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实施策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3 16:44: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劳动教育实施策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篇(1)

劳技教学只有从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分层教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所做的实践与探索。其目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创设一种适应学生自身发展,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的个性化教学。在劳动技术课教学中,积极开展分层次教学,对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对于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对于劳动与技术课教学最优化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劳动技术教课分层教学策略

1、转变观念,树立分层教学的理念

分层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须教会每一位学生学习,教会每一位学生思考,教会每一位学生探索,教会每一位学生动手,使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劳动与技术的主人。只有这样,将来才能使我们的每一位学生能灵活自如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同时,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要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过程。

2、目标分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调控和导向作用,对学生具有诱导和激励作用,它既是劳动与技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

3、分层教学,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

(1)根据学生学习劳技实际水平分层次组建学习小组。每班一般4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

(2)指导小组制订学习劳动技术的学期计划和帮教措施。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互邦互学。

根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状况和潜能,围绕教学主线(目标),组织布置学生学习,讨论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和疑点,让学生借助于团体的力量和智慧,借助于其他学习工具和资料化解难点。

4、分层评价,体现人文关怀

在教学时,相应地改变了一些策略。首先拟订学期考核标准:第一,凡每次完成作品得到90分以上的,优先参加课外工艺小组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每月1次,制作一些工艺性强的作品)。第二,优先参加校级劳技工艺制作竞赛(每学期一、二次)。第三,凡在校级入选的作品,优先考虑参加校级培训(校级工艺组,每月培训一次)。第四,每学期,所有完成作品中,有4个85分以上的,总评为A(优秀);70―75分之间的总评为B(良好);全部完成上交作品,无论及格与否总评为C(及格);发现一次作品不上交的总评为D(待及格)。第五,反在校、区、市级获奖的学生总评为优秀。以上考核标准,在开学初,每个教室张贴上墙,鼓励和发动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并在每个班成立考核评价小组。在七年级的基础上,把部分优秀的同学组织起来,以小组为单位,每次作品直接交到小组的作业箱内,由组长直接进行测评。组长的作品,组与组之间交叉互评,完成后,连同评价表一起交到任课老师处。这样,教师只要花很短的时间,复测一下来之班级同学最可信的作品评价依据。

另外,劳技课成果的展示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展示,调节学生情趣,给学生提供一个相互观摩的机会,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对劳技学科的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三、劳动技术课分层教学的成效与反思

篇(2)

根据经济学家拉格纳.纳克斯的解释,农村富余劳动力(又称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那些可以从农业部门抽走,而不至于影响农业总产量的农业劳动人口。这部分劳动力从表面上看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但对农业部门的总产量并无贡献,实际上处于一种隐蔽性失业状态。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人力资源的低效或无效配置,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的“三农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臼益突出。农村地区数以亿计的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但他们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素质低、政策引导的力度不够等问题。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长期推行城乡二元制结构,致使我国各种资源过度地向城市斜倾,尤其是教育资源上的差别,使得生活在农村的人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相对减少,致使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不高。文化素质不高,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使他们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即使勉强移出来,也由于在生活方式、公民道德意识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距,结果难以融合到城市的现代生活中。

2、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低、经费少首先,各地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底子不清,指导不力。各地普遍存在着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劳力输出基本情况掌握不够。其次,技能培训方式单一、手段不多。各地在培训中普遍存在集中讲理论多,实际操作少:填鸭式讲课多,现场擂导、观摩少:引导性培训内容多,针对性培训内容少、实效性差。有的培训班实际上在走过场、图形式,根本没有有目的和实质性的培训。

不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低,而且培训的经费也少。由于经费缺少,导致农村职业学校建设严重滞后,这些即将走出学校的富余劳动力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完全达不到教学要求。

3、政策引导的力度不够导致富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甚至造成回流近年来,教育部继续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职成教育重点工作来抓。我国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非常重视,采取了不少措施促进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在速度和质量方面显得不够理想,进城的农民始终存在着就业上的后顾之忧,为此不少地方的农民依然在原籍保留着承包的土地和房产,作为自己的社会福利保障,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已进城的农民又回到农村的“人口回流现象”。

二、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和就业转移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我认为,要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最关键的是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培训,这样才能从各个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

1、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前提条件

普及义务教育,强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岗位培训,组建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相适应的新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加大科教投入力度。应鼓励多渠道投资,形成国家、企业、集体、农民个体和社会筹资办教育的多元投资机制;其次,运用义务教育法,整顿农村教育秩序,确保农村普及教育。要用义务教育法帮助农民克服短期经济行为,鼓励支持子女上学,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率上涨;再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提高农民素质,调动他们学习文化技术的积极性,必须搞好教育改革,大力兴办农村职业学校,对于绝大多数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应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相应的职业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最后,采用多种形式,搞好农业劳动力的再教育,使农村劳动者在学校教育之后继续受到教育。应发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培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职业技术学校一定要帮助农民接受培训,使农民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提高他们在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来到城里找活干,陷入无序的困境中。培训的内容为:(1)进行观念更新教育,解决“敢于离开土地”的问题;(2)进行就业方向(包括岗位、行业、区域)指导,解决“离开土地后向何方”的问题;(3)进行技术培训,解决“离开土地后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2、因地制宜,选择职业教育培训模式,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搭建就业平台

