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3 16:44: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小学信息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小学信息教育

篇(1)

目前,全国“校校通”工程的投入累计资金达3000亿以上,建成的校园网不少于20万个。但这些教育信息化设施,由于受当前应试教育环境和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制约,特别是由于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革新教学模式、大面积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为全面和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相反,人们还在“用骑‘自行车’的方式开‘飞机’”,这些昂贵的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设施基本上都成了用之不能、弃之不忍的鸡肋,成了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们时时隐隐作痛的心病。

面对以上大好的市场形式,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企业又是如何面对的呢?他们的生存状态又如何呢?

一、当前教育信息化产品存在的问题

随着2000年10月国家和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校“校校通”工程以来,全国各地的企业和资本都极其看好这一发展潜力巨大、利润丰厚的新兴IT市场,纷纷投身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组建教育应用软件开发企业。在2002年高峰时期,全国从事教育信息化业务的企业愈千家。其中一些具有一定资金实力和行业资源优势的企业,在市场中迅速壮大,并在业界具有了一定影响力。如北京的科利华、清华同方、K12、校际通、翰林汇、中教育星等;广州的唯一、TCL、智囊等;江浙的浙大网络等。这样的强势企业在全国也有十来家。

经过四年多的发展,迄止2004年底,其中的绝大多数企业不仅没能按人们预想的结果继续发展壮大,已是纷纷偃旗息鼓,被迫悄悄地黯然退出了这一巨大而且仍在高速发展的前景无限的黄金市场。剩下的屈指可数的几家强势企业,目前也仅是在作垂死挣扎,而苟延残喘!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如下——

(一)表层(产品和市场)原因

1.产品同质化:即各企业的产品严重趋同,各自无特色。A企业的产品线及其产品功能、特点与B企业、C企业、D企业的产品线其及产品功能、特点大同小异或完全一样。

这一方面是同行之间懒得创新而互相抄袭,另一方面是企业研发人员大量流失后以母公司产品为原型自创小企业的缘故。

2.应用摆设化:无论那家的产品,在中小学校中都不能切实解决人们期望的降低师生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目标,因而只能成为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昂贵“摆设”。

3.市场微利化:其于以上两个原因,一方面同行之间同类产品只能相互通过“杀价”和“反馈好处”甚至“免费”或“分期付款(后期款无法收)”来进行市场竞争;另一方面,采购方(各地教育部分和中小学校)既然只是买一件用来“糊弄”上级和外行的“摆设”,就没有必要购买动辄几万、几十万元一套的教学软件,而只需买小企业那几千元,甚至几百元一套的同类、同(相似)功能的软件即可。这就是教育软件市场微利化的直接原因。

(二)深层(本质)原因

1.理论指导缺失: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软件都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研发蓝本开发的,其产品只支持模拟式整合,而不支持数字式整合。

所谓模拟式整合,就是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嘴说”改为用“喇叭放”,将“手写”改为用“屏幕显”。这样的整合不仅对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没有根本的改变,而且严重地加重了师生学习的成本,教师要用很多时间做“课件”,学生用很多时间课后“补课”。这样的整合可谓是“事倍而功半”,难怪会受到师生们的“冷落”和“抵制”了!

所谓数字式整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营建一个适合学习者智慧发展(学习)的高效的学习环境。这个外在的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必须要与学习者内部的基于心理发展的认知结构之间达成“内外和谐共振”,才能称之为“高效学习环境”。

要构建这样的“高效学习环境”,就必须要在深入把握学习者学习机理和学科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整合相关的各种学科学习支持资源,依照学习者的学习心理需求和学习规律需求进行信息化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设置。这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这,才是当前市场所急迫需要和实施的,即是各中小学校迫切需要的数字式整合。

2.教学应用低效:当前信息技术的使用的现实结果是,不仅没有降低中小学师生的教学成本,反而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成本,降低了教学效益;所有教学软件仅能小部分,而不能充分、有效地支持师生的教学活动。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在于“以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即大幅度地降低教学成本的基础上,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益。

