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1 16:48: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

篇(1)

一、编写新系列教材的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开展的工商管理培训,既不同于“九五”期间的一般管理知识培训,又不同于国际流行的MBA学历教育,它是新世纪以培养市场竞争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作用,全面改善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知识结构,提升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管理能力,大力培养中国企业家,打造中国企业家阶层的一种战略性管理培训。因此,这套专门为职业经理人培训编写的系列教材应体现实用性、针对性、继承性、超前性,力求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第一,教材种类和内容要创新,要充分反映6个方面的要求:充分反映现代工商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最新进展;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动态;充分反映党的十六大的方针政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充分反映我国企业现时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充分反映新经济时代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充分反映我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的需要。

第二,教材的内容要立足企业的需要,以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为中心。教材的内容不一定是最前沿的问题,但一定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一定是高深的学问,但一定有企业可以运用的策略和方式、方法;不一定是全面的和面面俱到的,但一定要能够有助于提高企业经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一定需要充分的展开,但一定要便于教和学。新教材注重培养实证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而非纯粹理论水平和专项管理能力的训练,力求深入浅出,内容少而精,理论与案例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开。

第三,教材充分体现对“九五”教材的继承与完善。九五期间的12本教材是国家经贸委培训司精心组织编写的,体现出集体的智慧和水平,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教材将在此基础上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新的系列教材将在原有12本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重构与编写,而不是对于原有教材的一般修订,是对原有教材内容的扬弃,而不是照搬原教材的体例和模式。

二、新的系列教材的种类

建议新的系列教材包括如下12种:l、现代企业制度;2、企业战略管理;3、跨国经营;4、现代人力资源管理;5、企业信息化:6、公司理财;7、企业运营管理;8、现代市场营销;9、现代经理人法律基础;10、企业领导方法与艺术;11、经理人商务英语;12、企业文化与伦理。

我们建议编写这12种教材是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出于企业经理人员需要从总体上系统地把握企业的考虑,涉及到企业环境、制度和战略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开设的课程和相应的教材包括现代企业制度(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企业文化与伦理、企业战略、现代经理人法律基础等。

第二,围绕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培训目标,开设的课程和相应的教材包括公司理财(含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运营管理(含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现代市场营销等。

第三,围绕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本,强化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训目标,开设的课程和相应的教材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企业领导方法与艺术(含学习型企业设计)等。

第四,为了落实贯彻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要求,加速企业实现信息化进程这一培训目标,结合新经济的特点,开设的课程和相应的教材有企业信息化(含电子商务)。

第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且,加速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也是十六大报告的要求,为此,开设的课程和相应的教材有跨国经营和经理人商务英语。

三、教材的体例要求

l、教材核心内容主要针对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少而精,不要求系统性和完整性,处理好学科前沿理论与基础理论、理论与操作实践、全球化与本土实践之间的关系

2、教材内容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要有对企业面临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建议,提出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办法,一般性的理论分析和展开不作为重点。内容编排突出重点和难点,不要面面俱到;

3、按照涉及到的问题依次展开,每一个问题方面都应有教学目的要求和解决的途径;

4、标题文字力求简洁明了,内文要求清新活泼;

5、图、表作为内文的主要展开方式,要直观、简洁;

6、每一章附一个案例分析。编入的案例力求简短,以国内企业的案例为主,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分支机构案例亦可。根据材料编写的案例,要标注材料来源,资料、数据要真实可靠;

7、引文一律采取尾注方式,在该章结束处标注引文的出处,参考文献在教材的最后列出;

8、每本教材的字数控制在20万字左右。

四、编写教材的组织与领导

建议成立国家经贸委经理学院系列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和教材编写委员会,两委会的组织人员与职能建议如下:

l、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蒋黔贵(国家经贸委副主任)、吴用可(国家经贸委培训司司长)

副主任委员:培训司各位副司长、各经理学院院长、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

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在国家经贸委的领导下,组建教材编写委员会;确定整个系列教材编写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编撰原则;申报立项;审定教材。

2、教材编写委员会:

参加这套教材的具体编写人员是来自6家经理学院和2家重点培训基地及国内著名普通高校的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确定以主编负责制为教材编写的基本形式,充分体现集体智慧与主编个人责任制相结合。

编写委员会负责拟定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教材编写。书稿完成后,由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审定并提出修改意见。

教材编写的日常协调工作由培训司确定某一院校具体负责。

五、编写教材的分工与工作程序

l、在2003年元月完成这项工作的立项,争取获得国家经贸委关于将这套教材编写工作列为国家经贸委2003年度培训工作项目和科研项目的正式文件。

2、2003年元月召开由国家经贸委培训司主持的会议,组建该套教材的编写指导委员会和编写委员会,并就写作任务进行明确分工。

3、拟定的12门课程经会议审查认可后,由培训司组织各经理学院和重点培训基地按照“均衡分布,各尽所长”的原则,由各家经理学院和重点培训基地相关专业的资深专家组成每本书的写作班子,经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审查后,正式下文下达编写任务。各经理学院和重点培训基地与培训司签订任务责任书,保证按期高质量的完成编写任务。

4、经审查确认的各写作专班由各册教材主编主持召开专门会议,编写出每册教材的大纲和写作计划,由编写指导委员会审查通过后,由各书编写班子正式执行编写任务。落实任务的整个工作在2003年春节前完成。

5、写作、审稿、定稿、出版等整个工作流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3年3月一12月,编写出各册教材的活页讲义,并投入试用;

第二阶段,试用三个季度或一年后,在评估修订的基础上,于2004年9月底正式交由出版社出版该套教材;

