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6:48: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信息素质的核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信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综合的、在未来社会具有独特作用的一种基本素质。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方式。读、写、算和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四大支柱。因此,开展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全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个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最大效益。目前看来,信息素质教育的整合模式通常有两种模式:一是独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另一种是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各个学科的课程中,将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和各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综合地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能力。按照课程论的角度,具体可把它分为学科信息课程、活动信息课程和隐性信息课程。正确看待三种课程,认清三种课程的关系是我们对高校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整合的基础。
二、对高校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整合模式的构想
1.学科信息课程即在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陈述的,并要在考试、测验中考核的正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标,它是我们完成信息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渠道。高校图书馆具有无比的资源优势,利用其教育职能,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也就显得更加重要。而文献检索课教育和图书馆提供的不同形式的服务则是对高校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信息检索教学课程要分阶段、分层次的开展“三级信息教育模式”:即信息导向教育、信息基础教育、信息技能教育。
(1)信息导向教育。即在新生中开展“怎样利用图书馆”教育, 通过参观校图书馆、信息检索实验室和入馆教育培训等活动,使新生尽快熟悉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 并激发新生到图书馆查阅信息资料的积极性,产生鲜活的情感体验。从而能简单地查找一些常见文献类型中的知识与信息,用于一般性地了解和学习。
(2)信息基础教育。针对低年级学生对图书馆的初步认识和切身体验,结合课程讲授信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尽早学会在本学科领域检索和利用馆藏资料。开展生动活泼的读书、新书宣传、学术动态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书的使用、科技文体的阅读与写作等基本技能,为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打下基础,激发学生的信息意识并培养良好的信息素质。
(3)信息技能教育。组织专人按学科群在研究生中开设《文献阅读与情报研究》和《市场信息管理学》等课程, 向他们传授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信息研究等高级信息知识,使其掌握机检的逻辑顺序和检索流程,培养他们全面深入地搜集、分析和使用信息,提高他们的情报研究能力和市场信息基本理论知识水平。
2.活动信息课程是高校依据现有的条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所开展的信息课程,是为指导学生主要获得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而设计的一系列以教育往为中介的高校学生主体性活动项目及方式。其形式主要有:为学生所设的活动课程、兴趣小组、课外辅导等。
活动信息课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获得知识和信息技能的途径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途径之一。它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兴趣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隐性信息课程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它有着不可替代性,它是“不教之教”,是学校的无形资产。
信息软环境主要是指高校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它是学校学科课程的延伸和补充。实现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须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人员自身的素质。中科院院士钱学森说过:“现在的高校教师应该是信息专家和信息工程师,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也是使用的向导和顾问。”高校教师要提供给用户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培养大学生用户具备在网络环境下查找检索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自身首先应该是信息专家,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装备自己,同时还应该是网络专家。因此,高校教师必须重视和加强其自身的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并使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个教师的心里。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只有跟上信息服务技术发展的步伐,才能适应信息需求多样化和业务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以最大限度满足高校学生的信息需求。
信息硬环境是指高校所提供的良好的现代化信息环境。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它注重大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没有方便学生查询的信息丰富的图书馆,信息教育也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必须在校园内造就一种真正的信息环境,加大力度切实抓好高校信息环境的建设,为大学生信息教育提供信息资源、技术与人才的保障。陈旧的设备,印刷型的检索工具,已不适合现在的信息环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信息化,使用户足不出户就可获得所需信息。这需要良好的硬件支持,因此,高校的网络设备,电子阅览室等方面的建设必须加强,同时,还要注重资源建设,例如:光盘数据库, 联机检索系统,中国期刊网镜像站点,数据服务中心的设立等。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必然导致信息存储和传递方式的革命,愈来愈多的期刊将会以电子载体形式出现,电子期刊在期刊收藏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最终将成为馆藏的主体。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期刊工作,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期刊业务工作一方面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在整个期刊工作中的比重明显下降。我认为现代的期刊馆员正处在转型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素质和能力,朝着信息反馈员、期刊建设员、信息组织员、信息导航员、信息传递员等方向不断努力,以适应服务方式和信息开发方式的变化。
一、信息素质的定义
信息素质是信息产业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名词。一个人具备信息素质,就必须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具备查寻、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而且这种素质是终身学习的结果。信息素质可以理解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信息素质是个综合意义的概念,它不仅蕴涵着个体具备的,带有客观性、发掘和利用社会信息源的基本技能,还包括了个体最基本的更具有主观性的认识和判断信息的基本品质。期刊馆员在工作过程中要了解读者需求的规律,掌握读者需求变化的情况,并及时将有关读者阅读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期刊订购人员。一般了解读者需求的方法有:一是召开各阶层读者座谈会,了解读者对期刊的具体需求。二是发放对期刊需求和评价的调查表,请读者进行期刊推荐。三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走访、闲聊等方式了解读者对期刊信息的需求。
期刊馆员还承担着期刊的划到、催缺工作,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期刊变更情况,并将期刊变更信息反馈给期刊订购人员。将缺期期刊的信息反馈给期刊订购人员,通过期刊订购人员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催缺,并对催缺进行跟踪记录。
信息反馈要做到灵敏、迅速、准确、全面,期刊馆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协调能力,能与读者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同时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加强图书期刊馆员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需求
信息素质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主导因素,它要求人类具有获取并征服它的能力和意识。作为专业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图书馆员,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较好地开展工作,有效提供信息导航、信息组织、信息开发服务。
2.现代图书馆工作对期刊馆员的要求
首先文献信息的载体形态从纸质逐渐向电子介质过渡,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不一定以正式出版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图书馆员要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就要深入到不同形态的信息中去判断其价值,决定其取舍。其次,用户的信息消费更趋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图书馆员在进行信息服务过程中,要更多关注读者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读者的不同心理、习惯、能力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图书馆作为信息的集聚地,不仅是文献的汇集、信息的集散而且是信息的加工、创新思维的孕育。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加强信息素质教育,熟练掌握在复杂的信息中获取有用资料,为不同用户的信息消费者提有效服务的能力。
3.图书馆期刊馆员要有终身学习的要求当好建立在信息反馈基础上的期刊建设员
现代图书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对信息的获取、理解、转化并生成新信息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创造信息的方法,才能提高获取与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使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进行知识的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通过信息素质教育获得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终身的学习和自我完善。在有限的图书馆经费条件下,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的比例结构正考验着期刊资源建设人员的智慧,也促使期刊建设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根据期刊利用率来进行经费分配。要做到“花最少的钱购置更多的资源”,期刊建设员就需要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娴熟的信息检索技巧、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准确的数学分析能力,根据本馆的特色、纸质期刊利用率、全文数据库利用率等指标,建立纸质期刊与全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与普通期刊、OA期刊与网上免费期刊的订购模型,用来指导期刊购置经费的合理分配。
对印刷型期刊和电子期刊进行编目著录,应按照各自的著录规则进行。为了充分揭示其内容特征和外部特征,著录时应达到标准化要求,同时采用详细级次著录。但目前还有很多图书馆尚未真正开展期刊的信息组织工作,而已实现计算机期刊编目的图书馆绝大多数采用简要级次或基本级次著录,距离标准化要求甚远。计算机应用到期刊编目工作中,对期刊信息组织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网络环境下,期刊编目工作正朝着网络化、集中化方向发展,以建设联合目录数据库为基础,提供期刊编目数据下载,以实现联机合作编目。这就要求期刊信息组织员努力学习并掌握计算机操作技巧和网络运用技术,能够熟练地进行期刊编目数据下载,熟记各字段的著录内容,并加入馆藏数据,从而规范本馆的期刊编目数据,以适应期刊资源编目数据共享的要求。
