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6:50: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业发展成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1在量的增长方面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粮食总产可达130万t,较“十一五”末增长4.3%;蔬菜总产可达105万t,增长31%;肉蛋奶总产可达17.2万t,增长24.6%;水产品产量可达3.1万t,增长24%;农产品加工产值可达550亿元,是2010年的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较2010年翻一番。
1.2在质的提升方面
1.2.1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加速向优质、高效、规模转变粮食生产连续12a喜获丰收,小麦单产和优质率均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第二个成功创建小麦“千斤市”。培育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2000余个,规模养殖比重超过80%,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73万hm2,建成6.67hm2以上规模连片蔬菜种植基地200余个。全市已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4.67万hm2以上,认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74个。
1.2.2农业生产方式加速向产业化经营转变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核心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正在加速建立,全市已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5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2家;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209个,培育家庭农场1129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等模式,建立起10大优势规模基地,全市已有25万农户被吸纳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来。
1.2.3农业结构加速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全市培育了凤凰山、百善等4大食品工业园区,形成面粉、禽类、肉猪加工等5大产业集群和年加工500万头猪、1.3亿只鸡鸭、500万t粮食能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强大聚合效应,带动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市场流通、贮藏保鲜、休闲观光、社会服务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互促互进。
1.2.4农业增长加速向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在种植业方面:全市建立1个国家级良种区域试验站,5个品种展示基地,2万hm2良种繁育基地,主要作物良种率达到95%以上;在养殖业方面:建立大自然、天意种公猪场,皖北灰驴保护场,种鸭繁育基地,畜禽良种率达到90%以上。推进农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工程,小麦单产水平、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设施蔬菜种植水平均居全省前列。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每年通过开展科技下乡、组织专家开展巡回讲座等形式,培训农民10万人次。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85万kW,并呈现动力大型化、机具配套化、作业社会化的发展态势,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
2现代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分析
2.1有利条件“十三五”期间,淮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总体比较有利。一是国家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施一系列有力、直接、范围广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全市农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沿着精致农业方向发展。全市蔬菜、花卉、绿化苗木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不断上升;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稳步发展,占农业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出口大幅增加。三是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变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耕地承包经营权向少数种植大户集中,农业产业化企业不断涌现,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不断推进,农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同时,全市农业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明显提升,美好乡村建设初显风貌。四是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拉大了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为我市农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2.2不利因素通过多年来的持续努力,淮北市现代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存在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从个主要发展指标上看,一是粮食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可供挖掘的潜力已经不多,持续增产的难度加大。二是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和农民工就业结构的变化,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三是养殖业受市场波动、污染物减排和用地问题三重制约,发展步伐缓慢。从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上看,表现为4个制约:土地经营规模的制约,农业经营过于分散;经营机制的制约,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缺失,市场竞争主体弱小;社会化服务的制约,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需要转型,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构建;农业基础设施的制约,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3加快淮北市现代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总体思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3.1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创新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模式,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产业档次,扶持创建百善、高岳、凤凰山、榴园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0个市级和40个县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菜篮子”产品为重点,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活动,扩大水果、蔬菜标准园、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设规模,强化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及生猪定点屠宰监管,加强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强化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园区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加快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新型产业联合体。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在知名电子商务平台筹建淮北农产品特色馆。
3.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深入推进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以“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平台,以小麦、玉米和大豆3大作物为主体,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实施节肥、节药、节水行动计划,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粮食绿色增产模式。大力推动设施蔬菜发展,突出抓好渠沟、百善等11个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积极开展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推动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标准果园建设和设施水果发展,扩大塔山石榴、段园葡萄、黄里笆斗杏、黄营灵枣及双楼水蜜桃等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大力推进“一村一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全面提升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水平。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抓好精养鱼塘改造升级工程和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工作,积极发展休闲渔业。
