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技术创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3 16:44: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能源技术创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能源技术创新

篇(1)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5-0068-07

粗放的发展方式和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发展模式使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相继出现,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危机[1]。《巴黎气候协定》的达成,更强调了我国在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进程中担负的艰巨任务。新能源的使用是缓解能源危机、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而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新能源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需求市场不够成熟,实质性技术创新能力并不强(王元地、史晓辉,2014)。国外成熟的新能源技术决定了世界新能源产业的分工格局,限制了我国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水平的提高(解树江、魏秋利、王磊等,2012)。为把握新能源领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促进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学者作了一定的探究:Brunnermeier(2003)[2]认为,支持环保政策可以促进新能源技术创新;Reiche和Bechberger(2004)[3]认为,自然资源基础和国家扶持政策均是新能源成功发展的必要因素;苏竣和张汉威(2012)[4]基于技术生命周期和技术创新过程的视角,认为新能源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并论述了后两个阶段的技术创新特点;王群伟等(2013)[5]基于技术创新过程和生命周期视角,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示范和推广、技术创新产出四个维度系统分析了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其交互关系,认为相关的研发经费投入对新能源技术创新影响度最大。以上这些研究较少考虑创新主体的市场表现和约束,对决策者在技术创新投入的决策行为特征重视不够,这使得基于决策行为视角挖掘制约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的原因、展开对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投入机理的研究尤为必要。

一、理论与假设

(一)绩效比较

1963年Cyert和March提出企业行为理论,将企业视为一个通过绩效感知信息并以目标为决策导向的信息处理和决策反馈系统,强调企业评价绩效好坏、问题探索及决策的过程。由于大多数人在面对收益时规避风险,面对损失时偏好风险(Kahneman和Tversky,1979),那么,当企业绩效高于基准时,决策者将感到满意并倾向于维持现状,甚至不再追加投资(Cyert和March,1963);而当绩效低于基准时,决策者将搜寻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寻找潜在解决方案,降低短期回报目标,寻求长远生存及发展[6] [7]。众多学者利用这一决策过程解释企业的创新行为或资源配置行为,如Gaba和Joseph(2013)[8]发现,当单个部门的绩效低于预期水平时,该部门对提升改良本部门绩效的动机增加,对新产品的开发行为也随之增加;Arrfelt、Wiseman和Hult(2013)[9]发现绩效反馈会影响资本在企业内各部门的分配行为,当某个经济单元的绩效低于该单元的历史预期水平或同行业预期水平时,容易造成对该经济单元的投资过度,而当某个经济单元的绩效高于该单元的历史预期水平或同行业预期水平时,容易造成对该经济单元的投资不足。

技术创新活动成本高、风险大,尽管技术创新能提高本企业竞争力和其他企业的进入壁垒,但是会降低企业生存机遇[10]。Greve(2003)认为,企业行为理论能够解释企业在不同时期技术创新程度不尽相同的原因,即通过比较,决策者在认为企业绩效较好、优势能够保持的情况下规避风险,减少技术创新尝试;而在认为企业绩效较差的情况下倾向于实施潜在解决方案承担风险,提高后期研发投入或进入新的研究领域。

结合有限理性假说,Greve(2003)认为决策者在制定绩效评价基准时参考企业的历史绩效和同行业竞争企业的相同时期绩效信息。由于在不同的预期模型和信息处理能力设定下,决策者形成的预期不同,对解决方案的设计也不同(钟春平、田敏,2015),为使问题简化,笔者以同业企业同期绩效和企业历史绩效(March和Simon,1958;Cyert和March,1963;Fiegenbaum和Thomas,1988)作为我国新能源企业决策者评价绩效好坏的基准,企业绩效与同行业竞争企业同时期绩效和本企业历史绩效的差值分别为同业企业同期绩效比较和企业历史绩效比较[9],反映企业的行业地位和发展趋势。

提出假设1和假设2:

假设1(H1):同业企业同期绩效比较对新能源企业后期技术创新投入有负向影响,即比较值大于0时抑制技术创新投入,比较值小于0时促进技术创新投入;

假设2(H2):企业历史绩效比较对新能源企业后期技术创新投入有负向影响,即比较值大于0时抑制技术创新投入,比较值小于0时促进技术创新投入。

(二)探索式/开发式创新

March在1991年发表的文章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 Learning中首次提出了探索(Exploration)和开发(Exploitation)的概念[11]。此后多位学者在此基础上强调,开发是对当前已知事物的利用与发展,是依托现有知识基础进行改良和提升;而探索是对新知识的创造,如设计新产品、开辟新市场、拓展新渠道和服务新群体(Tushman和O’Reilly,1996;Danneels,2002;Benner和Tushman,2003;Jansen et al.,2006)。

[7]Singh J V.Performance,Slack,and Risk Taking in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6,(3):562-585.

[8]Gaba V,Joseph J.Corporat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Feedback Aspirations and Adaptation in M-Form Firms [J].Organization Science,2013,(4):1102-1119.

[9]Arrfelt M,Wiseman R M,Tomas M T G.Looking Backward Instead of Forward:Aspiration-driven Influences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Capital Allocation Proc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3,(4):1081-1103.

[10]Buddelmeyer H,Jensen P H,Webster E.Innovation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Company Survival[J].Oxford Economic Papers,2010,(2):261-285.

[11]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71-77.

[12]钟和平.基于企业冗余资源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13]张庆垒,施建军,刘春林.技术多元化、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11):21-28.

[14]Sitkin S B,See K E,Miller C C et al.The Paradox of Stretch Goals:Pursuit of the Seemingly Impossible in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1,(3):544-566.

[15]De Rassenfosse G,van 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 B.A Policy Insight into the R&D――Patent Relationship [J].Research Policy,2009,(38):779-792.

篇(2)

受政治政策的影响,能源行业的发展一直缓慢,摩尼兹指出,改变这种局面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目前,在几近崩溃的金融市场已经艰难的建立了新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如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而这将需要政府在清洁能源领域采取更积极的政策。“如果我们找到了可投资的替代能源,政府将不得不把一些资金投入进来。”巴克莱资本总经理罗斯福说道。

汽车,路在何方

“交通运输行业的‘脱碳’步伐也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卡塞萨夏皮罗集团管理合伙人约翰-卡塞萨(John Casesa)认为,经济衰退已大幅削减大型汽车制造商的收入,而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减缓技术创新的步伐。

“我认为这是不可阻挡的,目前清洁能源是社会变革的需求。但受经济影响,即使一些东西原本很快就会被接受,目前也将需要更长的周期。”卡塞萨举例说,如果现在大汽车制造商被允许破产清算的话,对拥有新技术的小公司来说,将不得不“填补这个大窟窿”。

政策上的艰难

许多发言者都赞同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定价的设想。奥巴马政府已经要求制定超出部分交易制度,大型排污者必须购买二氧化碳排放许可证。它的意义在于,这部分收入可用于清洁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研究。

Entergy CEO韦恩・伦纳德(wayne Leonard)认为,美国政府应当增加在技术研究上的资助,将二氧化碳储存在地下发电厂,也就是所谓的碳捕获和储存。不过他指出二氧化碳管理条例或将能推高电价。

美国议员杰伊(Jay Inslee)也在会议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建立法规去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哪怕真的提高了电力的价格,也比无所作为更有意义。他表示,气候变化已经造成了一些经济问题,如在加利福尼亚州因干旱而导致农业生产下降,同时企业也都在抱怨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等成本过高。

“创新为我们提供了减少因碳条例给电力价格带来影响的可能性。”杰伊说,如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条例,对节约高效的公共事业给予奖励,这可以减轻电费增加的负担――即使电费价格上升,电费账单也可能不会增加。

篇(3)

前言

就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发展来说,想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就要积极借鉴西方国家中的市场发展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现阶段中我国自主开发的产品已经逐渐进入到了市场中,不仅可以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可以为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技术创新的内容以及对市场培育的作用