但当前的模拟式整合的结果与此背道而驰,在实际教学应用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付出比传统教学手段更多的教学精力,而教学效果很多时候却比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更差。

这就是模拟式整合在中小学校中不讨师生欢迎的原因了。

3.运营模式落后:各自分割,不能充分分享资源;没有形成良好的利益驱动机制,人人都只想坐享其成。

成功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在于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有两个条件:①教学系统中必须积存有多倍于师生需要的教学资源,供师生择优选用;②学校,特别是教师愿意心甘情愿地将自己最优质的教学资源拿出来与人分享,并积累地研究和制作这样的优质资源。而这一切,依赖于对各学校及其教师的根本利益驱动——名誉的和经济的利益多劳多得!

但当前的现实状态是:各校各自封闭,都禁止教师将其略有价值的教学资料和资源外传,而只鼓励教师到网上下载和共享别人的优秀资源,以期达到使本校成为本地区或全国教学资源的领先的学校;同时,教师也不愿将自己辛苦研发和制作的优秀资源轻易与人共享,而只想下载和共享别人的优秀教学资源,以使自己在教学资源的占有方面超越别人而领先。这样,人人都只想占有别人的优秀成果,而不愿奉献自己的优秀成果。这就是我国教育信息化虽已实施了好几年,但教学资源仍极其匮乏的根本原因。

如何打破这种校校、人人都只想坐享其成的现状呢?这需要形成一种鼓励校校、人人争先恐后积极参与和分享的新型教学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即越分享得多,其学校和教师的声誉和赢利越高、越大。

4.市场模式错误:以产品为导向,而不是以应用为导向。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具体就是要达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成本的降低。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市场开拓模式注定只能以应用为导向,而不可能以产品为导向。

产品模式的特点,是一锤子买卖。实施产品开拓模式,只要产品功能强大、运行稳定、价格合理,这种产品就能受到客户的欢迎。而这在教学应用中是行不通的。因为,学校购置教育信息化产品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而不在于产品本身,即产品仅是一个应用工具。如果仅有一个工具,而不知和不能应用这个工具发挥效益,这个工具就一点价值都没有,而仅是一件“废物”和“摆设”!

因此,教育信息化市场只能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应用服务”。这个“应用服务”产品应包括: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集成的硬件的、软件的和应用指导三个方面的综合支持服务。唯其如此,才可能全面、真正解决当前学校和教师面临的问题,从根本上达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

二、走向数字式整合

当前,传统教学信息化模拟式整合产品已走到尽头,必须寻求新的全面突破和产品换代——这,就是基于新型信息化教育理论——社会进步主义教育理指导下的数字式整合支持体系——三效TM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系统。

这套解决方案,是硬件设备、软件体系和应用服务三个方面内容在创新的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综合体系。解决方案体系结构如下:

篇(2)

2.教学教研部门要抓好中小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各级各类教学教研部门要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有所分工、有所侧重、各展所长,根据中小学教学的实际需求,下大力气开发、整合、集成能真正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喜闻乐见的优质资源。当前随着校园网的普及,其关键部分的资源库的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教学研究部门应该集中力量加快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包括资料文献库、信息资源库、软件库和光盘库在内的校园网络资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料和信息。同时,要严把资源质量关,加快资源标准化建设和监管制度的建设,积极探索并尽快形成、完善优质资源共享的体制和机制,从而为中小学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提供保障。

3.学校要多措并举,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一是要多渠道挖掘潜力,进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要以全新的观念,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设备添置做到整体规划,实用,够用,适度超前;经费投入做到争取政府多拨入一点,社会多支持一点,自己多投入一点,购买必备硬件设置。二是加快校园网建设,做到“班班通”“家校通”,实现学校管理网络化,这样一方面便于学生网上学习、网上交流,增加学校和班级管理的透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可以把家庭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学校管理之中,与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便于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衔接。三是做好中小学生信息化课程的安排管理工作,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整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使用率,使其能够物尽所用,最大化地为中小学生提供服务。四是学校应建立教学网络、教学资源的“防火墙”,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使学生在接受信息化教育的同时,不致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侵蚀。

