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6:33: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 保障问题。由于德育地位不高,所有的课时都被学科课程占得满满的,唯有的课外时间也被“特长”训练占领,学校没有固定的德育时间;班主任只是维和部队,只管学生生活事务,教师忙于教学,不顾学生品德养成。
3. 资源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多数县级中职学校始终将重心放在学生职业技术学习与训练等方面,忽略了德育的重要性。再加上县级中职学校缺乏完善的管理模式,且管理理念相对滞后,致使“德育成员”参与德育的积极性不高、能动性不强,从而严重影响到德育的质量和效率。
4. 理念问题。国内多数县级中职学校在德育方面的理念问题同样较突出,如经费投入、政策兑现及时间保障等,受以上多方面问题的影响,致使诸多领导及教师将德育视为附带工作,为发展为“只问课业,不管德育”现状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此外相当一部分领导及教师还普遍认为开展“建设道德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德育工作是一种无用功行为,并坚持摒弃这种行为。
二、中职德育问题的对策
1. 构建完善的一整套机制。首先,保障机制。要加大对德育在时间、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明确相应的岗位编制,构建健全的经费投入体系,以确保经费能够实现专款专用,塑造良好的德育研究、学习及工作等设施设备条件;其次,建设机制。县级中职学校德育实质上为一项政策性较强、业务水平较高的事业,要求构建健全的责任机制,同时组织各级行政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及学校业务部门建立完善的德育网络,明确各机构职责权限,依托责任机制与德育网络,以促进德育工作高效开展;最后,评估机制。要求县级中职学校着力于教育教学工作评估制度、课程建设制度及资源整合制度等方面构建该项机制,借助该机制既有助于充分调动德育人员工作能动性、积极性,又对推动德育机构建设极具现实意义。
2. 建立一体化德育绿色通道组织。一体化德育绿色通道组织主要包括德育专项资源制度、德育培训者管理制度、业务统管制度及德育认证制度等,其中运用德育专项资金制度通过统一管理使用经费以规避资源截留或挪用现象的发生;运用德育培训者管理制度通过统一调配使用人员以实现人力资源共享;运用业务统管制度通过对课程开发、人员调配等多方面进行统一部署,以保证德育工作严谨性、稳定性的;运用德育认证制度通过统一管理德育信息与过程、统一认证德育绩效以防止德育重形式、无效果现象。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依据“五化”标准,同时借助考试考核机制增强师资队伍素质、水平,同时作为一直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要保证具备高超的专业知识水平,又要确保该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此外要求师资队伍内的各级教师切实做到与时俱进、更新自我,不断增强自身道德素养。
4. 贯彻正确的教学原则,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据新华网北京5月17日报道,我国已成为全球信息通信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1.44亿,其中宽带上网用户9700万户。由此可见,互联网在我国各地、各领域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发展,各门学科争相占据这一互动交往平台。网络所涉及的内容除了科学技术外,人文科学领域的知识也逐步地丰富了起来,蕴涵于其中的价值思想也是多种多样。网络内容呈现出多样复杂性特征,对于普通的网络使用者来说,由于时间和地理的跨度,以及内容的信息符号化,网络交往的确是具有虚拟隐蔽性。而从网络使用者的年龄分布来看,18岁以下的用户2000年1月仅占2.4%,到2002年7月就达到了16.3%,到2006年学生用户已经达到了40%,这体现了互联网生力军年轻化的国际性趋势。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们由于生理上的缺陷而形成的特殊性格、心理往往使他们脱离集体,自我封闭,这使得他们更加愿意通过网络来倾诉自己的烦恼,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网络成为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最好渠道。但是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理性分辨是非的能力差,而信息量巨大,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网络使得特教学校对学生德育管理的难度与日俱增。特别是多样复杂的内容,多元的价值,虚拟隐蔽的交往将使特教学校的德育在网络时代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网络化时代,特教学校德育管理并非是一帆风顺的。网络时代的德育管理者必须对网络影响德育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不是一味简单地拒绝、抵制,而是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网络进行充分地开发利用。我们特教学校德育管理者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按照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适时地调整学校德育方法手段,发挥学校德育管理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应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一致的前提下,遵循导、督、防、诲四项原则。
一、因势利导原则
由于特教学校学生理性思维发展不成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较差,思想免疫力不强,学生主体行为容易失范。因此,要求教师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发挥德育管理的主导功能,优化网络环境利用网络开展多样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实现自我教育和管理。而引导的关键所在是,使学生进行目的性学习、娱乐活动,提供有益的网络活动场所。为此,学校应给学生介绍一些有益学习的网站,并自觉建设形式灵活多样、轻松活泼的校园网站,满足学生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因势利导”,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放纵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流向非法网页或沉迷于游戏等,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思想品德。也不是一味的禁止,导致学生的逆反,或落后于时展的步伐。
为此,网络时代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基础。首先要有网络德育意识。在网络时代,增强教师网络德育意识是搞好德育管理的关键。在网络多元文化的价值冲突中,我们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技术对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桥梁纽带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按照党和国家既定的教育方针政策进行德育管理,保证德育管理的方向的可靠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其次,是网络主体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互联网得以完整体现。为此,教师必须改变工作作风,认识到学生自主性对德育管理的意义,以“人本”关怀学生方能适应网络背景下的德育。第三,教师应有一定的网络资源意识。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只要能主动获得信息和利用信息,就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选择信息提供指导。
二、勤查严督原则
