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6:48: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传统文化措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当今社会的大学生受到多种思想的影响,因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且学生自身没有形成成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非常容易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根据很多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和自我观念较强,但集体主义、团结意识较弱,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缺少正确的利益指导。一旦抱有这样的思想观念,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很难与其他人真正融入,这势必会影响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中国传统道德对于“利”“义”有着非常好的判断和探讨,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对于“忠义”的关注点非常高,这对于教育、指导都有着巨大的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在经济社会中,金钱至上、重利轻义的情况泛滥,而要正确的引导和指引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利益观念,培养大学生见利思义、讲求奉献的道德品质,就要加强和深化当前对大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崇高信仰
理想和信仰是促进人们追求真理以及进步的动力,是实现目标的基本支柱。就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来讲,信仰和理想是支撑我们共存亡、共进步的重要因素,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我国一直以来的信仰与原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以来,我国都将自强不息、坚忍不拔视为奋斗精神,这也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然而在现代生活中,国人的思想已经受到多元化文化的影响,其思维方式和理想追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很多学生甚至没有一定的理想和信仰,对于生活、生命显得很随意,而怎样梳理大学生的信仰和目标,使其能够成为挑起国家实力的力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对于树立信仰和理想,健全学生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3、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精神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国因家族本位结构和礼教文化传统的影响,一直以来都将整体主义精神视为我国人民克己奉公、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献身的传统美德。纵观我国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受到和谐社会的影响,从小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年代,对于祖国的团结稳定和繁荣富强有着一定的认识,但很少亲身经历苦难的岁月和不平的生活。因此,只有通过学校以及家庭正面的教育,接受系统的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通过强化和深入的传统文化教育,促使学生树立起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意识,进一步实现增强其爱国主义精神和整体主义意识。
二、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大多数学生都从小就在比较优越的家庭中生活,物质条件与生活条件非常好,再加上一直以来处于与社会隔绝的校园中,很多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都太过脱离现实,社会竞争压力不断上升,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就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情况来看,因缺乏合理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们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面对现实生活中与自己不同的道德观念、思想观念等情况,无法正确的处理。除此之外,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环境中传播的不同文化和信息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出现很多学生不愿意面对现实,扭曲事实,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能自行独立解决的情况。
2、现代文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
纵观现阶段我国多数高校大学生的表现来看,多数学生对于我国传统道德观念意识较淡薄,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阶段大学生们受到的道德观念、文化传统多元化的情况有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些事情与国家提倡的价值观、道德观相差较远,而社会常常对于这些不正之风以及腐败现象采取容忍的措施,人们对于这样的现象和事件也大多采取的是漠不关心的态度,社会评价也相对模糊。受到社会态度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受到影响,可能削弱大学生的内心的道德意识和情感,使得学生的社会观念以及道德观念减弱,这也完全背离了实际生活。如果缺少强化和深入的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的思想观、道德观以及各项观念将呈现多元的特点,不利于社会发展。
3、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师资水平低
就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来看,很多学校都响应号召积极展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但就现实来看,很多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开展都存在问题。一方面,学校缺乏合理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安排和科学的体系,不注重合理的课程开展而只是走走形式,缺乏科学的内容与形式上的教育。另一方面,即使有的学院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但缺乏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教育课程开展都依靠其他政治思想教师或者部分专业教师兼职。另外,高等院校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教学,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基本流于形式,不仅不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更不重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水平较低,再加上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和丰富的教师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佳。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措施
1、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面对全新的形势,科技与发展并行,而随着多种文化的融合,社会环境也逐渐变得复杂。要想吸引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中,以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促进个人素质和道德的提升。各高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多样的形式和内容以吸引大学生们的实现,加大对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宣传和合理设置,对其重要性进行宣传。结合大学生的个性有点和兴趣所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教育活动。例如,通过微博的方式,开通学院专用微博,对实时社会新闻、学院动态、学生情况等方面进行及时报道和评价,结合大学生们常用的方式和感兴趣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事实上,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只依靠开展课程,以网络的方式更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营造良好的校园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在实际的优秀传统教育课堂中,我们应注重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作用,但就实际的课程教育来看,对于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等教育的时效性较差。因课堂教育的理论性太强,内容太抽象,内容太枯燥,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兴趣。所以,开设内容丰富的课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不仅能够充分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更能促进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中来。另外,还应充分的挖掘传统道德教育的资源,发挥其文化传承、民族凝聚力以及关系调节能力、行为约束能力等作用,影响和指导大学生完成道德、品格以及个人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师资水平
前面说到,在实际的优秀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教师的自身道德素质以及专业程度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良好的效果。而课堂的主题是学生,教师的作用就是传递知识、引导学生,所以高素质、强能力的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影响也就最大。高校在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充分挖掘相关教师的潜力,使其从思想、情感到行为等方面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聘请有较高道德素养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的教师为榜样,结合自身实际生活经验,在方方面面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不仅如此,学校还应重视起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受到成效。