在网络环境下,期刊信息组织员也面临承担网络信息资源编目工作,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的主要技术依据是应用元数据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加工、链接式的编目。例如,美国的都柏林核心元素集DC元数据就是近几年应用于网络信息编目而逐渐被各国所采用的一种新的编目依据。期刊信息组织员对出现的新事物、新知识应具备敏锐观察、接受能力,这样有助于信息组织工作与外部先进技术的有效接轨。
三、信息素质的教育当好面向读者的信息导航员
1.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思想观点和人的信息嗅觉程度,是人们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实物、现象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信息意识表现为个体对信息的敏锐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意识强的人可以自觉产生信息需求,可以在众多的信息中捕捉到有用信息。图书馆员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教育者,他首先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才会有自觉利用信息的内在动力,对发现和传递信息才有一种积极的应对态度,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2.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是指个体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具有的道德。在信息活动中要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传播和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和合理发展信息技术,不非法摄取他人的秘密,不制造和传播伪劣信息等。对图书馆员进行信息道德教育,要学习、了解信息社会应遵循的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随时以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行动,预防在信息收集、加工、传播过程中发生信息泄密、信息犯罪等问题。
3.信息能力教育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员要学会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建立和掌握信息源,掌握信息检索的技术、方法、途径;能指导用户使用各种信息源和信息技术找到必要的信息;了解信息分析研究及成果评价的程序、方法,使之成为具有科学价值的新信息并传递、交流。
四、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有针对性的进行岗位培训
对从事技术管理与应用者,开办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应用与网络维护等培训班,使他们真正能肩负起图书馆的技术管理重任;对中级业务骨干,要对他们开展一些启发式培训,为他们创造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的机会,不断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信息利用能力。
2.举办多种形式的文献检索专题讲座
开展文献检索专题系列讲座,使图书馆员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步骤;学习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使图书馆员既能通过传统工具书为用户提供信息,也可通过信息网络和计算机系统获取信息。
3.边实践,边研究,不断探索图书管理有效办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图书馆员要充分利用每一次信息服务的工作实践,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其中,提高对信息服务的理解度和操作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强化信息收集、加工、传递能力。培养信息意识、改善信息道德、提高信息能力、完善信息素质。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加快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为图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打好基础。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图书管理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管理员必须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并从以上几个方面培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为跟上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的步伐,图书馆期刊馆员应直面网络环境给期刊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必须熟练掌握现代化技术和技能,迅速成为一名信息反馈员、期刊建设员、信息组织员、信息导航员、信息传递员,不但能在庞大的印刷期刊信息流中,而且能够在海量的电子期刊信息流中筛选和捕捉有用信息,生产和预见信息,从而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信息专家。
参考文献:
[1] 贾英阁.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作用及馆员队伍建设[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11:12-13
[2] 王育菁,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探讨[J],情报理论与探讨,2009,(11):84―85.
[3] 叶勤,图书馆快速响应服务机制及其实施[J],现代情报,2007,(11):29―31.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它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和个性化。而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学生各种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所以,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当作获取信息、探索和解决问题以及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更是教师在新时代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偏差,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演示工具,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单纯事物的演示和知识呈现上,而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的优势,更忽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可见,能否理解、认同和内化以上新观念,能否与信息时代相接轨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那么,我们就来讨论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培训状况。
一、信息技术条件下基础教育中教师的素质
1.把握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课程学习活动是在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这些都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多媒体技术。但就目前教师结构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对多媒体技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更谈不上熟练操作,他们连最基本的“文字处理”都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对他们而言可以说只是一种摆设,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首先要让教师知道多媒体的用途,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做一些指导。
2.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正是将教学理论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的有效手段。它是开发和使用种种学习资源来便利学习的一种方法,而且它提供了多种教学设计过程模式,以使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将教学风格和特色与多媒体技术相融合,营造教师与学生配合协调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兴趣盎然中掌握知识。
3.具有合作交流能力
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接受。将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整合正是在实践这项改革,如今信息技术被引入教学中,在课上或课下为师生及生生间创设一定的交流机会。即使不是直接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也必然能促进师生间感情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否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的感受,与教师交流一些情感、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成为能否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的关键,因此交流也必然成为现代教师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培训
1.开展教育理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选活动
首先,学校应聘请专家为教师开设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课程;其次,每位教师每半个学期应提交一个能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教学设计参加交流、评比,从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情况、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水平等方面进行考查;然后按优、良、一般、差四个等级评定。同时,写出评语,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后一次的评语还应写出与前一次教学设计的对比以肯定其进步,评定结果返回教师本人,审定后记入教师发展档案。
2.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合作、交流是一种人与人在平等关系条件下的互动。前面我提过合作、交流是现代教师所必备的素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和学生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概念。
过去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的重要性,但自从直接参与了教学过程才发现,只有教师与学生间建立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才能使教学积极有效地开展下去。到目前为止,我从事了五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我的讲课过程完全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实践中寻找事例,引起学生共鸣,使他们能够积极投入学习当中。这就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讲、学生被动听,课堂枯燥乏味,课后学生对自己所学感到毫无用处的教学模式。其次,我上课所用的课件也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以及教学需要。之所以能够如此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是因为只有学生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什么才最能够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所以,我的大部分教案是多年来和学生合作的结果。可见,师生间合作与交流在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
过去我们常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事实上,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必须允许教师创新。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藩篱,大胆创新,将反映现代化水平的科学思想用于教学工作。
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研究意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要想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学校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教师具备创新、合作、交流等素质提供发展空间,学校应以“科研兴校”为切入点,建立激励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机制,提供必要研究硬件,如科研经费、研究的必要设备等。定期组织教师间、教师与专家的交流,确定将教育科研落到实处。同时,也应鼓励教师将科研中新的教学成果积极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总之,通过这样的培训培养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特有的素质,才能带动教育改革成功,将教育真正带入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1]周清.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素质、角色、地位,2005-04-25.
