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法治实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2 16:50: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效的法治实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效的法治实施

篇(1)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以及其他行政主体,为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依照法定职权,就特定的具体事项、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作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本市行政执法始于后,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81年——1990年)。这一期间,出台了大量行政管理法规规章,组建了不同类型的执法队伍。其中,以城建管理系统最为典型,如1986年本市城建系统成立了第一支专业执法队伍——上海市市容监察大队。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1990年——1996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各领域立法全面铺开,执法队伍规模迅速扩大,但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制定一部法规和规章,设立一支专业执法队伍”的现象。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成为当时的主流声音,1996年3月行政处罚法的颁布,为本市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第三阶段:探索阶段(1996年——2004年)。1997年,在试点基础上,《上海市街道管理条例》规定组建街道监察队,实现城管综合执法。1999年1月,在总结探索“一警多能”——巡警综合执法经验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本市试行交通警察和巡察警察在道路上统一执法的决定》,赋予交巡警道路交通、社会治安和市容环境管理职责。1999年12月,根据《上海市文化领域行政执法权综合行使暂行规定》本市组建了文化稽查队,在全国率先开展文化市场领域的综合行政执法。

第四阶段:深化改革阶段(2004年——至今)。2004年4月,国务院《全国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要“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在此背景下,本市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入逐步深化阶段。一是在城市管理领域。在中心城区二级综合执法试点基础上,扩大了综合执法范围。二是在文化市场领域。由前一阶段实施的委托执法调整为授权执法,并将原来市文化稽查总队改组为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三是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实现跨部门综合执法,在“分段监管”基础上,逐步实现食品安全以一个部门为主的综合性、专业化、系统性监管模式。四是在城市交通管理领域。改变过去一个行政机关内部有几支行政执法队伍,分头执法的状况,推进行政机关系统内部执法机构整合。

这些年来,本市从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符合上海特点的行政执法体制出发,坚持边探索、边改革,边实践、边完善,在探索综合执法、健全监督机制、优化人员结构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距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许多违法行为同时涉及几个行政机关的执法权限,在当前层级较为繁复,力量较为分散的状态下,行政机关相互协调较为困难,且各行政机关“分头分散、分段而治”容易顾此失彼、互相掣肘,容易出现“几个部门摁不住一头猪,十几个部门管不了一桌菜”的“九龙治水”弊病。

据了解,目前全市具有行政执法权的单位约有1600多个。其中,市级行政执法单位921个(市政府委办局45个、市政府委办局所属单位866个、其他10个),各区县有行政执法单位736个(包括乡镇政府110个、街道办事处89个)。如何进一步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解决权责交叉、执法疏漏和多头执法等问题,是摆在人大和政府面前共同的任务,亟需进一步加强研究,作出制度性的安排。

二、关于深化本市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思路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我们有责任、有必要、有条件、也有能力加快改革的步伐,真正起到“排头兵”、“先行者”的作用。人大和政府都要深入、系统、全面地对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展开调研,进一步从立法的源头上和执法的举措上探索解决行政执法“管理碎片化、力量分散化”的问题。

市人大常委会要积极发挥地方人大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把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在法治框架内加快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继续发扬当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本市交警和巡警统一执法决定”时的立法回应改革的探索精神,依照《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等法律规定,围绕“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的主题,密切关注政府的改革举措,充分发挥立法的规制和引领作用,抓住关键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理顺法律关系,确立法律规范,实现依法赋权,抓紧制定出能体现前瞻性与务实性相结合的地方性法规。

市政府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办法,为构建符合特大城市特点的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新模式而加快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步伐,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各区、县大胆探索、勇于实践。

2013年12月31日,浦东新区成立了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原先工商、质检、食药监部门的相关职能“三合一”地整合起来,对食品安全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监管,探索大市场的审执机制,打破行政监管的分段而治,促使机关的八成人员充实基层一线,以便形成行政执法力量之间的“无缝衔接”。新年伊始,奉贤区成立了本市首支常设联合执法总队,把政府九个部门分散的执法力量,捏紧为一个“拳头”,以便“九龙汇聚,协同治水”,解决行政执法中易于扯皮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这些均是为提高行政执法效能,有效解决行政执法力量分散弊端而作出的有益探索。

建议市政府在梳理总结浦东、奉贤等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将这方面的改革探索在全市范围内推开,抓紧扩展至公众普遍关注的城市安全、环境保护、违章建筑拆除等领域。同时加强顶层设计,将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转变政府职能、精简行政机构、增强行政效能的过程中,统筹解决执法力量分散、权责交叉、多头执法、执法不力等顽症。

篇(2)

一、依法治校的提出

1999年12月,前教育部长陈至立同志在第一次全国教育法制工作会议上就依法治校作了题为《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开创21世纪教育振兴的新局面》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依法治校就是要在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依法按照章程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新格局。”2003年7月17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行依法治校。把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法治轨道。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完成新时期教育工作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依法治校因此进入人们的视野。事实上,“依法治校”源自“依法治国”的理念,又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高校重要的办学理念。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确立高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和治校方略,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快速、平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依法治校的内容

