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6:45: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竞争力调研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2005年7月21日~12月31日汇改半年对上海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自2005年7月21日起实施,截至2005年12月31日人民币汇率为8.070 2,升值2.56%。上海进出口贸易统计:2005年出口907.4亿美元,同比增长172亿美元;进口956.2亿美元,同比增长100.2亿美元,贸易逆差由2004年的130亿美元缩减到49.02亿美元。其中,2005年下半年出口480亿美元,较上半年出口427亿美元,增加53亿美元;下半年进口511亿美元,较上半年进口445亿美元,增加66亿美元。2005年出口增速23.42%,较2004年的出口增速51.70%下降了28.28%。
2.2006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汇改对上海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2007年12月31日人民币汇率为7.304 6,期间累计升值13.30%。上海进出口贸易统计:2007年出口1 439亿美元,同比增长303亿美元;进口1 390亿美元,同比增长251亿美元。贸易顺差48.43亿美元。出口较上年增速1.5%,进口较上年增速2.87%,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人民币升值导致上海企业的汇兑损失达1 022亿元。
2007年出口产品结构中,机电产品增长1.98%,高新产品增长0%,纺织产品下降1.71%;进口产品结构中,机电产品下降0.36%,高新产品增长2.81%,纺织产品下降0.63%。
3.2008年7月21日汇改3周年对上海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2008年7月21日汇改3周年,人民币汇率为6.827 1,累计升值21.23%。上海进出口贸易统计:2008年上半年出口805亿美元,进口771亿美元,较汇改前2005年上半年同期相比,出口下降了1.33%,进口增长14.58%,贸易顺差33.70亿美元。
2008年上半年出口产品结构中,机电产品增长4.87%,高新产品增长4.07%,纺织产品下降5.08%;进口产品结构中,机电产品下降1.99%,高新产品下降3.38%,纺织产品增长1.73%。汇改对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有略微的影响。
(二)汇改对调研样本企业进出口的影响及分析
课题组对纺织服装、高新技术、钢铁、其他等4大行业的13家进出口企业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1.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
13家进出口企业中:国有企业8家、外商独资企业3家、股份制企业1家、民营企业1家,分别占61.54%、23.08%、7.69%与7.69%;
从企业类型分:贸易企业10家,生产企业3家,分别占76.92%与23.08%;
以出口产品分:纺织服装行业4家,高新技术行业4家,钢铁行业2家,其他行业3家。分别占调研企业总数30.77%、30.77%、15.38%和23.08%;
在调研企业中,进出口规模1亿美元以内3家,1~4亿美元8家、4亿美元以上2家。其中:出口占50%以上的11家,进口占50%以上的2家;
这些企业中员工人数200人以下的6家,200~1 000人的4家,1 000人以上的3家;
从出口市场看,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与欧盟(占出口额44%以上)的企业8家;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与港台(占出口额87%)的企业1家;东南亚1家,占出口额75%;东盟与非洲1家,各占出口额50%;非洲1家,占出口额60%。本次被调研的行业,13家进出口企业比较具有代表性。
2.人民币升值(2005~2008年)对企业整体及主要产品的影响
(1)根据调查问卷提供的信息显示
①纺织服装类企业出口额下降8.49%,年换汇成本下降16.58%,经营现金净流量增长6.85%,利润总额增长15.18%。汇改3年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减少333 888万元。
②高新技术类企业出口额增长201.76%,经营现金净流量增长102.35%,利润总额增长347.21%。汇改3年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减少30 100万元。
③钢铁类企业出口额增长38.41%,换汇成本下降21.53%,经营现金净流量下降491.63%,利润总额下降7.71%。汇改3年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减少5 792万元。
④其他行业类企业出口额下降64%,换汇成本下降19.03%,利润总额下降0.13%。汇改3年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减少40 139万元。
(2)调查分析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各企业的影响因各企业进出口比率、企业业务性质、风险转嫁能力以及金融避险准备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在人民币作为记账币种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净进口企业,而不利于净出口企业;自营进出口业务中,汇率带来的风险主要由企业自行承担,而业务中的汇率风险则可以通过谈判与供货方和购货方协商由3方共同承担;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技术专有程度越高,则企业转嫁风险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3.根据调查资料显示,不同行业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能力呈现分化态势
(1)人民币升值对纺织服装行业负面影响较大,企业承受能力弱。纺织服装行业是一种附加值较低的行业,劳动密度高,产能较大,结构雷同,市场重叠,议价能力差,加上国内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人民币快速升值后,出口产品的利润空间受到内外两头挤压,价格优势逐步减弱。一些企业为不放弃国际市场,考虑用其他业务弥补主营出口业务的亏损。
(2)钢铁行业受汇率的影响目前不十分明显,钢铁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对人民币升值有较强的承受力。今年上半年钢铁产品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卖方的议价能力较强,其出口产品有提价的空间。另外,钢铁原材料进口比重大,人民币升值节约了大量的进口成本,汇兑收益大于出口汇兑损失。
(3)高新技术类企业短期内对汇率影响能承受。高新技术类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品附加值高,利润较厚。产品通过升级换代,可以逐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二、外贸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
(一)根据调查问卷信息显示
1.汇率调整方式选择:13家进出口企业中选择“缓慢渐进,小步慢步升值”方式的12家,占92.31%;选择“一次性调整,相对稳定”方式的1家,占7.69%。
2. 人民币兑美元继续升值的态度选择:选择“不放弃外贸业务,考虑用其他业务弥补外贸业务的亏损” 的12家,占92.31%;选择“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到6,本企业考虑放弃外贸业务”的1家,占7.69%。
3.在课题调研过程中,我们上门走访了一些企业,听取了企业老总和一线业务人员的意见。他们认为:进出口企业代表的不仅仅是我国成千上万家进出口企业本身,而是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水龙头”。这个“水龙头”开关后面关系着成千上万家外贸生产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关系着几亿农民工兄弟的劳动就业问题。而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最大的区别、特色与优势就是13亿人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就是以出口为导向、廉价劳动力为支撑、引进外资的发展中大国的经济格局,现在想剧变为以内需为导向、品牌技术为支撑、对外投资的发达大国的经济格局,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今年以来,上海地区经济发展从前几年的高增长、低通胀、高就业演变为高增长、高通胀、低就业的不利趋势。企业及员工收入略有增长,但由于受通胀影响,人民币表面升值、实际对内对外都贬值,这样的宏观调控没有得到良好的实效。
(二)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和措施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外贸企业对人民币兑美元继续升值是有预计的,并可以承受人民币升值缓慢渐进,即小步慢步升值。大部分企业对人民币快速升值有一定的准备,除尽早结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影响外,还根据各自的情况采取各种措施。
1.一般企业采取的措施
(1)调整企业经营。一是更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二是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价格,提高自身议价能力;三是调整贸易发展方式;四是培育自主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
(2)增加贸易融资和结算币种的选择。通过银行提供的进出口押汇、福费廷以及保理等结算融资方式提前收汇;有不少企业在出口收汇方式中,以预收货款的方式来降低汇率波动的风险;部分企业增加了非美元结算币种。
(3)利用金融避险工具,减少汇兑损失,控制汇率风险。汇改后,境内外人民币远期价格的差距逐步缩小,企业进行远期结售汇交易的积极性增强。远期结售汇交易是当前企业运用的最为直接有效的规避汇率风险的手段之一。
2.大型企业采取的措施
(1)加快贸易结构调整、自主品牌建设、“走出去”三大战略的实施步伐,不断提升贸易发展的质量。
(2)加快打造设计打样研发、生产供应销售网络、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大平台的产业链,不断提升贸易发展的能级。
(3)加快改革改制、搞活体制机制、领军人物建设三大抓手的运作,不断提升贸易发展的活力。
此外,还有不少企业为不放弃国际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造成的亏损,“痛并忍受着”,采取多方措施:对外与外商客户在签订进出口买卖合同时争取到“汇率保值条款”,明确汇率变动时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对内与加工工厂在签订进出口加工合同时也要争取明确“汇率保值条款”,内外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防范和化解汇率风险的链条。有进出口企业反映:2008年各项成本上涨约30%~35%,而企业自行消化约5%~10%、外商提价约3%~5%、工厂压价约3%~5%。企业承受已到极限。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部分中小企业对汇率调整预期不足,签订合同时对汇率风险有所忽视。目前虽想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弥补利润损失,但由于企业产品议价能力较低,如出口企业的产品处于买方市场,又缺乏竞争力的,贸易磋商的难度较大,造成客户流失,企业被迫关闭或转行。
三、调研对策建议
在本次调研过程中,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上门走访、座谈讨论、咨询专家、收集资料等多种方式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声音,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人民币升值及其外汇风险防范工作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具有战略性的系统工程。首先,在要素上涉及战略战术思想的运筹帷幄;其次,在空间上涉及政府相关部门、银行、企业等相关组织;另外,在时间上涉及到交易风险、换算风险与经营风险等,这就需要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以企业为主体、银企合作、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等齐抓共管,始终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三大总体战略指导原则,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市场沉浮、以稳代升的三大战术对策措施,并建立能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反馈的人民币升值及其外汇风险防范体系。主要对策建议如下:
(一)要素方面
1.战略战术――人民币升值及外汇风险防范工作是一项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总体战略及其国际贸易分工发展紧密相关的战略性、长期性、重要性工作。只是目前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才体现得尤为突出,表面上看起来是一项阶段性工作,实质上是一项事关我国经济安全、社会就业、涉外企业的转型与发展等热点话题并带有战略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大事,这项工作归根结底取决于我国在国际经济及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实力与作为。有实力才有话语权,因而应对人民币升值,我国一定要确立“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战略战术思想,始终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总体指导原则。正因为人民币升值是我国经济发展必然的、长期的趋势,为此,外汇风险防范工作也是一项必然的、长期的工作。人民币升值的速度要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及改革进程、涉外企业的承受程度及转型速度相匹配,要留有足够的空间及时间的回转消化余地。
2.理念意识――根据当代最新管理理论,任何一个国家或一家涉外企业(包括外贸企业),其理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显而易见一个国家或一家涉外企业的战略战术思想的正确与否决定其行动与结果的成败。目前,我国涉外企业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客观环境,面对人民币升值及外汇风险防范,外贸企业首先应该从观念上给予重视,可以通过增加未来预期现金流、降低汇率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通过风险管理稳定企业的经营收入或支出,确保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借鉴和引进国外和成熟市场的风险管理方法和经验,建立风险监控体系,加强风险培训,掌握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来化解汇率变化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冲击。
3.人才培养――做好外汇风险防范工作,政府及涉外企业要培养熟悉国际金融游戏规则、外汇管理和外贸经营的专业人才。从国际经验来看,衍生产品市场的高速发展需要大批从事相关设计、估值、交易、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目前,中国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还非常匮乏。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开设了诸如金融工程、世界金融、金融风险管理等专业。但国内在这个领域内的人才培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与国外金融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加强本土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交流与合作。国内企业,特别是金融服务单位和外贸企业可以根据本单位的要求,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引进和储备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
(二)空间方面
1.政府部门――齐抓共管
人民币升值及外汇风险防范工作不仅仅是涉外企业一家需要转变经营发展方式,而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共同管理,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经济发展转型的难度这个实际出发,结合国际贸易发展形势,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并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及其外汇风险防范工作,制定可行政策。在坚持自主性、可控性、渐进性的总体指导原则下,各部门齐抓共管,以确保我国经济安全与外向型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2.银行金融――开拓创新
加快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完善一年期以上避险产品。目前,国内可供选择的金融衍生产品不多,企业对这些产品的应用则更少。仅有的远期结售汇业务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银行要结合国际贸易发展及我国外汇管理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发更多更好的防范外汇风险的金融新品种;开发涉外中小企业融资品种,并提供融资便利。
另外,涉外企业要主动与银行开展长期的、双赢的银企合作。有一定进出口规模的外贸企业,都可以与银行就结汇汇率(争取高于买入价)、开证通知费及其他手续费等进行优惠政策谈判。一年创收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以上,效益十分可观,也有利于银行业务的稳定与集中。保险企业也可以结合外汇风险及进出口业务风险等新形势,不断开发新的保险品种。
建议结合国务院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真正实行人民币汇率从1996年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真正实行从过分依赖虚拟的美元及债券到依赖自已现实的有实物平价购买力的人民币及一揽子货币的转变。考虑采取“以稳代升”的战略转变,强调宏观调控与市场运行的有机结合。
由于我国广泛采用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贸易结算制度。汇改3年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导致企业汇兑损失严重,仅2006、2007年两年人民币升值导致上海企业的汇兑损失就达1 022亿元。我们的银行、金融机构及管理部门是否可以研究“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问题”,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认为,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步骤,也是目前我国资本项目在开放的情况下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当然,研究这一问题涉及面很广,结算流程再造,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套政策的支持。但是,我们认为这是一条必然发展之路。
3.中介机构――服务贸易
各类咨询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要抓住机会,主动为涉外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会计和评估等配套服务工作;各涉外企业协会、会计学会等组织可开展有关人民币汇率改革及防范外汇风险方面的知识性讲座,做好行业政策协调与防范外汇风险的教育、培训、宣传及经验交流工作;帮助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以适合企业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标准为基础,结合企业的业务特点,制定一套可操作的方法,作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系统执行工作的依据;其次,成立信息安全管理部门,明确其任务,并在执行安全管理工作方面赋予相应权利,以保证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系统真正发挥其价值;最后,借助必须的工作流程系统,监督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工作的状态、过程和最终结果,以体现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存在的价值。通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将从各部门传递过来的信息,进行综合评估,测定企业在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把监控和测评的结果反馈给企业的决策层以及相关部门,防范企业风险。
4.外贸企业――强化管理
强化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1)改变经营运作和结算方式。在人民币汇率处于单边上扬趋势下,企业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增加内销比重是规避汇率风险最直接的办法。对于进出口频繁的外贸企业来说,可以通过配比(Matching)的方式来实现货币风险管理。配比,即在一段时间内,通过保持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币种、金额和收付时间上完全相同,从而抵消汇率变动影响。在结算币种的计价选择方面,原则上使用“收硬付软”,即在出口贸易中力争硬货币计价结算,在进口贸易中力争软货币计价结算。此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匹配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和货币结构防范汇率风险。当人民币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出口商应尽量多使用即期信用证、跟单托收结算,少使用赊销结算,争取尽早收汇;进口商应尽量多使用远期信用证或延期付款信用证、D/A跟单托收、赊购结算,争取推迟付汇。
(2)灵活运用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杠杆效应,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对冲风险和套期保值,有利于企业的资产负债管理,有利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当前,我国比较成熟的金融衍生产品有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交易等等。在我国,运用金融衍生产品是除贸易融资之外,企业使用最多的汇率避险方式。但我们也应看到,金融衍生产品作为汇率风险管理工具,也是把“双刃剑”,其本身固有的风险性和金融衍生工具运用的复杂性似乎有些让人望而却步。所以,应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行为,以既定的制度和应急措施来防范意外冲击,从而有效地管理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风险。
(三)时间方面
对于外汇风险可根据经济活动中的时间不同、阶段不同,采用多种方式防范。外汇风险,又称汇率风险(Exchange Rate Risk),是指经济主体在持有或运行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外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一种可能性。外汇风险可分为交易风险(Transaction Risk)、会计风险又称换算风险(AccountingRisk)、经营风险(Operating Risk)3种。
1.防范交易风险
(1)远期外汇买卖(包括择期外汇交易)。外汇买卖双方据外汇买卖合同约定的日期、汇率进行交割,以固定的进出口成本来避免外汇风险。
(2)掉期外汇买卖(包括货币、利率掉期)。外汇买卖双方对货币、利率进行短期与远期的掉期防范汇率风险。
(3)外汇期权交易(包括买入、卖出期权)。在金融市场上以相对固定的代价获得在一定期限内以约定汇率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额的某种外汇的权利。
(4)调整流动资金余额法。可通过减少流动资金余额中的软货币比例,提高硬货币比例来防范汇率风险。
(5)调整信用期限法。出口时若计价货币看涨,则应延长支付信用期;进口时则相反。
(6)选择合适货币法。出口货物时用硬货币收汇,进口货物时用软货币付汇结算。
(7)再开票中心法。国际化或集团型企业条件下,可建立再开票中心,既可以抵销部分交易风险,又可节约固定费用,并争取汇率优惠。
(8)货币互换法。进出口货物时使用可能带来利益的货币替换可能带来损失的货币。
(9)汇率保险法。西方发达国家均有此种保险做法,现在我国外贸企业集团中的海外企业可参考该种做法,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相信不久的将来国内也有此种保险做法。
