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策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2 16:50: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家庭教育的策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家庭教育的策略

篇(1)

 

一、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孩子一出生,他心灵上这块土地是荒芜的,父母是这块土地的第一个播种者,你播下什么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因此,父母的言行和孩子的个性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维形式、行为习惯和个人成长。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有其父必有其子”就是说家长作为榜样的重要性。作为家长要时刻牢记,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与孩子长期生活在一起,其一言一行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模仿、学样。如果父母一有空就打牌、逛商店,看电视,却叫孩子学习,孩子就会不愿意,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效果也不会好。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家长没有时间督促,孩子对学习就没有自觉性,孩子也会像父母一样,将学习时间都用于玩乐上,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好。家长一定要重视“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经常检点自身的言行举止,成为孩子的好榜样。常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永远读不完的一本书”。家长的人格最能影响教育孩子,最能打动孩子的心灵。著名作家老舍说过:“我最好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她并不识字,但她给我以生命的教育。”

 

二、爱不是溺爱

现代家庭规模越来越小,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中国家庭的主流,孩子受到了父母过度的呵护和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现象十分普遍,孩子很少甚至不参加任何家务劳动。有一位小女孩这样叙述她被班里同学称之为“娇娇女”的原因:她的母亲从不让她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深怕她受到一点伤害。为了不让孩子参加体育队的训练,说谎女儿身体不好,医生不让参加剧烈的运动……正是由于家长的过度关心和爱护,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有独立学习和生活能力的人,剥夺了孩子在锻炼中成长的机会,孩子变成了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历史上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引发的悲剧很多,作为新世纪的家长、教师更应深思。是的,我们爱孩子,但“爱”绝不是“溺爱”。当我们把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了之后,孩子如何才能学会独立行走?没有经历过风雨的孩子,不管他们的先天素质有多么的好,和动物园里养的动物又有什么区别?他们的未来怎样才能融入社会?因此,我在教孩子时,特别注重培养他的独立性,只要他能做到的,哪怕弄伤身体,摔坏东西,我也绝不帮忙。现在孩子比较懂事,自理能力较强,学习成绩很好,并且还能主动帮助他人。我很自豪,我没有束缚了孩子的手脚,而是给了他独自行走的机会。

 

教育家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认为爱孩子更是一种艺术。对孩子爱应该是向孩子传递一种正确的情感,培养他独立自主的能力,引领孩子成为未来社会的一名合格公民。只有解放孩子的手脚,孩子才会独立行走;只有解放孩子的心灵,孩子才能创造奇迹。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美国教育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习惯决定人的健康与未来,世界上天生没有坏孩子,所有的孩子都天真无邪,他们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的语言是美好的,他们的思想是单纯的。但他们又是生活在家庭这个环境里,同时又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大环境里,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侵蚀,如果不注意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孩子的不良习惯就一个一个养成。比如吃饭时,不爱惜粮食;写作业时,爱看电视,爱吃东西;在人多的环境下,不能专心致志等。

 

好习惯的养成是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贵在长久坚持。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是养成好习惯的前提,只要有了能够控制自己,支配自己的行为能力,才能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孩子学琴,开始情绪蛮高的,可一个月后,就不感兴趣了,怎么办呢?我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了《学琴计划》,如果每天坚持练琴,就奖励一朵小红花,集够十朵小红花就一起出去玩一次。这下孩子的兴趣高涨,每天都能认真主动完成。习惯的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好的习惯一定养成,会让我们的孩子受益一生,是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

 

四、家教的关键,是促进孩子人格、情感的全面、和谐发展

篇(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0―0087―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家长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观念也在日益更新。目前,在家庭中“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非常严重。本文通过探寻影响幼儿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依据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策略,试图改善优化这些因素,充分发挥幼儿家庭的教育功能。

一、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

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我园开展了“幼儿家庭教育状况与幼儿发展状况关系问卷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在家庭中“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非常严重。

1. 家长很重视对幼儿的教育,有目的、有意识地教育子女已成为大多数家长的共识。但往往思想重视,行动忽视。在调查问卷中,认为“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一样重要”的家长占 96%,可是每天可以留出 2 小时以上时间与孩子一起交流、游戏、学习的只有10.3%的家长,选择“不顾劳累,坚持和孩子玩”的只有 28.7%。对比数据可知,普遍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停留在思想上,而没有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没有完全肩负起教育幼儿的责任。

2. 对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内容认识不够。经调查我们发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倾向依次是:重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重视教孩子与人交往;重视对孩子的知识教育;重视孩子的自我服务;重视孩子的语言发展;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而家长忽视的家教内容包括忽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如,教孩子知道自己几岁,教孩子分清性别);忽视孩子的游戏和玩玩具;忽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如,独立睡觉只占22.7%)。有部分家长根本没有真正认识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只是把家庭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延伸,使家庭教育缺乏自身的特点和内容。