目前,学生的网络技术水平普遍比较高,教师除了过硬的思想素质外,同时,还必须具有娴熟的现代教育技术,因此,提高广大教师计算机技术和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已是当务之急。熟练地操纵网络、驾御网络能及时地处理网络中所产生的问题,比如说,制作网页,设置防火墙,服务器等等。不仅保证了德育的方向性,还使德育工作更加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只有在教师熟练地掌握了网络的技能和技巧后,教师才能真正在网络时代起到德育管理过程中的引导和监督作用。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随意性,互联网有使学生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的一面,但是,残疾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往往会形成与健全孩子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他们把握道德认知能力较差、政治方向的能力和思想抵御能力不强,因此,在积极引导,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勤查严督。经常性地检查浏览历史记录,对于合理的予以鼓励;对于非法地行为应及时地教育、制止。学校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使用网络的主动性也较强,易于操控。较难的是,社会中的“网吧”和家庭网络的使用控制。因此除了学校外,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负起责任来,加强德育网络的有机联系。这样才能对学生网络使用真正的“勤查严督”。
转贴于 三、防微杜渐原则
“防微杜渐”原则,不是禁止学生使用互联网,而是针对学生个体多样性、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而作出必要且适当的反应。在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情形下,构建相关的监控机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控制,或运用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控制信息源也是必要的。
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这要更多地依赖于社会网络技术。特教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网络技术是比较有限,而目前的特教学校学生的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有时也是有心无力,对学生的说教如“过耳之风”难见成效。有人说,新时代的文盲是不识电脑网络者。因此,不仅学校教师要普及网络应用知识,家长们也要对此问题加于重视。如今,不少家长还是“电脑盲”,对孩子的思想品德的管理乏力。
就如此情况而言,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在思想价值等方面保护特教学校生的义务和责任。通过编写一定的程序限制学生登录不良网站浏览不良的信息,并为他们引入科学、健康的信息软件,搭建健康有益的网络信息平台。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借助行政手段加强对社会上网吧的监控和管理,取缔非法网吧。尽可能从源头上减少黑、黄、赌、毒等信息垃圾的传播。贯彻“防微杜渐”原则,真正做到德育内容上纯洁性,增强学校德育效果。
四、谆谆教诲原则
一些学生“道听途说”,或使用搜索引擎时获得的某些网站极具蛊惑性和诱惑性的信息,只要思想上稍微懈怠就容易误入歧途。为了特教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贯彻“谆谆教诲”原则。正如孔子所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1]在这里,贯彻“谆谆教诲”原则,应以鼓励先进为主,批评教育为辅,树立榜样模范积极引导,逐步规范网络德育。
首先,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积极抵制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吸收网络文化,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道德判断能力,这也确实是网络德育的任务之一。并且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杜绝不文明的网上行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自觉规范网上行为,杜绝网上破坏性行为的发生。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通过网络取得的成绩予与鼓励和表彰,以模范榜样典型促进学生健康使用网络。其次,学校也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及时地对非正常心理行为进行疏导、纠偏,以解决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隐患。长时间的上网,对学生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很容易患上网络成瘾综合症。建立网络心理咨询站,借助网络的匿名性,隐蔽性,在自身努力及老师的帮助下,可以使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求得心理平衡,达到医治心理疾病的效果。最后,还应提及的是,对学生的监督教育也绝不是学校一方的事情,也要求家长和社会共同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要给特教学校德育营建一个良好的小环境,而且还要给特教学校德育营建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三、德育处确定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并负责检查落实、督导和评估,组织好升国旗、时事教育等德育工作日常性工作,抓好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四、协助校长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建立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制度,贯彻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五、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好学生校内外德育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军事培训、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六、加强德育科学研究,经常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组织必要的参观学习,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申报德育科研课题,积极参与德育教研活动,以科研为先导,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主动性。
七、积极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环境育人和服务育人,建设动态(常换常新)的“德育园地”和有感召力的“提醒语”(名人名言等)。负责校报校刊工作,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八、指导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参与听课评课,督促学科教学德育目标的落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有计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校园气氛。
九、加强对学生的校外教育工作,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参与青少年的德育工作,特别要加强学生家长、居委会、派出所、媒体等方面的联系,形成学校为中心,周边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社区教育网络。
