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经济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2 16:50: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技术创新经济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技术创新经济学

篇(1)

1.1教学人文环境

教学人文环境是学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观念、管理机制、人际关系以及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的素质素养等。这些因素主要涉及到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传统)、优良的校风班风、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等。

1.2教学物质环境

教学物质环境包括校园的占地面积、布局结构、花草树木.乃至校园的空气、噪声、光线。还有校舍建筑(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宿舍、食堂、体育馆,等等)、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以及其他一切有形教学设施。在教学环境的诸多因素中,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人文环境.也就是人的因素要大于物质因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教学环境的重点也是教学环境建设中的重点

2基于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近几年来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的现代化教学环境的主要特点是:

2.1知识内容增大,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当今的社会成了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新知识产生,也有大量的知识被淘汰或过爵知识速膨和更新速度的加快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教育终身和教霄国际化的呼声愈响愈烈。

2.2教学人际关系复杂化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比如:多媒体教室使师生交流减少.网络技术使学生交流领域变大,交流形式多样。先进的交流方式也使教学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

2.3教学媒体、形式丰富.对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依赖性增大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崭新的思路和手段。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大量运用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对它们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

2.4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种教学硬件设施的提高.但是在现阶段各类院校的软件建设尤其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许多学校有了先进的教学平台.却不知道应该给学生讲什么、看什么。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已经是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

2.5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信息交互的智能化

计算机网络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便捷、可靠的条件。教、学员之间缩短了时空距离。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交流。不仅如此,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交互过程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获取信息,展开合作与交流。

3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

3.1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建设的理论基础

3.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是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与突破。它在教学领域带来了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根本性变革:学习具有自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学习者不再是外界刺激的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不仅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且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对象H: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手段.而且是学习者的认知工具。用建构主义指导教学环境建设.能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使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3.1.2E一1earning的学习理论

所谓E—Learning.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Pc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离不开由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这些学习资源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一方面.这些资源可以为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同时使用,没有任何限制:另一方面,所有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资源加入到网络资源库中,供大家共享。

3.1.3BlendingLearning(BlendedLearning)学习理论

“所谓Blending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句其实,BlendingLearning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概念,何教授把它称为“旧瓶装新酒”,也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这一概念的重新提出,对教育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3.2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建设

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加强对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

良好的学校人文环境建设是一切重点中的重点。一个学校的优良传统和风气会影响几批甚至几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管是传统教学环境下还是在全新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校的人文环境都会对人的思维、认知甚至伦理道德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3.2.2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网络、多媒体与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备了充分的技术条件.高等院校本身所具备的良好的网络设施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基础设施的支持。通过这种课程的整合.能够大大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3.2.3加强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

主要表现在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校园网、教育城域网、各级资源中心、小区教育宽带网等的硬件建设:良好的硬件环境是实现信息化的重要保证。判断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成败.不能以资金投入的多少和设备的好坏为标准.归根结底还是看应用.看使用者应用的程度以及应用背后所支撑的教育理念

3.2.4加强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建设与使用

软件资源建设表现在各种应用软件平台建设.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及优秀教学案例、电子教案、题库、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的积累和建设。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的建设,不应该追求资源的数据量和多媒体的形式.不应该只是书本内容的简单翻版.而应该尽可能积累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的资源.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达到最恰当和最优化。

3.2.5加强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

篇(2)

1.思想上的创新,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注意引导教师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技能;其次改变学生只以老师作为唯一的知识来源,认识新的知识源,实现多媒体的知识网。

2.教学模式的创新。(1)改变教师“三尺讲台”的模式;(2)改变以往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端坐在下面静听,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形式。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合理配合,教师――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特点,编制递进式的“学案”。学生――借助“学案”、借助教材,通过“自学―借助教材、学习媒体”完成学习任务;(3)每个学生在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教学的提升。

3.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式,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的创新

1.设置情境

在“设置情境”中,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数学中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动态化,给学生以充分的视听感受。但是仅有趣味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启发性,必须能够引导孩子们积极地思考,寓教于乐。

2.展示提升

本环节是一节课的主干部分。我们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单凭板书是很难做到的。利用多媒体可以形象地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性地掌握知识,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可以在有限的40分钟内最大限度地学习知识。