篇(2)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集聚和扩散的关系

从本质上来看,交通运输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有着其所独有的交易性,且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集聚和扩散之间有着互惠互利的关系,利用交通运输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集聚与扩散,而在经济发展集聚和扩散的作用下也能有效减少交通运输的成本。因此,在市场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发展的当今社会,国家在经济建设中应重视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集聚和扩散之间的有机结合,进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就我国整体的经济形势来看,经济发展集聚和扩散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分工经济类型,而这一类型经济形式的出现往往与交通运输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在实际的交易中,无论是交通运输还是经济发展集聚和扩散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M管这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却又彼此依赖,能通过不断地磨合促进彼此的共同发展。从现实情况来看,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集聚和扩散之间要形成密切的合作,往往需要有准确的信息最为合作的保障,这就要求这二者之间能通过有效的信息交互来提高彼此间合作的有效性。在交通运输建设中,通过对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集聚和扩散,以为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经济发展集聚和扩散的实现又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实力。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现阶段交通运输行业的实力显然仍无法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集聚和扩散相适应,比如我国一些偏远且经济不发达的山区,之所以经济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实际上与这些地区的交通情况有着密切的关联。由此可见,加强地区内的交通运输建设对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集聚和扩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利用交通运输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集聚和扩散的对策

就我国整体的经济现状来看,不同区域的经济实力一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然而,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建设也开始步入飞速发展的阶段,充分利用交通运输来促进经济发展的集聚和扩散已然成为推动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提升的重要方式之一。

已发展为目的针对交通运输制定新战略。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地区的交通运输情况与该地区的经济水平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受地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且各地的经济水平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我国必须以发展为目的针对地区的交通运输情况制定全新的发展战略。这要求国家及各地政府能对地区的经济情况和交通运输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以此作为作为地区交通发展新战略制定的主要依据。

强调交通运输和经济建设之间的有效整合。要促进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就必须要强调地区内交通运输和经济建设之间的有效整合,保证对交通运输的调整能切实有效地为地区内经济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打下良好的基础。这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交通运输和经济建设工作中能科学地对区域内经济发展集聚和扩散的空间进行配置。受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整体的交通运输发展仍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利用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集聚与扩散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促进二者之间的有效整合能有效促进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篇(3)

一、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特性与就业现状

1、室内设计的专业特性与发展前景

室内设计专业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都是一门发展得较为成熟的专业。在八十年代初期,室内设计专业(又称装潢专业)就已经成为了艺术专业特别是设计方向最主要的专业之一。至此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情况良好,这和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从沿海城市开始,城市化进程速度之迅猛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农民、工人加上本科教育扩招后毕业的大量学生涌入沿海以及经济教育发展良好的一二线城市,随之产生的就是居住、医疗以及消费等各种问题。供不应求的楼市导致了在这些城市里,早期的五层楼甚至更低的住宅大量变成了现在的超高建筑。这样的超高型建筑就必然会需要大量的室内设计师,产生大量的室内设计工程。

2、景观设计的专业特性与就业现状

大量的工作机会吸引了更多的学生报考,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报考环境艺术专业之前,对这个专业的理解就是室内设计。然而,现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划分越来越精细,每个学科自身也越来越独立,在早期隶属于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中的园林景观设计专业也首先在美国发展成为了独立的景观设计学科(Iandscape Design),景观设计学科是主要研究自然景观要素以及人工景观要素,是一门与地理、气象学、植物学、生态学以及人文历史互相交融联系的一门学科。在具体的项目中,除了建筑物本身和室内硬装软装,景观设计主要负责实施道路的规划、植物的选择、景观小品的设置以及历史文化的相匹配。初步看来,景观设计学科是一门比室内设计学科更需要综合知识和多学科融会贯通的专业。那么我们从可提供的就业前景来研究,一个中小型的居住区楼盘,一栋民用居住楼根据其户型的不同,大概会产生将近80到120个室内设计工程,而景观设计工程只会委托给一个景观设计公司或者团队,每个团队内大概8到10人,室内专业和景观方向的就业前景悬殊巨大。就业机会的渺茫导致了有些学生即使对景观专业非常感兴趣,也因为对前途的渺茫而随波逐流,选择了室内设计专业。

二、民办三本类院校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笔者作为一名在民办三本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近五年的专业教师,对同类学校以及自己所在系部的专业课程设置较为熟悉。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大部分学校都会以设计基础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包括建筑制图与识图、测绘、建筑初步以及小型建筑等,此类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和建筑专业的基础核心入门课程。在大学三年级,就会逐步引入专业的分科,有室内设计原理以及手绘课程,景观设计原理及设施及手绘课程,让学生对两门学科的区别与联系有初步的理解与认识。只有了解了两门专业方向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现实意义,才能培养自己对其中一个学科的兴趣。虽说在专业选择的课程设置上,大部分学校在初始时都会均等的设置室内方向和景观设计的课程,但是无论从教育大纲以及教学精神上,大部分民办本科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高年级分配专业时,都会将天平偏向室内方向,在讲授初级专业课程时也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室内设计方向。最终导致选择室内方向作为职业方向的学生数目远超过景观方向,那么在高年级阶段到大四毕业阶段,课程的设置最终成为了室内设计方向独大的局面。

2、问题背后的综合原因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并不能单独归咎于就业率,虽然这种普遍的事实确实存在,但是现在景观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人才需求量也非常的大。特别是在沿海等一线城市的商业高度发达区,或者是各类城市规划设计院以及交通枢纽沿线,此类的景观设计人才是相当匮乏的。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本科生的艺术专业基础比一本类重点院校的学生稍显薄弱,那么在本科时期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就更为重要。而现在,基于此类现状,大部分学校的教育方向都是把学生的就业倾向往市内设计师、基础绘图员或者效果图的制作上引导。最终导致了高级设计人才大都是重点名校出身,而大量三本类环境设计的学生毕业后却只能进入了大大小小的装饰公司甚至售楼部。如果要改变这种一成不变、主观并且被动的教育模式,就需要此类学校专业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都要有根本的改变和进步。

在国内,任何一个能力较好的景观设计团队所招纳的团队成员一般都是有着较好的技术能力以及较高的学历学位。所以,如果三本类院校的学习景观方向的学生想要进入这样的工作团队,学历上的拔高深造是很必要的。并且国家政策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选拔政策并没有苛求初始学历,所以,院系以及专业教师应该鼓励学习能力较强、有意愿深造的学生,继续学习。一方面弥补学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加强专业技术水平。院系在学生的专业学习进入正轨的同时,应该做好职业规划和引导,强调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两手都要抓,才能在大四毕业的时候不会面临没有心仪的工作也考不上研究生的两难格局。