十、认真贯彻奖惩规定,负责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干部”、“文明班级”。
十一、班主任要认真贯彻《小学德育纲要》、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符合班级实际的规章制度。
十二、班主任要认真培养班干部,形成强有力的班级领导核心,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
十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十四、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接待日。班主任老师要经常和家长联系,适时召开家长会,认真接待家长来访,加强育人的针对性。
十五、班主任要配合德育处开展工作,组织指导学生德育考核;组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学生干部”,积极争创文明班级。
十六、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要做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根据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德育渗透教育。
卢梭说过:“不要对你的学生进行任何种类的口头教训,应该使他们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让学生真正自主地处理班级日常事务,在其过程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培养能力,从道德品质和能力培养角度出发,对高中生的成长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这也符合新时期优秀人才培养对高中教育提出的要求。在这一点上,班务日记应当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有利于促进班级风气的优化,有利于减轻班主任工作负担,有利于对学生的操行评定,还能形成管理公开化的模式,形成班主任、任课老师、班干部、学生多渠道的互相管理、互相监督,从而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
一、运用班务日记制度实施班级管理的原则
基于对建立班务日记制度的价值思考,笔者近两年将这一制度作为高中生德育的一个重要方法进行了试行和探索。主要是依据学生提议和讨论结果,结合本校班级考核制度设计班务日记格式,以求规范地明确集体和个人的任务。然后依据班务日记将班级管理分为出勤纪律、学生作业、行规仪表、劳动卫生、突况等五方面,落实到人。其次是配以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和班干部轮岗制。
经过两年时间的摸索,笔者总结了以下在高中班级管理中运用班务日记制度的几条原则。
1.全面性原则。即全班每名学生均应有机会参与管理班级一切日常事务。首先是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当班干部,即班干部轮岗制。具体地说是班长由“海选”(学生提名,学生选举)产生,并组阁班委;两个月轮岗一次再行选举,班委不设“常委”,所有班干部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其次是每位干部对应定点包干若干管理工作,及时记录并自主处理不正常情况,严重的情况及班委无法处理的情况则上报给班主任处理。全面性原则的贯彻不但能使班级一切日常事务及突发事件能得到及时处理,并且充分营造了民主管理气氛,使每个学生真正得到锻炼机会。
2.经常性原则。即班主任经常观察班务日记。一来可以掌握班级学生动态,及时调整班级管理工作方针;二来可以掌握班干部工作情况,对班干部工作作出及时正确的评价;三来可以发现日记的不合理之处,并根据学生讨论及时调整日记内容。经常性原则的贯彻能使班级平稳发展,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3.规范性原则。即班务日记的记录要规范,不走过场。规范性原则的贯彻,能使班级日记制度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从而保证班务日记制度实施的效果,不流于形式。
4.考核性原则。即将班务日记和学生德育量化考核、班干部考评结合起来。一是与德育量化考核方案的配合,定期(最好是以周为单位时间)进行量化评分,并公布考核结果,借助舆论以建立激励机制,鞭策学生培养更好的自律意识和自省能力。二是进行阶段工作总结(以一个月或两个月为单位时间),结合学校的班级考核结果和班级民主生活会考核班干部工作,“论功行赏”,以激励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考核性原则的贯彻,目的在于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尊重与谅解,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5.公开性原则。即班务日记定点放置,供师生共同检查监督。公开性原则的贯彻,目的在于使班级管理透明化,并使更多的人参与班级的民主管理,促进班集体向良好的运行轨道健康发展。
关键词:主体性德育 德育 德育评估
Key words:Independent moral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appraisal
作者简介:钟玲会,女,华东师大政治学系0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64-01
主体性德育理念不仅仅是德育实施过程中所应贯彻的理念,而且在德育评估当中更应该贯彻这一理念,它对于培养学生“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的德性,检测德育的实效性,反思德育方法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主体性德育理念即在教育者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参与性、创造性等,从而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人格的教育。它是现代德育的一种理念和发展方向,体现了人本精神。主体性德育理念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德育新理念,理念是一种导向,是一种灵魂,是一种保证。
德育评估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也必然贯彻主体性德育理念。德育评估是检测德育运行机制,检验德育实践效果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德育科学化,优化德育实施过程,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也是督促受教育者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忽略德育理念的贯彻,将会使德育事倍功半。[1]
以往的德育评估缺乏对主体性德育理念的贯彻,通常以他评为主,缺少学生的自评,也没有让学生参与到德育评估方案的设计当中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造成了学生对评估的不重视和反感。而且在他评中,德育评估也往往被当作例行公事,简单地做个鉴定,写出评语或打完分数之后,向学校或有关部门提交个报告就完事。结果使评估不仅没有发挥正确的诊断与调节作用,反而削弱了评估活动的效果,甚至引起学生和评估者之间的矛盾。
德育评估是德育的一个反馈过程,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考评对象实现德育目标。德育实施过程中哪些做的好,好在哪里;哪些做的不好,症结在哪里,应该怎样纠正、改进,这些都要靠评估来诊断。德育目标是否达到,是否需要重新调整德育目标等问题,也要靠德育评估来调节,它可以使德育目标更具有可行性,在更大程度上调动评估对象的主动性。
