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和德育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3 16:44: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德育和德育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德育和德育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 G62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188-01

素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完整的结合。其中德育是摆在素质教育中的首位,由此可知德育的重要性。

一 为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课堂教学是知与情并重的载体,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的教育要求下学会知识并且掌握运用知识的技能。“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教书”“育人”两者同等重要。忽视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是教师的失职。小学英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英语课堂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英语文化的感染和德育的培养可以紧密结合,“施德于教”。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英语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育人的目的。

二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离不开德育,课堂离不开德育,作为教师,我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做到寓德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英语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

2.注重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精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既要对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在这种有竞争、有合作的形式中,我欣喜地感受到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在为集体争取荣誉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努力地展现自己,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溢于言表。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不能影响教学,要灵活处理,也要保留一定空间制造悬念让学生去思考。每一节英语课给学生布置一个难度适当的任务,并在任务设计中巧妙地和德育渗透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操练、巩固、连贯和提高,既使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加强,又使他们受到良好思想的熏陶,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交流,习惯得到培养,道德品质受到影响,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3.教师要以自身高尚道德影响学生,以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师是道德认识环境的创设者和实施者,同时亦是道德楷模,是道德导师,是施爱者。给予学生的是关心、接纳和尊重。我们要笑对每个学生,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从多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的变化,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行为,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以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教师应及时捕捉、提炼、整理学生身边的德育案例,为课堂德育教学增加真实性和感染力。

优秀的德育案例教育是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前提。针对目前小学德育工作中目标过高, 德育教学事例缺少感染力, 学生缺少真实体验的现状, 我们应在生活中多搜集整理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 构成“德育案例”作为教育学生的典型材料,引导教师围绕德育目标进行教学。各种途径搜集的德育案例既真实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针对意义, 为我们开展教学活动建立了一个贴近生活、真实丰富的德育案例资源库,为课堂德育教学增加真实性和感染力。

篇(2)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激烈的竞争不仅仅要求学生要有过硬知识储备,也同时要求其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因此,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就必须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人的个体性,德育教育侧重于人的社会性,离开个性心理谈德育或者离开社会谈心理健康都是难以想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在许多方面具有很多的共通性,弄清楚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可以使得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区别

1.内涵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德育教育指对学生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

2.目标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个体属性,目标在于寻求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即内心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学校道德教育,具有社会取向的特征,它要求个体服从于整体,具有高度的约束性。

3.方法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求在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最好能保持价值中立。道德教育中,要求学生以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为评价自己行为的依据,因而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联系

1.面对的挑战相同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一元化的知识不足以解释所有事实,而多元化的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同样令人无所适从。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可以在这些方面给学生以帮助。

2.教育目的相同

在学校里,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通过知、情、意、行四个层次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发展中的问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关注的问题密不可分

道德教育关注的思想问题从实质上说属于心理现象范畴。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等都是外部影响与学生内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通过思想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某些心理障碍也要借助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才能排除。

4.遵循一些共同的教育规律

无论道德教育还是心理教育,都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都要按照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价值、重视个性发展等为教学原则,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教育的作用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德育新模式的形成

目前的德育教育往往把“禁止”作为立足点,其结果是,学生失去了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心理健康教育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始至终做主体,让其在活动中去实践、思索、选择。因此,为了充分体现德育中的主体性原则,就必须变原有的保姆式、管教式德育为开放式、自主性德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考、探索和自主选择、自我管理。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情感的作用,有助于德育效能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心灵感化的教育。而现在的德育工作居高临下的说教多,以诚相待的交流少;批评多,表扬少;缺乏人情味。师生之间唯有建立深厚感情,老师讲的道理学生才愿意听,教师的帮助学生才乐于接受。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人格,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要实现德育目标,培养品德高尚的一代新人,必须从塑造健康人格的心理教育抓起。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有德,只有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求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

四、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于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以德育目标为导向,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可以说,德育目标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的目标。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以德育目标为导向,克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目标偏低、境界不高,甚至庸俗化的问题,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和德育功能的良好实现。

2.设置与德育相结合的机构,完善教师的复合性的知识结构

为保证教育目标及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机构。同时,要完善和优化德育教师和心理教师的知识结构,使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之相结合,让心理教师更好地为德育教育工作服务。

