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的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2 16:50: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民营银行的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民营银行的发展

篇(1)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6-0075-02

1 民营行的理论内涵

在国外,私人银行(Private Bank)一方面是指银行向高端客户提供的包括存贷款、个人信托和资产转移等服务,另一方面是指向上述客户提供这些服务的机构。在我国,央行于2002年12月2日声明不允许发展私人银行。徐滇庆也否认民营银行等同于“私人或家族式的银行”,强调民营银行是“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股份制银行,而绝不是任何一种私人银行或家族钱庄,也不是低档次的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对于民营银行的理论内涵,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产权结构、资产结构以及公司治理三个方面加以界定:

(1) 产权结构论,即强调产权结构,认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国外多数学者都赞同这种观点,认为民营银行就是与国有银行(state-owned bank)相对的银行,也就是私人(除国有资产以外的资产所有者)控股的银行。霍德明、李纪珍(2002)结合台湾地区的经验,认为“民营银行的标准在于公股数量低于50%”。

(2) 资产结构论,即强调银行的资产结构,认为以民营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部分学者将民营银行视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专业银行,认为中国民营银行目前较合适走“社区银行”之路。沙虎居提出了“区域性民营银行”的概念,即只有区域内自然人和民营企业参股、向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按市场化机制运营的银行。邓薇(2010)认为在民营经济较发达地区要发展民营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输血。

(3) 公司治理结构论,即强调民营银行的治理以及市场化机制经营特点,认为民营银行应该是以良好的治理为基础,采用市场化经营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巴曙松(2001)认为“民营银行是指在银行内部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大部分学者则主张从资本结构、银行业务、经营原则、治理结构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民营银行的性质。如张杰(2003)提出判断民营金融的三大标准,即“归谁所有、由谁经营、由谁来监管”。熊继洲(2003)认为民营银行应该是“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运行的拥有合理产权和市场化公司治理的商业银行”。李健(2005)在分析了三种界定原则之后,给出了较为全面的定义,即“向民营企业和城乡居民定向募集资本而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银行业务,依靠银行自身的信用,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组织”。

2 发展民营银行的理论基础

(1) 金融中介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分为传统和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传统金融中介理论主要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两方面加以分析,认为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克服与金融资产交易相关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以及由金融交易中的不对称信息和不确定性所产生的交易成本。Benston和Smith(1976)认为在没有任何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和不可分割性等摩擦的市场上,也就不会有金融中介存在。L-eland和Pyle(1977)通过模型证明拥有私人信息的企业可以通过将自有资金投资于该项目,使外部投资者相信他确实拥有私人信息。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强调金融机构是资金流动性中介,具有管理风险、节省参与成本的功能。Diamond和Dy bvig(1983)在其著名的DD模型中从流动性转换功能的角度证明了金融中介(主要是存款类金融中介)存在的理由。Allen 和Santomero(1998)认为由于存在管理者的自我利益、税收的非线性、财务困境成本和资本市场的非完美性四个原因,企业需要金融中介为他们规避风险提供相应的避险产品和增值工具。国内学者冯斌星、何炼成、窦尔翔(2005)将效率观作为分析出发点,解释在不同经济形态下各种金融中介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真实原因,区别于以前研究采用的结构观和功能观。

(2)金融结构理论。早期的金融结构理论研究主要把金融活动和金融现象作为一种结构即金融结构来研究。Goldsmith(1969)将各种金融现象归结为三个基本方面: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结构,他同时认为金融理论的主要职责是“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并阐述这些因素怎样通过相互作用促进经济发展”。近期的很多金融结构研究则主要关注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相关性。如King和Levine(1993)、 Levine和Zervos(1998)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有关金融体系发展水平的数据与有关当前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数据密切相关。他们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高水平的金融发展与更快的经济增长、物质资本积累、经济效率提高总是高度正相关的。Rajan和Zingales(1998)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在金融发达的国家,融资依赖度高的产业其发展速度也较快。国内学者则主要借鉴国外的分析指标分析我国经济结构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如王广谦(2002)和杨再平(2002)。

(3)金融深化理论。Machinnon(1973)和Shaw(1973)指出在经济欠发达国家,存在着利率管制、金融结构严格管理和金融效率低下等问题,金融效率的低下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Machinnon 提出经济货币化率指标M2/GNP作为衡量一国金融中介体的总体规模。早期国外学者提出金融深化理论都是基于同一信念,即在金融领域和其他一切经济领域一样,可以借助于市场机制的力量达到一种均衡状态,所以应当减少对金融的干预。我国学者也结合国内实证研究对金融深化理论进行一定的发展。金纯(2006)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程度和经济货币化程度及金融相关率的线性分析,证明融资渠道的拓宽和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将极大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陈凌佳、顾雪娟、杨剑波(2008)则认为“中国金融深化的数量化指标达到较高的水平,而其发展的内在质量不高,金融资产发展的规范化程度较低”。

3 发展民营银行的路径选择

(1)存量改革,即通过对现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形成民营银行。王自力(2002)强调“把加快存量改革作为银行业改革发展的重点”。邱兆祥(2003)认为,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引进民间资本,发展非国有民营银行的路径,既可以新设,也可以通过存量改造。但鉴于我国中小银行已有一定存量,通过引进民间资本,对现有的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进行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使之走上市场化经营轨道是最佳选择。白钦先(2004)认为民营化是中国金融业的趋势,在具体步骤上,应先改造农村和城市信用社、地方商业银行,然后才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光(2002)和张汉亚(2008)都提议将现有的地下钱庄等民间金融机构公开化和合法化,可以填补我国县域金融不足或真空。

(2)增量改革,即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全新创设民营银行。林毅夫(2001)认为,必须放松银行的市场准入条件以实现银行业的完全竞争。徐滇庆、巴曙松(2002)认为改造一栋危楼要比重建大厦难得多,强调创建新的民营银行。赵守国(2004)提出以发展民营银行为重点,推进中国银行业“体制外”发展的增量模式,才能形成“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原则的适度竞争的商业银行体系”。孙大午(2006)认为“拆大、放小、民营化”是发展民间金融的主要路径选择。

(3)无论存量改造还是增量发展,不仅取决于我国现阶段金融的总体现状,更取决于改革、发展的趋势。杨云斌(1999)提出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的情况下将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改组改造为独立的专门性银行,或者新建一批中小企业银行,执行国家优惠政策,主要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孙世重(2003)认为“既要为民间资本参股原有的正规金融体系开辟合法渠道,也要为设立新的民营银行创造制度空间”,同时把孰轻孰重、谁先谁后的问题交给市场而不是政府。巴曙松(2002)、晏陆蓉和林晓甫(2003)、杨仕晋(2003)、朱思爽(2005)、王修华和彭建刚(2007)、王剑灵(2008)、张淑芳(2010)等都强调发展面向中小企业、农业和社区内居民金融需求的社区银行的必要性,路径选择可以结合各地具体情况采用存量改造或增量发展。

也有的学者认为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路径可以有四种:一是全新设立,即增量改革模式;二是通过收购兼并地区性商业银行或城乡信用社进入市场,可称为收购模式;三是对基层金融体系中产权结构中已经包含非国有成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的民营化改制,可称为准存量改革模式;四是对现有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民营化转制,也即存量改革模式。

4 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

(1)成立区域性的中小银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林毅夫(2003)认为发展民营银行的主要目的是“补课”,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和重要性上都占绝对优势,推动中小银行发展目的是设立合适的金融机构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樊纲(2003)指出民营银行就应该定位成区域性、民营性、地方化的中小银行,在业务上补大银行的缺漏,而不应该立足于和大银行竞争。许小平、杨晓艳(2005)提出在改善中心企业融资困难上,民营银行具有信息、组织和机制方面的优势。李健(2006)认为民营银行在客户群的选择上应将地方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主要服务对象,理由是国有银行主要服务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少顾及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或者其调研资费较高、审批程序较长而导致贷款成本比较高,使中小企业难以接受。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户多面广形式多样,对信贷的需求具有要得急、数额小、频率高的特点,要求民营银行为其提供高度灵活的专业化服务”。王元京(2010)认为民营银行应发展适合中小企业和个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民营银行在其他银行开展的同类业务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不断创新其他银行尚未开展的业务和服务,强化民营银行的弥补优势和创新优势。

