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6:50: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体育运动的价值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 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价值
体育课程中的阳光体育运动有不同于其他课程内容的显著特点,那就是作用于身体活动的实践性,体育的学习侧重于运动技能。体育课程中的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范围内能更好地满足学生身体健康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对身体健康的需要,是一种生理上的需要,它反映了学生发展在身体健康维度上的客观要求。体育课程中阳光体育运动的的属性与特点能够满足学生对身体健康的要求,体现出阳光体育运动方式在身体健康维度上的价值。
2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价值
学生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基于学生现实的客观需要。阳光体育运动方式以实践性活动内容为主,具有活动性、开放性的特点,动态而丰富的课程内容使得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身体健康的同时,还产生对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作用;由阳光体育运动所带来的良好心理效应必然对学生后续心理的发展产生良性循环,从而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 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价值影响
(1)学生的社会适应是个体社会适应。学生通过体育竞赛的观看和体验,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会影响到其日后的工作生活中,自觉意识到什么行为可行、什么行为不可行、以及可行的社会行为,将其社会行为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对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产生一定的影响。
(2)在集体性课程内容教学中,因为合作的需要,学生经常有被分配扮演某一角色,学生往往被指定完成某一位置的任务,这时他便成为这个被指定位置的角色扮演者。由阳光体育运动方式构成的这个小“社会”为学生角色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最便利的场景和空间,他们在这种有利的场所通过互动来表现自己,而在与他人进行互动时,他就必须遵循所赋予的角色的基本规范,并照此规范的要求来表现自己,以达到更好地合作。
(3)阳光体育运动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内容的最大特点就是动态性,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互动。竞争在阳光体育运动中是随处可见的:赛跑奔向终点的当仁不让、每一次对球的顽强拼抢、操类动作的规范化努力等这些竞争的场景和体验,可以提高由竞争而生的负面作用的抵抗力,增强对竞争中异常心理的预防,获得与社会同步的健康的社会竞争心理。
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策略
阳光体育运动对学生体质的增强、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为广大青少年创造条件,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
1 广泛传播健康理念,宣传阳光体育运动
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人人皆知,深入人心。
2 形成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一体化模式
应将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群体竞赛统一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方法上来,集中力量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每周几节的体育课远远达不到“每天锻炼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标准,更不能使学生体育达到全部合格,课外占的时间大大多于体育课的时间,因此,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更好的落实阳光体育运动。
3 完善组织管理机构,推进和规范学校体育工作
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对活动的管理,组建一支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精通体育业务的体育指导队伍,有效地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健身活动。学校在贯彻《条例》精神的基础上制定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把体育活动合理的安排到课程表中,并有专人负责执行、监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禁止任何人随意侵占体育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活动时间落到实处。学校领导重视与健全建立一系列制度化的保障,推进和规范学校体育工作。教育主管部门要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建立一系列有效的反馈、评价和公告制度,加强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的评估。
4 完善学校体育和校外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制度
篮球运动是一项非常普及的大众体育运动,它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及其培养学生坚强心理品质。篮球运动通常组织五人制比赛形式,基本技能包括运球、投篮、跑动、传球和跳跃,具有较大的娱乐性和游戏性,可以吸引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因为国家倡导及篮球运动对场地要求较低,所以基本上学校都建有标准的篮球场地。完善的场地器材设施为中学生进行篮球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提供了相对有利的硬件条件保障。由于三人制篮球比赛可以在较为简单的场地上进行,并且比赛时间安排较短、对比赛场地的要求降低以及整场比赛身体对抗强度和运动量没有常规五人制大,与中学生的身体发育阶段相匹配,可以提升其身体素质,进而对培养中学生心理和身体健康都大有裨益。三人制篮球项目有其自身难以忽视的优越性,可以提高中学体育课程质量,培养学生其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心理素质,对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积极的导向作用[1]。
一、三人制篮球促进中学生健康的价值
(一)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功能
根据国家体质监测报告中的中学生身体素质发育情况分析,中学生阶段的身体形态及生理机能的发展极为重要。现如今的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导致每天学习时间延长和长时间保持极高专注度。因此整个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发育都受到了较大影响。虽然三人制篮球的规则要求是在传统篮球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二者之间具有较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比赛所用场地和其战术战略技术安排上。技术动作和传统篮球运动一脉相承,并且三人制篮球同样属于身体对抗项目,其基本运动技能需要调动人体绝大部分肌肉群参与完成运动,对于提高运动者的心肺耐力和肌肉力量十分有效。三人制篮球运动比赛的进攻和防守的转换节奏比传统五人制要更加快,这就导致运动过程中跑动。有助于中学生机体提高代谢水平,从而增加心脏中血液的搏出量,进而提高机体内外交换节奏、肺活量以及心肺耐力。对增加肌肉生理横截面积,增强运动素质和运动能力,提升身体负荷承受能力有积极效果。而且三人制篮球运动参与双方多采用直接对抗方式,运动中身体频繁接触,能够提高人体对周围环境敏感性,提高大脑神经对各肢体反馈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强机体灵活性以及协调机体各器官反应的能力。经常参加三人制篮球赛,对于中学生动作的协调性,空间的感受能力,运动中身体的变向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具有积极增强效果,具有很高的强身健体价值[2]。因此,在中学生中开展这项运动,可以较好地锻炼学生体格的功效。
(二)促进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发展的功能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进而造成心理的不良影响。可以通过参与篮球运动排解压力及产生运动的愉。第一,学生参与在三人制篮球运动的过程中,学会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同对手竞争,达到在对抗中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不愉快情绪的目的;第二,在参与三人制篮球运动过程中,学生需要把注意力从学习中转移到比赛中去,时刻注意赛场上其余运动员的跑动和球的走向,通过分析判断,扬长避短,创造优势,然后自己做出相应的变化。因为在运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放下学习上的不快,获得运动快乐,彻底地放松自己;第三,三人制篮球运动可以锻炼中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因为篮球赛场中胜负不定时刻变化,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关键时刻顶住压力,发挥自身实力。三人制篮球运动对于实现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塑造中学生其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精神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促进中学生社会发展的功能
三人制篮球赛追求的是队员之间的团结互助、协调合作。因此,中学生在参与三人制篮球运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扩大参与者的交往范围,建立队员之间的良好友谊,另一方面便于队员之间相互了解,培养默契配合的氛围。三人制篮球更加注重参与和互动,赛场就是交流平台,能够有效提高中学生的社会经验和情感表达,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体育活动的乐趣和美的享受[3]。此外,从三人制篮球运动来说,它是三对三的小团体运动。并且比赛只需要三个人上场,但是比赛场上的三人必须要以良好的心态和扎实的技术,认准同一个胜利的目标,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比赛。在对中学生的体育教育训练中,组织参与三人制篮球运动可以锻炼中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优良的个性以及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这对健全中学生的积极向上人生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三人制篮球运动在中学生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比赛开展要求的降低