1.1 技术创新的内容

第一,我国的关键零部件技术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纯电动车领域,我国的动力总成关键零部件技术以及动力系统集成技术都获得了突破。第二,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产业化以及整车研发进程推进有序。在电动车整车技术层面,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同时掌握动力系统、燃油电池、纯电动、混合动力技术。国内企业加强了对于系列化产生的开发不,并且取得了良好成果。第三,我国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以及嗜氡曜家丫开始逐步的完善,同时构建了有效的产品管理体系和法规。

1.2 技术创新对市场培育的作用

第一,可以满足相应的需求,促进新产业的发展。从理论的角度上来说,进行创新其实就是要做好技术研发以及规模化生产等工作,并将所研究出的成果推向市场中,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因此,在创新阶段时就要从市场需求上出发,挖掘出市场中的潜在需求。从促进需求的角度上来说,进行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满足创造出新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将潜在的需求转化为实际的需求。如节能环保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等。此外,进行技术创新还可以借助技术改造等来满足需求的规模[1]。第二,促进产业技术发展。随着能源问题的不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在这一发展趋势的影响下,风电、太阳能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加之关键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成本上有了一定的降低,这样也就提高了市场竞争力。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全球现在正在兴起一场以绿色低碳为代表的能源革命,尤其是在医药、工业以及农业等领域中尤为突出。

2 完善政府中的扶持政策

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就要不断完善政府上的扶持政策,真正认识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性。就目前来说,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出现了逐渐降低的现象,这样也就成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实现快速发展的基础。且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不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设计与生产等方面上都存在着成本相对较高的特点。加之在后期阶段中需要更换电池等而出现了费用上,也使得许多的消费者逐渐放弃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法关注度与购买力。一些发达国家中,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过程中,就制定出了政府扶持的政策,这样也就包含了整个汽车产业。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我国在这一层面上却还是关注示范运行整车等方面,这样也就降低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政策的扶持。为了满足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实现快速的发展,我国政府方面就要及时做好改革与创新工作,制定出完善的扶持政策。另外政府部门还要对新能源汽车整个行业链提供帮助,通过加大政府补贴以及优惠政策等来降低成本上的投入,保证新能源汽车产业可以实现快速长远的发展[2]。

3 保证汽车产业市场划分准确

就目前来说,我国现阶段中的新能源汽车在发展上受到了自身技术性能以及价格等方面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以及适量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就要及时做好调整工作,通过从自身的实际情况上出发,做好市场的划分与研究工作,挖掘出市场中潜在的消费者。为了保证消费者可以进行购买,企业方面还要对消费者提供出相关的优惠政策,以此来吸引消费者、如补贴以及签售后服务合同等。在现阶段中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主要划分为公共服务用车市场、汽车租赁市场、公务车市场、出租车市场以及集团用车市场。所以新能源汽车企业就要大力推广汽车租赁服务,在适当的范围内来运用新能源汽车,通过将租赁汽车的消费者转变为具有购买能力的消费者,以此来保证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规模,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3]。

4 尊重发展的规律

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想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就要坚持从汽车产业市场的发展规律上出发,真正做好每一个环节,保证发展的效果。对纯电动汽车实现跨越发展,这样也就忽视了混合动力车的重要性,但是也限制了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加之认识上的不足,使得纯电动汽车的电池以及电机等方面技术上受到了影响,这样也就影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是中想要转变这一现象,满足我国新能源市场的发展需求,就要积极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尊重市场发展的需求,先发展好混合动力技术,通过不断的推广与运用来提高发展的效果。

5 建立出完善的法律法规

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市场的不断发展,还应当要认识到不能单纯依靠政府上的资金补贴,同时还要借助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来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如果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单纯依靠政府上的补贴,并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等来进行保护,很容易造成汽车企业出现研发动力不足等现象,这样也就出现了技术垄断等现象。但是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影响下,不仅可以将企业中的销售与生产区开来,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中的研发力度,不断创新技术,保证企业可以生产出质量高、成本低的产品,这样也就满足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其次,是要借鉴发达国家中的成功经验,通过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法律法规,以此来对传统的模式进行创新。尤其是对于汽车尾气的排放等方面上,还要做好严格的规定与要求,这样才能吸引消费者的目标,主动的购买新能源汽车,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快速发展[4]。

6 做好宣传工作

对于企业自身来说,也要积极主动的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宣传,真正做好消费者的引导工作,促使消费者主动的选择新能源汽车。可以说新能源汽车属于一个新兴的产业,虽然国家与政府等方面已经认识到了重要性,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与支持,但是在消费者的层面上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政府与企业之间就要做好联合宣传工作,不断扩大宣传的范围,以此来帮助消费者了解新能源汽车,掌握其性能,明确安全性,产生出购买的欲望。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工作中,我国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政府上的扶持力度,同时还要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的发展上出发,完善相关的体系,满足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姜江,韩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培育[J].改革,2011(07):57-63.

篇(4)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289-01

常规能源是指煤、石油、水等自然资源。而新能源则是指应用一定技术而产生的一种能够再生的资源,如太阳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近些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并且对于一次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大,新能源的开发也就显得迫在眉睫。汽车是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的主力军,l展新能源汽车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意义重大,在新能源汽车中,储能电池因其优异的特质被广泛应用。

一、技术创新中的风险因素

1.财务风险因素

在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储能技术方面的研究时,因其技术线路非常的复杂,所以,一般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这是一种实体经济,因此在前期资金的周转比较缓慢并且需要很长的实践才能看到效果。这也导致了企业的不能够持续投资。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或者是没有充足的资金,都会致使项目的破灭,将会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损失。

2.市场风险因素

市场风险就是指在产品研发生产完成之后,在产品销售时所承担的风险。产品研发完成之后,就要使其实现商业化,只有在研发产品被推出、销售,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之后,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才算是彻底的完成。它大致包括[1]产品的销售风险、价格风险、质量风险以及定位风险。

3.能力风险因素

在新能源汽车储能技术的研发过程中,能力风险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它是指企业的研发水平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并且缺乏先进的技术信息,因此而带来的风险。能力风险主要包含[2]产业化失败、研发能力不够、应用效果不好等风险因素。

二、应对技术创新风险控制措施

1.财务风险因素的风险控制措施

在财务风险控制过程中,主要是对融资风险以及资金链断裂风险的控制。在融资风险控制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做好融资的内部控制,比如说对融资进度的控制、融资过程当中所需要的经费的控制以及融资成本的控制等。在实行融资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还要对各个部门进行良好的分工,做好团队当中的行为控制,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度。同时,在融资的初期,还要对企业的当前现状做好风险评估,发现其中可能会导致风险的地方,有针对性的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这对于融资风险的发现和识别特别重要。在融资的中期,要制定相应的危机处理预案,以备危机发生而拟采取的方案;根据融资危机的不同采取不一样的处理预案,做到风险的及时化解,将危害和损失降到最小。在融资的后期,要对融资过程中的危机进行相关的善后处理,也就是说对在融资过程中出现的危机情况做好经验总结,完善相关的工作流程与制度,并且马上回归到正常的经营秩序上来,这也是融资风险控制部门的主要职责。对于资金链断裂风险的预防主要是通过对内部资金管理的强化,企业不要进行盲目的扩张,另外也不要随意担保,在财务的运作上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

2.市场风险因素的风险控制措施

为了预防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首先应该做好产品定位工作,在对产品进行定位的过程中,一定要以预防为主,选择自己擅长的方面进行生产。并且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要与市场的实际情况相联系,避免制造出来的产品为过期产品,被市场所淘汰,这将会对企业造成极大的浪费。其次,技术创新要以简单化为基础点[3],不能太过复杂,太复杂就会产生很高的事故率,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企业也要做好质量监管工作,保证产品的一致性。最后,在价格的确定上,要避免恶性的价格竞争,应该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3.能力风险因素的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应该制定完整的企业规划,做到全面发展。对于员工实行激励制度,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能够联系市场需要,并非是埋头苦干。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提升其职业技术能力。针对企业的产业化失败的风险,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进行控制,前期做好技术措施和产业化方案。中期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是产品服务于用户。在后期就要针对客户的喜好来设计改良方案。并且,在产品设计的初期,要做好产品的定位工作,一定要切合实际。针对出现的产品低于预期的情况,应该制定出应急预案。

