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6:50: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研单位的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文化是软实力的象征,对于农业科研单位而言,也是打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科技竞争也包含文化竞争,文化是促进科技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剂。创新文化是科研单位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资源”,是单位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单位创新文化建设是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也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和实践,加强科研单位创新文化建设也是加强科技软实力竞争的一个客观需要。
1农业科研单位创新文化建设的内涵
农业科研单位作为一个具体的法人组织,是单位文化、历史文化的交融地,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传承。我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农业科技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的科研工作精神和优良传统。实践证明,创新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形态,也是新的价值观、制度、环境与氛围的重新建构。从农业科研单位来讲,建设创新文化就是要构建适应单位发展需要的观念、价值取向、科学精神、学术思维和行为规范。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实施创新文化建设,加强文化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的建设,形成特色体现精神内涵的理念文化;加强环境物质建设,构建以所徽为核心的标识文化(视觉文化);以制度管理创新为核心的制度文化,夯实“爱国、科学、奉献”为核心的价值文化;从组织管理、运行等方面营造适合农业科研单位或者有利于创新或者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管理运行架构体系、组织机构和单位内外环境氛围。
2创新文化建设的主题目标
结合农业科研单位具体情况,应积极借鉴7C理论,建议从工作理念、行为和形象体系建设创新文化,建设以“7C”为主题内容的创新文化,7C是涉及IQ、EQ的七种能力和目标:① 核心能力(Core Ability);② 实践技能(Capacity);③ 创新(Creation);④合作(Cooperation);⑤ 个性(Character);⑥关心(Concern);⑦ 交流(Communication)。总体上建立以制度文化、园区文化、标识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体系文化。具体包含:
2.1建立以和谐单位建设为目标的人文文化。包括人文文化(关怀)、激励文化、生活文化、工作文化、理念文化、工作关怀、个性文化等等。
2.2建立创新理念为目标理念文化。包括单位历史文化、院歌(所歌)院训(所训)、单位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操守)等等。
2.3建立以绩效管理为目标的绩效文化。包括奖惩文化、目标管理文化、绩效考核与评估等等
2.4建立以工作内容为主题的实践文化。包含科研协作、技术推广、科技实践、对外交流、工作流程等文化建设。
2.5建立以形象标识为目标的物化文化。包括单位标识导引、单位形象标识、单位旗帜、单位宣传资料等等。
科研单位要紧紧围绕创新文化建设的总方向总要求,充分认识创新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时代特点、要求,可以通过上述不同层面、不同内容、不同目标的体系建设,把创新文化与科研工作实践相结合,与科研主体功能相适应,实现创新文化建设的氛围化、活动化、文艺化、感觉化和情感化。通过创新文化建设,使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自觉成为创新文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3创新文化是农业科研单位构建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
3.1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新科技革命和发展对农业科研单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设一流科研机构的进程中,创新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也是重要力量,要想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农业科研单位就要用创新文化、创新理念思维等凝聚一批高素质的科研队伍,着眼单位未来长久发展,建立和培育核心价值体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建设“宽容、竞争、协作、流动”的工作文化,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倡导学术诚信,树立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思想观念,反对弄虚作假,以科研活动为载体,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弘扬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性的科学思维促进农业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党的十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农业科研单位应紧紧围绕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心工作和任务,从服务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促进现代农业科技进度,使职工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单位的创新文化建设更加具体灵活,更具有时代特征,更能体现出单位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3.2赋予创新文化新的内涵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098
1科技档案的含义
科技档案是科学技术档案的简称,是在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础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和追溯价值的科技文件资料。科技档案对国家、社会、单位和个人都具有技术指导作用,是科研过程的历史记录,是科研技术活动的重要依据。科技档案因其具有专业技术性强的特点,不同于一般档案的管理。例如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需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区分;科技档案的保管也需设置独立的科技档案馆;科技档案的借阅和应用主要是围绕科技活动开展等。
科研单位相较于企业的科技档案管理,在科技档案内容收集上更侧重于科研项目、工艺技术、基础研发、产品设计定型、专利成果等活动资料的记录和归档。科研单位在科技档案的管理特点方面除了强调专业性特点外,更重视科技档案管理的安全保密性。
2科技档案管理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支持力度和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我国的企业普遍存在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认识程度不深、支持力度不足的现象。往往将精力集中在新项目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过程上,却忽视在科研过程中形成的科技档案信息数据的运用和管理。日常工作中不能发挥科技档案的支撑和辅助作用,无法为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降低了科技档案数据应有的信息价值。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活动的日益增多和不断发展,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重要的转型,需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探索新的管理模式,迎接新的挑战。
2安全保密系数低
首先,随着现代化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漏洞,严重威胁着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科技档案涵盖了科研单位众多工作人员的科研成果和心血。而我国的科技档案管理过程中,只是简单的执行国家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并未有效地结合单位自身特点建立科技档案保护制度和流程标准,对于科研单位自身科技档案保密认定的范围不明确、职责不清晰。其次,虽然现阶段已有众多的科研单位已经开始利用信息系统管理科技档案资料,但却对管理系统的安全保密性要求不高。国际国内发生的利用互联网技术或信息系统病毒窃取国家或企业核心数据的事件也是屡见不鲜。档案保管人员缺乏安全意识、保密意识和忧患意识,无法有效地避免或杜绝科技档案数据的缺失,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的科技档案资料发生泄密情况。
3工作缺乏亮点
由于传统工作模式缺乏创新,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延续传统工作模式的状态之中,如简单的数据收集、归纳、整理、录入、你查我借、你问我答等,并没有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性、动态性和便捷性。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科研工作,而传统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模式不能够完全服务于科研工作并提升科研价值。因此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只是将科研成果保存起来,保证科技档案数据不泄露、不损坏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要发掘出科技档案的真正价值。然而我国的科研单位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却未能认识到这一点。对科技档案管理的工作还停留在原来的工作模式中,满足于现状,止步不前,不能做到结合工作实际创新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也影响了科技档案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作用。
3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的特性和应用策略
1支撑性
科研人员、专家学者、技能技术人员是科研单位的主要人员构成,其在科研过程中需要引用、推理、验证大量的科技数据或信息,尤其是在原有项目、型号、产品或技术研发成果基础之上的创新和推广,原有的科技档案资料是新开展的科研活动关键支撑。因此科研单位应在日常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加强对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视,最大限度地围绕科研项目、课题研究、重点工作系统全面的开展科技档案收集、归档、调研、制度建设和支撑服务工作。务必保证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形成具有参考价值、指导意义、决策引导和成果裂变的管理体系。同时需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单位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在科研单位内部宣传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科研人员的重视程度,为科研、生产提供优质数据支撑,为单位的现实工作服务,为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的制度化、体系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管理基础。
2安全保密性
安全保密性是科研单位开展科技档案工作的第一要务。科研单位的科技档案资料的安全保密不仅关系
