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6:44: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留守儿童心理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 G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008-01
一 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
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关于留守儿童的文献研究就越多。但目前对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比较肤浅。有的作者称这群特殊的孩子叫“留守孩子”、“留守少年”等各种称谓。但笔者认为“留守儿童”更加准确恰当。在年龄上也有很多争议,有人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农村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留守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群体”。随着研究的深入,在留守儿童年龄标准方面有逐渐达成统一的趋势,以《联合国儿童公约》的年龄为准。经过对各种文献的对比研究,笔者认为留守儿童就是农村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需要父母单方,祖父母或委托人监护,抚养的年龄未满18周岁者。
二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儿童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心理变化发展最快。也是人格、态度、心理健康等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父母长期的缺位和隔代抚养的局限性使留守儿童的认知、情感、道德、个性等发展的关键期得不到正常的呵护和教育,从而造成心理发展上的缺陷。
1.留守儿童存在孤独感、自卑感。由于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对外界敏感,缺乏安全感,易陷入自我责备中,表现为孤独感、敏感自卑等。孤独感是留守儿童最多的情绪体验,自卑是留守儿童群体的代表情绪感受。大多数学者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并指出留守儿童和父母沟通较少,让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依恋感,变得孤单、自卑。
2.留守儿童存在性格孤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影响一生的重要环节。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接触,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自卑懦弱等人格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
3.留守儿童在交际上存在问题。留守儿童的交际能力差,尤其是同伴交往能力。他们有一种孤僻的心理,即沉默寡言、喜欢独来独往等。多数学者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孩子。留守儿童的交往问题显著地受父母在外打工时间和回家间隔时间长短的影响,时间越长影响越重。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女生比男生在交往交流问题上需要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三 留守儿童的特征
1.放任型。这类孩子的父母大多以做生意为主。他们的家庭较富裕这些孩子的零花钱较充裕,这便使他们养成了乱花钱的毛病。这些孩子胸无大志,学习一团也是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便更加肆无忌惮。
2.外强中干型。在坚强的外表下,他们有一颗脆弱的心,他们易受到伤害,情绪不稳定。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呵护和教育,渴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与父母交流,但是没有。所以,他们更多的对老师有一种依赖。他们喜欢热闹,不喜欢独处。当看到别的父母来看望自己的孩子时,他们马上就会有情绪低落、急躁易怒,仇恨父母等情绪。这类孩子的学多不够稳定,受情绪影响很大。
3.天天向上型。这类孩子的家境一般,父母大多出外打工,靠出卖苦力或做小生意为生。他们的父母用勤劳和汗水换来不算错的收入,为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这些孩子大多保留着农村孩子的节俭,因为他们深知父母挣钱不易,所以,他们的成绩一直不错。不过,这样的孩子大多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有的甚至还有点不合群。
四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对策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摆脱留守现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将子女带到身边打工所在地的学校就读,摆脱留守的现状。
2.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学校要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落实,更应承担起这个重要责任。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全面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理论实践能力,进而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抵抗能力和调解能力。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力所能及地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并善于辨证地、发展地看待留守儿童,真正做到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空间。
3.激发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责任与教育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普及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唤起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责任与教育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通过增加沟通次数,见面时间等方式提高沟通效果,增进感情交流,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上发挥主要作用。在教育孩子问题上,首先不要溺爱孩子,威胁和打骂孩子是家长教育孩子最无能的表现。,教孩子明辨是非。其次要赏识孩子,坚信自己的孩子能行,要及时表扬鼓励孩子,尽可能为他创造经历成功的喜悦和体验。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孩子的品质和智力是密切相关的,人类最能震撼心灵的是感情。生活中要教育孩子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家长也要以身示范。
五 小结
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也才是儿童心理良性发展的良好环境。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前进,但背后确有很多问题的产生。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已经变得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国家政府给予大力扶持及关心。
留守儿童被留守或产生很多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心理健康的问题。这都需要国家去关注去解决。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这一问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现状研究[J].人口研究,2005,4(1) : 29-36
[2]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3]袭开国.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现状及其个体差异[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 4) : 466-467
一、总体情况:
我校中年级学生共155人,其中留守儿童就有78人。这些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问题,学习成绩普遍低下,行为习惯差,有孤独感和失落感……
二、调查问卷方式:
为了使调查收集的数据更具备客观性和科学性,根据问卷设计的原则,课题研究组自行设计问卷的初稿,要求被调查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近期表现进行自测评定,统一指导,当场交回。由于采取的不记名式问卷调查,被调查对象可以完全根据调查问题如实地回答自己的心灵深处的答案,可信度高,有效性强。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
1.缺失亲情,导致心理问题和性格缺陷。得不到心理关爱的留守儿童心理更空虚、缺乏安全感、人际关系差,缺乏知心人倾诉而变得更加焦虑、孤独。留守在家照看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临时监护人,对这些留守儿童关心仅仅在吃饱穿暖上,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由于观念上的差距与抚养方式的不当,有48.3%的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矛盾发生。在调查“遇到矛盾时向谁倾诉”时57.6%的同学没有倾诉对象,把矛盾压抑在心里,向父母诉苦的仅仅只有13名同学,占16.7%。
2.在学习上,学习成绩总体表现出与其他儿童的差距。由于临时监护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化水平低,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地帮助和辅导,而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调查中有33名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家在学习上是有困难的,占调查人数的42.3%。他们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家长的有效帮助,导致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在学习困难时,不能承受过大的压力,造成学习兴趣的失去,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