3.自主探究

篇(3)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的重大举措。高职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支有生力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在当前,高职院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既是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和技术革新能力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改革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方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理念推动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积极培育创新理念,拓宽创新人才成长空间。一是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学校积极开展创新作品进展览、进工业中心、进大学生科技园的“三进活动”;开展创新理念融入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节、黄炎培大讲堂及青年大讲堂的“四融入活动”。同时,注重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分类别按需求设计不同教育活动。二是成立精英人才学校,设立创新后备人才库。打破班级、年级、专业等学生常规建制,按照科学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原则,开设创新精英班。对于重点培养的创新对象和创新团队,量身定做个性化培养方案,提供专项资金、专家指导及专业实验实训场所。目前,通过精英人才学校培养的创新先进典型每年不少于50人,在全校形成了较好的示范引领效应。三是开展创新竞赛,检验学生创新成果。学校通过校内选拔、推荐和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设想和创意变为成品或模型;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新实践成果送到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发明杯”、“挑战杯”等创新大赛现场。各二级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纷纷设立创新赛事。学校还设立了百万元的学生创新项目奖学金、竞赛扶持基金和科创成果奖励基金。

全力搭建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良创业环境。一是依托创业模拟平台、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和校外创业实践基地,搭建了四位一体、全程系统开放的创业实践平台。大学生创业园全真环境、全真管理、全程扶持的特c,为创业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创业条件。在大学科技园的基础上,与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园、南京大学创业园等建立合作关系,并在近300家企业建立创业见习基地,搭建创业转化平台,为学生成功创业提供有效帮助。二是针对学生创业的不同阶段建立了相应的服务场所,实现一体化服务。依托学校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咨询和创业项目的网络模拟运行;在大学生创业园苗圃基地建立创业一站式服务大厅,为学生提供创业政策咨询、技能培训、项目推介等服务;依托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包含“六个子系统”,即公共技术服务系统、电子商务服务系统、政务信息服务系统、企业信息化服务系统、人才培训系统、就业创业支撑系统。全方位、全过程、互动式的创业教育模式,为学生搭建了“模拟―苗圃―孵化―转化”四位一体的创业实践平台,形成了学生发展、品牌引领、企业盈利、园区兴旺的多赢局面。

篇(4)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变得主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创设教学情境毕竟只是教学手段,不是目的,如果把手段当做目的来追求,往往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通常有以下三个问题:

1.牵强的情境

【例1】“变!变!变!”―横幅广告管理器的使用

师:老师给学生表演一个橡皮筋魔术。

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师:这个魔术老师下次再教给你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个如变魔术一样的网页banner,欣赏横幅广告“变”了的网页。

评:魔术情境是激发出了很高的学生兴趣,但这并不等于学习兴趣,因为学生的兴趣点并不在学习内容上,而在于魔术解密上。看似魔术和横幅广告都有“变”这个特点,但实际上魔术的变不仅转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大,有点牵强,貌合神离。

2.泛滥的情境

【例2】《信息及其特征》

师:在了解了信息的概念之后,信息有哪些特征呢?

师:教师通过7个情境分别来解释8个特征,如学生对“日本向伊拉克派兵”这条新闻有不同理解说明信息的不完全性,“传话游戏”说明信息的传递性,“观看欺骗人眼的图”说明信息的真伪性,“兰德公司向美国卖情报”说明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

评:所举情境虽能说明信息的特征,但太多毫无关联的情景创设会使得知识点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

3.不科学的情境

【例3】虚拟现实初探

师:欣赏几幅优美的校园景色图,再展示利用这几幅图制作的两个全景图作品《校园》《河边》。同学们对比一下,两个全景图与前面几个单幅景色图相比,有什么效果?

