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6:44: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财务报表审计的主要特征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公司IPO,即“首次公开发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公司IPO财务报表审计,就是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进行的财务报表审计。
事务所在承接IPO审计业务时,应当对发行人上市动机、所处行业的基本情况及其行业地位、可能存在的高风险领域、公司治理情况及申报期基本财务指标等进行调查。同时还要注意识别、评价和处理好自身的有关独立性问题、执业能力问题、执业谨慎和职业判断等重要问题。对存在欺诈上市嫌疑或者无法应对重大审计风险的情况,事务所应坚决拒绝接受委托。而对于发行人在IPO过程中曾经更换注册会计师的情况,后任需要就其原因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进行沟通,以了解发行人管理层的诚信情况。
2 明确公司IPO财务报表审计责任
财务报表编制和财务报表审计是财务信息生成链条上的不同环节,是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源头,分别由公司管理层和会计师事务所承担,两者各司其职。
2.1 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
财务报表是公司管理层在治理层的监督下编制的。法律法规要求管理层和治理层对编制的财务报表承担完全责任,有利于从源头上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管理层和治理层作为内部人员,对企业的情况更为了解,更能作出适合企业特点的会计处理决策和判断,应对其编制的财务报表承担完全责任。
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可能向管理层和治理层提出调整建议,甚至在不违反独立性的前提下为管理层编制财务报表提供协助,但管理层仍应对编制的财务报表承担完全责任,并通过签署财务报表确认这一责任。
2.2 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即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按照审计准则规定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并通过签署审计报告确认这一责任。
3 防止发生执业过错
注册会计师要避免法律诉讼,防范法律责任风险,就必须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尽量减少发生过失行为,更不能故意违规执业出具不实审计报告。这就需要做到:
3.1 增强执业独立性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生命。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时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守则规定的独立性要求,在形式上和实质上与审计客户保持独立。与审计客户保持独立,可以有效保证注册会计师客观公正执业,使其在执业过程中能够做出合理的符合执业准则要求的职业判断。在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注册会计师能够始终如一遵循独立性原则;但也有少数注册会计师忽视独立性,甚至接受可能是错误的陈述,并帮助被审计单位掩饰舞弊。
3.2 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在所有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过失中,最主要的是由于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而引起的。在公司IPO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发行人的内部控制并实施必要的控制测试,对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发行人,需要做出相应的评估。在细节测试中应充分关注发行人的经营模式、产销量和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应收账款、期间费用等是否能够相互匹配;发行人的产能、主要原材料及能源耗用是否与产量相匹配等信息。对于发行人存在的盈利异常增长和异常交易,注册会计师应坚持多纬度排查,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对于公司申报期内毛利率高于同行业水平,而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低于同行业水平,以及经营性现金流量与净利润脱节的情况应追查其合理性,注册会计师应注意识别发行人是否存在利润操纵。
3.3 强化执业质量控制
许多审计中的差错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失察或未能对助理人员或其他人员进行切实的监督而发生的。对于业务复杂且重大的IPO公司而言,往往要多个注册会计师及助理人员共同配合来完成的。如果他们的分工存在重叠或间隙,又缺乏严密的质量控制,就会发生过失。
4 恪守执业的基本要求
4.1 遵守职业道德要求
为更好地实现财务报表审计的总体目标,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必须遵守一系列的前提或一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下列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诚信、独立性、客观和公正、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良好的职业行为。并按“①识别对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不得影响。②评价不得影响的严重程度。③必要时采取防范消除不得影响或将其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思路和方法解决处理职业道德问题。
4.2 保持职业怀疑
职业怀疑,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一种态度,包括采取质疑的思维方式,对可能表明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错误的迹象保持警觉,以及对审计证据进行审慎评价。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认识到可能存在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职业怀疑要求对下列情形保持警觉:①评价存在相互矛盾的审计证据。②获取引起对作为审计证据的文件记录和对询问的答复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信息。③获知表明可能存在舞弊的情况。④获知表明需要实施除审计准则规定外的其他审计程序的情形。
4.3 合理运用职业判断
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应当合理运用职业判断。社会公众期望的职业判断是由具有相关的技能、知识和经验能力胜任的注册会计师作出的。注册会计师作出的职业判断是基于其知悉的特定的事实和情况,并中作出有依据的决策。比如作出的判断是否反映了对审计和会计原则的适当应用;是否基于截至审计报告日已知悉的事实和情况,作出的判断是否适当,是否与这些事实和情况相一致。对于审计报告日后获知的影响已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情况和事实是否已按审计准则要求适当处理。
4.4 重视审计证据和审计风险
为了获取合理保证,注册会计师应当客观地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使其能够得出合理的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
注册会计师在IPO公司审计过 程中应高度关注财务信息异常的情况,在了解发行人生产经营情况的基础上,将发行人申报期内的财务数据进行多纬度的对比分析,并分析发行人选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适当性。同时,还应关注在申报期内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一致性,关注发行人是否存在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人为改变正常经营活动,以影响申报期各年度利润的行为。
4.5 强调审计的固有限制
由于管理层编制财务报表是依据其会计职业判断作出的;审计程序设计和实施是基于审计职业判断作出的;加之审计追求在合理的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完成审计的需要,以及关联方交易复杂性、违反法规行为的发生、各种舞弊的存在、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无法持续经营的未来事项或情况的隐蔽性,使得注册会计师即使按照审计准则规定适当的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财务报表的某些重大错报可能未被发现的风险。但这些限制不能成为注册会计师简化审计程序、弱化审计证据、降低保证程度的理由。
4.6 坚持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作为一个整体,规范了注册会计师的一般责任以及在具体方面履行这些责任时的进一步考虑,为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工作以实现总体目标提供了专业标准。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时,除遵守审计准则外,还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如果法律法规与审计准则之间存在差异,应注意审计准则的专业要求必须遵守。
5 结语
近期已经有多家拟上市公司因为其财务数据异常而被迫停止IPO的步伐,天能科技、新大地均属此类。针对企业在IPO过程中操控业绩和粉饰报表的行为,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应当增强执业独立性、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强化质量控制和恪守职业要求,进行多维度的对比成为一项必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4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审计》(证监办发[2012]89号)(下称“4号文”).
