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6:44: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是我国历史上无数先贤的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是令中华儿女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小学德育理应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宝藏,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唤起孩子们的民族文化自觉,从而起到滋养品德情操的作用。
一、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素材
1.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懂礼、习礼、守礼、重礼是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的象征。在古代,“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
2.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与忧患意识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表现了古人对国家的统一、安宁、稳定、发展的期待和向往。“天下为公”是《礼记》中的《礼运篇》所描述的“大同”社会,表现出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志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足见古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南宋的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是清代顾炎武的名句,这些名句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刻骨铭心,表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体现了热爱祖国的河山和人民、关心祖国前途和命运的情怀。
3.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文化中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体现。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与天、与地、与逆境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也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逆境中奋进,在困境中崛起。
4.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团结和谐的人际交往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思想对“和”的思想进行了阐释,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在人际交往中,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和为贵”,要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在人与自然中主张“天人合一”。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则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新定位
1.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历史上,传统文化一直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思想是我国德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措施。学校德育应该不辱使命,从基础教育抓起,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既担当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又让传统文化惠泽天下,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在小学德育中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科学定位,重视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不断加强文化的传承功能。
2.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动力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德”的内容,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同时,关于“德”的教育和影响作用的研究和关注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也正是有了“德”的滋养,才为以德立教提供了可能,为小学德育提供了动力源。目前,很多小学开展了“经典诵读”文化活动,让诵读经典成为师生修身、正心、养德的主要精神食粮,为小学德育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3.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小学生的“三观”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简称“三观”,是小学生思想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影响小学生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低年级小学生尽管对“三观”还不太明白,但其已经开始对金钱、物质、幸福,对“活着”有了初步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对自然的敬畏思想、对人生的积极乐观、对幸福广泛界定等思想,这必将成为小学生“三观”形成的主要依据。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多方位应用
1.宏观上,要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
在小学,教科书是德育的物质文本,承载了德育知识和教育价值引导的双重任务。一本好的教科书对小学德育必然会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重视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的渗透作用必须在教科书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1)在内容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科书的全面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文明礼仪、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等思想对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大有裨益。另外,从文化的角度,中华民族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保持一种“寻根意识”,从文化传统中找到发展之“根”。而且,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只有通过教育和引导才能得到继承和发扬。所以,要将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融合到小学德育的教科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对文化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自觉养成爱文化、讲文明的道德习惯,自觉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
(2)从形式上,优化传统文化在德育教科书中的综合设计。一方面从教材的编写理念上看,要将小学德育的编写理念引向对社会的关爱。爱好和平、乐于奉献、心存善念和崇德行善等社会关爱内容对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价值。教材编写要增强这种“宏观思维”,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和社会对于个人的重要依托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关注社会发展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并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社会发展中。另一方面,从对内容的重视程度上看,当前小学德育教科书中的两大主题是人格修养教育和家国情怀教育,其中对人格修养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却淡化了家国情怀教育。今后的小学德育教材要提升家国情怀教育的分量,加强弘扬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等传统道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其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
(3)在效用上,改进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外部构成。教科书的文本内容固然重要,但要采用适合的形式,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众所周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惯用形式,那么将文言文照搬到小学德育教科书中是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的,晦涩的语言要先经过处理,变成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的内容,比如可以采用图画、故事、动画等表现形式,避免成人化思维模式的呈现。另外,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要综合考量受众的接受能力。在小学阶段,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有很大的不同,教科书要考量这种变化,顺应学生的现实需求,采用适当的方式体现教学内容。
2.微观上,要多途径多措施加强具体实践
小学德育不是仅仅依靠说教就可以完成的,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先人的这些观点说明了人的思想道德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潜移默化的感染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据此,在小学德育中要注重开展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主管部门要制定常规性的经典诵读活动安排,挑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大学》等经典作品,落实每日、每周、每月的诵读计划。据了解,有的小学的诵读活动从每天的晨读开始师生共诵,书声朗朗。每周开展诵读比赛,每个班级选代表参加学校的诵读比赛,欣赏美文,感受经典之美。根据每周的诵读比赛,每月开展一次“阅读之星”评选,表彰与激励更多的孩子走进经典阅读的世界。
