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绿色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2 16:50: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银行绿色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银行绿色发展

篇(1)

    近日,德庆县官圩镇官圩村委会梁先生指着成片的速生丰产林告诉笔者,去年11月他以自己承包的200多亩山林作为抵押,成功贷到了30万元资金发展起这片速生丰产林,预期利润可观。

    在德庆县,不少林农和企业像梁先生这样通过林权抵押贷到了资金。据了解,随着广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全面铺开,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也应时而生。德庆县从2007年开始实施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符合贷款条件的林权所有者持有林权证可向当地信用社等申请贷款,使得林权证像房产证一样可以抵押贷款,实现了林业资源向林业资产的迈进。这不仅极大调动了林农育林、种林、护林的积极性,同时为林农创业致富找到了一条有效路径,有利于盘活现有森林资源资产,为林权权利人打开“绿色银行”大门,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全县林业产业朝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德庆县先后出台了《森林、林木、林地流转管理办法》、《林权抵押管理办法》,并成立了县林权管理中心、林权交易中心、森林资源评估中心、林权抵押贷款服务中心,集中办公,为林权登记、变更、注销、信息、评估等提供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该县共办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116宗,抵押林地林木面积16万亩,抵押担保贷款5亿元。

    据该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德庆县林权抵押贷款的对象大部分为林业大户,贷款期限一般为3年,其用途主要为购买原材料及林业发展等方面。通过开办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全县广大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为发展林业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篇(2)

随着温江花木种植产业的发展,当地涌现出了银行业支持区域花木产业发展的合作模式,“银花合作”前景看好。

温江“银花合作”实践扫描

金融支持力度大。目前,温江区内各金融机构针对花木产业的授信额度不断放大,个人经营性贷款授信额度由最初的50万元放大到1000万元,公司类贷款授信额度由最初的100万元放大到3000万元。随着金融资本的介入,信贷主体也由农户、种植户逐步扩展到了花木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园艺场等。目前,温江区金融机构对花木产业贷款余额已达51273万元,扶持总资产500万元以下的企业122家、500万元~1000万元的企业50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7家,建成上规模上档次的花木专业村、花木专业化特色品种示范基地39个,建成花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30家,会员2800余户,带动农户1万余户,带动花农近8万户,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花木产业群。

金融产品不断创新。自2003年开始,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温江区农村信用联社对62户农户率先发放了182万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用于发展花木生产。2005年用花木大树作抵押,尝试推出了花木抵押贷款。从2009年起,温江区其他各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介入花木信贷市场,针对花木产业创新推出了多款金融产品。

1.创新农户贷款。目前,温江区从事花木种植的农户不仅可以从涉农金融机构获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高授信额度已提高至10万元)、农户经营贷款和农户“联保联贷”贷款,也可以用房屋产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作抵押(但需要担保公司担保)获得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模式下的银行贷款累计发生额为7.84亿元,支持农户种植花木面积达到7.76万亩。

2.对花木种植大户开展大树抵押贷款。花木种植大户可直接以种植的大树作为抵押品,经具备资质的中介机构评估,县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登记,向金融机构申请花木抵押贷款。截至2012年末,温江区各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花木抵押贷款500余笔、金额2.53亿元,余额0.39亿元。

3.向园艺场法人发放个人经营性贷款。目前在温江区注册的个体园艺场有近3000家,相比花木企业,园艺场规模较小,有效抵押物相对不足。针对这一特点,多家金融机构充分运用个人经营性贷款适用面广、审批手续相对简便、贷款用途多样、门槛较少较低的特点,采用第三方担保或与担保公司合作等担保方式,向园艺场法人发放最高授信额度达1000万元的个人经营性贷款。截至目前,区内9家金融机构累计向389个园艺场法人发放个人经营性贷款4.28亿元,支持扩种面积达2.3万亩。

4.为花木企业量身定做特色金融产品。2009年以来,多家金融机构为花木企业量身定做了多款具有“短、平、快”特点的金融产品,满足了花木企业不同额度、不同环节的资金需求。目前,针对花木企业的信贷产品有花木企业“联保联贷”、花木企业小额信用贷款、花木抵押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网贷通”、“苗贷通”、“益农贷”、法人资产抵押贷款和中小企业信贷工厂等。同时,各金融机构针对花木产业的授信额度不断放大,如中行、建行、农商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将对花木企业的授信额度由开办时的100万元放大到了目前的3000万元,个别金融机构将贷款期限放长到了5年。截至目前,区内金融机构累计为花木企业发放各类贷款已超过5亿元,支持扩种面积达到4.5万亩。

花木信贷担保体系逐步完善。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花木受自然条件和种植技术的影响较大,而且流动性强,价格变化也大,客观上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适当引入公司担保机制,提高贷款的安全系数是目前金融机构的普遍选择。

为破解花木产业融资瓶颈、拓宽花木企业融资渠道,2009年,温江区政府出资1.7亿元成立了成都市唯一一家区级政策性农业担保机构——成都市温江区三联担保有限公司,主要为涉农企业、集体经济组织、个体经营者、农民个人提供融资担保和其它中介服务。截至目前,该公司在保额已达到4.17亿元,其中针对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涉农担保贷款余额超过3.5亿元,对完善温江区农村资本市场、将农业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本发挥了较大作用。在三联的带动下,成都市农业担保有限公司、成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专业化担保公司开始介入温江区花木担保市场,在保额已达到5.3亿元,完善的花木信贷担保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采用专业担保公司担保的做法较为成功的有华夏银行西区支行和温江邮储银行。前者将农户单户贷款金额放大至1700万元,期限2年,抓住了一大批花木种植大户及龙头企业,短短一年时间,贷款规模就突破3亿元。后者对个体400万元、小企业1700万元以上的农村生产经营贷款由省分行批,上不封顶,一户一策,审批速度较快,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专业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中,单户个体贷款上限各行从100万元至1700万元不等,小企业从1000万元至2000万元不等,期限目前均为1年,利率上浮30%以上。

“银花合作”绿意无限

“银花合作”透射出银行业绿色信贷发展的巨大潜力。通过金融支持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区域特色经济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区域金融也由此培育出了巨大的市场。

“银花合作”中也存在一些风险因素,如花木行业的经营风险、贷款自身存在的操作风险、贷款还款保障度不充足的风险、花木贷款专营团队建设薄弱的风险等。

银行支持服务花木产业持续发展,一是要打造专业化的产业专家团队,二是要提供更加契合花木产业经济特点的产品与服务,三是要把握花木产业特有的风险点,四是要选择性地支持产业链条中的优质群体,五是要大力开展与成都花木交易所的合作。

成都花木交易所为“银花合作”带来了新的合作方式和合作内容。

篇(3)

全球经济化化的环境下,各国在对可持续经济的发展研究有着进一步的深化,在中国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兴业银行为首,以经济杠杆和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的绿色信贷,在金融行业以及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有着保障作用。本文以兴业银行为例通过理论层面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的发展研究分析。

1绿色信贷的主要特征体现以及发展的重要性

1.1绿色信贷的主要特征体现

绿色信贷其实质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国家担当的体现,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高速建设,我国大中城市正在面临的令人憎恶的雾霾、温室效应和沙尘暴等恶劣的天气现象,而由于环境污染带来的心情不悦、生活不便以及疾病更是令人担忧。所以绿色信贷的发展就显得必不可少,其特征就体现在正义价值的层面。这一正义价值就是实质正义价值,并非形式正义的反面,是在这一基础上为多数人公平正义而体现的,有着个体差异性的理论,绿色信贷对这一个体性差异有着突破。在实际信贷过程中有所体现,正如股份制商行对盈利和社会整体利益的需求的结合予以充分考虑,并采用不同金融方式方法,对贷款给污染性行业进行严格的控制。

