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金融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1 16:48: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本科金融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本科金融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57-0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经济可称为金融经济时代,因此金融学课程在财经类院校本科教学的培养方案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非金融类经管专业本科生一般都会开设金融学相关课程,有的称为《货币银行学》,有的称为《金融学》,并且在其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当前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在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探究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当前非金融类经管专业金融学教学的当务之急。本文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材选取和教学内容编排不够合理。目前国内多数院校都选择《货币银行学》作为财经类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的唯一课程。国内比较这方面的经典教材是黄达老先生主编的全国优秀教材《货币银行学》(2003年改版以后更名为《金融学》),其他各校自编教材从内容上看基本也秉承该教材的体系。这些教材基本都偏重于宏观金融,而对于微观金融则关注不够。而且全国同类教材结构体系过于趋同,缺少针对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特色教材。从各高校《货币银行学》或《金融学》的教学大纲来看,教学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五大板块:一是金融基础理论,包括货币、信用和利率等内容;二是金融市场和机构介绍,包括对不同金融子市场的简介、对不同金融中介机构的简介;三是货币理论和政策,包括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等相关理论和政策;四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关问题,包括金融抑制、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等内容;五是与国际金融相关的内容,包括外汇和汇率、国际收支平衡等内容。这样的内容设计看似面面俱到,但正因为内容过于庞杂,而非金融专业对金融学课程的课时安排一般只有一学期36课时或54课时,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就是走马观花式的简单介绍,难以突出重点和专业特色,学生学后可能就是记住一些专业名词,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特征和规律还是摸不着头脑,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的组织未体现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目前国内高校非金融专业和金融专业本科生使用的《金融学》教材基本是相同的。对于金融专业本科生而言,《金融学》只是其专业基础课,在学习完这门专业基础课后,还将进一步学习金融学专业的不同分支学科课程,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公司理财等,会对在货币银行学中所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而对于非金融专业本科普及金融知识式教学而言,由于缺乏后续课程对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因而需要在这一门课内使其对金融运行规律和机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对社会上的金融现象基本可以做出较为正确的解读,并且对于其本专业的学习可以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而从目前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设计来看,显然难以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效果。此外,授课教师基本来自于金融系或金融学院的专业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有所侧重,而是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没有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3.教学内容改革没有跟上金融实践的发展。高校教学改革是年年在谈,年年在研究,但往往谈得较多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而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改革却谈得不够。特别对于金融学教学而言,教学内容改革显然落后于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一方面是我国的金融改革实践如火如荼、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却是金融学教学内容十几年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些金融实践的发展,需要在金融学教学中加以体现和解读,而如果沿用传统教材的内容体系,过于强调货币发展、银行运行和货币政策等内容,忽视对微观金融运行机理的分析,则会使学生因所学内容与实践脱节而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达不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二、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其原因其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认识上的原因。

篇(2)

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本科《金融学》课程在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课堂中,讲授的是货币银行学(Money and Banking)内容,相当于国外课程体系中的货币经济学(Monetary Economics),范畴主要涵盖货币体系、信用、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等,其中侧重的是宏观运行机制,当然也包括一些微观运行机制。而目前经过一系列的教学课程改革之后,金融学的教学已经基本与国际接轨,其包含的内容也与国外课程体系中的金融学(Finance)基本相同,主要讨论如何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对稀缺资源进行跨时期的分配。显然与以往的金融学(或货币银行学)不同,现今的金融学已侧重于微观机制方面,与微观主体的金融决策行为越来越靠近,开始逐步体现出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的特点。于是在教学方面,第一,过去的以介绍和理解概念、评介我国金融体系结构、了解金融机构职能和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等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和理念已显得不再实用,与微观个体关联更紧密的企业和家庭的金融决策、资本资产的定价等内容成为整个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第二,以填鸭式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也早已不能成为主体,针对应用型课程的更加新颖和灵活的现代教学方式被运用于金融学的课堂之中。

一、用诸多金融实例先引起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

在本科生的教学中,我们始终认为首先培养起学生对该门学科或理论的兴趣是关键之一。直接对学生讲授枯燥的金融理论可能会让他们一开始就觉得“学而无用、食之无味”,更何况金融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现实和人们生活联系得比较紧密的学科。所以在教学初始,应该运用金融领域内的诸多实例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如在介绍金融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或金融是什么时,我们大可不必按书照搬“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中如何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的学科”诸如此类的话语,而是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即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金融学、什么是金融。比如可以问学生,如果今天遇到这样的情形:你拥有5万元的股票、一套房子、5万元的存款和10万元的现金,那么在目前的股票市场状况和银行利率水平等背景下,你将如何在5年内分配自己手中的这些资源。这样一来,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当前金融形势(包括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银行利率水平及宏观经济背景等)的认识和思考,另一方面真正体会了“什么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走势和银行利率的不确定性)配置自己的资源,并且是时间上的配置。再如在介绍金融系统的职能时,其中一项职能是“金融系统提供管理和转移风险的方法”,如果只是按原话来介绍,学生可能会陷入迷惑――金融系统怎么管理?又如何转移风险?倘若我们换之以实例,比如现在的保险公司,你去投了一笔车险,为什么你会觉得心安了很多,而且自愿地每月付出资金用于保费?原因即在于,实际上你通过保险公司转移了风险。

二、巧设疑问,激发好奇心,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探究的气氛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教授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时,为学生们设立疑点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将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如在学习通货膨胀率对利率的影响时,可以提出“发生通货膨胀是有利于债权人还是有利于债务人或是不相干”这样的疑问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去思考,这时学生的思维往往相当活跃,当思维充分发散后就会做出种种假设。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做假设性的对比,如假设通货膨胀率为2%和4%的两种情况,向银行的借款利率是6%,进行对比后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结果发现通货膨胀时往往有利于债务人,之后再通过分析和计算导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式。再如,在讲授生命周期理财计划中遗产对一个人一生消费的影响时,可以让他们考虑如果父母想为子女留下大约500,000元的遗产,每年要牺牲多少消费,或者可能不用牺牲自己的消费而达成目标。疑问一提出,学生们会变得饶有兴趣,发挥想象以及联系现实做出各种猜想和假设。这时可以不直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猜想和假设,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或测算来验证。一言以蔽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巧设疑问,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余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三、巧妙实施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高参与

