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土化的具体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1 16:48: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育本土化的具体措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育本土化的具体措施

篇(1)

(一)政府资源的影响

政府资源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自然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区域中,差异性是非常大的,主要表现在民族风貌、器物文化、生产资料、劳动工具等方面,这就使得不同的区域中具备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些文化特色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第二,人文风俗因素。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人文风俗是比较突出的城市特色,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人文风俗会对其产生长期性的影响。

公共文化建设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城市需求,国家对中部地区的财政资金的投入更多的集中在修路架桥改面貌的基础性工程上,而精神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人才队伍不足。很多农村地区根本就没有文化站、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等公共活动场所,即使有也不能保证正常开放。公共文化建设队伍薄弱,公共文化人才匮乏,城镇中的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后继无人,专业人才老化严重。

(二)农村文化的影响

在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尽管做出了转型,但是依然受到比较严重的农村文化的影响,农民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难以接受企业文化,这给腐朽落后的农村文化提供了滋生的沃土。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剧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精神文化水平却呈现低俗化现象。

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企业文化本土化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有较大的差异。企业在一开始建立之初,都是在某一个地方发展起来的,因此,其企业文化必然会受到该区域文化的影响。但是,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善于将发达地区的企业文化本土化,不敢大胆的进行创新,墨守成规,这使得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基于此,中小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城市文化进行创新,以创新型的企业文化来引导企业的发展。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与其创立者有着巨大的关系,创立者的性格和个性都会影响到该企业的企业文化。然而,创业者又会受其所生存的区域文化的影响,在这一个角度来说,企业文化深受区域文化的影响,区域文化深深的参透到了本土企业文化之中,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该地企业的企业文化。同时,由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不断与外界交流和联系的过程,本土企业文化也会受到外地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这就使得本土企业的企业文化的个性慢慢凸显出来。

二、企业文化与城市文化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人才本土化

一个企业要进行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的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完全不同。因此,大企业所在地的员工的语言理解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等肯定不如本地人,企业招聘一些本地员工就显得尤为必要。人才本地化,是跨地区和跨国公司实行本土化经营中最重要的经营战略。

(二)产品本土化

由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对商品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公司实行产品研发本土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产品研发本土化,才能迎合当地人民的需求。同时,企业还可以对新产地进行市场需求调查,善于发现本地的商机,开发符合??地特色的新产品,以促进本企业在该地区发展和壮大。

(三)营销本土化

营销目标顾客本土化和营销体系本土化是营销本土化的两个主要方面。影响目标顾客的本土化就是要开发本地的顾客,提高本地的产品需求,以达到开发本地市场的目的。营销体系本地化就是要制定适合当地地域特色的营销体系,在当地现有的商业网络和当地经销商熟悉的市场环境下进行营销,避免开发新的营销渠道,规避不必要的营销成本。

篇(2)

1国际高校创业教育经验

1.1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纵观国际高校创业教育经验,其中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并将其与我国高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结合。国际高校创业教育被视为全新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育有着很大差别,其目的在于培养全面性的创业人才。如百森商学院重点强调创业教育要适应“创业革命”的时代特点。英国则将创业作为学生未来发展中一种非常重要、可供选择的职业,其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从而更加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特点。德国更是在高校的教育中提出“高校应成为创业者的大熔炉”,并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有利条件。因此,我国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应从国际化高校创业教育的理念角度出发,确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创业教育理念,用来指导高校创业教育。

1.2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

国际上高校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比较早,不仅有很强的渗透性,还具有较好的普及性,很多高校都经历了课外创业教育逐渐发展到专业教育、学位教育的过程。例如:英国高校开展普适阶段的创业教育,主要为启蒙创业教育;开展专业领域的创业教育以及创业学历教育等,分级、分层地实施创业教育,各阶段的创业教育相辅相成、相互支撑。英国则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已经进行创业教育,一直到研究生阶段,每个阶段的创业教育目标不同,具体的创业教育课程也不同。基础阶段的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兴趣为主;而在高中阶段每个学生所接受的创业教育需要满足其学分要求;而在高校阶段的创业教育发展得更好,不仅开办了两千种以上的创业教育课程,还筹办了几十种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学术刊物。因此,我国应注意结合国际上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从而完善我国的创业教育体系。

1.3拥有多元的实践活动

在国际创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是其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尤其是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上比较重视学生创业实践体验。在美国创业教育中,部分高校举办“新生管理体验”等类似活动,即在学生入学初期将其分组,由专门的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创业项目的启动资金则是以团队贷款的形式发放,在学年结束之后学生必须要偿还贷款的本息,还要面对全校师生总结创业经验,汇报创业成果。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创业实践教育形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创业体验和经验,有利于提高创业教育效率和质量。

2国际化视角下的高校创业教育方法

2.1重视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对象的多样化

在培养全球化企业家的目标指引下,高校应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高校创业教育对象的多样化。首先,可以将创业教育目标扩展到留学生,重点在于吸引具有跨国企业背景、家族企业背景的留学生,将其作为培养移民创业家的重点对象,对此类留学生展开国际化和本土化文化、创业环境等针对性培养,增加这部分留学生对国际创业政策的了解,使其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养的优秀创业者。其次,将社会创业者引入高校创业教育对象体系中。在创业教育中,高校可以重点支持做好创业准备或是拥有创业经验的个人、团队,对其展开创业的国际化适应性培养,进而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最后,将在校的创业教育对象进行详细划分,主要是根据创业学生的性别、经验、专业等进行分类指导,并且可以通过高校联合机制将具有相同创业目标的学生集中进行培养,强化国际化视角下创业的集聚效应,最终提高学生创业成功几率。

2.2重视国际化视角下的创业教育本土化

我国在国际化视角下开展高校创业教育,其发展的根本在于尊重民族文化,在塑造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时,对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高校创业的本土化教育措施应包含以下几点:首先,从文化角度分析,在创业教育中应重视弘扬我国本土企业家的传统精神、现代化商业精神。其次,从教材、课程安排角度来看,要重视从本土实际情况出发,开设具有本土化特点的创业教育课程。最后,从创业教育环境的角度来看,高校创业教育中应研究本土的创业政策,借助本土教育平台,对本土创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运用。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中,既要引进国际上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与成果,又要将我国高校创业本土化教育取得的成果推向国际,形成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效互动,强化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国际创业教育方面的影响力。