[2]肖光娟.把握切入点,促进基础教育全面改革.日照师范学校,2004-09-25.
[3]徐平.掌握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五字诀”.日照一中岚山分校.cn.
[4]谌业锋.专家型教师的思考.四川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2003-10-07.
[5]陈萍.小班化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实验小学.
[6]湖北省荆山市龙泉中学课题组.“泉”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中期报告.佛山现代教育技术网.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6—0018—06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及科技水平的发展,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也进入关键阶段,在2010年7月教育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其中指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并且明确提出:“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职能部门。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主管,在高校和具备一定规模的其他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机构。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理顺关系。”
在这之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已历经二十多年,其间国家也启动多项旨在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大工程,如《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等,这些工程的实施,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在硬件设施、资源开发、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虽然在软硬件资源建设、师资培训、课程体系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但是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仍然是步履缓慢,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未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原因存在于多方面,很多专家指出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学校的信息化领导力。学校的信息化领导力又主要体现于学校领导层日常处理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教学、学习、管理过程之中,教育信息化需要学校领导层能够从学校实际情境出发对教育信息化相关事务进行专业化、专门化的管理。因此,有必要设置学校信息化主管,选择那些熟悉教育信息化内涵、方针、规划愿景、实施战略,能够指导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并且具有教育信息化相关知识背景的人才或团队来担任学校信息化主管(Educational Chief InformationOfficer,ECIO)。本文拟从教育信息化视角探讨学校信息化主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学校信息化主管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模式。
一 学校信息化主管(ECIO)的角色
1 学校信息化主管概念
信息主管(ChiefInformation Officer,CIO),也称首席信息官,总信息师或信息总监等。作为概念最早出现于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中,作为实践最早出现在美国政府中,后广泛应用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组织的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产物。政府和企业在信息化浪潮中,把握了信息技术发展的脉搏,通过设置信息主管的职位并赋予相应的权利和目标,适时推动企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成功地实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转变,为提高政府效率,转变企业的经营方式拓展了新的空间。关于信息主管的定义较多,如:
(1)美国企业管理协会的定义:负责一个公司或组织信息技术和系统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他/她的使命是为组织贡献技术远见和领导能力,主动开发和实施IT(InformationTechnology)应用,在持续变化和激烈的市场中创建并保持企业的领导地位。
(2)美国CIO杂志的定义是:CIO是负责一个公司信息技术和系统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他们通过指导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公司的目标。他们具备技术和业务过程两方面的知识,具有多功能的概念,常常是将组织的技术调配战略与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佳人选。
(3)上海市信息化办公室编的《CIO教程》的定义是:CIO是一个高级管理人员,他负责一个组织的信息资源和ICT(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设施……此外,CIO还负责整个组织的信息体系结构的演变和发展。换句话说,CIO要负责利用信息管理/信息技术(Information Management/Information Technology,IMHT)资源来支持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样,CIO通常还负责建立关于信息和通信及相关服务的绩效和评估指标。
学校信息化主管属于信息主管概念在学校里的延伸。熊才平等提出要设立学校信息化主管(Information Director),并认为:学校信息化主管应做好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在教学、科研、管理行为中的渗透,学校教育信息化氛围的形成四个层面的工作。囿于当时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浅层次,所界定的信息主管主要是从事资源建设,信息技术在学校领域中的普及以及营造应用氛围的工作。但并没有就学校信息化主管的角色、任务、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工作绩效评价以及其引领学校信息化教育创新机制等作更加深入的阐述。
如何界定学校信息化主管(Educational CIO):学校信息化主管是为了实现信息化教育,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全面深度融合,而设置的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在校长领导下,从技术层面、战术层面和战略层面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信息技术融合教育策略和发展愿景进行规划,并付诸实施、监督、指导和管理,学校信息化主管可以是由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担任。从宏观上看,学校信息化主管主要是协助校长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执行、监督和管理;从中观上看,学校信息化主管具体负责学校信息化环境构建,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促进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从微观层次上看,学校信息化主管主要推动和指导学校的教学信息化、学习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的技术应用。那么,学校信息化主管的主要职责有哪些方面?
(1)协助校长积极执行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标准,把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和诉求上达于校长及上级管理部门;
(2)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教育信息化激励政策、规章制度,做到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3)根据学校内外环境的需要,制定和落实学校信息化项目规划:
(4)监控学校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监控和保障学校信息化教育系统的有序良好运行;
(5)有意识地培育良好的学校信息技术文化氛围,以激励师生利用信息技术教与学;
(6)提升学校整体以及师生员工的信息素养、信息化能力和水平;
(7)为学校师生提供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上的咨询和服务;
(8)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或全体教师一起,推动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9)通过学校网站平台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和服务,以帮助发展社区教育,为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载体。
二 我国学校信息化主管(ECIO)之演进
虽然在我国原来并没有“学校信息化主管”之称谓,但是从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担当“学校信息化主管”职责的管理者是存在的,并随着时代变迁,所担负的职责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根据教育技术媒体融入教育的时间和深度,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 技术人员阶段(上世纪初至上世纪40年代末)
在该阶段中,学校使用的媒体主要是传统电化教育媒体,如投影、幻灯机、收音机、录音机、CD唱机、电视机等媒体,但是并未普及应用,只有少数精英学校拥有这些电教设备,如当时的北京师范大学创立了电化教育馆并开设“电化教育”选修课,随后辅仁大学教育系、燕京大学教育系也相继开始电教课和视听教育课。此阶段中,负责这些媒体的开发、使用和管理的是专门技术人员,他们并没有进入到学校相关决策圈子,也没有对学校的日常教学产生不可或缺的影响。
2 电教人员阶段(上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90年代初)
1950年到1965年,是我国电化教育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但在1966年到1976年“”期间,电化教育的发展处于停滞乃至倒退时期,1978年至1990年代初,是我国电化教育大发展时期,我国建立了各级各类电教机构,电化教育手段在各级各类教育或培训中应用非常广泛,需要大量精通和维护电教器材、拍摄和编制电教教材的人员,即所谓的“拍片子、录带子、修机子”。而且他们也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电化教育设备购置、使用,以及电化教育教材的摄、录、编各个环节。这个阶段中,电化教育人员一方面仍承担技术人员的角色,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环节。