(10)易货贸易法。当人民币汇率升值时,可采取易货贸易、引进设备及原料等方法,减少结汇风险。
2.防范换算风险
(1)外币资产净暴露法。当所在国货币升值时,应增加该种货币资产、减少该种货币负债;贬值时则相反。
(2)配对管理法。这是一种使外币流入与流出在币种、数额、时间上相互平衡的方法,包括同一种货币的资产与负债、收汇与结汇的自然配对及不同货币的正相关配对。
(3)净额结算法。当人民币汇率升值时,用进口付汇轧抵出口结汇,减少出口结汇的净额,减少人民币汇率升值带来的损失。
3.防范经营风险
(1)多元化战略(包括经营多元化、资金多元化)。经营多元化包括产销地点、贸易伙伴、产品品种、产品结构等多元化,资金多元化是资金的筹集与运用的多渠道、多去向、多区域等,以减少汇率变动的风险。
(2)营销管理战略。国际化或集团型企业条件下,当子公司所在国货币贬值时,母公司指令其扩大销售额或提高产品定价来增加销售收入,部分抵消母公司现金流入减少的损失;升值时则相反。
(3)生产管理战略。国际化或集团型企业条件下,当子公司所在国货币贬值时,母公司指令其扩大生产替代成本上涨的进口投入品,减少成本、提高利润收入,避免汇率变动风险;升值时则相反。
课题组组长: 王晓华 上海市外经贸会计学会
课题组成员: 陈小五 上海市金融学会
瞿志明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郑步芬 上海市对外经贸委员会
徐志龙 上海世博(集团)会展管理部
钟哲天 上海外经(集团)有限公司
戴继雄 上海兰生(集团)有限公司
戎 蓉 上海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陈金姝 上海汉森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1、在工业变革中高度重视、妥善处理劳动就业问题
欧盟是在欧洲煤钢联营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工业变革是其发展中早就面临的重要问题。而提出工业变革中的劳动就业问题,主要是在上世纪6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由于煤钢行业的变革引起的大量裁员,作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来对待的。煤矿面临着资源枯竭或采掘延深,成本加大,受到进口煤炭价格低廉的压力,以及考虑环境保护,对能源结构调整等原因,逐步减少生产,甚至关闭煤矿,如法国决定于2005年关闭最后一个煤矿。随之而来是大量裁员,需要转移煤矿工人。钢铁工业主要考虑规模经济,进行重组,以提高竞争力。由卢森堡、法国、西班牙三家钢铁企业合并组建的阿塞洛钢铁集团自2002年成立以来,在内部就开始进行产品结构、组织结构调整,相应地减少职工。此外,其他行业不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存在着调整改组即变革的问题。如列日市的福特汽车组装厂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三次重组,人员从1.4万人减少到5000人。信息产业在变革中也已出现裁员问题。从欧盟经社委员会到企业的领导,多次强调工业变革是不可避免的,是一个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在工业变革中要使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三者平衡,不至于引起冲突,就要防止地区政府因注重经济层面而忽视社会层面--就业、教育、环保;防止只考虑提高竞争力而牺牲职工的利益。为此,就需要很好的操作和管理,全面考虑各方面的需求和利益。在2000年3月欧盟里斯本高峰会上确定了妥善处理这几方面关系的经济发展战略,即“里斯本战略”,其主要目标是在未来十年使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富竞争力和最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体,更多地提供就业机会并增强社会凝聚力。
欧盟对工业变革中的劳动就业的安排,首先是从长计议,即从工业变革的持续性出发来认识煤钢等行业的发展趋势,从一个较长时期考虑来处理职工裁员的问题。如法国洛林“法国煤矿公司”早就确定要裁员,因此从1985年就开始不再招收新矿工。其次有一个总体框架,分阶段有序地裁员。企业一般将裁员规划提前告诉职工,进行协商,然后再裁员。有的即将关闭的煤矿,提前3-5年就告诉职工,便于职工自谋出路或由企业按有关法律处置。再次,重视善后工作。法国洛林“法国煤矿公司”提前一年于2004年4月关闭煤矿,也是法国的最后一个煤矿,从而停止了全国的煤炭生产。可是最后一个雇员到2007年才能离开,在此之前公司继续负责处理善后工作;从2008―2020年将另设新机构来负责处理遗留问题。第四,各方面取得共识,形成合力。从欧盟总部到企业,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对解决就业问题有共识,各有明确的职责,又互相配合。企业有条件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企业无力解决就交由地区政府按有关规定解决。老工业地区还得到欧盟总部的关注和资助。第五,有法律保障。对职工权益、社会保险、提高退休以及有关结构调整基金等方面都相应地立法,作出明确的规定,要求政府依法办事,保证了基本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2、采取多项措施,缓解就业矛盾
实现产业转移,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是欧盟在工业变革中处理劳动就业问题的着力点。其主要措施是抓经济多样化和发展中小企业。
在经济多样化方面,主要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建设工业园区、实施税收优惠等办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和其他地区的资本,发展新兴产业或其他产业。梅斯区域处于比、卢、法、德交界,由七个地区组成。为了促使该地区经济发展,建成欧洲重要的物流中心,准备大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规划修建洛林-卢森堡的第二条高速公路、改建梅斯机场、开通洛林-巴黎的高速列车等。一些国家的煤矿所在地,注重加强城市市政建设,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服务业、房地产业及与煤矿相关或转型企业。如德国华森-沃德煤矿集团,在煤矿附近发展坑口电站、矿泉水厂、造纸厂;根克市拟从法国引进汽车组装厂以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弥补福特汽车组装厂裁员的影响;列日市的考克里尔-桑布尔公司拟与瓦隆地区、列日市地方当局商议,筹划利用重组以后腾出的土地、设备招商引资发展其他产业,开发新的就业岗位。
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欧盟总部及其成员国各级政府为缓解就业矛盾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如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政府对中小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参加国家项目的竞标,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协调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关系,依照《竞争法》的规定,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等,其最终目的是支持中小企业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
欧盟极其重视对工业变革中裁员的职业培训,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强调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使被裁减的职工特别是矿工充分认识到工业变革的必然性,从而改变传统观念,学习新的技能,减少依赖性;二是按市场需求,量体裁衣地培训裁员,提高其就业技能。对需要转移出的外籍职工还注意加强语言培训。根克市还注重对矿工子弟的教育,使之认识到不可能再在煤矿工作,从现在起就要认真读书,以掌握职业技能,适应就业需要。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实行双轨制教育制度,十年制中等教育毕业后,参加工作期间先接受3年职业培训。
此外,企业在内部还采取多种形式来减少裁员或延缓裁员。德国蒂森-克虏伯工业集团在裁员时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不增加新职工、不再延长临时合同、以正式工代替临时工、剩余人员在内部调整、55岁以上职工可减少工作时间、提前退休等。提前退休是欧盟较为普遍采取的措施。煤矿职工满45岁,只要井下工作20年或井上工作25年就可提前退休,领取相当于原工资的60%―80%的事业金(不是由养老保险基金列支的补助金),到法定正式退休年龄时再按有关法律规定领取退休金。在领取事业金后,如从事其他工作,则不得领取事业金,但可积累工作年限,提高退休金的积分。
实施产业转移、职工培训、提前退休等措施都需要资金。欧盟委员会建立了结构调整基金,大致为预算的1/3,需要的地区向其申请,按规定程序审批。成员国、州、市地方政府预算中都有资助工业变革中劳动就业的开支,其比例由各国、各地自行决定,在使用上向重点地区倾斜。如根克市因关闭煤矿,比利时政府资助25亿欧元,欧盟委员会支持4亿欧元,全市平均每人4.6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46万元),其中一半用于补助提前退休职工开支。
3、坚持协商原则,通过对话机制沟通和协调各方经济利益关系
工业变革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涉及到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雇主与雇员的关系,而雇主与雇员关系即劳资关系,则是主要方面。欧盟在处理工业变革与劳动就业关系上坚持协商原则,主张通过对话机制来协调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特别是缓解劳资矛盾。卢森堡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时钢铁行业面临着很大困难,政府筹划减少钢铁职工6%的工资,其他行业职工增加10%个人所得税,以度过危机,帮助失业职工。为此,推行政府、雇主、雇员三方协商、沟通机制,并逐步形成了以三方协商、沟通机制为特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卢森堡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对工业变革中的就业问题,而且对重大经济问题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法律法规的制定等都适用,取得了很好成效。梅斯地区,区域间经社委员会也是通过协商原则来协调不同地区的利益关系,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和民族融合,从而成为欧盟跨地区发展的典型。在企业,也通过对话使劳资双方沟通。这样做虽然花费的时间较长,但使政府或企业决策有科学依据和公众基础,兼顾各方利益,因而在实施中一般比较顺利,很少有反复。
为使协商、对话有一个平台,欧盟各级建立了经社委员会(理事会)。在欧盟总部层面上经社委员会专设工业变革协商委员会,由来自欧盟成员国代表组成,各成员国代表轮流当主席;由雇主代表、雇员代表及其他方面的代表构成。在卢森堡,经社理事会履行工业变革协商的职能,由政府代表(政府官员及政府任命的专家)、雇主代表、雇员代表构成,三方代表轮流当主席。在三方关系上,政府实际上起着主导作用,因为需协商的问题主要是由政府提出的,协商的意见也是供政府决策参考或作为议会立法依据。在各级经社委员会的相互关系上,欧盟经社委员会及其工业变革协商委员会只是从战略方向、原则上作出规定,重大问题采取法律形式予以规范,对各成员国进行指导而不作具体规定,由各成员国及地方的经社委员会或理事会在欧盟规定的总体框架下,根据各自情况作出规定。
二、启示和借鉴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远比欧盟复杂,任务更为艰巨,不仅有工业变革(工业结构调整升级)中的劳动就业问题,而且有农业结构调整中数量巨大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不仅有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中劳动力转移问题,而且有经济体制转变所带来的劳动力转移问题。我国在经济还不发达,且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妥善处理了几千万国有企业职工再就业、上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问题,保持了社会的稳定。相比之下,成绩确实巨大。但欧盟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对我们确有启示,值得借鉴。