3. 不能正确认识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困难。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的最大困难是孩子的某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或是某种社会影响,很少有家长认真检查自己在家教中的失误和应负的责任。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教育目标的倾斜,导致家长产生许多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如,过度溺爱、迁就和放纵孩子;过度严厉、过度保护或者过度放任。

4. 家庭教育承担者偏移,教育意见不一致。在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的调查中显示,62.5%是母亲,21%是祖父母,16.5%是父亲。可见,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之重要,作用之重大。再加之大多年轻父母工作较忙,依赖祖辈养育孩子情况普遍。扩大家庭、祖孙家庭和单亲家庭日趋渐多,家庭教育意见不够一致,其不良后果是孩子无所适从,有的孩子则会形成当面一套和因人而异的态度。

二、解决策略

1.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家庭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儿童,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风格,甚至是孩子所特有的稚气、调皮和不成熟产生的“错误”;要相信孩子有自己的见解,相信孩子具有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

2. 全面深入了解孩子的情况。要想教育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应该全面、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情况,把握现象,知其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 言教、身教和境教相结合。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自己先要做到。例如,要让孩子爱学习,家长就要经常阅读或是与孩子进行有助于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活动,加深孩子的印象;要让孩子讲卫生,家长就要有洗漱的好习惯;要让孩子懂礼貌,家长就要待人和善、大方。在言教、身教的同时,还要做到境教,就是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一个和谐整体的家庭教育环境。

篇(3)

二、薄弱学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家庭教育弱爱的策略

很多家长怀着迫切的心情,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却在实际教育中却屡屡犯错,他们一方面为孩子不听话感到焦急,另一方面为自己没有良策而深深苦恼。这是因为父母总是用自己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不管孩子是不是适用他们的方法,许多父母秉承中国的这句老话“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许多父母不去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来教育,只是一味盲目的教育。所以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非常关键。

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许多父母只要以身作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因为无论孩子在哪里,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和教育。比如吃饭时父母说的一句话,看电视时的一句评价,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且会无意识的模仿父母。因此父母在平时应该多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优秀孩子的身上总能找到和谐家庭的影子。父母和孩子的交流非常重要,当孩子感到与父母无话可说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举步维艰,而且效果极差。

好的父母不应该把教育孩子当成枯燥的责任和义务,而要把这当成人生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富足。只有享受教育的人,才能演绎教育的精彩。更重要的是,父母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在某种程度上就要变成孩子,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把父母当成一个偶然闯进他内心世界的人。

(二)家庭教育粗暴的策略

当孩子做错事情或闯祸时,父母不能把握自己的情绪,大发雷霆,甚至对孩子进行体罚,这会使孩子觉得父母对待自己太苛刻,不讲道理,以后就很容易出现叛逆,与父母背道而驰的现象。当他们心中有怨愤时,还会以同样的粗暴方式对待身边的人。父母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之后,等到怒气平息了,又后悔对孩子的惩罚,甚至跟孩子说对不起。这样又导致孩子对父母这种出尔反尔的教育感到迷惘,失去对父母的尊敬,以后不拿父母的话当回事。那么,我们的家长该怎样丢弃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采用引导疏导的办法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长呢?

(1)家长必须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克服急躁情绪。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育人的态度对待孩子已经发生的缺点、错误,切记使用粗暴手段教育孩子,不要动不动就训斥、讽刺、打骂孩子,这样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胆小、冷漠、卑视自己等不良性格。

(2)家长必须了解孩子,懂得孩子。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具体表现,把握孩子的内心世界,认识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清楚孩子的性格特点。做到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常跟孩子平等地谈心,让孩子敞开胸襟,告诉你他们在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了解了孩子,懂得了孩子,就能有的放矢的教育孩子,能够做到科学施教,提高家教艺术,避免粗暴的家教方法。

(3)家长必须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孩子发生问题,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一种因素造成的。有主观原因,有客观原因,有直接原因,有间接原因。这就要求家长看问题不能简单化,不能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只有掌握了具体分析问题的本领,才会找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可以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了。

(三)家庭教育放任的策略

现在的许多家长对孩子总是放任自流,觉得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就是爱孩子,只要是孩子想要的都会想方设法为孩子弄来。或者觉得孩子年龄还小,长大后自然而然就会了,这样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孩子成才,反而会让孩子养成一种懒惰、盲目自大的坏习惯,不管走到那里都要别人以他为中心。因此我们应该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发挥孩子的特长,指出孩子的不足。只有这样长期的教育才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四)望子成龙的策略

现在的父母普遍对孩子怀有过高的期望。望子成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自然有他存在的独一无二的理由,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你非要用同一个标准,即哈佛的标准或者北大、清华的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孩子,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只有这样,他才会感到生活幸福,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如果父母目光短浅,死盯分数来教育孩子,孩子的生活必然只留下悲伤。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教育现状:

1.对待孩子

(1)给孩子多一些宽容。对孩子的宽容并非是无原则的无限度的,宽容是建立在客观的立场上的。而如何做到“客^”呢?我们认为,只要能做到“将心比心”,而不是简单地从个人的主观立场出发就能够做到“客观”。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待孩子,采用孩子能够顺利、充分接受的教育方法,才能有效的达成教育目的。

(2)尊重孩子的情绪。我们常常说要“尊重孩子”,但到底尊重孩子的什么,这是比较模糊的,模糊的目的必然导致模糊的结果,所以真正的尊重是否达到了,是值得怀疑的。我们应该把尊重的对象更加明确――尊重孩子的情绪。这个尊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尊重它的存在;二是尊重它的表达。

(3)保留孩子的面子。孩子的自尊心在五岁之后就开始逐渐出现了,正如成人有自尊心一样,孩子的自尊心不仅是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会产生对行为的影响的。在教育中保留孩子的面子,这样的做法往往会使家长同时取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4)适当承认孩子的隐私权。关于孩子的小秘密,家长常常想:“连你都是我生的,你对我还有什么秘密?”这种观点是必须受到质疑和批评的。孩子逐渐懂事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走出家庭小群体,融入社会大群体的过程;也是孩子逐渐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有了一个社会角色,这个角色也逐渐被孩子自己认同。我们习惯性把孩子放在家庭角色上,但却常常忽略甚至否定了孩子的社会角色。诚然,在家庭中,孩子是被父母监护的,有被从属的关系。但作为社会角色存在的时候,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因此,适当的承认孩子的隐私权,体现出来的正是对这种平等的承认。

(5)给孩子悲伤的权利。这是尊重孩子情绪的一种体现,因为孩子的悲伤最容易被家长忽略和否定。人在悲伤的时候往往最脆弱,但如果连悲伤都被粗暴的否定,往往随之而来的就是愤怒的爆发。所以,接受和适度重视孩子的悲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的情绪,增强孩子自我调节的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一伤心,家长就表现出如坐针毡,好言安抚。适当安抚后给孩子一个自我调整的空间并表示出适当关切就可以了。

2.要求自己

(1)停止唠叨,制定罚规。对家长所做的调查又发现,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承认“唠叨”所起到的教育效果几乎是等于零。这样的情况向我发出一个紧急的提示:立即停止对孩子唠叨吧!因为那是在浪费精力和制造不良家庭氛围。那么用什么方式来代替呢?制定相关罚规,用明确的罚规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行为不当的时候用罚规来进行惩罚。这样的方式将解决孩子听多了唠叨却完全记不住,家长说多了唠叨却完全不见效的问题。

(2)多点幽默感。在同事中间我们常常知道要体现出一点幽默感来赢得别人的好感,但在孩子面前我们却容易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食古不化,不苟言笑的看守形象。为什么我们不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在孩子面前呢?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让爱以爱本身的自然形态出现呢?适当的幽默感换来的只会是家长形象的提升而不会是尊严的减弱。

(3)让孩子了解你的感受。“你认真读书,家里的事儿你别管,你一心一意读书,只要你能读,读到什么时候爸妈都养着你。”这样的话常常被家长充满自豪地说给孩子听。承担家庭责任的深情确实让人感动,但孩子是否能够真正的体会这些话中的苦心还很难说。如果父母让孩子小到大太顺,孩子就会觉得任何事情都不需要费太大的劲就能得到,把孩子排除在家庭责任之外对孩子本身不见得就完全是好事。此外,让孩子了解你的感受才能让孩子学会去体谅家长的难处,知道控制自己的欲望,学会自觉安排生活和学习。很多家长都曾提到孩子“不讲理”,恐怕有很多就需要借助这个原则来调整了。

(4)自己错了一定记得道歉。平等对待孩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在自己失误时主动向孩子道歉。我们应该首先明确,道歉这种行为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内涵首先是一个人高度的自尊和自重,其次才是对对方的尊重。一个不自重的人是不懂得道歉的。所以向孩子道歉实际上是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向孩子体现出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对孩子的心理素质能够起到无形的提高作用。

(5)克制个人情绪,适时忘记孩子造成的困扰

曾经听到一些母亲在给朋友电话中倾诉:“我对我这个儿子已经彻底绝望了!”“我简直要崩溃了!快砭染任野桑 卑之深则责之切,过于急切的心情往往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首先导致自己的心力交瘁。当教育走进死胡同的时候,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暂时忘记孩子,平静下来,然后回头思考。换一个角度想想问题吧,孩子毕竟是无心的。

(五)严他宽己的策略

许多家长在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是总是寻找别的孩子的错误,就算知道是自己孩子的错误也都会想方设法掩盖过去,这样的教育方法也是不对的,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要让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只有有责任心的人才会自觉避免犯错误,敢于承担责任体现出的是诚实和勇敢。犯错可以原谅,逃避责任却是不可原谅的。孩子毕竟是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依然是少儿人格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内心的孤独是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大的负面刺激和障碍。从人格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的分析中我们都能够找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孩子保持亲近。