(一)依法治校的主体

高校“依法治校”,就是要求高校管理者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对高校的具体事务进行管理,体现出法治精神。就“依法治校”的主体——即高校的管理者而言,一般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理解:宏观层面,国家机关以高校为对象,从外部依法管理和规范学校行为的角度而言。主要是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包括其他国家行政机关对学校的各项事务进行依法管理:微观层面,从高校自身的管理角度而言,高校管理者依法从内部对学校的各项具体事务进行管理。

“依法治校”所“依”之“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法”主要指专门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其中包括高校依据《高等教育法》、《教育法》等上位法制定的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广义的“法”不仅包括狭义的“法”的范畴,还应该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等与高等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高校“依法治校”既应依据专门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又应依据全社会共同遵守的一般法律。

(二)依法治校的内容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依法治校的若干意见》及其他有关文件,高校依法治校的目标是:依法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提高高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现高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把这些目标细化开来,高校依法治校包含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对高校进行宏观管理;第二,建立健全高校规章制度,理顺涉及高校的法律关系,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大学制度。逐步实现高校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规范化。促使高校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第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法律素质:第四,健全救济机制,建立完善的救济渠道,依法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形成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第五,高校要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

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第六,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校园。

三、依法治校视角下的高校制度建设

(一)高校制度

制度并不只是限于经济领域,而且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当中,是人们行为的普遍准则,如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法律:法规等都在制度的范畴之内。“制度”就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结合现代制度经济学家诺思对于“制度”的理解,我们认为“制度”是一种规则或规则体系,人们依靠它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和处理事务。在此基础上。高校的规章制度,就是高等学校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求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法规、规章和章程,以及按一定程序办事的各项规定。

制度与法律有着内生的相关关系:人们普遍认可的。由国家立法机关将之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制度,就是法律。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这是区别于一般制度的根本所在。但是,另一方面,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依据是国家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高校的规章制度也不能例外。高校制定规章制度必须以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其内容和执行程序等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相关规定,不能随意创设,并且都应该纳入到法制建设的轨道上来。

(二)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就是通过组织行为改进原有规程或建立新规程。以追求一种更高的效益。高校内部的制度建设水平和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从大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大学发展的每一次质的飞跃和突破性进展。无一不是以大学制度的局部或者整体性变革为前提。现代大学的滥觞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扩展,最直接的动力就是大学制度结构的变迁。那些举世闻名的大学之所以能够大师云集、学术精进、英才辈出、长盛不衰,无不得益于积极的制度建设和合理的机制创新。

在依法治校的总体环境下,高校管理者依照法律规定制定、建立与健全高等学校的制度体系。使学校的每项事务都能够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办理或处理,真正做到正确配置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通过法律的形式彰显大学的本质和理念,从而达到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声誉和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校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 转贴于

目前,许多大学的规章制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各种类型的规章制度之间缺乏内在的统一性。或者在内容上互相矛盾,或者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相应的程序规定来保障实施。二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的规章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相矛盾、相抵触的地方。这两个问题的存在严重违背了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同时也阻碍了高校管理的效能。因此。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依法治校,显得更为必要和重要了。高等学校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高度的重视。扎实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第一,高校管理者应当更新观念,提高对于高校依法治校和制度建设的认识:

依法治校是我们高校进行管理的一个理念,而制度建设是在这个理念倡导之下的具体实践。作为高校管理重要依据的各项规章和制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制定程序上,都应体现这一理念。高校的管理者对于加强制度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当都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必须从高校发展的战略意义上予以认真对待,

第二,制度的制定程序要规范、合法:

规范的高校制度制定过程一般包括起草、审查、审议与决定以及公布等诸多环节,一般都是由有关职能部门负责起草,法制工作部门负责审查,经校长(院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最后由学校公布施行。

首先,起草工作决定着规章制度草案的质量,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在规章制度草案起草工作开始前,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对拟起草的规章制度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同时按期编制计划。经过深入地调研和论证,只有那些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成熟的规章制度项目,才可以给予批准并列入计划,之后才能开始起草工作。立项程序中。职能部门还应当采取书面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和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听取其他有关部门、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意见。特别是对于涉及教职员工和学生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职能部门就应当组织召开听证会。其次,在规章制度草案的审查阶段,审查标准应当明确并不断完善。当涉及重大或疑难问题时,还应当邀请有关法律专家给予咨询论证。再次,在规章制度草案的审议和决定阶段,草案必须经校长(院长)办公会议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议。经审议通过的规章制度必须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示。

第三,作为规章制度的制定者。高校还应当对规章制度的解释和适用范围进行规范,保障规章制度真正得以实施:

一般而言,制定出来的制度的文本形式本身已经确定了适用范围。但是随着高教事业的发展,高校在具体管理事务中面临着很多新的情况,给这些新情况明确适用依据和作补充规定时,应当由学校负责解释。另外。高校在对规章制度进行解释和规范适用范围时,应当明确规章制度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对一些特殊的适用范围也应当给予规范:新的规章制度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的规定等等。

第四,高校还应加强规章制度的清理工作,以保持规章制度的生命力。

篇(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部署,强调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随着法治社会的建设,我国高职院校的法律教学得到了重视,教学责任和任务也变得重大。对于高职院校的法律教学,不仅要从观念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还要创新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实践,全方面培养学生的法律专业能力和法律道德意识。只有认真对高职院校法律教学发展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做好改革创新工作,才能更好开展法律教学。