3.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土地流转,鼓励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土地托管、社会化服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壮大骨干龙头企业,积极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甲级队”,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规范农民合作社发展,提高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能力,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公益与经营融合,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试点,以农机作业、植保统防统治为重点,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创办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订单式”、“保姆式”、“全程式”服务。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319-01
设施蔬菜生产是农民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为加快蔬菜产业的发展,提升蔬菜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葫芦岛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结构调整项目为抓手,不断加快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现代特色设施农业,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创新栽培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近几年,设施农业发展迅速,葫芦岛市设施蔬菜连年为百姓创收,农户积极性空前高涨。随着资金的大力投入,葫芦岛市部分设施蔬菜的规模达到了沈阳农业大学的教学标准。
绥中县引进多膜覆盖马铃薯栽培技术,示范生产马铃薯新品种“早大白”,该品种早熟高产,提高了设施马铃薯的生产经济效益。3年累计推广设施马铃薯栽培2 785.53 hm2,其中大棚马铃薯栽培148.27 hm2,中棚马铃薯栽培2 637.27 hm2,实现总产量138 075 t,总产值22 906.1万元,新增总产值17 694.5万元,新增总纯收入15 158.9万元,效益显著。该项目已经有6 000余户农民直接受益,同时还带动了农资、运输、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振兴葫芦岛市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绥中县高台乡的多茬黄瓜受到了农户的普遍欢迎,每年能够采摘3~4茬。该黄瓜品质好、产量高、效益大。
南票区金星镇温室面积达180 hm2,大兴乡80 hm2,黄瓜、西红柿等蔬菜产量呈逐年上涨趋势;南票区的北边黄瓜已经形成区域性名牌产品,为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建昌县设施蔬菜生产形成了四大优势生产带:一是西岭上魏家岭、喇嘛洞、牛营子的番茄生产基地;二是东岭下玲珑塔、药王庙、小德营子、巴什罕的青椒生产基地;三是南岭下和尚房子、养马甸子、八家子、大屯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四是北岭上王宝营子、汤神庙的黄瓜生产基地。四大优势生产带架构了建昌设施农业产业化大格局。
2 发展高端水果产业,满足市场需求
近年来,随着葫芦岛市传统水果种植面积的扩大,水果产量正在逐年递增而果品质量却有下滑之势。发展高端水果产业,引领农民走上高端优质水果产业发展之路成为重中之重。通过探索与调查,葫芦岛市已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产销模式,并与大连佛伦德公司合作,以其生产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蓝莓、毛桃、大樱桃等高端水果,为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建昌县养马甸子乡一对老夫妇2个棚年化收益达15万元;连山区塔山乡预计2016年收入达30万元;绥中县王宝乡13.33 hm2温室蓝莓,年效益达到150万~300万元/hm2。数据表明,高端水果的引进,不仅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更为农民找到了新的出路。相对传统水果而言,高端水果具有更高的利润空间,对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带领农民脱贫致富
食用菌产业作为国际性的“健康食品”标志性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效益空间。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门路,食用菌对丰富菜篮子、改善人们营养结构、增进人体健康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建昌县已建成3个千亩食用菌产业园区,分别位于杨树湾子、葛家、大屯镇,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建昌县养马甸子乡的香菇产业远近闻名,成功地解决了当地很多农民的就业问题,带领农户实现小康,走向富裕[1-2]。
4 蔬菜产业链逐渐拉长,设施农业实现现代化生产
葫芦岛农函大玄宇食用菌野驯繁育有限公司为葫芦岛市龙头企业,带动1.54万户从事设施蔬菜生产,每年组织回收农民订单产品2.7万t,形成了良好的“公司+农户+客商”的模式;葫芦岛市玄宇合作社有成员210户,带动周边6 600户从事设施蔬菜生产,年加工订单产品6 000 t,是“合作社+示范区+农户+客商”的典型模式,形成了良好的生产、加工、销售渠道。
辽宁馨予现代农产品深加工公司以“互联网+公司+基地+农户”的蔬菜育苗、种养、加工、配送、服务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充分开展线上、线下(即O2O模式)产品销售途径,最大限度扩大葫芦岛市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及产品知名度。同时以沈阳农大、辽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建立公司的农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帮助农民建设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努力践行“惠民、惠企、惠社会”的企业宗旨,以良心回馈社会,用健康回报市民,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力量[3-4]。
葫芦岛市南票区一位农户引用了“蚯蚓处理污泥”这一生态项目变废为宝。每条蚯蚓每天要吞食和自己体重相当的污泥,通过吸收污泥中大量富含的有机物获得养分生长。污泥在蚯蚓体内经过几百次的消化,排除的粪便就成为上好的有机肥料,每100 t污泥可转化成30 t左右的有机肥。这种方法不仅科学环保,而且对改善土壤结构也是非常有效的。
目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以及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葫芦岛市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三区、三带”的发展格局,呈现出了规模化、专业化和栽培品种互补、上市档期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的特点,有效缓解了淡季蔬菜供求矛盾,为保障蔬菜均衡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特色设施农业的开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 参考文献
[1] 李中华,王国占,齐飞.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农机化,2012(1):7-10.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1-74-02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制约农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增长,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 武威市循环农业现状
近年来,武威市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为主体生产模式,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全面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科学集成和示范推广农业循环生产先进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
1.1 大力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 2014年武威市农用地膜年使用总量15 245.8t,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总量10 669t,地膜回收率69.97%,农用棚膜年使用总量达7 716t,废旧棚膜回收利用量7 559.2t,废旧棚膜回收率97.96%。近年来大力扶持废膜回收加工利用企业,积极争取省级专项扶持资金,加强对回收加工企业的监管,完善企业包片回收制度,积极推广废膜捡拾新技术与装备,基本建立了“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辅助、政府支持监管、群众积极参与”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长效机制。现已建成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45个,建立回收网点156个,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79.4%,形成了“加工有龙头,回收有网络,销售有渠道”的良性生产模式,农业“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1.2 努力提升尾菜利用水平 2014年武威市瓜菜生产面积4.41万hm2,尾菜数量约为45.73万t。多数尾菜未经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被随意倾倒和堆积于农村田间地头、沟渠内、道路旁,腐烂变质后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到了居民生活质量、身体健康以及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大力推广简单、实用、高效的尾菜处理利用技术,引导农户通过堆肥、沤肥和畜禽饲料等方式实现尾菜资源化利用。积极引进推广尾菜饲料化、肥料化、工业化利用等相关技术及设备,开展尾菜循环利用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来尾菜处理率达到30%。