综上所述:我们的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也应该被我们的社会及家长们重视起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祖国的未来,希望更多的人能重视家庭教育。

篇(4)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外来人口聚焦地。本着开放、包容的理念,整座城市的外来人口比率逐年增加。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3.4%,人口密度也由2000年的每平方公里2588人,增加到3631人,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2011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301.91万人, 其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897.70万人,占39.00%。从这一系列数据中,我们会发现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这些随迁子女中,我们发现,多数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将幼儿送至幼儿园。但家长对幼儿早期教育的理念及认识普遍不够。有的家长往往在孩子3~4岁时,就急着报名学这学那。也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园只是一个能寄托孩子的地方,能让自己多点时间打理自己的事情。因此,我们要认清这些家长最终的教育目的,并适当转变部分家长的早期教育理念。通过开展大量的鲜活的活动,园本活动,帮助更多的家长成为与时俱进的合格家长。

三、随迁子女家长的类型

类型一:拔苗助长型。这类家长可能由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影响了对幼儿早期教育的正确认识,往往对孩子期许较高,在孩子3~4岁时,就急着给孩子报各种班,拼音、认字、数学、钢琴。而孩子由于过早接触了本该小学再学的内容,会导致厌学、个性孤僻、高傲等性格特征。

类型二:放纵不拘型。这类家长往往认为,幼儿园只是一个寄托幼儿的地方,能腾出时间来忙自己的工作或生意。无所谓孩子学了什么,只要孩子安全、开心就好。在家,也常常将孩子放在室外。四处游走。很少与孩子单独相处与互动,也很少关心孩子。这部分幼儿,往往在幼儿园,顽皮、捣蛋,但很聪明。

类型三:工作繁忙。家长工作繁忙,对孩子的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常将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中。也有部分家长,请保姆帮忙。但自己本身很少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中。这类幼儿也于由隔代教育的原因,被过份溺爱,导致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弱点长期得不到矫正。

四、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指导的几点做法

1.主动联系,服务优先。我们主动服务于这些家长,针对家长在家教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主动地采取谈话、电话、网络、便条等适合的联系方式,加强沟通,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实行家园同步教育,确保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教师在与家长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采用以下有效的策略。

习惯培养为主,知识传递为辅:有些家长由于原来的生活环境,而形成了固有的性格、行为、习惯。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我们指导的基础,其实最根本的是家长观念的转变,只有当他们观念有了转变,他们的行为的自觉性才有可能。所以我们不仅经常对家长进行家长讲座,还经常邀请他们参与我们的主题活动、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参与这一系列活动,家长们了解了幼儿在幼儿园所学以外,也逐步重视幼儿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做自觉、深刻的反思和改变。

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我们家长进行交流时,首先要加强他们的心理疏导,消除家长心中的隔阂。要和家长多沟通交流,把一颗真诚的心展示给家长。言语中要特别注意不要流露出任何地域观念。

先扬后抑,有效引导:在这类家长的家庭教育时,首先要肯定他们一些正确的教育方法。同时,对一些不妥的做法,要有理有据的纠正引导,说服他们时要有科学的观点理论为基础,使他们得以诚服。教师还可以经常和家长交流一些幼儿教育的新动向,课改的新信息,有助于他们增强对幼儿教育的了解,从而使家园协作,使孩子更好地成长。

篇(5)

一、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

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可谓尽心尽力,成了孩子发展的总导演。在中国,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好,家长就对孩子持否定态度。“学而优则奖”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中国家长鼓励孩子学习的常用手段。而美国家长给孩子的奖品从来不以考分来衡量,美国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是通过“按劳取酬”的方法刺激孩子做家务的。所以美国的孩子参加劳动从不厌倦,而是表现的异乎寻常的积极。中国的孩子并不比美国的孩子差,他们也有劳动的渴望,对一切事情都充满好奇,都想动手做一做。一个男生曾经这样对我说:平时在家里大人们总不让活,说是好好学习就行了,有时也真想尝试劳动是什么滋味、想体会一下劳动的乐趣。由此可见,许多家长让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太少了,以至于出现家务劳动“理所当然”的由父母包办代替的不正常现象。他们认为孩子参加劳动,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得不偿失。在家里不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孩子参加学校的公益劳动,家长也不支持,寻找理由不让孩子参加,这是一种缺乏远见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可见,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必将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家长应该清楚,劳动与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休戚相关。试想,看着用自己的双手洗干净的衣物、餐具、打扫整洁明亮的房间;望着校园中用自己的双手栽培的花卉、小树,孩子们心中那份对于“劳动创造一切”的情感体验,不是会远远胜于滔滔的说教吗?实践证明,在家里获得正确的劳动教育的儿童,以后会很顺利的完成自己的专业教育。凡是在家里没有接受任何劳动经验的儿童,则会遭到各种失败。所以要培养孩子在良好的劳动习惯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二、少比较多鼓励

