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6:50: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防震减灾建议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进一步提升我市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
(一)不断提高地震监测预测能力。
加强地震监测能力。市地震局要按照防震减灾*规划要求,抓住中、省地震台网调整方案实施的有利时机,启动凤翔井地下流体和汤峪地震台断层气观测项目的改造,加快凤县数字测震台、千阳数字测震台、陇县地下流体和千阳电磁观测项目建设。各县区要对群测点进行改造升级,逐步实现数字观测网络传输。切实加强宝鸡市地震监测中心建设,提升监测能力。
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地震部门要根据中长期预报意见,密切注意震情变化,加强与*甘宁川地震联防区的资料交换,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力争对宝鸡及邻近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有所察觉和准备。
做好群测群防工作。要积极推进和完善以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为主要内容的“三网一员”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地下水、气体、动植物、气象气候等地震宏观异常观察,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收集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作用。财政部门要加大群测群防投入力度,稳定群测群防工作队伍。
(二)切实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统筹规划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各县区和有关部门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危险。要根据城镇建设规模,规划建设必要的紧急疏散和避震疏散场地,确保震时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地震可能引起的滑坡、水库溃坝等次生灾害的防御。
积极筹备蔡家坡—市区的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准备工作。发展改革和地震部门要积极与省主管部门联系,争取在技术、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力争*末组织实施。地震部门要加快*防震减灾重点项目建设步伐,组织实施好宝鸡市地震小区划项目建设,详细排查市区具体的地质环境,区分不同地区提出合理科学的抗震设防要求,为我市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基本建设提供依据。各县区和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安排一定的项目资金,确保项目顺利进展。
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各县区和规划、建设等部门要把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一般建设工程必须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国家批准的地震小区划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六十米以上的高层建筑等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为勘察设计单位进行建设工程选址和抗震设计提供必要的设防依据。有关建设工程的强制性标准,要与抗震设防要求相衔接。学校、医院及大型商场、体育场等人员集中的建筑物和市区所有建筑,设防标准要在已确定的地震防御基本烈度基础上再提高一度。规划、建设部门对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执行各项建设工程管理制度,确保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质量。
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防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扶风、金台、渭滨、陈仓、陇县、千阳、岐山、凤翔、眉县等县区要组织开展对建筑物抗震性能鉴定工作,对达不到设防标准的要统一规划,逐步予以加固改造。对存在地震安全隐患的病险水库及能源、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设施,要坚决按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改造,消除隐患。
加快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各县区要加大建设农村民居安全示范村的力度,于20*年前各建成3—5个示范村,把地震科普知识普及到乡(镇)、村及农户,做到家喻户晓,使广大农民把建设安全民居变为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自觉行动。规划、地震部门要组织力量,为农民设计抗震设防性能好的民居施工图,同时要建立农村民居地震工程技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发展改革、民政、扶贫等部门在新农村建设、扶贫搬迁、移民搬迁和推进安全民居工程中,要充分考虑地震安全,扶持、引导农民建设安全民居。
(三)努力提高地震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
健全地震应急体系。各县区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分级编制、分级管理的原则,修订和完善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层级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相互补充、协调一致的地震应急体系。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开展演练,检验反应能力。要不断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建立应急指挥中心。
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各级要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平实结合、物尽其用”的原则,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和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规划部门要在规划建设或改扩建广场、公园、绿地、体育场所、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时,根据人口密度和分布实际,充分考虑疏散和安置受灾民众的需求。市地震局、市应急办要抓紧建设市区渭河公园应急避难场所,2009年年底必须完成全部建设工程。各县区要积极筹措资金,在*期间必须建成至少能满足30%城镇人口的应急避难场所。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级要对各行业、各部门救灾救援力量进行调查摸底,依托公安消防部门,建立地震应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要建立军地联络机制和区域联动机制,为及时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做好充分准备。要加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形成社会基础广泛、协调统一的地震灾害救助力量。要统筹现有救援力量,建立和完善统一指挥、统筹调度的工作机制。同时,要加强对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应急救援队伍实战能力。