总结

对新能源汽车的储能技术进行创新研究对于我国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大多数企业都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但是其中也伴随着相当高的风险,比如说财务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能力风险,这些都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危害。为了预防这些未知的威胁,企业应当做好这些方面的风险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篇(5)

我国及国外很多汽车公司以及科研机构,在当前的环境以及能源压力下开始积极研发清洁能源汽车,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所谓新能源汽车主要就是指利用除了柴油以及汽油这些传统能源之外的能源作为动力供给的汽车。当前正在研发的新能源汽车主要是有醇类、合成燃料、天然气、空气等作为燃料。

1.新能源汽车种类及特征

1.1醇类汽车

所谓醇类汽车主要是指以乙醇以及甲醇作为燃料的汽车,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就是乙醇,主要是因为乙醇自身的来源途径较为广泛,在制作的技术上也相对完善和成熟。当前的醇类汽车所使用的主要是乙醇和汽油或者是柴油等依照相应的比例进行混合继而加以驱动,这样就不需要对发动机进行改造,同时还能够起到有效的降低污染以及节能的效果,但是这样就需要加大燃油喷射量,只有掺醇率达到或者是高于百分之十五的时候,应当对发动机的压缩比以及点火提前角加以改变。

因为乙醇燃料自身的空燃相对比较低,对于发动机相关的进气系统没有太高的要求,自身的自燃性能也不是很理想,辛烷值较高,自身的抗爆性较好,汽车尾气的污染能减少至少百分之三十,这样的汽车最早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福特公司研发。

1.2二甲醚汽车

对于二甲醚来说,其是一种无色同时又无味的气体,自身的清洁以及燃烧性能都比较好,同时所产生的污染也较少,稍加压制就会成为液体,因此十分适合作为一种新式的能源,使用这样一种燃料的汽车是符合美国加州关于超低排放的标准。日本的NKK公司已经研发出相关的使用劣质煤生产二甲醚的相应设备,二甲醚汽车在使用的过程中很难或者是不会排放出一些污染环境的气体,所产生的NOX往往会比柴油汽车排放的低百分之二十。

1.3氢燃料汽车

众所周知,氢是一种清洁燃料,通过使用这样一种燃料,燃烧的效率较高,有助于降低燃料的使用量。另外,氢气能够混入到其他燃料之中,继而使得燃料的使用效率有所提升,二氧化氮的排放量有所降低,在各种燃料之中,氢的质量以及密度是最高的,但是其自身的能量目的较低,因此,其自身的不足就是安全以及储存问题。宝马公司一直都在对氢气发动机加以研发,研发出多种款式的氢气发动机汽车。

1.4液化石油和天然气汽车

对于天然气汽车来说,其又被成为“蓝色动力”汽车,主要是以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为主要燃料,其中压缩天然气以及液化石油气是较为理想的一种点燃式发动机燃料,主要是因为这两种燃料自身的形成较为单一,有较高的纯度,和空气进行混合时能够做到完全燃烧,同时还能够排出较少的一氧化碳,但是其不足就是储运性能较低,着火的延迟期会比较长。

2.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状况

我国地大物博,尤其是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分布的区域也十分广泛,在北京、海南以及重庆和上海等地都是我国燃气汽车的重点示范城市,这些城市在燃油汽车的基础上对压缩天然气汽车以及相关的液化时尤其汽车做了积极研发并进行改装,这些汽车主要是用于出租车以及公交车领域。

我国的山西省是产煤大省,此地的甲醇汽车项目已经有多年的研发历史,当前已经开始进入商业运行的环节,甲醇汽车所使用的燃料系统,不仅能够用甲醇,还能够使用汽油,同时还能够将乙醇作为一种有氧燃料加以使用,这些在黑龙江以及河北省多地进行了推广,另外我国也制定了相关的乙醇汽油燃料的相应标准。其中山西省使用的甲醇中巴车就是一大成功实践。

我国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国家也在支持将煤炭作为原料对车用燃料加以制造,通过煤直接或者是间接液化的方式对车用燃料加以制取的项目在我国也得到广泛的推行。在“十五”期间,我国在陕西省以及云南省建立了煤直接液化的示范厂,将煤炭作为原料合成二甲醚或者是石油来作为车用的燃料。

篇(6)

党的十提出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大力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将提高原创能力作为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生存发展之道。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是集高智力性、高创新性、高效益性、高成长性以及高群聚性为一体的科技密集型企业,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和企业的增长质量,是天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科学发展战略的关键。

一、天津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近三年来,天津原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拥有全市50%以上科技资源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其创新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天津原创性高科技企业创新能力。

一是高科技人才投入状况。人才是原创性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提升企业原创能力、促进内生增长的源动力。2011年,天津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共有11万人,其中硕博人数为2万人,高端人才和从事高科技活动的专业人才为天津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高了重要保障。

二是研发费用投入状况。2010年,天津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2.37%,相对较低。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13。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内容支出为27亿元。为进入全国前10名,与其他直辖市相比,排名为第四。

三是创新活动开展状况。2010年,天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数为140万个,较上年有小幅增长;研发项目数为2718万个。研发机构内部开展活动经费支出近20亿。可见,天津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内部研发提升原创能力。

四是高新技术产品产出状况。2010年天津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和增加值都呈现高速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21.65%和475.9%。增加值从上年-106.58亿元转增为400.63亿元。在高技术引领下,天津市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107.19亿元,比上年增长 27.82%。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686亿元,增长 28.26%。天津市工业在结构调整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优势产业为支撑的格局。

五是高新技术成果产出状况。2010年,天津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产值约891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约883亿元,出口收入约541亿元。均较上年有大幅增长。

二、影响天津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高端创新要素聚集度不高,创新驱动力度不够

创新要素创新活动得以开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创新者、创新机会、创新环境和创新资源(包括人才、物力和财力资源),天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内生增长,必须集聚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高端创新要素。但调查中我们发现高端创新要素在天津的集聚度还不高,创新驱动力度不够。比如,作为创新主体——创新者的人数不多:知名、领军业界的企业家、科技人才落户天津为数不多,创新环境有待完善。

(二)天津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数量上看,截至2012年9月30日,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3.36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16%,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1744家,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5%,距离形成科技小巨人顶天立地,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还有一定的距离。从所有制结构上看,尽管近年来内外资比例有所改善,但截至2012年,外资企业为14367个,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中80%为外资企业。天津本土自主创建的品牌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就更少了。这与北京、上海、山东、广东等省市本土高新技术企业相比不占优势。缺乏本土的高新技术企业,过分依赖外来的品牌企业,必然会使天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而培育本土高新技术企业才是促进天津内生发展的根本。比如,受中日国际关系的影响,与汽车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中下游企业因日系车销量的减少而备受打击。从产业结构来看,电子信息和光电一体化合计比重为75%,新能源和节能材料虽然发展很快,但比重刚过10%,为11%。其他的产业如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与医药和环境保护的比重均未超过10%。

(三)原创性研发投入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研发投入是衡量一个企业的创新投入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研发投入不足成为天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天津将此指标定为3%,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企业10%~16%的R&D投入强度相比,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研发活动单一。基础研究投入是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技术优势、拥有技术原创的保障。2010年,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4%:16%:80%的比例结构显示天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类型单一,原创能力有待提升。

三是政府资金引导不足,投入力度不大,政府政策支持不足。调查中我们发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自有资金、政府投入、金融风险机构投入。近三年政府投入资金仅占研发支出的20%左右。政府资金能够透过政策倾斜对某类企业或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而过低的政府投资规模将很难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四是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不够,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由于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原创性、高智力性、高风险性、高投入性、高竞争性等特点,在外部,高新技术企业整体的资信状况不高,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贷款。