目前,关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总的来说,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有以下几种:

(1)“订单式”职教培训。“订单式”培训要求农民同样具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突出农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定向性和生产性,使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健全劳动力就业政策,更使在转移过程中农民充实自己,寻找一条致富的捷径,达到政府、企业、学校与农民互赢。

(2)“城乡式”职教培训。城乡融合是的理想,我国实行“城乡式”职教培训将有力推动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部分职业学校实行“1+2”、“2+1”、“1+1+1”等灵活学制,促进城乡合作办学和东西办学。例如,江苏与陕西、北京与内蒙古、上海与云南等省区的合作就有明显的成效。我认为,“城乡式”职教培训还可以在本省、市级或县级进行,只要制定适宜的课程,安排专业老师,就可以实现就近转移。北京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社区学院成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新亮点。

(3)“短长班”职教培训。“短长班”培训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学历教育与短期技术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它使职前和职后的沟通衔接紧密,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同步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的办学路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减少了经济负担,缩短了培训周期,满足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4)“专德心”职教培训。“专”指专业培训,“德”指职业道德培训,“心”则指心理学培训。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同时,也应该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和职前、职后心理学培训,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施富余劳动力转移,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繁荣的社会。

篇(3)

由于学校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形成了一味“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的不良风气和习惯,在这种教育惯性下,难免会出现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学生缺乏创造力,按部就班,不适应时代的需求。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定领域之一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教学现状,更是不尽如人意,好多学校的劳技课程出现缺开或少开现象,课表上的劳技课程形同虚设、移作他用,更谈不上利用劳技课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来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笔者有幸在实践基地任教,几年来在劳技课教学实践中,对劳技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及改革尝试,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实践,并获得成功。现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探究体验

传统教学模式大体有以下两种:1.师傅带徒弟式,即传统的手把手式地教学生,然后通过“传帮带”扩散开来;2.作坊批量生产式,类似于批量生产的流水线,老师在台上详细演示制作步骤,学生们在台下一步步跟着做。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先教后学,先知后行,把手教也好,集体示范也罢,学生只是局限于学会做的方法,忽略了学生的探索体验,大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而且由于没有切身体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只是短时的,只停留于课堂,时间一长也便忘了。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指出“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亲自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获得操作体验。其基本技能与态度的习得是以每个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熟练的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情感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为此,我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我将之称为“探究体验式”。

例如,教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劳动与技术教材《工艺制作》中的“项目二・包装工艺――包装盒的制作”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我们平常生活中用到的各种包装盒,新课开始,我不急于教学生做的方法,而是先分小组欣赏各组搜集过来的各种包装盒,交流一下其功能和特色,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包装盒,动手拆一拆,探究一下其所需哪些材料,研究一下运用哪些制作方法,猜想一下制作步骤,然后动手尝试验证之前探究方法的正确性。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小组若遇困难,无法组内解决,可以寻求帮助,个性问题单独点拨让其继续探究,若是共性问题,可上台演示,集体帮助,也可让成功的先进小组上台演示介绍经验,然后大家结合本组经验探究方法提出更好的方法。在这一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拆一拆,想一想,探索方法,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掌握了方法和技能,而且互相合作,锻炼思维,效果很是明显,可以举一反三。

二、运用项目任务共同发展,引设计创新

一位哲人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人亦然,心理学称之为个性差异。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后天环境以及所受教育的不同,形成了不一样的个性差异,它是客观存在的。为人师者,只有正视它的存在,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才能真正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获得进步。

为此,我改变传统的“一刀切”做法,精心设计了《层级项目任务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一项任务,力求准确把握各类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较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一刀切”面临的“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矛盾。

任务书上的任务分为三级:一级是根据所学技能,按照图纸完成作品。二级是在掌握基本的方法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组合,制作出新的作品。三级是进行创意设计制作,并阐述创意。例如,教授《绳结工艺・中国结》一课,在学生体验了绳之魅力,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尝试掌握基本的制作技能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自主选择项目任务书》如下:

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选出组长,分工协作,人人动手,互帮互助。

友情提醒:制作前先M定一个计划,再构思创意,绘制设计图,然后调整分工,合作完成。工具使用时,注意自身和同伴的安全。

任务一:根据掌握编制吉祥结的方法,并试着打一个吉祥结。

任务二: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结创意组合,自主设计、组合,小组分工合作,根据所学中国结的知识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小组合作学习各种中国结图解,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国结编制,进行创意组合(两个以上,其中至少有一个吉祥结),并阐述寓意。

友情提醒:先拟定计划,再构思创意,绘制设计图,然后调整分工,合作完成。

完成“任务二”时,有学生运用同心结与平结组合成一只可爱的蜻蜓,我在肯定、鼓励的基础上,加以启发:你还可以运用所学中国结的特点组合成哪些造型?你是否能借助不同绳线的颜色编织出独特的中国结造型?

