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的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4 16:41: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土木工程的专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土木工程的专业

篇(1)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对土木工程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促进了现代土木工程的多元化发展,因此对土木工程的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我们就现代土木工程的发展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 现代土木工程的发展特点分析

较之以往,现代土木工程的一个最明显的发展特点便是科学技术的明显提高,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为土木工程的发展创建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因此土木工程的在发展中展现出现代化、多元化及科技化的特点。就当期形式而论,土木工程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专业化的程度加强,对建设工程师的要求明显的加强,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施工管理能力,同时要跟上时代的需求,及时的吸收当前的建筑领域的信息,利用科学技术建设具有现代特点的土木工程项目。所以,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更加严格的要求。

二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

现代土木工程的发展需要要求专业人才的多样化,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实际技术应用能力。特别是对于高新技术的运用,需要大量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雄厚的基础的专业人才。而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土木工程建设的专业人才培养在思想观念和培养模式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结构及素质能力等还不够完善。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势必要建立起系统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展专业知识面。

(1)加强工程教师的专业性建设

培养具有加强应用能力的专业性人才,关键是具有专业的师资团队。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和展业特色,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当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前提。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教师考取注册资格证书参与建设实际,教师可以通过注册结构工程师、建造师和造价师等资格证书,获取参与实际的资格,在教学之余深入实际的参与土木建设工程工作,通过自身的实践,再结合理论知识,教导学生才能更加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工程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入校教学,企业的技术人才具有长期的实践操作经验,通过学校的理论培养,形成一套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体系,提高专业人才的实践与理论结合运用的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教师团队是软实力,强化学生自身的工程意识是加强工程建设人才的根本。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求真务实和严谨规范的精神态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性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工程建设知识结构且能够较好的运用于实际的专业人才,是围绕工程一线及生产一线的实际形成的。在工程课程设计及建材建设中,要重视基础和实用等要素,也要加强对科学体系的高度关注。要突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3)设置科学的教学体系

在现代土木工程建设教学中,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必须要注重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建设。在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方面,必须要深入学生实际和土木工程建设实际,建立基础模块与专业模块相结合的现代教学体系。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就要强调实用性,引进现代的建设理论,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删除不必要的理论与陈旧的技术内容,引入现代化的建设技术和管理规范知识。其次,建立专业的课程模块内容,结合当前土木工程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块的建设,根据高校的师资力量建立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设计,并保证教学过程中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4)注重专业教学的实践性教学

实践应用教学在当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土木工程展业人才适用于当前建设实际的基本前提。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及教学规律,建立具有一定实践性的课程设计,根据培养目标机能力为中心,构建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凸显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基础和综合相结合的现代教学特点。首先,一定要精心设计理论及专业课程建设,在生产实习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工程建设组,由专门的教师带入实际的进行教学,在实际的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调度学生,讲解施工过程的具体问题。通过学生自身的总结和领悟,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其专业基础知识的强化,并形成科学的专业思维。其次,对当前土木工程建设的人才需要进行科学的调研,根据实际来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另一方面提高了现代土木工程建设领域的专业人才建设。

最后,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利用筑CAD、工程项目管理类的P3、PROJECT、PKPM设计软件、监理通2004等,提高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培养。

三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土木工程的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是一项比较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通过结合当前土木建设的发展实际,通过多方面的不断努力,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才能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现代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只有坚持教学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并结合当前实际建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与时俱进的进行教学内容的修订,才能较好的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理想。

参考文献

篇(2)

二、远程教育辅助分散实习的质量控制方法

(一)远程指导

以建筑工程专业为例,学生所选择的工地集中在城市,一般都有网络,具备实施远程指导的条件,考虑到某些工地可能没有网络,为了节约手机上网学生流量,依托即时聊天工具建群,实施远程指导。

1.远程监督

借助网络监督学生的出勤情况,由学生提供工地实拍照片、视频等证明其未离岗,保证每个学生都在工地实习。

2.制定实习任务

针对学生反馈的工地信息(规模、结构类型,施工阶段等),分别制定实习任务,并将其分解。如:框架结构主体工程施工,制定实习目的如下:掌握混凝土工程施工工艺,并将该目的细化为:掌握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等分项工程施工工艺,了解各项工作人员配置、延续时间及其搭接等。

3.远程答疑

根据学生反馈的工作时间,选择多数学生在线的时间定时答疑,巧妙的答疑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张同学问“为什么基础工程都使用木模板而不用其他模板”,首先询问其是否已请教现场指导老师,答复为木模板更经济,这的确是基础工程选用木模板的主要原因,但并不全面。故接着以问询式启发学生自己思考答案:“木模板和钢模板的区别是?”“木模板与钢模板优缺点分别是?”“钢模板的模数是?”“你所在项目基础工程的定形尺寸分别是?”,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找到全面的答案。最后,总结该类问题该如何全方位思考而得到更完整的答案。

4.定时提交实习日志电子版

要求有条件的学生每天提交、不具备条件的学生定时提交实习日志的电子版,以督促他们每天及时总结所学习的内容,以实现实习日志真正的“每天一记”。实习前期每天抽取几份在讨论版和聊天群里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做好日志,做到“以记促学”,将施工规范的要求与实际操作结合并进行比较,实地带着问题看问题,从而取得更好的实习效果。

