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生实习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1-28 15:21: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学检验生实习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医学检验生实习总结

篇(1)

1.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1]。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3],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3.结语

 

篇(2)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 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 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 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 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洋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 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 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 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篇(3)

        临床检验实习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将以往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检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过程,是实习生由院校走向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是获得全面发展,走向临床一线的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增强操作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能力。在这一阶段,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对实习生在较短的实习期间,最好最快地获得进入医疗系统和继续教育所必须的知识及个人技能,成为合格的检验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多年来,我们科室先后承担了不同层次的临床实习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将我们在临床检验实习带教过程中的些许体会总结如下。

        1  提高带教老师的知识和修养 

        带教老师是医学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传授者,是整个临床实习带教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路人,临床检验实习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将以往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检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过程,是实习生由院校走向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是获得全面发展,走向临床一线的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增强操作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能力。在这一阶段,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对实习生在较短的实习期间,最好最快地获得进入医疗系统和继续教育所必须的知识及个人技能,成为合格的检验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多年来,我们科室先后承担了不同层次的临床实习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将我们在临床检验实习带教过程中的些许体会总结如下。

        2  注重实习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医学实习生作为具有广泛科学知识和良好医疗技术的未来医务人员,其职业道德水平事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兴衰,作为教学医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单是技术上要过硬,思想上、作风上更要过硬。因此,一定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调组织纪律,明确规章制度,着重培养实习学生不计名利、热爱本专业的思想,同时,还应向学生讲明临床检验实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工作中时刻严格遵守规程,做到一丝不苟,培养其严谨的工作作风。 

        3  树立实习生 的生物安全意识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医务人员应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医疗单位应高度重视医院感染控制,临床实验室应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手抓,不能“重测轻防”[1]。实习生在上岗前要先进行生物安全培训,然后再进科室实习。

        4  加强实习生的专业知识学习

        专业理论知识是基础,是指导医疗实践活动的理论准则,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理论是最基本的,我们在带教过程中,要使他们将所学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专业知识,还应加强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学习,以使他们知识水平能进一步的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篇(4)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的发展和技术的成熟,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医学检验的重要检测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检验学科的各领域[1]。目前,全国多家医院已建立了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检验医学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发展,也为本科生临床分子生物学的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院于2002年建立了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于05年开展检验系本科生的临床分子生物学带教实习。作为一名教师,从起步时的摸索阶段到如今的发展阶段,对学生如何尽快牢固掌握分子生物学在临床检验实践中的应用深有体会。在此,将对多年带教工作中的经验以及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希望能够为今后提高教师带教质量和保证学生实习效率给以借鉴。

1 制定带教计划和管理制度

新学年新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应根据学校制订的检验专业学生的实纲拟定学生实习计划并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实习计划主要是明确学生在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实习期间的要求和学习内容以及实习进程;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实习生管理制度和考勤制度。同时教师需要对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工作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提出具体的要求,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并在实习结束时做好考核记录,以便及时发现带教中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改进带教方法,同时为学生实习综合考评提供依据。

2 岗前教育

实习生进入实验室时,应先介绍科室概况,人员结构、设备配置、工作特点。并对职业道德进行宣传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树立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也应加强法律意识的学习,增强法制观念,防范医疗纠纷和医疗差错的发生,以保证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应以身说法,通过平常工作中的经验,给学生讲述可能引起医疗纠纷的细节,并告知学生由于自己工作失误将会给医院、科室以及个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分子生物实验室的建立是有一系列严格要求和制度建立起的,所以在入科前,应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实验室编写的质量管理手册,其中包括实验室管理文件、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ed,SOP)和生物安全手册,让学生充分了解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分区要求及各区的工作制度、传染病防治、实验室废物处理以及生物安全防治[2]。最后,详细介绍实验室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和日常保养,并让学生养成登记各种记录的习惯。

3 细致观察,奠定实验基础

实习期的前3d可拟定为观察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老师的工作,老师也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遇到难点和疑点问题时,向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让他们畅所欲言,老师再根据回答问题的情况结合解理论知识和老师的实践工作经验,给予学生正确答案,最终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在几天的观察中熟悉了解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的整个工作流程,为接下来的动手操作打好基础。