(四)高端原创性人才建设不足,技术贡献率有待提高

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原创性研发,关键靠原创性研发人员的努力。2010年,天津高新技术企业中从事R&D的人员有9035人,比2009年增长11%,R&D机构的数量为140个,比上期增长18%;R&D内部经费支出27亿,比上期增长38%。尽管高新技术企业的R&D人员逐年增加,平均到每个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高端原创性人才仍是捉襟见肘。2010年,高技术企业增长占经济增长份额及R&D活动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在全国排位分别为第11位和第23位。从技术贡献率来看,R&D经费支出与增加值比例在全国排名第24位。说明天津高新技术企业原始创新少,以技术引进为主,且高新技术产品的附加值低。

(五)企业原创性能力不高,缺乏原创性自主品牌

原创性研发能力主要通过研发资源的投入来实现,具体体现为研发活动取得的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技术水平的高低。以专利量为例,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对于区域创新能力乃至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并且成为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2012年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中,天津未进入前六名。

打造自主品牌、提升品牌价值是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综合形象的生动体现。2011年,天津有全市专国家驰名商标达到76件,天津著名商标为721个。但落实到高新技术企业,量就更少了。况且天津拥有的高新技术品牌企业大部分为外来品牌,如三星、格兰仕、突破电气等。

三、提升天津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提高公众创新能力的建设,优化创新环境

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吸引创新要素聚集的首要条件。因此需要政府从宏观层面引导、支持、帮助为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营造全民创新、终身创新的文化氛围。一是积极营造创新性文化氛围。应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形成人人想创新,时时有创新,处处能创新的创新文化氛围,为提升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二是积极推行创新性终身教育。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要一批精通高新技术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要具有创新素质。要注重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够不断的接受新知识和掌握运用新知识。三是积极开展创新性培训。比如由高校成立创新培训中心,为创新人才提供继续教育的平台。从制度建立一个规范的具有强制性的创新人才后续学习的相关规定,以保障创新人才接受继续教育,以保持持续的创新动力。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

积极发展具有天津优势特色的绿色能源企业、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企业、新材料创新集群、光机电一体化创新集群、民航科技企业。培育天津本土企业,加大企业自身研发投入力度,减少对外资的依赖。

(三)加大原创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的投入仅依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构建多元化的研发投入体系,加大原创性研发投入力度。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性投入;其次鼓励民间高科技融资机构的成立,运用社会化资本,提供融资渠道。最后,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通过内部融资获得创新资金的增加,这样既减少了企业融资的成本,又降低了企业即将面临的风险,而且还可以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新资金。

(四)实施高端人才战略,提高技术贡献率

人才是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技术的载体,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着引导者的作用,是提高科技贡献率的关键。企业应当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吸引高端人才、留住高端人才。建议由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实施尖端人才的市场化运作和柔性流动。由政府牵线搭桥建立高端人才库,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才人库聘请专家做顾问,另一方面也可以与专家建立合作协议。

鼓励专家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与企业科技创新需求相融,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去。这样做,既可有效化解中小企业限于资金等问题难以得到所需人才的难题,又可解决专家研究难以进入企业生产一线的问题,也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贡献率。

(五)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支持原创性自主品牌创建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推动国际高端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吸引国际研发中心,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和空间,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和水平,力争通过合作与交流引进更多的科技产业大项目。品牌是企业发展的长青石,是创新能力的生动体现,因此支持原创新自主品牌,首先是由企业建立品牌创新平台,政府引导支持,市场中检验与反馈,然后企业再次利用创新要素不断改进,激活企业内部创新要素,聚集高端创新要素,打造原创性自主品牌,以提高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文,吴达,杨文明,安蔚谨.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R&D资源配置研究.中国科技信息[J].2012年第03期.

[2]张泽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第4期.

[3]王虹静,张香芹.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J].科学观察.2010年第1期.

[4]高翠娟,尹志红.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提升策略[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年6月.

[5]高怡冰,林平凡.沿海五省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机制比较研究.科技管理研究[J].2007年第12.

篇(7)

一、中原电气谷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

中原电气谷〔Central Plain Electronic Valley(CPEV)〕核心区位于许昌至长葛集群经济产业带,是以电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省级重点产业集聚区,包括风力发电、继电保护自动化、民用机电生产、核电控制设备产业等。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是指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建立在最新科学技术成就之上的,以知识为基础、科技人员为主体的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和开发的企业。

目前,区域内拥有许继集团、森源电器、阳光电缆、西继电梯、爱迪德电力设备公司等50多家规模以上的电力装备制造企业,是我国最大的电力二次设备和高压开关研发制造基地。目前,该区域企业生产的电力二次设备在国内市场上占有率达到20%,综合实力居国内同行业第一位。

区域内电力装备行业拥有两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一个博士后工作站和两个电气研究所,与德国西门子、日本东芝、法国施耐德等世界著名电气企业保持着长期技术合作关系。许继集团累计申请国家专利107项,已获授权57项;森源电气累计申请专利259项,已获授权160项,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

尽管中原电气谷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然而与把中原电气谷打造成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聚集区的目标还具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区内创新意识不强导致的创新动力不足;区内创新成果不足导致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区内创新体系建设不完善导致的创新能力培育的可持续能力不强等。要想把中原电气谷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产业集聚区,以上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二、中原电气谷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进而制定出能够使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相适应的企业发展战略,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同时把企业劣势和环境威胁的影响程度降至最低。

(一)优势(Strength)

1、产业基础优势

许昌市是我国重要的输变电装备生产基地。近年来,通过积极扩大开放,着力加强自主创新,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输变电行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具备了加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目前,区域内拥有许继集团、森源电气、阳光电缆、西继电梯、爱迪德电力设备公司等50多家规模以上电力装备制造企业,是我国最大的电力二次设备和高压开关研发制造基地,电力二次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20%以上,综合实力居国内行业第1位。40.5kV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6%,居国内行业第2位;12kV真空断路器、隔离开关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3.02%和26.06%,居国内行业第7位和第1位。

2、技术优势

许昌市电力装备行业拥有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个国家级检验中心和2个电气研究所,与德国西门子、日本东芝、法国施耐德等世界著名电气企业保持着长期技术合作关系。许继集团累计申请国家专利107项,已获授权的达57项;森源集团累计申请专利259项,已获授权的达160项,在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DPS―2000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KYNS80―40.5kV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VS系列真空断路器、GN系列隔离开关。

3、人才支撑优势

现有从事输变电装备的专业技术人员6000多人,其中硕士以上高级技术人员200多人,博士60多人,博士后1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6人,具有国家突出贡献专家30人左右,省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学术带头人20多人,形成了实力雄厚、独具特色的完备技术人才体系,是国内输变电专业人才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4、区位优势

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心位置,有“中原之中”之称。电气谷环500公里范围涉及7个省,总人口4.8亿,是我国能源和电网建设的重点区域。电气谷核心区位于许昌――长葛产业带,与京广铁路、禹郸地方铁路、京珠高速、京深、徐西国道相邻,许郑快速通道和规划建设的京广客运专线在此经过,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5、产业集聚优势

中原电气谷内产业配套能力强,区域内具备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控制保护和换流阀、750kV交流输变电控制保护、220kV及以下变压器、中低压开关成套设备及元器件、电能质量等产品研发和制造技术,产品覆盖电力系统输变电、配电和用电的各个环节,横跨一次及二次装备、交流及直流装备领域,是中国输变电装备行业中品种最多、规格最全、综合成套能力最强的产业聚集区,具有电网建设工程的总承包能力。

(二)劣势(Weakness)

1、人才结构有待完善,创新动力不足

创新的载体是高素质的科技型人才。中原电气谷人才结构不太合理,尤其是缺少高层次人才。就创新成果而言,企业人才的创新需求不旺、创新动力不足,企业文化中的创新意识不足,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2、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高

在后金融风暴国际背景下,政府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信贷规模收紧,导致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高。

3、法律保障劣势

新兴的产业集聚区发展迅速,尽管先后出台了各项法规,但对产业集聚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立法还不完善,这样抑制了产业集聚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三)机会(Opportunity)