1.2绿色信贷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口号也为人们所了解。这也是近些年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的一条主线,因为鼓励绿色借贷不仅仅是政府积极回应了我国广大人民对环境污染问题和低碳环保的呼声。也是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新,能有效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模式改善。从投资角度来说,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就能对投资结构的优化有着积极作用,有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积极发展绿色信贷对金融结构的优化有着重大调整作用,不单单有利于环境进步,而且有助于金融创新总体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的推动金融行业的发展。

2股份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现状———以兴业银行为例

截至2015年12月末,兴业银行累计为众多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提供绿色信贷融资8000亿元,绿色信贷融资余额达到3942亿元,比年初增加982亿元。绿色信贷客户数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绿色金融客户数达到6030户,较年初新增2796户。作为国内绿色金融先行者,2006年兴业银行以节能减排融资业务为切入点,率先开辟国内绿色金融市场,十年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寓意于利”的特色发展之路。其绿色金融业务已成为整个兴业银行集团的品牌和优势,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是兴业银行一直秉承的三大绿色发展原则,涵盖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碳减排、固体废物污染减排、减少液体废物排放、能源污染和化学性物质排放、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项目类型及涵盖节能、工业、建设、交通等各个社会不可缺少的行业,且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突破。兴业银行在逐渐的摸索形成多种权益类产品融资产品融资业务包括能源合同管理、碳资产和排污权质押、特许经营权质押等,目前在表已知的金融服务包括提供资金抵押、清算、质押、存管、融资等。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绿色金融产品链,在交易业务中主要以碳排放交易为主,在此期间与7个碳交易发达发展中国家试点地区达成合作,在国内形成了大大小小11个排污权点。但就目前中国情况而言,其碳交易也只在几个试点范围内进行,整体活跃度还是较小,价格仍然保持在低位运行。而我国相关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碳排放权没有配额的限制,也没有标准排放水平,社会公众没有积极性去购买碳排放,因此相应的此类企业的金融服务及产品充满了巨大不确定性。所以各银行在绿色借贷开展上缺乏动力支持。

3股份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当中的问题分析

从以上以兴业银行为代表的我股份制商行绿色信贷的运行现状来看,其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绿色信贷核心其问题是地方的干扰性过强。当前的企业仍然重视的是高利润以及高回报,双高项目也是当前地方政府的税收的主要来源。因为绿色GDP的发展观实施还没有得到国内全面深入,受到我国的地区性的因素影响,绿色信贷在具体的落实上比较缺少共享的信息披露机制。目前地方政府大多是通过提高经济绩效来完成上级的考核任务,为了工业领域的方面发展不惜牺牲环保产业。在受到地方政府的因素干扰下,绿色信贷的资金就向着双高项目流入,绿色信贷良性发展便受到了很大的阻碍。绿色信贷的发展并没有统一性的标准,如兴业银行有专门信贷风险团队,并专门设立了环境以及社会风险控制部门,但这些在地方的银行就显然没有优势。其主要原因是绿色信贷体系不完善,绿色信贷的理念在股份制商行及其他银行中的应用不广泛等。由于我国目前绿色信贷的发展并没有统一性的标准,发展上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绿色信贷的政策制定上过度综合化以及原则化,指导性和操作性都不强。各股份制商行也只在自己理解下出台本行的绿色信贷审核标准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企业的环境污染信息比较少,在信息的时效性以及针对性方面也不强,这就必然不能适应信贷审查的实际需要,对绿色信贷的进一步实施就形成了很大阻碍。绿色信贷的产品没有创新。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这创新层面还有着诸多的不足。主要是在绿色信贷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当前的银行绿色信贷的人才结构不能有效满足实际的需求。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银行的社会责任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等。这些创新问题就会对我国的绿色信贷的发展有着很大程度影响。

4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措施实施

4.1充分重视绿色信贷内控制度完善建立

具体的措施实施,就需要股份制商行建设绿色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结合信贷的总则以及本行的信贷要求等,对绿色信贷的发现以及内控的流程加以明确化,对绿色信贷的技术更新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对信息的沟通机制和审批制度的建立要能完善化实施,对污染企业的行业的信贷评估审核标准要严格要求。做好绿色信贷风险的应对策略,以及建立过硬的环境评估和监测系统银行实施环境融资政策时,要将法律作为制度保障,这是保障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规,结合环境融资的实施情况,将法律法规的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得以鲜明呈现。国家也应构建完善的环境融资规范体系,积极建立银行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银行评贷以及审贷提供有力支持。

4.2加强绿色信贷的激励问责机制的完善建立

绿色信贷的发展需要各地政府部门和股份制商行一起努力,结合实际情况出台针对性以及适用性的绿色信贷激励以及问责机制,对违法企业的贷款行为要进行追究以及处罚,对有显著成就的银行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重视对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加强专用室,构建日常信息传输平台,对企业环保审批以及认证和环保事故等相应的信息最好能纳入到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当中去,这样才能使绿色信贷的走向明确化。

4.3充分重视对绿色信贷业务人才的培养和产品创新

绿色信贷政策实施要能建立专门机构,并要配备复合型的人才。股份制商行要及时建立绿色信贷专门制度以及宣传教育机构,将人才储备的相关工作做好,这样才能有助于绿色信贷业务的服务质量水平提高。同时,也要加强对绿色信贷产品的积极创新,结合本行的发展情况推出新的绿色信贷产品,如个人绿色信贷住房贷款产品,以及绿色信贷节能环保车贷款产品等等。借助产品的进步来推动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并能有效为我国的绿色信贷更好开展提供条件,积累丰富的经验。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绿色信贷的政策上以及发展的模式上等诸多层面充分考虑。通过此次对股份制商行绿色信贷的发展问题的探究,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措施,对解决实际的绿色信贷发展问题就能提供有益思路。希望能在此次理论研究下,对实际绿色信贷发展有所裨益。

作者:胡易明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晓明,应鸣岐,王靖添.绿色信贷在交通节能减排方面应用现状和建议[J].现代管理科学,2016,(09).

[2]李虹.滨海新区碳信贷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篇(4)

近年来,由于环境恶化、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异常日益引起了各国的热切关注。特别是去年年底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再一次让大家的目光聚焦在温室气体的调控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之上。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更应承担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在实践中,商业银行往往为了赚取短期利润,忽视环境因素进行不当的贷款和投资,从而加剧了企业恶化环境的行为。发展绿色金融的途径,不仅肯定了金融对环境保护和资源配置的积极导向作用,而且也为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和途径。

一、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效益分析

(一)风险分析

成本的增加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最大阻碍,这种成本的增加主要存在于短期。首先发展绿色金融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额外的贷款成本。银行甄别企业客户是否有污染环境的行迹,需要对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管理及监测。节能减排融资项目一般期限长、专业性强,商业银行甚至可能需要聘请专业的环境风险管理咨询公司对项目进行长期评估和检测。其次影响环境的项目,商业银行不再给予融资支持,也会缩小其信贷规模,从而降低盈利性。另外,由于大多数的绿色金融项目目前还比较缺乏经济性,在实施绿色金融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二)收益分析

发展绿色金融从长期来看是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的。一方面随着我国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面临强制治污改造的风险也越大,商业银行慎入此类项目,严格执行绿色信贷政策,可以有效优化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和质量,提高银行防范环境风险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履行环保职责可以通过外部经济的传导作用为社会带来更大的福利,并且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美誉度。市场竞争中,很多银行在体制、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加大革新力度,以不断地金融创新为手段,努力降低风险,提高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提升竞争力。银行的形象、品牌、信誉也是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承担社会责任是提升这些软实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商业银行不是慈善家,也需承担社会责任,在成本和利润并存的情况下,需要找到既符合环保需要,又能够带来收益的模式,这就是未来绿色金融发展的途径。