明确应急职责。民政部门要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保证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妥善安置;科技、民政部门要开展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组织实施社区地震应急演练;通信部门要加强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建立现代应急通讯系统,解决震后线路中断、基站损坏、通讯阻塞、系统瘫痪等问题,确保紧急情况下的通信联络畅通;卫生部门要加强应急医疗救援、卫生防疫及卫生监督队伍和能力建设,详细编制各医疗单位住院患者的紧急避险和疏散方案,掌握群体性创伤的救治能力状况,做到能够统筹动员、组织和安置伤员的救治工作以及疫病预防控制工作;城建部门要编制市区道路、桥梁、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厂排水管线和路灯抢修预案,并做好各项抢修的物资储备及人员培训和演练;水利部门要做好对冯家山、石头河、王家崖等大中型水库的监测监控,加强堤防工程、水源保护地、供水重点部位、河道隐患点的安全巡查,并做好应急抢险的物资储备;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视,做好危险地带的巡查,有效预防次生灾害的发生;财政部门要将应急处置经费纳入预算,做好地震应急资金保障工作;地震部门要认真做好地震观测资料的报送和分析工作,收集和调查宏微观异常,并定期提供震情活动信息和趋势判断意见,一旦发生地震要及时提出应急响应措施、建议。各县区要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形成应急物品储备网络,同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地震灾害保险相结合的多渠道灾后恢复重建与救助补偿机制。
二、进一步提高我市广大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对防震减灾知识和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危机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以便在应对地震灾害时能够采取恰当、合理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防止因决策不当造成的损失。各县区要坚持每年组织一次有县级领导、乡镇领导参加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有关业务知识的报告会或培训会。
全市各级地震、教育、科技等部门要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建立和完善宣传网络,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科技之春”宣传月和“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大力宣传和普及防震减灾知识。要建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强化阵地式宣传。要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活动,向广大群众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应急避险知识,引导、帮助群众消除恐震心理,增强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各级教育部门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和科普活动中,切实加强地震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各县区要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示范学校。各学校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学生安全素质教育体系,经常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使广大学生能够掌握应急防范措施和应急避险知识,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三、全面促进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发展
防震减灾事业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社会稳定与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当代全球信息化和国际社会一体化使得破坏性地震的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局部的破坏性地震,不仅给当地造成灾难性后果,而且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造成冲击,特别是地震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和社会功能的紊乱与失效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形成对政府和社会职能管理部门的挑战。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生命线工程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各产业链之间的相互关联更加紧密,能源、水利、交通、通信工程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需要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更加安全的保障措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由于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和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1、国内关于防震减灾的研究多停留在自然科学领域,更注重其专业性;关于公益广告的研究多属于人文范畴,多侧重于对广告文本和广告表现的探讨。而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还不为多见。
2、中国5•12地震引起了人们对于生命价值的珍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3、我国利用公益广告进行防震减灾宣传的缺失。公益广告作为信息传播的途径之一,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公益广告应该成为宣传防震减灾信息的重要方式。
4、本论文从信息传播的视角去研究公益广告在防震减灾工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将防震减灾知识的科学性和公益广告所能体现的人文关怀精神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对防灾类公益广告的研究,使地震科学的知识更容易为广大受众接受和理解,以达到普及地震科学知识。
二、防震减灾三大体系的内涵与公益广告宣传的体现点
公益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它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
公益广告的主题具有社会性,其主题内容存在深厚的社会基础,它取材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并运用创意独特、内涵深刻、艺术制作等广告手段用不可更改的方式,鲜明的立场及健康的方法来正确诱导社会公众。公益广告的诉求对象又是最广泛的,它是面向全体社会公众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公益广告拥有最广泛的广告受众。
1、防震减灾三大体系的内涵与公益广告宣传的体现点
(1)地震监测预报体系
①地震监测和速报;②前兆信息的捕捉; ③地震预测预报;④群众性地震动物宏观网络;
⑤建立重点地区防震减灾系统工程。
(2)地震灾害预防体系