(2)通过政策引导,实行业务多元化,改善金融结构,应对外资冲击。樊纲(2005)建议中国应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资本市场的发展既需要全国性的大商业银行,同样也不能缺少地方性的小型民营银行。刘卫红(2002)、韦衡(2003)、傅白水(2005)、钱方明(2008)探讨了我国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后,传统的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受到的挑战,指出民营银行必须借鉴外资银行混业经营、风险管理等模式,确定新的市场定位战略。龙海明、李莎(2004)则支持民营银行业务多元化,认为民营银行业务发展的着重点不是在储蓄上与国有银行竞争,或在规模、技术手段、中间业务方面与外资银行较劲,因为若靠这种金融战略,民营银行最终只能狭隘地停留在社区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或信用社的层面上。因此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民族银行体系,才能有效应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程工.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路径与方式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8(5):27-33.

[2]巴曙松.社区银行能否成为中国银行业放松管制的突破口?[J].现代管理科学,2002(7):19-21.

[3]董红蕾.增量改革模式中的民营银行市场准入[J].财经问题研究,2003(4):46-48.

篇(2)

建立民营银行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改变当下银行业垄断的现象,为社会提供更方便的金融服务。只有改变中国商业银行的国有垄断局面,才可能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发展。国有银行与民营银行有两点明显的差别:一是私营性,这是由民营银行产权结构决定的,主要是非公经济,同时这也是民营银行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政府干预行为的发生的主要原因;二自主程度的不同,民营银行的经营管理权,在人事管理问题上不会受到外界干预,完全由银行自主决定,而国有银行受到政府部门的直接干预。

与国有银行相比较,民营银行不但能够满足一般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居民的储蓄需求,同时它提供更多的服务供居民选择,改善了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垄断局面,对银行业起到了促进作用,对银行业整体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以及工作效率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 民营银行的发展困难

(1)增资扩股难度大。民间银行是由民间资本控股而成,且试点大多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或偏远的地区,由于当地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且企业的数量少、规模小,更加大了民营银行增资扩股的难度。在加上与控股的民营企业有许多的关联交易,一旦企业产生经济问题,民营银行也会相应的受到影响。

(2)金融服务水平低。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民营银行社会知名度低、网点少,业务简单,直接导致它对社会存款的吸引力小,因此民营银行业务量小,盈利能力弱化,可持续发展也会受到限制。民营银行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主要目标的金融机构,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出现钱不够的现象,控股的民企自身经营都存在资金问题,在资产负债率较高的情况下,民营银行的目标很难实现。

(3)市场准入要求高。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利润,银行破产可能引起整个行业的动荡,因此,民营银行的安全性必然成为首要问题,严格限制市场准入是审批民营银行的必然要求。我国银监会对民营银行的审批要求严格,主要为了防止出现投机现象,同时控制民营银行数量。投机现象容易破坏金融机制,出现道德风险,对银行数量的控制主要防止数量过多的导致的效率低下以及恶性竞争现象的出现。

(4)服务手段单一。我国民营银行近几年才开始发展起来,因此不论是资金还是市场能力都很有限,尤其是对于市场风险的应变能力与大银行相比处于劣势。大多数的民营银行由于各种限制一般只开设一个网点,使民营银行的业务开拓受到极大的阻碍。

(5)内部管理问题。民营银行的资本主要来自民间企业,但这也出现了一个现象,民营银行成为自家的银行或者个人的银行,一些企业在管理民营银行的过程中,理所应当的认为可以优先享受控股的民营银行的金融服务,例如优先贷款权等要求,这种现象的发生不利于银行长期稳健的发展。

3 我国民营银行的经营发展对策

(1)扩大入股面,使银行成为贷款人自己的银行。民营银行在吸收资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选择一些优质客户进行入股,不但增加量银行资本,也加强了贷款人与银行之间的联系。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扩大资金来源。

(2)实行存款保险制度。民营银行由于缺乏国家担保,信用风险会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障存款人的利益,有必要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建议民营银行设立存款保险准备金,以防止当银行的流动资本出现问题时给客户造成损失,这种做法不仅能够保证银行的正常运行,维护银行信誉,同时增强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和信心。

(3)优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民营银行现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论是组织结构或者资金成本都存在很多问题。从平衡整个经济环境的角度来说,国家应给予更多的准备金优惠政策以减轻民营银行成本负担,在国务院的《关于民营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138 号)中规定,民营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比照农村信用社执行,这大大的减少了民营银行的资金压力,为民营银行保留了更多的资金成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也是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帮助扶持民营银行的活动。

(4)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篇(3)

一、民营银行发展的难点与对策

近年来,在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我国民营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规模和比重越发凸显,与此同时,在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也渐渐加入我国市场,从而对原有银行业的竞争能力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基于以上两方面主要因素的影响,优化银行业整体结构,打破金融垄断局面,丰富金融机构多元化,来发展民营银行,使之成为金融改革的突破口,对于我国银行业发展势在必行。

2014年7月25日,腾讯、百业源和立业为主发起人成立的以重点服务个人消费者和小微企业为特色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正泰、华峰为主发起人成立的定位于主要为温州区域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小区居民、县域三农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温州民商银行;华北、麦购为主发起人成立的以对公业务为主要内容,在天津为发展基础的天津金城银行,这三家筹建民营银行的申请获得了银监会正式批准。

二、民营银行的作用以及发展的重要性

1.民营银行的作用

(1)有利于规范民间借贷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国家现在的金融体系很难满足中小型企业的资金要求。并且充足的居民储蓄以及相对比较少的储蓄投向促使了民间借贷的流行。

民间借贷活动一直隔离在金融体制之外,处于隐蔽地带,缺少监管体制,风险极大。针对民间借贷,只有将其进行积极引导,不断规范化、合法化,把一些状况较好的民间借贷组织融合建立成民营银行,把它融入到金融管理体系中,成为解决民间借贷问题的良好途径。

(2)能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发展民营银行对促进改善企业资金问题有重要影响。首先来说,民营银行与中小企业在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方面互相照应,可以实现互补。我国现有的国有大型银行明显向大型国有企业和其他发展较好的重要行业的偏好。中小企业不大、资金要求小、财务状况差,银行对其放贷的成本较高,利润少,因此很多时候都得不到大型银行的信任。民营银行的规模也较小,在信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方面也相得益彰,能很好的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2.发展民营银行的重要性

(1)提升竞争力的需要

外资银行的压力迫使我国以发展民营银行为突破口进而提高国内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根据中国入世协议的要求,到2006年11月中国必须允许外资银行到中国开展经营人民币业务,并且不能设置限制。在优秀人才与优质客户上的争夺中,我国银行竞争压力空前巨大。发展民营银行则可以为我国银行业注入新鲜血液,通过“鳃鱼效应”推动在原金融垄断背景下的国有银行感受到来自外资银行和国内民营银行的双重压力,从而增强其管理与服务,推动我国银行业的优化升级,从而提高竞争力。

(2)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民营经济的规模和比重不断增加的现状下,使得我国发展民营银行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信贷结构的不平衡,让广大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重重。民营企业没有充足的信贷资金必然影响其发展与生存,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严重后果。

(3)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要求

一直以来,我国地下钱庄和非法金融活动十分猖獗,屡禁不止,在东南沿海一带,地下金融的规模大,严重阻碍了市场的正向发展。非法金融效率低,规范性差,缺少监管,还有着巨大的金融风险。综上所述,我国大力发展民营银行是迫在眉睫,是时代的趋势与潮流。

