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形式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2 16:50: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劳动教育的形式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劳动教育的形式

篇(1)

中图分类号:G4

素质教育作为现今教育的一种升华,它已经逐渐摆脱和超越传统界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与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又有哪些特殊关系呢?直到现今,人们对素质教育仍无明确定义,但总的说来,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一种教育,它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当然学生掌握知识是主要的,但我们追求的却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对学习做到“好学”“乐学”。

一、培养能力需要创造性劳动

教师通过掌握学生能力发展的差异,可以自觉地、有的放矢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刻苦锻炼自己的能力,使他们的能力在校期间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这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使他们受益终生。当然,这仅仅靠这些是不够的,我们知道影响学生能力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那么该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影响,化其弊为有益呢?当然不可能套用某一固定的模式,而必须去发挥每个教师的判断能力、综合能力、驾驭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而培养这些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当前我们应特别注意培养哪些能力呢?

首先是观察能力,观察既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也是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观察力也是一个人顺利进行感知事物现象,从事各种工作的重要心理品质和特征,它在学生智力的发展中,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必须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精心观察事物和现象,从而抓住事物和现象的重要特征和本质属性,特别要指导学生细心地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现象,借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和现象的灵敏性、细致性、正确性和完整性。

其次要注重培养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们借助语言的作用,间接和概括地反映客观现象的认识过程,并且思维能力是人们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抽象、概括、归纳和演绎的能力。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探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它在学生的智力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何活动中,都离不开思维能力。培养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即教师对教育内容不断更新和改造上,使之既较快地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水平。学习特点和思维能力。

再次注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人们把理论、计划和方案付之于行动,具体地进行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课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动手取得成果,成为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的人,在学生的实践体验活动中,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的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同样体现着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所以必须因人而宜,因时而宜,因地而宜地选择或创造出新的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得到真正张扬和提升。当然由于不同的人,起点都不一样,这决定了一个教师要想在工作上取得好成绩,就不能墨守成规,而必须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造。

二、教学过程中需要创造性劳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的。但尤为主要的是在教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好知识,学得扎实,这也需要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并努力创造出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在这里本人认为有这四点方法值得大家参考借鉴:

1.各科教学都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发展学生的能力。

所谓的有计划有目的,就是各科教师首先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所教学科在培养发展学生能力方面到底担负什么具体任务,教师一定要将发展学生的能力列入自己的教学目的,国家也明文规定,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将发展学生的能力落实到教学过程所有阶段,贯穿教学的始终,并且把发展学生的能力作为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

2.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新旧知识水平间的矛盾,去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矛盾,认识矛盾,打开思路想问题,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把学得的知识真正消化理解甚至去“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原理和规律。

3.培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能力的发展是和人的具体活动密切相联系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发展学生能力,就必须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从事学习活动。而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直接或间接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入门的向导。爱因斯坦曾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他们学习才会更主动更积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当然学生个人主观努力不同,能力的发展也会表现相当大的差异性。

4.减轻负担,开展多种课内外活动

目前,社会上普遍反映中小学学生的负担过重,身心不堪重负,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而且压抑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就必须将他们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时间、有条件投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中去。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创造性劳动一定要和素质教育紧密关联起来,去体现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和自由研讨的时间和空间,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历以贤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88

篇(2)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教师的教书育人也是一种劳动.但过去对教师劳动的研究多集中于理想状态下教师劳动特点、性质的描述上.以及此种状态下教师的劳动报酬问题.缺乏对教师劳动实际状态的分析对于幼儿教师实际劳动过程的考察更是凤毛麟角.同时.幼儿教师在劳动中的职业倦怠感日益严重因此.本文拟对幼儿教师的劳动过程本身进行实际考察,找出其中潜在的问题一一装饰性劳动,对其概念、类型及分布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并寻找其存在的可能性原因.以期增强人们对幼儿教师此一劳动问题的意识程度。

一、概念的提出

幼儿教师的劳动应是幼儿教师以自身为媒介.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运用自身的脑力和体力进行的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的活动但实际上幼儿教师劳动的目的不是单一的.劳动结果也不会按照预想的简单呈现为了考察的周全,我们从劳动动机和劳动结果两方面对幼儿教师的劳动进行实际观察分析从动机的角度来看,人的劳动动机决定着劳动的性质.不管其结果如何。幼儿教师的劳动动机可能有两方面的指向.一是指向幼儿发展.另一方面是指向自我形象展示当自我形象展示的动机强于促进幼儿发展的动机.在教师劳动中居于支配地位时,不管其劳动结果是否促进幼儿发展.我们都将这样的劳动定义为装饰性劳动。

从结果来看,认为无论人的动机如何.劳动结果的性质都决定其劳动本身的性质。幼儿教师的劳动可能获得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二是赢得他人对自己某些方面的积极评价当第一方面的结果未实现而仅实现了第二方面的结果时.不管其动机是否指向自我形象展示.我们也将这样的劳动称为装饰性劳动。

真正的幼儿教师的劳动不仅以实现最大化地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并在结果上通过幼儿的发展赢得他人对教师自身劳动的肯定,或者是对自身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好评装饰性劳动并未最大化地促进幼儿发展,但直接通过劳动过程本身赢得了他人对教师某些方面的好评.例如理念先进、技能娴熟、教具精美等。无效劳动则不仅未促进幼儿发展.也没能赢得他人对教师本人的好评,无论是借助幼儿发展还是通过劳动过程本身.教师都未展示出一个积极的自我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三者是性质截然不同的劳动形态.但实际劳动中.三者又是不能绝对分隔开来的连续的劳动形式。