生:逼真,视角宽。

师:一组静态的照片经过加工后,就成了让人身临其境的现实场景,这就是虚拟现实带给我们的奇妙之处。(引出本课主题―虚拟现实)

评:全景图像实际上是空间中一个视点对周围环境的360o的视图。它可以理解为以节点为中心的具有一定高度的圆柱形的平面,平面外部的景物投影在这个平面上,即为全景图像。用户可以在全景图像中360o的范围内任意切换视线,也可以在一个视线上改变视角,来取得接近或远离的效果。而本例中展示校园与河边的全景图却不具备360o范围内任意切换视线,这明显是一个不科学的情境,会让学生对于理解“虚拟现实”这个学习内容产生错误的理解。

二、信息技术情境创设的原则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进行情境教学,且情境创设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与后继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一定要选择典型的教学内容,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进行情境创设,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确保教学的流畅性和高效率。

2.系统性原则

在一节课中,并不是情境的设计与运用越多越好,太多的情境设计会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情境创设不应只求数量,而更应注重质量。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可能包含多个知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情境,让这个情境能够贯穿整个课堂,使整堂课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不仅使得整个课堂能围绕这个情境展开,还使得教学任务得以轻松完成。

3.科学性原则

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建立在正确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科学地围绕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情境,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课堂知识的错误理解,教学目标将难以实现。

4.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出发,把情境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思维,为进一步探索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这样创设的情境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5.指导性原则

情境学习主张学习与社会的联系,学习在真实情境中的发生,同时也意味着学习可能会受到真实情境的负面影响。例如,当学生沉浸在互联网的学习中时,学生可能出现学习迷航甚至网络痴迷等问题,因此,情境学习的实施需要有不同于传统教学情境的教师指导。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情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时准备一些相关资料来指导学生克服影响。

三、信息技术课程中情境创设常见方法

教学情境一定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系统、科学地进行创设,重视在情境中获得体验,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信息技术课程中情境创设常见方法有:

1.创设故事情境,调动学生兴趣

学生兴趣的高低对于后续的学习非常重要,在有趣的故事中融入知识点是一个既能提高学生积极性又能将其关注的重点放在所学知识上的好方法。

【例4】高中信息技术课第一节课《无所不在的信息》

师:有这样一个广告―一个酷男骑着摩托车在美国西部的大马路上飞驰,突然摩托车坏了,这时他掏出摩托罗拉手机向别人求救,不一会,一个农民赶了一辆骡车一声不吭地把他救走了,这时话外音传来,“摩托再好也要骡拉,摩托罗拉,随时随地传递信息”。

师:是什么使这个男子脱离了困境?(答案是信息,本节课重点)

通过有趣的故事和精心设计好的问题使得这节课的开头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还引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故事”选取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来确定,不能抛开教学目标单纯为了“吸引学生”而讲故事。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良好的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寻根究底。

【例5】网页的实质―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

师:给学生展示一个有上下滚动字幕的网页,左右滚动的字幕我们都已经会做了,请问如何做上下滚动的字幕?

生: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可是在动手后发现现有的方法实现不了,他们会产生很大的好奇心,这时教师再给学生看一下制作好的上下滚动的字幕属性(如图1所示),学生会发现,方向左右都没选,这时他们的好奇心达到最高点,非常想搞清楚其中的原因。

师:大家试试先在“普通”视图下制作一个从左向右运动的字幕,选中字幕后打开“html”视图方式,在“html”视图下选中的一段代码有什么特点?

学生会发现,选中的代码中有他们熟悉的单词direction(方向)和right(右边)(如图2所示),这时教师适时地提示学生,修改一下方向会出现什么效果。

学生开始探究,尝试后发现通过修改代码可以改变字幕滚动的方向,这样上下滚动也就可以实现了。学生这时不仅兴趣高涨而且有成功的喜悦。但是他们也有疑问,这些代码到底是什么呢?这时教师再提出html的概念,学生带着问题听教师的讲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也利于教与学的互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3.添加科学史情境,培养学生科学的质疑精神

在20世纪初,西方一些高校的自然学科教授在向学生讲授相关的专业知识时,为了增强趣味性总是愿意略微提一下这门学科的历史,正是这些历史故事使教学变得更有趣味。在教学中加入科学史教育除了趣味性外,还有诸多好处。首先,科学史可以诱发学生对神奇的科学世界的向往,提高对科学的热爱程度;其次,科学史包括大量的科学方法和创新、丰富的科学精神和品质、严密的逻辑和推理等,这些正是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6】初识人工智能

