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设计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1 16:48: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筑工程设计专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建筑工程设计专业

篇(1)

实习时间:2011年7月1318日

实习地点:北京

实习内容: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是来北京的第一天,对于历来没有来过北京的心里是万分激动。下午我便去了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外环绕人工湖,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

2011年7月14日 星期三 晴

今天的天气晴朗,秋高气爽,便来到故宫。故宫的建筑气势恢弘,规模巨大。城墙四角各耸立着一座精巧别致的角楼。故宫宫殿建筑布局沿南北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故宫的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激进和独特风格,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故宫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须弥座式三层平台上,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气势澎湃,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表示出不同凡响的高尚地位。故宫的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社会的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下午俩点我有来到神话中的一池三仙山”北海公园。这里水面开阔,湖光塔影、苍松翠柏、垂柳依依、亭台楼阁、层层叠石、构思布局、形式独特,园内亭台新颖,游廊曲折,富有浓厚的幻想的意境。

北海公园主要的景点有:琼华岛、永安桥、永安寺、善因殿、昆仑石、万福楼、静心斋、白塔…这些景点齐集了北海与众不同的特点。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

篇(2)

随着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施工的技巧和能力、项目管理等相关市场的不断扩大,社会各行业如房地产公司、建筑安装企业、咨询公司等对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建筑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及管理、工程招投标、工程预结算、建筑工程设计、一般房屋建筑与旧房维修改造等工作,适应建筑业现代化生产和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一 、建筑行业人才基本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建筑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已基本形成,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实行了项目负责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同时,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其理论研究也逐步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目前我省建筑市场急需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化的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队伍。然而,由于建筑类普通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过分专业化、学科化,现在社会上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又出现空档,中职教育层次偏低等原因,这样集专业、管理、经济、法律、税务、计算机等知识为一体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建筑人才变得紧俏起来。以发达国家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占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大多已达到30%~60%,而我国尚不足10%,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提出了“积极推进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工学交替”[1]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各高校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大胆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坚持“以行业为依托、职业为特色、能力为本位、质量为准则”的先进教育理念,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主动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

1、重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根据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和施工员、安全员等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安全员等的执业资格标准,与企业技术骨干合作,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重组课程体系。

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院校通过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主动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完善管理和合作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组织联系制度,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和完善“工学结合-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按照“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建设。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操作性实验、应用性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

三、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对毕业生的需求

1、随着建筑行业整体向好,建筑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趋旺。

2、高职成为建筑业招聘毕业生的基本学历要求。

3、建筑企业对这十大热门专业的需求量占建筑行业对毕业生需求量的80%,近年来还以增幅8%的速度稳步增长。

4、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学、电气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暖通工程、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工程造价、道路与桥梁是2006年至2014年建筑企业招聘大中职的前十位。

5、技术类人才成为建筑业招聘永恒的主题,行业的高增长将带来此类人才需求量的放大。

四、建筑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包括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质量监督站、建设单位、监理公司、工程造价咨询等部门。近几年来,国家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其目的就是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事实证明,这种带动作用无疑会增加建筑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但是对人才的需求不会只仅限于传统的房屋建筑工程方面,而是具有较为全面的土木工程基础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这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五、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

1、思想政治素质: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

2、业务能力:了解建筑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计算、制图和实验等基本技能,具有能从事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管理以及建筑工程监理的能力;获得两项以上相关技能证书,如施工员、预算员、材料员、质量员、安全员等。

3、外语能力: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较为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技术资料。

4、计算机应用能力:了解计算机硬软件知识;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和一种汉字输入法;熟练使用Word和Excel和建筑CAD,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与应用能力。

5、身心素质:掌握体育锻炼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乐观向上,团结友爱,身心健康,能胜任本专业工作。

综述,在未来的十多年里,建筑行业将会有一个更大更快的发展,社会对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将逐步转向高职高专培养出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本专业的教学改革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一、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素质

政治上要求进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热爱本职工作,对自己所服务的单位充满感情。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精神,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走弯路。近几年国家对建筑工程设计质量越来越重视,管理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法律、法规、条例也越来越多,而提出要求更是越来越高,面对环保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只有强化学习,才能将国家和省市的相关规范规程体现在实际工程中。

二、不断学习跟上步伐

篇(4)

以此调査研究结果为参照依据,我们对以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教学进行了相关改革,毕业设计阶段,根据学生将来从事岗位情况,实行“分流制”模式,尤其特别加强了毕业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到建筑公司、监理公司、造价咨洵公司、房地产公司、设计院等单位“进行带薪顶岗实训”从书建筑工程施工、监理、设计、预算、测量、质量检验、资料整理等岗位工作和实践的锻炼,从而可使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际工作的方法和程序,为毕业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样才真正实现高职高专所致力追求的培养闷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即使我们的中业牛.在刚参加工作之际,就立即能胜任工作。下面就此项改革做法进行具体论述。

2改革的学方法及弊端

2.1改革前的教学方法

改革前,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毕业设计阶段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所有的毕业牛.都从事建筑工程设计,为避免抄袭,根据不同题目,分不同的小组,然后绘制建筑施工图,计算承重构件的内力、钢筋配置,最后绘制部分结构施工图。毕业设计的成果是部分建筑施工图,部分结构施工图和一部分构件的计算书。

2.2产生的弊端

在毕业设计阶段,所有毕业生都从事建筑工程设计,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去向,对专升本学生或毕业后到建筑设计院工作的学生,比较适合。但对毕业后到建筑公司、监理公司、造价咨询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单位工作的学生非常不利,而这部分学生数量占毕业生总数的90%以h,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由于在毕业设计阶段没有接触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因此,在刚参加工作之际,感到陌生,一切从头学习,工资待遇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这种毕业设计做法既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着学成绩优与劣的差别,也没有考虑到学生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从而导致部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和部分不喜欢建筑设计的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出现应付、抄袭现象,最后致使他们的毕业设计成绩较低,甚至不及格。

