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德育原则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1 16:48: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小学生德育原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小学生德育原则

篇(1)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是《学记》对音乐的形象描述。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放松心情。就小学生来说,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理解能力不强,知识面较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小学音乐教学中练声曲的选择就显得比较重要,教师选择练声曲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练声曲本身的各种因素。而且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学习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综合诸方面因素选择能够提升小学生音乐水平的练声曲。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选择合适的练声曲的意义

练声曲对小学生的音乐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音乐教学中不同类型的练习曲目都有其独特之处,比如富有生活化的练声曲可以跟小学生的演奏、跳舞和唱歌等音乐活动联系在一起,以此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身体运动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练声曲能够让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乐于表演,有表演基础的学生也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表演能力,让学生在创作中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几位学生的合作表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融入集体。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一些练声曲里面的歌词进行创编,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创新能力。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练声曲的选择策略

(一)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选择练声曲

首先,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嗓音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了解每位学生的嗓音特点,对学生的艺术嗓音进行鉴定,根据学生的嗓音特点将学生分类,一般可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学生的嗓音特点直接影响练习曲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教师可根据全班同学的声部特点选择适合的声乐练习曲目,这样可以使练习曲目和学生的嗓音特点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在选择练声曲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音域问题。由于小学生的嗓子还处于发育过程中,因此,教师不能选择音域太广的曲目供学生练习,一定要选择适合小学生音域特点的练声曲,这样既保护小学生的嗓子,又在小学生的既有水平之上促进声乐发展。此外,教师在选择练声曲的时候要根据实用音域选择,因为不同的声音类型都有不同的音域、声部和声种。在唱歌训练中,可以将音域分为实用音域和可及音域两种,前者是指歌声从低到高最具歌曲特色的范围,实用音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联系,后者则是指一定范围内可达到的最大声音,也就是声带的最大张力,将音域融于语音训练,一般不用于实际歌唱之中。由此可见,教师根据小学生的音域特点选择合适的练声曲非常必要。

再次,教师要根据音色选择练声曲。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发音特点,因此就带来音色的不同,音乐理论对音色的区分还停留在一个比较大的框架之中,这就使得其中细小区别引起的结果多种多样。比如女高音按照声音的质量分可以分为戏剧女高音和抒情女高音等,所以教师要按照学生的音色选择恰当练习曲,这也是选择练习曲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根据学生的声乐水平选择练声曲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还没有达到成熟水平,因此,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要充分了解班级学生不同的特点和性格、音乐水平和对音乐的爱好程度,等等,综合多种因素,选择适合班级学生整体声乐水平的练习曲目。有条件的话,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声乐水平选择不同难度的练声曲。简单地说,就是要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鼓励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声乐水平。

(三)练声曲应易懂易唱

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音乐的学习更是如此,每一首歌曲里往往都蕴含丰富情感,歌唱者只有在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唱出韵味。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有限。因此,教师要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练声曲供学生使用,而那些内容过于复杂的练声曲学生很难理解,练声曲在结构、曲调等上要相对简单一些,符合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乐理知识水平,这样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再仅仅追求物质生活,而更加注重丰富的精神生活,音乐恰恰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掌握初步的音乐知识,包括乐理知识、初步的音乐鉴赏能力及表演能力等,还能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平台。练声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小学生获得音乐知识、锻炼音乐技能的必经之路,所以教师在为小学生选择练声曲的时候要充分了解、把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比如认知特点、声带、音色等的发展水平,从而选择适合小学生当前发展阶段的练声曲。

参考文献:

[1]李首明.关于声乐练习曲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国音乐,2006(1).

[2]杨颖.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打造高效课堂[J].才智,2009(25).