细细回味以前在中学时期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我们不难发现它关注更多地还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体验快乐变成了反应灵敏、成绩优异者的专利,思考不成熟和反应迟缓者得到的永远是不愉快。很多学生就在这种循环往复的提问与答问中磨灭了举手回答问题的冲动,选择了消极坐等。于是,进入大学之后,不少学生仍停留在中学时期养成的“消极坐等”习惯之中,还有一些学生因害怕回答错误或幼稚而被人饥笑,被动地沦为听众。而进行“互动式”教学几乎是每个教师都清楚的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教师掌握进度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应该如何更加“巧妙”地实施互动式教学,特别是在目前《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中。因为大部分的知识可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所以一方面,让学生回答问题应该考虑到学生们之前的知识背景,避免提出远远超出他们知识范畴的深奥问题,也最好不要提出太大众化的问题,如在谈到“人力资本”的概念时,可以提出“什么是人力资本,它与人口的概念差别是什么”等问题,如果学生能很快地回答出问题的要点,再继续提出引导他们的问题:是否想过如何量化人力资本?另一方面,我认为“点名提问”的方式值得商榷,特别是课堂气氛本来就比较安静的班级,点名起来回答问题会使气氛更加沉闷和紧张,尤其会给一些学生带来过大的精神压力,使得学习课堂知识变成了一种煎熬,本来感兴趣的知识都变成了一种负担。鉴于此,我们提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一起回答的方式。有时学生之间的答案有可能不同或完全相反,这时恰是能达到最好教学效果――学生高参与的最佳途径,先不要急于肯定一方与否定另一方,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思考下去,最后自然地得出对错。

四、围绕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培养集合思维

篇(3)

二、工科院校本科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现状分析

(一)工科院校本科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概述

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在《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中指出,高校应依据自身优势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理工类大学可发展数理金融和方法论特色。经过几年改革,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突出工科特色,强调金融学与数理方法、工程思维相结合,强调定量分析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加微观金融课程开设的比例,不断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目前一些理工类大学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主要表现为强调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金融学与工程思维、数理方法的密切结合,以及强调金融实践课程的教学。

(二)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现状

从辽宁省来看,开设本科金融学专业的9所理工类高校也在进行着课程体系的优化。其中走在前沿的如大连理工大学,依靠学校深厚的理工背景,使金融学和数学密切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量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目前大连理工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已经形成逐层推进的包括数理基础、国际化(英语能力)、金融专业知识、金融专业实践和金融专业拓展的五大模块。辽宁工业大学本科金融学专业是新设专业,也在不断地进行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和优化。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迫切需求,我校金融学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成长创新型、国际视野型和综合应用型金融人才。本科教育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我校金融学本科专业将培养重点放在具备优良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专业复合人才。知识结构实现“经济理论+金融理论+金融投资实务”三位一体,能力结构实现“获取+应用+创新”层次递进,以保证优良的综合业务素质。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下,我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目前优化为四个模块: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块。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包括外语必修、计算机、数理分析方法、管理学科基础、法律基础五个子模块,共80学分,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41%,充分符合了本科阶段通识教育的要求,知识结构全面合理。子模块课程依托学校公共基础课平台,逐渐从基础教育必修课程过渡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外语必修模块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金融英语、经济预测与决策(双语)等;计算机模块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金融电子化等;数理分析方法模块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管理学科基础模块课程包括管理学、会计学、信用管理概论、企业信用管理等;法律基础模块课程包括经济法、国际商法、金融监管学等。此外,学校其他院系和其他专业教师还未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公共选修课,目的是拓展学生视野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75学分,由专业必修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组成,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39%,约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66%。由宏观金融课程和微观金融课程组成。宏观金融类课程以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为核心展开,包括中央银行学、财政学、保险学、国际金融学等,注重金融理论的夯实,微观金融类课程以金融市场学为核心展开,包括金融投资学、投资银行学、金融衍生工具、金融工程、国际结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信用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公司金融、资本运营、基金管理、财产保险、人寿保险等。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将根据实际需求,在规定的学分内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专业能力培养模块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投资、风险管理、金融产品等各类业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形成适应性较强的、灵活的专业能力,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36学分,由金融基础技能和实务技能模块组成,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19%,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32%。专业基础技能模块包括统计软件实训、会计模拟实训、社会调查、商务礼仪等,金融实务技能模块包括国际结算实训、保险业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综合实训、金融投资综合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的金融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2学分,重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个模块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1%,约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2%。具体包括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学术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参加研究性学习项目;参加专业能力竞赛;进行社会调研及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参加开放性实验;创业实训等。这一模块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创新精神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经过几年的研讨与改革,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不断地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然而,就目前改革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比改革效果好的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体系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突出,外语必修模块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国际信贷、国际税收、国际经济学等课程脱节,双语课程开设不足。其次,数理分析方法模块与计算机模块突出了工科院校特色,但与金融学专业的融合度还不足。第三,专业选修课程虽在更新,但课程种类不够丰富。第四,实践和创新模块比例有增加的空间。结合我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情况,并借鉴老牌名校的建设经验,提出优化工科院校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的具体建议。

三、进一步优化工科院校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总体思想

工科院校优化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系应立足于本科阶段培养通识人才的大目标,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及专业基础知识的夯实。同时充分利用工科院校的数理、计算机等资源优势,努力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后续可塑性强、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成长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具体建议