4.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下,中小学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在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上,根据获取的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思路进行课件设计、课程开发、教学资源管理、学生管理。教师要能利用信息网络开发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教师还要不断提高对教学相关信息的整合能力,能够创造性地策划、处理和加工所获得的信息,如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撰写课件脚本,同时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利用信息的最有效方式,体现崭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要学会使信息技术与普通学科课程的相结合。教师要能够将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应用到普通课程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课程目标,使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教科书、讲义、粉笔和黑板中解脱出来。

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技术教育

1.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1领导重视不够,课程没有充分开展

某些地区,领导重视不够,不太注意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有甚者,不注重信息技术教育,只强调学科教学,或者是强调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由于软件更新速度快于硬件,当学校一次性投入建成以后,就再没有较多的投入搞软件建设。虽然投入较多,建起了漂亮的机房,但只是作为应付检查的摆设,学生很少有机会使用。学校领导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农村教育基本上还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许多学校领导还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体系结构。

1.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教育设备落后,硬件设施差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门高耗课程,它的开展是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后盾。由于我县财政?经济?实力不强,是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办大教育”。虽然国家、省、市、县对我县教育的总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平均起来增长不多。资金的短缺造成了软硬件建设的滞后。要在农村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就需要有成套设备,虽然大多数学校领导都已认识到建校园网、更新升级的重要性,然而?计算?机房的日常维护费和电费,使有限经费更加紧缺,致使学校的计算机无法及时修理和更新。可以说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1.3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不足或课量较重

有的学校没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让老师们在满工作量的情况下加信息技术课,造成了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有的则是把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安排带其他课,信息技术课成了摆设。由于无纸化办公的要求,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兼有打字复印,负责学校机房、办公室计算机及教师计算机的维护,统计学生考试的各科成绩,统计汇总上级各个部门的数据,使信息技术教师忙于政务,而轻了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得不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理解,绝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低、环境差、待遇低、工作重,而且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挫伤了大部分教师工作积极性。

1.4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质量低

在我县农村较为贫困的地区,大多数学校还未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即使部分学校配备了相应的设备,也往往是教授学生简单的上机操作技能,还停留在将计算机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主要内容的阶段,未涉及信息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更谈不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解决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2.1转变教育观念,纠正课程设置偏差

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条件。

首先要转变领导的观念。通过组织领导及相关人员学习、参观,充分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让他们有紧迫感和压力,开齐课程,并按课程标准和计划认真安排好信息技术课,按专业排课,抽专人负责。

其次,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

最后,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是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他们对学生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才能适应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

2.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新技术、新媒体的社会效益的体现关键在教师,没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为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迫在眉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在采取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的同时,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并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针对农村教学点、农村小学、农村初中的不同需要,采用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日常实践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全面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篇(4)

一、加强领导,强化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管理

市教委各级领导历来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并把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促进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为此,市在年就率先在全省配备了计算机专职教研员,并于年成立了“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专业委员会”,分别由市教委主任和主管教学的副主任担任主任和理事长,许多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也都分别成立了由学校领导、计算机教师和其它非计算机学科教师参加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小组”,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市教委还为加快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还于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市计算机学科教学的通知》等多份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和发展目标,并在全省率先于部分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并结合本市实际,提出三个统一(统一管理、材,统一考试),二个提高(通过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个目标(使我市信息技术教育真正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我市的教育特色)。