2.3重视树立先进且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

第一,高校创业教育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导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其核心教育应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创业意识以及创业实践能力,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创业教育中,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第二,在创业教育中,注意促进师生的思想变化。在创业教育中,高校需要积极宣传先进且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从理性的角度认知创业教育,并提高师生行动上的自觉性。第三,高校创业教育需要明确教育的目标。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应与高校的实际工作结合,修订培养国际化视角下创业人才的方案,将创业教育的目标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指标,以此评价人才培养成效。第四,创设国际化视角下创业教育环境,将创客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按照国际化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的主、次组织讲座、会议等,从全方位角度支持学生创业,在高校校园中形成尊重创业、倡导创新、奖励成功并且宽容失败的创业教育文化环境。

2.4重视搭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篇(3)

关键词 构建 本土化企业文化 探讨

一、企业文化本土化的基本内涵

企业文化本土化,是指一些发展较好的跨国或是跨地区的公司、企业,他们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促进本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使本企业的企业文化适应本地区的地域文化,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使得企业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企业文化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公司,为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把本企业扩展到全球各个地区。当他们落户到所选地址之后,这些企业会招收当地的员工,那么企业给当地员工所支付的工资并不是按照该企业在本国所支付的工资标准来进行的,而是按照所迁目的地的工资水平对员工进行工资的发放,这就使[w1]企业文化本土化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拿我国来说,不同的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有较大的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吴越文化,其主要特征就是“柔、雅、细”;与之相对应的是东北地区,该地区的人们相对来说就比较豪爽。那么,企业就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地域文化,使企业文化本土化,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策略。

二、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关系

(一)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企业在一开始建立之初,都是在某一个地域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其企业文化必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与其创立者有着巨大的关系,创立者的性格和个性都会影响到该企业的企业文化。然而,创业者又会受其所生存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在这一个角度来说,企业文化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深深的参透到了本土企业文化之中,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该地企业的企业文化。同时,由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不断与外界交流和联系的过程,本土企业文化也会受到外地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这就使得本土企业的企业文化的个性慢慢凸显出来。

(二)载体和载物的关系

人的生存和发展潜移默化的受着地域文化的影响。当企业的财富和规模增长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寻求一种事业和文化上的关怀,比如说给股东、顾客和员工进行分红与关怀,这是最基础的部分。除此之外,企业必然会回报它生存和发展的故乡,比如说对企业的发源地进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对该地区的教育和慈善事业做一些贡献等等。因此,从这一角度,企业文化的最终归宿就是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的发展壮大必然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

(三)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地域文化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其往往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发展而来。地域文化包含面甚广,在短期内,我们无法发现它的变化,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发觉其与以往的不同。相比地域文化而言,企业由于员工相对较少,比较容易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企业文化的发展进程也相对较快。一个企业可以从企业形象识别、理念识别和行为制度识别这三个层次上去实施企业文化的变革。和地域文化相比,企业文化简单很多,因此,对企业文化的创新也相对容易。企业文化一方面继承了很多地域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对地域文化进行创新,二者有机结合。

三、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人才本土化

一个企业要进行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的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完全不同。因此,元企业所在地的员工的语言理解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等肯定不如本地人,企业招聘一些本地员工就显得尤为必要。人才本地化,是跨地区和跨国公司实行本土化经营中最重要的经营战略。

(二)产品本土化

由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对商品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公司实行产品研发本土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产品研发本土化,才能迎合当地人民的需求。同时,企业还可以对新产地进行市场需求调查,善于发现本地的商机,开发符合当地特色的新产品,以促进本企业在该地区发展和壮大。

(三)营销本土化

营销目标顾客本土化和营销体系本土化是营销本土化的两个主要方面。影响目标顾客的本土化就是要开发本地的顾客,提高本地的产品需求,以达到开发本地市场的目的。营销体系本地化就是要制定适合当地地域特色的营销体系,在当地现有的商业网络和当地经销商熟悉的市场环境下进行营销,避免开发新的额营销渠道,规避不必要的营销成本。

(四)公关本土化

篇(4)

中图分类号:G623.31

一,初中英语存在的地域文化差异及产生的原因

几千年来,中西文化一直在进行交流和融合,英语成为一种国际化的交际用语。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英语水平受到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无法从老师那里获得正确的英语语言知识,在日常的国际交际中,也无法很好的掌握口语知识。学生在初中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掌握好这种知识才能获得笔试和口语双赢的效果。对英语单词进行准确的翻译和理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国家间的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社会条件、风俗习惯等的不同,这些条件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学生无法准确的理解英语语句的含义,不能实现流畅的国际交流,地域条件的限制阻碍了英语语言的教学和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使学生很好的掌握英语语言交流技巧,和国际友人进行简单的沟通,要特别注意地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限制。再将英语和汉语进行相互转化的时候,必须充分了解这两种语言的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的差异,对应于的了解和翻译通常要在语境中进行。地域文化差异会造成语言理解出现偏差,两国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人情导致我国初中英语教学和学习存在一定的障碍,对英语理解不透彻必将造成英语口语表词达意的不精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中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良好交流,但由于两国之间的地域文化差异,其交际对象、文化内涵都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了学生无法灵活的掌握英语语言,大多数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初中英语,阻碍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语言能力越来越强,英语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国际交际用语。初中阶段是学生们最早接触专业英语学习的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在长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各地的文化差异,造成了初中英语的本土化,当地的地域特征、风俗人情对本地的初中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从此大量的不同地域的英语衍生出来,形成了世界各地英语多元化的局面。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在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其差异性就越明显,英语口语的统一性难度就越大,这就使得初中英语教学和学习受到阻碍,这一问题成为我国当今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二,初中英语教学为解决地域文化差异采取的措施

为了使得我国初中英语教学和学习不受地域文化差异的干扰,必须将所有的变体英语进行分析研究,对英语地域类型进行有效的划分,并综合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现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初中英语教学的困境和差异化问题得到改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对英语地域类型进行总结划分。一般来说,国家教育部门相关单位根据英语的变化渊源将其划分为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两大类,选定其中的一种作为国家通用的英语语言形式,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和学习,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各地区英语教学差异过大导致的英语本土化问题。另外,相关部门也可以根据英语所在国的地理位置对其进行划分,由于国家人口较多、英语使用范围广的国家,所属的公民的语言差异性越大,其语言的多元化特征也越明显,无论是在词汇,还是语音语法方面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必须对其进行规范和统一,才能解决初中英语的学习差异问题,实现英语语言学习的统一。

