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升策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3 16:45: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堂提升策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课堂提升策略

篇(1)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要渠道,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就是把“常态课堂打造精致,用高效手段减轻负担”,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认识:

一、探索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是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

思路决定出路,随着高效课堂推行,各种教学模式如火如荼地推陈出新。为了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大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状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稳步提升学业水平,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的,我县提出了“双向三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双向三步三查”,一是通过师生的“双向”活动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双赢,二是课堂上自学、导学,交流展示、引领激励,达标检测、总结反馈教学三环节的有效落实,三是做好三次学情调查和学习反思。而该模式具有简约、真实、主动、分层与高效率的特点,体现“删繁就简,返璞归真”的教学高境界。要通过以简驭繁,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目的。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要根据学生特点,实行分层教学,让生异步发展,同步达标,确保全体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要以生为根本,通过“学”、“教”、“练”、“评”各模块的有机结合与有效实施,重视把握定标、导学、合作、讲解、检测与评析各环节的分步实施。基于“少教多学”、“以学促教”的课堂教学改革最根本原则,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坚持讲、放与收协调促进,处理好主体与指导、过程与方法的关系,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更新教学观念,是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高效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教室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利用课余时间,尽量去了解学生,充分的接触是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的基础。把课间的休息时间作为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向学生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自己的建议。因为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所以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向他指出错误或提出好的建议,学生极易接受。

篇(2)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大学教学中英语教学的比重日趋增加。在现代社会对英语能力要求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中心,在真实环境下进行语言交际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课堂教学的模式也由讲授式课堂向互动式课堂转变,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不断应用于教学实践。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提升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传统教育中,教师习惯把自己当作管理者,控制课堂的一举一动。为了保证课上良好的教学次序,学生一般不被允许随意提出自己的观点,一切言论都要听从老师的指令。然而在这种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很难激发起来,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难以建立起来。为了提升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学的互动性,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应该成为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因为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所以课堂上要树立起“为学生营造良好氛围”的观念,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融入课堂、互通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减少英语课程开班人数,提高互动几率

现在大学扩招,师生比严重下降,不少学校在开设英语课的时候都采用大班上课,大班上课中老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给与充分照顾,上课时会相对注重那些思维活跃、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或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对于那些课堂上不太活跃或者后进的学生往往关注得不够。课堂师生互动不均衡现象非常普遍,再加上开班人数过多,管理精力有限,很容易导致部分学生被“疏忽”,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里,在教学过程中不愿意或极少与教师互动。所以大学英语课堂应该适当缩减每个班开班人数,提高互动几率,让更多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三、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互动”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真实的互动首先源于学生的求知欲与积极参与。叶澜老师在论述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时指出:新的教学过程的形成,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缺乏重建过程的基质。

篇(3)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即教师决定质量。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专业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是教师个体和群体共同追求奋斗的历程。要构建一个“好课堂”,首先就要锻造锤炼出一个“好老师”。因为“好老师”是“好课堂”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认识提高了,业务素质增强了,教学技能提升了,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不是要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在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业务素质,提升教学技能水平,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快速实现“角色转变”,快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二、潜心钻研教材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我们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合理运用课程资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适当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因此,我们要静下心来认真地钻研教材,能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语言,甚至一个词语,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

三、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上课就好比打仗,备课就好比战前的备战。《孔子兵法》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备课之关键在于备知识、备方法、备学生,三者缺一不可。备知识就是“知己”,备学生就是“知彼”,而备方法就是研究战略战本。古人说“高效方能为师”,故教师备课时,不能仅限于将课本上已有的知识备好,还应该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将本节课的知识背景掌握充分,将局部的知识放到整体的知识大背景来研究。关于教学方法的设计,应与学生的个体情况结合起来,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生活环境,知道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还要从个性中找出班级学生的共性,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四、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措施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9-0013-01