主体性德育理念是 21 世纪德育理念的重大转变,它弥补了传统德育过于强调社会性而忽略学生主体性的缺陷。在德育评估中树立主体性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评估指标体系中突出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即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学生的参与性,才能真正实现其目的;在德育评估中树立主体性理念,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转变观念、端正思想、明确方向,更好地找准德育工作的战略位置,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从一定程度上讲,能否有效地开展德育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所遵循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性德育理念对德育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德育评估中,贯彻主体性的与理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让学生参与评估体系的设计。德育评估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性,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开放社会中能够进行自主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切实地承担选择的责任。德育评估不是一个单向的由评估者考评学生的简单活动,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复杂活动。[2]因此,整个评估过程采取公开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了解学生在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的心理动态和行为、价值趋向,了解他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有效的指标体系,使德育评估成为评估者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其次,评估要具有层次性,突出个性特征。主体性德育虽然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但我们还要注意到每个学生又是有着个性的,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都是有差别的,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三化”社会状态使现代大学生的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更具个性化。而传统德育评估方式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因此,要充分看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品德发展特点,用不同的指标评价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塑造。在德育评估中,不能一刀切,在设计指标体系中,应根据不同年龄、专业、院系等因素设计,突出个性特征,使评估更趋合理公正。
最后,在德育评估中突出自我评价的板块。德育评估不仅仅是检验德育效果的需要,也是学生寻求自我发展及自我教育的需要。[3]德育评估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以便培养他们用自己掌握的道德观念去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能力。重视自我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突出特点。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自我评价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单一的评价会不仅使评价没有影响力,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不服气的抵制心理,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要使评估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可以学期或学年为阶段在在整个德育评估中进行,也可以针对某一实践活动进行。如把一学年的学习生活、人生感悟、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等写成书面总结,由任课教师、辅导员进行评判,并与学生交流,教师再加以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审视自我、促进自我的完善与发展。
当前,德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德育的实效性取决于对德育对象的规范引导,德育评估是这方面的重要环节,也是难点内容。我们必须在德育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完善德育评估,充分发挥德育对象的主体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改进德育评估的方法,发挥德育评估在德育中应有的作用,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在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教育具有社会性的本质反映,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1](P.22)高职院校重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求高职学生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一、德育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教师是教学过程和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但担负着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受教育者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职责。教师兼有教学者和育人者的双重职能,两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是统一的。但有不少人,甚至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德育与其他课程教育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他们认为,德育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事,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其实德育对学校其他课程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德育强调的是受教育者应具有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素质,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其他学科的教育决定着受教育者具有什么样的知识水平和才能。可以想象,一个学术水平高而没有良好的道德、法纪观念的人,可能会成为社会的“危险品”。 只有将德育和其他课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德育教育的任务。可以说德育对其他学科的教育起着方向盘和引擎的作用。
高职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高校教师必须担负起教书育人职责,增强使命感、以身作则,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师风,以自身的良好品行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施于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相关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去。在专业知识教学环节中挖掘德育教育资源,并适时地渗透到课堂中去,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能自觉地加强道德素养,提高思想境界,以达到育人之目的。“教师应该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2] 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高职课程教学渗透德育是以德治教的要求