三、民营银行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

2010年,国务院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颁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年5月26日,银监会了旨在加大对民营的资本支持力度和让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创造良好政治环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

随着银监会的批复,民间资本开办民营银行的政策性限制开始破冰。但是民营银行在发展道路上依然面对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1.一些民营银行的破产可能会对资本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既然上述三家银行能够在各个试点企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那么它们必然在出资人的资质上以及能够操作的银行业务的范围上看都存在自身独有的竞争优势。而在现有政策制度下,民营银行数量自然会出现激增,不同的民营银行的经营情况也自然会有好有坏,其中一些经营不善的民营银行可能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迅速被市场所淘汰。但我们也知道,民营银行的存在是立足于民间资本市场的,国家针对民营资本市场的调整与管控又具有现实性与必要性。所以,民营银行需要能够良好长期的经营,从而对民间资本市场创造出积极的影响。那么,针对一些经营不善的银行破产对资本市场所造成的冲击一定就一定要及时的管控与规范。

篇(4)

    一、民营银行的界定

    究竟什么是民营银行,这是民营银行争论的首要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民营银行定义大致可分为产权结构论、资产结构论和治理结构论三类。产权结构论认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就是民营银行;资产结构论认为民营银行是主要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的银行;治理结构论则认为凡是采用市场化运作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这三个定义都是从一个侧面罗列了民营银行的特征,但未能对民营银行的本质特征形成全面的认识。产权结构、治理结构和资产结构是相互作用、彼此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有什么样的产权结构,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治理结构,有什么样的治理结构,就有由此决定的资产结构。对民营银行我们不能强调三者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其内在联系。我认为,民营银行是由民有、民治、民责、民益四者构成的统一体。对这四者的任一偏离都将是不完善的。所谓民有,就是指银行的产权属于民间投资者;所谓民治,就是指由民间投资者决定公司的治理;所谓民责,就是指民间投资者对银行的经营成败负全责;所谓民益,就是指导银行经营的利益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分配。因此,我认为所谓民营银行就是由民间资本所控制与经营的,权、责、利统一的现代金融企业。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1.民营银行是金融企业,而不是一般的企业。金融企业区别于一般企业的最大特征就是它是一个高风险的、公共性的企业。所谓高风险是因为它直接涉及金钱的借贷,而借贷的基础是信用,而信用具有天然的脆弱性。信用关系的中断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所谓公共性是指金融业的影响是外溢性的,会波及全社会。因此,对待金融企业要有特别的管制措施,这些措施较之一般企业更严更苛刻。2.民营银行又是一般企业。把银行理解为特殊行业的同时不能忽视了银行的企业属性。企业属性就是指从事银行业务也是一种商业行为,追求的是盈利,但也面临着失败的风险。3.当今世界各国都没有找到有效处理好银行业既是特殊企业又是一般企业的办法。在强调“特殊性”时,容易采取银行国有的办法;在强调一般性时,又对银行进行私有化改造。有的国家虽然坚持银行私有化的道路,但采取的各种相关政策措施又无形中将私有银行的经营约束条件软化了,变成利益上、治理上、产权上是民有,但实质上的经营成本又透过政府救助而外化给了社会,致使银行体系始终逃脱不了“周期性失败”的困扰。如美国,每隔十来年时间就要来一次银行危机。

    中国的银行业走的是一条国有化的道路。现在这条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对现有银行体系进行民营化改造的呼声也随之而起。在这个时候,我们要特别冷静地回顾和反思各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深刻认识民营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寻求对策,真正走出一条既符合世界银行业发展大势,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民营银行发展之路。

    二、中国民营银行业的发展必须认真考虑如何避免世界各国银行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三大共同问题

    当今世界各国银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三个共同的问题:

    一是银行无论私有、公有,都存在一个经营失败成本外化,最终用纳税人的钱救助的问题。

    在严格意义的市场经济下,对经营失败的银行最直接简单的处置办法就是破产清算,由股东、存款人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来承担破产的损失,无需动用政府的财政资金补贴,纳税人几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这既符合优胜劣汰的市场原则,又可以促进监管的效率,防范因政府财政性救助而引起的道德风险。然而,实际的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银行业所具有的公共性、外部性等特征决定了银行风险极易在行业之间相互传导,产生共振,银行的倒闭会引起社会公众信心危机,进而会冲击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给整个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大多数国家的银行监管机构不会对银行倒闭坐视不管,都或明或暗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结果是银行经营失败的损失导致了政府的准财政赤字,

    而这些损失最终以高税率或增发货币形式落在全体纳税人的身上。

    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爆发的银行危机中,各国政府都无‘例外地付出了昂贵的处置成本。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8年对部分国家银行危机的成本统计分析表明,银行危机爆发后重组银行的成本,包括直接由政府注入银行的资金、信贷、债券等财政成本和类似汇率补贴一类的准财政补贴,在有的国家金融危机的处置成本占到GDP的40%以上,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的30%以上。如90年代初处于政治经济转型期的匈牙利,政府推动对国有银行的集中整顿来解决银行业危机,在财政预算中为冲销银行不良贷款而单列了一块预算。据统计,1993,至1998年,匈牙利政府为重整企业和银行债务以及对银行注资,发行了3600亿福林(约合39亿美元)的20年期低息政府债券,约占当时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仅此项产生的利息支出在1994年就占CDP的1.2%,占财政支出的3.5%。即使在以市场为基础、高度私有化的美国,银行系统几乎全属于私人所有,但大量的银行损失仍要靠预算拨款,或在财政担保下向保险基金借款来进行融资。在1981年到1991年间,美国有超过1400家储蓄机构和1300家银行破产倒闭。这次储蓄机构危机的成本在315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之间,重组信托公司(BTC)到1991年底为止收购了357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处置了其中的2280亿美元的资产,而美国政府为此支付了超过1200亿美元的财政资金。

    我国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机制,对存款人的保护事实上超过任何发达国家。从90年代至今在对为数不多的金融机构实施市场退出中,无论采取行政关闭,还是业务托管、或是并购重组,破产金融机构的债务清偿都由国家一家承担,个人债务全额兑付,有些甚至单位债务也全额兑付,有的充其量停息延期兑付。据估算,我国为此而付出的处置成本也不少于千亿。

    在我国发展民营银行一开始就要考虑如何防止其经营失败的成本外化问题。从理论上来说,按权利义务对称的原则经营失败成本要由股东、债权人承担,不能转嫁给政府。事实上,这很难做到。而民营银行与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其经营的风险性相对突出,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地位,即使放手让这些新生金融力量发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存在部分机构要失败的问题。特别是1998年“广信破产事件”和海南发展银行被行政关闭事件,以及1998—2000年间对各地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的清理与重组,打破了我国银行不会破产的“神话”。这些事件令社会公众对包括民营银行在内的非国有银行的预期和信心发生动摇。相比之下,国有银行不仅获得了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用以补充自有资本金,以及国家财政直接核销巨额呆坏账准备金,而且通过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总额达1.3万亿元的不良资产。这使人们形成了国有银行“太大不宜倒”的固定预期,使全社会金融资源进一步向国有银行转移。统计数据表明,从 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相对于国家银行体系(包括四大银行和三大政策性银行),非国有银行在我国年度新增贷款中所占的比例不升反降,说明非国有银行部门的发展不是加快了,而是放慢了。而且金融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存款就会向大银行搬家,民营银行将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这种状况的存在对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对维系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也不利。

    因此,要推进民营银行的发展,首先就要考虑如何科学构筑隔离金融风险的“防火墙”,建立市场化的风险分散、转移和补偿机制,有效防止金融机构失败风险外化和扩大,降低全局性风险发生的概率,维系金融体系安全稳定运行和解决公众信心问题,为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创造稳定良好的制度环境。

篇(5)