1、从战略高度认识劳动就业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积极稳妥地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中央历来重视劳动就业问题,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其战略方向和原则是十分明确的。但是,还需把地方各级政府、各方面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中央认识上来,使各级干部对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还需研究如何把中央已确定的劳动就业战略方向和原则具体化为中长期规划。我们建议可否制定2020年前的劳动就业中长期规划,分阶段提出实施目标,与各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衔接,与产业发展、财政金融、科技、教育等规划相衔接。对当前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职工解除劳动关系、身份置换工作要规范,企业要作出规划,不要急于求成,避免失业人员大量增加。要根据财力可能,量力而行,处理好提前退休等问题。
2、把职工技能培训放在重要位置,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目前我国职工技能状况堪忧,具有初中文化水平者居多,特别是农村中转移的劳动力,不少人实际上是小学水平。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水平偏低,缺乏专门技能。因此,地方各级政府在抓好普教的同时,要把职工技能培训放在重要位置上来,解决好培训方向、费用保证、责任部门,使之真正落实。建议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对职工技能培训问题加强领导,作出部署,责成有关部门制定规划,完善政策,相互配合,抓紧抓好。
关键词:结构方程;商旅电子商务;竞争力评价
社会经济技术的持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引起了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各发达国家都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拓展市场的重要手段。从全球范围来看,商旅电子商务已经成了旅游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低成本、高效益的旅游电子商务。商旅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整个电子商务领域最大、最突出的部分。传统在线旅游白热化的竞争局面,促使越来越多的旅游电商企业在中国貌似繁荣的巨大市场面前,寻找和创造更多的盈利能力与竞争能力。研究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成为重点,其潜在因素也不容忽视。
1、评价方法
本文选取摩根斯坦利的三个市场划分的评价思想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了适合旅游电商网站的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运用SEM结构方程模型,对商旅电子商务的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结构方程模型起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由著名的遗传学者sewallWright所提出的路径分析,它是一个比较新颖的多元统计技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可以有效处理检验指标和潜变量以及潜变量和潜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①。
2、竞争力评价指标选择
指标的选择,主要根据摩根斯坦利的评价体系给出三个市场评价方向,即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业务市场,建立一级评价指标(潜变量),然后每个一级指标下设相关二级指标(观测变量)。根据摩根斯坦利的三个市场评价体系,结合旅游和电子商务的企业特点,将三个市场作为解释“企业竞争力”的一级潜在变量。本文分别从资本市场、人力市场、业务市场三个方面,构建了3个一级指标和1个二级指标作为潜在变量,其中二级指标“客户满意”为外源潜变量。但由于潜变量“人力市场”只有一个单一可观测变量“员工人数”,所以在模型中由“员工人数”代替“人力市场”作为一级变量。另外选取了11个可观测变量作为三级指标。
3、数据来源与指标解释
本文根据电子商务企业黄页,抽取了排名前160家商旅电子商务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考察,电话访问,网站分析和问卷调研的方式取得相关数据。但由于课题研究从2012年底开始,至报告形成的2014年底,时间跨越较长,电商企业流动性较强,经过网站再次确认,只有147家网站在有效经营,所以数据经过多次修正,确定为147家企业的调研数据。以下为各数据来源以及指标的具体解释。
3.1资本市场
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为资金及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指标体现上应该是会计数据,但由于本文所调研的147家电商企业中,只有十余家有财务报表,数据收取异常困难。所以本文将具有资本性质的“市场份额”和“网站价值”资本市场的可观测变量。“市场份额”是按照2013年的艾瑞咨询调查报告和实地调研与电话调研相结合取得,“网站价值”是根据权威网站估值在2014年取得的最新数据。
3.2人力市场
按照摩根体系,人力市场应该包括人均收入、流失率等,但是经过实地调研,大部分微小企业没有正规的财务报表,很多是事实员工只有一两个人,其它员工是挂名的导游或者地陪等性质,所以这些数据无法取得。本文为了照顾到取证企业的全面性,只选取了一项可观测变量“员工人数”,所以该指标为单因素分析,在模型中将不再出现“人力市场”,而直接用“员工人数”代替。
3.3业务市场
按照传统的业务市场划分,主要包括客户满意度指标。本文的客户满意度作为潜在变量,设置了三个可观测变量“客户服务”、“出游服务”和“回购意图”。按照三个可观测变量,本文设计了五组问卷,每组针对大概50个网站,按照艾瑞咨询设计的客户满意度的评价指标进行设计,按照0~100打分。本次调查问卷的对象是政府人员、专家学者和高校相关专业人员。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主要采取自己的关系网络发放和回收问卷,主要利用的是电子商务协会、大学在校学生、问卷星,以及人大经济论坛等网上资源。共发放问卷216份,回收178份,回收率为82.4%,其中有效问卷15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6%。问卷信度与效度的检验本研究依据主观分析法和前人所研究理论,结合企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应用SPSS16.0对所收集到的问卷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信度α系数为0.731,因子负荷均大于0.5,可以认为问卷信度和效度水平是符合要求的。
另外根据电商企业的性质,设置了“网站建设”潜在变量,以及五个可观测变量“ALEXA排名”、“百度权重”、“PR”、“反链数”、“网站操作”。网站内容和网站操作是与“客户服务”、“出游服务”和“回购意图”三个指标共同问卷调查完成的数据,在此不做累述。
4、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4.1因子分析及信效度检验
在进行结构方程分析之前,首先要对各维度进行的信度进行检验,只有信度在合理范围时,才可以进一步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本文采用AMOS17.0软件对商旅电商企业竞争力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KMO and Bartletts Test),以确认构建效度。在模型设定时,将“企业竞争力”与“员工人数”(人力市场)、“资本市场”、“业务市场”的未标准化回归系数参数设为固定参数,固定参数的数值为1,所以这四个参数不需要进行路径系数显著性检验,其标准误、临界比、显著性P值均空白。
4.1.1资本维度的信效度检验
该维度的KMO值为0.54>0.5,且Bartletts球形检验P值小于50%,说明该维度内部一致性较高。适宜进行结构方程分析。
4.1.2客户满意维度的信效度检验
该维度的KMO值为0.731>0.5,且Bartletts球形检验P值小于50%,说明该维度内部一致性较高。适宜进行结构方程分析。
4.1.3网络建设维度的信效度检验
该维度的KMO值为0.796>0.5,且Bartletts球形检验P值小于50%,说明该维度内部一致性较高。适宜进行结构方程分析。
4.1.4业务维度信度分析
该维度的KMO值为0.898>0.5,且Bartletts球形检验P值小于50%,说明该维度内部一致性较高。适宜进行结构方程分析。
4.1.5总体维度的信度检验
总体企业竞争力维度的KMO值为0.898>0.5,且Bartletts球形检验P值小于50%,说明该维度内部一致性较高。适宜进行结构方程分析。
4.2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首先根据理论构建如下初始模型,企业竞争力维度下包括员工数量、资本、业务三大方面,其余资本维度下包括网站价值、市场份额两个观测变量。业务维度下包括网站建设以及客户满意两个维度,其中网站建设包括百度权重、PR、反链数等6个观测变量,客户满意维度包括客户服务、出游服务以及回购意图三个观测变量。
图1初始模型
根据构建的初始理论模型,本课题采用AMOS软件绘制结构方程,结合AMOS拟合的结果,参照MI修正指数对模型进行进一步修正,最终的修正模型如下图所示。如结构方程提示“员工数量”与网站建设维度下的“反链数”之间存在相关性,资本维度下的“市场份额”与网站建设维度下的“反链数”之间存在相关性;网站建设维度下的“反链数”与该维度下的“百度权重”之间存在相关性;网站建设下的“网站内容”与客户满意度维度下“客户服务”之间存在相关性。同时结构方程的拟合结果提示“网站操作”变量与其它变量之间存在强共线性,因子在最终模型将该变量删除。
判断一个模型是否合理的首要标准是参照拟合指数,从下表中可以该模型的拟合指数CFI、GFI、AGFI的值均大于0.9的最佳拟合水准,且RMSEA达到小于0.08的拟合水准,因此提示模型为较优模型。
图2修正后的最终模型
下表是对模型中每个变量与维度间的相关性进行详细分析,路径系数是指维度与维度之间的相关性,而因子载荷则用来描述潜在变量与观测变量的相关性。首先通过显著性检验结果提示,各个维度及观测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均小于0.05的检验水准,说明变量之间的下相关性存在显著性。如企业竞争力与业务的标准化因子载荷0.349,说明业务会对市场竞争力存在显著相关性,业务对网站建设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1.104,说明维度网站建设能很好的解释业务维度的变化。
没有其他指标来的强烈,但也是电商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网站建设中的反链数指标,虽然系数不大但是跟其他各维度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商旅电商企业也要加以重视。在客户满意方面,相关系数也是很高的,这是企业业务市场的重点。商旅电商企业的客户满意度方面,客户更重视的是出游服务高于客服服务,这就提醒商旅电商企业,旅游仍然是企业业务之本。
但总体来看,因为商旅电商企业中小微企业数量上占了大多数,市场份额上却只有20%左右共分羹,所以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仍然在资本市场和企业规模上的一较高下。网站内容的建设和客户满意度方面,即差异化的竞争态势还没有形成,市场垄断格局严重。(作者单位: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项目(编号:12CGB15)
注解:
①Wright.The method of Path coefficients.Annals of Mathematical Studies.1934,5,161一215.
参考文献:
[1]Wikipideia,2011,http:///wiki/Saudi_Arabia
[2]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市场分析报告.中商情报网.[R/OL][2012-1-1].http://
[3]章牧.旅游电子商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4]Wright.The method of Path coefficients.Annals of Mathematical Studies.1934,5,161一215.