篇(2)

1.科学性原则

孝道教育的科学性是指孝道教育的内容要真实正确、符合历史事实和实际,教育的方法要恰当合适。在教育内容上,要以事实为依据,传统孝道的内容都是已经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的,要以史育人,必须尊重史实,说真话,讲实话,不能进行塑造和想象;学习过去的知识应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来进行,不能为达目的而随心所欲想当然,把杜撰不实、模糊不清的内容教给学生,更不能离开具体内容进行空头说教。尤其在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学生有多种了解知识的渠道,失去真实,脱离实际,教育的效果是难以维持的,甚至会出现与教育者主观愿望相反的结果。在方法上要恰当合适,首先,目标要准,要切合中学生实际,不能盲目拔高,也不要大而空。进行孝道教育,不能政治化,也不要形式化,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不是体现在口号中、形式上,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其次,孝道教育要给学生充分的尊重,在平等、民主、真诚、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不能也不应越俎代庖,要指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再次,教育活动的进行要有针对性,要因时、因地、因人而行,不能为教育而教育,如孝道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条件可以进行,没有条件,就没必要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因此,进行孝道教育时,教师一定要有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说理要合乎逻辑、贴切自然,不牵强附会、不生搬硬套、同时要投入真情实感,因为任何教育,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接受,只有感情上接受才可能在思想上认同。讲真史,诉真情,运用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力求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样孝道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好的效果。

2.体现历史特点的原则

在我国,传统孝道历史悠久,涉及的内容、人物、事件,许多都已久远,在时间上具有过去性,在空间上具有不可接近性,而且还具有强烈的个性、偶然性和不可重复性。但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除了利用课本上的教育资料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历史遗迹等。学习场所也可以从教室走向实物和遗迹的现场,这样就拉近了学生和学习内容的距离,增强学习的真实感和亲近感。学习传统孝道要史论结合,讲孝道理论不能抽象、空洞,一定要结合真实人物、真实事件。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孝子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对于史料的搜集、研究和学习要特别注意真伪、时间、地点和作者的鉴别,应该始终有一种既善于理解,又绝不盲从的态度,有一种求证、求实、求索的态度,既不能人云亦云,盲目崇圣、崇上、崇书,也不能无中生有,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对于历史上的孝子行为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对历史人物做出准确的、客观的评价。另外,我们学习传统孝道,就是为吸取历史上孝的智慧,为今所用,所以进行孝道教育要联系实际,以历史的经验教训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3.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就是在继承和弘扬传统孝道文化的基础上要建立和发展新时代的孝道文化。我们知道,传统孝道教育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过强大的影响力,发挥过重大作用,最重要的原因是它适应了家族宗法制小农经济的需要。今天社会的文明程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孝道依托的社会基础已丧失,如果面对当代学生的教育,我们对传统照搬照抄,就会脱离时代、脱离实际,为现实所不容,孝道教育便无效果可言。所以,我们应站在现代社会发展的立场上,对传统孝道重新进行审视,科学分析其内容,取精去糟,坚持继承和批判相结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辞世要守孝三年”、包办婚姻等,都应予以摒弃;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根据时代要求与时俱进,赋予孝道新内容,如珍惜生命、学会感恩、自立自强;坚持孝道教育与民主法制建设相结合,在孝道教育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法制的刚性约束力促进孝道意识的内化。总之,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就是以辩证的观点,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吸收传统精华,赋予孝道以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内涵,以满足当代中学生的需求,让孝道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4.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中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目的要使学生有孝心、有孝行、有孝德,所以一定要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要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就是在进行孝道教育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差异、个性差异和家庭状况的差异;循序渐进就是教育活动既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又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并抓住二者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有次序地、系统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学生的生长、发育和逻辑思维水平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思想动态,确定教育的重点、深度、广度,使内容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对于具有不同个性特点和家庭情况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成长。因材施教,首先要做的是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深入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其次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的家庭状况进行有区别的教育,要把集体教育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这一原则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孝道实践的要求上,我们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父母的爱是伟大无私的,作为人子都应该感恩父母、尊敬父母、关爱父母、孝顺父母。同时孝心的培养是长期的,孝心的表达也不是一时的,它需要从点滴做起,从小做起,使之成为习惯,并不断提高层次。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实现孝道教育的合理、优质和高效。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篇(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63-01

21世纪,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学校出现学生就业难、择业难的种种现状,这对高校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难题,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重要的是需要高职院校从学生教育管理入手,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管理理念,一方面培养素质全面的学生,另一方面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本文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行梳理,对其内涵进行解读,为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原则的内涵解读