3.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有87.2%的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时,表示有信心克服;12.8%的留守儿童表示对困难有害怕心理。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学生的个性品质也在不断地成长,绝大多数同学面对困难已不再害怕。
4.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是所有孩子的共同心愿。童年是最美好的,也是最值得回忆的阶段。每个儿童都希望有一个童话般的成长环境,缺失了父母的呵护和关爱的留守儿童们更需要有更多的学校生活来填补这一空白。调查中发现,每个孩子都希望学校的活动多样化,喜欢“唱歌”、“跳舞”、“运动会”等活动。
四、改善留守儿童现状的措施及建议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留守儿童处于这三者相结合的成长环境中,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结合我校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研究》课题,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采取有效措施:
1.学校方面。完善学校教育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1)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的个人心理成长档案。成长档案内容包括学生的个性特长、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心理状态、个性品质、交朋择友等方面。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2)成立留守儿童家长培训学校,强化家校沟通。建立家长QQ群、通过开家长会、与家长电话联系、网络视频家长培训会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3)加强对教师的师爱奉献精神的培训和管理。作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应耐心教导,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教师不仅要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更要关心他们的情感、心理健康等方面。
(4)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活动。比如:“我有一双小小手”、“抽屉文化”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我爱我的班级”、“学校是我家”等集体观念教育活动;“清明扫墓”、“我为红领巾添彩”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使他们感受到他们也是班级、学校、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走出孤独,感受温暖,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此外,学校还可以创建亲情电话、亲情视频、知心姐姐信箱帮助留守儿童走出亲情缺失成长的困惑,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虽然远在天边,却近在眼前,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抒发。
2.家庭方面。完善家庭教育体系,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
(1)妥善处理外出务工挣钱与儿童的学习成长关系。父母应当尽量避免一起外出。如双方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自己的工作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儿童由他人或者一方监护,父母要经常给儿童写信,打电话,加强和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保障上。
(2)选择合适的临时监护人。临时监护人除了要对留守儿童的物质的需求予以关注外,更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要做好沟通,监护过程中要加强和临时监护人的联系。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赚钱对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心理是否存在影响,以湖南省邵东县与靖州县为例的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的影响
从表格中可以推出,远离父母生活的儿童确实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见微知著,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形成了数不胜数的农村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只有孩子的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身体与心理茁壮健康的成长。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焦虑自卑,多发寂寞无助之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有依恋情结,依恋的程度与性质直接关系到儿童的情感。由于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的烦恼与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导致内心的情绪无处合理的宣泄,尽管有委托监护人的照顾,但他们所能给予的只是身体方面的关心,而心理方面的问题大都置若罔闻,因此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极易产生焦虑、敏感等情绪。
2、性格孤僻,反叛心理较强。留守儿童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家人的关心与教育,但由于现实原因,远在异地的父母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长期以来,他们的苦乐基本是一个人独自承受消化,父母的爱可望而不可及,他们不愿主动参加班级团体活动,宁愿沉默寡言,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些农村留守儿童因为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希望通过一种极端的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与关心,喜欢与人唱反调,对周边的一切缺乏安全感,常常带着有色眼镜看周边的人与事。
3、道德意志薄弱。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是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过渡。自律道德是在他律道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儿童期的道德判断大部分停留在他律阶段,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发展,离不开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内化,离不开成人的监督和管教。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委托监护人抚养长大的,一方面由于委托监护人的疏忽,缺乏有力的监督管教,另一方面因道德情感缺乏和发展偏差,留守儿童的自律道德水平低下,道德意志力脆弱,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诱导而做出违背道德法律的事。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
1、家庭因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环境,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德智体与个性社交能力等密切相关。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正确的教育和关爱是子女形成健康心理和意志力不可或缺的条件。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远离小孩,无法教育子女,亲情的缺失造成留守儿童性格的冷漠,不愿与他人交往。
2、学校因素。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迷惑,需要学校更多的帮助与疏导来补救家庭残缺的影响,但由于学校一般重智育轻德育的课程偏向以及农村学校无专业的心理老师,且各科老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过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未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3、社会因素。首先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务工,其随迁子女就地上学困难,只能在老家上学,远离父母,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其次农村社会文化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农村地区不论在经济还是精神方面都是比较单一贫乏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网络在农村地区逐渐出现并不断扩大,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生课余时间都喜欢“泡吧”,由于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农村中小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与自制力不够,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而且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更加肆无忌惮的出入各种娱乐场所,致使他们的心理状况受到严重的影响。