师:介绍人工智能概念和判断机器是否具有人工智能的图灵测试。

师:图灵测试―人通过特殊的方式,在不知情的条件下,和机器进行问答,如果在相当长时间内,分辨不出与他交流的对象是人还是机器,那么,就可以认为这台机器是有思维的。

师:思考图灵测试是否能验证机器具有思维。

生:与在线机器人聊天,感受人工智能。思考老师问题。

生:讨论图灵测试的可行性,少部分同学认为图灵测试存在缺陷。

师:请两位同学演绎塞尔的“中文屋子”实验(中文屋子―一个名叫丹玛的人被关在一间只有一个窗户的屋子里,她只懂英文,不懂中文,而看守她的人则只懂中文,不懂英文。丹玛面前有一张桌子和各式各样的纸条,以及一本英文写的规则书,规则书告诉她如何为中文字符配对。如看守递进的纸条上写有“甲”时,她应当送出“乙”。对于丹玛来说,“甲”和“乙”都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图形,而对于看守,“甲”与“乙”都有其自身的含义,并且对于从窗口递进的问题,丹玛都已经将答案递出。因此,看守认为屋子里的丹玛是懂中文的,而丹玛则对中文一无所知,她所做的只不过是按照规则书进行图形匹配而已。)

生:感受以上实验,发现图灵测试的可行性值得探究。

师:介绍塞尔的“中文屋子”实验―1980年,当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提出的著名的中文屋子假想实验,用以回应图灵测试。

生: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辩论图灵测试验证机器是否具有思维的可行性。

4.创设任务驱动情境,让学生动手

任务驱动教学的展开,起始于有效任务情境的设计。有了任务情境的烘托,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任务,使学生明确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及任务所包含的教学目标。

【例7】视频的加工―穿越时空

师:欣赏成龙、邓丽君的MTV《我只在乎你》,介绍MTV制作于2002年。

生:细心的学生会发现,邓丽君于1995年逝世,MTV中出现成龙和邓丽君的画面不属于一个时代。

师:为了纪念这位歌后邓丽君,制作人黄名伟以特别的视频编辑技术,让邓丽君的好友成龙能和怀念的故人共同合唱《我只在乎你》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以弥补成龙无法在邓丽君生前与她合唱的遗憾。我们也可以利用视频编辑技术感受一下时空穿越――制作本校的视频短片,以学校的过去和现在来展示学校的日新月异的发展。

总之,教学活动是在一定情境氛围中的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创设新颖、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我们要在遵循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指导性这四个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故事情境,调动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创设科学史情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设任务驱动情境,让学生动起手来,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点燃思考的火花,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变得积极,学习效果自然能得到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J].教育技术通讯,2006

[3] 高文.情境学习的关键特征及其对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97

[4] 李翠白.西方情境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6,9

篇(5)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需要大量的能源。但是对各种能源的消耗中,占较高比重的就是煤炭,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是后者的3-4倍,这并不符合发展低碳经济的主题。如果要将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解决,就必须降低煤炭的消耗量。

2.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目前,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很大,它们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巨大的能源消耗,而第三产业虽然具有少污染、低耗能的优点,其发展却十分落后,这局导致了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然而我国的发展需要工业化的推动,这样就注定国民经济中工业会在很长时间内占主导地位,而且调整产业结构也很困难,导致低碳经济发展不顺畅。

3.没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

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技术创新,但这方面我国的实习相对薄弱,因此为了鼓励其发展,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首先,要投入足够的资金,不能只依靠国家的政策贷款与临时拨款,或者国际上相关机构的捐款或贷款等,这样的机制并不稳定。其次,要获取金融机构对该项目的支持,唯有资金需求得到满足,才能更好的研发低碳技术。另外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并保证其贯彻实施。

二、促进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的财政政策

1.加快新能源开发,优化考虑能源利用

近几年,我国提高了相关方面的技术水平,开发了很多新的能源,并致力于发展可再生能源。例如,我国大规模的太阳能产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风力发电设备也有大幅度增加,海洋能、氢能、地热能等新的能源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最后,我国在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使低碳经济的发展得到促进。

2.健全财政投入政策,落实补贴政策运用

使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有效而直接的方法就是对财政投入政策进行健全,投入足够的财政预算资金。在安排财政预算时要对发展低碳产业、研发低碳技术、开发清洁能源等给予足够重视,使投入的资金多远而稳定,提供资金使其发展有所保障。财政补贴政策,对一些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生产企业给予补偿;将贷款贴息给予综合利用废物、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清洁生产之类的项目;将补贴优惠在折旧政策、还贷条件与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低碳产业、污染治理等项目。鼓励新技术的开发与能源的节约。在发展低碳经济时企业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必须给予其足够的财税支持。对财税奖罚政策进行健全,促进低碳经济在企业中的发展。对于研发低碳技术、使用环保设备的企业可以减免税额。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增加其税额。