(2)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在小学成立绘画社、舞蹈团、合唱团、武术社等社团组织,积极发动学生参与社团组织,并组织团员参与社团活动。比如开展“孝道”为主题的绘画比赛、以“爱国”为主题的合唱比赛等,让参加比赛的学生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社团活动有利于增强校园的文化气氛,给校园中的更多同学带来文化的熏陶,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发现美德,并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开展节庆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相关主题的节庆活动。比如在每年的清明节开展扫墓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抗日烈士陵园,瞻仰革命先烈,了解先烈事迹,学习广大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英雄主义气概。利用端午节祭奠爱国诗人屈原,学习屈原胸怀大志、宁死不屈、立志报国为民的大无畏精神。利用9月10日的教师节开展“尊师重教”活动,感念恩师,感念学校。利用校庆日开展校史学习活动,唤起学生爱校、爱家的情感。
(4)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历史典故包含着深厚的德育价值。古典文学一直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内容,小学德育中要定期给学生推送经典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比如,在小学低年级可以给学生推荐有关开天地、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的读物,这些读物中包含了古人对神秘的天与地的探索,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歌颂先人征服自己、征服宇宙的探索精神。在小学高年级可以给学生推荐《西游记》《水浒传》等四大名著的部分篇章或者简易读本。
多年来,关于小学德育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多有争议,有人认为要在量上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是部分人却走向了极端,主张全盘复古;有的人认为要减少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多立足于现代文明的教育方式,但部分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主张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笔者认为,小学德育要走出这两个误区,促进二者的适度融合,兼容并蓄,互相补充,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 施建平.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5(2).
[2] 崔振彬.浅谈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5).
[3] 阮秀章.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5(33).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职;德育教育;意义
目前,中职院校的学生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从整体的情况来看,学生的素质呈现出普遍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中职院校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地位越来越微弱,这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理念、新概念不断地涌入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受到极大的冲击。在网络化的影响下,很多学生的素质不断下降,甚至做出一些不良的行为举止。同时,我国中职院校近几年来不断地进行扩招,造成学生的整体质量无法统一。所以上述的原因让中职院校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就需要进一步学习传统文化,将其所蕴含的价值充分的体现出来。
1 当代中职教育学校传统文化的教学现状
在实际的中职教育过程中,其办学理念始终是将就业放在首要位置上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一些能够尽快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所以,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将重点放在了对职业技能的培训方面,而恰恰忽视了对学生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人兴趣。尤其是在文化课堂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没有将语文的功能充分的体现出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打击。所以说,目前中职教育院校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忽视了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进而也就无法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 当代中职学生道德品质的现状
当上课铃响时,满校园的学生还在悠闲地踱着步;课堂上,嬉笑声、喧哗声难以入耳,面对老师提问一无所知;课下玩电脑打游戏,作业不做,该交时东拼西凑;有些学生打架斗殴甚至打骂老师。这些现象经常发生在中职学校的校园里。学生挑战道德规范,不守纪律。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道德情感的教育,无论是家长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忽视了对他们道德的教育,以至于他们缺少自律意识和自觉观念。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如果缺少了能够指导今后人生成长与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就因此缺少了奋斗的目标与方向。之所以学生选择中职院校,主要是想要学习一些技能,为今后做好打算。有些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所以很多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缺少了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教育,就会造成学生今后的成长受到阻碍。此外,在中职院校学习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很多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具有较差的承受能力,无法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有效的调整。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甚至还会产生自卑的情绪。所以加强对德育教育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道德品质的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才能够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更加高品质的审美情趣。
3 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单纯的是要指导学生,重要的是要将其作橐恢忠帐酰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加强人格方面的培养,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进一步的传承下去,是当前中职院校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作用不仅是体现在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养成上,还在于能够进一步引领实践,为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3.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习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传统的文化观念中,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集体主义以及爱国主义的表现上,中职学生应该身体力行的将其表现出来,做到认真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他人,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最终对社会的发展作出宝贵的贡献。在班级中应该主动参加各项活动,为班级的荣誉而战,对待同学融洽互助,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此外,还应该主张仁爱,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倡导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对于中职生而言,在人与人交往中要想得到别人的信赖首先要学会谦敬礼让,懂得真诚地对待他人。第三,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社会、自然关系的人。最后,还应该拥有崇高的理想。理想是我们不断取得进步的动力,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因此,加强文化传统教育,能够全面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2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中职学校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一,传统文化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是一个鲜活的载体,具有源泉和指引作用。比如,传统文化包括许多经典之作、研读这些经典之作,学生能够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体会并领悟亲情孝心、爱岗敬业、爱国与责任等这些优良品质,然后对照自己,反省自己,从而一步步提高自己,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兴趣。