1.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强调知识结构体系的全面性。在金融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传统金融正在演化为以电子信息化、系统工程化为特点的现代金融。金融学科的发展特点要求金融人才的培养要强化外语、数学、法律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尤其是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更要突出自身的数理优势。同时,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阶段,仅仅通过四年的学习不可能掌握金融专业全部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建设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系时注重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高知识综合化程度,有利于增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块体现了金融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进一步优化时可以考虑在高年级开设一些与数理、计算机知识融合度更高的选修课程,如金融计量学等。同时提高英语与专业融合度,如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国际经济学等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增强学生国际化程度。

2.注重宏观金融课程和微观金融课程的平衡,突出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灵活性。金融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就是以宏观金融课程为基础,如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保险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等,培养学生宏观思维和分析能力,夯实专业基础理论;以微观金融类课程为核心,丰富如商业银行经营、金融市场运作、公司金融、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等方向的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设计、开发、经营、评估等实际工作做好铺垫。

篇(4)

我国金融学本科创新实践课程设置缺陷

1.课程实施过程中社会联系不足。美国院校一个比较普遍的创新教学方式就是请知名企业或经济家与同学零距离更直接地交流探讨金融知识。他们相对于老师而言,除了拥有很多的理论知识,还充满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对同学未来进入社会能起到一些更积极的作用。中国高等院校的经济类课程设置大部分只停留于简单的课堂教学,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做到学以致用。2.模拟课程仿真性不足。美国院校设置了很多模拟操作比赛课程。这在我国高等院校中也开设了诸如此类的课程,但是由于软件开发程度的不同,我国的模拟课程虽说是叫模拟,但仍然是脱离实际的。但国外的模拟软件相对于我国仿真程度就高了很多。我国高等院校金融学本科实践创新课程内容的空洞与陈旧,也是造成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本市场的供需脱钩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中美金融学专业实践创新课程设置的比较,中西结合,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我国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

篇(5)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越来越多具有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的金融从业人员,这些都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得以实现。

一是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定位中我们可以知道,应用型本科是需要培养贴近社会实际需要的专门人才,因此应用型金融学本科毕业生不仅仅需要基本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教学工作不可偏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得以实现。

二是实践教学是从理论上升到实践的必由之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也就是实践。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是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参与到社会建设的优秀品质,并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为学生能够快速的融入社会创造条件。

三是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具有广泛性和立体性的特点,这些是培养学生创新力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实践能力,创新力就无从谈起,随着金融业的高速发展,金融业对于从业人员创新力的要求更是不断提升,创新力的基础是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恰恰是形成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四是实践教学的更深层次还在于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修养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有效方式,使大学生更快的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金融是经济之本,更注重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金融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所以,在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培养中,实践教学是金融学专业必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学生必须完成本专业所要求的所有实践教学内容,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途径

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得以实现:

(一)课堂中实践教学

此类实践教学活动是在校内课堂上或校内实验室环境内,以理论解释和模拟演练为基础来进行的实践教学,其主要形式有“案例式教学”,这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结合授课内容,选择与之相关的近期中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当下的时事往往是学生所了解并想迫切知道原因的;另一方面,运用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去进行分析、推理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及时发现不足并对其进行弥补,提高学生们分析与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创新力,并且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也是日后学生工作中所需要提升的方面。“课程实验教学”是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安排,根据需要对课程组织一定学时的实验内容,教师设计好既定的实验项目和要求,运用实验室的硬件和教学软件进行模拟金融交易,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等来测定学生对金融知识的把握和解决实际问题,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课堂外的实践教学

课堂外的实践教学是以提升学生职业意识、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力为主要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来得以实现:“金融模拟竞赛”,在校园内组织形式多样的金融模拟类竞赛,在学生范围内大力宣传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例如模拟炒股、模拟外汇操作、模拟期货交易等,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参与金融实践的兴趣,使其对金融操作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力都有所锻炼和提升,并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更高层次的竞赛,为学生们对外交流创造条件,增加学校的知名度,以及查找差距;通过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制定“投资与理财规划书”,让学生在遵循国家金融及投资方向等相关政策和法规,通过运用课堂上所学的金融类基础理论,模拟对企业、家庭或个人的投资与理财规划书,既可以增加学生的专业公文写作能力和提升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为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金融分析能力和管理理财工具的能力;举办金融热点问题辩论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同学对金融热点问题的关注度,提高社会责任感;举办“金融知识讲座”学校或院系可邀请相关的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以及金融专家、学者等围绕某一金融问题举办讲座,这样学生不仅能及时了解金融时事动态,掌握最新的金融知识,而且能接触到许多真实且有代表性的金融案例和数据,培养学生的金融兴趣和数据分析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实际金融工作奠定基础。

(三)校外实践教学

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比不可少的教育环节。校外实践教学是利用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现场认知实习”,组织学生到金融机构去感受金融职场氛围和环境,这种往往是在模拟环节中无法实现的,使学生从心理上更早的培养职业意识;“参观金融实务流程”,即由现场专业职场人员讲解并进行实务演示,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并全面了解金融操作的基本流程;“专业技能训练”通过设立模拟银行或模拟证券公司等,或与金融企业合作设立代培基地,对学生进行专项技能训练,例如银行柜台业务操作能力训练、保险业务操作能力训练,这种专业技能训练要根据教学需要和金融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把握。

(四)社会调查

这是学生利用校园所学的知识如何加以应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检验方式,同学们利用寒暑假或校外实习的机会,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提出合理化建议,这种方式有效的提高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学生步入社会进入职场进行前期锻炼。也是学生们进一步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和综合职业技能,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

(五)毕业实习

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到相应的实习单位进行一段时间的实地锻炼,从事与职员一样的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也是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学校的培养模式的一次检验;同时学生与教师的参与也能帮助金融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利用教师的理论研究参与金融企业的课题研究和金融产品开发与营销提供理论支撑,使校企之间有一个良性的互动和交流,也为日后的教学改革和知识的更新打下基础。