家长很容易在不经意间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孩子赛过别人的方面家长不免洋洋得意,不如别人的地方就觉得有些失落,把这种失落和不满直接传达给孩子,这很容易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人的个性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喜怒哀乐、不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智商也是有差异的。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其核心教育思想是:智力分为多种,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有强项弱项之分。家长应该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状况,按照自然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强项,和谐发展相关的智力水平,以此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詹姆斯教授也说:“在人类天性中,最深层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多鼓励孩子是培养孩子的满足感,培养孩子自信的最佳方式。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在《高等教育学》中提到,大学生的课程设置,要注意满足原则。未达到一个目标而选择的课程内容应该使学生对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都极为重要的。对大学生来说如此重要,对中小学生来说更加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满足感,适时的表扬和鼓励,最容易让孩子产生自信。

篇(6)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多数是“四二一”型,幼儿易受到家长的过度娇宠,滋长优越感和特殊感。“娇宠型”的家长对幼儿过度的关怀和无原则的包办代替,剥夺了幼儿自主意识的确立和自立能力的锻炼机会,致使幼儿过度依赖、懦弱、缺乏独立性,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易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依赖型的幼儿只有和其依赖的人接近,才会感到舒适和愉快;而当他们遇到生疏环境和陌生人时,由于缺乏安全感就会出现哭闹、拒绝与他人交流等状况。

诱发依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先天气质的影响,即这类幼儿基本属于粘液质气质类型,性格内向,喜欢独处,不愿与人接触,适应能力较差,对新环境适应困难,适应过程艰难而缓慢;二是后天教养方式的影响,现在子女缺乏“儿童伙伴”,幼儿很多时候都是独自玩耍,缺乏与其他孩子的交往。这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没有兄弟和姐妹,因而也就没有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玩耍、相爱、互助的经历,没有模仿、尊重的经历,最后,也没有共处的经历――没有共同的享受,也没有共同的努力的经历――简直什么也没有,连普通的来往都没有。”因而,幼儿也就容易形成过度依赖、独立性不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缺点。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对子女过于娇宠,致使幼儿过度依赖,难以适应新环境,已成普遍问题。

一、案例描述

王子赫,男,2008年10月出生,独生子女,身高、体重属中上水平,智商106,现为我园中班幼儿。

王子赫在幼儿园从不主动和别人说话,教师与他交流,也只是点头、摇头或简单作答。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不愿和教师、同伴交流,缺乏集体合作意识,害怕困难,爱独坐无语。

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差,不会吃饭、提裤子、穿脱衣服、穿鞋;动作协调性差、不灵活、动作发展与年龄不符。他经常要求教师给他穿鞋子、穿衣服,要求教师喂他吃饭;走路时甩臂不协调,上下楼梯需有人拉着,不敢走平衡木,手工课从不动手操作,对环境变化难以适应。小班入园后,整整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几乎每天都在不停地哭,教师的安抚丝毫不起作用。幼儿对祖母过于依赖,来园时紧紧地抱住奶奶不让回家,奶奶走了就会号啕大哭,离园时看到奶奶来接就会哭着扑过去,其他人(包括父母)来接,还会不停地问“奶奶在哪里?”在幼儿园每天念叨最多的话就是“我要回家”“奶奶什么时候来接我”“打电话让奶奶早点来接我”“奶奶怎么还不来”等。幼儿的口齿不是很清楚,要特别注意才能听清楚他说的话,性格有些孤僻,不爱和同伴交往,经常拿着幼儿园的玩具或自己带来的玩具一个人玩,其他幼儿想和他一起玩,他有时还会做出打人的动作。幼儿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上课离开座位,有时趁教师不注意悄悄溜到门外,教师喊他名字,他没有反应,批评他,第二天就吵着不上幼儿园。

小班一年,多半时间没有上幼儿园,升中班后,在教师要求下坚持入园,但每星期都有两三天在家休息,问其原因,奶奶说:“怕他在幼儿园不适应”。

二、成因分析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王子赫的父亲在公安局工作,母亲在城建局工作,均为大专文化程度,干部身份,工资收入较高,家庭条件较好。父母在家均为独子,两代单传,三世同堂,父母工作忙,幼儿由祖父祖母带,祖父祖母均为农民,已五六十岁,举家进城居住,只为能天天照顾小孙子,减轻儿子、儿媳的负担。

全家把王子赫视为“小太阳”,捧在手上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幼儿采用“过度保护养育制度”,在宁愿苦自己也不能苦了孩子的思想指导下,家人凡事一包到底,生怕幼儿受累。每天上下楼都是爷爷背,由于爷爷的宠惯,已剥夺了王子赫学习上下楼梯的机会;幼儿自己吃饭时,奶奶担心幼儿自己吃得慢,会使饭菜变凉或是幼儿自己会吃得一塌糊涂,就一口一口地喂,家长的包办代替使得幼儿的手脚得不到充分的运动,幼儿的大脑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样的家庭教育导致了幼儿动作、语言发展缓慢,生活自理能力差,造成了幼儿对奶奶的过渡依赖。