1.1文献回顾企业竞争力变化有其内在的动力,也有外部的推力[1]。国外企业竞争力研究可为分析中药企业竞争力变化趋势提供借鉴。马歇尔(MarshallA,1925)认为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对增强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张伯伦(ChamberlinE,1933)和罗宾逊(Robinson,1934)认为质量管理、流程优化对企业竞争力塑造的重要源泉。佩罗丝(PenroseE,1959)、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B,1984)、巴尼(Bar-neyJB,1991)认为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和企业规模效率的提升对增强企业竞争力构成强有力的影响。波特(Poter,1990),提斯(TeeceDT,1997)则提出企业竞争力塑造离不开外部推力的支撑,如有利的政策和机遇等,也离不开内部的动力促进,如科学的架构和良好的公司治理等,普拉哈拉德(PrahaladCK)和哈默(HamelG)提出了核心竞争力观点,认为企业价值塑造、企业文化等是打造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3]。国外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相关文献对中药企业竞争力变化趋势有一定的启发,即中药企业竞争力的变化是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分析中药企业竞争力变化趋势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中药企业竞争力变化所依赖的内外部因素(变量)。在国内,一些中药行业的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专门就中药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和变化趋势展开过研究。一方面,在中药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选择方面,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2003)从规模竞争力、市场竞争力、经营管理竞争力、技术与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等五个方面考察中药企业竞争力;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每年推出的中国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模型,采用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TOPSIS法作为分析手段,遴选出规模竞争力、效益竞争力、成长竞争力、创新竞争力这四个维度的指标;肖峻(2003)构建了规模竞争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市场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和企业影响力等中药企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和君咨询集团构建了产业维度、管理维度和资本维度的三维度测度模型来评价医药企业竞争力[4]。许方球(2010)从中药企业资源竞争力、知识竞争力、能力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5]。另一方面,在中药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方面,汪启航(2009)运用SWOT分析方法定性探讨了中国中药企业竞争力,尤其是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6];罗爱静,尹瑾(2010)则专门就中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专利获取能力分析比较了各个实验区中药核心技术分布现状和发展程度;也有一些专家运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对中药企业竞争力展开实证评价,如肖峻(2003)运用模糊数学法综合评价了中国中药企业核心能力;许方球(2010)运用TOPSIS方法,选取20家中药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就其竞争力展开了测评;刘彦昆、侯志红(2011)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中药企业的品牌竞争力进行评价[8];陈锋、杨俊(2011),冯仁涛、张庆、余翔(2013)等运用相关分析或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中药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展开了实证分析[9]。借鉴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中药企业竞争力分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仔细梳理来看,学者们主要也是借鉴企业竞争力评价的一些指标体系来构建中药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评价指标,本研究试图从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出发,从影响中药企业竞争力变化的外部来源和内部来源两个层面选取一些变量,构建变量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判断中药企业竞争力的变化趋势。
1.2变量选择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学术界关于中药企业竞争力来源、评价分析已具备一定基础,本研究在借鉴前期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衡量中药企业竞争力变化趋势的变量选择必须基于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力求选择一些能客观衡量中药企业竞争力变化趋势的变量,尽可能避免主观性因素的影响,如考察中药企业规模、研发投入、盈利能力以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变化的趋势及对竞争力的影响,以提高中药企业竞争力变化趋势分析的针对性和客观性。二是动态性原则,中药企业竞争力变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其变量选取必须具有动态性,本研究将选择时间序列数据,从信邦制药上市前后各取三年数据,即2007~2013年的数据,以动态评价其竞争力的变化趋势。三是科学性原则,中药企业竞争力变化趋势还要全面系统地考虑中药企业自身的特点,如从政策的支持、技术的投入以及资源供给的保障性等因素考虑,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基于上述原则并考虑数据采集的可行性,本文从中药企业竞争力变化的外部来源和内部来源两个方面选择具体的变量来构建评价变量体系,如表1。从上述选取的中药企业竞争力变化趋势分析选择的变量来看,(对变量含义和赋值标准已经做了说明,不再对上述变量逐一予以解释)。其中,政府的财政扶持力度、社会支撑度、企业所在地中药文化底蕴、企业所在地原材料与技术供应情况、产品疗效、顾客价值获取等变量数据通过走访信邦制药公司高层、行业专家、资深证券分析师和主流财经媒体记者,用深度访谈和问卷结合的方式,获取数据,而企业规模、生产要素情况、企业年度科研投入、企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市场占有率、盈利能力等数据则通过对信邦制药开展具体的调研,在调研数据中综合提取。在选取变量后,对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做一个简述,具体研究思路是: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动态比较上市前后信邦制药的竞争力变化趋势。鉴于主成分分析法在国内运用得较多,本文仅对方法运用的步骤做简要说明。第一步,搜集变量的原始数据,并进行标准化处理;第二步,计算标准化处理后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第三步,选择对信邦制药竞争力变化影响较强的主成分,并列出主成分表达式;第四步,计算主成分得分,并依据得分的数据,结合主成分本身赋予的含义,展开对信邦制药竞争力变化趋势的研究分析,并阐述这一趋势产生的成因。
2上市前后中药企业发展的演变趋势分析过程
2.1原始数据采集与相关分析本文根据中药企业的竞争力变化趋势变量体系,选取12个反映中药企业上市前后竞争力变化的相关数据,即2007~2013年信邦制药的统计数据,鉴于信息披露保密问题,本文不对原始数据进行展示,仅对数据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展开分析,如表2所示。在完成数据采集后,本文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来进行分析,首先,对信邦制药竞争力变化趋势各变量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一方面消除量纲与数量级的不同,以获取标准化的数据供后续研究用;另一方面,借助相关系数分析法获取相关系数矩阵,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以消除各变量之间的共线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减少变量的个数。从表2的相关系数矩阵分析可看出,选取的社会支撑度与企业所在地中药文化底蕴等变量之间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关系,同时,产品疗效、市场占有率与盈利能力等变量之间直接的相关性也比较强,说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信息上的部分重叠。因此,需进行主成分的选取,以进一步提炼出反映信邦制药竞争力变化趋势的主要变量。
2.2主成分提取主成分提取原则为其对应特征值大于1的前m个主成分。特征值可被看成是对主成分影响强度大小的变量,若特征值小于1,说明该主成分的解释力度还不如直接引入一个原变量,因此,一般用特征值大于1作为选择基准。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并借助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得到3个主成分(如表3),即m=3。说明有3个主成分对信邦制药的竞争力变化趋势作用较大。同时在进行因子分析的过程中,得到各因子得分系数。从表3(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知,社会支撑度、企业所在地中药文化底蕴、企业所在地原材料与技术供应情况等变量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变量的信息,而从第一主成分代表的这些变量的名称和含义来看,可以将第一主成分代表的信息用“信邦制药外部环境竞争力变化趋势”来表述;政府的财政扶持力度、企业年度科研投入、生产要素情况、企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等变量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二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变量的信息,可以将第二主成分代表的信息用“信邦制药内在要素投入竞争力变化趋势”来表述;企业规模、顾客价值获取、产品疗效、市场占有率、盈利能力等变量在第三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三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变量的信息,可以将第二主成分代表的信息用“信邦制药内在能力竞争力变化趋势”来表述;因此说,从主成分分析过程中提取的三个主成分能基本反映全部变量信息,故考虑用三个新变量代替原来的12个变量。
2.3综合测量模型构建这三个新变量的表达不能从输出窗口中直接得到,需将其特征向量运用SPSS描述进行求解,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然后得出主成分表达式用以计算三个主成分的得分值。同时,通过上述三个新变量,代入经标准化处理的数据可以计算三个变量的得分值,然后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
3上市前后信邦制药竞争力变化趋势的结果分析
