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41: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德育概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心理学指出学生学习概念有两种形式,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
概念的形成,是指通过经历一定的过程,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新的概念。例如在形成球这个概念时,学生对各种被称为球的物体进行观察,去除一些无关的属性如颜色、质地等,抓住主要属性形状。再从形状入手挖掘球的属性,光滑的,没有棱角等。接着以此为依据辨别物体是否是球体。概念的形成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经历“抽象―类化―辨别”的过程,从而建立新概念。
概念的同化,是指学习者以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为基础,以定义或描述的方式直接揭示新概念本质属性或补充完善原有概念的认识过程。例如学生在学习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时,是以学生掌握的直角概念为基础进行的: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概念的同化是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经历了“定义或描述―同化―强化”的过程,进而形成新概念。
二、概念教学的三项考虑。
教学追求有效,众所周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同的概念,只有选对了方法,学习才能有效、高效。选择合适的方法必然要考虑影响学习的因素。
1.考虑学生心理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抓住事物的属性而不拘泥于外形的变化,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能,但是还没有达到抽象思维的水平,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进行思维。在语言方面,该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获得概念,但在获得和使用此类概念时,需要实际经验或借助形象的支持。
2.考虑教材编排层次。
苏教版教材在内容的编排方面注重划分层次。整套教材将知识点按照难度系数进行切分,同一内容按不同难度安排于不同年级。比如分数,三上是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到三下则是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接下来的几册教材中也不断出现分数的相关知识,难度逐步增加,一砖一瓦地帮助学生堆砌起关于分数的系统知识。
3.考虑概念本身特点。
概念教学时根据概念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会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概念。例如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区分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并列概念。如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上位概念,反之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是三角形的下位概念。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之间则互为并列概念。学习上位概念可以用概念的形成,而学习下位概念就可以用概念同化。
对牛弹琴是因为弹琴者选错了对象,在牛不变的情况下,需要改变的就是弹琴这件事。在课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可逆转,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材料,教师能做的是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适应学生这个教学对象。
三、概念课堂的四条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中楼阁。
数学诞生于生活的需要,发展于生活的需要,与生活密不可分。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或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较熟悉。教材也经常选用生活实例来呈现教学内容。利用这些作为教学资源,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与数学之间密切相连的体会,提升学生的数感。
2.构建先行组织,切忌无米之炊。
当代教育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从概念形成的方式看,我们可以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概念教学。从教材看,很多的概念都是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安排在教材中的。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激活原有知识经验,给学习者已知的东西和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一道知识的桥梁,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的效率。
3.借助直接感官,切忌空口白话。
小学生认知的局限使他们需要凭借具体的实际经验来理解并运用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他们倾向于直觉地理解概念。教师更适合采用一些直观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操作等。这些方法可以利用学生的直接感官,让他们可以更方便同时也更深刻地进行学习。概念是通过言语来表示的,而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滞后于智力发展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用语言讲解抽象概念时,最好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实物或模型演示的例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175-01
小学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教育。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指脑、口、耳、手等各种器官的协调活动的程度。社会文化素质品德素质――爱祖国、爱科学、爱数学,具有勇于进取、勇于开拓、敢于竞争、不甘落后的学习精神。知识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审美素质――指数、形、图、式等的审美修养,能从美的角度去审视和欣赏数学知识。劳动素质――具有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一些劳动技能,会制做一些数学模型、学具、测量数据等。心理素质智力品质素质――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非智力品质素质――兴趣、情感、性格、意志等。上述素质教育的内容,要在具体数学教学中,突出各个侧面的基本要求,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
一、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一般来说,非智力因素可以转化学习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调节、强化作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不同方面,认知过程是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不仅能使非智力因素对智能发展起到调节、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把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本身看成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二、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注重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发展趋势之一。学法即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学习手段和学习技能等等。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单靠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东西靠自己去学习,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作为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去学数学。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进行哪些方面的学法指导呢?我认为最少可以抓如下几个方面:①如何预习;②如何听课;③如何作业;④如何复习;⑤如何课外学习等等。
三、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重结论,轻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改革数学教学,其基点应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过程教学,应注意做到:概念的教学,重在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教学,重在推导过程;四则运算的教学,重在审题过程;应用题的教学,重在分析过程。
四、重视示范教学和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小学生是在具体的事物当中进行思考的,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示范教学和电化教学,同时,要注意示范教学的内容要和课题吻合。利用电化教学,能是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生动具体,学生能初步掌握情感教育,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热亲,可以将初步的情感教育转化为知识教育。