3改进方法和步骤

3.1改革的方案

针对上述弊端,我们确定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完成了即将从事工作的实习过程,熟悉实际工作的程序、内容、方式,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教育目标,在刚参加工作时,即能成为一个熟练的、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而也能得到较为优厚的待遇、较高的薪酬。

基于上述改革目的,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阶段的内容进行重点改革:打破以社.那种不分学习程度好坏、不考虑学生就业的方向、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部学生都做建筑工程设计的“一刀切”模式,而是结合学生的就业意向,采用‘‘分流制”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即就业意向,采用设计、施工、监理、预算、测量、盾量检验、资料整理等方向性毕业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毕业后的工作意向,自由选择毕业设计阶段的内容。为保证此项改革起到实效,我们实行“自愿报岗,岗前培训、顶岗实训、穿插讲座、定期汇报、校企共管”。从而使每个学生的自身优势和兴趣爱好都有了施展的空间、避免了以往那种值化的“一刀切”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所带来培养“千人一面”的弊端,实现了“个性教育”和“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

3.2具体实施步骤

(1)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兴趣以及就业方向,在老师的指导下,填报毕业设计志愿,每人允许申报两个自愿;

(2)根据学生所报情况,进行分组,分为设计组、施工组、监理组、预算组、测量组、质量检验组、资料整理组等。

(3)根据老师的特长,确定各组的指导老师,与教师签订毕业设计目标责任书。

(4)根据学生填报志愿,聘请各方向的企业专家,对各组学生先进行为期2周的岗前培训。

(5)指导老师拟定本组毕业设计的任务书,负责安排所指导学生到工作一线顶岗实训,负责本组学生的毕业设il?指导、管理工作。

(6)设计结束,组织学生参加省建设厅组织的“五大员”考试,每个学生毕业前取得相应的岗位证书。

(7)根据毕业设计的内容分组进行毕业答辩,毕业答辩组分为设计组、施工组、监理组、预算组等。

4目前改革的效果

4.1建立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建筑工程技术教研室拥有专业教师18名,其中双师型教师14名,双师型教师占72.2%。另外,我系聘请十儿家设计院、建筑公司、监理公司、造价咨询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单位的总工、技术员作为毕业生在现场实习的指导老师,为毕业设计改革提供坚实的基础。

4.2拥有十几家长期、穂定的实习地

我系与十几家设计院、?建筑公司、监理公司、造价咨询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单位签订长期合同,作为我系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校外实训提供良好的环境。

4.3突出了特长教育

(1)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毕业设计的内容。在学习成绩优秀或专升本的毕业生中,80%的学生选择了建筑工程设计,其他毕业生,选择了施工、监理、预算、测量、资料整理等毕业设计内容。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毕业设计的内容。60%的毕业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了毕业设计的内容。

(3)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毕业设计的内容。70%的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了毕业设计的内容。

4.4达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贏”的效果

在毕业设计改革中,学生的受益最大,既学到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又实现了“零距离上岗”:学校实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企业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完成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因此,此项改革达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贏”的效果。

4.5真正解决了学生就韭的难题

毕业设计阶段的改革,使学生掌握了即将从事工作的实践经验,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能够遵守规章制度,不怕苦、不怕累,勤学好问,表现良好。因此,毕业后50%的毕业生留在毕业设计阶段所在单位工作,其他毕业生也很快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

5总结

篇(5)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招生数不足,人均投入大。

农业类高职院校通常以农业、园艺、园林等农林类专业为重点专业,招生亦以上述专业为主,因此土建专业招生数量通常不多,一般是每届招收一到三个班级,招生数在一百人左右。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每届招收两个班级,约110人。由于专业招生人数相对少,实训基地的受益面也比较小,人均投入大。

2.2实训基地建设场地不足。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需要由认知实训模块、单项工程实操实训功能模块、产品质量验收实训模块专业综合实训模块四部分组成,每个模块由数个功能室组成,因此建设完整的实训基地需近千平方米的场地面积。农业类职业技术学院出于专业性质考虑,往往需要大量的蔬菜基地、温室大棚、果园、苗圃等设施。而这些设施均无法立体建设,占地面积大,但在校园的建设和管理上,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实际留给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的面积非常有限。

2.3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低和实践脱节。

近年来,建筑工程技术发展迅速,技术革新更是日新月异,而院校实训设施因资金投入有限,更新速度迟缓,许多社会实践已经淘汰的设备在实训室中仍大量存在和使用。例如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经纬仪,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大量被全站仪代替,但在大部分的工程测量实训基地中经纬仪仍是主要的实训设备。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

3.1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合理规划实训基地。

按照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实训基地必须对应学生工作的岗位进行规划和建设,能模拟生产主要过程,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还应能配合课程的教学,将复杂变简单,抽象变具体,将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应由认知实训模块、单项工程实操实训模块、产品质量验收实训模块和专业综合实训模块四部分组成。其中,认知模块包含建筑工程成果陈列室、典型施工工艺流程展示室、材料展示室、建筑构造展示室、结构模型展示室等;单项工程实操实训模块包括以砌筑、抹灰、钢筋模板、脚手架测量、管道电焊等为代表的工种实训室,绘制与识读施工图实训室,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造价实训室等;产品质量验收实训模块有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室、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实训室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训室等;专业综合实训模块可以结合学生工作环境成立项目经理部、工程技术部、成本核算部、材料管理室等。

3.2科学设计,建多用途实训基地。

建多用途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必由之路。单一功能的实训基地利用率低,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但建多功能实训基地必须建立在科学设计的前提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项目经理部、工程技术部、成本核算部等综合实训室可以按照企业布局合并建立;工种相关的实训项目可以就近设置;施工组织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训室都需要电脑,只是需要的软件系统不同也可以合并设置。