3.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主动塑造完善人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教育,它关注的不是科学知识本身,而是学科知识的内化,是各种心理机能的完善。根据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发展问题与心理障碍问题作理论分析和实际指导,以达到陶冶心情、排忧解难、启迪人生、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4.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可行方案

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切实手段。它帮助学生分析遇到的心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减轻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决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活动、咨询与自助密切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通过积极努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可以更好地为德育工作创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必将成为学校育人实效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赵美艳.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2]唐松林.论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篇(3)

按照汉语言字典的解释,“势”有时机、机会的意思。时机也就是德育教育的时代性,机会意味着德育教育的实践性。德育课虽注重系统的理论性,但对于培养合格公民这一终极目标而言更侧重于它的实效性。德育教育中善于借“势”、顺“势”,因势利导,学会造“势”,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和氛围,增强学生对德育教育方式的认同,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实现德育的目标,并内化成学生自觉的行动。

一、德育教育中借“势”、顺“势”和造“势”要紧紧把握德育教育的时代性

1.借“势”、顺“势”和造“势”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广大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也日益多元化,既有积极地思想,也有许多消极甚至有害的思想。在竞争的驱使下,社会中道德失衡、诚信缺失等不良思想不同程度的蔓延,由于广大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阶段,有些青少年容易受到这些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极易产生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因此在德育教育中要善于运用国家和社会倡导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实例,积极创设情境,在青少年群体中进行广泛的宣传、讨论,引导他们明辨、慎思、笃行。

2.借“势”、顺“势”和造“势”必须符合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在借“势”、顺“势”和造“势”中要善于引入不同的观点,以开放的姿态让青少年对各种观点展开讨论,在德育工作者的引导下,以“疏”和“导”的方式,让学会比较、鉴别、借鉴,从而增加对德育目标的信服,实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目的。借“势”、顺“势”和造“势”要善于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紧紧结合时代主题,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例如网络、短信、微信等平台。

二、德育教育中借“势”、顺“势”和造“势”要切实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1.德育教育中所借、所顺、所造之“势”,必须体现青少年这一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必须从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认知特点,符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乃至不同学生的实际,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价值冲突、思想困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体验为中心,把德育教育真正转变为学生内心需要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所借、所顺、所造之“势”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改正、自我提高、自我践行。

2.德育教育中所借、所顺、所造之“势”,必须贴近学生生活。生活即教育。有些德育教育目标比较高、比较宽、比较广,如果德育教育工作者所借、所顺、所造之“势”比较宽泛,切入点较高,远离学生生活,学生就容易失去兴趣,参与度也不会高。德育教育要善于将德育目标分解,深入到学生实际生活中,一天、一周一个小主题,一月、一年一个大主题,德育教育“势”的内容和方式要“近、小、真”。近,就是所借、所顺、所造之“势”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小,就是所借、所顺、所造之“势”从小处入手、小处着眼、小事做起;真,所借、所顺、所造之“势”人要真、事要真、情要真、理要真。

篇(4)

(一)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德育空间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中学学校德育教育要走出从德育到德育的圈子,走进生活,拓展德育空间,从生活中找德育,学生活中的德育,使学生感受到德育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我们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因此在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力求人生活实例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他们亲自体验,亲自感受,亲自思考,自然地形成认识,自觉地把客观要求和主观愿望与向往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

例如,在关于“自制”的主题班会上,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在一次期中考试中,实行无人监考,你会怎么做?有的学生说,实行无人监考,说明老师信任我们,我们更应遵守考试纪律;有的说为了合格或取得更高分数只有趁机抄了。我对他们的想法给予理解和宽容。但我进一步分析:抄一时能瞒天过海,会使你在这一次考试中获得成功,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的成绩,“抄”对我们未来发展是十分有害的;让学生们明白善于自制的重要性,它是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这个问题情景与学生的“考试”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学生兴趣自然高涨,为学生创设了德育拓展空间。