现阶段制约校园体育项目开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运动场地、开展经费和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三人制篮球运动所需要的场地设施和传统篮球一样,完全可以利用校园现有的篮球场地,开展三人制篮球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的使用。而且三人制篮球的规则简单,对于篮球运动有薄弱基础的同学也可以参与,便于三人制篮球的组织和开展。作为一名中学生,没有扎实的篮球技术基础,不了解篮球的战术策略,就会导致参与比赛的失败。这极有可能打击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从而放弃运动的机会。而三人制篮球运动并不看重其体育运动本身的竞技性,偏向于趣味性,意在培养中学生的健康身体素质。因此,不用担心学习的难易程度和运动本身的高技巧性,大家即使以前没有学过篮球,没有打过篮球比赛,也会在三人制篮球比赛中游刃有余。
(二)三人制篮球本身的趣味性
三人制篮球是在传统篮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既保留了篮球比赛的基本特征,又在其内涵上增加了新的内容,在运动项目的价值观念上同传统篮球有着不同的体现。其与传统篮球运动的竞技性的不同在于,三人制篮球更强调的是参与人员的运动参与感和心理的满足感。三人制篮球往往着眼于运动的过程以及参与者在简单配合下个人能力的体现,所以追求强调学生个性,寻求自我在运动中的表现,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吸引别人关注的心理需求。三人制篮球不再突出强调传统篮球的竞技性要求,更加强调突出体育运动的游戏性,符合体育在快乐中培养学生的教学宗旨,适宜在校园开展。
(三)三人制篮球比赛的适宜性
首先三人制篮球所使用的场地为传统篮球项目场地的一半,打一场比赛的整体时间在10分钟左右。比赛场地的缩小和比赛时间的减少,意味着三人制篮球的运动量相比于传统篮球来说得到了下降,并且节省了中学生的体力,控制运动负荷在青少年中学生年龄阶段能够接受。在技巧战术方面简化了比赛攻守转换的方式,比赛节奏相比于五人制篮球来说得到了加快,适合在中学校园内开展。在三人制篮球比赛过程中,每个人的角色都能得到重视,注重相互之间的配合,使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比赛参与获得感,减少因为自身技术水平差异而得不到机会的失落感。并且三人制篮球的适宜性可以使中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得到极大地锻炼,又因为其与中学生发育阶段相符合的运动量不会影响学生的文化学习。另外,三人制篮球赛与传统篮球相比其全队攻守战术更加简单,学生更容易理解和体会,获得较大的成功感,更加有利于体育教学效果实现和学校体育文化的构建[4]。
三、三人制篮球教学开展的错误认识
大部分人都错误地认为三人制篮球运动就是半场篮球,它相比于传统篮球来说只是参与人数上的区别而已,这种认识就是管中窥豹,并没有从总体来评析。首先三人制篮球参与人数的变化,赛场上双方队员虽然是采取直接对抗的方式,但是各自的活动空间更大,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得到增加。然而在中学校园的篮球实际教学中会陷入尴尬境地,比如因为学生篮球技术的薄弱,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组织起学生全场五对五篮球的教学训练。又因为对于三人制篮球认识的偏差,不能发挥三人制篮球教学特点,针对学生年龄阶段安排具有建设性的三人制篮球教学,从而导致体育教学不能让人满意。这样的教学往往使同学们在体育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锻炼。
四、如何更好地在中学校园开展三人制篮球运动
(一)理解三人制篮球教学目的
在中学校园内进行的三人制篮球教学,其开展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要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向上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其运动的游戏性、降低竞技性,以引导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形成自我认知结构[5]。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来要求学生,引导学生在比赛规则的合理范围内展开对抗,从比赛中找到乐趣。
(二)在教学过程中保证基本平衡
在校园里开展三人制篮球教学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运动过程中,在运动中既有参与感也获得心理上的成功。而一个班级的学生总会有差异,比如说男生和女生的差异、身体素质优秀和普通的差异、心理承受能力的差异。因此在进行比赛分组时保证每组实力相当,比如一个水平高的和两个水平相对差一点的分在一起。并且在比赛开始之前,临时制定一些额外的规则来约束学生,尽量使比赛达到平衡,使每个同学参与运动当中更具有幸福感和成功的获得感。例如采取“让分”的方式限制优势方,这样就可以保留教学原本目的,又可以让比赛双方都有参与感。
(三)针对学生身心特点,激励学生超越自我
三人制篮球进攻和防守的面积变大,所以可以增加对学生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比赛中,增加在赛场上的跑动,加强和队友的交流合作,建立阳光积极的身心状态。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不断在自己现有的技术水平进行升华。学生的身心发展根据其身体发育水平具有其阶段性,需要使学生在不同的身心发展阶段进一步理解体育运动的深层次意义,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完善健全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6]。
(四)改善课堂教学方式
在三人制篮球教学中,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选择不同的训练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教师及学生之间和谐统一[7-8]。比如对于身体机能较差的学生,阶段性增加训练量,使学生逐渐适应。同时讲解理论和采取游戏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引导其在游戏中体会篮球运动的乐趣,改变以往对体育运动误解。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设置一些具有特殊规则的篮球比赛,增强学生对于篮球学习的激情,提高体育教学效率。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维持三人制篮球教学的良好课堂氛围,从而实现三人制篮球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通过篮球运动可以增强其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和运动能力,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性格、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显著效果。而三人制篮球运动的趣味性、适宜性,可以使中学生的体育教学更加积极主动,同时三人制篮球在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学校教师应该从三人制篮球本身的趣味性以及开展比赛的适应性着手,规避对三人制篮球教学及比赛开展的固有错误认识。首先应理解三人制篮球运动的教学目的,其次改善三人制篮球课堂教学方式、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因地制宜开展三人制篮球教学训练和比赛,使学生通过参与三人制篮球运动和比赛,得到身心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卢轩,纪沙.三人制篮球运动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探析[J].山西青年,2021(5):121-122.
[2]马骞.“三人篮球”技战术特点及价值[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6):52-54.
[3]赵宪法.三人制篮球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5):9-10,13.
[4]李云镔,张军,杨世强,李志清.三人制篮球运动发展方向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9):213,215.
[5]李肖雄.三人制篮球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5):101,103.
[6]孙志亚.中学体育教育中三人制篮球运动的育人功能探究[J].才智,2017(6):81.
关键词 高校体育 运动医学 提出见解
青少年,一个朝气蓬勃的代名词,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祖国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带领高校中的青少年进行体育运动,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体魄,陶冶他们的情操,对于其日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帮助作用。运动医学,一个针对治疗体育活动中受到伤害的医学门类。在高校中应用运动科学,可以减少甚至是消除青少年在运动中受到伤害,有助于其成长。
一、 运动医学的主要内容
(一)运动医务监督
研究运动者自身的健康状况与运动能力,探究适合运动的环境与消除运动后产生的疲劳感的有效方式。通过这种研究,可以让运动者合理科学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方式,并使得其在运动后可以快速有效的减少运动带来的消耗,减少在运动中受到伤害的可能性。
(二)运动损伤
研究运动者受到伤害的原因,积极的找出方式方法进行防治,对于受到伤害治疗后的运动者的恢复,也研究出了一套合理的方法,对于运动者做运动是一个非常好的保障,可以使运动者自己明白受到伤害的原因。进而减少伤害对于自身的影响。
(三)运动营养学
对于运动者运动之前多需要补充哪些能量进行充分的研究,为他们配置出一套科学的饮食计划,使运动者不会因为缺少能量影响运动,增强了他们运动的持久性。提高了他们运动的能力。
(四)医疗体育
针对运动者可能受到的伤害进行研究,设计出一系列的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既可以为他们带来新的活动方式,又可以减少其受到伤害的可能性。
二、运动医学的优势
在日常生活中,当因为一些主客观原因导致运动者受到伤害的时候,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送去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医院中医疗门类复杂,没有专门的对运动中受到伤害进行专门的研究,可能会导致受伤者的治疗不是非常彻底,甚至会留下后遗症,影响人的一生。但是运动医学不同,这是一个医学与运动活动相结合的综合性科学,对于体育运动中可能受到的伤害,有着许多专门的研究,对于许多由于运动所产生的伤害,有专门的治疗方式,对于治疗后患者的恢复,也会给予其一套特定的康复疗法,减少了产生后遗症的可能。患者康复后,还会说出在体育运动可能受到的伤害类型,给出适当的预防意见,极大地减少了再次受到伤害的可能性。
三、 在高校中施行运动医学
进入高校以前,学生每天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进入高校以后,他们对于学习已经产生厌倦的心理,加上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他们会对体育活动投入大量的时间,但是他们对危险的防范意识不强,一些对抗性强的体育活动对他们造成伤害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一般他们进行体育活动前都不会进行一些前期热身活动,这更加使得他们受到伤害的几率加大了许多。很多时候,对人身体有益的体育活动会对其造成伤害,受到伤害后,他们对于体育活动的热爱会降低。影响其以后的良好发展。