在此要指出的是装饰性劳动对幼儿发展并不是完全没有积极作用.只是这种作用弱于教师形象展示的作用很多教师的装饰性劳动在当时看来对孩子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可能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一种潜在的影响因此.装饰性劳动不一定都违背教育性原则,但一定不遵从效用最大化原则。从动机上来看.教师装饰性劳动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偶发的:从结果上来看,这种积极影响也是微不足道、不明显的这种劳动状态下儿童的学习效果不明显.但教育资源的流失情况严重,教师的精力与时间也易被空耗。总之.比较其成本与收益.幼儿教师的装饰性劳动是一种高成本低收益的劳动。

二、装饰性劳动的类型分析

为了有助于认清装饰性劳动,笔者在长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装饰性劳动的三种类型因为这仅是根据直观的结果概括出的三种可能相互交叉但彼此之间又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典型现象.所以还构不成严格逻辑意义上的分类。

第一种是技能展示型幼儿教育本身的性质要求教师具备多项技能而幼儿教师也确实个个均有“拿得出手的看家本领”.这就使得幼儿教师在劳动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

在《海洋大逃亡》体育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篮球操开始.三分钟后,教师请幼儿原地休息.自己为他们表演一段篮球。表演持续了两三分钟后教师也原地坐下.通过跟幼儿对话的方式创设海洋大逃亡的情景,请幼儿假扮为各种鱼类在海水枯竭之时想办法逃出海域.进入临海以求生继而幼儿分两组进行钻爬练习……

之所以穿插自己的一段篮球表演,教师的解释是“让幼儿热身之后休息一下。我来表演是一种跟他们的互动.并能使他们快乐和对篮球有更大的兴趣……”。但根据当时的情形.幼儿在教师表演时获得的快乐。远不及当时旁观看课教师的喝彩声明显;而且,根据体育活动中儿童机体运动规律来看。没有必要特意安排出一段休息时间给幼儿.后续的情景创设环节中幼儿完全可以进行机体调节这样特意安排出来的表演环节,明显地表示出篮球是这位教师的强项.其更多实现了他人对教师技能的良好评价.而非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第二种是材料加工型教学具是幼儿学习的支架,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学具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习但有些时候教师舍本逐末.为了显示劳动的精细度,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材料的加工上。甚至忘却了材料的意图。

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带领幼儿用动作感知表现一段ABA式的交响乐第一段节奏缓慢音调低沉.为了帮助幼儿感知.教师选用一个玩具机器人.企图用机器人沉闷的脚步声给幼儿理解和表现这段音乐提供支架。但为了增加机器人出场的惊奇.教师特意安排机器人从一个可以自动打开的“城堡”f加工特别精美别致的纸箱)里走出来……

城堡和机器人有联系.机器人和音乐有联系.但音乐和城堡的联系就很小了。但教师所设计的城堡不仅可以自动打开.而且精美别致.可以想象教师在其中付出了多少精力与时间。从动机上来看.决定教师这一劳动的恐怕已不是促进幼儿发展了,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得到他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从结果上看.幼儿教师的这一劳动赢得了人们的肯定,但这种肯定不是借助于幼儿的发展.而是直接在劳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因此.这种材料加工型的劳动也是一种装饰性劳动。

第三种是环节冗繁型。劳动过程由一定的环节组成,紧凑连贯的环节有助于劳动目的的实现但当环节不必要时,教师的劳动如果赢得了他人对自己某些方面的肯定,或者是出于展示自己的需要所进行的劳动就是一种装饰性劳动。

在《给小瓶子戴帽子》的操作活动中。教师在活动开始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顶帽子.请他们在头上戴一下.然后收回帽子。接着问小朋友:“戴帽子的感觉好不好?”幼儿回答“好”之后,请小朋友给自己面前的小瓶子戴上帽子,看谁能又快又好的给瓶子戴好……

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给每个幼儿戴帽子的环节是为了引出给小瓶子戴帽子这一形象比喻,这一比喻使得活动有了拟人化的特点,说明了教师对幼儿心理特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并且这个环节中有教师和幼儿的互动.实物的利用及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的唤醒等方面的体现但活动的内在目的是锻炼幼儿的小肌肉动作.促进其动作发展,而这一环节与儿童的学习相去甚远.其动机和结果只与教师有关。

类似的劳动还有很多.例如有些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电脑水平.每次活动首先确定要使用多媒体课件;为了展示自己对于师幼互动的理解,活动当中不断的提问孩子.不管提问是否有价值,甚至固定问题顺序;一些教师甚至在观摩课上花费气力设计环节展示孩子过去的积累等等这些劳动或者在动机上或者在结果上表现为一种装饰性劳动。

三、装饰性劳动的原因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装饰性劳动并探讨其产生原因,笔者采用访谈法对装饰性劳动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装饰性劳动在幼儿园观摩课教学中更易出现,频率远远高于日常教学中:专业上的新教师更容易出现这样的劳动:而公立园中的这种情况又多于私立园。在访谈及观察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装饰性劳动的出现是由教育内外两方面的原因所致.但主要原因在教育内部的教师观念及教育评价机制方面。