一、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现状

由于观念未能更新,还有评价体系不能全方位改变,传统的政治课堂存在着三大缺陷:一是教师片面地强调课本知识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死记硬背,有的老师随便增加教学难度,采取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认识规律和主动性;二是教师忽视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广阔社会基础,将应付考试作为其教学的主要目的,使学生的思维和思想禁锢于政治课堂中,从而阻碍其思维、想象能力的发挥;三是政治课堂教学完全脱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脱离社会实际活动,教师包办所有的课堂教学、提问、回答环节,使学生缺乏生活与情感体验,从而导致学生失去课堂学习活力且无法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的教师忽视教学过程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而且容易使学生养成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和不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的不良习惯。另外,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导致学生在高负担、高压力的情况下,失去对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加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饱满的情绪以及讲解时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造成学生学习情绪低落,从而严重降低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初中政治课堂有效性的提升策略研究

(1)转变教学的观念。通常而言,政治常识的理论性相对较强,加上受传统教学的观念影响,使得政治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脱离传统的教学观念束缚,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并以此开展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安排上课时间,积极适应最新的政治课堂教学理念,改善枯燥乏味的传统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多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讲、敢想,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表意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所讲述的进行指导和分析。行动上的改变,必须是观念先行,教师要改变因循守旧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2)提升备课的效率。政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师要做好对每天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计划工作,不能单一地把让学生完全接受课本知识作为教学目标,应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目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掌握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疑难点,需对课本中的重点问题进行详细的教学与讲解,及时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以此作为备课的参考内容。总之,初中政治教师在备课时务必重视将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及情感态度作为教学重点,从而进一步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政治课堂相对于其他的课程而言较枯燥乏味,如果教师不采取积极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难以得到相应的提升。因此,要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初中政治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提出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积极探讨。要给学生思考和探讨的时间,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并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从而激发学生对初中政治学习的兴趣。此外,初中政治教师在传授政治案例时,可以将枯燥的案例转变为充满趣味性的故事加以讲解,激发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能够从故事中学习到更多的政治知识,从而提升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

(4)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初中政治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初中政治教师应注重把政治学科知识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和班级管理中,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充分发挥思品课程在品德教育工作上的指导作用。为营造良好的政治课堂氛围,初中政治教师应适当合理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美好,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体验,进而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平时生活中,要主动关心学生,注意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给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对于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增强学生信心。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体验,一起总结失败的教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初中政治教学对学生的人格形成、理想形成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对政治知识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需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强教学内容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从而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5)

一、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小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嫉妒心理、自卑心理以及逆反心理都会使教师与学生在沟通和交流上具有很大的障碍,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会有很大的心理距离,这就会使数学教师很难真正做到依据学生自身的兴趣进行数学教学,同时学生也很难对教师的教学做出配合,那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课堂也就很难建立,教师应当为学生努力创造出良好的、融洽的、宽松的教学气氛,教师首先要明确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平等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是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以及互相交流的关系,双方之间应当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并做到互相理解。所以说,如果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就应当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样才会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冲突较少、关系协调。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人际情感交流、交往互动、信息沟通以及思维碰撞的过程,学生进行自主活动以及人际合作都需要彼此间的支持,平时应当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这样有利于教师建立起平等、民主而又宽容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会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大胆的探索与猜想,教师才会引导学生逐渐培养起创新精神。学生与学生以及师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消除小学生自身的嫉妒心理以及逆反心理。

二、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着猜想、实验、观察以及推断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改变以往以讲解、示范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进入交流与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性增强。

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一个问题的提出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升也就标志着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了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当不断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质疑、发问,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示范以及点拨,对学生提问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指导。

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结合数学教材的相应内容,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激发起学生的发现欲和好奇心,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三、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数学课更多的是活动课,数学教学应当通过活动来展开,以便丰富数学教学的多样性,调动起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教师应当意识到,为学生创设合作与交流的机会是多么重要。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学习的交流与沟通中来。在小组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同时还有学习的乐趣以及学习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是否敢放手,关系到数学教学课堂的成与败。教师应当敢于放开手,一开始学生可能会手足无措,但是教师应当敢于放开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和猜想,同时还应当将活动的目