[2]侯晓红.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审计对策研究——对以虚构经济交易事实为主要特征的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的识别[J]长春大学学报.2007,(03).
任何企业在虚假财务报表之前总是有些迹象或征兆的,在审计职业界通常将这些征兆称为“红旗”或“警讯”,原国际六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国际公司列举了比较重要的几方面,提醒审计人员注意,主要包括:资金短缺已影响营运周转;融资能力(包括借款和增资)下降,资金来源只能靠盈余;发展中或竞争中企业对资金有大量的需求;现有借款和和流动比率,额外借款和偿还时间的规定缺乏弹性;为维持现有的债务需要,必须获得额外的担保品;主要客户经济困难,造成坏账的可能性加大;成本增长超过收入的增长,或者受到严重市场竞争威胁;订单减少,生产压缩,预示着未来收入的下降;盈余的质量下降,不合理的变更会计政策;夕阳工业濒临倒闭的企业;对单一或少数产品,对客户或交易过分依赖;管理阶层或主管有被严格要求达成预算目标的倾向;管理阶层或主管有前科纪录,或者没有正当的理由更换审计师。
以上这些迹象都是可以通过分析发现的,一旦发现这些情况,即应予以关注,另外,在我国,如果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和关联交易频繁,业绩和股价波动异常,或者是新上市的公司,其财务报告虚假的可能性就很大。
我国通过大量的统计研究,也总结出了极有可能采取造假的公司的特征。主要形式有:前两年连续亏损,今年经营业绩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公司;前两年平均净资产报酬率达到10%,今年行业不景气的公司;资本运作和关联交易频繁的上市公司;业绩和股价波动厉害的上市公司;全行业亏损或行业过度竞争的上市公司。
二、执行分析性程序
一个健康、真实的企业,经过一年的融资,投资和经营活动,从年初的状态转换为年末状态,各项财务指标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系列的平衡。年初的资金加上本期融资所增加的额外资金与本期的投资活动相匹配,本期的投资加上年初的资产总是与本期的经营活动相适应,按照财务学的观点,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之间存在钩稽关系,如果这种惯常的钩稽,均衡关系被打破。大量研究证实,分析性程序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而且极为有效的审计方法,尤其在发现和检查财务报告舞弊方面的作用相当明显。
任何严重的财务报告舞弊,都可能使企业的财务结构出现异常的状态。归纳起来,虚假财务报表通常具有以下八个主要特征:
1.报表的主要项目及前后各期发生异常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主要项目金额会由于经营业务的影响而在不同会计期间发生变动。真实的财务报告主要项目金额的变动一般表现为有规律的正常变动,而且上市公司能就变动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而虚假财务报表项目金额变动较大,且对这种异常变动上市公司很难做出合理的解释。
2.报表反映的主要财务指标严重不合理
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投资报酬率、存货周转率、每股收益率等。在审计中应根据所审计的财务报告计算出主要财务指标并判断其合理性,判断其是否合理的标准包括经验数据、上年同期数据、历史最好水平、同行业平均水平等。如果计算出的财务指标与上述指标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财务报告存在问题。
3.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现金流量严重不平衡
某些上市公司为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往往采用资产装潢、股权置换、内部关联交易、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等手段,增加账面利润。由于上述措施一般不会增加公司的现金流入,反而可能会因利润的增加多交所得税而增加现金的流出,结果必然导致财务报告反映的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现金流量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表明该上市公司存在对财务报告进行造假的可能。
4.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大
一些上市公司在经营业绩滑坡的情况下,往往利用资产置换、股权置换、内部关联交易、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等手段、来增加非经常性利润。以此来粉饰财务报告,审计人员在审计财务报告时,若发现非经营性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大,就该注意该报表的真实性。
5.不良资产数额较大,资产质量低下
由于虚构收入等原因,上市公司账面会有许多不良资产。如子公司亏损或业绩平平,在建工程一直挂在帐上。一些租赁、承包、托管的背后往往是这个子公司或分公司根本就不存在,如投资是否存在,是否应该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6.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差距过大
若一家上市公司的应缴税金数额特别大,则欠税很可能是虚构的,其造假手法就是虚开发票。根据会计公式计算的应缴税金期末余额,与公司的实际期末欠缴税额相比较,若两者相差较大,则公司造假确定无疑,反之,其收入和利润都可能是虚构的。需要说明的是,只要税法允许,上市公司对财务会计实行不同的会计政策是合理的,但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要保持连续性,除非税务准则发生显著的变化。: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12―0116-05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迈入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的新时代,信息技术成为组织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企业等经济组织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越来越强,从而对审计信息的时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审计主要是基于一定期间实施的审计,如年度审计和半年度审计,审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较差,难以适应复杂多变审计环境的要求,审计的变革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持续审计”(continuous Auditing,也称为连续审计)应运而生,根据AICPA/CICA1999年出版的研究报告,《持续审计》中的定义,“持续审计是独立审计师用以对委托项目的相关事项以一系列实时或短时间内生成的审计报告,对其提供书面鉴证的一套审计方法”。持续审计的实时性能够有效克服传统审计的缺陷,从而激发了对持续审计的需求。近些年来,国际社会对持续审计予以了关注。继AICPA/CICA之后,ⅡA分别于2003年、2005年和2006年就持续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评估内部审计中使用的持续审计工具,以及持续审计在内部审计中应用所面临的障碍和未来的潜力。
但是在国内,到目前为止,持续审计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以各种检索方法检索有关持续审计的文章,结果不到20篇,其中对持续审计概念的界定还比较模糊,给研究带来了很多障碍。因此本文拟结合国外相关研究,通过对持续审计与两个易混淆概念的比较分析(传统期间审计、持续监控),归纳持续审计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分析持续审计的含义,为国内持续审计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
二、持续审计与传统期间审计的比较分析
(一)持续审计与传统期间审计的差异
传统审计主要是期间审计,是在预先规定的时间进行的定期审计,如对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或半年度财务报表进行的审计。虽然也有不定期审计,但不定期审计仅仅是出于需要临时安排的审计,如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贪污、受贿案件进行的财经法纪审计。持续审计强调审计的即时性,在经济事项发生当时或稍后较短时间进行审计,或者在信息使用者有审计需求时进行审计,或者被审计单位出现例外事项时进行审计。
可以看出,持续审计与期间审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计实施的时间上,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审计间隔期间差异和审计完成时间的差异。从审计间隔期间看,传统审计一般是在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完成后进行,很多事项和交易从发生距离审计的时间间隔很长,一个季度、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持续审计是在事项发生时立即进行的审计,事项的发生与审计执行之间的时间间隔很短,可以是一周、一天甚至一个小时。审计可以在使用者需要的任何时刻进行,提供实时审计信息,也可以在重复的基础上在某个既定的较短期间后进行审计。而从审计完成时间上看,传统期间审计从审计准备到审计终结,整个的审计过程往往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完成;持续审计利用计算机技术,审计的效率大大提高了。所有的审计工作可以快速地完成,提高了审计的时效性。这两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通过图1说明。
(二)持续审计与传统期间审计的现实结合
尽管持续审计与传统期间审计之间存在时间的差异,但二者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关系,与传统期间审计一样,持续审计也需要在考虑企业经营战略风险、内部控制测试的基础上,对交易、事项以及账户余额进行实质性测试。在审计实践中,至少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审计与传统期间审计是互相并存的。就目前来说,期间审计如年度审计、半年度审计是法定审计,持续审计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实施的审计,如为了提供及时的审计信息、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更加紧密的监控。持续审计对传统期间审计最大的影响是持续审计的结果能够为传统期间审计提供直接的依据,减少期间审计的工作量。