3.完善相应激励制度,调整环境税收政策

我国应使现行税制更加健全,对税收政策进行调整,加快新的环保税种,例如碳税、环境税等的研究进度,使有偿使用环境资源得到保证。在市场中引入各种能源,以市场的供求关系与价格规律为依据对资源价格进行调整,使环境成本更准确的被价格市场所反映,能源价格体系更加完善。为了对财力不足的地方政府进行弥补,要加大力度进行一般性转移支付,使其基本职能得到满足;中央也要更加支持节能减排在地方的实施,建立专项资金等;采用转移支付的方式支持和鼓励落后产能在经济落后的地区被淘汰等。政府加大力度支持环保节能产品,对绿色采购制度进行完善。

篇(6)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创新性原则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我们教学的首要目的和任务。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说在传统应试教育体系中重视和实施得不够,而环境艺术设计这一专业又是非常强调创新性的。这就要求我们改变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只重理论灌输和单纯绘图技术的传统观念,真正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落实到专业教学工作之中。

二、综合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培养探索

(一)首先明确作为学生在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几大知识点:1、设计程序和设计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首先设计程序是设计得以实现的保证,设计程序是否科学对方案的实现和完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学生往往迷信电脑软件的功能,做方案直接就使用CAD绘制平面布局,大家都知道,在方案从无到有,从粗糙到修改直至完善是一个很曲折的过程,运用手绘绘制草图方便快捷,而电脑大家都知道任何一条线条的出现都需要操作命令来执行,其效果模式化严重,创新效果可想而知。其次,教师在教学内容和设计方法的不断更新上还需要与时俱进,学习国内外优秀的设计基本理论,掌握国内外前沿设计趋势,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并且保证先进的设计方法在后续的每一次的设计实训项目的实践中都能够反复应用、体会和拓展。2、设计思维表现工具的掌握,即手绘表现技法和电脑效果图。现在学生在手绘技法和电脑图的重视中往往一边倒的情况,要么重手绘,要么重电脑。据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与建设部原勘察设计司2000年对全国室内设计市场的调研,当时全国的室内设计师有20多万人,虽然近年来没有公布从业者数据,不过已经十三年过去,这个人数预计不少于40万,并且人数仍在逐年增加。学生在就业压力之下,为了短期之内就能找到工作,选择电脑图表现的往往占多数,对于此,教师应该强调二者缺一不可,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过程就是将想象语言表达的设计要求表现为视觉空间形象的过程。手绘技法是设计师做设计过程中,快速的捕捉并表达出来的一种手段,是设计师个人艺术及设计修养的体现。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是也是通过设计要求的解释来进行范畴重组的思维过程,这是一种限定或修饰附加的过程,并通过草图推进等形式对其解释的外在化形式加以探寻,以最终以某种有形物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3、眼界的提高,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识图、读图、辨图的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胜任各种从简单到复杂项目设计的有创新意识的设计师,而不是简单照抄照搬、“人云亦云”的复制者,真正的设计师应该具有独立的创新思维、具备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是大学教育的本质内涵,最简单的关于设计的定义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通常指有目标和计划的创作行为活动,在艺术、建筑、工程及产品开发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活动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行为活动过程。要想创新,必须要有一定量的积累,这个积累即是大量的读图、识图、辩图。很多学生对于作品没有基本的鉴别能力,这个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这个过程是一个量的积累,只有能很客观的评判出一套作品的优缺才能将个人的审美情趣定位在高水平设计要求上。4、了解并掌握必要的施工工艺和材料知识。作为一名室内设计师如果不懂工艺,不认识材料,就完全等同于“盲人摸象”、“纸上谈兵”。设计方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及是在施工现场将设计实施出来,设计方案在纸面上看再完美,在施工现场实际的施工技术实现不了或是浪费材料造成预算的增加等都是不可取的。经常听到没有多少经验的设计师抱怨自己的“好设计”被施工人员和甲方改的乱七八糟。随着时代的发展,施工工艺和新材料总是在随时更新,都在朝着“更环保、更经济、更美观”的方向发展着,作为一名未来的设计师,及时更新自己大脑的资料库是必须的。