电力装备制造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电力消费呈加速增长态势,电网建设将进入持续高速增长期,为电力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1、市场空间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为电力装备工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时期,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拉动下,电力先行策略仍将长期实行,电力弹性系数中长期水平将维持在1.0以上。根据我国“十一五”电网规划及2020年远景报告,仅“十一五”期间,国家就投资1.36万亿元,新增33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6万公里、变电容量3亿千伏安。因此,在未来较长一个时期,为保证电力输送和分配需要,我国电网建设将加速推进,电力装备制造业面临难得的发展契机。

2、政策环境

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特别是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装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重点开发安全可靠的先进电力输配技术,实现大容量、远距离、高效率的电力输配。《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将特高压输电关键设备研究作为重点扶持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中部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电力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四)威胁(Threat)

1、科技创新的风险较高

从创新技术的获取并形成样品到创新产品的维护,这一系列过程都存有较大的风险。自主创新较之模仿创新具有更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资金风险。由于技术的不确定、市场范围的不确定、顾客需求的不确定,还有新产品竞争优势的不确定,产品被接受时间的不确定、资金是否会断裂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创新都有可能导致失败。

2、竞争格局的改变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在产业链上各企业间要保持高度的协作和融合,只有掌握其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才能保证产业链的竞争优势。而中原电气谷内企业集聚效应的发挥还需要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协同管理水平的提高。

3、全球经济发展不景气

目前,全球经济正经历着一个低速发展的时期,行业市场也步入了低谷。如何尽快走出的困境,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

三、提升中原电气谷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策略

综上分析,可将中原电气谷高新技术企业所具有的内部优势和劣势、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威胁构造成SWOT矩阵,并依据“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劣势因素、把握机遇因素、化解威胁因素”的原则,制定相应的创新发展策略。

SO策略:充分利用中原腹地辐射八方的区域优势,借助成熟的产业集群,在政策的引导下,打造自己的创新团队,实现向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的飞跃;WO策略:利用不断完善的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增加中原电气谷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投入和改善企业内部的创新环境,引进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和先进的技术,与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以及主导产业企业形成经常性互动,获取有关技术信息、享受技术外溢效应,增加企业活力;ST策略:调动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多方力量,不断完善以产业聚集区内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为企业的科技创新行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有效的保障机制;WT策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策略,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机遇;更新管理理念,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不断培养自主创新精神、强化自主创新意识。

四、结语

利用SWOT定性分析了中原电气谷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形,明确了重点发展方向。但是由于企业所处行业及发展时期的不同,自身条件和受外部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本文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应在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再结合彼此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开拓、把握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减少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冲击,为科技创新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参考文献:

①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1997

②王丽洁. 自主创新使许继集团插上腾飞的翅膀[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③王纪年. 许继创新岗位职业化,创出六个世界第一[J].电器工业,2009(03)

④冯志卿. 许继电气 如何战胜跨国公司[J]. 中国投资,2007(09)

篇(8)

面对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的新形势,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汽车产业的重大战略选择。本文将分析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环境,以期探求新能源汽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 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分析

1.1 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力组合起来的新型汽车,目前种类很多,有内燃机和蓄电池混合的,有内燃机和超级电容器混合的,有内燃机和液压节能器混合的,有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混合的,还有燃料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混合的等等。混合动力汽车具有以下优点:汽车内燃机的最大功率可以根据平均需要来设置,在一般负荷下,汽车处于低油耗、低污染的状态,当负荷增加,需要提高内燃机功率时,可以由电池来补充,当负荷减少时,内燃机多余的功率又可以给电池充电,所以混合动力汽车的行程可以和普通汽车一样;电池可以有效储蓄制动、减速时节省的能量;慢速行驶时,可以关闭内燃机,由电池进行驱动,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内燃机可以有效满足耗能大的空调、取暖设施的需要;电池不会发生过充等现象,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降低了使用成本。但如果长距离高速行驶并不能节省用油。

1.2 纯电动汽车

纯电动汽车是指采用电力驱动的新能源汽车,其动力系统主要由蓄电池、电机和控制系统构成。纯电动汽车具有以下优点:它更加适用于在城市的慢速行驶;在停止时不发生电量消耗,制动时电机可以化身发电机,对制动减速时的能量进行再次利用;能够减少对石油资源的需求,所需要的电力可以由其他能源进行转化;结构简单,维修保养的工作量小。但是蓄电池的容量有限,而且一般价格比较贵,此外还需要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基础设施,系统庞大,耗资多。

1.3 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是指通过氢气或甲醇等燃料与大气中的氧气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利用电机驱动汽车的新能源汽车类型。燃料电池汽车污染物排放量很少,甚至是零排放;燃油效率高,提高了燃油经济性;减少了因机油泄漏引发的水污染;运行平稳,不会产生噪声。但是燃料电池的生产成本比较高,制约了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发展。

1.4 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汽车

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污染物排放比较低,现已成功应用于汽油机。它的成分比较单一,有较高的纯度,与空气能够进行完全燃烧,一氧化碳和微粒的排放比较少,在温度较低时,发动机的启动性和运转性能比较高。但是与液体燃料相比,不太容易运输,发动机的性能也比较低。

1.5 氢动力汽车

氢动力汽车利用氢燃料与空气进行反应,产生水排放出来,因此,它真正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汽车类型。但是氢燃料电池的成本比较高,氢燃料不易存储和运输,最为重要的是,氢气的提取需要通过电解水或使用天然气,这样就增加了能源的消耗,氢动力汽车的优势就无法显现了。

1.6 醇类动力汽车

由于醇类燃料自身含氧,因此可以提高燃烧效率,一氧化碳的排放量比较低,几乎不存在碳烟的排放。但是甲醇毒性比较大,对人体危害大,而且对物体有腐蚀作用,这些都限制了甲醇在动力汽车中的应用。

1.7 生物燃料汽车

生物燃料做要包括从农作物或者动物脂肪中提取的物质,它能够加快燃烧速度,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并且它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但是一些物质可能会腐蚀发动机。

2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和展望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目前已投资大量资金用于新能源汽车研发。我国现阶段研究的新能源汽车究竟发展哪种形式还要依据我国国情,必须符合我国汽车长期发展特点,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能源汽车要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城市特点而不同。

我国汽车制造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传统的汽车制造技术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主要表现在汽车发动机制造技术上,这是我国汽车制造的一个关键难题,目前国内各大汽车制造公司仍然没有突破这方面的技术。而新能源汽车制造是一个新兴领域,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而摆脱尾随发达国家的状态,抓住机遇,将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变为我国汽车企业取得全球先进水平的一个绝好契机,实现跳跃式发展。

目前阻碍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和应用的主要问题是制造成本较高。根据市场调查和研究,纯电动汽车在城市内将来会获得一定的市场,但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汽车维护成本高。纯电动汽车要想得到较早的上市和推广,电池制造技术是关键。

日益加重的能源与环境压力使得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实现我国能源安全、环境保护以及中国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很广阔。

3 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发展思路

3.1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结构

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发展较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相比之下,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认真反省并解决。首先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自身角度来讲就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企业之间创新管理上存在问题。新能源汽车创新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当今时代下,并且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都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而产业化的发展最终是通过市场化来决定的。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依靠政府颁发相关的扶持制度得以发展,是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主的科技研发投资政策为主,这在无形中助长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技术自主创新问题上存在一定的惰性思想,国家的扶持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从而不断引进国外技术。但是,我国必须要明确国外在传播先进技术时,在一定程度上是保留的,不可能把最先进的技术全盘售出或者许可给中国汽车企业使用,我国引进来的技术都是表层的,没有深入。所以,技术创新的目标还得靠我国自主研发实现,在引进国外技术时,应重视消化吸收和再创造。

3.2 解决现有研发中存在的问题,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铺平道路

从我国颁发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就开始萌芽发展起来,在发展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依然不够成熟,尤其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技术上依然存在问题。我国在自主研发新能源汽车方面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面对燃料电池寿命太短、可替代新能源来源匮乏等问题,还不被大众所认可。因此,积极解决新能源汽车在研发中存在的问题,突破其在产品和技术研发方面的瓶颈,还需要汽车厂商去创新、解决。

