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习惯培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4 16:40: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学习习惯培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

篇(1)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能力,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的关键所在是首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自学的前提,有兴趣才能达到我要学的境界,没有兴趣只能是要我学。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根本谈不上自学,只有对数学知识感兴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别给予不同的点拨,使之得到最佳效果,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自学的方式也不尽相同,高年级或简单的教学内容可少点拨或不点拨,对低年级或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就应该多辅导、多点拨。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在各阶段的主体作用

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模仿性强,认知具有片面性,对某一新事物具有较高的激情,因此,在对七年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上应多点拨、多辅导,自学内容以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为主,对基本技能和技巧要多加引导,但这个时候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坚定的自觉理念是一个关键时期,它在整个初中阶段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是十分关键的一步。例如,在进行有理数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数:

①小学学过哪些数?

学生会回答:小数、分数、整数、0

②进入七年级后,又学了什么数?

学生会回答:负数

老师点拨:

①小数和分数现在把它归为一类,统称分数,分数又有正、负之分。

②整数分为正整数,负数和0三类。

③以上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

由此得出有理数的定义: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以上第二轮分类让学生讨论后自己分出来。

学生能分清以上有理数的分类,就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

八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比七年级有所提升,但处于不稳定阶段,八年级在整个初中阶段起着呈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这时,更应该加右对学生自学能力地培养,如:在教学同类二次根式概念的预习中,应提出下列问题:

只要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去预习,并能解决疸,就掌握了同类二次根式的基本概念。

九年级的学生在自学数学知识方面应该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对一些一般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他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来完成,老师只需给他们一定的自学时间就可以了,但对于一些较难内容和基础较差的学生还必须耐心地进行自学能力地培养,做到多点拨、多辅导。如在讲解以下例题时,已知:的两条弦AB,CD相交于点P,求证:AP·BP=CP·DP。在讲解该例的自学指导中,教师应提出以下问题:①如何将上述等积式转化为比例式(即:要证明AP·BP=CP·DP,只要证明 = ;②由于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我们应找出四条线段可能出现在哪两个三角形中(图上没有三角形,如何作辅助线?);③构成的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④例题证明的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最后,老师归纳,通过此例的证明明,给出了证明等积线段或比例线段的一种常用方法。

3.学生自学,老师不能闲着

学生自学前,老师应事先设问,提出本堂课的目标,还应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学生自学后要启发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老师解惑,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奔着目标去学习,为求知识而学习,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实质上,老师正确地引导、辅导学生自学,要比照本宣科地讲解书本知识付出的劳动要多得多,特别是在回答学生提出的某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时,对教师的素质是一次一次的大挑战。

篇(2)

课题主研者:牙丽娜杨凤娥陈光平黄蔚琳韦秋花罗彩莲牙祖毅班华跃

韦邺韦荣文黄雅珍韦丰年覃玉朗覃燕明韩丽娟

本课题组经过调查和研究,结合学校发展的要求,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以下的对策和建议。

1、运用激励性评价方法,促进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激励性评价方法有多种表现方式,例如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激励性评价方法、分层激励性评价方法、情感激励性评价方法等。

(1)语言激励性评价方法

语言激励性评价方法,就表现形式而言,包括及时评语、学科评语、作业评语、试卷评语、口(周)记评语等多种评语形式。该评价方法适用于学习习惯形成俄各个时期,是最常见最普遍的方法。

应用该评价方法时,应注意:其一,语言,提倡谈心式的第二人称,要尊重、真诚,切忌辞藻华丽,无针对性。其二,内容要具体、明确,并能符合学生的独特个性和I兴趣、爱好、特长以及独特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其二,结构应采用“肯定加鼓励”的模式。以肯定作为评语的切入点,以鼓励、引导为主旋律。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尊重他们的自尊为前提,在鼓励中可以为学生找出他们所存在的问题,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如:“你的这篇文章开头两段写得很好尤其是最后一段写的更逼真!中间一段要是写得再简练一些会更好”。