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幼儿教育的冲击不可低估激烈的竞争使人们进取,也使人们浮躁;商业的波及使得许多事物不得不披上华丽的外衣。甚至成为消费符号教育本应是一个不断重复运转的系统.深刻而又朴素的代表.但是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她很难“洁身自好”幼儿教育最近几十年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成了虚化浮躁的藏污纳垢之地。幼儿园之间的竞争。幼儿教师之间的比拼使得一些幼儿教师不得不采取装饰性劳动来包装宣传自己。同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都有一种被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激励着人们去努力地展现自我以赢得他人的认可.实现在人际系统中的平衡与协调幼儿教师身为普通人.甚至是被一些人认为的“感性群体”,劳动中表现出一种装饰性的成分也是无可厚非的公开课上除幼儿之外的“他人”多于日常教学中.因此装饰性劳动出现的机率也就更大一些。

但是。装饰性劳动还有教育内部因素的作用首先从教师自身来看。专业上的新教师更容易出现装饰性劳动,说明这一现象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关从动机上来看,很多幼儿教师认为自己的劳动是为了儿童的一切但“为了儿童的一切”不等于“为了儿童的发展”一切包括发展,也包括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的快乐。而快乐仅仅是一种情绪上的满足,儿童快乐的同时并不必然伴随内在成功感的获得,也并不意味着其智能的进步、发展的实现。教师往往会将自己的劳动定义在使幼儿快乐上.这种肤浅的理解很容易使教师进入装饰性劳动状态其次.当前教师在考虑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时.大多考虑到了教育性原则,并总想使自己的每一次教学尽可能多方面地促进幼儿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多行动以提供给幼儿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她们又常忽视效率原则.在选择促进孩子发展的途径时,仅考虑哪条是孩子最感兴趣的.却忽略了哪种是最经济的。我们为孩子的学习活动提供支架时,不仅应考虑其对幼儿发展是否有价值.更应考虑其对幼儿发展是否必不可少。这不仅是出于节约教师劳动量的考虑,更是给幼儿自主性发展创造空间再者.在装饰性劳动中教师关注的是自己,尤其是他人对自己教学技能方面的评价按照富勒和鲍恩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划分.从事装饰性劳动的教师还处于“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心的主要是在目前教学情境对教学方法和材料等限制下.如何正常的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她们还未达到“关注学生阶段.还不能很好地把儿童作为自己关注的核心,关注他们的学习、社会和情感需要,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影响他们的成绩和表现”这说明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成熟是导致其进行装饰性劳动的原因之一而我国幼儿教师整体上正处于从“技能型教师”到“理念型教师”转变的阶段.则现阶段装饰性劳动的存在也就不可避免但它是一个发展性问题.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将会随着幼儿教师专业上的发展进步而减少和消失。

其次.公立幼儿园中的装饰性劳动多于私立园.说明教育评价机制也是引发装饰性劳动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评价在整个幼儿教育中起着导向性的关键作用,它的变革也是幼儿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过去的重结果改为今天的重过程.由以他评为主改为以自评为主并结合他评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制定出来的评价标准紧紧围绕促进儿童发展的目的.符合科学评价理念的同时也充满了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这种完美的教育评价标准引导幼儿教师关注活动过程时.却完全丢掉了对活动本身所应实现的教育价值的评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除了标准本身可能:还存在一定问题外.主要是因为一些教师在理解标准时采取了一种分割的方法.将完整的标准割裂开来,顾一点而不及其余,使得自己行为本身错位,成为装饰性劳动。另外,评价的本质就是比较。自评也好,他评也好,这种形式上主体的变换无法改变教师之间“攀比”的心理.尤其是同年龄层教师之间更容易出现一种非正式的横向比较.进一步强化激发了教师装饰性劳动的出现。

篇(3)

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带来了色彩斑斓的世界,期中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强烈地吸引这孩子们,幼儿由好奇到自觉主动参与劳动,从中获得许多科学知识。通过管理自然角,孩子们在不断的劳动观察中,知道大豆、马铃薯发芽早,豌豆、辣椒发芽迟;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空气、温度、水分)缺一不可;不同的植物所需的水分不同;要使小苗长得壮就必须不断浇水、施肥和锄草。幼儿在好奇的促使下,不断地进行探索劳动,不但获得了丰富的自然知识,而且从中受到了爱惜粮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教育。

三、为幼儿准备丰富的劳动材料

篇(4)

曾有人在《体育教师研究》一书中专论了“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即劳动本身的复杂性和教育影响的长期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和教育过程的制约性;劳动性质的广泛性和教育活动的示范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教育效果的集体性;劳动价值的创新性和教育对象的社会性。因此,体育教师的创新劳动十分重要。

创新型体育教师与一般教师相比,其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只是创新型教师的比例较少,约占9%。学校体育工作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课外活动、训练、教学活动等,其中教学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中心工作,这里就体育教师的教学创新与成果创新做进一步分析。

1对体育教师教学创新劳动的实证

1.1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与创新劳动。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按现行体育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进行的。必修教材是学生在不同年龄段应知应会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任选教材是根据不同地区和学生实际选择的。这为体育教师创新劳动提供了空间。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会对枯燥、刻板的“竞技体育”教材进行改造,以减少难度,增加趣味性。一些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还将踢毽、健身舞、轮滑的游戏作为体育的选用教材,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1.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创新劳动。

教学方法是广大体育教师研究的永恒课题。30年来的教学改革体育教师创新出现了许多好的教法,诸如目标教学法、快乐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有效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例如:一位有经验的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比赛中经常运用一些独特的方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①改变规则进行比赛。将篮球水平最差的学生定为“5分手”(即该同学投进一球便记5分),次差者为4分手,中等的为3分手,较好的为2分手,最好的为1分手。如此一个小小的规则变动,竟使得全体学生群情振奋。“5分手”立志为集体争光,踊跃上阵;“1分手”一改以前独霸球场的打法,积极为“5分手”和“4分手”们运送“炮弹”提供机会…。②多人双球足球比赛。是针对人数多,场地小而设计的,在比赛时利用两个不同颜色的球,在同一场地上进行,设两位主裁,用不同音响的哨子控制比赛,参赛学生多达30~50人。这对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耐力和足球基本技术有积极的作用。