五、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情境、问题和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注意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
六、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过程的激励性评价
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重视教学活动中的个性化的表现,又要注重“因人施教”,对学生特别是个性表现不太积极的学生的点滴进步,进行激励性评价。评价要注意采用个性化的鼓励语言,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算法。首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肯定学生的不同算法(有的尽管很“笨”,但方法是可行的),有时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鼓励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习惯的更好的方法。
七、重视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发展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做到因时施教。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他的长处促使改变他的短处,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目前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分层教学等教改试验,以各自的方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几种教改试验,都注意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
不管是否新课改,做作业就成了数学学习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学生开始上学就有了作业,教师布置的正式作业、数学家庭作业、数学配套练习,再加上家长给学生买的资料题,学生一有时间总是不停的做作业。我们能否把布置作业与作业批改也改革一下,把学生和教师从繁重的作业当中解放出来,干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呢?我结合实际教学工作,谈一谈我粗浅的看法:
一、布置数学作业
作业作为数学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数学作业与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学生只有在不断地应用数学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数学学业上的提高。
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也是巩固教学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环节之一。数学作业布置的好,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协调与发展,反之,就形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布置好作业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布置数学作业要有新颖性、实践性。以往数学教学当中的作业老是要求写写写、算算算,枯燥无味,父辈们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习数学的。而现在的我们,应将数学作业看成学生学习、创造激发兴趣、游戏的乐园。
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实践。学生只有在生活实践当中才能感悟到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自主探索、亲身实践,才能培养创新意识。因此我布置作业时,根据学生教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学生主动操作、试验的作业。如认识完长度单位《米》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去后在父母的帮助下,量一量你家里人的身高,并作为家人的小资料记录保存下来。在学习完《时间的认识》后,我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一天作息时间写下来,看谁安排的合理。通过这些作业,使学生意识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布置数学作业要有层次性、形式多样性。数学作业形式多样,学生做作业就有好奇心,进而喜欢学习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在教学当中,每一个班的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参差不起,我们布置的作业就会使优秀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事情发生。为了照顾全体学生,首先我们可以布置一些“自助餐”式的作业,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将作业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适合水平差一点的学生,B层适合中等水平的学生,C层适合优秀的学生。以圆锥的体积为例,A层是已知圆锥的高和底面面积,求圆锥的体积。B层是已知圆锥的高和底面半径或圆锥的高和底面直径,求圆锥的体积。C层是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圆锥的高,求圆锥的体积。其次,布置一些“套餐”式的作业,如在学生学习完小数的混合运算后,我提供给学生这样的信息,苹果每千克3.5元、梨2.25元、桃子1.78元、橙子2.567元根据信息自己提问自己解决。这样的作业因人而异,优秀生提的问题难一点,差生提的问题简单一点,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作业的批阅
批改作业是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师批阅作业还用红色的“√”与“×”,这种单调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作业,“√”也没给学生传送多少温暖的鼓励;一个“×”却能带给学生太多的冷漠与打击,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新课标》提出“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所以批阅作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及时面批。作业批改时教师的常规工作,学生刚交上来的作业,教师要及时批改,最好是面批。面批时及时指出学生不正确的地方,有利于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之处,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改正,也有利于教师知道每一个学生的那些知识没有掌握,在纠正时可以做到心里有针对性,为以后教学调整起到关键作用。还可以避免学生对答案或个别抄袭作业的现象。
随着我国新课改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基础教育领域也有了全新的要求,而小学教学教学时基础教学领域中的重要内容,而小学教学也受到了新课改的理念影响,而小学数学为了适应新课改的素质教育理念,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也有了新的教学要求。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并且作为工具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日后的学习过程造直接影响。并且小学数学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小学教育的全面开展而言,小学数学的教学成效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格外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却并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知识和能力的教育产生了脱节的现象。并且在教学过程之中轻视德育而重视智育,忽略了教学过程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并且没有终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阻碍了学生的能力培养。而新课改的理念是通过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成果。改变以往单向的教学方式,让师生成为学习的合作伙伴,而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和接受者。而小学数学的启发式教学能够更好的适应新课改进程中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并且教师能够通过对启发式教学的应用,从而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启发,让学生与知识之间产生连接,从而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可以让学生发现小学数学的实用性,引导学生将所用知识在生活之中加以运用。而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模式的这些特点,能更好的的适应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对教师指引作用的强调
1.1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单向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习惯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关系,一味的注重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这种的教学方式只注重了对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够在课堂上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机的结合。而知识和能力的脱节现象,往往会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使得学生不能注意到教材知识的实用性,并且对于生活中教学问题的延伸也往往不能发现传统教学模式的单向教学方式,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并且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