三、教育策略

(一)家园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教师通过家访、家长园地、家长会等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介绍相关的书籍让家长阅读,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使其懂得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较快的时期,也是行为习惯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和敏感期,这一时期如果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就可能对幼儿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二)让幼儿多参加户外活动,创设条件让其参与群体性活动

教师要请家长坚持送幼儿入园,并在闲暇时间多带幼儿去亲友家、公园等公众场合,多让幼儿和小伙伴玩,教幼儿学习与人交往的基本技巧,培养幼儿开朗的性格和大方的举止;和幼儿一起进行各种有益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其动作的发展。

(三)与幼儿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平时要多亲近他、关心他,每天摸摸他的头,和他聊几句,给他一个关爱的眼神或激励的手势,让他感受到教师的爱。教师还要多赏识幼儿,利用奖励小红花、给你一个大拇指等形式,对他的点滴进步给予极大的肯定,树立其信心。同时教师还要在平时多组织一些“医生―病人”“售货员―顾客”“套圈”等合作性游戏,鼓励王子赫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从而使其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篇(7)

下文主要讲述了在家庭教育中幼儿受挫原因以及在家庭教育中幼儿受挫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在家庭教育中幼儿受挫原因

1.家长对幼儿实行不恰当的教养方式

俗话说:家长是幼儿的第一届老师,也是幼儿生活中最重要的导师。家长对幼儿实行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成为在家庭教育中,幼儿挫折感形成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1)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对幼儿的过分溺爱,生活中的一切琐事,家长一般情况下都会一手操办,尽量给幼儿一个美好、完整、快乐的童年,家长这种对幼儿全方位的照顾和爱护,虽然可以避免幼儿在生活中不受伤害,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使幼儿失去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一旦发生不可预知的变数,幼儿的挫折感便油然而生,给幼儿的身心造成很严重的打击。

(2)在幼儿学习教育上,家长往往以自己的标准评估幼儿的学习能力,幼儿在学习中不能够科学的掌握应该学到的知识和文化,如果幼儿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也就没有信息去攻破它,幼儿自主克服困难的能力减弱,挫折感也随之产生。

(3)在幼儿人际交往中,家长由于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又怕自己的孩子受坏人的诱惑,因此,便不提倡孩子与外界的人进行交往,家长们常常用一句话来告诫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幼儿就会缺乏与人交流的勇气和经验,就会比较怯生。

因此,当幼儿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形形的改变时,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感觉自己很难应对这些复杂的事,认为自己很“笨”,认为自己很没用,内心的心理也会悄悄发生变化,久而久之,受挫感就容易在幼儿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中产生。

2.家长对幼儿的期望值超过幼儿能够发展的水平

幼儿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要与自身能够发展的水平相一致,否则家长的期望值过高,往往会使幼儿达不到预期目标而受挫。家长虽然盼望儿女成才的心是好的,但是不可以超过幼儿能够承受的发展水平,家长为了幼儿能够成才,达成自己的期望值,不顾幼儿自身发展水平,为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比如说:书法、绘画、外语、钢琴等,为孩子制定了很多的发展目标,逼迫孩子成才,幼儿由于身心和智力都有一定的限制,年龄较小的因素,幼儿在受教育时往往不能够完全按照家长预期的目标来实行,幼儿爱玩的天性使他们对一些辅导班的教育并不十分感兴趣,如果背离了家长预期的目标,孩子就会受到家长的职责,幼儿的心理负担增加,当幼儿真正面对社会中的生活,面对更大的竞争时,如果事事不能如愿,事事都要求过高,事事得不到满足,挫折感就会产生,本来生活中很正常的较量也有可能成为造成孩子一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3.家长对幼儿实行不合理的教育方法

(1)幼儿由于年龄的限制,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都是来自天性的驱使,幼儿犯错误或者有行为过失是很正常的事,悉心教导便可。但是有些家长本着对幼儿“小惩大诫”的心态,对幼儿的过错不能正确的对待,孩子一旦犯错,就会受到家长的训斥,而不是恩威并施,这样不仅不能够和孩子形成良好的沟通,为孩子改正生活中的过失,还有可能造成孩子严重的挫折感。孩子犯错一定会有原因,但是家长对孩子的错因不追究,反而只针对错误的结果,也让幼儿产生挫折感。

(2)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往往带有成人世界的功利色彩,而不是孩子的年龄应该得到的公平评价,不科学的教育方法,会对孩子的性格以及喜好产生消极的影响。家长因为自身的个人情感因素对孩子进行片面的评价,孩子的喜好或者性格特点就会与家长相似或者相近,幼儿不能够随性发展自己的性格和喜好,对幼儿的成长来说,都是有害而无一利的,当生活中的困难接踵而来,孩子首当其冲就会想到如果是家长的话会怎么做,缺乏主见和远见,偶尔的成败得失会被认为是一生的成败得失,心理偏激,时间久了,挫折感也会慢慢的增加,爆发的后果也是不能够预料的。

