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探究的过程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4 16:40: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物探究的过程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物探究的过程

篇(1)

一、猜想与假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与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在认识上应该是相似的,中学物理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是引导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进行类科学研究探索,培养科学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活动中,根据已知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本身是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事实上,在物理学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源于猜想。在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之后,“电能生磁,磁应该也能生电吧?”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想下,经过整整十年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物理天才霍金的时空观让人感觉玄妙无比,令人不能不惊叹他的想象能力。物理学发展至今日,还有许多的猜想有待人们去证实,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猜想不断的衍生,发展。

多年来,物理课程偏深、偏难,考试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利用公式解题上。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平时的物理教学教学中“重灌输、轻启发;重教授、轻活动;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大量的模仿训练使学生跌入了深深的题海,启发思考这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被弃而不用,本应是学生亲身体验的探究过程变成了直接告诉现成结论,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规律更是少而有少。教师在教学中过多重视教学生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改革,就是要大胆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老套套,跳出框框,打造全新的物理教学模式。

物理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物理思想。假如物理教学过程中回避了直觉、猜想、假设,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学生创造的机会,他们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想象力没有了驰骋的空间。教师应该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物理科学不仅仅是观察现象,理解公式,还可以根据现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能够通过想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最后推导出物理规律。

二、要鼓励学生敢于猜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的进行学习,学生除了认真听讲还是认真听讲,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制,他们想象的空间受到挤压。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开始时,学生往往不敢猜,一方面由于他们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怕自己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指责,或同学的嘲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合理,教师都要持肯定的态度。培养他们的猜想要从最容易的入手。比如在学习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时,猜想串联电路中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这是比较容易的,又比如在演示自制温度计时,盛水玻璃瓶放入热水中时,不妨先让学生猜猜,细玻璃管中的水柱会怎样变化,尽管学生大多数都能猜到,但不能因为容易就忽视猜想的这一环节。要知道根据已有的经验作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只有从细微之处有意识地养成学生积极思维,积极猜想的习惯,才能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

三、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猜想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猜想,可能会遇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样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呢?这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在物理教学中科学猜想与假设过程其实和科学研究一样应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是实验方法,另一种是理论分析方法。

实验方法可以有下述几个步骤:

(1)明确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要求。

(2)大胆进行“科学猜想

(3)对猜想结果进行讨论,去伪存真,去繁求精。

比如说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中,在让学生进行猜想时,如果教师引导不够,学生的猜想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不仅猜想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与速度大小有关,可能与摩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还猜想到了可能与质量大小有关,可能与材料有关,可能与密度有关,可能与形状有关等等……这样学生的猜想放得太开,不容易猜到关键的点子上,如果所有的猜想都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做到,这时可以借助于简单得演示实验进行引导,比如,让学生体验一下推重一些得箱子和轻一些的箱子,或者让学生体验怎样抓牢泥鳅,然后进行猜想,学生的猜想有了明确的指向性,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助于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篇(2)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困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32-01

物理是高中阶段的常设科目之一,也是现阶段文理依旧分科的前提下,理科生必学、文科生选修的科目。作为一门问题解决型学科,高中物理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障碍,尤其是一些感性思维较强和理性思维欠缺的学生,物理往往会成为其学习过程中的“瘸腿”科目。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大,但学习效果却不甚明显,进而导致学生期待受挫,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学困生大量出现。

在我看来,学困生的出现是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知识接受和理解能力存在着客观的差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而作为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来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找到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发现其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和问题,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从而最大限度的缩小班级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差距。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下文中我将主要以物理这门学科的教学为基本着力点,具体分析一下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并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剖析

通常情况下,作为教师的我们主要将学困生定义为智力水平正常,也没有感官障碍,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其他同年级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在我看来,学困生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思维导向方面、情感方面、习惯方面等等。所以,此部分中,我将主要对学困生出现的原因的问题进行具体的举例和剖析,从而为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做好准备。

1、理性思维欠缺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维导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一部分学生的先天因素决定其感性思维较丰富而理性思维欠缺。感性思维占主导的学生擅长主观性的想象,对于纯文字性的内容较为敏感,情感层次性强,因此在语文、历史等文学性学科的学习方面学习效果显著。理性思维占主导的学生则倾向于逻辑推理和抽象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对具体问题进行观察、数据收集以及分析,因此比较擅长和数字、图形等打交道。而高中物理是一门典型的问题解决型学科,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依照公式、定理等对相关问题进行推理和运算;实验课程中需要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2、惰性心理