1.2启发式教学方式的推行
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单向教学方式相比,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方式更加重视教师的指引作用,并不单单的传授给学生知识,并且在教学过程之中,将学习知识的方法对学生加以传授,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将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方式受到新课改的教学指导理念的影响,也有了一定的创新和改变。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从而拓宽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能够在掌握一位数乘法和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之上,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以此突破对三位数的计算。而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之中,并没有单纯的去讲授知识,而是在对学习方法进行传授之后,将问题带给学生,让学生在探求答案的过程之中,有意识的去进行学习和思考。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之中应充分的发挥指引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得到启发,从而实现知识的传授。受到新课改理念影响的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方式,更能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对学生优势的利用
2.1学生的思维活跃优势
小学教学因其基础教学的特性,所以教学方式也有所不同。小学教学的授课对象是小学生,而小学生的思维具有高度的活跃性。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这种活跃的思维往往会对教学内容产生偏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通常会对这种思维的活跃性加以抑制,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但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发展,更好的利用了小学生思维活跃这一优势,让学生能在提问、解答、思考的过程之中,从而实现对自身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学生的好奇心态运用
小学生在教学过程之中,通常会有强烈的好奇心态。而对于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而言,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态正是启发式教学开展的基础所在。正是因为学生心中存有强烈的好奇心态,因此学生会更为主动的对知识进行求知和探索。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好奇心太的分析,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让学生面对问题能有积极进取的心态。并且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优势和长处,从而帮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之中,找好自身定位,加强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乐趣,并强化学生对小学数学学习的信心,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三、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相关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有强烈的连贯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应该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建设加以重视,在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之中,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建设,对以往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复习,以此加强知识的连贯性,从而建立学生完整的数学思维。并且教学应该在教学过程之中,注意相应的提问方式,让学生能在提问的过程之中获得思考,教师在学生陷入思维困境之时,应及时的给予帮助,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善于对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充分的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此来保障教学进度能充分的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且教师的对作业的布置,也应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布置作业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学习,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发展加以促进。
结语: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注重教学气氛的塑造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在新课改的理念之下,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但这也为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理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加强对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以此有效的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哪些问题应该由学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做到了然于胸。要注意三点:一是做好合作准备。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二是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自在小组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三是形成合作机制。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组内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每一个合作小组都要有一名“领头羊”负责组内活动的组织与协调,确保合作学习有序进行,保证组内成员有平等的参与机会。
适时抓住学生的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因此,在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端正思想,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条件,“该出手时才出手”。具体做到:(1)激发探究兴趣。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是否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这种探究兴趣很难自发产生,它需要教师在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的相关点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兴趣诱导学生认真思考、乐于探究。(2)把握探究时机。(3)提炼探究问题。备课时,教师要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测,形成一个基本“框架”。对哪些问题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组织探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课堂上,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0引言
创新是新时代的一张通行证,是一个民族甚至国家赖以生存的灵魂,是成为高新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创新的重要性决不容忽视。因此,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在教学中就必须以创新理论为指导,运用正确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谈谈几点看法。
