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5 01:55: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康复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政策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权利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1.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1.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4.1内容设置依据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1.4.2课程内容《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政策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国内外康复政策及服务,分享国内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政策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
1.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2方法
对照组对病人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对患者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2.1采用自制问卷调查的方法初步了解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和最想要知道的内容:疾病知识、疾病的预后、治疗方法、康复常识、营养知识等。
2.1.1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康复患者由于病程长,生活自理能力低或丧失,给家属在精神、生理、经济上造成了很大负担。同时,由于对疾病知识认识缺乏,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未能对家属进行心理评估和掌握家属的心理状态,在健康教育时,家属的接受能力受影响,易导致健康教育无效。因此,在患者入院时,护士热情迎接,介绍主管医生、护士、环境,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沟通,倾听述说,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家属心中顾虑,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2.1.2了解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满足家属需求。正确评估不同时期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由于患者的病情不同;家属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不同;接受健康教育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也不同。以家属能够接受为前提,采用不同教育方式、先急后缓、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家属的需求。
2.2.方法
2.2.1人员配备。4名责任护士(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负责3名患者。负责护士均接受过康复健康教育培训。
2.2.2根据病情、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制订教育计划。组织、实施教育计划。
2.2.3采用分发健康教育宣传册,做到每室一册;建立健康宣传栏,图文并茂;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医生、护士共同参与讨论、个别指导等多种健康教育方式对病人及家属展开健康教育。
2.2.4及时教育,维持教育的连贯性,提高教育效果。由于患者及家属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接受健康教育能力不同,常规教育方式对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及时教育,即在患者住院期间,根据病程进展,动态掌握病情信息,及时、不断与病人和家属沟通。同时,在对患者进行各项治疗、护理过程中,及时将治疗、护理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面对面与家属交流,将教育随时贯穿于每一项操作,始终以真诚的态度配以操作示范,使病人及家属从视觉上直接领会、掌握教育内容,减少不足因素,维持教育的连贯性,提高教育效果。
3结果
两周后两组比较,观察组的生命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以项目导向实施学习任务与角色扮演相结合
本院推行以项目导向实施学习任务与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师生互动性与角色的体验性。学习任务与目标教学紧密结合,如《运动疗法技术》课程的工作任务二中学习项目四:平衡、协调功能的训练学习任务有:①影响平衡和协调功能的因素有哪些;②怎样评定平衡、协调功能障碍;③哪些人需要进行平衡、协调功能训练;④如何进行平衡、协调功能障碍的训练;⑤如何做好同患者的交流与沟通,提供良好的服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边学边做,使他们感受到在学习过程中与实际工作的直接联系,如有问题及时向老师咨询,师生共同探讨,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这种方式教学,避免了以往注重理论知识灌输,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实际动手操作的弊端,使学习内容直观、实用,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每完成一个教学项目内容后布置下一个学习任务,以便学生提前预习并明确任务中的目标要求。
案例教学与情境模拟相结合
对于康复治疗专业中的《临床康复》、《临床医学概要》等课程多采用该教学法效果较好。具体的实施步骤是:课前给学生提供相关疾病的典型病例,让学生结合病例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上课伊始,让学生首先诵读病案,尔后由各小组指派一名学生扮演病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评出最佳模拟病人,从直观上了解病人的临床状态,让学生感从心生,形同身受,真切地感受到肩负着的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以该种形式导入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对授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讲解、说明和演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临床上处理康复对象的基本程序即康复评定、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实施康复治疗对学生患者或者是模型人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在旁边进行巡视、检查和指导。小组操作完后,教师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打分,课后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参与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一章讲完后可给学生课外专题自学案例[6],让学生课外查阅资料,进行分析、解决完成,教师安排时间总结、讨论案例,达到使学生对每一节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进一步融会贯通的目的。