1 民营银行的理论内涵

在国外,私人银行(Private Bank)一方面是指银行向高端客户提供的包括存贷款、个人信托和资产转移等服务,另一方面是指向上述客户提供这些服务的机构。在我国,央行于2002年12月2日声明不允许发展私人银行。徐滇庆也否认民营银行等同于“私人或家族式的银行”,强调民营银行是“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股份制银行,而绝不是任何一种私人银行或家族钱庄,也不是低档次的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对于民营银行的理论内涵,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产权结构、资产结构以及公司治理三个方面加以界定:

(1) 产权结构论,即强调产权结构,认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国外多数学者都赞同这种观点,认为民营银行就是与国有银行(state-owned bank)相对的银行,也就是私人(除国有资产以外的资产所有者)控股的银行。霍德明、李纪珍(2002)结合台湾地区的经验,认为“民营银行的标准在于公股数量低于50%”。

(2) 资产结构论,即强调银行的资产结构,认为以民营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部分学者将民营银行视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专业银行,认为中国民营银行目前较合适走“社区银行”之路。沙虎居提出了“区域性民营银行”的概念,即只有区域内自然人和民营企业参股、向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按市场化机制运营的银行。邓薇(2010)认为在民营经济较发达地区要发展民营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输血。

(3) 公司治理结构论,即强调民营银行的治理以及市场化机制经营特点,认为民营银行应该是以良好的治理为基础,采用市场化经营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巴曙松(2001)认为“民营银行是指在银行内部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大部分学者则主张从资本结构、银行业务、经营原则、治理结构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民营银行的性质。如张杰(2003)提出判断民营金融的三大标准,即“归谁所有、由谁经营、由谁来监管”。熊继洲(2003)认为民营银行应该是“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运行的拥有合理产权和市场化公司治理的商业银行”。李健(2005)在分析了三种界定原则之后,给出了较为全面的定义,即“向民营企业和城乡居民定向募集资本而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银行业务,依靠银行自身的信用,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组织”。

2 发展民营银行的理论基础

(1) 金融中介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分为传统和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传统金融中介理论主要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两方面加以分析,认为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克服与金融资产交易相关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以及由金融交易中的不对称信息和不确定性所产生的交易成本。Benston和Smith(1976)认为在没有任何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和不可分割性等摩擦的市场上,也就不会有金融中介存在。L-eland和Pyle(1977)通过模型证明拥有私人信息的企业可以通过将自有资金投资于该项目,使外部投资者相信他确实拥有私人信息。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强调金融机构是资金流动性中介,具有管理风险、节省参与成本的功能。Diamond和Dy bvig(1983)在其著名的DD模型中从流动性转换功能的角度证明了金融中介(主要是存款类金融中介)存在的理由。Allen 和Santomero(1998)认为由于存在管理者的自我利益、税收的非线性、财务困境成本和资本市场的非完美性四个原因,企业需要金融中介为他们规避风险提供相应的避险产品和增值工具。国内学者冯斌星、何炼成、窦尔翔(2005)将效率观作为分析出发点,解释在不同经济形态下各种金融中介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真实原因,区别于以前研究采用的结构观和功能观。

(2)金融结构理论。早期的金融结构理论研究主要把金融活动和金融现象作为一种结构即金融结构来研究。Goldsmith(1969)将各种金融现象归结为三个基本方面: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结构,他同时认为金融理论的主要职责是“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并阐述这些因素怎样通过相互作用促进经济发展”。近期的很多金融结构研究则主要关注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相关性。如King和Levine(1993)、 Levine和Zervos(1998)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有关金融体系发展水平的数据与有关当前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数据密切相关。他们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高水平的金融发展与更快的经济增长、物质资本积累、经济效率提高总是高度正相关的。Rajan和Zingales(1998)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在金融发达的国家,融资依赖度高的产业其发展速度也较快。国内学者则主要借鉴国外的分析指标分析我国经济结构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如王广谦(2002)和杨再平(2002)。

(3)金融深化理论。Machinnon(1973)和Shaw(1973)指出在经济欠发达国家,存在着利率管制、金融结构严格管理和金融效率低下等问题,金融效率的低下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Machinnon 提出经济货币化率指标M2/GNP作为衡量一国金融中介体的总体规模。早期国外学者提出金融深化理论都是基于同一信念,即在金融领域和其他一切经济领域一样,可以借助于市场机制的力量达到一种均衡状态,所以应当减少对金融的干预。我国学者也结合国内实证研究对金融深化理论进行一定的发展。金纯(2006)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程度和经济货币化程度及金融相关率的线性分析,证明融资渠道的拓宽和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将极大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陈凌佳、顾雪娟、杨剑波(2008)则认为“中国金融深化的数量化指标达到较高的水平,而其发展的内在质量不高,金融资产发展的规范化程度较低”。

3 发展民营银行的路径选择

(1)存量改革,即通过对现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形成民营银行。王自力(2002)强调“把加快存量改革作为银行业改革发展的重点”。邱兆祥(2003)认为,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引进民间资本,发展非国有民营银行的路径,既可以新设,也可以通过存量改造。但鉴于我国中小银行已有一定存量,通过引进民间资本,对现有的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进行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使之走上市场化经营轨道是最佳选择。白钦先(2004)认为民营化是中国金融业的趋势,在具体步骤上,应先改造农村和城市信用社、地方商业银行,然后才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光(2002)和张汉亚(2008)都提议将现有的地下钱庄等民间金融机构公开化和合法化,可以填补我国县域金融不足或真空。

(2)增量改革,即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全新创设民营银行。林毅夫(2001)认为,必须放松银行的市场准入条件以实现银行业的完全竞争。徐滇庆、巴曙松(2002)认为改造一栋危楼要比重建大厦难得多,强调创建新的民营银行。赵守国(2004)提出以发展民营银行为重点,推进中国银行业“体制外”发展的增量模式,才能形成“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原则的适度竞争的商业银行体系”。孙大午(2006)认为“拆大、放小、民营化”是发展民间金融的主要路径选择。

(3)无论存量改造还是增量发展,不仅取决于我国现阶段金融的总体现状,更取决于改革、发展的趋势。杨云斌(1999)提出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的情况下将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改组改造为独立的专门性银行,或者新建一批中小企业银行,执行国家优惠政策,主要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孙世重(2003)认为“既要为民间资本参股原有的正规金融体系开辟合法渠道,也要为设立新的民营银行创造制度空间”,同时把孰轻孰重、谁先谁后的问题交给市场而不是政府。巴曙松(2002)、晏陆蓉和林晓甫(2003)、杨仕晋(2003)、朱思爽(2005)、王修华和彭建刚(2007)、王剑灵(2008)、张淑芳(2010)等都强调发展面向中小企业、农业和社区内居民金融需求的社区银行的必要性,路径选择可以结合各地具体情况采用存量改造或增量发展。

也有的学者认为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路径可以有四种:一是全新设立,即增量改革模式;二是通过收购兼并地区性商业银行或城乡信用社进入市场,可称为收购模式;三是对基层金融体系中产权结构中已经包含非国有成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的民营化改制,可称为准存量改革模式;四是对现有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民营化转制,也即存量改革模式。

4 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

(1)成立区域性的中小银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林毅夫(2003)认为发展民营银行的主要目的是“补课”,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和重要性上都占绝对优势,推动中小银行发展目的是设立合适的金融机构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樊纲(2003)指出民营银行就应该定位成区域性、民营性、地方化的中小银行,在业务上补大银行的缺漏,而不应该立足于和大银行竞争。许小平、杨晓艳(2005)提出在改善中心企业融资困难上,民营银行具有信息、组织和机制方面的优势。李健(2006)认为民营银行在客户群的选择上应将地方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主要服务对象,理由是国有银行主要服务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少顾及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或者其调研资费较高、审批程序较长而导致贷款成本比较高,使中小企业难以接受。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户多面广形式多样,对信贷的需求具有要得急、数额小、频率高的特点,要求民营银行为其提供高度灵活的专业化服务”。王元京(2010)认为民营银行应发展适合中小企业和个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民营银行在其他银行开展的同类业务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不断创新其他银行尚未开展的业务和服务,强化民营银行的弥补优势和创新优势。

(2)通过政策引导,实行业务多元化,改善金融结构,应对外资冲击。樊纲(2005)建议中国应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资本市场的发展既需要全国性的大商业银行,同样也不能缺少地方性的小型民营银行。刘卫红(2002)、韦衡(2003)、傅白水(2005)、钱方明(2008)探讨了我国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后,传统的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受到的挑战,指出民营银行必须借鉴外资银行混业经营、风险管理等模式,确定新的市场定位战略。龙海明、李莎(2004)则支持民营银行业务多元化,认为民营银行业务发展的着重点不是在储蓄上与国有银行竞争,或在规模、技术手段、中间业务方面与外资银行较劲,因为若靠这种金融战略,民营银行最终只能狭隘地停留在社区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或信用社的层面上。因此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民族银行体系,才能有效应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程工.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路径与方式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8(5):27-33.