四、 运动医学对于体育活动的指导意义
运动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可以结合医学知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一个客观的解读。保障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的安全性,教会学生快速消除体育运动带来的疲劳感,增强其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其体育素养,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五、 体育医学的保障性
运动医学是所有医学门类中对于体育活动最为关注的科学,对于减少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中受到伤害的可能性有着积极地保障作用,使得学生可以开心愉快的尽情活动,让他们最大限度的通过体育活动增强自身的体魄,陶冶自己的情操,使得其自身健康状况良性发展。
运动医学,一个与体育活动进行了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拥有物理、作业等治疗方式。对于体育活动的透彻研究。可以引导学校注意到体育运动场地的维护与体育设施的维修,及时改善学生体育活动的环境。放心的为学生引进安装新型的体育设施。对于学生饮食的科学规划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而言,在高校施行运动医学,可以让学生明白在活动前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的重要性,对于活动前的食物补充种类与数量也会得到很好的了解,他们还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到合适的场地选择进行与自身相匹配的体育活动。运动时,其自己对于可能受到伤害的行为也会进行防护,学生还会根据可能受伤的行为改掉自身的一些毛病。当自己或者是他人受到伤害时,可以自己进行简单的医疗救助,降低伤害的带来的危险,使得其可以更好的进行体育活动。
一、艺术体操运动的锻炼价值和作用
1.健身作用
艺术体操是一种有氧代谢运动,可对关节、韧带、各主要肌群和内脏器官施加合理的运动负荷,有效地促进运动者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有效改变体重、体脂等身体成分,塑造健美的形体。其次,艺术体操对学生心理调节有很好的作用。通过形体运动锻炼,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烦恼和缓解内心的冲突,使她们从失衡的心理状态中走出来。通过形体运动塑造出健美的体形,良好的姿态,增进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信,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内心的自我更新,克服心理障碍。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是塑造形体的最佳阶段。通过艺术体操练习既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又享受了艺术的优美,为运动增加了趣味性和灵活性。
2.审美和教育作用
艺术体操是一项审美价值很高的体育运动,其动作优美,赋予韵律性,每个动作的方法、要领及表现形式都与“美”有关。通过练习可提高运动者对形体美、运动美、姿态美、音乐美、风度美的理解和表现能力,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艺术素养;能有效地促使练习者形成健美的形体、高雅的气质和端庄的仪表。大众艺术体操从内容到形式显示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练习者的个性培养、心理完善、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作用。
3.娱乐作用
艺术体操动作优美、活泼,具有现代气息,参加艺术体操运动能够陶冶情操、产生愉快的情绪,使心理状态得到调节。由多人进行的的集体操为练习者创造了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拓宽人际交往,加强感情交流,体验群体活动的乐趣,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
二、艺术体操在小学开展的有利条件
目前,绝大多数小学仍保持着传统的体育锻炼模式,在体育教学中普遍重视教学的结果而忽视教学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习惯于“步伐一致”“注入式”,不重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导致学生上体育课时,在心理和生理上感到“累”“负担重”,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养成了不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而艺术体操既是有益的体能锻炼,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陶冶美的情操。教学时,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参与性,创造性地理解练习动作,不仅使学习者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而且给他们以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使其更加热爱生活。因此,在小学开设艺术体操课,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时,对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改进体育课教学都有积极的作用。
社会的进步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前的跑、跳、投等枯燥、呆板的练习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艺术体操具有优美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并能充分地展现出协调、韵律柔和、幽雅等健美气质。通过对小学体育课的调查,了解到艺术体操项目部分内容在体育课中的实施对青少年在美育教育、塑造形体、培养气质以及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协调能力以及音乐鉴赏水平等诸多方面均起到良好的作用。艺术体操有音乐伴奏,音乐把成套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姿态美、动作美、器械美与服装美和谐地交织在一起,以特有的瞬间美、过程美、变化美唤起了孩子们对美的渴望。而且在动作过程中,音乐节奏的明快,内容变化的多样,使学生很容易忘记疲劳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完成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质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接触美、感受美;更重要的是去理解美,进而去追求美。
三、艺术体操运动在小学推广所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主体对本项运动的认识不够
对艺术体操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这种现象来说,在一定时间内人们的认识没有跟得上,以及艺术体操本身所有的一些问题,例如:艺术体操教材的制定,艺术体操对场地的要求等,还有其它一些很具体的问体都是我们要考虑和改进的。我在三所小学随机做了抽样调查,调查人数540人,结果统计如下:
根据表中所列举的数据和调查的情况来看,小学生对艺术体操运动认识和了解的只占其中的22.2%,而其余的随机调查人数对与本项运动还存在有完全不认识和有浅浅认识。这种情况下,在小学艺术体操教学的推广任务是很艰巨的。
2.艺术体操教师的培养还很缺乏
艺术体操运动不同于其他的运动项目,相对来说,它的专业性更强。因此在对艺术体操教师的培养上来说,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在体育院校设置艺术体操专业,培养专业的艺术体操教师,在其他高校也开展艺术体操课程,为培养艺术体操社会指导员做一定的基础培训。
四、推广艺术体操的方法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由于艺术体操的兴起毕竟是全新的,对于场地的要求相对于其它运动项目要高一些,很多人对于艺术体操的认识还不是很了解,只有加大宣传力度,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建议新闻媒体加强对艺术体操项目的介绍,可利用奥运会、亚运会冠军选手的现场录像资料加以宣传,使人们了解艺术体操对塑造健美形体、形成高雅气质方面的作用,从而使更多的小学生投入到艺术体操训练中来。
2.学校支持并重视艺术体操课程的开展
学校重视艺术体操的开展,就是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以及学校对新兴课程的推广,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也是对学校的一个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学开展艺术体操应以大众艺术体操为主,因为大众艺术体操是以健身、健美、娱乐为主要目的,练习的场地和器材可以自行规定,可根据练习者的身体素质选编不同难度的动作,更适合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以达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作用。
3.提高教师的素质,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
教师对于艺术体操课程的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法好与坏,与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因素。教师教的好,并且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浓厚,反之,则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低。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课的优缺点,这不仅对教学起了积极作用,也对以后艺术体操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应重视教师的进一步提高,利用寒暑假机会安排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艺术体操培训及函授班的学习,以提高教师艺术体操的专业技能。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触底高校文化形式之一,包括高校的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以及体育精神等多方面内容。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啦啦操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啦啦操是在音乐的衬托下,通过运动员完美的舞蹈动作完成高超的技能展示,体现青春活力、健康向上、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的运动项目。它始创于1880年的美国校园,原名cheer leading,起初只是观众为本队队员加油呐喊,到现在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项体育运动。自从传入中国,在短短的几年内深入到全国所有高校并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和开展,唤起了广大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它所表现的感染力、自信心和团队精神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并且在全国诸多赛事中都可见到啦啦操这项运动的表演。