3.3联合相近专业共建实训基地。

联合相近专业共建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快速通道。单个专业的实训基地受益面小,使用效率低,很难争取到足够的资金和场地支持,因此联合相近专业组建专业群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是解决资金问题和节约场地的重要方法,如果结合得好还能相互促进。比如在建筑施工实训场建设中,在设计中加入园林元素,不但有一场多用的效果,还能美化实训场的环境,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和建筑装饰、建筑工程测量、室内设计和园林工程技术等专业存在的很多相同或者相近的实训项目可以进行实训基地的共同建设,比如工程测量实训室、建筑构造实训室、建筑材料实训室、工程制图室等。学生在多专业融合的实训基地中往往会遇到许多相关专业的内容。这些内容也能起到拓展学生专业视野,丰富专业知识,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3.4走出校园,建服务企业型实训基地。

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功能,也是高职实训基地的三大功能。走出校园建服务企业型实训基地既是使命所定,又是发展的必然。所谓企业型实训基地就是作为企业主体参与到真实的社会生产中去,接受社会实践考验的实训基地。高职实训基地中有一定的技术设备,也有相应的技术人才,因此要进入社会并不是不可能。实训基地可以是承接社会培训,如工种考核、职业培训等,也可以是承接工程业务,如材料检测、质量检验、工程设计等。近年来,我校通过企业型的实训基地建设承接了建筑工程岗位证书的培训工作,承担了数个工程的工程检验工作和大量的农村规划设计工作。

3.5引入企业,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高职实训基地作为实训教学的工具仅在实训课上开放。这就造成了大量昂贵的实训设备利用率低,长期处于闲置,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不利于设备的正常运转。同时,大量中小工程企业或者缺少资金无力独立组建实验室,或者出于节约成本需要寻找合作伙伴。这就为引入企业成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例如本校工程造价实训室引入浙江瓯泰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建立工作室为企业提供造价咨询服务。学生在实训基地中摆脱纸上谈兵,零距离接触实际工程,实训过程就是社会生产过程,实训成果能直接应用于社会。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实训的质量,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可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训经验,办活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服务,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6走进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排除校内基地的场地和资金限制要求,而且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无法模拟的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和企业建立密切联系,签订相应的实训基地建设协议,学校能结合企业需要为企业培养输送更对口的人才;企业能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良好平台,对人才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学生则能获得最直接的体验经历和就业机会,最终形成一种三方共赢的局面。

4.结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农业类高职院校中的有专业地位并不突出,办学规模不大,资金投入不多等先天不足,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从教学理念出发,从长远规划入手,科学合理安排,杜绝重复建设,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同时,实训基地建设也要不拘一格,开拓思路,建一专多用多功能实用型实训基地;建服务社会的企业型实训基地;建校企合作的互利型实训基地;建紧密联系相互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只有这样农业类高职院校才能办出高质量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企业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海玲,张秀伟.关于高职实训基地社会化的探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109-110.

篇(6)

毕业设计(论文)作为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包含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两种类型。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80%以上学生选择做工程设计。根据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规范[1],专业工程方案与施工设计的主要实践单元和知识技能点包含:掌握综合工程方案设计的方法;掌握建筑负荷计算、设备选型、输配管路设计、能源供给量等的计算方法;熟悉工程图纸正确表达工程设计的方法;熟悉工程设计规范、标准、设计手册的使用方法,能够进行方案论证选定,并做出运行调节方案。

针对毕业设计环节各高校建环专业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改革研究。丁云飞等[2]提出毕业设计环节应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变校内工程设计为校外工程设计模式,或模拟设计院场景进行多专业综合毕业设计,并以不同类型的重点工程为依托,在设计的不同阶段邀请工程行业专家讲授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强化设计理念,以达到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目的。周义德等[3]针对“如何满足‘一人一题’的要求”和“毕业设计如何与当今技术的发展相结合”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寻求有效提升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途径。赵海谦等[4]从六个方面探索建环专业毕业设计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李俊梅等[5]从专业内涵出发,探讨了在系统设?过程的各个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建筑节能工程理念。张健[6]探索在毕业设计阶段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提高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谢东等[7]针对当前暖通空调领域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一题多方案、一方案一人,多方案比较”毕业设计新的指导方法。

本文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专业规范要求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针对笔者所在学校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对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对近年来暴露出的典型问题进行系统反思,从毕业设计全过程教学管理角度,探索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建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可供相近专业参考。

一、 典型问题分析

(一)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师工程教育能力不足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数量迅速增加,生师比普遍较高,按“一人一题”要求教师的指导工作量繁重,教育教学资源不足。从拟定毕业设计选题到毕业设计答辩工作结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周期长,任务重,而且指导教师往往还同时承担了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能实际投入毕业设计指导的时间有限。此外,多数年轻教师虽有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资格,但缺少足够的工程实践现场锻炼经历,对多样化的毕业设计题目指导能力明显不足。

(二)工程设计计算内容雷同,工程创新意识不足

虽然毕业设计题目不同,选用建筑也不同,但设计内容多数套用往届模板,系统方案雷同,缺少对工程领域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案的应用。比如,公共建筑的暖通空调设计,对空调方案学生只会就全空气与空气―水系统方案进行简单比较,设计内容限于夏季定风量工况,对冬季和过渡季节缺少分析说明;风管设计只考虑空调送风管路,对新风、回风与排风不作说明;冷热源方案只会传统的电动制冷+热水锅炉,或采用冷热同源的直燃式溴化锂机组、风冷热泵机组,很少结合建筑功能和使用特性进行冷热源配置,鲜见采用可再生能源方案。这表明学生专业知识面过窄,对专业前沿技术缺乏了解,工程创新意识不足。