到众多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的利益,甚至会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因此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保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感,严格遵守国家保密管理规定,并不断建立健全科研单位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流程和标准。除了严格贯彻和执行科技档案管理的国家安全、保密制度规定,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保密意识,在科技档案保管、借阅、利用过程中层层把关审批、记录清晰、做到不失密不泄密外,还应加强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的体系的创新性建设。首先,可建立多层次的科技档案审核机制,不定期地开展不同层级、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人员的抽检、校对工作。其次,在科研单位引进信息系统或设备监控审批软件,无论是查阅、打印、输入、输出或是销户科技档案资料,均可在电脑中查询到详细的操作记录,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便捷的管理与科技档案相关的工作痕迹,及时处理异常或违规操作现象。有力地保障了科研单位科技档案工作的安全保密性,同时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提供技术服务。
一、军工科研单位的业务特点
(一)军工科研单位往往研产结合:既是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发者,也是研发过程中样品样件的生产者,同时也肩负着所研发产品性能指标的联试、测试、安装维护、升级改进等任务,所以与一般企业相比,其业务流程较长,不可预见因素较多,成本管理过程也更加的复杂和繁琐;
(二)军工科研单位的业务往往具有种类多、批量小、型号改进频繁的特点,甚至同一项目在不同研制阶段的结构组成和性能指标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一特点对成本管理最直接的影响是不同项目间成本管理的模式和经验数据可比性较差,在编制产品(项目)预算时,建立在历史数据基础上的材料、人工及加工制造耗费预算不准确,甚至流于形式;
(三)军工科研单位的客户主要为各武器装备使用部门,保密性强,按计划指令进行研制生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先有客户再有产品的经营模式,不存在市场风险。而也正是因为其这一特点,导致军工科研单位的产品没有公允市场价格,目前常见的定价模式是招投标时客户直接定价,或者先签订暂定价,待研制成功后通过审价的模式确定最终成交价格,这也与一般企业的经营模式显著不同。
二、军工科研单位成本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一)成本意识淡薄。军工科研单位是伴随着我党、我国一起建立和成长的单位,其发展速度和领域也与同期的综合国力和基本政策息息相关,这就造成了经营过程中“政治因素”重于“市场因素”,无论管理者还是技术人员都以“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科研任务为首要目标,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来进行研发,这一思维导向直接导致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成本意识淡薄,重项目研发而轻成本管理。即使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一理念仍根深蒂固。
(二)习惯性高耗费决策。指令性任务的最大特点是对产品质量和交付时间有严格规定,在这种压力下管理者和技术人员习惯于高耗费决策,主要表现在:1、论证和方案设计阶段,在新研技术和继承性技术的划分过程中,为刻意突出研发项目的创新性,存在过度设计和过度研发的现象,同时在继承性技术的选用方面,直接选用已有的高配置技术积累满足低参数指标需求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另外,在自研和外包外协的划分过程中,为保证项目进度,部分单位存在将不需要或者不允许外包外协的模块或者设备外包外协给其他单位,这在增加了科研成本的同时,也造成了本单位技术空心化,无意中培养了竞争对手,价格也会受制于人;同时据不完全统计,在后续的联试、测试及交付使用过程中,50%以上的质量问题都出现在外包外协部分,造成了较高的售后服务成本和质量成本;2、研发过程中元器件选型时,由于军工科研单位对新型元器件的选用和采购流程比较复杂,审批手续也比较繁琐,而已经使用过的元器件审批手续相对简单,所以科研人员在元器件选型时,会优先选用已经使用过的或者常用的元器件,而这些元器的性能和规格往往高于本次研制项目所需,造成科研成本的浪费;3、验证阶段的联试、测试和交付使用保障环节,科研单位往往派驻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以便随时解决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这在提高保军能力的同时也会带来科研单位人力成本的增加,所以选用合适的技术人员来平衡保障需求和人力成本之间的矛盾至关重要,科研单位目前的常用做法是“谁设计谁保障”,或者派驻级别较高的技术人员参与保障服务或者问题归零,而售后人员的技术能力有限或者参与度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人力成本,也带来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预算编制流程有待优化。军工科研单位种类多、批量小、技术复杂的产品特点,使得各项目之间的成本构成和同一项目不同研发阶段的成本构成差异较大,加之新研项目的研制风险和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使得未来支出预测的准确性较差,这都给基于历史数据的项目预算带来很大障碍;另外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编制人员对科研项目的技术特点和经费构成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对业务部门提交的预算数据的准确性甄别能力不足,往往只能在总体数据的层面进行宏观的把控,执行过程中实际支出与预算金额差异较大。导致基于成本预算的成本控制难以实现或者流于形式。
(四)新形势下军工科研单位的成本压力持续增大。目前大多军工科研单位都属于事业单位,享受国家财政补贴、住房补贴及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改制完成后上述补贴收入和优惠政策很可能会取消,在单位经营模式和管理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相当于减少了净利润,若要保持目前的业绩指标,则需要提高管理效率和成本管理水平;另外根据2011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军品价格工作改革的指导意见》 ,将对军品价格的定价模式从“事后定价”向“事前控制”转变,从“单一定价模式”向“多种定价模式”转变、从“个别成本计价”向“社会平均成本计价”的思路转变,对企业尤其是竞争性采购范围的企业而言,未来面临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如果本单位的成本管理水平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如研发过程中出现较多人、财、物的浪费或者研发失败,就意味着本单位承担了额外的管理成本,市场竞争中无疑会处于不利地位。
三、基于关键控制点的成本管理对策思考
本文所提及的关键控制点是指研发、试生产过程中该环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或者该环节不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但是影响或者决定了后续人力、物力投入的环节。对这些关键控制点的梳理和分解,有助于我们理清成本的构成和影响因素,为后续成本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积极与客户沟通,确保外部输入的准确性
在项目的论证和方案设计阶段,工作重点在于搜集市场信息,并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明确主要技术指标的同时,制定总体技术方案并测算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支出。该阶段对项目总体成本影响较大的环节有两个:一是准确搜集客户需求信息并持续跟踪,确保项目外部输入更改时能够及时反馈到项目组。这是现阶段军工科研项目的特点决定的,军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反映到科研单位就是军工科研项目技术指标的更新调整,甚至同一项目不同批次产品之间的功能性能和技术指标都有较大差异,这就要求市场人员及时获取客户需求的调整信息,减少方案更改带来的成本损失;二是准确分解分配客户需求,制定满足客户需求的最优方案,据美军相关统计,方案阶段发生的成本只占10%-20%,其内容却决定了项目90%以上的生命周期成本,这一数据也基本反映了我国军工行业的成本特点,所以在项目总体技术方案评审的基础上,建立项目方案经济性评审制度,对总体方案技术路径的经济性、成本与收入的匹配性进行评价,并作为总体方案选择的重要条件。具体而言:用测算成本控制项目产品的规格设计,区分继承性技术和新研技术,并分类细化成本测算,若技术方案、研制标的等内容发生变更,应根据影响程度重新进行方案经济性评价。
(二)加强采购环节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外购元器件、外购成品和外包外协基本占据了型号项目60%-80%成本,该部分支出不可避免,但合理筹划和优化采购流程可以压缩该部分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首先遵循标准化、模块化、通用化和产品化的设计原则,在不拔高选购材料标准的基础上,优先选用成熟技术、成熟选材,减少非标项目的比重;其次,外购元器件和外购成品的采购环节,除战略供应商之外,积极引导和培育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消除独家供货,同时开展精细化采购管理,依据科研生产计划,科学确定经济库存量和经济采购量,合理组织采购时间和采购批次。对由于科研任务取消或者变更导致的已采购元器件的积压,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与供应商协商处理解决,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尽量在不同项目间进行比对,符合指标要求的优选推介使用,尽量避免元器件长期闲置或者报废的情况;再者,严格控制外包外协的内容,实行外包外协合同评审制度,对外包外协进行充分的技术论证和经济可行性论证,对不能外包外协的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软件等,再难也要自己公关解决,防止科研产品技术成果空心化,也可以规避采购价格受制于人的风险,有效监督和控制外包外协成本。
(三)优化人岗匹配,降低人力成本
对军工科研单位而言,技术人员是其最宝贵的财富,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合适的事情配备合适级别和数量人,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人工成本。这在研制阶段和售后保障阶段尤为重要。
研制阶段不仅仅是技术方案的执行阶段,更是研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完善技术方案的过程,这一阶段需要技术人员极大地人力投入。在目前的研发体制下,尤其在重点项目的研发过程中,各军工科研单位为保证项目质量和进度,往往不计成本的投入人力资源,在保证项目进度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人力资源浪费;另外在联试、测试、交付保障及售后服务环节也是一样,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成本意识不足和缺乏标准规范造成的。
建立人力资源分级制度,明确标准研发项目的岗位配置,将人员投入流程形成标准规范,可以有效地减少高配人员投入,降低人工成本;同时在交付保障和售后服务环节,提高售后保障人员的技术水平,减少错误发生,也可以降低研发人员在保障性工作方面的投入。具体而言:加强对售后人员的培训,使售后人员在生产环节就开始介入,有助于提高其服务水平,节约维修成本;另外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在充分了解外场情况的基础上,选派合适的人到场,可以避免维修保障服务劳而无功,对于客户较为集中或者产品使用量比较大的重点工程项目,可以设立相对固定的服务工作点,派驻技术人员常住外场服务,节约外场服务差旅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售后服务的及时有效性。
(四)建立成本管理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