1.1社会认知现状
现代社会中的许多家长对于子女有很高的期望,在子女的教育方面特别注重,同时也舍得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并且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辅导补习班情有独钟。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盲目的选择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而在教育思想上却陷入了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不关心孩子的品格养成。所以,这种紧张的补习班教育方式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因为这是一种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超前的形式,势必会给孩子在心理和精神上造成不良的影响。但是如果孩子能够在成长的关键阶段,有计划性的接受一些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使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智慧、中庸、平和和孝先等优秀的品质教育灌输给孩子,就会减少和避免青少年出现许多的心理问题和疾病,进而更有助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积极发育,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优秀品质。
1.2现行的初中语文
现在我国教育?I域大力推行素质文化教育,许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被推广和应用,并且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持续应用了许多年,致使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于新课标的教育认识还跟不上时展的形势,头脑中只片面的追求表面的工作,追求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并没有从思想上对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的主旨产生认同。在新课标的教学管理和改革上浮于表面和流于形式,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尤其是对于初中语文这样的主要学科,本来初中生学习语文内容就会感到比较烦闷、枯燥,而有的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不感同身受,而是一味加大语文学习的任务和内容,盲目的认为题海战术才能够较快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致使学生学习的压力变大,非常容易出现厌学现象。
2.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
初中语文是初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有着极其关键和重要的教学地位,更是研究和学习好其他主要学科的基础性科目。然而,现今的中国教育,尤其是近些年来,理科一直处于优胜的地位,而这种重理轻文的现象也一直没有得到改变。所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进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也为语文在初中各学科之中提高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所以,较好的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好教材所教授的知识点,让学生快速吸收进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初中语文教师所必要和必须着重考虑的重要问题和内容。教师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前,应仔细理解和掌握本堂课所传授的内容,找出难点和疑点问题,瞄准教学目标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着力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要旨,详细对课文进行解读,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3.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相融合的方法
3.1教师严格要求自身修养
引言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情况来看,英语教师文化教学意识不足,即便是开展了文化教学,往往也是针对语言输出国一方的文化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很少,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讨论异国文化的时候滔滔不绝,而说道中国文化的时候,只会吞吞吐吐。实际上这对学生的语言发展非常不利,当然更加不利于中国传统的传承、发展与普及。意识到大学英语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已经成为了中国高等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
一、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传承中国文化,普及中华民族的伟大思想和精神,即便是外部教师,它也承担着发展、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责任,这就要求中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该合理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这即是对英语教学外延的拖延与教学内容的补充,也是强化中国文化渗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是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全面提升中国学生辩证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1.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全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日渐频繁,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际交往不断增多,作为拥有5000年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具有非常巨大的文化魅力以及研究价值,同时也世界各国争相研究的对象,因此作为中国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积极承担其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责任,要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深深体悟中国文化,只有这样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好的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国家,实现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从这个方面来看,英语教学中强化中国文化渗透,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2.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光彩夺目,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闪亮的明珠,也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研究多年来从未停止。世界各国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情也从不曾减退,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与扩散,是世界文化不断发展需要,也是强化中国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感召力与凝聚力的需要,作为一名中国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所渗透本民族文化,应该成为一种责任和习惯,而作为一名现代化的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连本民族文化都知之甚少,对中国民族的发展历程都漠不关系,那么又何谈,建设祖国、服务人民。所以说,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3.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的需要
在学英语教学,要将中西文化差异作为背景,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清晰的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的理解特点、语境特点等等,从而更加顺利的完成交际活动。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帮助体悟、掌握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必须要渗透中国人文、典故以及风俗等内容,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方面能够实现更好的鉴赏与理解,掌握中西文化各自的交际特点,在交际中能够有意识的调整交际方法以及措辞。从辩证的角度来看,综合两个语言系统中不足与优势,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辩证的文化意识,做到既不妄自菲,也不狂妄自大,能够变成的接受事物。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与深厚底蕴,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