不少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惰性,调查研究表明,惰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心理,具体表现为自制力较差、行动不按照心理目标的预期展开,既定的目标总是拖延甚至是完不成等。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接受教育是一个较为枯燥的过程,而高中生还处于身心成长阶段,尤其是心理方面还不是完全的成熟,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因受打击而退缩,进而找借口逃避。物理学习的难度性会催生学生惰性心里的产生,从而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少用功,甚至是不用功。

3、学习习惯不正确

作为教师,我在日常教学研究中发现大部分学困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习惯不正确的问题。对于高中生来说,面对着高考这样一种带有淘汰性质的人才选拔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明白努力地重要性。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学困生较之一般学生付出的努力更多,但由于学习习惯的不正确导致很多实践和精力白白浪费掉。例如,对于理性学科来说,保证一定的习题练习量是提高成绩的基础,但很多学困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只追求量的累积,忽视了质的选择,所以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

二、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既然学困生群体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能够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少学困生的数量,并且在细心观察学生的基础上,找到问题所在,并且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症下药,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针对上文中提出的三点关于学困生的普遍性问题,此部分中我讲逐条对应,从思维、态度、习惯等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1、帮助学生塑造理性思维

对于理性思维欠缺的学困生来说,教师要从基础知识方面入手帮助学生一步步塑造起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例如在备课过程中同一个知识点尽量准备难度较小的题目为例题,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最简单、最基础的题目教给学生问题的思考角度和解题方法。这样不仅不会耽搁全体学生的学习进度还能够最大限度的照顾学困生的学习进度,从而保证班级全体学生能够上一堂知识高吸收的物理课。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这是不争的事实;经过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各地的英语教育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我们注意到,无论在城市中学还是在农村中学,中学生英语学习的水平仍然参差不齐,尤其是中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不佳。

一些中学生英语学不好的原因究竟在哪?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其心理变化如何呢?本人就此作了调查和研究。这些

调查和研究表明,这些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心理误区。

一、自卑心理

这些中学生由于小学英语基础没打牢,到了初中阶段随着英语学习内容越来越多,考试成绩越来越不理想,于是这些学生就产生了自卑心理,感觉自不如人。这种自卑引起的忧愁和苦恼给这些学生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这些悲观失望导致了他们英语学习成绩下降。

罗曼・罗兰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生活中人人都会遭遇挫折和失败,都会发现不如别人的地方,都会有自卑的情绪体验。这种经历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情绪的长期化,形成了一种自卑的性格则会给学习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如何消除中学生这种学英语的自卑心理呢?

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卑源于比较,而不是源于真实。自卑的最根本的根源在于自己的目光的着眼点。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摆正自己的心态,不作无谓的比较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确立这样的心态:我能行,我肯定行。要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优势点,强化优势感,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

其次,我们务必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成绩。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时间英语成绩不理想不应该左右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师要帮助和引导他们分析成绩差的原因;指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学习英语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传授一定的学习方法也是必要的。英语是一门功夫性学科,一个人只要肯下工夫,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绩。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好英语靠的是点滴知识的积累。

二、盲目心理

不可否认,现在大多数中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个人理想,但就英语学习而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英语的目的不够明确或不够正确。一部分学生认为学英语就是为了中考,英语差不要紧,可以“堤内损失堤外补”,只要学好数理化照样考上好高中。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于是,就没有了明确可行的学习计划,就失去了学习动力。学习上显示出盲目状态,心理上存在盲区。在学习过程当中,这些学生随意性太强,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没有计划性,甚至根本就不愿投入。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应付了事,最终学习成绩下降。

针对此种心理误区,英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帮助他们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有人曾说过:没有理想的人,就像一艘无舵的孤舟,终将被大海吞没;就像一颗黑夜的流星,不知要陨落何方。要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英语不仅仅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强国富民的需要,也是一个人人生发展和生存的需要。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安排好学英语计划,在学法上予以指导。再者,教师要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想方设法提高和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应付心理