(3)家长不能对孩子不能进行过分的体罚,这样会使孩子的心理扭曲,产生自卑感,会使孩子的性格变得懦弱,这也是孩子挫折感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在家庭教育中幼儿受挫能力的培养策略

家长正确地引导正视挫折,培养幼儿抗挫折的能力,适当地对孩子的过失做出惩戒,要及时的进行安抚和说明。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过失的原因以及后果,还要对孩子及时的说明反效果,让孩子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过失,以便在日后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其次,对孩子进行处罚时要适度,要让孩子正确的认识挫折,并且谨慎的对待挫折,挫折的产生不可放大,也不可盲目缩小,不能够使孩子错误地认识挫折,更加不可轻视挫折,幼儿在遭遇困难时,要让幼儿自己认识到挫折,亲身感受到挫折,要通过人的毅力克服挫折,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

最后,幼儿挫折感产生时,要及时地帮助幼儿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生活中的挫折,往往是幼儿自身的需要和客观的环境发生冲突,幼儿的生活经验比较少,年龄也比较小,分析解决矛盾的能力比较弱,往往根据个人的情感对错误及失误做出片面的分析和评价,家长在这时候要扮演孩子导师的角色,要及时的发现和掌握孩子的心理弱势和缺陷,及时的对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并正确的引导,分析主观和客观原因,找出错误和失误的真正症结,对症下药,适当的调整孩子受挫折的心理,预防孩子产生忧郁、冷漠、紧张等不好的情绪。

三、结语

幼儿由于自身年龄和生活经验少的限制,产生挫折感的原因有很多,如何让幼儿在受挫折之后全身而退,需要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的引导。

参考文献:

[1] 毛国红. 海安第一实验幼儿园. 浅析幼儿受挫的成因与对策.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8.07.014

[2]乐进.雅安市雨城区二幼.家庭教育应该加强幼儿心理素质培养.雅安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15卷第2期.

篇(8)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004-01

性格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良好的性格包括诚实,勇敢,乐观大方,有自信心,懂礼貌,有是非观念,谦逊,善于思考问题,容易适应新环境等等。而不好的性格包括认生,胆小,神经质,爱撒娇,依赖性强,没耐性。古人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良好的性格对幼儿的行为方式和性格影响特别重要,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抚育者们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性格培养。

一、幼儿性格的影响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教养方式,主要体现在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上。不同的教养方式会使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父母的态度是民主的,儿童容易形成独立的、直爽的,亲切的,社会的,创造的性格。父母的态度是溺爱的,儿童容易形成任性的、反抗的、幼稚的性格。父母的态度是专制的,儿童容易形成依赖的、情绪不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父母的态度是拒绝的,儿童容易形成的、冷淡的、粗鲁的性格。父母的态度是“过度保护”的,儿童容易形成缺乏社会性的性格。

2、父母的言行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幼儿性格形成的第一个“塑造场”,家庭中的一切都在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中以父母的教育作用最长,一般来说,幼儿会静悄悄的模仿父母亲的言行举止,家庭幸福美满对幼儿形成健全的性格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好的言行举止,更有利于健全性格的形成。

3、父母的性格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人的性格形成有遗传的基因和成分,也就是父母亲的性格。在出生后,父母的性格并一直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孩子在早期与父母亲相处的时间最多,父母亲照顾和教育幼儿,幼儿会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因为孩子最初往往是以自己的父母为模仿对象,很多时候都无意或有意地受到父母的影响。久而久之,自己的性格也会偏向于母亲或父亲一方。如果一个小孩成天生活在一个父母脾气暴躁、忧郁,或母亲蛮横散漫的家庭环境中,那么这个孩子也会比同龄人更加叛逆暴躁。相反,如果一个孩子的母亲通情达理,父亲开朗大方,那么这个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拥有一些通情达理的性格。

4、亲子关系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敏感期,也是教育的敏感期,更是与父母增进感情的最佳期。现代的年经人由于工作或者其他原因不能照顾孩子,将自己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交给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来抚养教育,面对疏离的亲子关系,或是离异的亲子关系,幼儿会感到孤独、压抑、叛逆。

二、家庭教育中养成幼儿良好性格的方法

1、表扬和批评并用,养成幼儿谦和的性格

表扬是教育幼儿进步的一种常用方法,用表扬来肯定孩子的优点,鼓励他进步,孩子很乐意接受,效果颇佳。但如果连孩子的缺点也赞赏,津津乐道。就会养成孩子自以为是,产生了盲目的,“自我优越”的心理。适当的批评可以让孩子明白是非对错,具备行为的判断能力。