1.3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近年来分别在凉州区黄羊镇上庄村、古浪县西靖乡感恩新村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2个,实施“千村美丽示范村”20个。通过项目建设,修建文化广场,配备各类文体健身器材,修建垃圾收集池、化粪池。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63 244户、养殖小区及联户沼气工程25处、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2处,沼气乡村服务网点达到262处,开展“三沼”综合示范推广122hm2。通过项目实施实现了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公共环境清洁,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增强了农民生态文明意识,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1.4 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加快发展果蔬、酿造原料、畜牧业、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实现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带动农业、工农业耦合发展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示范区1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示范县2个、高原夏菜绿色食品示范区1个。大力实施了威龙公司0.67万hm2、莫高0.4万hm2、紫轩酒业0.33万hm2葡萄基地建设等项目。
2 存在问题
2.1 循环农业的观念尚未树立 目前武威市依然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广大干部、群众首先考虑的还是经济利益。对循环农业、农业清洁生产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依然较低,不合理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现象还比较普遍,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还不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2.2 循环农业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循环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环保、农业、林业、水务、供销、商务、工商、质监、建设等多个部门,涵盖农林牧业及农业投入品生产、流通和市场监管,以及农村生活环境保护治理等诸多方面。目前我市循环农业发展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部门协作、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2.3 循环农业投入不足 各级财政对循环农业、农业清洁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循环农业和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项目,因资金缺乏而举步维艰。
2.4 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较高的科技支撑,但目前武威市循环农业仍处于较低层次水平,生产技术规范体系尚不健全,科技研发能力依然薄弱。因此科技对循环农业、农业清洁生产的支撑能力亟待增强。
3 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加大副产品综合利用 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废弃原料、葡萄渣(籽、皮)、酒糟、发酵沉积物、酒石酸等酒类酿造副产品综合利用,逐步形成酿造酒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建立果蔬加工产业循环体系,依托黄羊河集团等龙头企业,推行果蔬分级、清洗、打蜡、包装、贮藏等商品化处理,大力发展冷藏保鲜贮运销售设施,加快发展果蔬汁、果蔬粉、切割蔬菜、速冻蔬菜、脱水蔬菜、休闲果蔬制品等加工产品。加大果蔬皮渣和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利用果蔬加工废弃物、食品废弃物(果皮、果核等)等含有蛋白质和糖分的废弃物制造高效饲料;依托武威天祥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肉食品精深加工,开发排酸肉、分割肉和直接食用熟肉精制品。积极开展内脏、肥膘及毛、骨、血等畜禽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逐步建立以肉制品和乳制品为主的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循环体系;依托甘肃达利等薯业企业,开发生产马铃薯全粉及深加工产品和淀粉、方便食品等系列产品,加大薯渣、薯皮、薯水等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积极构建马铃薯深加工产业循环体系;积极推动制种企业与基地有机结合,大力引进推广种子加工、包装、贮藏等技术,提高生产加工水平。积极推进玉米芯提取糠醛、木糖醇,糠醛渣生产复合肥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依托泰康制药等医药生产加工企业,积极发展中药制剂、饮片加工。加强生产过程产生的药渣综合利用,利用药渣发展有机养殖,生产加工有机肥、饲料添加剂等。
3.2 完善农膜回收利用制度 依托废旧农膜加工企业,解决农民与回收网点“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地膜回收包片制度。探索“以旧换新”机制,包括“以旧换新”实施主体、兑换点设立、兑换方式及比例、具体操作流程及运行机制、废旧地膜处理途径及回收企业参与方式。开展可降解地膜对比试验研究,为应用推广提供依据。加强与当地质监、工商、供销等部门的协作,切实加大联合执法工作力度,严控外省超薄膜进入本地市场,力争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稳定达到80%以上。
3.3 推进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 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依据环境承载能力和废弃物处理能力合理确定养殖种类和规模,有效控制畜禽养殖源头污染。大力推广干湿粪、铺垫式清粪工艺、有机肥生产、沼气化处理、食用菌培养等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与污染防治技术,实现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力争畜禽规模养殖废弃物利用率达到81%以上。
3.4 努力提升尾菜利用水平 加强宣传培训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和涉农企业的积极性,大力推广简单、实用、高效的尾菜处理利用技术,引导农户通过堆肥、沤肥和畜禽饲料等方式实现尾菜资源化利用。积极引进推广尾菜饲料化、肥料化、工业化利用等相关技术及设备,开展尾菜循环利用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力争尾菜处理率达到60%以上。
焉耆县以高效节水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以高效节水与抗旱相结合、以高效节水与地下水开发相结合、以高效节水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等为一体,把握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带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基本情况
我们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并举的农业县。近年,唯一的地表水灌溉水源开都河进入枯水期,来水量明显减少,用水指标逐年下调,加之无坝引水,用水保证率低,形成了“春旱、夏洪、秋缺水”的局面,水量指标严重不足与农业用水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日趋明显,严重制约了我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开展高效节水工程迫在眉睫。仅2008年就推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使全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了8万亩,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主要做法
2.1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加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广力度
为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步伐,有效提高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通过考察和学习,制定下发了《焉耆县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的目标任务。同时,加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投资力度,2009年投入高效节水资金1200万元,用3-4年的时间在全县完成3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通过广泛发展和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进一步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将我县的灌溉水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从根本上解决全县用水指标短缺问题。
2.2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思想观念,为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营造良好氛围