在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中,持续审计面对的不仅是历史性财务信息,而且包括非财务信息、货币和非货币形态的信息、数字化信息和图形化信息、未来预测性信息等,涵盖了传统期间审计的范围,并且持续审计的审计过程在整个期间内持续进行并且循环往复。而期间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历史财务信息,并且执行的时间在一个会计期间的期末,与持续审计相比,审计对象范围要小,审计的及时性也差。因此持续审计的结果能够为传统期间审计提供直接的依据。
同时,基于持续审计实施应具备的信息技术条件,在具体审计中,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需要进行持续审计的领域,例如全球第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德豪国际(BDO Seidman)在实施审计时,为了确定销售业务中的非常事项,要求对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进行更加紧密和持续的监控;对存货循环原则上只进行传统期间审计,但是如果存货出现异常增长和异常转移现象,则进行经常性和持续性的监控;对关键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也是频繁监控,经常使用一周或者一个月的信息。在对这些存货进行持续监控以后,可以为存货项目的期间审计如季度审计和年度审计提供直接的依据,传统期间审计只需要最小限度的额外程序就可以实现了,从而减少了传统期间审计的工作量。
三、持续审计与持续监控的比较分析
(一)持续监控的基本运作
与持续审计差不多同时出现的还有另外一个术语――持续监控(continuous Monitorin),根据IIA对持续监控的分析,持续监控是指管理层为确保公司政策、控制制度以及经营活动有效执行而实施的监控程序,管理层确认关键控制点并且通过执行自动化测试确定这些控制措施是否有效运行。管理层用于持续监控的许多技术方法都和内部审计执行的持续审计相似,根据控制规则和相关的测试预先设定参数,不符合预设参数的异常交易就被标出以表明出现了控制例外事项,发出例外报警,并且通知管理层。管理层的责任是对监控程序发出的例外报警和通知作出反应,并且纠正控制缺陷和错误交易,它强调管理层评估控制适当性和有效性的责任。
持续监控的基本运作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程序:(1)根据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确定给定经营程序中的关键控制点;(2)确定每个关键控制点的控制目标;(3)在交易发生的同时,对所有的交易进行自动化测
试,监控交易的实现是否与相关的控制目标相一致;(4)调查任何不能进行控制测试的交易;(5)纠正交易错误和控制缺陷。
(二)内部审计执行的持续审计与持续监控的关系
持续监控是组织内部的行为,与持续监控容易混淆的是内部审计执行的持续审计,但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又有一定的相关性。
首先,二者的执行主体与履行的职责不同。在组织内部职能划分中,监控属于管理层执行和维持有效控制系统责任的一部分,管理层常常通过监控程序确定内部控制是否如预期有效运作。因此持续监控关键程序的实施者是管理层,目的是降低错误和舞弊,提高经营效率,通过节约成本、减少过度支付和收入流失,最终为组织提高收益。持续审计的执行者是内部审计师,目的是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检测事项和交易的正确性。正如IIA研究报告所作的概括,“持续审计是审计师在一个更加持续的基础上执行审计的方法,它基于既定的标准检测交易、确定例外事项,是审计师的责任;而持续监控是一种帮助受托人履行受托责任的管理方法,集中于控制环境而不是交易,是管理层的责任。”
其次,持续审计方法的选择以及持续审计的范围取决于管理层执行持续监控的范围,管理层监控的适当性与风险管理活动以及内部审计师执行详细控制测试和风险评估存在逆向的关系。管理层持续监控范围大,持续审计范围则可以小些;持续监控范围小,那么持续审计的范围则必须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持续审计和持续监控的作用,同时又达到了资源节约的目的。如图2所示。
同时,根据管理层是否执行持续监控,内部持续审计使用两种不同的控制评估方法实现对控制制度的直接测试与对管理层监控程序的评估。在管理层没有执行持续监控的领域,持续审计需要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直接的、较为全面的详细测试,得出对控制制度有效性的审计意见。当管理层在一个持续的基础上执行持续监控时,内部审计不再需要执行详细测试技术,而是对管理层监控程序进行审计,以决定他们是否能够依靠管理层的持续监控程序,这些程序包括:(1)对监控程序检测的差异以及管理层的反应进行复核;(2)对持续监控程序本身的复核和测试。这两种控制评估方法如图3所示。
四、持续审计的本质――审计方法的创新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认清了持续审计与传统审计、持续监控的差异。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持续审计,我们还有必要进一步分析持续审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表现。
从AICPMCICA对持续审计的定义表述可以看出,持续审计是“一套审计方法”,涉及到审计活动各个程序,包括审计计划、风险评估、控制测试、交易测试和余额测试以及审计报告等。同时持续审计强调审计的及时性,审计师可以在一个更加及时连续的基础上执行审计相关活动。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信息技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包括自动化的控制测试、确认例外事项、实时的交易分析和余额测试等。因此从本质属性上来看,持续审计是一种审计方法的创新。
作为一种审计方法的创新,持续审计本身又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概括来说,这些特征主要有:
(一)强调审计过程的持续性
审计过程包括审计计划、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和审计报告等阶段,在持续审计方法下,这些过程都是连续进行的。就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来说,在前一年财务报表签发的第一季度,就开始制订下一年的审计计划,必要的时候进行定期更新和复核,出现问题时立即修正计划,使修正后的计划能够及时反映该期间出现的风险。再如年度审计中的控制测试,虽然对内部控制的预期是在全年内都生效,但一般会在该年的早期阶段例如第一季度,就已开始计划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和复核。尤其对如现金这样的高风险项目来说,控制测试更为重要,也理应更加频繁。
(二)强调审计实施的即时性
从AICPMCICA对持续审计的定义上可以看出,持续审计强调在审计事项发生后立即进行审计,也就是要求审计实施的即时性。因此,持续审计可以用“即时审计” (instant auditing)来理解。及时和可靠是对于决策者有用信息的主要特征,如果事项不能即时审计,那么审计信息的及时和可靠性就差,这样的信息对于决策程序就没有价值了。
传统审计报告是年度审计报告或者半年度审计报告。持续审计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在审计完成后立即提供书面的鉴证意见――审计报告,这种报告常常被称为是“evergreen report”,并且有变化出现时报告会立即更新。因此提高了审计的及时性,也增加了审计信息的可靠性。
(三)是一种例外事项基础的审计
持续审计实施依托于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它首先需要设计载有详细规则的自动化审计程序,这些程序包括业已开发的具有持续审计功能的技术,如综合测试工具(Integrated Test Facilities,ITF)、平行模拟法(Parallel Simulation)和嵌入审计模块(Embedded Audit Module,EAM),并将自动化审计程序嵌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同时在审计师系统与被审计单位系统之间建立有效安全的网络连接,在较高程度上实现与被审计单位业务系统和信息系统的集成。当被审计单位的记录与审计程序中定义的规则存在差异,即存在例外事项时,审计程序就会立即触发报警器,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及时通知审计师,审计师再根据具体情况调查分析,收集审计证据,形成例外报告。因此,持续审计是一种例外事项基础的审计。
(四)强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方法的结合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经营组织复杂化和相互依存性,审计职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真正应该审计的不仅仅是财务报表数据,而且包括被审计单位的整个经营系统。审计师的重点从传统财务报表审计扩大到广泛的战略系统,强调对战略系统进行全面的复核和审计。很多会计师事务所都开始关注战略系统审计,并将其与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因素结合起来。持续审计重点强调对企业经营风险的评价,其理念与战略系统审计是一致的。它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全面评估,在对被审计单位形成一个整体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审计计划,审计计划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在进行内部控制测试时,审计师经常需要通过分析性程序确定有待进一步调查的非常事项。只有完成了高层次复核后,审计师才会考虑交易和余额的实质性测试程序。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法。
同时持续审计也强调“自下而上”审计的重要性,将设定的自动化审计程序应用到特定的交易,对所有的交易进行测试,报告审计结果并与被审计单位的应用处理能力或者其他审计标准相比较,同时将其融入更高层次的信息中。例如修正审计计划、更改审计策
略等。“自下而上”方法主要有三个优势:(1)降低审计风险,100%实质性测试更可能检测出不正常的事件,将检查风险降到很低,当检查风险低于或者等于期望风险时,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为多少已经不重要了;(2)在交易发生的同时或稍后立即实施持续审计,针对具体事项灵活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3)具体交易的审计结果能够和不同形式的高层次信息结合在一起,满足不同的审计目标,为其他目前尚未具备持续审计条件项目的审计提供参考。
