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2 16:50: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篇(1)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36

1 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今城市内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如今城市居民日渐增多,工业生产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废水、污染气体以及各种垃圾,再加上人口增多带来的大量污水和生活垃圾,使得许多农田遭到严重污染、土壤肥力或者利用价值大大降低。目前我国国内的自然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所需的资源更是处于一个单向不可逆的状态,遭到污染后很难恢复。国内农业技术发展尚未达到一定的水平,在生产时,农户除草和灭虫等都会选择毒性较大的化学药剂,从而使得农田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喷洒农药深入地面后,将会对农田的生态造成立体的污染,使土壤肥力等也受到极大的损害,极不利于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减少对土壤等的污染,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能够提高生活质量

以往的农业注重依靠作物本身的生产力,增产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技术手段增大生物的转化,生态农业秉承其精华,以传统农业的优点为基础加以科学技术的辅助,利用酶工程、细胞与基因技术等将农业打造成机械化和自动化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这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3 调节生态与经济的关系

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其可以保证高产和产物的高质量,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在生态农业中,对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是通过对农业施以科学的管理,合理的管理下保证土壤、水、大气等自然环境和资源免受污染,使资源与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保证经济效益和环境。

2 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具体措施

2.1 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部分耕地改为林地或草地,将部分田地还原为湖或者湿地,对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较大的地区进行改造,严格控制恶化的趋势,尽全力做到农业、资源、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发展。多种植林木,可优化农业生产的环境,森林对改造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保证农村生态能够进入自我修复的良性循环状态。

2.2 利用农业技术优化土壤环境

在生产中要避免田地与水的直接接触,可以在两者之间种植一些植被以作为缓冲,增大湿地的面积,可以在某些地形骤变的地区种植树木或者设置水沟,也可以根据农地的地形采取套种、轮作等,关键是要避免地下水受到耕作时所用的化学物质的污染。

3 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方法

3.1 以新兴能源为主

沼气能源可以将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可以广泛应用于种植或者养殖业。在养殖中,可以将沼气池、排泄处与禽畜所联结在一起,种植业中可以联结阳光温室和沼气池,这样对植被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造成环境污染,使生物能资源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沼气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以保证生产出高质量且安全的食品。

3.2 做好虫害治理

生态农业中对于虫害的治理偏向于自然,利用生物链关系,保证虫害的天敌维持在一定的数量。目前很多农户对虫害的治理多依靠化学药剂,但此种方法弊端很大,不仅会造成天敌的大量伤亡,更会影响作物的健康成长。利用科学技术是将虫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的最有效手段,其可以控制住虫害,降低经济损失。

3.3 适当发展养殖业

养殖业的污染是目前的一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合理限制养殖场的规模,建立以保护生态为主题的养殖场,倡导养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充分利用生态优势,生产高品质作物

篇(2)

一、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意义

中国地广物丰、资源禀赋区域差异较大,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走差异化发展路径,是当前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与传统大农业相比,特色农业的特点十分鲜明,除具有资源、产品优势特色外,多数还蕴含社会、文化、历史等特色元素,因此特色农业也具有功能多元、价值多重的突出特征。发展特色农业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对加快打造农业发展新动能、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发展特色农业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依托地区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加快推进优质农产品品种结构、种植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科学布局,协调推进产业发展,提高我国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发展特色农业也是推动农民脱贫增收的现实途径。特色农业多集中在偏远和资源贫瘠的地区,这些地区也多是贫困落后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促进这些地区产业发展,实现精准脱贫。发展特色农业也是满足消费需求升级的重要举措。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与开发,有利于满足国内持续增长的多元化、优质化农产品消费需求。发展特色农业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加速农村人才集聚、促进乡村文化传承、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协调推进“五大振兴”,实现全面振兴。

二、我国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目前仍面临较大挑战。从产业内部障碍来看,首先是特色农业生产规模有限。受目标市场区域相对集中影响,特色农业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多集中在区域内。盲目扩大规模易导致市场饱和、产业 效益受损。 其次是要素配置效率偏低。突出 体现在技术、资金、主体、信息、基础 设施和装备等有效供给不足。特色 农业普遍存在信息化、智能化、机械 化水平偏低的问题。 再次,产业链条较短,产品精深 加工开发不足。特色产业开发仍以 初级产品为主,精深加工和全产品 开发较为欠缺,产业产品价值挖掘 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最后,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区域 内打响品牌的特色农产品不少,但 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 的特色农产品屈指可数,特色农业 普遍存在资源和产品特、优,但影响 力不够大的问题。 再从产业发展外部制约看。一是 特色农业面临外部竞争。部分特色 农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面临国内 相似产品的竞争;部分外向型程度 高的特色产品面临进口产品的替代 和冲击。 二是特色农业市场风险较大。生 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引发产量波 动和价格波动,“蒜你狠”“豆你玩” “姜你军”等均是特色农产品市场风 险较大的体现。 三是特色农业保障机制缺乏。国 内尚缺乏针对特色农产品实施生产 保险或市场保险支持政策,生产主 体和产业发展保障水平较低。

三、促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需从以下方面着力推进。

一是加强特色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充分认识和挖掘地区优势特色资源,合理开发和布局优势产业,做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例如《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提出 到 2020年,10大重点产业综合产值 达 8100亿元,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 综合产值 10000亿元以上。全省农业 增加值达 3000亿元。近年来,云南发 展高原特色农业,精心打造粮食、畜牧、烟 草、蔗糖、橡胶等,迪庆、丽江、怒江、大 理等州市凭借三江并流区域和相似 的高原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资源优 势,依托河谷地带大力发展高原渔 牧、高能食品、高原旅游等产业,打 好“三江并流”牌,效果凸显。