(二)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多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调研。做设计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解决问题则必须要运用恰当的方法,但在这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了解问题,了解同类问题的现状和历史。这就需要教师带队实地考察,比如在每开一门新课时都鼓励学生亲身体验空间、场所,观察空间的形态和风格、饰品的衬托、灯光对于场所氛围的营造、材料的质感、肌理等细致的表达等。针对我们综合类院校学生的特点,教师只有多做、多说,将问题点透、说明,学生才会理解。

(三)积极开展模拟设计公司的工作室实训课程。学生在安逸的校园学习,惰性极强,课堂上讲课走神,做课题训练中磨洋工等现象恐怕存在大部分高校的课堂中。对此,我们可以适时的将设计公司工作模式引入到课堂上。“工作室”模式最早产生于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将传统的手工作坊应用到课堂之中[3]。比如我们可以将课桌椅按照人员分组的情况进行重新组合,每组都是一个项目小组,组员轮流负责当项目负责人,负责进行项目的组织、执行、汇报和总结等,教师作为“设计部经理”,对各组方案在开始和过程中多次组织公开评判、讲解、并提出修改意见,并鼓励组与组之间互相提出意见和观点,并最终选出公认的优胜组。此方法在作者本人的课堂上经过多次应用,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学生优秀作品的展览和收藏落到实处。在学生学习期间,学生花费大量精力、财力、物力等完成的作品正常来说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专业应该制定一份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留校作品的标准、留校作品的存储、留校作品的更新等,鼓励学生认真完成每一次的作品,尽力做到最好。

篇(7)

在我国,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数学都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必修科目,对于学生数学的重要性无需多说,而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数学一直都是一门十分头疼的科目。我认为对于数学的学习能力要从小培养,首先要将学生引进数学的大门,如果学生一直在门外徘徊,对数学不感兴趣,没有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那么再努力刻苦也是徒劳。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充分进入学习状态,感受数学情境,寓教于乐。

一、什么是教学情境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境”是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卫生、绿化以及教师的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众所周知,国外学校十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他们会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扮演,去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最终得出答案,这不仅仅解决了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老师在课堂上设置的教学情境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生活性,学习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需要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发散到生活中去,能够在生活中找到书本知识的体现,这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2)趣味性,或者称之为形象性,只有当老师创设的情景形象生动了,这个情景才具有趣味性,而只有情景具有趣味性,学生才能融进这个情境,跟着老师的思维去想象,去思考,去联想;(3)学科性,教学情境一定要与所属学科息息相关,要有学科特色,与自己的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最好能显示学习重点;(4)问题性,一个优秀的教学情境不仅仅包括以上的特点,还需要具有问题性,要包含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发学生不断地思考,这样可以很好地减少学生课堂开小差的概率。

二、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都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老师使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老师只顾自己授课,不注重学生的听课反应和新知识的接受情况。并且学生大多是机械的,麻木地学习,固定的学习模式是预习,上课,练习,复习,他们从来不问为什么,上课基本不会发言,对老师的提问也仅限于这道数学题怎么解,缺乏创新意识以及对生活中知识的观察力和发现能力。学生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习会觉得很累,很被动,不能举一反三,只能死记硬背。由此,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学习模式刻不容缓。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利用计算机软件生动直白,易于理解和记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一些图表,坐标,空间几何,这些图表的绘制对于老师是一个不小的工程,我们经常能看到数学课上老师拿着圆规,直尺在黑板上画着这些图表,这占用了很大一部分的课堂时间,就那高中课堂来说,一般情况下,一节课最多能将两个几何题,而如果我们利用计算机软件,那么我们可以在课前事先画好图表,这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而且一些空间几何图形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动画直接演示,生动形象,便于理解。

(二)网络资源丰富,可以拓展知识。对于数学来讲,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多练习,多思考,这就需要大量的习题来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而书本上的资源毕竟有限,如果能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好网络资源,学生就能突破空间,时间限制,了解到更多知识拓展,训练自己的拓展思维,增加知识储备,那么这个问题就能得到很好地解决。