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首先是农民的观念问题。通过采取宣传、示范、引导等措施,反复宣传和引导村民走合作种植和节水灌溉之路。以种植工业番茄为主的“裕民”专业合作社为典型,为合作社新打配套机井2眼,并以个人名义筹措资金10万元,作为滴灌工程的前期投入资金和增收保证金,并承诺采用滴灌工程亩产不增加的,筹措资金不予退还。此举使农民看到了政府及水利部门的决心和信心,消除了以往的顾虑,农民的干劲也调动了起来。当年,该合作社2000亩工业番茄就取得了大丰收,从以往的6吨/亩提高到8吨/亩,每亩收入达3680元,农民不但将10万元前期投入资金和增收保证金予以返还,并扩大了专业合作社的规模,由原来的53户扩大到了204户。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典型带动,开启了高效节水灌溉新征程。
2.3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农民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积极性
为加快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步伐,坚持 “以政策为保障,以技术为推动”的原则,采取政府积极扶持、引导和补助的发展模式,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凡农民开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800亩以上的,耕地以条田为单位,且连片统一种植的滴灌工程,除自治区、自治州高效节水补助资金以外,我县在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补助,一是没有建设机电井的,争取项目资金在其滴灌项目区内配套1眼机井,提供首部系统1套,再给予50元/亩的补助资金;二是利用现有水源地机井进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的,县财政补助改造机井费用,提供首部系统1套;三是基本农户自筹资金打井进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的,免费对井房进行改造,并补助固定式首部系统1套,再给予100元/亩补助资金。优惠政策的制定实施,调动了农民开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快速发展。
2.4多措并举,全力以赴,加快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步伐
一是利用机井建设项目,开展机井改造,完善配套设施。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的作用,引导农民积极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自筹资金新打机井。三是大力推广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覆盖面。
3.取得的成效
一是可以解决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问题。按照“一个允许”和“三个不得”的原则,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动了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了农作物的集中连片种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可以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问题。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为依托,共同发展。
三是可以解决农业发展资金贷款难的问题。以往金融机构向小而散的农户发放农业生产贷款,不但运行成本高,风险也很大,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实行土地合作经营以后,合作社作为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金融机构可放心发放贷款,有效解决了农业发展资金贷款难的问题。
四是可以解决盐碱地治理的问题。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有效降低了地下水位,土壤盐渍化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减轻。
截至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50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6户,国家级龙头企业5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9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27户。销售收入超5亿元龙头企业5户,益海嘉里突破10亿元,金塔集团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并荣获“全国20家农村产业融合典型龙头企业”称号。全市龙头企业总资产近300亿元,固定资产达1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300亿元,占工业的39%,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特色产业初步形成
全市基本形成了水稻、辣椒、生猪、奶牛、肉禽、葵花6条龙型经济链条,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5%。2016年,又与世界500强华信集团、国内500强大生集团合作,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白城中加燕麦国际产业园,已有来自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际国内20余家企业围绕前端链条有意向进驻,加快形成超千亿元的产业链条,把小作物做成民族品牌的大产业,把白城打造成我国“镰刀弯”地区燕麦产业的领跑者、“东方燕麦之都”。
原料基地规模扩大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586.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76万亩,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基地300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500万亩,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到74%。畜禽饲养总量达5400万头(只)。农业园区发展到77个,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520个。
品牌培育取得成效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全市获得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128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9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9个,国家地理证明商标7个,6家企业产品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2016年9月份,白城金谷米业加工的弱碱大米被列为杭州G20峰会特供食品。
经营模式趋向成熟
按照省委改革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由省农委牵头负责的14项和配合完成的8项改革重点任务,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现了良好开局。2014年,我省扩大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共启动919个省级试点村,试点面积达到847.7万亩。抓住确权机遇,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试点。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现已发放贷款49笔1649万元。启动综合保护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两个试点片,建设8个重点项目。2014年我省争取到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3亿元,同比增长20%,资金总量位居全国第3位。智慧农业信息化服务方面,通过加快构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整合信息资源,推动惠农信息“进村入户”,信息惠农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化服务方式已在13个县(市)开通,仅此一项,全省每年可增产粮食10亿斤以上,农民节本增效12亿元,每年少投入肥料6万吨。支农资金使用方式也在酝酿重大创新。据介绍,我省抓住国家出台金融服务“三农”发展意见的契机,准备设立“吉林省农业发展基金”,通过财政支农资金注入吸引带动社会资金跟进,有望破解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园艺特产业也在加快发展。据了解,我省通过实施人参产业振兴工程,生产规模得到科学调控,人参精深加工能力显著增强,人参全产业链开发取得新进展。食用菌产业发展提速,形成了延边、吉林地区以发展黑木耳为主,通化、白山地区以香菇为主,中西部平原区以平菇、金针菇等鲜食品种为主的发展格局;蔬菜产业方面,争取到国家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项目21个,设施蔬菜标准园总数达到103个,全年蔬菜产量预计达到1200万吨;通过扶持长白山优质种蛙繁育基地、标准化封沟养蛙示范基地、长白山林蛙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项目建设。林蛙养殖呈现出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全年林蛙回捕商品量达到4.8亿只,同比增长6.7%。据统计,全年园艺特产业总产值预计将达1300亿元,同比增长5%。
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全省大力推动龙头企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继续保持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4500亿元,同比增长10%左右。
一年来,全省各地在抓好产业增收、政策增收和财产增收的同时,积极开拓劳务增收门路。截至目前,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6.3万人,同比增长0.5%;农民劳务总收入446.7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3115元,同比增长17.0%。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14.12元、5279元和6800元,同比分别增长16.1%、12.5%和11.5%,平均增幅达到13.37%,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突破1万元。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我省制定出台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意见,启动实施农村环境整治等6大工程、村屯道路等32项建设,选定410个试点村重点推进,现已落实各类项目868个。