3 现代教育技术人员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这一阶段中,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深刻地影响到教育和培训领域。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开始从后台走向前台,从教育的边缘地带渐渐接近教育的核心领域。他们拥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使得他们能够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一部分人员成为学校或培训机构领导者的重要助手,在学校信息化决策过程中向学校领导提供专业知识和专业智慧,这便是学校信息化主管的雏形。这个阶段中教育技术工作者在学校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承担了学校信息技术或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为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做出重要贡献,其次,为帮助学科教师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再次,在学校领导作出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决策、部署、管理等方面事务的时候提供专业性的咨询和意见。
尽管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为学校领导提供专业知识和个人智慧,但是他们的角色和地位是比较尴尬的,更多时候只是临时充当校长的业务顾问角色,他们不能参与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决策,不能直接参与和监控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和应用,不能引领其他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不能直接促使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难以在学校营造良好的信息文化氛围。
三 设置学校信息化主管之必要性
目前,除了极少数学校外,大多数学校都没有正式设立学校信息化主管。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发展,社会分工愈加细致,学校与社会在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也越来越复杂。“和20年前相比,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学校和其他组织一样,是个复杂、令人迷惑的地方,甚至充满了矛盾、犹豫不定、模棱两可和不确定性。”这说明了信息时代学校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以及学校面临的任务和目标复杂多变。因此,要推进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就应该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设置学校信息化主管(Educational CIO)以负责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全方位工作。第一,现在学校教学、学习、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离不开信息技术,而学校校长只能以宏观的视野去管理学校全面工作。据笔者了解,中小学校长中鲜有教育技术或信息技术教育的专业背景,所以迫切要求具有专业知识和背景的管理者专门负责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具体事务。第二,设置信息主管将有利于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不均衡性调整,由于学科不同、教师年龄段不同、学校的地理位置不同都将导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不均衡发展,学校信息化主管在人员培训、设备、资源支持等方面能够平衡不均衡性;第三,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面向科技前沿,不断引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设置更为专业的学校信息化主管,能够通过其卓有成效的规划、示范、沟通、协调和管理等工作将有利于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形成。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学校管理者的定期培训制度,开展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信息化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逐步建立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将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列入考核内容。到2020年,各级各类管理人员达到教育技术能力相应标准。”第四,设置学校信息化主管,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阶段性事物,在教育信息化的后期阶段,可能学校信息化主管的使命已经完成,其职能和角色将自行融入到学校各级领导工作之中。而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初期阶段,学校的信息化程度低,学校管理层的信息化领导力相对缺失或薄弱,学校信息化主管的设置是一种弥补性的方法,当教育信息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信息技术从显性状态转至隐性状态,信息化领导力成为透明状态并融入至学校各级领导层的领导力中,并将形成分布式信息化领导力。
当前,我国各级学校校长均不是职业管理者,更不是具有教育信息技术专业背景的专家,他们大都是从某一学科领域教学或管理中长期锻炼、培养和选而走上领导岗位,总体上缺乏信息化领导力,因此,通过设置学校信息化主管能够有力地加强学校信息化领导力。
四 学校信息化主管(ECIO)的素质结构
学校信息化主管在学校管理和工作中,必然要求具各一定的素质结构,也即是相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对于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要求。根据孙祯祥(2010)提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工作构成,并结合左美云(2004)提出的首席信息官CIO培养知识体系,本文提出学校信息化主管对应于信息化领导力工作需求在知识结构上应该具备知识结构体系,见图1。
图1中学校信息主管的知识结构体系可以分为三大模块——初级模块、中级模块和高级模块。图中初级模块对应于教育信息化的初始阶段,学校主要是对计算机教室、Intemet的连接,基本系统安装与维护等;中级模块对应于教育信息化的中期阶段,学校对于信息技术融入与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非常普及,进而要求信息技术能全面融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中;而高级模块对应于教育信息化的后期阶段,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组织信息文化及氛围。高级模块涵盖初级和中级知识模块,中级模块涵盖初级知识模块。当然这样的划分也并不是绝对的,也可以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信息主管的知识模块,可以动态地调整——增加或删减知识模块,以适应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际需要。
初级模块对应于学校信息化主管的技术层面,主要解决学校在使用ICT中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解决的是学校教育中ICT的有无问题;中级模块对应于学校信息化主管的战术层面,主要解决学校在教学中ICT的教育中全面融合的问题,解决的是ICT与教育融合的广度问题;高级模块对应于学校信息化主管的战略层面,主要解决学校组织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变革,学校ICT的战略规划,学校的信息文化建设等宏观层面事务,解决的是ICT与教育融合的深度问题。信息主管(ECIO)知识结构只是担当学校信息化主管的必要条件之一,作为信息主管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处理学校教育信息化事务的能力素质。如:决策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理性认知能力、知识编辑能力、知识收集和传播能力,知识保护能力等。目前关于学校信息化主管能力构成,相关论述不多,但是很多学者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阐述和研究较为翔实,且核心内容大同小异。本文认为作为学校信息化主管所承担的责任和工作是学校信息化领导力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从校长领导力中分解出来的信息化领导力所承担的那部分内涵。孙祯祥(2010)提出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工作构成,也可以看成是信息主管能力结构模块,见下表1。
五 学校信息化主管在我国中小学的实践模式
学校信息化主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展现的是其应具有的一种静态能力,而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学校信息化主管能力的发挥取决于其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如何实现学校信息化教育这一目标。在这过程中,通过学校信息化主管的领导实践,是形成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途径。
图2表示的是学校信息化主管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和业务流程。(图上实线表示教学或管理上的联系,虚线表示教育信息化业务上的联系,虚线框表示信息化领导力执行主体学校信息化主管应该属于副校长一级的领导,向校长负责整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具体事务。)但是关键性的决策、制度、重大项目必须由校长(校长委员会)决定;虚线条表示学校信息化主管的业务联系,与之水平方向(副校长)的关系是平等、协商,主要就学校相关业务部门的信息化战略进行沟通和交流;与其下方(各职能部门如:教务、后勤、实验室等,各学科教研组,师生等)是在具体项目执行和业务过程中的交流、指导、评价、监督的关系;虚线框内是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执行主体,网络中心、信息技术教研组及其信息技术教师是协助学校信息化主管发挥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支撑力量。鉴于教育信息化的任务繁重,涉及学校教学、管理各方面,所以学校信息化主管的重要性应与副校长同级水平。学校信息化主管在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校信息化领导力:
首先,在宏观上,学校信息化主管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把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问题和需求能够准确地上达于上级主管部门。发挥其专业优势和智慧协助校长来制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愿景和规划、目标和计划,在与其他学校领导交流、协商、合作、讨论等过程中,通过其信息化的视野、专业化的工作将有力地促进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形成,引领学校信息生态健康发展;其次,在中观上,学校信息化主管,直接参与领导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各项事务,如学校信息化环境、各类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这是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方案的实施阶段,由学校信息化主管直接指挥或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去完成,如后勤、教务、财务等。再次,在微观上,学校信息化主管可以直接引领教研室、教师和学生实现信息技术与教与学的深度融合,同时也可以直接从教师、员工或学生那里获取一线教育信息化的相关问题和需求信息,把收集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需求信息直接汇报给校长,为之提供决策依据,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的专业性、可靠性和可行性。学校信息化主管可以直接对信息技术教研组和网络中心(包括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进行领导,特别是在实施教育信息化项目时,将能极大地发挥学校教育技术人员或相关人员的专业特长,并在建设和使用中锻炼和培养了队伍信息化能力。
学校信息化主管在信息化事务上具有发言权、建议权以及否决权,否决权可由校长进行进一步确认。在专业上学校信息化主管应接受上一级主管单位对应的信息化部门领导、管理和培训,以确保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学校信息化主管的设置并非是其他学校领导者就高枕无忧,信息化事务一概不沾,而是通过学校信息化主管的协调、沟通、合作等形式的工作,从而渐进式地提升学校领导整体的信息化领导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范围普及和实施,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成为了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高中阶段的政治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对学生的精神意识进行引导,通过科学思想观念的灌输来对学生的言行起到规范作用,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是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对于它的具体培养对策需要教学管理者结合学生实际,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高中政治教学的核心素养简述
在现阶段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谓的思想政治素养指的是学生可以在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以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从中得到相关的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其中也包含有情感、观念以及品质等等的素养。基于此,对于高中政治教师来说,就要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所讲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引导学生从更高的角度来对社会和人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形成具有当代青少年的责任品质。
二、高中政治教育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思想政治课程是德育教育和教学发展的一个典范,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有效途径。
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形势下,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并且也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多种客观性原因的限制,使得在现实实际中的思想政治教学中,以学生的升学为中心的压力还很大,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过于看重知识点的讲解,通过大量的练习或讲解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且在掌握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在具体的题型解答中,这种形式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其实质上并不具有长远性,缺少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种长远规划和思考,看重的只是学生的眼前利益,这样就与政治学科教学的内在相违背,失去了其应有的存在价值。从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来看,它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多的是全面性和综合性,以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综合技能掌握,这样所培养出的人才就会不同程度的对政治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就可以说,培养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就非常重要。
三、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科学的方法和指导,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可以为己所用的知识财富。从教师的这一职能来看,教师并不能直接的创造出物质财富,但是,它可以为社会创造出更多可以创造物质财富的人。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学中,需要尽可能的确保每一节课可以至少有一个环节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引起学生共鸣,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1.注重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提高
根据多元智能观点,人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它包含有多方面,例如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以及运动智能等等,这几个方面的智能彼此之间的重要性是相同的,没有明显的差异和独立性,那么按照这一理论,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就要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情感、心理、责任、适应能力、生存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培养,提升学生这些方面的技能素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那么要在课堂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思维案例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参与到其中,从案例的分析中来感悟人生道理。例如:在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哲理知识进行讲解前,教师就可以通过智力回答题来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使其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一个著名的博物馆日常管理中,一旦发生了火灾事故,而且抢救的时间非常有限,假设只允许抢救一件物品,那么你会选择哪一个物品来抢救?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生的答案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抢救最昂贵的、抢救最有价值的、抢救最易抢救的等等,教师在学生的回答结束之后,给出最满意的答案,就是抢救离窗口距离最近的物品,并将选择的理由向学生讲解,也就是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这样学生就会在彼此思维的交流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对这种类型的问题充满兴趣,进而逐渐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会对人生和社会有更多的思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题的时候要注意与学生实际相贴近,尽可能的从生活中取材。
2.在问题对话的带入下添加情感素材
在高中政治教学汇总,要保持整个课堂有一定的深度和温度。所谓的深度就是从知识角度来讲,教师要遵循由浅到深原则,对知识进行逐层深化,从而提高知识的挑战性,这会对学生的思维思考提出更高要求;而所谓的有温度就是从情感方面来讲的,教师要通过情境来带入情感,保证所提问的问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引发学生心灵触动。那么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实际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对问题的对话或情感素材进行分析,通过此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所悟,最终实现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为人处事,在情感体验中实现思想品质的升华,提高核心素养。
问题对话带入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进行开放式、发展型的讨论,学生在相互之间的课堂交流和讨论中能够对问题进行正确分析和解答,从而确定正确解决方法。例如在对“量变和质变”的内容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设置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好的习惯?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生活入手来列举实例,学生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出包括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乘车不排队以及说脏话等等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学生身边十分常见的,学生很容易联想得到,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在更深一步的提问,对于这些不好的习惯我们该怎么解决呢?有的学生会回答运用制度强制性管理,有的学生会回答只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就可以了,教师在汇聚学生意见之后再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这些习惯是不好的,可是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屡见不鲜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说因为这是小事情,不需要过多在意,这时候教师在列举一些著名景点的不文明行为,讲述其中的意义,这些事情虽然看似很小,但是,如果不及时改变的话就会形成习惯,会将其看作是理所当然,这不仅会影响到个人形象,严重的话还会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形象,这就成为了大事情了。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量变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机会引起质变。