二、重普及,促提高,普及提高双丰收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是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和标志性工作。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有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高中,年全市所有初中,年全市所有小学都将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使我市所有中小学生都要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同时,我们在努力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时,也注重对计算机特长生的培养,为此全市每年要举办六次市级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竞赛(中、小学生计算机知识竞赛、网页设计制作竞赛和多媒体制作竞赛)以及报刊赛、大奖赛等多种竞赛活动,进一步选拔尖子学生,再通过各种形式的集训进行再提高,几年来,我市在参加全省全国的gdoi、noi以及电视大奖赛等各种竞赛活动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共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五个,二等奖近十个,省级以上奖励更多达余人次,拱北中学今年还在全中noi奥林匹克分区联赛中获某省赛区团体一等奖(全省第四名),并连续两年获全国优秀参赛学校称号,我市在参加全省的gdoi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也获得团体第七名,受到了省内外有关专家的好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三、采取措施,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强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要真正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除领导重视外,还需要有一批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市教委从年开始,就每年从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招聘大量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充实我市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同时,市教委还每年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如加强各种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与学习,外出考察交流,以及举办高水平的技术专题讲座(如网络管理、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等,并定期进行优质课评比、优秀软件的评比、优秀论文的评比等,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为使这批教师安心工作,市教委和各个学校还想尽办法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对他们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并在职称评定、课时计算给与倾斜,使他们工作顺心,生活安心。目前,我市已拥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且具备较强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截止到年月,全市全市信息技术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获省级以上奖励的论文、教案、软件等达余篇(件)。

狠抓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要大力发展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推进市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速实现市的教育现代化。我们还必须大力开展全市所有非计算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以切实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依据《某省省教育信息化工程规划》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市教委早在年就建立起分层次的多级培训机制:一级层次是要求所有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进行一次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并要求有%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初级考核,%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能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二级层次是要求所有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达到并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要达到并通过计算机高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要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同时学校要把教师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能力作为晋级考核的指标。为此,我市在年就根据学校教育实际编写出+了全省第一本适合教师培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书,并制作出+了配套光盘。目前此项培训计划进展顺利,已达到预期目标。现在全市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学科覆盖率达%,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覆盖率达%以上,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学。

四、加强课题研究,大力促进科研促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实现教育过程的信息化,并最终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基于此,我市加大了科研力度,全市中小学兴起了教育科研的浪潮,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承担了国家、省级重点课题达数十项之多,如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一中承担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语文教学”,市二中承担的“cai促进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承担的“多媒体熟语识字”等,使我市在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辅助教学和课程整合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加强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的“信息技术与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于年月结题,它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我市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资源、网上教育与远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了整体分析、研究,找出了许多阻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症结,提出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战略思想、发展策略和措施保证,规划了我市信息化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为此建立了“市实验中学”,力图通过营造信息化环境,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教育带动学校的全面工作,使实验学校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信息化办学模式。因此,可以说这是我市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起到一个不可低估的作用。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市中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研究”作为我市首批重点课题早已于年立项,为配合该课题研究,我市还在拱北中学、拱北小学和香州七小设立了三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验班”,该课题明确提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信息技术是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是认知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是创新工具,强调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等四个基本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从教材、教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信息化必然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教育过程的结合,给教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它赋予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以更丰富的内容。如何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非线性的表达方式来营造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新型教学环境,尤其是创建优化的网上学习环境,来实现教师传授与学生自我探索的有机结合,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究内容。为此我市市一中、市二中、市四中、市六中、拱北中学、实验中学、县一中、拱北小学、香州一小、香州一小等一大批中小学校多年来一直都在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提高教学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认真的研究、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如市一中的“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多媒体与语文教学”、市二中的“cai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的“多媒体熟语识字”以及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受到了省内外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对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某省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达中说“这个实验班我非常欣赏,它体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美国哈佛大学威斯汀教授也说“这种模式在美国也很少见,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36-01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在国家方面还是各位家长方面,教育都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开始进入课堂,逐步渗透到教育当中,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教育的发展,是与我国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向一致的。随着社会以及教育改革的发展,在中小学中大力发展信息教育,不但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更成为培养人们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与技能的重要途径。

一、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

在2000年,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我国各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的教育进行了改革,大力推进信息教育,让信息教育走进课堂,在中小学教育当中得到普遍发展。但由于信息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短,发展不充分。所以,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信息教育的发展。通过对我国信息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我国的信息教育存在着以下问题:

1、教育观念保守,很多学生及家长不赞同信息教育进入课堂。

在我国,信息教育普及时间短,学生和家长的教育观念相对保守,导致学生以及家长对信息教育存在着一些偏见。在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认知里,信息技术就是在电脑上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这种观念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学生和学生家长对信息教育存在偏见,也就阻碍了信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当中的发展。

2、教育经费紧张,师资力量以及信息教育设备资源不达标。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不足,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而且,很多教师在信息教育方面的知识力量不足,不懂得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当中,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工作。即使有专业的教师,也会因为在学校得不到重视以及收入较低而流失。

3、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思维。

在我国的教育当中,大多数教学机构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当中,多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很难再教学方法上做出创新。而这种教学方法很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以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教学成果大打折扣。

二、针对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做出几点思考。

面对中小学信息教育当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教育机构以及教学工作人员应当进行反思,认清问题出现的原因,采用合理的方法对问题进行解决。下面就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学校和学生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要对信息教育加强重视。

虽然信息教育没有加入到大型重要考试当中,更不能直接决定学生的升学情况,但不能因此就不重视信息教育。在教育当中,无论是学校、学生、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转变教育观念,应当变升学目标为能力目标,树立一种能力主导升学的教育观念,在学校和教师方面,应当认识到,信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技术的相关能力至关重要。

2、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确保师资力量以及信息设备力量。

在信息教育当中,师资力量包括软件力量和硬件力量。硬件力量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多媒体教室、互联网等,而软件力量就是指教师力量。人们对于硬件力量已经达成共识,但对软件力量的认知并不深入。作为新兴课程的主要教学力量,教学机构给予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都有待提高。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师资力量,最基本的措施就是提高教师的地位和薪资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等环境。当然,教师自身也应当做出改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也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但是,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有机会参加专业性的培训,很多教师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低档次的教学培训。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政府部门加大投资力度,让教师在工作的同时能够得到更加专业的培训机会,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

3、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兴趣为中心。

除了以上这些外部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措施,还应该从学生主体的因素出发,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显示,学生对课堂没兴趣的大部分原因是:学生认为教师讲授的内容枯燥乏味,甚至不及学生自己在网络上得到的知识有趣,这就导致学生对于课堂学习没有兴趣。基于这个原因,需要教师对于教学模式做出相应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教学模式在现在看来是非常不科学而且会让学生没有兴趣的。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科的现状和中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结合中小学生在认知方面的特点,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来改造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爱上学习,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本文就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以及几点思考展开了论述,分析了在当代社会中,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了中小学信息教育面对的问题。在对问题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一些建议。在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教育走进课堂是必然趋势,面对这种趋势,不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学生家长,都必须重视信息教育,否则,影响的将是每个孩子的未来。

篇(6)

首先信息技术教育在课程标准设置以及地方受重视程度不够,农村中小学每星期只开设一节信息技术课,能够用于授课的时间非常少,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收获甚微;其次从教材编订的角度去审视它,教学内容较为宽泛,教材涵盖的知识梯度、难度相对偏大。由于教学时间相对偏少,教学任务在计划时间内难以达成既定目标。没有计算机的前期认知、使用基础,没有足够的课时时间作为保障,知识点设置难度较大,直接影响到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成功教学。

2.学科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且专业信息技术从教人员数量偏少。

作为信息大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仅仅能够胜任“教书”是远远不够的,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更应具有依托现有资源进行学科整合、优化的教科研素质。但作为学校授课的主体———每一位科任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武装课堂的能力良莠不齐。为此,信息技术教师还应把提高其他科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自己的己任,通过多途径、采取多方法对其他科任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培训,从而使得绝大部分科任教师能够具备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武装课堂的能力。信息技术科班教师配备严重不足,顶替的信息技术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的训练及积累,根本达不到科班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从而致使其不能很好的胜任专任教师所应完成的任务。

3.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程度不足。重视程度的不足,致使相关资金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得设备正常的维护难以为继,缩短了设备使用寿命,荒废了设备应有的使用价值。资金投入得不到保证是阻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缺乏资金护航,信息技术设备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维护、保养,致使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根本无法正常开展。