(二)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生德育视野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从生活实际中引入德育知识,有助于展现德育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德育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德育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高他们的德育感,不被一堆表面信息迷惑。中学学生中存在着说脏话,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等不良行为;也有个别存在着自私自利、不思进取、不守纪律等不良的道德倾向。班主任要围绕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让德育教育脱离枯燥的道德说教,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针对近年来有的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打工这一现象,我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中学生暑假打工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问题。通过这些调查,一方面让学生能接触、感受社会风气,了解社会动态,亲身体验人际社交关系,从中受益。

又如在关于道德的主题班会上,我让学生联系近年来的“毒奶粉事件”、“地沟油”、“毒胶囊”等事件让学生讨论这么做是道德的吗?你身边还有哪些不道德的行为?你该怎么做?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便活跃起来,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激发,联系实际,各抒己见,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问题迎刃而解。

(三)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要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这样,以前往往注重强调知识的讲解,知识的落实巩固,住忽视了知识的获得地过程,不只向学生提供的是一个被成人社会所以所认同的、客观的德育知识,传递一些以成定论的成熟的德育,学生从事德育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模仿,或把知识复印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故在新知识传播时用这种方法更有效,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地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受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德育,应用德育,增强学好德育的信心,真正做到做中学和学中做。

例如,结合自己和身边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事例谈感想和体会。召开主题班会,为所有的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以开阔孩子们的胸怀,使他们逐渐认识到,生活在温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人与人之间必须友爱相处,互相帮助,并由此萌发出社会哺育了我,我也要为社会承担义务的“为集体、为他人”的意识。

二、实施一体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早在上世纪初,陶行知先生就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极为深刻地阐明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旨在改变传统的课堂内的静态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任务或项目的实施一气呵成。其实质是将教室与工作间融为一体,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课题或案例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

在德育教育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围绕实际项目来组织教学,打破现行枯燥德育说教模式的条条框框,在班会或实践活动中直接对具体的项目进行讲解,充分挖掘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方面的潜能,使学生能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贯穿起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沟通配合的有机整体,使教与学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

篇(5)

高职教育必须是结合自身的基础和目标来制定,也必须突出自身特色,也就是毕业生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足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在工作中认真刻苦、愿意从基层干起、具备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然而,根据相关的调查分析显示,如今较多高职院校的前身都是从前优秀的中专学校,由于转变的时间还不够长,其中较多的德育教育者便是中专学校中德育教育的工作者,工作之中难免还脱不掉中专德育教育的桎梏。由此看来,在整个德育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并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创设,而是沿用了类似于本科教学模式,然后进行了稍许的加工和浓缩,不但没有对高职教育的特色进行突显,更让高职的德育工作走入教育误区。

2、忽略了传统文化中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人生价值观所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不但有人的内在和外在的价值认识,更包括了价值实现等问题的理解。然而,由于近些年来的部分文化鼓吹,让不少“快餐式”文学作品以商业的模式席卷了整个文化市场,对含蓄文学、严肃文学等作品造成较大的冲击,更是由于快餐文化刺激性强的特点,这种急功近利的观念中,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十分巨大。在湍急的文化潮流之中,流传千年的儒家哲学反而被利益至上的思维所冲淡。

3、整个社会环境向德育教育提出了挑战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的,一方面是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丰富了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视野;另一方面是因改革深入所带来变化并不能满足人民与日倍增的需求,既定目标不能实现而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已经在改革浪潮之中,巨大的身份转化所带来的彷徨、困境以及迷惑。这种心理上、生活上、精神上的多重压力让人们产生了巨大的逆反心理,削弱了其对社会和国家的信心,产生了背离德育教育的负面情绪。

二、高职德育教育效果弱化的应对策略

1、职业教育的特色德育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便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自己,树立合理的人生观,建立科学的职业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因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整个学习阶段所有的目标都是为了今后的职业生涯所开展的,因此,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便是现阶段学生的主要目标,德育工作便是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根据职业的特点、需求、道德素养等方面的要求促成职业道德的形成。这是需要贯穿整个素质教育阶段的教育思路,不仅仅是思想道德层面的,也应当是包括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两个方面的。可以通过组织文化艺术节、主题阅读竞赛等形式来丰富学生的实际经验和人际交流,引导学生为人处事。