二是强化特色农业发展科技和装备支撑。重视优良品种的选育与开发,强化精深加工技术、设备研发和深加工产品开发,有效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产业附加值。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机装备、仓储、加工、物流、冷链等设施的建设。近年来,我国现代农机工业不断发展 壮大,到 2018年,我国农机装备产业 企业总数超过 8000家,其中规模以 上企业超过 2000家, 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 务收入达到 2600亿 元,能够生产 4000多 种农业装备产品,市 场规模占全球的 45% 以上,国际贸易总量 占全球的 20%,成为 世界农机装备制造和 使用大国。技术和产 品不断优化升级,攻 克了精细耕作、精量 播种、高效施肥、精准 施药、节水灌溉、低损 收获、增值加工等关 键核心技术,满足 90%的国内农机市场 需求,支撑农作物机 械化水平达到 68%。水稻精量直播 机、60行大型播种施肥机、精量植 保机械、智能采棉机等重大装备与 国际先进水平齐平,基本解决了水 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大 豆、油菜、甘蔗等主要农作物高质高 效机械化生产技术瓶颈及装备制约 难题。 湖北随州、钟祥的香菇产业企 业,在新技术、新产品、高品质的引 领下,与全国行业知名院、所、校联 姻,研发食用菌冻干食品工程技术, 并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真空冻 干生产线,生产 7大系列 50余种产 品,在全国香菇行业中,保持龙头地 位。今年一季度,湖北全省农产品出 口逆势增长 6.8%,其中蘑菇罐头出 口同比增长 4267.3%。

篇(3)

一、要充分认识开展第二次农业普查的重要意义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所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的“三农”基本情况调查。这次普查又恰逢实施“十一五”规划,是一项事关全局、意义重大、任务艰巨的基础性工作,更是各级政府统一部署的一项硬任务,做好这次普查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农业普查是我们准确把握市情农情的迫切需要。

这次普查不单纯是一次农业产业普查,而是涵盖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全方位调查登记。我们要通过这次普查,把“三农”的家底彻底摸清。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之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0年来,我市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市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大户等不断涌现。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动转移,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变化程度如何、怎么变,发展优势在哪里,城乡差距在哪里,城乡怎么协调发展等等。对这些情况,凭我们现在手中掌握的一些数据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开展第二次农业普查,及时摸清“三农”发展变化和底数,深刻认识“三农”现状,从而对市情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

2、农业普查是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而五句话20字的新要求赋予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全新的内涵,但我们现有的常规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都不能远远满足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统计信息的需要。这次农业普查的内容就是在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基础上确立的,它涵盖了农户家庭与人口特征信息、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基础设施信息、农村居民迁移、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农业土地利用状况、农村投资规模、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村贫困问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小城镇的发展水平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等方面内容,很多是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二十个字的要求。这次农业普查提供农村生产生活,经济社会、资源与利用、劳动与就业、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基础信息,可以有助我们认清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政府研究制订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出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3、农业普查是进一步加强农村统计工作的需要。农业普查十年一次,平时掌握的反映“三农”方面内容的统计数据主要是通过开展农业统计得到。农业统计与其他领域的统计相比,基础相对薄弱。现在,农村统计方法制度以普查为基础、以抽样调查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补充。这次普查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抽样调查提供科学系统的抽样框,为进一步搞好抽样调查、做好常规的农村统计工作、搞准农村社会经济情况提供基础。所以,农业普查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促进统计发展,改善农村统计有重要意义。

二、要明确农业普查工作要求和任务

这次农业普查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法制、依靠科学、依靠群众,查清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基本情况,确保普查结果真实可靠,为扎实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这次农业普查,重点要完成以下六项工作:

1、查清从事第一产业活动单位和达到一定规模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这是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的。包括了生产规模、投资、雇工、产出及产品销售方面的情况。

2、查清农户家庭、人口特征与生活质量情况。这是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服务的。包括了农村住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成员、收入、居住环境、住房条件和生活设施、粮食安全等信息,以及农村道路、电信、电力情况,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饮用水、卫生条件等。

3、查清农村居民迁移、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情况。这是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包括了农村居民及劳动力迁移的规模、速度和去向,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农村劳动力和外出务工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时间、职业、地点,以及地区类型、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率与闲暇时间等一系列信息。

4、查清乡镇、街道、村及社区环境情况。这是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服务的。包括了建制镇吸纳的人口、企业个数和从业人员等情况,以及镇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5、查清农业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这是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的。包括了农户家庭投资规模和乡村集体投资、农户的固定资产购买情况、重点农户的生产经营投资和乡村集体投资情况。

6、查清农业土地利用状况。这是为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服务的。包括了农业用地的规模与分类,不同类别的农业用地面积,以及新形势下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与流转、农业用地之间的转换等情况。

三、抓紧做好今年农业普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这次农业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0年12月31日,现在还有半年多的准备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需要完成组建机构、抽调人员、宣传发动、普查试点、业务培训和调查摸底等多项工作,任务相当重。要按照“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原则,周密部署,精心安排,集中人力、物力抓紧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高质量完成本次普查任务,拿出真实可信的普查数据打下扎实基础。当前,着重要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机构人员及时到位。要及时把组织机构建全。普查工作的主战场是农村,主体是普查员。当前,关键是落实乡镇和村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按上级普查机构的统一部署,5月15日前镇乡(街道)的普查机构要全部建立,村(居)一级的农普小组要在5月底前建立,使整个普查工作各项要求能及时传达贯彻到基层。另外,市农业普查办公室要尽快到位,尽快运转,各成员单位抽调的人员要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足员到位。:

2、加强资金保障,确保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财政部门要充分考虑本次农业普查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按时将今年的所需经费足额到拨付位,确保普查工作正常启动。另外,在普查工作全面开展之后,普查员的补贴、必要的物资要落实到位,这些要靠镇乡、街道予以保障。还要强调的是,要加强经费管理,专款专用,厉行节约,从严控制开支,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3、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本次农业普查要对我市646个行政村、17.5万农户、全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和农、林、牧、渔场进行全面普查,农业普查内容多、涉及面广、任务重,光靠统计部门一家难以完成,需要整合力量,动员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配合。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把素质好、责任性强、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干部选派到普查办工作,要按照市里的部署要求和职责分工,负责做好相关工作。

4、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好普查实施方案。这次普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普查面十分广,涉及到全市5千多个普查员,市农普办一要学深学透国家和省、的文件政策和我市农村实际,吃透上情,搞清下情。二要很好地研究普查工作的组织问题、操作问题。三要很好地研究技术问题。特别是试点阶段要考虑地方特色,丰富和完善普查内容。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出完备的普查实施方案。

5、加强人员选调和培训,建设高素质的普查队伍。这次普查工作量大、专业性强,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参与。普查所需人员的选调和培训,直接关系到本次普查工作的成败。我们要充分发挥乡、村干部的作用,选调符合条件的人员作为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要严格把好普查培训关,确保所有参加普查工作的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