以德治教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培育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化建设者具有深刻影响。德育是素质教育中心环节,要培养有道德的学生,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及模范表率作用。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具备教书的本领,而且要有育人的良好品德。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针对“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3]等问题,表明以德治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德治教需要高校教师共同协作、落到实处,这就要求全体教师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各自的课程教学全过程当中。这样,以德治教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而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二)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高职学生是未来现代化建设事业主力军,是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需要,确保他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能抵御各种诱惑和经受得起风浪考验,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情操、 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觉悟,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不断开拓创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志在国庆40周年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的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学问”与“道德”是培养人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高职教师要把德育教育、传授知识、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以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教师应尽量挖掘各课程中的德育教育素材,结合任教学科的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运用变化、发展、联系的观点观察事物现象,抓住本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这样,学生就能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抓住矛盾的变化发展,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必然与偶然、现实与未来等对立统一关系。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扎实的思维基础。
二、高校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基本原则
在面对当前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在中专数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发挥其整体育人功能,笔者认为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更新观念,树立数学素质教学的素质观
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学生主动、全面而且各个不同的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创造。中专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
二、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各个领域的素质教育
(1)、数学教学渗透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数学教学渗透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介绍勾股定理时,应告诉学生是我国西周时期的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的;介绍二项式定理,让学生知道“杨辉三角形”;介绍圆周率,告诉学生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最早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六位。另外,适当介绍我国当代数学家华罗庚自学成才的故事,以及“优选法”的重大贡献;陈景润对“哥达巴赫猜想”中“1+1”的证明。这些都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为国争光的崇高理想。
(2)、数学教学渗透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及各种专业知识,数学教育渗透现代教育的各个学科,应用于现代技术的各个领域,比如:企业管理、财务管理、金融统计、计算机应用等都离不开数学基础,在教学中可结合各个学科介绍一些简单的应用。
(3)、数学教学渗透职业技能素质教育?
数学是一门文化基础知识,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对我们进行专业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数学教育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对我们进行职业培训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职业技能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提高管理能力、交际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
三、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
世界各国在反思评价以往的教育时,都认为过去的教育过于划一和死板,学校面对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忽视了个人需要。素质教育强调遵循个性教育原则,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
德育是五育之首,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要想在数学教学中做好德育工作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去努力钻研、探究。笔者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中略有心得,现浅谈如下:
一、摆正位置,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科德育渗透原则?
(1)坚持有意原则。牢固树立在每一学科的教学中都要渗透德育的思想。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针对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特征,确立本学科德育目标体系,实行德育目标控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坚持有序原则。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德育内容结构的序列性和完整性,对教学中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以求得良好的整体效应。
(3)坚持有机原则。找准渗透点,选择教学的某一环节、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作为突破口,适当、适时、适量地进行德育,做到知识与德育水融,避免穿靴戴帽,牵强附会。?