根据提炼的三个主成分表达式可以反映信邦制药外部及内在竞争力变化的趋势,同时,主成分综合模型可计算信邦制药总体竞争力情况的主成分值,并按综合主成分值进行排序,即可得到上市前后信邦制药竞争力的变化趋势。基于此,将信邦制药竞争力变化趋势得到的分值进行比较(如表4),并对上市前后信邦制药的竞争力变化趋势进行多角度综合分析。从表4可以直接看出,从2007~2013年期间,信邦制药总体竞争力得分值是逐步提高的。信邦制药经过近20年的发展,立足于心脑血管、消化系统用药,无论是其经营规模还是市场占有率,甚至盈利能力都一直走在行业前列,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有较强实力的现代中药制药企业。上市以来,信邦制药的发展更是迈入了高速成长的快车道,可以预计,未来成长的空间还比较大。而将上市前后信邦制药竞争力变化趋势的三个主成分得分比较,更是可以清楚地发现其竞争力变化演化轨迹和形成机理。从外部环境竞争力来看,信邦制药外部环境竞争力呈现一直上升的态势,这说明,外部环境十分有利于信邦制药的竞争力提升,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信邦制药外部环境竞争力的因素当中主要有社会支撑度、企业所在地中药文化底蕴、企业所在地原材料与技术供应情况。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因素当中的企业所在地原材料与技术供应情况因素对信邦制药的外部环境竞争力起了关键性作用,这是因为,近年来,信邦制药意识到了中药原材料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为了完善中药全产业链,提高中药材原料基地的附加值,重点进行了中药材原料基地的建设,如目前信邦制药已建成大方和罗甸中药材种植基地,并制订相应的质量标准确保中药材原料的质量与安全,不仅保障了信邦制药自身药品生产原材料的需要,同时,建立了罗甸固体制剂生产基地和贵阳注射剂生产基地。这些原材料基地建设和技术研发能力提升,让信邦制药能为市场提供优质可控的中药材、中药饮片,目前信邦制药的中药材基地已经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从内在要素投入竞争力来看,信邦制药的内在要素投入竞争力呈现波浪起伏不定的趋势,而影响要素投入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政府的财政扶持力度、企业年度科研投入、生产要素情况、企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等因素。深入的分析认为,上市前信邦制药整体要素投入的力量要大于上市后,这是因为,上市前,地方政府对于信邦制药的扶持力度较大,尤其在资金投入和研发鼓励方面,信邦制药自身也意识到了研发投入对企业上市的重要性,因此,自身也加大了要素的投入力度,如增加了年度科研投入,引入了科研人才,同时,上市前信邦制药先后投入经费建立了“贵州省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企业技术中心”、“贵州省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围绕主导产品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上市后,尽管要素投入仍然在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如上市前大。因此,整体内在要素投入竞争力呈现出上市前高于上市后的趋势。从内在能力竞争力来看,信邦制药的内在能力竞争力在上市前后都有所提升,但近一年来稍有下降。而在主成分反映的影响因素当中,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对信邦制药的竞争力构成最强的影响,恰恰是近两年这两大因素的增长速度减缓,使得近一年来信邦制药内在能力竞争力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以市场占有率为例,心脑血管类制药作为最大的用药类别之一,吸引了很多的药企投入,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性程度,与此同时,信邦制药的总资产周转率较低,2013年信邦制药的总资产周转率仅0.31,而同处于贵州的制药上市公司益佰制药却有着1.51的周转率,这就说明信邦制药资产利用效率低,资产利用效率低反映了资金没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其内在的竞争力没有充分爆发出来。
4启示与建议
国际展区比例上升至3成
罗强
6月22日,第四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简称软交会)在大连拉开帷幕。今年的软交会创下参加国家最多、规格最高、内容最丰富、参展团体最踊跃、涉及面最广、高价值观众最多、人气最旺等各项之最。
从第一届中国软件交易会迎来开门红到第三届确立“国际合作、应用对接、人才交流”三大主题并达成 300 个项目意向,大连软交会完成了三年三大步的飞跃,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参展单位从最初的 300家一跃为上一届的800家,省市组团数也达到近50个;国际化色彩也更浓厚,国际展区的比例从10%已上升到33%。
今年软交会主题是“国际合作,自主创新”,秉承这一主题,今年的参展公司也主要包括国际大公司、国内重点企业、组委会事先调研过的目标企业和各地政府推荐的优秀中小企业。(详见A18~19版)
中小企业竞争力工程将于10月启动
骆曦
一、民营非高新企业竞争力的含义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所谓民营非高新企业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市场生存、成长与发展能力,具体包括企业产出和利润增长能力、资产规模扩张和销售收入扩大能力、市场占有和技术创新能力等等。所谓“核心竞争力”,著名管理专家哈默与普拉哈拉德在《公司核心竞争力》中指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
二、制约提升民营非高新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1、产权制度的制约
企业治理结构的核心是企业经营控制权及其配置。企业的治理结构是受企业的产权结构制约的。研究表明,企业治理结构会随着企业产权结构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发生变化,并逐渐从所有权与经营控制权合一的古典集权状态转变成为两者相互分离的现代分权状态。从长期发展和进一步提升民营非高新企业竞争力角度看,民营非高新企业从传统的家庭制转向现代制,势在必行。尽管民营非高新企业采取了有限责任公司等形式,但家族制的实质并未改变。这种产权形态和组织结构具有二重性。积极面是,企业内部各主要成员间的信任成本较低,从而有助于较小规模企业的实现更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消极面,如只相信“自己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在更广的范围选择更有能力的人更有效地配置企业资源。
2、创新能力的制约
创新能力的高低制约着民营非高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民营非高新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于价格的竞争,所以企业能力的创新已成为企业有无竞争力和竞争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因素。在没有创新收益“外溢”的情况下,创新始终是一个有助于企业产品和服务差异性增大、有助于企业战略资产积累、有助于更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有助于大幅度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范畴,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创新潜力。
3、人力资源短缺的制约
人力资源短缺是制约进一步提升民营非高新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企业技术创新角度看,我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自身研发形成的创新和竞争力。这种创新需要较大规模的前期投入,同时也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另一类是模仿别人的生产技术,可叫创新模仿。目前中部地区绝大多数民营非高新企业,由于财力和人才的短缺,多数只能采用创新模仿的办法参与市场竞争。许多民营非高新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主要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物质待遇和工资性收入相对低。由于许多民营非高新企业是建立在县域范围内,远离大中城市和教育、科研中心等人才汇聚的地方,因此,企业相对较低的工资和福利难以吸引到人才,或者吸引来了人才也不能长久留住。二是有些中部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主要是文化教育水平、城市发展环境等较于一线城市而言比较落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三是民营肥高新企业的发挥空间有限。
三、民营非高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市场调研能力、设计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后勤服务能力或全过程计划管理能力等。全部能力的提升对民营非高新企业而言,显然不具有现实性。因此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结合企业的实际,以一种能力为中心,协调整合其它各种能力,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重点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高企业成员的核心竞争力意识
人才是企业利润的源泉,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成员直接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经营运作,影响企业未来发展。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意识的成员,往往能够在认准市场需求和产品技术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准确定位。然后建立相应的机制,配备相应的环境条件,来塑造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
2、加强企业产品的技术创新能力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通过专业优势,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达到市场的占有。加强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缺乏独占性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在竞争中很难处于有利地位,也很难做大做强,更不可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3、构建与发展企业的比较优势
一是构建相对成本优势。相对成本优势的获得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对于某些进入条件相对较低的产业,一旦出现高于市场平均的回报率时,会有大量资本涌入,致使许多企业都热切地投入生产规模和价格的竞争中来,在此阶段要使企业能够生存下来并获得竞争优势,其主要的竞争策略便是取得成本优势。二是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建立企业的比较优势,并构建支撑这种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炜.核心竞争力辨析[J]. 经济管理,2002,(12)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达4200万户,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8%,提供了78%的城镇就业位置,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4%;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在保证我国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方便群众生活、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增长、推动未来经济腾飞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直接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与活力。积极研究中小企业如何提高其竞争优势、打造基业长青的中小企业是当务之急。
1中小企业竞争力培育的背景
中小企业竞争力,这是一种看似简单实际卓然超群的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经济转型发展,那么,转型升级、创新创业、由“点”到“面”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和基石是什么?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生产、销售及研发自主创新成果的创造者,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区域跨越发展的载体。然而,面对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以及后金融危机时代以来总体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许多中小企业开始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融资难、企业成本增多、市场推广困难,许多中小企业又再一次提出要打造自己的竞争力,而中小企业怎样提升竞争力,怎么发展,各界该做些什么?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进行了专题调研。研究表明,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企业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从中小企业认同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身构成的竞争力因素,如中小企业的技术、融资能力、资本水平、产品、品牌、营销网络等方面,同时竞争力还影响因素还包括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客户(顾客)对中小企业的认同和忠诚度以及产品的满意度等,并由此带来的社会各界对产品的评价和口碑,以及中小企业所处的区域经济发展氛围等。对此,认清中小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找准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培养定位和目标,是打造中小企业竞争力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现状与问题