三、啦啦操运动与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对体育项目的竞技能力的认识,高校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健身、教育、竞技以及审美等方面,其特点表现为健身性、娱乐性和竞技性。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更全面优秀的人才。啦啦操运动是一项集中体现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运动,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以及竞技体育意识等方面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宗旨相一致,教育部为了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校体育运动发展,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已将啦啦操列入体育教学的内容中并且在我国各高校进行了普及和推广,作为一项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积极向上的体育运动项目,啦啦操运动项目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之间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四、啦啦操运动项目在高校体育文化中的价值
(一)健身价值,全面增强身体素质
啦啦操运动作为一项有氧运动,动作编排内容丰富多样,由各种不同类型的身体运动构成,跳跃、翻滚、托举等动作不仅可以发展柔韧性、协调性、灵敏性以及肌肉力量、平衡性等身体素质,而且有利于增强心肺功能、全面锻炼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整体运动能力。具有很强的锻炼价值,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实现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目标。
(二)健心价值,促进心理健康
啦啦操运动中包含的舞蹈动作以及技术配合,所体现的是健康向上、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精彩的表演可以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鼓舞,感染观众,通过动作中象征鼓舞意义的手势和口号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张扬的个性和勇往直前、奋力拼搏的精神,配合热情奔放的音乐、富有感染力的舞蹈动作以及热烈的赛场气氛有利于驱除抑郁、烦躁自卑等大学生常见的不良心理问题,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提高自信心等心理素质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增强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啦啦队运动是由6-30人组成,属于团体竞赛项目,团队精神是啦啦队制胜的核心。在表演和竞赛中需要队员相互配合,变换多层次的队形和造型才能呈现精彩的表演效果,在技巧啦啦队中团队凝聚力表现的尤为突出。技巧啦啦队是由翻腾、托举、金字塔、口号等形式组合而成,在技术动作的练习训练中需要底座和尖子以及后点的默契配合和充分信任才可以完成每个配合抛接动作,在上场及表演竞赛中需要整齐响亮的口号呼喊才能达到鼓舞人心的效果,每个队员都需要时时刻刻将自己融入集体中以保持整个团队动作的一致性和整体性,因此啦啦操项目对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加强团队凝聚力以及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起着至关重要作用,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不仅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需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因此,啦啦队运动中的团队精神为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磨练意志品质,提高抗挫折能力
竞争性是体育的灵魂,啦啦队运动具有很强的竞争性,通过啦啦队的训练和竞赛表演可以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增强竞争意识,培养战胜自我以及超越自我的精神;技巧啦啦队要求队员通过抛接、跳跃、翻腾等高难度的动作完美的完成成套动作,在教学及训练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动作完成的失败以及配合的失误,并非每次练习都可以成功的完成动作,这就需要学生及时调整心态并且通过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抗挫折能力来完成技术动作及配合,因此,啦啦队运动可以利用项目自身的技术动作特点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以及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五)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及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1-186-01
当今社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强调现阶段的社会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社会,并且现代体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形成终身体育制度与终身体育思想。乒乓球运动作为我国的国球,是我国当前较为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随着全面健身浪潮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并且注重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
一、终身体育的内涵分析
终身体育主要是指人在一生之中所接受的体育知识与参加体育运动的总和。随着终身教育的提出与推行,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障。终身体育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是从人的生命活动开始一直到结束的过程中,都在不断参与体育运动或参加体育知识学习,提升健康水平,从而使体育锻炼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并且使其成为人生中的重要一部分。第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引导下,将体育的科学化、整体化与系统化的手段和目标,为自身在不同阶段中提供体育锻炼的机会。终身体育核心内涵是在人的一生中贯穿体育教育,从而使各个阶段的体育环节紧密相扣,并且保证体育教育的连续性、完整性与统一性,最终实现一体化。就社会而言,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体育运动盛行的社会。而就个人而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日常生活中的体育运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并且可以提升更多人的身体健康水平,从而应对社会中的各种变化。
二、乓球运动具有的健身价值分析
(一)最佳预防近视的运动
人们在进行乒乓球运动时,两只眼睛必须时刻盯住小球运动的来往穿梭、旋转多变、忽近忽远,因而运动者的眼球在不断运动,内部的血液循环就会不断增强,从而提升眼神机能,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眼睛疲劳,起到预防近视眼的良好作用。因此,进行乒乓球运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恢复视力或预防近视的运动,特别对于经常用眼的高校大学生或长期工作的人员,都应当多参加一些乒乓球运动。
(二)有助于提升运动者的快速反应与灵敏思维
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对运动者思维进行锻炼的有效运动项目。乒乓球运动以其变化多、球速快、球体小技巧性强等诸多优势,运动员需要在面对对手时以迅速的思维判断球的旋转与落点、战术意图等,并且还要针对乒乓球运动的轨迹制定正确的应对动作,采取最为有利的技术予以还击。这些都要求运动者出手击球快、移动脚步快、启动快、判断快、战术决策快、动作还原快等思维与素质,由此可见乒乓球运动对运动者的身体素质、力量速度以及反应能力等方面都能起到有效的锻炼作用。同时,经常参与乒乓球运动还能够将人体中遗传下来的肌肉能量与生理机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此外,就超量恢复、用进废退以及条件反射等原理进行分析,长期进行乒乓球运动能有效提升运动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从而保持运动者反应速度的协调性以及情绪的稳定性。
(三)乒乓球运动的健心价值极高
首先,乒乓球运动能够培养运动者良好的意志品质与心理素质。由于乒乓球运动的竞技性很强,加上持续时间长,场次比较多,这就对运动者的体力消耗较较大。这些都要求运动者具有坚强的毅力与顽强的意志,才能充分克服由身体上带来的过度疲劳。
在激烈而紧张的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的精神也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并且场上局势变化不定,加上胜负来回交错,从而使运动员思想的压力较大,因而只有其具备坚强的意志与过硬的身体素质才能在比赛中不断追赶、不断进步。
其次,参与乒乓球运动还能够有效提升运动者的智力水平。由于在比赛过程中情势较为复杂,这就要求运动者要对对手的技术战术进行观察,迅速分析对方心理变化,并且对其战术变化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战术决策,最终赢取比赛的胜利。如果双方的实力悬殊不大,这就对双方运动员的智力水平进行严格的考验。所以,乒乓球运动不仅可以对运动者的智力水平进行有效提升,并且还能够提升运动者解决问题与剖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开发智力。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2-0029-04
龙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从远古时期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到今天龙的传人,龙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华文化积淀和凝聚的载体。舞龙也称为“耍龙灯”或“龙灯舞”,是在龙文化基础上诞生的民间习俗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舞龙运动作为集体性的行为仪式,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舞龙不仅是中华民族欢度节日和表达喜庆氛围的手段,也是寄托民族精神的符号象征。舞龙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得到了炎黄子孙的充分认可,对我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舞龙运动的本源和符号特征及其价值进行诠释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1 舞龙运动的文化渊源及符号象征
1.1 舞龙运动的文化渊源