(六)课题研究的参与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大基本职能,但在科研中往往学生参与较少或总是被动参与,因此高校教师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上,应结合课程内容要求和具体实际情况,选择优秀的、能力较强的学生或学生团队,尝试让其参与其中,这种实践过程比单纯的案例分析或者模拟操更具有现实感,对学生而言更加真实和具有价值意义,会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提升学生的理论功底,为日后的进一步深造学习打下基础。

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实践教学能否顺利实施和达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需要一定的保障措施,其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与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具有较高理论造诣和扎实的应用能力的师资力量,是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知识的更新和获得渠道的多样化,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工具的日新月异,金融对经济乃至世界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并得到广泛重视的条件下,对金融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较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力,并能将这些传授给学生,因此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该更多地增加实践经验,应广泛与金融机构、企业加强联系与沟通,熟悉行业的最新动态,条件允许的话,通过校企合作和学校扶持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到金融机构锻炼;同时,学校应鼓励来自金融机构、企业等各类金融机构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来学校进行实践指导,聘任兼职教师也是改善学校师资力量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金融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管理水平也直接体现了一个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级金融人才的有力保障,因此近些年来,国家、省市对于高校的教学基地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实践教学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完备的、有序的、真实的实践场所,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校内基地着重模拟职场的场景和流程,训练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以此来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应本着目标具体化、环境职业化、管理现代化的目标设立,使实践教学基地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贴近现实;校外基地是利用社会资源,把学生放到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的第一线去学习和锻炼,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体会一个从业人员的感觉,通过职感的培养和真实的业务操作,使其知识、能力、素质在实践中得以增强和提高,进而达到社会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由于金融领域的特殊性质,往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需要学校积极进行多方面沟通与洽谈,努力构建互惠双赢的长期校企合作关系,使金融机构和企业成为学校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也要发挥自身科研能力和培养教育优势,为金融机构和企业解决现实问题和为职工进行培训,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共同建设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三)制度建设

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有一系列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并严格按照制度运行,使教学得到全过程的管理和监控。为了保证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之后能够正常开展并保障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建立完善、多元和严谨的教学管理体系,并以强有力的运行机制来作为保障,把每一环节的实践教学工作都能落实到位。这主要包括:建立健全的教学文件,并以此为依据来规范各种教学行为,指导教学活动,对未达到要求的教学行为起到约束;实践程序管理,为了完成实践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实践内容,应对实践操作进行规范化、模块化,使教学更加合理、有序。建立激励机制,过去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为了适应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必须建立一套有利于实践教学体系正常运行的奖惩机制,例如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和经费划拨等教学实务上向有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和部门倾斜;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管理环节,应建立科学的考核方法,针对不同的实践阶段、形式和内容采取不同类型的考试形式,如在沿袭传统的笔试、模拟操作等常规考试形式外,还可以进行专题大作业、专题综合实践等综合型考试等多种创新形式的考试模式。

参考文献

[1]齐美东.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措施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1(5):192-193.

[2]唐志武.地方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0(6):103-105.

[3]满雪东.浅谈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J].商业经济,2011(10):122-124.

篇(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金融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对高层次卓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业现有的人才状况,尤其是高端卓越人才的数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必须充分认识金融学卓越人才开发的重要性和艰巨性,适应时代的需要,针对当前金融学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的路径,探索更为科学的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一)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的金融从业人员高达数百万,但是真正的复合型卓越金融人才的数量却相对较少。据统计,2011年,以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为代表的企业人才需求量较往年出现最大幅度增长。其中,人才需求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基金经理、股票研究员、金融分析师、产品研发人员、渠道销售等高端岗位上。

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很多,近几年,几乎所有财经类院校、部分综合类院校、民办院校都先后开设了金融专业。每年毕业的学生数以万计,由于培养目标的同质化,部分高校已出现本科毕业生结构性过剩的现象,就业压力非常严峻。麦可思公司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金融专业本科生失业人数为6300人,在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量排行榜上排名第七。就业市场对2010届金融专业本科生要求的前三项核心知识分别是:经济学与会计、销售与营销、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这三项核心知识要想获得本质上的提高,除了要有扎实的金融专业理论基础之外,还需要在知识面、沟通能力、应变能力、职业素养等各方面素质上进行全面的提升。

(二)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不尽合理,课程内容有待完善

随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金融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愈加重要,根据金融学科建设的需要,各高校都对金融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但目前的课程体系仍不尽合理,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为:各门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容易造成部分知识点的重复或遗漏;专业课程设置较为单一,选修课程设置偏少,容易出现学生培养的同质化;忽视与数学、外语、计算机、法律等多门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数理基础较为薄弱,造成部分学生在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学、金融计量学、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较大困难。以上种种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不完整,知识结构不合理,系统性不强。

在教学内容上,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更新较慢,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发展,缺乏前瞻性,未能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授课内容上,偏重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忽视对微观领域和数理金融的研究;重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对职业素养的熏陶。

2.实践教学体系、方法和条件的不足

目前,部分本科院校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不合理现象。教学过程中仍未摆脱以教师、课堂讲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在不同实践课程的衔接和学时分配上缺乏整体规划。第二,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创新不足。许多高校金融学实践课程基本上停留在运用教学软件的模式上,更多的是将实践课程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很多实践课程主要是上机模拟操作,考核方式主要是实验报告或论文,单一的教学手段使部分实验教学仍停留在知识传授范畴,还未上升到对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培养的高度。第三,未能形成较好的实践条件。在实践氛围上,相关部门对理论教学更为重视,但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的情况,使学生对自身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没有形成自觉的意识。此外,校内实验室建设有待提高,部分实验室设备陈旧落后,软件更新较慢等现象都无法满足学生充分掌握实践技能的要求。同时,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导致开展毕业实习等校外实践环节的效果并不理想。