二、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1.积极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要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同时兼具中国文化特色,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中国英语教学的这些特点,要将中国人语言交际习惯与文化特点渗透到教学中。具有中国文化与国庆的英语教学,主要从音译、意译两个方面体现出来,比如表示食物的词汇:豆腐(tofu),乌龙茶(oolong);表示文化的词汇:功夫(kungfu)等等,这些都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英译词汇,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在目前中国大多数的英语教材中,关于中国文化部分的内容基本是空白的,学生能够随口说出复活节、圣诞节这些词汇背后的文化意义,但却无法说出清明节、元宵节的英语表达方式。这对这些问题,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要重视起来,在教学中用英语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释和阐述,将词汇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译解释出来,这些教学可能在学生未来也不应会使用到,但是这是一种文化储备和文化传承,并不是以“是否用得着”为学习目的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以英语的思维,去理解中国文化,体悟中国文化,学生本身的知识体系得到完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同时也能够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2.积极探索中外文化的比较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手法,适时输入中国文化知识,不但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且能使两种文化的差异以生动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习者发现两种文化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批判性学习。西方人重理性,擅长逻辑思维;中国人重悟性,喜欢形象思维,所以中西方在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以数字为例,在中国人心里,“五”是和谐、优美的象征,所以汉语中含有“五”的词语很多,如:“三皇五帝”、“五谷丰登”、“五光十色”等;但在西方five就不那么美好了,如:five-fingers表示“三只手”,即“小偷”,the fifth column表示通敌的内奸,the fifth wheel的本义是汽车上的备用轮胎,而其比喻义则是“多余的人或物”。在中国人眼里“六”是最吉利的数字,中国古时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成语“六六大顺”,官制设有“六部”,朝廷军队统称“六军”或“六师”,把亲属关系归纳为“六亲”;但“six”在英语中却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数字,如:at sixes and seve(乱七八糟),当然,这样的现象在英语学习中比比皆是,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既能习得语言,又能洞晓文化,在对比中深化了对中西方语言文化的理解。
3.积极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跟阅读息息相关,大量的阅读能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语境,地道的语料。为弥补英语课时少,信息量狭窄的不足,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广泛地进行课后阅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向学生传授寻读、跳读、略读等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推荐课后阅读书目、报刊杂志,在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爱国心的同时,领悟了本国的文化,也习得了英美语言;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故事大意,也可让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和观点进行批判性阅读,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多个侧面去理解材料的内容和文化内涵。
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在世界文化大融合,中西方跨文化交际日渐频发,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大前提下,显得更加紧迫。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失语症”的问题,非常普遍,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合理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学生使用英语思维,解释中国文化,因此我们能够看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中西方文化交际的需求,也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丰富文化底蕴的需求,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文化创意产业译丛《艺术文化经济学》(第二版),由詹姆斯・海尔布伦(James Heilbrun)和查尔斯・M・格雷(Charles M. Gray)著、詹正茂等译,2007年10月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从全书内容结构上看,可分为五大部分。首先,笔者简要概述《艺术文化经济学》中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本书将要涉及到的艺术和文化产业的领域范围,着重阐述有关美国艺术部门的规模概况。第二部分,解释经济学中消费者需求的初级理论,论述供给与需求同艺术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作用。第三部分,介绍艺术市场,包括艺术节、画廊、拍卖行、艺术博物馆等。重点探讨艺术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决定因素。第四部分,结合艺术的公共政策探讨艺术补贴与收入分配问题。分别介绍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的艺术支持的实际情况。第五部分,深入分析艺术劳动力市场的运作以及有关教育、培训、就业的艺术专业化问题。最后一章是对美国的艺术教育和对未知未来的一些推断和期待。
总的来说,《艺术文化经济学》不仅涵盖了美术和表演艺术的经济学,还包括美国艺术文化相关的公共政策,本书既适合正在寻找艺术管理经济学核心教材的学术性读者,也适合想系统了解文化艺术的普通读者。
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提高,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决定商品需求的因素包括: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偏好和相关商品的价格。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成员人均GDP逐步提升,文化消费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通过文化消费预测居民对文化消费的潜在需求,可以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中国传统戏曲的生命在于受众,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走向未来,必须在当代青年中寻找新知。近年来,中国传统戏曲缺乏年轻的忠实观众,年轻人更倾向于能够直接表达他们内心需求和经历的流行乐,戏曲事业作为文化艺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其发展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当下,戏剧团体希求独具创新的艺术形式能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这里以众所周知的由白先勇先生改编演绎的青春版《牡丹亭》为例。青春版《牡丹亭》在忠实诠释原著精粹的基础上,将原著隐藏较深的意蕴一并呈献给观众。深化对“人间情”的表现,区别于汤显祖花大量笔墨渲染人世的冷暖;加强对柳梦梅的刻画,突出他对爱的坚定,设计与杜丽娘的亲昵举动,区别于原著将注意力集中在杜丽娘的形象塑造上并一改传统昆曲中柳梦梅柔弱无力的形象;青春版《牡丹亭》全由年轻演员担纲,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又让观众赏心悦目。另外,音乐处理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全剧采用了西方歌剧主题音乐的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幕间音乐和舞蹈音乐,渲染舞台气氛的同时也强化了戏剧情节与配乐之间的逻辑关系。“正如导演王世瑜先生在《青春版牡丹亭舞台总体构想》中指出,这个戏的舞台设计,增加了水墨画的内容和背景,风格淡雅;而服装设计,也是雅淡、柔嫩,按照白先勇先生提出的“要淡、要娇”的原则施行。因此,我们看到舞台上出现的色彩,多是藕白、嫩黄、淡蓝和浅绿,这既符合戏曲的传统,也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并且,与我国传统的雅文化的气质相一致。”①可以看出青春版《牡丹亭》的编创努力与时展的脚步相吻合,充分契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戏曲发展正试图摆脱传统戏剧的束缚,无论从演唱技艺、剧本创作、舞台道具,还是演员的整体装束上都在积极探寻以何种创意营销手段来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一系列的新编戏曲层出不穷。除了上文提及过的《牡丹亭》,再如《红楼梦》《西厢记》都是观众喜闻乐见且常被拿来进行二度创作的热门剧目。然而,在戏曲新编不断涌现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感叹有一些现代戏曲已逐步脱离了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其唱腔和台词设计也逐步失去了原貌,甚至越来越贴近于歌剧或是流行音乐,对于此类颇有争议的话题,受众的态度褒贬不一。例如传唱度较广的王力宏的《盖世英雄》、陶吹摹端杖说》等,R&B与京剧的旋律、唱腔创新融合,不少人认为东西方音乐元素的碰撞实则很巧妙,反倒让更多不为传统戏曲所动的年轻人开始逐渐熟悉传统戏曲文化,也不失为将传统戏曲发扬光大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认为,戏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传统戏曲的重新编创,虽然全面优化了现有的艺术形式,但更需要强调的是,戏曲新编绝不能是艺术形式和内涵的改变,必须在尊重戏剧传统的原则基础上合理创新发展,扭曲了传统韵味还何谓传承?迎合得有度,如何平衡市场与艺术间的利弊关系,探究彼此间的平衡点是我国艺术文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在《艺术文化经济学》中辩论关乎平等主义的问题时,强调这不仅是高价格和低收入限制了对艺术的享受,还存在区域差异,笔者认为可通过大众传媒对其进行弥补,而这就意味着商业化的大众传媒在大多数群众的通俗文化品位驱动下,通俗文化和高雅艺术间该何去何从。归根结底,现在还没有一个足以支撑起高雅艺术大放异彩的艺术文化市场。通过供需理论以及对当下艺术文化市场的视察,大众传媒将重心放在高质量的高雅艺术文化节目上的成本是相当高的,而又在并不顺应大众艺术品位的前提下,传媒无法从中弥补其投入支出。依靠政府的补助手段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人们必须熟悉某种艺术形式后才能逐步获得对它的品位。