二、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现有途径

(一)绿色信贷

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绿色信贷政策的推出得到了各商业银行的积极响应,如中国工商银行于2007年9月率先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信贷“环保一票否决制”,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不发放贷款,对列入“区域限批”、“流域限批”地区的企业和项目,在解限前暂停一切形式的信贷支持要求。招商银行也于2007年对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和电力等“两高”行业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强化准入要求,严格授信条件来确保贷款企业的较高的产业效率以及较小的环境污染。2008年11月,兴业银行宣布采纳《赤道原则》,成为我国第一家赤道银行,2009年12月,首笔适用赤道原则项目――福建三明的华电永安发电2×300MW扩建项目正式落地。据中国银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商业银行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放中长期贷款22503.2亿元,增幅比2007年下降0.19个百分点,贷款呈总量上升、增幅下降之势。绿色信贷目前只是取得了局部性、阶段性成果,由于政策本身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

(二)兴业银行CHUEE项目

2006年5月,兴业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以下简称IFC)合作推出了能效贷款的创新型金融产品,签署了能效效率融资项目(简称CHUEE)合作协议。IFC通过给兴业银行提供风险分担机制、为市场营销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援助,能够使得客户和能源最终用户得到所需贷款、节能的项目服务以及技术援助。针对中国在节能技术运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融资需求,IFC创造性地引入贷款本金风险损失分担机制。根据合作协议,一旦产生不良贷款,将根据约定比例分担贷款本金损失,IFC对第一损失(总费用以内10%的损失)承担75%的损失,对第二损失(其他的90%的损失)承担40%的损失。相应的,兴业银行对第一损失承担25%的损失,对第二损失承担60%的损失。从而实现以2亿元的风险担保额,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的能效项目融资贷款组合。IFC提供的贷款风险分担机制,使银行以较小的成本,研发新的贷款产品(如设备按揭贷款、设备供应商贷款和能源合同管理贷款等),拓展新的营销渠道,并改变了以往局限于抵押品,而今基于客户现金流的信贷方式,进行风险定价而不是单纯的风险规避等,从而使能效融资模式更具商业性、推广性和可持续性。截至2009年11月末,兴业银行累计发放节能减排项目贷款187笔,累放金额137.37亿元。

(三)民生银行“碳金融”模式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在2012年之前不需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下项目的开发,我国目前的碳金融业务主要就是CDM项目的投融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的交易以及相关的金融中介服务。银行得到了CDM项目就可以得到该项目下的融资收益和融资财务顾问收益、谈交易衍生收益,吸引众多银行纷纷投身于这一业务领域。民生银行在碳金融方面先行一步,将节能减排贷款与碳金融相结合,创新推出以CDM机制项下的CERs作为贷款还款来源之一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碳金融”模式,为承担信贷资金配置的碳约束责任的银行提供了新的选择。2008年民生银行新发放(含续授信)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产品推广信贷支持23 笔,贷款额24.46 亿元。兴业银行依托能效融资项目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创新金融工具,成功运作碳减排贷款业务,开发针对碳交易买家和卖家的两大产品系列。另外,北京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诸多小银行也已经开始试水碳融资业务。

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均在2007年8月推出了“二氧化碳挂钩型”人民币/美元理财产品。挂钩标的是ECX上市、交易非常活跃的欧盟第二承诺期的EUA期货合约。中国农业银行在总行成立了投资银行部,与湖北、四川等多个省份的十几家企业达成了项目合作意向书,涵盖了小型水力发电、水泥回转窑余热发电、炼钢高炉余热发电等清洁发展项目。目前,国内很多银行也开始触及碳金融市场,由于获取的是间接效益,信贷风险较大,其实银行的支持力度很低。不可否认,通过发展碳金融交易不仅可以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收益和机会,而且也是未来绿色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措施建议

1.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对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进行政策性倾斜。政府应制定激励机制,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兼具短期带动经济增长和长期促进经济转型的双重社会功效,也有助于“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国家的有关部门应出台合理的优惠政策,通过提高收益降低成本来对商业银行进行必要的鼓励。例如可以采取在绿色金融发展项目贷款额度内存款准备金要求的适当减免,加大项目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降低绿色金融项目的贷款资本金要求等措施以促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向绿色金融领域倾斜。

2.商业银行应转变观念,进行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商业银行已开始逐渐认识到发展绿色金融在拓宽利润来源、提高竞争实力的同时,有助于树立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层要在战略上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组织机构的健全,通过改制现有的机构或者成立新的机构,专门负责绿色金融的发展。兴业银行已经先行一步,成立了可持续金融中心,以求为可持续金融业务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人才方面,商业银行可通过新人员的招募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的重组和培训,逐步构建适合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团队。

3.进行各种金融产品创新

(1)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对于一些社会效益较好但却需要动用大量资金的环保项目和生态工程,可由银行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金融环保债券来解决。所筹资金可通过优惠贷款提供给企业,支持其研发绿色产品,从事生态农业生产,实现生态工业加工,开展绿色营销活动。

(2)进行个人消费金融产品创新,鼓励绿色消费。2010年1月,兴业银行联合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国内首张低碳主题认同信用卡――中国低碳信用卡,这标志着商业银行开始将节能减排从企业项目领域引入到个人消费领域。商业银行通过个人消费产品的创新,既可以促进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吸引社会民众广泛参与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切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良好的环境与社会效益。

(3)结合节能减排项目货款、开展碳权质钾融资货款。只要银行与CDM业主及发改委三方约定,客户出售CERs所获得的资金只能进人指定的帐户,并在客户不能偿还贷款时,贷款银行有权处置客户获得的CERs。商业银行以碳权质押,对CDM项目提供贷款支持,不仅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

(4)积极创新其他碳金融业务模式。利用商业银行下属的金融租赁中心或者与专业的租赁公司合作,为CDM项目建设阶段的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作为CDM项目的咨询顾问,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通过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有效管理CDM项目下的资金流动,担当CDM项目的资金管理人;发挥托管各种基金的经验优势,参与托管正在快速成长并大规模进入我国的碳基金等业务都是商业银行可以尝试的。

参考文献

[1]刘青,刘传江.低碳经济与绿色金融发展[J].今日财富.2009(7):51~54

[2]申益美,谢恒.绿色金融:绿色经济新的增长极[J].企业家天地.2009(11):12~13

[3]赵静.实施绿色金融措施保护环境概论――以英国“绿色金融项目”为例[J].法制与社会.2009(2):132~133

篇(5)

一、绿色信贷的内涵

关于绿色信贷的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而言,绿色信贷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阐释:第一,绿色信贷就是要让银行业承担起督促企业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改变粗放经营模式的社会责任,使经济社会在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银行业在督促企业改变经营模式的同时,其自身也必须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绿色信贷则可以成为其践行这一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实践

1.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工商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规模最大。截至2010年6月末,该行支持的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余额达4200多亿元。2012年2月24日,在中国银监会主办的《绿色信贷指引》新闻会上,工商银行信贷部高层领导透露,截至2011年末,该行在生态保护、清洁能源、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四方面的绿色信贷余额就已经达到2900多亿元。

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在近三年中也增长迅速。见表1。

表1 2009年~2011年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绿色信贷贷款余额统计表

数据来源:通过对2009-2011年度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公布数据整理而得。

从表1可以看到,近三年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除2010年中国建行以8.12%的速度增长以外)几乎每年都以两位数比例增长。截至2011年末,这两家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绝对数都已经超过2000亿元。

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绿色信贷投放规模较大。2010年,浦发银行投入节能环保行业贷款为214.61亿元,当年退出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存量贷款227亿元。截至2011年末,该行中间信贷贷款发放超过10亿元、能效贷款达到近10亿元,全行三年累计发放绿色信贷超过1000亿元。

2009年,兴业银行全年共发放节能减排贷款金额165.8亿元。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兴业银行已累计发放绿色信贷融资2857笔,金额达1290.08亿元。

2.产品种类不断创新

在产品种类创新方面,兴业银行是先行者。2006年5月,该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联合在国内率先推出能源效率融资项目,主要支持中小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项目的融资需求。2008年2月,兴业银行与IFC签订第二期合作协议,将融资适用范围从能源效率项目扩展至所有节能减排的相关项目。