(2)分层激励性评价方法

分层激励性评价方法,是建立在尊重学生发展差异性基础上的,按不同标准和等级进行评价,使被评价者得到不同层次发展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更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

在同一个班级,如果用同一标准所有学生的学习习惯,会使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因达不到标准,不能得到好的发展性评判而失望,也会使发展水平较高的学生,因标准偏低,没能展示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不满足。有的学生只处在第一层不自觉的学习行为状态(上课时根本不听讲,尽作小动作),有的学生则处在第二层自觉学习行为状态(上课时认真听讲,大胆设问,从不同的角度、层面考虑问题,寻求一题多解),对这样的学生,就不能用同样的评价标准,应根据学生各自的情况分层设定标准。对学生学习习惯还处在较低阶段的学生,要求不能过高,要让他们从点滴的成功中获得自信,完善第一层,接近第二层;对学习习惯处在较高层次的学生,应提高更高的要求。

另外,还可采用个体差异的评价方法,即将评价对象的现在与过去比较,或评价对象个体的一个方面与若干个侧面进行比较,对评价对象发展的变化进行评判。分层激励性评价是一种以评价对象个体发展变化为参照点的评价类型,它不与其他对象横向比较,易于反映评价对象在原有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状态。

进行分层激励性评价时,切忌不要用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学生学习习惯进步快慢的标准,同时应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协调配合;作为班主任应保持与各科教师及时沟通,最好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习惯档案,这样可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水平上取得不断进步。班主任、各科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要求一定要一致,否则,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不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

(3)情感激励性评价方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情感需要,教师用什么标准评价学生的好坏,不仅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而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所以情感性激励评价方法对有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评价方式,以肢体语言为最佳,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期待的目光、亲切的抚摸等。

应注意该评价方法产生良好作用的时机:一是受教育者的情感和思维进入状态;二是实施时的环境氛围浓重。只有这样,才能使被评价者得心灵受到震撼,评价才会越真诚、越实在、越动人、越有效。

我在我校初一年级听课时,一位语文老师利用情感激励性评价方法的例子。班上一名学生语文成绩属于中上等,但该同学最大的特点是不爱说话,朗读水平差,连很短的语句也不能完整朗读。只要语文教师让他朗读课文,他就用各种方式抵触。根据这种情况,这位有经验的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先与他一起预习,最后达到熟练朗读这篇课文的程度。在班级正式上课时,下面坐着很多听课老师,课上不仅多给他发言的机会,还让他大声朗读整篇课文。整节课他的表现非常好,再加之老师不失时机地表扬激励,“您的朗读非常有感情!”,并走到他面前轻轻拍拍他的肩膀。该学生在下课后非常兴奋,首先走到老师跟前,小声说“我以后一定要在课前熟读课文”。后来这位老师告诉我,这个学生不仅课上大胆发言,而还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因此,如果我们选择好时机,很好地利用情感激励性评价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多方面创设条件,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充分认识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大力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学生习惯养成的理论书籍、刊物和文件,增强教师指导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与训练的自觉性,在学校掀起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热潮。

尽快制定学生学习习惯操作规范并贯彻于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同时各学科教研组还要结合新课程理念和本学科特点,制订各个环节具体的学习方法,如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如何指导学生复习、如何指导学生听课、如何指导学生笔记、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等等。

(2)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必要的条件。要加强校园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继续开设早晚自习课,增设研究型课程,大力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给学生习惯养成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保证。

篇(3)

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习习惯,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的学习上的习性。

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以情不自禁、不期而至的方式持续下来,犹如物理学中的惯性力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

1.自学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历史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

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

2.专心上课的习惯。

教与学应该同步,应该和谐,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哪怕是你已经超前学过了,也还是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这过程中,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

3.善于提问的习惯。

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学问、学问,学习就要开口问,不懂装懂最终害自己,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4.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精华。

二、严格要求,言传身教

1.严格要求,从最初开始。

初二的学生对历史课并不陌生,同时由于很多客观的原因,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是比较低的,他们觉得好老师就是上课能让我们轻松地抄笔记,下了课最多就是布置背笔记,考试的时候考笔记,考完之后全忘记!