行为模式引领法
基于专业临床课程的实践操作性较强和现阶段高职生学习能力普遍下滑,对实践操作的兴趣远大于对枯燥理论记忆的特点,在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以操作技能为突破口,进行抽丝剥茧地学习,先让学生学会操作,然后再去探究为什么这样做的临床意义。这种方法可用于《运动疗法技术》、《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课程。教学地点通常安排在实训室,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资料和训练器材等。首先将学生分组,由教师示教或看教学片,而后学生之间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模仿,按照运动疗法师或作业疗法师、言语治疗师对某功能障碍者实施评定与治疗演练,使学生尽快熟悉评估和治疗的要领与技巧,然后再逐步引入相关理论知识。
操作实训与技能比赛
选取该院2010年3月—2011年5月妇产科收治的永嘉地区孕产妇3200例作为该研究观察对象,产妇年龄25~39岁,平均年龄(34.6±3.6)岁,孕周28周~42+3周,平均孕周(36.9±5.0)周,所有永嘉地区孕产妇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依据是否实施健康教育进行分组,分为健康教育组2000例和常规组1200例,对比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①第一对永嘉地区孕产妇对于健康教育服务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
②根据永嘉地区孕产妇健康教育服务的需求特点,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措施:对照组采用永嘉地区孕产妇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将医院的诊治环境详细介绍给产妇,增强产妇对医疗服务的信任,促进医患沟通。手术准备工作:为产妇营造良好的术前环境,护理防止术后感染。心理护理:根据产妇术前出现的紧张、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做出心理引导,调整术前心态,促进产妇对手术治疗效果的信心。
1.3观察项目
①研究永嘉地区孕产妇对于健康教育服务需求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于永嘉地区孕产妇对于健康教育服务的需求进行详细了解。
②所有调查量表都是从Zung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1965)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1971)中选出的,分别包括20个项目,根据症状得出现次数将他们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大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很多时间;一小部分时间;没有或很少时间。该20个项目若正向评分则1~4粗分,若反向评分则评4~1粗分。自评结束后把这20项的分数分别相加,得出总分,最后再借助相关公式换算成标准分。
③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作为睡眠质量评估量表,分值范围在0~21分,得分数与睡眠质量成反比,完成试卷需在5~21min内。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该地区孕产妇一般资料进行汇总,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①永嘉地区孕产妇健康教育服务需求率为3200例(100%)。
②两组永嘉地区孕产妇SAS、SDS、匹兹堡睡眠指数情况比较健康教育组SAS、SDS、匹兹堡睡眠指数均优于常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选取第152中心医院2012年-2013年140例孕妇,年龄为21~37岁,平均(22.6±3.7)岁;孕周为25~41周,平均(30.4±3.6)周。将14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孕妇常规护理,包括孕妇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等;观察组孕妇在此基础上行健康教育工作,内容如下:
1.2.1常识教育
通过指导,让孕妇了解在孕期过程中合理饮食、合理运动、稳定情绪对产儿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对一部分存在恐惧心理、担心疼痛而选择剖宫产的孕妇,必须提供足够的分娩教育知识,让其了解自然分娩的重要性。
1.2.2指导产妇计算胎动次数
护理人员应指导孕妇合理计算胎动次数,检测是否出现异常。一般情况下,胎动次数应从孕期28周开始,让孕妇每天早、午、晚各进行1次胎动检测,公式为:胎动次数之和×4=12h胎动次数。通过检查得出,若胎动次数在20次以下,则表示胎儿出现异常;若胎动次数10次以下,则表示孕妇胎儿有可能出现宫内缺氧,针对上述情况,孕妇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1.2.3进行不同阶段的常识教育
对于早期孕妇,必须要讲解胎儿的生长发育过程,指导其日常健康饮食,按需合理搭配营养,同时为胎儿营造合适的生长发育环境。在怀孕过程中,医护人员也要指导孕妇每天适量进行有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孕晚期则要定期向患者传递分娩相关知识,并积极鼓励孕妇采取自然分娩方式。此外,医护人员在孕妇怀孕期间传授孕妇体操、瑜伽、康复操等,这些运动能有效锻炼孕妇的腿部和盆底肌肉,并提高患者的分娩能力。医护人员还可以将模拟实验运用到教学中,通过模拟练习,让孕妇和家人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
1.3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孕妇的分娩方式,观察新生儿健康情况及母乳喂养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孕妇的分娩方式
对照组孕妇剖宫产分娩例数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孕妇产后临床情况分析
观察组孕妇无出现产后出血现象,共68例孕妇产后实行母乳喂养,占97.14%,对照组5例孕妇出现产后出血症状,占7.14%,共50例孕妇产后采用母乳喂养方式,占71.43%,与观察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团体辅导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
(一)团体辅导的内涵