三、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

(一)如上文所说,教学情境需要具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欲望来自于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求,如果能够在刚上课的时候就以一个生动,形象或者贴近生活的案例,或者游戏,或者视频引入,这将大大增加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中,老师要十分注意课件的制作,尽量做得生动有趣,富有情节,因为数学这门学科需要理性思考和复杂的逻辑思维,这使得数学学习起来显得十分无聊,这是数学本身的特性使然,但如果老师的课件做得十分精美,引人入胜,那么学生就会自动自觉参与到学习当中,将自己融入教学情境中去。

(二)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设置动态情境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是要靠想象能力的,需要学生想象到函数图形由于参数变化而产生的图形上的变化,这个对于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老师而言,单单靠一个黑板和一张嘴也是很难讲清楚的,而我们如果利用信息技术设置动态变化情境,这个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通过动态变化,图形的变化过程可以一目了然,并且科学表明动画比文字更能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印象,而且时间更加长远。

(三)创设美的教学情境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展示美的几何图形向学生们传达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理性的学科,还是一门具有美感的学科。比如在讲述轴对称图形的时候,首先可以向学生们展示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轴对称图案;在讲授黄金分割点的时候,向学生们展示古希腊的神农庙,用这些事例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美丽的数学,而当他们一看到这些图案时也能立刻就联想到相应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不古板,不枯燥,是目前所有学校,所有老师研究的课题,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把图片,视频,动画,声音等多项元素综合起来,给课堂带来了形象,有趣,直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带来更强烈的感知,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潜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且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于促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幼饔谩P驴胃牡耐菩卸晕夜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整合日益广泛,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的体验。

一、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历史教学局限于本身的特殊性,一直难以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实现创新,因为历史本身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严肃的问题,秉承这样一个深沉的教学原则,教师很难在课堂上有所作为。历史与其他学科有着深刻的区别,因为在其他的任何学科中都是具有相对应的可触碰的客观实在的,而对于历史而言本身具有广泛性的同时又极为空泛,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对着课本提供的有限的历史资源听教师的说教,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即使学生和教师都百分之百地专注认真也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缺乏丰富的教学资源将历史教学内容生动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教学效果无法有效地提高。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历史资料的缺乏和历史本身的广泛性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历史史实、历史整体性认识的缺乏和历史本身的空泛性是一对尖锐的矛盾,这样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历史教学。而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教育信息网络的运用使这两个问题看到了解决的希望。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创新高中历史的教学

1.结合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历史教学,与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因为教学网络的引入改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与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之中,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体,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历史知识讲述给学生,很少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的教学资源较少,学生也很少有渠道对历史相关问题进行了解,无法在课堂之上与老师进行深入的探讨,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可以改变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料,将枯燥的历史内容通过多样化的形式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历史课堂的互动性。学生也可以通过历史教学专题网站等信息技术形式,自主学习历史知识,寻找历史相关资料,这样学生就有了参与历史课堂互动的资本,能够就课堂上的历史问题与教师进行深层次的建设性的交流,让历史的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而变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把历史的学习真正变成一种走在历史潮流前线的研究性学习。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避免学生觉得历史课程枯燥乏味,引导学生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历史学习之中。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将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有效的化解,通过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将年代久远的历史空间概念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2.结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师在课堂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质量。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的典型学习模式,在课堂之中突出小组学习的作用,形成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单一模式,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5]。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信息技术工具对历史情境进行模拟或者创设与之相关的历史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积极地进行表达。

3.结合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教师在黑板前口若悬河,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能完成上课,偶尔教师会使用教学工具,基本上运用的是教学挂图、幻灯片等。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将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共同运用到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好各种教学软件及教学工具,带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历史教学中所涉及的资源甚广,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查找历史资料、将信息网络化教学融入到课堂中,在使用上也能够游刃有余,真正驾驭教学工具,使其成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手段。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使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情况下,如何使历史的学科特点不被现代教育技术冲淡,反而更加突出。

总而言之,科技的进步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结合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课程是一个比较科学严谨的科目,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是教育界学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对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策略,为实际教学活动提供有益的帮助。

篇(9)