学生学习英语的应付心理存在三个方面:一是应付考试,二是应付教师检查,三是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抱有这种心理的学生,认为学英语是不得已而为之,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于是,这些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课后做作业马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计划,更缺乏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刻苦的学习精神。“临考前努把力,考试后全忘记”。已经成为这些学生的真实写照,他们学不好英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产生这种心理的学生除了对学好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外,他们还缺乏坚强的学习毅力。要想消除学生这种心理误区,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帮助他们认识学英语的重要性外,我们还必须对他们加强学习品质的培养。对这部分学生要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对他们的作业要严格要求、严格检查,对所布置的家庭作业要经常抽查,课堂上要进行针对性的提问。

四、速成心理

有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着速成心理。他们平时不是扎扎实实地学习,而是耍小聪明。如同守株待兔故事中的人等待兔子上门送死一样,他们的眼睛没有盯在踏踏实实干事实上,而是盯在寻找捷径上。这些学生虽然也渴望得到好的英语成绩,但由于平时缺乏吃苦的精神和踏实的学习工夫,因而他们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教师务必要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要不畏困难,勇攀高峰。英语是一门功夫性学科,只要肯吃苦,勤努力,就一定能掌握它。

五、惰性心理

学生中存在的懒惰心理是他们学不好英语的一个极其重要原因。产生这种心理的学生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学习的责任感。

克服惰性心理,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激励机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克服惰性心理的关键就是需要一个人从内心深处产生积极进取的动力。学生要想产生此种动力就必须对外语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要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自己的未来前途。

其次,要教育学生树立坚韧不跋的精神。伟大的文学家苏轼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光靠充沛的精力和满腔的热情还不够,还要有将强的毅力。

六、畏惧心理

有些中学生由于基础薄弱,成绩不断下降,渐渐地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畏惧心理的产生又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学习效率大大降低。由此产生恶性循环。

针对中学生此种心理误区,我们首先要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困难。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有句名言:“‘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英语学习如攀登高峰,只要攀登者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向前,最终就一定会到达顶峰。

其次,要帮助学生化解困难。英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教师要做到简化每一个环节的训练,从基础抓起,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从而增强他们英语学习的信心。

再者,我们对这部分学生每取得的成绩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进取心。

一些中学生存在的以上英语学习方面的心理误区既带有普遍性,又带有特殊性。我们英语教师务必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有区别地进行对待和处理。

篇(4)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07-02

近年来随着网购的兴起,电子商务这一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它在改变消费者传统消费方式的同时,也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力量。2010年电子商务金额超过4.3万亿元;2011年超过6万亿元。未来3年,我国电子商务投资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01年6月电子商务被批准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高校中开设,目前全国已有306所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每年的本科毕业生多达3万人以上,高职类毕业生多达1万人以上,数量较大并仍在继续增长。

面对电子商务行业的迅猛发展,本应抢手的电商专业毕业生却遭遇了求职中的寒冬——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远低于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47%的就业率。这一现状背后势必存在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问题分析

(一)用人单位方面

1.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大多都注重应聘人员的工作经验,希望所招到的人员上岗即可操作,独立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弥补本单位的人才缺口。目前,工作经验成为了用人单位衡量求职人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而这一项就是应届毕业生的软肋,于是当用人单位不肯妥协时,尽管招聘岗位专业对口,但高职类毕业生只能被拒在大门之外。

2.没有相应的入职培训,对员工的发展及职业生涯规划不关心。学生就业后,进入到工作岗位,尽管经过学校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与知识,但要尽快熟悉陌生的环境,还需要接受入职培训。而很多用人单位都忽略了这一点,往往只是将工作任务分配给新职员,由他们去想办法学习完成。这样会导致工作的低效,尤其是新职员操作不规范或错误而无人及时纠正时,必将给单位带来损失。另一方面,对于就职后的职员,单位不注重后续的培训,无法满足职员希望自我提升的需求,老职员看不到自己的未来,更无职业生涯可谈,容易产生跳槽的想法,这种情绪也会传递给新职员。

(二)学生方面

1.毕业生好高骛远,高不成低不就。应届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抱有过高的理想抱负,不愿意从最基层做起。还有些毕业生认为进过高校深造,毕业后至少要从“白领”做起,不甘心做工人,致使很多岗位从自己身边流失。另外,当今网购的盛行,例如淘宝网、阿里巴巴网等知名电子商务网站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斗志,有些学生毕业前就已经开始筹备开设自己的网店。但经过对某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过半数自主创业的学生,因为经营状况不好,最终选择放弃创业,到企业工作,积累经验。原因主要在于:缺乏经营经验,在刚起步时自己的想法还可以维持店铺经营,但随着竞争的不断激烈与业务量的增大,很多事务处理起来力不从心。