对于龙的起源自古以来一直众说纷纭,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的考古发掘显示早在8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崇龙的记载。龙的雏形在新石器时期已经开始萌芽,新石器时代的原龙纹是最早关于龙的雏形,原龙纹包含着浓厚的宗教观念,其本身被赋予了承担人与神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使命,其身份的产生与原始巫术有着密切关系, 龙图腾作为一种特殊的崇拜, 其物化的表现在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随处可见,我们祖先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龙描绘成了有着无比法力,能够在水陆空自由驰骋的“三栖动物”。其形态也是各种动物的集合体,如它是“龙麟凤龟”四灵之首,“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般的形状,它更是唤云播雨、遨游四极、吉祥庆瑞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冠之兽。龙在中国古代还代表着帝王的象征,“龙床”“龙袍”等称谓曾是帝王的专属。龙作为帝王的象征最早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史记》中这样记载:秦王政的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的时候有人持一块玉璧拦住使者对其说“请把这块璧交给池君(即水神)”,然后又补充到“今年祖龙死”。正当使者听得一头雾水的时候那人将玉璧放到地上后便不知踪影,使者回朝后将玉璧交予秦始皇,秦始皇闻讯后沉默良久,随即谕令御史大夫查看玉璧,惊讶地发现是八年前秦始皇渡江时为祈福而沉江的那块。后人因此理解,这是因为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上天已不再福佑其统治,所以就派妖鬼化成人形将秦始皇祈福时奉献的玉璧退还,以示不再庇护秦国的意思。要使者将玉璧交给像周武王那样的有德者,讨伐暴秦,取而代之。“祖”有始的意思,“祖龙”即“初始的龙”、“第一个龙” ,这里所说的“祖龙”即指秦始皇。自秦始皇之后的帝王都把自己比喻成“龙的化身”、“真龙天子”,自此龙在中国古代也成为了皇权的象征。龙在民间更多的代表着与水有关的“动物”。闻一多先生就曾指出“龙是一种图腾,是一种只存在于图腾之中而不在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生物,是由许多图腾糅合成的集合体”。龙是一种虚拟动物,属于水物,它的产生与农业对水的需求有关[7]。作为图腾和动物龙在中国古代被赋予神奇的色彩,不但可以兴云降雨还可以驱邪避异,更能给人们带来祥瑞与幸福。龙作为一种图腾是华夏先民在远古时代与自然环境斗争过程中的产物,更是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一种虚无的崇拜物和精神寄托。舞龙运动的产生源于人们对龙的崇拜,据史料记载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是舞龙运动的雏形,“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之。”(《汉书・西域传赞》)所谓“漫衍”颜师古注释曰“漫衍者,即张衡《西京赋》所云‘巨兽百寻,是为漫延’者也。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花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西京赋》云‘海鳞变而成龙’,即为此色也。”自此之后龙文化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之中,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意识和风俗习惯。如盛行于我国南方的“草龙”、浙江省流行的“百叶龙”,另外还有“彩绘布龙”、“纸龙”、“段龙”等等。资料显示我国的舞龙形式非常多,仅在重庆地区就有诸如“黑龙”、“扁担龙”、“肉龙”、“柑子龙”、“采龙”、“板凳龙”、“小金龙”、“蠕龙”、“虾子龙”、“火龙”等十多种舞龙的形式。而且舞龙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花样和技巧繁多诸如“金龙绕柱”、“青龙上升”、“龙头穿花”、“引龙出洞”、双龙抢珠”、“龙脱衣”、“滚龙”、“盘龙”等方法。虽然风俗与仪式不尽相同但是其对图腾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基因符号,“龙作为虚拟的动物与图腾在民俗、宗教、文学、艺术及政治领域中被赋予了重要的角色”[1]。舞龙习俗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得到华夏儿女的普遍认同,满足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精神需要。
1.2 舞龙运动的原始意象及文化符号象征
1.2.1 舞龙预示着繁衍生息,展示着人们对生命力追求的一种象征
对于以农业社会或以农业文明为主体的社会结构下,最具有魅力的当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古代先民对无法把握的风、雷、雨、电等自然现象做出解释时便试图通过“神”的图腾崇拜来表达愿望,于是舞龙活动便成了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和情感平衡的重要仪式。龙的每一个身体结构和体貌特征均被赋予吉祥的意象。如虎一样的眼睛象征着威严;鹿一样的角象征着长寿;牛一般的耳朵象征着名列魁首;鹰一样的爪象征着勇猛;剑眉象征着英武;狮一样的鼻子象征着富贵;前额的宽阔隆起象征着聪明和智慧;马一样的牙齿象征着勤劳与善良;金鱼一样的尾巴象征着灵活等等[2]。人们在舞动这种祥瑞“动物图腾”的过程中表达着一种对生活和生产的本质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民间,舞龙习俗与生殖和繁衍生息更是密不可分。《墨子・明鬼》中就有关于“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也。”的记载。其中“祖”、“社稷”、“桑林”、“云梦”指的是在仲春之月男女会合的地方[3]。闻一多先生也进一步指出“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周礼・媒氏》),与夫《桑中》《溱洧》等诗所昭示的风俗代表着以生殖机能为宗教的原始时代的一种习俗[3][4]。另外舞龙与“灯”的结合形式也昭示着祭祖和繁衍后代的含义,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灯有两层含义,灯不但代表着能够给人光亮和温暖还代表着“阳”是男子的标志,“龙灯”与“龙丁”谐音,预示着人丁兴旺,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的舞龙习俗中认为龙灯是有利于生育的,在舞龙灯的过程中摸“龙角”和“龙须”的行为也象征着为了受孕而象征性的与龙交合。胡朴安撰写的中国民俗中就记载着“妇女绕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如纸龙好,能作麒麟送子来”的诗句[5]。由此可见,舞龙运动已经超出了运动的本身,更多的是体现一种精神的憧憬与追求。在舞龙运动中也展示着繁衍生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象征。
1.2.2 作为农耕文化的遗迹,舞龙运动具有祈福性象征
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铸就了我国古代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丰收的取得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辛勤的耕种,另一个就是上天的风调雨顺。人们依靠谷物维持生命的根本,人们无力主导自然只能求助于神的力量,龙的作用也就进一步凸现。龙也成了护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祥瑞“力量”,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保护神。因此最早的舞龙与古代的祈雨祭祀活动有密切的联系,《神农求雨书》中就有这样一段关于舞龙求雨的记载:“春夏雨日而不雨,甲乙命为青龙,又为火龙,东方小童舞之;丙丁不雨,命为赤龙,南方壮者舞之;戊己不雨,命为黄龙,壮者舞之;庚辛不雨,命为白龙,又为火龙,西方老者舞之;壬癸不雨,命为黑龙,北方老人舞之”[6]。在舞龙的过程中人们都要举行各种仪式焚香祭祖、祈祷神灵、焚烧祷文以祈求五谷丰登和风调雨顺。在传统节日中的元宵、春节、庙会等喜庆的日子里人们都要舞龙助兴加以庆祝和祈福。如在我国的安徽省休宁县就流传这样的民谣“二月二龙抬头,五月端午赛龙舟,八月十五香火龙,天不下雨晒草龙”[3]。这些舞龙祈福仪式在我国内地的一些地方比较普遍。人们纷纷在舞龙的过程和仪式中祈祷神灵来帮助自己实现梦想,护佑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1.2.3 作为广大民众情感的衬托,舞龙运动代表喜庆象征
在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中给予了龙无比崇高的地位,把龙作为神物在观念上也将龙同祥瑞联系到了一起,龙也成了美好事物的象征承载着广大民众的情感寄托。舞龙习俗在汉代就成为庆典娱乐和民间表演的精彩节目。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代表着原始祭祀仪式的舞龙习俗也随着人们的需求赋予了娱乐与观赏功能,这期间舞龙的技巧和花样也不断翻新,对鱼龙本身的扎制和表现也不断呈现美观化。重庆地区的“火龙”表演以及浙江地区的“断头龙”,安徽等地的“草龙”都是较为精彩的舞龙表演。龙作为代表祥瑞的图腾人们在祭祀等仪式上可以借助龙的“力量”许下美好的心愿和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在庆典和狂欢的时候人们又怀着感恩的心理来表达对龙和祖先的崇敬和谢意。
1.2.4 作为传统认识中吉祥的化身,舞龙运动具有禳祓作用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由于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自身的认识相对有限,出现一些自然现象和疾病无法解释的时候往往会理解为是神的力量所使然,在出现对生产生活有利的现象时人们常常要感谢“神的关照”,在出现一些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时候人们常常会认为是“妖魔鬼怪”所使然,借助一种法力无边的神奇力量驱除邪恶成为了人们的心理需求。龙作为一种祥瑞和有着无比法力的“动物”,再次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精神与情感寄托,于是龙又被赋予了驱避求吉的功能。如在我国四川等地的舞龙习俗中就有“开门”、“拜香”、“穿屋”、“扫圈”等过场,这一过程的目的就是要驱除灾祸,迎吉纳祥;河北的一些地区的“摆字龙”和“摆字龙灯”等活动也具有驱除邪恶的内涵;重庆等地的舞龙活动中的“抬龙女”和“捉旱魅”等仪式表演也具有驱除邪恶,祈求祥瑞,迎吉纳祥的含义。这些舞龙仪式活动的出现说明了龙作为吉祥的化身在民间习俗中具有禳祓性的特征。