一、高职院校法律教学的重要性

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开办法律专业教学,对加强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有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了解法律,并能正确使用法律保护自己或他人权益不受侵犯,规范个,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高职院校法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法律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为到社会从事法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社会发展对法律人才的大量需求要求高职院校做好法律教学工作,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相关法律工作、具有较高法律意识的学生。就我国目前经济、教育欠发达的部分省份来说,公检法系统人才匮乏,岗位需求量大,国家对该地区的司法考试报名条件给予放宽,其中学历就放宽到专科,据统计全国司法考试具有放宽政策的省市有24个,表明目前全国相当一部分地区法律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来说,就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或农村的各个中小企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大,开始聘请律师为企业的法律顾问,保护企业的权益不受侵犯。随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公民法治意识的增强、法治社会的建设,社会对法律人才重视程度提高,与法律相关的工作对法律人才的需求量增大。

二、高职法律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之后在社会上主要从事法律辅和基础事务性的工作,例如律师助理、法务助理、基层政府机关法律工作人员等,在部分地区专科符合司法考试的条件,通过司法考试后从事律师、检察官、公证员等工作。高职的法律人才培养教学任务重大,但目前其教学发展现状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种。

(一)教学内容枯燥单一

法律的专业知识一般比较复杂枯燥,主要以书本理论为主,其中法律的定义、法律的实际应用、法律意识的培养都能通过书本以外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法律专业教学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法律知识都喜欢通过上课理论式的直接讲解,让学生直接从书本上吸收理论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内容容易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法律专业课感到乏味,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法律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是需要通过案例讲解和实践指导来提高的,当前高职院校法律教学上课教师所选择的法律案例都比较陈旧、复杂、针对性不强,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法律专业理论点的深入学习及学生法律理论的实际应用思考能力的提高[1]。

(二)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法律教学的模式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一般是集中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赋予实践应用的意识,因此实践教学培训课占到的比例很小,学习氛围紧张,学生因长期在理论知识灌输的环境下学习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入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使学习效果得不到提高[2]。对于实践课,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模拟法庭培训都带有表演性质,学生在进行法庭模拟之前,各种法庭角色有事先明确的定位,对于案例的讲解内容,甚至到不同角色的言论、表达语气、动作等都进行事先反复的练习,这样的事先安排和练习只能让学生熟悉审判的程序,学生在法庭上的言论、应变、协调能力没有得到锻炼。这种带有表演性质的法庭模拟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属于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一种,其脱离了模拟法庭的设计初衷。

(三)社会实践成果得不到重视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对学生到社会实习的关注度不高,例如提供实习的岗位少,不关心学生的实习情况,部分被安排到司法机关实习的学生,其中从事的实习工作与真正提高学生法律专业能力并无关联,甚至可能是勤杂工作、跑腿业务等,学生在此实习期间花了时间却得不到锻炼。对于学生的实习结果检验,学校也并没有严格的标准,社会实践方面的考核制度、机制不健全,基本上高职院校的对学生社会实践都没有硬性的考核标准,例如学生周记、结语的真实性检查,学生实习情况跟踪,都没有具体的标准制度。总的来说出去到社会实习,脱离了学校的管束,实习只能靠学生的自觉。学生的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实际应用能力提高的最佳时期,学校对学生实践结果的检验不重视容易造成学生不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实习,无法提高实践工作能力,达不到社会所需法律人才的法律专业知识、法律道德意识的要求,不利于国家建设法治社会。

(四)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法律教学质量不高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其教学方式不科学、不先进,还保留着传统的教学理念。法律专业本身就较为乏味枯燥,再加上传统的不科学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吸收知识水平降低。其传统的法律专业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进行书本理论讲解,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法律理论知识条文,很少进行与学生的互动,单纯地老师在讲台讲、学生在台下听。这种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十分容易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无聊,出现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走神等现象,对于老师安排的课下学习也不能积极主动完成。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进度,不能全面掌握了解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考试考核容易挂科,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更加对法律知识提不起兴趣[3]。

三、提高高职院校法律教学的措施

(一)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创建科学教学方法

要提高高职院的法律教学质量,首先要从改变教学理念开始,抛弃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创新教学理念,进行科学的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授法律专业知识就要对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提高考试成绩”这种错误的教学观念,把巩固学生基础法律理论知识与学生法律理论实践能力相结合进行教学,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达到顺利毕业的考核,而是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法律专业能力,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了解到更多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道德意识,为以后到社会从事法律相关工作打下扎实良好的基础,并且可以正确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科学的教学方法要摆脱死气沉沉的上课氛围,可以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互动进行法律知识探讨、利用多媒体收集相关的法律有趣知识内容来丰富教学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作好进入社会工作的准备,为社会提高高质量的法律人才[4]。

(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任何一个专业学习到的知识最终都需要转化为实际应用才能体现出知识的价值。学校开办法律专业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具有法律专业能力的人才,因此学校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容易使得学生与社会法律实际应用脱节,导致学生到社会工作不能适应甚至对工作无从下手的窘境[5]。在巩固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前提下,多开展实践能力提升的课题活动,例如进行多次的法庭模拟训练(这里注意要避免具有表演性质的模拟训练),注重对学生的应变能力、法律语言表达能力、不同角色的训练,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或者让学生分成小组,与法律公司、单位、法院、派出所、检察院等进行合作,带领学生进行参观或工作了解的活动,感受法律工作的氛围;邀请法律专家到学校进行法律专题活动演讲,让学生与法律专业人士进行面对面的直接沟通,为学生树立教学榜样[6]。

四、结语

综合全文,提高高职院校法律教学效果的措施主要是构建合理的法律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动学习性;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高职院校与当地的法院、检察院、派出所、看守所等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的机会。这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缩短出去到社会工作的适应期,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法律人才,为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晓洁.高职院校法律教学体系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2(5):12~13.