2.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动手能力差。一些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浮躁,对于安排的实训课程不能认真参加练习,错过了储备知识的时间,在求职过程中才发现欠缺得太多。

3.求职技巧不足,未做好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多年的学习生活之后,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之下,学生更多习惯于被动反应,即无指令不思考不行动。工作时,常表现为领导吩咐一点就做一点,其他的不多想也不多做,让用人单位感觉在使用这样的人员的时候比较吃力,会产生不良评价。

(三)学校方面

1.缺乏配套电子商务软件、系统,学生无法进行电子商务的后台模拟训练。缺乏配套电子商务软件、系统,实训时只能领学生浏览各类型网站,通过浅浅的观察、注册用户、体验购买流程等总结其经营特点、营销理念,而不能进入后台操作,或建立自己的经营性网站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学生很难真正地了解到电子商务网站是如何运作的,中间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应对,需要掌握哪些技能,使实训的意义大打折扣。

2.学生顶岗实习制度不够完善。我们往往只重视毕业生的实习,其实实习锻炼应该从大一开始进行。没有学校的统一要求,很多学生不会在校期间进行实习,当毕业时又因为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以至在面试中被用人单位拒之千里。或是因为从未以工作人员的身份接触过社会,不了解市场,不了解自己的专长,当抱着不切合实际的梦想走向社会时,处处碰壁。

3.教材理论化强,有些材料过于陈旧。有关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已经确立,但更新较慢。目前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迅速,成功或是失败的案例层出不穷,当应用于技能操作教学时,使用的教材很难顺应变化,及时更新。这容易使技能培训偏离实际需要,学生不了解当今电子商务企业的实务操作情况。

二、应对策略

(一)企业方面

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沟通,举办一些校企联合的活动,增加用人单位与学生的接触,使其能够看到应届毕业生的优势,愿意接纳,增强其启用应届毕业生的信心。建议企业制定员工培训计划,使其得到全面的提高,增强员工忠诚度。

(二)学生方面

篇(5)

五年制高职是与初级中学对接的教育层级,初中毕业生经过五年的高职院校学习,掌握与专业对应的知识技能并获得大专学历,成长为具有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我们认为,对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理解、欣赏、接受,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践行传统文化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是“高素质”的应有之义,也是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五年制高职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认知特点?如何对五年制高职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本文将对这两个问题尝试做出回答。

一、认知现状分析

刚刚进入五年制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具有以下特点。

1.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局限于古代文学。

进入五年制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是经过九年义务阶段教育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基本上等同于中国古代文学,但对传统文化的范畴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认识和判断。古代文学当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东西就通过中国古代文学承载的,但远远不止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中国宗教文化、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中国建筑文化、中国政治文化、中医药文化、中国管理文化、中国茶文化等,学生在加强古代文学学习的基础上,要挖掘其在文化方面的深厚含义,也要加强对文化的其他方面的学习,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个全面的把握和认知。

2.重视技能培训,忽视文化学习。

五年制高职学生多数是抱着学技术技能的目的踏入高职院校学习的,他们认为文化课程只不过是用以陪衬专业课的“绿叶”,无关紧要,实际上,包括语文、英语等在内的文化基础课对于一个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这些课程可以提供专业课难以达成的人文滋养,使五年制高职学生成为认识全面、理性健全而又情感丰富的人。

3.对传统文化没有形成“自觉意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目前主要是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处境有忧患意识,能够主动有意识地采取措施加以拯救。对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这种“自觉意识”是指能够意识到所教所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能够用传统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分析处理一些现实现象和事件,也愿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五年制高职学生在这方面还远远不够。

二、传承路径

如何在五年制高职学生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和渗透?我们以为,必须从学校建设及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着手,才能培养出具有传统文化自觉的五年制高职学生。