科技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科技平台对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科技创新能力增长的载体和基石。依托于现有科技平台,热科院在项目申报、成果产出、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良性循环,平台在体制及运行机制的管理上成效显着。但从总体上看,热科院科技平台建设仍然相对滞后,整体水平还相对不高,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1高层次、高水平科技平台数量不足。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热科院国家级科技平台有7个,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国家级科学观测实验站等国家级平台均空缺。2平台发展目标、定位、研究领域和方向需要进一步明确。虽然绝大多数的平台定位清楚,发展目标明确,但部分平台定位模糊,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等方面,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导致一些低水平研究重复。例如,热科院天然橡胶加工科技中心与海南省天然橡胶加工重点实验室,热科院热带微生物研究中心、热科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研究中心与海南省热带微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筹存在部分研究内容重叠现象。目前,在热科院现行的考核评价机制中,有大部分内容针对的是单位、个人,奖励的是个人、科技成果、科技论文、学术专着等,而涉及科技平台的考评机制较少,导致依托单位和平台的负责人、平台的科技人员的责、权、利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重申报筹建,轻运行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运行效率低下。最根本的理念是开放、共享、合作和交流。但从目前科技平台运行情况来看,总体偏弱,如许多科技平台没有开放课题,与其他科研单位合作的研究课题较少;在学术交流上,针对平台的特定研究领域、研究方向邀请高水平专家来作学术报告的也较少。即使同一个平台的科技人员,学术交流或共同研究科学问题的也较少,没有形成团队力量。
加强科技平台建设的建议
1系统化布局科技平台,进一步完善平台体系建设。根据“十二五”发展规划,组织专家或院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分析研究,科学化、系统化地进行科技平台布局,提出在哪些学科、哪些领域里要新建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支撑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使科技平台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科技平台体系,在热带农业研究领域处于优先地位,进一步提升热科院的影响力[7-8]。2积极申报国家级科技平台。围绕热带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立足热科院现有的人才队伍、学科优势和科研积累,通过整合各种科技资源,积极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根据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国家级科学观测实验站的要求,对照现有的质检中心和观测实验站的条件、研究基础和水平,找出差距,有针对性地提升质检中心和观测实验站的条件和研究水平。同时,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孵化出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国家级科学观测实验站。3拓宽平台申报渠道,提升平台研究水平。对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观测站,要积极谋划,确保现有实验室和观测站的建设,提高研究水平和核心竞争力[9-10]。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建设有潜力的省级、院级的科研平台,提升条件和研究水平,使其在下一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观测站申报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尽可能争取更多的部级重点实验室和观测站,使热科院热带农业科技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对其他各部委和地方政府设立的部级平台,积极组织各单位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申报书、建议书,尽可能争取更多的部省级平台。1根据各级各类平台的属性,制定科学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通过调研、引进、集成其他科研院所的平台评价机制中的有益元素,针对热科院科技产出的特色,建立科学的评价原则、评价框架和评价指标,选择适宜的评价模型,综合各指标权重,尽快确立适合热科院科技平台的评价机制[11]。2根据现有的考核激励机制,将平台考核纳入单位、科技人员的年终考核。一是通过明确各平台“十二五”期间的总体目标,确定“十二五”期间各级各类平台需要完成的量化指标和年度指标,依据这些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二是明确各平台科技人员“十二五”期间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年度任务,依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3优先支持以科技平台为依托的项目和奖励申报。在项目立项、项目申报过程中,尤其是在申报较大的项目时,优先考虑依托科技平台,按平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整体打包申报。以项目带动科技平台建设,以项目促进科技平台合作交流,提升科技平台的研究水平。此外,在成果报奖、奖励等方面,优先支持依托科技平台申报的科技奖励,促进科技人员为科技平台建设发挥作用;在条件建设和配备方面,也要重点向科技平台倾斜,尤其要保证省部、国家级重要科技平台条件建设。根据热科院科技平台的科学评价体系,在各级各类科技平台中评选出2~3个优势科技平台,对其进行重点支持。这些优势科技平台的设立,将起到示范标杆作用,使各级各类平台形成良性竞争,促进科技平台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升。整合现有各类科技资源,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促进共享共用,提高利用效率;建立学术交流的促进和激励机制,如根据各平台的研究领域(方向,有针对性地制订年度学术交流计划,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依托平台实行人才聘用制,引进高水平人才,不仅是高质量完成科研任务的需要,也是提升热科院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际合作交流的需要。可以以设置流动编制的方式,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客座研究员和访问学者,支持有相关研究的优秀学者以博士后的方式进入科技平台开展工作。此外,还可以通过合作研究、特聘研究员等方式大力引进在相关专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依托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凝聚国内外领先或特色鲜明的学科群体和科研团队,为优秀学术团队的成长和不同学术背景的高水平学者之间的交流提供支持,为国内外合作和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不断提高热科院科技平台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居民对生活休闲娱乐的需求增加并且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休闲农业消费受此影响得到迅猛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多种形式,大致可以按照内容不同分为民俗体验式旅游、主题农庄、休闲农场、农业公园、森林公园、野营地模式、度假乡居、乡村主题博物馆、乡村俱乐部九种类型。休闲农业是依托于生态资源,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结合融通的一种新型消费内容、经营模式,也是国家为改善三农问题而重点推进的发展形式。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各类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11亿人次,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4100亿元,且休闲农业产业规模仍在不断扩大。目前,国内学者对城市居民休闲农业消费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空间布局、评价、行为特征、需求主体等领域,而对于休闲农业的影响探究甚少。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究了我国目前的休闲农业发展状况和特点,并以此为基础,针对城市居民休闲农业消费对城郊地区的多方面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城市居民休闲农业消费对城郊地区的经济影响