①城市建设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②地震灾害预测和评估;③地下隐伏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价;④抗震能力较弱建筑物的加固;⑤村镇要建设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公共设施和住房。
(3)地震紧急救援体系
①破坏性地震预案及相关预案的制定;②生命线应急保障队伍的组建、完善及演练;
③地震应急救灾指挥中心的建设;④地震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建设;
⑤地震应急专项资金、救济物资、药品等储备。
三、公益广告在三大体系中的运用
1、公益广告在三大体系中的创作的原则和特征
思想政治性原则
例如:2009年6月3日,广西贵港市工商局积极组织全市企业、广告经营单位和广告单位参与由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文明委举办的第八届全国优秀公益广告评选活动。参评广告作品涵盖防震减灾、反腐倡廉、讲文明树新风和遵守交通规则等内容。
2、公益广告在在三大体系中的创意程序
查寻资料----阐明焦点(即中心);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严重自然灾害,具有不确定性、瞬时性和次生灾害连发性。我国地域辽阔,地质地形复杂,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地震孕育因素与背景。同样,在预防、减灾的情况各有差异,因此,在进行公益广告设计前,就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详尽查阅资料,围绕该区特点,形成主要焦点主题。
创意构思----形成多种创意观念,并以基本观念为线索,修改各种观念,形成各种方案。
导优求解----评价多种初步方案;确定和执行最优方案。
以xx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为例:
充分利用现场咨询、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平台或媒体,借助展板、横幅、招贴画、小册子、宣传单等各种宣传品,向社会民众有效宣传防震减灾法规知识、地震知识、地震应急、核辐射以及自救互救常识。继续推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争取创建2个以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并申报省地震局验收。在学校建立一年级新生入学防震减灾知识培训工作制度,选择有条件的学校共同建设并向省地震局申报"防震减灾示范学校"。
针对不同群体,组织专家,深入各地,继续开展地震基本知识、抗震设防、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应急避震逃生和自救互救知识等各种培训和讲座。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不一定求全,但要有针对性、实效性。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宣传教育与当地文化有机结合,构建贴近大众,贴近生活的宣传载体。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市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依靠法制、科技及全社会力量,实现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由局部的重点防御拓展到有重点的全面防御,不断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年,市防震减灾工作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市要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市区及各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城区力争综合抗御地震的能力要达到周边同类城区的先进水平。
三、地震灾害防御措施
(一)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逐步在每个县(市、区)建立一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纳入文明社区建设活动中,将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列为“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城乡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二)明确地震重点监视区,实行全面防御。一带是省今后1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防震减灾重点工作区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
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市、区)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有关规定。使区域内的中心城镇在年前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进而推动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完善地震监测台网。保证配套资金按时、足额到位,落实项目建设条件,确保项目按时完成。要改造、完善全市地震台网观测条件,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证我市地震监测台网充分发挥防震减灾效益。
(四)推进“三网一员建设。积极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的三网建设。重点监视防御区要把“三网覆盖到村,并在乡(镇)政府设置兼职防震减灾助理员、观测员,其他县(市、区)三网要覆盖到乡(镇)逐步在全市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五)突出防御重点。充分考虑潜在地震危险性。期间,要完成城区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年以前完成重点监视区县(市)城区的震害预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要在年前完成中心城镇的建筑物抗震性普查工作。要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管理与监督,把抗震设防作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和施工审批的必备内容;对城镇上游或位置重要的大型水库和病险水库、易燃易爆易泄漏有毒有害物质的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及城镇高层建筑、大型超市、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和其他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必须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和查险加固,使其达到抗震设防要求;要高度重视并尽快改变农村民居基本不设防的状况,逐步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通过宣传引导和政策扶持,提高村民的居住安全水平;要认真抓好各级各类危、旧校舍的改造和加固,增强其抗震能力。
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工作,是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把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工作抓紧、抓好。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一)县科技局要进一步抓好“三网一员”建设,加强地震监测工作。一是强化地震宏观观测工作,尽快建立切实有效的地震宏观观测网,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宏观异常信息报送、核实、研判联动机制。各乡镇要依托县科技局,建立一个比较规范的地震宏观观测站,并且做到有人员、有牌子、有制度、有场所、有必要的经费保障。二是加强短临预报研究。加强对地震发生规律的研究。强化震情跟踪,及时捕捉地震活动临时信息,综合分析各类宏微观前兆异常的动态演化,力争在短临预报上有所突破。