2、培养幼儿爱劳动,做事认真的性格

现在的家庭多为三口之家或四二一家庭,大家人中只有一个孩子,不少家长“过分保护”,导致幼儿出现严重的依赖心理的倾向。家长根本不放心让他们去做,你只要身体好学习好就行,这些小事用不着你来做。尽可能多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劳动,可以锻炼儿童的意志,提高幼儿的应变能力及独立性。

3、提供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家长应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家长应该有针对性地教给幼儿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常识,并引导幼儿以正确的方式和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树立真善美、假丑恶的观念。为幼儿创设温馨的生活环境,尽可能让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生活,多与孩子进行心理的交流,让孩子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4、提倡民主型教养方式

民主型教养方式最利于孩子成长,在民主型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孩子的性格是协作的、亲切的、创造的、社会的、独立的。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须充分了解掌握孩子的心理,使孩子轻松愉快,自由自在地成长,尽可能避免过分保护和干涉,信任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行动,三岁的孩子开始萌发自立心,这时候,父母尽可能不要插手孩子的行动,耐住性子站到一旁指导孩子,从正面迎接新的课题,增强孩子的信心,给孩子发现自己的力量与长处的机会。

5、培养幼儿的双性化性格

家长应该培养幼儿的双性化性格,所谓的双性化性格(双性化个体)是指同时具有大量的男性化性格特征,又具有大量的女性化性格特征的人。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优秀的男女,常常并不是极端化或性别化的个体,而是具备了人类较多优秀的品质和特质。在已有的研究中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中,大约有27%~32%的人是双性化的。而且双性化个体优于其他类型化性别的个体。培养双性化的健全个体,首先要谈化性别界限,实施一种无性别歧视的教育和教养。

参考文献:

篇(9)

一、家长会:家庭教育最直接的策略

家长会是学校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的桥梁。在家长会上,学校能够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心理方面的信息,家长也能从老师那里知晓自己孩子的优缺点,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为此,我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三次家长会,会上,除了学习,更注重讲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优等生往往会自我评价过高,把成绩的取得都归功于个人的主观努力和能力,因而产生自负心理。有的习惯了周围充满掌声、赞誉声和鲜花,只爱听表扬,经不起批评,抗挫折能力差,一旦遇到了挫折,就会很失落,甚至一蹶不振……针对这些现象与家长个别沟通,尽管学生成绩还不错,但在心理教育上家长可谓缺乏关注与经验。因此,我校向家长指出了多种不当的教育方法,为优等生全面发展服务,从而培养出在认识、动机、意志、情感等方面均优秀的学生。

1.理论培训。家长会上,班主任除了要展现优等生的优点,更要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解释优等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有着重要作用,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指导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不做溺爱型和专制型家长,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让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以鼓励为主,而不是只批评与攀比,减少家庭教育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2.交流经验。如果理论学习对于农村有些家长来说不是很能消化吸收,那么个别家长的现身说法更具有说服力。我们邀请在家庭教育上表现突出、学生德智体包括心理方面全面发展的家长将家庭教育的点滴,平时生活的言传身教介绍给其他学生家长。学生家长在佩服之余,都表示在家庭教育中会借鉴。

3.亲情沟通。理论也好,经验也罢,都是在讨论中学习。而家长与学生在家长会上的有效沟通才是最主要的家庭教育策略。平时学生心里想说的不敢说的话都可以写在纸上,可以是书信的形式,也可以是感谢信。家长有什么做得不好的也可以与孩子沟通,学生可以提出家庭教育的愿望是什么,希望家长怎么教育对待他,对于平时心理有想法而不敢对家长说的,家长会开了之后,学生与家长的心更近了,优等生的心理也变得更健康了。

二、家校通:家庭教育最长期的策略

由于农村家长有的外出,平时比较忙,要家长天天来学校也不可能。为此,在信息发达的当今社会,家校通是最长期的家庭教育的策略。从学校的角度,教师每天可以用家校通与所有家长或者优等生家长沟通。首先明确沟通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可以简短而易懂的家庭教育理论,可以说说学生在学校的细节表现。特别是优等生的情绪、情感、心态等方面,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最好是以肯定的语气,让家长容易接受。多一点情感与理智的共鸣。有的家长通过家校通会主动打电话关心孩子的心理教育,并来学校与老师沟通,这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力的表现。

三、家长簿:家庭教育最贴心的策略

篇(10)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是按照社会发展要求对学生进行的群体教育。所以,在学校教育的全部活动中,无论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进度的快慢,还是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其立足点总是面向大多数学生,这种集体化的教育,虽然能保证大多数学生获得相同程度的知识技能,但不能很好地兼顾每个学生身心上的差异和智力的不同发展水平。如果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了,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包括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学校调查统计: 90%在校表现较差的学生,父母都忽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因此,有效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二、家庭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 市场监管法治化 下一篇: 文学艺术特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