(五)强调审计活动的整合性
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持续审计活动和结果会直接影响管理层的活动,并与管理活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结构或框架,体现出持续审计活动的整合性特征,如图4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持续审计活动的整合性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关键程序有控制评估和风险评估,关注的焦点从财务控制转向财务控制与经营控制并重;(2)在交易测试阶段,不仅对详细交易进行实时复核,而且还对本企业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纵向趋势分析以及将本企业和其他企业进行横向比较分析;(3)在持续审计的控制评估端点,相关的审计活动包括控制评估和财务鉴证审计,在转向风险评估端点的过程中,审计活动又包括对舞弊、浪费、滥用的确认,以及对具体审计项目的支持、审计意见跟踪和制定审计计划等;(4)持续审计中涉及的相关管理活动包括控制监控、业绩监控、平衡记分卡、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和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RM);(5)从应用的具体项目来看,持续审计可以用于支持微观审计项目,例如通过详细交易测试评估控制的有效性;也可以用于宏观审计项目,例如计划年度审计:还可以用于满足中等层次的要求,例如实施具体项目的审计。
五、结论
综上所述,持续审计是顺应信息时代变化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审计方法。本文通过将持续审计与传统审计、持续监控比较分析,归纳出持续审计的五个基本特征。综合全文,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我在大学学的是会计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会计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因而对审计工作的人才培养感触颇深。从审计对象看,既有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还有对大型企业集团年度经营状况的审计:从审计企业类型看,既有工业交通企业,流通企业,还有金融企业和新闻单位。多年的审计工作实践,使我感到审计工作是门综合性、应用性、政策性很强的科学。要搞好审计工作,必须加强对审计人才的培养。要从学校做起和在工作实践中刻苦的不断努力,培养既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培养既精通国内业务知识,又要具有通晓国际业务的审计人才;培养既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又要懂的政策、讲究方法的人才。总之,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我,才能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人才。
一、应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应包括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两项基本素质:一个是专业知识素质,另一个是思想道德素质,即通常所说的“德才兼备”。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针对进入会计职业界的新人就提出了三项核心素质能力要求:一是专业,即建立决策模型,评价风险,撰写报告、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二是人格,即适合会计职业的个人特质,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的能力,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领导和项目管理的能力等。三是广阔的商业视角,即战略思维、市场导向、资源管理、法律观念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要求在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也同样适用。因而,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对各种能力素质的培养,其中具体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指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推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自学并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科研能力等。
以上诸种能力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十分缺乏,涉及有关能力培养的教科书也寥寥无几,往往从学校毕业后很难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实践证明,一个审计人士的成功或者说一个台格的审计工作者,专业技术能力只占全部积极影响因素的很小一部分,更多的则要靠上述诸种能力的综合运用。这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引起了相当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而我们大学教育缺乏接受这类培养的机会,导致学生毕业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要去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大部分用不上,而要用的知识学校里没学到,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去积累提高。如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需要与有关部门的行政领导和管理人员打交道,需要检查和评价他们的工作,并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报告给他们及其上级有关部门。正是由于审计人员会发现被审计单位和人工作中的错误、无效或效率不高的情况,所以也就会存在着潜在的各种矛盾,人际冲突,也就必然需要熟练的协调能力,适应的表达和应变的能力。因此,在学校除了学习基本审计理论和方法外,还有必要结合审计实践中的案例,组织行为学中有关人际冲突、人际沟通的方法理论来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才能胜任审计工作。
二、应培养国际化审计人才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外界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变化,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当今世界知识经济风起云涌,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改变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市场也必定是开放的市场,经济贸易的全球一体化必然要求审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要求培养通晓各种国际会计、审计、国际经贸,金融知识和其他相关国际知识的高层次人才。为此,我们的教育和学习应瞄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级审计人才,这才是具有前瞻性的举措。
目前,一些国家为若干专业设有国际通行的专业资格,为各自的领域设定准入标准。这种专业资格代表了各个专业的国际水平,审计职业也不例外。我们的教育要直接瞄准国际标准,全中国的国情和行业特点,既要采用国际流行的专业教材,掌握最新的教学内容,又要借鉴国际流行的教育模式:既要改进专业设置,革新教材内容,也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这样就能使审计人员及时掌握世界上最新的理论和方法。只有这样,我国的审计人才才能在国际会计市场上有立足之地。
三、应培养具有高科技电算化审计人才
电子计算机的使用是科技现代化主要特征,审计工作也不能例外。要培养国际化审计人才。一方面要通过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教学模式的科学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审计人才;另一方面,要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熟练掌握和使用现代科学技术。
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民经济、电子政务和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这种变化既是对审计工作的挑战,也是对审计人才培养的挑战。这种挑战源于包括财务在内的各种管理活动的信息化环境日益完善,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日益普及,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信息的记录介质、存取方式、处理方式正在实现电子化,从而导致了各种业务和财务数据的迅速电子化。在这种条件下,传统的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甚至开始被废弃,全新的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必将取而代之。我们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应用科学化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掌握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审计人才。新晨