3.3 汽车企业只有高投入才能加快创新步伐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大型汽车企业在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资金上投入份额占其销售额的比重基本都未达到1%。相对国外发达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投入少之又少,国外发达国家的汽车公司同期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投入占比一般可达5%左右。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与制造商对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只有新能源汽车技术公司采用合理的创新管理的思想,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才能有效提升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创新实力,走在世界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前列。

篇(9)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182-03

高新技术园区的创新功能是具有自增强机制的创新组织,是有机的且具有很强整合能力的组织,但是各类创新过程中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其并不是以一个完美的线性方式出现,而是创新功能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反馈的结果。而高新区内创新功能是以其非均衡非对称结构作为推动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主要是宏观层面的生产体系和知识体系的非对称失衡)。

一、创新功能的外部条件缺失

(一)硬件基础设施

硬件基础设施是创新功能发挥的基本物质保证,它可以强化和补充创新功能的作用,例如交通、通信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创新功能发挥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当前作为赶超型的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实力薄弱、内部企业实力弱小、硬件设施的不完善使得园区企业不能获得稳定供给的原材料和高素质的劳动力,缺乏园区品牌效应。企业的互动合作和知识交流,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缺少相应的基础设施平台的支持,创新功能的发挥受到基础条件的抑制,具体表现在:较高的机会成本,创新功能扩散中的高昂的时间成本,创新主体捕捉创新信息的低灵敏度。

(二)创新文化的落后

创新功能的发挥离不开高新产业园区的区域文化的支持。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在其《大力构建创新文化环境》一文中指出:观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无不回归于文化的创新。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新区发展过程中的保守、厌恶风险、森严等级制度、忠于企业而非忠于专业以及不重视合作的地域文化概念和缺乏非正式的文化交流等一系列影响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新区创新功能的发挥。

二、技术中介组织的滞后

创新功能的运行过程中,创新知识的生产、知识的转移、知识的应用等活动都离不开技术中介服务的支持,技术中介以其具有的信息搜寻能力、信息甄别能力以及信号传递能力为创新功能提供独立的、公正的服务。技术中介组织主要有服务于共性技术知识生产的技术中介、服务于知识转移的技术中介、服务于知识运用的技术中介(徐雨森,张世君,2009)。技术中介组织与园区内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紧密联系,为创新活动提供重要支撑,在降低创新风险,加速成果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国外成功的高新区相比,我国高新区不论在中介服务的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一)技术生产的技术中介组织的力量薄弱

共性技术生产的技术中介组织的力量薄弱,使我国共性技术的主要力量――大学、科研院所的运行体制难以满足共性技术研究的需要,使得创新技术的研究单位忽略了知识成果的转化、转移环节,企业与科研院所出现脱节现象,导致了知识生产的供求双方相对隔绝,形成技术成果供给相对过剩,破坏了创新功能的良性运转。形成园区内研究机构存在功能和机制错位,出现“研究成果内部化”和“科研机构企业化”的倾向。

(二)知识转移的技术中介组织的力量薄弱

在创新功能中体系中,知识转移的技术中介组织能优化知识转化路径,促进出现功能的完善和价值增长,创新功能的作用强度和广度得到提升。虽然我国知识转移的技术中介组织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还存在许多问题,间接阻碍了高新园区内创新功能的发挥,园区内的部分技术转移中介组织仍保留着计划经济的某些特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生存,市场竞争意识淡薄,人员缺乏激励和约束,素质不能满足园区发展需要,中介之间缺乏国际间的合作,影响了中介的专业化和转移活动的展开。

(三)知识应用的技术中介组织的力量薄弱

服务于知识应用的技术中介组织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的主要变现形式就是企业的孵化器,其利用自身的强势资源构建具有生命力的组织,将基础设施、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金融资本组合在一起,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最终使技术成果商品化,为创新功能提供新的动力源。当前我国高新区内的孵化器的职能比较单一,技术供给不足,主要依靠本地的大学、研究院所等技术资源,缺少全局和国际视野。孵化器的专业化服务能力不强,融资渠道单一且能力较弱。

三、产业共性问题制约创新功能的发挥

共性技术作为知识的一个分支,除了具有知识的一般特征外,由于其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决定了共性技术生产除了具有不确定性等一般知识生产的特征外,还包括超前性、高风险性、产业共享性、社会效益性等特征(Patrick,2001)。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产业共性问题日益突出,因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链越来越长,产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发展越来越快,而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缩短,创新的投入加大,风险提高。技术的融合推动产业间的融合,产业间出现技术共用,业务交叉,产品融合的趋势。企业面临的创新压力大大增加,单独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

马明杰指出,没有其他主体的注入,共性技术知识研发中就会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共性技术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其产业共享性与高风险及不能直接作用于生产中的特征,决定了其研究过程完全由企业投资是不现实的。同时,企业的追逐私人利益的特征与共性技术的社会性特征,是当前共性技术研究主体一直由科研院所或大学来承担的重要原因。这种模式难以满足共性技术研究的需要,产生了忽略知识成果转化、转移环节的情况。而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科技体制存在条块分割、互相脱离的现象,造成共性技术供给资源分散,供给系统失调,知识转移能力较弱,产生知识生产供求双方相对隔绝,与企业联系较少,形成技术成果供给过剩,破坏了创新功能的良性循环。

四、网络组织的负效应制约了创新功能的发挥

高新技术产业多以中小企业和采取柔性生产方式为主,企业多采用扁平型的组织结构。高度复杂的技术创新常常跨越多个科技领域,创新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日益提高,产品的技术转变速度加快,技术变革的步伐加大(陈劲,陈钰芬,2006)。高技术产业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使得园区内各行为主体寻求合作以降低不确定性的冲击,形成了以各行为主体为节点的网络组织。理论和实践表明,高新园区的创新网络作为其内在发展的潜力,不断地产生技术创新,并保持可持续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为了更好的发挥自身在高新区的创新主体作用,它会不断地寻求改善自身组织的途径。

五、对策和建议

由于信息不完全和有限理性的因素,决定了政府在高新园区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或缺。通过以上创新功能发挥中的制约因素分析,本文从政府视角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外部条件缺失的政府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为高新区内创新功能提供环境支撑。良好的基础设施是高新区内技术发展的基本保证,政府在高新区发展初期应搞好规划,科学布局,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增强园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完善专业物流发展的软硬件设施,建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素质等措施。重点建设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情报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网络为标志的网络结构的建设,只有建好创新网络的基础设施才能不断吸收创新知识,便利创新主体的进入把知识转化为技术,形成创新产品。

2.营造吸引创新的文化氛围。硅谷的经验表明,成功的高新产业园区应鼓励创新文化的生长和根植,要大力宣扬富于冒险和进取的企业家精神,重视信任与合作文化的建立,培养专业忠诚而非企业忠诚的观念,促进人员的流动,淡化等级观念和重视非正式交流等。大力建设园区品牌,依托深厚的地域特色文化,促进创新氛围的形成。完备的高新区建设过程中必将需要广泛融资,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而且园区内企业的运作和创新功能的拓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需要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拓宽融资渠道。

(二)技术中介组织低水平的政府对策

1.共性技术知识生产技术中介。共性技术知识生产服务类技术中介在共性技术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提高我国共性技术知识生产服务类技术中介的水平,政府应该主导组建多途径的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制定长期规划,确立发展目标和研发方向。扶助官助民办的新型共性技术生产平台,以降低单独由政府完全投资于科研机构的研发和维持费用,大大提高了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拓展现有的技术中介组织的知识生产服务功能。

2.知识转移技术中介组织。发展高效地服务于知识转移的技术中介组织是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数量和质量的最经济、最合理、最有效的手段。政府应鼓励区域性的生产力中心结盟,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把联盟发展成为服务标准化、质量一流的集团化服务联盟。另外,建立技术中介的信誉体系,政府应指导培育健全良好的技术信用市场体系和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失信惩罚机制,运用法律、行政、道德教育等多种手段,使失信者付出与其失信行为相应的经济和名誉代价。