的以及目标告诉学生,防止学生在活动中漫无目的,甚至是做无

用功。

四、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数学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可以采用给每个学生计分的方式,每周评选一名学习积极分子,要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还应当对表现差的学生给予鼓励,不仅仅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作及时的了解,同时还应当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做到掌握和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上应当积极运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会建立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任,从而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互动性对于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性精神,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不断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积极探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有效途径。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021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其实质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说,谁改变“对话”谁就改变课堂。高中地理课堂对话是指在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中,通过师生与教材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对话等对话方式,分享各自观点与见解,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过程。对话的有效性是高中地理课堂成功的标志。反思当前的课堂对话,有的形式单一,以师问生答为主,极少看到生问师或生问生答的现象;有的预设味浓生成性差,纵使学生有自己独特见解提出,教师也是倾向演“教案剧”,削弱了课堂对话生成性;有的追求“讲深讲透”,学生常陷入“广种薄收”困境,削弱教学有效性;有的以启发式居多,思维深度不够等。因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探讨如何提升高中地理课堂对话就显得十分迫切。为此,笔者通过自身教学实践与研究后归纳出自己的粗浅看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营造平等氛围是提升对话的实现基础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总会存在着差异,要达成双方思想上相互回应,避免课堂对话就成为“传话”,就必须营造平等氛围,这是有效对话的实现基础。

首先,教师要有平等对话的意识,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体验,保护学生发表见解的权利,以实现课堂对话的真实性。其次,教师要善于倾听,站在学生角度换位思考,鼓励学生的创见、异见,促使师生、生生间的对话。再三,通过教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元评价,指出其可取之处或不足,以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自我评价体系,同时引导学会倾听、分享他人的观点,以便反思自己的不足并从中获得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契机。

以试卷讲评课的课堂对话为例,课前先把试卷发下来由学生自行去改,回归教材、澄清认识是自我学习的过程。课堂上要求以2-3人为一组负责一道题,轮流推荐学生评讲题目,放手让学生解决较容易的题目,鼓励学生大胆说出难题的困惑之处,增加个体学习的体验,促进生生对话,必要时教师补充引导。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原命题“图”的基础上大胆尝试自己命题,有利于发挥试题知识和能力的辐射性。

课堂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时空,在平等氛围的课堂对话中,师生、生生才能各自向对方敞开胸怀,改变对话单一化,促进对话主体的多样性,实现有效对话。

二、准备弹性预设是高中地理对话的实施前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中利用已有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的,其中“一定情境”是指教学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心准备预设是必要的,然而单一的预设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于是,预设不应该像“火车行驶的固定路线”而应该是“能给出多种体验方案的旅行指南”,即弹性预设。

所谓的弹性预设,常见的做法有:预设教学流程时,教师可“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主体”确立基本的流程,适时提一些“大问题”,把课上得“粗”一点,实际流程可在动态的课堂中加以变化,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构建的空间;预设问题解决方案时,要求教师要充分设想提出话题后学生多种可能性的回答,预设多种弹性解决的对话渠道,多多思考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如何引导他们自主解决,从而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选择和发展空间。

以湘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课堂对话为例,教师预设“有无外星人”“探讨探寻外星人方法”“外星人在探寻中”三大对话板块,在课堂对话实施中更多是让学生广开言路,互相启发,自行解决问题。这就是弹性预设准备。

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学的情况随时大胆地调整预设的方案,当出现阻碍或低效时,便可勇敢选择更有效的方案,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使课堂对话峰回路转。

三、抓准知识结点是高中地理课堂对话的开展关键

建构主义主张提供必要的“脚手架”,促使学生不断地建构所学知识。每堂课的知识点之间实际上都存在某种关联,其关联处就是知识结点,即“脚手架”。由于知识结点往往蕴含着较多的思维触发点,有了知识结点,知识之间环环相扣、难易结合,点与点之间就如线串珠多而不乱,学生接受时自然连贯、推导顺利,课堂对话就能清晰有效地开展。

抓准知识结点,一方面,教师需要准确解读文本,弄清知识块间的联系,把握宏观上的整体构成和微观上的相互联系,然后通过分析和理解、消化,勾勒出知识链及网络,从而抓准知识结点。另一方面,尽可能通过与学生交流或提前让学生完成的学案中获得反馈信息等方式,挖掘并获悉学生的学情,知识结点或落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或扎根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学生想说就能说,促成师生、生生课堂对话形成发展。

