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节能行业前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1 16:48: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工业节能行业前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工业节能行业前景

篇(1)

0 引言

工业锅炉既是特种设备,也是重要的耗能设备。据统计,截止2013年底,国内共有各种类型的锅炉六十多万台,其中五分之四以上是工业锅炉且仍以燃煤为主,其煤炭的消耗量远高于钢铁、石化等高耗能的工业行业,在我国每年煤炭总耗量中工业锅炉约占40%以上,工业锅炉的能耗和污染相对较大,热效率也普遍较低,这就提示我们工业锅炉的节能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因此,搞好工业锅炉的经济运行尤为重要,不但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而且还有重大的节能意义。

1 影响工业锅炉经济运行的因素

所谓锅炉热效率,就是同一时间内锅炉有效利用热量与输入热量的百分比。锅炉热效率,从热能利用过程的角度讲,主要取决于锅炉运行中排烟热损失、气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散热损失和灰渣物理热损失。而锅炉运行效率,从热能转化过程的角度讲,主要取决于锅炉运行中燃料特性及燃料消耗量、补给水质量及补给水温度、送引风量及过剩空气量、排烟温度及排烟量、负荷的变化情况、配套辅机的电耗、炉体表面温度、排污率及余热回收利用情况、锅炉及其系统中的跑冒滴漏情况等因素。

锅炉在运行过程中,这些因素都会发生动态变化,锅炉运行效率也会通过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反映出来,而且锅炉能否达到经济运行状态,与上述的各项热损失也是密切相关的。

2 工业锅炉经济运行的途径

工业锅炉运行,要求安全性和经济性相统一,既要保证锅炉安全运行,又要做到锅炉及其系统经济运行。锅炉运行中在满足供汽、供热的同时,要不断做好节煤、节电和节水工作,力争提高锅炉热效率,因此,对运行锅炉应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锅炉达到最佳的能效指标。

2.1 做好运行锅炉燃烧工况的调节工作

通风调整。(1)鼓、引风机的风量、风压应匹配。引风量过大,使排烟量增大,造成排烟热损失增大,电耗增加;鼓风量过大,使尚未完全燃烧的可燃气体排出炉外,造成排烟温度升高,排烟量增大。一般引风机开度为80%左右,鼓风机开度为60%左右。(2)保持平衡通风。炉膛负压过大,破坏燃烧工况,排烟量增大,增大排烟热损失和引风机电耗;炉膛负压过小,易造成喷烟喷灰,恶化工作环境。(3)保持适当的过剩空气量(过剩空气系数)。一般层燃锅炉,实际空气量不超过理论空气量的1.65倍,正压燃油(气)锅炉,不超过1.15倍,负压燃油(气)锅炉不超过1.25倍。

2.2 搞好运行锅炉水质处理和余热利用工作

2.2.1 加强水质管理,防止锅炉结垢。锅炉使用单位应因地、因炉选用水质处理方法,锅炉水质应符合GB/T1576《工业锅炉水质》标准的要求,合格的水质可以提高传热效率。锅炉一旦结生水垢,既影响锅炉传热,降低锅炉出力,又会造成锅炉的排烟温度升高,排烟热损失增加,从而增加煤耗、电耗,降低锅炉热效率。

2.2.2 严格控制排污率,减少排污热能损失。运行锅炉每班应根据水质化验的结果,进行科学合理排污,排污量过大,造成的热能损失增大。一般工业锅炉的正常排污率不超过10%。

2.2.3 对排污水进行回收利用。回收后用于加热给水或取暖等,提高了给水温度,节省了燃料费用,强化了锅炉出力,提高了热能利用率。

2.3 合理控制排烟温度及排烟量

2.3.1 降低排烟温度。排烟温度越高,排烟热损失越大。要充分发挥尾部受热面余热利用设备(如省煤器、空预器、热管换热器等)的余热利用功能,使排烟温度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排烟热损失。

2.3.2 控制排烟量。在相同排烟温度下,排烟量越大,排烟热损失越大。如前所述,运行锅炉通过调整通风,可以有效控制排烟量。

2.4 保持稳定的锅炉负荷

外界负荷的波动变化也会对锅炉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锅炉运行中频繁启停,负荷频繁增减及波动变化,不仅会对锅炉的燃烧调节增加困难,使燃烧工况反复波动,而且频繁启停也相应增加了辅机的电耗,影响了锅炉热效率。锅炉运行中应当尽量减少启停次数和负荷波动,保持锅炉的运行工况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层燃炉的运行负荷不宜经常低于额定负荷的80%。

3 提高工业锅炉节能管理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锅炉节能管理制度,落实节能管理岗位责任和节能目标责任,定期对管理人员、锅炉司炉和水处理人员进行节能培训考核,提高责任意识和操作技能,认真做好锅炉及其系统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为锅炉节能和提高效率奠定重要基础。

3.2 经常清除锅炉的对流管束中间、烟管内、后拱顶部、省煤器、空预器、烟道、除尘器等处的积灰,保持烟气流通通道畅通,减少排烟阻力,保证受热面传热效果,减少鼓、引风机的电耗。

3.3 消除炉墙和炉门等处的漏风,防止炉膛或烟气内漏入大量冷空气,减少锅炉排烟热损失,避免引风机过载,同时减少引风机的电耗。

3.4 改善炉墙保温,采用导热率小的保温材料;及时维修炉墙裂缝,及时修复锅筒、管道等处损坏的保温层,降低炉体和各散热部件的外表温度,以改善锅炉房的温度和减少散热损失。

3.5 对锅炉风机、泵类等辅机进行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改造,变频改造后,可以节省启动电流,锅炉电耗平均可节约40%左右,热效率可提高5%以上。

3.6 采用均匀分层给煤燃烧技术,使煤粒充分燃烧,改善燃烧工况,并且在改善燃烧的同时能明显提高燃烧效率。

3.7 采用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对排污水、冷凝水、疏水及乏汽等回收利用,如加装排污扩容器、蓄热器、换热器等余热回收利用设备,节煤、节电、节水效果明显,可比利用前节能5%~10%。

3.8 加强能源检测、计量和统计工作,定期对锅炉及其系统的运行能效进行评价或能效测试,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认真整改并进行完善。

4 结束语

工业锅炉的经济运行和节能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实现锅炉及其系统的经济运行,必须根据锅炉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结合锅炉运行的特点和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节能方法和节能措施,努力提高节能管理水平,确保锅炉安全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篇(2)

1、外商投资企业相对集中在制造业

(1)外资集中在相对耗能高的制造业

从能源消耗情况看,中国三大产业能源消费比重近十多年基本保持不变,第一产业基本保持在11%,第二产业基本保持在64%,第三产业基本保持在25%左右。现实表明,生产性能源消费具有产业集中倾向,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就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工业。1980年以来,工业能源消费一直占全部能源消费量的68%以上。由上文可知,就外资的产业分布来看,外资流向制造业占63%的比重,基本结论是,针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外商投资投向了相对高耗能的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

(2)六大高耗能产业的比例并不高,但是趋势在上升

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建材和化工等六大高耗能产业是耗能和节能的重点行业。虽然外资在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有变化,但是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建材和化工等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持续增加,2005年六大高耗能外资占我国利用外资比例的11.28%,占制造业外资17.9%的比例。也就是说,外商直接投资于制造业的接近20%的比例是分布于高耗能产业的。有些高耗能行业的增长速度非常快,例如,投资钢铁行业的外资增速为470.29%,投资有色金属行业的外资增速为608.34%,电力行业的增速为28.47%,其他石化和造纸行业呈现负增长,说明这些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有待于加强,结构有待于调整。

2、投资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外资来源相对集中

六大高耗能行业的投资来源地主要为香港、韩国、美国、欧盟和日本。

石油和化工行业主要来自香港、韩国、美国。2005年来华投资石油和石化行业的有中国香港(33.23%)、韩国(10.29%)、美国(9.55%)、日本(6.55%)、英属维尔京群岛(5.82%)、中国台湾(4-77%)等国家和地区。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占本行业外资的81.53%。2005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外资分布地区主要是江苏(35%),山东、广东和辽宁为12%、11%和11%。

电力行业主要来自香港、维尔京群岛、美国。2005年来华投资电力行业的有中国香港(45.17%)、英属维尔京群岛(22.30%)、美国(8.26%)、英国(623%)、加拿大(4.14%)、法国(3.06%)等约27个国家和地区。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资金占外资总额的95.36%,2005年电力行业的外资分布较为分散。

造纸行业主要来自香港、美国、台湾。2005年来华投资造纸行业的香港(30%)、美国(9%)、韩国(7%)、中国台湾(8%)、日本(6%)等约2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占外资总额的94.79%。造纸行业外资集中于浙江、江苏和山东等省市。

钢铁行业主要来自香港、欧盟、韩国。2005年来华投资钢铁行业的有香港(44.5%)、欧盟(26.5%)、韩国(13.1%)、美国(4.2%)等11个国家和地区。钢铁行业外资集中分布于江苏、湖南、广东、山东、湖北等省市。

有色金属行业主要来自中国香港、维尔京群岛、日本。2005年中国香港(43%)、英属维尔京群岛(19%)、日本(9%)、美国(7%)等34个国家和地区,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占该行业外资额的92.42%。此行业外资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北、山东、北京等省市。