1.校园建设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学校是学生每天生活的主要场域,校园建设中,要注意亭台楼阁的布局,桥廊路石的规划,花木草竹的栽植,尤其要重视的是,对这种做法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要通过文字的方式加以体现,使得学生目视耳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比较容易地感知和领受。比如,学校在建设文化墙时,可以将“礼”、“义"、“廉”、“耻”、“孝”、“悌”、“忠”、“义”等镌刻于墙上,并辅之以文字介绍,扮靓校园的同时,达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

2.学科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学科教学无疑是五年制高职院校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主阵地。在所有学科中,语文学科当仁不让地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承载者,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必须纠正单纯进行文学知识传授和文艺欣赏的偏差,在进行文学知识传授的同时,语文学科也要注重文化意识的涵育,这实际上就是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且要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他学科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忽视,比如,在英语学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中西文化对比,达到强化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目的;在专业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对中国相关技术史的介绍,让学生领略中国科技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等等。

3.德育过程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于和谐世界的建立有助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魂”与“根”,它包括天人合一、经世致用、仁者爱人等思想。在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应该想方设法地融入这些思想,比如可以选择相关内容作为班会活动主题,也可以在班级演讲竞赛、读书竞赛等活动中明确此类内容,使学生耳濡目染,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熟悉程度。

4.日常活动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309-01

1.文化性缺失——数学教育价值失落的重要原因

《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价值观,特别要了解数学文化价值。

数学教学中文化性的缺失给孩子们造成了什么影响?为此,我们随机抽取了六年级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谈谈“学习数学有什么用?”结果,几乎90%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最大用途是用来计算。学生对数学的这种片面认识,反映出目前我们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弱化数学的文化价值,忽视数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与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新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

2.数学趣味活动课——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

基于对数学文化的粗浅认识,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在体现数学文化的形态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数学趣味活动课成为我校校本课程之一。它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突出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数学,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

我们的数学趣味活动课在重视课程表层的趣味性的同时,更注重课程深层内涵,努力挖掘数学文化的底蕴,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发挥数学文化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数学趣味活动课不失为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下面介绍几种在数学趣味活动课中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具体途径与策略:

2.1 充分利用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穿插相关的历史故事,数学背景知识等,定能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2 搜集数学家故事,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阿基米德既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他最有名的名言,就是:“给我一个立足点,我就可以移动地球。”他一生专心研究科学上的体积和浮力问题,其中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古时候有一个国王叫金匠打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国王因为怀疑金匠加了杂物,就请阿基米德鉴定,阿基米德一直在想鉴定的方法,就在他走进浴缸里洗澡的時候,看见满出去的水时,悟出体积的原理,他高兴地跑出浴室,大叫:“我找到了!”一时忘了自己是光着身体呢!

自从同学们听了阿基米德的这个故事,就一直成为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数学趣味活动课之前,让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找古今中外数学家的童年故事及他们严谨治学、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然后利用数学趣味活动课进行交流或者进行故事比赛。现在的小学生,收集信息的渠道特别多,因此故事的内容也相当丰富。通过故事比赛,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更值得肯定的是让他们获得了一种精神动力。例如当学生听说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时,跃跃欲试;当学生知道著名数学家欧拉在双目失明以后,也没有停止对数学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时,激动不已;当一些成绩中等的学生了解到欧拉在孩提时代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后来经过努力却成为了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后,信心倍增;……

数学家的故事,既能让学生领略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陶冶和浸染,特别是磨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形成经得起成功和失败双重考验,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努力养成热情、认真、求是、求实的良好的学习态度。

3.反思与展望

数学充满着人性因素,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现代数学教育应充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在文化层面上找回失落的数学教育价值,是新课程赋予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的职责。

趣味数学活动课仅仅是我们所做的初浅的尝试,我们对数学文化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探索更多有效彰显数学文化的途径与策略,合适而巧妙地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渗入日常数学教学,关注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设,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可以相信,在数学文化的洱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心智得以不断的滋养,才干得以不断的升华,人格得以不断的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 《教育文化学》郑金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数学文化学》郑毓信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7

[4] 《数学教育的价值》/ 黄翔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46-01

1 引言

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学知识的传承、生物学研究的发展都对实验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因此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之中又尤其显得重要。实验教学具有知识传承和能力培养的双重任务和功能,其不仅需要为学生提供知识、提高实验技能水平,还需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在传统初中生物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往往把实验教学的功能仅仅定位在知识传承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实验教学片面地当作知识传承的工具和手段,使实验教学成为仅仅为知识学习服务的附属物。