21世纪初,我国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育改革理念,从此确立了中国教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从人本主义视角来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认知教育,同时也需要对学生的感情、理智、情绪和行为进行相应的影响教育,也就是做到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意志教育等。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首先重视学生的健康。身心的健康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很重要。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从人的健康发展的三个方面着手,尊重人的发展的自然属性和规律,注重生命的需求。第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参与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发展的社会属性。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弘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强主体意识,调动其学习生活的参与性,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根据高职学生“半社会”的性质,开拓他们的群体社会性。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把握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通过学校开展活动或班级组织讨论、经验交流等形式,加强人际交往,为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提供更好的途径。

二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

1.坚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首先要坚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已经深入到很多教育管理者的大脑,面对个性差异的学生,很多教育者又会重蹈以自我为中心的覆辙,命令式、灌输式地教育学生;另外一部分人并没有理解什么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对于其本质和内容在实践中往往容易犯错,完全放任学生的做法,这都偏离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们在具体的学生管理中,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理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什么,然后再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坚持理念不动摇,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进行有序管理和创新性教学,实现一切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的目的。

2.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目前中国高职院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决定了高职学校学生的复杂性。但是他们也存在一定的共同点,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学习积极性差、注重自我和个性、就业压力大。对于这些学生的特点,我们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出发,教育管理上宽严并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完善的职业规划指导。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社会性

在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时,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社会性。学生作为整个教育的核心,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要围绕他们来进行设计和组织。而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见性上,教育要做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必须从教育的目标设置开始,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开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锁定的目标明确,然后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设置培养课程和培养内容,将发展的主动权把握在学生手中。

4.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在培养学生素质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但也要尊重个别学生的差异性。正确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理念,在班级管理时要做到凡事因人而异,把握学生的特点开展工作。这就需要班主任或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需求,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找出其身上存在的弱点,对症下药,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顺利地步入社会。

5.关注学生情感,积极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情感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想主张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理智、情绪和行为。我们在进行学生管理时也需要从这几方面着手,设置班级管理目标、建立班级管理档案,一方面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点,将情感的升华转变为行动的动力,使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得以提高。我们在关注学生情感教育的同时,需要积极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高职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成年,他们面临学习、情感、就业等多重压力,我们应为其排忧解难,做好他们步入社会的引路人。

三 结束语

篇(4)

通过“德育”是可以将一个孩子教导成品德、修养良好的人才,但是“德育”并不是能杜绝社会上所有不好的风气以及素质、道德问题。在现在功利味的商业性时代,很多中小学生很小就受到这种风气的熏陶,进而在校园以及社会中,做一些不讲道德、违背学生、社会准则的事情。很多中小学生在校园抽烟,骂脏话、染头发,早恋等等,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于“德育”的失败。但是“德育”为什么会失败呢?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学生受社会逐渐功利性发展的干扰。很多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在电视上或者大街上、生活中看到一些人为了金钱去出卖自己的良心,出卖自己的人格,出卖自己的原则,中小学生处于发育、思想成长阶段,这些行为、思想势必会对其产生“诱导”。其次,“德育”课堂的不足。“德育”是给学生心灵内在进行净化以及修养精神传输的途径。但是教师在“德育”教导中,却是“空洞讲解、虚化讲解”,所讲解的精神以及要求与学生所在的年龄以及教育路线严重脱离,例如:在小学时期里的学生,年龄尚小,教师在讲解“德育”要求以及精神之时,却给学生泛泛的讲解一些法制、道德、竞争、义务、价值观念、权利等等内容。试问:小学生内心能听懂吗?能吸收的了吗?教师这种空洞的“德育”,致使“德育”教导“形同虚设”。最后,错误定位“德育”成效。“德育”教导能让中小学生在行为、精神、修养等方面正确化,但是“德育”并不是解除一切“罪恶”的根源,它是一种导向,精神的引导,但具体还要靠支配人员的表现定夺,因此人们不要将“德育”当作是优化修养的“万能药”,否则只会“希望有多么高,失望就会有多么大。”