2 舞龙运动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2.1 舞龙是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及精髓诠释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龙作为中华民族想象中的物种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情感的寄托,反映了炎黄子孙对生命的无限向往和追求。中华文化中的神异与灵迹、变异与周游在龙文化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龙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休戚相关,龙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意蕴。“随着时代的发展,舞龙运动使龙文化与爱国主义、创新精神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积淀和弘扬了传统优秀文化,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9]。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的和谐统一”[10]。人们通过舞龙活动传递着与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信息沟通,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互动。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龙作为人与神的中介,舞龙习俗中人们通过龙的道具传递着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追求,更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民族对龙的敬畏与崇拜已经形成了一种族类认同,这种认同成了世代相承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而且这种叙事和传统进一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2.2 舞龙运动是汇聚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
古代龙文化就在加强民族团结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华阳国志・南中志》中就记载 “诸葛亮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以赐夷。夷甚重之,许致生口直”。 钱其琛同志也曾经指出“龙的形象作为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象征,从更为深层的意义是来讲是体现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这种突破地域、族群之间的精神力量把中华儿女团结在一起,无论是身居何处每一个中国人都铭记“自己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舞龙运动就生动地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舞龙运动是集体运动的体现,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每个人都要团结协作才能够完成,如果个人力量不能够融入到集体的节奏中去,那么必将遭受失败。舞龙运动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喜庆的节日气氛,更是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载体。龙文化已经延伸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人们用龙来比喻吉祥美好的事物,在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各类物品上均有龙的印记。如自古以来的龙宫、龙床、以及雕龙画凤的建筑装饰,带有龙的地名、传说、人名;各种与龙相关的食品与饮食文化,如龙井茶、龙须面、龙眼等等不胜枚举。在中国古代龙又成为帝王的象征,隐喻着皇权与高贵,随着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龙与国家民族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了最高意义上的图腾崇拜,“龙的传人”、“龙种”、“龙的子孙”的观念根深蒂固、世代相传。无论身居何处、无论天涯海角龙的传人就是中国人血脉相通的生动概括。龙的神圣地位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文化体系、核心观念、艺术风韵、审美风格以及风俗习惯,是对中华文化的有效凝聚。经历了历史的积淀,龙文化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象征,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核心资源。因此笔者认为在有着深厚龙文化底蕴的现代,人们通过舞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更是对龙文化记忆的强化。
3 舞龙运动与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其所属文化的归属感及内心对所属文化的承诺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11]。舞龙运动作为集体性的行为仪式,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12]。舞龙运动不仅是中华民族欢度节日和表达喜庆氛围的手段,也是寄托民族精神的符号象征,得到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合作、拼搏的象征,多少年来在华夏的版图上各个民族每逢节日和重大传统活动中都有舞龙运动的出现(表1、2)。
上述资料中的关于舞龙运动与习俗的记载只是中华龙文化中的一小部分,我国关于舞龙运动的开展十分广泛,这其中既有现代的舞龙运动也有传统的仪式庆典,虽然因民族和习俗的差异各个地区对龙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对龙的信仰是相同的,龙文化与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文化现象,铸就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特征,因此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代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和文化自觉。
4 结 语
起源于远古农耕社会时期求雨祈福活动的龙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滋养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永恒信仰,如今龙文化已经深深地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舞龙运动作为传统舞龙习俗的仪式再现是对中华文化的强化与继承。其原始文化符号特征主要表现为舞龙预示着繁衍生息,展示着人们对生命力追求的一种象征;作为农耕文化的遗迹,舞龙运动具有祈福性象征;作为广大民众情感的衬托,舞龙运动代表喜庆象征;作为传统认识中的吉祥的化身,舞龙运动具有禳祓作用。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寄托,舞龙运动是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及精髓诠释,也是汇聚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性。
参考文献:
[1] 潘一焕,等.中国龙文化景观[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3-15.
[2] 吉成名.中国崇龙习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43.
[3] 吕韶钧. 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11,71-72.
[4]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26.
[5] 胡朴安.中国风俗(上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244.
[6] 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5,271.
[7] 白度百科.龙的名片记载[EB]baike.省略/view/6392.htm.
[8] 汉书补注(列传卷六十六)西域传下.P5550转引自吕韶钧. 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11,72.
[9] 张远波,等. 舞龙运动的文化解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08.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缘由)
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的现状是令人堪忧的,而他们的肩上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开展阳光体育无疑是顺应时代的需要,而我们拿什么保证阳光体育在实际开展情况不打折扣呢?从而避免"做好做坏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甚至做与不做一个样",或者靠着竞技体育的成绩代替学校阳光体育工作等这些的现象发生。
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基于以上缘由,我们能否建立某种制度或评价体系来指导、促进、激励、监督和评价学校阳光体育的开展呢?通过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有利功能,指导大家坚持走经济、实效的"阳光路线",保证学生的体质与学习逐步上升。
二、建立阳光体育运动评价指标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2.1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
阳光体育的开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是考查其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需要、学校的组织执行情况、教师的辅导、学生的参与情况…。它是一个综合、全面的评价,通过不同的角度反应评价的全貌。然后进行公正、公开、公平的考核,来激励与指导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切实关注每名学生的体质,从而让每名学生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2.2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
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就是要求指体系的简化、考评的数据、信息的采集。评价的工作难度不能太大,要做到精简节约。通过这些切实可靠的数据或信息,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2.3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性
评价指标应该明确提出建设性意见,引导和鼓励被评价的对象。激发他们充分的发挥优势、克服缺点。促进各校、各负责人朝着可行的目标开展工作。
2.4 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效性
建立阳光体育运动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的目标的是为学生服务。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逐步引导学校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具有传统特色的体育活动。满足学生们不同的需求,保证锻炼的效果,使学生们真正的体质得到真正的提高,利用评价指标有效的考评与验收,对一些成功的经验与方法进行推广。
三、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构成内容
3.1校长的重视――10%
学校校长作为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们需要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校长应亲自带好头,除了有计划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和理论学习外,还要参与到策划、组织与执行阳光体育运动中来。
3.2宣传――10%