(三)设计说明文件缺乏分析,工程应用能力提升不足

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方法和手段单一,文献查阅能力不足,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工程系统观念。建筑环境与建筑能源系统设计方案很少提供施工说明与运行调控策略,仅仅限于典型工况设计和设备选型计算,对设备与建筑如何协调、冷暖设备容量在部分负荷下如何调控、管网输配动力装置如何调节等缺乏系统分析。大多学生虽能套用设计手册和应用工程设计软件,但对参数取值依据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不会用简练的文字和评价指标表达设计内容的合理性。学生最终能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但对设计的优缺点认识不足,缺少团队训练,不能合理评价自己的设计成果;学生能采用专业绘图软件,但对如何应用平面图、系统图、剖面图和大样图等综合表达设计意图缺乏整体认识,设计说明依据不充分。总之,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

(四)就业压力下学生毕业设计投入精力不足,岗位责任意识不强

毕业设计选题和任务书一般在第七学期下达,实际实施大都安排在第八学期。而这一阶段,许多学生忙于找工作,毕业设计被迫为就业让步,学生对毕业设计投入精力不足。有些用人单位还要求已签约的学生提前上岗,致使学生无暇顾及自己的毕业设计。一些学生主观上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降低对自身的要求,认为能顺利通过答辩就行,有的甚至敷衍抄袭,尤其是图纸照抄的现象非常普遍。多数学生岗位意识不强,缺乏工程责任意识。

(五)缺乏毕业设计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工程质量意识不足

目前,毕业设计指导主要以每周一次集中辅导与分散答疑相结合的方式为主,但集中辅导时间较短,指导教师对学生实际独立完成情况的了解不充分,仅根据所提交成果质量进行评分,缺少有效的检查手段,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督促检查不严,导致部分学生蒙混过关。阶段设计成果没有量化考核标准,过程质量难以控制,不同指导教师评分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学校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工作评价重量轻质,按学生人数计算学时量,对指导过程及教学质量缺乏有效评价机制和奖惩制度。

二、 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途径

随着学科交叉的发展,以及学生跨专业就业的情况越来越多,建环专业毕业学生可以从事设计、施工、监理工作,也可以从事制冷空调设备研发、制造、工程造价咨询、物业设备管理等工作。这就要求学生专业知识面宽,基础功底深厚,具备再学习能力[8]。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应培养学生掌握一般的工程应用原理,以“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更应注重授人以 “渔”,教会学生如何将所学工程知识应用到工程项目中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这就需要完善毕业设计指导实施细则和制定毕业设计成果质量标准,规范指导教师和学生行为,确保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以达到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

根据上述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其原因,结合笔者所在专业的实践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毕业设计全过程教学质量管理。

(一)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资源,加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建环专业职业岗位要求的工程素质是综合素质,其中,专业技术知识素质要求学生能全方位了解建筑环境营造和建筑能源设备使用过程,熟悉建筑能源系统的能耗特性,掌握室内环境调控和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专业标准和现行规范。校内外指导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具备相应工程设计经历,并懂得如何指导学生达成毕业设计教学目标,才能确保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学校通过与多家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企业提供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岗位,学校邀请企业专家到校授课和参与毕业设计环节指导。比如,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盛世新兴格力电器销售有限公司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同时与格力电器销售旗下的十几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专业教师可到企业进行工程锻炼,提升教师的工程教育能力;同时,学生结合实习岗位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并邀请企业暖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过程指导,参与毕业设计答辩,按工程设计标准与规范要求对学生毕业设计成果进行评价等。这就形成了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双师型”队伍,有利于促进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教师工程教育能力持续提升。

(二)从源头抓好毕业设计选题申报、任务书和开题报告的组织管理

毕业设计全过程包括毕业设计选题、任务书下达、外文翻译和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计算说明与绘图、成果提交与毕业答辩等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实施情况都直接影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质量。

应从源头质量控制抓好选题申报、任务书下达和开题报告的审核工作。选题申报要确保每个题目所涉及的设计项目对象和范围要明确,避免同一项目简单更换地点重复申报;任务书所涉及内容应符合毕业设计教学要求,具有先修课程基础,体现综合性与应用性,对设计成果的数量和形式要明确,同一专业的设计深度要求应一致,不能超出学生能力范围。

好的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的良好开端,可以训练学生结合实际项目进行系统方案设计和设备选型,进一步熟悉设计任务和要求,为后续设计计算和绘图奠定基础。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不同于毕业论文,应结合选题和任务书中的实际项目,做建筑环境或建筑能源系统的方案设计论证说明,同一项目不同设计范围的学生要确保系统方案有一定差异性,避免学生开题报告内容空洞、概念堆砌,从而避免后续设计内容因采用相同方案而互相抄袭。在毕业设计初期,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查阅专业标准、规范和设计手册,结合实际项目提出不同的系统方案,绘制系统方案草图,让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项目实际进行初步设计与论证。组织学生开展方案设计大讨论,并在小组讨论中发言,充分认识方案设计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最后形成文字说明,作为开题报告的主体内容。尤其是针对团队课题,开题报告要组织集中开题,明确学生的分工与设计范围,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做方案的合理性、口头和文字交流表达能力进行实时评价,帮助学生建立工程设计规范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形成工程设计系统方案比较的初步能力。

(三)抓过程质量控制,建立毕业设计成果分级评分标准

在开题方案设计基础上,毕业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负荷计算、空气处理过程计算与设备选型、房间气流组织计算与风口选型、空?庥肜淙人?管路布置与水力计算、冷热源机房系统设计计算等。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项目、设计参数和指标取值、系统方案类型和设备管路布置方式等,可成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教学团队,共同制定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导实施细则,同时确定毕业设计成果的质量分级评分标准。以负荷计算为例,实施细则应明确负荷计算所采取的方法,根据设计要求明确计算内容深度,若施工图设计阶段要求房间冷负荷应逐时计算,典型工况设计指标作为设备容量配置的依据;若需要制定全年运行调控策略或冷热源采用了可再生能源技术,还应进行全年动态负荷计算。对负荷计算结果的分析说明,应明确要求对负荷构成特性、日变化特性和全年冷热负荷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建筑类型和主要房间功能说明负荷指标的合理性。对设计内容的完成数量和质量,实施细则应给出必须完成项、选择完成项和特色加分项,并在任务书下达时充分说明,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形成结果倒逼的工程评价思维。