可见,抓准知识结点能吸引学生主动介入教学,并沿着结点延伸到各条脉络,以利于学生在课堂对话中经历想学地理――会学地理――学会地理,体现课堂对话的真谛。

四、合理运用追问是高中地理课堂对话的思维提升

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对话的价值存在于思维含量。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一话题,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从不同条件、侧面、角度追问,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提升对话的思维价值。

追问的应用策略表现在:针对简单的话题,教师立足于地理事物相互影响的关系,恰当地改变问题的条件、情境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把所学知识迁移到不同的对话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学会寻找知识点背后内在联系;针对复杂深奥话题,可以遵循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由简单的对话打开一个突破口,然后再铺路搭桥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事物发展变化,最终解决问题;针对可探究的话题,不追求标准性结论,通过假设想象、角色扮演、预测后果等,打破学生原有思维的内部平衡,在企图恢复这种平衡时拓展学生思维,实现课堂对话向纵深发展;针对意外生成的话题,教师要把它作为教学起点和资源,运用追问给予积极的回应,把学生从“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正轨”上,将课堂对话引向。

以《区域地理》“中国地势特征”课堂对话的应用为例:

教师先让学生读《中国地形图》说出中国地势的特征,要求沿北纬32°画出地形剖面示意图,并在此基础上用线段画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学生画图(如图1)。

教师追问:这样的图能反映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特征吗?(板画:添加虚线如图2)此时,学生个个才流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最后,要求学生修改(如图3)。

通过以上合理运用追问,促使学生将已有地理知识进行重新组织、调用,提升对话的思维价值,提升课堂对话。

五、捕捉课堂生成是高中地理对话的创新动力

课堂对话过程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即便弹性预设也难免有“意外”的生成。生成的课堂对话是有效对话的创新动力。面对学生“抛来的球”,教师要迅速做出教学决策,或合理选择,或委婉拒绝,随机调整教路。同时,还要留出充裕的交流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胆地参与表达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的认知对生成的话题做深入的探索,而不是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这样生成性对话,触及学生的心灵,学生所获得的感悟丰盈,散发出真正课堂对话的味道。

如在高二《区域地理》“北方地区”课堂对话中,当讲到东北的大米质量优与光照有关时,学生提出“泰国光照条件不比东北好,为何泰国米香满全球?此时,如果教师避之不理,学生的好奇心就不会马上回归课堂,就抓住这一契机问:“有谁能根据所学的农业自然区位分析说明这个问题?”这就点燃课堂对话的火花。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6-02

新课标的改革要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方面进行转变。教学理念方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学目标方面,初中语文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为目的。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式的填鸭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师的教学思想较为陈旧保守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自从新课标改革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开始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地位,学生为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改变。但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思路、教学目标和教学备案中,仍然习惯于以个人思维为主,没有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进行科学的分析,仍然采用旧时的填鸭式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没有针对性,学习处于盲目学习的状态,导致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

1.2教师不能很好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够很好地把握课堂的教学重点,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比较低。对很多初中生来说,语文是一门枯燥的学科,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分析很难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目前,有许多教师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课堂内容导入。尽管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些导入内容与教学内容本身并无多达关联,从而浪费了课堂时间,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教师的课堂导入时间过长很有可能导致学生沉浸于对导学内容的思考当中,从而忽略了对语文知识本身的学习。

1.3课堂教学内容安排过于紧凑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许多老师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往往习惯于对课本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但这样的讲解会导致课堂教学内容安排得过于紧凑,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从表面上看,教师对课本中的很多知识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但实际上,这种灌输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掌握的知识却非常少。另一方面,在过于紧凑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老师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提问和发言。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很有可能积累了大量的问题,但却得不到教师及时的解答,。再者,新课标倡导合作探究式的学习,鼓励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学习知识,解决问题。而教师将课堂教学安排的过于紧凑,减少了学生讨论的时间,导致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调动。所以,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内容安排得过于紧凑会造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2.1教师构建全新的语文教学观