2.1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
尽管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相关政策在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快速和规范发展方面发挥着较大作用,但主要侧重于企业投资过程后期的扶持与规范,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部分开发费用摊入成本、加速折旧、税收减免政策等。在投资过程前期的引导、挖掘和创造机会吸引企业家资源,并帮助投资者把握机会等方面的政策尚显不足,如刺激技术向市场转移、从源头上帮助企业本地创业,以及帮助创业早期的企业度过研发和市场推广周期的资助政策不多。
2.2创新人才缺乏
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未来的优势就是人才的优势,谁获得了优秀的人才,谁就能获得在行业中竞争优势,中小企业中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各类人才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普遍存在人才资源不足,人才层次偏低。从笔者调查的几家企业来看,都存在引进人才困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一是引进科技人才成本高,比如报酬、住房等方面,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无力承受;二是专业对口的科技人才总量不多;三是科技人才与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不相适应,难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出现人才得而复失的现象。
2.3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银行信贷支持少。由于交易和监控成本高等原因,银行不愿对中小企业放贷。同时,中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资金的支持。二是担保公司融资难。融资对象为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融资期限1-2年,且能够在抵押的基础上,通过借款人提供无限责任保证等给予部分信用融资,但要求企业支付保费,且按月还本。企业融资成本较高,还贷压力大,资金使用效率低。三是担保、拆借风险大。一旦一家公司因经营不善而蒙受损失,则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总体来说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窄。
2.4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从笔者调查来看,部分中小企业对政府的税收政策、行政审批、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等方面相对比较满意,这说明近几年各级政府在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方面卓有成效。但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在政策指导、市场分析、管理咨询、人才引进等方面,中小企业存在较大需求。
3培育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加强产品生产管理与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力、品质力、价值力、全球化整体的提升。产品生产管理与技术创新对于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生产管理与技术能够重塑成本优势、让中小企业进入产业的核心技术领域、形成竞争的障碍和壁垒并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中小企业加强产品生产管理与技术创新,持续跟踪、分析新产品和新技术趋势及变化,创造价值,提升产品技术和价值含量,加快产品标准化、模块化程度,坚持高起点产业拓展策略。
(2)完善中小企业制度和管理。第一个就是组织能力的积累,第二个人能力的建设,第三流程把控能力。要从管理基础建设,生产流程的控制、组织沉淀的知识等方面去形成中小企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136-02
0 引言
培养电力企业的核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核心竞争力是电力企业所拥有的独特性的获取利润、谋求生存、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的基础之上,企业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败对手,就要不断创新,寻求自己的发展之路,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1 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电力企业在所从事的行业中自身拥有的占优势地位的资源和能力,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企业持续处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保持企业的竞争力是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企业以更好的生存和取得成功为目的尽力培养建立核心能力分析了解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变化,并通过各种战略方式的选择和实施,使自己拥有核心竞争力并使其壮大起来,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当前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中电力企业综合实力不强,产品质量相对较差,技术创新能力不高,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大量存在,政府保护和垄断主义使得某些电力企业看似强大,实则经不起市场的淘汰机制,难以与世界真正的强手较量,在中国加入WTO,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必须培养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 电力企业竞争力不强的原因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电力企业的生存环境一步步恶化,竞争也变的越来越激烈,许多中小型电力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渐渐的销声匿迹,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为电力企业的竞争力不强。电力企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管理混乱,执行力不强 很多企业高层布置的任务只是形式上交待给下级去做,对工作的完成进度不重视,或检查工作时前紧后松,甚至交待之后不再过问。久而久之工作人员养成自由懒散的性格,对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可做可不做。管理者在工作中宽以待己,严于律人,没有起到很好的表率工作,给工作人员造成负面的反抗情绪,给工作的执行带来阻碍。另外管理者出台管理制度时不严谨。没有经过认真的论证就仓促出台,经常性的朝令 夕改,让员工无所适从。最后导致有了好的制度、规定出台时也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2.2 缺乏人才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其自身最显著的特征是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这些特质都是电力企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有些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愿高薪聘请人才或花成本培养人才导致工作中没有新理念、新思路、新制度、新模式、新方法,技术越来越落后,达不到市场需求,最终被淘汰。
2.3 电力企业营销观念、市场调研意识落后 从营销观念看,处于不同的市场环境中,电力企业应有不同的营销导向。在供求大体平衡的市场环境中,电力企业营销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环境中,企业营销则以市场竞争为导向。市场需求导向和市场竞争导向的区别在于:前者只看到市场新的需求,而后者不仅看到了需求,而且更多地看到了竞争对手,全面分析自己在竞争中所处优劣势电力企业。很多电力企业主要停留在市场需求导向阶段,当某一新的市场需求产生或新兴行业形成时,便会一哄而上,导致重复投资。另外很多电力企业只重视产品出来后的广告宣传和推销,对现代营销战略中的市场调研对电力企业竞争力的作用认识不足,不能客观的根据竞争对手的实力来调整投资方案。
2.4 盲目资本扩张,进入多元化经营的误区 多元化经营是电力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长期稳定经营,发挥其资本雄厚、市场开发力强的优势,通过纵向扩充经营品种,横向扩展经营领域,达到优势互补、技术关联、风险分散效果的一种经营模式。许多电力企业为了扩展势力,选择并不熟悉的其它行业一起经营,甚至喧宾夺主,放弃主业,对多元化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这样非但不能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和整合,还会使资源分散,战线拉长,管理失控,核心竞争力大减。
3 培养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122-02
0 引言
竞争力是竞争优势在资源市场和产品市场上综合力量的体现。因此,竞争优势是产生竞争力的基础。从不同的竞争力主体考虑,竞争力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企业层次、产业层次和国家层次,各个层次的竞争力的含义是不同的。本文所要讨论的是汽车企业的竞争力,即生产经营各类型汽车产品的企业个体竞争力。
伴随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近几年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2009年以来已经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新车生产和销售国,汽车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已经形成了多品种、全系列的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及配套体系。但是,与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相比,我国核心骨干汽车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仍然与国外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存在较大差距,企业规模和组织结构不合理、自主研发能力薄弱、产品结构单一、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等问题依然突出。
目前,国内关于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较多,而针对汽车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以及如何在新的竞争环境下进一步提升我国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还比较少。由于单个企业是构成产业的基础,企业综合竞争优势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相关产业竞争力的高低,因此,结合汽车产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研究汽车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对于指导我国汽车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保证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应用战略成本动因理论研究了新竞争环境下汽车企业竞争力的特点,构建了基于成本动因理论的汽车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并应用AHP方法分析了影响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为提升我国汽车企业竞争力提供有益指导。