二、改善中小学德育“低实效”之状况策略

1.清楚“德育”之根本。“德育”并不是对学生在“智商”上的教育。一个学生头脑很聪明并不能和“德育”素质好相等同。德育就是让学生明白“如何做人”的教育路径。德育不是传输知识和道理就行了。而是将其所在本质教育精神一种思想内在的意会方式传输给学生关于“德育”的信号。然而在现实的精神传递之中,很多教师混淆了“德育”之根本,把“德育”教导当作“智力教育”来开展,让学生对“德育”课本之中所涵括的知识进行“硬性记忆”,而不是领悟其中所传递的“德育”信息和精神,到头来即便学生什么都记住了,面对考试,他考的是高分。但是只是高分,没有任何社会、精神意义,在内在的“德育”修养方面,他却是考了零分。因此,“德育”教导的是学生的心灵和品质,教师要清楚“德育”之根本,进而从其的本质上改善中小学生德育教导“低实效”的状况。

篇(5)

新《守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要求,是每个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新《守则》以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要求为核心,结合中小学生的特点而提出。如“爱党爱国爱人民”是“爱国”的基本要求;“好学多问肯钻研”是“敬业”的基本要求;“孝亲尊师善待人”是“友善”的基本要求;“诚实守信有担当”是“诚信”的基本要求。此外,《守则》中的“不吸烟不喝酒,文明绿色上网”“坚决远离”“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热心志愿服务”等也反映了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文明”“法治”“和谐”等对中小学生行为的要求。

新《守则》以中小学生生活为载体,体现着生活德肓的理念。新《守则》是中小学生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因此,它必须直面中小学生的生活,发挥对中小学生生活的价值引领作用。班级、课堂、学校、家庭、社会是中小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场域,《守则》对这些场域的生活都提出了道德要求。如在班级集体生活中,要“爱集体助同学,虚心接受批评,学会合作共处”;在课堂学习生活中,要“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在学校生活中,要“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在家庭生活中,要“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不比吃喝穿戴”;在社会生活中,要“热心志愿服务”、“低碳环保生活”,等等。新《守则》突出中小学生生活中的新问题。如面对生命的漠视,新《守则》提出“自强自律健身心”“珍爱生命保安全”。面对中小学生沉溺于网络,新《守则》提出“文明绿色上网”;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新《守则》提出“低碳环保生活”。这既是时代对中小学生生活的新要求,也是当前中小学生生活遇到的新问题。新《守则》对此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使得对中小学生行为的指导更具针对性,更符合中小学生的实际需要。

新《守则》强调通过践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不是知识,而是生命的持续活动。生活德育要求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行动展现良好的道德品质。新《守则》把对中小学生的要求,以行动动词的形式表达出来,转变为学生的行为实践,增加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新《守则》的每一条首先是原则性要求,然后是原则性要求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把原则性要求在行动中具体化,如“爱党爱国爱人民”具体化为“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诚实守信有担当”具体化为“保持言行一致,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做到知错就改”;“明礼守法讲美德”具体化为“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等等。新《守则》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改变了以往教师“假大空”的道德说教,使《守则》真正变成学生生活的行动指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使道德成为稳定的行为习惯。

篇(6)

一、加强对试行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记录册》体现了对中小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行发展性评价的导向和要求,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加强对《记录册》试行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为加强对试行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市教委决定成立*市中小学生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教委副主任瞿钧;成员:余利惠(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周国明(市教委人事处处长)、忻平(市教委德育处处长)、杨国顺(市教委督导办主任)、平杰(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处长)、王厥轩(市教委教研室主任)。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也应成立区县中小学生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中小学生评价工作及其《记录册》试行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二、认真做好培训和宣传工作

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要对中小学校试行《记录册》工作进行培训和宣传。市级培训工作由市教委基教处牵头会同市教委教研室对各区县教育局基教科(中、小教科)和教研室分管的科长、主任及其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干部、教研员进行培训。区县级培训工作由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培训中小学校长、分管校长、教导主任及其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各中小学校校长和教导主任负责对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

篇(7)

2.社会发展的现状要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党的以后,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由于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实施,我国目前已有5000多万独生子女,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产生的特殊群体,受到来自家庭的过分爱护与保护。越来越多的长辈把孩子捧为“小太阳”、“小公主”,过多地讲究孩子的营养、打扮、排常这些“过度”的爱,使大部分孩子变得骄奢任性,缺乏自理能力,缺少理解心、孝敬心和责任心,他们不知父母工作之艰辛,不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时父母行为稍不合孩子之意,就遭到孩子的斥责,甚至是漫骂。一些孩子还认为父母为自己服务是应该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是顺理成章的孩子的这些言行。使我们惊呼:现在该是猛醒的时候了!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如果还不摆到议事日程,那么,我们现在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在素质方面大打折扣,难以接受21世纪的挑战。