任务三: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尝试改变编法和走绳的路线,创造新的中国结形式。

例如,吉祥结四耳变为六耳的样子,尝试一下变成五耳、七耳……又会是怎样的呢?

在让学生通过客观的自我评估,自主选择自己能完成并感兴趣的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做,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尝试新方法、新组合,大胆创新,这样,不仅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也大大提高了他们动手参与制作的乐趣。

三、利用多种激励评价,促升华发展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可以让学生反思自主探究、体验实践的过程,使其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重组认知结构,完善思维。在长期一线教学的实践中,我总结如下方法。

(一)随机应变评价法

即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相应不同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的重要作用。比如面对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遇到同样的问题,教师评价的方式都应有所不同,以鼓励为主,提出建设性意见,促其发展。

(二)设立奖项,集体评价法

魏书生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课堂评价亦然。比如,我在教授《木工・笔筒的制作》一课时,我分别设立“鲁班巧手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最佳整洁奖”“最佳表达奖”等奖项,并制定相应评价标准,以小组为单位参加集体评议,各组选出最佳作品置于展示台,并派代表阐述制作方法和过程,以及寓意或创意,全班举手投票选举。

(三)立体全方位评价法

所谓立体全方位,就是老师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表,学生结合评价要求先自评,然后小组根据组员参与制作过程中的表现互评并说明理由,组长负责记录统计,老师根据学生自评、互评情况和小组的集体展示表现综合打出总评。

(四)提点延伸法

即教师利用教学智慧,在学生表达的基础上加以追问,促其思考升华。比如我在教授《工艺制作・纸藤花艺》一课时,一学生介绍她制作的康乃馨作品的寓意时,我随机追问她:你想把这亲手制作的寓意美好的康乃馨送给谁?为什么?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接下来孩子们的表达很是精彩,情感引起共鸣。

总之,我们要利用多种教学策略,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选择权教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利用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让初中劳技课成为学生喜欢的灵动课堂,尽情绽放出生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2014.

[2]郭元祥.C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试行).

篇(4)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儿童在社会上的作用及作为公民的价值,完全决定于儿童参加社会劳动的能力,决定于他对这种劳动所作的准备。同时,儿童的幸福、儿童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据此来决定。只有当劳动成为表现人格和才能的主要形式的时候,才可能有创造性的劳动。任何工作只要具有某种意义,就不会把它看作不愉快的工作。” 因此,马卡连柯指出,在教育儿童的工作中,父母应牢记以下几点,家庭的劳动锻炼对于儿童的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增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培养儿童的意志力,有助于幼儿养成自尊、自立、自强的性格。第二,家庭劳动教育在人的品德形成、开发智力、增强体魄、促进审美能力发展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第三,享受创造劳动成果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幼儿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为以后独立生活奠定良好基础并一生受用。 

因此,劳动教育应该从小抓起,让幼儿学习初步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对幼儿进行劳动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 

二、学前儿童家庭劳动的现状 

(一)家长对幼儿参与家庭劳动的态度有偏颇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在中国百姓的家庭教育观念中根深蒂固,家庭劳动教育更是被许多家长所忽略,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在家务上总是亲自上阵。这样做,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和好逸恶劳的习惯,也使孩子错过了培养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的最佳时期,严重制约孩子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教育方式不正确造成幼儿难掌握劳动技巧 

部分家长虽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劳动,但因方法不当也收效不佳。有的家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隔三岔五安排孩子劳动,没有形成一定规律,不利于习惯的培养。还有的家长简单地把幼儿当劳动力使唤,或把劳动当作惩罚的手段,或以金钱和物质对幼儿的劳动进行奖惩,当孩子劳动中有失误便加以训斥和责备……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都会使幼儿难以掌握正确的劳动技巧,也难以在劳动中获得愉快。 

(三)幼儿对参加家庭劳动不重视 

现实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实, 那就是娇生惯养以及缺乏锻炼, 使许多孩子身体虚弱,四肢无力,缺少吃苦耐劳精神。孩子往往是在摸爬滚打中得以茁壮成长的,劳动是保持良好身体素质的重要因素。然而,现在的孩子却极少主动创造条件锻炼自己,偶尔参加一次轻微劳动就叫苦连天,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父母代劳。 

三、学前儿童家庭劳动的策略 

参加家务劳动不仅是学前儿童为父母分忧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幼儿今后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做父母应须知:不是家务劳动需要幼儿,而是幼儿个性的发展需要家务劳动。因此,家长要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孩子从小就自然而然地参与并热爱劳动。下面就是学前儿童参加家庭劳动的具体策略。 

(一)转变观念 

告诉家长,家庭劳动教育的意义不在劳动的效益上,而在于劳动对儿童个性全面发展上。通过劳动,使儿童理解劳动的社会意义,初步掌握最简单的劳动技巧,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要让幼儿从小就明白:扫地、洗菜等家务劳动是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帮父母干活。这样学前儿童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做家务,而不会讨价还价。 