1.3教学组织的独特性与创新劳动。

在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矛盾,诸如统一性与民主性的矛盾、习惯性与科学性的矛盾、解决矛盾除改进教法外,还必须依靠严密的教学组织形态。近年来,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创造出许多新颖而有效的组织形态,诸如同质分组(按体能、素质、技术、性别、兴趣、能力、气质、友伴等分组),较好地解决了区别对待的问题;小集团分组,强调学生间的横向联系,提高学习的自发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社会性等。表明组织形态的变化对人际交往的频率和密度影响很大。

2对体育教师创新劳动成果的分析

我们将体育教师的教学改革活动看作是软件创新,而将场地器材的改造和发明称之为硬件创新。

2.1组合创新法。

这种方法是把已知的事物和观点联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新事物和新观念。其中的“复合类”器材多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实践中多种组织形态的变化、多种方法的运用等,都可抑制单一练习带来的枯燥、乏味感,并激发练习兴趣。如“多用健身箱”,既可当轻器械、支撑物、小垫之用,做木箱操、造型体操、俯卧撑、推小车、压腿、倒立、双人角立、肩肘倒立、跳上跳下等练习,也可组合起来当作单杠、跨栏架、跳高架、足球门、羽毛球网拄等,在游戏中还以不同颜色的箱子当“树”、“石”、“物”、“桥”和“靶子”等,可谓色彩斑澜,一物多用。在创新活动中,善于组合,提高组合本领是导致创新成功的重要思维策略之一。

2.2改进创新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原有事物发展的基础上和物品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方案的做法。比如“长有式乒乓球拍”,是在继承直拍和横拍特点及克服两种球拍不足的基础上,设计的四面乒乓球拍。这种球拍是在原有球拍的正面手柄处附加一个小手柄,并与拇指和食指抓握相吻合,手柄后面增加了一个与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抓握相吻合的挡板。改进后的球拍,近台可进行四面攻,中远台可以四面拉弧圈球、四面削球,比赛时能充分发挥前三板的威力,更好地实现快攻加弧圈,弧圈加快攻的打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同质分组”形态就是一种递近关系,如按体能分组――按素质分组――按性别分组――按技术分组――按兴趣分组――按能力分组――按友伴分组。每一种新的组织形态的出现是对原有形态的改进和创新。

2.3联想创新法。

这种方法是指创新者从研究对象想到在诸方面与之相近、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并借此来使研究对象发展为新的创造的思维技巧。如“太极柔力球”的研制与玩法,主要是吸取了太极拳沾连粘随,以柔克刚,引进合出,借力打力的拳理,同时汇集了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项目的特点而成为一种融竞技、趣味、健身为一体的新型运动项目,并被国家教委认定为,该运动适合在大中小学中开展,亦是很好的选修教材内容。太极柔力球最独特是改变了传统的击球方法,要求顺来球的方向和路线做出弧形引化球与球拍间不得出现撞击和二次发力行为,这种击球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逆向思维能力和肌肉的控制能力。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设计的球拍有比赛型、磁疗按摩保健型和普及型,受到使用者的好评。在教学实践中任何将“跑”的教材改造成一种客观时空上的平等和学生心理上的平等非常重要。由现实表现引发的联想,一名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在50米跑时总是第一名,冠军的乐趣仅属于他一人,其他学生都是失败者。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有的教师试验了“反50米跑”的教学,即把学生们第一次50米跑到达终点的位置记下,然后把那个位置作为他们的起点(相对起点),向相反方向跑,这样以来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争得第一名,心理状态非常接近和相似,到达了最佳教学效果。

3由体育教师创新劳动带来的启示

3.1创新是当代最强劲的增长源。

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正在建立,其基本任务就是大力促进和广泛进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体育事业也必须在创新中求生存、求发展。

3.2在体育教师中乃至整个教师队伍中应大力倡导“创新精神” 。

篇(5)

【作者简介】王全旺,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赵兵川,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山西大同037009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7-0223-04

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做到与劳动力市场对其培养的人才的需求数量、结构和质量的适度匹配是高职教育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基本准则和必然要求。但要做到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适度匹配与协调发展,并非易事。根据麦可思的调查,2008-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专业对口就业率分别是61%、57%、59%。且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有63%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有研究显示。职业教育毕业生从事与他们所受到的培训越是接近,他们的生产率与工作满意感越高。如何才能使高职教育的各种课程与工作相匹配?如何保证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对口?必须在考虑高职教育供给与劳动力市场和整个社会需求的运作过程中才能找到答案。

一、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原因探析

高职教育毕业生非对口就业以及职业期待不高的现实状况。反映出高职教育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匹配。导致不匹配的因素可能很多,本文将借鉴经济学理论中的蛛网理论进行分析。

蛛网理论解释了为什么特定类型的市场价格会受周期性波动的支配。该理论描述了在价格未知以前,必须确定生产总量的市场中。供给与需求的循环互动过程。此时。生产者对价格的预期是基于对先前价格的观察。蛛网模型中供给决策与需求间存在“时滞”。以蛛网理论应用于农产品市场来说明农产品价格随供给和需求循环波动的关系。假定,由于不可预料的恶劣天气原因,农民玉米作物的产量超乎寻常的低,农产品市场上玉米供给短缺。导致玉米价格升高。如果农民预计玉米高价的状况将持续。来年他们将增加玉米作物的种植量。因此,农产品市场玉米的供给量增加,导致价格降低。如果农民因此又认为玉米价格将持续走低。他们将减少玉米的种植量,最终导致玉米价格再一次升高。