建立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评分标准,按不同阶段的设计内容提炼知识点,对应不同知识点说明其对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将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程度分为不满足、基本满足、较满足、满足和优秀五个等级,细化评分标准。按学生阶段提交成果对工程能力培养的达成度进行等级评分,有利于指导教师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及时反馈阶段评价结果,促进学生对毕业设计过程质量的重视,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过程管理,形成工程质量标准意识。

(四)协调学业与就业关系,注重学生工程文化素质培养

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成大众化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尤为突出。一方面,用人单位对高校工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地方高校受地域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通过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规范学生毕业设计期间的行为,协调好毕业设计与就业的关系,确保学生有效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促进毕业生更好就业。毕业设计的选题与过程指导尽量考虑学生的就业取向,根据未来可能的岗位工作内容来开展毕业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更快适应岗位工作要求。学生申请校外毕业设计应满足专?I对口,并有明确的校外指导老师,否则,学生应在校内教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内容。

由于建筑工程涉及主体利益、风险与责任的分配等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能初步分析工程设计结果应用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风险,会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将设备及系统的初投资与运行费用结合用户需求进行综合考虑,进行系统决策和理性思考。因此,在毕业设计阶段加强培养学生的工程文化素养,建立职业使命感和责任心尤为重要。指导教师专题案例教学,可邀请行业专家到校授课,让学生更好地将毕业设计内容与未来工作岗位职责相联系,全面分析不同的设计方案对工程应用带来的影响。通过工程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价值观,使建环专业工程人才具备相应的人文精神和情怀,才能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上担当绿色能源工程师的使命。

(五)利用互联网+毕业设计进行教学管理,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

随着教育现代化程度的越来越高,计算机和网络在大学教育中已经普及。针对大学生信息时代下的学习特点,合理利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平台开展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已成为可能。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本质就是在师生分离的情况下,借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教师则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现有的雨课堂、课堂派等微信平台和今目标等网络免费共享平台,可以实现手机与计算机信息共享。

篇(7)

[作者简介]肖凯成(1966- ),男,江西永新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学;蒋春霞(1980- ),女,江苏苏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学;杨波(1979- ),女,江苏南通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学。(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吻合度研究——以江苏省土建类高职专业设置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2011/03/001)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31-02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因此课程创新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高职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发展,就要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上尊重个性,照顾特点,发展天赋。为此我们针对进入职业教育学生形象思维的智能特征,及毕业半年后学生以测量、预算、施工为从事最多岗位和测量岗位为薪水最多的情况,面向学生个体与面向学生群体、对学生眼前负责和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对学生负责和对社会负责三者进行高度统一,探索一套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主体集合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群体系,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校内和校外二位一体的建筑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规格与专业教育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数学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英语阅读、人文知识,具有工程力学、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工程识图和施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能从事建筑现场施工资料管理、工程施工组织管理、施工技术方案编制、工程质量与安全控制,具备专业应用技术的能力、团队协作、工作创新精神,能适应建设、管理等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建筑施工、工程监理、造价咨询、建筑设计等建筑业企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基建管理部门等,主要以建筑施工企业一线的项目施工员为主要就业岗位,以技术员、项目质检员、安全员、材料检测实验员、资料员、监理员、造价员等为就业岗位群。

二、专业群课程体系

(一)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按职业成长规律,将学生学习与职业成长相结合,形成新手—合格、合格—骨干、骨干—技术专家三个阶段的课程群体系,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如下表)。

“底层共享”就是通过分析建筑工程技术系现有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需求和知识构成,将各专业共同的制图知识、材料技术知识、工程测量操作技能、CAD制图技能等课程内容在理论、技能基础相同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专业基础平台,将专业共同生产技术和职业能力相近的课程进行融合优化,形成职业能力平台,以上两个平台构成“底层共享”能力平台。本能力在第一学年,以“砖混结构新建部件变电室”项目为引领任务,通过对“施工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概预算、建筑施工组织”等共享课程群的学习,了解专业概貌,掌握职业工作基本技能与程序,在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指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测量、预算、施工、管理的能力。

“中层分立”就是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存在差异的课程进行优化,形成 “中层分立”的职业能力模块。在第二学年,以“工程学院天工楼(框架)”项目为载体,通过对分立的课程群学习,训练学生职业整体行动能力,同时将课程自主项目、综合项目实施延伸至第二课堂,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企业科技服务项目为内容,提高学生在“测量、预算、施工、管理”等不同目标方面的能力。

“高层共选”就是开发适应学生就业岗位能力变化和个性发展的拓展课程,形成(多个) “高层互选模块”, 构建建筑工程专业群课程体系。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带动工程造价专业、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工程监理专业协同发展。在第三学年,以“施工现场具体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互选课程群的学习,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专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的态度就业,就业作为创业的开始。

(二)“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特征

针对“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我们将“项目贯通、标准融入”,即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融入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以建筑工程项目为载体贯通施工图的识读、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组织管理核心能力培养。

1.“项目贯通”——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工程项目为学习载体,依据建设单位按图组织施工的要求实现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项目贯通。以此我们建立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进行教学,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在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群体系开发的基础上,每个项目都有鲜明的独立性,又相互关联,每个项目间的知识和技能层层递进,前一项目是后一项目的基础,后一项目提升了前一项目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课外平等项目逐步巩固,知识与技能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