开学之初,我就对他们进行摸底,找了不同层次的同学来聊天,聊他们心目中的历史、历史课、好的历史老师,但是我发现他们中存在很大的偏差,这更让我觉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于是,我首先从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做起,先培训我的科代表,让他(她)有能力来指挥和管理学生。再通过科代表来督促全班学生的表现,主抓学习用品的摆放,坐姿、课前的复习等环节。一开始学生的反映比较激烈,他们觉得这样很辛苦,很无聊。这时我抓住时机,进行思想教育,同时以组为单位进行考评,对优胜的组进行奖励——有时甚至可以由他们提出需要的奖品。这样他们觉得有了吸引力,辛苦也就慢慢被习惯所代替;当然也遇到了一些同学的“坚决抵抗”,这时对规定的东西一定要坚决执行,对违反者一律公平对待,让他们口服心服。到今天他们都坦然地说:“习惯成自然”。

2.从小事着手,对不良习惯说“不”。

学生中有一部分过惯了在学习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觉得我只要上课不说话,抄好笔记就完成了任务,他们觉得思考和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这样的习惯我们当然知道是不良习惯,但是我们的很多学生却对它念念不忘。这时就要教会他们说“不”。

篇(4)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每接一届新的学生,首先就会在语文课上给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那就是无论是什么形式的作业、笔记、作文、日记等,都要书写规范、整齐,不要求字如何得漂亮,但是笔画一定要清晰、准确。另外,在课余的时间,我还为学生提供字帖,让他们临摹,并且建立书法爱好小组,举办书法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对学生生长起重大影响作用的教师,在这一方面也要身体力行,做好表率。例如,上课时的板书一定要字迹工整、清晰,切勿龙飞凤舞,书写潦草。要起到带头和引导作用,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写字、练字的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规范、正确的书写习惯。

二、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工具书是必备品,它们是学生学习忠实的朋友和老师。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或者不理解的词义时,就需要工具书的帮助了。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遇到的生字词记到一个笔记本上,然后通过工具书弄明白,教师要定期检查。这样,时间长了学生遇到困难就会养成自觉查工具书的习惯,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一举两得,何乐不为。这样学生既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又提高了阅读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借助其他途径如利用音像、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朗诵名篇名句的习惯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同时,背诵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那些名篇、佳句、成语、典故,只有熟读成诵,才能脱口而出,为我所用。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必须培养朗读、背诵的习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坚持每天都能利用一点时间,特别是早读时,要放声朗读那些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朗读时,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情感,文章的感情基调,控制好语速、语调,放开声音朗读,做到声情并茂。不要因为觉得自己读得不好,怕人笑话,那就永远也学不会朗读。这样长期坚持,就养成了朗读的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质疑、合作探究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质疑、合作探究、创新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质疑、探究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比如在诗歌教学中,学生要真正了解、把握一首诗,除多朗诵、多感悟外,就是要多角度、多层次地来解读这首诗。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质疑、合作探究,光靠教师“一言谈”是不行的。如初中教材七年级语文版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一首的教学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事先可以把学生结成对子或4人学习小组,对这首诗的相关背景知识、作者作了解。学生通过合作、质疑,知道原来刘禹锡因为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遭到贬谪,他的友人白居易写过给他一首诗《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表达了对他的关切之情,所以刘禹锡就回赠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了这些准备,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而且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当然,教学中,要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讨论,各抒己见,让他们自己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五、培养读课外书的习惯