一、科技创新背景下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的特殊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以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成果产出为导向、科技人才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注重发挥雪球效应,注重科技创新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时期。进一步激发科技创造活力,进一步挖掘创新因子以及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都成为影响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在这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技术攻坚的重要时期,科研单位的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农业科研创新技术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农业技术生产力的加快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研单位作为国家科技创新项目的主要承担者、科技创新思路的实践者,以其自身的实验设备及相关技术人员承担了国家大部分的科研项目,而随着研究项目的逐渐深入,以及科研领域的不断细分,对各类科研设备的专业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科研工作存在科研项目情况复杂、资源分散、科研对象范围较大、相关设备更新慢的特点,从而对科研项目研究的技术性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决定了农业科研项目的相关设备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高成本性,这也变相增加了事业单位资产的数量,同时农业科研单位资产具有标准多、统计难、变化快、人为因素影响大等特点,资产管理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面对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种类多,分布广,不同领域、不同阶段及不同学科的资产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的正确评估和管理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科研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资产日常管理缺“匠心”1.缺乏专业管理部门及人员。虽然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但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单位的设备大部分仍旧是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其精密度极高,而且相关的设备采购及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设备操作技术,才能发挥这些科研设备的利用价值。然而部分科研单位并没有建立专门负责资产管理的部门,在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更是有很大缺失,这就使得日常固定资产的管理十分松散,无法明确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另外,还有部分科研单位虽然对资产购置的前期工作如预算及审核审批等十分重视,但是在设备等固定资产采购回来之后,对资产的管理工作反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在很多科研单位在进行年中或年末的绩效考核之时,科研成果、科研论文以及项目资金等往往成为考核的重点比对对象,而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往往不被纳入其中,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在科研使用过程中不被重视。在科研单位对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进行验收时其在财务上的核点往往也是资金使用的规范程度,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再一次被忽视。2.在内部控制中对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在权力以及管理任务上进行划分是十分必要的。否则,科研单位在对固定资产进行采购过程中,在设备出现故障后的进行维修时以及日常的管理中便会出现不同部门及人员之间的责任推诿,既降低了办事效率,也不利于资产的有效管理。在农业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中,日常的登记核算实现了电算化、建立了固定资产卡片,但对于固定资产使用情况、总体价值等信息仍然存在本单位不能做到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管理仅限于采购入账阶段、后续的管理维修、计量等问题未实现及时管理,正是由于农业科研单位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在实际的资产购置中存在着一定的设备重复购置的问题,在使用效率上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设备的利用效率。3.科研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的相关登记中,关于仪器设备耗费情况、使用效率等的涉及屈指可数。未能科学对相关制度进行设计,使得固定资产的而管理长期以来被忽视。另一方面,在科研单位的年末绩效考核中也并未将固定资产的管理纳入其中,并且在单位内部也存在过度重视科研项目的多少的问题,对固定资产的后续使用情况关注较少,这也造成了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4.固定资产在相关准则中被分为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家具用具及装具等不同种类。在理论层面会计准则对于不同的设备资产折旧年限有着不同的规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界定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却出现了分歧和差异。而且通用设备中有仪器仪表,而专用仪器仪表却属于专用设备一类,这就使得计提折旧额最终的计算结果出现分歧。这样一来,不同的折旧年限计算出来的计提折旧额也会存在很大差异。
(二)科研仪器设备资金效能低随着科技创新要求的不断提高、科研实践更加高效化、科研领域和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对固定资产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要求与之匹配的科研设备参数精准。但是同时也出现了相同种类的设备过量购置、采购数量远远大于实际需求量的情况,再加上大部分使用者在使用设备时往往喜欢选择新设备,在这种实际情况下难免出现了设备利用率低,设备资源浪费的情况。新会计制度下,过多的“僵尸”资产会随着其使用化为折旧,影响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当期运行结果。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共享制度,但是仍然存在着表面共享,实际仪器存在闲置的状态,并且一些科研单位也存在着各实验室所配备的设施功能相近,数量过多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设备设施资源的浪费和利用效率的下降。
(三)固定资产折旧存在核算差异性在摊销或折旧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时,原有的会计准则只是规定对非流动基金进行冲减,而不计入费用或成本。而这一规定就导致了固定资产发生的损耗在账面上无法准确真实的反映。新会计制度下,基于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根据用途计入当期费用或相关资产成本,由原来“虚提”折旧的方式改为“实提”折旧,理论上解决了资产价值的不够客观真实的问题。对于如何客观准确归集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在这新旧制度衔接阶段的转换的问题,在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科研单位采购的固定资产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实施期限通常仅为3至5年,科研课题周期比资产周期要小。大部分科研课题的经费使用与资产状况十分复杂,年中新购资产与已有的资产在年度折旧周期中并存往往是十分常见的状况,这些问题使得传统会计手段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核算。
(四)资产处置程序复杂,可操作性不强固定资产种类的在科研事业单位是十分繁多的,现行的会计制度对资产处置进行了较为复杂的规定。由于科学研究的需要,相当一部分科研单位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在科研单位附近无法找到产权交易的平台,或者相关平台数量很少。在这种情况下,科研单位在对一些并无回收价值的固定资产进行处理时却仍需花费时间精力去寻找专业人员评估,而这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部门支出的增加,加大了本单位财政压力。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单位闲置设备的处理存在废旧设备积压的问题,严重影响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上报及计算。
三、科研单位资产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相应资产部门或精专尖管理人员在科研单位中设立资产部门、财务部门、具体使用部门等相关部门,采取多部门联动机制,将统一管理权划归于专门的实验室管理部门。而对那些用途较为单一的仪器和设备,可以对其进行分类,以功能为分类标准,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另外,对于价格在50万及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以及专业特色明显的设备,科研单位应当将其统一纳入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进行管理,并对与之相对应的固定资产的调配机制进行改进。促使这些设备首先在单位内部部门之间实现共享,提高本单位的固定资产利用效率。
(二)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化系统,提高资源共享效率,采取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制度资产管理部门需要在设施购置之前对本单位的购置需求做更加全面的了解,依据固定资产的不同种类细化设备共享平台,查询设备资产时不仅仅要包括固定资产的购入或者建造时间,还要包括固定资产的数量、使用情况、维修以及保管位置等详细信息。这样的数据库的建立对于后续的固定资产的核算、折旧以及后续的固定资产的核查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科研单位的相关部门要严格设备设施购进审批准则,减少不必要的设备购置数量,同时应转变观念更加注重资源的使用效率。注重资产资源的投入与产出,要结合科研室的具体设备要求对科研设备进行有筛选性的购进及选择,进一步提升设备资源的利用效能。
军工科研单位是国家开办和创立的国防科技事业单位,在我国国防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军工科研单位财务风险是指军工科研单位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无法预计或不可控制的因素存在,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使其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而蒙受损失或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或可能性。
自1997年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以后,国家对军工科研单位实行“定额或定向补助, 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体制,军工科研事业单位除了每年获得一部分财政补助收入外,其他的各类收入均要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来获得。尽管这一市场是相对封闭的,但是处于市场中,必然会受到各种宏观因素的影响,比如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这些诸多因素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军工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财务风险,甚至产生财务危机。因此,在军工科研单位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以防范财务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一、财务危机预警的内涵