浦发银行则在2008年首推《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旨在为国内节能减排相关企业和项目提供综合、全面、高效、便捷的综合金融服务,形成了业内最全的、对绿色产业链上下游全面覆盖的金融产品体系。该绿色信贷产品已于2009年成功实施。2011年,该行在其绿色信贷体系中增加了“合同能源管理”这一新产品,该产品在短短半年内使得三四十个大型项目稳步推进。此外,浦发银行还积极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开发新的绿色信贷产品,例如和法国开发署合作开发的中间信贷贷款产品,以及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推出的能效贷款产品等。

国有商业银行也不断进行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2010年,建设银行将其绿色信贷产品覆盖面扩展到了文化产业,为文化创意、动漫影视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信贷支持。同年,建设银行在同行业还率先创新了新农村建设贷款产品,重点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安置改造、土地综合治理等项目提供金融服务。

中国工商银行则以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技术产业作为创新绿色信贷政策的切入点,积极拓宽节能环保信贷项目的发展领域。近年来,该行加大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力度,于2009年在江西专门推出了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国内保理业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难点分析

1.商业银行信贷评级难以做到细致化

篇(6)

如今,全球被一股绿色的浪潮包围,这就是“绿色金融”。它从环境保护的角度重新审视金融行业的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所处地位和承担责任,研究各种金融工具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因此绿色金融又被称为可持续金融。不同于政府的强制约束和限制,绿色金融侧重于通过税收和价格等经济杠杆来引导资金融通,提高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企业的污染成本,以事前控制代替事后惩罚的方式减少环境污染。即要求金融行业将环保意识贯穿其整个经营活动,在业务设计和运作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社会资源资金的合理引导分配。

一、绿色信贷的涵义

一般认为,绿色金融由三大部分构成,分别是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其中将环保意识纳入金融核心最强有力的体现就是绿色信贷。绿色信贷属于可持续金融的范畴之内。早期,西方发达国家将考虑环境因素的放贷称作“道德投资”,也就是现今熟知的“绿色投资”,表示信贷资金只流向有主动意识承担环保责任的项目或企业。当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重视这种投资理念时,一些准则应运而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赤道原则”。它是由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在2003年推出的信贷指南,意义在于辨别、分析和管理金融机构在项目融资中的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至今已有诸如花旗、汇丰等大型银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遵循该原则,履行社会责任。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本文讨论的绿色信贷是指,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过程中,对利用新能源、从事绿色生产的企业大力支持并施以优惠政策,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及破坏环境的企业实行资金控制,抑制其盲目扩张。

二、绿色信贷理论基础

1、商业银行的环境风险管理

在环境问题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有很多因素造成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环境的外部性带来了市场失灵。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政府不仅要运用法律、政治等手段对市场失灵进行调节,还应通过经济手段来约束规整企业的生产活动。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即是在这种理念下,政府出台的一种调节市场失灵、形成环境污染价格的一种经济手段。因此,绿色信贷作为经济手段的提出,与政府的直接管制形成互补,双管齐下。商业银行在放贷之前,通过对企业环境影响的调查和评估,判断该企业的环境友好程度,对未通过环保部门审批的项目或企业不予贷款。并且,从借贷资金规模、利率等方面加大对相关新能源、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绿色项目的扶持以及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打击限制,实行奖惩分明的借贷制度。由此,企业治理污染的激励得到了强化,排污成本内部化的目的更容易实现。

2、环境污染与金融机构的环境责任

在各国企业兴起环境责任的热潮中,以商业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也行动起来,将环境保护纳入机构的能力建设中。除了类似于企业的环境责任即自身的节能减排外,作为特殊的企业,金融机构应尽的义务还在于: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对资金进行合理配置,以便实现社会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追求盈利性、保护股东及存款人收益的同时,进行道德思考,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帮助。金融是一国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工具,自然,在环境污染整治中,它也要发挥重要作用。比如《赤道原则》的推出,这对整个银行界来说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三、绿色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问题

(1)可操作绿色信贷标准法规的缺失。之所以说中国绿色信贷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比国际上较成熟完善的《赤道原则》,国内《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等系列有关绿色信贷政策还只是综合性、原则性的行动规则,内容大而泛之,缺少具体的放贷指引或环境风险评定、管理标准。各大商业银行在宏观指导下,虽然出台了相关制度规定,但由于关键概念不统一(如环保产业的界定等),执行速度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绿色信贷专业人才的缺口矛盾。虽然国内商业银行都意识到绿色金融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大部分环境管理还是分配到传统信贷业务部门进行操作。因此,相比起国外环境专家和信贷专员的配合,国内绿色信贷执行者缺少相关专业背景,还需学习环境风险在信贷评估、审批流程中的实践应用,提高绿色信贷政策的效果。

(3)政府相关奖惩制度的缺失。环保执法活动开展速度缓慢,绿色信贷在商业银行内难以贯彻,绿色生产在企业内难以持续,这些现象都可以说明:现有的奖励或惩治机制无法对绿色信贷相关利益体产生威慑作用,达到预期效果。环保当局对排污企业的经济惩罚最高也只有10万元,这对排污企业来说,损失并不大。

2、原因分析

(1)绿色信贷与短期经营绩效的冲突。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来自于大量的存款贷款差额,大客户带来的高额信贷利润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诸如钢铁、煤炭等国家经济支柱行业虽然有高利润,但往往也是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商业银行在响应绿色可持续信贷发展的同时,如果严格执行环境评估制度,控制对污染企业的贷款,无疑会大幅削减其信贷利润。另外,如果骤停对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贷款,势必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停产,由此对放贷银行带来更大的违约风险。因此,在中国信贷市场上,绿色信贷开展并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可见的预期收益。若对污染企业惩罚不到位,在环境评估审查成本增加的基础上,绿色信贷反而会成为商业银行短期经营绩效受损的源头。

(2)绿色信贷与地方政府业绩的冲突。商业银行作为节能减排活动的主力,绿色信贷的推行不仅是中央政府的要求,也是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来自各方的阻挠,比如地方政府。这是由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与环境的矛盾所决定的,可以从两个层次理解。第一,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有包庇纵容的倾向。在企业环境污染还没有明确衡量指标的前提下,地方GDP增长这一经济指标成为考核当地政府绩效的主要指标。第二,商业银行难以保持对地方政府的独立性,商业银行的企业性决定了它在地区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行政支持和政策倾向。为了保住自身利益,当地政府往往会向银行施压,进行行政干预。商业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压力负担下,只能向污染企业大开绿灯。

(3)绿色商业银行与非绿色金融机构的冲突。如果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可以按照绿色信贷的要求,进行环境评审,严控排污企业的信贷规模,那么整个信贷市场就是有效的,不会存在资源配置的浪费或资金价格的扭曲,商业银行可以在规避环境风险的基础上,实现有效长足发展,既符合绿色金融的要求,又满足自身经营需要。但这只是理想状态,实践表明,并非所有商业银行或融资机构都能切断排污企业的资金供给,大家都抱着自欺欺人的心理,认为污染企业总会得到其他商业银行的支持,在结果不变的情况下,与其让出本行客户资源,不如继续与排污企业合作,保持市场份额。由此可见,资本的逐利性对信贷市场的良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进一步发展中国绿色信贷的政策建议

1、完善发展绿色信贷的宏观体系

《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中首次将“从环境监管角度强化信贷安全,以严控信贷管理扶持环保工作”作为商业银行的工作重点提出,并对其绿色信贷政策提出了具体要求,就金融监督管理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的协作联动机制做出了明确安排(宏观体系总结如图1所示)。