(二)榜样激励 

幼儿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在身边树立让幼儿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从内心敬佩的劳动榜样,从而学习榜样。教师与家长也要时刻以身作则,平时不要因为做家务而发牢骚,也应成为热爱劳动的榜样。并在劳动中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幼儿参与进来。可以吩咐孩子做一些十分简单的事情,如把报纸、拖鞋等拿给父母,培养其做家务活的良好习惯并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三)行为训练 

家长们在安排一系列具体的劳动教育活动时,应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具体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合理要求。如果幼儿知道他的付出对整个家庭有益,他会更看重自己和被分配到的任务。因此在分配工作时,记得向幼儿阐明这个道理。 

2.适度赞美。当幼儿喝完水会将杯子洗干净放好称赞他:“你记得把杯子洗干净放回原位,真好,省了我不少事!”鼓励幼儿继续保持这个行为。适度赞美可以使幼儿在成就感的动力促使下,培养成劳动与整洁的习惯,一种负责感也就初步形成了。 

3.善用记事本。可将家事按照时间先后列表,例如,上学前需完成的包括铺床、穿衣、吃早餐等等。这样的安排很合逻辑,孩子做起来也比较有效率。大家照章行事,只要等孩子做到的时候,站出来夸奖他就好了。 

篇(5)

那么,劳动教育在家庭背景下应生成什么呢?我们要本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与立场,即通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各种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变式,我们就会发现在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其实就是培养孩子受用一生的劳动习惯。这些劳动习惯应该包括:高大上的劳动意识;历久弥新的劳动兴趣;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劳动中难能可贵的合作精神。前两者是构建孩子劳动习惯的前提与基础,后两者是家庭教育背景下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应然结果。

劳动教育在家庭背景下的生成应注意什么呢?

一是对孩子劳动意识的养成要及时、及早。现下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都比较金贵,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于是在家中凡事都被父母包揽,唯恐孩子在劳作中受伤害和受委屈,家长头脑中固有的“树大自然直”的思想就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被越来越放大。呈现在家庭情境中是不断上演的不让孩子在家庭中干活,孩子只管吃好、穿好、玩好就行的肥皂剧。岂不知家长的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让孩子干家务会使孩子缺少必要的最起码的初级劳动锻炼,天长日久就助长了娇气与颓废之气,固化、定型了懒惰的坏习惯,甚至影响到日后上学读书的行为习惯,以至于波及学校教师对孩子管理以及家长自身对孩子的教养。因此,针对家庭背景中劳动教育的这一现实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及早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索尼公司创始人、日本教育家深大曾说:“早期获得的信息会像血肉一样长在脑内,长期发挥作用。”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也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作过精辟的论述:“儿童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0~3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3年看作是人的一生。”

二是对孩子的劳动兴趣的养成要警钟长鸣,不可懈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尔基也重复过这句话。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也曾说:“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积极肯定的情绪。”基于此,这就警示我们父母在家庭背景下对孩子的劳动兴趣的养成金钟长鸣,不可懈怠。家长要懂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家庭教育的不同往往表现在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三个方面。因此,家庭中劳动兴趣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究其主要原因是家庭对孩子劳动兴趣的养成既无计划性也无组织性,是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在亲情感召下、在没有剧本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地演绎的。这种家庭劳动教育的环境极容易造成家长对孩子劳动兴趣养成上或掉以轻心,或放任自流,或野蛮生长。为此家长必须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兴趣;教育孩子对自己的劳动学会欣赏;发现劳动中蕴藏的一切机会,用激将法激活孩子沉睡已久的劳动欲望,盘活孩子的劳动冲动;创设情境,让孩子把家庭劳动的感受及时用有效地方式(如口头的、书面的、音像的、电子的等)表达出来;让孩子发现家庭劳动的特殊意义与价值。

篇(6)

根据十六大提出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教育部最近确定了教育工作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为实现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目标,教育工作要不断增强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更加广泛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实现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的目标,决定从现在起到2005年,巩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打好“普九”攻坚战,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到201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更大发展,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20年,在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形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为实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增强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使学校成为终身学习服务的重要载体。

(摘自2002年12月27日《江西日报》)

教育部发出通知

要求多元评价学生

教育部日前发出改革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通知,要改变目前“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分数不重能力的评价与升学制度,要求教师、学生、社会多元评价学生。

通知指出,中小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要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发展,对学生的评价应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多个方面。

教育部还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要采用多样性、开放式的评价方法。要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成长记录应收集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学生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与测验的信息等。

要改变长期以来以升学率作为惟一标准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做法,建立起符合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评价体系。初中升高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体差异,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高中录取,可试行参考学生成长记录、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文艺活动记录等资料,综合评价进行录取。

(摘自2003年1月3日《钱江晚报》)