第二,有利于增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由于中职学校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上,中职教师对文化基础教学重视不足,而且采取的教学方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对理论知识长篇大论,缺乏新意,这导致中职生学习语文缺乏兴趣,自主积极性也不高。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的讲解,如谈谈对红楼文化、经典小说等的个人理解,这种形式的教学契合学生心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可以开展一些以传统文化为支撑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寓教于乐,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主动性。
结束语
总之,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源泉和指引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参考文献
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严谨的道德规范,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同志曾在《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提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道德建设标准。可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冲击下,我们的社会道德出现了滑坡现象,如是非颠倒、自私自利、价值观扭曲、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等,面对诸多不良社会现象,如果不能引导即将走上社会的青少年从根本上净化自己,就是德育教育的失职。职业院校的中职生刚初中毕业,正处于青少年思想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刚结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接受社会负面影响较少,所以,这个群体的主流还是好的。但由于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在人生价值、个性心理、日常行为习惯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信心,自卑感强;文化基础差,不爱学习;行为规范和自律能力差,法制观念淡薄等。因此,在现行的社会环境下,加强中职德育教育至关重要。长期教育实践证明,在德育教育的环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借助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及由此产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加以熏陶和引导,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笔者以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具体阐述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院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接触中华传统文化,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构建了三个课堂教学体系,将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成为进行文化理论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通过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弘扬兵团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伟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将第二课堂成为学生课余时间开展的多种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举办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运动会,传唱感恩歌曲等自发性表演 ,使他们感受到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精神面貌随之有了较大改观。通过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学习,学生带着良好的精神面貌,进入“第三课堂”,即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中华传统与法制知识讲座、礼貌礼仪知识讲座、典型人物事迹报告、主题班会等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新的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提高了学生道德修养,滋润了学生人格
人的一生都在与人打交道,能否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值得深入研究。美教育学家卡耐基说过:一个人要想成功,15%靠他的专业技能,85%靠他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技巧。从中职生所处的阶段来看,他们正处于交际能力得到提升的关键阶段。 中职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弱,学习能力不强,在为人处事上存在很多不足,而他们又处于易躁动的青春期,跟同学朋友之间产生了矛盾也不善于处理,极易与他人发生各种摩擦,导致与同学、朋友、父母、教师间的关系紧张,而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指引学生注意为人处世问题,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以学习《弟子规》这个传统文化的经典集成就可以教会中职生很多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就是教我们要孝敬父母,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友爱兄弟姐妹,与人交往要平等仁和,有闲暇时间时学习其他优秀文化知识,若这些人际关系能处理得好,那么个人身心就能得到健康发展,人际关系也能实现良性互动,身心愉快自然就有一个良好的外在氛围,为实现个人身心和事业的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知行结合,实践学习,激越学生人格成长
学校开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创建和谐校园”工程,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更采用知行相结合的实践学习:1.通过每日晨读,解析中华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反映文化理念,从而延伸到学生做人、做事的原则,启迪学生学会与人融洽相处,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每周一记,总结本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和所获,作为个人成长日志,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培养学生对道德情感的自我评价能力。3.每日一行“善”,中华传统文化倡导我们要力行,我们要求学生们每天做一件好事,可以为他人、为班级、为学校或为社会,好事从小事、从平常事开始做起。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强调道德实践。4.开展多种渠道、多形式地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交流,“每周一讲”活动,由学生和班主任共同参与每周开展一次,向大家交流自己从思想到行为上的转变,并倡导大家持之以恒力行。5.每月一选,将本月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进行大汇总,把班级中本月表现最佳的同学评为 “文化使者”,通过讲演的形式全院汇报,并通过网络平台、橱窗宣传对“文化使者”事迹进行宣传,树立好学生身边的榜样,让学校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思想脉搏,从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内容的熏染。这就扩大了德育教育工作的影响, 使德育功能在最大范围内得到实现。
四、提升了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学院通过开展一系列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锻造了一支素质过硬,功底扎实的优秀教师队伍。俗语说,“德育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人先正己,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先修其德,先立其行,然后才能育人。”也就说明了德育工作者一方面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渊博的理论知识,高超的能力有效而独特的工作手段吸引和影响学生,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涵养自己的气质和品德,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培养严谨的治学风格和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做学生信赖和学习的行为楷模,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从而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
五、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将教育理念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中,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借助于富有特色的系列活动,能够使中职生的道德水平大大提高。学得好,就业好,才能发展好,人人成才也就有了前提。因此,我们要把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德育功能,从思想上启发学生,从精神上鼓舞学生,从行动上引导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培养数以千万计高素质劳动者而服务,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开辟新型社会环境下德育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萍.润物细无声--中职德育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点滴体会[J].职业技术,2011(8).