(二)县教体局要加快推进全县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工作进程,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县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继续做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专项监督工作,对各中小学校工程进度及存在问题,按月调度,每季度进行督查通报。
县住建局要按照国家农村危房改造计划,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危房改造支持政策,加快危房改造进度。县财政局根据我县危房改造任务,积极申请中央和省、市专项资金,按标准拨付县本级补助资金。重点对危险场地上的住房和D级、C级危房实施改造,逐步解决困难群众的居住安全问题。建立协调机制,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协助指导危房改造户办理相关建设手续,为需要搬迁异地重建改造户协调解决建设用地。严格危房改造档案管理,实行一户一档,对确定改造的危房,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尽早投入使用。
县科技局要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管,确保各类建设工程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一般工程要按照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设抗震设防要求一个档次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逐步建立地震行政许可服务的县乡联动机制,实现抗震设防城乡一体化管理和服务。
(三)消除各类地震隐患,落实各项地震应急措施。县安监局要结合省、市安全生产重点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违法行为。县水利局要对全县水资源抗震能力、设防等级进行全面摸底排查,进行登记造册,对排查发现的隐患,制定治理方案,限期整改。一旦遇险,能迅速应对,排除险情,确保群众安全。县政府应急办要会同县科技局、发改局、安监局、教体局、住建局、水利局、国土局等部门组成地震应急工作检查组,对各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不定期抽查,重点检查中小学校舍安全、农村民居安全、河渠加固、厂企治理等工作。要加大对重点单位关键部门和部位地震应急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措施真正落实到位。
(四)县教体局要健全学校安全教育和演练制度,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疏散能力。要把应急避险知识纳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课程内容,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针对地震、消防等灾害的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利用暑假时间做好对各类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工作。
(五)完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切实强化地震应急处置和保障能力。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不断增强地震应急保障能力。一是积极推进县、乡镇、单位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日常演练,密切协作机制,提升装备水平和协同作战能力。要加强对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的培训指导,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二是做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组织开展地震应急预案演练,切实增强地震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充分利用广场、公园、学校、体育场(馆)以及人防工程等公共设施,建立具有必要功能的应急避难场所,为群众应急避险提供安全保障。四是积极开展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的紧急自动处置技术应用研究,切实提升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的抗震防灾能力。五是尽快完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对乡镇、部门应急指挥系统调查摸底,已具备视频会议联网条件的进行设备联调,实现部门间、现场与指挥中心间音视频互联互通,最大限度的实现应急物资、装备、队伍等信息共享,切实提升地震应急决策指挥和处置能力。六是科技、国土、水利、安监、公安、气象等部门和电视台、移动、联通、电信等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应急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快推进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预警、灾害信息机制和平台,尽快将地震预警、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安全生产等公共突发事件信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及时向社会,使公众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了解各种突发事件信息,有效消除公众疑虑,做好防灾避险工作。加大对网络舆情和坊间传言的关注和甄别力度,充分利用新科技传媒手段,及时澄清地震谣言,维护社会稳定。切实强化重大活动和关键时段的地震安全保障工作。
(六)扎实做好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工作。由县科技局牵头,会同县发改、财政等部门,加快推进我县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的立项实施工作。
世间定格在2008年5月12号下午,伴随着刺耳的警笛,一座座楼厦轰然倒下;一条条街道破裂不堪;一支支军队日夜兼程。人们飞奔着,空中传来一声声悲愤的哀嚎,夹杂着黑灰的尘土飘来浮去,放眼望去,百里之间灰蒙一片,碎砖断垣又何处不见?整个汶川被死亡的气息牢牢地罩住了。
这场8级大地震中,许许多多无辜的人们被砂石无情地掩埋,但也有一些人们顽强地活了下来,他们在无食无水的楼板下与死神抗争几十个小时,难道仅仅在灾难后拼命叫喊就有用吗?我想不是的,那是因为他们在灾难降临时正确躲避,勇敢面对。其实,在遇到灾难时,保存一定的体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这场灾难也提醒我们防灾!减灾!
随着科技的提高,人们甚至可以预测地震到来的时间——古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可以准确预测;现代科学家可以推算出板块相撞的时间等等。其实,观察一些家禽的反应也可以做出判断,通常它们会做出异常的举动,(在没有人为或其它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如癞蛤蟆倾巢出动;鸡狗们会急躁不安,出现“鸡飞狗跳”的现象;地震前半分钟内,电器也会使用不稳定,如电灯泡会一闪一闪地等等。
作为我们中学生,不论是遇到火灾还是地震等灾害,千万不要贪恋财物,可能会让自己付出惨痛的代价。如果遇到有人失足落水,不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千万不要随意救人。曾有过一个孩子不慎掉入河中,另一个想也不想就伸手去拉,谁知一不小心两个都掉入河中的悲惨事例。所以大家一定切记要及时喊大人来救援哦!