[2]巴曙松.社区银行能否成为中国银行业放松管制的突破口?[J].现代管理科学,2002(7):19-21.

篇(6)

引言

目前人们对民营银行的本质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但通常情况下现在的学术界人士对民营银行有三种定义:一种是认为民营银行就是由民间的资本控股的;另一种认为民营银行就是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和特殊服务的银行;最后一种说法认为所有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本文将对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我国的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民营银行虽然规模都比较小,网点比较少,但是相对于其他大型银行它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清晰的产权结构有助于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灵活的奖励机制能够有效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商业化的服务模式能够促进银行的经营和管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抵制国有的商业银行的完全垄断地位以及帮助国有银行共同抵御外部竞争。我国的银行体制通过了将近20年的不断改革,如今仍然是以国有和国有的控股银行为主,我国的民营银行面临着银行网点少的局限性,与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相比,民营银行在存款和结算这两大市场上存在竞争力不足的问题,运作效率比较低。

二、民营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因素的影响

1、对于民营银行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很多观点仍然认为并没有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他们认为目前的银行业的发展已经到达一定的程度,各种类型的银行模式已经建立并且也存在相应的竞争模式,也到达了适度竞争的基本需要。即使在一定程度上建立民营银行能够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但是事实上在竞争方面仅仅起到了很微小的作用。还有一部分观点认为,筹建民营银行的收益低于它所承担的风险,认为组建银行的动机不单纯,要么就是为了给与其相关联的企业进行贷款,要么就是为了上市、赚钱。所以一提到民营银行人们就会同时想到利益和风险,进而忽略了它的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在认识方面就对民营银行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二)银行内部的缺陷

1、相应的法制系统不够健全

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发展民营银行必定需要相应的、完善的法律体系来进行规范。而现如今,关于民营银行的法律法规在我国并没有建立,这不仅对民营银行的准入条件及退出条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也没有对银行的监管做出具体的法律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让民营银行无法按照市场的公平机制进行市场竞争,并且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条件下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紊乱,引发金融危机。

2、股权结构不合理

从很多民营银行的股权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银行的股权存在很大的问题,股权分布不均是最常见的情况,通常情况下能分到散股权的人很少,一个大股东可能就占有50%的股份,有的还不到十个股东,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大股东独揽大权的现象,内部的财政问题就会出现,公司的治理就会出现各种困难,大股东也不免有给自己找一个集资平台的嫌疑。

三、民营银行的发展对策研究

(一)建立符合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

切实的建立完善的外部信誉环境是银行发展的基础,由于我国的民营银行在信用方面处于劣势,在吸收资金方面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尤为关键,只有切实的保障了存款人的利益,人们才敢把钱存入银行,这样银行的信誉也会随之提高,其各项业务的展开也有了保障。

(二)制定合理的银行准入、退出、监管法规

就目前而言,首先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民间资本的待遇做出明确的规定,允许民间的资本享有公平的待遇,可以在金融领域建立起公司制的金融机构。其次就是制定标准的具有高规格的“准入”和“退出”法规,积极吸取部分城市标准过低,导致机构膨胀的教训,同时强制要求资本的充足率低于某一标准时强制退出,以防止出现金融不稳定的现象。

(三)发挥自身的制度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

与国有银行相比,民营银行采用的股份是真正意义上的股份有限公司制,所以它具有产权明确,责任清晰的优势,所以要想提高它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充分的发挥它的制度上的优势。首先就是要在管理结构和产权制度上进行创新,不断的完善治理结构,明确规定管理机构的各自的权限,使之相互制约,相互约束,这样就增强了权力的约束力,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保证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取胜。

四、结语

当然,不同的地方民营银行的实际情况不同,存在个体上的差异,这就需要银行家们根据具体的情况,充分的发挥才能,制定恰当的管理制度,建立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民营银行。

参考文献:

[1]孙露,李丹.《浅析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J].商业研究.2005,(1)

[2]钱小安.《金融民营化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J].金融研究.2003,(2)

篇(7)

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的运行中,民营银行概念的炒作愈演愈烈,表现为民营银行概念股扎堆暴涨,但正宗的银行股却持续低迷。截止目前,申请及有计划申请筹办民营银行的上市公司或其大股东已近30家,未来预期还将有企业陆续加入这一阵营。而这些欲开办银行的企业不少都是A股上市公司。银监会放宽境内机构发起设立中资银行的条件,此举也被视为是为民营银行的设立铺路。民营资本进军银行业,“生命迹象”越来越明显。

二、民营银行概念及目标定位

什么是民营银行?即由民间资本控股投资与经营的,责、权、利一体化的现代银行性企业,也可以理解为民营银行是由民有、民责、民治、民益构成的统一体。简而言之,就是“三民”:民资、民企、民营。目前在金融学界把民营银行的定义又分为了资产结构论、产权结构论和治理结构论三种。

民营银行的目标定位在打破由国有或国有控股一统银行业经营的局面,从而提高银行业的竞争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最终促进国有银行的深化改革,解决银行业存在的诸如高度集中、服务与效率低下等问题。

三、民营银行的潜在风险

(一)关于资本金的监管。

民间资本是民营银行成立的主要资金来源,所以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了他们的最大目的,因此就需要健全的监管机制来有效监管,否则,民营银行将会因资本风险问题而陷入倒闭。

(二)融资贷款风险。

民营企业的资本金开设民营银行后必然会利用银行的资金便利为自己的企业及关联的企业搭建一个资金融资平台,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如果在贷后管理中,关联企业出现资金问题,无法偿还贷款,民营银行必然面临巨大资金风险。

(三)从目前来看,我国民营银行还存在市场准入、经理人、股东等三个方面的道德风险。

从实际发展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要求成立组建民营银行的愿望很高。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金融监管当局可能会较难掌握民营企业开办银行的真实目的,在审核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偏差;民营银行主要采取的是内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银行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相分离,所以在正常经营中,银行经理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营中投资失败是最大的风险,银行股东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当银行经营、投资的失败超过银行股东承受最大能力时,债务风险就会转嫁给存款人,产生挤兑危机,必然影响社会稳定和舆论危机;在实际分析中不难看出融资便利、上市筹资和投资经营或许是民营企业办银行的主要动机,如果民营银行的股东贷款过量并出现异常,就可能会引发危机,也反映出股东一开始就企图用银行来圈钱。

(四)民营银行的经营风险。

相比较国有银行及其他股份制银行来说,民营银行没有网点布局优势及相关金融人才储备,以及客户金融需求积累和高额的利润率做支撑,容易导致民营银行以轻量化股份制商业银行形式重复建设,并去啃分布散漫、风险难测、征信困难的小微企业与海量个人客户的硬骨头,多少有些唐吉可德式的道德浪漫。同时,民营银行还未正式诞生,其生存环境已经十分恶化。除了腾讯和阿里倚仗互联网流量入口未来将与传统银行形成差异化竞争外,对于其他实业型民企挑头的民营银行来说,从诞生之日起就将面临激烈的肉搏战。

