展。通过城市规划还可以管理好城市的各项公共资源,从而实现城市的社会公平。

(二)协调各种利益主体之问的矛盾,平衡社会各阶层的需求

城市规划可以依据土地利用的规律以及开发项目的类型、特征等,确定建设的约束条件和各项控制指标,这样也可以使商业开发的行为受到一定的约束。所以说城市规划也能够起到规范开发行为,协调各利益主体的作用。

(三)处理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保障城市的文化传承

展示城市风貌的特色地区以及大量历史遗存的地区往往也是城市土地效益最高的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很多开发商以牺牲人文资源为代价进行商业开发。城市规划可以正确处理文化传承与开发建设的关系,保证城市的文化传承。

(四)有效经营城市资产,协调资源、环境等目标市场

经济全球化使得城市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地方政府为了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往往忽略了对城市的环境的保护,从而影响了城市的长远发展。城市规划是合理协调各类资源的重要方法,在促进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可以有效的保护资源。

(五)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城市规划确定了城市的性质、规模以及发展方向,可以合理的利用城市土地,对城市的空间布局进行协调。城市规划可以作为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保证各项设施的合理利用,土地的有效开发,是实现整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一项有效的综合手段。

小结

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各项活动的空间有机统一整体,所以在对城市的规划工作方面,一定要首先注重对城市整体全局的协调。只有做好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的控制引导下,整个城市健康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特别是我国在改革开发以来,经济迅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建设的速度也变得迅猛异常。随着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规模不断扩大,整个城市系统功能变得越来越复杂,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明显,而且对城市规划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果没有及时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就会影响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为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重视城市规划,发挥城市规划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在政府规划的层次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其目的是确保环境影响在决策的尽可能早期就与经济和社会因素同等地被考虑到,防止在经济发展中造成重大生态环境损失和破坏。我国于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建设项目扩大到政府规划,是我国环保事业的历史性突破,不仅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后盾,而且对于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倡导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至关重要。与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更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能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但是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相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的有效性仍显示其较弱的一面。下面,就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有效性展开分析。

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分析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对规划区域环境进行现状调查、监测、评价的基础上,分析确定该区域相关环境要素的容量并提出总量控制方案,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规划区环境保护方案、生态建设方案,对拟议的各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和综合论证,提出规划实施的可行性结论和规划的调整建议,为主管部门对该规划的可行性提供决策依据。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导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原则有科学、客观、公正原则、早期介入原则、整体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一致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六方面,但目前所开展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并不能完全贯彻这六方面的原则。本文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六个原则等方面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有效性进行分析。

1.1 科学、客观、公正原则的实施有效性

科学、客观、公正原则即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科学、客观、公正,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2 整体性原则的实施有效性

整体性原则指一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把与该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以及相应的项目联系起来,做整体性考虑。

整体性原则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编制过程中落实效果也是比较好的,一般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展初期,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即在规划发起单位、规划实施单位、规划编制单位等配合下开始搜集相关资料,包括政策、规划及项目建设情况等,尽力搜集完整所需要的有关资料,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编制时能够充分的结合,进行统筹考虑,一般情况下,整体性原则的落实效果能够有较好的体现。

1.3 早期介入原则的实施有效性

早期介入原则即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尽可能在规划编制的初期介入,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规划中。

根据样本调查可知,目前所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有较大一部分是在规划报送审查前、甚至在规划实施后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而并非在规划编制初期开展的,对于提前介入的原则执行率较低,这样难以将环境保护的理念与规划内容相结合,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不能充分融入规划中,往往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编制阶段发现环境问题或规划内容的不合理性时,规划已经基本成型,或者规划已经实施,已较难再进行规划的调整,因此,使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不能够充分发挥。

1.4 公众参与原则的实施有效性

公众参与原则即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利益和主张。

公众参与原则与早期介入原则一样,也是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有效性起到作用比较大的一项原则,但与早期介入原则类似,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体现的效果不明显,虽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执行率较高,除了性规划及不宜公开向公众告知的规划,其它规划在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均进行公众参与。