阅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是人们补给知识的重要手段和了解周围世界的有效途径。正如冰心老人所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今天,人们的阅读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读网络、读短信、读电视、读报纸、读书等等。今天的中学生,大多不愿坐下来静静地读书,因为诱惑太多,久而久之导致阅读能力都很差。这是摆在语文教学面前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想办法从学生喜欢的、贴近他们生活的读物入手,慢慢引导并教会他们如何选择好书。一开始,可以带点强迫性要求他们读,安排阅读时间,布置阅读任务,教给他们阅读方法。时间长了,他们逐渐有感觉了,阅读习惯也就养成了。

六、培养勤于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

篇(5)

首先,培养学生分析讨论的习惯,从讨论中学结数学知识

数学学习中,很重要一部分是对学过知识的的分析论证。我认为师生间的讨论,以及学生直接互相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分析学习数学知识。只有通过讨论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知识理解的误区,并及时予以纠正总结才能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我在课堂中倾向于采用提出某些代表性例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我的问题进行回答,有任何问题与我进行讨论分析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我可以很好的看到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某些问题及时纠正,同时也可以在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另外,我同时也采取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这种讨论的方式,可以养成学生遇见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优良方法。现在我将举一些课堂实例。

例:如图所示,己知四边形ABCD中,AB=DC、AC=DB 求证: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此题是有关“梯形’,知识内容的一道数学问题,此题的日的和意图是让学生在问题解答中,掌握梯形问题辅助线添加的基木方法、这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梯形知识性质,该问题可以采用几种方法进行解答?”接着让学生进行探讨活动,学生在相互讨论活动中意识到,此题实际是考查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要证明四边形是等腰梯形,一般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作一边的平行线,证明平行四边形;另一种就是通过证角相等,证明AD∥BC,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进行问题的证明。通过这种师生讨论的形式我们帮助学生学会解决四边形问题中的一些典型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思考的好习惯。

又如,在讲授三角型相似这一章时我在课堂上给同学留下一些课堂讨论问题。“问题一: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问题二: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问题三: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问题四: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问题五: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这些问题,在学生刚刚接触三角形相似问题时会是学生的困惑。在同学的讨论过程中可以认真的思考问题,养成这一习惯对日后接受数学知识分析数学问题都是很有好处的。

其次、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初中阶段的数学,很多时候已经不是那么简明易懂。仅仅依靠课堂的讲课与练习,是不能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达到大纲要求的。对此,我认为,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以及课后复习的习惯。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理解新知识。学生在课前,可以有重点的预习内容,将自己预习时的困惑标记出来,这样在课堂上有重点的听课。这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同时也使教学更加清新。而课后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消化吸收知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是学生是可以接受课堂新内容的。但是,如果脱离了课前的预习,我发现,学生对掌握的知识会变得生涩,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倾向于采取一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预习以的习惯。

例如,在介绍与轴对称有关的相关知识前,我会提前留下相关课堂作业。让同学自行预习轴对称的有关性质,并通过阅读书本和网络等作为参考,自己动手画下几个轴对称图形。通过这种预习我发现,在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困惑,并提出有关的问题。这种教学,有利于我们在课上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所在,同时能更好的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帮助。在我留下几个课堂作业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养成自己在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这不仅对初中数学教学有利,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建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针对课后复习,我则通常为学生留下相关知识点的练习内容。只有学生自己肯动手做题,养成课后复习的好习惯才能学好数学。其实课后练习不在多,而在典型。作为老师,我们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挑选出典型例题。这样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在学生做题的同时从一道习题中了解并掌握这类题的典型做法,并能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我们都知道,一元一次方程是学生日后数学学习中的重点。因而,我在课后经常为学生总结相关的典型例题。下题是一元一次方程中的一简单而典型的应用例题。

例:甲、乙两车长度均为180米,若两列车相对行驶,从车头相遇到车尾离开共12秒;若同向行驶,从甲车头遇到乙车尾,到甲车尾超过乙车头需60秒,车的速度不变,求甲、乙两车的速度。

解:二车的速度和是:[180*2]/12=30米/秒

设甲速度是X,则乙的速度是30-X

80*2=60[X-(30-X)] 有X=18

篇(6)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3―0045―01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文字虽短,却道出了学校教育的真正内涵――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得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