在一定程度上。高职教育的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间与上述描述有相似之处。由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教育对象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行为的确定与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刻也存在“时滞”。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劳动力市场需求存在不完全透明性以及远期变化非预期性特征,导致学生及家长在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往往可能是“短视”的。他们在高职教育入学专业选择过程中。往往主要根据以往此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大小和工资收入的高低而确定。以往工资高、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即所谓的“热门”专业,往往是学生和家长选定的主要对象。因为他们预计此类专业未来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及工资都比较理想。而正是由于该种预期。导致出现以往求人倍率高、收入可观的高职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毕业进人劳动力市场的时候出现过剩的现象,其投资的收益下降(假定工资即其收益)。反之,一些近年来较“冷”的专业。由于大多数学生及家长都不愿意投资,使得此类人才的劳动力市场供给短缺,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用人单位不得不提高工资以便能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一种理想的、难以企及的状态是经过几个周期的波动后,劳动力市场上某种类型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正好匹配。即我们所期望的均衡状态。

二、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协调的路径选择

(一)人力资本高职教育投资的特殊性

理论上,随着产品价格及供需的周期性波动。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趋于理性。蛛网模型的均衡状态,远期内是可以实现的。但就短期而言。产品的生产者往往会出现决策失误。

高职教育本身也是一种“人力”生产过程。学生既是投资者,也是“产品”。人力资本的教育投资与私营企业等一些商业投资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教育决策的直接面对者是学生及家长。他们通常并没有该方面的丰富实践经验,且决策一旦形成后基本不能再改变;而商业投资者往往是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他们凭借自身的智慧不断获取市场的反馈信息,当有新的商机出现时,他们可以重新修订和评价自身的决策。

此外,人力资本的高职教育投资不仅需要物质投资,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学习者本身时间、精力和青春的投资,而后者对于人的生命来讲是不可逆的。商业资本投资在损失出现后有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补救,即使不能弥补,所受损失最多是财务资本。人力资本教育投资具有投资回收期长、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因此,如果决策失误,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要大于商业资本投资。教育上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损失,不仅限于学生及家长。教育部门、国家和社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二)劳动力市场预测的重要性

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有力地促进了当代美国高等教育的变革。但美国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并非始终存在。早期美国的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逐步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变化的需要,二者之间才逐步建立起一种保持适度张力的紧密联系。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真正形成的时间还很短,仍有诸多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加之,我国高职教育的急速发展并非完全源于劳动力市场的客观现实需求。国家政策行政命令的推动起到极大的主导作用。更何况,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高职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协调、配合且保持适度张力的机制远未形成。美国与欧洲的一些国家,如美国的劳动力统计署(BLS)与爱尔兰的经济与社会研究院(ESRI),为了促进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相互匹配,均开展了有关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预测的研究工作,并定期出版各类教育与职业的未来劳动力市场状况信息。

通过劳动力市场预测,一方面可以为政府部门的决策者、公共就业服务和机构、用人单位以及教育部门提供某些专业和职业的未来供需状况等信息。依据这些信息,政府决策者可以制定高职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而其它相关部门也可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未来发展的相关政策,从而在系统内部作出一些适度的调整。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预测涉及宏观层面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等信息,可以作为学生及家长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参考;还可为用人单位和就业服务机构制定人力资源规划、设计就业培训项目提供重要的前瞻性信息。而这与蛛网理论中蛛网摆动的基本形成原因是由于生产者生产行为的决定是基于对先前价格的未来预期,从而造成市场上产品供需不合理的基本假设是不同的。

蛛网理论假设学生形成他们的决策完全是基于劳动力市场的现实状况而不是未来状况。换句话说,学生把当前某一专业的劳动力市场地位等同于(或大致等同于)未来实际状况。由于信息不对称,学生缺乏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总体把握。他们几乎不可能预估到某一专业未来真实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他们唯一可以使用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指标是其直接表现形式,如现行工资或获得工作的可能性。这也是导致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重要因素。蛛网行为导致的不协调是开展专业的公共劳动力市场预测的期望所在。通过专业预测可以辅助学生及家长、就业机构、政府决策部门、高职高专教育部门决策的制定与选择,进而使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可能得到实质性的改进。

考虑到高职教育的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也即高职教育的毕业生一般是在本区域范围内就业(本文不探讨毕业生的区际流动)。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协调问题本质上也是区域性的,即通常我们是以某区域范围内劳动力市场上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作为衡量招聘人才问题的难易程度指标的。所以有关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预测应以特定区域为对象。此外,长期而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因此,中短期区域劳动力市场预测是比较合适的(假定短期内社会经济不会发生大的波动和急剧变化)。

市场的绝对完善只能存在于理论分析中,所以供需间的绝对匹配与均衡也是不可能的。开展劳动力市场预测的意义在于可以提供不同类型职业以及高职教育专业未来劳动力市场供需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短蛛网模型中的“蛛网”摆动过程。不仅如此,由于影响劳动力市场供需均衡的因素十分复杂,而且学生必须做教育选择时经验匮乏,而这样少有的几次决策对于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通过开展预测,为学生家长及教育部门等机构提供不同专业、职业劳动力市场地位的中短期预测,对于促进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推进高职教育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尽可能匹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工业化中后期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紧密联系的建立意义深远。