4、自身因素。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儿童期不仅是个体生物性发育的阶段,而且是他们自我心理的发育阶段。留守儿童正处于这一特殊时期,他们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当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和生活空白区得不到父母与老师的弥补,他们往往把心理的需求与满足转向朋友,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不能有效地明辨是非,容易误入歧途。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发展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地就业经济模式。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最终的目的是使农民摆脱贫困,减少农村与城镇的经济差距。要使农民真正富起来,必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与科技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不要再背井离乡,有足够的时间与他们的子女相处,给他们温馨的家庭环境,并教导他们。
Wei Wenwen;赖东锐 Lai Dongru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摘要: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是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等多方面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生活教育环境。文章通过对广东省河源市古竹镇的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当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从政府、家庭、学校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Abstract: The issue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alleviat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his group and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 good social and living condition needs to be created with government, family, school and so on. Considering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conditions of the loc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Guzhu town, Heyuan city, Guangdong, the paper proposes a trinity mode respecting the roles of government, family and school, constructing an educational pattern towards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教育模式 古竹镇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ode;Guzhu town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240-02
0引言
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所关注的问题。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共计约5800万人[1],并仍在迅速地增长。庞大的基数以及广阔的地域分布,使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缓解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保证。
本文的主体研究对象为农村留守儿童,其概念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1]。基于广东省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我们从政府、家庭、学校等方面出发,寻找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最终构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留守儿童社会背景介绍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关键原因是我国特有的城乡经济差异。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始终从属于城市经济,农民为求谋生只能进城务工,导致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近年来,面对留守儿童问题,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做出相应的政策支持。2004年,教育部专门召开了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并于2005至2010五年间实施了包括《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在内的各项政策,着手解决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留守儿童正处在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成长过程中缺乏来自父母的直接关怀,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及心理自闭现象。监护人给予留守儿童的精神关怀及行为引导不足,农村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意识的缺失,逐步造成了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路径的偏离、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恶化。
1.2 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我们在广东省河源市古竹镇开展了实地调研。本次调研对象为古竹镇留守儿童,年龄集中在10-17岁。本次调研共访问留守儿童183人,回收有效问卷157份,有效率达85.79%。根据问卷回收情况及调查结果得知,本次抽样调查访问对象数量较多,访问地点分散,涉及各村村民家中、古竹镇镇中心区域、古竹中学校内等。本次调研结果,有代表性地反映出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得出的对策和结论具有针对性,可推广到其他农村地区。调研结果显示,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如下:
1.2.1 情绪状况欠佳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精神上得不到满足,情绪状况欠佳,形成了焦虑、忧郁、怨恨等不良情绪状态。据调查,26.43%的留守儿童担心外出务工的父母,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归来。在自身情绪方面,29.03%的留守儿童表示在生活中常感到心里烦躁,33.06%的留守儿童感到容易激动和烦恼。在调查中还发现,42.17%的留守儿童表示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方面。
1.2.2 人际关系不合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反映在日常情绪、性格上,直接影响了其人际关系的发展。在“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的调查中,有31.21%的留守儿童表示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集团活动。高达64.44%的留守儿童表示不会主动与陌生的人交谈,显得内向,不积极;13.34%的留守儿童表示不希望与陌生人交谈,甚至抗拒与任何陌生人的交流。留守儿童交际面过于单一,人际关系不合理。
1.2.3 自我认可程度低留守儿童自信心普遍不足。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很优秀的留守儿童仅占1.52%,认为自己一般的留守儿童有46.97%,认为自己很差的留守儿童多达16.67%。由于学习成绩、家庭经济等各方原因,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古竹中学的受访者普遍感到己不如人,认为考上重点大学是“不可想象”的事,因此学习热情不高,产生自暴自弃等极端情绪。
1.2.4 学习心态不稳定根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中,51.01%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23.04%由亲朋好友代为监护,20.14%为独立生活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有64.9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的热情忽高忽低,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心态不稳定,自律性不强,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不受学校和老师的重视。
2构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2.1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提出中国社科院孙春晨博士指出,留守儿童问题是政府不应忽视的社会问题[3],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留守儿童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全社会必须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积极地寻找有效解决方案。以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为基础,文章从政府、家庭以及学校方面出发,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制定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对策。