城市居民休闲农业消费给城郊地区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1.微观角度。城市居民的休闲农业消费为农村居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休闲农业的从业者主要是农民,农民可以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从事服务业,从而获得双份收入,可支配收入增加,收入结构改善;将农产品作为休闲农业的部分内容销售给城市消费者,农产品在城郊产地实现直接销售,去除中间不必要的流通环节,减少农产品的损坏,大大降低成本,利润空间增加,城郊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城郊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又能够拉动当地财政收入的增长。就业方面,目前城郊地区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力比例不断上升,且劳动力结构呈现高龄化趋势。这种现象主要归因于城郊青年劳动力向往城市生活,追求更高的工资收益,因而进入城市务工,致使城郊地区的劳动力结构出现变化。休闲农业的发展能削弱劳动力变化的消极影响,由于休闲农业对从业者年龄要求较低,可以消化城郊地区的中年甚至部分老年劳动力,推动充分就业。据统计,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790万,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休闲农业在就业创造、就业带动方面影响明显。休闲农业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如部分休闲农业项目为外地开发商直接投资租用城郊土地建设,景区的过度建设导致农民损失大量土地,倘若相应的补偿措施跟进不及时或者不合理,农民将失去原有的经济来源,承受经济上的损失。2.宏观角度。休闲农业依托农业基础发展而来,对于农业经济本身发展水平的要求较低,不需要追加大量投资,即可获得相当的收益。但这也限制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基础设施不完善对休闲农业的吸引力提高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城郊地区若计划发展优质休闲农业,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期改善城市居民消费环境,吸引更多的城市消费者。而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城郊地区提高投资吸引力,丰富城郊地区产业布局,改善城郊地区的整体产业结构。除此之外,休闲农业将带动整条产业链的发展,餐饮、住宿、交通、纪念品零售业等产业链上的产业均能得到优越的发展机会。休闲农业消费推动城郊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是城市地区与城郊地区通过休闲农业消费产生关联,进而形成更加密切的联系和往来,加速城市的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城郊地区流动的经济活动。借助城市的资源和建设经验,城郊地区受到辐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享受更多城市带来的资源,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城市居民休闲农业消费对城郊地区的社会文化影响
1.剩余劳动力及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随着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推广,城郊地区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如无法解决该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则可能对社会稳定、贫富差距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该群体受职业技能的局限,无法直接从事具有一定技术要求的工作,就业范围受到严重制约,而休闲消费则为该群体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休闲农业具有农业与服务业的共同特色,既对技术水平要求较低,保证城郊地区农民能够适应工作内容,又能发挥该群体在农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特长。因此,休闲农业消费对减少城郊地区失业、无业人员,提升社区治安水平等方面均有积极影响。此外,休闲农业消费为外出务工人员在本地提供了相应的工作机会。外出务工人员在本地从事休闲农业服务即可获得等于或略低于外出打工水平的报酬,极大地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转变为本地劳动力,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的发生。2.思想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休闲农业对劳动力的知识水平、道德素质要求相比于原有的纯农业形式处于更高的水平,间接促进了城郊居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形成更加和谐友善的社区文化氛围。通过与城市居民在消费过程中的接触与交流,城郊居民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逐步实现生活方式上的城乡一体化。休闲农业的发展促使城郊地区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特色文化,以达到打造特色标签、增加消费吸引力的目的。各式各样休闲农业文娱活动的举办提高了城郊居民的文化追求与审美意趣,极大丰富了城郊居民的精神生活。3.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变化。通过休闲农业的联结,城市居民与城郊居民进一步相互了解、理解和包容的态度被更广泛地接纳,削弱了城乡居民之间的偏见与歧视,夯实了城乡一体化的心理基础。城郊地区的女性在休闲农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休闲农业的发展使城郊地区女性逐步实现经济独立,社会地位提高。休闲农业发展对城郊地区的人际关系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客源量一定时,同一城郊地区的多个休闲农业消费项目会形成竞争关系,争抢客源的状况可能发生,进而导致邻里关系失和,城郊地区人际关系受到消极影响。
三、城市居民休闲农业消费对城郊地区的生态影响
1.积极影响。休闲农业强调生态、自然、绿色、环保,城市居民到城郊地区进行休闲消费的原因之一是为感受生态之美,亲近大自然。因此,为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城郊地区相关管理机构会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和投资,努力改善当前生态环境;城郊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也相应提升,理解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环境破坏的行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对城郊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休闲农业依托于各地不同的生态资源,其发展有助于对当地特色生态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合理利用。其实,休闲农业的特色标签一旦贴上,所在地为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就必须保护当地独特的生态资源,从而对生态产生积极影响。2.消极影响。休闲农业的发展致使大量城市居民涌入城郊,面对更多的人类和人类活动,城郊地区的自然环境承载压力随之增大。况且并非所有区域都适合开展休闲农业,在生态基础薄弱的地方进行休闲农业的建设不仅不会保护生态环境,反而会加速环境恶化。一方面,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也会相应带来更多的废水与生活垃圾,增加城郊地区的废水处理与垃圾处理压力。如果废水、垃圾等污染物没有得到适当的处理,会对城郊地区的生活、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甚至进一步引发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另一方面,大气污染也是城市居民休闲农业消费给城郊地区带来的消极影响之一。由于城郊休闲农业所在的区域通常与居住在城市中心消费者距离较远,城市居民通过公共交通出行有较大的不便,所以,消费者通常会选择自驾的方式到达城郊地区。特别是在休闲农业消费的旺季,到达城郊地区的私家车数量会持续增加,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对城郊地区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四、结论与启示
1.结论。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为城郊地区带来了积极影响,也给城郊地区造成了某些消极影响,如环境承载压力增大、争抢客源导致邻里失和等。但总体上看,发展休闲农业对城郊地区的影响是利大于弊。在经济上,休闲农业增加了城郊居民的收入,促进就业,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优化城乡生产力分工,产业联系加强,城乡间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加速融合,实现了更优的经济效益;在社会方面,休闲农业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化,缓解了失业、留守儿童增加等严峻的社会问题,提高了城郊居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在生态上,显著提升城郊居民生态意识,保证自然生态健康发展。休闲农业在实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我国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发展。2.启示。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注重多样化发展,形成特色标签。休闲农业应注意多样化发展,提供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活动,用特色区别服务,避免陷入价格拼杀的“红海”之中。可由政府或社区牵头,对同一地区的休闲农业单位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细致调查各处不同的旅游资源,确保特色鲜明、分工明确,实现整体的规模化发展,增强竞争力。(2)适度开发,重视保护。休闲农业应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生态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真正确保消费者能享受田园生活以及回归自然的愉悦,而非破坏原有湿地、林地,转而扩建休闲农业。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积极跟进基础设施配套工作,避免因城市居民的休闲农业消费给城郊地区的生活与生态环境带来无法消解的压力。(3)提高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现阶段休闲农业消费大多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进行经营,经营理念落后。经营者个人以及城郊地区居民委员会应注意对优秀人才的引进,介绍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入职,并对休闲农业的经营者进行定期的服务培训,提升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和经营水平。(4)运用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休闲农业应借助互联网在宣传上的优势,进行绿色营销、情感营销、体验营销等;借助电视综艺的平台,向城市居民持续传达回归自然的生活理念,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利用假期到城郊地区进行消费,从而增加收益,扩大休闲农业的经济影响。
参考文献:
[1]杨伊侬.休闲农业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商贸,2014(17):159-160.