三、新思路下的三本类院校环艺专业课程设置

1、基础抓牢、正确引导

一个出色的景观设计团队要求设计师具备独立的设计能力和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那么在课程设置上,民办本科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大纲以及核心理念就必须有根本上的转变。首先,在基础课程之后,应该对学生平均的教授室内设计方向以及景观设计方向的专业课程,因为这两个方向虽然学科性质差异较大,但是是相互交融并隶属于环境设计学科的。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这两个学科都应该都要有所涉猎,然后主修一门。在初步学过基础理论课程之后,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专业方向选择引导,分析学科特性,分析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以及就业情况,切不可用工作的压力引导诱导学生选择自己并不喜爱的专业。在确定了专业方向之后,室内专业和景观专业的各类核心课程应该按照层次、难易程度依次展开,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因为学科特性,学校还应该多安排一些和实际工程相关的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和市级工程以及一些有经验的室内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交流,比起每天面对枯燥而生硬的书本知识而言,这种实际经验会让学生有胜读十年书的效果。

2、深入实际、教学相长

篇(4)

作为重要的的事业单位,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必须要加强财政管理,将每分钱都花到刀刃上,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其管理水平,才能发挥其在推动市政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粗放型经济发展思想的制约,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在财务管理上理念比较落后,造成财务管理方式之后,严重影响了市政工程管理单位良好社会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采用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

一、科学化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内涵及对事业单位的意义

1、科学化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内涵

为了全面促进会计改革,我国出台了关于会计改革与进一步发展的《规划纲要》,在该纲要中,分析了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并指出了各企事业单位应该进行会计改革,应该从科学化精细化的角度入手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该纲要还特别指出事业单位要在进行会计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会计标准的体系。这给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有利于促进其改革的进行。特别是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深入,事业单位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已经开始暴露出诸多弊端,无法满足财务管理的需要。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指的是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构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财务管理体系,要充分考虑本单位的特点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现有体系的不妥当之处进行改革,让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走上科学化道路。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指的是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要树立精益求精的管理思想,要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实施精确、精细的财务管理。这种财务管理方式是与粗放管理相对的,能够有效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2、科学化和精细化财务管理对事业单位发展的意义

首先,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是建立高效市政工程管理单位的保证。当前,市政工程管理单位等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办事效率低,日常办公浪费严重的情况,为了实现事业单位的高效运转,必须要加强日常财务管理,注重依法理财,提高事业单位的效率。其次,市政工程管理单位等事业单位主要靠国家财政支持,如果不注重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将会造成固定资产的损失和浪费,将会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而很多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在财务管理上预算执行率较低,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较为混乱,采用科学化精细化的财务管理能够改变这一现状。再次,采用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能够提高市政工程管理单位等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事业单位要发展,必须要重视财务管理,而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能够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二、事业单位实施科学化、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策略

1、转变粗放管理观念,让科学化和精细化理念深入人心

行为要转变,意识要先行,对市政工程管理单位等事业单位来说,要想实现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必须要转变过去粗放型的财务管理观念,必须要渗透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理念,要实现具体的转变,就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领导要发挥带头作用,主动学习相关要求。上文提到我国出台了关于事业单位实施精细化和科学化财务管理的纲要。因此,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应该组织相关领导学习科学化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要求。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科学化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内涵,才能明确在实现科学化和精细化财务管理上需要做的各项工作。只有领导主动带头学习,才能对其他部门员工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2)要在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内部加强科学化和精细化财务管理宣传。在市政工程管理单位传统的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往往是由财务部门进行的,其他部门员工对财务管理的具体事项往往是不闻不问,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必须要加强内部宣传,要通过内部宣传平台,诸如单位内部网站、单位宣传栏等,对科学化、精细化财务管理理念进行详细的介绍,或者通过内部广播平台进行长期宣传,让单位员工都知道何为科学化、精细化财务管理,如何配合财务部门进行精细化、科学化财务管理。这样才能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3)财务管理部门要做到工作日清。要让财务管理人员树立精细化和科学化的财务管理意识,将财务管理部门员工的工作责任划分清楚,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并要求他们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将各项工作做到位,做到工作的日清日结。

2、制定科学的定额制度,构建精细的预算编制

在市政工程管理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预算编制是第一位的工作,也是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注意的关键活动,其编制也是较为复杂的。为了避免事业单位单位在传统预算编制中,人员经费过度挤占其他公用经费的问题,在编制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当前事业单位对人员经费标准定为过低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制定科学的定额制度,除了要完善基本指出定额管理外,还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并合理分配经费比例,保证定额制度的科学性。此外,为了让预算编制更加精细化,可以考虑预算编制与该单位资产管理的结合。要充分考虑该单位发展的需求及特点,充分利用该单位的资产报告,然后重新确定资产配置和各项实物费用的定额制度。并加大对资产处置和出租收入的管理力度,将其纳入预算中,将二者有效结合。

3、加强成本核算,实现各项费用支出的精细化管理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成本核算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如果不注重成本核算,会增加事业单位的经济消耗。因此,必须要通过成本核算的精细化来达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在具体的实施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将各项项目成本纳入核算范围。市政工程单位的成本核算是非常复杂的,在其日常运行中,会产生诸如人员费用、办公费用、劳务费用和各种通讯费用及水电费用等消耗,要想实现精细化的成本核算,必须要将各项费用核算进去。要保证各项实际发生的费用都纳入到成本核算中,避免成本核算太过粗糙。

(2)对成本核算进行科学调整。有的时候,市政工程管理单位的成本核算会存在不够全面的情况,因此,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对前一段时间的费用进行成本核算,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调整成本费用的核算,从而实现科学的成本核算,充分调动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员工的工作热情。此外,应该将成本核算与预算管理结合起来,实现市政工程管理单位的精细化支出管理。

4、注重固定资产折旧管理,推动其科学化和精细化

对市政工程管理单位来说,在日常运行必然会产生固定资产的消耗,特别是当一些固定资产折旧后,其消耗不容忽视。因此,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应该积极引入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制度,这样一来就能避免长期一来事业单位在账面资产上的虚化问题。特别是当事业单位的一些资产在已接近报废或者已经报废的状态下,如果仍未进行资产价值的确认,那么将会虚增资产,会造成资产信息的不真实。因此,必须要细化资产管理,要秉承有人用有人管的原则,完善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度,并让其与预算管理结合,实现折旧预算,最终实现资产管理的精细化。