3、外资进入高耗能产业的趋势明显

(1)重化工业等资本与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行业,成为外资进入的新热点

一般而言,钢铁、石油化工等行业,企业经济规模大,资本与技术密集度高,外资通常不会轻易进入。近年来,外国投资者逐渐开始在华投资这些行业。外资进入重化工业,既有新建投资的项目,也有并购项目。之所以外资开始进入我国重化工业,一是因为外资对我国未来长期经济发展前景与投资环境信心进一步增强,这种项目动辄投资额达到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没有长期的信心是不会来投资的。二是我国进入了重化工业化阶段,下游产业对重化工业产生较强的引致需求,重化工业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三是我国并购等法律环境的进一步完善。伴随直接投资而来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和企业的高能耗产业转移。统计显示,外商直接投资于污染型企业主要分布在橡胶、塑料、印染、制革、电镀、造纸、制鞋、电池等行业,资金来源主要是韩国、美国、日本、欧洲的一些国家及港澳台地区。

(2)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吸收外资在增加

自然资源导向型外资,继服务业之后成为全球外资新的增长点。许多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吸收外资大幅度增加,反映出世界能源和初级产品需求旺盛,价格上升。能源问题已成为许多国家极为关注的经济安全问题。截至2005年底,中国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共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为1797个,合同外资金额为70.2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2.42亿美元。2005年,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合同利用外资8.8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7亿美元。主要来源于中国香港(30%)、英国(20%)、美国(10%)、韩国(9%)加拿大(7%)和日本(4%)等。分布较为分散,山西、山东、辽宁、内蒙、广西占有较大比例。

(3)高耗能产业成为新一轮我国产业地区转移的重点

中部地区在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对接、加快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吸引东部地区投资包括东部地区外商再投资方面,呈现良好势头,但是项目主要分布在有比较优势的加工制造业、煤炭、电力、钢铁等行业。可见资源类及高耗能产业成为新一轮我国产业地区转移的重点。

4、外资企业抢占节能行业

中国“十一五”末要实现万元GDP能耗减少20%的目标,引得国外知名节能服务公司争相进入中国节能市场,正演变成新一轮投资热潮。一些外资捷足先登,带着资金和技术来华争相分享庞大的节能市场“蛋糕”。一些世界500强企业对中国节能降耗、发展绿色GDP有浓厚兴趣,并表示要增资中国。例如,号称“节能先锋”的ABB,其电力和自动化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正加大对中国投资;港资也纷纷涌入,香港能源服务企业也带着资金和技术大举人粤招商。节能降耗减污(P2E2)融资模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当成熟。能源服务公司通过签定节能成效合约,安排项目融资,开始为耗能企业提供全面节能服务。耗能企业在节能产生收益后,按事先约定的比例分成给能源服务公司便可。从P2E2融资模式广受欢迎可见,节能降耗已成为外资投入的一大热点。

二、在节能原则下对外资结构进行调整

1、外资流向仍在可控制范围之内,是可以引导和调节的

根据上文分析,目前有63%的外资投向制造业,有12%的外资投向高耗能产业。但由于我国处于重化工阶段,外资有加大投向钢铁、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的趋势,但节能战略也引导了节能领域成为新的外资热点。可见,政策对外资的导向作用明显,外资流向仍然在我国的可控制范围之内。

2、制定节能原则下的战略目标

根据《气候公约》要求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采取减排措施。我国将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针对服务业比重较低,重工业特别是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依然偏快的现状,外资调整要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近20年内,第三产业比重虽然会逐步提高,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阶段。外资结构调整可以先行一步。因此,要调整外资更多投向第三产业,减少向第二产业投资;要禁止或限制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化工、煤炭、造纸、食品等行业的外资投入;并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3、禁止外资进入高耗能的重化工产业

(1)关注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耗能行业投资。根据《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推进节能降耗工作,重点抓好冶金、煤炭、电力、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因此,可以把高能耗产业列为限制类或者禁止类外商投资领域。对来自香港、美国、韩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制造业项目要予以特别关注。

(2)针对六大高耗能产业的调整

①调整石油和化工行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可以将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列为限制和禁止类。在停止加工贸易、控制出口数量方面继续设限,要严格控制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成品油,继续对汽、煤、柴油的出口数量进行限制。②针对电力行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调整。与电力行业有关的所有条例或规定都应对外商投资予以限制。③针对造纸行业。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将过去鼓励类产业改变为限制类产业。④针对钢铁行业。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对今后钢铁工业利用外资政策继续调整。不再单独建设新的钢铁联合企业、独立炼铁厂、炼钢厂,不提倡建设独立轧钢厂,不再大幅度扩大钢铁生产能力。⑤针对有色金属行业。对有色金属鼓励类要减少,禁止类要增加。

(3)设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加强各种监督

引导促进外资投入资源耗费少、环境污染小、要素利用率高的新型工业化产业,设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加强各种监督。内容可以包括:①资源耗费指标,鼓励节约土地的外资项目,建立企业耗水、耗能的技术档案,引导外资企业在技术上领先。②环境污染指标。如设定每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量对应的GDP指标。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形成强大社会需求,拉动环保产业发展。③工业效率指标。发挥外资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需求创新方面的先导作用,通过引导其投入减少污染、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提高各种投入要素的报酬来帮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④要特别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严格新建外商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建立相应的项目审批制度。

4、引导外资进入节能领域

进一步加强规划指导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项目,促进资源节约型产业项目发展,淘汰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加快发展商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带动农业发展。

从环境保护角度制定鼓励、限制、严格限制、禁止外商直接投资的领域与项目,鼓励外商向环保产业、清洁能源、清洁生产技术、开发生态农业、林业、旅游业:处置和利用国内危险废物以及对国内高污染产业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改造等领域投资,要对严重污染环境、目前无有效治理措施的项目工艺和设备,严格禁止引进,对可能造成环境严重污染或治理困难的项目要限制引进,对国内需要而又缺少配套技术治理污染的项目,要严格要求外商的政策服务。

扩大在节能降耗领域的国际合作。继续引进吸收高能效、低排放的设备、技术,借鉴国际节能减排政策机制、管理法规和经验,鼓励和引导外商在高能效产品制造、节能设备与技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煤技术等领域投资。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向中国转移。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及各国在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多层次、多方式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5、引导外资进入服务业

中国服务业外资比重低,利用外资有潜力。目前服务业外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传统的商业服务业,因此应当完善体制政策环境引导外资投入。具体包括:①完善产业准入政策。通过制定不同行业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新批工业领域的外商投资项目均按新的准人标准予以审批。已批项目也要按新的标准要求提出达标的时间表,并对此承诺负有经济责任。中央政府只指导性的各行业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性指标体系应下放到省市区一级去制定。②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应体现新的政策目标。③打破一些服务行业的行政垄断。除了金融、商务服务、物流、信息服务业等要继续按原定时间表逐步开放,其他一些服务领域,如教育(包括技术职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则需要打破行政垄断,引进多元投资主体。④新兴产业创造市场需求。一些服务业得不到发展与缺乏市场需求有关。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造市场需求的过程。采用工业环保设施要通过法制手段使之成为生产消费,城市废弃物的处理也要逐步用市场化办法加以解决。有了合理的能源消费政策和限制浪费措施,新能源产业及其服务业就会应运而生。

6、利用外资要注意能源安全

篇(3)

2006年以来,我县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综合能耗吨标准煤,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综合能耗吨标准煤,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综合能耗吨标准煤,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年月底止,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达到市政府下达的目标要求。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层层分级抓落实

1、成立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我县为扎实落实上级的节能降耗工作任务,及时成立了节能降耗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县长亲自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及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县工发局,具体协调全县节能工作的组织、协调、推广和督导与考核等工作。同时,各有关部门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应成立节能机构,强化对节能降耗工作的实施,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节能框架。

2、召开相关会议,安排部署工作。我县已两次组织召开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工作会议及培训会,县政府办、工发局、统计局、商务局等相关部门的相关人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责人和统计员,各乡(镇)工业统计负责人和统计员共100多人参加培训会议。会议传达了上级节能降耗工作精神与要求,安排部署了节能降耗总体工作。同时,采取以会代训方式,对参会人员进行了新节约能源法的培训学习,并对各企业、乡镇工业统计员就能源统计业务知识进行了专题培训。

3、层层抓落实,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为了把节能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完成“十一五”期末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6%的目标任务,我县将节能降耗工作纳入了《“十一五”工业规划》,并将任务层层分解至各乡镇、相关部门和12个重点规模工业企业,并分别与12个乡(镇)、有关单位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明确要求各单位和重点规模工业企业积极配合,认真完成节能降耗任务。