试想若消费者了解中国传统戏曲就能很好的去欣赏它,而了解又要通过教育和熏陶获得。究其原因,“所有研究都表明,拥有较高的收入水平,较高的职业地位,以及较高教育程度的人,对艺术的参与率比其他人更高。”②上述研究结果指导我们,教育是艺术参与的一项重要的决定因素,而当下的情况是相对贫困的人无法按市价负担大量我们所定义的文化艺术活动,如果国家对艺术的分配进行资助比如能最直接的体现在传统戏曲展演活动的票价上,用补贴来克服高价格和低收入的障碍,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传统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如中国国内众多高校陆续开设的大学美育课程以及策划诸如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文艺活动、教师学生自发举办音乐会等都是切实可行的辅助手段。相当数量可观的经济学家都认为,有必要刺激对艺术的消费,帮助更多渴望品位艺术的低收入群体直接接触艺术。艺术与经济相互促进,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将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繁荣亦将是传统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作者在对艺术教育的评估性研究中还发现童年在艺术方面的社会化与成年人的参与情况成正相关,参与情况受到艺术教育密度的强烈影响。所以说,艺术教育从根本上助于培养人们适当的艺术品位,能直接刺激公众对高雅艺术形式的需求。在中国应试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力的背景下,这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艺术教育和教育改革必须成为一个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如此才有机会在多元文化主义下看到高雅艺术光明的未来。
在《艺术文化经济学》的编著中,作者运用了案例分析法、数据分析法、图表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提供了大量引证作为原始资料的补充,有理有据,让阐述更为生动,为读者提供了关于美国的艺术经济学和艺术政治经济学的系统分析,并启发笔者联想思考中国艺术文化的发展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艺术文化经济学》是一本在西方刚刚出版就产生很大影响的著作,其中的数据、信息、专业分析、评论对学术同仁、艺术家和从事艺术管理工作的管理者来说都是具有指导性意义的。
注释:
①黄天骥:《戏曲审美观的传承与超越――青春版演出的启示》,《文化遗产》,2007年第1期第11页。
②[美]詹姆斯・海尔布伦(James Heilbrun)、查尔斯・M・格雷(Charles M. Gray):《艺术文化经济学》,詹正茂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第46页。
参考文献:
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一批同时具备传承祖国医学精华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专业人才。从30多年前我国高等院校开设中医研究教育开始,发展至今,为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其中人才异化的现象也日益突出,需要引起中医教育管理者的重视。虽然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离不开西医的冲击和中医临床训练的缺乏,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传统文化内涵教育的缺乏。因此,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内涵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 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融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1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医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它可以充分吸收天文历法、气象物候、阴阳五行等百家之所长,并在认识和调节人体的过程中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并形成一套独特的,且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医理论体系[1],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脱离了传统文化,那么中医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根本。
1.2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 中医学是一门具有独特性的生命科学,除了需要从传统文化的理论中吸收精华外,又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以《灵枢・本神》为例,它认为人就是“上天之德”和“大地之气”的产物,虽然是依靠父母的精血而形成的,但是和自然环境也具有密切关系[2]。这种中医思想体现了道家观点,说明我国古代的黄老哲学对于中医理论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医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的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与其他思想文化体系比较,中医具有道术兼备的独特优势,是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的重要的力量之一,而道家、儒家和传统哲学等已经成为历史,其理论无法继续发展,但是中医却能够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融入新的理念。
2 传统文化内涵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的现状
2.1人文课程设置的比重较低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中医专业都开设了很多西医课程,但是关于人文类的课程设置却很少,有的院校甚至根本不开设这类课程。因为从学生从小到大所接触教育模式来看,西医的理论和思想模式更符合他们的学习习惯,而且西医理论在理解上的难度也小于中医,这就间接减少了学生和传统文化的接触时间,而且西医的思维模式对于中医的思维模式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让学生对中药的作用产生质疑。虽然部分院校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和人文课程设置的重要性,所以开始增加了一些人文类课程,但是和专业课程相比,这类课程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科室安排上都不足,而且不同人文课程之间的联系也较少,很少能联系中医专业的实际情况,所以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医研究生的人文素养[2-3]。
2.2教育模式落后,存在重医轻文现象 我国研究生的学习模式大部分都是采用导师指导、学科联合和自主研究相结合方式,中医专业的研究生学习也不例外。这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培养研究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尽管如此,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也比较单一,存在严重的弊端,会让研究生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甚至只是在自己的课题领域内开展研究,而忽视了其他文化知识的学习,导致中医研究生的人文知识拓展普遍缺失,因此,他们撰写的论文中的语病和别字等问题较多。
3 中医研究生教育融合传统文化内涵的具体方法
3.1掌握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基本了解程度 要有效开展传统文化内涵的教育,首先就要掌握他们对这一知识的了解程度,这样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我们曾经对一年级研究生进行过一次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抽样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有超过11%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根本没有兴趣,还有约26%的学生对它并不了解。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程度,我们可以采取定期开展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数据分析来了解文化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中医研究生的知识学习,提高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
3.2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导师在向中医研究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适当的融合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具体措施如下:①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和中医专业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中医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对此产生学习动力[5]。②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名医的典故,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在日常的授课中引入医德医风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能从古代医者身上感受到他们“医者仁心”的品格和精神,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6]。
3.3创造多元化的学习氛围 这一措施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实施。从硬件措施上来看,可以从打造和谐文明、具有中医药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着手,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名人雕塑、名医长廊、箴言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从软件措施来看,可以依靠校园网络平台,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特征提供的超大文化空间,让学生随时随地能搜寻到所需要的文化知识。
综上,对于怎样才能将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合在中医研究生的教学活动中,需要中医教育者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发现和探索。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脱离了传统文化,很难取得长远发展。因此,在中医研究生的教育中,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其充分融入到教学中,才能真正提高中医研究生的专业素质,为继承和发展中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费菲,戴慎.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以对四所中医高校的访谈为例[J].高教探索,2013,3:115-118.
[2]王先敏,包海勇.中医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8):38.
[3]郎明.国学课程之于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4):80-81.