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案

1.增加设备、改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中小学校的当务之急应是优化和整合各种能为教学需要增砖添瓦的资源,固化现有设备资源。充足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为每个学生享受高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保证,让每个孩子真真切切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给教学带来的益处,极大地改善了信息技术教学条件。

2.深入研究教法学法,灵活处理教材,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现有教材在内容的选定、教材涵盖的知识梯度、难度等方面出现了与现实学情不相融合的状况,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更应以教材为魂,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结合学生实际深入剖析教材与学生的切入点,活用教材制定符合学情的教法、学法。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增,大胆革新,力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把教材内化为孩子实现自我的需求,变梯度为挑战自我的动力,努力把课堂打造成为高效的教学双边活动。

3.加强学科教师配备,努力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推进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抓手在于拥有一支素质较高、充足稳定的师资队伍,这就给我们用人单位提出了建立新的用人机制的要求。良好的激励手段、完备的用人体制,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具有较好专业素养的有志之士加盟到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队伍中来。努力打造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业务素质较强、信息素养良好的师资队伍,对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7)

一、教学目标上的问题

目前很多乡镇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上没有得到保障。由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不参与升学考试所以学校不注重这方面的投资。学校微机室的电脑自买来后基本就没有做过升级,还是老式系统跟不上信息科技的发展,且数量又少,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许多学校连多媒体教学条件都没有,老师教学生只能照着课本灌输,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这就形成了上一节理论课后再上一节实践课的教学模式。由于信息技术的理论枯燥乏味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实践课时学生举目无处毛手毛脚不知如何下手,造成了理论实践的严重脱钩,课程形同虚设。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钮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提高创新能力,当然要激发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多媒体电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协调能力,开拓其视野,丰富其知识结构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非常重要,尤其是乡镇中小学,一定要加大力度完善教学设施和明确教学目标。笔者觉得应该把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纳入升学考核之列。

二、师资队伍的问题

目前乡镇中小学的师资队伍水平整体较高,但老师们的经验和队伍内部结构达不到一定的标准。一位老师往往要身兼数职,担任理论基础的老师也可以成为学生们的实践老师,但在能力上却存在很多的不足,这样就严重影响着计算机的教学水平。除此之外乡镇中小学的老师们缺乏定期的培训,往往不能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对新技术和新理论知识他们无法接受,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又不能满足计算机教学体制的改革,所以导致了很多教学过程中困难难以解决。那么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做呢?

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根据调查许多小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作为计算机教师,更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好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般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吸引教学”法、“实例操作”法和“任务驱动”等,坚持“以用为主,培养能力”的原则,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对于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所不可忽视的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要着眼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也就是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是信息社会成员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教育相当大程度上是让学生记忆各种知识(信息)。这种低效率的教育已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式的增长,并且迅速更新换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需求。可以说,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套新的基本技能体系。除了吸收传统技能的精华外,应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等信息能力,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向学生提供“资料库”,让学生到“资料库”中去获取有用的材料。有的学生利用“资料库”中的各种各样的图片、表格,经过处理,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精致华丽的电子贺卡送给老师,有的学生制作课程表、值日表、通讯录来管理班级。也许有的学生运用笔和纸进行学习的能力不如别的同学强,但他们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却高于其它同学,这正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在。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受到了信息素质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自己的能力和意识,学习计算机的动力也就提高了。相信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一定会对增加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顺利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对乡镇中小学的计算机进行教学时应该考虑计算机的应用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目前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使教学目标更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而非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解决目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才能缩短乡镇中小学生与城市中小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激发兴趣 学科整合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f the emerging one subject, it is the computer as the tool to the study of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unction through the course of study,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training, enables the student to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tool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ir study way, to adapt to the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rest stimulating discipline integration

篇(9)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教学形式相对单一

在中小学中,课堂教学依然是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虽然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加入了其他的教学方式加以改善,但总的来说还是不能撼动课堂教学的绝对地位。长期对应试教育的推崇,使得中小学对于理论教育非常重视,对于像信息技术这类的动手实践比较多的课程则关注度不够。这种培养方式从长远上看是非常不利的,但是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哪一方的责任,这是社会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传统的教学形式非常单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意识到了多方面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可迫于升学等压力,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并没有得到科学对待,大量单一的课堂教学挤占了本该属于学生去探索和实践的信息技术课程。