(二)积极采取措施,稳步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1、继续完善节能降耗的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一是严格制定统计监测和考核实施方案。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节能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益政发〔〕8号)文件精神,我县也相应完善了节能降耗的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下发了《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批转〈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案〉等实施方案的通知》(南政办函〔〕34号)文件,要求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二是各单位根据文件精神,安排专职人员负责节能降耗的具体统计、监测和考核工作。三是认真做好跟踪、指导与考核工作。为确保我县节能降耗工作稳步推进,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节能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县节能办会同县统计等部门定期对有关责任单位进行督促检查、指导与考核,为全面完成全县节能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2、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清洁生产。按照“龙头带动、产业支撑、优化结构、集群发展”的思路,我县坚持以优势农业资源为依托,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大力提升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将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造纸业和橡胶机械业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努力形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市场具有相当规模的特色产业。一是优化产业结构。通过近年来的扶持与发展,食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县工业的主导产业,食品规模工业发展至20家,产值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50%以上,税金占全县规模工业税金的%以上,其中年产值占%,税金占%。特别是食品行业的挂面产业成为我县的特色产业,目前,我县挂面生产企业达到35家,年产量在30万吨以上,年产值达到1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的挂面企业6家。同时纺织行业也得到较快发展,我县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达到12家,纺织规模达到20万锭,其中织布得到突破,发展布机100台。通过大力发展食品业和纺织业,有力地推进了我县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按照“生产集约化、资本规模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的要求,我县坚持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和品牌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一批低耗能、高产出、前景优、效益好、产业关联度大、依承度高、产业链长的优势企业,大力推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培育龙头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近年来,我县先后引进战略投资者四川水井坊集团增资扩股南洲酒业、吉林化纤集团受让原湖南建材纸厂新办拓普竹麻公司,有效提升了我县工业发展水平。同时,提高入园企业的准入,把能耗和环保作为招商引资引入企业的第一道门槛门框,切实把好企业准入关,坚决执行引入企业环评和“三同时”制度。近年来,没有引进1家能耗高和环保不达标企业。三是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和发展清洁生产。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我县着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按照“先关停,后整改和重组”的原则,加大了对工艺技术、环境保护、资源消耗等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造纸、脱胶等行业的整治,对整改后仍达不到产业准入标准的企业,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坚决予以关闭停产。2006年来,我县关停纸厂16家,脱胶企业6家,有效地推进了我县产业结构优化与重组。其中平云纸业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淘汰落后造纸产能1万吨,通过了上级的审查,并获得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补助。同时,根据清洁生产审核的有关文件精神,我县以食品、造纸、纺织等行业为重点,积极推行清洁生产。近年来,我县食品企业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提高,绿色食品认证达到12个;纺织企业投入1200万元进行职工生产环境改善,生产环境得到大大改善;减小能源消耗的投入大大提高,今年拓普竹麻投入600多万元对锅炉进行了改造,每年可节约标煤12815吨以上,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3%。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推进清洁生产,年全县节标煤3万吨以上,节电15万度以上,节水1000万吨以上,节约原材料10万吨以上,减少污水或有害成份排放量1500万吨以上,我县清洁生产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3、大力开展重点企业和行业节能工作管理。一是加强节能宣传与培训。组织各企业开展经常性的节能宣传与培训,重点组织好每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定期组织能源计量、统计、管理和操作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主要耗能设备操作人员未经培训不得上岗。加强企业节约型文化建设,提高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二是加强了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围绕“十一五”我县实现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26%的目标,在全县12家重点耗能企业的实施节能管理,实行重点跟踪监控,以企业为实施主体,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依法进行监督管理,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促进企业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实质进展,为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做出积极贡献。三是加强建筑节能行业管理。2007年10月成立新型墙体材料改革办公室,并根据《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规定》的要求,认真做好新型墙体材料基金的预征收工作,年共预征收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42万元。积极组织企业新建新型墙材厂,逐步在全县推进使用新型墙体材料。

4、进一步加强节能降耗基础工作。一是加强节能宏观调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省、市政府确定的节能目标,结合国家对高耗能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严格高能耗项目市场准入标准,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前严格实行了节能评估和审核工作,加大了高耗能企业,高耗能产品生产总量及用电量实施“双控”措施。二是严格执行节能的法律、法规。第一,建立了节能监察队伍。监察队从工发局、质监局、电力局、建设局、统计局、环保局等单位抽调相关人员组成。第二,加强队伍培训。队伍组建后,为提高监察人员素质与水平,组织开展了2次关于节能法律法规的培训,进一步提高监察人员素质。第三,定期开展执法监督检查并严格执法。每年组织执法监察人员对各企业、乡镇、单位进行2次执法检查,通过检查,提高全县人民对节能的认识。年,在执法检查中,成功取缔了武圣宫轧钢厂等三家高耗能企业,以实例提高了群众节能意识。三是加大节能投入。第一,建立节能专项资金。根据上级有关要求,为奖励节能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个人和节能技改项目等,我县已决定建立节能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已安排年节能工作经费4万元,保证了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鼓励积极投资节能技术项目和使用节能产品。年,全县技改投入4.1亿元,其中有1.5亿元用于节能技术的运用。同时,积极组织推广节能产品,在通过利用新设备、新工艺来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四是认真开展群众性节能宣传周活动。为积极稳妥地推进节能工作,县节能办积极组织开展节能宣传活动。通过电视媒体、悬挂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组织集中活动等形式进行认真宣传,倡导群众依法节能,全民行动,从我做起。年的宣传活动主要以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的宣传为主线,以绿色奥运、节能灯推广、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等为重点,宣传活动共出动500多人,悬挂宣传布标1000幅,播放各类宣传片共10小时以上,发放各种宣传资料4500份。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让全县各单位,各行业都重视节能工作,形成全县齐抓共管、全民推进的氛围。年,全县新建沼汽池3000口,总计利用达10000口;年太阳能利用2万平方米,总计达18万平方米;年节约薪柴3万余吨;县教育局把节能知识纳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县政府办公室及各行局办公室在强化办公设施和设备节能的同时,对机关照明灯具全部更换改造成节能灯,每年可节约一半的电费开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年来,我县的节能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纵观全县情况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工作较薄弱。能耗统计制度还不完善,能源统计人员能力水平还不高,个别乡镇、企业节能机构建设和节能管理等基础工作比较滞后。

(二)投入力度不足。由于许多企业面对金融危机困难重重,资金难以周转,致使节能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对节能技术产品研发、推广、示范、节能管理等影响较大。

三、后段工作安排

(一)切实完善节能降耗工作机制。按照省市工作要求,充分发挥节能减排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逐步落实县级领导联系节能企业制度,进一步明确节能责任和目标,指导全县上下认真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并由相关部门尽快组织落实各自的工作方案,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严格实行节能行政问责制,制定“十一五”全县节能工作后一段目标任务分解方案,继续与各乡镇、各单位及高耗能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

(二)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组织领导和节能管理体系建设,切实落实“三个方案”。把节能降耗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下大力气打好节能降耗攻坚战,严格内部管理,努力使干部职工队伍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学习上、工作效率上有明显提高,为全县开展节能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继续实行能源统计联审联报。县节能办指定专人负责能源统计工作,继续推行能源统计联审联报制度,以确保全县能源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

篇(4)

中国的煤炭消费比重接近70%,石油比重仅为20%,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还都很低,急需进行结构优化。目前,全球能源消费中,石油是最重要的一次性能源,占总消费的35%,其次是天然气、煤炭及其它可再生能源。从世界各国发展趋势看,工业化国家无一例外均采用了以油、气燃料为主的能源路线,逐步减少固体燃料的比例是世界各国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系统成本、提供优质能源服务的必然选择。

随着消费量的增大,过度使用煤炭的弊端日益明显,已经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煤多油气少、优质能源所占比例过小的特点决定了煤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支配地位,能源供应优质化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如果在2030年将水电和核电比例提升到4.5%,其生产能力要提高3倍才可实现。(图1)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能源消费的产业分配与三次产业的变化具有一致性,第二产业耗能巨大。工业生产一直保持较高的GDP贡献率,农业比重由1980年的30.2%稳步下降到11.3%,而同时期第三产业比重由21.6%上升到40.1%。高耗能的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占到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上,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另外农业能源消耗明显降低。

中国的经济成果与资源投入相关性弱化,由于处在工业化粗放期,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构成和管理均较落后,加之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能耗水平长期居高不下。截至2006年,中国万元GDP能耗为8.77吨油当量/万美元,但与发达国家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能耗仍然偏高。(图2)

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缺口将日益增大

未来,随着能源需求总量逐渐增大,能源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缺口还将有所扩大。按照能源“十一五”规划,至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约为24.46亿吨煤当量,比预计能源需求总量少2.54亿吨煤当量。

预计未来能源需求增速平稳,但总量可观。除了近期经济增速减缓外,还有多重因素有助于抑制能源需求增长过快。

首先,能源消费结构的升级必然会减缓能源需求的过度增长,尽管煤炭仍然是中国的主要能源,石油、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构成中的比重将逐步增加,逐步改善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其次,耗能较低的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会抑制能源的过快增长,目前第三产业占中国GDP的比重在40%左右,有关机构预测,至2020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有望上升至47%。

再次,随着中国能源市场化改革的加快,能源补贴逐渐取消,国内能源价格日益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市场日益攀升的能源价格无疑会对中国能源需求产生抑制。

最后,目前的节约能源、提高效率等政策也会逐步发挥作用,减缓能源需求增速。

多个机构一致认为长期内中国能源需求增速有望得到控制。据IEA预测,2005~2015年间,能源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5.7%,此后能源需求增速将有所放缓,2005~2030年期间内的能源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3.5‰EIA的预测结果也十分类似,认为2004~2030年间中国的能源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3.5%。

但是,由于能源基数较大,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总量仍将十分可观,对中国的能源供给提出了新的挑战。按照能源“十一五”规划,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27亿吨煤,约占全球能源消费的15%。由于能源基数大、增长率相对较高,未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可能最终超过美国。据EIA预测,至2025年中国将成为垒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资源短缺中国策略

从三次产业看能源消费情况

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最大,但同时能源消费量和单位增加值能耗也最高。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接近50%,但从能源消费量来看,第二产业占比超过80%。

三次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计算公式:三次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三次产业能源消费总量/三次产业增加值)虽均有所下降,但第二产业的数值仍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

由于高速增长的制造业、冶金、建材等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耗相对较大,2006年东北三省均未能完成节能降耗控制目标。山西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和重化工业基地,重型化的产业结构和粗放的生产方式形成已久。2006年,山西每万元GDP能耗为2,88吨标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8%。200S年,国家选定的10个行业1000、家重点耗能工业企业中,山西省就占到90家。山东省产业结构以重型化为主,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大。作为主要支柱产业的煤炭、建材、发电、化工、冶金等都是高耗能产业。2005年全省消费能源2.36亿吨标准煤,总量居全国第一位。