2.2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受到来自家庭、学校以及政府等方面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从间接作用上看,政府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一方面,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引导学校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家庭教育意识,共同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生活教育环境。从直接作用上看,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主要学习环境,应构建完善的心理教育机制,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家庭作为留守儿童最直接生活环境,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负主体责任,应树立起家庭教育意识。从相互作用上看,应重视学校、家庭与留守儿童之间的相关关系。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家庭及学校提供反馈。
2.3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意义图1直观地展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本次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由古竹镇实地调研结果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得出,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提供建议与参考,可推广到我国广大存在留守儿童问题的农村地区。
3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实施
3.1 政府方面政府面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应做出可行的政策支持。针对政府对学校、家庭及整个社会的引导作用,对政府提出如下建议:
3.1.1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学校建立相关体制留守儿童的时间多半在学校度过,学校教育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程度。政府应引导学校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机制,鼓励学校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只有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制度层面,才能保证执行的力度。同时,政府应给予学校一定的资金、设施支持,定期抽检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建设工作,保障法规的落实。
3.1.2 提供家庭培训交流平台,强调家庭教育重要性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监护人本身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家庭教育意识不强。政府应针对此根源性问题进行逐步的改革,为留守家庭提供家庭教育的培训交流平台,即按区域设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培训交流会,并配设一定比例的培训指导人员。定期地向儿童的监护者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鼓励监护人之间的相互交流。
3.1.3 扫除学校周边不利因素,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社会各方面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政府亟须扫除的不利因素。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以下现象:有学校的地方就有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相较其他儿童而言,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的留守儿童更易沉迷网络、流连娱乐场所。政府应严厉查处不合法娱乐场所,扫除学校周边的不利因素,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有利的社会环境,有效遏制留守儿童心理迷失。
3.2 学校方面如前所述,学校教育是组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2.1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构建心理教育新体制学校应积极拟定适合本身的、面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体制,强化政府的政策指引作用。具体表现为: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常规工作,筹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组、心理辅导办公室等。儿童心理教育组定期、适时地向全校同学传达心理健康知识,保证全校学生一齐健康地向前发展。针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办公室应安排定期谈心活动,实时了解其心理动态并采取相应措施。
3.2.2 定期回访监护人,信息交流促进健康教育学校应设定班主任定期回访制度,定期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教育,做到信息的双向互动,有利于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3.2.3 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加强师生同学间交流学校应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同学交流接触的机会,引导留守儿童敞开心扉,接受集体的关怀。同时,通过活动加强留守儿童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及信任,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扮演“学校教育者”这一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指导。
3.3 家庭方面作为留守儿童的直接及最终生活环境,家庭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为建设良好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可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3.3.1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纠正“为孩子提供金钱和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认识偏差。物质支持必须与精神引导相配合,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精神引导,保证儿童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3.3.2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思想道德水平、身体状况、经济收入水平等。家长应把孩子托付于较为亲近的人,确保监护人能够真正起到家长的作用。家长应保持与留守儿童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学习情况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足够关爱。对于父母外出时间较长的情况,鼓励经常性地将子女接到身边生活一段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地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地区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
3.3.3 保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连贯性外出务工的家长要与学校,特别是孩子的班主任保持经常联系,定期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3.4 留守儿童个体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最终主体,留守儿童面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态度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留守儿童应正视自己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消除自身的心理抵制情绪,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行为;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与周围同学交流;敞开心扉,配合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留守儿童在自我约束、疏导的基础上接受多方的帮助,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
4小结
留守儿童基数庞大,社会分布广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我国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正确处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个人发展问题的关键,同时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强劲助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在短期内难以根除的社会问题。政府应就此问题进行全面规划,将其作为发展的长期目标,完善相应制度。重视政策引导作用,引导学校和家庭正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和学校,直接作用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承担了教育的责任。政府、家庭、学校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教育环境。以政府、家庭、学校和留守儿童个体的有效配合为前提建立的心理教育模式,能直接且有效地显示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政府可从宏观角度进行调控,最终保证模式的有效实践。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08,(6):35-37.