[2]李聃.高职院校法律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法制博览,2015(10):55~56.

[3]王炳军,王晓川.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20~21.

[4]熊凯.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初探[J].机械管理开发,2013(8):41~42.

篇(4)

新课程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效率的学习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状况,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成功感,就对自己有了信心和兴趣,也就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要关注他们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态度。“师生情绪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在教学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及时鼓励,及时提醒,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区别对待,才能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备好课是提高课堂实效的根本保证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课堂实效的根本保证。备好课的前提是吃透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上明确指出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备课时要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一是结合实际情况来整合教材。比如将本学期工作安排和课程相结合,将本专业特点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我们可以灵活的将教材进行整合,将教学内容进行迁移,使学生在工学结合之后对教材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是结合学情或教学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比如课程标准上要求一课时的内容,有时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学的不到位,我们可以调整课时;有的内容学生很容易接受,可以将下课时的部分内容整合到本节课,做到课时的有效利用。

三是备好习题。以往习题设计出现简单化和操作盲目化的现象。比如:教师授课结束后,剩余大量时间,学生无事可做,就临时选择点课后题或基础知识训练上的题打发时间,效果也就不言而喻。我们应该通过有效的课堂练习,争取做到“堂堂清、日日清”,进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三、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对课堂内容产生了兴趣,他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真正提高。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是学生的心理需要也是提高语文课堂实效的要求。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支持,用热情的言语去鼓励,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建立起自信,才会敢于说真话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也只有这样,才会唤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这才是学习的最好动力,才能真正建立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四、提高小组合作效率,严格过程评价机制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但是,如果我们将课堂活动停留在表面上,不去关注它的实际活动效果,最终是浪费时间,就不能达到“以活动促发展”这一根本目标。

以课堂上的“合作探究”环节为例。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很好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几种耗时低效的讨论现象:一是讨论内容不合理,对没有必要讨论的内容讨论,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二是讨论时间不足,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三是讨论没有扣紧目的要求,名为讨论,实为闲扯;四是由于小组内没有明确分工,没有具体要求,使得一些学生等、靠,自己不动脑,参与度不高。

篇(5)

软件在当今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说到软件,质量是关键。质量是软件的生存之本,能够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是软件企业竞争实力的表现。下文将就如何高效高质的进行软件开发展开探讨。

 

一、软件体系结构及工具的选择

 

软件体系结构是指一个软件系统中的高层结构,其主要特点有:(1)抽象性。软件体系结构不涉及具体的系统结构(比如是B/S还是C/S),也不关心具体如何实现。(2)兼顾性。软件体系结构必须能够响应系统指令的功能。这要求在设计时,兼顾考虑系统的动态行为。(3)全局性。已存系统的共容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是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的是系统将来的伸缩性和延展性。所以必要时,要在多个不同的目标方向中权衡。根据定义,软件系统结构由计算部件和部件之间的交互两个部分组成。软件系统成功的关键在于合理设计体系。

 

再来探究一下相应的工具。在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基于UML的CASE工具是最好的工具。当前流行的Rose很适用于分析和建立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具体编码时,需要用到版本控制工具,MS的SourceSafe是用于版本管理和项目管理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具体的开发工具虽然很多,但是如果是一个经验老道的程序员,一定会选择VC,因为它会给你绝佳的面向对象的编程的体验,这是VB,Delphi,PowerBuilder无法达到的水平。至于数据库模式的构建,Sybase的S-Design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外,我们还需要为文档编写建立若干模板,这样有助于开发人员依照模板编写规范的技术和说明文档。最后,当开发人员不同在一地时,可以通过建立邮件列表的方式,借助邮件系统讨论开发过程中的各项事宜。

 

二、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

 

“分布式”、“并行”和“面向对象”是计算机业的流行术语。由此也充分证明了“面向对象”这个概念在当前计算机业界的地位。当前流行的两大面向对象技术CORBA和DCOM也是最好的佐证。可以说,面向对象技术是软件技术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现今,OOP(面向对象编程)向OOD(面向对象设计)和OOA(面向对象分析)发展是潮流趋势,并最终形成OMT(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它的特点是采用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相结合的方法,以对象建模为基础,从而囊括了输入、输出数据结构和所有对象的数据结构。并且,在需求分析、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这三个软件开发的关键环节上,OO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基本上解决了在三个环节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面向对象系统应用自底向上归纳和自顶向下分解的方法,通过建立对象模型,能够做到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提升系统的可维护性。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是现今业界在面向对象建模方面的标准。这里涉及到微软的MSF(Microsoft Solutions Framework)框架。按照MSF理论,系统被分为三个阶段,即概念设计阶段、逻辑设计阶段和物理设计阶段。概念设计阶段就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得到对象,并将对象当作主体,从而画出业务框架。逻辑设计阶段就是在概念设计阶段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再分析、整合和删除,目的在于建立各个对象的属性方法及对象间的关系。而物理设计阶段要做的事就是确定开发时采用的框架结构、具体的编程语言和实际需要的服务、组件等。作为一个好的框架系统,MSF的优点是整体结构清晰。