具有预防和治疗的双重功效。因此,笔者认同贾晓波、陈世平的观点:团体辅导是指“教师或辅导人员,面对多数被辅导者——学生,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的原理,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以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团体心理辅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在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危机事件预防方面具有实效性。较之个别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讲座,其特点在于通过为团体成员提供彼此交往、相互作用的机会,使成员增加自我认识、自我肯定、促发积极交往行为。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创造信任的氛围来促进成员共同倾听、共同探索问题的解决之道。通常采用的技术有“反映”(像镜子般反映出某位成员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澄清”(协助小组成员更加清晰的理解其所说所想)、“角色扮演”、“解析”(思考过去的决定与现在的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
(二)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团体辅导可有效消除孤独感防止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在成员间的交流过程中他人对自己的反馈成为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使其了解到他人也有与自己相同的境遇,就会相应地弱化自我的自卑感与孤独情绪。也相应地为成员提供一个可实现的参考目标,可以在团体中相互鼓励、进步,增强自身发展的信心与勇气。团体辅导对消除孤独感有更重要的作用。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因为成员之间的相互参与配合会形成感染气氛和支持效应,有利于社交障碍者勇敢地走出惧怕与孤独,并学会同别人交往与相处。这有利于丰富成员的人际交往经验,改变其不适应行为。
2.团体辅导与个案相比省时省力
团体辅导成员人数较个案多,相应地时间总和也就少,效率高,省时省力,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工作人员较少的现状。相较于个案辅导的一对一帮助,团体辅导的一人对多人形式较有效地节省了人力和时间,经济、有效。
3.团体辅导可有效模仿社会现实环境
辅导为成员提供了一个模拟环境下的现实环境,更有利于将辅导产生的效果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如利富特(Lifton)所言“团体辅导提供给成员与真实生活类似的情景,接受多元刺激,来学习、面对、处理自己的困难与问题。”团体辅导与现实生活的相似性,使得辅导的效果更容易巩固。且有利于促进个人身心发展。班杜拉在学习理论中指出学习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综合。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提供了有指导的社会学习情境,通过团体的经验与现代心理学智慧,促进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亦可打造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会参加到自我认知团体中的成员,多因缺乏社会支持而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无助、无力和悲观。而在自我认知团体中因其赋予了平等意识和社区归属感、被肯定的社会场境以及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事实上又打造成或改善了成员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
4.团体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找到了共同体归属感。在团体中因成员有着相同的经历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员间有着平等的感觉,有着强烈的被接纳感受,自己不再被边缘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可以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成员通过诚实地回应其他成员的成长,表达的是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这种接纳和肯定使成员彼此之间愿意和乐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三、团体辅导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一)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团体交往的沟通网络一般被认为有五种形态,分别为:链式、轮式、圆周式、Y式与全通道式。很显然,全通道式的沟通网络,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团体成员的满意度比较高。而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即可以通过模拟相关训练使成员进行并习惯全通道式的沟通网络训练。语言沟通方面可运用寻找共同点、共情、真诚赞美、学会拒绝等;非语言沟通方面可运用目光接触、面部表情、体态语言、触摸等技巧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二)自我认知团体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找到了共同体归属感。在团体中因成员有着相同的经历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员间有着平等的感觉,有着强烈的被接纳感受,自己不再被边缘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可以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成员通过诚实地回应其他成员的成长,表达的是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这种接纳和肯定使成员彼此之间愿意和乐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共同成长。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中。烦恼增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而随着生活环境变化与社会活动变化,自我在生活环境中找到的共鸣就越来越少,从而产生对自我的怀疑、否认等负面态度。较敏感的大学生因为以上心理性压力源而焦虑,对自身莫名自卑起来。一到人多的地方就感到不自在,封闭自己,超常地需要他人同情地尊重。希望同学们尊敬他,真情地爱护他,自己焦虑的对待考试,对于一切竞争的活动都不敢参加。自卑的焦虑,使其与人的关系上发生了各种障碍。会强颜欢笑地去向人表示友好的态度,因为做作与小心更容易使他人怀疑虚伪,又因为自己时时在做作与虚伪中,导致不敢相信他人对自己的夸奖。他人善意的批评会激怒他。不能听到和他不同的意见,认为这是看不起他的明显的表示;但又不放心别人会真心地采纳自己的意见。多疑、焦虑、敏感、封闭自我,心理防御机制过重。