3.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建设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倡导的“孝”是摒弃了封建主义糟粕之后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现代道德观念相适应的“孝敬父母”的道德观念,它具有传统美德的健康内核。我们提倡的孝敬父母强调亲爱父母之情,敬重父母之心,顺承父母之意,侍奉父母之行。

这些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是相符的,也是目前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改变目前家庭中存在的孩子专横、缺乏同情心等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搞好孝敬父母教育,父母本身应是其直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学校开展孝敬父母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家长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在家庭,如果家长对子女过分宠爱、关心,必将导致其忽视或放松对子女摆脱依赖、自理生活、学会关心、帮助父母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家长倘若纵容孩子任性、专横而不以为憾,任何时候对孩子都百依百顺,必将导致学校的孝敬父母教育成为单方面的灌输,失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这种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使之成为家教中经常和长久的内容。

4.对转变目前家教中的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一般来说,现在的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们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也知道必须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纵观现代家庭,由于家长的文化素养不同,教育观与方法自然也不相同。目前,对于教育孩子有两种类型的家长,一是放纵型的。这类家长,平时整天忙于挣钱或搓麻将、跳舞等,对孩子弃而不管,认为“树大自然直”。

二是严管型的。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虽抓的很紧,不过他们的目的却很狭隘,只不过是为了孩子将来念大学。能“出人头地”。于是家长们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请家庭教师千方百计地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这往往导致孩子在学业上不堪重负而对父母不满,有的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与父母顶撞起来,使父母感到自己的“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这些家长在培养孩子某些技能时,忽视了对其进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行为的培养,尤其是孝敬父母的教育与培养。

二、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的特征以及实施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道德观念萌生与道德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的情感性强,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而中学生正处生理上的青春期,个体的道德心理发展虽然情感性强,但道德意志已开始在成长发展中,随年龄的增加,正逐步走向坚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水平要超过小学生。但是总的来说,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当前,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现状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其年龄特点、理、生理特征基本相适应,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苗头,许多父母的溺爱并没能赢得孩子的敬重。从心理方面来看,学生各种道德品质(包括孝敬父母品质)均处于萌生和发展阶段,虽然父母子女间的亲缘情感是学生发展孝敬父母品德的天然基础与内驱力,但仍需要通过中小学长期系统的教育培养与实践以及家庭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稳定形成。影响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品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学校教育与家庭陶冶,而社会环境对其影响较小。

2.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认识和情感水平总的来说优于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发展不平衡,经常出现道德行为偏差。小学生的这种行为偏差主要有:不听从父母教导,常惹父母生气;在家庭生活、娱乐活动中喜欢独享独占,不会礼让父母;不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中学生这种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有:时常顶撞父母,父母的言行稍有不随意之处,就撒娇顶撞、毫无礼让约束;对自己的事过分地“保密”,不愿让父母过问;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我行我素,父母的话入耳则听,不入耳则不予理睬。

中小学生由于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情感色彩浓厚,其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

因此,认知的一些道德,不一定就会去实施,而在行为实施过程中由于意志薄弱而难以维系,这就导致孩子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3.学生的学业成绩、行为方面的差异与其孝敬父母道德水平差异不尽一致。

在平时,一般学习较好的学生,有时常发生对父母不孝敬的行为,而有的差生,却在孝敬父母方面常常有闪光之处,令人刮目相看。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发展的特征,为科学制定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和内容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认知教育;亲近父母、关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辛劳等的道德行为教育。但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不同,其孝敬父母的要求也应区别,其具体要求如下:小学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意见和教导,学会从小礼让父母;②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起居饮食,保持身体健康;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努力向上;⑤出门和回家时都要向父母有个交待,以免父母挂念;⑥要诚实,杜绝撒谎的行为,不在外面做违犯纪律的事。

中学生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教诲;②听取父母的意见,不要事事任性,尽量避免与父母有任何的隔阂,重要的事,要请父母发表意见;③帮助父母做家务,注意在家接人待物,为父母分忧;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锻炼身体;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充实自己,争取学习不断有进步;⑥随时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活动内容。有事在外必须向父母做好交待。