 

三、用软件工程的思维方法处理问题

 

软件开发人员常犯的毛病就是,在项目初期就经常谈论细节的实现,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因为开发人员偏爱用简短灵活的代码来实现某一特定功能,而忽略了去思考整个系统架构。要做一个好的开发人员,应该把自己从代码编程的思维惯性中解脱出来,更多的从项目或产品总体出发设计软件产品。开发软件产品时应思考的重点问题如下。

 

(一)考虑产品的市场前景。系统分析人员不单要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还要顾及市场前景的问题。也就是说,开发软件产品时我们要考虑目标受众是否真正需求我们的产品,并成为产品的忠实客户。这是产品生命力的源泉。

 

(二)从技术角度考虑问题。虽然技术不是开发时唯一最重要的要素,但是也不可否认,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设计产品时要考虑采用先进的技术和体系结构。比如,多线程程序进行中各对个部分并行处理,最好采用多线程处理技术。再比如,在B/S结构下能够运行又不影响系统功能实现的话,那就不一定要用C/S实现。

 

(三)合理进行模块分割。从多层模型角度来讲,系统一般可以化分成用户层、业务层和数据库层三部分,并且每个部分还可以细分。所以,在系统实现设计时,要尽量分割好各个部分并建立其相互之间交互的标准。而在实际开发时,如果确实有必要的话再重新调整。这样做可以使开发人员各施其职。

 

(四)合理组织人员调度。要做好这一点,关键在于考虑每个人员的特长,并根据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配置。同时,要保证每一个开发人员在开发的时候首先完成需要和其他人员进行交互的部分,并且对自己的项目进度以及其他开发人员的进度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也要求对人员进行合理组织调度,保证不同部分的开发人员能够经常有效进行交流。做好人员组织调度有助于在提高软件开发的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软件设计的质量。

 

(五)充分考虑产品的实际适用性。开发是一回事,用户用好我们开发的产品又是另外一回事。比如在MIS系统开发中,最简单的操作问题就是当用户数据输入错误时的处理问题;在以流程方式工作时,如何让用户明白自己在流程中的作用,如何让用户懂得利用计算机协作工作也是涉及软件实际应用的一个问题。

 

篇(6)

让事物在脑海中重现,在学习中让知识点可以在脑海中自由的运用,这就是记忆的作用。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相比其他的理科类的学科而言,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要多得多,包括化学分子式,各种离子发生反应的现象,以及各种化学物质的特性等等,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些关于有利于记忆的方法,帮助我们记忆。

一、趣味记忆法

化学知识中有很多的复杂而且抽象的内容,要准确的把这些只是储存在大脑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我经常和老师们一起收集或者编制一些类似于顺口溜的短句,背起来不困难,便于记忆。

比如,在教学高中化学第一册的《离子反应》这一课的时候,需要长久记忆的,离子知识是基础知识,这些基本的知识掌握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学习,比如说哪些物质是可以拆开的,哪一些需要加以溶液才可以起反应。我给学生们收集了一串顺口溜:“离子方程重拆查,强溶才能发新芽;四碱六酸大多盐,固体浓硫没有茬;强碱中和酸式盐,按量反应再沉渣;离子反应不共存,‘三个条件’和变价。”让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做一些简单的记忆,很快就把相关的知识点掌握了。再如氨氧化法制硝酸可用这样的下歌诀:“加热催化氨氧化、一氧化氮水加热;一氧化氮再氧化,二氧化氮呈棕色;二氧化氮溶于水,要制硝酸就出来”。

二、猜谜记忆法

把化学知识编制在谜语中,其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学生很快能轻松的记住,比如“丢掉金旁成乞丐;头等好酒不能喝?”等等,这些谜语中有的包含了物质的特性,有的是化学性质,学生很乐意去猜,猜谜底的过程中也动脑筋,猜到答案以后也就把谜语和相关的化学知识掌握了。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几个这样的谜语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客服学习上的难点,还调节了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三、联想记忆法

化学教学中有很多的实验,做实验不仅仅是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掌握所学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知识的同时联想实验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记忆。一般我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先让学生抓住问题的特征,由此及彼展开联想。比如氢气、氧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就可以让学生中在实验的对比性中进行联想;再者,还可以把化学单质和化合物两个概念放在一起,经过对比分析之后再进行记忆:有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有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对于文字比较少而且逻辑顺序不怎么明显的小问题可以串在一起,连成一句话,比如在说氢氧化钠的用途的时候,它的用途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在印染纺织中沾了油(石油)可以用肥皂洗掉。