5、上级单位要加强批复,实现批复精细化

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在制定出来以后,是要进行审批之后才能执行的。因此,必须要加强预算批复的管理。上级部门在批复时,要严格遵守遵守我国最新出台的人事工资政策,来确定职工薪酬,避免部分事业单位为了占用工资额而其他其他经费,导致实际工资总额出现不符现象。此外,在三公经费的审批上,也要精细化。例如,对公务接待费的批复不能仅仅把事业单位上报的相关预算作为依据,还要利用绝对额来进行批复控制。在批复时,还要充分考虑各地市政工程管理单位所在地的物价水平等,以便做到科学批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张家界地区 旅游经济 旅游教育 发展关系

张家界地区旅游经济与该地区的旅游教育是共生发展的,发展张家界地区旅游经济需要旅游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来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旅游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以地方经济实力为基础,科研与社会经济的结合是旅游教育发展的源动力。

一、张家界地区旅游经济的现状

张家界建市以来,大力推进和深化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元化的对外开放格局,使其旅游业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轨道,呈现出稳健、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1989年张家界建市之初,全市各景点接待的旅游人数为56.49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为1.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2491万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0万元。到“九五”时期的头一年(1996),全市接待的旅游总人次达到182.58万人次,境外旅客达到2.2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了30356万元,实现旅游创汇192万美元。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到“十五”末(2005),全市接待的旅游总人次飙升到1453.36万人次,境外旅客骤增到128.7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了64.35亿元,实现旅游创汇2.57亿美元。伴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化,2008年,尽管受到冰雪灾害、5•12大地震和次贷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但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持续升增,全市的旅游接待量达到了1878万人次,境外游客也达到了125.9万人次,较上年下降1.2%;实现旅游收入91.25亿元,其中门票收入11.1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和15.9%。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39亿美元,增长1.8%。同时,还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19.62亿元,比上年增长23.5%。新批三资企业13家,实际利用外资1908万美元,增长54.8%,其经济发展水平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

二、张家界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张家界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缺乏发展经济的新思维、新理念、新视角,同时,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因此,通过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更新观念,借鉴经验,引进新方法、新策略、新技术,促使区域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推动旅游产业在日益开放的社会中高速度、高水准发展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

张家界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正向相关作用,但旅游业没有对张家界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发挥显著的双拉动作用,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是,旅游业高度依赖外部市场,对灾害疫情和时局动荡十分敏感,很容易出现大起大落,1998年的洪灾、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冰灾、地震和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巨大冲击,就是有力的例证;二是,经过20多年的迅速扩张,全市旅游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今后依靠数量扩张而获得发展的空间将越来越小,长期依靠单一旅游业支撑全市经济是不现实的。旅游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如旅游业在产品结构上以观光型为主,游客消费水平整体偏低;在客源结构上以国内为主,境外市场局限于东亚地区且过分依赖韩国市场;三是,旅游业“一业独大”,对工业、农业的带动作用不大,造成张家界经济缺乏足够的多产业支撑,今后发展动力不足,也缺乏稳定性,缺少龙头工业企业的带动,农产品难以通过深加工而实现增值,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农产品自给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城市和旅游市场需求,导致近几年食品类价格持续走高,CPI涨幅明显高于全省和全国;四是,游客消费升级步伐不够快,游客的消费增长比较滞后旅游收入总额的增幅。虽然近几年,旅游收入构成中,关于游客对“游、购、娱”的消费需求有所增加,但游客的消费环境还不够好,旅游消费市场还不够规范,游客消费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吃、住、行”三要素,仍是张家界旅游顾客的主要消费构成。由于张家界旅游商品特色、文化底蕴、科技含量、营销包装等问题,游客消费信心与热情明显不足。

三、提出发展张家界地区旅游教育的方法

张家界地区旅游教育立足当地旅游经济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研究,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1. 旅游教育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服务的具体方略

(1) 转变观念,确立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全方位服务的思想

旅游教育是对旅游行业的专业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旅游教育要面向产业群,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旅游行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办学思想上,要转变以往等教上门的观念,主动置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确立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全方位服务的思想,肩负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成为所在地区旅游教育与技术培训基地、信息咨询中心。为承担社会职责,旅游教育必须改变在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内组织教学的传统观念,走出校园,进人旅游经济建设一线,及时发现并解决游客、旅行社、景点部门的问题,研究并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解决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层次及职业技术培训等问题。“服务地方,突出特色,做优做强”的办学定位,必将受到社会和政府的欢迎。

(2) 增强服务意识,建立有地方特点的教学体系

旅游教育不仅具有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学历教育职责,而且还具有为地区劳动者素质提高的继续教育、技术培训等非学历教育的职责。在学历教育中,培养目标是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所需要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因此,旅游学历教育应以职业需要为基准,以技能培训为主线。专业设置上,坚持以地方旅游经济需要为依据,采取灵活办学方式,开设旅游人才市场急需的专业,多开设与旅游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设置上,坚持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主线,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知识传授上,强调所授学科知识的宽度及应用,淡化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对学生要求上,强调学懂会用,不求学深学透;教学计划上,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考试制度上,减少呆板的闭卷考试,增加灵活多样的开卷、现场操作等考试,重点测试所学知识的应用水平和所学专业的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宗范.西部地方高校融入地方区域创新体系[J].陕西教育,2008,(2):34

[2]李宗范.湘鄂渝黔边区高校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J].陕西教育,2008,(1):15

篇(6)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5-0101-03

1 问题的提出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纵观世界主要国家,交通运输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其发展具有国家战略意义。交通运输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十分复杂,本文的目的就是概括、总结这一关系中重要的一方面,即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的理论,并提出新的思路。

2 现有理论和方法的总结

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问题国内外已经有了不少研究成果,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角度、理论基础、结论,本文将其概括为6大类:

(1)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的分析。威廉• 配第(William Petty)在《政治算术》中提出“发达的交通运输是一国经济繁荣的重要特征”。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对运输经济问题有较多论述,如“运输和货币变成了商品流通的两个车轮”,“商品经济越发展,生产越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因而越是以交换为基础,交换的物质条件――交通运输工具――对生产来说也就越是重要”。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经典三段论更是被反复引用,斯密认为“生产力和财富的增长由分工引起,分工的程度受到交换能力大小即市场范围的制约,市场范围大小由运输条件决定”,这体现的是运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运输经济地理学。包括工业区位论、城市群理论、点-轴理论、交通经济带理论、运输通道理论等。如韦伯(Weber,1929)建立了模型,用运输成本来决定制造业的区位。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点―轴理论”,认为“发展轴线由以交通干线为主体的线状基础设施束构成,干线交叉点上的城市、工矿区、港口、农业地区为发展的主体部分,生产力开发以‘点-轴’模式展开”。

(3)经济史、运输发展史分析。国外以李斯特(Liszt)、道格拉斯•诺思(D.C.North)为代表。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总结出“英国使全世界看到了运输便利对生产力增长可以发生如何有力的影响,从而促进国家财富、人口和政治力量的增长”。诺思通过分析1750―1913年海运费率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出了海运生产率的提高和制度变迁降低了海运费率,扩大了市场、促进了对外贸易。国内以荣朝和、韩彪、熊永钧为代表。其中荣朝和提出“运输化理论”,认为运输化是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伴随工业化而发生的一种经济过程。韩彪提出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具有“交替推拉关系”,认为现代运输业成长过程中可分为“剧变期”和“渐变期”。熊永钧提出了“运输成本阈值”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不应将运输简单地理解为阻碍市场活动的常量,而应将其看作变量。他认为现代经济增长过程只是运输成本降低到某一个“阈值”时才出现的。

(4)发展经济学观点。以罗斯托(Rostow)、赫希曼(Hirschman)等人为代表。罗斯托指出“大量的交通建设和其他形式的社会先行资本,毫无例外地出现在起飞阶段之前”。赫希曼区分了社会间接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又进一步认为社会间接资本的概念的核心可以严格限于交通运输及动力。

(5)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这是近期运输经济研究的主流,但已经出现计量方法应用过度的趋势,忽视了对内在规律的探究。较有价值的文献包括D.A.Aschauer(1989)应用CD生产函数,对美国1949―1985年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测算出总产出对公共资本存量的弹性为0.39。汪传续(1999)与张国强(2004)分别用灰色系统协调模型和DEA模型,测算了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关系。王家庭(2009)基于我国1978―2007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协调和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经济增长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交通运输发展对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作用。

(6)投入产出分析和项目评价分析。汪传续(2004)用投入产出法研究了交通运输的前向、后向波及效应和总效应,并根据1997年投入产出资料计算了交通运输业对GNP和劳动就业的贡献。项目评价主要运用成本―收益法,评价某交通运输项目。

3 现有理论和方法的不足

传统的运输与经济增长理论尽管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仍然远未完善,对许多现象仍缺乏解释力。斯密论述的“一切改良中,以交通改良为最有实效……水运开拓了比陆运广得多的市场,从来各种产业分工的改良,自然而然地开始于沿河一带”。而中国自古以来,具有发展内河航运的优越自然条件和领先的航运技术,却只能促进农业和小手工业的分工和发展,没有孕育出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没有产生工业革命。这是斯密的命题所不能解释的。

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运输费用甚至被简化掉了。在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中,为便于分析的数学化,抽象掉了时间和空间概念。正如迪肯所作的比喻(Dicken,1990),“所有人类的经济活动――专业化分工、生产、交换、消费,都只发生在一个针尖上”。此后,运输费用被引入,作为生产中的纯消耗添加到生产函数中,但仍然是外生变量。并且这种处理使得在古典经济学中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变为了负面作用,发展交通运输似乎只是为了克服经济中的阻碍,交通运输因此也就成了一个技术问题,不再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

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发展经济学中,交通运输作为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关注。发展经济学家试图用欧美国家发展经验指导第三世界国家。然而无论是大推进理论还是非平衡增长理论,都将发展交通运输看作是资本积累过程,认为大规模的交通投资将像在发达国家经济起飞阶段发挥的作用一样,使发展中国家走向快速增长的道路。但是无论是没发展起来的苏联、非洲、拉美一些国家,还是实现了长时间高速增长的中国、“亚洲四小龙”等都没有经历一个显著的交通大发展时期,这就使得交通运输的作用受到质疑。

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的成果,使之前对这一问题历史描述性的、定性的分析实现了定量的测算。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一些缺陷。如最常见的用铁路、公路线路里程或投资额、客货运量作解释变量,用GDP或人均GDP作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只能得出二者的相关性,并不能解释其因果关系,而在投资额的估计参数中,无法区分是投资行为还是运输能力形成后导致的经济增长,而如果投资行为的作用更大,则不能说明为什么要投资于交通运输而不是投资其他基础设施。又如用投入产出法,由于统计方法的设计,交通运输总产值增加必然导致生产总值的增加,不能解释其作用机制。再如,无论是用灰色系统模型还是DEA模型分析交通运输与经济的有效性和协调性问题,都是一种事后检验,并且也是各种运输方式或各地区、各时期的相对协调性,不能解释交通运输总体对经济增长的事前作用。

4 新兴古典经济学简介及其研究运输与经济增长问题的好处

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继承和发展古典经济学中分工与专业化理论,指出新古典经济学不足的基础上,应用超边际分析(inframarginal analysis)方法发展起来的。它关于分工的基本思想是,经济中的每个决策者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每个人作为消费者喜好多样化的消费,作为生产者在生产中有专业化经济,所有人的专业化经济合起来就是分工经济。分工和专业化会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增加交易次数,这就会产生分工好处与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之间的两难冲突,因此分工水平取决于交易效率的高低。随着交易条件的改进,折中这种两难冲突的空间就越大,分工水平就越高。同时,分工及其各种经济后果可以在没有交易条件的外生改进的情况下随着时间推移自发演进。

基于以上对传统理论和方法不足的分析,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问题,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主要原因有以下6点:

(1)斯密将运输费用视为决定市场规模和分工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交易费用则既包括以运输费用为主的外生交易费用,又引入了信息成本、契约成本、道德风险等内生交易费用。

(2)新古典经济学主要关注资源配置,新兴古典经济学则是研究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交易行为和经济增长的,显然更加适合。它也可以解释交易费用和制度对分工和生产力演进的意义,不需要再借助新增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3)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分析对空间、时间等交易过程中的摩擦是忽略的,而交通运输的作用正是克服经济中的时间、空间障碍。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包括运输效率在内的交易效率恰恰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其理论框架天然地把二者联系在了一起。

(4)新古典经济学着重研究经济的非拓扑性质(消费、生产的数量、最优资源配置等),而对连通度、一体化等网络效应予以忽略,而交通运输却是典型的网络型产业,这就使得交通运输理论研究者在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问题时感到困难重重。而新兴古典经济学同时包括了经济的拓扑性质与非拓扑性质,为分析网络型产业提供了便利。

(5)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可以解释交通运输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原理,而并非只是得出数据上的统计关系。而且通过分析这一作用路径,可以解释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为何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6)借助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自发演进的理论,可以解释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到底是“推动”、“拉动”、“交替推拉”还是其他关系这一长期争论的问题。

5 主要结论和展望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问题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交通运输是交易性产业而非生产性产业,对经济增长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交通运输发展通过改善运输条件,进而降低外生交易成本和总交易成本,从而实现促进分工,扩大市场范围,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

(3)分工经济和由于分工而导致的交易成本之间存在两难冲突,分工的自发演进过程将使折中这个两难冲突的余地增大,因而随着经济的增长,总交易成本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将带动交通运输的发展。

对这一问题的展望:

(1)新兴古典经济学20余年的发展与主流经济学、传统运输经济理论二三百年的发展历程相比,显然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现有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下,如何测度分工的水平、市场的容量、经济组织结构等这些新兴古典经济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仍是一大难题,这就使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经验研究进展缓慢。

(2)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中,联系交通运输和经济增长的是运输成本(外生交易成本)在总交易成本(包括外生和内生交易成本)中的比重,其中内生交易成本又涉及新制度经济学、新经济史学、产权理论、博弈论、契约理论等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与交通运输发展有机结合是一个有待深入探索的领域。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2][英]肯尼斯•巴顿.运输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篇(7)

随着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正在加速,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装备也在不断地改善,多媒体、校园网、互联网等正成为普通高中的基本设施,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信息收集、资源获取、计算工具、视觉显示、改善学习手段等方面。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应是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笔者将结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方式的整合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课前准备阶段,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络平台,给班级的多媒体终端或学校的微机房网络学案。

备课组合作高效完成分析教材,查找资源,制作课件,撰写教案,编写网络学案,通过平台将网络学案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自学和完成课前检测。组织学生在“互动讨论”系统中对网络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和课前检测中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上课教案,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和高效性。例如:在学习“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之前,可以如下一个网络学案:

(一)复习回顾:1、零点的存在性定理;2、方程的解与函数零点的关系。

(二)游戏与讨论:甲同学写出1-100之间的任意一个整数,让乙同学猜。对于乙同学的每次猜测,甲同学都会提示“对了”,“大了”或“小了”,猜出正确结果时的猜测次数最少者获胜。交流一下你们的猜测方案。

想一想:上述猜数过程中,“提示”有何作用?没得到结果之前的每一次猜测对于猜出结果起到什么作用?

(三)回顾所学与反思讨论:1、我们会求哪些一元方程的解?2、方程 有解吗?你能获得方程 的解的哪些信息?你是如何知道的?3、能缩小方程 的解所在的范围吗?想想议议,前面的游戏会帮助你。

通过以上网络学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活动经验思考方程 的解的问题,为新课探究作好思考铺垫,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二、课中实施阶段。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如通过观察飞机和汽车的三视图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三视图兴趣,而且还让学生对三视图有了初步认识。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2.1、利用 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可以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特别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的表现更加突出。在中学教学中,数学课本是静止的,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如三视图的形成原理以及三视图的画法和三视图中“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特点通过如下一个幻灯片动画演示可以非常清晰具体的得以体现。

2.2、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教学环节(逻辑思维过程),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 ,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学生可以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 中每一个参数的变化对图像的影响,从而获取函数图像平移的一般性知识,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还如学生可以通过几何画板自己动手演示柱锥台体的形成过程,并辨别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形成对柱锥台体具体形象全面的认识。

2.3、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实施“讨论交流”组织课堂讨论,课堂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目前每一个学校都有微机房,条件好点的都有校园网通到每一个教室,这都为课堂网络化教学提供了硬件条件。可以让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全部联网),每人一个麦克风(便于交流)。课堂上老师一个或若干个主题,每一个学生或单独或分组合作共同探讨,并将自己的解决方案及时在“讨论交流”区内发表,让其他学生和老师都能看到你的“初步成果”,然后大家再共同讨论和检验,得到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如算法一节课中,我的主题是“设计一个程序,求1-1000以内的素数”。学生分组讨论并通过Visual Basic 6.0程序调试,得出的答案有5种之多,其中大家评出的最佳方案是以下两个:

既简洁又漂亮还充满智慧!他们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大家都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在这种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室里的角色更象学生的辅导者或帮助者。为学生设置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刺激学生解答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以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

三、课后巩固、提高阶段。

篇(8)

在电子商务时代,人力资本主要由教育部门提供,教育成为获得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教育投资成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体现形式。在教育系统中,高等教育处在最高级别,因此,高等教育是有效实现人力资本积累的必经之路。在注重知识等非硬性重要因素的电子商务时代,软件开发产业以及网络产业成为一种新型经济,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开发已经成为核心力量。

在高等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劳动者不仅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他们的创新能力也要提高,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

电子商务时代区域经济增长的新要素

1.信息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近些年来,一些经济地理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分别从区域空间视角和社会演进等不同角度指出信息与区域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关系。随着网络的出现以及各种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将各种新经济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的市场。