4 培养动手能力,增强质量控制意识

临床分子生物实验是一个繁琐复杂有序且细致的工作,从标本接收、血清分离、DNA提取、扩增分析到报告发送每一个环节都不得有误。且DNA扩增是成次方倍数增加的,所以为得到更精准的结果,就必须有较好的质量控制[3]。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会担心学生操作时出错, 凡事亲力亲为, 这样减少了学生动手机会, 独立操作能力得不到更好的发挥,失去了实习的真正目的。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应该尽量给学生创造机会,相信学生能力大胆放手让同学动手,但必须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耐心的指导学生操作,即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由浅入深地讲述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签发报告也是一个不能忽略的环节,每一张报告单都影响着每位患者的诊断治疗,要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从每个标本的接收、分检、患者信息的录入、检验、结果审核、报告签发、结果保存等每个环节都要细心认真有强烈的责任心,千万不能张冠李戴,不能有一丝的疏忽,否则将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5 注意教师带教方式和态度

教师的带教效果依赖于教师的个人素养和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工作中应该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养成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起到为人师表、严以律己的表率作用。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掌握该学科的最新动态及前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带教的过程中多交流多沟通,取得学生的信任理解支持。这样,学生对你所带教的专业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进行临床带教学习时, 教师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及态度,不能因为学生刚开始工作不熟练或因临床工作繁重而对学生不耐烦,从而打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甚至伤害学生自尊。使得学生对带教老师的反感、憎恨或对抗而无情绪认真实习工作,导致实习质量严重下降。

6 存在的问题

由于开设的临床分子生物学实习刚刚起步,带教经验尚有不足,在整个带教过程中,因检验工作频繁琐碎, 且检验工作量不断加大,教师忙于应付日常的检验工作,使得带教时间和精力不足,从而忽视了对实习学生的理论讲授和操作示范, 使学生看得多,实践动手操作少,从而使其独立思考就更少。加之检验系学生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基础较差,在实验室实习时间有限,导致实习期结束后学生不能完全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的临检技术[4]。总之,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实习带教目前还处于摸索和实践阶段,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探索、实践总结,把带教工作开展得更有生气、更有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建新.分子诊断学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前景[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2):137 139.

篇(5)

宁夏医科大学总院医学实验中心自2006年10月提出实验室认可以来,已初步建立了全面覆盖检验各项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于2010年12月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CNAS)专家组的现场评审,并于2011年4月14日正式获国家认可委颁证及授权。具备标准化实验室学生见习的条件。目前,宁夏医科大学检验学院实行“院科合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层次,在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上应能体现时展的要求。把本科教育与特定人才的培养及就业需求结合起来,形成市场导向、用人单位导向的教育思想,本科毕业生应是我国中低专业技术岗位的主要人力资源。岗位指向的就业式教育虽然早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但能力的培养却是为了使学生在走上岗位后能充分发挥所学,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

2改进医学检验专业实习教学措施

篇(6)

 

医学检验学属于实验室医学,是在实验室内对人体材料进行检测分析的科学。医学检验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专业,其实习阶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临床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临床免疫学是将免疫学基础理论与免疫学技术相结合,用于研究临床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评价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的多个分支学科的总科。实习是学校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实习,学校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会得以巩固,学生的操作技能会进一步提髙。实习也是学生今后从事临床科研工作的一个过渡阶段。近十年来,随着自动化仪器设备的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已成为检验人员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但并不是有了先进的设备,检验结果就肯定能准确,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很多,其中检验人员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向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医学检验教育的重中之重。本科室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重要实习基地,十多年来,我们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习带教中不断探索创新和实践,并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1.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

 

医学实习生作为具有广泛科学知识和良好实验技术的未来医务人员,其职业道德水平事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兴衰,作为教学医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单是技术上要过硬,思想上、作风上更要过硬。因此,一定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调组织纪律,明确规章制度,着重培养实习学生不计名利、热爱本专业的思想,同时,还应向学生讲明医学检验实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工作中时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到一丝不苟,培养其严谨的工作作风。每批到科室实习的学生在进人临床免疫专业组之前,首先阅读本实验室的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operationpro-ceed,SOP)。从标本的接收,编号,平衡,离心分离血清到最后实验操作,审核报告,熟悉每一步操作规程。同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每台仪器的操作说明书和实验室管理制度,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防止没事到处串岗的情况出现。

 

 

2.注重生物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的培养

 

我国在经历SARS后将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来相继发生的实验室感染事件,也给医院各类实验室敲响了警钟。同时,学生在校期间由于生物安全方面无专门课程培训,掌握不牢固,实际运用不够,对实验室感染和生物安全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必须积极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教育。

 