1 战略成本动因理论概述
战略成本动因是影响企业战略管理活动的成本动因,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是立足于企业长期竞争战略的实现,研究对企业长期竞争战略的成本构成和成本实施具有战略影响的驱动因素。波特将其归类为规模经济、学习曲线、生产能力利用、相互关系、选择时机、自主政策、地理位置和政体等因素月。赖利在波特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战略成本动因划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其中,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基础经济结构有关的成本驱动因素,通常包括规模效应、整合程度、学习曲线、地理位置等,具有全局性、深远性和不可逆转性等特点;执行性成本动因指的是与企业作业执行程序有关的成本驱动因素,通常包括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生产能力利用率、联系等。
根据战略成本动因理论可知,战略成本动因就是基于战略管理的需要对影响成本的各项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战略管理的全过程,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分析方法是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战略动因分析,其中,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是战略成本动因理论的基础,主要包括动因描述理论和决策理论。该理论框架的构建也采用了由“选择”到“优化”的逻辑顺序,即首先确定影响企业战略成本结构的重要因素,然后进行战略决策和优化。
2 基于战略成本动因理论的汽车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2.1基于战略成本动因理论的指标体系构建根据成本动因理论和汽车产业的特点,本文结合新竞争环境下汽车企业竞争的特点,将影响汽车企业竞争能力的战略动因分为两层,准则层包含规模效应、纵向整合、技术创新和基本能力等四类指标,子准则层共选择15个指标。
其中:①规模效应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包括企业整体生产规模、核心产品在市场中的表现,规模生产时的质量控制体系和生产能力调整程度等内容,本文通过产量、产品市场占有率、生产质量控制体系和生产能力调整速度等指标反应。②纵向整合主要反应汽车企业与上下游配套企业纵向一体化的程度,包括企业间的技术创新方式、合作模式、交易模式等内容,本文通过纵向一体化程度、互补性、专用性投资金额和交易成本等指标反应。③技术创新是汽车企业吸收、改进和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重要手段。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出现,通过增强产品研发能力建设、拥有自主品牌、创造性的选择和改进技术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产品更新速度、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R&D投入比率等指标反应。④基本能力是企业的基本要素,本文选取人员流动性、企业文化、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柔性等指标。
2.2基于AHP方法的指标体系排序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本文应用AHP方法计算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具体流程如下:
①设计调查问卷、评定标准和评估表格;②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见表1),通过专家打分构造两两判断矩阵,并计算层次单排序(见表2);本次选取专家20人,其中,5人为系统工程专业背景,1Q人为会计专业背景,5人为企业管理专业背景。共发放问卷25份,回收20份,回收率80%。经过一致性检验,合格问卷为12份,有效率为60%。各有效问卷分别构成了独立的完整的判断矩阵。③计算层次总排序。
2.3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从准则层指标的排序来看,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影响程度的排序为技术创新>规模效应>纵向整合>基本能力。其中,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规模效应对汽车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具有深远影响,已经成为当前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
从子准则层指标的排序来看,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具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中,企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P32)的影响最大,其权重达到O.2312;其次是产品更新速度(P31),权重为0.1631:第三位是产品市场表现(P12),权重为O.1201;第四位为纵向一体化程度(P21),其权重为0.0934。
3 对策与建议
汽车企业只有在其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形成并提升竞争优势,才能保持持续的稳定发展。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技术创新、规模效应、纵向整合和基本能力等对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程度不同,本文在前述结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高我国汽车企业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3.1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企业整体研发能力,同时要加强企业研发人员的培训和引进,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支强大的科技开发队伍,争取从技术上拉开与其它企业之间的差距。
3.2加快新产品研发进程,不断提升产品等级。随着消费者购买力的不断增强,对汽车产品的评价标准和使用需求也不断发生转变,价格、可靠性和品牌等传统标准在未来消费者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将大大降低,环保、燃油经济性、安全性、娱乐性、智能化和个性化等特点将日益成为关注的重点,而整合这些技术的中高档汽车将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的重点。因此,要求汽车企业一方面要加大新产品
的开发力度,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开发流程,尽可能缩短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周期,提高新产品开发数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市场调研力度,明确企业的市场定位,加快引入新材料、新技术提升产品等级,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
3.3不断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实施以企业能力为基础的重组整合,提升企业规模。汽车产业是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经济明显,企业集中度偏低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规模经济效益低、能源消耗高、研发能力薄弱、无序竞争等问题,而目前我国汽车企业整体规模分散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规模效应不显著,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由于当前我国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以国有企业为主,因此,一方面大型汽车企业和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要不断改革内部运营流程,增强企业内部的运营能力,实施以企业能力为基础的兼并重组;另一方面,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在汽车企业兼并重组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建立并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退出机制,鼓励和扶持大型骨干汽车企业集团发展,通过税前列支等税制改革推动企业兼并重组。
3.4加快实施以整车企业为核心的-体化供应链协作模式。随着消费者需求、标准法规及环境保护的日益严格,使得整车企业在产品研发、零部件供应、技术创新、销售与售后服务等领域与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越来越密切,国外整车企业也已经开始通过吸收和利用消费类电子、信息通讯、智能交通、金融服务、新材料产业等领域的创新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实力。因此,汽车企业应建立新型的产业链协作系统,一方面要积极延伸合作理念,加强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积极寻找可外包其非核心业务的合作伙伴,共同解决产品开发与技术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共同分担日益提高的研发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汽车企业应着眼于充分利用其他行业的创新资源,开发跨行业合作平台,实现跨行业合作。
参考文献:
[1]罗元青.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
基于汽车产业的实证分析[D].博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
[2]于焱,李京文,赵树宽.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汽车产业零部件竞争力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9):155-158
[3]王保林.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政策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11):39-48
[4]陈伟,刘秋,刘冬.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商业研究,2005,(17):92-94
[5]徐晓明,傅惠敏,金浩,黎明.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2008,37(3):74-78
[6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235-242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7-2022年中国会展行业市场前瞻与深度调研分析报告》数据显示,近年来会展行业收入均实现了快速增长,2014年会展企业总体收入已经接近200亿元,年增速超过20%。2015年会展企业总体收入247.32亿元,同比增长31.94%,整体发展势头迅猛。
行I企业数量较多,规模偏小
据统计,2013-2016年6月国内会展行业企业数量呈逐年递增之势,截至2016年6月末,会展行业共有6269家,为近年来新高。依此计算,2014-2015年企业平均业务收入规模分别仅为313.41万元和401.10万元。我国会展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相对而言都比较小是当前阶段会展业主要特征。
中外合资企业占领主导地位,民营企业竞争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