要使得"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快乐生活一辈子。"这种理念深入人心,而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学校需通过宣传栏、班级黑板报、专家讲座、校园广播…各种形式的宣传。
3.3阳光体育的安排、组织与执行、督导检查――20%
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各班级、各年级的学生活动时间,通过专职人员的管理和协调,来保证学校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监督与检查的机制的建立保证每天的阳光体育要做到"五落实"(时间、地点、内容、人员、器材),确保质量,提高锻炼效果。
3.4阳光体育是否与学校活动、体育课紧密相连――20%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是增加学生锻炼时间来逐步提高体质,从而帮助学生减轻的学习负担、压力。要吸引学生到运动场,走到阳光下,体育、活动课则是基础。所以说:阳光体育运动要和学校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紧密相连,不是另搞一个活动。与此同时学校要重视的是:防止体育课与课外活动被挤占的现象的发生。让学生们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活动,通过体育锻炼,逐步培养终身体 育意识,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3.5特色项目与大型文体活动的开展――10%
大型的文体活动成功的开展在学生们的心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因为运动场上的一些激动人心的场景与时刻,往往是学生们一辈子的回忆。要保证阳光体育持久的开展,创新和发展特色项目是必备的因素之一,这样不但可以逐步建立学校的优良的体育传统和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还会让这些特色的项目在学生们的人生中拥有特殊"体育情节"。另外,开展文体活动也需要教师积极的参与来"生辉增色"。教师们也需要阳光体育,阳光体育可以促进教师体质的提高与"幸福指数"的提升,这对于学生们来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能影响到一大批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学生们。而"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3.6总结与评奖工作的开展――10%
认真总结是很重要的,它有利今后工作的开展。而评比是一种激励手段,它能调动相关人员、学生的积极性。在评比这环节中可以考虑把学校各班级参与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纳入到各班级的常规考核评比中。
3.7加强安全意识,建立意外伤害事故保障――10%
安全重于泰山,开展阳光体育除了要安排专职的安保人员,建立切实有效的安保、安检措施外,还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安全意识。另外建立和完善校园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保证学生们切身利益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评价的主要构成
4.1学生的评价
学生的评价可以是自评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评。通过评价让学生能够比较清楚的了解到阳光体育给自己带来的一系列的能力的提高,通过评价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在参与到阳光体育过程中还存在着哪些不足,通过评价逐步让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在参与阳光体育的过程中进一步的巩固。同时学生也可以对学校阳光体育工作进行监督,提出自己的评价和建议,维护其自身的利益的同时让学校了解学生们的具体情况。
4.2教师的评价
教师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在参与阳光体育中的兴趣和所取得的一些效果或者通过某阶段的观察、感受对学生做出指导性、激励性的评价。另外教师可以利用自评,对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的指导与管理中所取得的经验与不足进行总结与分析。
4.3学校的评价
学校应该坚持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发展的眼光对学校阳光体育做出全面的、客观的自评。对开展阳光体育的安排、组织与执行、督导检查…各方面的工作进行认真的总结。对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效果和情况进行及时的抽查和跟踪调查。
4.4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
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是评价方式中最重要的环节。它建立在对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的基础上。教育主管部门可采用不定期的突击检查的方式,深入到各个学校走访与调查。通过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谈话、沟通,观看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学生的参与情况,检查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具体操作方案、执行情况,采集部分原始资料、信息…来了解该地区阳光体育运动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开展情况,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遇到哪些困难,学生们目前阶段的参与兴趣以及在参与的过程遇到哪些困惑…。依据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量化考核与评分,从而评定出该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而这项成绩的评定可直接与学校的各种评优、评先挂钩,对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另外这种突击检查和走访可以比较有效的防止某些学校为了应付抽查而进行一些"做秀",同时也给了各级各类学校一定的压力与动力,来给足学生们每天一小时,让老师引领他们在阳光下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新华月报(记录) 2007年第6期
[2]《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 杨贵仁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
当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各高校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深化了教学的培养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培养人的主体性、合作性、反思性、参与性为主,促进人的自主学习,从而提高人的综合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方法。同时,以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学生学习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职业行为能力为目标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走进了体育运动项目英语课堂教学中。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体育运动项目英语课中的应用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本课题通过对中国知网等网络数据库进行检索,并参考河北省图书馆书籍,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就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分别对河北体育学院部分任课教师访谈,任课教师选取讲师以上职称。
2.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2.1理论价值
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被高校所认识。虽然部分学者对行动导向教学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行动导向教学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研究很少,尤其在体育运动项目英语教学中研究更是凤毛麟角,高校教师在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提出应用意义的文章较少,且多为心得体会,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对行动导向教学在体育运动项目英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2实践价值
当前我国体育院校不断发展,已经逐渐形成规模。教育部、体育局也非常重视体育院校教育的发展,而且把体育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全面大力支持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把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到体育运动项目英语课程教学中,提高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多元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3.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与分析
3.1教学过程方面
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营造新颖的学习环境,引导组织学生心手脑并用,教学做结合,身体力行获取知识与技能,自行完成学习任务,并自行反馈和评价,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积极主动。行动导向型教学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教与学双向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形教学过程。
3.2教学本质方面
职业教育教与学的过程与普通教育相比,所学的内容并不是一种连续而平铺直叙的信息流,而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它是以下四个方面模式的组合:功能模式、空间模式、时间模式、逻辑模式。四种模式不同程度上的化合物――智能型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一旦得到传授信息时就能直接与已有的信息相互作用,产生共鸣。行动导向型教学抓住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所以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3.3教学效果方面
普遍意义上讲,行动导向型教学主要不是传递有待于贮存下来的信息,相反它确是激发利用学习者已有的能力,并确保学习者具备有利于完成目前学习任务以及今后更多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以适用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综上所述,行动导向型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由于使用的学习材料来源于行业、企业具体的职业活动之中,材料本身就蕴含着展开职业活动的职业行为,完成这一职业活动的学习,就要完成这些行为活动过程,就必须凸现相应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了。