2、改善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

(1)构建并完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中国商业银行要想贯彻落实绿色信贷的发展,打造绿色金融,最紧要、最关键的环节就在于将社会环境因素融入风险管理过程中,建立一条完善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国内商业银行应将环境风险考察判断作为信贷环节的第一步加以重视,对企业环境风险的监查要贯穿始终。如图2所示,整个环境风险的管理应出现在每个环节,特别是贷款发放后,更要跟踪监测该企业的污染排放情况,一旦出现违法污染,要强制其整改。

(2)实施绿色信贷的人才培养战略。绿色信贷发展需要的是熟悉金融、环境、法律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一项全新业务,国内商业银行较难找出大批能胜任的人才。因此,要想加快绿色信贷的发展步伐,一方面应加强对内部职员的培训,一方面应加强对外交流,引进相关专家,从中国实际出发,处理融资过程中资金投放于环境影响的关系。绿色信贷是传统信贷业务的延伸和扩展,对资金运用及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前提下,信贷工作者的培训重点应放在行业划分、环境评估和风险判别等内容上,并兼顾强化信贷管理、资金风险控制等传统难点,实现绿色信贷知识的全面掌握。

(3)设计和研发绿色信贷产品。现阶段,对绿色信贷概念解读最为流行的是:仅仅通过借贷资金规模的改变来影响特定企业或行业的经营发展。事实上,绿色信贷的内涵远不局限于此。在环保意识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商业银行应借助绿色概念,创造更多信贷产品或金融工具,拓宽利润渠道,这也是绿色金融的意义所在。在单纯资金放出和回收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不利于其信贷风险的管控。因此,今后绿色信贷产品的发展应该还遵循变“被动”为“主动”的思路,借助政府政策支持,设计资金的多种运用模式。

3、完善相关外部配套措施

(1)完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的法制体系。目前,国内出台诸如《环境保护法》、《水资源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政策落实效果并不理想,还停留在指导性原则上,真正实施起来还是会遇到很多障碍。若要从根本上改善绿色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就要按照“使用者付费”的思路,明确规定企业、政府及商业银行等利益相关提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责任和权力。

(2)提升绿色信贷相关标准的可操作性。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涉及很多操作标准的问题,而目前有关绿色信贷政策的标准还很不完善,只是把绿色信贷政策大体的框架构建起来了,很多的细节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事实上,国家环保总局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联手其它经济部门、国内行业协会、国际组织,积极酝酿绿色信贷可操作性政策,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环保信贷准则即赤道原则及其主要行业的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污染行业信贷指南等,以期制定出适合中国的绿色信贷标准。

(3)建立环保信息库。为了加强企业环保信息的管理,方便绿色金融发展相关单位的交流沟通,环保部门应建立一个详尽、动态的数据库,为商业银行放贷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的征信管理系统就是一个现实可操作的模板。全国征信系统是国内信用体系的基础,囊括了个人和企业的各种信用记录,但从开发至今,该系统并没有得到有效应用,还停留在供信息查询的简单阶段。借此绿色信贷发展的契机,应该把信用数据库建立成更高效、便捷的数据平台。

(4)建立绿色信贷激励与约束机制。政府环保部门必须与政府监管部门共同努力,建立有效商业银行实现绿色信贷政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为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提供动力和压力。其中,不仅要有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或企业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的措施,而且还要有对切实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的政策。

【参考文献】

[1] Benjamin J. Richardson Professor Osgoode Hall Law School, Toronto, The Equator Principles: The Voluntary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Finance, European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November 2005.

[2] Eran Feitelson, An Alternative Role for Economic Instruments: Sustainable Finance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Vol. 16.

[3] 于晓刚:中国商业银行环境(2009)NEO报告[M].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

[4]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出版社,2007.

[5] 庇古:福利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2007.

[6] “中国金融、环境与和谐社会”研讨班:日本瑞穗银行与赤道原则[Z].2006(12).

[7] 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中图分类号:PT42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387-01

前言

印刷行业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中国四大发明中就有两项与印刷有关,造纸、活字印刷。它不仅是工业,更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作为全球重要的印刷加工基地,中国势必要跟随环保潮流的发展,绿色印刷正逐渐得到业内人士高度重视,实现“绿色印刷”,已成为中国印刷业面临的历史责任,也是世界印刷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国内的印刷企业是否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都必须要加速解决企业自身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打造超值的“绿色印刷”。

第一章 绿色印刷简介

1.1 绿色印刷定义

绿色印刷是指采用环保材料和工艺,印刷过程中产生污染小、节约资源和能源,印刷品废弃后易于回收再利用再循环、可自然降解、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印刷方式。

1.2 绿色印刷的主要特征

(1)在满足信息识别、保护、方便、销售等功能的条件下,应是材料用量最少、工艺最简化的适度印刷;

(2)印刷材料对人体和生物应无毒无害,材料中不应含有有毒物质或有毒物质的含量应控制在有关标准以下;

(3)在印刷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均不应对环境产生污染或造成公害,即从原材料采集、材料加工、产品制造、产品使用、废弃物回收再生,直至最终处理的生命全过程均不应对人体及环境造成公害。

第二章 国内外绿色印刷发展现状

2.1 国外绿色印刷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国外纷纷出台绿色印刷的标准及认证,控制有害材料的使用。为控制污染,一些国家已经制定了如《劳动卫生法》、《有机溶剂排放法》等一系列法规,规定了印刷耗材和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在美国,印刷机的溶剂型油墨换成了水基油墨,将传统的丝网印刷网版清洗方法改进,选择更加匹配的有机溶剂,以及乳胶清除设备,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减少印刷过程中有毒物质的产生。

在澳大利亚,印刷企业采用智能电表监测电费,印刷中使用无水胶印工艺,不仅能带来更加锐利的网点呈现、更明亮的色彩和更快的印刷速度,而且具有减少排放的优点。

日本已经建立完整全面的节能减排体系,不断推出的新型环保油墨,为单张纸胶印油墨,日本政府出面协助中小型企业,给他们提供测量和更新的免费咨询服务。英国早在2000年6月就立法禁止用溶剂型油墨印刷食品包装薄膜,其国内60%的印刷品采用无醇或少醇油墨印刷。

德国工业协会制定了印刷业低碳发展指导方针,在2010年初作为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的标准出版,将其成为评价能耗和效率的重要基础。

2.2 国内绿色印刷发展现状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绿色印刷起步比较晚,但近些年来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也蓬勃发展起来,制定绿色印刷的相关措施优先在中小学教材印刷中展开,并逐步向政府采购产品印刷、食品包装印刷等领域推广。

首先是印刷耗材的绿色化。印刷中所使用的油墨是最大的污染源,每年由传统油墨引起的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量达到几十万吨,严重污染大气,损害人体健康。国内制造商研发出多种环保型油墨,目前国内多家企业已经实现了环保油墨印刷,但是在高速印刷的适应性、产品质量上还没有明显的优势。纸张是印刷厂用量最大的耗材,国内企业目前大多数从经过国际森林管理委员会(FSC)认证、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纸厂购买纸张,这些纸张印刷性能极佳,机械加工性能很好,而且降解回收性好。印后环节书刊装订胶的使用也至关重要,印后装订胶黏剂分为EVA和PUR两种。其中EVA热熔胶内部添加的抗氧化剂和树脂成分等若有差异,其安全性和挥发性就不同。从安全角度考虑,现在粘接书刊本册都开始使用粘结力强、熔点低且无气味的PUR热熔胶,对环境污染也较小。使用PUR热熔胶可以减少用胶量,用于精装,更可以节约成本。

其次是印刷工艺绿色化,目前柔性版印刷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柔性版印刷的价格低廉,易采用多种组合工艺加工模切一次成型,承印材料广泛,速度快,产量高。在我国,与之配套的设备器材的研制开发与生产柔版印刷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但国产柔印机在设备的先进性、工艺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用寿命、耐用性和精度以及应用范围等方面同进口柔印机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我国印刷业普遍采用的是激光照排技术进行计算机直接制版,但因其基于感光成像原理而存在感光、显影、定影、冲洗等复杂过程和繁琐工艺,废液排放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而且该技术一直为国外垄断,所以存在成本高、耗时长等问题。我国中科院化学所成功开发出“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彻底摒弃了感光成像的思路,彻底克服了感光冲洗过程带来的化学污染问题,使制版过程绿色环保,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