一、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发展创造才能

1.信息技术教育具新颖性和创造性

学生可通过对信息技术这一新鲜事物的深入学习,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教师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相结合,创设自主的、创造性的教学环境,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使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真正成为基础教育各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信息技术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不断更新的资讯、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2.信息技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在这个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充满幻想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被激发;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二、现代信息技术帮学生排除形成创新精神中的障碍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感受和需要,给学生创造好学习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计算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计算机,运用计算机,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发挥才智的环境,使教学本身成为学生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2.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一个教师选择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和技能就表现得越娴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像和实际条件,还有自身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要承前启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实现新的突破。教师还要注意多运用能锻炼学生实际能力的方法,使其不断创新,不断总结经验,达到最佳的效果。

3.扩大学生关注的范围

日常生活中,我们最易接受的信息往往来自于视觉。学生的创造性与其自身的知识储备是成正比的。他们知识储备的容量越丰富,内容越深刻,其创新精神越能得以唤醒。除了传统的书本、图书馆阅读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外,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学习更以绝对的大容量、快节奏的搜索、生动的视频动效加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建立合理有序的知识体系

在教师等多方诱发下,学生往往会冒出一些新奇的念头,但是教师不可能是样样精通的多面手,不能总是快速解决所有问题。一旦学生丧失了提问欲望,学习积极性定会大打折扣。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主动地运用其信息检索功能,迅速找到自己所需的答案。教师可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从答案中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变他们被动地接受答案为主动有条理地理解分析,形成科学的逻辑体系。

5.活化自己的知识

学生在对知识钻得深的同时,也应当铺得广。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知识只是储备在头脑里便是无用的东西。只有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探索未知的知识,这便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最集中的体现。学生可以在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领悟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快速性,反过来也会更加促使自己不断活化自己的知识。

篇(10)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翻转教学在全世界范围内各大课堂中备受青睐,他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就结合当前我国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阐述了国内外对翻转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提出当前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构建出小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希望对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转变起到一定作用,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一、国内外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20世纪末国外就研究过翻转课堂教学行为方式,他们要求学生在课外自发学习课程内容,并配合教学视频,就学生课外产生的问题向老师提问,教师根据此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对学生展开教学,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在21世纪之初才对翻转课堂进行了研究,不过是基于国外的翻转课堂案例。目前,国内也有很多博客也都曾讨论过“翻转课堂”,很多教育者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翻转课堂随之很快在国内盛行起来。

二、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小学教学体系中设立的一门独特的学科,他的操作性较强,也是打开小学生认知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就目前来看,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以教会小学生一些简单的操作为主要目的。而且老师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情感态度方面的认识也不够深刻。造成目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缺乏息技术的认识以及信息极速使用的经验,再加上家庭环境的影响,老师教学模式的落后,导致学生失去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信息技术的操作性要求非常强,他相比于其他学科学生接受他的速度要强于其他学科。面对当前我国信息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习使用新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激发学习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个性。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翻转课程给学生带来的好处,促进信息教学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采用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一)信息时展的需求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当前教学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并要求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学生在课外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中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讨论问题和分析问题,还加深了学生对此类问题的理解。信息时代的发展,越来越符合当前教育模式的需求,也提高了当前教育的效率,解决了现实教学模式中如何利用技术去解决问题的难题,这也是信息时展对信息课程改革的价值体现,也进一步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发展。

(二)教学改革的需求

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模式要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他符合当前信息时展的要求,也是当前教育模式必然发展所经历的必然趋势。如何良好的利用信息技术是当前教育界必须解决和急于解决的现实问题。信息技术教育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他充分地激发了小学生关于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促进了老师与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目标更明确,也符合当前新课改的要求。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实施翻转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促进了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效率,是符合新世纪时展的要求,要符合当前社会人才的需要,所以。翻转课程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中的运用显得十分必要。

四、解决翻转课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措施

基于我们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笔者认为当前几项措施有利于解决以上问题:目前我国小学信息教育多数是通过教科书给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的知识,而关于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的时间相对较少。首先,老师要重要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能力。其次,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创新意思,鼓励学生朝着自己的个性发展;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掌握能力,可通过视频资料对学生进行教学。翻转课堂符合当前教育现状的需求,切实提高翻转教学的能力,是当前教育界解决教学效率低下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翻转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小学生信息技术实际操作的能力,翻转教学模式的运用丰富了小学生的知识,给未来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孙庆科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参考文献:

[1]朱凯歌.基于电子双板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上一篇: 工程档案资料管理 下一篇: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