三、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预测模型的理论探讨

(一)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的基本思路

按照蛛网理论,价格随着市场供给与需求发生波动的同时也对供需双方起着调节作用。就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状况而言,“买方”占主导优势,即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而言是需求导向的。对劳动力市场的预测。或者说是寻求未来劳动力市场供需均衡的中间态时,应遵循:未来劳动力市场对高职教育毕业生需求态势的分析高职教育供给现状的分析未来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划的确定(或者说是学生及家长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确定)的基本分析框架。

预测期,劳动力市场需求可以划分为由于未来就业水平的变化而引起的对高职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和由于退休及职业流动而形成的对高职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可把这二者称为高职教育毕业生的新增就业需求。劳动力市场高职教育毕业生的供给可划分为由应届高职教育毕业生形成的供给和由于同类型人才的短期失业而形成的供给。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额可用未来劳动力市场状况指标来衡量。

按照上面的分析框架。预测模型可采用层级分解法。首先确定由于就业水平的变化。每一国民经济部门(可采用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法)对高职教育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然后根据产业与职业类之间的对应关系,分解到劳动力市场每一职业大类的需求,最后再分解到每一职业小类(职业小类与高职教育专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的需求:职业小类对高职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与由退休及职业流动而形成的对高职教育类人才的需求共同构成每一职业小类的高职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劳动力市场高职教育类专业人才的供给,可以通过统计处于短期待业状态且有就业意愿的高职教育类专业人才。以及劳动力市场应届高职教育毕业生二者共同确定。按职业小类统计得到的高职教育专业人才需求与劳动力市场高职教育专业人才供给之间的比值就是高职教育专业人才未来劳动力市场就业前景指数。该指数越大,此类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就较好,相反则就业较差。根据就业前景指数的取值范围,可以采取定性描述的方法,如,非常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这种定性描述比采用确切的数值更容易让人接受。政府的决策者、就业培训机构、职业教育部门以及学生家长可以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这些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应用。

(二)劳动力市场前景衡量指标

B0rghans认为个体可以根据各类不同教育的劳动力市场前景调整他们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Heijke,H等认为,通过预测的方法,提供充分可靠的有关各职业和教育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以增加其透明性,不仅便于学习者选择相关专业和进行教育投资。更能进一步实现在无需直接的政策干预的情况下,使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相互适应。

在我国。学生选择何种专业是在其进入高职院校之前就确定的,入学后一般更换专业的可能性很小。在实用主义和工具理性前提的假设下,学生选择何种专业一般首先考虑的是工资和该专业的劳动力市场前景。当然,学生自身的喜好也是专业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喜好、能力和劳动力市场状况是影响个体决策的重要因素。但学生个体的喜好和能力对某一学生个体而言是特定的,对学生个体决策选择的影响是相对恒定的。因此,劳动力市场状况就成为影响个体决策的重要变量。但正如Havek所言:“决策者决策的作出会受到许多信息的影响,我们必须将价格体系看成信息交流机制。”市场经济环境中,几乎所有相关的信息,除个人喜好外,都将反映在价格中。也即,除个人喜好外,专业的选择将由价格决定,例如工资(部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反映)。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指标很多,但考虑到数据等相关信息获取的现实可能性。对高职教育专业选择起重要决定作用的劳动力市场预测指标信息可以简化为工资和就业机会。

篇(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61-02

一、社治理时代要求培养复合应用型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人才

时代变了,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变化了,大学对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必须相应改变。从1999年大学扩招开始,我国的大学建设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阶段。大学生的数量快速增加,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各个大学都在学生数量、专业数量、校园面积、硬件设施、宿舍楼房等方面进行大规模扩建。但是有许多大学的扩建是盲目的、跟风的,其他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就跟着扩大招生规模,其他学校增开新专业就跟着增开新专业。各个学校都竞相争取获得博士点、硕士点等。大学之间的恶性竞争非常严重,为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人才是同质化的,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建设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现在社会各界对大学教育最大的批评就是大学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人才需求脱节。以至于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恶性竞争,企业与政府等用人单位只能在这些具有相同专业背景的大量大学生中进行择优录取。而用人单位的许多其他岗位却没有对应人才。大学的扩招和建设,更多是在扩大学生规模、增开新专业等方面,却对大学教育建设缺乏反思。大学改革和建设,需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要求,进行教育体系建设、课程内容改革和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就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将出台两种高考模式,分别针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及学术型人才。5月,教育部酝酿启动高校转型改革,我国1200所国家普通高等院校,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这说明了我国对高等教育在进行反思,教育部对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进行顶层设计,以应对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和就业结构的多元挑战。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的定位相对明确。本次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是给大多数普通地方高校进行定位,实现这类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本次高等教育改革重点是在课程体系改革上下功夫,相应减少理论的学术性课程,增加实务性的实践实验课程,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战能力等。

四川理工学院是四川的一所普通地方高校。四川理工学院定位为一所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四川理工学院的定位是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四川理工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2009年开始招生办学,专业建设与改革方兴未艾。四川理工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为地方基层的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这是时代要求、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要求所规定的。以前人们都抱有这样一种观念:在大学学习一门专业以后就能靠这门专业找到对应的工作,专业=就业。早期专业人才非常稀缺,大学生学了一门专业知识,的确可以凭借专业优势就能找到工作,甚至是好工作。但是现在用人单位的许多员工都是大学生,其人才需求是知识背景宽厚、综合能力强的大学生。许多高校开设第二专业课程体系,部分大学生在毕业时获得了两个甚至更多专业毕业证书。就业的压力对大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广泛涉猎各个专业的知识,需要具备更为宽广深厚的社会知识,而且要在社会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基于此,四川理工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唯有更新观念,才能与时俱进。为地方基层的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四川理工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一个准确定位。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宽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社会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技术人才。这为专业建设和改革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举措