[2]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J].劳动保护,2007,(02).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上官子木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文中提出了“留守儿童”的概念,并呼吁社会给留守儿童问题更多的关注,而这一个特殊的群体直到2002年才得到媒体、学术界、社会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留守儿童已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
本文主要以近8年来国内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研究为基础,对亲子分离现象对心理状况的影响进行概括,就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及塑造健全人格提供借鉴。
1 相关概念及背景
从现有文献分析,研究内容主要是农村地区亲子分离现象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
1.1 关于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一般指的是父母双亲或者其中一方外出打工,而把未满18岁的孩子留在老家,是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户籍所在地而产生的社会群体。从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类型大体可划分为四类:一是单亲子关系,即父母亲一方外出务工,而另外一方则留在户籍所在地生活和照顾孩子;二是隔代抚养,即父母双亲均不在孩子身边,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代养孩子,这是目前国内最普遍的一种;三是将孩子寄养在其他亲戚朋友家中,四是零亲子关系,只有儿童独自生活,自己照顾自己。
1.2 留守儿童的成长现状
与正常成长的家庭儿童相比较,留守儿童与父母亲长时间分居异地,家庭的沟通不完善,互动形式也相对单一,家庭内部关系也比较疏远,父母亲没有足够的时间留在家中关心孩子,同时,农村地区教学资源匮乏,学校也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社会的力量更远远满足不了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
1.3 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许多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缺乏双亲疼爱,缺乏家庭温馨的环境下,心理健康问题特别突出,或因抑郁寡欢而脾气古怪,或因缺少关爱而孤僻内向,或因自闭盲目而自卑顽固。调查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总的说,目前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社交、焦虑、敏感自卑、孤独感、抑郁等。
2 亲子分离与心理状况关系的研究进展
文湘兰(2012)研究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具有较高的情感总分,其差异具有显著性(F=5.37,P
卫利珍(2009)通过亲子沟通特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各维度及总分的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亲子沟通尤其是亲子缺乏沟通以及父亲沟通内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较强的预测力。也有学者研究表明,父母亲情的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亲子关系残缺对留守儿童造成的首要影响即情绪、情感发展问题,许多心理问题的存在都与他们的情感诉求得不到满足有关;而且儿童不定期地与父母分离,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难以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
以上研究表明,亲子分离在沟通上、关爱上、教育上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起居有很大的影响,与儿童心理状况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
3 未来展望
国内关于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晚,近8年来已经取得良好的进展,有一定自主研究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未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应重视以下几方面。
3.1 重视亲子分离的内涵
目前国内许多研究学者简单地将亲子分离理解为父母与孩子分离两地或者其中一方与孩子长期分居异地,但往往忽视了亲子分离的多种性质。实际上,亲子分离的性质是包含了分离形式、分离时间、亲子联系频率、父母回家频率、分离时机等多层面的内涵。故研究者需要根据亲子分离的不同性质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做更加细致的分析。
3.2 建议制定适合的本土化调查问卷
近年来我国对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影响的研究数量增长迅速,但大多数是采用地方性的小样本进行问卷派发,较多采用儿童抑郁自评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然后采用统计学方法算出其相关关系,再展开讨论。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建议可以根据我国目前社会环境特点制定适合我国留守儿童情况的量表,建立常模,用以数据测量,进一步深化研究空间。
3.3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亲子分离现象对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
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机制非常复杂,并非一般研究所假设的那么简单。鉴于亲子分离的多重性质,故笔者认为分离现象对儿童心理状况影响的因素也是多重性的,将多个影响因素的统计资料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分析方程,利用多维度的回归方程去研究亲子分离对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会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4 研究群体范围的扩大化
现阶段我国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是地方性质,一般以某市某地区农村的小型研究为主,仅适用于当地而不具备广泛性。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留守儿童的现状,应该把研究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使被试结构更合理、更综合化。
3.5 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
目前国内已有的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横向研究,结果建立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对比的基础上,而缺乏对被试的追踪研究。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追踪,以此来描绘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变化的动态曲线,可以准确找出影响因素,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江立华.留守儿童问题构建与研究反思[J].人文杂志,2011(3).
[2] 刘春燕,尉海东.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J].科教导刊,2012(3):244-245.
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层出不穷的问题背后,是隐藏在留守儿童群体中的心理问题。刘照云ui,张建育}z}等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人格维度的掩饰性、内外向性以及精神质维度上,与非留守儿童有着显著的差异。何靖蕾m等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具有较高的抑郁和孤独水平。研究从人格和抑郁两个维度出发,探讨留守儿童的留守经历对其人格和抑郁的影响程度,以及造成留守儿童人格和抑郁程度显著不同于非留守儿童的因素,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预防提供理论指导。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研究选取的对象是出生在1980年至1990年间,童年阶段父亲或者母亲一方或双方因外出打工而无法给予陪伴的“曾经的留守儿童”。选取安徽省阜阳市和滁州市、河南省南阳市、江西省上饶市、四川省自贡市和福建省长乐市五个具有代表性的省市进行定点问卷发放。研究使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调查问卷法、比较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主要包括访谈法、描述性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标准量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标准量表包括艾森克人格测量问卷中国版(EPQ-RSC)、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博士设计的抑郁自测评表。