2.对初中英语认识层面的改善。在初中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意识到英语口语的多样性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并最终导致英语多元化。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英语形式就是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英语地域文化差异,导致了英语口语的差异,但是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标准的口语和语言形式的出现,只有对英语的认识层面进行改善,寻找最合适的英语语言形式,在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初中英语教学成绩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完善和提高。

3.对初中英语行动层面的改善。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导致的英语语言交流问题,应该在行动层面得有有效的解决,在英语语言和口语学习的过程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结合国外的风俗人情和文化现状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在初中英语语言教学上,多采用情景反应的形式进行教学,不要刻意的让学生去记住单词的意思,而是教会学生理解性的记忆,在一定的英语语境下让学生理解单词或句子的意思,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透彻。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多采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中的其中一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学好英语口语并实现交流的最好方法就是进行听力训练,长期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听力和口译联系,能够使得学生更加良好的掌握英语语言特点,多听专业性的国际英语能够提高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在英语听力训练中学生能够全神贯注的去理解所听到的内容,在一定的语境和语言氛围中理解初中英语知识,使得英语学习更具有趣味性。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初中英语课堂上进行一些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应变能力,从而改善英语学习所受到的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

总结

在初中英语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对单词、句子的理解,还是对英语口语的学习,都要充分考虑由于地域文化差异给英语教学和学习带来的影响,根据地域文化的特征,对英语语言形式进行划分,并在认识层面和行动层面对其进行改善,采取语境教学模式,加大语言学习的力度,注意英语语言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对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民族风情、等进行了解和分析,才能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融入到语境中,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成果,增强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起,对英语水平的和国际交流水平提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联合利华在中国的历史已有80年之久,自从1986年联合利华重返中国以来,它一直将发展中国化跨国公司作为其努力的目标,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根据数据显示从1986年到2008年,这二十二年来联合利华在中国投资已经超过10亿元,并且引进了各项先进的专利技术,直接雇佣了超过5000名中国员工,间接提供了超过200000个就业机会,生产将近20个品牌的产品,覆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2000年2月联合利华投资1亿6千6百万人民币在上海成立了其全球第六个研发中心―联合利华中国研究发展中心,该中心着重产品配方的研究,并注重将中国传统科学所倡导的天然成分引合利华的产品中,以便联合利华的产品更适合中国消费者。2002年,联合利华在上海成立了全球采购中心。2003年,联合利华在合肥建立了家庭及个人护理产品生产基地,成为联合利华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2005年,联合利华在合肥投资茶叶工厂,使其成为立顿茶中国及海外市场的供应基地。2007年,联合利华搬入在上海新建的公司总部办公楼。 2009年9月8日联合利华全球第六个研发网络核心在上海正式落成使用,标志着中国成为联合利华全球研发重镇。

通过了解联合利华公司在华的发展,我们心存疑问为什么联合利华在中国受欢迎,为什么联合利华在中国可以取得丰厚的收益,为什么我国企业要向联合利华学习。作者认为原因有多种,但最重要的是该公司在中国使用的经销策略。而其中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品牌本土化。

联合利华公司在华品牌本土化策略

联合利华公司使用了很多方法来促进品牌本土化,作者主要介绍其中较贴近生活的品牌本土化策略:

一、员工本土化。招募当地人才来发展公司业务,这为联合利华深入了解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消费方式、消费需求和生活习惯提供了很大帮助,为公司开展中国地区业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公司在大幅裁员的同时,提拔了大量本土经理人员,力争使中国经理级员工占总管理人数的95%,同时每年还招收13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对他们进行国内外培训,以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这些做法表明联合利华重视员工本土化。

二、纳入中国的一些优秀品牌并积极培育。联合利华公司利用其国际品牌知名度,选择中国知名度高、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并将中国知名企业的品牌、名声、信誉度等无形资产收购或合资,然后利用自己在资金与技术和经营方面的优势来帮助这些品牌走向更大的发展。联合利华利用国内企业的声誉与信誉以及销售渠道快速发展这些本土品牌,也逐步将联合利华自己的品牌打入了中国市场。联合利华大力扶持“中华”牙膏、“老蔡”酱油和“京华”茶叶三大本土品牌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扩大销售渠道。联合利华公司的营销渠道覆盖全国1800个县的1500个,覆盖镇达全国总数的1/3,在其每个区域单位中都有专门的人员从事联合利华产品的销售工作,其中和路雪自行分销的网络几年间已经遍布70多个大、中城市。这种销售网络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联合利华产品,使联合利华品牌极大的深入到消费者的心里。

四、集中品牌策略。联合利华有丰富、成熟的多品牌管理经验。联合利华采取集中品牌战略,主要体现在联合利华旗下的力士品牌和夏士莲品牌,这两个品牌的产品包括洗发护发系列、美肤沐浴系列以及香皂系列。采用集中品牌策略的好处是:一所有产品共用一个品牌,可以大大节省传播费用;二如果品牌已经具有一定的市场地位,新产品的推出无需过多宣传便会得到消费者的信任;三众多产品一同出现在货架上,可以彰显品牌形象。

五、广告宣传力度大。每年联合利华花费60亿美元来推广自己的品牌,使之成为世界上广告花费最多的公司之一。据报道,联合利华对于刚刚进入市场的产品毫不吝啬的投放广告,投入额占到销售额的50%。而对已经成熟的产品品牌,联合利华也会至少拿出50%的销售额去巩固更新其市场形象。

六、发展公益事业。联合利华在华的公益活动包括俩大主题,一是“希望家园”,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行可持续发展,保护水资源,以及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二是“温暖家园”―慈善捐赠活动。

联合利华采取了很多方法来实现其品牌在华本土化,而且联合利华公司也成功的实现了品牌本土化。我国企业需要借鉴联合利华公司品牌本土化的成功的经验,来拓展我国企业的品牌发展。

我国企业跨国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当国外的公司快速进入我国市场的同时,我国企业也开始学习国外公司努力进入其他国家的市场。在进入外国市场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品牌方面的问题屡见不鲜。

一、企业缺乏品牌意识。目前我国仍有企业仍未摆脱产品经济的礼念,继续坚持只要产品过关,就有市场需求,品牌并不重要的思想。而忽略了品牌的信誉价值,没有把品牌看成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没有看到品牌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价值,更忽略了品牌可以经久不衰,而且是独一无二的。