三、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

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在学校付出辛勤的劳动,而且要家长的配合与参与。在实施这种教育时,应采取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这种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应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要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和行为现状,适时适度,防止成人化。二是实践性原则。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这种教育活动要重在导行,要防止空洞的说教。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空洞的说教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三是渗透性原则。教育的方式重在渗透,除课堂讲授和专项训练活动外,应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学校教学、家庭活动中进行渗透。四是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原则。这项活动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必须开展家长工作,对家庭教育进行正确引导,防止学校孤军作战。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具有多重属性,它属于青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家庭教育、劳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将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安排。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主要必须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主渠道开展。在学校开展这种教育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通过开设专门讲座与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通过上专门课,可以比较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通俗道德,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孝敬父母的行为,使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有序化。在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孝敬父母教育内容,这是德育的共性。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渗透意识,特别是在中学,由于学科较多,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应该依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道德品质实际、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内容,运用具体联想、展开想象、观察比较和系统归纳等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并力戒牵强附会,做到适时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对父母真挚而强烈的爱心。

2.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的教育。将中小学孝敬父母教育渗透到学校德育活动中去,既是这项教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的德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和针对性,有意识地在各种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教育,能使德育活动收到综合性的效益。因为孝敬父母这一主题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又可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故只要我们选准目标,选择有利的时机,针对学生实际,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就一定能使这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学生家长普遍欢迎和支持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但在具体操作时,家长的行动往往滞后,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算是孝敬父母了,更有的父母不懂得自己应如何与学校配合。因此,进行孝敬父母教育应加强家长工作,密切家庭与学校联系。目前,家庭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迅速改变家教观念,杜绝家长随意打骂训斥孩子和宠得过分、爱得过浓的行为。笔者认为,首先应使孩子消除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优越感,把孩子放在与家庭成员平等的地位。要教育孩子懂得关心帮助家庭的其他成员,能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起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尽量不给父母添负担。父母要为孩子在家庭中创造一些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与环境,培养他们自强、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父母应树立和气待人、文明礼貌、努力向上的好榜样。

篇(8)

本文研究的系统属于厦门市教育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子系统。本系统严格遵守厦门市中小学生招生政策,并根据目前中小学校分布情况,实现了动态分区划片功能。在学校规模、均用地、配套设施、安全方面等满足一定指标的情况下,使学生能够“就近入学”,最优化利用教育资源。

1. 招生划片模型

本系统分区划片的主要原则是就近原则,最优化利用教育资源。要求某一地区全体学生在整体上能够就近入学,并不是仅保证个别学生在最近的学校入学。换句话说,确实按照越靠近哪所学校,就在那所学校学习,但前提是能够满足学校承载力,这样才有实际意义。此有三种情况特此说明如下:

图1 图2 图3

(1)如图1所示,小区一附近只有一所学校A,因而小区一的学生只能被分配到学校A就读,而小区五附近有两所学校,虽然小区五离学校A的距离甚至比小区一更近,但学校A的招生名额已满,因此只能安排到邻近的学校B。这个不违反就近原则。这样综合考虑后,既充分利用了教育资源,又使得的总路程最短。

(2)如图2所示,由于招收名额有限,同一个小区的学生不能到同一所学校就读,如小区五只有20名能上学校A,而另外的230只能上学校B,这时只能采取随机抽号的方法来决定哪20名去学校A,另外的230名去学校B。现在采取的方案就是要拆分小区五。

(3)如图3所示,与(2)类似,由于学校A招收名额有限,同在小区五的学生不能均到距其最近的学校A就读,但是小区四、五与学习A的距离相差不大。可以采取2种方案,第一种方案如(2)情形,即采取拆分小区五;第二种情况是,由于距离差别不大的情况下,采取不拆分小区五,而直接把小区五的学生分到学校A,而把小区四的学生分到学校B,这样使得整个小区的学生可以一起上学。这两种方案孰优孰劣,需要听取民意,不过笔者认为第一种方案更可取。

基于上述原则,设计模型如下:

参数说明:D为综合加权距离;为第j个社区和第i所学校间的距离;为第j个社区分配给第i所学校的学生数;是第j个社区的总学生数;和为第i所学校招生规模的上下限。

目标函数为综合加权距离的最小值,此为就近原则的体现。约束条件即每个学生对应一所学校,且划分到某校的人数尽可能的接近招生名额数,以避免过饱和同时达到最优化利用教育资源。

2. 算法设计

蛮干算法以及贪心算法均可求解上述模型。蛮干算法即穷举法,按照一定的次序,找出所有可行解,从而得到最优解。 此算好的优点是一定能够找到最优解,但是算法效率低,运行速度慢;贪心算法就是按照某种次序做出一系列的决定(总是选取当前情况下最优的决定,属于局部最优),使得某个决定仅作一次,且不再重复。这种算法要比蛮干算法在运行速度上快很多,但是,遗憾的是贪心算法并不总能导致最优的结果。在求解过程中我们将蛮干与贪心这两种算法有效的结合,效率大大提高,且大多情况下可以得到最优解。

算法流程如下:

图4 分区划片算法流程图 图5 特别分配算法流程图

3. 实例验证

我们选用厦门市进行实验,为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系统中均采用来自福建省统计软件的数据和统计局人口普查数据,结合系统可依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每个小区或街道到学校的距离的采样过程中,我们采取把小区或街道看成一个几何形状,取其几何中心,并取其上学人数,抽象成一个点数据。同时也把学校看成一个点数据,通过两点间沿街道的最短路径当作小区或街道到学校的路程;在学校实际已稳定就读的,在招生规模中排除,模型中主要考虑新生入学人数以及转入转出人数,以保持已就读学生的划片区稳定性。

为保持现有招生结构的稳定一致,系统中按照目前给定划片区域及其情况作为初始状态。利用当前数据对小学进行重新分区划片,为了使结果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系统并非一步到位,将小区(或约特定生源)划分到具体指定的某个学校,而是利用聚类思想,先进行宏观的处理,将整个湖里区划分成如图5中蓝色所示的大的片区,每个片区中容纳适当的小学数量,即一个片区对应多所小学,多个小区。片区划分之后,再利用分区划片模型对每个小区的生源进行微观的处理,如图6。图5中红色部分为原有电脑派位系统得到的一对一划分结果,即一个片区中只有一个学校,蓝色为我们系统实验结果,一个片区对应多所学校。

旧城改造更新以及新区开发建设速度的加快,大部分学校周边已规划建设或更新改造,学校扩建增容难度加大,为解决这个问题,本系统设计了拆迁划片微调功能,如图7所示。以前埔社区为例,依实际情况调整拆迁学生人数,从“可选片区”中选择迁往目的片区,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即把前埔社区的一部分拆除,一部份迁往蔡塘社区,而另一部分迁往长青社区。

图5 厦门市湖里区宏观规划示意图 图6 厦门市瑞景社区微观招生划片示意图

图7 拆迁划片微调功能 表1 前埔社区拆迁划片微调结果

篇(9)

道德习惯是做人的基础,加强学生道德习惯的培养,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德育的基础性工作。要通过基础道德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懂文明,讲礼貌,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心理品质,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树立公德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为成功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生道德习惯养成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道德习惯培养必须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身心成长的规律,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步生成,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

2.养成性原则。道德习惯培养是一个逐步提高、生成的过程,即要注重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还要注重已形成的不良道德习惯的矫正,使学生在长期的引导、强化、矫正中形成外在行为。

3.主体性原则。在道德习惯养成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通过自身的学习与提高,感受到形成良好习惯的效果,体验到矫正不良习惯的益处,从而使良好的习惯得到巩固和发展。

4.持久性原则。道德习惯不可能在朝夕之间一蹴而就,要提通过反复的训练,至习而惯之,不能一阵风,时紧时松,更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长期,贯穿在各个环节之中。

5.差异性原则。要承认学生之间基础条件、个性特征、环境影响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共性要求和训练的同时,突出个性教育,使不同特征的学生均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6.实效性原则。要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到目标准,内容实、措施细、效果佳,讲求严谨、及时、适时、合理和巧妙,避免形式主义,要从根本上促进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