(4)坚持示范性原则。教师是课堂中德育的渗透者,也是学生道德学习的生动教材。教师要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道德修养,努力成为道德的楷模,学生自觉学习的榜样。
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灵活渗透德育
(1)、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思想品德。
尽管数学知识是抽象和概括的,但其中也蕴含了许多德育因素与机会。对于教师来说,关键不是数学教学中缺少德育内容,而是缺少发现、挖掘和把握的能力。只要用心为之,不难找到让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途径。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同时在教学知识时,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教学中。
(2)、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合作性学习中,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了学生的心田。
(3)、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
(4)、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是一门联系性极强的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摄取有关德育信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在中专数学教育中,我们应该立足于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参透,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机渗透,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高科技职业人材服务。
参考文献:
评估,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对某事物或活动做出评述和估量。所谓中职学校工作绩效评估,是指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目标,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合理的评估指标、客观的评估方法,对中职德育的实际效果进行准确的估量和评价。研究和开展德育评估,对于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东省教育厅在规划“十二五”教育工作时,把“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评估机制创新研究”确定为“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并组织了专门力量,制定了评估体系,确定了评估方法,通过了试点评估,现计划在全省中职学校逐步展开。笔者就“为什么评”“如何评” “评有什么用”三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一、中职德育评估的必要性考量
面对名目繁多、要求不一的评估,很多中职德育工作者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评?依据在哪里?有什么意义?笔者以为,中职德育评估的必要性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 落实各级相关文件精神的需要。
2004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学校德育进行督导评估”。2009年,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地要把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纳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选表彰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制度和综合评价机制”。 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文明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团省委、省妇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更进一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要把中职学生、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列入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并合理确定权重。建立健全中职学生、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制度和绩效评价机制,探索开展全省中职学校、技工学校德育评估工作,促进全省中职学生、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规范管理和科学发展。”上述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开展科学的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评估。
(二) 贯彻政府战略决策的需要。
200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提出“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2010年,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发展壮大职业教育”中,明确提出要抓实抓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建设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四大重点工作。由此可见,开展中职德育评估,提高中职办学质量,是贯彻政府战略决策的现实需要。
(三) 提高中职办学质量的需要。
1999年至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迅猛,但并没有很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于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办学基础薄弱、办学经验不足等原因,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离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中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从某种程度上说,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还不能相提并论。因此,未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不是扩大规模,而是提高办学质量。学校教育,德育为先,中职德育评估的基本原则“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恰恰契合这种需要。
二、中职德育评估的科学性考量
既然有必要评,那么“如何评”就是很多人关心的重点问题。一个好的评估,其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办法一定要具有可测性和可行性,科学合理,客观公正,清楚明了,便于操作。
(一) 评估内容的科学性。
一是德育评估指标的科学性。我们必须将原则性、概括性、抽象性的德育总目标和大要求逐级分解和细化,使之成为具体化、行为化、可量化的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就是德育评估的“指标”。指标是否科学、合理、准确往往决定着评估结果的有效性。评估指标不仅需要在总体上符合党和国家对中职德育工作的总方针和总要求,还要符合中职德育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中职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实际,评估指标的具体指向明确。二是德育评估指标权重的科学性。每一项指标的权重,反映出它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估指标与其自身的权重系数构成了德育评估的指标体系。如果指标的权重系数偏大或偏小,都不能真正反映出指标的价值和地位,进而使整个指标体系不合理,造成德育评估的结论失真,降低评估的有效性。