从上述就可以看出,情感素材的带入是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感变化,有针对性的选择情感素材,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入手对这些素材进行多个角度的解读,并且在解读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吧理解和体验外在化,采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真实感受,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
3.通过实践练习来引领思想政治教育
从练习的作用来看,它属于是教材知识的一种课外补充和延伸,而本文所讲的练习主要指的是具有一般练习题巩固知识、检查教学效果以及巩固和深化教学观点的基本功能,同时还具有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道德认识和觉悟的训练内容。对于教师来说,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学生的真实状况,以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对每一堂课的练习进行精心设计,将思想道德素养合理融入到学生所感兴趣的信息和生活领域中,这样就可以起到多种不同效果,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眼界,健全人格。
对于课堂引领内容的设置,通常情况下,它是在每一次的练习中将部分政治核心素养内容融入其中,这样学生可以在对问题的解读中或者是教师的讲解中领悟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例如在对《经济生活》的学习中,教师在将正确的消费观讲解传达之后,就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来安排相应的家庭理财任务,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到家庭理财中,每个月末进行结算一次,同时还要对家庭消费的具体项目进行分析,进而逐渐形成正确理财意识。那么在这种练习模式下,学生就会从中了解到生活的不易,会养成节约意识,珍惜劳动成果,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逐渐养成拼搏奋斗,不怕困难的品质,对父母的给予形成感恩意识,会理解和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之处。
在当前素质教育广泛普及下,高中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对于学生来说,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重点,这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是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在具体的教学对策上,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在把握学生状况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未来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罗燕芬.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3(5):85-87
图书馆对于人类的文化遗产进行保存,人们长期以来的社会实践得到的经验和知识都可以利用图书馆,系统的保存下来并得到流传。利用图书馆可以对社会教育进行开展,具有一定的教育职能。利用图书馆还可以对科学情报进行传递,图书馆对于情报进行传递的依据就是图书馆的信息资料。图书馆的书籍可以对读者的脑力资源进行开发,可以对人才进行有效的培养。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对于社会的文化娱乐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使人们的文化生活得到有效的满足,促进我国的精神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对于学生的业余生活进行了丰富,图书馆中是人类生活的结晶,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后,学生可以来到图书馆进行放松,图书馆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优雅的文化熏陶的环境,使师生们的课余生活得到有效的丰富,图书馆的书籍可以起到启迪性和教育性,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高职院校对于图书馆越来越重视,具体的阅读环境也逐渐被翻新,在这种环境当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欲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合适的书籍,使学生的自学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补充到专业知识,将自身的视野进行开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图书馆在高职信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
信息技术的基础就是有关资源的学习,发展信息素质教育就要资源进行支持,开展高职信息教育的基础就是信息资源。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逐渐提高,各个高职院校已经对图书馆给予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渠道,将纪念馆馆藏进行充实,但是如果馆藏的数量不断进行增加,会降低馆藏的质量,高职院校对于电子资源的建设也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针对电子图书和数据库,形成具体的评判标准,符合当今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要加大力度建设电子资源库的假设,对于具有科研价值的数据库尽心购买,对学生采取开放的政策,使学生的信息源得到有效地增加,提高学生在网上搜索的实际效率。以高职院校的重点专业为基础,在学校内部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源库。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进行有效的联合,将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二)将信息服务进行有效的改善
当今属于信息时代,因此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要向主动服务进行转换,要利用有效的方法,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将其信息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对于信息资源的手机工作要得到有效的加强,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对学生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对于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要不断得到交流,展开更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将文献资源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将服务的范围进行拓宽,在图书馆内部开展网络化服务和多媒体服务,在信息服务方面,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服务,将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要针对学生获取信息,建立具体的服务措施。
(三)和日常教学互动进行有效的配合
图书馆对于信息素质教育计划要积极的落实下去,使教务部门给予一定的认可,在教学大纲中将信息素质教育进行融入,可以成为学生的选修课项目,这样一来,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中各种有效的使用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自己动手去搜集相关的知识,还可以和教师进行有效的合作,对于课程学习进行有效的结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利用信息技能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可以具备信息意识,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
(四)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信息意识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可以将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开展一些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举办这些活动,可以对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进行有效的培养,使学生的信息能力得到锻炼。可以在举办信心素质教育系类的讲座、主题读书活动、专业知识竞赛等活动,在举办的活动的过程中,要和学校的学生社团进行有效的联合,将社团的凝聚力发挥出来,这样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使高职院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得到有效普及。
(五)建设图书馆网站
建设图书馆网站,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工作,对于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要不断进行深入的了解,设计的栏目要简洁明快,针对重点的资源和具有特色资源,要对其进行比较醒目的链接,将信息资源的搜索功能进行充分的应用,读者可以和馆员进行有效的信息互动,在另一个方面可以将网上服务进行完善。
三、结束语
近些年由于职业教育不断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也因此得到有效的发展,图书馆在高职信息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因此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从而推进高职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帮助高职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马骏.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调查与分析——以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0,12:35-38
[2]郝赫.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2010,33:197-198