安排学生系统学习生物安全知识,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律法规,提高生物安全的防范意识。并要告诉学生自己已成为实验室的一份子,关系到整个实验室甚至整个医院的生物安全,必须以管理者的姿态严格要求自己。比如实验室严格区分污染区和非污染区,严禁在污染区进食,严格遵守实验室消毒灭菌与废弃物处理制度。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提高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规程,减少各种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学会基本的安全防护技能,比如日常工作必须掌握的正确洗手方法,口罩、帽子和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废弃的一次性手套不能到处乱放;意外伤害时的正确洗眼、淋浴,皮肤伤口的正确处理等,都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

 

3.重视免疫学检验基本技能的培养

 

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引导实习生步人成熟的基础。学生在学校主要是接受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实验课程相对较少,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薄弱。因此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做到理论与实际融洽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兴趣,增强动手能力。带教老师要耐心示范各种检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时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姿势,同时强调各种操作误差和人为误差引起的检验结果不准确,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自己动手。有时,带教老师不事先把检测标本的结果告诉同学,而是检查同学的实验结果并作比较,然后总结这次实验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希望能通过实习,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能够做到拿到一份免疫检测项目的说明书,就能把实验做完、做好,并了解其中的临床意义。同时,运用以问题为基础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以提髙他们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仪器检测结果出现异常值的时候,要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所患疾病本身还是标本采集不当所致,还是检测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而不是盲目相信自动化仪器,简单地发个报告了事。现在,全国各大医院检验科均已从以前的手工操作步人自动化仪器检测阶段。

自动化仪器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既丰富了检测方法,也大大提高了检验效率。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自动化仪器在临床检验中的作用。根据免疫室的工作性质特点,充分利用下午时间,对每台仪器从原理、操作到参数的设置,仪器的曰常保养、定标、质控情况作细致的讲解。让他们亲自动手,熟练掌握仪器操作。因免疫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就要求着重培养实习生的动手能力。免疫学的实习主要是技能操作和概念性知识的掌握。我们把技能操作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一般性操作,这种操作技术性要求不高,只要按要求操作及一定经验就能得到正确结果,如酶标仪的使用、普通的TRUST试验等;另一种是新技术、新项目的操作,因现代免疫学的飞速发展,诞生了各种新的免疫学方法,针对这一现象我科引进了一批新仪器,如电化学发光、生物微矩阵检测系统等。这些操作需在老师的带领下操作,要求实习生多看、多问、多总结,逐步上机。在实习生“动手”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我们在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过程中,由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成分较为复杂,首先让学生讲述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然后分析其抗原组分,带教老师再讲解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其主要抗原和抗体系统的特性及其“阳性”时的临床意义,最后让学生根据检查报告分析讨论临床上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时可能出现哪些模式,如什么是人们通常讲的“大三阳”和“小三阳”,其代表的临床意义如何?对于表面抗原在什么情况下出现抗原抗体的同时阳性?乙型肝炎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测定的临床意义是什么?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实习生回顾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再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很快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此外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用ELISA方法测定HBsAg时,带教老师提出以下问题:HBsAg测定的原理;HBsAg检测为何不采用一步法;什么是钧状效应(HOOK);如何解决高浓度HBsAg检测的假阴性问题,等等。挖掘学生潜藏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更多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而“为创造性而教”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一句盛行的口号,创造性的培养应该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因此,重点应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带教,实习开始由专职老师带领,边操作边讲解,使学生学会从操作中了解技术知识及方法,在脑海中留下烙印;二是放手不放眼,多让学生练习技术操作能力。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老师虽然放手,但是不放眼,指导技术操作,发现不当之处,马上指出,即锻炼了具体操作能力,又掌握了技术知识;三是培养结果分析能力,操作结束后,对于结果的判断,老师要认真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阳性结果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阴性结果有何原因,或者不排除相关疾病,既锻炼了操作技能,又培养了思考分析能力。

 

4.重视建立与培养学生的“全面质置控制”观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所釆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临床诊断与治疗,关系到患者生命健康。为保证实验质量,必须对实验全过程进行控制。简单的说“全面质量控制”是指: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4.1分析前质量控制

 

包括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储存及运输等过程。对临床免疫检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的是样本采集不当及各种原因造成的溶血。如为了使学生看到溶血对于结果的影响,对溶血标本,通知临床重新留取标本,两个标本对照做(平时我们会舍弃溶血标本),溶血标本对ELISA的结果造成假阳性,通过结果差异的对比,加深对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了解。