四、典型习题记忆法

典型题记忆法主要适用于复习阶段的高三学生,这种记忆法对他们很有作用。在复习中,很多的高三学生都给我反应,其实很多试卷上的习题中出现的知识点都是一样的,容易混淆,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我根据这一特点,给他们介绍了这种记忆法的特点:一是便于记忆的深刻和牢固,保持长久记忆;二是能把知识点灵活的运用,一旦出现在类似的习题中,很多都可以举一反第三。

比如,在复习《铁的性质》时,给学生把习题中的知识点串成下面的一段话:

例:当溶液呈现血红色的时候,表示在含有Fe3+离子的溶液中加入了KSCN;在相同的溶液中加入Fe,溶液变成浅绿色;加入苯酚溶液显紫色;当看到红褐色的沉淀生成时,一定是加入了强碱溶液,同时还伴有无色的气体析出;而往溶液里通入H2S气体,溶液中出现淡黄色。

再如在复习《二氧化硫的性质》一节时,学生总是将SO2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记错,记成是S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褪色。为此,我上面说的实验记忆法,给学生把相关的知识总结成:SO2气体紫色石蕊品红溶液。从此学生便记住了。

五、小结

总之,高中的化学知识点很多,需要记忆的东西也多,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探讨出更多更好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记得快、记得牢、记得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五、以时政热点带面归纳法

高考中总是会给考生设计许多时政材料材料,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既要关注时事政治,还要以时政热点为中心多角度解读、掌握它。下面我就以“河北石家庄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为例,分别从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角度来谈谈“国家之所以要重视食品质量的原因。”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经济生活】

1、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但是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2、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使我国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协调有序的运行,必须将市场主体行为、市场秩序、政府的宏观调控等纳入法制轨道,促使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生活与哲学】

1、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2、意识能够反作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3、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的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篇(8)

长期以来中学思想政治课在课堂教学方面,形成了一种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传授、灌输、练习为主要方法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降低了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实效。为此,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高效学习,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实践中亟待探究的课题。

近年来,我校结合福建省级课题《中学政治“体验、探究、感悟、提升”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积极探索体验式学习的有效形式,促进了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推进性改革,总结并完善了几种行之有效的体验式学习形式。

1热点评说

“热点”是指最近发生、影响重大的国际、国内大事。“热点评说”旨在通过学生自我的探求体验来强化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关注点,挑选热点、热门话题引导学生讨论和评说,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讨论热情。所选择的热点、热门话题,一般可选人们最关心的诸如国内居民生活质量、公平分配、惩治腐败问题,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问题,人世后中国经济运动的态势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观等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虽还未定论,却是中学生非常关心,急切想弄清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评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调节学生的身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收集时事热点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体现知识、能力、觉悟的高度统一和知行统一,达到课堂教学方法实用、课堂教学效率高效的目的。

2课堂论辩

我们根据高中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与认知的程度,配合课堂教学组织开展了“谦让”与“竞争”、“诚信”与“商品经济”、“义”与“利”等主题的论辩,既有利于学生明辩是非善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实现了“体验、探究、感悟、提升”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3激情引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盎然,则在认识的过程中,注意集中,观察细致,记忆深刻,想象丰富,思维敏捷,同时,能保持肯定的情感体验和坚强的毅力。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教学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兴,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出引人人胜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热情,力求做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以调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

例如,在对“市场交易原则”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先请学生看教材漫画“朦胧价”,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揣摩画中“冲突”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在教师“欢迎大家来到梦想剧场,先招募两位优秀演员……”的活动中,许多学生跃跃欲试。在一片热烈掌声中,有两位带着自制的简单道具上场了。“卖瓜了,卖瓜了……”的吆喝声把大家带入了故事情节。“顾客”悠哉悠哉地吃着“西瓜”,“观众”会心地笑着。当顾客与卖主因“一块二毛”标价起冲突时,学生观众又感受到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怎么解决?学生小声地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看到“顾客”与“卖主”推推搡搡的样子,心急的学生已经“去告啊、去告啊”地嚷出声来。当最后“顾客”向工商部门投诉,问题得到合理解决时,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学生普遍从中这场表演中认识到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而漫画中的卖主故意标价不清,糊弄顾客,毫无诚信可言,完全是一种欺诈行为,应该予以制止。课后学生普遍反映从这种模拟的表演情境中容易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更能学到一种处理问题的办法和为人处事的原则。

4以案说法

篇(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37-02

在我国,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较为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以及服务一线的工作岗位上胜任。但是如今,我国的人才培养的效果远远不能达到市场的需求。究其原因,各门课程的考试方式方法存在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本文将针对高职院校现有的考试方法,提出如何改进现有的考试方式,让学生摆脱被动地接受学习的心态,主动地去获取想要的知识,并且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逐渐达到社会需求的标准。

1 考试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合理恰当地采用考试方式,能够对学生是否掌握课堂中的知识技能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同时也能够充分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分析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地调动起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的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1 考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考试当中,学生能够不断地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优点以及不足,同时教师可以在考试中对学生的考试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科学合理地进行考试,能够督促学生更好地学习,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1.2 考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在考试当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考试,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此外,我们还要对考试当中不合理的方式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1.3 考试是指引学生前进方向的主要向导

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考试,它就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理论知识、操作能力、科学素养、学习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因此,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其考试的向导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到今后学习和努力前进的方向。