3.知识应用技术中介组织。高新技术园区中发挥创新功能的知识应用技术中介组织主要集中于孵化器,它是服务于知识应用的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中介组织形式。围绕孵化器建设,政府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庞大的区域网络和广泛联系,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向创业企业提供大量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联系和建议。重点集中在服务的深化和细化,通过提供全配置、集约化的孵化空间,整合政府扶持、专业机构、公共平台、专家顾问等各类资源,提供针对性的阶梯式服务。

(三)解决产业共性问题的对策

产业共性问题对产业联盟产生了客观需求。单个企业缺乏解决共性问题的积极性或能力,产业共性问题只能由政府出面解决或者由企业组成产业联盟解决。政府政策与产业联盟相结合是重要的发展趋势,即政府以支持产业联盟的政策促成产业创新。产业联盟是一个由不同创新主体组成的网络,是解决创新中的共性问题而形成的机制,其对创新的有效性、多样性、持续性意义重大,它丰富和促进了区域创新系统。政府作为解决共性问题的重要力量,应该以产业联盟为依托采取多样手段大力支持联盟的建设。政府要针对区域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联盟管理办法,确保联盟发展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色的可持续性。

(四)网络组织负效应的政府对策

首先,明确政府职责,创建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高新园区内的网络组织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和计划手段是对立的,因此政府的职责就是为创新网络组织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其次,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创新网络自治的运作和企业间的信任紧密相连,创新网络主体之间要求存在高度的信任关系,信任作为一种控制机制(Brauch & Eccles,1989),能降低交易费用,防范机会主义行为,促进创新功能的合理发展。另外,加强创新网络主体间的沟通和融合。创新网络中不同的行为主体在知识、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要求政府培养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主体间开放式、深层次的创新交流与互动。

参考文献

[1] 徐雨森,张世君.社会知识活动系统中的技术中介[M].科学出版社,2009:26-30.

[2] Patrick R.Foresight and generic technology:an exploratory method with a knowledge based principle to compare France and Germany. Conference, the Future of Innovation Studies,Netherlands:20-23.

[3] 马明杰.共性技术的评价标准与政府支持方式[J].科技促进与发展,2005,(4):19-24.

[4] 陈劲,陈钰芬.开放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J].科研管理,2006,(3):1-8.

篇(10)

[作者简介]邓 瑾(1966-),女,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研究;江燕燕?穴1982—?雪,女,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研究;张凤莲?穴1989—?雪,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研究。(江西南昌 330063)

本文为江西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地方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行为模式及动态激励研究”(基金项目:09ZD009)之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科技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的关键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其核心是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1]。如何构建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并促进其成长,已成为大学科技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2]。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是大学适应科技工作新形势而构建的一种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科技组织形式,它依托于大学,其成员一般由不同学术背景的大学教师组成。创新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前沿性是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原则;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核心要素为卓越的领军人物、合理的人员构成、团队精神和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3]。但是,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普遍存在团队目标不明、领军人物缺乏、能力提升缓慢,过程管理有待规范等问题[4],这要求建立科学规划平台、提高团队管理水平。对于如何实现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的提升,有学者提出运用“信息化管理”和“量化管理”等方法[5],而应用能力成熟度模型?穴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CMM?雪对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的逐步提升还是一个新思路。本文试图将能力成熟度模型应用于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之中,通过逐步改进,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加强能力建设,从而提高团队建设的效益和效率。

二、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的适用性

(一)软件工程领域的成熟度模型

软件工程的CMM是1986年9月由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研究所组织开发的。CMM提供了一个过程能力阶梯式进化的框架,基于过程的每一成熟度级别,检验其实践活动,针对特定需要建立过程改进的优先次序。这个阶梯分为五级不断进化的级别: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和优化级。每个级别都提供了一个软件过程改进层次,每个层次靠实现软件过程的一些关键过程域中的关键实践来达到软件能力成熟度的提升。CMM是一套软件过程的管理、改进和评估的模式和方法。它强调的是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持续的过程改进[6]。

成熟度模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成熟度等级?穴Maturity Levels?雪,一个是内部结构。其中,内部结构包括了关键过程域?穴Key Process Areas,KPA?雪、公共特性?穴Common Features,CF?雪和关键实践?穴Key Practices,KPA?雪[7]。

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之间有许多中间过程,由此便产生了成熟度等级的概念。成熟度等级将能力的提高分成若干中间环节,层层递进,每一等级均为后续等级奠定基础,为进一步提高企业自身能力提供支持。

(二)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的可行性

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是保证地方院校科技项目从构思到实现的各个环节顺利实现,其建设过程是一个或者多个连接起来的程序或活动的集合,其目的是要实现科技创新的目标。过程所代表的程序或活动是在一个功能及其内外部结构和关系己经明确的组织结构下进行的,一个过程可以继续被划分为多个次级过程,直至单一的活动。

成熟度模型反映了持续改善的过程,采用的是过程分析的思想。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在不同阶段的活动所处的状态有着不同的状况,即在立项、研发、制造的过程存在差异,构成了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的不同等级。因此科技创新过程的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也体现了它的成熟度等级的不断提高[8]。

CMM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蕴涵了“特续改进”的管理思想。着眼于软件过程的CMM模型是持续改进的表现,模型中蕴涵的思想就是持续不断的改进组织的软件研发能力[9]。对某种活动过程实施成熟度模型必须保证两个前提?押一是为了保证过程可以持续不断改善,该过程必须是可重复的?鸦一是为了保证不同等级的活动侧重点,该过程必须是可以细分的。地方院校科技创新活动从立项研发开始,经过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最终走向市场经过多个环节,每部分都是若干活动的综合[10]。因此,通过构建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以提升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是完全可行的。

三、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的类比

参照CMM,本文将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以5个同样的维度来有序地衡量科技创新团队能力,分别为初始级、成长级、定型级、管理级和优化级(图1)。二者包含的含义是不同的,五个成熟度等级所代表的能力成熟度特征是与CMM不同的,划分本模型的成熟度等级是模型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1.初始级。这个等级中的各个科技创新团队实践具有各自的特点,无一定之规,呈现出比较混乱的局面。虽然近年来在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体制改革上进行了探索,但由于尚未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和制度,很多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水平尚处在最低级。

2.成长级。科技创新团队能力的初始阶段,科技创新过程相对规则化。处于这一级的科技团队,建立了比较有效的创新管理组织,进行了一些基本的项目界定,研发时间、所要解决的问题等方面的保证活动,对科技创新进行合理的组织管理,使科技创新活动能以可控的过程进行。制定必要的规章,能重复过去类似应用项目取得的成功经验。

3.定型级。科技创新团队能力的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团队的各项活动步入规范化。在己定义级上,地方院校建立了适合自己的科技创新过程,这些过程被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进行文档化。处于己定义级的科技创新团队,其科技创新过程是平稳的、可重复的。在所建立的科技创新流程中,进度和创新效果都是受控制的,都是可以跟踪的。这种过程能力的特点是标准化。

4.管理级。科技创新团队能力的量化管理阶段,科技创新活动有了量化的目标。在这一级,科技创新过程是具有精确定义的、连贯的评价方法,评价所有科技创新过程的重要环节以便为科技创新的成功提供保证。这些评价方法降低了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了团队的科技创新产出能力。这一级科技创新过程能力的特点是可预测的。

5.优化级。科技创新团队能力的自我完善阶段,可以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进行改进。处于这一级的团队,工作重点是科技创新过程的不断完善,从而促使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随着新的科技创新过程模型的出现,科技创新的成本和周期在逐渐降低,所以团队应充分利用过程执行的反馈信息、引进新理念和方法不断地改善其科技创新过程,发挥自身优势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二)模型的结构框架

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分为3个层次?押能力成熟度等级——关键过程域——关键实践。首先,由各个能力成熟度等级构成整个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然后由若干个关键过程域分别构成每个能力成熟度等级,其次在每个关键过程域中具有自己的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些目标必须做到的若干个关键实践[11]。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就是由此层层深入的。