1.5 一致性原则的实施有效性

一致性原则即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深度应当与规划的层次、详尽程度相一致。从而使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起到的作用较明显,这项原则主要是依赖于规划的层次与详尽程度,一般来讲,规划本身内容较详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深度即可以达到相一致的程度,但是由于受到规划编制单位本身的技术程度、规划发起单位或主管单位的时间要求等原因,因这些因素的联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致性原则的实施有效性也受到相应条件的限制,因此,总体来看,一致性原则在规划详尽的情况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现的有效性较明显。

1.6 可操作性原则的实施有效性

可操作性原则即为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当尽可能选择简单、实用、经过实践检验可行的评价方法,评价结论应具有可操作性。

根据以上分析,在六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中,早期介入原则与公众参与原则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有效性具有较明显的影响,其他四个原则落实效果较好,因此本文拟主要针对规划实施有效性影响较大的早期介入原则与公众参与原则,提出增强规划实施有效性的方法。

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提高方法

2.1 提高早期介入原则有效性的方法

(1)掌握早期介入的时间,为提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早期介入的执行率,建议规划发起部门或规划编制部门在开展规划阶段初期即与环保部门进行沟通,最好在规划发起单位委托进行规划编制时,同时委托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规划编制小组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小组同时成立。尽管初期介入时不一定能完全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工作,但环保部门及环境影响评价小组可以为规划编制提供相应的环保建议及意见,如对于工业园区,在规划初期的规划区选址、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即可提供相应的指导。

(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介入后,宜贯穿规划编制全过程,使环境保护的思想贯穿规划编制的始终,随时为规划的环境合理性提出意见,使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有所提高。

2.2 提高公众参与原则有效性的方法

(1)合理选取公众参与的调查方式及调查对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方式及调查对象应有所区别。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属于宏观性评价,除具体涉及影响人群需进行调查外,需从知识面较宽,能对规划及环境影响有较多把握的专业人群进行调查。调查对象首先必须有利益相关者参与,如涉及搬迁的必须进行调查;其次是可能受到该规划影响的普通公众;再次为规划区内企事业单位及相关利益单位;另外必须就专业问题对行业专家进行调查走访,受调查人员中最好有一定数量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公众参与的对象需要政府与民间的有机结合,尽量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通过选取合理的调查对象,保证调查对象的代表性、全面性、专业性,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调查方式的选取:①向公众媒体告知,②发函征求相关单位意见,③召开咨询会、论证会,④咨询行业专家、进行专家走访。根据规划的不同性质选取适宜的调查方式,而不是为了单纯地完成公众参与工作而进行这项工作,要使这项工作行之有效,不能因工作繁琐而减少必须的工作量。

(2)严格公众参与的程序。要重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工作,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监督,建议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立第三方审查机制,要真让老百姓“说真话”,以保证公众参与工作的科学、公正、公平。

(3)将公众参与贯穿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全程。中国一般只是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及评审阶段进行公众参与,由于规划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影响较大,宜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中不间断地进行公众参与,充分扩大公众参与的覆盖面与公众参与的深度。

(4)努力实现公众与规划部门、规划部门与环保部门、规划部门与环境影响评价单位之间的多向交流,对公众意见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当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查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审查意见交付审查部门后,审查部门也应将规划对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采纳情况反馈给环保部门,如有必要应向公众公开,以促进公众意见的真正落实及良性循环。

2.3 其他方法

(1)规划实施阶段,宜定期进行跟踪评价和审查。这是确保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2)环保部门要强化管理,严格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先的原则。对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未批复的,确保不批区内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控制规划区内的项目先行建设。如果项目先行入区建设,此时尚不能确定其与规划的符合性及项目建设的合理性,一旦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查意见出具后发现项目的不合理或与规划的不一致性,再行更改项目选址与产业类别等会存在较大困难,但如果从源头加强管理,严控区内的项目审批,即会更好地保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

3.结语

总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调控城市发展进程中减缓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虽然当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的有效性仍显示其较弱的一面。但随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在法律层面上不断完善,同时也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形势的不断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实施层面上也将不断获得提高。

上一篇: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 下一篇: 工程造价的理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