北京中小学教师必

修心理健康课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北京市教委首次把“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全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至少要学习30课时。全市中小学教师关于“心理健康”的培训将在2005年底前完成。

据介绍,通过“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训,要使全体中小学教师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掌握针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辅导或指导的手段和方法并能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新一轮的培训将更倾向于案例分析和心理辅导相结合。北京教育学院将负责组织专家设计教案,考核由全市统一组织。

(摘自2002年12月30日《齐鲁晚报》)

我国每8个青少年

有1个心理亚健康

中国心理学会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结果显示,约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部分人的情绪问题、人际关系紧张现象十分突出;与此同时,16%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焦虑、强迫、抑郁等症状。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并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专家认为,青少年的内心矛盾冲突本来就是非常强烈,对某一事情的误解往往导致行为上的偏差,有时甚至做出不顾一切地伤害别人、损害社会的极端举动。很多老师、家长以为,事情发生了,对学生处理了,就没事了。实际上,恰恰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

(摘自2003年1月11日《科技日报》)

上海实施职业教育

工程

上海经济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高素质的管理、研究人员,更需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最近上海市推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举措。

这些举措包括: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工程。对失业人员、从业人员、新生劳动力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一批数控机床维修操作工、软件蓝领、高级护理等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一批能够参与国际劳动力竞争的高技能人才;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工程。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学习文化知识、技术技能、法律常识等,提高他们的素质;终身培训体系构建工程。整合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创办综合性、社区性的高等职业学校或社区学院、社区学校。把职业学校办成面向全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此外,还将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工程和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工程等。

(杜启荣摘自2002年11月30日《新闻晚报》)

瑞典中小学的

劳动技术教育

瑞典在基础教育阶段一贯重视手工劳动教育,同时注意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更新。瑞典中小学的手工课从3年级至9年级连续开设7年。

手工劳动教育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视 ,是因为它对学生身心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动手能力至关重要。手工劳动教育既有普遍的适应性,它对所有儿童和青少年都适合,又不受学校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手工劳动教育为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较为完美的内容和形式。

除手工劳动教育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年级还增设了一些新的劳动教育课程,如在7―9年级增加了技术课和幼儿保育课等。劳动教育的形式也有变化,除课堂教学外,还通过参观和调查,让学生获得不同劳动领域、工作环境和职业的感性认识,为以后接受职业教育或选择职业作些思想准备。

(摘自2003年1月6日《文汇报》)

威廉姆斯的

创造力教学策略

美国著名学者威廉姆斯为培养、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1.激发性问题。运用发问的技巧,提出有激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方面探求各种事物的新意义,分析探索知识的功能,去发现新知识和新事物。2.随机的探求。将一种熟悉的结构随意改变成另外的结构,并从随意变动结构的那些新方法中获得一种新范例。3.直观表达。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感受事物,培养表达的技巧,同时启发他们对事物的敏感性。4.以调适促发展。辅导学生从错误或失败中学习,强调发展胜于调适;通过积极调适而拓展出发展的多种选择及可能性。5.创造性倾听技能。辅导学生从学习听别人讲话中,产生新见解及获得由一事物导致另一事物的资料。6.视觉化技术。辅导学生用具体的图或实例的方式来表达或说明各种观念、思想情感、经验。

(摘自2002年12月9日《文汇报》)

日本儿童的“食育”

日本学者提出,在育儿学中除德育、智育、体育外,还应进行“食育”。所谓“食育”,就是从幼儿期起,给予食物、食品及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象力和人生观培养上。

“食育”的主要内容: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怎样看待饮食”,“懂得餐桌上的食物是怎样来的和怎样做的”。基于此,日本学者认为,从儿童能说话和简单交流起,就要有意识地灌输一些饮食的来源、制作、营养价值,以及怎样吃、吃多少等知识。在连续强化教育中,潜移默化地使他们认识偏食的危害,并自觉做到膳食平衡。儿童接受“食育”后,能将健康的饮食习惯延续终身。

在饮食中培养人生观:在向儿童介绍各种食物的来源和制作时,可说明这些食物的制作需要付出的劳动。让孩子们参加食物的制作,更会加深“有劳动才有收获”的体会。还有,孩子在吃鱼时,怕被刺喉,家长便予以鼓励。让他们知道,集中精力,以经常吃作为锻炼的道理。

(盛荣强摘自2002年12月15日《南京日报》)

美国人眼中的优秀儿童

1.具有技巧和知识,能适当运用这些技巧和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2.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心,能在充分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来求得解决某一问题。

3.热爱学习,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

4.坚持性强,能把指定的任务作为重要目标,用急切的心情去努力完成。

5.反应性强,容易受到启发,对成人的建议和提问积极作出反应。

6.有理智的好奇心,能从自己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并且自己能够提出新问题。

7.乐意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和进行争论。

8.机灵,具有较敏锐的观察力。

9.善于正确地运用众多词汇。

10.具有独创性,能够用新颖的或者异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11.想像力强,能够独立思考。