初一的我们大概都是14岁左右,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可是有着一些人轻视自己的生命,跳楼自杀,与其说留给父母的是一张巴掌大的“遗书”,还不如说留给父母一生一世抹不去的巨大伤痛。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如果一个个凋零了,天空也不再明亮,地球也会因为它而失去光彩。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有价值的,一定要珍爱生命!哪怕是情况再恶劣!哪怕是体力再虚弱!哪怕是九死一生!也要抓住机会到来的瞬间,可是有人却偏偏恰恰相反。
古代,一个地方发大水,恰巧,那儿的人都会游泳,他们只要游到高处就安全了。谁知,大家都上了岸,却发现平时最会水的还在水中拼命挣扎,因为他身上有好多钱币,大家劝他放弃,钱可以再挣,谁知他翻翻白眼摇摇头,然后咕咚沉下去了。
3、预警现象:预警现象主要包括地面的颤动、建筑物的晃动、强烈而怪异的地声、明亮而恐怖的地光等;
我市位于新构造活动强烈的青藏块体东北缘、北祁连山构造带以及南北地震构造带的复合部位,具备孕育和发生强震的条件,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年来,我市一直处于地震活跃期,被列为全国重点监视防御区,震情形势不容乐观。各社区、辖区各单位要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深刻汲取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教训,牢固树立居安思危、以防为主的思想,切实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区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精神和要求,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宗旨,结合“内紧外松”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树立震情观念,加大监管检查和管理力度,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切实抓好地震预防和应急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工作目标。到年,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警系统、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基本健全,对居民群众的居住情况进行分类,明确方针重点,确立疏散路线和安全地带。每个社区设立1—2处空旷地带作为防震安全地带;建立一支地震应急救援抢险队伍,以街道、社区干部职工者、地震应急志愿者为主的应急队伍体系,加强应急救援能力;采取“三进入”的方式开展宣传活动,利用板报、标语、条幅等多种方式,在社区文化广场、街头、企业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公众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使地震科普工作成效显著提高。
三、全面加强防震减灾3+1工作体系建设
(一)全力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1、全面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作用,配合地震部门开展工程地震、震害预测、震害评估、地震应急等各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及时上报区地震局,进一步提高监测资料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连续性和可靠性。
2、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监测环境。配合地震部门做好辖区内地震监测设施及保护范围的备案工作,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危害、破坏地震台(站)内的地震监测仪器等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
(二)切实提高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
加大对危旧房屋的监管力度。对辖区内危房、险房、旧房及土墙等易发生危险的地区进行摸底排查,并将排查情况登记造册。配合地震部门加强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型场所的监管工作,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三)大力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1、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为切实加强地震应急指挥工作,街道办事处决定成立了由街道主任担任组长,街道分管城管的副主任担任副组长,各社区书记、主任为成员的防震减灾领导小组,为全辖区防震减灾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辖区防震减灾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街道城管办,具体负责健全完善工作管理制度,应急检查、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建设
2、切实加强地震应急预案管理。结合本辖区实际,不断修订完善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活动,配合地震部门做好应急预案的指导检查和备案管理工作,不断增强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快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3、着力推进应急避险场所功能建设和救助保障体系建设。配合地震部门做好应急避险场所配套设施的完善、维护工作,对辖区内现有的应急避险场所兰州大学本部体育场的设施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确保在灾情发生后做到救援有力、救治及时、救助到位。
4、尽快提高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建立一支地震应急救援抢险队伍,以街道、社区干部职工者、地震应急志愿者为主的应急队伍体系,明确各自职责,完善协调机制,强化培训演练工作,切实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四)强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
1、全面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一是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工地“三进”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二是结合“5.12”防震减灾日,在各学校开展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全体师生学习宣传口号,增强师生的防御地震的能力,进行“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学生给家长宣传防震减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广大家长的防震减灾意识。三是争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和地震安全社区,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宣传教育工作整体成效。
2、强化防震减灾法制建设。一是结合防震减灾宣传周等主题活动,深入辖区单位,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实例介绍宣传地震灾害的教训和防震减灾的成功经验。二是召开辖区单位、党员、居民共同参与的,负责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和防震减灾联络员会议。认真学习国家、省市区的防震减灾精神,传达了区地震局防震减灾宣传精神,要求单位要加强领导,责任到人,统一安排,精心部署,逐步健全完善防震减灾监督检查工作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防震减灾工作得到有力落实。
(一)将防震减灾纳入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县区、各部门要把编制防震减灾规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并切实纳入到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基本建设、事业发展、科技进步、重点项目等专项计划中,要充分体现防震减灾工作内容。要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加大对防震减灾事业经费的投入力度。要充分发挥科技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地震科技攻关,增加地震设施手段。对防震减灾工作方面的项目,从立项到经费安排方面要给予倾斜。要大力推进地震监测预测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大力推进实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工程抗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进一步推进工程建设场地抗震和结构抗震技术措施的落实,提升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和应急救助工作水平。