二、企业商标法律意识淡薄。有些企业为自己的产品设计商标,投入大量经费,但未及时注册,反倒被人抢先注册,品牌无形资产的信誉价值、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任度便拱手相让了。有的企业只在中国注册而没有去外国注册驰名品牌被外国抢注,致使品牌走向世界更步履维艰了。

三、品牌管理知识不足。有些企业不精于品牌管理,品牌的标识不具个性,缺乏文化内涵,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维持生命力,有的企业不注重顾客忠诚的培养,只做一次性买卖,导致品牌难以维持,有的企业不注重品牌的宣传,只是闷头生产,人们根本没有更多渠道去了解该企业,更别提销售额了。

四、本土品牌被收购而消失。近年来我国成为世界上吸收外资比较大的国家,一些国际知名公司,通过合资收购一个有希望的本土品牌,然后将其扼杀在摇篮中。有的企业拱手相让,根本看不到无形资产的价值,仅关注于厂房设备这些实体资产,使本土品牌价值流失。有的企业被合资时不使用本土品牌而使用外国品牌。虽然本土品牌是有偿转让给合资企业但我国企业仅仅能得到当时的品牌价值,而放弃了该品牌的长期利益。

这些问题使中国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需要一些具体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

联合利华公司品牌本土化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联合利华公司在中国品牌本土化策略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品牌本土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在跨国公司品牌本土化成为潮流的今天,国内企业要想走出国门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位,需要学习其他公司的成功经验,灵活地实施本土化策略。知名跨国公司有个共同点是:他们是通过大力发展企业,创建国内外知名品牌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所以对中国企业家而言,全面提升本企业在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就是如何实现品牌在各区域市场及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进而带动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步伐。

我们从联合利华公司在中国实施品牌本土化策略中得到以下启示:

一、关注品牌的质量,形成品牌忠诚。联合利华的国际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而本土品牌由于年龄小市场不广,需要在消费者中形成一定的忠诚度,来保证销售额,另外联合利华也特别注重顾客忠诚度的培养。本国企业在品牌本土化过程中,要提高品牌质量、改进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为用户生产出更满意的品牌产品。

二、积极宣传品牌培养品牌认知。品牌的大力宣传会使消费者对于某品牌产生亲近感,进而形成一种认知。培养品牌认知是吸引新用户,留住老用户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内有些企业不注重消费者认知方面的培养,尤其是在品牌宣传上,不能把握一个目标,瞄准一个亮点进行宣传。很多品牌有能力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知名度,却没有能力在消费者之间产生长期的亲和力。

三、加强法律意识保护品牌。我国的商标及品牌相关法律并不健全,企业应加大对法律学习的力度,不可因一时疏忽而损失惨重。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名牌。既要在国内注册商标也要在国外注册而且要及时注册,以防被抢注。

篇(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C-0052-03

201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开启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2016年,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申报,被认定为首批试点学校,数控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围绕我市支柱产业、优势特色产业,结合学校实际,2016年学校采用校企“双招”方式,即学校招生,企业招工,招收数控技术和汽车两个专业,共四个班96人。一年多来,学校以推进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践为抓手,积极借鉴,大胆创新,全力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在2017年全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学校作了专题交流发言。

一、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五大工程

(一)强化外培内训,着力抓好师资建设

打造一支优良的专业教师团队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先决条件。2016年1月和7月,学校先后将数控、汽车两个专业16名专任专业教师送到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接受德国工商大会上海办事处等相关机构培训,全部获得培训师证书。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多次派人来校指导中德“双元制”实施工作,并选派一人常驻学校具体指导项目实施。2016年,德国高级专家组织(SES)双元制教育专家厄恩斯特先生、乌尔里希・埃德曼先生、阿尔弗雷德・施拉德先生先后来学校工作一个月,具体指导相关工作,推动学校德国双元制实践。经过外培内训,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培训技能得到提升。

(二)借助多方力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试点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建立了“以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以“p目标、双师资、双场所、多证书”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毕业实行“三证制”,即“毕业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和“AHK证书”。通过人社部门、行业、企业组织的考核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学生可获得多个职业技能证书,其中至少获得一个中级以上职业技能证书;通过AHK考试获得AHK证书;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课程并考核通过,才能给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

(三)紧盯岗位需求,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即“通道”,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应该具有什么特质?通过广泛调研、现场考察和文献研究,学校将课程体系的构建重心放在学习领域和培训模块的切分和组合上。以工业机械工为例,通过对合作企业工业机械工工作任务分析,将课程细化为用手动工具加工零部件、用机械设备加工零部件、制造简单的组件、技术系统的保养、用机床加工零件、控制技术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技术系统的装配、在数控机床上加工等15个学习领域。同时,构建了与之相匹配的用机床加工零件、控制技术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数控机床加工、产品质量与工艺质量的监控、保证自动化系统的运行能力、技术系统的优化等15个培训模块。这样,课程体系始终紧密围绕企业的目前需求和未来发展来构建并实施,做到行知合一,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教。针对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将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工匠精神培育与复合型技能的培训紧密地结合起来。

(四)推进校企合作,构筑联盟交流平台

现代学徒制的成败,关键是在企业参与度的高低上。学校除与江苏恒力组合机床有限公司、盐城秦川华兴机床有限公司、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高和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等中资企业合作外,还与舍弗勒、克朗斯和福伊特等外资企业紧密合作。这些外资企业直接参与到学生的培训当中,并由德国培训师亲自指导学生。2016年,学校加入AHK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联盟。11月29日,学校成功承办AHK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联盟2016年年会。联盟各单位分组研讨了2017年工作计划并形成了AHK中德职业教育联盟2017年工作决议。此次年会的召开,进一步促进了德国工商大会、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德国职业院校与国内职业院校的对话,加强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对我们进一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加快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五)加大设备投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不仅仅在时间的变化上,更在于空间的转换上。必要的、完备的设施设备,是试点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2016年9月底,学校开始改造和建设达1200平方米的跨企业培训中心,新购买设备300多万元,11月底开始使用。这些硬件设备、设施为现代学徒制试点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利的硬件保障。2016年11月28日,盐城市惟一一所与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AHK)合作成立的地区性跨企业培训中心――AHK中德(盐城)培训中心在学校隆重揭牌。培训中心采用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制定培训计划及岗位轮换计划,对学生进行模块式与项目化培训。3年培训期间,学员将参加德国工商大会组织的两次毕业考试,合格者获得国际通用职业技术证书,成为符合“德国标准”的高端技术蓝领。中德培训中心在环境氛围、功能布局上模拟德国企业的培训车间,在组织架构、过程管理上建立德资企业的运行机制。现代学徒制试点班采用“课堂教学+‘学习型工厂’培训+企业顶岗实习”交互进行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实训课程占整个学时的60%以上,通过培训,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采用严格的工作流程对学生进行精心训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素养,以及严谨、踏实、周密的工作作风。