3.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手段单一

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下,目前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灌输为主,较少采用启发引导式、辩论互动式、案例分析式、情景模拟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且教学内容枯燥,效率低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缺少主动参与和互动机会,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且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及吸引力,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专业知识兴趣不浓。许多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学生考完试后,很快就将所学知识遗忘,毕业后也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各院校教师队伍一直在不断更新,高学历的教师比例逐步提高,但大多数教师仍缺乏在企业和金融部门的从业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实践能力不足的情况。此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梯队结构尚不尽合理,部分教师对当前金融专业教学的分析角度微观化和研究方法定量化等趋势难以适应,在培养卓越金融人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二、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培养模式思考

(一)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和复合的知识结构;敏锐的观察力、超前的眼光,准确的判断力、充分的竞争意识、较强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以及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

金融学卓越人才的培养,应当以我国金融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结构为导向,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层次性的目标。要从过去为封闭的国内经济金融部门服务转变为为开放的国际经济金融部门培养人才;从单一的为金融机构培养人才,转变为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公司企业、科研院校等在内的整个市场培养人才;从培养窄口径、同质化的一般金融人才转变为培养具有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精英人才。

(二)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的培养定位

本科院校培养金融学卓越人才的定位,应当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如下特点:

1.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学生应当掌握完整、系统且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除了金融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外语、数学、计算机、法律、会计、管理等多元化知识储备。

2.较强的实践能力

卓越的金融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开发的能力。

3.素质的全面提升

专业知识的运用和专业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心理素质、身体条件、职业道德,以及意志品德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直接影响任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诚信水平、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思想道德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

篇(7)

【关键词】

金融学;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解析

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针对金融学本科专业制定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于2013年开始用于全省金融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估。由于各高校金融学专业办学时间不同,所以,为了更突出公平性,该指标体系被进一步分解为适用于普通本科的金融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适用于新建本科的金融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二者差异不大,都是由6个相同的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加专业特色指标(属于加分项)构成,当然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安排有一定区别。在此拟结合新建本科指标体系作一下解析。

一、生源情况

生源情况权重为0.10,其二级指标只有一个:招生录取情况。主要观测点有两个:一是本专业学生入学平均标准分数,其计算方法是:近四年的每名学生高考总分(不包括加分)除以该生所在省高考满分值(文、理分科)后得出标准分的平均值。二是学生入学平均标准分数在学校整体招生中的情况,其计算方法是:近四年该专业国家统一高考录取的学生入学平均标准分数与该校所有国家统一高考录取的学生入学平均标准分数的差值。对于专业建议而言,这个指标可谓是外生变量,与专业建设本身关系不大。

二、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权重为0.20,其二级指标有两个:

(一)培养方案

由2个观测点构成: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由两个二级观测点构成:(1)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的符合程度;(2)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程度。课程体系由三个二级观测点构成:(1)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2)课程设置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支持程度;(3)教学计划中专业主干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对知识和能力要求的支持程度。这个二级指标重在考查培养方案,所以,不断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做到“止于至善”是此指标的题中应有之意。

(二)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由2个观测点构成:(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2)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与实施效果。

三、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权重为0.25,是金融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权重最大的一级指标,它由如下五个二级指标构成:

(一)专业师资基本情况

由6个观测点构成:(1)专业师生比。二级观测点有两个:①专业专任教师师生比,主要考核学校自有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相对数是否达到省里评估要求;②专业专任及兼任教师师生比,主要考核学校专兼职教师整体上是否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2)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主要考核学校金融学专业专任教师中高学历教师比例(。3)高层次专任教师情况,主要考核学校金融学专业教师在国家、省里专业方面的影响力(。4)近四年本专业高级职称专任教师为本专业本科生授课情况,包括两个二级观测点:①近四年本专业教授为本专业本科生授课的授课率;②近四年由本专业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的比例。(5)具有行业经历专任教师比例。

(二)专业专任教师科研情况

由3个观测点构成:(1)近四年专任教师发表学术论文情况。(2)近四年专任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情况。在此,只有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省政府哲学社科奖和国金融学会优秀成果奖才计入统计范畴。(3)近四年专任教师主持科研项目情况,只有以第一立项单位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部委级项目和省教育、财政厅、哲学/社科基金项目才列入统计范畴。

(三)专任教师教研情况

由3个观测点构成:(1)近四年专任教师发表教研论文数量。(2)近十年专任教师主持编写本专业教材情况(。3)近十年专任教师主持省级以上教研项目情况。国家及省教育行政部门教改立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中国高教学会立项课题都在统计范畴。

(四)实验实践教学条件

由3个观测点构成:(1)现有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含软件)生均值。(2)近四年新增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含软件)生均值。(3)近四年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数量及各基地实习学生人次数与专业在校生总数的比值。

(五)图书资料由2个观测点构成

(1)现有生均专业纸质图书资料册数。(2)现有专业电子图书资料源的个数,随书的资料光盘和独立学院母体学校的资源不包括在内。

四、本科教学工程与教学成果奖

本科教学工程与教学成果奖权重为0.15,由两个二级指标构成: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和教学成果奖。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由2个观测点构成:(1)历年省级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教学工程项目主要强调省级以上示范专业、特色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精品课程、双语示范课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立体化教材、精品教材等的建设。(2)历年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只要是教师参与完成的即可统计。

五、教学质量保障

教学质量保障权重为0.10,由一个二级指标构成:质量保障体系。它强调以下三点:(1)质量监控。它强调教学质量监控的机制及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措施。(2)质量评价。它强调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要健全,并涵盖教学的各个环节,能进行多角度的评价。(3)反馈及效果。主要评价质量保障体系是否有持续改进之效。

六、培养效果

培养效果权重为0.20,由两个二级指标构成:

(一)就业情况与培养质量

由2个观测点构成:(1)近四年就业率情况,主要统计本专业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和灵活就业率。(2)十名优秀校友简介,要求每人简介500字以内。

(二)在校学生综合素质

由4个观测点构成:(1)近四年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及参与科研项目学生人次数与专业在校生总数的比值。创新创业活动指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研项目指学生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国家、省部和市级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2)近四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励情况。只要本专业学生为获奖人之一即可。(3)近四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学生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都可以。(4)五名优秀在校生简介。要求每人简介300字以内。