我在大学学的是会计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会计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因而对审计工作的人才培养感触颇深。从审计对象看,既有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还有对大型企业集团年度经营状况的审计:从审计企业类型看,既有工业交通企业,流通企业,还有金融企业和新闻单位。多年的审计工作实践,使我感到审计工作是门综合性、应用性、政策性很强的科学。要搞好审计工作,必须加强对审计人才的培养。要从学校做起和在工作实践中刻苦的不断努力,培养既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培养既精通国内业务知识,又要具有通晓国际业务的审计人才;培养既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又要懂的政策、讲究方法的人才。总之,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我,才能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人才。
一、应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应包括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两项基本素质:一个是专业知识素质,另一个是思想道德素质,即通常所说的“德才兼备”。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针对进入会计职业界的新人就提出了三项核心素质能力要求:一是专业,即建立决策模型,评价风险,撰写报告、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二是人格,即适合会计职业的个人特质,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的能力,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领导和项目管理的能力等。三是广阔的商业视角,即战略思维、市场导向、资源管理、法律观念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要求在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也同样适用。因而,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对各种能力素质的培养,其中具体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指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推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自学并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科研能力等。
以上诸种能力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十分缺乏,涉及有关能力培养的教科书也寥寥无几,往往从学校毕业后很难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实践证明,一个审计人士的成功或者说一个台格的审计工作者,专业技术能力只占全部积极影响因素的很小一部分,更多的则要靠上述诸种能力的综合运用。这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引起了相当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而我们大学教育缺乏接受这类培养的机会,导致学生毕业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要去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大部分用不上,而要用的知识学校里没学到,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去积累提高。如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需要与有关部门的行政领导和管理人员打交道,需要检查和评价他们的工作,并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报告给他们及其上级有关部门。正是由于审计人员会发现被审计单位和人工作中的错误、无效或效率不高的情况,所以也就会存在着潜在的各种矛盾,人际冲突,也就必然需要熟练的协调能力,适应的表达和应变的能力。因此,在学校除了学习基本审计理论和方法外,还有必要结合审计实践中的案例,组织行为学中有关人际冲突、人际沟通的方法理论来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才能胜任审计工作。
二、应培养国际化审计人才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外界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变化,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当今世界知识经济风起云涌,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改变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市场也必定是开放的市场,经济贸易的全球一体化必然要求审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要求培养通晓各种国际会计、审计、国际经贸,金融知识和其他相关国际知识的高层次人才。为此,我们的教育和学习应瞄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级审计人才,这才是具有前瞻性的举措。
目前,一些国家为若干专业设有国际通行的专业资格,为各自的领域设定准入标准。这种专业资格代表了各个专业的国际水平,审计职业也不例外。我们的教育要直接瞄准国际标准,全中国的国情和行业特点,既要采用国际流行的专业教材,掌握最新的教学内容,又要借鉴国际流行的教育模式:既要改进专业设置,革新教材内容,也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这样就能使审计人员及时掌握世界上最新的理论和方法。只有这样,我国的审计人才才能在国际会计市场上有立足之地。
三、应培养具有高科技电算化审计人才
电子计算机的使用是科技现代化主要特征,审计工作也不能例外。要培养国际化审计人才。一方面要通过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教学模式的科学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审计人才;另一方面,要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熟练掌握和使用现代科学技术。
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民经济、电子政务和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这种变化既是对审计工作的挑战,也是对审计人才培养的挑战。这种挑战源于包括财务在内的各种管理活动的信息化环境日益完善,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日益普及,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信息的记录介质、存取方式、处理方式正在实现电子化,从而导致了各种业务和财务数据的迅速电子化。在这种条件下,传统的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甚至开始被废弃,全新的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必将取而代之。我们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应用科学化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掌握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审计人才。
作为高校会计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审计学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之外,近年来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即从事注册会计师业务。而审计课程主要通过审计理论、审计方法的讲解,使学生具备未来能够从事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素质与胜任能力。结合注册会计师素质、能力要求以及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教师应积极进行审计课程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职业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塑造等各方面,适应以“应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总的说来,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主要具备以下方面的特征:一是学科知识综合性。强调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备会计学、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二是专业能力实践性。强调应用能力,具备职业判断能力、分析与决策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等。三是职业素质高。强调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品格、态度和心理素质。应用型人才兼具适用性与实用性的特点,突出职业判断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指的是会计人员对自己所从事具体工作进行归类与判断的能力。面对复杂的经济业务,会计人员应能够准确地进行职业判断,并对数据准确进行归类。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的最终形成,是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它不仅需要靠经验的不断积累,而且需要通过会计教育加强对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为这种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目前审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应进行课程体系的创新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必须正视目前审计课程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训