一、国内现状总结
1.春节地域多样性,城乡差异性
春节具有地域多样性。春节多样的地域性构成了整个春节系统,是在广泛地域范围内占据主要地位的春节的必然产物,也体现着民众们对于春节的重视。
同时,春节具有城乡差异性。在山东农村地域依然存在的传统拜年方式、春节祭祀、传统春节装饰等正在城市里逐年消失。城市居民对春节的参与热情度逐年递减的同时,农村居民仍对春节保持了相当高的热情参与度。
2.春节年味儿变淡,春节申遗呼声渐长
在针对春节的满意度调查中,我们得出的满意度平均值仅为 6.0889,而且有99.87%的被调查者认为传统节日期间节日氛围不够浓郁。 我们发现在国内不论城市农村,较之以前,传统节日的褪色已经不是特殊现象。
3.春节效应依然存在,热点问题层出不穷
传统春节带来了高度消费和广泛的旅游市场,但是同时,高度的消费和广泛的旅游市场背后,隐藏着高度的浪费和高碳的姿态。各地域普遍存在的高春节消费和高春节应酬更是刺激了恐归族的产生。这一切都来源于春节期间莫大的精神物质压力而引发的部分民众的“春节恐怖心理”。
4.国内保护政策
在中国现阶段,保护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相对比较完善。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司的总领之下,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具体审核、实践、以及相关人才的培养,由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具体到位的推进工作,在财政部的资金支持下,将各种保护政策落实到位。
在国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节日的措施首先就是确定法定节假日,确定“文化遗产日”和“非遗节”等。但是我国传统节日与发展新兴旅游业结合力度不够,如今对于大型的群众性汇演,依然缺乏政策引导。
二、与韩国现状对比而得出的借鉴措施
虽然城市文化比较发达的韩国,传统节日受损程度也严重于中国,但是韩国对于传统节日的保护意识却强于中国,也已经采取了些许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对中韩两国保护传统节日的措施的对比分析,我们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可以为我国所用的几项措施如下:
1.加强政府引导,在节日期间开展传统体验活动
传统节日期间缺少节日氛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传统活动的贫乏。韩国经常性的组织规模性汇演,开展多种丰富的体验活动。在韩国,即使在城市文明发达的首尔,传统色彩依然依稀可见。在各处传统宫殿里,每逢佳节,更是热闹非凡。皇家散步、守卫兵交接班仪式等传统汇演,给人们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在这里还能体验参与各种传统游戏,如投壶、制作传统面具、荡秋千等等,吸引了各方的游客,这样使得来自四海八方的外国游客和本国民众们可以花费最少的经费,度过一个最有意义的传统佳节。据了解,在中国个别地方已经存在有类似的活动。比如河南开封清明文化节上演绣楼招亲等活动,吸引了数千民众前来观看,又比如重庆清明文化节上汉式公祭,山西介休清明文化节的祭祀大典等。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在个别地方举行的活动,不足以调动起各地民众参与传统节日的积极性。在加强各省市文化建设的同时,希望加强政府的引导,在各地区开展简单而有传统氛围的传统体验活动,比如,四大美人汇演、传统服装照相馆、包公巡街等,以渲染传统节日氛围。
2.鼓励民间团体,建立相关基金支持
各种传统再现活动的举办,更加需要强有力的财政作为后盾。在韩国,文化遗产保护财团就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和产业,缩短传统文化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增加民众们参与传统活动的机会。如今中国民众们对于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仍有一定的热衷度,而且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足以吸引全世界的眼球,这就使得发展文化产业和建立资金支持具有了一定的可行性。
3.无形遗产有形化,保护和传承浓郁传统文化元素
如同韩国韩服于韩国传统文化,我们是否也可以发掘传统文化元素来传承无形遗产的氛围呢。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数不尽数,中国结、汉服、龙图腾、玉佩、扇子等等,都可以保护和发扬,让无形的文化遗产暗喻其中,进行有形的传承。比如说,可以鼓励传统婚礼形式,并以减免费用的方式将婚礼公开化,或者以减免门票的形式鼓励传统服饰,在商品中采用传统图案,化传统为时尚等等措施,都可以传承和保护浓郁的传统文化元素,使无形遗产有形化。
4.借助传统建筑,营造节日氛围
建筑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传载媒体。而古风淳朴的传统建筑,更能给人一种穿越时空,身置明清的陶醉感。韩国的各项传统再现活动,之所以都选择在古代宫殿建筑或者传统韩屋里举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同样在我国,明清古街、宋代遗址、皇家花园、古风庭院等并不难寻。在不对各种文化遗产有破坏威胁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传统建筑,如减免门票、免费开放、在传统建筑区内进行传统汇演等,更能营造节日氛围。
5.保护传统节日与发展新兴旅游业相结合
在旅游是大势的今天,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以年文化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可以充分的发展为一个新的旅游热点。韩国正是将传统文化发展为了极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发展保护本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了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同时形成了新的旅游产业链,拉动了内需。近几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为体验灿烂的华夏文化,选择在春节期间留在中国过春节。再此机遇之际,充分利用传统建筑,传承和保护浓郁的传统文化元素,举办各种传统再现活动,发展各种专门的旅游观光地,可以在拉动内需的同时弘扬华夏文化。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文化产业,让保护传统节日与发展旅游业相互依靠、相互促进。
(二)被其他国家“仿制”或窃取、盗用的文化安全危机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但现实状况是我国对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缺乏应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流失以及被外国公司无偿地商业利用、窃取、盗用已非常触目惊心。比如中国古代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的巾帼英雄,而美国好莱坞把她的故事拍摄成娱乐大片,赚取了超过1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在日本和韩国,数10家公司已分别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志”注册为计算机游戏商标。中国的宣纸被日本商人得到工艺秘方之后,国际上高端宣纸的市场已基本为日本企业所垄断。我国有900多种传统中药的药方,现已被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企业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工后申请了专利,2001年以色列人向美国申请了治疗消化性溃疡和痔疮的中药配方专利并授权给了阿联酋的国家……这些对我国各民族的损害,既有精神层面的伤害,也有经济层面的掠夺。种种情况表明,广西乃至全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已刻不容缓。
三、广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对策
结合国内外其他文化区域传统文化保护的经验,科学构建广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应当通过行政与法律两种保护途径来加强。
行政保护行政保护可以集中更多资源投入到民族民间的保存活动中,促进传统文化产品的可持续生产和传播。从目前国内外各文化区域对传统文化的行政保护来看,行之有效的行政保护措施如下:
(一)扩大宣传,培养民众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提高文化自觉性提高文化自觉性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关键,大部分民间传统技艺的保有者来自民间,传统文化的相关保护工作离不开民众的配合和支持,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强弱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效果。
(二)设立专门机构统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个专业性强,需要长期进行,并且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应设立专门机构,吸纳民俗学者等各个领域的专家,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协调各方利益。如巴西成立了由环境部、卫生部等8个政府部门组成的“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CGEN)”,泰国设立了专门负责医药传统知识的权利注册“泰国传统医药知识保护和促进委员会”等。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广纳社会资金,设立保护基金现阶段保护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为缓解政府单方渠道资金供给不足的困境,可通过税收优惠和其他利好措施鼓励企业加大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投入,如对具有市场潜能的传统文化项目进行有序的产业开发。再次,参照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做法,成立保护基金可以促进民间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如印度建立了专门的投资基金会以促使传统医药知识产业,再如秘鲁的土著人发展基金,该基金对基于传统知识形成的商品收取其市场销售额的0.5%为佣金。