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强。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放下权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地位,确立学生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想象,从而促使学生敞开心扉,和教师一起对探究教学内容,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创新。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预习课本中所学的生字词,更要引导学生积累课本中的优美词句及一些表达效果较好的修辞手法,从而增强学生对全篇课文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把握全文的方式发现更多的问题。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听教师的讲解。其次,在教学态度方面,教师不仅要用威信去影响学生,更应该去感化学生。传统教学思想中,教师是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而在全新的语文教学观中,教师应该用感染力去影响学生,注重对学生学习水平、学习态度及情感的评估,耐心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2.2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些教师不能很好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没有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是混乱而又盲目的, 也极有可能导致教师对课堂教学重点的把握不到位。课堂教学目标首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确定。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认知能力也不同,因而教学目标也应该有所不同。教师应该深入研读教学大纲,了解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认知能力,从而确定自己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对课堂进行合理设计。这样,课程导入、知识学习、知识总结都极具针对性,整个课堂都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3倡导合作式教学课堂

合作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倡导合作式教学,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促进共同进步。教师应该改变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创建学习小组,通过互动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初中语文课堂的成功与否绝不应该以教师在课堂上讲了多少知识为衡量标准,而应该以学生在课堂上的投入程度为评判标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因此,创建学习小组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一般来说,学习小组以六到七人最好,组内的学生应该在性格、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方面形成互补,从而促进每位同学的发展。其次,教师应该鼓励探究式学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习小组的讨论和同学的发言创造机会。通过学习小组的讨论,学生总结出对教学内容的疑惑之处。针对学生学习当中的难点,教师进行针对性解答,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更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4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开始被广泛的引入到各行各业之中,尤其是教育行业。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听觉、视觉等感官的享受,而且还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受到语文的魅力之所在,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了解和认识。例如,在进行辛弃疾《西江月》一诗的教学过程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以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举出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更好的表达这些诗句的情趣和生命力,而且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进行播放,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总结

初中语文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抓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语文教学观,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倡导合作式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竭淑辉.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36):38.

[2]付桥生.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4,(8):13-14.

[3]罗爱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对策[J].关爱明天,2016,(2):283-284.

篇(8)

课程的教授主要包括学习的目标,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的难点,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前进行自主的预习,与同学进行探究,在课程学习中达到对基础知识应有的学习,在课后完成相关练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僵化不利于学生生动形象的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学生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会缺乏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缺乏相应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说,局限了他们以后的更高层次的学习。就教师而言,大多数教师未能认识到他们应该培养的是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而仅仅是做到知识的传授。教师观念落后,重知识的传授,而不看重学科素养的培养,也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乏味无趣。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营销,无法紧随时代的发展。教师依然以语言讲授的方式,这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真正发挥出能动性,也一直处于被动的境地。进行习题训练时,也是更多地从教师直接获取,最后接受考试的考核。在整个三大教学步骤中,学生始终没有发挥出主体性。以往缺乏思考的教学,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也无法在未来解析更具有难度的数学问题。教学观念的落后,使得许多教师都没有意识到,数学素养对学生的实际意义,也尚未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鉴于此,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事先对于这些问题进行调查。在教学过程中,以生动、有趣的课程导入,以及形象、简单的教学手段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展现丰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策略上面,一些高中数学教师也存在很多问题。教学策略的提出,最初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教学,最终也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成果上面。优秀的教学策略应该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利用创新思维,与同学互相合作,培养更高阶层的学习能力。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学习的目标,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的难点。教学策略都是由一个生活问题提出最后引入对课堂知识的内容,老师教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解题,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根据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最终是为学生服务的,老师应该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仅仅是以追求课堂速度为主要目标。当下的教学策略大多数停留在单纯追求速度而忽略了效率的阶段。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层层渐进的过程。在不同层次的教学中,各个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看到了其对课程的可理解性。现在的老师大多数太关注于课堂本身,而忽略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一味地以基础知识灌输学生最后达到学习应付考试的效果。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太大的提升。