[2]李春来.浅谈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J].科技文汇,2011 (7).
作者简介: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民族。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国家正统,道德教育不但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如“格物”是道德教育的起点,“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意思是说道德修养必须从“格物、知致”,即认识道德规范开始,由认识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形成道德信念.即“诚意、正心”.才能最终达到约束自身行为,即修身的目的。无论是从个体身心发展.还是从德育发展的规律来看,这种观点都是符合个体道德心理发展规律的;同样。《大学》中提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通过“修身”来达到的。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十分强调道德信念的作用。可以说,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既是我们民族优良的德育传统.又符合德育发展之规律。
(二)知行结合,以行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即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倡以行为本。子日:“纳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也就是说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上.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即是对知行关系形象而生动的表达。王守仁曾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更是强调了知行统一的重要性。王阳明也认为“满街都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途径只有一个——“躬行实践”。
(三)立足当前,胸怀大志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要想把自己的品德昭示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要想提高道德修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诚实,首先要获得丰富的知识;而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这里就提出了《大学》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立志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明确提出官员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在孟子的论述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诚然。要实现以上的道德理想,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如果一个人连“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小事都不愿干.又何以谈论治理国家呢?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启发受教育者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之心,胸怀天下的道德理想.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道德目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有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教育方法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启示作用。挖掘和概述中国传统德育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道德结构的思想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虽然没有关于品德心理结构成分的系统阐述,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极着丰富的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例如.孔子提出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的思想.就是强调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提出的“仁者不忧”的思想.即有道德的人是感到快乐的人,强调的就是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社会中的道德关系以及这种道德关系的原则、规范、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品德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心理上对某种道德义务在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爱憎、好恶态度。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憎什么人.可见仁德中含有“爱”和“恨”两种情艨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义务有发自内心所具有的定信念。孔子提出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均强调道德信念对道德行为的导向作用。后来的儒家学者提出的“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已成为激励华夏儿女道德意志的格言警句。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十分重视道德实践的作用和道德行为的激励。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不能转变为道德行为。不能践履自己的道德诺言.这是一种可耻;言而不行.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言语慎重迟钝.行动却敏捷干练.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此外.孔子也十分重视道德行为的持续性。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坚守仁德规范,甚至连吃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违背仁德;一个人处处事事都要实行仁德,甚至在“流离痛苦“的时候也要按仁德行事。也就是说,即使遭遇不幸变动、困难等逆境,仍然不改初衷.坚持道德操守。
(二)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许多道德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彩。概括起来,这些道德教育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启发诱导法
孔子说:“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愤”、“悱”的时机来进行启发。启发诱导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循循善诱”。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样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要逐渐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并付诸道德实践,从而养成道德习惯。
2.因材施教法
对不同的个体.先哲们很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对其进行示同方式的道德教育。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这样表扬颜渊道:“回也好学”,“回也不愚”“贤哉.回也”;而对于子路。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骄傲自大.很容易轻举妄动,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评的方式教导他。
3.以身作则法
孔子在德育中不仅重视“言教”。更重视“身教”。他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以身垂范,时时处处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学生们示范,以自己真诚坦荡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子路问君子。子臼:“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
根据儒家的道德观点.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开启善的心灵和德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心灵的道德修养。“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德。得为心得.则修亦修之于心。”在具体方法上,古代学者先后提出了诸如寡欲法、唤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耻感法、慎独法、诚敬存心法和返璞归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们通过修心育德达到至善的境界。
(三)品德考评法
当前,德育已经成为高职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对人们的道德教育,从人们的内心出发,注重培养人们的心理和身心健康,这一德育优势并逐步应用于高职德育教学中,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教学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意义有哪些?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德育教学中应用的积极作用有哪些?如何才能提高高职德育教学水平?