预警是度量某种状态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发出预警信号的过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现代单位预测和防范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在收集大量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概率论和模糊数学等方法,设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其警戒线,捕捉和监视各种细微额的迹象变动,对不同性质和程度的风险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决策者及时采取防范和化解措施。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具有下面的特性。
1、参照性
根据单位的发展规律和结构特点,从众多指标中选出能灵敏、准确反映出单位风险发展变化的指标及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等相关知识测算指标及指标体系,反映单位发展中所处的财务状态,为决策者提供指示器或参照物。
2、预测性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可以预测单位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能尽量减少决策者的失误,可以找到单位内部的薄弱环节,可以对单位进行动态的监控,从动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动态调控,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独特性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必须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和实施,否则很难有效发挥其预警作用。
二、军工科研单位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运行机制和构建思路
1、运行机制
(1)监测。跟踪军工科研单位的经营过程,监控单位日常财务状况,在危害单位的财务关键因素出现时,预先发现警讯,从中找出偏差及偏差发生的原因,以便早日寻求对策。
(2)诊断。根据跟踪检测,对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与行业或标准财务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导致单位财务运行恶化的原因以及单位运行中的弊端及其病根所在。
(3)控制。即更正单位营运中的偏差或过失,使单位回复到正常的运转轨道上,挖掘单位一切可以寻求的内部资金创造渠道和外部财源,在发现财务危机时阻止其继续恶化,控制其影响范围。
(4)预防。即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系统详细记录危机的发生、处理和解决过程,作为前车之鉴,增强单位的免疫能力。
2、构建思路
军工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的对象是其资金及流转。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是现金,其他资产都是现金在流转中的转化形式。现金是指广义的现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能够随时变现的有价证券等。资金的流转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运用资金运动流程图法来进行分析。
资金运动流程图法是一种动态分析方法,它根据资金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随经营过程不断循环周转,资金的形态也随着经营过程不断改变这一运动特点,对资金运动流程进行分析,然后综合出单位可能遭受的各种风险,对关键环节进行分析和控制。笔者根据军工科研单位的一般特点,绘制了军工科研单位资金运动流程图,如图1所示。
军工科研单位作为承担国防科研任务的主要单位,在国防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后,已由承担国家计划任务为主向科研、生产、销售、服务等多种经营、全面发展转变。由图1可知,军工科研单位的资金运动过程与一般企业相比有自己独特的流转环节和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和环节,结合传统财务分析指标和国内外学者关于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相关研究,笔者构建了军工科研单位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三、军工科研单位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具体内容
财务预警系统的工作很大程度建立在对各种财务指标进行监测的基础之上,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关键是财务分析指标和警戒值的确定。根据军工科研单位的资金运动流程图可以分析出,存在风险的环节主要包括偿债环节、资产管理环节、经费管理环节和投资环节,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就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开展。
1、偿债环节
偿债环节中存在军工科研单位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偿债环节的风险评价可以用以下指标进行测试。
(1)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总体偿债能力。
(2)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短期偿债能力。
(3)现金比率=货币资金/流动负债×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现金的短期偿债能力。
(4)长期资本负债率=长期负债/(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长期资本的结构。
2、资产管理环节
资产管理是军工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可能出现资金积压、周转不灵的风险。资产管理环节的风险评价可以用以下几个指标进行测试。
(1)总资产周转率=(科研收入+技术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总资产的平均运转次数,体现资产的整体运营效率。
(2)存货周转率=(科研收入+技术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平均存货余额×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存货的周转速度。
(3)固定资产周转率=(科研收入+技术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平均固定资产余额×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固定资产运营效率和转化速度。
(4)应收账款周转率=(科研收入+技术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
3、经费管理环节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军工科研单位由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资金预算拨款向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转变。在经费管理环节可能存在财政补助政策改变以及结余、管理费上缴比例调整等风险,可以用以下几个指标进行测试。
(1)经费自给率=(科研收入+技术收入+其他业务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其他经营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研成本+技术成本+其他业务成本+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产品销售成本+其他经营成本+上缴上级支出+其他支出)×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收入满足经常性支出程度的指标。
(2)经费拨款到位率=当期已到拨款额/年度拨款预算数×100%,此项指标主要评价当年经费拨款预算完成情况,因为到位的资金是保证科研活动正常开展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3)当期收入完成率当期收入/当年预算总收入×100%,此项指标评价本单位期间的组织收入完成情况。
(4)科研拨款超支率=(当期科研成本发生额-当期累计拨款额)/当期累计拨款额×100%,此项指标应结合本单位的科研任务来进行分析,主要评价年度科研支出与拨入的关系,用于评估科研成本超支的风险。
4、投资环节
军工科研单位凭借雄厚的财力、物力和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对外投资,以实现资本增值,投资的风险可以用以下指标进行测试。
(1)投资支出比率=对外投资/事业基金×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中用于投资的比例以及再投资的能力。
(2)对外投资回报率=投资收益/年度对外投资余额×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对外投资的赢利能力及投资回收的风险水平。
四、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在军工科研单位的组织机构设置
单位的财务预警系统要发挥预期的作用、形成良性的动态循环,除了确定财务预警指标外,还必须从机制上进行系统设计,实现监测、诊断、治疗等功能。军工科研单位可以在财务部门中设立财务预警分析员的工作岗位,这一岗位可以由主管会计、单位高层管理者、外部财务管理咨询专家等兼任,也可以实行专人专职。同时,在单位面临不正常的经营波动和财务危机的状态下设置临时性的机构,如财务危机处理小组、财务预警咨询小组、领导小组等,其除了包括财务预警分析员外,还可以从主要职能部门中抽调负责人或有相关能力的人组成。这些人员对单位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及过程非常了解,能迅速找出危机发生的原因,制定应急策略。在财务危机解除后,临时性机构随之撤消,财务预警分析员系统详细记录危机的发生、处理和解决过程,并继续完成日常财务监控工作。
【参考文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7. 040
[中图分类号] F272; C93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7- 0064- 01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当前我国科研单位与外界的联系也逐渐增多,因此,科研单位内部的办公室工作也更为繁杂和琐碎。办公室作为科研单位的综合职能部门,是单位内部上情下达工作的重要枢纽。科研单位办公室工作涉及的范围较广,其不仅包括日常的事务处理和文秘工作,还包括为领导出谋划策以及调研和宣传等工作。其中服务和行政管理工作是办公室最基本的工作职能,也是其各项工作的立身之本,对于保障科研单位内部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重要的作用。
1 新时期科研单位办公室工作的新特征
1.1 办公室参与科研单位政务管理的重要性增强
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科研体制的改革和深入发展,科研单位在自身的发展目标、运行机制、人才培养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而办公室作为科研单位内部为领导出谋划策的主要部门,需要改变过去以“办事”为主的做法,不断进行思维创新,并积极参与单位内部的政务管理,从而充分发挥其在单位内部管理和中长期规划中的作用。
1.2 服务质量要求更高,工作任务更为繁杂
办公室作为科研单位信息交流的窗口与平台,其日常工作内容涉及单位内部的事务、政务以及各项服务,而从服务对象上来说,其又涉及全体职工、统计部门以及单位各级领导的切身利益。由于办公室与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办公室工作也呈现出任务重、事务杂的新特点。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科研专家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本身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任务,这就需要办公室在平时的管理中要尽可能地为单位领导提供优质化的服务,从而为领导更好地进行全局策划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1.3 对内部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要求提高