第三章 推动绿色印刷的大力发展

从国家战略而言,绿色印刷符合生态文明,绿色印刷的标准和相关政策会随着绿色印刷的深入继续出台;从市场需求而言,承接海外业务、拓展海外市场必须实施绿色印刷,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承接国内印刷业务也对印刷产品提出环保要求,大力推动绿色印刷的发展势在必行。

推动绿色印刷,要会同新闻媒体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绿色印刷理念,宣传绿色印刷产,增强印刷企业包括社会对绿色印刷的认识,继续引领和指导印刷企业参加绿色印刷认证。要寻找绿色印刷的突破口,以点带面,在实现中小学教科书由获得绿色认证企印刷全覆盖的同时,加快绿色印刷的政府采购,绿色印刷的环境标志要从教材向包装装潢印刷产品过渡,可以首先在食品和药品包装上使用,促使印刷企业向绿色印刷转型。

要进一步加大柔性版印刷的试验,将出版物教材柔性版印刷的试验成果尽快应用于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大力推广柔性版印刷,印刷工艺更能体现环保意识,适时建立绿色印刷产品展示和交易中心的服务平台,使绿色印刷原材料、绿色印刷设备、绿色印刷产品更快地进入印刷企业。

要加大印刷产品的环保检测,规范质检站的环保检测程序,扩大质检站的印刷产品环保检测范围,不断增加质检站环保检测的品种数,适时提高环保检测的标准,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适时提高行政审批门槛,特别是对新办企业的设备提出绿色印刷的要求,引导中小型企业使用能耗少、效率高的印刷设备,倡导企业使用数字印刷机,建立中央控制系统、数字工作流程等先进设备或流程,引领中小企业选择更环保、更节能的设备。

结语

随着环保潮流的发展,绿色印刷将是整个印刷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从节能减排角度,凡有利于环境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今后必将有极大的发展前途。印刷企业要实现绿色印刷,除了企业的原材料环保外,还要保证整个产业链,整个行业都是绿色的。

参考文献

[1] 亓辉,龚亚辉.浅淡绿色环保印刷的材料及方式[J].印刷世界,2006,6(10).

[2] 亓辉,王君.网印环保印刷[J].网印工业,2009,17(3):44-46.

[3] 周梅.绿色环保印刷与环保油墨的发展趋势[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09,

篇(8)

一、国际绿色信贷的发展历程

绿色信贷的理念最早起源于欧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萌生阶段。1974年联邦德国成立了世界第一家政策性环保银行,命名为“生态银行”,专门负责为一般银行不愿接受的环境项目提供优惠贷款。80年代以来,美国的银行逐渐认识到自身在环境发展中的作用,1989年5月,美国CERES(Coalition for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Economies)投资集团发表并启动了对地球环境负责的“伯尔第斯原则”。二是起步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欧洲、亚洲、南美洲及东欧等国家的在经营中将环境政策纳入其中,标志性事件是1999年道琼斯指数创建的“环境可持续指数”和2001年英国金融时创建的专门反映环境部门的变化的FTSE4 商品指数。三是推广阶段。2002年10月,荷兰银行等9家金融机构在伦敦格林威治集会,并参考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制定的环境和社会政策,起草了规范金融机构在处理融资项目中所涉及的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时应遵循的原则,称为“赤道原则”,自愿接受该规则的银行被称为“赤道银行”。2003年6月,10家国际银行率先宣布实行“赤道原则”。2003年10月,日本的瑞穗银行宣布接受“赤道原则”,成为亚洲首批接受“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2008年,兴业银行正式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目前,全球已经有35个国家78家银行接受赤道原则。

二、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现状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从2005年底发展到目前,不足9年时间,发展理念、制度措施等方面尚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绿色信贷相关政策、制度逐步建立

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规定,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标志着我国绿色信贷的开始。2007年4月1日起,人民银行出台政策,明确指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企业审批信贷业务时,增加新的重要参考依据,就是要登录企业信息基础数据库中查到企业环保信息。2007年6月30日,人民银行指导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改进和加强对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金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2007年7月12日,人民银行、国家环保总局、银监会联合出台我国出台的“绿色信贷政策”――《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明确我国“绿色信贷”政策的总体要求。 2007年12月,银监会《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标志着绿色信贷这一经济手段进入到我国排污减排的主战场。2009年12月23日,一行三会联合《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明确信贷投放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加大绿色信贷和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2012年2月24日,银监会制定了《绿色信贷指引》,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以绿色信贷为抓手,积极调整信贷结构,有效防范环境与社会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2014年,人民银行信贷政策中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信要求,明确指出各银行业机构要建立和完善绿色信贷机制,不断提升对节能环保、循环经济、防治大气污染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绿色信贷力度逐步加大

2006年以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完善“绿色信贷”推进措施,严格落实国家一系列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政策。一是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逐步建立起信贷支持环保的长效机制。如建设银行2006年制定的《大中型客户授信审批五项基本原则》,在国内同业中率先提出并实施了“环保一票否决”信贷审批制度;二是开辟信贷绿色通道。如农业银行对于初次合作的重点项目,实行信用等级评定、授信、固定资产贷款合三为一,简化运作流程。同时,对部分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及项目实行利率优惠,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5%-10%;三是加大信贷“绿色产品”的供给。如2008年,浦东发展银行推出《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包括国际金融公司(IFC)能效融资方案、法国开发署(AFD)能效融资方案、清洁发展机制(CDM)财务顾问方案、绿色股权融资方案和专业支持方案。这是我国银行中第一个低碳经济的综合服务方案,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满足环保行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四是多种形式宣传绿色信贷理念。如2010年北京、湘潭等地商业银行以低碳银行论坛的形式推进绿色信贷,来营造绿色信贷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明确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及其相关业务的主管部门是银监会。

三、欠发达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信贷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目标还相差太远,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本文以LC市为例进行研究。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65.8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3%,在全省17地市中排第11名,属于经济欠发达区。同时,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量偏小,除人民银行和银监局两家监管机构外,有1家政策性银行、5家国有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银行、2家城商行、3家村镇银行、2家农商行和5家信用社。2013年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930.94亿元,占全省贷款余额达的2.95%,在全省17地市中排名为12名。2013年人民币各项存款贷额1930.94亿元,占全省存款余额的3.05%,在全省中排名为13名,也属于金融欠发达地区。

(一)经济增长模式不合理,严重制约政策深入推进

经济和金融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不够发达的情况下,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依靠银行间接融资,当地的经济结构往往决定银行投资方向。以LC市为例,该市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和城市化扩张期,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7%,增速为13.3%,高出轻工业3.1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1.5%,这比2012年还高1.95个百分点,同时比全省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低8.5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传统优势产业,重工业尤其高耗能产业占比较高,服务业等其他行业发展缓慢。经济结构现状严重制约银行业机构信贷结构调整,不易于绿色信贷工作的深入推进。

(二)外部惩处机制缺失,银行破解“囚徒困境” 难

银行业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与落实绿色信贷政策之间的博弈,削弱了政策执行实际成效。目前,出台的各种文件中“绿色信贷”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框架标准,缺少具体“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对银行执不执行绿色信贷不好判断,根据“囚徒困境”博弈理论,如果没有外界有效的惩处机制和手段,银行业金融机构不采取绿色信贷政策对其来讲是最优策略,因为如果自己根据政策文件制定相关严格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设置了非常严格的“绿色壁垒”,那么其他银行就有机会吸引部分高耗能的优质客户资源流失,尤其是在经济结构不合理、高耗能企业多的经济金融欠发达地区。外部惩处机制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绿色信贷”的普及速度。