目前,广东教育厅根据广东中职德育的实际情况,分层次、按板块、有重点地确定了评估指标体系,每项指标按重要程度设定相应的权重,并对应出相应的分值,定性定量相结合,把定性转化为定量,由定量反映定性。具体为:一级指标4个,指标名称及权重分别为德育基础(22%)、德育实施(53%)、德育效果(15%)、德育创新与特色(10%)。二级指标19个,其中一级指标“德育基础”下设5个二级指标,指标名称及权重分别为德育理念(3%)、德育机构(5%)、德育制度(4%)、德育经费(4%)、全员育人(6%);一级指标“德育实施”下设9个二级指标,指标名称及权重分别为班主任工作(11%)、德育课程(7%)、校园文化(7%)、团委学生会工作(5%)、实习实训(4%)、心理健康教育(5%)、专题教育(4%)、宿舍管理(5%)、合力育人(5%);一级指标“德育效果”下设3个二级指标,指标名称及权重分别为教师表现(3%)、学生表现(5%)、学校综合评价(7%);一级指标“德育创新与特色”下设2个二级指标,指标名称及权重分别为德育科研(6%)、德育工作获奖(4%);三级指标共66个,其中有“设立德育专项经费”等8个必达指标。该指标体系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既务实又创新,主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重视中职德育实施过程,一级指标“德育实施”下设9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权重达53%,这反映评估取向注重中职德育过程,只有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不打扣折规范开展德育工作,才能最终保证中职德育实效,这是当下中职教育由“量变”向“质变”转变过程中的最关键的考量因素。二是重视中职德育特色,一级指标单独设置“德育创新与特色”,权重为10%。这反映“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评估取向,注重中职德育的特色化构建,做到既能整体呈现德育工作的共性,又能突出职业教育职业性特点;做到既能整体显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共性,又能个体凸显每所中职学校的个性特色、亮点品牌;做到既能整体反映我国中职德育的共性,又能彰显广东中职德育的地方特色,突出广东先行先试的实践探索和个性化追求。三是强调了中职德育的根本,在三级指标中明确开列出8项必须指标,从德育经费、全员育人、德育课程“五落实”等强调了中职德育的基本保障,又从学生犯罪、学校公共安全、学生人身安全等强调了中职德育的基本底线。
(二) 评估方式的科学性。
一是德育评估程序的科学性。为了保证评估结果可靠性,评估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步骤进行。每一次德育评估从组织机构到具体负责人,从具体规章制度到评估时间和地点,都必须有详细的计划和周密的安排。评估方案不仅要科学合理,工作程序更需要严格规范,这是德育评估有效性的内在科学性要求。二是评估信息收集的科学性。信息是德育评估中最基础的要素,德育评估要科学客观,就必须避免“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必须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和程序,科学选取有代表的评估样本,灵活运用各种评估方法,使搜集的评估信息更加全面、客观、准确。三是评估信息分析的科学性,德育是一项长期工作,也可以说是一项隐性很强的工作,评估收集上来的信息,如果只有定性没有定量,就无从把握德育工作的具体水平。如果只有定量没有定性,就无从进行深度分析,给出一个具体的结论。因此必须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做到既有定性分析又能量化显示,使评估“成绩总结恰当、问题指出准确、整改指导到位”。
在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中职德育工作绩效试点评估中,制定了严格的评估程序,如规定了评估组一般由5人组成,组长、副组长由省市督学、市教育局主管中职学校德育副局长、市教育局德育科长或教育专家担任,组员分别由校长(书记)或主管德育副校长(副书记)、学生科长、德育课高级教师构成。明确规定了评估采取听、查、看、测、访、议等多维方式进行,“听”是指听取学校德育工作情况的汇报,分别召开接收实习实训单位和用人单位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听取对学校工作的反映和意见,随机进入课室和实训场地听课(德育课为必听课);“查”是指查阅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会议记录、领导讲话、学生管理制度、学生活动方案及活动总结及其它档案资料;“看”是指察看校容校貌、校园秩序和校园文化设施、心理咨询辅导室、学生宿舍、饭堂,观摩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或社团活动;“问”是指对学生、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访”是指专访校长(书记)、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学生科长、团委书记、班主任、教师、学生、企业代表;“议”是指评估组在听、查、看、问、访的基础上,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打分,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综合分析评议,形成初步反馈意见。另外,在具体评估的过程中,明确“分类指导与分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兼顾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大中城市与乡镇农村职校、公办职校与民办职校等方面的差异,在指标设计和具体评估中针对不同情况有不同的侧重,同时采取省级、市级分层组织评估的方法,评估结论分市德育不达标学校、市德育达标学校、市德育示范学校、省德育示范学校四个层次。
三、中职德育评估的目标性考量
明确了评估的必要性,也知道了如何去评,但评到底会起什么作用?这同样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实施中职德育工作绩效评估的终极目标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大批德技双高、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具体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 对学校而言。
1.促进规范化管理。在中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今天,每个地区、每所职校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育模式、德育内容、德育手段五花八门,不一而足。通过评估,能指导和帮助中职学校总结德育工作经验,发现存在问题,排除发展隐忧,破解发展难题,引导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迈上规范化管理台阶,夯实德育根基。
2.形成长效化机制。在当下不少职校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德育困局,究其原因,就是工作没形成一套长效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评估,接受评估专家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诊断和评定,就能帮助中职学校整改存在问题,加强工作薄弱环节,从而发现规律、把握规律,建立起一套属于自身的长效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3.促进特色化发展。当下不少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与普通中学雷同、与其他中职学校雷同的一面,没有自身鲜明特色。所谓的特色化发展,就是在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上,进行的个性化操作。通过评估,在评估专家的指导下,总结成绩,发现优势,明确在今后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突出个性,打造品牌,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二) 对学生而言。
1.促进健康成长。通过评估,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质量,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养成社会公德、文明行为和职业道德,成为德技双高、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2.促进毕业就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素质、过硬职业技能的中职毕业生无疑是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通过评估,可促进中职学校整体德育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为学生的德性成长和专业成才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培育学生的可持续能力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从而促进学生顺利毕业就业和未来可持续发展。
(三) 对教育主管部门而言。
1.摸清德育现状。通过评估,检查各中职学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国全省中职德育工作会议和相关文件精神的真实情况,客观、全面、真实地掌握全省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况和质量,为教育厅以及其他政府工作部门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的工作决策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和素材。