作者:吴云勇 单位:沈阳工学院

七、专业特色

篇(8)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金融人才,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近年来,人才市场上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矛盾表明:一方面,金融机构、企业对新型金融人才需求急剧增加,迫切需要那些同时具备金融学、财务管理、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能将经济分析、数据处理等工作融于一体,能进行通常的宏观经济分析,特别是能够处理各类微观金融问题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金融专业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为解决这一矛盾,高校必须积极推进金融学科的教学体系改革,特别是大力发展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实验教学,因而以广义实验课程群建设推进金融实验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课程群的研究与实践不足。

金融学科口径宽泛,涉及银行、证券、保险、外汇等多个领域,金融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资源以实现实验教学的集约化、硬件资源的规模化。我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发现:长期以来,金融实验课程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突出,教师们在进行理论课程教学后,从课程自身角度进行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安排,对整个实验体系的考虑较少,容易造成一些课程实验内容的重复,实验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性、顺序性和互补性,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和实验设计的不合理,究其主要原因是对实验课程群的研究和实践不足。

2.实验内容整合与衔接不足。

金融实验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且不断推陈出新。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主要缺陷是管得过多,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几乎都是教师领着学生走,学生自主性较差,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其结果是学生模仿多、被动多、个性少、创新少,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适应期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

3.实验室设备落后,实验教学软件良莠不齐。

实验教学依赖于实验设备条件,添购、更新仪器设备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尽管近几年来各高校不断挖掘潜力,加大了对实验室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实验室的面貌大为改观,但由于学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新专业的不断开设,实验室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另外,实验教学中新的实验、新的应用又对实验设备提出新的要求,实验室设备显得相对落后。此外,当前实验软件市场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软件设计不够完善,运行不稳定,升级能力不强,也给实验课程的建设带来困难。

4.实验课程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大部分学校实验课程的教师仍由理论课程的任课老师担任,他们不仅负责理论部分的课堂教学,而且直接负责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学,专门的实验老师较少。这样的状况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水平、专门的实验老师少;二是理论课程教师兼任实验老师其实验课程的专业性不够强,例如一些老师对软件的功能和应用并不了解,无法回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的现实问题,甚至一些老师对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十分有限,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实验,这也是实验课程建设的一个软肋。

二、对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群建设的构想

1.认真进行广义实验课程群研究,构建“四层次多平台”的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群体系。

在对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进行认真思考、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教师要努力找寻各门实验课程之间的联系与知识内涵的衔接,从广义课程群的角度来构建整个实验教学,能更为有效地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门课程在整个实验教学体系中的作用,达到最优的实验教学效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零散、效率低下、缺乏整体性的实验教学问题。金融学专业广义实验课程群结构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实验课程群总平台分类实验平台业务实验平台具体项目实验平台四个层次构建。其中涵盖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综合应用课的相关知识。各实验平台包括具体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如:分类实验平台主要包括金融业务实验平台,金融理论研究实验平台,以及金融产品研发和设计实验平台,这三个分类实验平台的设计将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业务锻炼与业务创新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对学生的实验训练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整个金融学本科专业广义试验课程群的构架如下图所示。

2.发挥各平台的作用,形成梯级建设模式。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各级实验平台的作用,达到融汇互通的效果。如:分类实验平台包括金融业务实验平台,金融理论研究实验平台,以及金融产品研发和设计实验平台。具体而言,对于金融业务实验平台的实验教学主要是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通过仿真模拟,熟悉金融业务的交易流程和操作;通过业务平台具体下设的项目,让学生掌握具体金融业务的基本内容和实际操作流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毕业后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金融理论研究实验平台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信息进行经济研究,以及运用金融分析软件进行金融建模实验,进行经济预测和决策分析,从更高一层次对学生的金融实验提出要求。因为当今的金融行业不仅需要具体业务的操作者,而且急需能够运用现代化的金融研究手段和工具进行经济和金融研究的研究者。有了上述两个平台实验课程的锻炼和训练,再通过金融产品研发和设计实验平台,从金融学专业的整体知识视角设置一些综合性强、专业面广及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实验方案,综合运用各层次、各阶段的实验内容,打破课程界限。例如,一方面可以结合当前银行项目设计和研发的方向和内容进行模拟设计,甚至可以请银行的人员出题,由学生按要求进行研发和设计,这样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实验训练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兴趣爱好,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和实验方案并进行研究,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的条件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本部分将重点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和层次,在梯级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

3.其他方面的配套。

构建了合理的实验课程群体系,形成了分级有序的实验平台,设计了具体的实验项目,为达到良好实验的效果,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协调与配套。

(1)实验室条件不断完善。实验室条件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看。学校应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金融专业应规划建设如金融研究实验室等理论探究型实验室,模拟银行、模拟证券、保险实验室等应用型实验室,商业银行实践基地、证券实践基地等实务运作实践基地。这些实验室以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建设原则,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提供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实验条件,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另外,金融实验课程需要教学软件,软件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实验课程开设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在采购软件时进行认真比较,选择紧跟行业变化和综合性强的软件,满足实验教学工作的需要。

(2)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设想,结合实验予以探讨和验证。在相关金融知识结构的实验教学中,结合前沿知识的发展以及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运作实例,根据模拟交易系统,分析软件,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是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金融实验教学当中,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更新教学手段,开展信息化辅助实验教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培养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实验课程综合性强,以金融专业的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验为例,该课程以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为基础,融入银行存款业务、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等知识,特别是随着现在银证业务、银保业务的兴起,银行业务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此要求指导教师知识体系完善。其次,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实验课程要紧跟社会、紧跟行业的变化,教师必须密切关注社会与行业的要求,使得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定标准能与社会需求、行业要求接轨。最后,还应培养一批实验教学骨干,鼓励和支持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参与实验室的教学和管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4)实验教材、实验内容的动态建设。实验课不同于理论课,不同高校的实验环境、学生基础和其他条件不尽相同,所以各高校应根据实验教学大纲并结合本校实验环境,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本地方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自己的实验教材。因为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和现实性特点,也要求实验教材和实验内容必须处于一种动态调整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采用这样紧密联系实际的实验教材和实验内容来指导实验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实验教学的目标。

三、结语

探索建设金融学本科专业广义实验课程群,是为了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是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首先,金融实验课程要将专业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训练学生掌握专业分析能力和专业工作方法。其次,金融实验课程应该是对某些经济工作岗位的全面模拟,使学生能通过模拟提前熟悉这些岗位,为就业奠定基础。最后,通过精心设计并充分发挥实验平台的作用,逐步形成由浅入深的梯级建设模式,提高实验教学的层次和水平,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最终实现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康海媛.金融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8,(7).