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拥有睿智的思想火花和深厚的文化沉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教学中,能够逐步普及中国优秀文化思想理念,培养高职学生的心理和身心素质健康,并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品质,并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时代所趋,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德育教学中应用的积极作用
1.提高了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精神气质等全部释放,影响高职学生的性格和思想品质,让学生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理想、大抱负,并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素质修养和道德品质,满足高职德育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2.提高了高职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中,倡导胸怀大志、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让学生感受到先人的自强不息,并在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勇于钻研、敢于探索,形成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树立坚强的奋斗理念。
3.提高了高职学生职业规划的能力
传统文化的渗入,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先古的思想精华,在文化感染中学会做人、学会处事,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逐步增长智慧和综合素质,并在今后的职业规划中,以更为自信的姿态开启自己的职业奋斗。
三、提高高职德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措施
1.重视传统文化的渗入和传播
在高职德育教学课堂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德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手段,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文化的融入,要以师生互动为基本,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宗旨,以减少学生内心的排斥,并能够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找到现实的影子和影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此外,传统文化的融入,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学生在夯实专业课程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达到品质塑造和修养培养的目的。老师在进行高职德育教学的时候,要以传统文化为土壤,开发出极富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以普及传统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营造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校园氛围
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需要营造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播的校园氛围。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学习需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举办一些极富传统文化特色的征文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以活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并在娱乐中了解到传统文化理念,培养学生的品质素养。此外,校园可以开设极富传统文化意义的德育类网站,建设传统文化专栏,将传统文化类文献资料放在专栏内供学生学习、下载、交流等,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一片沃土,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不断提高自己品质道德和文化素质。
3.在实践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最终要以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高职院校要完善实践活动体系,以社会实践的形式组织学习、服务、志愿者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文化理念,培养学生自强不息、自立自强的性格和精神,让学生在这样的课程实践和志愿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品质素养,并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真正践行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随着现代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逐步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渗入高职德育教学中已然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过在德育教学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使教学方式更为灵活,将宝贵的文化积累应用到高职德育教学中,开拓了高职德育教学的新时代,对于我国高职学生的素质培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王春丽.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德育工作的影响[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3(01)
[2]周科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作用[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2(07)
首先,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精心筛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兴趣需要,在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筛选出传统美德、文学经典、民族工艺、传统体育、古典音乐、民风民俗、民族科技等领域的内容,并对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挖掘出适合现代小学生的德育资源。这些内容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怎样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资源呢?
一是环境熏陶。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痕,要想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德育功效,可以从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的校园文化入手,营造浓郁氛围,让学生接受文化熏陶。
充分利用廊道、文化墙,涵盖传统艺术、传统美德、传统节日、历史名人、科技发明、地方文化、名胜古迹、教育智慧等方面的内容,犹如向学生讲述一个个感人的传统美德故事。漫步校园,让学生如同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
二是课程补充。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这片自留地,开发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将蕴含中华文化的各种元素优化整合,编入校本教材。“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指诸子百家那些以书籍文字为载体的篇章典籍,同时还包括那些凝练中华文化、反映民族精神的各种文化载体和形式,如“谷建芬的唐诗歌曲”“京剧选唱” “中华武术与中华精神”“简化太极拳”等。将经典诵读、经典数学、民族工艺、传统体育、古典音乐等为主要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形成教材体系。
三是课堂落实。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上,要尽力挖掘与整合资源,将育人理念渗透到常规课堂。利用校本课、班队会组织学习,让学生阅读有关传统美德的故事、民谣、典故、诗文辞赋了解中华传统美德,通过书法、绘画、演讲、创作、每日播报、编曲、剪纸、十字绣、春联、腰鼓、过传统节日传诵中华美德,让学生经历“我的爱心我传递”“我的行为我负责”“我的榜样我学习”等活动弘扬中华美德。
四是活动体验。活动是德育的重要载体,把传统美德、荣辱观念通过各种载体,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使各项活动凸显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除夕等传统节日,让学生参与节日活动,并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体验、感悟节日中所蕴涵的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