一、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生学习习惯养成重要性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另外,教师应多赞许、少责备,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学生,才能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学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学习积极性会更低。特别对于学困生,学困生的成因有很多,有智力发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关爱的严重缺失,有学校教育的知识断层。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利用学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知识为依托,进行针对性的个案研究,并找出能切实有效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办法来。这样的个案研究,既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也能很好地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二、端正学习态度,强化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意识

根据因果关系的原理,内因决定了事物的质变,也就是说,要想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从学生自我思想认识抓起。“为了什么学习?”这个问题虽然一直讲在嘴上,但是真正落实到学生心里的很少。我们缺少蓬勃而鲜活的学习目标。常立志不如立长志,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活动,不断让学生深刻到认识“为什么而学习”,直至最终将学习目标镌刻在学生心中。当然,我们的立长志不是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最终职业,而是要求他们在特定的阶段,对自己的成长轨迹予以规划。比如,七年级新生可以从入学要求抓起,从课前、课堂和课后入手给学生提要求;八年级、九年级学生可以通过优秀学生的经验介绍,看相关影视作品写体会等多种途径引导。

三、改进学习方法,搭建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平台

我们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在这个方面我们的教师虽然每天都在指导,但是指导的方式较为单一,要求不够明确。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自学,但是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手段,学到什么程度,一概不论,这就导致学生变成老虎吃天无处下爪。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应该通过“导学案”这一教学载体进行突破。就单纯预习这个教学环节,我们完全可以分组细化,责任到人,具体的任务有具体的人负责。我们应该明确告诉学生,预习时小组内成员应该怎么分工,分工后各自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需要提供什么资料及信息,什么时候必须干完,这个很重要。只要能利用很短的时间将这些习惯养成,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篇(7)

一、培养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满足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

初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除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之外,还包括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劳动技术、艺术审美、科学文化等,对于素质的解释最为合理的有两种:一种解释是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这种类型的遗传素质对于一个人各项能力的形成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另一种解释认为,素质属于个人最基本的品质,是人在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虽然素质与先天禀赋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类型的素质差异性并不大。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将理想化为行动,信念化为习性的过程,其是组成一个人基本个性的重要内容,导致某个人具有自发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习惯就等于素质,并且素质能够通过习惯给予很好的表示。从教育规律和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研究发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学习习惯的养成,一般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动的、稳定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还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对实践性问题的解决能力。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这个人肯定会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说话清晰有力、交际能力比较强、阅读理解能力强、博才多学、词汇量大等。一旦良好的学习习惯朝着稳固化、定型化的方向发展,那么这个人将会具有浓烈的学习兴趣,完全不需要别人督促就能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可以减轻数学教师的教学负担,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3.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教育环境有关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过程中无非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解决能力,虽然智力与遗传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却与习惯毫无相关,它是在后天的教育培养和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其实是对行为习惯的进一步深化,主要是促进无意识的行为活动逐渐向有意识的、具体的行为活动发展。因此,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属于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同时也是教师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二、培养初中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策略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化、层次化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采取与之对应的培养策略,尽可能帮助每一位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将会对不同类型的学习习惯给予介绍,以为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借鉴。

1.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进行课堂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在新课改结束之后,学生逐渐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人,因此他们有义务提前对课堂教学的知识进行提前预习,从而知道哪些知识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哪些知识是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哪些知识是可以简而带过的、哪些知识又是需要重点学习的……然而想要掌握这些,就必须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课前预习。数学知识之间一般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让学生自觉的去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预习即将要学的知识,并且掌握他们之间的衔接关系至关重要。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尽可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从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初中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扩散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初中教师,我们应该从多角度方面思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好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应用到生活中去。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然而任何事情任何问题都具有多面性的特点,因此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给予考虑,从而获得最佳的解决办法。