面对当前各种形式的突发事件和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要求科研单位办公室人员不但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素养,还要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善于把握与快速领会领导意图能力和急事急办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2 科研单位办公室在日常工作中应树立管理和服务意识
2.1 树立规范意识,促进服务与管理的科学化
在我国新时期的科研事业发展中,科研单位办公室要树立规范意识,通过办公室内部职能、规章制度以及自身形象的规范化实现其服务与管理的科学化。从规范职能上来看,科研单位要加强对办公室内部机构的合理配置,通过岗位目标管理的实施来明确各职工的工作目标和岗位职责,从而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而从制度规范上来说,办公室要加强建设各项规章制度,以保证文稿印制、会务组织、电话通知以及来宾接待等大量繁杂琐碎事务的正常运行。同时,对于形象的规范,办公室可以通过抓环境卫生和工作人员的素质来维护,从而更好地提升办公室的外部形象。
2.2 树立发展意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办公室在日常的服务和管理中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学习,并通过引导他们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养。同时,在新形势下,科研单位还应加强对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选拔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到办公室工作来鼓励职工进行良性竞争,以提高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3 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实现优质化的管理与服务
创新精神是推动科研事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新时期的发展中,科研单位办公室要紧跟时代潮流的变化,加强自身管理方式和服务理念的创新,通过办公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在管理方式创新上,办公室要积极进行工作流程的优化,将过去粗放型的管理方式转变为精细化的管理方式,以更好地提升其服务效能和工作质量。同时,办公室还应加强服务理念的创新,把过去的被动服务转变为新形势下的主动服务。尤其是在领导决策时,办公室要尽可能做到灵活性与计划性的相结合,在领导决策前为其提供准确、全面、高质量的决策预案;而在决策中要综合协调单位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严把决策关口;在领导决策后,办公室还要抓好各部门对领导决策的贯彻落实,以实现服务与管理的优质化。
2.4 树立全局意识,积极发扬奉献精神
办公室作为科研单位开展各项工作的指挥中心,其担负着内外联系和上下沟通以及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日常的工作和管理中,办公室要积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努力为单位职工创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加强各部门的相互合作,以高效实现工作目标。在科研单位内部,办公室要协调好不同部门之间以及领导和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增强单位内部的凝聚力。而对外,办公室要积极充当科研单位各项工作中的“联络员”,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同时还要与其他部门和单位搞好合作,实现各单位和部门的共同发展。
办公室作为科研单位管理枢纽和协调各方的综合性职能部门,其在新形势下的工作呈现出工作任务繁杂、参与政务管理的重要性增强以及服务质量要求提高等新特征。因此,在新时期的科研事业发展中,办公室要积极树立规范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全局意识,做好对内对外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从而真正实现服务与管理的优质化和科学化。
主要参考文献
[1] 范本荣. 新形势下做好农业科研单位办公室工作的思考[J]. 科技信息,2012(11).
一、电力科研单位的组织形式
电力科研单位是从事电力生产应用技术研究的高科技企业,是电网的技术监督、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和技术信息中心,拥有国家核准的调试各类等级、规模机组和送变电工程资质,是电网企业各类专业人才高度集中的职能单位。厂网分家后,除部分电力科研单位改制为电网企业的全资子公司或电网企业控股的子公司外,大多数电力科研单位仍作为电网企业分公司,由电网企业统一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电力科研单位经营活动及会计核算的特点
(一)经营活动的特点
电力科研单位是兼有生产和科研性质的科技性企业,承担着电力系统的技术服务和科技研发等重任,其主要的业务活动是对上级电网企业的资产运行状况履行技术监督的职能,并承担电网企业的研发任务,由于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无法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时受到限制。
(二)会计核算特点
电网企业所属的科研单位,是电网企业的经费单位,每年由上级电网企业根据预算下拨经营经费,电力科研单位为电网企业及其分公司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不进行模拟结算,不确认相关的收入,发生的相关费用冲减上级电网企业下拨经费;对所属电网企业之外的电厂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取得的收益在其他业务利润中核算;对所占用的固定资产由所属的电网企业统一管理,取得的增值税票也由电网企业统一抵扣;所得税统一由电网企业汇总纳税。
每年由电网企业根据预算拨付研究开发经费,电力科研单位立项完成研发任务,发生的研发费用由电网企业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加计扣除,但由于电力科研单位是兼有生产和科研性质的企业,科研人员及研发设备既参与生产又参与研发,发生的人工费及折旧费无法合理系统地在生产费用及研发费用之间分摊,致使所得税前扣除的研发费用不含人工费及折旧费,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三、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电力科研单位的税收筹划切入点初探
(一)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电网企业可能享受的几大税收优惠
1.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对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实行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
3.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
4.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收入为免税收入。
(二)税收筹划切入点
1.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电力科研中心,并通过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若符合税法规定的条件,电网企业从电力科研单位分得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将免征企业所得税。
2.电网企业可以委托电力科研单位开发科研项目,并与电力科研单位签订技术开发合同,同时将电力科研单位为电网企业提供技术监督、技术服务尽可能地作为技术开发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样不仅会加大电网企业及电力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的税前扣除基数,缩小电网企业及电力科研单位的所得税税基,减少税负,而且,只要签订的技术开发合同符合科技行政部门有关技术合同的规范要求,电力科研单位相关的技术开发收入的营业税也可以得到减免,这样也会减少电网企业的税收成本。
四、通过模拟数据的测算,分析说明成立电力研发中心对电网企业整体税收成本的影响
(一)为便于建立测算模型,假设电力科研单位符合以下条件
1.每年对电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发生的材料费、大修费、人工费等三项经费合计为4 000万元,其中人工费用占用50%,作为电力科研单位的生产成本。
2.每年发生的科研经费1 000万元,用于购置研发设备,研究开发发生的人工费及设备折旧费不包括在内。
3.电力科研单位向电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不进行模拟结算;若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并进行独立核算,利润率为20%。
4.每年电力科研单位对电网企业以外电力单位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取得的收入为2 000万元,利润率仍为20%。
5.科研单位的设备年折旧额占全部成本费用的8%,除购置科研设备外,固定资产无其他增、减变化。
6.电网企业的所得税率为25%;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后,研发中心的所得税率为15%,假设无纳税调整事项。
7.电力科研单位的营业税率为5%,不考虑相关附税。
8.假设成立独立研发中心后,研发中心为电网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取得的合同收入占其对电网企业提供全部技术服务取得的全部合同收入的比例为W。
9.假设成立独立研发中心后,研发中心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折旧额占全部成本费用的比例均未发生变化。
在上述假设条件基础上,下面分别以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测算成立独立研发中心前后对电网企业税收成本的影响,并以成立独立科研中心为前提,通过建立测算模型,计算电网企业委托研发中心进行技术开发的合同金额占研发中心为电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全部合同金额的比例“W”达到多大时,使成立独立研发中心对电网企业的税收成本增加的总额等于税收成本减少的总额,该点称为成立独立研发中心对电网企业的税负损益的临界点。
(二)分税种模拟测算成立独立研发中心对电网企业相关税收成本的影响
本部分测算仅考虑与成立独立研发中心相关的增量税收成本,非增量税收成本不予考虑。
1.营业税
(1)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前,向电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不进行模拟结算,不确认相关的收入,只将发生的相关成本冲减下拨的经费,也不计算缴纳营业税。
(2)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后,向电网企业所属的供电及发电单位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也要进行结算,按20%的利润率计算确定该部分收入为M万元,则M×(1-20%)=提供技术服务发生的成本4 000万元+研发费用1 000万元
求得M=6 250万元;该部分收入中免税收入6 250 W万元,应税收入6 250×(1-W)万元
应缴纳营业税6 250×(1-W)×5%=(312.5-312.5 W)万元
向电网企业以外的电厂提供技术服务取得收入的应纳营业税额与成立研发中心后的情况相同,是不相关的税收成本,在比较营业税的税收成本时,不予考虑。
(3)测算表明,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后,由于研发基地对电网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要进行结算,确认相关收入,科研单位营业税税收成本增加(312.5-312.5W)万元。
2.增值税
(1)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前,自2007年7月1日起,电力企业购置的科研设备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其销项税额,电力科研单位可抵扣的购买科研设备的进项税为145.30万元(1 000÷1.17×17%),由电网企业统一进行抵扣。
(2)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后,由于电力科研单位为服务性企业,不是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其购置的科研设备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只能计入成本,以折旧的形式在税前扣除。
(3)测算表明,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后,电网企业将失去该部分进项税额可抵扣销项税额的机会成本145.30万元