(二)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全市各级地震、教育、科技等部门要制订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市、县区都要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完善宣传网络,加强阵地式宣传。要进一步加大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法制观念和意识。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即将实施。各县区要以“5·12”国家防灾减灾日、科技之春宣传月、唐山地震纪念日等为契机,大力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科普知识和防震避险知识教育。要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纳入文明社区活动和新农村建设中,作为“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报告会、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录音录像、张贴标语等形式,对包括农村在内的广大群众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应急避险知识,引导、帮助群众消除恐震心理,增强社会民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全市各级教育部门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课外读物和科普活动中,每个县区要建立一所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示范学校,并逐步推广。各级学校也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学生安全素质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使广大学生能够掌握应急防范措施和应急避险知识,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要加强新闻媒体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广播等媒体平台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三)不断强化防震减灾执法工作。要按照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与监督,加强抗震设防的执法检查;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加大防震减灾相关法规、规章的贯彻执行力度,强化执法队伍,健全执法机构,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机构,完善工作体系,坚持经常性研究防震减灾工作的会议制度,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明确各自防震减灾工作的职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加强目标考核,把防震减灾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市、县区地震行政管理机构,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配备专业人员,明确职责。依据省地震局重新确定的省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我市汉台、宁强、略阳、勉县、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八县区要重点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有条件的县区在下一步政府机构改革时研究单设,条件暂不成熟的可与科技等有关部门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配备3-5名专兼职工作人员,确保“有牌子、有职能、有人员、有经费”。同时,各乡镇要确定一名防震减灾助理员,负责落实基层防震减灾日常工作,抓好“三网一员”建设,巩固群测群防工作基础。各县区、乡镇组织机构和人员落实情况要在6月底前分别报市地震局备案。要加强对地震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市、县区地震工作队伍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防震减灾综合工作能力。
二、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测,积极做好群测群防工作
地震监测预测是整个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要努力探索和揭示地震发生发展的规律,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的能力。
(一)继续严密监视震情变化。各县区、各部门要加强对全市地震地质环境、地震地质构造及其活动规律和地震预警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震情短临跟踪工作方案,完善震情跟踪工作措施,坚持重大异常速报制度,及时做好资料分析,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提高震情分析会商水平,确保各类地震监测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地震监测资料质量可靠,地震信息及时传递。要规范地震信息行为,积极探索逐步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和重点危险区判定信息的渠道,使群众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地震危险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二)努力加快台网改造建设步伐。要按照“全省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前兆台网合理布设、基本实现地震烈度速报”的目标,将监测台网建设纳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加强省、市、县区的沟通,统筹安排经费,进一步加密测震、强震、前兆台网密度,新增监测手段;加快实施**GPS监测项目;开展陕南地区跨断层流动监测。今明两年我市要建设完成12个强震观测台,7个测震台,5个A+级GPS测点,4个形变台,8个跨断层一级水准观测点,3个断层流体观测台,到20**年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区要建至少2个断层观测台,其他县至少应建1个断层观测台。要健全地震信息网络,建成市级区域台网中心和地震速报平台,以市地震信息节点为平台,建立全市防震减灾虚拟网络,实现与各县区及周边地震联防区、协防区的地震监测信息共享,确保信息传递快速、准确。要不断引进新的观测技术和方法,逐步形成空间、地表、地下相结合,覆盖全市、与周边地区互相联网的立体观测系统,不断提升我市地震监测能力。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
(三)全面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积极推进以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技宣传网、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为主要内容的“三网一员”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地下水、气体、动植物等地震宏观异常观察,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群测群防投入力度,稳定群测群防工作队伍。要以地震宏观监测技能和科普知识宣传能力为重点,加强对群测群防人员的培训,使其成为基层地震工作的重要力量,巩固防震减灾宣传的前沿阵地。
三、着力抓好地震灾害防御,依法加强抗震设防工作
地震灾害防御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地震灾害损失主要是由建(构)筑物的倒塌破坏造成的。当前我市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普遍不高,汶川地震造成大量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学校医院、村镇房屋毁坏。为确保建筑物的防震安全,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行政监督,加强建筑物场地抗震和结构抗震的行政审核把关和技术管理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科学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一般建设工程必须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国家批准的地震小区划确定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生命线等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据此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程序,为勘察设计单位进行建设工程选址和抗震设计提供必要的设防依据。有关建设工程的强制性标准,应当与抗震设防要求相衔接。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执行各项建设工程管理制度,确保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质量。