4.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即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项目包括试剂、诊断血清、仪器等。每天的操作都应带有质控,并做好记录绘制质控图,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对失控的实验,应分析和找出原因,并重做以纠正实验错误。操作中注意严防污染,每个标本用一个吸头,不能交叉反复使用。每天作好仪器设备的使用登记等。但并不是室内质控合格任何检测报告都可以发出。为此我们在带教中时刻提醒学生执行“三查三对”制度和“差错记录”制度。对于任何异常报告都不能轻易发出,必要时与临床联系,做好临床的“侦察兵”。

 

4.3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包括结果计算、发出等过程。在这—过程中主要建立“结果反馈”制度。对过高或过低的检测结果,要求学生再一次核对及复查,确认无误后再发出报告,同时与临床联系看结果是否与临床相符,如不符重留标本复査^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我们的工作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5.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

 

我们医学检验本科生的培养应该是具有综合素质的髙级人才,其中包括他们的科研能力。因他们初次接触科研,对科研方法、基本过程不了解,科研效率低。表现为文献査找和获取的速度慢,技巧不足;立题较表浅,进行回顾性分析的较多;写作水平不高;写作速度慢%。而实习这一年是他们锻炼科研能力的最佳时机。首先选择年资较髙的具有多年科研工作经验的老师作为他们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让他们从文献的检索、科研设计、科学实验、课题总结到论文撰写等诸多环节上都能得到正规的训练,使他们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将来他们自己开展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毕业论文实施可全面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适用能力,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起到一个良好的指导作用。

 

6.提高临床免疫学专业外语能力,把握学科进展

 

分子免疫学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检验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于临床医学工作者一方面要摄取大量的国外信息需要扎实的专业外语基础,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大量进口诊断试剂的应用也需要对专业外语应用自如。大部分实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公共外语基础,但对专业单词常常感到陌生,专业外语学习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实习期间由于时间紧,需要实习的亚专业又非常多,总结我们的经验,把专业外语实习教学贯穿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第一,从临床免疫学大量的简写入手,让学生牢记简写的英文全称,如Ab的全称为antibody、ELISA的全称为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Ig的全称为immunoglobulin、HBsAg的全称为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外-斐试验的全称为Weil-Felix、McAb的全称为mono-clonal antibody、HCV的全称为hepatitis  C  Virus、AFP的全称为alpha-fetoprotein等等,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大部分常用免疫学简写;第二,在ELISA应用过程中,找一份标准的全英文使用说明书,先让实习学生初步翻译,讲出其主要内容,对于一些相对专业一点的单词,查阅专业词典,分段讲解其操作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举一反三让学生牢记其内容,实际上此类实验的操作说明大同小异,学生就可以触类旁通。通过上述努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初步奠定其专业外语能力,为实习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很快适应临床免疫学检验工作需要打下坚实基础。

 

7.重视服务意识培养

 

篇(7)

医学检验专业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1-2],属于多技术和多学科交叉的实验诊断性和实践性强的应用学科。临床实习是医学检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以后能够独立工作的基础途径。临床实习要求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锻炼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然而,医学检验专业的临床实习教学工作还面临着许多困难[3-4],例如实习时间相对短暂、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以及学生临床知识相对欠缺等。面对挑战,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新时期医学检验专业人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依据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的要求[5-6],结合目前实习教学中的问题,直面挑战,积极探索医学检验临床实习教学新模式,为培养新时期的医学检验人才提供有效可行的实习途径。

1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实习教学现状

第一,教材方面,目前传统课堂讲授内容更新不及时,不能反映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另外首都医科大学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以检验专业内容为主,临床医学的内容过少,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临床知识内容明显不足,临床思维能力欠缺。第二,师资力量方面,作为教学医院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日常工作量大,带教教师都是兼职带教,既要兼顾临床一线工作又要进行实习带教,造成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局面。第三,学生方面,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尤其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实习的中后期大多数学生忙于参加各种形式的招聘和面试,因此影响了实习质量。

2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实习的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大量现代化仪器设备的使用,临床检验工作的重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检测体系的建立、检验质量的保证、检验过程的分析和检验结果的审核与解释目前是目前检验科工作的重中之重[7-8]。这就要求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特别是临床实习阶段的教学必须要与时俱进,因此实习带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侧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和考核体系,已经成为提高检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7]。

3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实习的教学目标

第一,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分析和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临床实习过程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堂已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把理论上升为实践经验,结合临床实际工作,能够融会贯通分析和处理临床工作常见问题。第二,增强学生临床思维,提高与临床沟通的能力。随着医学的发展检验医学专业的桥梁作用越来越明显,实验室与临床的积极沟通有助于实验室检验质量的提升,有助于临床诊疗技术的提升,有助于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更有助于新时期检验医学人才的培养。