[2]李榕.论乡村旅游及其社会经济效应[J].现代经济信息,2016(22):342.
[3]王波.休闲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5.
近年来,连云港市新浦区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突破口,紧紧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沿海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强势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建设的步伐,使现代高效农业成为拉动新浦区农业快速增长的新动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
1新浦区高效设施农业取得的成绩
(1)取得了“三个提高”。一是高效农田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产值4.5万元/hm2以上的中高效田块达1.08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4%;其中产值7.5万元/hm2以上的高效农田占15%;产值15万元/hm2以上的特高效农田占5.3%。二是设施农业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1 253.3hm2,占耕地面积的6.3%。三是规模养殖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生猪饲养量达14万头,家禽饲养量350万只,奶牛存栏580头。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较2008年提高7个百分点。
(2)实现了“五个突破”。一是设施农业规模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建成万亩连片高效农业基地1个,千亩连片23个。新建市级千亩连片设施农业基地5个,草舍西红柿、馨源花卉和蔬菜、希望花卉、云盛出口蔬菜等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680hm2,其中新建千亩以上日光温室栽培生产基地4个,面积达600hm2,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为历年之最。二是农业项目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在建农业项目22个,项目总投资6 570万元,已完成投资5 584万元。西红柿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日光温室鲜切花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已全部建成。三是品牌效应有了新的突破。全区涉农商标达15个,无公害农产品33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建立了1.53万hm2无公害生产基地,制定了25个地方标准和产品操作规程。“云盛”牌番茄获江苏名牌产品和连云港市知名商标。四是农业产业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现有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家。野仙云雾茶、馨源鲜切花、云盛果蔬等一批特色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7家,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五是高效农业特色村、示范基地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已培育建成高效农业特色村12个,示范基地23个。乡镇都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82hm2。
2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效农业规模较小,农业园区建设层次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土地流转步伐不快,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存在农民不愿“流”、部分干部不敢“流”、发展水平局限不易“流”等制约因素。三是优势资源缺乏整合,品牌带动效应微弱。新浦区的农产品远没有东海大米、赣榆泥鳅那样远近闻名。野仙云雾茶、草舍西红柿等品牌仅在区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品牌带动效应微弱。四是乡镇之间在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上还存在不平衡[2]。
3发展对策
(1)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三大高效农业区。一是积极申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浦南、岗埠片区以包青路为轴线,规划建设面积6 666.7hm2,发展鲜切花、生态富硒米、高效水产、设施蔬菜四大产业园,形成一区四园格局,2010年新发展鲜切花133.3hm2、设施西红柿333.3hm2、生态富硒米666.7 hm2、高效水产养殖133.3hm2,确保成为江苏沿海开发后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二是高标准建设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以云台片区已通过省级验收的花果山外向型农业园为核心,建设4 000hm2出口创汇农业园区,新增水生蔬菜266.7hm2、水生花卉66.7hm2,建设施蔬菜66.7hm2,新扩洋葱、甘蓝等创汇蔬菜333.3hm2,建成万亩浅水藕基地、万亩出口蔬菜基地,成为全市最大的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三是积极创建省级农业生态园区。充分利用云台山山场资源,新建茶园266.7hm2、新植果园266.7hm2,建成万亩云雾茶基地、万亩鲜杂果基地,申报省级森林公园,加快建设樱桃谷采摘园、花果山云雾茶文化园、城隍庙生态休闲农业园。建立园区管理机构,成立园区管委会和园区投融资主体[3]。
(2)明确目标任务,实施农业农村六项工程。一是农业园区工程。除了申报创建省级三大园区以外,每个乡镇新建一个66.7hm2以上的高效农业园,每个村结合“一村一品”特色村创建,新建或扩建百亩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或养殖小区,每个村民小组至少培育10户种养大户。二是设施农业工程。设施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也是农业结构
调整的重点。2010年要新增设施农业666.7hm2,各类农业政策性资金将重点扶持设施蔬菜、工厂化育苗等设施农业项目。三是精品茶果工程。云雾茶每年新扩266.7hm2,截至2012年全区云雾茶面积要达到1 333.3hm2以上。2010年沿山新建千亩连片的樱桃、葡萄、冬枣等特色鲜杂果园2个以上。打造出深具影响力的采摘休闲园,推进农业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四是花卉苗木工程。迅速扩大鲜切花种植规模,每年新增133.3 hm2,到2012年鲜切花面积要达到1 000 hm2,加快花卉交易市场建设,将新浦区建设成为区域性鲜切花生产基地和花卉物流集散地。为满足城乡绿化需要,每年新建苗圃133.3 hm2。五是规模养殖工程。大力发展规模畜禽养殖、规模水产养殖,保障城市肉品的供给。生猪规模养殖15万头以上,家禽育雏饲养量1 000万羽以上,高效水产养殖发展到1 333.3 hm2。六是农民康居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3个市级康居示范村建设任务。每年重点建设5个康居示范村,将新村庄建设与村庄土地复垦、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相结合,盘活土地存量,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和农村二、三产业[4]。
(3)改善发展环境,健全三大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农业科技指导直接到户、科普宣传直接到田、科技服务直接到人的农技服务网。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每个村至少有1名农技员。加快引进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完善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推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法人集中,实现集约化生产。每年流转土地面积666.7hm2。三是建立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制定新浦区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原产地农产品的地方标准。新创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3个。
4参考文献
[1] 黄真国,黄秀敏.对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1999(7):16-17.