(四)深入挖掘特色资源,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设各级政府应深入挖掘民族特色资源,如作为与藏药、苗药齐名的壮医药,有着独特的药用理论和显著的实践疗效,是壮族值得珍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目前各级名录中都不见其踪影,对其保护显然不足。大部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集聚地在县级行政单位,县政府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符合评审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进行国家、省、市(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以实现对其全面、有效的保护。
(五)完善传承人的认定标准,加强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传承人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起着核心的作用,但现实中对他们的保护不足,其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常常受到损害,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其保护,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认定并给予资金扶助是一个重要的保护手段。加强对传承人的申报认定力度,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地方传统文化项目的特性,可借鉴日本在传承人认定方面的经验,研究建立“个人认定”、“综合认定”和“团体认定”的多元认定体系,从而使得对传承人的认定符合事物规律,能真正起到促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发展的作用。
(六)建立生态文化保护区,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整体保护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还要对其得以存在的空间即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进行保护,以维护其原生态环境。将广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积淀深厚、特色鲜明、有广泛群众基础且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生产生活等文化生态保存比较完整、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村落或者特定区域划定为生态文化保护区,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活水源泉,促进其发展和传播。
(七)鼓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专项研究,推进相关项目的学科建设以贵州为例,该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与凯里学院合作,编纂了《原生态民族文化特色课程丛书》,为“原生态民族文化”学科的开办奠定了基础。广西政府可以借重高校的智力支持,充分利用好广阔的平台,展开对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学科试点,招收学生进行专业学习,解决传承人断层的困境。
(八)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学校应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相关课程,培养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从娃娃抓起,他们既是生物基因的传递者,同时也是传统文化血脉的传承者。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全社会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法律保护
目前各国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主要是进行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结合广西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自身特点,具体法律适用如下:
(一)著作权及邻接权保护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采取著作权模式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保护。根据广西民间文学艺术不同的存在状况,可采取下列相应的保护措施:第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或表达,如故事、传说、神话、音乐、雕塑等符合独创性要求的,可按照著作权规定给予保护,至于权利主体的确定,可以是拥有该项民间文学艺术的集体组织,如在著名的《乌苏里船歌》案中,赫哲族作为权利主体主张相关权益;第二,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再创作符合独创性等保护条件的,作为权利主体的传承人便能按照著作权法自动获得著作权;第三、对著作权难以调整的部分,比如涉及集体权益的民间文学艺术的使用,可以建立公有领域使用付费制度,《发展中国家著作权保护突尼斯示范法》已经对此作了探索性的规定。同时,邻接权制度也可用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如壮族蚂拐舞、瑶族长鼓舞等的传承人对其表演可依法享有表演者权;对于整理、记录民间传统文化的单纯采风记录者,可依法享有录制者权;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其发现的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整理、记录的采风记录者进行邻接权保护;对传播民间文学艺术作出贡献、符合保护标准的传承人,也可享受相应的权利,如广播者可对其制作播出的涉及民间文学艺术的广播电视节目享受广播组织权,图书出版者对其出版的图书享有出版者权。
(二)商标权保护商标权制度的权利主体的可集体性、保护时间上的无限性等特性,特别适合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广西各民族地区可以对其适当的文化项目申请商标注册,通过注册商标,取得在核定项目上独占性使用的权利,也可以通过申请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经司法保护,有效地打击仿冒行为,维护其传承和发展。一些国家已经规定,未经有关社区的许可或者可能冒犯有关社区,禁止将土著文字、肖像或其他与众不同的符号作为商标注册。
(三)地理标记保护广西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产品,如“荔浦芋头”、“巴马长寿食品”和“桂林米粉”等,虽然已申请了地理标记保护,但经实践证明,由于经营分散,缺乏规范,未能形成产业规模,在现代经济的洪流下,极易遭受冲击而被边缘化,如果不及时加以规范,建立严密的品质标准控制机制,有可能对整个产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通过地理标记制度进行保护,主要是为了在法律机制的保障下,充分挖掘地理标志产品独特的历史和地理因素所形成的文化意蕴,提高产品附加值,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建立一套严密的品质标准控制机制至关重要。
一、行政保护
我国2011年颁布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属于典型的行政或者公法保护。该法的目的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是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进行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予以支持。该法的颁布与实施无疑为那些濒临丢失的民族传统文化、弱小的民间传承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行政或者公法保护。这种公法性质的行政保护是区别于私法性质的知识产权保护。正如,该法第44条中的规定,涉及知识产权的,适用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显然,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主体经济权利、精神权利方面,行政保护是不足以保护的。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采取相应地措施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而对于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主体来说,其权利的保护只字未提。而且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传承人的演绎创作作品侵犯了原权利人的权利。相反,知识产权作为典型的私权保护,主要是通过以事先许可为内容的专有权制度控制权利客体的各种使用行为,涉及明确的具有财产内容的经济权利、精神权利。
二、商业保护
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商业保护多是遵循着一条商业运作的线索。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牵引,企业、个人的投资,专家、群众的加入和参与,是商业运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例如,《印象 ·刘三姐》的商业运作。广西文化厅的牵引,桂林广维文华有限公司的投资,张艺谋、梅帅元等导演、编剧的加入,当地民族群众热情的参与,使其不断发展为一个集现场演出、景区游玩、旅游休闲、图书光盘出版物销售等多种文化形式、多种媒体互动的综合经营项目,是典型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商业运作。然而,这种商业保护模式只能从间接角度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直接保护的还是投资方的利益。现行知识产权法对此商业化作品也是有明确保护,对其中涉及的民族传统文化也是“爱莫能助”。而且其中的问题并非直接、间接保护那么简单,同时隐含着民族传统文化商业保护模式同样化、利益相关者利益平衡、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对与我国构建民族传统文化特别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而言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考量。
三、特别知识产权保护