盐城地处江苏沿海中部,“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和沿海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在此交R。当前,我市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接省“一中心”和“一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盐城制造”,积极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作为国家首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首批国家数控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省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学校必须切实承担服务地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职责,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努力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五项举措

(一)优化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继续加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调研与交流学习。2017年4月,学校组织该项目团队成员,校长、分管校长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行15人赴山东济南职业学院和山东淄博德国莱茵科斯特有限公司学习,具体内容为现代制造及工业4.0实验室建设方案,中德培训中心建设经验,师资培训具体措施,校企合作方案。通过学习借鉴,学校将积极构建校企“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定向就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健全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管理制度、教学文件及相关标准,推进业务精良、校企互聘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创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AHK中德(盐城)培训中心功能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校企深度合作、行业积极参与的现代学徒制管理新机制。

(二)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

进一步推进课程校本化的开发,计划在该项目试点的3年内将开发11门学习领域教材和9门实践培训领域教材,即在2016―2017年度开发的《手动加工机械零件》等4本学习领域教材和2本实践培训领域教材即将完成的基础上,2017―2018年度将完成《简单机械子系统的加工》等4本学习领域教材和2本实践培训领域教材,其余教材将在2019年7月前全部完成。同时,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机械加工专业基于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的模块化课程建设研究》,已顺利立项,并成立了由5名核心骨干专业教师组成的团队进行研究。

(三)提升专业教师教学水平

为更好地推进课程校本化的开发,学校将进一步加大专业师资培养力度,今年计划组织骨干教师参加AHK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联盟单位互助小组的活动。继续聘请德国“双元制”专家和企业专家来校教学,德国专家于暑期来校进行为期一个半月培训,企业一名专家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继续聘用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培训中心专家在学校参与教学和培训师资。同时派员于6月份去德国进行为期十天的学习交流。鼓励教师转变观念,树立“自己有半桶水,教给学生一桶水”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四)拓展学校企业合作空间

学校将进一步发挥盐城市装备制造职业教育联盟牵头单位的作用,在原有合作的企业基础上,继续拓展合作企业,加大合作育人力度。本年度,计划招收工业机械工和汽车维修工共48人,扩招机电一体化工24人。同时,加强校企间深度合作,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共建实训基地,开展校企人才互聘,加强产品研发等。继续做好为江苏恒力组合机床有限公司、盐城秦川华兴机床有限公司、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高和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员工培训方面的工作,让企业直接参与到本项目教学科研中来。同时积极为地方政府引进德资企业,做好宣传名片和人才支撑的服务工作。

(五)完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主动和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对接第一届中德双元制班考核有关事宜,计划在7月份组织实施AHK毕业考试(1),认真开展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力争取得优良成绩。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侧重过程性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制度,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作品展示、创新精神等资料的积累,多形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矫正功能。

篇(7)

目前,国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逐渐加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现实种种条件的制约,我国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种种弊端。特别在地方,丰富多彩的地域艺术为公共艺术课程的精彩纷呈提供了可能,但无法在课堂上得以展示、传承、发扬,没有充分实现其艺术价值。

一、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由于高等教育的迅速扩招,艺术作为教育资源的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教育资源比例较低。老师与学生比例严重不协调,致使大部分学生无法与老师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教学器材匮乏造成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侧重理论性,实践性不强,甚至没有课外实践,学生的艺术教育就是单调的听课。

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的艺术素质基础薄弱。地方高校中大部分学生来自地级、县级城市和农村,对艺术一窍不通,同时又不敢大胆尝试学习,如书法、摄影和舞蹈等需要一定物质基础和学习基础的艺术课程。另外,在以理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理科专业的学生课程繁重,知识结构和思维偏理,无法在艺术追求上投入足够的精力。因此在追求提升艺术素养方面出现了思想认识的模糊,以及实际目的的不明确和不单纯,主要表现为混学分和随大流。

教师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全面地掌控艺术教育本质以至于没有规划出与学生接受水平相协调的教学体制。某些地方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充分,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导致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失位或不到位,甚至个别院校视公共艺术教育为可有可无的课程,更不用谈丰富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艺术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得以显现。

二、地方美术资源进入公共艺术教育的可行性

作为楚艺术的发源地,荆州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将地方美术资源引入到公共艺术课程中,可实现在了解美术类型实质的基础上,唤起大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愿望,并通过身临其境的欣赏,开展可视、可游、可触摸的立体教学,创设美术的现实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真正掌握艺术规律和特性。

现阶段的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存在受教育群体艺术基础的先天不足与艺术教育内容的不对称矛盾。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进行课程调整与创新,以使艺术教育得以有效进行。将地方美术资源有机地渗透其中,不仅可以拓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使地方高校承担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保护、继承与发展地方文化艺术的责任。

三、地方美术资源进入公共艺术教育的具体措施

1.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群体的层次、专业、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相一致,达到事半功倍的授课效果。如在“美术欣赏”课上,分析楚国的镇墓兽时,可以让历史学专业的学生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化思潮,使艺术与其他人文科学相互渗透与交叉,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在学习中传承地方优秀艺术,从而更好地做好保护与发展地方艺术的工作。

2.注重地方美术资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内容开发。地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必须保持活力和吸引力,增加课程内容,改进教学形式,强化地方性和本土化。

地方文化品牌一般被视为历史积淀、文化内涵、现实美学的代名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树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广泛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选修课程或系列地方美术专题讲座,并通过各种专业教育、非专业教育、课堂教育、社团等形式与途径进行在校宣传,使学生在品牌的吸引力下由好奇转为参与,从而对地方文化产生认同感。