3.培养学生创新性的学习习惯

初中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性学习。通过对创新性学习特征的分析得知,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习惯。一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发现和探索过程,并且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因为只有能够提出疑问才能为创新性学习习惯的形成打下基础。二是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学生的质疑是否有道理以及质疑的内容是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勇于提出质疑的意见。因此,老师要采取一些策略逐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主动质疑的习惯,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学习习惯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是比较分散的、独立的,要想使知识系统化就必须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培养良好的归纳总结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而且还能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与学生的自身条件有关,而且还与学生的学习环境有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制定合理的培养策略,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8)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而应因人定标、因材施教。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教育观下,我们必须认清应试教育下存在的问题,不是填鸭式教学,不是被动式学习,而是学生主动去动手、探索、实践、获得知识过程。初中数学知识固有的特点:初一知识点多、初二难点多、初三考点多。而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比如学校的教育、家庭的环境等影响,普遍表现出学习习惯较差,并且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本文就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和如何打好基础,谈一谈个人几年来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一线的做法和体会。希望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境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一、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1、生源基础差,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被动化。农村中学一般都是镇属初级中学,许多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心不在焉,课后作业马虎甚至不做。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不自觉,基本不复习。练习、作业中同样的问题一错再错,反复更正评讲但收效甚微,事倍功半。

2、求知欲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目标中极为关注的一方面,而这一点在数学教学中往往得不到体现。受周边社会环境的感染及影视媒体的影响,相当部分的学生缺乏忧患意识,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整天无所事事,作业练习马虎应付,抄袭了事。

3、学生学习方法落后,缺乏科学的学习习惯。根据调查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升上中学后仍然沿用小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由于学习科目、内容、要求的明显变化,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大多数学生解题时不遵循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过程缺乏逻辑性,对知识不会灵活运用,对方法不会归纳总结。

4.、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风格两极化。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借鉴,课改后许多教师对新理念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甚至出现偏差,要么教学方式两极分化,要么教学方法今天改明儿变,学生无法适从。

5、对学生评价观念落后,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关注结果,轻视过程,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间接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最终势必影响数学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三、课堂上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课堂上数学学习的习惯主要是注意听讲习惯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不管学习新知识还是解决问题,都是从注意开始的,注意是产生学习的前提.尤其是数学,比其他学科似乎更需要专心.注意能力的强弱极大地影响着数学活动的效果,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注意听讲的习惯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针对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的习惯,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注意听讲习惯的培养应从两个方面进行.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进而升华为有意后注意,培养学生注意听讲的习惯.如在进行《分式基本性质》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先设计如下问题:......。对于以上的问题,学生是熟悉的。而对于等问题,学生是新事物,即可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为解决等问题,我们探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可以从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入手,引导学生向有意注意转化。

培养注意听讲从两个方面培养:

①注意听讲习惯的培养要符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研究表明,注意的稳定性随年龄的增长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注意的稳定性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是有差别的.例如将注意集中在教师授课内容上的时间,小学生为15-20分钟,中学生为20-40分钟,现在的小学生实行的是"快乐教学",不要学习成绩,可是到了初中还是要中考,是和成绩挂钩的,小学的数学教学是玩中学,注意听讲不是主流,所以,在初中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听讲时很重要的.

②注意听讲习惯的培养关键在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注意的稳定性,除了"严格要求"这种强制性的手段外,比较积极主动的方法是,利用学生天生具备的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是一门建立在公理体系基础上,一切结论都须要证明的科学,学生学习数学必须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阶段,学生容易对数学产生厌烦的学习心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指导学生写数学笔记:在课堂的教学中,适当的给学生时间记录课堂上的主要内容、知识点、例题: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堂笔记起到了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便于学生课后进行系统的复习和进行阶段性复习。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一段时间,不是立竿见影和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每一个细节上抓起,每一点,每一滴上抓起,不能只抓一时,而是应该在学习的处处方面都要认真的注意每一个问题。而数学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更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能滞后。

参考文献

[1]唐伟红,《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篇(9)

【具体措施】

一、抓实启蒙阶段的养成教育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二开始阶段,以抓物理常规学习方法为重点,促使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尽快养成.因为这一阶段,物理知识以现象为主,浅显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加之其它学习任务不太繁重,学习时间相对充裕.我接任每一届初二时,善于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培养学生学好物理的常规习惯.