篇(7)

1.启动阶段

一堂课确定了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后,就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活跃课堂气氛的需要,有的教师采取观察、调查、反问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师上化学课,讲氧气的性质,教师先准备一集气瓶氧气让学生观察是否有颜色,让学生闻一闻是否有气味,从而得出氧气的物理性质。然后让学生观察红热的木炭放在燃烧匙里,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里会立刻燃旺,发出白光,从而得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上第一节课就让学生观察镁带在空气中点燃会发出耀眼的白光,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提出一些问题,镁带在点燃之前是什么颜色?点燃时有什么现象?燃烧完后是什么颜色?燃烧前与燃烧后比较,物质的颜色发生了变化,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那么物质的性质发生变化没有呢?

2.接收阶段

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教材的感知,对教师演示实验的观察,而获得了信息,学生把这些信息整理加工,形成技能。比如:学生对氧气的观察,并动手将红热的木炭放在燃烧匙里,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木炭燃旺,从而思考得出氧气是助燃剂,可以帮助燃烧,供给呼吸,从而想到铁匠铺的红炉旁的鼓风机,不断地往炉中鼓吹空气,炉中的炭燃得旺;想到医院里抢救病人的情景。

3.加工阶段

教师上化学课,通过演示制取氧气实验,演示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学生观察思考,从而理解了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教师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看书消化,分析、比较,概括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能跟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产生大量的热。从而得出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4.储存阶段

教师讲完一节课内容让学生看书,看教材内容,把这一节课的内容,乃至一个单元的内容记忆在大脑中的过程。比如:教师上完一节课或上完一个单元的课程,总是留十分钟或一课时,让学生复习巩固这一节课的内容或这一单元的内容,然后再教其他的内容。

5.练习应用阶段

教师上完一节课,讲完一个知识点,总要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练习,通过练习达到对知识的应用。教师上完一个单元课程要出单元练习题,上完一学期课程要出期终复习题,通过这些专题练习,综合练习或创造性的练习,让学生把知识技能转化成能力。

6.检验阶段

教师上完一节课,为了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就在第二节课前,抽上、中、下三种不同的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验学生动口的能力,检验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效果。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得好再继续教别的内容。如果学生对前面的知识技能掌握得不好就要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后,再让学生学习新内容。

篇(8)

本通知自2000年1月1日起执行。

附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对北京市原行业统筹企业2000年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的批复

                      (2000年2月28日  劳社部函〔2000〕45号)

北京市劳动保障局、财政局:

你们《关于北京市调整原行业统筹企业、单位2000年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有关问题的请示》(京劳社养文〔1999〕77号)收悉。经研究,同意你市原行业统筹企业2000年费率按附表所列标准调整。请严格按照执行。

附件:北京市原行业统筹企业2000年批复费率表

                                              单位:%

---------------------------

    |                        |1999年|2000年

序号|      行业及单位名称    |          |

    |                        |批复费率  |批复费率

--|------------|-----|-----

    |铁道                    |          |

--|------------|-----|-----

1  |施工                    |16      |  16.5

--|------------|-----|-----

2  |运输                    |19      |  18.5

--|------------|-----|-----

3  |中铁建                  |13      |  15

--|------------|-----|-----

4  |中铁建厂工程局及附属单位|16      |  17.5

--|------------|-----|-----

5  |铁道大厦                |17      |  18

--|------------|-----|-----

6  |其他事业单位            |          |  18.5

--|------------|-----|-----

7  |邮电                    |19      |  18

--|------------|-----|-----

8  |水利                    |19      |  19

--|------------|-----|-----

    |电力                    |          |

--|------------|-----|-----

9  |生产                    |18      |  18

--|------------|-----|-----

10|火电施工                |14.5  |  15

--|------------|-----|-----

11|水电施工                |13      |  14.5

--|------------|-----|-----

12|事业单位                |16.5  |  17

--|------------|-----|-----

13|                        |18      |  18

--|------------|-----|-----

    |交通                    |          |

--|------------|-----|-----

14|公路咨询监理公司        |13      |  14.5

--|------------|-----|-----

15|中外理总公司            |13      |  14.5

--|------------|-----|-----

16|华建交通经济开发中心    |13      |  14.5

--|------------|-----|-----

17|中国公路车辆机械总公司  |13      |  14.5

--|------------|-----|-----

18|中国海洋工程公司        |13      |  14.5

---------------------------

                                              续表

---------------------------

    |                        |1999年|2000年

序号|      行业及单位名称    |          |

    |                        |批复费率  |批复费率

--|------------|-----|-----

19|集团(机关)        |13      |  14.5

--|------------|-----|-----

20|招商局集团              |13      |  14.5

--|------------|-----|-----

21|中交水运工程设计咨询中心|15.5  |  17

--|------------|-----|-----

22|水运规划设计院          |15.5  |  17

--|------------|-----|-----

23|公路规划设计院          |15.5  |  17

--|------------|-----|-----

24|第一公路工程总公司      |15.5  |  17

--|------------|-----|-----

25|路桥集团                |17      |  18

--|------------|-----|-----

26|北京中交建筑安装工程公司|18.5  |  19

--|------------|-----|-----

27|交通印务公司            |18.5  |  19

--|------------|-----|-----

28|交通出版社              |18.5  |  19

--|------------|-----|-----

29|中远集团                |13      |  14.5

--|------------|-----|-----

    |中建                    |          |

--|------------|-----|-----

30|中建集团                |13      |  14.5

--|------------|-----|-----

31|一局、二局              |15      |  17

--|------------|-----|-----

32|石油                    |22      |  20

--|------------|-----|-----

33|民航                    |13      |  14.5

--|------------|-----|-----

34|有色                    |19      |  19

--|------------|-----|-----

    |金融                    |          |

--|------------|-----|-----

35|工行                    |17      |  17.5

篇(9)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

你们《北京市关于调整原行业统筹企业单位2002年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的请示》(京劳社养文〔2002〕5号)收悉。经审核,同意你市提出的原行业统筹企业2002年费率调整意见(见附表),请严格按照执行。