2基于核心素养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课堂教学一般都由一个生活问题引入,教师首先解答问题,之后再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自然地引出知识点。学生在掌握知识重难点后,再将其运用到实际解题中。教师应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达到引发兴趣的目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般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开展自主练习,最后以测试的形式,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可以发现,这一过程中缺少师生间的互动。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师的重点工作,主要在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以在未来成为综合性、全方位的人才。所以,只有通过师生的沟通和交流,才能让学生对于本科目更加喜欢。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也得以引发学生深层的思考,有助于提升学科素养。另外,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在教学实践之时,套用一种普遍的使用的模式,而且过于重视基础理论教学,以公式、模式化的实例等为解题方法传授的主要方向。但是这往往会让学生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发生欠缺,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也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然会阻碍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教师开展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引起学习热情,他们将对这一课程的学习更具有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生从该课程的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底层逻辑,形成看待问题特有方式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生活中,他们也能够运用它来应付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而这正是素质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高效的课堂能够让学生们数学能力得到提升,逻辑思维得到发展。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经由学生思考再向老师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课堂的教学虽然是以老师为传授者,但还是要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判断标准,要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思考如何让优等生向更复杂,更具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挑战,中等程度的学生如何通过教学与解答过程得到激励,坚定学习此课程的信心,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如何通过课堂收获成长,以明确今后的目标。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可以促进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取得进步。

3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的策略

3.1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首先应当意识到,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更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能够提升学科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所以,教师应当善于转变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扬弃”处理。懂得在向学生传递基础知识时,要对学生有所启发,让他们能够更加自主地思考既定问题。教师也要积极投入到教学的创新工作中,为学生展现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还应该学会使用各种教学工具,比如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使用演示文稿、视频、图片等,让教学情境更加生动,使知识要点更加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不能至关注速度,而要同时看重质量和效率。而学生的兴趣这一因素,也会决定他们的学习实效。所以,教师也要善于挖掘生活问题,将其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形成对生活的发散思维,进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教材中的“集合与常用逻辑的用语——集合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通过有效创设适宜的课堂教学方案,引发学生对数学集合的概念思考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结构紧凑的教学素材,使得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思想意识更为明确、高效,进而深度开展学习与拓展活动,最终实现体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任务。比如:教师要在“集合的概念”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发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对“什么是集合”?“集合的概念”是什的问题下,充分调动学生数学逻辑性认知,促使学生的综合性数学思想逐步形成,以深度学习探究的方法对知识点展开全新的探索,全面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学习综合能力,彰显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价值。另外,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的课业特点,积极开展深度学习与探索活动,保证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学科思维认知,助力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全面提高学生对“集合的概念”记忆与应用能力,让高中生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升。

3.2使用情境教学法

核心素养指导下,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应当尽量结合生活情境,以推动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在充满趣味、具有实用性色彩的情境中,学生得以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并意识到使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用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重要性。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强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构建平的和谐的课堂。另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假设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思考得出结论,而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使学生丧失自主思考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教材中的“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等式性质和不等式性质”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要通过“互联网+模式”有效开展创新性教学引导活动,逐步培养学生探索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科认知,积极开展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探索学习成效,养成良好的数学知识探究习惯,深度解读“一元二次函数、方程、不等式”的概念知识,让学生的数学学科思想逐步深化,从而开展高质量、创新性实践学习活动,为学生综合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教师要巧妙运用适宜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探究学习活动,通过引入具体案例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驾驭能力,为学生创新性、高效性发展提供助力。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下,教师可以对“一元二次函数、方程、不等式”的概念进行形象、深刻的解读,保证学生在知识探索与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学习思想、形成学科认知,全面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驾驭能力,进而更为深入、高效地开展实践学习活动,为学生创新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比如:教师要结合具体数学教学课件内容,让学生进行思维意识锻炼活动,促使学生在“方程”、“不等式”的题目解析中,了解“一元二次函数”的特点与本质,有效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能效,积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意识,逐步拓展学生综合能力,促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3.3关注培养学科素养