目前大量的建筑产品主要采用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以及小型工业建筑产品的排架结构,我们在教学中以这四种结构类型的工程项目为主,建立贯穿各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如在施工图(包括建施、结施、设施)识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依托建筑构造与识图等学习领域的知识识读一个工程项目的建筑施工图部分,结合建筑结构学习领域识读同一项目结构施工图部分,按照建筑设备学习领域了解同一项目设备施工图识读部分,一个工程项目的三部分识读能力分阶段连续进行。为巩固识图能力,在识图训练周同步进行另一个项目施工图的绘制,加强施工图识读能力的培养。建筑施工能力、建筑施工组织管理能力也如施工图识读能力培养进行。同时,依托“校中厂”“厂中校”等真实环境和模拟真实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能力。

2.“标准融入”——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融入课程群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在课程群建设中参照现行行业、企业标准要求,将其融入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将各岗位群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作为开发课程群项目建设的充分依据。另外,为解决目前本专业建设相对滞后于行业发展的现状,与行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教学和课程群建设,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强制性措施、企业文化等内容融入教学过程和专业建设中,并按照建筑规范标准进行修订。同时结合本行业发展现状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的应用,实时修改课程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与行业同步发展。

3.将职业资格考核培训纳入课程教学体系。针对已经取得中专文凭的单招生,按行业和岗位群对职业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制定教学体系要求,依据企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制定课程质量标准,将职业资格考核培训纳入课程教学体系。近年来,已有多位同学在校参加了江苏省造价员资格考试和全国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并拿到了资格证书,开创出一条在校生可以获得职业资格的渠道。

4.创建校内决策与校外实战二位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针对所开发的课程群中每个项目,将工学结合选择在校内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校外顶岗实践基地、其他企业工作现场、社会等环境下轮流完成,如在学生识图能力的课程群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从最简单的砖混结构项目出发,选择适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适合教学操作的知识和内容,作为训练学生识图专业能力的实训任务载体。据此设计学习情境,形成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托工作任务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训练过程,进行实物观看—实物图形表达—图形解读。利用实物图片、视频、现场教学等手段,同时将框架结构和框剪结构的项目布置下去,延伸到第二课堂,达到同步训练。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楼板构造识读教学中,在参观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分析并讨论从受力角度分析几种常见的现浇楼板的特点和使用,从整体性角度和学生一起分析预制楼板的加强措施,配图表示。图片演示地面形式和构造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楼板构造的识读。为保证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实施,在教学中要明确工作任务、实施过程、考核标准。在考核时,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考核依据,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有以考核专业能力为主的实训工作任务考核,也有以测试认知水平的知识考核。成绩评定方法:根据学生识图表现、小组成员工作情况、团队协作和成果来评定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

对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建筑装饰设计等专业课程群的教学,我们选择了“岗位教学”。“岗位教学”就是对关键类课程实行打破班级、分散到各个岗位上的教学方式,在校内实训室集中上课,边讲边练,“项目实施”就是将专业课程分课程、分工程部位、分模块结合多家企业、多个工程项目的实施,在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校外企业工作现场完成。通过选择来源于现场的真实项目,先进行课堂教学、校内实训室分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项目分解来架构项目的思路,并把其他项目在第二课堂和现场延伸开来进行实战,如我们与常州武晋造价事务所合作,带领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参与了总二车间扩建厂房工程预算书的编制;与戚机厂建筑公司合作,带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参与了柴油机试验站辅房及浴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同济装饰公司合作,带领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参与了中国建设银行铜陵分行工程装饰设计工作。通过这些实战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又达到了课程群教学的目的。

三、学业评价

(一)课程考核原则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构建中,首先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每次上课要让学生明确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训练具备相应能力。其次,要以项目为载体,课程教学按相关岗位真实过程的实际项目进行,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具备所学的能力。最后,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摈弃“填鸭式”教学,使学生能按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进行自主学习。

(二)考核方式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考核中,主要采用了六种考核方式:(1)实训室在线测试。通过自主开发的在线测试系统进行考核,在配备服务器和终端电脑的实训室进行测试,由电脑从题库中抽卷、收卷和改卷,自动给出成绩。(2)笔试。通过纸质试卷进行考核,卷面主要以主观题为主。(3)机试。通过计算机实际操作考试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现场实践。在操作现场采用抽签的方式从给定题库中选择题目,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当场完成操作。(5)展示与答辩。由教师、学生、企业专家(或兼职教师)组成考试小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展示并讲解项目成果,考试小组相关人员提问,学生及其项目组成员作答,最后考试小组按评价标准给分。(6)企业专家测评。由企业专家根据企业实际工作要求对学生项目成果给出评分。

四、结语

课程群开发后的实施效果比较好,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校企之间师资的培养及互动,打造了一支“工学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重视“工学结合”的实践课程群建设,打造了一批建筑工程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打造了一批校外顶岗实践基地;在实践课程群的建设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及时解决了企业的难题,这既服务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学生在校顶岗实训实习,又服务于企业,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服务,实现共赢。

总之,根据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开发出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项目化的课程教学策略,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得到了提升,学院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得到了体现,学生的职业整体行动能力培养得到了保证。

[参考文献]

[1]池丽华.商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思考[J].出国与就业,2009(12).

篇(8)

在我国,建设行业实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已经十几年了,建设行业从业人员必须通过培训及考试获取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职业标准作为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统一标准,是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必须参考的重要依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要与建设行业的职业标准进行对接,才能为建设行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

一、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原则

建设行业岗位职业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以下简称《职业标准》),于2012年1月开始实施,该标准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施工员、质量员、材料员、资料员、安全员、机械员、标准员、劳务员做了职业能力标准的规定。实际上建筑项目的人员分类不只“员”,职业标准设置分类主要是根据量大面广、技术性强、通用要求高的原则来设定,同时也考虑前瞻性的因素,如劳务员和标准员目前各地普遍未设置,但管理上需要加强,希望通过《职业标准》引导设置岗位。监理员、测量员和造价员也属于施工现场专业人员中的重要的岗位,但是已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办法,因此未将其纳入《职业标准》的编制中,其培训、考核、发证仍沿用现行做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是通过行业背景及人才需求调研,确定专业定位,从而明确就业核心岗位及岗位群,参照建设行业专业岗位职业标准中的岗位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要求,并兼顾学生的人文素养、可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制订出紧跟建设行业一线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教学标准(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标准》为参照