(1 000÷1.17×17%),使增值税收成本增加145.30万元。
3.税前可以扣除的研究开发经费
(1)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前,电力科研单位向电网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发生的科研经费1 000万元不包括相关的人工成本、研发设备的折旧费。相应地,缩小了研发费用税前扣除的基数,上级电网企业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税前扣除的研发经费只能为1 000万元,加计扣除500万元(1 000×50%)。
税前共计扣除研发费用1 000×150%=1 500万元
(2)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后,电网企业可税前扣除的研发经费为电力科研中心取得的相关收入6 250W万元,加计扣除6 250W%×50%万元,税前可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共计6 250W×150%=9 375W万元。测算表明,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后,电网企业发生的研发费为6 250W万元,税前可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9 375W万元,与成立独立的研发基地前可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1 500万元相比,增加税前可扣除的研究开发经费(9 375W-1 500)万元,缩小了电网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基。
对电网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研发中心税前可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计算如下:
以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占总成本费用的比重为权数,对所发生的折旧费用进行分配,计算电力科研单位的研发费用,折旧费用[4 000+2 000×(1-20%)+1 000]×8%=6 600
×8%=528万元。
对电网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取得的收入6 250W万元,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6 250W×(1-20%)=5 000W,则分配折旧费528×5 000W÷6 600=400W万元,发生的研发费用共计为5400W万元。向电网企业以外的电厂提供技术开发服务发生的研发费用与成立研发基地前相同,不增加或减少税收成本,故在建立测算模型时不予考虑。
4.企业所得税
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前,电力科研单位对电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不确认收入,发生的成本费用抵减电网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对电网企业以外的电厂提供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扣除发生的相关成本后的利润增加电网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按25%的企业所得税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电网企业汇总电力科研单位收入成本的基础上,加计扣除50%的研究开发费用,计算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及应纳所得税税额。
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后,电力科研单位成为独立的纳税义务人,独立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适用15%的企业所得税率。
对电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及技术开发服务确认收入共计6 250万元,会增加电网企业整体的企业所得税税收成本,若利润率为20%,扣除相关折旧费用400万元及税金(312.5-312.5W)万元,在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的情况下,根据上述资料计算确定增加电网企业所得税税收成本为:
(6 250×20%-400-312.5+312.5W)×15%
=(80.625+46.875W)万元(1)
对电网企业以外的电厂提供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2 000万元,若利润率为20%,扣除相关折旧费用128万元及税金100万元后的所得,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由于适用税率降低10%,会减少总体税收成本;假设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根据上述资料计算确定减少的企业所得税为:
(2 000×20%-128-110)×10%=16.2万元 (2)
由于研发中心对电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要确认收入
6 250万元,作为电网企业发生的成本费用,相关的利润6 250
×20%=1 250万元,抵减电网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税收成本1 250×25%=312.5万元。(3)
同样,电网企业委托研发中心进行技术开发发生的费用为6 250W,作为电网企业发生的研发经费,在加计50%扣除时,若W足够大,会减少电网企业的税收成本,减少税收成本的金额为(9 375W-1 500)×25%万元。 (4)
(三)汇总上述增加的税收成本及减少的税收成本总额如下
增加的税收成本合计,X=增加的营业税(312.5-312.5 W)万元+增加的增值税145.30万元+增加的企业所得税(80.625+46.875W)=538.425-265.625W (5)
从上式可以看出,W越大,税收成本的增加X越小,两者成反向变动。
减少的税收成本合计Y=减少的企业所得税16.2万元+312.5万元+(6 250W-1 000)×25%万元=1 562.5W
+78.7 (6)
从上式可以看出,W越大,税收成本的减少Y越大,两者成正向变动。
令X=Y,求得成立研发中心前后税收成本相同时的W,
538.425-265.625 W=1 562.5 W+78.7
W=0.25=25%,
当W大于25%时,电网企业的总体税负随着W的增加而减少。可见,当W大于25%时,成立研发中心是可行的。
当成立研发中心后,电网企业委托研发基地提供技术开发服务的投入越大,电网企业整体的税收成本会越低,占提供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达到科研基地向电网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总收入的25%时,成立独立研发基地才是可行的,否则,成立研发基地将会增加电力企业的总体税收成本。
通过模拟测算并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改制后,只要电力科研单位与电网企业筹划适当,会降低双方的纳税成本。对于上级电网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加大其税前扣除的研发经费的基数,并利用转移定价,获得电力科研单位低税率带来的好处;电力科研单位通过改制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后,除在税收上享受优惠政策外,通过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拥有了较大的用人自和分配自,在用人机制上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自主地招聘员工和按合同解聘员工;在分配机制上,按市场工资价位支付各类人员的薪酬,对经营者、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可实行激励机制,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使企业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激活人才,以增强电力科研单位的创新能力,更好地为电力企业服务。
可见,电力科研单位的改制在一定条件下可使电力科研单位及其上级电网企业同时受益。但是,也应清楚地看到,由于多年来,隶属于电网企业的科研单位的积累和发展主要依托电网企业的支持,缺乏市场化的经营经验,同时受到其现有资产规模的限制,改制后的科研单位能否达到预期的构想,尚有待从各个方面综合分析。
一、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科研单位没有科学的会计核算基础
我国现行的农业科研单位的核算基础采取的是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实行的是两种会计核算基础并行的核算制度。在原有的预算管理模式和会计环境中,这种会计核算制度为加强我国的公共资金管理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我国公共财政理论结构的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需要进行改革和变更。农业科研单位在确认当期收入时采取收付实现制的核算方式,该种记账基础只记录了以现金支付的支出,而没有反应没有用现金支付的隐性债务,这样农业科研单位反应的盈利状况和负债情况都是不准确的,这就使得农业科研单位对财务风险的应对能力比较差。此外,由于企业只有在支付金额时才能确认支出的发生,这样科研单位对其成本的核算就成了一个难题,那些已经发生尚未支付的费用不能确认为当期支出,使得农业科研单位的单位成本不准确,也不利于农业科研单位进行成本控制。
(二)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要素没有合理划分
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要求,会计要素要划分为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和所有者权益。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其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农业单位的净资产是其开展业务活动的基础,是由国家或者其他组织投资兴办并由事业单位拥有的,在价值量上其数值等于总资产减去负债的金额。这里的净资产仅仅是数量上的概念,不能明确说明净资产这个会计要素的性质。此外,现行农业科研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中的净资产包含基金项目和历年累计的余额项目,也包括当年的结余项目;包含存量指标的同时也包含流量指标。同一个要素之内包含不同类别项目使指标变得不利于分析和使用。
二、农业科研单位会计模式的创新
农业科研单位现在最重要的会计模式创新工作就是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方式。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式要求科研单位在交易或者事项发生的当期就确认收入或者费用,并不考虑现金什么时间支付或者收回。因此,收入反应的是在会计期间内实现的数额,支出则反应在会计期间内应该支出的金额。权责发生制,顾名思义,它是在会计分期的基础上,计量会计期间收入和支出的配比财务成果,这是一种综合地反应会计主体在一段时期内经营业绩的成长的核算方式。农业科研单位采取权责发生制核算方式进行会计计量,能综合反应其单位情况,例如其举借的外债,其拖欠的职工工资,其应收而未收到的服务收入等等;权责发生制也有利于农业科研单位进行成本核算,便于其成本管理,因为不管任何单位要精细地进行成本核算,必选选择权责发生制的模式进行核算,这样才能真实的反应单位内各部门在经济活动中履行责任的情况。
农业科研单位会计模式创新还要把会计要素重新划分,农业科研单位的净资产应该分解为基金和结余两个要素。因为基金要素不包含负债的因素,也能反映科研单位使用资源的限制,并且农业科研单位的基金要素划分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设置事业基金、固定基金和专项基金的规定;而结余刚好可以反映本期的发生额,和基金这个期末余额指标可以对应。