(二)切实做好恢复重建抗震设防技术服务。市县人民政府在制订本地经济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危险。重视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评价和地震小区划等地震基础性探测工作。配合省上尽快组织实施汉中地震活断层探测项目和小区划项目,详细排查具体的地震地质环境,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提出抗震设防要求,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基本建设提供依据。认真加快全市灾区恢复重建项目的实施,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做好防震减灾技术服务,开展恢复重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检查,使恢复重建项目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从根本上消除灾害隐患。要组织开展县级以上城市的建筑物抗震性能鉴定工作,对达不到设防标准的要统一规划,逐步予以加固改造。对存在地震安全隐患的病险水库及能源、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设施,要按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改造,消除隐患。加强对地震可能引起的滑坡、水库、溃坝、堰塞湖等次生灾害的防御。继续推进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工作,建立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指标体系,各县区至少建设1个城市地震安全示范区。
(三)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要高度重视并尽快改变农村民居不设防的状况,提高农村民居的地震安全水平。各县区要新建1—2个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点,发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把知识普及到乡(镇)、村及农户,做到家喻户晓,使广大农民把建设地震安全民居变为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自觉行动。建设、地震部门要组织力量,及时提供抗震性能比较好的民居设计图和模型,建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技术服务体系,为建设地震安全民居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鉴于我市乡镇机构设置情况,村镇成片建设的抗震设防工作由建设、地震工作部门协同分工把关;农村零散农户建房的抗震设防工作由镇政府牵头,土地、建设、地震部门参与,采用“会商制”,共同抓好。发展改革、民政、扶贫等部门在新农村建设、扶贫搬迁、移民搬迁和推进安全民居工程中,将地震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中,扶持、引导农民建设地震安全民居。
四、不断提高地震应急能力,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
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危机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努力实现从被动救灾到主动减灾的转变。
(一)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分级编制、分级管理的原则,尽快修订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层级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相互补充、协调一致的地震应急体系。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开展演练,检验反应能力,使地震应急预案更加科学、实用,增强可操作性。要完善措施,建立地震快速评估基础数据更新机制,推进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建设。要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市上力争20**年建成1个市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县各建成1个县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
(二)切实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平灾结合、物尽其用”的原则,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各县区在规划建设或改扩建广场、公园绿地、体育场所、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时,根据人口密度和分布实际,应充分考虑紧急疏散和安置受灾民众的需求。**期间,受汶川地震影响灾情较重的**县要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各建1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市上将在2009年底前建设完成桥北广场应急避难场所的基础上,再建2处避难场所。“**”期间,其它每个县城的应急避难场所至少要能满足30%城镇人口应急避险需求。
地处渭河强震带的南段,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有着发生中强破坏性地震的历史和地质构造背景。
近年来,我市坚持防震减灾与经济建设工作一起抓,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防震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地震短临预报水平低;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要求还没有完全落实;农村及“城中村”民居基本无抗震设防,城市综合防御能力亟待提高;地震应急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地震工作机构急需完善、防震减灾工作经费投入不足;群测群防工作尚需进一步探索和加强;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还较淡薄,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仍需加强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各区县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决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常备不懈,认真扎实地做好防震减灾的各项工作。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面做好综合防御工作
(一)搞好城市地震小区划工作。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和浐灞河生态区四区管委会要按照我市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的要求,积极筹备资金开展工作,并于年前完成相应的地震小区划工作,为抗震设防提供基础资料。
(二)建立健全机构组织,确保防震减灾事业经费。各区县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防震减灾要求相适应的资金投入机制,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认真贯彻市政发59号、市政发68号和市政发48号等文件精神,落实好防震减灾事业经费,确保地震监测、预防、宣传、救助和科研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并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逐年予以增加。新城、碑林、莲湖、雁塔、阎良等5个区要尽快增加防震减灾人员编制,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
(三)全面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和预报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对震情的综合分析判断与跟踪,努力捕捉前兆信息,完善震情会商制度,有重点、有针对性、科学有效地强化震情监视和短临跟踪工作,提高分析预报水平,加强对新资料、新技术的研究和运用,不断提高地震预报的科技含量,夯实防御基础。市黑河工程管理局要在年前完成其余4个测震子台建设,组成黑河水库微震测震系统。
(四)完善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地震部门要切实加强群测群防工作。按照中国地震局《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大纲》的要求,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新思路,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抓紧制定本地区的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方案,积极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置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经费投入渠道,制定观测员岗位津贴及通讯补贴发放标准,稳定群测群防工作队伍。
(五)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监测环境保护工作。市公安、国土资源、建设、规划、地震等部门要按照《地震监测管理条例》的要求,认真做好地震监测设施和监测环境的保护工作。