6、加强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普查氛围。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争取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支持是圆满完成普查任务的重要前提。市委宣传部、市普查办和新闻单位要认真按照《关于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利用宣传载体,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了解这次普查意义、内容和要求,使他们了解普查、理解普查、支持普查。当前请市委宣传部与市农普办及早拟订并下发宣传方案,方案计划要与整个普查工作计划相协调,宣传渠道要与农民接受信息渠道相结合。要发挥部门作用,运用部门自身的宣传渠道,尽可能扩大宣传面,提升宣传实效。

篇(4)

摘 要:对于国际贸易产品,注重国际贸易产品质量是提高产品水平的关键,但是,国际贸易高质量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导致资本市场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因此,本文对资本市场支持、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质量进行分析,为解决外部融资难的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资本市场支持;比较优势;国际贸易质量;风险;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061-02

所谓比较优势,是指国际贸易之间进出口比较优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径,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劳动力,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国际贸易产品质量。因此,资本市场支持可以通过比较优势的方式来分析国际贸易质量,通过对模型与变量进行理论推导,验证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质量的相互关系。

一、资本市场与国际贸易质量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国内已向世界贸易的方向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经济财富,但是,国家经济和财富的增长是受国际贸易质量的影响,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比较落后,导致大多数企业融资问题难以解决,自然而然国际贸易质量也不能得到有效提高,由此可知,资本市场支持状况是直接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在2005年,某学者指出资本市场支持状况对外部融资的影响,对于资本市场发展成熟的地区,对外部融资具有一定的行业优势,其可以出口高质量的产品;在2012年,某学者也对资本市场支持对进出口外部融资进行了分析,但是,都没有涉及到资本市场发展对贸易质量的影响,因此,为了分析资本市场支持对提升国际贸易质量的影响,本文利用比较优势的作用机理对资本市场支持对国际贸易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二、理论机制与经验分析推导

(一)针对资本市场支持与国际贸易质量的理论指导

由于资本市场支持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容易发生逆向选择现象,信息不对称,给企业融资带来严重的挑战,甚至可能降低企业成本,另外,贸易高质量产品研发和生产的风险不确定性也容易造成逆向选择现象,因此,为了生产贸易高质量产品,采用理论机制和经验分析的推导方式,从而提高国际贸易质量。例如以国内外贸易为例,将中国定义为不完善的资本市场A,将外国定义为不完善的资本市场B,以基本模型为基础,进而分析进出口贸易产品生产函数,其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在贸易条件自由的状态下,B资本市场主要参与出口贸易高质量的产品,而A资本市场则主要参与出口贸易低质量的产品,两者相结合,可以将两者相结合的资本市场假设为C资本市场,在信息对称情况下,将s控制在0~λc范围内,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将s控制在λc~1范围内,通过分析C资本市场的生产函数关系,即

通过计算信息对称部门和信息不对称部门的产品价格,进而得出最终产品加合,公式可以这样表达为:

若Pc(i)>0,则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越完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生产效率。第二,在信息对称大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若产品价格大于最终产品价格,由此可知,完善的资本市场国家主要参与贸易高质量的产品,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大,对贸易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资本市场发展在贸易质量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二)模型与变量分析

1、模型,建立资本市场支持影响国际贸易质量的模型,首先应确定国家(i)、年份(t)、国家特定效应(λi)、控制变量(X)、时间特定效应(γt)和随机干预项(ε),其设定模型公式可以定义为:

其中,etci,t表示产品的比较优势,采用静态模型的方式对其估计,虽然该设定模型可以对资本市场支持对提升国际贸易质量进行验证,但是,该设定模型没有对中间机制进行分析估计,为了更进一步验证资本市场支持程度的高低对国际贸易高质量产品的影响,并突出产品比较优势,可以采用这样的设定模型对其进行验证,如:

其中,CAi,k、φk、aextei×etck 、aextei 、etck分别为产品比较优势、产品特定效应、核心解释变量、资本市场支持程度、国际贸易质量等,分析这两种设定模型,并比较两种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CAi,k,可以发现资本市场支持程度高低的比较优势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计算资本市场支持程度和贸易质量的高低值,并计算资本市场支持程度和贸易质量的差值,发现资本市场支持程度越高,比较优势呈现上身趋势,而资本市场支持程度越低,则不具有比较优势,通过分析资本市场支持程度高低和国际贸易质量差值,可以表明资本市场支持对国际贸易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资本市场支持程度高的国家在贸易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通过分析比较优势的差值,计算出比较优势的差值为正,由此可知,资本市场支持对提升国际贸易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2、变量,分析式(1)中设定模型,其可以采用绝对指标计算和标准指标计算两种方式来衡量被解释变量贸易(下转70页)(上接61页)质量水平,第一,绝对指标计算方法,根据资本市场人均GDP、资本市场产品贸易额、所有资本市场产品贸易额来计算贸易进出口数据,进而计算出贸易质量层次水平;第二,标准指标计算,即通过计算资本市场的产品和贸易质量层次水水平的差值来得出结果。对于资本市场支持程度aextei,其是核心变量,可以采用银行放贷市场量、流动资产量、股票规模量、股票交易量等四种测度方法来测定资本市场支持程度。对于式(2)中的因变量,变量是比价优势的主要指标,可以通过分析国家产品的出口比值的方式来判断资本市场支持程度,从式(2)中分析,aextei×etck为核心解释变量,其也被称为资本市场支持程度与国际贸易质量水平交叉项,针对aextei的取资本市场支持程度的测度方法,主要包括银行放贷市场量、流动资产量、股票规模量、股票交易量等四种度量方法,对于交叉项,近几年大量学者也对交叉项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在验证过程中,通过取对数的方式来获得交叉项。

3、实证分析,为了验证式(2)中资本市场与国际贸易质量之间的关系,通对式(2)产品层面进行估计,最终得到回归结果,通过分析交叉项系数,若资本市场与国际贸易质量的交叉项系数为正,则可以表明资本市场支持提升了贸易高质量产品,交叉项以符号rl表示,若rl为正,则表明资本市场程度高的国家在贸易高质量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分析计算的回归结果,表明资本市场支撑程度高的国家,在国际贸易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对于不同行业与国家的交叉项,如“国家人资资本与行业人力资本密集度交叉项”、“国家人均物质资本与行业是否为密集型交叉项”,通过分析产品回归结果,表明这些交叉项均成立。

三、结论

通过理论指导和模型、变量分析,得出资本市场支持对国际贸易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资本市场程度高的国家在贸易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越明显,贸易高质量产品就越显著,进而提高国际贸易质量,由此可知,资本市场支持程度对国际贸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采用理论机制和实验分析的指导方式对资本市场支持、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质量进行验证,通过分析验证,表明资本市场支持程度对提升国际贸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资本市场程度高的国家在贸易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由此可知,资本市场支持程度高的国家不仅有利于扩大贸易产品数量,也有利于提高贸易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玉梅.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研究[D].西南大学, 2012.