4医学检验专业新型临床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随着现代化大型自动化设备流水线的使用,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内容也应与时俱进。由于大型自动化设备本身的重复性很高,使检验前和检验后过程的差错占检验错误的百分率逐年提高[9]。首先临床教师在带教实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关注检验前和检验后过程,强调检验前、中、后各过程之间的关联性,并注意检验前和检验后过程知识的系统讲解,从而与全面质量控制的理念相适应[10]。其次,在引导学生建立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基础上带教教师应注意讲解实验结果的质量控制、校准程序(计量学溯源)、生物参考区间和可报告区间等,这有利于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室临床解释,掌握变异的潜在来源,为他们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实习教学内容应加强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引入实际病例,拓宽临床疾病知识,使学生将医学检验的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更好的衔接,提高与临床沟通的能力[11]。

4.2带教教师导师制教研室选拔各专业组具

有高级职称且丰富知识经验的教师作为实习带教导师,通过面试谈话和学生双向交流,学生根据专业兴趣选择自己的导师,导师根据学生的理论基础选择心仪的学生,每个导师负责指导1~3名学生。同时导师选择有余力的优秀学生进行临床科研思维的培养,例如课题选择和设计、科研方法的应用、文献检索以及论文写作等。通过导师制使每个学生对实习阶段所学更能有所侧重,更有利于激烈的就业竞争,同时为医学检验专业科研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4.3发挥检验医师作用,教学中注重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医学检验;实习

医学检验是运用现代化学、物理检测方法和手段进行医学诊断的一门学科,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是一门实操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高校要把教学作为中心工作,重点要放到提高质量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因此,在培养医学检验工作者的过程中,我们除了注重学校医学检验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实习阶段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培养的也不容忽视。目前,检验医学实习教育已进入“以能力培养为目标(Competence-basedEducation,CBE)”的阶段,有效实施反馈-矫正的教学评价过程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环节,形成性评价则是这一环节的重要方法[1]。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进行,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2007年,李井泉全文翻译HersheySB教授题为“医学生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运用”文章,才进一步将形成性评价引入医学教学[2]。近年来,国内医学教育形成性评价研究发展迅速,论文数量逐步上升,引入形成性评价后,针对教学效果评价,即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提高与否的研究偏多,而对评价方案及评价体系研究较少。至今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及值得广泛借鉴的评价模式[3]。为此,本文将探索制定医学检验实习中形成性评价体系,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为进一步提高医学检验专业实习带教质量、提高学生实习效果提供参考。

1医学检验实习中形成性评价体系构建

制定一套适合本科室实习生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是实施形成性评价、提高实习带教质量的前提。在临床检验基础的理论授课过程中,有学者进行了形成性评价,通过评价、反馈、矫正三个步骤,提高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4]。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中,有教师构建了包括卷面考核(终结性评价)、平时考核(形成性评价)和小组活动合作学习考核(形成性评价)的评价体系[5]。这些评价体系的制定,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有较显著的作用,对我们制定实习中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提供了参考。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形成性评价的实施,实习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实习目的和进度,在实习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带教老师可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了解学生实习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双方都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修正措施,达到良好的带教和实习效果。为此,我们在2015—2016年度实习生中尝试进行形成性评价,制定了适合本科室实际情况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以期进一步提升实习生的积极性和实习效果。

1.1制定明确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我们以实纲为依据,根据不同层次实习生的特点,制定《实习轮转记录》(学生用)和《实习考核要点》(教师用)。两份材料均包括详细的实习内容和目标,不同的是教师用《实习考核要点》中会明确标识带教和出科考核的重点内容,方便带教老师有目的的对实习生进行考核。在实习生入科时,《实习轮转记录》人手一份。内容包括各组轮转时间(细化到各岗位轮转时间)、实习内容和目标(明确哪些内容熟悉、哪些内容掌握、哪些内容了解等)、掌握情况(自评、带教老师评价)、带教老师签名。在实习过程中同学可以不断对照表格的内容进行自我评估,有重点的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实习,最终全面掌握实习内容。带教老师也可以根据《实习考核要点》及时掌握实习情况,调整带教策略,并按要点进行考核。