1.预习习惯

新课教学之前,我先紧扣课标、围绕教材,精心编写预习案,就新课所需的知识准备和所要学的内容设计问题和习题,引领学生在课前进行必要的复习巩固和预习课本.

2.作业习惯

对书写要求清晰工整、统一格式、教给先结合笔记复习一遍知识后进行作业的方法.

3.反思习惯

要求建立错题集,一星期一反思,一单元一小结.把平时作业与考试中的一些错误进行整理,写出必要的分析与感悟.

4.阅读课本习惯

学生的语言常常口语化、随意化,表达起来不规范甚至出现科学性错误,这与他们不重视阅读课本有关.为此加强培养阅读课本从而使表达严谨科学的习惯.

5.笔记习惯

课堂教学中适时停顿,指导学生在教材中划出重要概念和规律,或在典型的易错题上圈点出关键词,做必要的补充记录,以便今后复习能抓住重点、有意注意,提高效率.

要养这些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教师在半学期的教学工中有目的、有计划、有耐心地逐步实施.通过检查,个别辅导令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久而久之,良好的习惯就养成了.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智能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

1.明确观察的重要性

达尔文说过: “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细致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而物理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得出离不开通过实验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得到.若没有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则不能学好物理知识.教师可时常向学生灌输上述这些观点.

2.教给观察的方法

学生往往只注意那些新奇且有强烈刺激的表面现象,而忽视反应本质的现象.因此,指导学生观察时注意以下四点:(1)明确观察目的,即弄清“看什么”,而后再去观察.(2)确定观察主次,观察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次,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3)端正观察态度:要求学生踏实严谨,不能心浮气躁.(4)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不仅用眼看,还可用鼻闻、手摸、耳听.

3.创造观察的机会

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演示实验,教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仔细观察,并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在观察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现象,总结结论.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对胆小的学生提供机会让他尝试发言,给以鼓励.课外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要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细心的观察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物理现象.如学习了摩擦力的知识后,让学生观察自行车哪些部位需要增大摩擦,哪些部位需要减小摩擦,它们各是通过什么方法实现的;学习了杠杆知识后,让学生回家观察并使用老虎钳、镊子、杆秤等用具,增强感性认识,有利于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对观察的浓厚兴趣.

篇(10)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不自觉地动作行为。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学会学习,掌握方法,不仅可以顺利完成当前任务,而且对于学生的发展,乃至一生的成就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时代需要创新精神,更需要创新人才。因此,养成创造性学习习惯,比获得多少知识更重要。下面我对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习惯,让他们养成想问、敢问、好问、会问的习惯。”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习惯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造思维培养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是充满创新的活力教学.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比如在学习概率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师:今天,老师和大家做一个抢“30”的游戏。这个游戏在两个人之间完成,规则如下:第一个人先说“1”或“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说到30为止。谁先抢到30,谁就获胜。谁来和老师比一比?教师通过精心设置,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学习习惯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发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并没有过对如何进行转化作“操作”上的详尽指导,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的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一个你学过的图形?”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学生推到了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他们纷纷投入到“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去,热烈地讨论、在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表现出了学生较好的思维独创性。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使他们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身良好的数学素质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要做到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心理倾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进行分层设组。正确看待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学习心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在水平和深度上更加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用动态、发展的观点对待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作必要的层次调整。然后规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各类学生各有获,使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必都得到提高,使每一次学习后都有一种成功感在激励着自己,在不断获取成功和递进中得到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激发再次成功的欲望。从而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知识技能不断提高。

上一篇: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 下一篇: 财务预警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