[2] 张海伟.制度和制度变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 经大学,2012.

篇(5)

一、存在的问题

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1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并且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大学毕业生所面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就业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就业指导效果并不理想,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未成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内容和形式单一

我国各高校虽然普遍设立了就业指导课,但实际上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就业指导课程一般作为选修课程,大一、大二的学生通常很少去选修,到毕业的时候,却又忙于毕业和就业,没精力和心情认真听。并且许多毕业生甚至根本就不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特点。

就业指导形式单一更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通病。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一般是单纯课堂授课形式,或举办各种专场讲座,形式比较单一。但毕业生就业时面临人生的多重选择,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别咨询辅导。

(二)以就业率为指标的指导理念偏差

目前我国各高校就业部门的风向标就是就业率,基本目标是以把学生送出去,而忽视了就业质量。这种方式导致应届毕业生跳槽率很高,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便很快流失了,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无疑是相当大的损失。“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指导理念意味着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就大功告成,在就业指导上缺乏给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没有帮助学生制定适应自身发展的模式。

(三)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

高校就业指导应能够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咨询、指导、培训,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而且要担负起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正确定位的工作。目前,我国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只负责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如出具推荐表、签订三方协议书、在网站上岗位信息、组织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等。基本的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由各个院系的辅导员完成,不少辅导员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也缺乏专门的职业指导训练,对毕业生的指导往往泛泛而谈,实用性较低。

二、措施

针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校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就业,引导学生尽早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地、合理地选定自己的求职目标和人生理想,充分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为此,就业指导要实现课程全程化、服务个性化、指导专业化,并要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一)建立“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以往的就业指导通常是群体式的,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以了解学生就业个性化需求、促进其就业个性化发展和发挥其就业的个性化潜能为目标,为其个性提升和潜能发挥提供和创造就业条件的过程。个性化指导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个性和心理特征等,有针对性、细致化的进行指导。此外,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正确理解国家就业的宏观形势,要让他们明白工作是否真正的适合今后的形势发展,要让他们放眼长远,立足未来发展去求职,而不是将重点放在让学生比较户口、待遇等方面的情况。

(二)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需要在择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得到专家化深层次的指导。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遴选和培训教师非常重要。同时,要支持就业指导教师参加培训、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并且要逐渐把具有相关资格证书作为入选就业指导教师的必要条件。

(三)加强实践环节

只有通过实际的岗位工作,才能加深学生对行业和岗位的认识,切身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力与目标,才能真正影响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选择。虽然在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有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的环节,但还仅仅是短期的参观、调研,学生通过实践能学习到的内容不多。因此,高校有必要联系企事业单位,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前的训练机会,提供取得工作经验的练兵场。

三、建议

(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为此,政府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总方针,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促进公平就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是密切联系的,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在着力挖掘第一产业特别是现代农业就业潜力、稳定第二产业就业份额、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过程中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最根本的途径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扩大就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篇(6)

随着职业指导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目前普通的职业指导已经不能满足求职者的需求,这就给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提出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要求。研究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帮助求职者顺利就业、稳定就业、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帮助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是人职匹配、能职匹配的有效途径,是提升职业指导效果的最好方法之一。因此本人围绕广东地区5个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个性化职业指导满意度调查,进行实践探索和研究对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的影响因素。

一、实践调研,找出问题,探讨高校职业指导质量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在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开展职业指导的咨询和指导、信息采集与处理、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设计和帮助实施;二是职业指导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具的推广;三是职业生涯设计、发展的实现。但是职业指导在高校起步慢,开展职业指导实践和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不平衡,有些高校做得好,有些高校做得不尽人意,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缺乏个性化的指导,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变得不切实际

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是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有效措施;可以帮助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提高其就业成功率;并可以帮助大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创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就业、就业稳定、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2]。强调做好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工作,不仅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还有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更利于推进实现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个性化职业指导必须立足于全体学生,在满足共性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某些高校只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大会、大报告、大宣传、大道理的职业指导,忽略了分类别、分年级、分问题、分特殊性、分不同需求进行特殊性、个体化、一对一指导;某些高校只注重面向毕业生,忽略了非毕业生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人格、不同职业能力进行咨询和指导、信息采集与处理、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设计和帮助实施。如:笔者在一项对广东地区5个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个性化职业指导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发现:65.4%受访学生表示对学校现行的个性化职业服务持不满意态度(见图1)。

图1 学生对学校提供个性化职业指导情况统计

从调研分析中,说明了当前广东地区部分高校缺乏个性化职业指导,使之难以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二)信息采集缺乏完整性、实效性,难以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信息采集完整和有效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充分的职业信息,获得自主择业的主动权,深入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式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及时补充知识,增强择业竞争优势,做好求职准备,提高择业的准确性,提供顺利面试的可靠保障,有利于提升自身素质,完成就业、自主创业、自我发展和职业稳定以及职业生涯设计的实现;可以帮助用人单位找到需要的人才,合理用人、拓宽职业指导渠道,增强大学生职业指导实践的规范化和系统化,达到人职匹配、能职匹配。目前有些高校只采集到大学生的基本信息,文化程度和所学专业,缺乏对大学生的教育背景和个人实践等信息;有些高校对用人单位也只采集用人单位名称、专业要求、学历要求、招聘时间、联系人、招聘名称和招聘数量,缺乏对求职大学生的区域要求和工作经历等,还有些高校对大学生个人信息和用人单位信息采集都不完整;二是信息采集的时间缺乏实效性,有些高校依赖用人单位来访来电,缺乏人员主动联系用人单位;有些高校依赖互联网筛选有效的职业需求信息,缺乏与人才中介机构联系以便联合利用职业信息的沟通合作;有些高校传达用人单位信息不及时、不准确,没有建立好信息平台;这些都让大学生缺乏对用人单位行业发展前景、全面了解所需专业技能、用人单位发展空间和详细的岗位需求信息,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不能做好有效填报个人求职需求信息采集表。

比如:广东地区某高校在2013年6月19日在就业信息平台了“贵州省黔南州面向全国公开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254名)”招聘信息。虽然此招聘信息很吸引人,但是由于2013年6月20日9:00—15:00(第二天),职业指导人员招聘信息后,很多学生无法应聘,都反映用人单位信息不完整、实效性很差,即使有意向的人也很难在不到一天时间内,把有关资料及报名信息表准备好报送到指点,进行相关面试。