各行业能源消耗情况

2007年排名前十位的高耗能行业均属第二产业中的工业。

粗放的产业发展模式伴随高污染,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也使得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从2007年第1季度国内工业运行情况看,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6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目前,中国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国占了16个。

短期产业格局的调整

短期内,高耗能产业的过度发展将进一步得到抑制。控制高耗能行业发展速度,淘汰高耗低效产能是近年来重点调控内容之一。2008年8月,中国的生铁、钢铁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同比出现下降;进入9月,降幅进一步扩大,分别为6.1%和5.5%。同时,粗钢、塑料、化纤、烧碱、纸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同比也出现负增长,其中粗钢和塑料降幅达9.1%和8.4%。

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减缓以及节能减排措施的双重压力之下,高耗能产品的产量必将进一步下降。

严格限制钢铁、有色、化工、电力等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和落后工艺技术将使高耗能行业的增幅继续回落。国家将会利用目前能源供应相对充裕的有利时机,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落后炼铁、炼钢、电解铝产能等的步伐。高耗能产业的过度发展得到扼制,将使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有效地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方向,避免再度出现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的过度发展与盲目扩

张,可以降低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

主要耗能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落后产能被逐步淘汰,行业结构得到优化。近年来,煤炭等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已取得一定成效。

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技术,降低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耗及污染。在短期内,中国煤炭资源作为主要能源的地位很难改变,因此通过使用洁净煤等技术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减少污染应成为一项重点战略。钢铁行业中,新技术具有明显的节能降耗作用。中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主体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水泥行业中,新工艺的应用可节约能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中长期产业格局的演进

从中长期来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将得到大力发展。为改善能源结构,同时实行节能、环保等多重目标,核能、水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大大加快。国家对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由于上游成本瓶颈的突破和产业链的初步形成,可再生能源中的两大主力品种风能和太阳能已经具备明确的产业化前景,成本有望在3~5年内大幅降低。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较完善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预计到2020年,核电年发电量达到2600~2800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4%。目前中国年利用地热能约4.45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而且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长。

篇(5)

关键词:区域优势产业 关键指标 因子分析 区位商分析

区域优势产业选择

本文以贵州省为例,选取规模以上工业37个大类行业进行优势行业的分析评价。对于贵州省工业中优势产业的选择,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评价:

(一)工业部门各行业的关键指标分析

1.规模分析。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是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水平以及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最重要的指标。通过对贵州省2007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其总产值和增加值排名前十大行业见表1。

2.经济贡献分析。利润总额是评价工业行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衡量行业管理水平和成长发展能力最主要的指标。税金总额反映工业行业对国家税收的贡献程度。从业人员数反映了工业各部门对解决贵州省人口就业所做贡献。通过对贵州省2007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其利润总额和税金总额以及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排名前十大行业见表2和表3。

3.科技投入分析。工业行业的研究开发经费(R&D经费)占总研究开发经费的比重反映了各工业行业的科技实力。通过对贵州省2007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其研究开发费排名前十大行业见表4。

以上关键指标显示,各指标的前十大行业所占比重基本在80%以上,说明集中度很高,优势体现明显。从三个方面总体看,贵州省传统的优势行业如电力、饮料、烟草、煤炭、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化工和医药等行业基本处于各指标的前十位中。除此之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两行业基本处于前十大行业靠后的位置。

(二)因子分析

优势产业的选择是一个多因素、多准则的决策问题,根据文章所设置的优势产业选择原则,收集了大量衡量产业水平的指标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各行业的综合得分,综合得分排名前十位的行业见表5。

从各行业因子分析的综合得分看,传统优势产业中烟草、电力、饮料、有色冶金和医药等行业在前十位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非金属矿采选、食品制造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等五个行业也居前十位。

(三)区位商分析

分析区域分工优势常用区位商(LQ)来测定。选择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这三项指标进行区位商分析,得到排名前十位的工业行业见表6、表7、表8。

结果显示:工业增加值区位商中有7个行业LQ>1,分别是烟草、饮料、电力、医药、有色冶金、煤炭和化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区位商中有8个行业LQ>1,分别是烟草、电力、饮料、煤炭、有色冶金、医药、化工和黑色冶金行业;利润总额区位商中有9个行业LQ>1,分别是饮料、非金属矿采选、有色冶金、烟草、医药、食品制造、化工、电力和煤炭行业。这表明贵州省这些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具有比较优势。

综合三个方面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省传统的优势行业仍占主导地位,电力、饮料、烟草、煤炭、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化工和医药等行业基本处于各项指标的前列。此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食品制造等行业基本处于靠前的位置,表明具有一定发展潜力。

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资源密集型行业和资源加工型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大。如采掘业中的煤炭行业和有色冶金、黑色冶金行业。这些行业产业层次低,经济关联度差,比较效益难以发挥,使得贵州省长期扮演东部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的角色,加工工业基础薄弱,产品附加值低,增值能力弱。

轻工业偏轻。“两烟一酒”作为贵州省传统优势产业,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拥有独特资源条件下形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发生很大变化,消费结构和观念的改变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给其烟酒产业带来极大冲击。

新的比较优势产业尚待培育。除了传统的比较优势产业外,新的比较优势产业还亟待扶持和培育。

区域优势产业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一)调整工业结构,重点是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贵州有丰富廉价的电力资源,与丰富的煤、磷、铝资源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建立以煤、磷、铝开发和深加工为特色的原材料工业体系。必须研究开发出能发挥资源优势、对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的煤化工、磷化工、铝加工等新技术、新工艺、新项目,根据市场需要,以资源吸引资金、人才、技术,努力提高技术含量。

(二)注重节能降耗,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贵州省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是能源大省、资源大省,担负着“西电东送”的重大任务,产业结构中高耗能行业比重较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一些高耗能行业现阶段属于贵州省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但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其优势条件将不断恶化以至丧失,因此在加快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节能降耗,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依托资源比较优势,突出发展特色经济

贵州具有丰富的能源、矿产、生物资源,并且组合条件良好。要想尽快将自然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按照市场需求选择资源开发重点,突出发展特色经济。同时对资源进行深度加工,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加工方向及程度,获得较高的附加值。

(四)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优势产业形成

依托国防科技工业雄厚的人才、技术和装备优势,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进程,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加快有市场发展前景的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引导产业向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快培育生物制药、特色食品、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具有贵州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参考文献:

1.刘公远.黑龙江省发展优势产业的基本对策.商业经济,2008(8)

篇(6)

考察日期:

考察人数:

考察内容:

所有考察费用由我方负担,考察人员的住宿条件将不低于三星级酒店的标准。

我方联系人:

联系方式:

请贵方予以确认并回复。

单位负责人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公章: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范文:

台湾青年创业协会北京国宣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关于组团赴台湾商务考察的邀请函

我国政府对节能、再生能源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节能工作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我国巨大的节能潜力,庞大的节能市场,显示出节能产业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自2006年以来,在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等行业投资热的带动下,我国各行各业不同程度地经历了煤电油运的紧张局面:煤炭告急,原油市场价格持续攀升,“电荒”开始蔓延,20余个省市相继进入“拉闸限电”的行列。日趋紧迫的资源压力与环境压力,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遏制资源浪费,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经济发展道路。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翻了一番,超过了13亿吨标准煤,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能源消费大国。从国内能源资源的情况看,虽然我国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但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则十分贫乏。由于人口基数巨大,中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比世界平均值要低。在各类资源供应有限的情况下,“节能”就成为缓解能源危机的首选途径。已实施的节能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四川、贵州等地,项目涉及楼宇空调系统改造、工业锅炉改造、废气及余热利用、电机拖动系统改造等。所有项目技术成熟,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平均投资回报率约30%,具有推广价值。

为了借鉴具有同一文化背景的我国台湾省的发展经验,交流行业信息,反映行业发展趋势,综观市场结构变化,培养锻炼新人,促进我国节能事业的迅速发展,由台湾青年创业协会主办,北京国宣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组团赴台湾进行为期11天的交流研讨活动。

一、领队:中心相关人员带队。

二、拟邀嘉宾:节能行业、再生资源协会及相关单位负责人。

报到地点:深圳市

四、考察内容:

1.拜访台湾绿基会节能中心,并与有关人士座谈。

2.拜访台湾大学,并参加由著名教授主讲的“再生能源领域未来形势”讲座。

3.考察参观台中工业区、CBD及CBD以外的次中心区等。

4.参观台北、台中、高雄等地再生能源企业等。

五、收费标准:

每人收取人民币8800元,含考察费、入台证、往返机票、机场税、食宿费、全程安排四星级或以上酒店等。

六、要求:

2、所需手续:个人护照、身份证复印件二份、白底2寸正面免冠彩照8张、赴台考察申请书、带单位名称台头的手写体在职证明及单位营业执照或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一份。

七、汇款方式:(指定帐号)

户名:北京国宣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开户行:中国民生银行北京国贸支行

八、联系办法:

篇(7)

内容摘要:当前全球面临气候变暖、能源枯竭压力,世界各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已列入我国政府“十二五”规划。本文首先结合国外既有经验,分析如何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杠杆调节作用,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增强区域竞争力。并以东北老工业基地吉林省为例,阐述了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如何发挥财税政策的支持作用。

关键词:低碳经济 财税政策 国外经验 启示

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紧张的背景下,大力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共识。伴随低碳经济被列入政府“十二五”规划,上海、广东等地区正以不同方式积极探寻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本文首先结合国外既有经验,分析如何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杠杆调节作用,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增强区域竞争力。并以经济后发省份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代表―吉林省为例,阐述了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财税的支持作用。