[3]施蓓.高职院校图书馆面向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策略[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57-61
[4]李思兰.浅谈如何发挥图书馆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黑河学刊,2011,02:117-118
3、需要具备尊重知识产权和遵守网络道德的素养,必须具备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学会防治病毒;
4、培养自己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儿童期是成长最迅速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对以后个人综合能力发展起到奠基作用。探讨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深刻了解学生心理可以为教学工作更好地服务。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以及与儿童教育过程有关的教与学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是研究如何针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门学科。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如下:
一发展心理是基础
其一,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和环境是主要因素。遗传是儿童个体发展的起源,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规定了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或什么范围。环境则影响遗传潜能的发挥,良好的环境可以发掘人的潜质,不良的环境可能会遏制甚至破坏人的正常发展。其二,儿童自身的成熟也影响教育在其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只有在成熟期间对儿童进行教育才会收到实效。其三,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个体差异性,个性影响儿童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教育对不同个体的作用效果也受其个性的影响。
二教育心理是根据
教育过程既是教的过程也是儿童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对儿童进行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育中,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安排、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课堂气氛的调节等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与教育心理有关。只有掌握教与学的规律和原理,并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教育活动,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教育是目的
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最终的目的是在教育中得以运用,为教育服务。所以,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手段的选择都应本着这一目的进行,不能偏离大方向,更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从而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学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目的也是为了在实践中应用,所以在学习中应该密切联系实际,在运用中也不能生搬硬套。小学低年级学生与教育心理学不同于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是不同的研究科目,区别主要表现在于研究的着重点不同。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儿童心理的年龄进程,从儿童的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各种环境中去概括其心理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单单局限于教育范围内.目的是研究儿童在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下的心理发展情况,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把儿童作为受教育者来研究,主要是依据儿童心理研究的成果,着限于受教育者心理的综合表现,其目的主要是促进受教育者的能力、人格、品德和知识技能筹备方面的健康发展。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又有不一致的地方,区别表现在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在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建立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框架基础之上的,它直接应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原理、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中和特定个体上,与教育心理学相比,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由它的特殊研究对象决定的。这门学科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过程中的心理学规律,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既探讨发展与教育,又涵盖学习与教学;既关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又兼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主要研究范围:儿童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某种才能的心理学规律;形成道德品质和个性的心理规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心理规律等,即学与教的心理规律。心理虽然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但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发展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只有实事求是地去研究、探讨,才能发现其规律,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可控性。要做到研究的客观性,首先,就要坚持以实事求是地揭示发展与教育心理规律为目的;其次,确立客现的指标,是保证研究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的前提,指标应该是能观察、测量到的,最好能用仪器来测定、记录和分析;最后,在说明研究结果时,也应一是一、二是二,不能从自己的角度任意取告。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研究时也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遵循这一原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明确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儿童,为了有利于儿童发展,研究出的结果必须能在实践中运用;其次,确定研究的形式,儿童心理发展与儿童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以,选择研究的形式时必须采用活动方式;还有,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应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并不是所有方法对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适用,另外,选择研究方法还应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最后,检验研究可行性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研究的结果也应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决定了研究的教育性原则。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最终目的是为了儿童的心智健康发展,所以在选择研究方法、安排研究程序、设置研究情境、选用器材时,不能不考虑对儿童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当然,对儿童所做的任何研究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可能比较明显,有的可能是潜在的;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可能是消极的。在研究之前应仔细分析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的性质及程度,尽量使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如果实在难以克服,而影响又对其发展极为不利,尽管研究很有价值,也不能进行。有时,由于考虑不周,出现不利影响还应设法补救。这也是心理学研究较为困难之所在。有时,当无法对人进行操作控制时,人们只好转而对动物进行研究。但把动物作为对象的研究活动目前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指责,所以,对人尤其是儿童的研究更应考虑其教育性。系统性原则是指把个体的心理活动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在研究时要考虑研究心理现象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以及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的因素,并且能够在动态变化中把握心理发展规律。首先,儿童不是处于真空中的,其心理发展受遗传、环境的共同作用。在研究时不能忽视这些因素的影响。如在研究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时,人们多以双生子为研究对象,比较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双生子的心理发展差异情况,目的就是为了使遗传的影响保持一致,使环境成为影响其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避免遗传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其次,儿童心理是一个整体,我们把心理分成各种成分,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然而,各种心理现象之间是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在研究集一种或某些心理现象时,不能不考虑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如在研究被试的记忆时,就应该考虑到智力、兴趣、练习以及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尽量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作用,避免出现自变量的混淆;再次,在解释研究结果时,应注意儿童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有共性又有个性。