1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尽量缩短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的距离,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相对自如,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敢于对传统进行否定和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由、和谐、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容易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学习的兴趣,而单向、压抑、灌输式的教学气氛则往往会压制学生的个性,不利于调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性,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良好的创新环境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来,才可以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体说来,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懂得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小学生来讲,大脑中稀奇古怪的想法比较多,教师不能盲目的一致否定,要善于挖掘学生潜在的个性特征以及积极的因素,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保护,例如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精神等等。其次,教师要懂得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有利于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拓展。具体说来就是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引导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时学生的思考、探究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相对容易了,学生也会充分认识到探索与创新的重要性。再次,教师要懂得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会表现的因人而异,但是创新能力后天的培养和开发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教师手段和教学形式,例如多媒体的应用、学生学习小组的设立、数学实验的开展等,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才会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它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还可以使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还可以学到以前在生活中没有注意到的数学知识。利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起来具有一种自然、亲切的感觉,减少了内心的学习压力。此种感觉的形成促进了学生的求知欲的产生,形成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萌发出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生的智力和思维都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有些重点难点知识小学生绞尽脑汁还是无法理解。在实施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举生活中的例子,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书本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到圆形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抽象概念的含义,就要联系生活中圆形的例子,利用多媒体的效果将学生周围圆形的实物展现在课堂中,方便学生理解。
3开展课堂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合作交流
小学数学的有效性在于不仅使学生在单纯地模仿和记忆中学会数学基础知识,还要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小学数学的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开展游戏、讨论、自由活动等环节,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新知,在实践中求得发展。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中要经历比较与判断、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艺等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平台,创设了一种开放合作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当今社会是开放型的社会,是合作型的社会,还是不断创新的社会。只有学会交流和合作,才能吸取不同的想法,采纳不同的意见,才能融合具有创新性质的结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了解思想与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另一方面还使得学生开发了智力,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协调,了解了不同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考方法,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教科书、书包、文具盒、手巾、铅笔等物体,使他们先自己分辨哪些属于长方形,哪些属于正方形,哪些都不属于,再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确定答案,最后通过教师讲解得出结论。此种实践过程使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推理等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升。
4创新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要想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一定要生动有趣。有趣的教学内容,就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使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只限于理论,却不能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从而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新的 《数学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一、多种方法,灵活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的引入通常有形象直观引入、从旧概念中引入、从计算中引入等几种方法。无论以什么方法引入都要努力做到:一要有利于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二要适合儿童的情趣,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三要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并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
1、直观引入。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引入概念。如在“对称图形”教学中,首先逐一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飞机、三叶草、蝴蝶、蜜蜂等图案),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图形的对称美,获得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形状,思考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动手对折这些图形(直观操作),思考又有什么发现?它和你通过观察发现的特点有什么关系。通过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折纸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对称图形的主要特征(图形的一部分沿直线对折后与另一部分能完全重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逼近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
2、以旧引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较强,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较为密切,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因此,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概念知识基础上加以引申,导出新概念,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概念,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概念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结构中知识的不断积累、智力的不断发展,应指导他们借助已有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复习已学的知识,使新概念在已有概念中深化,产生新的认识。如学习“质数和合数”,可先从复习因数的概念入手,然后让学生找1,5,9,11,12等各自然数的所有因数,再引导他们观察比较,看看它们各有多少个因数,可以分成几类,从而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在比较分类中,突出质数和合数的本质属性。又如,教学梯形,可以从平行四边形入手,让学生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相比较,突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这一梯形的本质属性,促进了概念的同化。在这两个教学片断中,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引导寻求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3、计算引入。数学概念虽然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的观察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属性,达到引入概念的目的。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可先出示3× , ×7, × , × ……这样一组题,让学生口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这些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乘积是1,从而引出“倒数”的定义。其它如循环小数、比例、约分、通分、最简分数、圆周率等都可以从计算引入。
二、抓住本质属性,理解基础上建构概念