前言: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其中不仅包括了几千年来的历史人文,还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以及高尚品质,是中华文明无上价值的具体体现。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还能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的重要意义,之后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激发我国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国家统一的概念贯穿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爱国情怀自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少年德育的重点,因此,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的爱国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历史中,热爱祖国的事迹比比皆是,例如,投江殉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诗人文天祥以及我国现代科学家钱学森等等。古往今来,爱国注意情怀已经贯穿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使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从而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1.2提升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境界: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使青少年的思想境界得到切实的提升。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通过此类精神的渗透可以使青少年的思想受到涤荡,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例如,“百善孝为先”“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蕴含都是止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能够引导青少年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践行优良品质,促进青少年价值观正确成长。
1.3促进青少年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时期是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通过适当的引导促进青少年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发展十分重要。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成长产生良好的影响。
2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德育教育策略研究
当前阶段,我国的青少年德育教育仍旧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过度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育教育、青少年对于德育教育缺乏兴趣、德育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缺乏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几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强化言传身教,加强传统文化的培养:在生活实践中,与青少年接触最频繁的就是他们的父母,因此,在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中,父母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还能在言传身教中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青少年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从而为孩子做好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耳濡目染逐渐使青少年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推动民族不断前进的不懈动力,以此,父母注重优良的精神品质的灌输,切实的提升青少年的思想境界。
2.2充分利用资源家加强针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德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集中体现,因此应该结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通过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可以有效的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可以经常组织青少年到社区的敬老院或是孤儿院开展实践活动,这是我国尊老爱幼良好品质的有效体现,通过再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使青少年将践行优良传统文化当成一种习惯,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2.3营造良好的校园的与环境,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施力度:学校是开展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通过良好德育氛围的构建可以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此,学校可以讲中华游戏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以此为依据制定学生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言行进行适当的约束。同时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一些生动的寓言故事以及名人事迹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再如,学校可以时常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良好道德品质”为主题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在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家庭、社会以及学校三方面的积极配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以及言传身教,逐渐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真正的实现青少年道德水平与思想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道升,吴福雷.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德育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42-44.
[2]胡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实现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6,17:34-36.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文化根基
文化即“以文化人”,即教育人、影响人和感染人,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塑造人的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性和传承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创新性。如自古以来“忠、孝、仁、义、廉、耻”就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孔夫子德育内容的精髓。即便是进入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教孩子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对国家、对父母、对他人以及对自己。
当前,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影响下,不少小学生的思想、心理及行为品质等受到外来文化的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了一些不良表现,如拜金主义、盲目攀比、自私自利、享乐主义、诚信缺失、集体意识淡薄等。这些现象及问题对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学校盲目提出各种形式主义口号,开展了大量的德育活动,但收效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层面对德育工作目的理解不够透彻,对德育工作内容把握不够全面,德育开展途径选择也不够科学等。从本质上来讲,小学德育工作缺乏正确科学的文化引领。所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对传统文化经典及精髓等进行系列整合,将其融入到小学德育工作中非常必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小学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时代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更注重对人思想的改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还不能全面理解“人生”、“价值”等概念的确切含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小学阶段开展科学人生观等教育过早。因为在小学阶段,孩子已经开始对幸福、责任、金钱、良心等概念有了初步认识,而这些认识恰恰是日后形成独立人生观的基础。如果在小学阶段忽略了这些教育和引导,日后形成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很难。因此,在小学阶段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影响,让他们学会做事认真、尊敬师长、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等,将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修养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这些社会变迁迫使人们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当下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学校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下去;另一方面,又难免会受到现实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就小学生行为表现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很多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有文化自觉的意识。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小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规范其文明行为,而且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其文化自信。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有机结合的路径选择