1艾森克人格测试中国版(EPQ-RSC)
艾森克人格测量问卷中国版(EPQ-RSC),从四个方面对人格进行测量:内外向性(E},神经质(N),精神质(P)和谎造或自身隐蔽(L),每个维度12题,一共48题。其中E,N,P代表人格的三个维度,L是效度量表,代表假设的人格特质,也是社会朴实和幼稚水平的测量。说明如表2所不。
计算出来的原始分数要通过计算得出其相应的T分数,T分数的计算方法为,其中M和SD分别表T该人群样本的均数和标准差。43.3-56.7为中间型,表明性格不明显,38.5-43.3和56.7-61.5为倾向型,38.5以下和61.5以上为典型。
2抑郁自测量表
本次研究采用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博士设计的抑郁测量表来进行抑郁测试。量表一共21题,每个题目有A/B/C/D四个选项,依次计分0,1,2,3分。对每个被测者的选择情况进行分数加总,总得分位于0-10分为正常,11-16分表T情绪稍微波动不安;17-20分则处于抑郁症的边缘;21-30分轻度抑郁;31-40分重度抑郁;41分以上极重度抑郁。
3测试量表的信度分析
表3运用SPSS软件对抑郁量表和人格量表的四个维度进行了信度分析,结果显T在人格的P,E,N,L四个维度以及抑郁维度,。系数均高于0.6,量表具有极高的可靠性。
三、结果
研究一共发放问卷236份,回收236份,最终筛选有效问卷227份,访谈128人次。
(一)个案访谈
参与访谈的128名“曾经的留守儿童”的职业主要包括学生,外出务工的工人,在乡农民和商人。访谈的内容包括:生活和心理现状、对待留守儿童经历的主观评价、留守期间对自己人生造成影响的关键事件、对待教育子女的设想等。
1“曾经的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对待生活态度方面,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迷茫,失去方向,得过且过;文化水平低,农民没有出路;没有稳定的收入和稳定的生活等。
身体健康方面,健康状态良好的103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25人,其中1名学生,24名外出务工人员;经常犯病但不是重大疾病的12人;身体有重大疾病的2人,均为在乡务农者。
2对留守经历的主观感受与评价
接受访谈的“曾经的留守儿童”中,78名表T对留守儿童经历持理解态度,并表不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会尽可能留在父母身边。其余50人则表T,因留守经历对自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无法接受甚至对过往持抗拒的态度。所有不满的因素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缺乏管教”“监护人无法给予自己指导和安全感”“伙伴关系疏远”“老师不重视”等。表4从一个典型的案例出发,对可能造成心理问题的因素进行梳理。
王某,男,30岁,无业游民。学龄前因缺乏管教养成了骂人的习惯,进而导致其在班级不被接受。初中时进入县城上学,iw二时因打架斗殴被学校开除,开始外出打工,曾经的大学梦就此终结。
个案展现的只是众多有着相同或者类似问题的留守经历儿童群体的冰山一角。问题始于留守儿童早期又招酬卜的判断错误,恶化于叛逆时期父母因无法管教而放仟或者放弃的教育方法。 关键事件方面,王某表不6岁那年曾偷拿了学校小卖部的钱买了一把玩具手枪,自己的母亲非但没有阻止反而对其进行了夸奖,这使得其认为偷盗是对的做法。打架斗殴时,其母亲也从米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以至于其心理扭曲达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
3对教育子女的设想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男性和女性被访者所持共同观点包括“陪伴”“管教”“良好的教育”等。访谈研究发现,男性被访者更多倾向于外在的给予,如选择优质的学校,金钱供应等;女性被访者则倾向于内在的供应,如教会子女给予和爱等人J吐美德。此外,部分被访的女性表不其童年阶段受到不同程度的害,这种伤害对心理造成的影响是终身的并且永远无法弥补,因此她们在教育女孩问题上,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女孩不受同村男性的犯,给予其必要的陪伴之外应对其进行相关的教育从而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 人格侧试
人格分析主要从内外向(E} ,稳定性(N)、精神质(P)三个维度进行。重点研究访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会对留守儿童心理造成影响的因素。
(三) 1伙伴关系对留守儿童人格的影响
伙伴关系维度就“是否独生”和“友情关系”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在“是否独生”方面,研究将227名被访问者分为“独生”和“非独生”两组。“友情关系”方面,将友情关系划分为“差”“中”“好”三个等级。计算每个分类条件下被访者在P,E,N三个维度的T分数的平均分。结果如表5所不。
结果表明,独生留守儿童子女在人格的P,E,N三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非独生留守儿童的得分,对P维度和E维度的影响程度大于N维度。留守儿童的友情关系会影响P,E,N三个维度的得分但程度均较小。
此外,在P维度中处于外倾型(分数>>56.7)范围内的留守儿童当中独生留守儿童人数显著多于非独生留守儿童人数;类似地,在E维度中,处于外倾型的非独生留守儿童人数与独生留守儿童人数相差不大。独生与否会造成留守儿童在人格的P和E维度上的差异,并且对P维度的影响大于E维度。
2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人格和抑郁的影响
师生关系维度,考察被访者初中阶段与班主仟之间的关系。为了便于统计分析,将师生关系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分别计算出在每个等级下的留守儿童在P,E,N三个维度的T分数的平均分,统计结果如表6所
2 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安徽省寿县兴华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共60名,其中男生24名,女生36名。
2.2调查法
2.2.1量表制定 依据《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结合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关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内容,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具有良好体育道德四个方面出发,仅针对初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设计了《兴华中学初一留守儿童体育参与和心理状况调查表》。
2.2.2量表信度及效度检验 2012年9月向安徽省寿县初一留守儿童发放,共发放60份。无效问卷2份,有效收回率96.7 %。根据问卷分析,测信度系数0.739。后根据专家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改。2012年10月,将修改后的问卷再次向寿县兴华中学初一留守儿童发放,全部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测信度系数0.939。最终确定此问卷信度及效度均有效,符合本文研究要求。(见表1及表2)
表1 问卷信度检验
修改前问卷 修改后问卷
人数 60 60
系数R 0.739 0.939
表2 问卷效度检验
完善 基本完善 不完善
专家人数 4 3 0
7 57% 43% 0
2.3访谈法
根据所研究的内容,预先设计好访谈的提纲,通过面对面交流的形式,研究者有针对性地访问了寿县兴华中学3名体育教师,3名分管教学教师,初一年级班主任,另外还有学生和家长。主要针对现在的体育教学模式,和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以及体育教学价值等问题进行访谈。
2.4数理统计法
在对调查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处理的基础上,对安徽省寿县兴华中学初一年级留守学生在体育干预教学前后进行对比研究及相关性分析,所采用的统计学软件是SPSS17.0。
3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3.1数据分析
3.1.1家庭与个人基本情况描述与分析
基本情况描述与分析:
表3 家庭基本情况
统一
问题 谁在外打工 你和谁生活
在一起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M 1.3381 1.3581 1.2624 1.2624
SD .428 .488 .309 .309
双亲 45.4% 56.6% 54.6% 42.4%
单亲 54.6% 43.4% 21.4% 25.5%
长辈 34.0% 31.1%
表4 个人基本情况
统一
问题 心情不好时你是否会选择体育运动 你是否上过
体育课 你是否喜欢
体育运动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M 1.3225 1.4889 1.4133 1.4133 1.3776 1.4813
SD .612 .766 .501 .501 .342 .422