2.浓郁德育氛围。通过评估,及时向教育部门、其他相关政府工作部门、社会公众、中职学校提供中职德育的客观实况,让社会各方了解中职德育,关心中职德育,从而浓郁中职德育氛围,形成中职德育合力,促进中职德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3.建立监测体系。通过评估,逐步建立起全省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质量监测体系,实现全省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时管理。如及时公开公布评估结果,畅通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区组织、企业等多方监督渠道,实施中职德育工作的动态管理,建立中职德育工作动态绩效评估等,从而全面提升广东中职德育工作水平,提高广东中职学校办学质量。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学校德育工作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以***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加强小公民道德建设,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题词为指导,将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进取精神、自律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个领域开展“全面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提高、注重实效”的德育工作。
二、工作目标:
大力营造浓厚的校园育人环境,在学校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强化两个意识,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生活意识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自我管理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三、工作思路:
1、以学生为本,道德为先,法律为准,发展为重,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2、将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注重班主任的队伍建设,树立“以德立教”,强化六种意识,发扬五种精神,突出四条途径。
四、工作要点
1、实施《纲要》,提高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实效。为进一步增强学生思品教育的实效性,坚持“细、实、新、活”的原则,积极探索“以生为本”的育人之路,强化建设“自主教育”,抓好家、校、社区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开展好少先队、班主任工作两大主要阵地活动;以文明班级和红旗班级建设评比、重大节日主题教育、班队会课等平时教育为三大载体;依据“小公民道德建设”的“五化”方略(细化教育内容、强化教育实践、亮化教育榜样、净化教育基地、优化教育合力)。不断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努力形成德育工作的新格局,取得德育工作的新成效。
2、继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切实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从造就新世纪“四有”合格人才的根本任务出发,在德育工作中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把爱国主义这个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民族情感的历史主题继续深化,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树立投身于社会主义祖国伟大建设的强烈义务感和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62-01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不仅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还肩负着培养和造就一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重任。因此,这就要求班主任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采用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方式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一 以理解和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突破点
1.要尊重学生
德育教育是班主任教育的重要工作,它应当建立在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信任的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是每一位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即便学生犯了错误,也要在批评教育时尊重他们的人格,一定要注意批评时的技巧和言辞,以免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教育既要起到教育批评的效果,还要让他们的自尊心得以被保护。如果班主任一味地训斥,只能使学生对班主任的教育和批评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和反感心理,当然,班主任在批评教育时更不能挖苦和讽刺学生。只有教师对学生尊重,才能使师生关系变得更为融洽,才会使德育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2.要有爱心
对学生的教育必须建立在有爱的基础上。从爱心出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突破点,把爱渗透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是班主任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证。作为班主任,应该爱每一个学生,爱生如子、爱生如兄弟姐妹。当然,在爱的基础上一定要严加管教,不能对他们放任自流。同时,班主任对学生管理要讲原则,做到严而有爱、爱中有严,这样才能让他们成长得更优秀。班主任要关心和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要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是对的,是应该的,是真心希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只有师生感情不断加深,才能充分发挥以爱育德的教育作用。
二 班主任要做好道德榜样,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班主任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做人态度、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初中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与好奇的年龄阶段,缺乏对事物的评判能力。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影响源”,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举止得体的重要性,即所谓“言传重于身教”。另外,班主任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加强德育理念的学习。
三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如不浪费财物、不随意花钱、不随地丢垃圾;养成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不违反校纪、努力学习、塑造自我、对自己的未来负责等。班主任应鼓励学生主动承担责任、树立责任心,从最基本的遵守学校纪律和“班级公约”做起,激发他们潜在的自觉意识和公德意识,对所做的事进行自我判断,让他们多一份思考、多一些理智,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从而不断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四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增强学生们的竞争意识,我在班级组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互帮小组,各小组进行评比,像设立“一对一”“互帮互学”“争夺流动红旗”等,使学生们展开友好的竞争,从个人到小组、从小组到大组再从大组到全班,全方位竞争的局面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学习好的同学生之间开展竞争,学习中等学生之间开展竞争,学困生也不愿落后,使比、学、赶、帮在班级中蔚然成风。实际上每个学生都不甘落后,都愿意成为一名优秀学生。有了竞争才有动力,有了动力就能促进每个学生不断进步,最终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不断提高。班主任想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就必须要以学生为主,形成自觉、自律、自强、团结、进取的班风,从而使学生在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挖掘德育潜能,全方位提升德育素质。
总之,班级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单位。而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灵魂,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和落实者,这对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每一位班主任都应高度重视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