本研究通过设计体育运动项目英语行动导向教学法并分析其教学效果,试图对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体育运动项目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期解决我院体育运动项目英语教学中现存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戚一岚.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行动导向教学法及其应用[J].职业教育研,2011.
3. 激活肌肉和神经系统的练习方法; 4. 提高青少年运动能力的基础动作练习方法;
5. 提高青少年协调用力能力的动作整合练习方法; 6. 提高青少年快速伸缩力量的练习方法;
7. 提高青少年速度与多方向移动能力的练习方法; 8. 促进青少年体力恢复的再生练习方法;
9. 提高青少年能量代谢能力的练习方法; 10. 提高青少年最大力量的练习方法;
11. 提高青少年旋转爆发力的练习方法; 12. 提高青少年躯干支柱力量的练习方法。
摘 要: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由深蹲、跨栏架、分腿蹲、肩关节灵活性、仰卧直腿上抬、躯干稳定俯卧撑、旋转稳定性共7个动作组成,每个动作的分值为0~3分,总分为21分。它通过对基本运动能力进行评价检查出潜在的风险或危险信号,进而确定出受试者的最薄弱环节。以此为基础,指导者可以结合FMS筛查所要解决的方案,针对受试者存在的薄弱环节设计一些矫正性动作练习,并消除其代偿性动作。
关键词:运动;功能;筛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2-0012-04
一、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的定义与作用
(一) 定义
运动功能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简称FMS)是一个由7个动作组成的运动功能测试,用于筛查受试者完成关键性基础动作模式的能力。
(二) 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的作用
运动功能动作筛查是实施矫正训练的切入点,也是开展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逻辑起点,它通过受试者完成动作模式的情况来判定受试者是否存在较高的受伤风险以及可能的危险信号或补偿性动作。以此为基础,测试人员可以对受试者完成基础动作模式的质量进行快速排序,并逐一确定受试者存在的最薄弱环节,并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矫正性动作练习手段,从而逐步消除其代偿性动作,恢复其应有的运动功能。
二、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FMS)的内容与评价
(一) 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的内容
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包括以下7个动作:深蹲、跨栏步、分腿蹲、肩关节灵活性、仰卧直腿上抬、躯干稳定俯卧撑、旋转稳定性。每个动作的分值为0~3分,受试者能够正确完成功能动作模式得3分;能以代偿动作完成功能动作模式得2分;不能完成功能动作模式得1分;完成动作时有痛感得0分。
(二) 测试方法
1.深蹲测试
(1)测试目标:深蹲用于测试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活动度和两边是否对称。举过头顶的杆子用于测试肩关节和脊柱两边肌肉是否对称。
(2)测试说明
第一,运动员以双足间距稍宽于肩宽站立。同时,双手以相同间距握杆(大小臂之间的夹角成90°)。
第二,双臂向上伸直举过头顶,然后慢慢下蹲至深蹲位置,此时保持脚后跟着地,身体正直面向前方抬头挺胸,杆保持在脚尖的垂直线后方。重复进行三次,如果仍不能完成这个动作,则需要在受试者的两脚跟下垫上5cm厚的木扳,再重复以上动作。
(3)评价标准
第一,3分的动作要求:躯干与胫骨保持平行或垂直向前;股骨在水平线以下;膝关节不要超过脚尖垂直线;杆子也不要超过脚尖垂直线。
第二,2分的动作要求:不能按满分的标准完成动作。
第三,1分的动作要求:不能完成动作或代偿动作比较多。
2.跨栏架
(1)测试目的:跨步用于测试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两边的活动度和稳定性。
(2)测试说明:受试者的两脚并拢,脚尖紧贴在栏架的支架下方;栏架高度与受试者的胫骨结节同高,双手握杆至于颈后肩上保持水平;受试者单腿支撑并缓慢抬起另一侧腿并跨过栏杆,然后以足跟触地,同时支撑腿保持直立,重心放在支撑腿上并保持稳定;缓慢恢复到起始姿势,受试者有三次机会完成测试动作;抬异侧腿重复以上动作,记录最低得分。
(3)评级标准
第一,3分动作要求:髋膝踝在矢状面上成一直线;腰部几乎没有明显移动;双手握杆与地面(横栏)保持平行。
第二,2分动作要求:髋膝踝关节在矢状面上不成一直线;腰部有明显移动;双手握杆与地面(横栏)没有保持平行状态。
第三,1分动作要求:足碰到横杆;身体失去平衡。
3.分腿蹲
(1)测试目的:前后分腿蹲是用于测试踝关节和膝关节两边的活动度和稳定性。
(2)测试说明:测量受试者胫骨的长度;受试者以右脚踩在一块2×6cm的测试板的近端,在身体后方以右手在头后,左手在身后下方握住一根长杆,保持杆紧贴头后、胸椎和骶骨;从右足尖向前量取与胫骨相同的长度并标记,然后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以足跟着落处为标记,随后下蹲致后膝在前足跟后触板。始终保持双足在向前的直线上;允许3次来完成测试动作;双侧上下肢交换,再次完成测试,取两侧测试的低分记录。
(3)评级标准
第一,3分动作要求:躯体部分基本没有晃动;保持双足踩在测试板上并呈一条直线;保持后膝在前足跟后触板,膝盖要触到测试板。
第二,2分动作要求:躯体部分出现晃动;不能保持双足踩在测试板上;后膝不能在前足跟后触板。
第三,1分动作要求:失去平衡。
4.肩关节灵活性
(1)测试目的:肩关节灵活性测试是为了肩关节在内部和外部旋转地情况下的关节活动度。综合测试评价肩关节内旋、后伸和内收能力。
(2)测试说明:运动员站立位,双手握拳,一只手由下向上以手背贴后背部,沿脊柱尽力上,另一手由上向下单手以手心贴后背部,并且两只手同时一次性做到位,最后记录两拳间的间隔距离。上下交换双手位子,重复以上测试,取最低分为最终得分。3分是两拳间的距离在一个手掌长的范围以内;2分是两拳间的距离在一个半手长的长度以内;1分是两拳间的距离超过一个半手掌的长度。
(3)评级标准
第一,3分动作要求:保持正确的队列姿态(双肩、髋、膝及足);保持双肩水平;肩胛骨紧贴躯干(没有摆动);肩关节和躯干保持在同一垂直平面上。上下两手间距离小于一个手掌距离(从腕横纹到中指尖距离,可先测量出手掌长度)。
第二,2分动作要求:上下两手间距离大于一个手掌长度,而小于1.5个手掌长度。
第三,1分动作要求:上下两手间距离大于1.5手掌长度。
第四,0分动作:(排除性测试)扶肩抬肘,如果此动作有疼痛是0分。
5.仰卧直腿上抬
(1)测试目的:评价腘绳肌和比目鱼肌的柔韧性、保持骨盆稳定性和异侧腿的主动伸展能力。
(2)测试说明:运动员双手置于身体两侧仰卧,掌心向上,身体平躺在地上,一腿的膝关节放置在测试板上;被测腿缓慢上抬,踝背屈,膝关节伸直;换对侧腿重复上一次动作,记录其最低得分。
(3)评级标准
第一,3分动作要求:测试用的木杆置于前侧髂骨上缘与大腿中点之间,举起腿的脚跟能完全超过木杆。
第二,2分的动作要求:木杆置于大腿中点与膝关节之间,举起腿的脚跟能超过木杆。
第三,1分的动作要求:木杆置于膝关节以下,举起腿的脚跟不能超过膝盖。
6.躯干稳定俯卧撑
(1)测试目的:在上肢对称性活动中,测试躯干水平面内的稳定性,同时直接测试肩胛骨的稳定性。
(2)测试说明:受试者俯卧,双足着地,双臂前伸稍宽于肩成俯卧撑姿势;双手大拇指与发髻线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同时两膝关节尽力伸直,女性受试者两上臂可稍下移,使双手拇指与下颌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腰椎保持自然伸直姿势;受试者向上撑起使身体的整体一起抬起,完成动作的全过程要保持腰部不可晃动,保持腰椎自然伸直姿势。
男性受试者如果不能从起始姿势完成此动作,可以将上臂下移,使双手拇指与下颌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再完成一次动作;如果女性受试者不能从起始姿势完成此动作,可以将上臂下移使双手拇指与颈部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再完成一次撑起动作。
(3)评级标准
第一,3分动作要求:从标准俯卧地面姿势开始,完成动作;男性双手大拇指与头顶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女性双手拇指与下颌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全过程保持腰椎自然伸直姿势。
第二,2分动作要求:标准俯卧地面姿势,但在开始动作前受试者已经稍抬起躯体;男性双手大拇指与头顶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女性双手拇指与下颌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全过程保持腰椎处于自然伸直姿势。
第三,1分动作要求:男性受试者在双上臂下移的情况下勉强完成一次撑起动作;女性受试者在双上臂下移的情况下勉强完成一次撑起动作;不能在全过程中保持腰椎自然伸直姿势(即使可以在重复时完成标准动作)。
第四,0分动作:(排除性测试)俯卧手推起,如果此动作有疼痛是0分。
7.旋转稳定性测试
(1)测试目的:旋转稳定性测试是用于上身和下身结合的进行多方向运动的测定其身体的稳定性。
(2)测试说明:受试者开始时的动作是四肢着地,肩部和髋部相对于躯干成90度角,屈踝。在膝关节和手之间放置一个2×6cm的木板,并使膝部内侧和大拇指与板接触。然后受试者屈肩并伸展同侧的髋和膝关节。腿和手离开地时所抬起的手、肘、肩、髋、膝保持在一条线上,并与测试板保持平行。躯干应与地面保持在一个平面。然后屈同侧的肘和膝关节,并尽力使肘部与膝关节接触。这个动作左右两边各做3次。如果测试中不能够得到3分,应该在FMS测试报告中加以说明。
(3)评级标准
第一,3分动作要求:保持躯干平行于板,单侧重复该动作;膝和肘接触时,躯干与板平行。上体屈伸使同一侧的手和膝离开地面,尽力将臀部与脚跟接触,大腿靠近胸部,然后做手向前伸,腿向后伸的动作,如果做这个动作时有疼痛的感觉就得0分。
第二,2分动作要求:能保持躯干与木板平行,能使异侧肘关节和膝关节接触。
第三,1分动作要求:不能保持躯干与木板平行,不能使异侧肘关节和膝关节接触。
第四,0分动作(排除性测试):跪卧前伸,如果此动作有疼痛是0分。
三、关于限制因素的处理方式
1.任何筛查测试中感到疼痛(任何得0分的测试):对上肢/下肢进行(医学)检查;实施纠正策略,并在2周内重新筛查测试。
2.不对称性的1分(左侧1分,右侧3分;左侧1分,右侧2分)或对称性的1分(左侧1分,右侧1分):实施纠正策略,并在2周内重新筛查测试。
3.不对称性的2分(左侧2分,右侧3分;左侧2分,右侧2分):实施纠正策略,并在2周内重新筛查测试。
4.完美的21分:继续保持训练计划。
四、矫正动作的优先安排顺序
制定矫正练习的动作优先顺序应根据以下原则来确定。
第一,筛查分数最低的动作;
第二,分数相同时,取失衡最严重的动作;
第三,分数一致时,根据动作层级确定优先顺序。
从减轻身体承重角度来看,应先采用卧姿的功能练习,其次是采用跪姿的功能练习,最后是采用单腿支撑的功能练习,即仰卧主动直腿上抬肩关节活动度旋转稳定性躯干稳定性俯卧撑分腿蹲过栏步深蹲。
五、评估方法
(1)测试前测试者只需简单介绍测试动作,不必将评分细节告知受试者;
(2)如进行左右两侧的测试时,该测试动作最终得分只能取左右侧中得分最低的一侧;
(3)对于第4、6和7个测试动作,每个动作测试完毕后须进行附加动作测试。如受试者存在疼痛现象,则对应的动作最终得分为0分;
(4)第4个测试动作时,要求受试者握拳后按测试要求一次性做到位;
(5)可以适当增加受试者完成测试动作的次数(1~2次);
(6)当最终总得分低于或等于13分时,应要求受试者进行物理治疗,并进行医学检查;
(7)参照表1的内容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并对照相关训练表来设计针对性练习动作;
(8)矫正训练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