农业科研单位还应该在会计报表体系上进行改建和改善。农业科研单位在会计核算上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国现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中披露的信息很少,不能满足使用者对农业科研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完整的会计报告应该包括基本的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表和企业的财务情况说明。但是,伴随着农业科研单位面临的会计环境日益复杂和多变,农业科研单位应该对会计报告之外的情况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例如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单位的负债情况、单位面临的或有事项和非主营业务内的项目等等。此外,农业科研单位应该像普通企业一样编制现金流量表,因为近几年来,农业科研单位承担的项目越来越复杂,经营的业务也越来越广泛,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管理者和债权人想要了解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仅仅靠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农业科研单位应该编制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是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内收到的现金,它可以反映农业科研单位在会计期间内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收到或支出的现金。科研单位编制现金流量表可以让报表的使用者直接、直观的了解到最准确的现金流量情况,预测科研单位未来的现金流量。
参考文献:
[1]詹丽香,沈新芬,夏海英.农业科研单位会计管理模式创新探讨[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7
[2]周琦.农业科研单位会计模式的创新[J].湖南农业科学,2007
1.我国军工科研单位成本管理的特征。作为国家投资建设的国防科技事业性质的军工科研单位,主要从事军用品的研制和定型军用品的开发研制业务。按照产品生产的组织方式划分,军工科研单位的业务更多的属于单件或小批量生产。军工科研单位的项目、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其对科研生产活动需要采用项目制的形式进行运作和管理。定型军品的生产项目在立项时其技术状态已经制式化,设计图纸无需做出较大改变,产品的生产流程和传统制造业生产流程基本相同,因此对定型军品生产项目进行成本控制相对较为简单。而定型军用品的生产项目,各类军品研制项目由于其研发的特殊性,受到科研生产客观规律的影响较大,在项目的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各研制项目之间的可比性较差,成本对象比较复杂,因此对军品研制项目进行成本控制的难度很大。2.我国军工科研单位成本管理的现状。军工科研单位成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基本沿袭了旧有的模式,弱化了程序和制度控制。尽管近两年国家连续出台了内部会计控制的种种规范,但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在这方面依然有待实质性进展方面的突破。随着科研活动不断发展,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成本费用也在迅速增加,经费紧张程度加剧,成本控制管理亟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军工科研单位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的成本管理理念先进性有待提升,科研人员不能只负责埋头做科研,以任务达成为目标,不考虑项目的经费问题;军工科研单位的管理人员之间应加强沟通,亦不能计划部门只负责制计划,问财务部门要经费而不顾经费使用及管理。第二,企业成本核算不规范致使信息存在失真,根据国家规定,科研项目采用完全成本法进行核算,军品则采用制造成本法进行核算,但是很多军工科研单位将军品纳入科研项目实行完全成本法核算,这样的行为加大军品成本的机会主义行为。第三,军工科研单位在成本管理方面忽略战略成本管理,重点关注生产成本,忽视调研和产品设计、采购等方面的成本,而这些被忽略的部分缺失军工科研单位科研成本的重要部分。第四,企业成本管理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健全,各项考核没有落到实处,影响单位发展效率。
二、加强军工科研单位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就已经确定了“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坚持寓军于民,建立健全竞争、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改革目标。随后又提出了“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促进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坚持强化基础,自主创新,努力提高科研和制造水平,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应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机制、体制;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国防科技人才”的战略指导方针。首先,国家寓军于民、军民结合的新型体制为军工科研单位带来了重大机遇,国家鼓励军工科研单位利用技术方面的优势发展民用产品产业,这对军工科研单位来讲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而军工科研单位更应该全面的分析识别外部市场环境,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通过价值链与动因分析模式获取竞争优势。其次,国防科技工业的运行机制的改革打破了军工科研单位原有的行业垄断地位,国家将军工企业发展纳入市场竞争必然是大趋势,将会有更多的民营主体加入到军工产品的竞争行列,未来军工科研单位将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而对成本的控制也将是决定着竞争的成败关键所在。
三、加强军工科研单位成本控制的措施
军工科研单位的成本控制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结合军工科研单位在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坚持战略性原则。军工科研单位在进行成本控制时不应追求一时的成本降低,也不能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应兼具计划、协调、控制、激励和评价等功能,从企业及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出发,同时站在培育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角度,树立科学的预算管理理念,制定一整套集战略管理、人本管理、系统管理于一体的成本管理制度和方法。第二,建立科学的预算控制、预算调整的制度和程序。建立科学的预算控制、预算调整的制度和程序是整个预算管理体系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预算执行的过程就是计划的落实的过程,也是单位目标的实现过程,只有建立在规范的制度和程序之下的成本管理才能保证计划的顺利实现。建立预算考评与奖惩体系是预算执行的源动力,预算考评是对单位内部各级责任中心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和评价,在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考评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发挥着激励、沟通、控制的重要作用,使被考评人明确改进工作的方向,有利于推动单位总目标的实现。第三,因地制宜进行全员全过程管理。因地制宜的进行成本管理是指军工科研单位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必须综合考虑其实际研发及市场环境。因地制宜的要求军工科研单位成本框架的构建符合其组织结构,符合其特定部门的要求,符合其科研生产活动流程。军工科研单位的全体员工是其进行成本管理的主体,直接关系到成本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因此应该调动全员的积极性进行成本管理。全过程成本管理是进行战术层面的成本控制时不仅要降低生产成本,还应该对科研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分析,进而实现整个流程全过程成本管理。
作者:徐朝晖 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创新;对策
近年来,农业科技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及科研管理水平却与农业科技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吻合,从一定意义上讲,科研管理水平制约了科研的快速发展。因为科研工作是专业建设、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如何开展,科研管理机制如何创新,如何使科研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显得十分重要[1]。当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相对滞后,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现从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提出一些对策。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科研基础较薄弱,管理意识相对滞后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因为地处基层,科研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理念相对薄弱,往往还意识不到科研管理工作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很多时候还停滞在以前的习惯做法,科研管理人员的思维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滞后于时代潮流。对于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缺乏主动性和广泛参与性。
1.2管理体制较僵化,经费投入不足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程序较混乱,管理人才素质不高。归根结底在于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体制比较僵化,没能从根本上进行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致使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鱼龙混杂,没有能够深入挖掘一些年轻的更有潜力的高素质科研人才,这也是由于科研管理体制不够灵活造成的。
1.3优势专业较少,科研队伍较薄弱
总体来说,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在各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研究力量上单薄且分散,一个专业的科研项目往往只包括了该专业的研究方向,集约化程度较低,缺少交叉优势和新的学科生长点,难以形成有竞争力、有特色的专业群;科研队伍缺乏足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科研工作缺乏深度的积累和纵深发展;科研范围窄小,科研成果形式单一,大都是发表的论文,而真正能为区域农村经济服务的科研项目较少,能转让、被采用的技术成果就更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科研管理人员的梯队有待进一步的优化配置。
2对策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发掘这些特点是做好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的关键,也是一个单位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2.1确立创新观念
2.1.1确立创新的观念。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创新,观念的创新是前提。要从传统的科研管理理念和模式中解放出来,以科技创新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和目标,以科技创新服务未来,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2]。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的根本任务是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研究人员能够释放出更大的潜能,能够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实现科研目标,创造条件,提供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科研管理工作要尽可能地为科研活动提供便利和保证,确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的根本目标,是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科研管理工作要从制订规划、组织管理、基金资助、评价标准、激励机制等方面,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促进多出成果多出效益。