目前,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然而,由于起步时间较短,难免还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并给出了可行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方案。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当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从而为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可靠、高效施行提供制度保证。

2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征分析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顺利、高效开展,在紧抓探究性实验教学共性问题的同时,还必须密切结合这一过程当中的“初中生物课程”以及“初中学生”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做到有的放矢。

在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初中生物课程与高中生物课程之间有两年的断层。经过两年的时间,学生在初中所学知识到了高中往往已经遗忘殆尽。然而,虽然具体的知识点容易忘记,但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养成,却是怎么也忘不掉的。优质的初中生物教学,应当能够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锻炼其生物学的科研素养,为高中生物乃至大学生物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标。因此,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学课程定位的必然要求。另外一方面,初中生物课程在中考成绩中所占比例极小,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这为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构建初中生物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需要深刻理解和正确处理实验教学中的“趣”、“疑”、“动”、“思”等四个学习环节之间的关系,把“趣”、“疑”、“动”、“思”的有序活动作为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原则。

在初中生物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引导学生合理地处理上述四个关键环节,让学生自主质疑、自主实验、自主分析得出结论,最终实现知识和科学原理的深入内化。

4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案

科学的探究的一般模式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一堂好的探究性实验课也应该按照这一模式进行组织。对于高中学生,只需要做适当演示即可,但是对于尚未形成系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初中学生,应该更加注意引导,让他们循序渐进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体系建设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成功、有效实施,仅仅依靠个别老师和学生教育观念的改变是行不通的,它需要每个初中学校实验教学体系“硬”条件和“软”条件的全面提高与优化。

“硬”条件指的是良好的生物实验硬件条件配置,其是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前提。新课程教材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包含了丰富的科学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但目前初中学校还没有给学生提供探究性实验所必须的仪器和场所,原有的实验资源和管理方式难以满足科学探究的需要。这就需要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所要求的实验选题加强相应的实验仪器、设备及其场地的建设,使探究性实验建立在必要的物质基础之上。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237-01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它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与发展、对教学模式理论的丰富,而且是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导。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模式在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而得到完善和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理论的发展。

一、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早在20世纪初期杜威就主张,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被动地“读”科学。过去的大纲和教材,由于实验含量先天性不足,使得学生在认识上的感知过程明显欠缺。针对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内涵特点,新教材增强了探究性实验功能,从根本上为学生设置了在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的条件,如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抑制效果、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等一系列的探究性实验。为此,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学习实验原理,明确做探究的意义,指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指导他们从自身实践中得出答案的正确途径,从而实现由感性到理性进行认知,体验和理解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探究性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指导探究性实验中,既遵循教材的逻辑性,又不拘泥于一般实验的具体形式。

二、创建自主探索的初中生物教学环境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需要一些特定的环境,包括弹性的时间、灵活的空间、民主的教学氛围、丰富的地域文化以及开放的教育管理体制等。其中,创设和谐民主的、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生物教学氛围最为重要。生物教学氛围的创建要使学生的发言权、建议权得到尊重,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展现自我,敢于进行非逻辑的异想天开和发散性的举一反三。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对学生既要多鼓励表扬,充分肯定并赞赏学生的探究成果,又要容许学生出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教师不能横加指责,强令修正,应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误”养“正”,完成探究式教学任务。在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环境的设计上,教师首先要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生物的,从而由此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生物教学环境。在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和意志是自由的,这时的学习任务是其自身学习生物的需求产生的,学生的主体性会得到充分发挥。