信息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是循序渐进的。首先,在电子商务时代,大多数的劳动工具都被智能化产品所取代,而且这些劳动工具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与知识成分,使得生产力显著提高。其次,信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使劳动者能够更好地利用劳动对象(知识、信息等),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使经济增长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第三,由于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高科技将会以信息科技为代表,强化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此外,信息在其他方面也体现着推动、强化的作用,如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人力资源的素质提高以及管理结构的改变等方面。

2.信息对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

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信息技术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在总产出增长率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6]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信息对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会有些偏差,鉴于这些偏差,著名学者张红历提出空间计量基本模型来对信息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进行修正。空间计量基本模型主要包括: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其中,空间滞后模型用于研究在区域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出现溢出效应的情况;空间误差模型用于研究由于误差所引起的溢出现象,使得邻近地区对本地区产生的影响;空间杜宾模型用于描述两种溢出效应。

利用上述模型,作者对所得的大量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經济增长与信息技术发展在空间角度上有一定的联系,即信息技术发展快的地方向区域经济增长快的地方聚集。

3.电子商务对经济结构演变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电子信息产业、公共服务行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在信息网络的推动下,企业的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电子商务除对产业结构有一定作用外,也影响就业结构,主要表现在从事信息产品(包括生产运输等)或信息产品周边的服务行业的人员越来越多[7]。电子商务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对劳动力实现了就业再分配。

当然,消费结构也受到电子商务的影响。电子商务时代体现更多的消费方式就是网络消费。由于电子商务的兴起,出现了许多电商平台,这些电商平台的消费品种琳琅满目,消费等级也是不断上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商务系统也越来越完善,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8]。信息资源与物质和能量资源不同,它是一种非物质形态,这意味着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资源结构。

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1.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著名学者罗默和卢卡斯提出了一种新增长理论,该理论中强调经济增长率主要是由模型的内部决定的,而与外部的那些技术进步关系不大。

在许多理论模型中,例如扩张索罗模型扩展新古典模型等,均说明了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些模型中,在中量生产函数中人力资本也是一种投入要素,并且与其他投入要素没有关系。从这些模型中也不难看出,人力资本的教育投资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增长。虽然,有些观点对人力资本的存在持反对态度,如教育甄别假说,但是,该理论从另一角度说明:教育通过合理改善社会人力资源配置,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2.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

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作为科技基础的高等教育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只有通过高等教育这种方式,才能使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这是因为,各大高校的人才众多,师资力量雄厚,信息资源更加丰富,为不同科学领域相互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通过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方法,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不断提高科技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此外,由于高等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消费,这种消费拉动内需,增加了居民储蓄的消费领域,推动经济稳步增长。因此,高等教育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高等教育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各项经济投资中,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是最高的。这一结论来自于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一项早期研究成果。

其次,在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各项要素中,人力资本的贡献占很大一部分比重。在两位国外学者Hall和Jones研究中,人力资本的贡献比重达到22%。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9-0205-02

高职经管类专业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级技能型经管类人才的任务,而实践教学体系的不完善日益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明晰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迫在眉睫。

一、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特征

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特征是由其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经管类学科既具有某些自然科学的特征,又具有典型的社会科学特征。因此,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具有双重性。自然科学特征最典型的表现是数学理念活动中数量的变化,作出运行规律的概括、总结和发掘,特别是对于许多经济现象都用一些经济模型来加以说明;但是经管类专业又是关于经济与管理的学科,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基础和核心活动。因此,又具有典型的社会科学性质。正因为经管类学科的双重性,决定了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既包括实验室模拟实验又包括进入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当前实践教学的主要类型

一是分析型的实验实习。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实例,案例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锻炼和提高学生在实际经济管理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是演示型或验证型实验实习。这类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步骤。如会计的记账凭证的填制、登记账簿等;国际贸易单证中的信用证、商业发票、提单、装箱单等各类单证的正确填写。

三是设计型的实验实习。这类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如营销调查问卷的设计,学生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围绕自身的主要目标进行问卷的设计,确定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

四是模拟型又分情景模拟型和软件模拟型。情景模拟型又可称为体验型,如会计实习的综合模拟,教师根据专业特点与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企业会计业务,组织进行会计业务的模拟和学生职业岗位的模拟,使学生在完成单项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融合与理解;软件模拟型又可称为实战演练型,如国际贸易软件的使用,学生可以借助于软件的各个角色分工,完成进出口过程中的一系列的手续与单证。又如市场营销模拟软件,各个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的公司在市场上进行竞争,根据总体营销目标和面临的市场环境,及时对企业的生产与销售等各方面作出策略上的调整与制定,最后以学生的营销实绩来评价学生的实践效果。

三、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经管类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心核心课,其中专心核心课多是实务性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与巩固,但目前专心核心课的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甚至在某些学校存在着实践课程开出率不足、随意调整实践教学内容的现象,尚未真正摆脱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讲授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计划中的独立实践环节,如大型作业、实训周、生产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虽然课时充分,但由于实习基地不完善、就业压力大等原因,也存在着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影响了学生专业实践水平的提升。

2.缺乏完善的实践指导教材与师资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受教育观念转换滞后性的影响,使得目前许多实践教材比较陈旧,漏洞较多,不能与时俱进的进行更新,使得实训的要求与最新岗位需求不吻合,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同时由于实践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技能、工作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从而使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使得知识也会随之创新,经管类专业相应课程的理论知识也随之产生一些更新与外延,实践技能更是产生较大的变化。职业教育要求以行业执业标准导入教学内容,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由于专业教师多数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各门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内容及教学计划的制订没有很好地协调、递进与衔接,造成职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更难于将各门课程理论教学所支撑的职业技能汇总在一起形成的综合岗位职业能力。

4.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理想

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起点,搭建实践教学环境和实际工作岗位,由于经管类专业的特殊性和资金投入有限,校内的试验环境基本以机房和模拟环境为主,无法实现生产性的真实操作,因此,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重视不够、管理松懈等原因,多数校外实践基地基本提留在参观、实习的层次上,无法真正的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去,更谈不上产学研结合的深层次合作。