上述的行政保护、商业保护都不能从专有权角度保护权利主体的经济权利、精神权利。而知识产权类型的私权保护能够从根本上保护权利主体专有的权利。换言之,一方面,对民族传统文化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利用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是存在困难的,尤其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不符合现行知识产权法中客体的特征,需要构建特别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民族传统文化提供特别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是必要、可行的,在国际上已有的相关保护立法例中,多数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在众多的社会规范中,法律无疑是最有强制力的行为规范,特别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也就势在必行。在界定“特别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之前,必须界定“知识产权”与“特别保护”这两个内容。此处的“知识产权”应是最广义的概念,比如,WIPO就以该方式界定知识产权,指“由工业、科学、文学与艺术领域的智力活动产生的法律权利”。“特别保护”的界定应在知识产权背景下进行。因此,可以把传统文化的特别知识产权保护立法界定为:为克服传统知识产权法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法律难题,在广义的知识产权法框架中针对民族传统文化而设立的一种新型、独立、特别的立法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特别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模式有两种:一是特别版权模式;二是新型特别知识产权模式。特别版权模式,即改革现行的传统知识产权法,在其中加入专门规定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别保护规则。从2012年3月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8条中可以看出,我国采取的是新型特别知识产权模式。我国的《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保护条例》仍处于酝酿过程中,笔者希望上述分析的问题能够得到较好地解决。
参 考 文 献
[1]杨鸿.民间文艺的特别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立法例及其启示
中图分类号:D9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1-0029-02
从秦皇称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千年来的文明汇聚成了各朝代、各民族无数的中华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经过世世代代的努力、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从而创造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借助着木偶、皮影、戏曲、杂技等民间技艺认识了我们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从而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中华的悠久历史文化发扬光大。
而现今,由于人们对于相关文化保护的认识不足,相应职能部门的缺失,相关法律机制的不完备,以及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因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一、传统文化著作权保护的现状、意义
中华民族是拥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皆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点;作为一个大国,中国拥有着约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每个地区亦存在着自己的特色文化传统。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形象生动、具体、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潮,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对于传统文化的改编现象日益加剧,孙悟空成了混血儿,唐三藏与观音谈起了恋爱……从美国的《the monkey king》到日本的西游漫画,人们对于以包括《西游记》在内的中国古典名著的篡改也似乎已经成了稀松平常的事情。虽然有关部门近年来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逐渐加强。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许多企业、组织对于知识产权的了解还很有限。同时,由于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法规等基础工作显得薄弱,认识模糊、观念滞后、体制障碍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并制约着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如今,如何保护、传承、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是我们当今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重视和保护传统文化能促进人的世界观发生转变和提高思想意识。它们将成为中华民族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浑茫厚重的精神动力,保护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二、传统文化著作权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法律视角下的传统文化保护模式
《著作权法》第六条“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迄今为止,关于“如何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的“另行规定”至今未出,人们无法依法行事,而相关部门亦无法依法行政。例如,在一些动漫中:孙悟空成了混血儿,唐三藏与观音谈起了恋爱,这明显是与《西游记》原著所要表达的本意完全不同,这是对名著的一种破坏。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条明文规定“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很明显,作者的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是不受限制的,故对于随意改编国内的名著、破坏作品完整性的行为是绝对应该受到处罚的,但是,相关的职能部门及相应处罚程度,我国法律尚未明确,导致了如今市场上“唐尸三百”、“The Adventures of Super Monkey”的现象比比皆是,十分令人担忧。
由此可见,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但由于我们法律指定的不明,导致了传统文化受到破坏的现象出现,从而不可避免地歪曲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形象。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管理。
(二)现实视角下的传统文化保护问题
1.进行传统文化宣传的场所少,设备短缺,经费严重不足。以承德市为例,其中,丰宁、围场、宽城3个民族自治县以及滦平、隆化和平泉3个民族县都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扶持贫困县,每年每县收到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都达4000多万元。但各县财政对文化方面的投资依旧寥寥无几。据统计,6个自治县、民族县的127个乡镇,30%的乡镇没有文化站,没有工作人员,没有业务经费。如丰宁满族自治县26个乡镇,有南关蒙古族乡等8个乡没有文化站,没有工作人员,没有业务经费。乡镇文化业务经费每年只有500至1000元。有文化站的乡镇大多没有电脑、电视,乐器道具短缺、陈旧,科普图书少。
2.缺乏传统文化管理或专业人才。国家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人才同样是关键。可是,“目前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族语言。”贵州民族学院文化学院院长龙耀宏坦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两个自治县的仡佬族已基本没有会讲仡佬族语言的人。”由此可见,现今拥有传统文化人才极度缺乏。著名的乌苏里船歌案,也是同样是政府没能较好的管理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体现。
无论是民族民间文艺人才,还是对这些资料整理人才和管理人才,我国都是极为不足的,这也严重制约着对传统文化著作权的继承和创新。
3.忽视传统文化著作权商业化的可塑性。不可否认,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提出至今,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那么,现如今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是否也能有这样一条商业化的道路呢?《蓝色生死恋》赚够泪水;《大长今》又把观众的目光吸引到韩国历史第一女御医身上。为什么荧屏“韩风”越刮越猛?稍加留心,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韩剧都充分的表达了传统文化对儒家思想、家庭观念、协作意识的肯定,对自律自立、坚韧上进、务实诚信等民族精神的推崇,对仁、义、礼、廉等品性的张扬,在韩剧里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而这些恰恰是一些国产剧所欠缺的。因而,虽然我国蕴含着丰富传统文化,但是我们并没有较好的将它们塑造成为我国的“品牌”,例如:将富含传统文化的历史故事等利用《著作权法》予以保护,对于改编或使用我国传统文化,并将其运用于商业经营性活动应收取相应的费用。
笔者认为,在新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传统文化的传播是需要依靠商业的力量的,而现如今,人们很少将目光投放于传统文化的整合、传播,并将其投放于市场。由于没有市场的推动,从而,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传统文化传播速度慢、效率低的现象。
三、完善我国传统文化著作权保护的对策
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法规等基础工作仍然显得薄弱,在文化遗产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传统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在迅速消失。科学建构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确认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可以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培养传统文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对促进我国各民族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我国及世界文化多样性、文化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赋予传统文化特殊权利