三、精心组织并指导初中生物探究

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时,要善于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逐步让学生学会独立探究学习。具体而言,初中生物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指导。首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假设。面对问题情境,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物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猜测可能造成这种现象或结果的原因,初步提出自己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常用的有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其次,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各种探究技能和方法。问题提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报刊或其它信息源,对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提出假设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灵活运用观察、实验、调查、测量、比较等方法去验证他们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收集、筛选、组织和使用各种信息的技能,而学生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假设从多方面进行验证,如果结论证实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学生的认知就会趋于平衡;反之,则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学生就不得不提出新的假设或修改自己的论证过程,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帮助,这些资源包括信息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四、构建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激励评价机制是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要使探究式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学生潜能得以全面激发,评价机制必须是开放、多元性的。与传统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不同,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对评价的要求较高,如它要求评价每一名学生理解了哪些生物概念,哪些还模糊不清或不知道,能否灵活地运用生物知识解决问题;是否能提出生物相关问题,是否能设计并实施探究计划,是否能分析处理所收集的证据,是否能判断证据是支持还是反对自己提出的假设等。但要弄清楚这一切,单靠终结性评价是难以奏效的。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重视并改进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如学生每天的笔记、撰写的实验报告、绘制的实验图表、制作的实验模型以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针对某个问题所做出的解释等。通过这些可以了解学生对相关生物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以及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是探究教学评价的另一个特点。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探究学习进行评价,如检查采用的方法是否合适、解释是否合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如何等,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应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学生的自主评价相结合的开放性、多元性评价形式。

参考文献:

[1] 钟凤权.对初中生物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1).

篇(9)

1.提高辅导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

1.1教师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正确的"人才观"。在活动中,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潜质,珍惜、爱护和培养每位学生的创新精神。

1.2教师还要加强业务学习,并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只有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教师,才能根据自身的创新心理和创新体验,在生物探究活动中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

2.1以榜样激活学生的求新意识。科学发明史中,科学家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并利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去进行艰苦的探索、论证。没有这些,也就没有人类今天的科学进步。让学生从生活之中去怀疑、求新,从而发现新规律,发明新方法。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另辟蹊径,提出创见,以求激活学生求新的火花。

2.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活动为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征提供了一个发挥的理想天地。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生物探究活动会全身心地投入,并伴随着愉快的心理体验,会自觉地排除各种困难、干扰,进行艰苦的探索,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2.3在生物探究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要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对于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笑话,教师要宽容,并从正面加以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

3.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科学方法

3.1以生物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是根据问题提供的所有信息从多个方面用分析探索的方式去思考,它体现了思维的广阔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特征,可以就同一问题提供多种思路。因此,在生物探究活动中,首先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索,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处理,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解决,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各种角度、方法、途径的优缺点,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3.2以生物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用己有表象进行思维活动,对右脑的开发极其有利。而生物探究活动,强调学生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注重实践操作,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和情感色彩,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右脑。在生物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实物、图形、手势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联想。在联想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点燃学生创造性思想火花,是极其重要的。

4.学生运用生物探究活动这个载体实现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我巩固、自我创新、自我求异、自我发展不断培养创造力的一个过程

4.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巧妙、合理地设计生物探究活动教学情境对于搞好一次生物探究活动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辅导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把教学内容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展示在学生眼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对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教师创设的情境不仅要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还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分析,发现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4.2点拨引导,尝试探索。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引导着活动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而生物探究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形成知识、技能的过程。学生在"发现——尝试——探索——再发现"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更多地、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知识,摸索技能、技巧的过程,使思维品质得到进一步培养。

在辅导生物探究活动中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当学生遇到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就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转换思考角度,也就是说"换个角度想一想。"这样,一种思路无法解决的问题,用另一种相反的思路就迎刃而解;教师事先结合生物探究活动教学内容中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自己故意"犯错"一下,然后让学生挑毛病,找漏洞,以此让学生从反面加深对错误的认识,不再犯错。

这样不仅可以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通过多方面、多角度提问,引发学生思路。

5.个性评价,取长补短

篇(10)

1.课程信息量与课时不符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生物教材内容有了一些形式上的改变,不但内容更加丰富,连整个版面设计上也更符合现今的高中生物教学,但是若根据如今的高中生物教材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话,教师只能进一步扩大教学课时,否则很有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

2.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模式大不相同,因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因为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不高的原因、对于探究式教学方式的认识不够深入、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整个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过程变得枯燥无比,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兴趣。

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改进意见

1.合理规划教材内容

虽然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生物教材内容作出了一定的改变,但是若教师合理规划教材内容,找出适合学生深入探究的生物知识,那么既不会耽误教学进度,又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对生物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找出内容有关联的生物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套入式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探究,并且要合理规划学生的探究时间,这样才能实现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要想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使探究式教学更加顺利地被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需要采用一定的辅教学手段,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设计探究内容,使学生对探究式教学更有参与兴趣。

上一篇: 桥梁工程质量管理 下一篇: 金融市场的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