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实践

(一)运用财税手段减少碳排放

一是鼓励使用节能设备。例如,日本对企业引进节能设备给予总投资额1/3至1/2的补助,家庭购买太阳能发电装置,由政府补贴一半的费用。二是引导节能技术改造。如德国规定,2005年底前更新的热电联产设备生产的电能,每千瓦可获补贴1.65欧分,又在2009-2010年投资110亿美元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每年可减排CO2300万吨。三是导入碳税、气候变化税、生态税等相关税制限制能源消耗。此类税收征收范围广,涉及能源、机动车、环境污染等诸多方面。例如,丹麦、芬兰等北欧国家已经开始推行不同的碳税政策。碳税依据化石燃料产品碳含量的比例征税,最终实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CO2排放。

(二)运用财税手段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2009-2010年欧盟筹措5.65亿欧元发展海上风电项目。美国政府计划未来10年将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风能、太阳能等替代能源研究。二是运用税收优惠手段。2009年美国提供41亿美元的税赋奖励,鼓励使用再生能源技术。英国所有的工商业和公共部门都要就其煤、电、气的使用量缴纳气候变化税,但如果使用可再生能源则可享受税收抵免。

(三)运用财税手段革新低碳技术

发达国家大多采取财政直接投资的方式发展低碳技术。碳捕获与埋存技术(CCS)是全球中长期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之一。英国早在2005年就率先成立了3500万英磅的小型示范基金,并在2007年预算中支持建立第一个CCS技术的大规模示范项目,对该项目的成本资助达100%;日本的“新阳光计划”,每年投入570多亿日元进行能源输送与储存技术的研究;德国将在未来10年投入10亿欧元用于研发气候保护技术。巨额的财政投入,为各国创新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争夺未来能源科技的制高点提供了有力保障。

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不利条件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更应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正视自身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上的优势与不足,科学谋划,主动转型,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杠杆调节作用,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增强区域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

1.国家政策扶持有保障。2009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吉林市成为我国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区项目。该项目旨在为吉林提供全面的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图,助其发展新能源产业,成长为全国低碳经济的领先示范地区。2012年“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着力保护好东北黑土地、森林和草原,推进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上述政策都为吉林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发展低碳经济,提高生态文明,提供了政策保障。

2.清洁能源基础条件较好。清洁能源是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包括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核能等。吉林省有效风能蕴藏量为6920亿千瓦时/年,开发价值巨大。截至“十一五”末,吉林省风电装机容量达220万千瓦,是2005年的16.9倍,成为我国风电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生物质能发展势头良好。吉林市有亚洲最大的燃料乙醇装置,年加工转化玉米150万吨,产能达50万吨/年。吉林省到2010年末已有秸杆发电项目3个,装机容量6.7万千瓦,尚有在建项目4个,合计未来装机容量可达18.2万千瓦。吉林省森林碳汇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2.5%,是全国平均水平20.36%的2.08倍。在太阳能和核能方面,吉林省最大的吉林市昌邑区太阳能发电站,2009年7月并入国家电网发电,年发电量达320万千瓦时,赤松核电站也将于2012年开工建设。由此可见,丰富的清洁能源为吉林发展低碳经济创造了广阔前景。

3.具备低碳产业结构基础。一是综合耗能相对较低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分别成为吉林省第一、第二大支柱产业。2010年,吉林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到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9.9%和10.4%,较2005年各自上升3.2%和2.8%。二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已投入运行的一汽集团锂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成为国内清洁能源汽车领导者。三是具备国家级光电子产业基地。拥有独特光电子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的长春,已与俄罗斯联合建设了光电子产业园区。

(二)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不利条件

1.能源供需紧张,经济增长压力大。伴随着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2010年吉林省能源消费量也达到了8289.99万吨标准煤,是2005年的2.79倍,年均增长9.3%,高于全国年均8.74%的水平。而与此同时,吉林省一次能源自给率不足50%,外省调入能源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66.2%。面对如此突出的能源供需矛盾,吉林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如何“保增长、降能耗、促发展”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

2.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减排压力大。根据国家规定,“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单位GDP能耗需在“十一五”已经降低22%的基础上再累计降低16%。2008年吉林省原煤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67%,而非化石能源比重仅为8.23%。有资料显示,煤炭的平均碳排放系数(单位能源消费所产生的CO2数量)高居各类能源之首,吉林省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使其未来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

3.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耗能高,污染重。吉林省是典型的耗能密集型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仍显缓慢。2010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8577.0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2.2∶51.5∶36.3,比上年分别增长3.5%、18.9%、10.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0%、67.1%和29.9%。工业企业当年综合能耗达4048.30万吨标准煤,占吉林省综合能耗的48.83%。值得注意的是,石油、化工等六大高耗能行业更是吉林省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的主体,其单位增加值能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左右,其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严重,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吉林省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主要数据,如表1所示。

4.低碳技术水平弱。技术创新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吉林省整体低碳技术水平在研发、应用和推广上尚显不足。一是工业企业设备老化严重,装备水平低。目前吉林市在线运行的生产设备,有90%以上达不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二是新能源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达到“生产―研制―探索―发展”的预期目标。三是技术研发资金短缺。以吉林市为例,若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65%的标准,将额外需要投资264亿元,未来10年发展低碳经济的整体投入仅吉林市就超过1000亿元。如此巨额投入,单纯依靠政府解决,显然对尚不富裕的吉林省来说不太现实。

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完善财政扶持机制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优先保证吉林省既有低碳资源和低碳产业的资金安排,大力发展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继续推动耗能低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重点调整能源结构,保证“气化吉林”惠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天然气占吉林省能源消费比重,根本解决煤炭供应短缺的矛盾;注重对低碳技术“产、学、研”一体的资金支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拓宽低碳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难题。借鉴英国经验,成立碳信托公司,为减少碳排放,加强碳管理提供资金;鼓励私人资本的介入,降低低碳投资风险;尝试发行节能改造方面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债券;对企业节能减排方面的支出提供贷款贴息支持;争取国际间发展低碳经济的双边和多边的基金支持。

3.健全政府绿色采购。据统计分析,我国政府职能部门的节能潜力超过20%。为此,吉林省应从战略的高度充分重视健全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为顺利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奠定基础。增加政府绿色采购目录,提高绿色产品和服务占政府采购的比重;做好绿色采购预算,严禁采购高耗能、高排放产品;降低低碳产品准入门槛,简化招投标程序;将政府机关对绿色产品采购的评价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强化约束力、执行力。

(二)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杠杆作用

1.继续用足用好现有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促进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进而促进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壮大。

2.调整现行税制,构建绿色税收体系。一是完善资源税。扩大征税范围,提高征税标准,改从量税为从价税,提高资源使用成本,限制资源滥采滥用。二是加大消费税调节力度。将一些高能耗、污染重的消费品纳入消费税税目,并适当提高税率,而对一些新能源汽车、新型环保产品给予低税或免税优惠。三是鼓励单位和个人从事节能技术的研发、推广和使用,对其取得的相关技术咨询、服务、转让方面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四是企业所得税方面,进一步扩大对节能环保产品研发费的税前抵扣比例,对外购节能生产设备的支出,进行一定比例的投资抵免。

3.借鉴国外经验,择机开征碳税、碳关税、环保税等新税,以更好地为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三)健全相关配套措施并提高财税政策运用效果

一是进一步健全节能相关法规政策,为节能降耗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明确各级机关节能工作职责,建立并完善节能监督机制。二是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加快制定强制性产品能效标准,包括工业能耗设备和重点工业耗能产品能效标准等。三是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全民节能意识,鼓励人们转变生活和消费习惯,推动整个社会向低碳社会成功转型。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借助区位优势,重点加强与东北亚日本、韩国等低碳发展领先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促进吉林省低碳技术升级,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博.促进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J].经济论坛,2010(7)

2.冯森.低碳经济刍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篇(8)

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两番”的目标,究竟需要多少能源?目前各方的看法并不一致。

目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约6.7吨标准煤;其中能效水平较高的国家如日本,其人均能源消费量也有5.7吨标准煤。而能效低的国家如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则高达11.4吨标准煤;目前我国上海、北京的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其人均能源消费量已达4吨标准煤以上。如果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量不以发达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为参照,而以城市居民能源消费总体水平达到目前上海或北京水平,农村地区用能水平得到改善,按此标准简单测算,届时我国的能源需求量将会超过40亿吨标准煤。

以前一些国内外机构对我国未来能源需求的预测分析(见表1),或者低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或者未曾预料到现在已经出现的能源电力超速增长。一般而言,国际结构预测的结果较国内一些预测的能源需求偏高。如国际能源机构(IEA)2000年时设想我国在2020年前年均经济增长率5%,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将达27.7亿吨标准煤;2002年IEA又进行了修改,设想中国到2030年GDP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届时中国的能源需求将达到30.5亿吨标准煤。而过去国内研究机构则较多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期望能效水平得到较高程度的改进,大多希望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以内。

我国曾经保持了20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小于0.5的记录。上世纪末能源需求增长趋缓,煤电供需出现一时的平衡调整,使各方对今后的能源需求预测普遍调低。但近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连续大于1和能源消费强劲加速的新情况,又有人预计认为未来20年的能源消费将出现与其他工业化国家曾经经历过的和经济同步增长的趋势,能源需求将超过原来的预计水平。

不同的预测结果说明各方对我国今后20年社会经济发展及能源需求的看法不尽相同,也反映出我国未来的能源需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2020年按“趋势照常”发展的能源需求