(三)尚未形成激励机制,落实绿色信贷缺乏动力

环保项目具有“外部经济”的属性,虽然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未必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环保项目通常具备投资大,预期收益不确定等诸多特性,使得资本回报率偏低,银行业金融机构难以自觉执行绿色信贷。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这类似的准公共产品,政府应充分发挥其服务社会的职能,通过财政补贴或减免税收等多种方式,激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应过多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来强迫其履行义务。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绿色信贷”激励机制,一旦国家放松政策调控,银行业金融机构难以主动执行“绿色信贷”政策。

(四)信息共享渠道不流畅,绿色信贷执行成本偏高

目前,环保部门信息存在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高、缺乏地区性的“绿色行业”指导目录等问题,银行分支机构只能根据上级行确定的信贷投向和环保部门已查处的“两高”企业等信息确定信贷结构调整方向。而环保部门公布的“黑名单”之外的企业和项目是否真正符合国家环保标准,银行只能通过现查勘察、贷后跟踪检查等进行甄别。此外,目前我国银行业机构普遍存在缺乏绿色信贷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环境金融风险评估能力不足和社会中介力量等问题,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导致项目研判准确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信贷管理成本,扩大信贷风险,制约银行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

四、对策建议

(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循环发展

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打造特色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业、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和服务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鼓励优势骨干企业通过横向联合、纵向联盟等方式,兼并重组工艺技术落后企业,整合存量资源,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高端化、集中化和大型化。同时,实行严格责任追究制,将节能减排目标列入政府考核中,提高地方官员转方式、调结构的自觉性,真正实现以点带面,从而不断增强经济稳步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二)制定绿色监管细则,强化外部监督效用

借鉴在绿色信贷领域取得卓越成效的荷兰银行、瑞穗银行等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银行业机构践行绿色信贷政策的客观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符合国际和中国绿色信贷政策的管理指南,并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制定出差别化、具体化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和标准。同时,监管部门应将客户的环保情况作为客户办理、年审贷款卡的重要审查内容,通过完善绿色信贷基础审查信息,健全绿色信贷惩处机制,确保地方监管部门能够加强金融机构绿色信贷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管。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增强银行内在动力

政府制定相应扶持、激励政策,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调动银行业机构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引导银行业机构强化绿色信贷理念,加大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力度,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人才培养机制,将积极支持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企业项目转化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同时,政府应进一步营造绿色信贷的氛围,对开展绿色信贷工作取得卓越成效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四)完善信息共享机制,降低绿色执行成本

建立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反馈联系会议,由人民银行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及时通报相关情况。一方面银行业机构将行业环境风险的评估反馈给环保部门,以便于他们进行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环保部门积极承担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好甄别和监管作用,及时将环境违法的企业向银行金融机构通报,减少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绿色信贷的成本。同时,环保部门和金融机构相互提供业务培训,增加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的金融知识和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对耗能、污染风险企业的授信管理能力。

(五)建立退出保障机制,引导信贷退出节奏

建立健全退出补偿机制,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对需要信贷退出的行业和企业进行统一规划,使得银行资金逐步退出,避免银行资金同时抽出导致企业倒闭情况的发生。同时,政府专门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激励企业主动地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引导企业做好落后产能升级改造或淘汰,降低企业转型成本,避免突然提高企业融资成本而引发的其他连锁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尽力减少银行业机构信贷资产风险,为开展绿色信贷创造环境。

参考文献:

[1]卓尚进.创新发展绿色银行 助力建设美丽中国.金融日报,2013-6-5

[2]打造蓝色银行――建行聊城分行支持循环经济发展.金融日报,2011-7-29

篇(9)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规划是发展的先导和龙头。无论在工业发展总体规划,还是在沿海开发、产业布局、园区载体建设规划中,都要贯穿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绿色发展目标,制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推动整个工业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型,迈上新的台阶。

二是严把准入关口。必须坚定不移地举生态旗、打环保牌、走绿色路,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把降低环保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条件,决不在接受产业转移中接受污染转移,决不让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成为新的污染源。准确定位各地产业特色,重点实施产业创新“十大工程”,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发展新产业经济,加快推动产业层次向中高端迈进。严把项目准入关,重点引进建设大项目、好项目、产业链项目,打造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三是加强考核激励。绿色发展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方向,起点高、质量优、效益好,推进难度也较大。要坚持向绿色发展倾斜,加快建立绿色GDP考核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考核制度,以鲜明的政策和考核导向作用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二、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一是培育壮大新产业经济。以产业创新“十大工程”为抓手,巩固提升清洁能源、环保科技、新能源汽车、海洋经济、航空装备产业发展基础。清洁能源产业加快发展以千万千瓦级风电、千兆瓦级光伏为支撑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建设国家新能源示范基地,打造“海上三峡”;大力招引风电装备、风电场、光伏设备制造等项目,构筑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业全产业链,推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建设国家级风电评定、研发中心,推进“风光渔”、“风电车”应用示范项目,打造重要的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和装备基地。环保科技重点发展大气治理研发及核心设备、水及固废处理设备、水能机及节能锅炉、高档环保滤料,积极发展环保工程总承包、环保第三方治理服务,打造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硅谷”。 新能源汽车加快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制造体系和创新体系,争创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标杆。海洋经济以大丰新能源淡化海水和沿海海洋产业为重点,加快海水养殖、海工装备和海港服务业等海洋经济发展,培育新型海洋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临港产业,优先布局石化新材料、海洋生物、海洋工程、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打造沿海“绿色产业群”和“蓝色经济带”。

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先进技术装备为支撑,以示范工程为引领,大力实施传统产业高端发展行动,加快打造盐城传统产业升级版。在汽车产业领域,以百万辆整车、关键核心零部件、汽车后市场、汽车测试场、汽车研发中心等项目为抓手,全面实施汽车全产业链工程,在乘用车领域尽快实现100万辆产销规模,市场占有率进入全国前五强,为实现“三个千亿”目标夯实基础。在机械装备领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整合创新资源,组织联合攻关,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培育发展具备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研制一批自主安全可控的高端装备,努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在纺织产业领域,强化与跨国公司、行业龙头、知名院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支持企业进入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业、服装“快时尚”领域,打造知名自主品牌,推动产业链重心整体转向终端中高档消费品环节。在化工产业领域,实施化工产业及园区转型升级专项行动,推进化工产业产品高端化、装备现代化、工艺清洁化、控制自动化、资源循环化发展。

三是提速发展生产业。适应互联网经济发展潮流和制造业服务化最新趋势,重点支持大数据、网络经济、工业设计、现代物流、制造业服务化和新型服务业发展,全力推进城南大数据产业园、东方1号创意产业园、电商快递产业园等生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

三、全面践行绿色发展方式

一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坚持企业唱主角、科技作贡献、政府造环境,把创新活动聚焦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和产品,加快形成发展新动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力支持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协同创新的主体、技术成果转化运用的主体,加快培育1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000家中小科技企业,培育更多的“盐城品牌”、“盐城创造”,不断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是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现代企业一定是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要靠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营销、智能管理。要实施智能制造推进计划,开展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生产线示范应用,加快建设100个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争创智能装备制造示范城市试点。启动实施“四新”技改示范工程,通过支持企业实施“机器换人”,促进“机器换人工”、“自动换机械”、“成套换单台”、“智能换数字”,实现企业提质增效。

三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研究制定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和企业亩产效益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标准,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土地容积率。要抓内部挖潜,重点加大闲置土地、低效用地的处置和盘活力度,把腾出来、挤出来、争取来的土地资源更多地向产业大项目倾斜。要推进绿色制造,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再制造产业,实行高载能行业新增产能能耗等量或减量置换,限制化工、冶金、造纸等高载能行业过快扩张。加快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智慧用能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推行节能自愿协议,实施节能负面清单管理。