(三)职业素质测评缺乏科学方法和技术,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存在瓶颈

大学生职业素质测评可以帮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其个体当前的素质水平,可以帮助大学生发掘其发展潜能,可以帮助大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可以帮助大学生制定合理的未来发展计划;可以帮助用人单位有效地选拨人才和合理地利用人才,可以帮助用人单位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工作效率。高校大学生职业测试是综合利用心理学、管理学和人才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大学生的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和行为特征等进行系统的、客观的测量和评价。部分高校没有购买职业素质测评系统的软件,大学生无法进行职业素质测评;部分高校购买了职业素质测评系统的软件,职业指导人员却不懂得如何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测评;还有部分高校购买了职业素质测评系统的软件,职业指导人员可以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测评,但不懂得对测评结果科学解释;还有的高校么有建立测评室,没有专门测评的计算机等。职业测评运用测评工具帮助个体进行自我评定的过程,包括个体对自己的性格、行为方式、情感反应、价值观、社会角色等与求职有关的个人特征的认识。高校常用的测评工具包括劳动保障部开发的CETTIC职业素质测评系统,麦尔-碧瑞斯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和美国劳工部的一般能力倾向测试等。如:某大学英语专业35位大学生需要进行职业素质测评,但由于该校没有安装CETTIC职业素质测评系统,就无法对自己的性格、行为方式、情感反应、价值观、社会角色等与求职有关个人特征的认识。

二、科学分析,找出原因,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影响因素

在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出现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从运用科学理论、科学方法、技术审视等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一)对职业指导的本质认识不足,影响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高校虽然普遍重视职业指导工作,但不少高校对职业指导认识不足,过分强调就业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注度不够;重视毕业生就业安置问题,忽视非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很多高校只把关注重心放在教学、科研方面,学生职业指导常被看作是学生工作的一部分,在实践中往往又被当作是一项行政管理职能行使,介入过多的事务性工作,没有意识到职业指导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职业领域;不少高校职业指导只是一种狭窄的职业指导,成立就业指导中心其职能多停留于组织联系用人单位、举行校园招聘会,其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还没有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因此出现了缺乏个性化的职业指导、信息采集缺乏完整性、实效性和职业素质测评缺乏科学方法和技术,难以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二)职业指导人员不足,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缺乏专业性

职业指导未能实现高质量其原因之一就是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职业指导人员数量较少,据中国就业促进会统计,到2012年11月底我国取得高级职业指导师和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合计43300人。我国7.5亿从业人口/4.3万职业指导师,平均一位职业指导师要面对1.74万人[3]。据相关数据显示,平均而言,每1000名大学生达不到配置一个职业指导师;二是专业程度偏低,高校职业指导队伍一般由学校就业管理部门与院系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辅导员及从事就业工作的行政人员等组成,大部分没有掌握心理咨询具体化技术、立即性技术、面质技术、沉默技术,个体咨询倾听或参与的技术,没有掌握团体咨询反应、互动和行动技术,也没有掌握职业素质CETTIC测评工具、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和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以及测评结果的解释方法。如,某高校一位学生拿了16种人格因素测验的结果给职业指导老师看,希望对其测评结果进行解释,但由于该老师没有掌握16PF相关知识,不懂得怎么解释。

(三)职业指导投入不足,影响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要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必须进行个性化职业指导、采集到有效和完整的信息,掌握各种的职业指导方法和技术,这就要求高校增加这几方面投入。在硬件上,应该要购买最新的职业素质测评工具,有专门的职业素质测评的系统,有职业人格系列测验的16PF、有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等,设立专门的职业测评室、职业咨询室,心理咨询室、个体指导室和团体指导室等,并安排专门的职业指导人员为学生提供测评和咨询服务;在经费上,应该要根据职业指导工作开展情况有目的,进行项目性的、常规的、技术培训的经费计划,并保证落实拨款。但是,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的硬件投入是明显不足的,购买了职业素质测评工具的也不多,一般一个,少数两个,几乎没有三个以上的;多数高校还只是利用课堂或者是办公室开展简单的咨询工作,条件相当简陋,没有专门设立咨询室,设施不够齐全。如:某高校在全省职业指导评估不合格,就是因为硬件条件不够,没有设立专门的咨询室和测试室等。

三、结束语

高校在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中,探索需要探索出切实可行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的新措施。高校要提高对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认识,就要从职业指导内涵和意义树立新理念。高校要在认识上从传统的“就业指导”转向“职业指导”,从“就业安置指导”转向“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从一般性职业指导转向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落实加强个性化职业指导、创建信息平台、加大硬件等投入、加强队伍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措施,保障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高校要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除了提高大学生认识,还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就业市场的需要,帮助大学生转变观念,树立新的职业指导理念,准确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适当调整就业期望,提升职业能力,多途径探索职业生涯发展;职业指导人员也要认识到加强个性化职业指导把职业指导工作做精、做细和做全,促使大学生通过自我调整、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达到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高校加大对职业指导硬件设施、经费拨款等投入,加强稳定的、覆盖面广的职业指导队伍建设;创建信息平台同时号召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其中,主动支持,密切配合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职业指导人员、学校任课老师、行政人员以及优秀的学生干部,用人单位等参与,有了全校人员、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参与,才意味着有了职业指导的工作氛围,有了职业指导取得好效果的前提,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56-72.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255-320.

[3]里尔登等著,侯志瑾等.译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王尔新.就业指导“多管”齐下,积极推动就业实习基地建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4):24.

[5]黎洁梅.高职建筑装饰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J].职业时空,2011(11):107.

[6]李燕冰,谭汝金.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6):217.

[7]吴晓义.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高校职业指导的创新[J].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2008(5):217.

[8]向阳.高校职业指导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6):108.

[9]李涛.试论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0):126-127.

[10]张祝秀.试论个性化职业指导[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4):42-4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高校贫困生需求特征分析与资助方式研究”(编号:201112153)的研究成果,也是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答辩论文。

篇(7)

【观点】

观点一:“更高质量的就业”,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

观点二:如果存在大量失业人员,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对整个社会而言,就业质量自然不能说是好的。

观点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最根本的还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

【对话】

更高质量=找份好工作?

记者:就业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十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表述备受社会关注。人们想知道,“更高质量的就业”意味着什么?