1.2定期评价

我们每季度收集实习生的《实习轮转记录》,对他们的实习情况进行集中评价。先对表格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之后总结表格反应的问题,了解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同时,在每组轮转结束后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操作两部分,进一步评价实习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每一轮的考试题目由带教老师从《实习考核要点》中随机抽取,不固定考试题目,避免学生临时“抱佛脚”。对未达到出科要求的同学要寻找原因,对症解决问题,必要时重新进行薄弱环节的实习,帮助其保质保量的完成实习。

1.3不定期访谈

在实习的整个过程中,除了定期对实习内容进行评价,我们还要关注实习生的思想情况、生活情况等,帮助他们解决影响学习的障碍,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开展这项工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工作闲暇时,与同学聊天,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了解他们实习、生活情况;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负责实习生的老师建立实习生QQ群、微信群等,大家可以在这个平台交流,有问题随时,老师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想法。对于问题突出的同学,要重点关注。对于一些特殊同学,要给予多一点关注,让他们融入实习生的大家庭,与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形成性评价不是为了选拔个别优秀学生,而是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质,不断改进他们的学习方法,让大多数同学有所提升[6]。

2医学检验实习形成性评价的实践效果

试行了形成性评价体系后,我们对实习生的实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发现有以下改变:

2.1实习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

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对照《实习轮转记录》,可以随时对自己的实习内容掌握情况进行自评,有意识的主动对薄弱点进行实习,他们在实习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有明显提升。此外,由于出科考试题目不固定,带教老师在考试前随机抽题,因此,同学主动对实习内容进行全面掌握。在动手操作方面,同学会利用工作之余自行练习。工作中遇到不熟悉的知识点时,同学会主动翻书查看,积极性明显提高。

2.2实习生专业知识体系更完善

我们制定的《实习轮转记录》中不仅包括操作内容,还有理论内容。因此,同学会根据要求补充欠缺和遗忘的理论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督促理论学习的效果。在科室,同学除了翻阅自己的教学书籍,我们在每个实习组内都准备了相关的指导书籍,同学可以随时查阅。最终,实习生不仅能完成一份标本的检验,还能对报告反应的问题进行判断和合理解释,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独立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3带教工作井然有序

在我们试行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中,除了制定适用于实习生的《实习轮转记录》,还包括适用于带教老师的《实习考核要点》,而且突出了重点带教和考核内容。这样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重点突出,有效引导实习生在大纲要求的范围内实习。同时,我们对实习时间的管理具体到每个岗位,这样同学和老师都可以按时间进行实习和带教,避免出现虽然每个大组实习时间固定,但在有些岗位轮转时间长,有些岗位又没有轮到的情况。为每个同学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能熟悉每一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和工作内容。

2.4加强实习生和带教老师的沟通

在形成性评价体系中有很多沟通的环节。在一季度一次的集中评价结束后,我们要和所有实习生进行座谈,给他们反馈评价的结果、发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同时,还要听取他们对实习的意见和建议,不断督促我们进行改革。同时,我们也要定期与带教老师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实习的动态,发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老师一起讨论解决方案,完善带教管理。此外,利用现有的交流平台,QQ、微信、邮箱等,跟同学、老师及时进行交流,加强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不但拉近了老师与同学的关系,也掌握了同学在实习中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便于更好的进行管理。

2.5增强实习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检验科实习生学历层次较复杂,包括中专、大专、本科及研究生。怎样使他们既能牢固掌握必须的专业技能,又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并且形成很好的学习氛围,是我们形成性评价开展的又一重要目的。经过试行,结合同行的经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加大形成性评价在成绩评价中比例,改变了考试方式单一、学生重结果轻过程的状况,利于提高实习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加重视平时学习,在实习中加强团队合作精神[7]。

2.6达到学生实习的期望,实现科室和学生双满意

实习是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和学习专业技能的关键阶段。同学来医院实习,除了有学习的目标,还带着一些其他的愿望[8]。比如,通过优秀的实习表现,获得优秀实习生等荣誉称号,为今后找工作、考研、出国等打下基础。在形成性评价体系执行的过程中,我们也考虑到学生的这些诉求,通过平时的座谈、交流等,全面了解学生的表现,在评分表上有所体现,为实习结束时评比提供客观依据,使真正优秀的同学脱颖而出。

3本次形成性评价的不足之处

在我科引入形成性评价体系后,在实习带教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3.1形成性评价体系内容有待完善