据统计,2003年我国钢产量达2.22亿吨,比上年增长21.9%;钢材产量2.41亿吨,增长25.3%;十种有色金属增长19.1%;氧化铝增长11.2%;烧碱增长7.7%;水泥增长18.9%。与之相对应,我国2003年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已达到64.3%,比2002年又提高了3个多百分点。重工业每单位产出所消耗的能源是轻工业的4倍。近年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工业部门主要是石油石化、钢铁、建材等资源消耗较高的行业。

2003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40.5%,相当于近3年每年增加1.4个百分点;而此前的22年(1978―2000年)里城镇人口每年仅增加0.8个百分点。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意味着新增1300万人城市人口,而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用能是农村居民的2.7倍。

2003年轿车产量202.0万辆,比上年增长85.0%;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8.5%,通信器材类增长7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3%,与此相关的商品石油及制成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8.7%。按照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其人均住房面积、每百人拥有汽车数量、家用电器普及率都进入加速增长期。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达1100美元,意味着我国居民消费将进入新的结构升级阶段,城市新兴消费热点开始涌现。

能源需求“趋势照常(BAU)”的情景分析,是根据近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态势的特点,描绘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不做政策措施的强化努力,到2020年我国经济实现“翻两番”目标时的能源需求情景。BAU情景分析的主要国民经济、部门发展趋势假设如下:

1、2000―2020年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年均达到7.2%。

2、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保持相当的增速,在GDP中的构成没有比较明显的下降,2010年其比重将达到52.3%,随后仍维持51%以上。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不断增长,但其比重仍将持续下降,到2020年,其比重将下降为10%左右。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构成逐步提高,到2020年其比重为39%左右。

3、在工业结构中,电子信息、交通设备制造(汽车)、大型石油化工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产业发展略快于传统高耗能行业,高耗能行业在GDP中的比例2020年仍高达37.5%,仅比现在的38.5%下降1个百分点。在高耗能行业中,能源开采和石油加工业在高耗能行业GDP增加值的贡献率有所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扩大,冶金产值保持同步增长,其他高能耗行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当前的部分高耗能行业的超高速扩张难以持久。根据各行业的新预测,参考国际经验,并考虑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对一些重要的高能耗产品的产量做出了适当增长的设定。如2010年钢产量增长到3亿吨,到2020年保持2.8亿吨的高水平;水泥产量到2020年为12.8亿吨。

4、市场配置资源逐步加强,市场竞争机制日趋完善,工业规模结构、产品结构将得到优化和调整,企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企业能效水平年均提高1%―2%。如:吨钢综合能耗将由2000年的1.18吨标准煤下降到2020年的1.05吨标准煤,年均下降0.6%;食品、纺织、医药等轻工业GDP能耗年均下降1.1%;电子通讯、交通设备等制造业的GDP能耗年均下降2.1%。

5、工业化过程对能源、原材料的依赖程度以及我国资源生产地与消费地分布不平衡的特点,使得我国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将保持比较快的增长势头,预计到2020年我国货物周转量将从目前的44212亿吨公里增加到11870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5.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的日均出行次数仍将逐渐增加,日均出行次数将从目前的2.6人次增加到2020年的3.2人次。大中小城市居民将越来越多地依靠机动车出行,小汽车的年出行距离到2020年将达到2.3万公里,私人小汽车保有量2020年达7200万辆;地铁交通主要在特大城市发展。随着“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支线航空、高速公路里程建设的扩大,民航客运、公路客货运在未来将会起越来越大的作用。公路客运随着运输质量(舒适、快速)的提高,单位油耗有上升的态势;货车随着柴油车的增多及挂车比重的增加,油耗水平有缓慢下降的势头。随着列车提速、舒适度提高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之前,铁路部门能效水平不会有太大的改善,某个时段能耗甚至会增加。水运、民航能源效率假设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交通运输部门开始重视清洁高效燃料的开发;我国客运、货运中柴油车比重逐渐增多;城市交通继续推行“清洁汽车计划”,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逐渐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

6、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5―36平方米。由于建筑物能效标准实施进度慢,目前只有6%左右的新增建筑达到节能50%的标准。设想2020年北方地区居民采暖住宅尚不能普遍达到建设部颁布的30%的节能设计标准。由于节能墙体材料推广存在价格承受力、需求分散等市场障碍,农村地区居民住宅尚不能大范围采用节能墙材。集中供热、锅炉房供热、燃气采暖等方式的能源效率水平提高不显著,且能效高的采暖方式受体制、融资、市场等因素的限制发展受阻,广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居民采暖的技术选择仍以传统的燃煤技术为主。家用电器拥有率不断提高;家用电器的能源效率自然改进。

7、假设2020年我国水电装机要达到2.4亿KW,核电、风电分别达到3200万KW和1000万KW。大型燃煤机组的发电平均效率由2000年的33.6%提高到2020年的39%;燃油机组的发电效率达40%;燃气联合循环机组的发电效率达到55%。用于集中供热的燃煤机组和燃气机组的效率分别达到75%和85%。

在以上假设条件下,利用详细的终端用能分析模型计算,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能源均指商品能源,不包括传统的生物质能。在对不同能源品种折标时,一次电力的核电按33%效率折算,其他一次电力按100%的效率折算)将达到36.2亿吨标准煤,20年间年均增长率达到4.7%,同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将达到0.66。

由于设想大多数工业锅炉窑炉和许多城市的供热仍使用煤炭,到2020年,煤炭在能源需求结构中的比例仍然高达62.8%。届时煤炭消费量将从2000年的14.5亿吨(根据数据重新计算,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2.5亿吨多2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31.8亿吨,年均增长率4.0%。石油消费量将从2000年的2.3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6.5亿吨,年均增长5.4%。天然气消费量将从目前的240亿立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1700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高达10.3%。2020年我国发电量将达到5.3万亿KWH,发电装机容量将从2000年的3.2亿KW增加到2020年的11亿KW,要求每年新增装机3920万KW。20年平均电力需求弹性系数达到0.96。

“趋势照常”情景的能源需求结果表明,如果不采取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能源战略和相关的政策措施,未来我国能源需求有可能出现较高速度的增长,能源供应将面临严峻挑战。

(三)走可持续发展能源道路有足够的技术可行性

根据能源所能源需求情景分析研究的结果,如果充分实现结构调整和技术节能的潜力,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有可能实现较低的增长速度,用24亿吨标准煤左右的能源支撑经济“翻两番”,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可以做到低于0.4,存在走低能源消耗、可持续能源发展道路的可能。但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方向,能源消费也有可能达到36亿吨标准煤,弹性系数接近0.7,甚至更高。通过选择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方式、节能政策和技术,可以降低12亿吨标准煤的能源需求。

要想把未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保持在平均0.5左右,使2020年的能源需求总量控制在28亿吨标准煤左右,必须进行以下努力:

1、2020年我国总人口能够控制在15亿人以内,力争在14.5―14.8亿人之间。城市化率可以达到55%以上。

2、进行必要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科教卫生、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使第二产业比重到2020年保持在48%以下。

3、切实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高耗能行业的产品产量增长不要过快、过猛,钢产量在2020年控制在2.1亿吨以内,水泥在10亿吨以内,合成氨4000万吨,纸及纸板产量7500万吨。

4、制定和实行相关产业和能效政策,到2020年水泥综合能耗要降到126千克标准煤/吨;小化工、小合成氨比重控制在45%以内。吨钢综合能耗要从2000年的1.18吨标准煤下降到2020年的0.85吨标准煤;食品、纺织等轻工业和电子通讯、机械制造等高附加值产业的万元GDP能耗要分别年均下降3%和3.2%以上。

5、2010年前退役全部单机容量5万KW以下的凝汽式机组;2020全国火电机组平均发电效率达到39.5%,发电煤耗310gce/KWH。

6、显著提高电源结构中水电、天然气发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比重,到2020年,水电装机容量要达到2.1亿KW(包括4000万KW小水电),核电装机达到3200万KW,风力发电装机1000万KW,热电联产占火力发电比例的8%,天然气发电比例占发电装机总量的2.5%。

7、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消费者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尽快引进和开发超低油耗汽车,使我国尽早成为世界汽车燃油经济效率最高的国家。

8、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控制在32平方米左右,基本上接近20世纪90年代初期英、法、德、意、日等国的平均水平。公用(商用)建筑今后20年的年均增速在6%左右。在部分试点城市执行采暖收费体制的改革和分户计量的节能措施,在大城市实现节能30%的建筑物能效标准。民用住宅的照明中,节能灯普及率到2020年要达到30%;公用建筑高效照明电器普及率达70%以上。

如果在技术进步方面采取更积极的政策,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效果显著,实现经济“翻两番”的能源需求可以从28―29亿吨标准煤进一步降低到24―25亿吨标准煤左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可以达到低于0.4。

但是,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出重大的政策和技术措施努力,走“绿色”的可持续能源发展道路,要采取诸如以下的措施。

1、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与人才,进一步缩小与工业化国家在能源效率水平上的差距。2020年,主要工业产品的能效水平达到届时世界领先水平。到2015年,水泥熟料能耗要达到日本目前的水平,沸腾煅烧新型工艺、窑外分解窑的低温余热发电和工业废渣生产水泥工艺技术得到突破,水泥综合能耗下降40%左右。大型高炉全部推行炉顶压差发电(TRT),2010年连铸比达到98%以上,

2、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在生产工艺过程中的需求比重显著上升。到2020年,新建的浮法玻璃工艺中使用天然气的比重要达到16%,卫生陶瓷中天然气比重达到55%;天然气化工在大型合成氨生产的比重达到70%,在中型合成氨中的比重也要达到60%。