四、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高级管理类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关键环节,是立足于企业需求,培养学生核心职业技能的核心。“工学结合”是指在完成专业培养方案基础理论模块的教学任务后,将专业教学过程与企业经营管理紧密结合,使学生专业学习与顶岗实践交叉进行,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与学习成绩相关联。“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企业深入专业及教学计划的设置以及具体的教学环节,学校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甚至将课堂移到企业,双方在产学研领域深入合作,实现双赢效果。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时间熟悉和掌握不同岗位的技能和工作流程。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领域中有着一定的传统,古代的“学徒制”,德国的“双元制”实质上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表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

五、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措施

1.更新实践教学理念,紧贴市场构建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完善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必要前提,加强实践教学,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推进教学改革与发展、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方面的重要意义,彻底根除头脑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充分理解“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构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架起学生、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进行“零距离”互通的桥梁。学校的办学适应了企业的最新需求,使学生真正掌握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意志品质、独立解决经济问题的思维能力、娴熟的操作技能、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企业和学校均从中获益,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实现多赢的效果。

2.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功能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高职经管类专业应依托区域经济的结构和特点,充分采取多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模式,如定期定岗实习、订单式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外包等方式,努力拓展校企全程合作、互动互利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校企合作模式,针对各种培养模式创新运行机制,形成实践教学全面发展的局面。

3.进一步完善与规范实践教材,提高实践教学师资水平

经管类各门课程和实践教学项目均应配置相应的实践教学教材,明确教学内容及规范的教学大纲和职业标准。在编制实践教材时,一定要明确该课程所支撑的岗位职业能力目标,明晰企业需求与职业标准,做到单项能力与综合能力的有效衔接和融合,避免漏缺或重复。同时,在制定教材编写方案时应充分征求和采纳本行业有经验人士的意见,尽量争取吸引企业人士参与到教材编写工作中去。

高职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坚持教师“持证上岗”,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才能上岗指导实验;二是聘请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或经验丰富的一线在职人员担任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发挥专职教师静态结构和兼职教师动态结构的互补作用;三是派送学院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4.实践教学形式多元化

经管类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和易变性的特点,因此其实践教学环节应充分依托各个工作岗位,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和中介作用,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建立公有私有企业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学生到私有企业参加实训;二是校外实训与社会培训相结合,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功能完善的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兼顾公共培训,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三是与人才市场合作,为企业作针对性强的岗前培训和订单培养;四是采用多种形式丰富课程教学,如案例刨析、参观、专题讲座等;五是采取轮岗制,让学生在本专业不同岗位轮流上岗,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经济管理类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教育创新工作,我们应摒弃陈规、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拓展新路,本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努力开创高职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冯拾松.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2] 俞建新.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辽宁高职学报,2004,(2).

篇(10)

引言

当前,我国的体育事业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之上,特别是2014年国务院〔2014〕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者我国体育进入了“改革元年”,我国从“金牌体育”向全民体育发展方式转变战略思维出发,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将进一步发挥其在体育强国中的意义,社会大众重新认识了体育的意义和综合效应,全社会对体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层次、更深一步的要求。无论是群众体育的发展,还是学校体育的提升,都和高校体育师资有分不开的关系,高校的体育教师作为专业培养体育人才的关键角色,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是体育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工作热情是学校教学质量和培养好学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他们的工作满意度是其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1〕。因此,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近些年来被学者逐渐重视,也取得了许多的研究成果。高校的学校环境差异很大,对于学科的重视程度都存在差异,高校的软硬件在体育学科上的投入也不同,造成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不同〔2〕,因此把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作为研究内容是有必要的。本研究以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现状及其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同时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学校环境对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利于高校领导层、管理层等制定相应管理措施,进一步优化学校内部管理环境,为管理者进一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3〕、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一定的可操作性的建议,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省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62份,回收率为90.5%,其中剔除未完整作答和明显重复的无效问卷34份,有效问卷328份,有效率为82%,其中男176人,女152人;博士34人,硕士173人,本科121人;高级职称82人,中级职称133人,初级职称72人。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采用Hoy和Woolfolk编制的《学校环境量表》,该量表包括高校领导的影响、学校风气、工作所能提供的发展前景、人际关系和物质条件等五个维度,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4。

采用Tsuietal编制的《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包括对晋升机会是否满意,对同事关系是否满意,对和直接上级的关系是否满意,对所从事的工作是否满意,对单位所给予的劳动报酬是否满意,以及总体是否满意。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4。

采用Motowidlo和Scotter编制的《工作绩效量表》,包括任务绩效、人际促进、工作奉献三个维度,共16道题目。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

2结果与分析

2.1各量表描述性统计

2.1.1学校环境量表的描述性统计

由表1可知,高校体育教师在学校环境各维度的排序是:工作提供的发展条件、校长影响、人际关系、物质条件、学校风气。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师对学校工作发展评价较高,对学校风气评价最低。

2.1.2工作满意度量表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总体处于中等满意水平。

2.1.3工作绩效量表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最小值为3.00,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2.2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2.2.1性别因素对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的差异性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在性别因素上的Sig值为0.416,大于0.05,表示没有显著性差异,且高校男、女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平均值基本相等,差异不大;同样可以看出,性别因素对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亦没有显著差异,但男性教师工作绩效稍高于女性,差别不明显。

2.2.2学历对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的差异性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在最高学历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Sig值为0.177,大于0.05,表示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从平均值上看,本科和硕士学历的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稍高于博士学历的体育教师;相反的是,最高学历在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Sig值为0.010,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从平均值上可以看出,本科和硕士学历的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稍高于博士学历的体育教师。

2.2.3职称对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的差异性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在职称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Sig值为0.628,大于0.05,差异性不明显;与此相反,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在职称上差异比较显著,初级和中级职称高于高级职称和其他教师。

2.3各量表的相关关系

2.3.1学校环境与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从表7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学校环境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工作满意度与校长影响、工作发展的机会、学校风气、人际关系、物质条件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学校环境对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具有显著影响。

2.3.2学校环境与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的相关分析

从表8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与校长的影响、工作发展的机会、学校风气、人际关系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而工作绩效与物质条件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这表明学校环境对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具有显著影响,但其中学校物质条件并不影响其工作绩效。

2.3.3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相关分析

由表9得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54,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3结论

上一篇: 初中物理学习经验 下一篇: 信息素质的核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