四、健全绿色发展评价机制

一是完善行政推动体系。全面落实中央、省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部署,始终把新型工业化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各种协调推进机制,协调解决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绿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出台绿色发展实施意见,制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职责,对绿色发展的重点工作实行目标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促进各项方案的落实。深入开展“作风建设深化年”活动,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篇(10)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从基层抓起。县域是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的前沿,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有利于以点带面推动建立责任明晰、监管有力、执法严格、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对于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各试点单位通过创建,加快建立健全监管、检测、执法、标准化生产等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可复制的监管模式,为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依法监管提供了示范样板,对辐射带动提升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实现农业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

长丰县人民政府

长丰县是全国草莓生产第一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该县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中,一是通过建章立制,强化责任措施落实。制定了 《长丰县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工作实施方案》、《长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基地创建工作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标准,层层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县直有关单位和乡镇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水平。

二是多措并举抓创建,关键措施落实。抓好源头监管,按照持证经营、建立进销台账、制度上墙、规范经营等内容推进农资店创建工作,实现农资市场标准化创建工作覆盖率100%。抓好过程监管,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登记,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识的管理和使用,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安全准出率100%。抓好流通监管,实现农产品市场规范化监管率100%。抓主体监管,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是建立健全监管检测体系,夯实创建载体。建立完善监管体系,开展农业执法和专项整治活动,乡镇、村、企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监管的监管组织,形成了县、乡、村、企四级监管体系。建立完善检测体系。全面建成14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站,265个村组配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同时建立了畜禽输出检测电子出证点13个,截至目前,县级完成蔬果样品检测4600个,乡镇完成检测54000个,合格率99%以上。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大宗粮油以村为单位管理的三级网格化管理机制,目前全县14个乡镇1个开发区共建成一、二、三级网格306个。

四是加强宣传培训,营造全民创建合力。印发了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工作致全县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手册》等,层层开展了农产品安全生产教育技术培训。

五是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创建工作质量。县财政每年安排1500多万元专项经费,重点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出台了《长丰县草莓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等,使创建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长丰县将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为契机,扎实推进各项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水平,保障“舌尖上”消费安全。

以创建质量安全县为契机 推动品牌农业发展

宣州区人民政府

通过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宣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实现了管理“四化”,有效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及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获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产地管理经常化。目前,全区种植业“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33万亩,养殖业认证年出栏量达1400万头(只),实现了农业生产废弃包装物及时组织清理回收,畜禽养殖废水、粪便无害化处理。

――生产管理标准化。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标准示范场并推广相关技术标准。蔬菜、茶叶、水果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场及“三品一标”基地生产全部采用相关技术标准。建立了农业投入品使用制度,管理和引导农业投入品的科学合理使用。全区规模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养殖大户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全部落实生产记录制度。

――产后管理规范化。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和休药期规定,在已开展动物产地检疫的基础上,加强对蔬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的管理,检测合格方可上市销售。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自律性检测工作。

――主体监管制度化。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统抓协调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各乡镇办事处均建立了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并确定了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全区共落实监管工作人员280人,配备了农残速测仪、土壤养分速测仪等相关检测仪器155台,初步建立了区级、乡镇办事处、村级三级监管网络。

下一步,宣州区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发展进程、制定长期发展规划,致力品牌创建,推动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品牌农业发展工作再上新台阶。

――加大资金投入,抓好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通过争取国家、省、市项目支持,整合涉农资金,吸引社会投资等,加大资金投入,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加快发展进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示范带动,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进程,稳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制定长期发展规划,致力发展品牌农业。编制《宣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发展规划》,积极争创省、国家级名牌产品、知名商标,致力发展品牌农业。

坚持“五化”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和县人民政府

在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过程中,和县坚持“五化”,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一、做法与成效

一是坚持标准化生产,加大“三新”技术推广。制定《秋延辣椒栽培技术规程》、《早春番茄栽培技术规程》等20多个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每年推广节约化育苗、防虫网、性诱剂、高温闷棚等三新技术30项以上。已建设绿色食品原料(水稻、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18万亩。

二是坚持网格化监管,规范农资经营行为。科学规范布设县镇村农资经营网点,以创建农资规范经营整体推进镇为抓手,规范农资经营行为。建立和县农药监管平台系统,对县内8家批发商和部分经销网点建立农药监管系统。

三是坚持品牌化发展,强化“三品一标”认定。全县有41个农产品获无公害认证、53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6家蔬菜标准园通过国家良好农业规范。获得省级以上称号的农产品(或著名商标)达12个。 2013年“和县辣椒”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年“和县黄金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四是坚持安全化上市,严格农产品检测。在全省建立第一家蔬菜质量检测中心,各镇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站、农贸市场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设立21个动物产地报检点,全县常年蔬菜农残、农产品监测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8%以上。

五是坚持多元化追溯,构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准入、公示公告、监督检查、奖励惩处等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农资经销商的进销台账和规模种植基地生产环节投入品使用的记录。

二、下一步展望

一是抓源头监管。继续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农资规范经营示范镇创建等工作,加强农药、兽药、渔药和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监管,实现肥料、种子、农药、兽药等主要投入品监测全覆盖。

二是抓标准化生产。继续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引导基地按标准化生产,按规范操作。积极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培训,培养更多的农业标准化管理人才。

三是抓产品追溯。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及农资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农产品生产主体信息库,进一步规范生产主体档案管理,推广农产品二维码溯源和农资经营企业信息化管理,努力实现县级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产品全程管控。

秀水灵山出尚品 创新提质保安全

太湖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太湖县实施“农业稳县、生态立县”战略,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积极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一是构建安全管理网络。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责任书,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二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制订监管制度(办法)19项,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和农资监管平台,93家重点农产品生产企业和10家农资经营企业纳入平台管理,积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加强县检测站和乡镇检测室建设,加大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力度。四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兽药使用等技术,建立优质水稻标准化示范片32个、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35个、肉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25个。五是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全县获证无公害食品56个,绿色食品16个,有机食品25个,省、部名牌农产品6个,“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74.6万亩;获证产品占当地食用农产品生产总量或面积的比重达到40%以上。

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创建,太湖县“三品一标”企业年营销收入达20.81亿元,带动农户6.1万户,户均增收1420元。“程岭”山黑猪、“龙山”系列土鸡、香茗山“女儿秀”蜜枣等名优产品远销上海、南京、合肥等大中城市,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较大提升。

下一步,太湖县将继续抓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公众参与和社会共治意识,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

为耕者谋利 为食者造福

金寨县人民政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金寨县以“生态立县、绿色富县”为发展战略,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为抓手,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品质提升为主线,积极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

一是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成立校县合作中心,组建茶叶、猕猴桃、毛竹、中药材、生态养殖、高山米、蔬菜、蚕桑产业联盟,实施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大力开展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园区、规模养殖场建设。

二是加大农业种养过程管控力度。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局,广泛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治理,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与执法。

三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乡镇质检站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平台,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检测技术进一步提高,可追溯体系进一步健全。

四是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层层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责任书,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

五是稳步推进“三品一标”认证。金寨县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优质的农产品。目前金寨县已有7大类38个产品17家企业通过有机或有机转换认证,认证种植基地面积2.7万亩、养殖水面11万亩;认证蔬菜类、水果类等绿色产品20个,认证面积3万亩;认证西瓜、茶叶、鱼类等无公害产品4个,认证面积16.2万亩。

六是创新社会化服务公司。全县在果蔬、茶叶、猕猴桃、蚕桑、有机稻等产业组织建设社会化服务公司48家,既解决了劳动力外出、土地抛荒问题,又通过土地流转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使创建工作落实到主体。

七是创新持续投入机制。推广绿色生产的同时,通过政府补贴发放粘虫板、有机肥等农业投入品,调动农民绿色生产积极性,提高群众质量安全意识。

上一篇: 基础知识证券投资 下一篇: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