审计课程的特征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审计原理的有些概念与理论过于抽象而不利于学生理解;审计程序与方法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囿于实训材料的缺少或限制只能泛泛而谈。从目前使用的审计教材看,内容偏重审计准则的叙述与解释,更多地要求学生熟悉、记忆与掌握。而模拟审计环境与工作情景的专项或综合实训材料却极其稀少。缺少了实训内容的操作,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不会使用审计程序,不会如何查账,不会撰写审计工作底稿。这种理论多实训少的内容安排必将影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审计理论是审计实践的指导,而审计实践是审计理论的应用。对于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审计课程而言,最佳的选择是双管齐下。因此,高校教师应重视审计实训内容的开发、编写与选用。
(二)教学方式重讲解轻参与
从目前的审计教改文献看,教师多采用案例辅助教学,课堂教学手段由传统的“黑板+粉笔”普遍转为“PPT+鼠标”。案例教学对教师与学生都有极高的要求。教师应选用合适的案例资料为教学内容服务,合理组织案例教学,尤其是如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至关重要。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应事先准备、课堂积极参与。只有师生合力,才能使案例教学真正发挥效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教学环境、教师及学生等各方面原因,大多数的案例教学仍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如果课堂教学缺少积极主动参与,学生仍然是被动地学习,就会缺乏独立思考自主研究的能力,缺乏有效沟通、团队合作的训练。这种教师为主体的单一教学方式极大地制约了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师应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课程考核重知识轻能力
目前的课程考核一般是分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出勤等日常情况;二是期末成绩,主要是期末笔试分数。这种考核方式过分强调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对学习态度、协作精神、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教师应配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考核机制与内容。
三、审计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般而言,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审计课程教学体系的创新性构建是基于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根据审计学科的特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我们应构建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审计课程体系,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机制进行改革。
(一)完善多层次的课程内容
完善多层次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师应考虑三个问题:一是审计内容增多。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理论的深入研究、审计方法的不断改进,教材内容也随之不断增加。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著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学为例,内容的章节由2006年的16章变为2011年的29章,页码由419页转变为694页。二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教师应增加自主学习与实训操作的内容。三是高校安排的教学课时有限,通常只安排一学期,64或48课时。因此,教师应在有限课堂时间内统筹安排教学内容,既要兼顾各方面需要,又要考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教师可依据“理论、案例、实训”完善多层次的课程内容体系。首先,教师应合理安排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的比例。概念、理论不能随意减少,应根据章节的需要安排必要的实训,否则审计程序与方法少了理论支撑的基础。一般而言,理论与实训可按据2∶1安排课时。其次,理论、案例、实训三部分内容的选用。目前审计教材对理论、案例、实训的编写是分开的,即没有一本综合性的既有理论、又有案例与实训的教材。教师可指定一本审计教材,按照教材的章节讲授理论与方法;然后根据内容需要选编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最后向学生分发打印的实训手册,指导学生应用审计程序,撰写审计工作底稿,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二)使用复合式教学方法
教师可采用复合式教学方法,例如课堂讲解、案例讨论、探究性网络学习、实训指导等。
首先,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比如概念、理论需要教师讲解,内部控制需要教师组织案例讨论,审计工作底稿需要教师演示等等;二是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过去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教师+书籍”,现在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得到更多的资讯信息。因此,教师可采用网络探究教学方式,即全班同学分小组布置主题任务,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协作学习。网络探究式教学方式于1995年由圣地亚哥大学的道奇教授提出。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学生以网络为主要信息源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审计教学中应用网络探究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和鉴别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理解与掌握审计理论知识。比如,在讲解“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时,可分配小组成员完成下列任务:了解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变迁与特点;研究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对注册会计师的业务有什么影响;分析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类型以及业务发展;探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形式特征以及如何凝聚起核心竞争力。各小组收集资料后,小组成员要团结协作,整理、分析信息并得出结论。最后每组选派一名或多名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作业成果。通过网络探究式学习,既加深学生对专业方面的认识,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又提高彼此之间交流、协作的能力。众所周知,会计专业的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学会终身所用知识,因此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其次,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带领同学们顺利进入设计的审计情景,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锻炼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使用目的不同,案例可分为三类:一是课堂引导案例,主要是为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兴趣或思考;二是课堂讨论案例,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提供一些小型案例,学生可以根据审计理论、原则、程序讨论案例情景涉及的问题;三是课后编写、分析案例,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财务舞弊事件,要求学生编写案例过程、分析并评价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程序。
最后,课堂教学中安排的实训内容,尤其是业务循环审计部分,教师应注意通过多媒体演示审计工作底稿,并进行相应指导,使学生既熟悉审计业务操作过程,又学会注册会计师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
(三)考核体系应注重能力与素质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下,教师应从全面评价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出发,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注重过程考核、注重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具体可采用“二三五”制的成绩评定模式。这种模式评定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平时成绩(包括考勤、章节作业、课堂回答问题等)占总成绩的20%,小组作业(案例编写与网络探究学习任务)与实训作业占总成绩的30%,期末书面考试占总成绩的50%。在小组作业中,教师要注意对小组成员态度、合作情况、任务完成进度、发言情况等进行能力与素质的考核。
参考文献:
[1]戚少丽,王海霞,裴淑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证券期货,2011(10).