是 42.1% 80.3% 80.1% 80.1% 50.8% 78.2%
否 57.9% 19.7% 19.9% 19.9% 49.2% 21.8%
注:M为平均数,SD为标准差,1、2、3…5为附件调查问卷中的选项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双亲或是单亲在外打工,在这其中双亲外出务工的占到总数的46.4 %;当父母不在时,留守儿童中只有2.5 %是与单亲住在一起;有43.2 %的是与其他长辈住在一起。因为长期与父母分离,在生活学习上得不到照顾,同时当生活中有烦恼时也无处倾吐,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在表4当中也可以看出,当前这些学生在出现情绪变动时,不懂得用体育运动的方式来进行缓解,而且喜欢体育运动的儿童数量则占50.8 %,比例不是很大,而在上体育课方面,则大都有过体育课的经历。而经过干预后发现,学生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懂得用体育运动来进行调节,而且更多人喜欢体育运动了。作为本文的研究当中,通过对比实验前后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如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方面的变化则尤为重要。
通过对留守儿童前后两次的问卷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如表12):留守儿童参加完体育教学实验后社会适应的均值从原来的 3.428 上升到 3.612,社会适应的标准差从原来的 0.687 变化到现在的 0.750。经过配对 T 检验后得到 T=-2.138,P=0.028(P?0.05)。因此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在体育教学干预实验后出现了显著的差异。
3.2 原因分析
为什么同样处在不太顺利的环境中,有的留守儿童能够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而有些留守儿童却表现出很焦躁的情绪呢?经过儿童心理学家的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的儿童在经历逆境后,没有产生什么心理问题,相反,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增加了韧性,可以更好地生活,但是有些儿童却不是。笔者试图寻找影响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各种因素,来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生活。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留守儿童大多数正处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初中学生大部分都会选择在学校寄宿,但小学生由于还不能完全照顾自己,可能会在校寄宿也可能回家住宿。农村学生的住宿条件一般较差,一个25平方米的房间一般都会住到25个左右的学生,一张高低床铺,上下分别睡两个人,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他们的生活费一般也很少,平均每天10元左右,这样的标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日益成长的身体需要。再加上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很少关心和照顾他们,导致他们的心理、行为和学习方面产生了一些问题。
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几个因素
1.生活方面
留守儿童一般由父母家中的亲人照顾,但是由于家中的亲人大部分都很年迈,他们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全方位的照顾。虽然父母外出打工,对家中经济条件的改善有所帮助,但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困惑却不能及时地请教父母,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造成了阴影。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有效的保护,很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2.学习方面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地外出打工对他们的学习肯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小学生。当父母到外面打工后,他们在学习上都会变得很消沉,课堂上不能够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听课,也不能很好地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3.品德方面
据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间都会出现问题,尤其是初中阶段的男生表现得更加明显。他们主要表现为:不服从学校老师的管教、晚上会偷偷地溜出去上网打游戏、看黄色录像、同学们之间拉帮结派、赌博,等等。留守儿童正处在自控力比较差的阶段,由于缺少父母严格的管教,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心理方面
在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所有问题,最后总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表现为他们的心理一般比较敏感和脆弱,容易自卑和胆怯。也就导致他们的心理弹性比较弱。所谓的心理弹性就是指当一个人处于极其不利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复原或者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但是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影响而缺乏这种能力。
三、我们应该采取的办法和对教育的启示
对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当地的政府和社会应该予以高度关注,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政府之间共同努力: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应该时常地打电话问候、关心自己的孩子。一个德才兼备的孩子需要父母持续不断地付出自己的爱和精力,需要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的帮助和呵护。②学校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大力加强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诊治。③社会上也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可能是中国社会转型中存在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我们希望在解决发展过程中问题的时候,可以发现这些儿童中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弹性,也为中国的发展储备好德才兼备的人才。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农村儿童
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吃苦耐劳的农民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遍及全国各地,任劳任怨做着最苦、最累、最危险,收入却最低的工作。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最让他们揪心的是离家打工后留在农村的子女教育发展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只能交于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管教。一个新的特殊弱势群体就这样诞生了——留守儿童。
目前,已有大量的社会力量和教育工作者将注意力投向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但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和关注较少。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解读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而需要其他亲属或委托人照顾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由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负责一切生活起居的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成因
现代教育是一个大系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三种基本形态在各自的领域担负着培养人的使命。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时时刻刻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通过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造成的。