2、体现高职德育教育的观念创新

转变高职德育教育者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虽然传统教育方式让学生过于循规蹈矩,导致其思维僵化,同时又缺乏个性和创新意识。但是这些个性敦厚、性情温婉的学生反而更容易受到德育工作者的青睐。因为不可否认的是这类学生确实存在不少闪光点,然而,他们却不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新世纪的高职毕业生应当拥有科学的理想规划、合理的价值观、端正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平等、正义、团结、守法;自尊自爱自律,诚实守信;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平等观、正义感和团结合作精神;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情绪自控意识。

3、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儒家作为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之一,其对于人生价值的内涵、标准等问题的理解和阐述都十分丰富,理由充分,论述完整,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尤其是在当代的学生普遍对传统的道德、是非、荣辱等观念认识不足时,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应当及时帮助这些学生走出迷失的环境,重新塑造健全的人格,正确处理与同学、老师以及社会人士的关系。首先要建立独立自主的意识,然后需要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始终坚持正确的原则,坚守个人底线。将思想和道德放在重要的位置之上,为了理想的实现,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学校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传播正能量,把握好德育工作的脉搏,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坚持正确的德育工作方向不退缩,这样才能提升德育教育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篇(6)

二、和谐是中小学德育的基础

我们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都能够正常的认识,并且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关系着我们中国的未来。而中小学德育工作并不只是学校自身的工作,它是一个由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的工程体系。但是,经过笔者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对于德育教育,似乎只有学校将德育教育放在一个很明显的位置上,而学生家长以及其他的方面对此并不重视。并且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常常把网络环境以及文化市场看做德育教育的杀手,让学生与其生活环境割裂开来。这样的做法是违反和谐德育建设的。而我们应该采取的做法,就是依赖生活环境,将周围的社会各个层面的环境纳入一个整体,对环境加以理解以及利用,这样才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实现和谐德育的一个基本条件。人性化的德育就是摒弃传统的所谓择差教育等等,将每一个学生平等相待。我们要认识到我们中华大地上不是只有一簇簇的罂粟,而要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要承认中小学生已有的思想道德基础,建立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德育,从中小学生本能的关注入手,再到对他们心理的关心,最后到他们群体的公共道德的建成,让德育内容和德育主体、德育环境和谐一致。

三、和谐是中小学德育的追求

和谐是我们进行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个基本追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德育教育知识停留在一个书面化的教育阶段,并不能够真正在学生身上得以展现。而学生由于盲目崇尚英雄主义,不能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至于误入歧途。和谐德育则不然,它以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为基础,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社会化的引导,这种引导是告诉学生哪些行为是这个年龄阶段不能做或不该做的。这样要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荣辱观,并且因人而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基础德育与英雄德育的结合是德育内容的人本追求和文化追求。

篇(7)

一、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

(一)思想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育中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它的任务是使小学生初步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有着其他途径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一堂优秀的小学品德课,不能讲成中学或大学的政治课,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目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这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前提之一。还要有针对性,灵活的运用生动形象的材料,坚持启发式教学,用小学生容易懂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结合具体实例讲清道理,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其他各科教学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并不是只单单上思想品德课,因此如果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小学各科教材都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小学各科教学是为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打基础的。因此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紧密相关的。

(三)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校会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途径。班会则是比校会更经常和更有针对性的集体教育形式。德育活动应当成为班会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学校德育应当重视发挥少先队的德育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组织的实际活动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

二、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一)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这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这个方法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师生处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学生的身心得以宽慰,此时的教师更容易进入学生的心里,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中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教育。讲解是在学校教育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是教师对特定德育内容进行系统和生动的解释,以使学生较系统地深刻地理解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正确行为的标准和方法,以指导行动。教师可以引用本地、本校的真人真事,使学生借助具体材料,来领会道德要求的基本要点。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语言准确生动,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和说服力。谈话是说服教育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解答学生的问题。它不会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等等的限制。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无论是对个人或集体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的教育相对来说更随意。讨论这个方式主要是用于小学的高年级。因为高年级的小学生有一定的思想,有自己的辨别力,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集体讨论来自己教育自己的方式。它的特点是有利于启发学生的自觉性,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辨别力。特别是在学生中对某些问题认识上有分歧意见无法统一时,运用这种方式更有效果。