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渠道还是课堂,没有统一的教材,只进行理论抽象的形式讲授,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本土艺术的理解。所以应该编著一本符合本校学生艺术欣赏的教材,将传统美术知识与地方美术资源有机组合,还要在完整的美术信息库中深度挖掘功能各异、特点分明的地方美术资源。

教师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应精心设计和准备教学内容,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注意视觉效果与视听效果,寻找符合学生实际并相互匹配的地方美术作品,不间断地刺激学生的兴奋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内化”的效果。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应注意传统美术知识与地方美术资源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如果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不紧密,教学环节略显松散,缺乏系统性,便难以形成合力。

无论是系统讲授,还是艺术作品讨论会、PPT作品展示、社会实践、参观博物馆或画展等形式,在主题、内容开发上都应当与地方美术紧密联系,特别是当地时事、与学生的利益和关系发展密切的美术事件。同时,还要注意巩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将学生广泛参与的艺术实践活动,如书法、动漫比赛、广告设计等阶段性地纳入课程设置范畴,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形成教与学、训与练的互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3.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渠道拓展。例如建立××大学公共艺术教育QQ群或者××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微博来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以获得学生的认同感,既改变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传统认识,又加深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了解。此外,高校还可以创建地方美术资源信息平台,以此极大地延伸教学空间。

4.地方美术资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渗透也应注意,因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导向是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对艺术发展史的认识和对艺术的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以及他们对客观艺术现象的深刻洞察力和艺术敏感度,从而逐步加深对艺术形式、事件、流派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观念。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渗入地方美术资源是根据地方高校实际情况而产生的一个教学理念,教师不能简单理解,一味地强调地方美术资源的重要性,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对艺术的学习。

地方美术资源是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们也不能将其完全放置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是由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决定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跨域性,与地方美术资源的独特性和亲和力,二者有机配合,才能发挥艺术在历史与现实中的魅力。相反,如果忽略地方美术资源的吸引力,就会使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缺乏生命力。

总之,引入地方美术资源,创新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模式,必须充分发挥其艺术审美功能,以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更好地为我国多姿多彩的多元文化增光添彩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29-02

“通识教育”一词从提出到应到于高等教育领域已经有100余年的历史。20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怕卡德教授首次提出“通识教育”一词并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1945年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书中对通识教育的定义被认为是对其最好的界定,报告中将“通识教育”定义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1]。我国的“通识教育”一词则是在20世纪40年代从英文“general education”翻译过来的。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通识教育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历史较短,形成典型的成果也较少。在发展中往往对于通识教育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即是一个“通识教育”的“本土化”的过程。而我国院校中工科院校的比例较大,无疑对讨论工科院校如何开展诸如复旦大学等综合性大学的通识教育,助力工科院校早日迈进世界一流大学之列的问题显得意义重大。该文将以国家重点工科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探讨如何在工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并提出实际的实践操作路径。

1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本土化”的尝试

通识教育首先应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基础性的人文与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其次它在具体实践上还是一个体系[2]。研究表明,实施通识教育必须有自己的课程体系,还要有课堂之外的教育渠道和管理模式[3]。《哈尔滨工业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建设具有哈工大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目前哈工大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虽然还没有完全确立,但已有一些关于课程体系建立拓展的尝试,并向着“十二五”期间新增或改进通识教育6个系列核心课程与选修课30~50门的目标努力。目前哈工大的通识教育课程有六门课程,分别是西方哲学导论、国文经典阅读、西方美术导论、音乐艺术鉴赏、外国文学选读、世界文明史导读,这些课程主要由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所开的选修课改造而成。无疑,通过对现有选修课的改造来丰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最快、省时省力的方法。同时根据问卷调查(表1),学生普遍需求的课程是文史经典与世界文明,其次是人文艺术与美学欣赏,政治经济与法律道德以及工程领导力居后。哈工大学生的需求也符合哈佛、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设置的真实情况,这也应是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需要拓展完善的方向。

目前哈工大通识教育的考核方式为论文、课堂累计考核。此种考核方式对于学生来讲是普遍受欢迎的。根据调查,从表2可以看出,同学们希望通识教育考试的方式首选为“写论文、分析报告”,占有37.1%;其次是开卷考试,占有34.3%;选择“闭卷考试”的同学仅占4.7%。

虽然“写论文,分析报告”的考核方式最受欢迎,但是这种考核方式能在多大程度能够帮助启发学生会思考、会读书,真正达到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建设第二课堂教育阵地十分必要。因为哈工大通识教育的课程课时基本与选修课时长相当,都在20课时左右。每周四个学时,大约五个教学周完成。简短的课上时间起到的应是启发的作用,因此课下的读书思考更为重要。具体措施如开展读书会的作用将在后文具体阐述。同时目前哈工大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授课方式正在从以往的填鸭式向讨论互动式转变,课下的学习时间也更注重讨论交流作业的布置。

总的来说,目前哈工大的通识教育课程还有改进的空间,比如增加大课讲授之后的讨论活动,建立健全第二课堂的教育阵地,增加学生接受通识教育的机会。这些都应是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需要研究设计和改变的地方。

2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本土化的实施路径构建

2.1 重视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篇(9)

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发展的比较优势之一就是可以参考和借鉴先进国家的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一种经营管理模式都是无法也是不需要完全照搬的。人力资源管理因为其管理和开发的对象是人,就更加不可避免地与一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及经济条件息息相关。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本土化方面,我们面临两大现实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使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本土环境接轨和融合。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历史、文化、社会及经济环境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发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国际移植常常要遭遇对之不利的条件而被迫进行适应性的修正。第二个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本土环境中的再创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及社会环境,我们可以得益于其中有利的条件,创造出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为上述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思考工具的学术研究领域之一就是比较人力资源管理(Comparativ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它是比较管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国别差异及其根源和未来走势。本文将就比较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理论发展,即战略视角的引入进行阐述,并明确其对本土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比较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战略视角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之所以在不同国家呈现出不一致的特征,一般认为主要与三类宏观环境因素相关,即一国的文化、制度安排(如教育制度、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和动态的商业环境(Budhwar & Sparrow, 2002)。比较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是在这样一个隐含的假设下进行的,即宏观环境会对管理实践和政策的实施施加一种限制性的影响,不能保证在一个环境下有效的政策在另外一个环境也同样有效。因此,当需要移植某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在一国生成发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到别国时,常常不得不舍弃其中的一些精华,经过一番改造才能应用。