3、颁布政策鼓励高效清洁汽车技术的研发,推广燃料效率高的汽车;在“十一五”期间开始实施“车辆燃油经济性标准”;特大城市进行智能交通管理体系(ITS)的示范,并在“十一五”以后推广。采暖收费体制的改革取得较大成功;到2020年,节能50%的建筑物能效标准得到普遍应用;城镇居民节能灯普及率达60%,农村居民达40%。

4、制定更严格的NOX控制标准,加强大城市排放标准的实施力度。利用环境政策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节能环保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5、大力开发水电、气电、风电等低碳、无碳的发电能源品种,减少燃煤机组的比重。到2020年,水电装机2.4亿KW,核电装机4000万KW,风力发电装机3000万KW,热电联产占火力发电比例的18%,天然气发电比例占发电装机总量的13%。

6、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天然气上―中―下游市场的形成,以减少煤炭在终端部门的消费量,满足生产工艺、居民生活及第三产业对天然气日益扩张的需求。

我国目前的能源系统效率只有33%左右,约比发达国家低8―10个百分点。20多年来,我国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耗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在缩小,但总体上主要工业产品的单耗平均仍比国外高出30%以上。提高能效的潜力仍然巨大。

此外,由于我国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效果较差,供热(冷)系统效率较低,致使我国建筑物能耗是同纬度国家的3―4倍。我国在发电技术、余能利用技术、先进高效节能设备、重点工艺过程节能技术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还存在相当差距,意味着我国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很大。

二、科学发展观要求设定可持续发展能源需求社会目标

(一)资源和环境约束

从国内的资源条件看,我国石油产量已接近经济开发上限,难以大量增产。天然气的人均资源量也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资源总量虽然不少,但大量增产有很多不限制因素,如:能否解决好安全生产问题?能否解决水资源不足、土地塌陷等生态环境问题?是否有充足的、适合大型机械化开采的煤炭资源等等?上述问题能否合理解决将直接影响煤炭产量,前景不容乐观。

未来我国的能源消费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压力。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已经导致了SO2等大气污染物的大量排放,酸雨严重;汽车尾气排放使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更趋恶劣;农村地区缺乏现代商品能源的供应和服务,不得不主要依靠生物质能,造成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继续延续现有的增长模式和用能模式,环境容量难以承受。此外,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已占全球排放量的10%以上,我国面临的全球环境压力也将日趋加剧。

(二)需考虑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

如果到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超过30亿吨,煤炭必须进口,石油消费70%靠进口,天然气消费是目前的5倍,并需要大量进口,水电资源已接近开发极限,那么2020年以后经济增长的能源需求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我们不仅要考虑2020年以前我国能用多少能源,更要考虑2020年以后的能源问题。

设想在2020―2050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保持0.5的水平,2050年的能源需求总量也将超过70亿吨标准煤,大约相当于美国目前水平的2.2倍。如果保持2020年的能源结构,煤炭需求量将高达60亿吨以上;石油年消费量将突破10亿吨,相当于每天消费2600万桶,几乎占了目前OPEC石油生产量的90%以上。这样的能源需求对全球都是一个严峻挑战。

(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设定能源需求社会目标

要正确处理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我国能源战略的第一要点应是:对我国今后的能源需求进行合理引导和管理,设立国家可持续能源需求总量的社会控制目标,建立国家可持续能源需求的预警指标体系。使合理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成为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使建设一个高效、低能耗的社会经济体系,真正成为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环节。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和发展道路,必须开拓新的发展道路,包括探索合理的消费模式。但是,过去我国节能工作的重点主要在于用能环节的治理,疏于对发展方式的引导。在节能管理方面,侧重工业部门的节能,较少顾及民用和交通部门;做法上偏重行政手段,缺乏市场激励措施;偏重节能改造,而对技术创新与结构优化缺少措施。

选择合理的社会经济结构,正确引导社会能源终端消费行为,在影响能源需求的作用上,比单纯能源技术的进步要显著。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包括行业结构、产品结构),降低高耗能行业和高耗能产品的比例,是提高我国能源效率的前提,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终端消费的发展方向决定了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选择何种消费模式,将极大地影响今后能源需求总量和结构调整。

三、可持续发展能源需求社会目标的设定

(一)2020年能源需求社会目标

情景分析得到的2020年最低能耗水平是24亿吨标准煤左右。尽管这样的目标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从近年经济发展的态势和能源需求增长势头看,把20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控制在0.4以下有较大难度。为保证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真正实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减轻能源资源环境压力,应力争将2020年的能源需求社会目标设定在28―29亿吨标准煤,使未来20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保持在0.5左右。其中,煤炭消费量23―24亿吨;石油消费量4.5―5.2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控制在55%左右;天然气消费量2000―2200亿立方米;发电量控制在4亿KWH,电源结构中水电装机达到2.4―2.6亿KW,核电装机3600―4000万KW,风电装机1500―2000万KW。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政策导向和配套措施上付出远高于以往的努力,创造和满足实现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5左右必须具备的所有条件,才能有望在2020年实现能源“翻一番”保证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

(二)实施能源需求社会目标管理的难点

1、节能优先的高能效战略还没有成为社会共识,也缺乏必要的政策调控机制。设定和管理全社会的能源消费目标,要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等多方面体现,而不仅仅是一个节能问题。目前我国缺乏市场经济体制下适用的节能经济政策,政府能源和节能管理职能弱化。缺乏向节能倾斜的投融资政策、减免税政策、政府补贴政策。

2、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政策中必须体现全社会能源消费目标管理。引导能源消费行为,必须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向做起。例如:发展方便、快捷、高效、舒适的公共交通设施,超低能耗的汽车,超低能耗或绿色生态的住宅和公共建筑,采用节能标识的家用电器等。目前控制能源消费的意识还远远没有进入相应的建设和发展过程。2002年全国新竣工建筑面积中达到国家要求的50%节能标准的仅占6%,城镇新竣工建筑面积的达标率也仅为30%左右;超低能耗建筑和绿色生态建筑仅处于个别示范阶段;家用电器中通过节能认证标识的产品仅有房间空调器、电冰箱、电热水器、紧凑型荧光灯(节能灯)等几项;大城市中高效、方便、舒适的公共交通系统尚未建立。

3、能源管理和节能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自1998年颁布《节能法》以来,由于欠缺相应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致使《节能法》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起到依法管理、引导和推动节能的效用。

4、用于节能的资金不足。目前,中央政府尚无专项节能资金用于节能基建和技改项目。仅有少数省市由地方财政出资建立了节能基金,每年基金规模在500―3000万元不等。全社会用于节能的资金严重不足,特别是政府投入不足。如果要实施全社会能源需求目标,无论节能基础设施的建设、节能示范工程,还是致力于消费方式引导的宣传、教育、培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5、节能和高效能源技术开发投入不够。我国目前几乎各种节能和高效能源技术都主要依靠引进,现有的节能和能源技术尽管有很大潜力,但还需要不断创新,以用更少的能源投入提供更多的能源服务。

(三)实施能源需求社会目标管理的必要条件

1、必须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导向的作用。当前,高耗能产品市场需求旺盛,高耗能行业迅猛扩张,导致了高耗能、高污染的五小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张。应把能源效率指标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量化内容,引导经济结构向有利于节能、提高能效的方向发展,是政府实施社会能源需求目标管理非常关键的一环。

2、必须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培训,引入先进的、可持续的生活理念,鼓励合理的消费选择。对于生产经营者消费行为的引导,可以与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结合起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逐渐成为企业家的自觉行为。对于社会大众消费者,也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合理的能源消费方式。我国必须探索一条完全有别于工业化国家发展的道路,鼓励节约型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引导要比建立节能型生产方式困难得多。

3、建立促进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政策措施体系。在设定了可持续发展能源需求社会目标后,应采取相应的财税政策、融资政策,鼓励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的发展,限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鼓励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节能技术的引进与消化、研究与开发、示范与推广。

篇(9)

王少宏选择襄樊作为节能环保产业园的落户地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十一五”期间,受政策激励,各级政府开始大力推动此项事业的开展。襄樊市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给予了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措施,无论是开放的投资环境,强力的政策和区位优势,还是良好的资源与服务,都让王少宏觉得,让“中国节能谷”理念付诸行动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2009年10月28日,中国·湖北(襄阳)节能环保产业园正式奠基,这是中国首个低碳节能工业园区。节能产业园定位为国家级节能装备制造、创新发展产业基地和低碳经济产业示范区,投资总额80亿~100亿元,计划3年引进节能装备制造企业50~60家,完成1700多项节能减排项目,节能项目总投资150多亿元,合同金额达800多亿元。

集聚模式打造产业链条

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审定并原则通过。在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产业位列榜首。对于节能环保的产业化,王少宏提出了独创性的发展方案——产业集聚。

推动产业集聚,将上下游企业集中,可以大幅降低土地成本,并减少物流和仓储成本。成本的降低,则可以提供更多的产业发展机会,吸引更多的专业机构参与,同时有效促进金融机构与节能环保企业、技术中心的信息交流,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资源。

因此,产业园在规划之时,王少宠就全面进行了产业链设计和布局以及总体建设规划。

整个园区建筑也采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房屋建筑节能体系,园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公共设施和体育设施,检测中心、餐饮等公共资源也对外开放利用,节省大量公共土地,建设资源消耗,并尝试用“硅谷模式”留住人才。

王少宏表示,湖北(襄阳)节能产业园的总体目标是用3年时间初步达到产业链的配套,用5年时间使产业园成为产业设施配套齐全、产业链完善、具有大批核心知识产权的世界级低碳经济产业园。

把握装备制造业制高点

王少宠认为:中国目前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节能装备的大规模产业化是影响中国节能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也是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谁能将节能环保产业的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谁就能占据主动地位,引领行业发展。