(二)情感陶冶

一般说来陶冶法有“陶情”和“冶性”两方面的作用机制。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相对于说服教育,它则是一种暗示的德育方法。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篇(8)

中国梦的实现与高职教学改革,特别是与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关系十分密切。用中国梦指导高职语文教学实现其重要的德育功能,进而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好地培养“德艺双馨”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鼓励当代大学生“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更好地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1中国梦为高职语文教学指出了新的改革方向

中国梦不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富强梦、世界梦、和平梦,而且是中华文化全面振兴的幸福梦、文化梦、道德梦。中国梦不但指明了国家建设的方向,指明了人民追求的方向,而且指明了行动发展的方向,指明了个人拼博的方向。同样,中国梦也指明了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用中国梦指导高职语文教学实现其重要的德育功能,进而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他们“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让他们在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艺双馨”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类的基础课,高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与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和文化素养的同时,与职业特点结合起来,进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的语文教师,应该心怀“铁肩担道义”的精神,把中国梦的思想与理念贯彻到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中去,把中国梦变成每个学生心中的梦,把中国梦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中去。基于中国梦视域以及党和国家“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方针,高职语文课必须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去,必须把每个学生个人梦想的教育渗透到中国梦教育中去,而且这一定会成为全民族追求与实现中国梦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

2高职语文课程具有天然的隐性德育功能

隐性的德育功能是指“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会起潜移默化作用”,具有一定隐蔽性的教育功能。高职语文课程本身就具有天然的隐性德育功能,中国梦视域下突出高职语文的德育功能是完全可行的。高职语文教学中,对于知识积累、认知欣赏、审美教育、素质提升、能力培养等主要是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经典名篇的解读、分析、探讨、学习与欣赏中实现的,其隐性德育的导向功能、启发功能、育人功能也都是在这些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通过对大量优秀作品的阅读、探讨、学习与赏析,学生不但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而且作品中的内容、思想、观点、价值判断与行为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学生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升华也是最有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而且要善于联系社会、生活、工作的实际,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对这些优秀文学经典的内容、思想、观点、价值判断与行为方式等具有德育功能的成份产生认同。

3中国梦视域下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3.1教材是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最好载体

语文这门学科不但具有天然的人文特征,而且具有天然的求真、向善、向美的感召力。在编写高职语文教材的时候,不但要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的实际,而且要特别注重高职学生的特点,在突出人文性、工具性与高职性的同时,更加侧重考虑选进教材的那些经典篇目的道德力量。同时,还特别针对高职院校应用性、实践性等方面的实际要求,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体现教学方法的启发性,为高职院校应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厚重的人文素养基础。所以,自主开发编写的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完全打破了以往按文学史,或者按文体编写的格局,综合设计了“大学•大师•创新”、“友情•爱情•梦想”、“经典•仁爱•智慧”、“人文•丰碑•艺术”、“自由•品格•财富”、“眼光•境界•人生”和“写作实训•语文实践”等七大专题。这些专题均涵盖了读、写、听、说等各种基础技能的训练,并且做到了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把高职语文所要传授给学生的最为关键的内容均作了缜密的安排。选文方面的原则是力求选择反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人类共同美德、涵盖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体现了高尚理想、人格力量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内容和时代风貌,体现了各种不同的写作风格。

3.2教师是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执行长官

德育教育是语文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语文德育功能首席执行官的教师应有这样的意识与高度,挖掘语文学科潜移默化的、渗透式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严格遵循语文学科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在备课的时候,力争做到有效地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并充分利用各种语文教学资源。无论是作者简介、作品讲授,还是文学欣赏、读写训练等任何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应该充分运用灵活的方法、生动的形式,使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优秀经典中的通过教师最朴实的语言诠释过的带有德育力量的思想与观念。在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激情与活力,从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状态下实现思想的升华。如果要让高职语文的德育渗透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一个教师的高尚情操与人格魅力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孔子曰:“子师以正,孰敢不正”,教师的高尚情操与人格魅力、语文教师身上“德技双馨”的素质要求就显得特别重要,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教师高尚的情操与人格的魅力对学生的品格教育虽然是无声、无形的,但这却是一种“大道”,教师人格楷模与道德楷模的力量都是不可忽视的德育渗透因素。