新课标理念的影响下,当前的教育理念推崇以生为本,而且学习不再以考试为唯一目的,而是学科素质的培养。核心素养是一种学生的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时逐渐形成的,它与本学科相关的能力有关,此能力也会满足于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基础素质。它具有连续性,而且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同时具备了个人与社会的系统化特征。实践证实,基础素养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知识、态度、能力。其中,知识是最为基础的元素,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态度体现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喜爱程度,以及运用的技巧,能否在生活中加以灵活使用等。而能力是学生对知识的输出,是对知识的变现,也体现在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对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等。以往的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不但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思维的独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应当重点关注学生的基础逻辑,系统学习该学科,可以让学生明晰自身的思维体系,使自身看待问题更加客观、辩证化,这对于今后正确三观的养成,也具有显著的成效。因此,高中数学教学,应当让学生提升学习的热情,增添学习的动力,以养成长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教材中的“立体几何初步——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要巧妙运用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理念,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根据高中数学课程布局,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意识,有效开展对“立体集合初步”的探索学习活动。比如: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立体集合思维,让学生对“空间”、“平面”产生明确认知,进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与驾驭能力,更为深刻、全面的开展实践学习活动,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思想,全面提高学生探索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得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意识逐步深化拓展,有目标、有方向的对“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解读,增强学生数学集合观的学习能力。

篇(9)

二、图史共建:视觉轨迹之中的理论解读

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视觉在其感知和接受过程中居于首要地位。因为艺术活动“必须依靠经过选择和改造的物质媒介并作用于审美感官才能进行。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种交际工具,艺术家必须创造出有独特时空特征的艺术作品,呈现于他人的感知觉。艺术活动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而是材料中的体验和思维”(王林,2004)。所以,中国美术史课程的理论解读可以循着图像分析的视觉轨迹来行进,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媒体,包括多媒体课件、图像和影视等资料的综合运用。例如在讲授秦汉美术的画像石、画像砖艺术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区画像石、画像砖的作品图像,通过图像的分析来阐述画像石、画像砖的题材内容、艺术手法及艺术特点,从而将美术理论的分析贯穿于图像的解读过程中。这种以读图来释理的方法较之传统的理论分析,可以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汉代先民缤纷多彩的生活画面,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再如,教师在讲授清代山水画的特点时,可以采用图像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从直观的图像感受和比较中,得出清代山水画的空间已由两宋时期自然化的物象空间转向抽象化的笔墨空间。而通过对清代山水画代表作品的图像分析,也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清代山水画是以“笔墨”、“写意”和“书法性”的特点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结局。从而使学生对清代山水画的特点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正如彼得•伯克在《图像证史》一书中所写的那样:“对图像研究者而言,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在今天,这种思想已成为常识”(彼得•伯克,2008)。所以,在中国美术史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图像和美术史的共建与解读,学生才能更加直观和全面地了解艺术作品的全貌。

三、人文制衡:从先验的说教走向经验的认同

中国美术史的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对美术史知识的先验说教,而是要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艺术实践相连通,使美术史和艺术理论知识真正得到学生的经验认同。“教师由知识和技能的讲解者、传授者,变为学生能力构建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钱初熹,2005)。所以,一方面,教师可以将中国美术史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美术技法学习相结合,更好地促进学生技法的提高。正如学习在五代时期山水画的章节,教师引导美术专业的学生结合自身山水画的创作实践,来分析在构图和表现技巧方面五代时期所形成的南北两大山水画派的艺术特点,学生结合自己的绘画实践很容易总结出山水画的南北两大派别及其各自在构图和表现技巧方面的特点。反过来,教师对这一时期山水画派别及特点的理论分析及总结,特别是对南北两大山水派别皴法的分析则会对学生的绘画实践起到深化和指导的作用,这样理论学习和绘画实践之间就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通关系,形成了学生的绘画经验认同。同样,在花鸟画、人物画等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绘画实践,把学生对美术史学习的被动性转化成主体内在的驱动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枯燥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领悟美术史知识学习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原始彩陶及不同历史时期陶器及瓷器艺术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到的陶器和瓷器,对辨别陶器和瓷器找到经验的认同,这样学生在学习陶器、瓷器艺术时必定会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因此,将中国美术史知识的学习置于学生美术学习经验和自身生活经历中去解读,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性提升的重要策略之一。