四、民营银行的可行性发展分析

党的十以来,中国金融业改革进程步步为营,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为民营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机遇,2014年3月11日公布的首批民营银行试点名单让企盼已久的民营银行牌照拉开了登台的序幕。民营银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海外已经历过多年发展,有诸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这些都为国内民营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参考,相比较而言,美国的民营银行最为成功。这种模式成功的背后,既有制度的保障,对其发展进行规范和约束,又有是存款保险制度为其提供的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最重要的就是严格的监管制度,需要严格以民营银行内部控制为基础,政府相关部门的专职监管为核心,自律组织的自律监管为依托,中介组织的社会监督为补充。

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及金融体制的改革完善,民间金融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而民营银行作为银行系统的新贵,逐渐成为我国银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我国加入 WTO,外资金融机构开始大肆进入我国金融市场,我国银行面对着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金融市场的体制结构有待发生变化,金融效率需要逐步提高。这些事实反映出,我国金融垄断的局面将打破,民营银行将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而发展民营银行有利于完善和发展我国金融体系,兴办民营银行体系有利于解决我国银行业的低效问题,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民营银行的概述

(一)民营银行的内涵

从1999年至今,对民营银行的定义大致存在四种不同观点,一是民间资本控股论,它认为民间资本控股的就是民营银行。姜应祥撰文说,股权构成中一半以上为民营资本即是民营银行,而不应考虑其经营方式或者资产结构,民营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的组成部分,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民营资本构成超过一半的商业银行。二是民营企业服务论,它认为以民营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三是公司治理结构论,即强调公司治理结构,认为民营银行就是以市场化机制来引导经营活动,由民间资本控股,由股东大会或董事会任免高级管理人员的银行。四是经营者身份说,典型的是国有民营和民有民营的提法。李国峰认为,民营银行是相对于国有银行、私人银行而言的一个概念,三者之间的本质区别不是体现在各自的资金来源、业务资产结构和服务对象上,而是体现在所有制性质及其决定的产权客体,也可以是国家享有所有权的客体。

通过对以上观点的综合,本文认为民营银行是指主要引入民间资本,具有合理产权结构,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精明的银行家队伍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按市场化机制经营和按法定程序成立的银行。

(二)民营银行的特征

1、在产权结构上,民营银行有别于国有银行,但也不等同于私人银行。国有民营是指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而民有民营的所有权完全为个人所有的商业银行。我们所讨论的民营银行是指由若干战略出资人及众多中小股东组成的混合股份所有制银行。

2、民营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个经营权问题,是采用市场化机制进行经营和管理。经营管理的客体,可以是民间资本控股的所有者。

3、民营银行是金融企业,必须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拥有市场化的公司治理结构,不能办成家族制银行或国有制银行。

4、民营银行的经理人员和董事会成员应该具备一定的任职资格,管理层的产生不受政府干预,完全按股份制企业运行机制进行。

二、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民营银行总体发展规模

我国的民营银行虽然规模都比较小,网点比较少,但是相对于其他大型银行它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清晰的产权结构有助于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灵活的奖励机制能够有效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商业化的服务模式能够促进银行的经营和管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抵制国有的商业银行的完全垄断地位以及帮助国有银行共同抵御外部竞争。我国的银行体制通过了将近20年的不断改革,如今仍然是以国有和国有的控股银行为主,我国的民营银行面临着银行网点少的局限性,与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相比,民营银行在存款和结算这两大市场上存在竞争力不足的问题,运作效率比较低。目前我国完全意义上的民营银行屈指可数,从 1996 年至今,我国仅增加了两家民营银行:浙江银行与民生银行。这说明我国的民营银行发展遇到了较大障碍。

(二)我国民营银行的业务范围及拓展

我国民营银行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资产类业务和负债业务。资产类业务在当前我国的民营银行业务中占有较大比重。我国民营银行的资产类业务主要包括贷款业务,证券投资业务等,其中以贷款业务为主。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信托业及租赁业等的快速发展,金融"脱媒"步伐加快及民营银行自身高速的资产扩张与贷款的高速增长,我国民营银行的贷款业务占比,较往年已有所下降,但在全部的资产类业务中仍占据着大额的比重。近年来,随着公司类贷款的缓慢增长,我国民营银行加快了公司了业务的内部调整。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和中间业务的基础,我国民营银行主要经营的负债业务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可转让定期存单、自动转账服务存款账户和掉期存款等。

(三)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潜力

适应经济结构变化发展起来的民营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收缩机制造成的市场空白,较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和居民的融资以及储蓄业务需求,大大丰富了对城乡居民的服务,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同时,它打破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促进了整体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从而推动了整个银行业的发展。从1986年7月交通银行恢复营业以后,截至2005年10月末,我国先后建立了13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15家城市商业银行、57家农村商业银行。截止2009年末,民营银行的资产总额占了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6%。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民营银行的总体实力还不是很强,但它的发展速度很快,它的自身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我国民营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缺乏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缺乏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首先,随着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使其竞争能力加强,致使民营银行的产权明晰、机制灵活的优势呈弱化趋势;其次,我国加入WTO后,许多国外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构成了对民营银行的又一竞争市场。再次,在资金来源上,相对于国有银行的信誉,民营银行在信誉上处于劣势,而我国缺少防范信用风险的风险防范体系,民营银行在吸收公众存款上存在一定困难,影响到民营银行的生存。最后,从资金运用上看,由于社会信用环境存在问题,企业欠贷不还、逃避债务等现象,直接影响了银行贷款的收回,导致不良贷款大量上升,从而影响民营银行的发展。

(二)民营银行产权制度和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尚不完善

从历史发展的历程来看,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从早期的自然人产权制度发展到现代的法人产权制度,股份制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最基本的特征。民营银行采用的是真正的股份公司制,但其法人治理结构并不规范,在界定产权受益、受损界限时不明确,导致银行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缺乏相应的自我约束。而银行业是风险与利润并存的行业,对民营银行的准入和退出制度的根本需求是保障公平竞争的同时,要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转,因此,没有制度的保障,民营银行的发展前景也就无从谈起。

(三)我国民营银行配套的法制系统不够健全

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发展民营银行必定需要相应的、完善的法律体系来进行规范。从我国目前金融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有关民营银行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首先,对于民营银行的准入条件尚没有法律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让民营银行无法按照市场的公平机制进行市场竞争,并且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条件下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紊乱,引发金融危机。其次,没有建立民营银行的退出法规,结果使民营银行不可能完全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竞争,从而实现优胜劣汰。再次,我国民营银行尚未设计出一整套能够有效防止民营银行风险且具有可行性的民营银行监管法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坚持放开发展民营银行,必然会给本已非常脆弱的金融体系大大增加监管风险。

(四)我国民营银行股权结构不合理,治理结构失灵

首先,从很多民营银行的股权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银行的股权存在很大的问题,股权分布不均是最常见的情况,通常情况下能分到散股权的人很少,一个大股东可能就占有50%的股份,有的还不到十个股东,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大股东独揽大权的现象,内部的财政问题就会出现,公司的治理就会出现各种困难。其次,我国民营银行虽然许多都由个人出资,但仍有很大一部分资金是由地方财政、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提供,这就意味着行政管理的色彩比较浓,民营银行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多流于形式,未能形成有效的制度约束和矫正机制,法人治理结构一定程度上是失灵的。