湖北(襄阳)节能环保产业园目前拥有46项核心技术,若能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前景可观。拥有三百家联盟企业和二百多位节能专家的SEMC节能投资促进中心的共性技术和节能装备规模化和产业化将在湖北(襄阳)节能产业园实施,这是节能产业园的一项重要资源。园区为此做了非常细致的节能产业规划和产业链布局,吸引国内外一些有核心知识产权的重要企业入驻。据介绍,截至目前,产业园已经引进高端节能装备项目20余项,签订合同20余家,入驻企业13家,筹备开工建设7家。

节能汽车配套园是园区产业链规划中重要的园中园,一期规划占地面积约800亩,旨在结合襄阳本地的汽车市场及汽配资源,引进汽车节能产品制造企业入驻园内,打造国内最先进最完备的汽配产业链,为国内知名汽车整车厂提供高效的配套服务。园区已经开发出回收汽车尾气转化为二次动力用作空调制冷的技术,改善工程车环境效果明显。目前,13项节能项目落户汽车配套园区,产业园已经与云鹤定宇、深圳富源城、美国谷山科技等六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服商”与“扶商”双管齐下

在招商引资成为各地促进产业园区发展的普遍措施时,王少宏走得更远,不仅“招商”,还要“服商”,更要“扶商”。

据世界银行的调查,中国节能产业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有一万亿以上的市场空间,但节能行业的统计却显示投资不到1000亿。王少宏认识到,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投资没有及时进入产业。

在节能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题的局面下,湖北(襄阳)节能产业园利用所拥有的担保、银行、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等资金资源优势,设立了节能产业基金,形成强有力的金融服务体系和绿色融资通道;不仅为入园企业提供投融资咨询、指导与资金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难题,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引领社会资本进入。

据王少宏介绍,为解决入园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园区对技术推广前景好但当前资金有限的节能企业,会采取土地、厂房出租或者入股的方式给予支持,同时通过各种补贴给予扶助,促进共同发展。

产业园的另一大优势,就是研究院现在积累了大量节能技术,2009年成立的节能技术产业验证公司,在俄罗斯、德国、比利时、以色列有八个专家,以此把国际重要的节能知识产权技术引进到中国。通过先进技术进行招商,吸引更多的投资人进入产业园。

官助民办,向标准化迈进

节能环保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并无通用的行业标准。现在的节能企业都是根据具体合同和技术实施节能项目,不仅成本高,不同项目的节能指标也不稳定,标准化程度低,企业的发展也随之受限。

篇(10)

1.增长速度快。1996年环保产业被正式列入国家计划,此后,每年以12%-15%的速度增长,年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十二五”期间,中国环保投资将达3.1万亿元,同比投资额大增121%;2012年总产值将达2.8万亿元,2015年总产值达5万亿元;到2020年,环保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领域之一。

2.政策导向强。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要求,比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电机推广实施细则》等,节能环保产业都位居榜首,有望在未来5年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环保产业市场之一。在我国实施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已经有21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配套政策将涉及财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比如,节能环保企业可以“三免三减半”,即1-3年可免缴企业所得税,4-6年减半征收;15%的所得税也可能再减半;对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鼓励企业融资上市等。

3.行业集群鲜明。我国的环保产业,分布在机械、化工、冶金、轻工、农林等20多个产业部门和行业。环保机械产业中,60%的企业集中在江浙沪辽川鲁6个省市, 80%的总产值集中在江浙沪辽川鲁吉粤湘京10个省市。目前,中国的节能产业已经形成了4个主要领域: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生活节能或居民节能。其中,工业节能投资潜力最大;建筑节能热度最高,而且每年有1%的增速;交通领域,汽车能源的多元化、电气化变革与转型趋势明显;生活节能或居民节能涉及到家用电器、日常生活应用范畴,“淘金”空间更丰富。目前轻工行业的家电、塑料、照明、陶瓷、造纸、电池、皮革等领域,已经在节能环保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很多领域已经赶超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预计2010-2015年,城镇污水垃圾、烟气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可达6000多亿元,运营服务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

4.企业比重大。目前全国共有1万多家环保企事业单位,资产总值800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值300亿元,占27.8%;资源综合利用产值约680亿元,占63%;环境服务产值100亿元,占9.2%;固定资产低于1500万的小型企业约占90%,大中型企业不足10%,能自主开发技术并投入市场的仅占20%;节能服务公司500多家,城镇污水垃圾运营企业1000多家。如今,很多企业都将新品开发的宝押在节能产品上,如海尔、美的、长虹等。到2015年,节能环保骨干企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30%,形成若干个年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

5.产品门类丰富。研发方向是节能产品和再生型产品,一批批节能环保新品脱颖而出。3000多种环保产品中,约有1/5的产品可能被淘汰,2/5的产品需要改进;新技术领域的“三废”技术较薄弱。

6.产业链延伸性强、涉及面广。涉及技术与装备、产品和服务等。国家2020年减排目标的倒逼机制建立,未来5年,将是中国节能产业市场的加速发展期。比如,北京市在在线监测平台、成立节能监测机构、培育第三方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机构等领域开展了工作。在城市节能工作层面,上海市走在了前列。

节能产业方面,主要方向是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包括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等;环保产业方面,发展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包括污水、垃圾处理,有机废水治理等,重点节能工程,政府采购中的循环再生产品的比重。

二、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方向:民用日用产品产销都适合

1.废弃物的回收、加工利用,太阳能产品,空气净化类产品,节电类,节油类,节能建材等。比如,环保笔、再生纸、节能灯、节能冰箱、变频空调,复合管线、节能电梯、塑料节水器材、PP-R管材……北方的冬季供暖,节能的铜铝复合制散热器成为首选;家电的耗电量已经超过全国总用电量的15%,节能型绿色冰箱、房间空调器蒸发器内螺纹节能技术、房间空气调节器蒸发器铝翅片亲水处理节能技术、家用空调变频模糊控制节能技术,紧凑型荧光灯替代白炽灯可节电80%,电子整流器替代普通电感整流器可节电60%-70%,一系列新技术,让家电成了名副其实的用电“小户”;保温性效果和寿命得以成倍增长;建筑能耗的50%-70%在于建筑物与环境的冷热交换,节能门窗至关重要。

2.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纸杆铅笔很受大公司欢迎,是大型会议、活动的首选,每支批发价0.3元,比普通铅笔便宜0.1元;从2006年开始,“两会”上用的都是环保铅笔。在造纸工业中,木浆比例为22%,废纸浆占52%,非木浆占26%;再生纸成为新宠,比如可再生的打印纸、名片、贺卡。塑料、家电、照明、陶瓷的废弃物都是宝,不少企业都将其作为新产品开发的重点。

3.投资上百万元能力的,可以介入环保设备的生产领域。由于环保装备产业99%都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直接获得中央预算投资的难度很大,与备受关注的节能环保产业的境遇可谓大相径庭。国家统计局统计的1105家环保装备制造企业的数据,中央预算内投资仅占1%。环保装备制造业作为环保产业的基础性产业,利润率不足5%,始终处在产业链最原始的环节,也是最“穷”的环节。但世界环保装备产值,目前已超过万亿美元,其中美、日、德份额较大,是产业效益的主要来源,利润率较高。我国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培育3-5个环保装备制造基地,组织实施百项环保装备示范工程规划,支持和培育7-10个集工程总包、设备研发制造、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环保装备集团。

“十一五”期间,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包括: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点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等。业内专家预测,未来该十大工程将有革命性的发展。以高效电机为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和停用低能效电机的政策,此外,我国规定2011年7月1日以后能效等级为Ⅲ或更低的电机将禁止销售,加上财政补贴等政策,有加速发展之势,带来巨大市场前景。

三、 经营难点:产业升级是关键

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总产值占GDP的比例约为1%,同发达国家5%左右的比例相比差距较大。就发展中国家而言,过去的十多年中,印度的储蓄率只有中国的1/4,所吸引的外资也仅为我们的10%,可是经济增长率为6%-7%,相比之下,我们的增长表现还很低。主要存在的问题:缺少国家政策扶持;产品质量低,科技含量不足;市场秩序混乱,缺乏行政领导及行业指导;企业环保意识淡薄;从高利行业转为平利行业,主要因为回收品价格上涨、石油涨价、劳动力、运输、生产辅料成本的增加。

1.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缺乏自主创新品牌的核心技术,国际竞争力弱。据相关统计,在我国从事专门节能服务的企业有400余家,多数为中小型企业,资金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少,多数企业技术受限于国外,难以拥有自己的品牌。如太阳能、风能、光能、生物质能等都属于新能源,无论大力发展哪一种,都需要科技做基础。国内平均每天诞生2-3项环保新技术,一年就是800项。但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其主要原因是这些环保技术没有经过中试,未达到技术成果转化的成熟点。

2.产业经营分散,集中化程度低,市场化程度差。全国水务行业1500多个污水处理厂分散在近千个运营主体中,行业集中度仅为6%,远低于发达国家40%以上;垃圾焚烧发电日处理能力超过1万吨的企业仅有5家,行业集中度不足8%,远低于发达国家30%左右。

我国小型环保企业多为县、乡、镇办企业,技术素质差,众多的环境科研机构及与环境有关的院校研究机构又大多不具备生产经营的能力。因此,应从政策上鼓励厂校挂钩、厂研挂钩。在技术开发上,还可以鼓励银行、企业、研究机构三者结合。

3.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体制建设不健全,管理松散。

4.缺乏国家战略给予宏观指导,缺少统一协调、先导性、成体系的产业规划。

上一篇: 现代艺术的意义 下一篇: 财务预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