四、调转模式:多元文化生态中教学方法探寻

中国美术史的教学要不断探寻更加适宜的教学方法。首先,不同阶段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一般认同原始美术用人类学的方法,古典美术用图像学的方法,现代艺术用形态学的方法,当代艺术用文化学的方法。由此,在中国美术史的教学中,对中国古典美术的学习阶段,教师要向学生扩充符号学、图像学等学术研究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对不同美术类别的发展线索进行梳理,包括纵向历时性的,如中国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文人画等发展线索的梳理;和横向共时性的,如中国明代山水画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风景画的横向比较、中国秦汉美术与西方古希腊美术的比较、西方油画的传入及其对中国明清时期绘画的影响等。再次,对美术史知识的分析要放到整个历史背景之中,把社会历史文化对美术发展的影响加以阐释。当然,教师在中国美术史的教学中还可以采取更加多元的方法,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和互动。总之,在中国美术史的教学中要调转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开创更加开放多元的教学方法。

五、因材施教:特定学生群体的针对性教学

教师要对所教授学生群体的能力、兴趣、特点等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再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合于该学生群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在中国美术史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美术专业的学生逻辑思维及理性分析能力较弱,但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等特点,在教学内容上多与美术实践相联系,在教法上多选取图像分析方法等。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一味地将中国美术史的教学内容教条化或者是采用单调的理论分析的教学方法,则可能会收到事倍功半或者是教师的理论分析再严谨细致也引不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消极效果,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配合理论课学习。因此,针对具体的教学班级,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内容,并采取适宜该学生群体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篇(10)

教育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它关系到民族的未来。

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文化知识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我们不断探索的目的。但目前的情况,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还不能及时地跟进改革要求,另外对于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不能有效地利用,这样使得新课改的目的大打折扣,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课堂的现状

学生的教育问题,是需要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现在,教育改革以来,学校为推进教学效率和质量,增加了很多新的教学模式,但是也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模式使得老师只注重教学的形式,而没有关心教学的实质,长此以往,课堂效率必然不能提升。老师没有做好的引导,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会觉得老师把自己该做的任务交给我们,对于新课改在心理上不认同。因此在课堂上,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或者对于自己的学业感到迷茫。而家长在这种大环境下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采取了很多不恰当的做法。那么想要更好地推进教育改革,势必要先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提高课堂效率。

二、提升课堂效率的策略

1.精心备课,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是提升初中课堂效率的必要保证。老师在讲课之前,要对于自己要讲授的知识有全面和系统的了解,这样才能制定出最明确的教学目标。保证每一堂课都有针对性,明确这一堂课要教会学生什么知识,提升他们对什么的认识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老师也要做一个评价学生达到的标准,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老师不能只用分数去评定学的好坏,对于不同的学生老师要用不同的方式去鼓励。对于课堂练习方面,不能只青睐分数高的学生,多培养整体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相互学习的热情。教学目标里都要写得详细清楚,这样每节课的教学效率都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2.积极创新,加强和学生的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按照老师安排的死记硬背,老师讲多少学多少。自从素质教育推行以来,要求“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不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老师不停地讲授,学生机械地听讲”模式已不符合时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课堂的效率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在新课改环境下,老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充分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和学生互动、

交流。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但是学生的思维没有限制,学生的能力也没有限制。老师有利的引导和互动,可能会让学生在短暂的45分钟内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找到学习的兴趣。

3.改善教学设备,集中学习注意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技术被发明创造。作为现代的初中生,生活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黑板粉笔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当今时代,声音和画面更能够引发学生的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不仅能增加新鲜感,还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老师要学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一节课下来,利用声音、图片和画面更容易让学生记住,而且老师也更容易把握课堂的节奏感。利用节省在黑板上书写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知识表面背后的深层含义或者动手多实践学习的科学方法,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

4.设立学习小组,激发学习热情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是培养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这个年龄的学生不像小学生那么天真懵懂,也不像高中生那样沉稳,需要老师慢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设立学习小组,表现好的学习小组给予奖励。让每个小组的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努力为小组争光,也能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和集体荣誉感。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那么小组内部的同学相互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对于每位小组成员来说都是一种相互学习。这样一堂课下来,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上一篇: 阑尾炎微创手术后护理 下一篇: icu优质护理服务新举措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