12.兴趣广泛,对各种学问和活动都感兴趣。

13.关心集体,乐于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助人为乐,和他人融洽相处,对别人不吹毛求疵。

14.情绪稳定,经常保持自信、愉快和安详,有幽默感,能够适应日常变化,不暴怒。

(摘自2003年1月7日《齐鲁晚报》)

父母是最好的“玩具”

牛津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西尔瓦经过对3000名3―5岁的儿童深入研究后得出结论:“儿童的成功与他们所

拥有玩具的多少和类型、父母陪伴他们时间多与寡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给孩子们太多或者类型不当的玩具,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害处。因为他们在大堆的玩具面前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更不可能在某一种玩具上有足够的逗留时间并从中学到什么有益的东西。”

研究者指出,与父母有很多时间共享的孩子在很多方面要胜过有大量玩具的孩子,甚至于那些会玩电脑的孩子。

(摘自2002年12月5日《齐鲁晚报》)

早晨睡懒觉有助于

掌握新技能

研究人员对睡眠方式进行研究时发现,被称为第二阶段睡眠,即在熟睡与做梦之间那段时间的睡眠非常重要。研究者说:“有些情况下人们在一个晚上会有50%的时间都处于第二阶段睡眠。假设我们每天都睡8个小时,那么最后的两个小时对于强化记忆尤为关键,但这两个小时的第二阶段睡眠往往因为人们要早早起床而被打断。”

这一研究结果对于运动员、音乐家以及外科医生而言非常重要,其他一些需要用手来完成高难度动作的人也会因此受益。

篇(7)

                                夏冉冉

一、问题标题  

“幸福是什么”教学微案例

二、问题描述/呈现

现在出现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从来不劳动,甚至穿衣服,背书包这些小事都是依靠家长,我的这个教学微案例目的就是教会学生主动参加劳动,养成劳动的习惯,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通过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引下去寻找什么是幸福的故事,告诉学生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参加劳动,尽自己的职责,做对别人有益的事。

三、原因追溯

造成学生缺少劳动的原因有:1、家长溺爱孩子,不舍得孩子劳动,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小娇生惯养,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孩子难以体会到劳动的意义;2、现在学生大都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管不住孩子,溺爱孩子;3、错误的教学理念,学校和家长方面忽视劳动的作用,只追求学生的成绩。

四、方法/策略选择或者技能应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填写,写方法策略或者技能)

1、教师分析课文,理解文中告诉学生相关的道理;

2、教师需要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举例;

3、教师做好学生关于老董就是幸福相关回答的评价;

五、实施过程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地读读课文,并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课文中所讲的幸福是什么?

(本文讲三个牧童为人们疏通了一口泉眼,砌起一口井,智慧女儿代表人们感谢他们并祝他们幸福,可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幸福,于是智慧女儿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十年后他们明白什么是幸福。)

师:这三个人明白的幸福是什么?

生:幸福要参加劳动,尽自己的职责,做对别人有益的事

师:假如你是第一个人,在给病人治好病之后,病人们会怎么说?怎么做?

生1:病人痊愈之后,会说谢谢你,给我治好了病,你挽救了我的生命,你就是我的救命恩人。

生2:病人们会说,十分感谢你,我要四处帮你宣传。

生3:如果我是那个医生听了病人们的话,会感到很开心,很幸福,很有满足感

师:病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病人们会特别高兴,他们身体恢复了健康

师:无论是病人,还是医生他们都会感到很开心,很幸福。

师:作为我们学生,应该做什么才会让自己和别人感到幸福呢?

生:我觉得好好学习,学习成绩提高会给我带来幸福。

生:我认为在班级做好值日,把班级打扫的干干净净,这样我和同学们都会感到幸福。

生:我觉得在家里帮爸妈做好家务,爸妈和我都会感到幸福。

师:同学回答的都特别的好,幸福就是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六、实施成效

1、教会了学生热爱和尊敬劳动者,让他们认识各行各业劳动的社会价值,并从小立志做个光荣的劳动者;

2、培养了孩子的劳动习惯。养成学生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观念和勤劳俭朴的品质。

3、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劳动教育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劳动教育强调动脑与动手、实践和体验相结合,在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中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鼓励学生劳动出发,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4、有益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通过鼓励他们劳动,通过劳动,他们有了新的生活体验,感受到了集体的需要,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篇(8)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德育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小学老师要更新德育观念,对德育内容进行革新,并树立正确的德育目标,对德育方法进行创新,提高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时效性,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1.学风浮夸,言行不一

通过一些媒体就可以看到,当前社会的小学生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小学生,从小就喜欢夸夸其谈,对什么事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实际行动却与此相背离,行为怪异。而且在批评别人的时候总是摆出一副义正言辞的样子,即使是自己错了也能进行曲解,说出一番歪理。遇事逃避,在做了错事之后第一时间不是想着如何去改正,而是想着如何去推脱责任[1]。