概念教学的第二步就是理解概念,这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学习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中,要紧紧抓住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深入理解概念。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概念才是牢固的。
1、适时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概念刚引进时,学生对其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在教学中要及时唤醒学生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发挥表象的中介作用,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和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适时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我采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从感性到理性,促使学生认识产生飞跃:(1)让学生通过拿铅笔活动,知道11支铅笔可以一支一支地拿,也可以1捆带1支地拿,初步感知引进计数单位“十”的必要性;(2)举出生活中10个一包装成一份的例子,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计数单位“十”;(3)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建立计数单位“十”,抽象概括出10个一就是一个十;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直观感知建立计数单位“十”以后,引导学生及时摆脱直观感知的依赖,克服直观感知中的局限性,以此为基础抽象出11~20各数的认识,使学生最终形成概念。
2、利用变式,明确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总和,概念的内涵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方面,其中掌握概念的内涵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 。概念性变式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变换所提供事例或材料的呈现方式,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帮助学生“去伪存真”,获得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真正掌握概念。如在三角形的概念教学中,通过呈现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其中呈现不同形态、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三角形是变化概念的非本质属性,呈现类似三角形的图形是变化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突出“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角形这一本质属性,让学生观察、分析、判断中,准确理解三角形的内涵和外延,概念建立得更准确、更牢靠。
3、抓住关键词语,在深入剖析中理解概念。小学数学中,一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成的定义。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结构严谨,对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让学生深入理解,建立正确的概念。如上例中,我们就应抓住“三条线段”和“围”字不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组成三角形的两个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加深了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三、精心设计练习,应用中及时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主要是在应用中得到巩固的,通过概念的应用,既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促进概念巩固,又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通过概念的应用,可以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情况,以便及时弥补。小学数学概念的应用形式大致有: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应用概念分析推理;应用概念分析数量关系,指导计算;概念的综合应用。
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或计算,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用概念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真正有助于理解新学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为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设计变式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厘清易混概念,可以设计对比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拓展应用范围,加深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设计开放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沟通新学概念与其它知识的纵横联系,促进概念系统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设计综合练习。
总之,我们的概念教学,要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在概念引入和形成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精心设计练习,巩固和深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重视概念系统的建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使概念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参考文献:
一、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教学模式落后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思想相对比较落后。这就要求老师应该从教材的使用出发,而不应该丢弃和脱离教科书,在课堂上老师对教材的使用次数过少,没有充分发挥出教材的真正价值。数学这门课程,在众多的学习课程中是一门比较灵活和难学的学科,需要学生开动脑筋不断思考和反复练习。数学教科书是提高学生理解和思维能力的一门课程,在众多课程中相对比较难理解。如果老师课堂上脱离了教科书,那么就相当于失去了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数学老师应该通读数学教材,对数学教材每个章节的内容和结构有充分的理解。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
2.课前准备不充分
在课堂上,一些老师没有对教材要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针对性详细讲解分析,没有认真做好教学课前的准备工作。例如,有些教师还不能够准确地把握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和内容,不能让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老师应该从教材出发,灵活地使用教材,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动力。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认真细心讲解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减少学生对知识点的错误认识,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3.教学态度不严谨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任课老师的责任心不够强,没有严谨的教学制度,没有足够的耐心对小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解。例如,在课堂上,小学生比较调皮、活泼,一些年轻的数学老师没有认真负责管理好班级的纪律。这样不仅使数学课堂没有积极活跃的氛围,还妨碍了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应该充分利用课上的这四十多分钟,使数学课堂学习发挥理想的效果。
二、数学课堂教学解决方案
1.提高主动学习能力
老师应该对数学这门课程有正确的数学教学思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小学生培养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促进小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不断创新,不仅开阔了老师的视野,还扩大了老师的思维空间理解能力,这样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工作,对数学课堂的教学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老师要积极培养和营造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和交流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以及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提高对知识点、题型的理解能力。
2.营造和谐的氛围