[2]郝玉贵,娄季丽,陈丽君.审计案例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10).
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主要讨论循环经济下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还没有真正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从管理会计角度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本文主要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思想,把企业作为主体,以保护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及长远经济效益为目标,从战略高度去谋划,通过预测、决策、协调、控制等多重职能手段为企业投资立项、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与考评,从而达到企业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存,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研究现状及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出现及其会计研究现状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 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循环经济问题得到了全世界广泛关注。1968年,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中专门写了资源循环问题;20世纪80年代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的总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专门探讨了通过管理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再生和循环问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从1989年起为配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指定工作小组专门研究各项会计处理;美会计学会(AAA)建议采用改变个别会计科目的办法来反映环境责任;美国的证券委员会要求上市公司从环境会计的角度对自身的环境表现进行实质性报告;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1996年提出一份《财务报告中的环境问题》讨论文件,详细述及环境成本核算、环境负债核算、或有环境负债、资源损害复原、信息批露等问题。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7年颁布了一份《财务报表审计中的环境事项之考虑》征求意见稿,主要针对环境法规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相关内部控制等内容。我国循环经济会计研究起步较晚,但还是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支持,2001年中国会计学会专门设立了一个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负责规划环境会计领域的研究方向,召开全国性学术讨论会,编辑出版了相关研究成果;二是专家学者出版了许多相关的理论专著。如徐泓的《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1998),孟凡利的《环境会计研究》(1999),郭晓梅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2003)。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类92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达2000多篇。但以往的研究重点是在财务报表披露上,即财务会计的问题。实际上作出决策的是管理当局而不是会计人员,应该从管理与决策的角度出发建立循环经济管理系统来将循环经济思想与企业相结合。这时循环经济会计进入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的研究阶段就十分必要。
(二)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研究的意义 循环经济是将经济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反馈式流程,也即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运用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可持续发展,长期效益最大化服务。运用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可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相关信息;运用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可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相关依据;运用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管理方面基础;运用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可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充分利用、企业长期效益最大化服务。
二、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内容设计
(一)循环经济管理会计产生的背景 循环经济管理会计是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兴会计分支,是循环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在循环经济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以自然资源效率、生态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三者最大化(均衡)为目标,以企业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为对象,运用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其进行规划、控制和管理的一门新兴会计分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工业经济由原来的资本制约型向资源制约型方向发展,这种以高耗能、低产出、高排放的单循环生产模式,势必会导致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增长的极限”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开始思考未来的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新的形势下,我国政府提出了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循环经济纳入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循环经济理论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客观现实基础,它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一场革命,同时也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传统工业向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化,势必对会计提供的信息内涵提出更高的要求,客观上要求会计模式(尤指基本内涵)也要发生变革,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下,企业必须站住战略高度去谋划、设计生产经营以便更好的发展循环经济,因此研究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十分必要。
(二)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的目标 以往企业是以核心经济价值来衡量企业的业绩,传统管理会计也是以此为目标来设计的,它存在许多缺陷。因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的调整可能是冲突的,以核心经济价值为目标的企业实际上将自己与整个外部环境隔离开来,并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从长远的观点看,经济效率不一定等于生态效率,根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的《企业环境管理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的有关规定,生态效率=环境业绩指标/财务业绩指标,以循环经济为指导思想的企业必须转变其目标。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赖以生存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必须按生态经济发展规律组织生产经营,其“受托责任”是以“3R”为原则,着重于源头污染的治理,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作为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在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其目标又分为三类:(1)最终目标是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价值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2)基本目标是在终极目标的指导下,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各种与循环经济相关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3)具体目标是提供给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执行性的指导信息。一般而言,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企业债权人(主要指银行和保险公司)、政府管理部门(如环保机构)、社会公众(如消费者、企业职工)、企业管理当局等。
(三)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的职能 与管理会计的职能一样,循环经济管理会计也具有预测、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监督评价与分析控制等职能,但所体现的具体内容不同,目的也不尽相同。主要是为企业高层提供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以帮助管理当局进行计划、控制、决策和进行业绩评价。依据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循环经济管理会计职能所体现的具体内容表现为:(1)在减量化方面。首先要研究产品设计等,应考虑环保成本,即应考虑到在引入环境要素对产品的影响,对产品设计进行调整或对产品生产进行选择;其次在原材料选择时,要求在经济中应尽可能地运用可回收的,能再生的以及高效低耗特征的材料,减少或避免对可能产生污染的材料的选用;再次在产品包装方面尽可能要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废弃物排放。(2)在再利用方面。循环经济再利用原则要求管理会计重视对资源寿命周期与使用方式。尽可能提高产品的利用效率,尽量多次或多种方式使用产品,防止其过早成为垃圾。(3)在再循环方面。如何使废弃物最大限度变成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4)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每一个原则的贯彻都离不开先进的处理和转化技术,也离不开这些先进的载体――设施、设备的开发和更新。可见,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因素。因为节约能耗和物耗,选用污染轻或无污染的工艺,包括清洁生产工艺,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开发新材料以替代有毒材料和污染材料;开发资源再生技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这个核心因素。因此相关技术的研发(或引进)应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因素而技术开发(或引进)成本与相应的企业和社会收益亦是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的内涵之一。在循环经济理论下,作为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主要提供的信息有:企业所处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信息。因为企业的环境问题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影响,企业要披露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为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及环境收益信息;企业生产的产品与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关系信息;与3R相关的技术研发、利用投入与产出信息;企业投资立项、产品研发与设计、生产、销售全方位监控信息等。