经调研,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初始就业核心岗位是建筑施工生产一线的施工员岗位,就业的岗位群及晋升岗位见表1。从初始岗位到晋升岗位需要3-5年的工程现场实际工作经验及考取相对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人才初始岗位与《职业标准》中的岗位相吻合,因此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职业标准》为参照并考虑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面向建筑工程领域生产一线,具有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从事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图1)。其中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严谨务实;2.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3.具有良好的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人文素质好;4.具有正确的安全质量观,坚持“安全至上、质量第一”;5.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的理念。

三、构建与《职业标准》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在《职业标准》“员”岗位中,施工员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要求相对比较全面,所以以施工员岗位为核心岗位,兼顾其他岗位要求为切入点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逻辑路线是:施工员岗位岗位职责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基于工作过程整合、梳理、延展专业课程体系。《职业标准》中对施工员的岗位职责划分了5大类:施工组织策划、施工技术管理、施工进度成本控制、质量安全环境管理和施工信息资料管理。根据这5大类职责又细分为14条具体职责,对履行这14条职责需要的专业技能归纳为13项,掌握13项专业技能需要的专业知识归纳为17条。将《职业标准》中施工员岗位所罗列的13项专业技能和17条专业知识进行细化、梳理、整合并兼顾其他延展岗位的职业能力及可持续学习能力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分析表。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主要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即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按照建筑企业施工工作过程和职业人才成长规律,认真细化施工员的职业能力要求,找出能形成职业能力的支撑课程,从而构建出能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

四、课程标准有效衔接《职业标准》

课程标准有效衔接《职业标准》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课程定位及目标的确立应以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为准绳,并应与《职业标准》中岗位规定具备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相契合,特别是与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与职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完成某项具体的工作任务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相对应。

2.教学内容的选取可围绕职业功能展开,根据施工员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按职业活动顺序,以项目为载体选取并重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也要正确处理职业教育“必需、够用”原则和学科教育知识体系形成及继续深造学习的问题。

3.教学组织可依据典型工作流程,通过任务驱动方式,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使学生获取相关的技术知识,能完成操作技能训练,使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有机整合,实现理实一体化。

4.课程的考核评价,要参照《职业标准》相配套的“员”考核评价大纲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考核内容要涵盖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根据课程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理实一体化课程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素质等进行多方面的考核,采取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如图2);双证书课程的考核直接采用其职业技能鉴定站的考核方式和内容,通过考核即可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业基础课程侧重对知识的考核,采用传统的笔试闭卷的形式。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根据以上几点,仔细梳理选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典型的工程项目作为专业实训课的载体,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结构实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施工技术实训、施工组织实训、建筑设备等课程围绕同一工程项目展开教学,学生通过对同一工程项目整套图纸的反复训练,能够很好地达到“擅识图”,“懂技术”的人才标准。

五、建设符合职业标准要求的实训基地

《职业标准》中专业技能的形成,主要依赖实践教学,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按照校内模拟实验实训群和专项技能实训群中的实训项目来进行规划建设

(1)专项技能实训室,以课程本身基础训练为目的设立。如:建筑力学实验室、建筑材料与检测实验室、土工基础实验室、建筑测量实训室等。(2)仿真模拟实训室,通过仿真模拟软件,真实再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以施工工艺和管理流程为主线,构建典型专项实训功能模块。如:建筑施工工艺仿真、BIM仿真综合系统、施工管理实训系统等。(3)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建造真实的构件实体和施工工艺展示模型实训室,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如:各类基础实体模型、框架剪力墙结构实体模型、砖混结构实体模型等。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主要按照职业技能岗位

实训群和毕业顶岗实习的具体岗位情况,遴选稳定的校企合作企业(1)加强和地区政府部门、建筑行业企业主管部门的密切联系和合作。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特点,使到工地现场教学存在高危险、高成本、难观察、难操作等问题,因此,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2012年1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教育部共同颁发了《关于加强建设类专业学生企业实习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学校对学生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加强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教育培养,充分发挥政府推进学生企业实习的作用”三个部分内容,该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建设类学生的校外实践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支持。(2)创新合作模式,遴选稳定的校企合作企业。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按照“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的模式,专业核心课程都要对口建立校企紧密合作、具有较好实践教学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以此建立“共享”、“共建”、“双赢”的长期互动机制。

六、结语

建设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才需求,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唯有紧贴建设行业一线岗位要求,根据职业标准要求合理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在教学实践中对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探索,进一步深化,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才能够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

[2]薛叙明,曹红英,赵昊昱.高职人才培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研究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2):75-78.

篇(9)

关键词: 建筑工程;工学;课程;实训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engineering;courses;practica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226-02

0 引言

我国十六大明确提出,到2025年城市化率要达到55%左右,全国城市人口将达到8.2-8.7亿。随着我国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现代化的工业与民用工程项目的建设,迫切需要大量既具有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并经过职业技能训练的从业人员,而通过高职技术教育培养人才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我院自2000年开始设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并在建筑工程企业调研的专业岗位群分析基础上,确定了建筑工程建筑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具备绘制与识读施工图的能力、常用建筑材料的应用能力、建筑施工测量的能力、施工管理能力(安全、质量、施工技术)、编制和计算建筑工程造价的能力、监理能力等,毕业生主要面向建设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单位,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计量计价及监理等工作等。在专业建设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专业建设。

1 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专业建设,实现实践性、先进性和职业性的教学过程,分解从“阅读图纸工程开工基础工程主体结构装饰工程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各个施工阶段的岗位技能,将职业岗位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与职业岗位标准有机融合,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性。学生边学习边实践,以“学”指导“做”,以“做”促进“学”,更好地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操作性实验应用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学习与工作岗位对接,以期最大限度与市场无接缝接轨。所培养的学生以建筑施工企业一线的项目施工员为主要就业岗位,以项目造价员、质检员、资料员为就业岗位群。

下表为根据施工员岗位的工作任务,经综合分析确定施工员的岗位能力。

注:带的岗位能力核心岗位能力.