虽然我们在借鉴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经验,结合我科的情况制定了该评价体系,但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评价内容尚未包括对学生除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能力的考察。比如,某些同学创新能力强,在实习过程中,发现某些手工操作的不便利,自己发明了小的装置,替代了以前的操作,为实际工作带来了方便。这样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我们应该在评分系统中有所体现。再如,有些同学领导能力很强,在医院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中,率领大家夺得了好的名次,为科室和班级争了光。这样的领导才能我们也应该在评分系统中有所体现。

3.2考评方式有待量化

在目前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中,我们只对每个专业组实习内容设计了总的评分,没有细化到每个知识点和操作技术。这样不利于更客观地反应每个知识点和技术的掌握情况。此外,对于考勤、专业知识以外能力的评分等缺乏相应的量化考评,使一些有特殊能力的同学在评分体系不能得分。这样在最终进行全面考核时缺失了部分考评数据,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平原则。

3.3缺乏激励机制

在执行形成性评价体系的这一年里,同学们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由于条件的限制,实习结束时,我们按学校的要求,只将个别优秀实习生报送到学校,由学校进行奖励。这样对大多数认真实习、成绩优异的同学是有些许挫败感的。这也不利于他们今后工作中长久的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因此,在后续完善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工作中,我们将补充激励机制,使每一个优秀的同学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被大家认可的。综上所述,在医学检验这门实践性学科中引入形成性评价,可以促进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实习效果。同时,有利于带教老师的带教和管理,使整个实习过程井然有序。最终使实习生圆满的完成实习,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对我们存在的问题,在后续的实习管理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姚磊.形成性评价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3):533-535.

[2]HERSHERSBELL.医学生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运用[J].李井泉,译.中国全科医学,2007,10(4):285.

[3]蒋敏丽,徐森明,莫颂轶.形成性评价在国内医学教育中应用现况与分析[J].高教论坛,2016(1):95-97.

[4]张海燕,李晶琴,许子华,等.形成性评价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检验基础中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7):2695-2697.

[5]冯辉,祁赞梅,曹雅明.形成性评价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6,36(8):1172-1175.

[6]李斌,苏燕,杨文杰,等.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践[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6(2):3-6.

篇(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76-01

超声诊断是临床四大影像诊断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具有微创、方便、快捷等多种优点,且诊断效果非常显著,诊断率极高,对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1],基于此种特点,目前超声诊断方法已成为医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因此,加强超声诊断的临床实习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笔者就简单分析我院接收的50例超声诊断临床带教的临床资料及效果,旨在探究科学、系统、完善的超声诊断临床带教方法,以期为提高医学生的超声诊断学习效果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5月接收的50例超声诊断医学实习生,均为本科学历,其中男性22例,占44%,年龄在22-28岁之间,平均(24.6±1.3)岁,女性28例,占56%,年龄在23-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1±0.5)岁。

1.2超声诊断基本知识掌握情况50例医学实习生中,超声诊断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较好的为21例,占42%,掌握一般的为17例,占34%,掌握较差的为11例,占22%;超声诊断操作能力较好地为13例,占26%,一般的为24例,占48%,较差的为13例,占26%。

1.3研究方法我院将50例实习生的性别、年龄、学历、超声诊断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模式等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分析,从而总结超声诊断的临床带教方法。

1.4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6.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且50例医学实习生信息中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不具有临床统计意义。2结果

通过分析总结发现,超声诊断临床带教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实习生超声诊断基本知识匮乏、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带教学习课时不足等。

2.1实习生超声诊断基本知识匮乏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无论是大专学历、本科学历或硕士研究生,对超声诊断的基本知识都比较薄弱,超声诊断理论专业知识非常匮乏,50例实习生中,超声诊断基本知识掌握较好的仅有21例,还达不到一半的比例,为超声诊断临床带教增加了难度。

2.2超声诊断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可能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学习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差,部分实习生对超声诊断的基本操作都不能完全掌握,对于探头的型号、频率如何选择搞不清。50例实习生中,实际操作能力较高的仅有13例,只占了26%的比例。

2.3带教学习课时不足除了实习生本身因素外,我院超声诊断临床带教也存在课时不足的缺点,一般每天超声科学习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导致实习生对超声诊断仪器、使用方法等的认识不全面,降低了实习生超声诊断的实习效率。

3讨论

3.1重视超声诊断理论知识教学超声诊断理论基础知识是保证学生超声诊断学习的基础,一味的忽略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会使学生对超声诊断基本原理、基本知识认识不足,不利于学生超声诊断的临床学习,因此,为了提高医学生的超声诊断技能,必须加强理论教学,比如,在每天的带教学习中,带教教师可以花一个小时进行超声诊断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熟悉超声诊断的原理、方法,并抽查医学生掌握情况。