总觉得与他人缺少话题,难以交流。使人际关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使机体处于不平衡状态。而恰恰又因为得不到满足有与人恰当沟通的强烈愿望。经调查发现心理亚健康的大学生大都因为对自我意识存在偏颇的理解。理想我与现实我,主体我与客体我难以统一。如成就期望与现实失望间的冲突,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自信心与自卑感的冲突,追求上进与消沉的冲突等。无法正常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言语沟通能力与情绪表达方式存在障碍,知、情、意、行、人格未协调,无法适应环境。为了减轻此群体的不安情绪,增强其适应能力,开发其潜在能力,建议此群体组成自助团体,在团体中深入了解、认识和探索自己,从而最大限度地启动和运用自己的内在资源及外在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促进个人正常健康的发展。针对自身自卑而产生的沟通障碍的共性问题,团体内部成员之间彼此提供建议、彼此之间加强沟通、协作、进行相互鼓励及情感支持。如对大多遭受过的共同经历,团体成员一起分享当时的情绪感受,并讨论出较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建立起能够相互理解共同进步的共同体关系,达到相互支持的目的。在可以安全的自我暴露的环境下进行自我认知与探索,从而克服自身的不足,达到接纳自我、正常沟通的目的。
1.2搭建互动平台以卫生宣传日为契机,石河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力营造宣传氛围,有效实施公众开放日活动,重点开展主题宣传和专题宣传,主题宣传介绍疾病预防控制七大职能工作,专题宣传介绍每个卫生宣传日的活动情况。针对武警官兵、政协员、社区居民、中小学生、媒体记者、艾滋病宣传员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每期参与30余人,以主题讲座、科普展架巡展、健康体验互动、现场咨询答疑、发放宣传材料和纪念品、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为公众带来最专业的健康服务。
1.3创办广播石河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石河子市广播电台合作创办“健康行——FM89.3车友时刻”栏目,每月1期,广泛传播疾病预防知识。
1.4创办微信平台石河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创作并发放微信40余条,保证每周发放3条疾病预防相关知识的微信,每次接受人数在10000人以上,覆盖面广。
2健康教育系列产品开发效果显著
2.1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组织“公众开放日”活动,每次活动均对公众问卷调查和现场评估,知晓率达95%以上、满意度达100%,其中85%的人群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宣传册。
2.2健康行——结核病防治知识进校园对6523名学生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讲座,并发放454份调查问卷。问卷调查显示,干预前后知晓率分别为78.88%和98.34%,宣传效果显著。
2.3艾滋病综合防控宣传季系列活动扎实推进石河子市32所学校将艾滋病健康教育纳入至中学课程,各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艾滋病宣传活动,提高了公众对艾滋病防治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了各单位携手预防艾滋病的良好氛围。
2.4控烟健康教育效果显著2008年全面实施烟草控制项目以来,兵团范围内建立了13家医疗卫生控烟培训基地,其中石河子市5家,5年来通过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控烟项目,经督导检查、通报、召开控烟表彰和推进大会、建立控烟点、创建“无烟单位”和健康行——烟草控制知识“五进”等形式,基层无烟医疗卫生机构的创建达标覆盖14个团、1个镇,覆盖率达100%,达标率在95%以上。各医疗卫生机构均开展有特色的控烟活动,目前有37个单位创建达标。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作为兵团卫生局、兵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烟草控制项目的重要监测点,在迎接国家对兵团医疗卫生机构控烟的督导检查综合评估中,近四年的总排名由第二十名跃居至第四名。目前,“吸烟有害健康”标识在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公众已普遍形成拒绝二手烟的共识。通过以上措施巩固了控烟成果,发挥了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控烟示范带头作用,从而为全面降低吸烟率奠定了基础。
2.5发挥媒体及新媒体优势建设并发挥“两个平台、一支队伍”作用,一是石河子日报、石河子市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为主的传统媒体,二是手机短信、微信为主的新媒体。利用论坛、研讨会等多方位的宣传形式,抓住正规媒体收视率高、收听率高、点击率高、覆盖面广的特点,扩大宣传覆盖面,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基本做到“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报上有字、手机有信、杂志有图文、横幅随处有”。除兵团级、师级、团级三级健康教育网络队伍外,还开发新的健康教育队伍,发挥健康教育科普知识巡讲队伍、通讯员队伍、科普创作者队伍、省内外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和对口援疆专家队伍的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加强了公众与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沟通,增强了互相信任和了解,促进了健康教育服务队伍的建设。石河子市健康教育工作一直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前列,并多次得到国家卫生计生委专家的充分肯定。
2.6构筑平台以“活动”创“产品”、以“产品”促“活动”积极利用国家项目和政府配套经费支持,创新健康教育传播形式,探索“产品”新模式。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口援疆政策的实施,石河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断更新理念、开发新的传播形式、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挖掘健康教育人才,健康教育宣传规模初见成效,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健康知识水平,普及了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防病知识。近五年石河子市重点人群城市和农村卫生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均在80%以上,高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评估标准”的西部地区居民基本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标准(城市≥65%、农村≥60%;城市≥55%和≥农村50%),对全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二、如何进行医疗放射辐射的防护