3.3传统文化是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厚重根基

无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富强梦、世界梦、和平梦,还是中华文化全面振兴的幸福梦、文化梦、道德梦,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滋养,那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深入挖掘蕴涵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光辉思想、可贵品格等并应用于高职语文教学中,才能夯实高职学生的文化根基,才能全面激活这股实现“中国梦”至为重要的力量。传统文化当中不但蕴涵着“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积极入世的立身哲学,而且蕴涵着“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这些非常可贵的处世准则。数千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传统文化对一个人高尚品质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塑造,可以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自从提出中国梦以来,并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比重;要积极运用传统的节日仪式等弘扬传统文化;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教育作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级各类学校还要特别强调语文课堂应该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回归,充分利用优秀、博大、深厚的传统文化在立志、修身、爱国、仁孝、勤俭、诚信等多方面塑造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中国梦视域下要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当然要侧重中华民族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侧重传统文化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撷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性、思想性,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往往能够收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传统文化的回归,传统美德的重塑,让新时期的高职德育与高职语文德育都拥有了新的内涵,特别是中国梦视域下,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实现不但拥有了厚重的根基,而且出现了现代的元素,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传统美德与现代道德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共同构建现代高职学生良好完备的道德观,也更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3.4校园文化是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肥沃土壤

只有充分重视校园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大学精神、行为准则、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设施等因素,并与高职语文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校园文化才能成为高职语文德育功能实现的沃土。在中国梦视域下,语文教师如果要塑造学生纯美的灵魂,就要十分重视校园文化这片沃土的开发,特别是重视价值观念与大学精神的解读。正如民盟主席蒋树声所说:“大学精神应该是一个大学的灵魂,大学精神难以言述,但是无处不在,到处可以看到,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好的学风、优良传统,综合起来存在一种大学精神”。现代大学的德育理念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爱国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自由精神等精神的全面确立,并通过这些精神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些精神当中,最具锋芒的部分是批判精神,因为批判精神不但是对“德育主体的精神彰显”,而且是“德育中的不可或缺的理性风格与探究工具”,不过,批判绝对不是吹毛求疵,其支撑点就是爱国精神,所进行的批判都是出于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热爱,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并最终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中国梦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师在重视价值观念与大学精神解读的同时,还应该时刻注意结合校园文化的相关活动,依照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与大学精神,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3.5活动拓展是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实践路径

第一,高职语文教师在课堂内外都必须加强学生们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全面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赏析、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基于这种指导思想,笔者所在课题组编写教材的时候根据项目导向的思路设计了专门的“写作实训”,每个项目都设计有项目说明、项目要求、基础知识、基本功要求、写作技能、模拟场景和实训任务等操作性很强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带着项目任务进行有效的实践与训练。除此之外,还特别编排了“故事会”、“赋诗填词”、“书香校园”、“即席演讲”、“书法技能”等合适在课堂中开展的系列的语文实践和训练内容,不但充分突出了高职院校能力本位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要求,而且可以全方位地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常态化的训练与实践,教师可以更方便、更有效地在学生的课堂实践与训练中有针对地融入中国梦及德育的因素。第二,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好课内的实践活动,全面发动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的各种实践活动。例如,在大学一年级时,结合大学精神及时进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结合语文课和各种语文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全校性的经典诵读大赛、汉字听写大赛、演讲比赛等。在大学二年级时,全面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全院性的主持人大赛、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深度整合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之外的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和项目,全面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与培养计划,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各种技能技术能力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从而促进和帮助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全面成长,全面成才。第三,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应将德育实践纳入语文课堂教学,创设有效、广阔的德育环境,密切结合社会大课堂、生活大课堂,实行与时俱进、兼容并包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或实践活动,到革命纪念馆参观访问,深入当地社区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实践活动中得到思想上与人格上的升华;另一方面是培养高职学生在平时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经常性地关注身边人和身边事,把高尚的人和事写下来,记下来,并在班上进行交流。特别要善于借助高职学生到工厂,到企事业单位去实训、见习或实习的机会,要求他们写好实训、见习或实习的方案、计划、调查报告或实践报告等。这样做不但把语文课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了,而且把语文课堂与日常生活真正融合起来了。通过丰富的社会活动,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切身利益与前途命运,还与当前的社会、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语文德育渗透功能不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在校园实践与社会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拓展,中国梦视域下的语文德育功能不但因此充满了时代气息,而且把素质培养、能力训练落到了实处,适应了新时代对高职院校提出的培养“德艺双馨”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综上所述,在中国梦视域下把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实现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是时代的要求,是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者:郭孔生 单位: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肖群忠.仁义信和民本大同———中华核心价值“新六德”论[J].道德与文明,2014(5):11-15.