2 高职院校中考试方式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中,传统的考试方式方法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考试目的不明确

由于现如今,过分地看重考试的分数,加上学校将考试的成绩与奖学金以及各种的荣誉挂钩,导致学生过分地看重分数,学生在考试当中功利化越来越严重,对于考试的目的越来越不明确。很多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名利而学习,导致学生产生虚荣的心理,忽略了考试的真正目的。

2.2 考试方法单一

目前,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当中,绝大多数都是采取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缺乏创新,难以调动其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毕业后要就业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学校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2.3 考试内容不丰富

传统的考试往往考试内容只是局限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以及课堂上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缺少丰富多彩的考试内容。这样容易使学生在课堂当中被动地记课堂笔记,考试前只是机械地去记忆笔记当中的内容,很少去主动思考。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教学机械地教,学生机械地学的教学状态,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4 考试题型过于标准化

在考试的答案的设计上,往往很多出题者为了提高考试判分的公平性,将考试答案标准化,这就导致了考试的题型也过于标准统一。这样的考试题使学生缺少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使学生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想象力,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设计。

3 高职院校考试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3.1 明确考试的目的,形成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考试形式

在高职院校当中,主要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理论与动手操作能力共同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不但具有丰富的技术理论知识,而且要能够熟练地在生产、建设、管理以及服务的一线岗位上进行工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上要多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考试中也要突出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将对职业技能的考查时刻贯穿在教育的每个环节当中,包括考试内容的设置。教师在设置要考题时,要多花些时间和心思,不断进行创新,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多以学生在日后岗位上遇到的问题作为考试题目,帮助学生解决常见的生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拓宽考试内容的范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在考试的题型上,尽量多采用简答形式的综合题,减少答案单一的选择题。考试的题目要注重联系实际,尽量选择涉及面比较广的综合性考试题目,做到考试题目的源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又不是独自孤立存在的,避免题目单调,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在题目的设置上还要具有趣味性,注意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走出课本,走进生产一线,突出对学生应用性的考察。这样的考试题目的设置不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学习的负担与压力,同时,能够避免学生一味教条地死记硬背书本里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职业技能。

(2)对于考试题目,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活学活用方面的考查,尽量多采用探索性、创新性强的题目。考试试题的题目多以一些开放形式的题目存在,重在考查学生学习的应用与创新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加留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知识面广度,把握好题目的难易程度。考试题目可以由教师给出一个题目,同时说明题目的要求、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教师的一些思路的提示和指导意见,学生根据题目及要求自己思考,并进行独立的设计,在教师指定的时间内完成题目任务。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要从创新能力、设计合理性、解决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设计的结果等多个方面来给学生成绩,最后汇总出一个综合成绩,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给出建议以及点评,引导学生在今后取得更好的成绩。

(3)在考试的内容上,尽量多采用多样化的知识内容,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在考试题目的设立以及考试的整个过程当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最后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计入学生期末的总成绩当中,让学生意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考试在学生全面发展当中的重要性。此外,对于考试内容设置上,可以多加入一些需要团队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的题目,让学生在完成题目的同时能够充分意识到团队合作精神、职业综合素养以及竞争意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3.3 改进考试方法,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

(1)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综合采用口答、笔答、操作等多种形式。因为,在学生口答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在哪个方面存在不足,并且能够及时进行知道和更正,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上培养学生掌握职业技能。而从笔答当中我们能够充分考查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最后,在对学生操作进行考试时,教师可以直接了解学生是否具有正确操作设备、使用仪器的动手能力,同时能够检验学生操作方法是否合理,在操作中能否独立地测出正确的数据等。总之,对于学生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

(2)将对过程的考试和对结果的考试相结合。为了能够更加充分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其发展变化的情况,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过程性的考核,不断地突破传统的只考核结果的考试形式,将学生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的改变都纳入到考核的内容当中来,全面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改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综合地对学生进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对学生的成绩的评价注意采用一些评语或者是口头上以及谈心式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要注意不能只说好不说坏,要对学生进行客观地评价。

(4)将考试评价与促进学习相结合。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考试结果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不断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的源动力。关于考试,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考试机会,让学生在感觉到考试结果不理想时可以重新申请参加考试,让考试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另外,试题的设置上也可以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几套题,分别根据难易的程度加以不同的权重,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答哪套题目,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最后在考试当中要多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充分地发挥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能,把考试作为查缺补漏的手段。

(5)形成校内考核和校外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机制。除了对学生进行校内的考核,还要多给学生提供到岗位、生产一线锻炼的机会,将校外考核纳入到学生考试的总成绩当中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

(6)合理安排考试时间。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考核应该是灵活多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时间的界定上也要相对的灵活,学校可以设置考试周,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和考试时间,便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4 结语

在高职院校中,通过对考试的方式方法的不断地改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为他们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立足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晓磊,王倩.近十年我国高职教育考试改革研究综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107-109.