附表:北京市原行业统筹企业2002年批复费率表

二二年三月十三日

篇(10)

Various forms of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n endur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table COPD movement

SUN Li GAO Liping

Department of Oncolog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 31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various forms of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n endur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table COPD movement. Methods A total of 72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stable COP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36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forms of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changes of 6MWD and IC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an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fatigue, breathing, emotion control ability scores change were also compared.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6MW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fter treatment, pati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6MWD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and 6MWD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ignificantly, there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COPD patients; Stable stage; The elderly; Health education; Various forms; Exercise endurance; Quality of life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由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引起的气流阻塞进行性加重的肺部疾病[1],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1]。老年COPD患者目前只能控制,临床无法治愈,他们必须通过接受健康教育来学会自理和调整生活方式[3]。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 COPD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身处理疾病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和加强预防措施,从而减少病情的反复加重,维持病情稳定,提高生活质量[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稳定期COPD患者72例,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理解能力差、长期卧床、语言障碍者。

72例COPD患者中,男40例,女32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8岁。病程12~33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6例,高中、中专39例,大专及以上7例。全部患者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对症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多种形式健康教育干预。老年患者因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通过制作VCD、多媒体、健康教育手册及便携式呼吸功能锻炼卡片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方便患者自我学习,使抽象的内容更为具体,通过多方式、多感官的刺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心理承受力等个体差异采取小组教育跟个案教育相互结合。小组健康教育是将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集中起来进行统一同一内容授课。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即采用一对一的教育模式,对接受能力差、有焦虑情绪的患者采取“一对一”心理疏导和呼吸功能锻炼指导[5]。同时可以邀请主要照顾者参与学习、分享及交流。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如下.

1.2.1 加强心理支持 COPD患者长期患病,易出现心理压抑、焦虑、烦躁等负性心理,因此,应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对患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针对患者的烦恼和苦闷加以正确疏导,定期举办患者经验交流会,互相交流,彼此增强信心,鼓励家庭亲友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

1.2.2 饮食指导 向患者宣教饮食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饮食搭配要合理。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食物,保证每日饮水1500~2000 mL以上,预防便秘发生。如有消化功能障碍、食欲减退,可采用软食或半流食物或少量多餐。对有明显缺氧者进食前后应吸氧,以帮助进食和消化。

1.2.3 用药知识指导 老年COPD患者接受学习能力差,首先要让患者认识到吸入疗法的重要意义,耐心细致的演示指导患者正确掌握每一步骤,再由患者亲自操作,护士观察并纠正错误,直到病人正确掌握。同时向患者讲解药物治疗作用、用药时间、注意事项及有关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1.2.4呼吸训练指导 ①缩唇呼吸:指导患者吸气时用鼻,呼气时口唇缩成“吹口哨” 状,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形徐徐呼出,每次吸气后稍屏气片刻再行缩唇呼气。要求呼气时间要长一些,尽量多呼出气体。按照以上方法每次10~15 min,每日数次。② 腹式呼吸:患者将一只手放在腹部,另一只手放在胸部,吸气时用力挺腹,呼气时稍用力压腹,使腹部内陷,每日2~3次,每次10~l5 min[1]。

1.2.5运动疗法 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做广播操、呼吸操、太极拳等保健运动,适当调整运动量与运动强度。

1.3 评价指标

1.3.1 运动耐力评价[7] 应用6 min步行距离(6MWD)和深吸气量(IC)进行评价。6 min步行距离是测量老年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一种常用的亚极限量测验,可以在走廊里完成。

1.3.2 生存质量评价[8] 采用COPD生存质量问卷(CRQ)进行调查,包括喘息(5个问题)、疲劳(4个问题)、情感(7个问题)及病情控制(4个问题)四方面共20个问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运动耐力评价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6MWD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干预组的6MWD较对照组升高极其显著,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 6MWD及IC比较(x±s,n=36)

2.2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价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喘息、疲劳、情感、控制能力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喘息、疲劳、情感、控制能力各项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干预组的喘息、疲劳、情感、控制能力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价(x±s, n=36)

3 讨论

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病死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COPD呈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稳定期COPD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阻止病情发展;缓解或阻止肺功能下降;改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9]。

常规护理方式往往不考虑患者的需求,只把它当成一项任务去被动完成,在改变患者及家属知识结构、态度及行为上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时流于形式,不能较好地达到临床护理的目标。

健康教育是帮助患者正确认知疾病本身,充分考虑其存在的社会、环境因素,向患者传达积极的心理支持信息等,通过实施系统、动态、连续、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及采取一对一交谈、定期举行讲座、印发书面资料及发放健康手册等健康教育干预形式,可以改善患者对疾病的不良认知,使患者以积极的求医行为改善不良的情绪[10]。

上一篇: 贸易公司经营风险 下一篇: 车间管理合理化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