[2]惠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3]晓星.关于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探讨[J].渤海大学学报,2008,(5).

篇(9)

我们对湖南省长沙市几所本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创业的现状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出金融学专业大学生对创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金融学专业的大学生认为创业首先是开创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他们的创业动机很明确,同时,创业目的也不再单纯是赚钱,从一定意义上说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对于学校经常举办的模拟创业大赛,大学生们认为有兴趣可以积极参加,但大赛毕竟还是与创业实践有一定差距;有创业机遇的话,他们愿意选择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行业,把握好创业的时机进入。他们承认自己对创业知识及政策的了解还不全面,迫切希望学校能在创业教育方面提供指导;尽管大学生们在面对创业失败时表现出了积极乐观的心态,但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对投入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小;相比较选择有资金或学历的合作伙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与有经验的人合作以弥补自己创业能力的缺乏。

二、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创业难的原因

(一)缺乏创业的充分准备

尽管大学生对创业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和热切的期待,但真正力排万难,实施创业的大学生还是不多。其中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市场起伏、法律和政策变动风险、资金有限、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等无法预知的挑战,但多数大学生并未做足创业准备,这无疑加大了创业风险。

(二)缺乏创业启动资金

在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往往是资金的匮乏。大学生,作为没有就业经验的群体,也就意味着没有自己的积蓄。他们能承受的创业投入资金范围有近80%是低于10万元的,而且向银行贷款进行创业资金来源的仅占10%左右。这反映出大学生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强、有关大学生融资的国家优惠政策不被了解;而且也说明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执行情况不甚理想。

(三)缺乏创业具体实践

创业实践的缺乏,也是造成大学生创业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在校期间关注度最高的当然是其所在专业系统性知识的学习,对与创业有关的各类实践活动并没什么具体操作经验。大学的社团虽然也经常邀请知名实业家来校讲座、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举行一些创业大赛,但对完全没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们来说,不仅机会有限,而且还不够深入人心,大学生能从此学到的实践经验仍停留在表面感知上。而一到要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储备的的相关创业知识也就有限了。

(四)缺乏综合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创业过程中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体现,这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而不单纯指某种技能。新时代下,作为复合型人才的大学生,他们在创业实践开始过程中,难免表现出创业各需各项能力的欠缺,尤其是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可能会偏离最初的目标。

三、提升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创业能力的对策

(一)金融学专业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及创新创业能力

1.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不仅包括必要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尤为重要的还有综合性知识,如相关政策、法规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实践证明,只有大学生在校期间构建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才有利于投身社会后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系统性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可通过构建“三大平台”的教学模式来完成,即依托课堂教学、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和校外实践三大平台。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以课外科技创新为主的社团活动是大学生积累创业经验必不可少的实践过程,而校外实践、产学研合作为中心则是开阔大学生视野,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高级阶段。这“三大平台”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助于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2.注重提升自我创新创业素质

当代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考虑外在因素并结合自身条件,做好创业策划等充足的准备以应对未来不对预知的创业困难。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成功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除了熟悉相关心理学和法律知识外,还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性格和不畏艰难的决心,另外还有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当前,很多大学生社交能力不强,有的喜欢长期“宅”在寝室,这容易滋生大学生自私、孤僻的情绪。如果大学生缺乏迎接意外打击、挫折和困难的心理准备,就容易在困境中陷入被动,造成心理失衡乃至崩溃。如何增强大学生自我抗打压能力,磨练出坚毅的品质、自主的思维和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必修功课。

3.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

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多看、多听、多问、多想,反复调査,反复检验,不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大学生要多利用在校期间的空闲时间,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创业计划竞赛,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和提高其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十分有益。

4.探索团队的学习模式

大学生们在参与学科赛事、承接项目的过程中,首先就可组建团队。团队的成员为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会到处寻求答案。大家因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聚集,之后将共同的兴趣爱好得以深入,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团队按规则定期召开交流会,会上师生展开讨论,乐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可通过交流会提出各自新思路、新想法和新创意来解决问题。通过团队的学习,其中的成员还能学会正确处理与团队中不同成员的关系,学会在团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团队也可组织早期毕业的校友重返校园,反馈社会需求,并传授经验。

(二)高校要构建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合理设置创新创业系列课程

首先,高校应开设创新学、创业学方面的公共选修课,使金融学专业的大学生汲取有关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其次,还要通过开设剖析创新创业精神等心理方面的专业课程,提高金融学专业大学生提出金融类创业设计方案、论证创业方案的能力,增强他们不怕面对创业困难的精神;最后,要加强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金融学专业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受到长期身处校园环境的制约而可能本身缺乏创新创业实战方面的经验,学校应多鼓励金融学一线教师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研讨会和科技论坛,使老师们获取经常学习的宝贵机会;金融学专业的实践课上,任课老师应多与本土前沿高新技术企业联系,使金融专业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多多引入实例。同时,金融学专业所在院系可以聘请金融学专业的成功创业人士和校友为客座教授,通过为金融学专业的师生开展专题讲座,传授创新创业方面的技能和知识,使金融学专业的大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创新创业的过程,增强他们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开阔金融学专业师生的视界。