(四)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绩效评价体系 由于业绩评价的导向性作用,循环经营业绩的评价是促进企业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组织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循环经营业绩评价体系设置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企业循环经营业绩的正确评价,因此,循环经营业绩评价的关键是合理地设置评价体系,以充分评价企业循环战略经营业绩。(1)设计循环经济业绩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循环经济下企业业绩的评价应突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的关键因素――生态化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而不单是原来的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评价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应比较全面地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特征,即既要有反映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各子系统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状态的指标,又要有反映以上各子系统相互协调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的指标。循环经济下的企业业绩评价的重点是以“3R”为原则的资源循环利用与治理效率。无论何种性质的社会,也无论何种经济发展模式,企业对财务业绩的追求始终是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也就决定了循环经济下企业业绩的评价仍需以财务业绩为根本。而循环经济下企业业绩评价应将两种目的不尽相同的业绩评价方法综合运用,既要有利于业绩的评价,又要有利于对业绩形成过程的管理。(2)循环经济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依据以上原则,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从经济绩效,绿色效果,资源和能源利用,销售和消费属性,发展潜力五方面来设计。具体来讲,经济绩效包括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市场能力,资本积累;绿色效果包括环保意识,污染物回收利用,产品的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的实施程度;资源和能源利用包括绿色能源使用,能源节省,绿色材料使用,材料节省;销售和消费属性包括产品回收,包装物回收,售后服务,绿色使用;发展潜力包括管理人员与员工素质,企业决策与执行能力,发展战略,社会责任。当然在实际应用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各个指标进行选择并对其具体内容进行不同的界定。
三、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用
(一)循环经济理念下江淮汽车公司的投资决策和产品设计 企业在新产品的投资开发,环境项目的投入和产品战略经营等长期决策中需要进行投资决策,而投资决策恰当与否,对企业具有长远的影响。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所面临的将不仅仅是财务上压力,还将面临环保压力和社会责任,更要考虑企业可持续发展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下,江汽改进了传统管理会计的投资决策,建立适当的投资决策框架,对所有的投资项目从财务、经营和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江汽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充分考虑产品本身的安全、生产工艺的污染性、产品末端的废物利用及资源化等因素,从原先考察微观利润标准转化到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宏观获利能力。在项目选出后,江汽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的技术能力。从技术角度看,一项投资决策可能对企业的价值链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如物质的供应、生产流程、售后服务,特别要对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确认并计量与项目有关的全部的环境成本和效益。江汽在选择投资决策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改变其分析模型。首先,决策目标应多元化。决策分析不再以单纯的经济参数为标准,应考虑社会、环境等多种目标。其次,环境因素纳入了决策分析指标。在进行决策分析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减少投资风险。最后,江汽在投资决策中还加强环境适应性分析,在对投资机会评估时,除参照规定的财务目标外,还需要参照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目标,并深入评估,对该项目决策可能对环境所造成的损害作出详尽准确的评价,使企业投资决策做到真正和全面的合理化和科学化。江汽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合到管理会计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把研发的重点放在车身轻量化和节能环保上,传动系的优化匹配,以及零部件的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模板化上。目前,江汽已累计开发64个环保节能型系列产品,汽车尾气排放均达到欧Ⅱ或欧Ⅲ标准的要求。其中混合动力电动城市客车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被建设部城市专家委员会评定为“大型城市高级客车”;而纯电动新型新型公交车被列入国家“863”项目和北京奥运会项目。
(二)循环经济理念下德力玻璃器皿公司的“3R”生产 在减量化方面,德力公司首先改进了管理会计系统下所提供的信息,将如何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以及怎样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等循环经济思想融入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中,根据德力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方法计算出环境成本,并将环境成本予以内部化。德力把与3R相关的技术研发、利用投入与产出信息在给高层报告书中予以披露,使管理者更清楚地认识技术创新的成本和效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可行的技术创新方针,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综合效益。利用循环经济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还可将循环经济目标量化,以便制定出合法规又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目标并将此目标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具体的执行部门,作为开展日常工作的标准和业绩评价的依据。在这些信息的指导下,德力高层组织技术力量对外国先进设备H28进行反复研究,经过几十次试验,花400万元建成了新的生产线。这种新的生产线不但节能,而且每条生产线可年增加附加值70万元。德力公司又投资1200万元把一条生产线变烧煤为烧天然气,既降低了能耗,又避免了二氧化硫的污染,改善了车间工作环境,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在再利用方面,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控制的方法,要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尽量多次或多种方式使用资源,防止其过早成为垃圾。德力内部管理会计提供企业投资立项、产品研发与设计、生产、销售全方位监控信息,在实施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监控和评价。德力公司管理层对循环经济管理会计提供的相关数据并结合绩效评价体系进行财务分析,分析进行再利用的成本效益及环境效益,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使企业的循环经营处于持续改进的状态,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业绩。德力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每年要产生1.2万吨的玻璃废液,根据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及相关建议,得力公司高层决定把这些玻璃废液重新回炉利用,增加了产值4200万元,而且减少了污染。而对于生产中的余热他们就增设烟道热水锅炉,把水加热,用于职工洗热水澡,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再循环方面,循环经济再循环原则要求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资源化,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垃圾,将垃圾资源化。这样既节约了新资源的开采,又使废弃物数量减少,降低了末端治理的费用。德力内部管理会计提供企业所处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信息,尤其是外部环境成本,即由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对环境有影响的行为所引起的,企业外部其他个人和组织成本的增加。例如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污染了环境而造成的居民健康损害、动植物物种灭绝等等。在循环经济框架下,外部环境成本不可能永远都是外部的。即使企业不能自愿承担这些外部成本,政府将会通过制定相关的税收和法规来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所以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考虑到这些外部环境成本,在降低这些成本的同时增加环境效益。德力公司的管理会计在经营生产的投资决策上反映出不同决策间的环境管理方面的差异,不会因为产品废弃物的回收导致大量的前期投资不能及时收回,而被视为延长了资金回收时间,成为不经济方案不被采纳,从而能够做出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决策。德力公司在烧锅炉时要产生大量污染环境的烟尘,为了降低这些外部环境成本,增设烟尘处理装置,烟尘通过水的过滤和处理,然后再卖给制砖厂制砖。同时烟尘被净化后,已不含污染物,不再污染环境。该厂这项环保成果被收入国家环保总局的“年鉴”。发展循环经济使德力找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新途径,企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实力快速提升,并真正实现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发展循环经济21世纪社会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也开始关注循环经济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而传统管理会计在处理企业经营生产的预测与决策、全面预算、存货与成本控制、绩效考评、战略策略等方面没有很好的融入循环经济的理念,以循环经济思想为指导对管理会计进行创新十分必要。要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的研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实务的推广应以理论的不断完善为前提;企业要转变观念,树立节约环保意识、更新知识,从而适应新的形势要求;要加快相关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能够尽快在企业中实施循环经济管理会计以更好的发展循环经济,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型社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