(五)我国民营银行市场定位不准,创新能力低

当前我国民营银行规模较小,盈利水平较低;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差,难以承受过多的创新投资负担。首先,在资本金的补充上,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政府发行国债、增发和配股等方式注资,而多数民营银行一般只能通过私募扩股、收益留存、红利转注册资本等方法来补充资本金,难以适应资产规模日益扩大后对资本金的需求。其次,我国民营银行的内部运行机制也存在缺陷,市场定位不准,经营同质化,产品创新机制并不完善。我国一些民营银行市场定位与国有商业银行雷同,表现为经营产品的一致性、客户群体的一致性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除了提供各种标准产品之外,很难以适应复杂的个性化财富管理需求,这样只能更多地专注于服务形式上,如服务团队配备、专属场所、亲情服务等。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也轻视零售业务,没有形成经营特色,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比较低,成为其开展市场化运作的严重羁绊。

(六)我国民营银行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目前,我国民营银行中年轻人比较多,没有太多的经验。同时我国民营银行的人员认证体系、培训体系都不是很完善,同时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以及专业的金融实操人员,客户经理也缺乏经验。

四、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对策

(一)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

建立完善的外部信誉环境是民营银行发展的基础,而我国的民营银行在信用方面处于劣势,存在吸收公众存款难的问题。所以我国在治理信用环境,推进民间信用体系建立时,必须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而该制度的建立,切实的保障了存款人的利益,提升了民营银行的社会信誉并有利于其业务的发展。同时,该制度也是民营银行市场化退出的必要配套措施,可以有利于防止个别民营银行破产倒闭而出现挤兑风险,确保民营银行的良性竞争发展,避免出现行业垄断现象,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二)制定合理的民营银行准入和退出制度

通过金融立法规范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条件, 通过较为严格的市场准入审核制度,将存在过高经营风险、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民营银行排除在金融市场之外,保障民营银行的整体经营质量。 市场准入制度也应当有一定的梯次性,适合于不同规模、不同业务内容的民营银行的发展需求。 对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考核应该具有相当的透明性,保障公开、公正、公平。 退出机制是保障民营银行整体经营健康环境的必然要求,在实际的退出操作中,民营银行可依法兼并、联合、重组,或者是破产清算的方式进行债务清算,金融监管当局则可依法对风险达到一定程度或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民营银行强制进行清理、关闭、兼并重组,维护银行业的稳定。

(三)优化民营银行治理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

民营银行采用的股份是真正意义上的股份有限公司制,所以它具有产权明确,责任清晰的优势。首先要在管理结构和产权制度上进行创新,不断的完善治理结构,明确规定管理机构的各自的权限,使之相互制约,相互约束,增强权力的约束力,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取胜。其次,在目前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已达到较高程度的基础上,放松相关限制,推动银行股权相对集中,并允许民间资本注入,优化民营银行业治理结构,对现有银行进行民营化改造。同时应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防止风险的传递。

(四)建立和完善金融法规监管体系

由于民营银行透明度较低, 金融监管缺乏有效性,容易积累金融风险, 引发金融危机。为此, 我国民营银行应建立适合的监管体系。首先应制订有关民营银行的监管法规, 包括公司治理结构、最低资本额、经理人员的执业资格、股东资质的审核、监管内部自律监管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业务范围等方面的规定,为实施监管提供法律保证。其次,应建立规范的信用报告制度,利用网络技术,采集分散在银行、税务、工商、公安以及法院等部门中的与企业和个人信用有关的信息,形成信用信息数据库,同时进行资信评估,实现信息共享。再次,要依法实施监管,建立独立的金融审计公司,负责日常监督、查账,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指标和措施,充分运用金融稽核手段, 将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 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管体制。

(五)因地制宜选择民营银行的发展模式

我国建立民营银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新组建民营银行;二是改革现有的金融机构,即城市商业银行、城信社和农信社,使其民营化。鉴于我国中小银行已为数不少,通过引进民间资本,对现有风险不大的中小银行进行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使之走上市场化经营轨道应当是最佳选择。如果抛开现有的数以万计的中小银行,放手组建新的民营银行,那么成本、风险和收益很可能会不成比例。因此,应当本着重组存量和发展增量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方式:在极少数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社会整体信用较好的地区新组建少量民营银行;在大部分中小城市,采取改造城市商业银行、城信社、城区农信社的方式设立民营银行。

(六)拓展中小企业业务,通过民营银行的品牌竞争力

民营银行要想在金融业中胜出,必须树立自身的品牌,业务上除了广度以外还要有深度,在金融产品技术性能的优越性、持续性及顾客的满意度上下功夫,使客户对本行业的认识度大大提高,从而促进各项业务的发展。由于当前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融资难",为我国民营银行的借贷业务提供了大量的潜在客户。因此,我国民营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致力于完善和丰富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业务产品,还应将信贷业务产品与支付结算,网上银行,企业理财,现金管理,税费,托管,企业主和员工个人理财等中间业务,零售业务以一条龙服务的模式的加以规划和拓展。此外,努力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建立专家治行制度,积极吸引优秀的银行家到民营银行来,对其进行包装,以个性化、情感化的宣传,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

民营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应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民营银行体系。而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把民间资金引导到合法的投资轨道上来,增加农村金融供给,遏制非法金融活动,有助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庆亮.体制转轨中的中国民有金融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孙露,李丹.浅析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J].商业研究,2005,(3).

[3]郑泽华.中国民营银行发展的战略思考[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9,(8).

[4]周浩明,胡文明.民营银行的比较优势及发展路径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2,(6)..

[5]张日新,李庆生.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时机与框架设计[J].金融论坛,2002,(3).

[6]文晖.民营银行的构建模式与发展方向[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4).

[7]王慎之.民营银行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战略选择[J].求是学刊,2003,(7)..

[8]彭建平,苏发金.民营银行是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催化剂[J].现代经济信息,2004,(11).

篇(9)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体系逐步完善,民营银行在发展当地经济、为微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民营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在民营银行的发展进程中,要大力开发中小企业金融产品,积极拓展商圈融资,进而通过错位竞争及其特色精致的金融服务来实现自身发展。本文介绍了当前民营银行发展市场的定位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针对其如何进一步实现民营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相关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民营银行;市场定位;困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068-02

收稿日期:2015-02-12

作者简介:刘鑫(1993-),女,汉,黑龙江省桦南县人,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在读。薛玉玲9 1964 -),女 ,汉,吉林省伊通县人,黑龙江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副教授 ,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引言

民营银行是由来自民间的资本控股来进行市场化运作的风险自担的银行,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国家一直致力于开拓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渠道,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对民营银行进行有效地管理和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营银行的发展。而民营银行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行业发展面临巨大的竞争力、民营银行发展受金融运行体制的限制、民营银行自身的逐利性等一系列的问题,只有解决好民营银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才可以实现民营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一、民营银行发展市场的定位分析

民营银行在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做好市场的定位分析,主要包括目标客户定位、金融产品定位以及营销策略定位。对于民营银行来说,目标客户定位首先要立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民营银行的从业人员多来源于一个固定的地域之内,对于区域内的企业的了解可以降低其在开展银行贷款业务的进程中的金融风险,提升贷款的安全性。再者,民营银行的业务对象集中在中小微企业上,民营银行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更容易掌握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规律,业务空间较大;对于民营银行来说,产品定位首先要大力发展商圈融资,商圈内的企业一般都是中小微企业,其规模小、用于贷款的抵押不足,通过商圈担保融资可以很好的利用商圈管理机构的管理作用来进行担保进而实现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其次,要推动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开发,依据中小企业在采购、库存、销售等各个经营环节的实际资金需求来开发出相应的金融产品,进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最后,要大力推进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开发,建立起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要加强自身的信用建设,通过更加细致周到的服务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难点分析

(一)行业发展面临巨大的竞争力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其业务范围进一步向中小微企业拓展,使得民营银行面临的激烈市场竞争,尤其是在2012年,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银行都表示将积极主动地拓展中小微企业金融市场,此外,目前随着国家对于民营银行发展的支持,很多地区出现了业务范围局限在一定区域之内的城市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村镇银行,大型国有银行的业务拓展以及民营银行数量的不断增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民营银行面临的市场行业竞争进一步增大。