3.健全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学校和院系可以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基金”,来鼓励和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梦想。在校园内营造创新创业的教育氛围,通过对有未来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一定的资金资助,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为金融学专业的大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创业场地和相关的便利措施,对积极参与指导的金融学专业的教师更要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只有建立健全金融学专业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才能吸引更多专业的大学生和教师参与其中,才会使校园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人才脱颖而出。

(三)全社会群策群力关心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1.加强创业基地的创业集群建设

国内目前已建有大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南京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无锡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中国苏州创业园等等。各地政府应加强以创业基地为主要形式的创业集群建设,通过在投融资、法律、会计、管理等方面设立辅导员和创业导师以及孵化企业信用体系,实现全社会宏观、中观和微观资源的有序使用,对发展潜力好、经营规范的骨干孵化企业,由当地高新科技创业发展有限公司参股投资,列为重点跟踪企业,并通过创业股权形式(3%-5%)对企业进行创业辅导,培养企业反哺意识,分享创业成果。通过政府加强对创业基地的建设,为高校师生构建资本、技术、劳动力相结合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创新创业的多种思路和渠道,实现社会资源共享,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2.优化创新创业融资体系

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缺乏创业资金的支助。为了缓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筹资压力,光靠地方高校设立一定的创新创业基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政府要不断改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融资的环境,鼓励社会上有爱心的成功人士,共同设立有资金规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落实创新创业补贴、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实行税费减免等政策,让全社会和大学生整个群体全面了解政府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融资方面的支持,科学地扩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3.家长要理解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74-02

一、本科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大一统”非金融专业,未能体现各专业的学科特点

1.教材选用的大一统。目前,我国高校在《金融学》这一门课程的教材选用上,对于非金融专业和金融专业本科生没有区分,都用的都是大一统的教材。但是《金融学》这门课程对于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本科生而言,先行和后续课程的安排设置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对于金融专业本科生而言,在《金融学》后续的课程设置上还会开设金融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诸如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公司理财、保险学等。这些课程的后续学习对于《金融学》中所学的内容会得到更深层次的巩固和拓展。金融学专业的本科生对于这一门课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而对非金融专业本科生而言,《金融学》的后续课程更多是其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和方向课。

2.教学模式缺乏专业特点。对于非金融专业本科教学而言,一是对于讲授的内容仅仅是在有些章节的深度比较金融学本科专业的要求略浅;二是讲授内容的量与讲授时间之间,只能是更加侧重于对金融知识的普及式教学;三是非金融专业学生,其后续课程是各自本专业的主干课和方向课,同时由于在讲授该门课程时没有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使得《金融学》这门课程既不能有助于学生后续专业的学习,又不能对《金融学》知识进行很好的掌握和运用,导致学生在《金融学》在课程结束后对于该门学科的进一步学习出现断层,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二)纯粹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环节

1.教学内容滞后。现在知识经济时代金融环境日新月异、金融事件层出不穷、金融技术翻天覆地,而金融学教学内容十几年没有太大的改变,教学内容改革显然落后于金融实践的发展。这些金融实践的发展,需要在金融学教学中加以体现和解读。如果沿用传统教材的内容体系,那么在强调货币发展、银行运行和货币政策等内容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微观金融运行机理的分析以及客观现实金融事件和金融环境变化的重大视点问题阐释,那么这样会更加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加深学生对教学理论内容的深入理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式呆板。金融专业本科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后,开设的后续课程中有具体的金融实务操作的实验课程,对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以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而对于非金融专业本科学生而言,在现有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之下,纯粹就是理论知识的罗列、理解,对于现实中的问题,如何来进行操作,没有讲授和教学的安排。

二、本科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进的原则

(一)体现学科专业的差异性

尊重各个不同专业的差异性,按照学科门类或者是一级学科或者是二级学科在金融学教学大纲上应进行区别。这样金融学作为学科基础课,那么对于学生后续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能够起到基础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对金融学实践的实际运用上有具有交大的可能性。

(二)注重实践性教学作为补充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尽管《金融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但对于非金融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教学的深度较之于金融专业教学内容略浅,不需要讲解太深的金融理论。而另一方面,非金融专业本科学生也会面临金融行业的就业机会,那么他们也需要在具备一定金融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金融实践操作能力。这就需要在《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在保持完整的、基础的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兼顾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备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改进本科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社会资源共享,推动实践教学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人才的基地,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后备群体,在其学习期间就应该广泛了解和获取社会市场信息。对于学生专业学习而言,也就需要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实体案例,这些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有些教师在社会团体中有一定的兼职,那么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关的信息;有些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实习相关行业企业;而后者对于现实教学安排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聘请相关部门的政府官员、银行高管等社会精英担任名誉教授、兼职教师等,不定期以讲座、沙龙、论坛等方式作为日常《金融学》教学内容的补充,向学生讲解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金融事件,推动金融学实践教学的进步。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理论教学

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使得我们可以以最低成本享用大量的公共资源。其一,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媒体资源平台,收集到第一手经济金融领域中发生的金融案例,建立金融案例数据库。让学生自愿组织学习小组,应用所学的金融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基本分析方法进行课堂讨论或案例分析,任课教师进行的点评,着力培养非金融专业学生运用金融基本知识分析金融现象、金融问题,并尝试解决的能力。其二,可以利用远程教育系统,不定期的组织学生选听著名大学《金融学》的有关课程。接受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使学生了解金融学发展的前沿理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达到双语教学的效果。

四、结论

通过上文的阐释不难发现,现有金融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缺乏实践培训、没有各专业差异性的不足,改进金融学教学的路径选择包括,加强学校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加强双方的人才互动交流,开展实验室教学方式,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等。

参考文献:

[1]林伟君.校内模拟银行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339-442,448.

[2]杨晓兰,王雁茜,金雪军.在金融教学中应用实验经济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以购买力平价理论检验为例[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3):59-63.

上一篇: 生态园林设计规划 下一篇: 劳动安全教育内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