篇(9)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实现双赢的前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以及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用自己的人格来感染学生的场合。教师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修养,注意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能被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所感染,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个性修养。

二、充分挖掘教材,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材中,思想教育以化学史的内容出现,往往不会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我特别注意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严谨治学教育。化学发展史是对化学科学的形成、产生和发展等历史过程的描述,揭示了化学科学的演变规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素材。我们的祖先在化学工艺和实用化学方面曾有过重要的发明、发现和创造,为化学的发展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在化学史上留下过光辉的一页。例如:在战国时代,古人就懂得用生铁炼钢;我国古代“黑火药”发明后,在宋代,已广泛应用于军事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又如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怀着开拓民族化学工业、造福全人类的雄心壮志,深入探索索尔维制碱法的秘密,创立了更为先进的联合制碱法。人类对化学成果的研究和发明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精神的大好素材。化学所研究的内容无不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如电解水实验,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只有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水才能分解生产氢气和氧气;再如,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实验的结果说明,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即质量守恒,这一规律正好验证了哲学上的物质永恒不灭的规律。所以,化学教材中不缺少德育教学的内容,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德育教育的浸透。

三、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合作的意识

合作意识不仅是学生良好个性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科研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合作意识的渗透是非常重要和容易完成的。例如:在做学生分组实验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两人)一人负责操作,一人负责实验记录,而且要相互交换进行;实验时,在教师指导下,非操作者负责“监督”(及时指出操作不当之处)和实验过程的必要记录。这样,使全体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实验基本操作竞赛也是以组为单位,这样学生为了共同的目的会主动聚到一起研究各个细节,明确分工合作。每次实验结束时,对配合默契、效果良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并请组长简单介绍密切配合的经验。经过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不但乐于合作,而且逐步学会了合作学习,进而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篇(10)

德育是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课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主渠道,而班级是实施德育过程的主阵地,是陶冶学生情操的熔炉,班级的德育工作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德育工作。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一定要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从教师的形象中感受到道德准则的可信,激励他们积极行动。

二、选培干部树立班风

班级能否成为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模范带头作用。因此,要挑选具备一定组织能力、团结同学、表现学习好、能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同学担任。挑选班干部,尤其是主要干部,如班长、团支书等绝不能草率行事,要精挑细选,作为班主任要做到心中有选择班干部的标准,如:思想品德端正、责任心强、能够以身作则且严格要求自我,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信并能团结同学,有一定的号召力和组织能力。

三、细化制度量化管理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坚持平时用量化考核的方法去管理班级,让学生在平等的起点上,形成创先争优的竞争机制。首先,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班级的周考核细则和评分标准,违反制度的扣分,同时在学习成绩、内务整理、值日、劳动、大型活动、文明礼貌、好人好事等方面给以奖励,在每周一进行公布总结,每学期评出“精神文明奖”、“优秀班干部奖”、“学习标兵”、“内务标兵”各一名,给予精神和物质双项奖励。这样一来,不但具有约束力,而且也有竞技效力;其次,保证考核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重视活动加强凝聚

活动是加强了解,培养集体荣誉感,产生向心力、凝聚力,形成和谐环境的绝好机会,尤其在班级内部经常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协作精神。比如,开展课前演讲、书画展、出板报、大型专业知识竞赛、一二·九演讲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发挥娱乐、导向、育人的作用,作为班主任积极参与指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协助的精神,促进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上一篇: 企业采购与供应管理 下一篇: 商业银行经营业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