关键过程域是高校科研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从第2级到第5级的重要特征。“初始级”是相对混乱的个别过程,是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最原始的水平,也是当前大多数地方院校所普遍的水平,它没有关键过程域。针对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实际情况,关键过程域主要从管理和组织两个角度考虑。如果组织的过程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则对提升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关键实践则是对关键过程域有效实现和制度化起重要作用和基础作用的基本活动,也就是目标投射在关键过程域上的基本的管理实践。如果说关键过程域和关键主题大致勾勒出了高校科研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基本框架,那么关键实践则为模型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四、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关键过程

成熟度等级中明确了科技创新团队能力的不同水平,要达到某成熟度等级,就必须满足该等级关键过程域的若干目标,并通过关键实践来完成。由于第l级是无序的,是最低等级,所以从第2级开始,每级都有若干关键过程域和关键过程域目标。参照CMM中各关键过程域的设置,确定出所有等级的关键过程域(图2)。

1.成长级的关键过程域包括:科技创新需求管理、项目跟踪与监控、项目质量保证,成果管理,绩效管理和信息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需求管理的目标是熟知各种科技创新项目经费资助方的信息及其相关规定,熟知本校科技创新团队人员的研究领域和已有成果。项目跟踪与监控的目标有对照科技创新项目计划,跟踪实际结果和性能?鸦当实际结果和性能明显偏离计划时,采取纠正措施并加以管理。项目质量保证是使科研活动遵守适当的标准、规程和需求?鸦科研项目组及时得到有关项目质量保证活动的开展和结果的信息。成果管理是这一关键过程域的目标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上报程序、上报时间是规范的?鸦科技创新成果的登记是有据可查的?鸦科技创新成果的鉴定与科研计划管理相对应?鸦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是成体系和有一定规范等[12]。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不仅对创新团队人员的绩效进行管理,同时对团队管理人员的绩效也进行管理?押包括本校科研项目类型、成果类型、成果评奖和专利获取情况、团队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绩效、团队管理人员负责的科研项目的情况等。信息平台建设的目标是网络保障和网页建设?鸦重要信息及时上网?鸦一定的信息量。

2.定型级的关键过程域包括:组织过程定义、培训管理、运行机制定义、构建合理梯队和信息传导机制完善。

组织过程定义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制定地方院校科技创新的标准过程?鸦使用这些标准过程进行管理的信息已经采集、存储,并可用。培训管理的目的是培训团队人员的技能和知识,使他们能经济、有效地履行其职责。运行机制定义是指将科技创新过程的成功经验,通过总结和完善的方式使其成为制度,其目标是为团队的整个科技创新过程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流程,从而促使团队的科技创新活动成为一项标准化工作。构建合理梯队是在组建团队时应关注学科汇聚,强调学科交叉,注重专业融合。这一关键过程域的目标有:拥有多元化理论知识和科研经验的团队成员;研究方法、方向多元化。信息传导机制完善对于地方院校科技创新而言是提升其能力的有力的技术保证。这一关键过程域的目标在于应用信息网络的方式辅助进行科技创新团队管理?鸦用信息技术保证信息的高速传播?鸦充实网络信息。

3.管理级的关键过程域包括:创新预测和评估、定量过程管理。

创新预测和评估是指团队通过对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进行预测和评估,从而找准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其目标是尽量降低或避免科技创新中所遇到的风险。定量过程管理是指对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各项重要环节进行评估,明确其流程和所达到的量化目标。其目标是通过不断的调节各种变量提地方院校科技创新的成功率。

4.优化级的关键过程域包括:技术创新管理、过程变更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是识别有助于科技创新活动的新方法,通过改进将其有序的引入到团队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中去。其目标是对科技创新各流程的操作方法进行完善和补充,从而提高其效能。过程变更管理的目标是连续的过程改进是有计划的?鸦过程改进活动时全组织参与的?鸦组织标准管理过程被连续地改进。

五、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关键实践

(一)加强人员培训管理

科技创新团队要制定自己的人员培训计划,为人员提供发展所需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培训团队人员的技能和知识,使他们能经济、有效地履行其职责。各科技创新项目组的成员均经过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培训。培训人员主要是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对于新职员,以科技创新的标准过程和管理的有关项目的知识为培训内容?鸦对于科研人员,因为规范的团队管理需要规范的文档化资料,所以也需在项目前进行一些基础规范知识的培训?鸦此外,还有技术方面的培训。总之,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培训,使得科技创新团队人员能够具备较高的素质,能够胜任规范化的科技创新工作。

(二)完善过程管理的文档化

通过管理过程文档化,使得团队的过程信息可以被采集、存储,并可用。团队科技创新的各个职能活动都应该产生出标准的执行文件,细致地记载科技创新的各项活动的标准。这些标准文件应该最终表现为内部的制度性文件,应包括:制定出来的关于科技创新团队各职能的标准文件,关于科技创新团队管理的标准文件,以及过程准则和说明、组织使用标准过程进行管理而产生的信息的数据库等。

(三)组建团队合理梯队

科技创新团队在实质上是一种研发团队,它把不同专业学者集中到一起,由过去分散的工作转变成集体式地研究和讨论。这需要科技创新团队有良好的组织结构,否则可能会出现团队成员只顾自己工作,不管团队的进程,不顾与他人合作的情况,因此科技创新团队的内部结构要根据团队目标的要求,规划并确定科技创新团队的规模,领导者、学术带头人及其他成员的责、权、利等关系[13]。团队结构的设计,应打破按职能分工的结构,转变成以成员便于沟通为基础,以适时信息交流为核心,以实现科技创新团队的最终目标为目的的结构。科技创新团队结构应当有利于团队研发效率,同时团队成员权责清晰,团队能够灵活运作。这就要求在设计结构时尽量减少管理层级,缩短信息传递路线,多开发沟通方式。也只有这样,科技创新团队才会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四)建立信息传导机制

信息传导机制完善对于高校科研管理而言是提升其能力的有力的技术保证。信息传导机制完善的目的在于在团队中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传导机制,包括网络的保证、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信息系统的采用、网上信息的充实。这一关键过程域的目标在于应用信息网络的方式辅助进行科技创新及管理?鸦用信息技术保证信息的高速传播?鸦充实网络信息。建立完善的信息传导机制,首先要求一个信息平台的建立。在这个信息平台的基础上,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一平台优化科技创新过程,提高科研管理效率。

六、结论

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能力和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运用CMM的核心思想,借鉴CMM的框架结构,对地方院校科技创新过程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穴1?雪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包括五个等级,即初始级、成长级、定型级、管理级和优化级,它可以分为3个层次?押能力成熟度等级——关键过程域——关键实践。?穴2?雪成熟度等级中明确了科技创新团队能力的不同水平,要达到某成熟度等级,就必须满足该等级关键过程域的若干目标,并通过关键实践来完成。?穴3?雪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几个关键实践,即人员培训管理、过程管理的文档化、组建合理梯队和建立信息传导机制。要指出的是,本文对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只是做了定性的分析,下一步要借助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结合有代表性的创新团队进行定量分析,识别团队所处级别并有针对性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柳洲,陈士俊.当前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软科学,2007,(93).

[2]周常玉.江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09.

[3]王伟.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成模式及核心要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4]王芬,朱文斌.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3).

[5]陈南南.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的研究与应用[D].厦门:厦门大学,2006.

[6]王德占,何世伟.基于铁路物流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研究[J].研究与探讨,2007,(10).

[7]聂彤彤,韩作生.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应急物流能力成熟度模型及应用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4).

[8]杨丹,杨斌.能力成熟度模型在高校科研管理能力提升中的应用研究[J].南方论刊,2007,(4).

[9]王侃昌,闫秀霞,高建民.物流能力成熟度模型(LCMM)研究[J].商业研究,2006,(336).

[10]王树武,赵小林.马锐等.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结构[J].中国冶金教育,2005,(33).

上一篇: 服装设计企划案 下一篇: 房屋建筑的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