(一)分学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只有按照规律办事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阶段按照学生身体及心智发展的成熟程度,具体分为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按照纲要的具体要求,小学低年级主要是启蒙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低年级学生要知道一些传统的文化节日,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组织开展不同文化内容的班会或文体活动,如元宵节的猜灯谜、赛诗会;端午节的“端午情怀”手抄报、“浓浓中华情”文艺汇演;教师节的“老师,您辛苦啦”演讲比赛、“唱给老师一首歌”演唱会等,通过各种表现形式来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此外,低年级学生还需要了解和使用一些基本的传统礼仪,如见人问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解、视频播放以及家庭实践活动等,让孩子体会传统礼仪的重要性,并能够亲身实践,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与低年级相比,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要以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例如,高年级小学生不仅要知道一些传统节日,更要知道节日的文化内涵,包括节日的来历、习俗、经典故事以及与国外节日的对比情况等。在经典诗文赏析方面,要能够理解作品大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及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述评其社会影响等。因为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是民族精神的凝结,也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此外,要培养高年级学生具有更强的识别能力,逐步提高其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相关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相结合的主要路径。中华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里,积淀为一种文化基因,成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小学德育课堂的重要教育影响作用,丰富德育课程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及手段。此外,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渗透德育内容。如语文课中的诗词欣赏、文章解析;历史课中的人物介绍、事件背景;音乐课中的经典名曲欣赏;美术课中对美的认识;体育课中的团队合作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积极拓宽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增强校本特色,多角度多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三)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水平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要使学生学有所长,教师必须先教有所长。一位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领悟做人的原则及道理。小学教师是小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尚未成熟的小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小学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时刻树立为人师表的意识,增强自身责任感、荣誉感和历史使命感,文明有礼,谦虚待人,以身作则,努力争做学生的好老师和好榜样。学校也应该将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文化修养等作为学校的重头工作,树立典型,强调示范,打造一支高素质、高修养的教师队伍。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文明与进步、和谐与稳定起了巨大作用。很多经典著作,比如孔子的儒家学说、老子的《道德经》、孙子的兵法、司马迁的史学著作等,都是在中华文明发展演化过程中凝练而成的精华,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理想与信念、性格与心理、观念与认知等精神追求,仍然是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传统文化首推个人品德的塑造
传统文化重视个人品德的塑造,典型代表便是儒家主张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兴”的教化理念,充分体现了以德为先的精神,与德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做人品德的最高境界,也是对个人品德塑造的最高要求。其意思就是要将个人的品德修养用于治理国家,为国家的发展作贡献。传统文化还强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强调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建立在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基础之上的,这与我们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个人利益的统一关系是一致的,要求人们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关心国家民族利益,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为国分忧。《易经》中讲到“厚德载物”,孔子的中庸之道讲究慎独自省、至诚尽性、忠恕宽容。在道德品行方面,传统文化不但让人们知道该去做什么,还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可以说,个人品德教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应该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
二、传统文化中强调自强不息的信念
《论语》中曾子曾讲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就是作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忍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易经》中更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的高度概括。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标志。这种民族精神延续到现代,它不仅指生生不息,更是一种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勇于开拓精神。如同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这些诗句无不体现着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浩然正气,无为艰难,志存高远,谱写着一段段自强不息的历史篇章。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中学生就应该拥有这样自强不息的信念和为了理想坚定不移,勇于追求的雄心和气概。
三、传统文化中推崇换位思考的理念
古训《增广贤文》中有“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将心比心”以及《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关于仁爱思想的集中表现。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长的疼爱下一部分学生养成了我行我素,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爱心和社会责任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住宿环境的改变,加之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各有不同,一部分人不能及时转变思想,做事常不考虑他人感受,对老师和同学缺乏理解和仁爱之心,易产生矛盾。传统文化推崇换位思考的理念,正如“论语”中讲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即是遇事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中学生拥有了换位思考的理念和同理心,在未来人生道路上会获得更多人的支持,成功的概率会更高。