(二)民营银行发展受金融运行体制的限制

目前我国在民营银行管理的过程中使用的是有限牌照制度,使得民营银行不可能像大型的国有银行一样在全国各地设立银行网点来开展金融业务,因此,民营银行的经营区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此外,相关的金融部门对于民营银行在开展业务过程中的资金规模、贷款的额度等都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并且在不同类别贷款计提比例以及存款准备金率方面民营银行也会与国有银行存在着差别,尽管目前我国的金融政策支持更多的民营资本投入到银行业中,但是一些国家的政策以及制度对民营银行的经营约束还比较大,在这很大程度上使得民营银行自身的运营难度以及经营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三)民营银行自身的逐利性

作为由民间资本来支持组建的银行,民营银行在运转经营中存在着天生的逐利性,尤其是在民营银行的股权安排和分配上很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民营银行的股权过于分散,这样就会导致民营银行的股东数过多,不同利益群体在民营银行的经营战略以及发展理念上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另一个极端就是民营银行的股权过于集中,这样就会使得民营银行控制在少数的几个大股东的手中,这样很容易出现大股东利用民营银行圈钱进而为自身的关联企业提供融资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民营银行自身经营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三、促进民营银行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制定前景性战略,提升竞争力

民营银行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制定出极具前景性的发展战略。首先,民营银行要进一步创新银行的服务和产品,以及中小微企业的实际特点以及农村地区的实际金融需求来制定出相应的有针对性的金融理财产品,对于存在着不同金融需求的客户来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同时民营银行在能够提供快捷便利的小额信贷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丰富抵押担保模式以及信贷产品的种类;再者,民营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对银行自身的清算与结算的渠道进行进一步的疏通,大力开展快捷方便的结算工具,同时民营银行要注重发展同其他银行的战略伙伴关系,利用其他银行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最后,民营银行要致力于互联网金融的建设,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进而使得民营银行的服务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一步提升民营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二)制定合理的民营银行各项法规

在当前国家大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新形势下,国家要依据民营银行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来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首先,要对当前民间资本进入我国银行业的条件等进行更加明确和细致的规定,进而使得自担风险的民营资本在进入银行业之后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进一步贯彻落实共同发起人制度,在准入之前对于共同发起人的实力、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最后,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民营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自身风险管理和控制的监管,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三)构建符合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

民营银行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信誉环境。而相对于大型的国有银行来说,民营银行在在自身发展经营的初期难以很快的建立起自身的信誉,这就导致了民营银行在发展初期吸收存款方面就会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因此,为了进一步保护存款人自身的利益,国家要依据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来构建起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提升民营银行自身的信誉及吸收存款的能力,进而为开展其他银行业务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民营银行在自身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在实现民营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民营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通过制定出具有前景性的发展战略来提升银行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国家要制定出完善合理的民营银行的法律法规以及符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进而为民营银行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进而进一步促进民营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岷峰,王虹.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华北金融,2013,12:10-13.

[2] 陈立刚.民营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92-93.

[3] 徐慰贵,谢茂芬.民营银行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建议[J].现代商业,2014,12:165-166.

[4] 刘凤彬.试论民营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22:31-32.

[5] 韦瑶瑶.试论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及其策略选择[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篇(10)

Abstract: the private bank is relatively official or state-owned, is an operation organization form, the private Banks may in these aspects are different from state-owned Banks of the special advantage, because small burden, low cost, and investment loans is more onefold and professional field, thus in the servic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in more can "handy".

Keywords: private bank management form, the commercial bank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民营银行是相对官办或国有而言的一种经营组织形式,除了具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实体的一般性质外,还有其独有两个特征:一是经营权不受政府部门控制或与政府部门没有联系,完全由企业自主决定,包括主要领导成员的任命。二是民营银行也涉及所有制结构问题,民营银行和国有银行是一组矛盾。当我们说民营银行的时候,就是区别于国有银行,而并不涉及到诸如管理机制、经营权、经营效率等问题。民营银行的定义只是区别于国有银行而已。我们也许可以把不属于国有银行的都包括在民营银行的范畴之内。民生银行就是民营银行,国家不控股的股份制银行也是民营银行。

一、阻碍着民营银行发展的因素

1.如何协调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问题。

目前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对象主要是一些民营企业,企业资本从现有产业脱离出来进入金融领域,有多种目的,如获得预期收益,根据股东权利取得金融机构人事控制权和经营权,扩大自身的影响等等,其中取得金融机构的人事控制权和经营权对未来金融机构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然而,为避免现有股份企业存在的一般独大、个别股东说了算的不合理局面,监管当局肯定要对这种控制权进行适当约束,现有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从自身利益和目的出发,也要对股东的控制权设置一些条件。

这样,如果没有形成一致的利益目标和共识,产业资本达不到自’身的目的,金融资本不能维护自身已有的利益,监管得不到有效的风险防范保证,民间资本就难以进入金融领域。

因此,如何协调民间资本与现有金融资本之间的关系,达到双方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局面,是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对现有中小金融机构改革重组的先决条件,否则,银企双方都没有积极性。

2.如何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与有效防止道德风险之间的问题。银行业属于风险行业,金融业经营的重要特点就是风险经营,金融风险远高于其他产业风险,且金融风险的影响、扩散和破坏力远高于一般产业。因此,金融市场准入门槛比较高,进入市场后的制度约束也很强,主要目的在于防止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中小投资者或非国有资本利用金融经营许可便利,为自身谋取不合法利益,对经济金融运行和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事实上,在国内开始讨论民营银行时,对民营企业进入金融行业的动机就一直处于争论之中。面对复杂的设立民营银行的动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各界自然对放开民营银行后的道德风险极为关注。必须设计严格科学的制度来避免这一问题。但在制度设计中又不能把门槛抬得过高,否则没法吸引民间资本。就目前看,国内还没有比较可信可行的研究成果,仍然需要深入研究。

3.如何维护资本最低收益,实现民营银行可持续发展与化解不良资产之间的矛盾。中国目前一些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困难,风险聚集,原因十分复杂。组织机构、融资渠道、内部制度、人员素质、政府干预、历史包袱、经济基础、信用环境等方面都有一定因素。

广大中小金融机构虽然在经营机制上比较灵活,与当地经济信息基本对称,但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相比,它们仍处于一种先天不足的处境,不少机构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要维持正常收益,实现可持继发展已经十分困难。

而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必须得到预期的最低效益,显然对原先微利和亏损严重的那些问题机构,吸引民间资本是有相当难度的。特别是要利用民间资本来冲减原先的不良资产,而在未来发展结果难以预料的情况下,这种想法也只能是理论上的探讨。

2.民营银行的信誉建立问题。在中国尚未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信用缺失问题严重、民营金融机构问题多多、集团化和规模化已经成为金融业发展趋势的情况下,民营银行信誉建立之路将是漫长的。

民营银行的信誉在哪里?简单地回答:民营银行的信誉在金融改革的制度创新之中,在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之中。同时拥有较高的利润率,较好的资金流动性,较高的资本充足率,显然,若民营银行实现了上述目标,储户没有理由怀疑它的信誉,目前国际上著名的大银行就是因为这些指标都很好而享有良好的信誉。如果要让民营银行拥有较好的信誉,必须建立一套法规,加强对新生民营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和清偿性的监管。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只要我们在开放民营银行的过程中抓紧制度创新,通过试点逐步推进,就一定可以创建一批拥有良好信誉的民营银行。

二、如何对待民营银行的发展风险问题

1.是民营银行的准入法规。中国人口众多,国土辽阔,究竟要多少家民营银行才能适应市场需求?如果中国只需要十几家民营银行,那么审批的问题不大。如果估计需要200到300家,那么应该由谁来审批?在目前的行政审批制度下,银行审批权造成相当大的权钱交易的寻租空间。三、建立一套金融市场准人的竞争规则。

上一篇: 通信工程的重要性 下一篇: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