二、道德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与标准

道德习惯包括文明习惯(语言与行为)、交友习惯(择友与交往)、劳动习惯(意识与能力)、生活习惯(自强与俭朴)、处事习惯(诚信与效率)。

道德习惯养成教育的标准:

1.文明习惯标准:举止大方,语言文明,尊老爱幼,扶弱助残,待人热情,助人为乐,爱护公物,文明上网。

2.交友习惯标准:谨慎交友、团结合作,善待朋友,互相谦让,注重沟通,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宽厚待人。

3.劳动习惯标准:热爱劳动,掌握技能,关心集体,照顾长辈,生活自理,服务他人,承担家务,服务社区。

4.处事习惯标准:珍惜时间,讲求效率,诚实守信,尊守法纪,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健康心理,良好精神。

5.生活习惯标准:按时作息,锻炼身体,仪表端庄,衣着整洁,讲究卫生,爱护环境,远离,珍惜生命,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禁烟禁酒,生活健康。

道德习惯养成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按照不同学段确定教育重点,小学低年级以文明习惯和生活习惯为重点;小学中高年级以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为重点;初中年级以劳动习惯和交友为重点;高中年级以交友习惯和处事习惯为重点。

三、道德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学生道德习惯养成教育遵循“明理——导行——训练——生成”的基本思路,通过以下方法实施教育。

1.榜样示范法: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提示学生的道德行为。

2.行为训练法: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方式,强化道德行为的生成。

3.习惯矫正法:对不良习惯及时给予提示并给予纠正。

4.自我约束法:运用相关规定,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自律意识与能力。

篇(10)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中小学生社团建设,是拓展学校共青团工作育人空间的重要手段。学校共青团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做好中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中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解和反映中小学生思想和要求,带领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小学生社团作为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有效阵地,中小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学到的不只是知识与才干,更多的是思想上的长进和人格上的成熟,在活动中学生将会具有更为活跃的思维、创新的品格和远大的志向。

2.加强中小学生社团建设,是创新和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思想道德工作在继承以往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从中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拿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新时期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可以充分发挥中小学生社团的群体凝聚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互动性,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加强中小学生社团建设,是传承和培育校园文化的客观要求。校园文化是学校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紧密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可以通过中小学生社团加以传承。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在社团中,学生可以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和培养。

4.加强中小学生社团建设,是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社团是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社团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也是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有力措施。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其社团活动必定是扎实而有效的,能极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社团具有的实践和教育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广阔舞台,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二、中小学生社团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1.加强中小学生社团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中小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加强中小学校共青团阵地建设,推动中小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服务学校主动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加强中小学生社团工作的主要任务:整合有利资源,制定相关制度,为中小学生社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积极支持中小学生社团主动、有效地开展社团活动,大力促进中小学生社团发展;切实加强对中小学生社团的管理,不断创新社团发展新思路,引导中小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三、加强对中小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

1.完善领导机制。学校要建立学生社团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分管学生工作的相关部门具体管理,其他部门共同关心支持,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组织在社团建设中的作用。分管部门承担对中小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强对中小学生社团组织目标的调控,要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既要在重大问题上严格把关,又要在活动的具体实施中充分发挥中小学生的智慧。要充分调动广大青年教师特别是团员的积极性,选派热爱学生工作,德才兼备、有责任心的青年教师指导中小学生社团工作,促进中小学生社团建设。

2.创新活动机制。学校要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社团主动顺应时代要求,针对中小学生特点,通过组织开展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大社团的覆盖面和学生的参与率。同时,要积极创新,注意培育特色,提升中小学生社团的层次,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精品社团。学校要将中小学生社团活动纳入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体工作之中,鼓励中小学生社团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深化中小学生社团的实践环节,把中小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培养兴趣、引导需求的阵地,成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

3.优化激励机制。学校要鼓励中小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中小学生社团活动,使中小学生社团活动多样化。要鼓励和扶持一批优秀社团,促进中小学生社团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努力提升中小学生社团的整体水平。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社团及相关人员进行表彰,保证中小学生社团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为深入推进中小学校社团建设,市教育局团工委将开展年度“中小学特色社团展示”活动,以加大对社团的指导力度,提高社团育人水平,扩大社团影响。

四、2014年中小学生社团建设工作安排

上一篇: 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下一篇: 工程质量如何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