(二)对学校学习的误读

长期的传统教育让人们有个根深蒂固的看法,那就是学校是教学的唯一场所,离开学校就不能接触到高品质的学习效率了。很显然,在当今的社会发展的情况下,这种观念显得很落伍了。当今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学校开展,可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已经转移到了学校之外。信息技术无处不在,并不是只有在学校里经过教师讲授才是真正的学习,其实自身在体验和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更多。要想获得真正的素质能力,不仅要在学校接受教育,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之外也能不断学习。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如果仅仅靠在学校学习来掌握,最终会发现学到的东西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求。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旦由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压力需要占用其他课程时间的话,信息技术课程往往非常容易就被取消。

(三)片面强调课程的本位地位

一直以来,课程就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主体,一旦离开了课程仿佛没什么可以学的了。在学校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观点需要改变。以前每一个课程都是独立的,学科与学科之间没有联系,但是知识体系的联系却不是如此。有些相似的学科可能让学生学习同样的知识,这不仅仅耽误了学生的时间,对于教育资源来说也是一种浪费。过去对课程的重视和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是违背的。而信息技术这样的学科综合性很强,而且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要求很高,单独的划分课程容易形成能力的孤立,对综合学习和运用各种知识是一个不小的阻碍。我们不能视信息技术单单为一门课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应该是每一个人在未来需要接触和掌握的一门技术。课程的学习会随着考试而结束,可是技能的要求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探索,去运用。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究

(一)对教学理念进行改革

在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启蒙,希望学生从小就开始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因此,教师在教授的时候不仅仅是完成书本上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进信息技术的世界,从内心去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作用。中小学正是打基础的好时候,这个时间段发展好了,对以后人生的选择会有很多有益的影响。相反,如果一开始就对一门课程不感兴趣,那么日后也会错失很多的机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将信息技术的启蒙落实到位。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学生所想,这是对于素质教育、人本教育理念的有力贯彻。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体发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一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意识到了学好信息技术不是在完成学校的任务,而是对自己的发展真实有益,那么学生就能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这也是中小学教育需要达到的教学状态。相反,如果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一味以考试为目的进行教学和培养人才,那么最终会取得相反的效果。学以致用的理念需要时时贯彻到教学当中,即使是一件非常小的教学举措,很可能埋下希望的种子,最终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中应当理论联系实际

由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中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远远不如传统的课程那么熟悉。在课程教学中,相关的知识都比较抽象,很难去理解,学习起来也不如其他学科那么轻松。鉴于这种情况,将理论教学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东西能够在课后使用的话,学习起来的兴致就会浓厚得多。扎根于生活的知识往往最具有生命力,学生不是在学习一些用不到的知识,而是在运用课堂所学改善生活,这样的知识才能焕发出无穷的魅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相对其他的学科来说动手操作性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而作为教学的难点,将枯燥抽象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对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具体来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在一边讲解的时候要主动引导学生去练习去探索,这样不仅仅能巩固学过的知识,对于自身好奇心的开发也能起到保持的作用。当堂课的内容要及时得到巩固,因为信息技术只有得到亲自去使用才能明白其中的奥秘。将课堂的学习渗透到实践中去,最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主动参与性,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

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在传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方法和其他的学科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多进行提问类的互动。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去思考,不仅仅对这一学科的知识加深了印象,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其次可以采用布置小组作业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将2-3个学生分为一组,给他们布置一个需要几个人一起完成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各个组员需要在一起交流和思考,在执行的过程中也需要互相帮助,这样在互相带动之下就能将知识很好地运用起来。很多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并没有听懂,加上和老师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如果同辈之间能够互相提醒的话,那么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就掌握了知识,而且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新的问题,有同伴一起解决问题起来就更加快捷高效,学到的东西印象就更深。改变传统的单靠个人的力量进行学习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方式下学习,这对知识的吸收会带来很大的好处。