2.逆反心理乐

逆反心理严重也是当前小学生表现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在家庭中,小学生和父母一言不合就会顶嘴。在学校里,小学生经常和同学吵架或者打架,有些学生甚至还敢当面和老师进行顶撞,对待学习的态度比较敷衍,逆反心理非常重,总想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3.双重人格

部分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和在家里的表现完全不一样,在学校里,对待老师和同学,礼貌有加,在劳动方面也表现的十分积极,学习非常认真。但是在家里面对父母的时候,从来不愿意做家务,不肯吃苦,懒惰自私,贪图安逸。

二、小学德育教育实施策略

1.爱祖国教育

小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爱祖国教育,引导学生对祖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总理曾经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宏大的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提升自己。认识是情感的基础,小学老师要在课堂上经常讲一些祖国的文化遗产、优良传统和悠久历史,将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自尊心充分激发出来,要引导学生爱国歌、爱国徽、爱国旗、爱祖国。尤其是小学语文老师和思想品德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理解能力适当渗透爱祖国教育,在小学生的行动上落实爱国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2]。

2.爱劳动教育

热爱劳动是中国人民必备的一种精神素质,也是道德品质中的重要内容。劳动是光荣的,劳动不仅能够让人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还能提高人民的精神文明。劳动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和各种能力。首先,小学老师要引导学生对劳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是从劳动观点教育着手,让学生知道劳动可以创造世界,并且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历史就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其次,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譬如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农场进行参观或者组织学生进行采摘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同时,让学生在采摘活动中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品德。在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候,小学领导或者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捡垃圾活动,将爱劳动教育和环保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既提高学生的劳动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精神。

3.爱人民教育

学会爱人是一个人必备的精神道德品质,现在的小学生逆反心理非常严重,在家和父母顶撞,在学校和同学打架。这种现象不仅会导致学生性格存在缺陷,还会对学生的人际交往等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学生无法融入到社会集体之中,性格会越来越孤僻,行为也会越来越怪异,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3]。在小学生性格未定型之前,小学老师要进行爱人民教育,对学生的叛逆等不良行为进行纠正。首先,要教育学生在家爱父母,在学校里要和同学友好相处,并且要尊重老师,不断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小学老师可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其他同学之间做到友好相处。最后,小学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譬如让学生回去帮妈妈做一件家务事,减轻妈妈的负担。或者开展学雷锋活动,引导学生向雷锋学习。通过爱人民教育培养学生尊师敬长、友爱同学、乐于助人等高尚的品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性格、品德等各个方面尚未定型,在这个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老师要积极和小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通过爱祖国教育、爱劳动教育和爱人民教育的渗透,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有效落实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38-01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劳动与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技术于一体,具有较强实

践操作性的技能基础学科,而小学开设劳技课,则是向小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而很多教师对劳技课的认识不到位,教学观念上没有深刻认识劳技课的教育价值及其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轻视甚至忽视劳动教育,劳技课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课堂教学随意性大,甚至放任自流,教学质量不高,教学状况很不理想,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探索小学劳技高效教学的策略,向课堂要效率,争分夺秒地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和实践十分重要。

二、高效教学的主要策略

1、创设情境, 精彩导入,奠定高效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只要把学生的兴趣之门打开了,那么学生的求知欲便会提高。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要把握教材特点创设情境,科学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好的导入,像一块磁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强烈需求, 增强学习内驱力。如:我校一位老师在上《春的美景》时,他说:“同学们,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万物复苏,鸟语花香。说到了春天,你们想到了什么呢?”学生们纷纷回答后,师紧接着说:“今天,我们就要用各种颜色的不同纸绳来设计和制作一幅‘春的美景’”。然后播放多媒体音乐,带领孩子们欣赏大自然中春的美景。这样的导入,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优化了学习过程。

2、示范操作,有效合作,打造高效

(1)示范操作,准确精炼

劳动与技术课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要让学生掌握这

些技术,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示范中动作要正确、熟练、到位,讲解要清楚,要保证全班学生都能看明白,使学生获得操作过程的表象。有些技术关键点、难点,示范速度要放慢,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观察与思考。由于孩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能根据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科学示范就能迅速引起学生动手的欲望,又能树立我们老师的榜样形象,还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帮助他们攻克难点,拓展思维,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合作探究,秀出风采

小学劳技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的

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自然成为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方法。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师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有效时机,指导好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合作学习。合作中,学生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通过集思广益,想出富有创意的构思。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自尊、自信,还使学生的积极性、互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另外,通过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还有利于解决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展示评价,深度拓展,赢得高效

1.多元评价,提升兴趣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

唤醒、鼓励”。在劳技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

程中,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富有创造的激情。教师要针对学

生的表现、创新、表达、思维等学习行为,运用评价机制,采

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结合多种评价方式,作出及时的判断,

适时的评价,使每个学生时时刻刻看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

方向,使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自信心及合作精神,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

2.拓展创新,丰厚文本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综合学科,它加强

了与学校、家庭、社会的紧密联系。我们要拓展劳技课堂的空间,使劳技教学向学校、家庭、社会延伸。省《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提出:“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形成本地区、本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传统和特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不包括劳动与技术的全部,它需要我们结合本地的特点,进行二度开发利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有效的途径,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补充、删减和调整。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教材的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劳动习惯。

四、巧用媒体,优化课堂,达到高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走进了课堂,成为教师

篇(10)

幼儿园的值日生工作是幼儿在园为集体服务的一种形式,是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思想;其次,可使幼儿处于一种必须完成集体所委托的工作任务的状态下,从而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再次,可使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那么,目前幼儿园值日生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值日生工作呢?