(六)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工作。要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管理和监督,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依法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市地震、发改委、规划、建设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与职责,相互配合,确保市抗震设防管理审批职能落到实处,要把抗震设防要求列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和施工审批及竣工验收的必备内容。各区县要加强对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检查,依法行政,从源头上加大对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力度。
(七)确保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以及大中型水库(含水电站),未做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单位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不符合标准的,要进行抗震加固。对年以前建设工程抗震性能普查成果要综合应用,对年以后新建的建(构)筑物抗震性能情况,由市建委商市地震局提出意见。地铁项目应建立地震紧急自动处置系统。
(八)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各级建设、地震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农村建房抗震管理,制定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农村建房审批管理之中。各区、县政府要积极推进和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要把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的建设与本地区移民、扶贫、“城中村”改造等有机结合起来,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纳入总体规划,共同推进。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建立农村防震抗震技术服务网络,大力推广抗震技术的应用,逐步改变农村民居基本不设防的状况。
(九)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建立和完善宣传教育网络,年前完成我市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每个区县要建立一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每个乡镇(街道)设立一名宣传员。按照“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原则,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活动,因地制宜地强化防震减灾宣传。要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纳入文明社区活动中,并作为“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
(十)进一步做好地震应急工作。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响应、条块结合和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建立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机制,落实以事发地政府为主、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协调配合的地震应急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及时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明确应急工作程序和职责,落实应急检查制度,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练,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临震不乱、决策科学、反应迅速、处置有力。
(十一)搞好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各区县按照我市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要求,安排落实资金,积极开展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年前,每个区县至少建设一处标志醒目、应急避险设施相对齐全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一支社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志愿者队伍,进行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知识培训,以提高对地震及有关灾害实施有效救援的能力。
我国的村镇建设由于所处自然环境条件及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是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一般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都没有正规的设计和规范的施工,大多抗震性能未予考虑。
历次地震害证明,地震时大量人员伤亡集中在农村地区,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乡村建设时的布局预防措施不到位,未考虑抗震基本要求。因此,本着减轻地震灾害的目标,同时考虑到国力有限的实情,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提出恰当的抗震设防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此前,笔者曾就农村小城镇建设先后本县各乡镇进行调研,结合房屋工程工程抗震管理的实践,笔者认为,搞好农村村镇建设抗震防灾作的关键,是抓好村镇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村镇建构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按照抗震设计施工的一程质量。
一、编制好村镇建设的抗震防灾规划是抵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一环
农村村镇建设抗震防灾规划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本区的抗震设防烈度。
第二,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区划出对抗震有利和不利的区域范围,不同地区适宜于建设的结构类型、建筑层数和不应进行工程建设的地域范围根据地震地质、地形地貌和各种环境因素划分出可能出现的滑坡、震陷、液化、水串等不利地段。
第三,避震疏散规划。按地震小区划给出的地震动工程参数,降低乡镇易损建筑组成部分,并考虑设置有足够抗震能力的可用于地震避难的场所。
第四,防止次生灾害规划。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工厂应远离村镇居民点,制定有毒物品、危险物品的安全化具体措施。
第五,制定村镇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规划,尽量做到生命线工程抗震化。
二、村镇建筑的抗震设计是实践规划目标的必要条件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一条之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度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就是说,该区域的基础设施、中小学校舍、乡镇企业工程乃至村镇木石结构房屋,都要进行抗震设计。
村镇建设的公共建筑、基础设施、中小学校舍、乡镇企业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应由持有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或专项资质证书单位承担。对三层以下的民用住宅、村镇生土房屋、木结构及石结构房屋,也要依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
因地制宜,选择抗震性能良好的结构型式。农村建筑的结构形式往往是根据当地的建筑材料,采用木骨架、生土墙、砖墙柱、石墙等承重形式。在农房震害调查中美明,纵横墙咬砌的砖墙承重房屋,抗震性能优于石墙、土坯墙。因此,新建村镇房屋就优先采用砖墙承重房屋。尽量均匀的设置一些横墙,且与纵墙错缝咬茬砌筑,在墙体转角处适当加一些钢筋,均能有效地提高房屋抗震能力。
三、保证建筑物的施工质量,使其具备必要的耐震能力是提高建筑物结构抗震性的关键
除村镇建设的公共建筑、基础设施、中小学校舍、乡镇企业工程和三层及以上的民用住宅必须由持有相应资质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外,三层以下的民用住宅、村镇生土房屋、木结构及石结构房屋的施工也必须保证施工质量。此类房屋的施工要考虑如下要点:
第一,在砌筑砖墙和石墙时要砂浆饱满,砌筑砂浆等级不低于,砌石要卧砌,尽可能多地搭接砌筑。
第二,砌体中设置的构造柱、圈梁及其它各类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构造柱的混凝土浇灌可以分段进行,每段高度不宜大于1米,或每层分二次浇灌在新老混凝土接搓处,须先用水冲洗、润湿,再铺一厘米厚的水泥砂浆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掉石子方可继续浇灌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