2 构建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专业的支点,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我院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构建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以构建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为保障,融“教、学、做”为一体,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我们大幅度修改各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在高职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或“多证书”,在满足学生考证、就业需要的同时也相应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我们的课程建设目标是建成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的课程1门、达到上海市精品课程标准的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6门,自编教材6门,125规划教材2门。

3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

3.1 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加强现有师资的培养,提高教师素质,鼓励教师在职学习、进修培训,提高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并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德国、加拿大等国进修培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与国际接轨。加强教师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拓宽师资引进渠道,加大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面向社会招聘优秀硕士研究生以及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

3.2 双师型队伍建设 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使之尽快具备“双师”素质。有计划地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加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管理规范,把行业和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不断引入课堂。

在复合型教师缺乏的情况下,理论教学由理论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实践教学由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或通过引进经验丰富的现场技术人员到学院任教,聘请校外实训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化。

3.2.1 专业理论课教师 专业理论课教师应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完整的理论知识以及工艺知识,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配合关系、主辅关系,掌握好相近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进度、深浅度,要做到这点,要求教师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从不同角度完成对某一教学内容概念、原理及计算方法的讲解,并熟练地用以解决生产实际中的计算问题,做到各种教学内容的密切协调与渗透。

3.2.2 实训指导教师 实训指导教师要有较高的生产实习教学水平,准确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最优化的实训方案。实训指导教师既要有较高的问题感知能力与实施最佳教育方案的能力,又要有遵循学生思想品德与知识、技能、能力形成的规律,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能力。

4 建设完善集教学、实(培)训、开发、鉴定为一体的建筑实训基地

为尽早将我校建成发展定位准确、办学特色鲜明、品牌效应突出的职业教育基地,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的同时,全面提升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以建筑类专业为重点,兼顾相关专业的设施齐全先进、功能多样并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为一体,具备社会技术培训与服务的区域资源共享,且在我校乃至上海市相关专业职业群的教学和技能培训中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的实训基地。

5 结束语

经过十年的努力,目前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成为上海市“重点”专业(085工程),已毕业学生千余人,在校学生三百多人,每年培养在职学生千余人,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部分学生工作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即成为就业单位的骨干。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力争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成特色鲜明、效果显著、在全国高职类院校处于领先地位的重点专业。

参考文献:

篇(10)

二、建筑工程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

对于建筑类行业的工作流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基础理论学习(如力学、制图、房屋构造等)相关课程认识实习(房屋构造认识、建筑工地见识)专业课程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动手实践训练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从流程中可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该按照教学体系的要求,提供便于学生进一步动手实践能力的场所、相关仪器设备、相关专业技术教师。由此,学校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来满足教学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应该配备足够大的实训场所(满足学生在场所内进行建筑流程工序的实训)、模型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创新实训实验室等,以此构建成开放管理、创新思维、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筑工程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在高校中培养出应用技术型毕业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除靠自身财力以及教育部拨款外,还需拓展其他渠道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如何建设且符合可持续发展作用的校内实训基地,仍需要积极探讨。

(一)“因企制宜”,加大引企进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力度。在建筑工程技术行业中,与高校进行较好的合作关系主要是技术服务型企业,“因企制宜”,共建基地比较容易操作。企业缺少的物资,高校可以提供,如较宽的场地、师资以及相关设备;而学校缺的社会先进的生产力或者说是生产技术,因而企业可以提供智力资源和先进的仪器没备、技术等。如此,根据企业所需要的资助来进行与高校合作,不仅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而且也为学校提供了给学生社会实践。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不仅可以增加公信度,增强对客户的吸引力,还可以借助学校的师资、科研、设备等优势,拓展经营范围,开拓新业务。因此,与学校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产生的经济价值主要是以智力劳动为主,如工程质量检测报告、鉴定意见书、设计图纸、招投标书、施工合同、预算造价书等。高校除了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增强学生社会价值意识外,还可以将企业人员引入教学活动,将教师带入行业发展中,把行业发展对员工职业能力、核心技能的要求渗透到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能够融会贯通甚至游刃有余地在不同时间组织基础不同的学生实施个性化的生产实训。

(二)校校合作,达到资源共享。由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设备费用较高,除了开展校企合作以外,还可以开展校校合作,与实训基地早已成规模的兄弟院校进行深度合作,相互利用对方的设备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基本上只是满足学生的实训条件为主,而设备真正的价值却随着设备的更新而折旧,因此,高校利用“校校合作”将在实训一线的教师队伍组织起来,共同探讨如何提高设备的经济价值,开拓“以训养训”的道路,从而将实训基地由消耗型转向为盈利型的运转形式。在校校合作开展的过程中,将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以及实训教师成为共有的资源,转变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理念,在共用资源的基础上引出对教学实践的探讨,实现由本校实训场所的教育转向到进入其他高校不同教学基地的教学体验,从而促进实训基地的更好建设。如学生在开展相关课程实训环节,可以到有该设备的合作兄弟院校进行实训,而本校的资金可以使用在其他的实训设备购置,从而更有利的开展实训基地的建设。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学生实训质量。实训基地的建设除了硬件措施外,还要有一批精、强的教师队伍才能够将实践环节进入到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中。这样的队伍就是“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有在建设领域企业中深入一线工作的经验。组织建设这样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不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理论教学,还要求教师在寒暑假中进入到建设行业实践中去,将理论知识与企业经验相结合,做到授予学生的知识与行业的标准不脱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训质量。

上一篇: 工会经费审计建议 下一篇: 保险营销管理规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