[2] 何洁,张和广.固原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17-18.
科技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科技平台对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科技创新能力增长的载体和基石。依托于现有科技平台,热科院在项目申报、成果产出、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良性循环,平台在体制及运行机制的管理上成效显著。但从总体上看,热科院科技平台建设仍然相对滞后,整体水平还相对不高,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1高层次、高水平科技平台数量不足。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热科院国家级科技平台有7个,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国家级科学观测实验站等国家级平台均空缺。2平台发展目标、定位、研究领域和方向需要进一步明确。虽然绝大多数的平台定位清楚,发展目标明确,但部分平台定位模糊,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等方面,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导致一些低水平研究重复。例如,热科院天然橡胶加工科技中心与海南省天然橡胶加工重点实验室,热科院热带微生物研究中心、热科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研究中心与海南省热带微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筹存在部分研究内容重叠现象。目前,在热科院现行的考核评价机制中,有大部分内容针对的是单位、个人,奖励的是个人、科技成果、科技论文、学术专著等,而涉及科技平台的考评机制较少,导致依托单位和平台的负责人、平台的科技人员的责、权、利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重申报筹建,轻运行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运行效率低下。最根本的理念是开放、共享、合作和交流。但从目前科技平台运行情况来看,总体偏弱,如许多科技平台没有开放课题,与其他科研单位合作的研究课题较少;在学术交流上,针对平台的特定研究领域、研究方向邀请高水平专家来作学术报告的也较少。即使同一个平台的科技人员,学术交流或共同研究科学问题的也较少,没有形成团队力量。
加强科技平台建设的建议
1系统化布局科技平台,进一步完善平台体系建设。根据“十二五”发展规划,组织专家或院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分析研究,科学化、系统化地进行科技平台布局,提出在哪些学科、哪些领域里要新建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支撑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使科技平台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科技平台体系,在热带农业研究领域处于优先地位,进一步提升热科院的影响力[7-8]。2积极申报国家级科技平台。围绕热带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立足热科院现有的人才队伍、学科优势和科研积累,通过整合各种科技资源,积极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根据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国家级科学观测实验站的要求,对照现有的质检中心和观测实验站的条件、研究基础和水平,找出差距,有针对性地提升质检中心和观测实验站的条件和研究水平。同时,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孵化出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国家级科学观测实验站。3拓宽平台申报渠道,提升平台研究水平。对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观测站,要积极谋划,确保现有实验室和观测站的建设,提高研究水平和核心竞争力[9-10]。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建设有潜力的省级、院级的科研平台,提升条件和研究水平,使其在下一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观测站申报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尽可能争取更多的部级重点实验室和观测站,使热科院热带农业科技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对其他各部委和地方政府设立的部级平台,积极组织各单位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申报书、建议书,尽可能争取更多的部省级平台。1根据各级各类平台的属性,制定科学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通过调研、引进、集成其他科研院所的平台评价机制中的有益元素,针对热科院科技产出的特色,建立科学的评价原则、评价框架和评价指标,选择适宜的评价模型,综合各指标权重,尽快确立适合热科院科技平台的评价机制[11]。2根据现有的考核激励机制,将平台考核纳入单位、科技人员的年终考核。一是通过明确各平台“十二五”期间的总体目标,确定“十二五”期间各级各类平台需要完成的量化指标和年度指标,依据这些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二是明确各平台科技人员“十二五”期间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年度任务,依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3优先支持以科技平台为依托的项目和奖励申报。在项目立项、项目申报过程中,尤其是在申报较大的项目时,优先考虑依托科技平台,按平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整体打包申报。以项目带动科技平台建设,以项目促进科技平台合作交流,提升科技平台的研究水平。此外,在成果报奖、奖励等方面,优先支持依托科技平台申报的科技奖励,促进科技人员为科技平台建设发挥作用;在条件建设和配备方面,也要重点向科技平台倾斜,尤其要保证省部、国家级重要科技平台条件建设。根据热科院科技平台的科学评价体系,在各级各类科技平台中评选出2~3个优势科技平台,对其进行重点支持。这些优势科技平台的设立,将起到示范标杆作用,使各级各类平台形成良性竞争,促进科技平台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升。整合现有各类科技资源,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促进共享共用,提高利用效率;建立学术交流的促进和激励机制,如根据各平台的研究领域(方向,有针对性地制订年度学术交流计划,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依托平台实行人才聘用制,引进高水平人才,不仅是高质量完成科研任务的需要,也是提升热科院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际合作交流的需要。可以以设置流动编制的方式,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客座研究员和访问学者,支持有相关研究的优秀学者以博士后的方式进入科技平台开展工作。此外,还可以通过合作研究、特聘研究员等方式大力引进在相关专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依托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凝聚国内外领先或特色鲜明的学科群体和科研团队,为优秀学术团队的成长和不同学术背景的高水平学者之间的交流提供支持,为国内外合作和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不断提高热科院科技平台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
本文作者:黄华平王家保陈卫军魏玉云李海亮徐兵强工作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