(一)家庭教育严重缺位
一是亲子教育陷入困境。亲子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深化、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亲子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然而,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长期在外,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导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教育基本从孩子的成长中淡出,亲情教育功能几乎丧失,这种缺乏沟通和亲情的关爱,很容易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二是单亲教育力不从心。单亲监护人因家务负担较重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与情感变化,对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也缺乏耐心。部分单亲监护人几乎不与孩子沟通,很少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稍有不如意,便实行“呵斥教育”。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学前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三是隔代教育难以胜任。部分祖辈对留守学前儿童过分溺爱,仅仅注重物质生活的满足,却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正确引导。也有部分隔代监护人教育观念保守落后,对孩子要求甚严,一旦犯错非打即骂,容易导致留守学前儿童敌视或报复心理产生。
(二)农村学前教育问题
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监护堪忧导致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不利,本应通过学前教育得到一定的弥补,但目前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严重缺乏、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育缺乏规范等问题造成了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得不到有效的引导,教育得不到良好发展。李向东在《农村幼教现状堪忧》一文中指出,当前农村幼儿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五大问题:一是居住分散,生源不集中且逐渐减少,开园办班受到严重影响;二是师资力量薄弱,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三是不懂幼儿教学规律,教学管理小学化;四是幼儿教师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五是无人重视,管理混乱,随意性大,幼教事业发展举步维艰,停滞不前。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幼儿教师素质不高,幼儿的课程主要以音乐、绘画、游戏和文化知识为主,而对儿童智力开发、心理辅导等有助于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知识存在着欠缺。这就需要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但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现实状况,他们很难获得相关培训。
三、改善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教育的建议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是三个相互关联、相互协作的环节,这三个环节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给予留守学前儿童关心和帮助才能解决好孩子的教育问题。
(一)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多种方式促进留守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教育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从孩子的家庭教育做起。一是向留守学前儿童父母宣传父母关爱对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留守学前儿童的父母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孩子联系,以保持对孩子的关心和沟通。二是建立父母与孩子、幼儿园的联系纽带。帮助留守学前儿童父母建立孩子成长档案,随时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
(二)学校应当加强对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对于留守学前儿童,农村幼儿园应当给予更多地关注和关爱。一是建立农村学前教育规范制度。二是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鼓励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到农村幼儿园任教,定期为农村幼儿园教师组织业务培训,教授幼儿心理沟通等方面的知识。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因为父母为了生计在外打工而成为留守儿童的孩子们更需要获得关爱和良好的教育,虽然留守儿童是城乡二元化结构的产物,留守儿童的问题目前还不能得到完全解决,但我们应当正视这一问题,为促进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改善教育环境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
摘要 目的考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内外控倾向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和《儿童Nowichi-Striekland内外控制量表》对浙江省衢州市的365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筛选出有代表性的留守儿童进行访谈。结果心理健康得分和内外控倾向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留守儿童总的健康水平与非留守儿童差异不大,但在认知、情绪维度上两者差异显著。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内外控倾向问卷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心理健康水平越好,越倾向于内控,反之则越倾向于外控。留守儿童更倾向于外控。母亲对于孩子的内外控倾向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健康心理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内外控倾向
留守儿童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迁徙过程中衍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有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留守”在家接受隔代抚养、单亲抚养或寄养在亲友家庭的孩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速度的加快,留守儿童群体的规模正不断扩大,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及身心发展现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留守儿童是新时期经济文化交织作用下的产物,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对留守儿童的研究有不断升温的趋势,领域也越来越广,从人口统计学、教育学到社会学、心理学等都触及了这一研究课题。
然而纵观以往研究,大多集中在留守儿童人口统计特征研究、现状分析、心理发展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及很多个案研究。然而却还没有人对留守儿童本身的认知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而这种探讨对认识了解留守儿童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此此次研究以内外控作为切入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内外控之间的关系加以探究,并进行了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比较。着力回答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内外控倾向上存在差异吗?留守会导致孩子的内控或者外控倾向吗?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哪些方面与内外控有关呢?留守中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孩子的内外控?等相关问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