篇(10)

高校历来是各类突发事件的多发场所。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期一些矛盾的日益凸显,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广泛普及,去个性化时代校园文化的多元发展,国内外一些突发事件的频频发生,高校的管理和校园的稳定环境隐含了诸多威胁。“高校突发事件”这个潜在的毒瘤,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重点关注和警觉的问题。

高校稳定正在面临怎样的危机?如何构建完备的高校维稳长效机制?本文认为,构建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仅是高校维稳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更将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维护高校稳定。

一、高校在突发事件激增局面下面临的危机

1、分类和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某种自然或人为诱因,在校园内部发生的,对高校的正常教学、工作、生活、学习等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危害、冲击的事件,是在“短时间内引起矛盾冲突,同时特定矛盾关系相对尖锐、集中的意外事件。”[1]近年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群体冲突等种类多样的高校突发事件正在呈现出隐蔽性、突发性、紧迫性、扩散性、破坏性、复杂性、政治性、社会关注性等新特点。

2、负面影响及潜在危机

无论什么性质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必然会不同程度影响高校的稳定与正常运转,严重的会波及到师生人身安全与心理健康,也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由于新媒体技术不断成熟,网络激增,更是给高校的维稳工作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困难。如不尽快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势必会使高校的发展在隐患的威胁中变的步履维艰。

3、现有机制存在的问题

建立健全机制迫在眉睫,然而现行的应急管理机制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集中表现在对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不够、应急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应急管理制度缺乏、管理模式落后等方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及时创新工作模式,及时反思工作方法。

本文认为,对心理危机的干预薄弱,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和危机处理方案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构建高校突发事件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必要性

1、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现状

近年来,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十分关注,先后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2003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的决定》(2004年)等文件。这些文件的,对高校构建心理干预机制工作有着指导意义,高度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是高校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工作的有利契机。

高校是青年群体的聚集地,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在没有完善的保障机制的情况下,可能会迅速蔓延。由于突发事件诱因的复杂性和爆发的突然性,在高校的应对过程中,极易出现反应迟钝、力不从心的混乱局面。所谓心理干预,就是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技巧,对人心理活动的方向、性质、强度和表现形态进行控制和调整,从而使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归于正常。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及时的心理干预,能较为有效地控制局面、冷却冲击、修复创伤,使校园秩序迅速稳定和谐。

但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缺乏系统的理性思考和科学的干预手段,相应的机制建构还相当不完善。

2、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功能

心理危机干预这种心理治疗方式“是对于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给予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心理危机困扰着整齐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困境与自己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化解心理危机,避免矛盾激化的效果”[2]。其主要功能体现在:

第一,有助于削减引发突发事件的心理诱因,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90后大学生,热情高,自我意识强,行动力强,往往具有盲目性和情绪化特征,其中心理因素对他们的过激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加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对削弱他们的非理,削弱引发突发事件的心理诱因有重大意义。

第二,防止心理危机导致的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发生概率。通过预警、应急等一些机制的完善来掌握信息,控制局面,减缓事件的连锁反应过程。

第三,有助于增强事后的恢复能力。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如果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指派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相对应的心理辅导,开展个体、团体心理辅导、同辈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转移和补救,将迅速地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心理障碍,增强恢复能力。

三、构建高校突发事件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有效途径

1、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未雨绸缪,建立以预防性心理干预为基础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建立“早教育、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的四早体系[3],是削弱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4年,教育部做出了直属高校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的决定,这项决定对学校的早期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持和引导。但是,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只是防患于未然的一种途径,并不能就此遏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高校院系多,学生基数大,这项工作的持续进行势必存在一定难度。高校应该持续加强预警机制的构建,持续的开展心理危机预防教育,层层布控,任务分级落实,真正做到及时全面地掌握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对思想偏激、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心理脆弱、网络成瘾、生活不独立、身患疾病、学籍异动、违规受处等十类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尽量做到“四早”,把主动性掌控在自己手中。

2、建立干预处理机制,提升干预小组的专业素质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多样性,爆发性,扩散性等特点,在事发后的紧急处理是否及时、准确,部署安排是否到位,是决定突发事件影响严重与否的重要因素。从心理危机干预的角度来说,学校应在事发后立即成立心理疏导和救援小组,全程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介入,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局面,引领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应对,还能减轻学生的恐惧和焦躁情绪,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的成立十分关键,一定要指派专业心理辅导团队用专业的处理机制和咨询体制,深入事件当中,及时掌握动态,耐心疏导,减缓压力,尽量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3、建立善后处理机制,形成长效预防模式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破坏性,在突发事件结束后,高校应马上发挥善后处理机制的作用,帮助学生从焦虑、亢奋的情绪中走出来,引导大家从突发事件的影响中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建立善后处理机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心理危机干预人员要坚守保密性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对处理过程严格保密,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进一步激化;其次,要遵循心理危机干预的持续性、科学性原则,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不能马上停止心理干预,而是密切观察,防止次危机事件的发生;最后,加强引导,加强危机知识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多层次、多载体的心理危机预防教育,重视构建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的建设,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总之,只有做到从思想上重视,从部署上科学,从业务上熟练,才能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真正的纳入高校现有的突发事件危机处理机制中来,才能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的维护高校稳定。

参考文献:

[1]徐楠、向波涛、杜嘉、谢岳来.校园网络新闻应对突发事件的传播环境与机制分析[J].青年研究,2003(2).

[2]吴晓玮、葛明贵.近十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干预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

上一篇: 生态文明宣传小知识 下一篇: 安全教育培训笔记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