一、幼儿园值日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教师对值日生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不用一种新的理念来看待,那么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得值日生教育不能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1.值日生教育目的性不强。

教师在开展值日生工作时,只求幼儿会做,能做,对值日生教育可培养幼儿哪些能力,发展幼儿哪些品质,没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有哪些事可让幼儿做,哪些事不可让幼儿做都弄不清楚,缺乏对值日生教育作用的真正认识。只是把幼儿当作一种劳动力来使用。

2.值日生教育缺乏计划性。

教师在安排值日生工作时,没有周密详细的计划,有的幼儿做的多,有的做的少,有的事情抢着做,有的事情没人做。有时老师临时有事还会请其他小朋友做。不少值日生能做的事情还是由老师和保育员来做,由于对值日生在一日活动中可参加哪些活动,缺乏全面安排和明确的任务要求,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应有的计划性。

3.值日生工作变成奖惩的手段。

有的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把值日生作为一种奖惩手段。一种是教师喜欢或“表现较好”的幼儿,教师为了奖励,经常请其帮忙做事,做小老师,无形中减少了其他值日生的劳动机会;而老师不喜欢或“表现较差”的幼儿,教师为了惩罚,则随便取消值日生资格;另一种则是为了惩罚和加强控制“表现不好”的幼儿,变相地增加其值日任务,而剥夺了其他幼儿当值日生的权利。

4.值日生工作的随意性。

值日生工作的随意性必然会出现教育的误差,有的幼儿一星期做几次值日生;有的幼阂恍瞧诨棺霾坏揭淮巍U庑┫窒蟮拇嬖诙杂锥产生严重的影响,多做的幼儿认为自己有特权,高人一等,傲视同伴,甚至会出现值日生“滥用私权”的现象,助长了幼儿自私自利的心理。少做或罚做的幼儿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默认自己的不聪明,不能干,从而产生退缩、胆小、冷漠、自卑的不良心理。

二、幼儿园值日生工作的有效开展

1.明确工作内容。

在刚开展值日生工作的时候,孩子们都没有为集体服务的意识。根据这些情况,可通过谈话、歌曲、故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值日生的工作内容,建立起值日生工作制度。例如:幼儿故事《森林幼儿园的值日生》,和孩子们一起熟悉理解故事内容,森林幼儿园里的小动物轮流当值日生,皮皮猪担任值日生一点也不认真,造成不整洁的后果。和孩子讨论正确的做法,明确值日生的一些工作内容:扫清地上的垃圾、擦干净桌子上的灰尘等,并且知道到做事情要认真对待具体的工作任务,不能像皮皮猪一样马虎,在集体中要尽责任,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感。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对值日生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家都知道的常规项目有: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水、拿饼干、发擦桌布、发筷子、发盘子、排鞋子、整理图书等一系列任务,在此基础上提高了他们热衷为班级、为同伴、为集体服务的意识。

2.轮流做值日生。

在日常生活中,值日生这一职务是很抢手的,家长也会因为自己的孩子做了值日生而脸上有光,并希望经常有这殊荣。为此活动中采取轮流担任值日生的形式,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管理能力。实践中一般发现以下两种情况:能力强的孩子能够很好的胜任这项工作,有条理地为同伴服务,同时也规范了一定的学习秩序;能力弱的幼儿,第一次时表现得不太理想,但几次锻炼之后,管理能力和积极性都有了很大地提高,并得到了同伴的认可。

3.评最佳值日生。

幼儿园的孩子都是在老师和同伴的评价中成长的,孩子对同伴的评价非常真实且敏感的,对教师的评价也非常在意。为此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最佳值日生”的标准:发碗整齐;自然角照料好;按时参加值日生来园;擦桌子干净;把鞋子排整齐;能和小朋友商量不吵架;认真检查洗手;对小朋友的服务态度好;不用老师督促,自己完成;做完事情不影响大家等等。根据在值日过程中的表现相互评价,评出“最佳值日生”,如果被评到就可以多担任一天值日,孩子们就会把掌声送给“最佳值日生”,有了这样的荣誉之后,更加激发了孩子们担任好值日生的热情。

在每一次的轮流值日中,孩子们领会到荣誉和工作的积极态度是成正比的,他们意识到担任值日生工作时要认真负责,每项任务尽量做的细致,做得好了才会得到同伴们的认可,也为成长后在社会中拥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埋下了优良的种子。

4.教师科学实施。

上一篇: 水利工程安全保证措施 下一篇: 简单会计基础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