信长星:十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是对就业工作的新的更高要求,也是总体要求,报告关于就业工作的相关论述和具体要求都是围绕这一总体要求展开的。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那么,“更高质量的就业”究竟是什么样?如何理解其内涵?

信长星:对这一问题,我也还在学习思考过程中。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十报告中提出的“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从宏观层面讲的,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就业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还要注重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增强就业的稳定性。

记者:提起“更高质量的就业”,有人认为就是找一份“好工作”。对此,您怎么看?

信长星:党的十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在“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这样一个就业总方针下,针对整个就业工作的总要求。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要去“推动实现”。实现这一目标,要靠发展,靠亿万人民的辛勤劳动来创造。

十报告同时还强调,“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常言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作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政府要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引导树立合理的择业观,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让劳动者人尽其才。

质量和数量,哪个该先抓?

记者: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我们还面临哪些难题和挑战?

信长星: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在扩大就业的同时提升就业质量。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在扩大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方面还面临一些难题和挑战。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们扩大就业、稳定就业的不利影响仍在持续。

从国内看,经济增速趋缓,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社会保障体系在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等方面均有待加强;劳动者利益诉求发生新的变化,劳动关系调整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部分劳动者就业能力难以适应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就业公共服务能力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为此,我们还需要加倍努力。

记者: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就业数量的增长,每年会确定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等一系列发展目标。如今,在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很大的前提下谋求“更高质量的就业”,该如何处理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之间的关系?

信长星: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偏废,应当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并重,让“量”与“质”协同发展。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过去、现在和将来,解决好就业问题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叠加、城镇就业压力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交织的基本状况难以改变,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压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前提,还是要在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就业规模。

国际上评价就业质量时,一般也是先要看就业机会的获得。如果失业率较高,大量劳动者得不到就业机会,就谈不上提升就业质量。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存在大量失业人员,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那么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对整个社会而言,就业质量自然不能说是好的。

我们要推进就业“量”与“质”的共同发展,互促共进,良性互动。

就业上台阶,有啥好办法?

记者:在未来一段时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应采取哪些措施加以推动?

信长星: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最根本的还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坚持科学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不断优化就业结构,不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和就业保障水平。

从就业工作的角度讲,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千方百计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其次,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深入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统筹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有效防止和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公平就业。大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做好工作,切实营造更加有利于就业创业的宽松环境。

篇(8)

我国农特产品市场发展处于基础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虽然农特产品已经快速发展,但是仍然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特产品没有被充分发掘。2.农特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没有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生产基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工艺没有严格的规定。3.目前农产品企业并没有摆脱传统的企业观念,特别是对于产品的营销,仍停留在较为落后的阶段,缺乏市场调研,不注重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营销观念落后,营销决策水平较低。4.农特产品企业品牌形象塑造不够,大多数农特产品品牌仍处于弱品牌或无品牌阶段,品牌形象摇摆不定,缺乏统一的规划与设计。

二、农特产品的规模化经营

特产是当地历史发展遗留的产物,具有当地特有的文化内涵与风俗习惯。因此农特产品的规模化经营需引进的现代化工艺不能破坏农特产品传统特色工艺。

要注意的是规模化经营的对象要有选择性,并非所有土特产都适合规模化地生产或销售,某些农特产品由于其生产工艺的限制,只能少而精地生产,不能搞批量化、工业化。

农特产品规模化经营的策略主要有:

(一)建立质量标准和完整的产品层次

要使得农特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竞争力,既要打造产品的独特性,也要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注,对细分市场进行准确定位,完善产品层次。产品层次可分为:高品质产品、中高档产品、中档产品和低档产品。高品质产品作为行业的名片,要求具有高质量、高档包装的特点,适应高消费人群。中高档产品是行业内选择一些品质好的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打造高附加值,这些产品有很大的市场,也适合大规模的出口,打开国际市场。中档产品可以保证大多数消费者都买得起,可以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低档产品是市场的兴奋剂,可以维护市场的活跃性,刺激消费,打开市场。

(二)打造产品的独特的销售地位

打造产品的独特性就是要让该产品与同类商品比较具有不可模仿的地方,使产品具有独特的销售地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建立产业基地并扩大异地经营

产品品牌化以后,可以尝试在农特产品资源所在地建立相关的产业基地,将主打的农特产品产业化生产,除了供应本地的旅游者,也可以扩大异地经营,实现异地连锁经营,在产品质量标注的监督下实现异地生产销售。

三、农特产品品牌构建

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断追求农产品的品质,只有高品质的农特产品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因此产品品质升级迫在眉睫。提高产品质量不能被动的依靠政府进行的质量标准控制,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依靠农特产品企业和农户的自觉行为。农特产品品牌化一方面是激发农户和农业企业自觉提高农特产品质量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品牌化建设是提高产品档次,开拓市场,提高地方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农特产品品牌化经营的意义主要有:

(一)品牌化经营可以开拓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力。品牌是消费者识别产品品质的标志。品牌可为产品提供一种质量标志,有助于消费者了解各种同类产品的质量优劣,使企业在竞争中进一步获胜。

(二)品牌化经营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大力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地方特色产品,可以带动包装、物流、电子产品等一系列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地方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

(三)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可以展示地域特色文化,保护民族产业。特产是外界认识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地方特产有很强的地区特征,在原材料质地、流程设计、工艺技巧和包装等方面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气息,因此品牌建设在传承和宣扬本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农特产品的营销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就要求企业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制定和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一)产品差异化策略

差异化策略是指为了使企业的产品有别于竞争对手而制定的一种策略,其核心是取得某种对顾客有价值的独特性,要求企业对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提供独特的产品,以区别于竞争对手,从而获取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要先做好市场调研,深入研究消费者需求,把市场按照不同的需求细分,真正按照消费者的愿望开发,生产出可以满足不同市场需要的产品。

(二)产品包装改进策略

产品的包装除了具有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储存效率、便于产品使用的功能之外,还能有效的促进产品的销售。主要体现在:产品独特的包装可以将其与别的厂商的产品区分开,可以体现产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可以树立品牌形象。良好的包装可以促进宣传,可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农特产品的包装改进策略主要有:1.强调农特产品的“绿色”形象。包装上一定要体现产品的“绿色”,让产品的特点一目了然。 2.产品包装要增加商品的文化内涵,让消费者感受商品的文化意义。