然而,最近若干年,比较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出现了一个超越传统的新倾向,即在传统的研究框架中引入了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概念,作为调节经济、社会、文化等宏观环境因素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形成的一个中间变量。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简称为SHRM)兴起,其主要思想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设计应该与不同的企业战略相适应,来帮助企业战略的实现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也就是说,企业战略被视作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形成的要因之一(程德俊,2004;张正堂,2004)。

把SHRM的视角引入比较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学者们持有的观点是:要考察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所施加的影响,必须同时考虑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传统的比较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倾向于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去解释不同国家典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不同,这固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解释力,在很多场合下也比较能够精准地揭示某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之所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但是,由于企业本身并非完全是被动接受和适应环境的消极存在,单纯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去解读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形成就会有局限性。

2.对人力资源管理国别差异形成的重新认识

将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引入比较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途径去重新认识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形成,从而确保对其理解更加全面深刻。

2.1企业对环境因素的适应和利用具有一定的战略导向

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于外部环境因素(例如劳动力市场、国家相关法律和制度框架等等)的制约,同时,也有机会利用其中的一些有利条件。但是,仅仅考察这些来自外部环境的制约及有利因素,无法完全解释为何在同一外部环境条件下却产生了本质上迥然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无法完全解释为何相似的环境条件却没能派生出相似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例如,在特定的外部环境要素影响下,处于同一个国家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会或多或少地具有一些较为普遍的特征,因而形成所谓的国别典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但这不等于该国所有企业的所有人力资源管理特征都和该模式吻合。在盛行人力资源管理市场主义和自由交易关系的美国,也存在惠普这样的公司奉行“惠普之道”,强调企业的大家庭文化和与员工的相互信任关系。这事实上就是出于企业的自我战略选择,也许这正是使它曾侪身为“卓越公司”的原因之一。

再看另外一种情形。或许是出于相似东方文化背景的原因,改革之前的中国国有企业人事管理特征,如终身制、大锅饭、论资排辈等和日本企业传统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至少在表面上有类同之处,因而产生了在日本曾作为“神器”的管理制度为何在中国却行不通的疑问。实际上,如果细致去考察日本企业施行的这些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就会发现它们都具备合理的战略思想及管理逻辑作为支撑,导致其管理的实质和表象大相径庭。在这些方式中,蕴含着有利于集体主义的发扬(促进合作、避免过度竞争)、契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育等等与其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要素。企业作为战略的主体,不是被动地、原封不动地接受环境,而是根据自己的战略目的去选择性地发挥和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并同时尽力去避免其消极因素和副作用,最终形成一套成体系的、相互牵制又相辅相成的制度设计。如果只是单纯片面地去把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某些方面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某些要素拉扯到一起,把环境因素对制度形成的解释简单化,就不能够真正把握制度的全貌,更不能够体察到其管理逻辑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在哪里。

因此,脱离企业的战略导向去考察外部环境因素和人力资源管理形成之间的关系,将不可避免地造成表面化、片面性和模糊性。环境因素对人力资源管理形成的影响必然要通过企业战略的介质去实现,企业是在一定战略的指导下去对环境因素进行审视、掂量、回应和采撷,避重就轻,为我所用,最终的人力资源管理格局才得以形成,企业战略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环境因素作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形成的方向。

2.2战略对人力资源管理形成的影响不具有单一指向性

另一方面,尽管企业战略的类型和内容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的制定,但从比较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来看,这种影响的方向性不是单一的,也就是说,并非可以确定地说有什么样的企业战略就有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管理范式。同一战略在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可能有不同的体现,需要结合外部环境因素来考察战略对人力资源管理形成的影响。比如在印度和英国企业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招募、薪酬、培训和开发以及员工沟通等方面,同一战略在两国企业表现出了不同的形式(Budhwar & Khatri, 2001)。再比如同样是人才提升战略,在美国企业中的典型表现可能是外部机构的培训、围绕着职位的竞争;在德国企业中可能更多地体现为学徒制的职业训练、对绩效反馈的重视;而在日本企业中,则工作中的培训和根据能力水平变化而提供晋级机会的能力序列制度则更为常见。这些差异都反映了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对人力资源管理形成所起的作用。

因此,某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之所以形成,是企业战略和外部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是企业战略还是外部环境因素,都不能完全解释某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产生。两者结合才能更客观充分地去认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形成机理。

3.对本土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比较研究领域引入企业战略视角,可避免单纯为比较而比较的倾向,凸显出国际比较对管理学的理论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和意义。传统的中外对比研究即便能够得到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特征区别于他国的结论,并试图从外部环境中去寻找其根源,也只能说明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异性,并不能够充分提示其与企业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效率的内在联系,因此对本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作用有限。而企业战略的视角则有助于对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异性从管理的内在规律和逻辑上去进行阐释,因此更加有利于本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

另一方面,把战略视角和外部环境因素结合在一起,也可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起源于美国,研究的主流和主要的研究成果也都在欧美,因此,其研究背景、研究的出发点以及概念的开发、结论的推出等不可避免地嵌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特征。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说,其所倡导的人力资源革新战略就是针对美国传统的工人工作范围狭窄、技能单一、报酬的激励作用不足等问题,在新技术的应用、全球竞争等新形势的要求下应运而生的。而日本就本来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反而在这方面具有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就它而言的人力资源革新战略,就应该是区别于美国的另一种形态(蔡仁锡, 1998)。所以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本土化研究之际,我们有理由假定在外部宏观环境与欧美不同的中国,企业战略及人力资源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措施的匹配关系将呈现出和欧美现有理论不完全相符的模式。

从企业实践的现实意义上来看,不管是要学习和应用外国先进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和方式的本土企业,还是要在海外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国跨国企业,他们都需要创造性地设计合乎客观环境要求、又服务于自身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措施。融合企业战略和外部环境因素的这一视角提醒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方案时不仅要关注外部宏观环境的因素(如教育体制、劳动力市场、国民意识、商业环境等),也要同时顾及自身的经营战略(如科技导向型、追求品质型、迅速扩张型等)和人力资源战略(如成本最小化型、竞争赛马型、开发培育型、人本主义型等)的需要,打造真正有效率的本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项目资助:本研究得到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的资助(编号341080530531),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Budhwar,P.,& Sparrow,P.(2002).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ross-nation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12,377-403

[2]程德俊.不同战略范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与比较.管理科学,2004,17(6)