3.2运用PBL教学模式引导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因此,在超声诊断临床带教中,带教教师应该就某典型超声诊断案例采用PBL教学[2],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超声诊断学习效率,比如,带教教师可以以“乳腺疾病超声诊断”为例,为学生提供乳腺疾病超声诊断方法、声像图、治疗效果等,并与学生探讨其他疾病的超声诊断方法,促进学生超声诊断的学习。

篇(10)

七年制医学硕士生扩大招生是近几年的事,由于这些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交流能力、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备较快的接受新事物的潜力和能力。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我们的教学组在学生课间实习中对骨科医学教育的观察、实习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新的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1充分认识七年制学生的特点

在传统的医学生课间实习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全面系统的复课讲授的理论知识,有时结合一些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实习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忽视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对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七年制学生骨科课间实习时,我们充分了解了七年制学生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的特点,注重学生的自己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在短暂的课间实习时间里让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充分发挥,改变以往实习“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的模式,实行“教师唱配角学生唱主角”,以适应新世纪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才竞争的需求,为使医学生的培养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实习课程设置及内容的改变

七年制课间实习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五步”教学方针,即走“学生-教师-学生-教师-学生”路线。实习过程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诊查、处理病人、操作使用石膏夹板,对这些东西先有感性认识,教师讲解后再由学生自己总结分析错误所在,之后教师再予总结评价,最后进行学生考核。使学生先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实践与所学理论相结合去理解分析问题,从而加深印象,提高实习效果。实验组按照此方针总结出“五步”教学方法:学生自行操作、处理-教师讲解-学生自行纠正错误-教师总结评价-学生实习考核。注重实践,发挥潜能,创新思维。在实习中结合实例讲解骨科理学检查、骨科石膏夹板牵引技术、骨科影像学检查基础等实用内容,使学生理解并能利用这些骨科基本技能。对照组仍采用传统的教师单纯讲授典型病例和石膏夹板牵引技术,然后即由学生操作的教学方法。

3具体实施方法

本学期七年制学生共72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18人,2组作为实验组,另两组作为对照组。每组实习18学时。

3.1典型病例实习

实验组首先选择急诊骨折病人统一问诊、查体(注意避免加重病人痛苦),回到教室要求每个学生均作为主治医生给出初步诊断、辅助检查方法、治疗处理意见。然后老师和同学共同对每一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分析学生正确处理方法及错误所在,最后得出明确诊断,正确治疗处理意见。教师尽可能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再结合大课所学理论提示性给出结论。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教师评价,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良好。对照组则完全由老师进行示范讲解,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操作实习。实习结束按照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全真试题进行理论考核。

3.2骨科检查法实习

实验组:(1)运用投影仪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学习观看骨科检查法的正规操作;(2)学生交叉进行骨科体格检查,教师在旁进行辅导,纠正检查中的错误;(3)教师选择典型体征病人让学生实际查体操作。对照组:(1)教师示范骨科检查法的正规操作;(2)学生交叉进行骨科体格检查,教师在旁进行辅导,纠正检查中的错误。

最后一天进行实际操作考核。

3.3石膏、小夹板技术实习

实验组:(1)首先由学生按照自己掌握的知识尝试使用石膏和小夹板。(2)教师集中讲解骨科石膏、小夹板技术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正确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教师进行示范石膏、小夹板的操作。(3)教师示范后学生自己总结纠正首次石膏、小夹板操作中的错误,教师最后再给予评价和最终总结。学生再次交叉分别进行石膏、小夹板的操作。对照组:(1)教师集中讲解骨科石膏夹板牵引技术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具体的方法、注意事项。(2)教师进行示范石膏、小夹板的操作。(3)学生交叉分别进行石膏、小夹板的操作。

石膏管型、小夹板操作统一考核。

4教改结果考核

4.1床典型病例处理考核

国家执业医师考试骨科部分共21题,实验组2组共36人,对照组共36人分别进行考核结果见表1。表1临床典型病例处理考核(略)

对考核结果进行χ2检验分析可以看出,P<0.05,实验组比对照组具有明显优势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4.2石膏夹板考核

以教科书理论叙述为判定标准,对学生逐一考核石膏或夹板(任选其一)使用操作技术,分为优、良、差三等。经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比对照组实习效果好。见表2。表2石膏夹板考核(略)

上一篇: 小班实习个人期末总结 下一篇: 机电施工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