四、传统文化中倡导诚信待人的品质
“诚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被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很多古人都通过不同的形式倡导诚信待人的重要性,如《礼记・中庸》中讲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即一个人如果有了诚笃的品德和态度,就是遵守人道法则,终成天道。“诚”在这里被认为是人生最高境界。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曾说“诚者,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知其可”;“八荣八耻”别提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些无不体现着诚信对于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讲诚信是人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和品格,是人们进行日常社会交往的基本要求。如一个人诚实守信,与人诚信交往,那么大部分人就愿意与之交往,反之则人们会远离他。中学生应该不断修正自己,与人诚信交往,与老师、同学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收获更多的友谊。
五、传统文化中弘扬坚持不懈的人生态度
“坚持”是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荀子《劝学篇》中提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宋朝大臣张咏有言“一日一钱,十日十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些都体现着古人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多为独生子的当代大学生普遍娇惯,遇到困难容易放弃,抗压力和挫折能力较差,“算了吧”“放弃吧”“下次吧”这些充满负能量的口头禅常常伴随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这就迫切需要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大学阶段,应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坚持自己的正确理想和追求,遇到困难勇于面对,不轻言弃。正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坚持不懈,终会有成果。事实上,往往成功的人也是坚持到最后的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读书而不去实践终究无法参透其内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学校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取更多书本外的知识,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体会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加强修养、完善人格,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一、传统文化在培养中学生德育素养本文由收集整理中的作用
当今社会由于缺失信仰,人们唯金钱至上,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瘦肉精”、假烟假酒假饮料,又给多少人多少家庭带来灾难呀?新闻报道,欧美等国家经检验发现进口商品中不合格商品,百分之七十来自中国大陆。不合格的商品大多是食品。央央大国,还有让老百姓放心的食品吗?难怪到港澳旅游的游客会把澳门的奶粉买空。这些不良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唤醒民众,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继承我们的传统美德,不然将不利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学生是受教育的最佳时期,是未来民族发展的希望,让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以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将来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传统文化对塑造中学生孝第、礼仪、仁爱、宽恕、诚信、厚德等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弟子规》、《三字经》、《幼学琼林》、《论语》、《孟子》等经典的传统文化,对增强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培养中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的进取精神,能够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可以重塑中学生的道德行为。
二、理解传统文化含义规范道德行为
中国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也有渊源深厚文化。传统文化有很多的内容是值得我们当今中学生学习的,学生理解含义以后可以规范自己的德行。例如,《论语》就非常适合当今的中学生学习,它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人性方面的问题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人性关系到我们一个人的道德行为。论语里面讲到的“恭、宽、信、敏、惠”五个字。【原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里面是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易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会取得成就,慈惠就能够借用他人之力。”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中学生就能形成高尚的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行为,懂得如何做人。
再如《孝经》中的一句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人的天性,德的根本,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对于一个人来说,最起码要懂得去孝顺父母。当然学生也只知道去孝敬父母,但是不能付之行动。现在的社会不得不令人感到悲伤,有时候走在路上看到有老人在捡破烂,我在想:他的子女去哪了?有时候看到年迈的老人在摆摊,我在想:他们的子女不赡养他们吗?......现在的子女不孝主要出现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的工作都放在考试上,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方面的培养,那么我们把传统文化引进校园,让学生学习,能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下定决心去践行。
三、领悟传统文化精髓形成高尚人格
搞好德育工作,要推动文化建设,提升学生德育素质,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是我们一直提倡和践行的。随着传统文化进行校园活动开展,全校上下、师生之间、班级之间,处处呈现出学习、诵读、力行传统文化的情景。以《弟子规》为例,通过学习让学生领悟其中的精髓。“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现在听到学生们在背诵《弟子规》,学生诵读学习《弟子规》的情景给我们的校园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在师生诵读弟子规、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受到了身心的感慨。我们不仅要让中学生会背诵《弟子规》,理解弟子规,领悟其中的思想精髓,并践行弟子规。我们学校大力倡导学生学习诵读《弟子规》。因为《弟子规》讲的是“孝”。百善孝为先。“孝”是“善事父母”,是“立人之本”。“孝”使家庭凝聚。家,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巩固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家”乃国之本”。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兴。一个从小不孝敬父母的人,长大何以爱祖国?何以爱人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要从爱父母,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任务做起,然后逐步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荣辱观。《弟子规》讲述的是我们身边的学问,我们学习古圣贤经典文化,是教育中学生从小学会为人处世的根基,弟子规里面有许许多多让人学习遵守的孝道规范,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学习弟子规,关键是领悟其中做人的内涵,这样可以使学习形成高尚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采取不同形式学习提升育人实效
学习传统文化中,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要注重形式的多样化,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去激发学习的兴趣,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提升教育学生的效率。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形式有请专家进校园做报告,各科教师课堂渗透,开展国学课程,课外朗诵,撰写心得体会,还有开展专题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