(三)定价策略

根据帕累托最优原理,在完全市场竞争中,如果价格定价过低,虽然获得了市场有效份额,但却损失了大量的利润,对企业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如果定价太高,又容易导致销售量下降,失去市场份额。

消费者普遍认为,对同一类商品来说,价格高意味着质量好,价位越高质量也就越好,太便宜的产品反而没有人购买。农特产品的定价策略是偏高定价,用高价格来体现高质量。具体做法主要有: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避免与有竞争关系的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建立起消费者认可的价值优势,建立物有所值的消费者印象。

(四)促销策略

促销的实质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使消费者了解和注意企业的各种产品,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不同的促销手段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根据农特产品自身的特点和目标市场分析,其促销策略除了传统的促销策略之外,还要根据新的市场状况制定新的促销策略。主要有:事件营销策略、原产地营销策略、情感营销策略。

事件营销是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以及社会影响的人物或事件,引起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和关注,以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的目的的手段和方式。

原产地品牌通常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品牌形象,在品牌建设中要重视原产地品牌的塑造,突显地域特色,不断推进原产地营销,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令人满意的原产地形象。

情感营销不止是简单的推销产品,而是通过提供专线知识咨询、各种活动来建立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在潜移默化中教育消费者,从而提升对品牌的认知和忠诚度。

篇(9)

中图分类号:F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031-2

0 前言

近年来,达州地区人民对农产品质量需求的提高和蔬菜贸易的快速发展,导致蔬菜市场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良莠不分,所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当前达州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是我国近年来发展的一种产品信息化监控系统,可有效监测进行蔬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实现达州市场蔬菜产品的秩序化,促进高质量食品的健康稳定发展,减少蔬菜交易中“绿色贸易壁垒”。

1 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1.1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

达州地处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和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区位优越;襄渝、达成、达万铁路和达渝高速、G318、G210在此交汇,交通便捷;加上便捷的水运和空运,达州集陆、水、空运输于一体,成为四川通江达海的东通道和第二大交通枢纽,重要的区域优势及交通位置使达州在四川的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蔬菜在达州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009年达州市印发了《达州市2009年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确保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该年蔬菜产量达263.81万吨,比上年增长5.3%(达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在重视产量的同时也加快了蔬菜质量体系建设,还分别规划了“绿色蔬菜”及“有机蔬菜”基地的建设,促进蔬菜加工产业的发展。随着达州蔬菜产业化的发展以及外地蔬菜的大量涌入导致了蔬菜质量问题的尖锐化,市场鱼龙混杂,甚至出现了“有毒蔬菜”,所以亟需建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实现对“有毒蔬菜”、“普通蔬菜”、“无公害农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的有效区分,满足民众及社会的需求。

1.2 蔬菜质量安全质量可追溯系统建设简介

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是蔬菜产品质量信息化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质量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体系,记录了生产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与质量有关的详细信息,通过该体系可实现对蔬菜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追溯,明确产品生产及传递的详细信息。该体系的开发,不但明确了蔬菜质量信息,同时监控了蔬菜产运环节。所以进行在达州进行蔬菜安全质量可追溯系统建设研究,可极大满足人民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及蔬菜贸易需求。

2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结构与组建

2.1 系统构建目标

蔬菜一般以鲜食为主,所以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目标构建首先是要满足普通民众对鲜食食品的基本需求,即品名、商标、产地、生产日期,除此以外更为详细产前及产后信息还应该以文字说图表的形式进行反馈。

2.2 蔬菜可追溯系统结构及功能

蔬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针对蔬菜产品的特点进行设计,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生产销售中心、中央信息中心和用户服务中心(图1)。在链条分析中采用HACCP、FMECA等技术方法,进而提出蔬菜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品质的重要因素,同时采用国家及行业的相关生产标准及编码,如番茄无公害生产采用《无公害食品 茄果类蔬菜》(NY/T5005-2008)。其中生产销售中心主要包括蔬菜产前和产后信息,包括蔬菜生产过程中厂家信息、品种信息、农药与肥料信息、贮运信息、包装信息、加工信息等。该信息会随着蔬菜的生产、加工、贮运等逐一提交到中央信息中心,最后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短信、电话、网络、手机)即可以获得蔬菜生产及后期处理的所有信息,从而实现较为详细的了解蔬菜生产信息。

图1 蔬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总体框架图

2.3 追溯码设计方案

蔬菜质量安全质量可追溯系统当中追溯码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是追溯系统建设的重中之重,易懂、美观是其设计的主要原则(图2)。目前追溯码的设计主要包括根据《农产品产地编码导则》(NY/T 1430-2007)《农产品追溯编码导则》(NY/T1431-2007)等进行设计,设计方案主要包括EAN编码、UCC条码、IC卡、RFID射频识别电子标签、RSS扩展条码及复合条码、二维码等。在众多编码技术当中,二维码技术有不可比拟的优点:信息量大、编码范围广、容错能力强、译码可靠、成本低、保密性好、形状大小可变、识别方便等,故建议在发展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当中直接以二维码进行追溯码的设计。如对常见的UCC码和二维码进行比较(图2),我们发现在追溯码表观上基本无很大差别,但进行信息扫描后我们发现二维码信息含量要超出UCC码几倍,同时也使蔬菜生产当中产地、贮运、加工等各种信息均得到显示。以鲜食番茄为例,根据达州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特点,进行了蔬菜质量安全二维追溯码的设计(图2,B;图3)(手机扫描二维QR码电子标识)。该追溯码上明确显示了商品的名称、产地和生产日期,可使消费者在第一时间明确商品的基本信息,如果该商品是无公害食品,亦应在追溯码当中添加该标志,以示商品的质量等级。该二维码的设计采用手机二维QR码电子表示进行设计,使用手机摄像头进行二维码的识别(或短信获得WEB联接),可以方便采用手机WEB技术联接互联网,实现对商品所以生产信息的查看(移动条码识别软件);同时还可以通过电话及短信的方式进行产品信息的查询。

图2 蔬菜产品追溯码设计方案

注:B中二维码示例引自互联网

图3 二维追溯码构建示意图

注:二维码及联想手机图片引自互联网

虽然手机扫描二维QR码电子标识技术已经发展比较完善,但是由于现在WEB网站的建设未能配套跟进,所以大多数获得WEB产品信息比较杂乱,未能一目了然显示该商品的基本信息,且短信回复也需进接才可以查看产品的相关信息,这些需要进行技术改进。同时由于蔬菜为鲜食商品,进行单个标示难度及成本过高,建议采用集装箱式标示。