不能用僵化的观点看待研究的结果,从而造成一种刻板印象。对于年龄越低的儿童更应慎重。如儿童的智力发展有早晚之分,有的儿童虽然早期智力较落后,但以后会很快赶超上来,所以,不能根据早期偶尔一次的智力测验结果而定终身。最后,只有抓住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分析推动其发展进程的关键动力,才能发现心理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特征,从而避免台本逐末。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侧重于应用性和社会性。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多面性: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说它是基础学科,是因为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其研究的结果可以作为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在实践过程中又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在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时,不能违的伦理道德。这是和儿童的特殊性相联系的。儿童作为发展的个体,不同于物。人的心理发展有复杂性,在研究时考虑不周到就可能会违背伦理道德,更有甚者,可能会涉及侵犯个人隐私事件,从而招致法律纠纷。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多从被研究者的立场考虑,以避免出现失误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研究小学生素质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从事实践活动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志海.《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6,16(1):42-44.
[2]范淑杰.对于心理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应用意义及效果分析[J].中华少年,2016(24).
[3]杨会静.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2016(5):12.
新生儿窒息是围生期胎儿和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和死亡原因之一。发生窒息后,因缺氧对小儿神经系统和各器官造成不利影响,严重窒息可导致不可逆的缺血、缺氧性脑病,以致造成小儿智力低下、脑瘫、癫痫等后遗症,做好新生儿窒息复苏前的准备、复苏时的护理配合和复苏后的护理,是减少窒息儿并发症降低围产儿病死率和伤残率的关键措施之一。近年国外报道发生率和伤残率为5%~6%,国内报道为4.7%~8.9%,窒息及并发症占新生儿死亡原因的33.5%。我科通过积极做好新生儿窒息复苏前的护理配合前准备,加强复苏中护理配合和复苏后新生儿护理等措施,将新生儿病死率降至2.4%,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于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共收住产妇2364例,有468例产妇在产程中相继出现了胎儿宫内窘迫,经积极治疗后,其中130例新生儿在出生后出现不同程度窒息,其中剖宫产50例,臀位助产18例,正常产37例,胎吸助产22例,肩难产3例。经复苏抢救后死亡3例,治愈127例,复苏抢救成功率97.6%,病死率2.4%。
2 护理体会
2.1复苏的原则
分秒必争,迅速有效地实施A、B、C、D、E方案,因为窒息后的病理生理改变在一定时间内是可逆的,复苏越早,可逆越快。如急性窒息超过8min就开始脑损伤,16min以上再复苏,成功的机会极少,慢性不完全缺氧超过25min脑损伤就开始。许多缺氧发生始于宫内(统计80%~90%始于宫内),出生时难以精确估计已发生缺氧的时间,所以必须争分夺秒积极抢救。复苏的成败与是否及时实施复苏密切相关,每延迟复苏1min,喘息开始时间约晚2rain,呼吸恢复时间则要晚4min。要坚持摒弃旧法复苏中不良做法,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达到A(通畅呼吸道)、应用正确方法建立B(有效呼吸)、C(t常循环)、必要时D(药物治疗)、及时做好E(评估、监护)。
2.2复苏前护理配合
2.2.1加强产前、产时观察及高危妊娠管理,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及时处理,严密监测胎心率变化,可用胎心监护仪,遵医嘱给予静脉注射三联、输液、氧气吸入等。有手术指征予做好术前准备,送入手术室行剖宫产术,若已经进入第二产程,应尽快结束产程,如胎吸等,避免由于胎儿长时间缺氧,导致娩出后新生儿窒息及并发症的发生。
2.2.2 医护人员的准备:①医生是掌握完整复苏技术的人员:掌握面罩气囊给氧、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及药物的使用技能。②护士作为助手应掌握插管以外的复苏技能。
2.2.3复苏器械及药物的准备:①吸球、吸引器、吸痰管、吸氧设备、氧气、8号鼻饲管、大小注射器若干、输液器、婴儿复苏气囊、面罩、喉镜、气管插管、金属芯、剪刀、手套、听诊器、预热的辐射保暖抢救台,温度调至30~34℃等。②1:10000肾上腺素,纳洛酮、扩容剂(生理盐水、5%碳酸氢钠、人血白蛋白等)。
2.2.4估计胎儿娩出后可能发生新生儿窒息者,分娩前应做好复苏前准备,抢救须要及时、迅速、轻巧,避免损伤。
2.3复苏时的护理配合
2.3.1 清理呼吸道胎头娩出时,用吸球或吸痰管、手挤压法清除鼻咽部粘液,若重度窒息,立即摆好,使新生儿处于仰卧位,颈部后伸,在肩下垫2~3cm软垫,有助于维持,应注意颈部过度后伸或后伸不足都会妨碍气道通畅,协助医生在喉镜直视下气管插管,吸净羊水及粘液。
2.3.2 保暖 断脐后将新生儿侧卧于预热的辐射保暖抢救台上,温度调至30~34"(3,并立即用温热干毛巾揩干头面部及全身体表羊水,减少散热,严密观察新生儿的肤色、呼吸、心率等情况。
2.3.3氧气吸入和人工呼吸在呼吸道通畅的基础上,予氧气吸入及进行人工呼吸,轻度可接氧气导管或面罩给氧,重度窒息者,应在喉镜直视下进行气管插管,吸净粘液后,复苏囊加压给氧,30次/min氧气压力不宜过大,自主呼吸建立后,即拔出气管插管,改一般给氧,紧急情况下可采用人工呼吸,30次/min,直至呼吸恢复。
2. 3.4胸外心脏按摩适应证:i00%浓度正压给氧30s,心率仍
手法:①双拇指法:两拇指并置或叠压在一起,按压胸骨下l/3位置,用双手环抱婴儿躯干,其余手指支撑在婴儿背后。②食指和中指法:用一只手的中指和食指(或中指和无名指)指尖按压胸骨下1/3位置。
方法:与正压呼吸配合,按摩3次,捏球1次,不能同时按压和捏球,两人配合按3:1的比例进行,当胸外心脏按压有效时心率增快,股动脉搏动可及,心率超过80~100次/min,可停止。体外按摩30s无好转者,则遵医嘱给1:10000肾上腺素0.1~0.2mg/kg,脐静脉推注,或直接气管滴入。
2.3.5 药物使用 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证,及时、准确地遵医嘱给新生儿用药,如强心药治疗、纠正酸中毒、纳洛酮的使用、扩容、升压等。
2.4复苏后的护理
2.4.1复苏后的新生儿属高危儿,应收入观察室或重症监护手术室护士心理健康因素分析室,注意保暖,严密监测体温、皮肤颜色、心跳、呼吸情况,以及尿量、大小便,注意意识、反应、肌张力、姿势、瞳孔、前囟紧张等。
2.4.2给氧吸入,待呼吸平稳,肤色转红,心率恢复正常半小时后停止给氧,用氧过久要防止氧中毒。
2.4.3及时遵医嘱建立静脉通道,以便输液维持和静脉给药。
其实对于以专业户和差异化为理念的特色营销模式,有其必然的企业发展积累,同时也有必然的核心支持元素,这是保证特色营销可以长久发展的重要元素。
一、 以品牌打造为核心的战略思想
作为在大环境下医药商业企业发展的一个通病,对于自身品牌建设方面认识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商业企业对于上游工业和下游商的影响力能力的不足。而在目前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对于直接销售影响力不断加大的环境下,医药商业企业必须要加强对于企业自身品牌的打造,来打造一个可以有效影响上游生产企业和下游商的品牌平台,才是医药商业企业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首选之道!
1、 企业形象元素定位
品牌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化的东西,不仅仅是商品品牌、企业标示等直接的传播,还包括企业对外传播所有信息的载体。这些载体既包含企业的所有对外宣传品,还包括企业的形象颜色、服务特性、沟通方式等内容。
因而,对于企业品牌打造的第一步,就是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定位,全面系统的实施企业形象的再造和提升。统一企业识别颜色、确定企业宣传信息载体的风格、完善企业服务和沟通流程等,以一种务实、向上、正式化和特色化的形象重新提炼企业品牌的精髓!
2、 媒体精投
媒体精投是以调研为前提的媒体投放传播形式。在确定了企业的整体识别和传播体系后,根据:媒体调研—试验性投放—监督评估—大规模投放,这么一个流程,来实施媒体的宣传招商。同时,要注意媒体投放时间的选择,对于企业产品变化不大的情况,要采取阶段性与长期规划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兼顾产品招商宣传和企业品牌展示。
3、 展会系统化
展会作为招商企业的进行招商和展示的重要途径,盲目的参加只会增加成本,无法得到效果最优。对于目前国内全国性和地方性堕入牛毛的展会,需要系统规划,合理利用。一年两次的全国药品交易会,要准备强势产品、配合企业品牌宣传,全面展示企业的整体实力;对于新特药会,则优选企业最新引进的新特药品种,实施有针对性的产品招商;而对于那些地方会,则根据企业发展规划,配合样板市场和重点企业的开发予以安排。
4、 业务人员的专业性
药品本身就是一个很专业的物品,所以对于药品的市场推广,也必然要求我们的业务人员也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构成,不仅仅是产品本身对于机理、卖点等方面的信息,还包括产品所治疗疾病本身的相关知识以及预防措施,同时对于整个医药环境和营销技巧的把握也是专业知识体系构成的重要方面。企业对于业务人员的培训和引导,具备专业知识体系的企业一线人员的风采,可以很好展示企业的专业形象。
二、 以终端市场深挖为战略的经营理念
传统招商企业的另外一个重要弊端,就是“坐商”模式下对市场把握能力的缺陷。往往是一边在不断的招新客户近来充实商队伍,而另一边却是老客户的不断流失,只是一单合作就不见踪影,是对企业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而与传统中小型招商企业举步维艰情况形成截然相反状况的招商企业中的优势企业,则将企业经营中心由“坐商”“找商”转变为了“营商”(企业招商的三重境界)。他们所关注的是每一个商经营空间的有效挖掘,而依靠寻找尽可能多的商这种数量上的进展。结果,就是当人家销售过亿甚至十亿的时候,大多数招商企业任然存活在温饱线上或者死亡线上。
如何做好“营商”?其实不难,就是要扎扎实实的做好终端市场的深挖工作。
1、 客户体系的完善
商始终是招商企业赖以生产的根本,企业要得到发展,必须要知道商在做什么?需要企业满足其哪个方面的需求?这两方面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则企业对于客户的把握就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发挥商的潜能提升单个商的销售产出而保证企业销量的提升则不在话下。
完善客户体系,也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需要业务人员走到市场一线,详细了解商的经营情况,建立较为完备的客户档案,便于企业有针对性的研究客户;
第二步:对已有的客户实施全面整合,剔除不规范经营的那类群体,保护市场经营秩序。明确与企业向心力较强的那类客户,加强互动和联系;
第三步:实施重点客户的客情维护,通过企业营销政策的扶持等措施,真正打造一支凝聚力强、销售欲望强烈的商队伍,才是企业可以长远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