(四)建立网络化的学习平台

在网络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学改革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利用网络媒体显得非常必要。比如,建立相关的课程交流网站。虽然上课的时间非常有限,但是如今的中小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却更长了。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在网络上建立互相之间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去完成规定的任务,对于知识的复习和相互交流将产生很大的影响。还可以建立相关的微信平台。利用如今青少年在社交网站上非常活跃的特点,将知识编辑起来,利用最流行的方式将课程中相关的教学素材、知识技能等组织起来,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迎合了年轻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完成了教育的任务,可以说搭上了时代的顺风车。充分抓住中小学生的时代特点,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知识,这也是将教学带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一种新的举措。在网络的平台上,不仅仅将学生纳入了学习体系,而且家长也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家长能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有效协助和督促。

(五)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学习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进行一定的排名,而是希望通过评价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最后不断地完善自己,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是根据分数的高低来排名,新的改革则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考试的分数上面,而应该加强对学生综合发展的引导上,注重学习的过程,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特色和进步。现有的评价系统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关注,实现在学习过程中连续地跟踪评价,而不能让一个结果就决定了一切。因此,要尽量实现评价的多元化,不仅仅评价体系考察的方面多了,也要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进步,达到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目的。比如,教师在评分的时候可以考虑平时作业的情况,可以将课堂发言的数量和质量纳入考试范围,让学生在不断的进步中发掘自身的潜能。从国外的改革发展的情况来看,这种评价模式可以有效地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不仅仅照顾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也能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篇(10)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来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并教育学生正确的认识、处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样才能为其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和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基于新课标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它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和工具课程,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伴随着新的信息技术教育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1.必须明确新课标和旧教学大纲的不同。旧的教学大纲主要是突出了知识的主体地位,而新课标则更加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课程学习中学生的作用,同时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这一点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如何体现这一点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彻底放手,其二是不敢放松。因此,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其次要加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第三就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好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2.教学中要重视人的作用而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设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有自己的风格。现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但不可能成为唯一的手段,更不可能代替教师的地位。教学活动中永远都是人在第一位。如果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设施,就可能会造成我们的教育培养流水线化,对学生的发展也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和环境而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所以,如果教师在一节课中自始至终都只采用多媒体,那就没有把人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就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多变性特点。

3.要注意教学的内容而不能过于形式化。教师不能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而忽视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甚至可以这样说,只要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全面发展提高的课程就是符合新课标要求和精神的课。因此,教学活动真正需要的永远是教育的内容而不是一些好看的形式。一套好看的衣服只有一个身材相称的人去穿它才能体现衣服的美。所以说我们的教育模式不管怎样变化,只要它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它就是符合新课标的。学校和教师在教育中应该想的是怎么样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是考虑怎样来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二、新课标下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方法启示

1.创造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把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景融入学习锻炼中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对学生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激发学生在面对情境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最终使学生做到对所学内容深刻全面的掌握。现实生活中当前的学生的生活成长环境都会经常接触到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信息设备,把学生经常用到的功能如网络聊天,信息搜索,视频会话,对讲留言等融入教学活动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应该尽可能地创建真实而又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学习情境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2.构造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营造融洽、民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促使学生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必需条件。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手段与条件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来提供不同的发挥空间,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能够自由的成长和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不能公式化地要求学生学习的方式与方法。比如,不能硬性规定学习的时间与地点,要宽容地接受学生不同于教材的解答和处理方式。

3.施行 “任务驱动”教育模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及时有效地获取、加工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就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现实任务来施行“任务驱动”教育模式。真实的问题任务不但可以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到知识的理解领悟。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的,而因此所获得成就感则可以大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结语:

以上可以看出,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和上面的几个方面有直接关系,还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社会问题的影响,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考虑。

参考文献:

[1]郭艳琴,高文婷.问题与对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讨[J].考试,2010(18)

上一篇: 安全管理合同 下一篇: 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