由于放射辐射的危害性,在对病人保护好之后还应该对使用放射治疗设备的相关医护人员做好相应的防护手段。
(一)做好宣传,提高对于医用放射线的危害的认识
医用的放射线主要分为三类:(1)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α、β、γ射线;(2)X射线治疗机和各类加速器产生的不同能量的X射线;(3)各类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快中子、质子束、负兀介子束以及其它重粒子束等。第一类放射线可用作体内体外照射;第二,三类放射线只能用作体外照射。如果辐射剂量不大,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功能会修复受到损伤的细胞或局部组织。所以当辐射剂量不大时,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功能会对受伤害的组织进行修复。但是由于操作这些放射治疗设备的医护人员的来说,由于长期受到射线的照射,其本身的新陈代谢很难对其受损的组织进行修复,最终导致各种因为放射线辐射带来的职业病。因此,在相关的医护人员上岗进行实际操作之前,应该对这些人进行岗前培训,让他们了解到医用放射线的危害,同时让他们学习如何可以跟好的保护自己少受伤害。同时制定严格的仪器使用制度,让医护人员能够时刻都能够对医疗放射线的危害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长期以来病人至上思想的影响,很多的医院都只顾及到了要提醒病人注意医疗放射线的危害,却没有对医疗放射线对医护人员的危害产生足够的重视。通过宣传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提醒相关的医疗机构对医护人员的人生安危引起重视。通过规定强制工作人员必须在工作使穿上防护服等相关的防护工具。
(二)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
有的放射设备与防护用品可能因为长期的未使用或者疏与检查维护而发生一些有害的变化,从而对,从而危害到放射工作者和接受放射诊疗患者的安全。例如当射线机由于机器老化而是对灵敏度降低,诊断医生为了能够获得清晰的诊断图片,必须加大毫安量,这样由于加大了放射剂量从而影响到患者于操作人员。这样的情况单纯的靠防护监督机构的定期检查是不够的,所以相关科室里的工作人员应该通过工作实践学会自检自查,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进行上报。同时还应该定期的对老旧的设备进行更新,引进放射剂量更小的更加先进的装备。
(三)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协助与服务来助人自助,它是一个教育过程,具备教育活动的性质,其目的是以是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心理健康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民族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中不难发现,团辅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两者的目标都具有相似性,可以把两者的理念相互融合,进一步拓展、创新。因此,笔者根据团辅理论,借鉴专业的技术,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尝试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2.1根据授课内容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根据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高职学生成才与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的策略与训练、高职大学生情绪的调节、高职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调控、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要推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必须设计针对以上教学内容的活动主题,使教学内容变得既生动有趣又便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如教授“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这一情景时,可以设计“我是谁”的团辅活动,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同事进行了自我剖析。
2.2根据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方案设计实施办法
在一个情景的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团辅活动的设计可以单一,也可以采用多重形式和方法,只要能够密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即可,不要本末倒置。如过游戏环节设计时间过长,虽然学生互动性高,课堂也会很活跃,但是这样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就不能进行充分的分享和讨论,后期的理论分析阶段学生也就很难进入,教学效果不好。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具体操作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下面以情绪与调节单元为例,阐述笔者在课程教学中所实施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教学内容:高职大学生情绪调节教学目标:使学生认知情绪,识别自我情绪的多样性,通过情绪轮稳定性测试尝试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1)探究自我的负面情绪:让学生雨大家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的负面情绪,要求描绘得尽量具体。请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帮助分析出引发这种负面情绪的行为或心理的原因。
(2)收集情绪形容词汇: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要求每组在五分钟内尽可能多的在一张卡纸上写出表现基本情绪的词语,写好后让其中一组学生和大家分享其想到的词汇,其他组别分别进行补充。
(3)讨论放松情绪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互相分享自己有效调节情绪的心得体会,找出共性的内容,组织起来,变成通俗易懂的放松情绪的方法。
辅导员的年龄优势使其容易和学生沟通。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年龄、价值观、生活模式与在读大学生都很接近,属于同辈群体。师生之间基于成长背景的差别小,沟通的防御性低、有效性高、互动性强,所以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资源优势