笔者认为,可以利用我国的著作权法开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种权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乏一定的传统文化形象被侵害的实例,例如:六小龄童网游侵害孙悟空肖像权案,利用《著作权法》保护作品完整性的相关法条来保护这类具有标志性的角色一定的权利,这样在我国传统文化形象受到侵害时,即能够运用相应法律法规予以处罚,保护传统文化的权益。另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样应该包含其他的权利,例如:改编权、摄制权、翻译权等,所以,在立法完善对传统文化著作权保护后,也能够起到对于传统文化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设立相关传统文化保护的职能部门
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我国现今是由多部门协作管理的,但是,从更好、更有效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展工作的方面来看,设立一个专职的国家传统文化保护主管部门仍然是必要的。“音著协”,是专门维护作曲者、作词者和其他音乐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非营利性机构。同样,为了应对传统文化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开展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需要一定的职能部门的,建立一个长期、全面、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用系统的观点提出一整套现实有效的措施,用于维护我国传统文化的合法权益,防止其被不法侵害。
(三)建设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
保护我国传统文化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的部门,更需要的是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用以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权益。一个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法律作为保障。通过制定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法律法规,可以用国家的意志强制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相应的法律地位、确认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体系内各项制度的普遍法律效力、信息的权威性和指导作用。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体现传统文化的著作权的保护,无论在总体上的还是在知识产权专门领域都偏少,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四)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知识产权”、“著作权”是近年来,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新名词。因而,为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加强相关法律的宣传力度与引导,宣传传统文化具有著作权,引导以民族艺术家为代表的相关人员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和管理,营造传统文化流传的良好氛围。主要有以下几种建议:第一,针对人们对于知识产权了解薄弱的情况,在学校、社区、公司开设普及班,加大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了解。第二,派遣专家、学者前往偏远地区、民族民风丰富之地,开设省、村学习班,普及知识产权,并收集传统文化,汇编成册,同时,鼓励相关的权利机构或组织,运用一定的法律知识保护自身权益。
四、结 语
综上,由于人们对于相关文化保护的认识不足,相应职能部门的缺失,相关法律机制的不完备,以及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因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著作权保护,已刻不容缓,我国需尽快立法,并及时采取行动对此进行弥补和完善。
参考文献: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
1.教育手段的局限性
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从本质上来看,还是应试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由教师不断讲解和学生课后自学来不断获取的,但是从课堂上所接受的知识毕竟还是十分有限的。从大学语文的教材可以看出,大多数课文是古代文学名篇,但数量少,有的还是阅读课文,教师一般不会进行详细的讲述,学生掌握自然也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其在编排上存在着衔接的问题,很多篇目比如《蜀道难》和《将进酒》等名篇在中学阶段已经出现过,大学教材中还会继续出现。很多大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对古代文学名篇篇名的认知之上,在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考核之时,很多大学生采取复制粘贴的方式来对待,其缺乏程度令人堪忧。
2.教育定位的不科学性
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校关注的是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与学生今后的就业情况,并没有重视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这导致很多大学生除了将主要的时间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还要抽出时间去考各种证件,比如四六级外语证、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这种实际情况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想去看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也没有时间,长此以往,很多大学生不仅是淡忘传统文化知识,甚至会认为传统文化知识在当代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导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的鸿沟,将传统与现代分割开来。
二、 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多管齐下抓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教材编写工作,编写适合大学阶段使用的大学传统文化方面的教材。其次,教师要鼓励大学生多读书。教师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引路人,需要不失时机地向大学生推荐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让大学生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读,并通过网络、电话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与大学生开展交流,让大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加深了解。最后,对于传统文化的考查,要从实际出发。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去,并能为以后的生活提供理性的支持,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考核之时,注重将传统文化与时下文化连接,让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也能在当出光彩,重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2.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
一所好大学看的是其文化的底蕴,这一文化底蕴,是在不断地继承与创新之间形成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时,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还没有定型,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大学生去形成自身的“三观”,而传统文化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念,教育了无数大学生不断去积极进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定时代精神的精髓,其形成的过程必然会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但是不同的时代已经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其所包含的文化范畴方面,其内容则因不同时代的生产关系与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所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不存在一个大的鸿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连接的关键点就在于古为今用,不断去发展创新,在传统文化之中注入新时代的气息。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着教育手段的不科学性与教育定位的不明确等不足,面对现实之中存在的困境,应采取多管齐下抓传统教育、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等措施,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当作学校的重要事情来抓。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让全体大学生树立传统文化方面的意识,肩负起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振兴的重大使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