[3]张正堂.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模式. 南开管理评论,2004,8(5)

篇(10)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摄影文化,却未能在农村取得有效的推广。如何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农民摄影创作队伍的建设,成为当下摄影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摄影文化现状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由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上升为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推广新农村摄影活动可以满足农村高层次的需要,加强村民的文化建设意识,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然而摄影文化在农村发展较城市滞后,很多农村缺乏稳定的农民摄影创作队伍。以笔者所在地浙江义乌为例,义乌是全国率先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地方之一。义乌新农村文化建设搞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目前,全市农村文化设施30余万平方米;“送文化、“种文化”活动在义乌农村蓬勃开展。在“送文化”方面,每年以实物形式援建村图书室10个,组织送戏300场,完成送电影任务6500场以上,农村数字电影覆盖率逐步达到50%以上;在“种文化”方面,2011年,90%以上的行政村每年开展由村民参与的文体活动2次以上,各镇街组建了751支综合性群众文艺团队,开展活动40963场次。然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摄影文化。在义乌农村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据义乌市摄影家协会统计,2012年协会会员达226人,农民身份的会员16人。义乌从2010年至2011年间共举办了“阳春三月踏青赏花乡村游”、“风华上溪”、“印象赤岸”等以农村为题材的摄影比赛、展览活动达8次。其中,参赛作品达1500余幅,参赛人次达300人次。活动主要目的为推动农村摄影,但是农民参赛作品仅12幅,占总数的0.8%,农村身份的参赛作者仅6人,占总参赛人数的2%。

二、建设新农村农民摄影创作队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过去几十年,摄影创作阵地主要为城市,鲜少涉及农村,农村摄影活动相对薄弱的现象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究其原因,摄影艺术原本是一种贵族文化,在经济条件较落后的农村开展有一定困难。而数码摄影技术的成熟、数码相机的普及,以及农民收入上升,为农村摄影活动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以义乌为例,义乌有50余万农民,通过改农从商,有22万农民已稳定转入非农产业,其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75%以上,2011年义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121元。义乌农民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投入摄影创作活动。从另一层面,富裕起来的农民也要求更多的文娱生活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因此,建设农民摄影创作队伍已经具备成熟的条件。摄影文化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推广农村摄影文化。

三、建设新农村农民摄影创作队伍的措施

1.夯实基础,构建阵地网络

在推进新农村农民摄影活动中构建阵地网络是基础工作。阵地要以市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级文化室为依托,创建一套适合农民摄影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创造有利条件,利用阵地教育,提高农民摄影素质。在乡镇区域举办摄影展,建立固定的摄影作品展示、摄影沙龙场所,如乡镇文化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尤其要重视建设摄影网络展示平台,让其成为组织农民群众摄影活动的阵地之一。笔者所在地的义乌摄影爱好者组建的名为“摄影空间”的网络平台省略,主要服务于义乌的专业和群众摄影活动。为了更好推进新农村摄影活动,可以在该平台内开设乡土摄影专区,让农民作者的作品有展示交流学习的空间,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摄影行列。

2.加强培训队伍建设,提高组织管理的水平

在推进新农村农民摄影活动中首要考虑组建一支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农民摄影培训队伍。培训指导老师以文化馆、文化站干部和当地摄协的摄影创作骨干为主,文化馆应加强该队伍的领导、明确职责。该队伍主要担负组织管理、培训指导、开展活动三方面任务,制定一套适合当地农民摄影队伍建设的计划。其次,挑选一批有条件的农民,把他们培养成农民摄影骨干,充实到农民摄影队伍中去发挥带头作用,提高农民摄影领域的整体水平。培训方式可采用集中培训、沙龙等形式;培训内容主要以摄影基础理论、摄影基础技术、传统美学、作品欣赏、创作题材、photoshop软件运用等。

3.发挥农民主体功能,提倡摄影创作素材本土化理念

在推进新农村农民摄影创作选择题材上提倡创作素材本土化,要把农民作为农村文化的创作主体,以本土为基础,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基本素材。一方面,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从摄影文化的旁观者变为摄影活动的参与者;农民既是摄影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摄影产品的享受者,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摄影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强调摄影创作素材本土化。对于农民来说,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比较容易接受农村的本土文化,因为他们艺术养分来源于农村。在摄影创作过程中,要引导他们把农村素材的挖掘与时代主题结合起来,让农民用摄影的语言来展示自身的观念,创作出表达农民心声,为农村群众所喜爱的摄影作品。总体来说,在指导农民创作时,应宣传本土化理念,尊重农民意愿,给予其独立创作空间。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设计若干摄影主题,分若干摄影创作小团队在创作实践中逐步深化主题思想和创作形式。

4.以传统摄影为基础,注重引导主体意识的创新能力

在培养农民摄影创作创新能力上,必须在全面传授摄影基础下,注重提高农民作者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对摄影创作的表达形式和个性观念的创新能力;正确把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加强主体意识的拓展,使摄影作品在思想深度上、创新程度上、艺术形式上有所提高,不断创造新的摄影语言形成一种自我的摄影符号,这样不但让农民摄影作者记录着还讲述着他们特有的内在情感。最终体现自己,展示自己,拥有他们自己的话语权。

四、结语

在大众摄影时代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推广农村摄影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建设新农村农民摄影创作队伍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农村现实,提倡摄影创作素材本土化的理念,让农民在摄影中展示自己,以寻求农村摄影的价值支点。随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入,我国农村摄影创作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建设农民摄影创作队伍,满足农民的需求,是摄影文化工作者应在实践中探索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华珍.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及途径[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4.

[2].陈珊,廖淦良,胡丹.城乡文化创新的构建对策探讨,上高县发展“一村一品”和谐文化的调查与思考[J].科教探索,2008.9.

[3]曾兰.论当代都市摄影的兴起与艺术特征[J].405,2010.

[4]义乌新闻网.浅谈如何更好地建设新农村[EB/OL].http://省略/content/201105/13/ywnews.113546.htm.

[5]连辑.立足本土做好历史文化题材的挖掘创作[EB/OL].http://news.省略/gundong/detail_2011_12/24/11543481_0.shtml.

作者简介:

金福根,男,1958年出生,义乌市文化馆,馆员、中国摄影家摄协会会员、高级摄影技师。

上一篇: 市场发展现状 下一篇: 干部素质培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