老师应该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和谐氛围,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数学老师应该具备教学的责任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鼓励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用灵活和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的历程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案。要营造轻松、自然、舒适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督促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数学知识的行列中来。老师应该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让学生知道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上老师要不断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3.科学合理教学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教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将这些课堂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那么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做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来加强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课堂上要做到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课后的作业要适中,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感觉不到疲惫和乏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舒适和愉快的氛围下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历程中,老师应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乐趣,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升课程教材改革的科学化水平,还要提高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健康稳步发展。探讨和分析学生对数学课的态度、建议和想法,以督促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教育课程的改革是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完善,要追求更高质量的数学教育。
现在有的小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不高,主要是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搞清楚。如:将三万零一百写成300000100;15.8+2=16;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是65°,不知道顶角是多少度;问:1、2、4、6、51这五个数中哪两个数互质?写成6和51,这就是不知道什么叫做互质。6和51两个数还有公约数3,怎能互质?正确答案是4和51。再如:8的最大约数与最小倍数相等判断是(×),进行这道题对与错必须综合运用八个概念,才能判断对错。有的小学生经不起八个概念的考验,结果认为错了。涉及哪八个概念呢?“约数”,一个“自然数”的约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倍数”,一个自然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最大的没有;还有“相等”,等等。这些错误的出现,说明学生对数学概念没有掌握好。
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概念的教学”。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把概念教学放到突出地位。小学数学教材中那些名词术语的释义,比较抽象,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例如乘法概念的建立,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分等。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概念的引入。
2.1从实际引入(直观)。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在概念的引入教学中,教师从比较熟悉的实际事物中,提供足够的直观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摸、做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引出概念,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2.2从旧知识引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有些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同时又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
2.3通过计算引入。概念虽然很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就可以提示它的本质属性。例如:通过小数除法的计算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从而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进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等概念。
在概念引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因为建立能突出事物共性的、清晰的典型表象是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中,无论以什么方式引入概念,都应考虑如何使小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概念教学一开始,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便让学生接触有关的对象,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
3.引导分析比较,得出本质特征。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这样,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体会。
一、转变观念,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让传统权威式的师生关系转变为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让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观念转变为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让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实现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需要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地说、大胆地想、大胆地操作。教师不能因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而被迫取消这一切,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交流中发现问题,提高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一个能够得到培养的空间和环境。再者,要舍得在情感上投资,多鼓励,不要泼冷水,应把学生的兴趣、乐趣、志趣放在首位,这样,师生关系融治,学生畅所欲言,才能使探究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合作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概念后,让学生小组出示自己准备的圆形学具,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形物体的周长。有的小组准备的是铁丝围成的圆,经过讨论后认为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准备的是硬纸片圆,经讨论后认为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布,再撕开拉直后测量长度;有的小组用绕线的方法;有的小组把圆在尺子上滚动一周来测量等。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用刚才大家发现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吗?”学生顿时陷入沉思,纷纷提出质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求圆的周长呢?”老师肯定地说:“有”。然后引导学生把刚才测出的每个圆的周长和每个圆的直径比较,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要求学生自己测量并计算,最后告诉学生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这种关系,以后计算圆的周长时用圆周率和直径相乘就可以了。
三、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探究
探究时间给予太短,会使探究流于形式,没有充分的探究时间,不同意见就不能发表,就不能引起争论,没有不同意见的争论,就不能出现生动活泼的探究局面。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给定准备的实验材料:圆柱、圆锥、沙子。然后提问题,把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三次正好装满,说明了圆锥体的体积正好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1/3,这时老师出示一组圆柱、圆锥,请同学们看教师的操作,教师操作的结果是: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装了四次才装满,这时学生都瞪大了眼睛,有的学生说教师装的不标准,结果指定一名学生当众演示,还是原来的结果。这正是教师精心设计的,通过生疑来促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探究推向了。同学们通过再次探究、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终于发现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圆体体积的1/3,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等底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