3 蔬菜配套生产模式

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需要配套的生产技术相配合,才可以更好体现追溯制度的意义。同农业发达地区相比,达州市农业仍相对比较落后,所以如何实现高质量产品的蔬菜是今后达州市蔬菜发展的重点。

3.1 产前生产技术

3.1.1 引进、推广优良品种 优良品种代表了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虫。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可以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增加获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几率。同时适合设施栽培的品种还为蔬菜设施栽培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3.1.2 配套耕作制度 品种的更新换代、生产条件的逐渐变化都需要相应的耕作制度改革。如蔬菜的播种技术,条播、穴播等;大棚、旱地及水田浇水灌溉制度及技术等。

3.1.3 配方施肥技术 配方施肥技术的前提是测土,该技术已经在达州市得到开展,所以如何利用已经获得的土壤成分进行配方施肥是高质量蔬菜生产的重中之重;同时蔬菜种类及品种的不同对肥效的需求也不相同,这些也是需要在进行施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3.1.4 “绿色”防控病虫 农药残留是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检测指标之一,如何降低有害农药的使用是今后蔬菜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所以建议达州在进行蔬菜生产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以天敌、生物农药、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物理防治为主,实现真正的绿色食品生产。

3.2 采后技术

对于需要贮运、加工的蔬菜,则需要配套的采后技术实现产品的高质量供应。以物理贮藏保鲜为主,减少工业防腐剂的使用;同时建立配套的蔬菜加工制度和检测制度,实现产品的绿色供应。

4 小结

综合来讲,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对于达州地区蔬菜产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高科技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其中以手机扫描二维QR码电子标识体系为佳。同时该系统的建立需要相应的高质量的配套生产技术,以更好体现蔬菜产品的质量分级,实现蔬菜的现代产业化生产。

参考文献

[1] 宁孝勇,贾炼,杨洪娟.达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长江蔬菜,2009,(7):53-55.

[2] Moe T. Perspectives on traceability in food manufacture[J]. 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8(9):211-214.

[3] Levi DS. Designing and managing the supply chain: concepts, strategies, and case studies[J].Boston,Irwin/McGraw-Hill.2003.

篇(10)

一、高度重视农业普查工作,深刻领会农业普查的重要意义

党的*大以来,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举措,制定了“多于、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进行了部署,六中全会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在这些新理念、新思路的推动下,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实施“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并对粮食主产区财政困难县实行奖励补助,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全面放开,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取消农业税等等,“三农”工作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在“*”开局之年开展第二次农业普查,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先进的调查手段、真实的普查结果来全面认识、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这些深刻变化,是一项十分重大的基础性工作,对于解决好新时期“三农”问题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就我县而言,做好农业普查不仅是服从大局的问题,也是一次摸清底数的难得机会,有利于全县各级干部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为开展农业农村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全社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基本县情和农村实际,更加自觉地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形成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也有利于各乡镇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加清醒地认识农业农村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加准确地把握重点任务,更加科学地制定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扎实推进,必将为推动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进一步明确农业普查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任务

这次农业普查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法制、依靠科学、依靠群众,查清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基本情况,确保普查结果真实可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主要任务是:一是通过农业普查,全面摸清农业家底,深刻认识“三农”现状,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点,为正确制定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更加科学、更加翔实、更加全面的基础数据。二是通过农业普查,为县委、县人民政府抓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提供可靠依据。三是通过农业普查,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准确信息,帮助他们把握农业农村发展变化趋势;为社会公众提供“三农”真实情况,引导各方面力量更加关爱农民,更加关注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通过农业普查,进一步完善农村统计调查体系,规范农村统计调查工作,构建新的农村统计调查平台,健全以普查为基础、以抽样调查为主体和以其它方法为补充的农村统计调查制度,更加全面地掌握“三农”新情况,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

这次农业普查将对我县所有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单位、农村住户、行政村和乡镇进行调查,涉及全县15个乡镇、10个社区、102个行政村、5万农户、17万人口,需要直接参与的一线普查人员900多人,普查工作任务占全州的三分之一,普查内容涵盖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普查对象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工作难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希望各级各部门准确把握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的各项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既掌握原则,又灵活运用,确保普查工作顺利扎实进行。

三、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农业普查各项工作

从现在起到正式开展普查登记工作,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部分牧业乡镇、牧业村还要提前登记。普查的各项准备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时间很紧、任务很重。各乡镇、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一定要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要求,迅速行动起来,克服困难,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第一,要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做好农业普查,关键在组织领导。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农业普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区、州、县的统一部署,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好农业普查机构,形成高效运转的普查组织体系,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认真做好本乡镇的组织实施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特别是各乡镇要把农业普查作为今后一个阶段的一项重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及时了解普查进展作况,检查工作进度,及时解决普查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按期完成普查任务。

第二,要确保普查经费到位。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是搞好农业普查的重要保障。县委、县人民政府已对农业普查经费作了安排。各乡镇也要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解决必要的普查经费,确保普查工作正常开展。普查机构要加强经费管理,精打细算,厉行节约,专款专用,从严控制开支,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第三,要确保人员培训到位。农业普查专业性强,需要大量熟悉农村工作的人员参与,普查人员的选调和培训直接关系到这次普查的成败。要选调一批文化程度高、综合素质好、业务熟练的乡村干部、农村教师等参加普查工作。所有参加普查的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培训,掌握普查知识,具备普查能力,特别要注重强化依法普查意识、数据质量意识、准确执行普查方案意识,确保达到普查规定要求,通过不懈努力把普查工作做好。

第四,要确保宣传动员到位。农业普查涉及千家万户,必须有广泛的舆论基础。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农村,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动员工作,突出宣传重点,形成宣传声势,使农业普查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部门要紧密结合普查工作实际,大力宣传农业普查的重要意义,宣传农业普查的内容与方法、责任与义务,宣传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切实做到让社会了解普查、各方面支持普查、农民群众积极配合普查。

第五,要确保协作配合到位。农业普查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项目类别多、工作难度大,单靠一个部门无法完成,需要各相关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县农业普查领导小组要按照普查工作要求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普查办公室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高质量、高效率地组织好这次普查工作。普查工作所需人员由统计局负责组织;经费、物资保障等工作由财政局和计委负责协调;宣传动员工作由宣传部负责。总之,各有关部门都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全力以赴支持配合,齐抓共管做好工作。

上一篇: 银行绿色发展 下一篇: 中医方剂学基础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