2.1.2确立协同攻关的观念。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将个体的、分散的科研力量集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有组织的科研,紧贴生产实际,加强科研攻关。要重视数据采集、实证调查、跟踪研究。要确立打造科研特色的观念。打造科研的特色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提高科研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科研管理部门必须牢固树立特色意识,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条件,结合地理区位的特点,遵循科技发展规律,有意识有侧重地进行优势力量的整合,打造本单位的科研特色,形成品牌。
2.2建立健全开放的管理机制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只有创新科研管理机制,科研管理工作才能够创新。科研管理必须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建立新型的、适合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创新机制,从宏观上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活动进行调控,增加协调,强化服务,使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充满活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2.2.1竞争机制创新。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中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队伍整合难、资源共享难,科研竞争大多体现在个体之上,导致课题小型化、单干的倾向,个体之间彼此封锁信息,难以开展联合攻关,难以形成创新群体。为此,提倡群体竞争、团队竞争,建立以合作为基础的新型竞争机制,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倡导竞争的同时强调合作,保证科研人员能加强联系与合作,促进其在相互联系的动态过程中形成合力[3]。
2.2.2激励机制创新。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激励方式主要有目标激励、政策激励、经济激励、机制激励、情感激励等。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在参考这些激励方式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单位发展的激励机制的整体规划,使激励成为促进其科研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依托,并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兼顾不同群体或个体的差异来进行激励。同时,对科研人员实施激励机制时,还应根据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能力较弱的事实,合理设置激励的“度”。
2.2.3约束机制创新。约束机制的作用主要在于对科研行为的规范,无论是纵向课题、横向课题,还是对论文质量衡量上都必须进行约束,否则将给科研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给单位带来很大的损失[4]。如实行科研项目中期汇报制度,然后由科研处汇总向所领导汇报,纵向课题还要向上级有关机构汇报。项目到期如尚未完成研究任务或不符合结题条件的,应及时提交申请延期的书面报告,科研处签署意见后,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且项目延长期不得超过一年。
2.2.4评价机制创新。评价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其对科研工作实际意义和效果的评价。这一机制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公平、客观和准确的科研业绩评价体系,必须把科研成果的质与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应将定量管理与定性管理相结合,既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更鼓励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的成果,使科研人员在数量中求质量,在质量中求数量,促进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在质与量上达到统一。
2.3建立高素质科研管理队伍
培养一批有才干的科研管理人员和建立相对稳定的科研管理队伍,应尽快使科研管理队伍知识化、专职化、高效化[5]。
2.3.1科研管理工作者的自身观念要更新。科研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服务形式应表现为2个“强”:服务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效益观念强;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服务能力和公关能力强。避免常规的思维套路,摒弃陈旧落后的管理思想,树立创新意识。既了解本单位科研工作的目标与现状,又了解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的形势及国家的科技方针与政策,在管理工作中具备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思想和观念[6]。
2.3.2科研管理工作者的服务意识要到位。科研管理者要彻底改变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科研管理,向以“协调、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模式转变,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内强管理、外树形象”,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科研第一线,提高服务水平、服务效率,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在工作中要有服务创新意识,为科研人员提供各类科技信息、技术转化途径等方面的服务。
2.3.3科研管理工作者的求新意识要超前。科研管理人员需从广阔的外界环境中吸取一切有用的先进经验,改变仅凭直觉经验和感情因素支配的狭隘的、单一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全方位、辨证地思考问题,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引导科技人才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领域取得突破。
2.3.4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竞争意识要强烈。竞争意识既是忧患意识又是进取意识,在科研活动逐步面向市场的过程中,科研管理人员要有紧迫感,把握住市场、企业需求的脉搏,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全力以赴地投身于工作当中,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发挥在一般状况下难以发挥的管理潜能,提供高质量的全程服务,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2.4构建良好科研管理平台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创新,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以本单位的发展实际为依托,以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为指引,清除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政策盲点,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决策咨询研究条件,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科研服务体系,创新科研管理服务平台。
2.4.1领导高度重视是前提。领导要躬身下去,走到前面,为培养和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素质理清思路、创建体系、构建机制。单位领导既要搭台,又要唱戏;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只有领导重视科研,带头科研,营造重视科研、尊重科研人员的良好氛围,强化精神激励,提高科研人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才能调动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才能把科研上的“单兵”、“散兵”作战组织起来变为“兵团”大战,才能促进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
2.4.2增加经费投入是保证。对科研工作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必要投入,是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重视科研工作的一项指标就是经费的投入;同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争取国家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科研课题的立项,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保证配套经费足额到位,专项使用[7]。科研经费有力保证,不但可以购买供科研用的设备、资料,确保科研信息的获取,为科研创造有利条件,而且还可实施有效的奖励措施,激励职工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为单位的发展贡献力量。
2.4.3人性化管理是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尊重人、关心人和信任人为管理的出发点,以造就人、成全人和发展人为落脚点。通过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以“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凝聚社会各界人才”为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科研发展规划,引导全体职员工关注社会的需要,为科技人员提升科研素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4.4管理方法创新是保障。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反映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相关部门应集中力量开发一批水平高、适应性强的公共管理软件,并进行示范和推广应用,减少低水平、难交互的管理软件的使用,使各类数据资源、信息资源更好地运用于日常工作、项目监控、评估和科学决策中。科研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也应以资源共享、服务共享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思路来考虑和安排,积极采用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实现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科研管理人员要大胆突破以往旧的束缚,思想上要超前,行动上要快捷,走出单位,走向市场,贴近社会需要,找准自身定位,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并融科研于科技服务、科技产业开发管理中,“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让科研成为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8]。
3参考文献
[1] 吴明瑜.科研管理工作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358-359.
[2] 林萍.高校科研管理创新:问题与建设[J].怀化学院学报,2007(2):54.
[3] 郑存库.论专业化科研管理队伍建设[J].科技论坛,2003(4):11.
[4] 郑咏梅.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模式的建构[J].吉首大学学报,2008(4):125.
[5] 游兆彤,绍建成.新世纪农业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初探[J].农业科技管理,2004(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