就工作内容来看,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加上学生干部团队的辅佐,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相比,无论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还是工作内容的性质方面,都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同时,辅导员要伴随大学生走完大学求学的几年时间,相较于专业课教师,他们是“任课”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上课”门数最多的老师,和大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最有机会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困惑、压力等,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有助于他们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自身优势
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或有能力提供正确的实现成长的其他途径。非师范教育专业出身的高校辅导员,在正式参加工作前,也接受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了解了大学生群体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结合自身经历,进入职业状态也比较容易。总之,高校辅导员已经基本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二、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辅导员开展好学生工作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措施与方案。而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就要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主要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异常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与他们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预防。上课学习阶段,任课老师也要观察学生情况,反映给班主任、辅导员,结合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学生心理变化,再及时反映到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做统一的心理知识讲座预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个别进行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解决。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工作效率。
2.培养学生骨干,建设和谐班级
班风的好坏也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位在校大学生都组合在不同的某一个班级内,班内同学彼此熟悉,没有较大的距离感。而和谐的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在班内建立一些爱心小组,同学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这种对心理的关爱往往能落到心坎上,并能让人动情、感触深,甚至终生难忘。相反,若一个班级的风气是消极的、互不配合,像一盘散沙,那么班级的每个学生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紧张压抑,班集体名存实亡,久而久之不仅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率,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辅导员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注重班级建设,要把班风建设作为班级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抓好班风建设。辅导员可以在学生中建立起很好的信任感,做学生的知心人,以“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关键还要靠培养学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而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认识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4.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表率作用。父母应该而且必须配合学校,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父母有责任了解与关心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尤其在一些年轻人情感纠葛问题上,家庭的处理往往比其他机构更有效。辅导员首先应使家长明确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的作用,让家长认识到预防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重要性。其次应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内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最后对于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辅导员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其家长,使家长配合干预,对其实施监控。
5.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辅导员要学会倾听艺术。倾听艺术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情感复杂动荡,有些学生性格内向,遇到问题时不愿意将其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这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辅导员在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中,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说,认真地倾听学生诉说也很重要。如果辅导员能够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和体会学生的感情,认真地听取学生的陈述,并启发学生陈述,让其在述说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情绪,才能真正地、客观地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6.心理学在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