(二)量化质量评定指标

质量评定包括实习态度、实习成果、答辩等三个方面。

1.实习态度

指导老师根据远程指导情况,结合定期电话咨询现场指导老师或实地检查,了解学生在工地的表现,以其到勤率、学习态度、工作态度几方面给予评价。

2.成果

我院要求学生坚持写实习日志和实习结束后完成不少于3000字的实习专题报告(或实结)。

(1)实习日志。日志应包括施工阶段、分项工程施工工序、规范要求的分项工程施工工艺、工地施工工艺与规范比对、工地出现的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施工难点的处理情况等,教师根据日志的内容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等,给出相应的评分,有条件的老师最好能每天一评并公布结果,促进学生竞争与相互激励进步。

(2)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是对整个实习阶段工作的总结,指导学生合理摘录规范,而不是对书本和规范的生搬硬套,根据报告反应的学习心得给予相应评分

3.答辩

根据学生简介编写是否得体、表达是否完整简练以及回答问题是否正确完整评分。各指导老师交叉答辩,更公平的给出答辩成绩。

篇(3)

土木工程专业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讨论的话题。经济的飞速发展也让建筑这个行业需求量十分的壮大,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过程中,专业建设方面注重行业发展的突破口。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是土木工程专业, 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主要分为下面几个方面:

一、满足市场需求,以技能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目标

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是专业教学计划的确立,它规定了业务规格和培养目标确立了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建设了课程体系的专业要求,规范了各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配置及其内容。它既是组织教学的一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制订各项配套教学文件的根本依据。在开发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发展和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做法:

1.专业调查,迎合需求

为了将学生推到一个更为高层次的平台,得以被社会很好的需求且有用武之地。我们组建了专业的调查人员,成立了一个组织。对有关土木工程专业方面的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及管理等用人单位都对其进行了调查, 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也成立了顾问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更接近社会供需水平,使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毋庸置疑将更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实践性的连接。但是,和其他专业层次相比较,得出了土木工程专业应该要培养此方面的专业型的人才,具备了高等技术应用型的人才。根据需求力来制定出科学的培养方案,做到理论与实践有力的结合在一起。但在培养时要注重各人学习的特点不同对其要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找出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来逐一的完成。应用型的人才讲究的是适应这个社会的时局。社会上缺少的是综合性的人才,在对其培养的时候要均匀的培养,注重各种能力的结合,如:组织管理,工程运营等。

2.人才培养方案的与市场同步看齐

土木工程专业的知识结构是有一个特定的范围的,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十分的高层次的。所以,能力的培养是基础。它必须满足特定专业的能力培养需要,才能培养实用性的人才。以“培养、发展、适用”为方针,并要求具有一定的潜在发展力。在知识结构的分析上,首先注重能力的培养与应用。要求以能力为出发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分解法分解出能力。在能力分解的各个层次的基础上,分析出满足能力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性的知识和专业性的知识。提出相关联的知识点,规划相关联的知识体系。构建出互补性、综合性、应用型的且拥有高技术的人才为目的而来的。

3.教学改革与管理模式的完善

教学计划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大概模板,是一个整体的框架,教学内容也是应运而生的。它涵盖了几方面的特点:有课程体系、理论知识的考核、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等的次序安排和时间分配。为了培养出综合性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计划的制订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还要考虑方方面面素质的提升。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计算机、英语等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对于其课程和应用要保证能够不断线,并规定学生一定要取得计算机及英语等级证书。强调在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为人处事,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做事。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不仅制订出了基础性的教学计划,同时还呈体出了需要的各种需求,力求做到因人而异的学习模块的设置。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动态实施设置,明确设置模块化的专业方向。还要根据社会信息的反馈快速的制定与社会相适应的计划出来。

二.专业建设要注重, 培养模式要完善, 良好的教育环境要创造

专业建设是要注重和加强的,在在加强的同时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不断的完善培养模式的专业化,提出了发展是重点,培养模式要循序渐进的走向高峰,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的大事件。

以素质教育来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工程学院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出的人才要适应社会在这方面的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实践性强的课程需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理论教学为辅。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多学多练。综上所述,在制定课程体系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一是职业能力的掌握的课程模块,专业知识的课程模块,实践操作的课程模块,必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特点,还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专业的理论基础方面,不能从书本上死记硬背要能够结合实际突出其应用性,在理论的推导过程上是不强调的。社会是千变万化的,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制定相辅相成的计划,课程模块的专门化不同岗位的人要给予不同的设置, 在教学过程中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要做动态调整。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国际工程、建筑工程等专门型的课程模块。

2.教材建设要搞好, 教学改革被教材建设带动起来

教材建设是学科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制定的教材必须要能够全方位体现出能力方面的培养与训练,具备提升整体素质的要求。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特点,校院系组织核心教师和各个专业型的人才积极配合,并广泛吸收在土工工程专业上有所建树的工程师,共同研制和开发出实用性的土木工程专业不同类型的教材。目前己出版的有《AutoCAD2008》等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注重大学生在实践和理论知识方面结合型的特点为主线,力求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在工程实践中基础性理论、基础性技能和基本方法上要加强,还要兼顾到材质、工艺、实际应用的内容。

3.开放式实践教学

土木工程作为技能型学科,内容与实践有不足以被忽视的差距,为了弥补学生实验知识方面的薄弱环节,开放性教学将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授课教室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或者施工现场进行实时参观教学,通过辨认分析使得对本门学科有更深刻地认识,并可以带着问题回到课堂进行交流实践。

其次,老师需保证学生有一定量的生产实习。工科作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是异常注重实践操作的,所以建议学生每年联系单位至少实习一次。

最后,学生应尽可能多地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解决老师布置的大问题,让每位同学都在实践中成长起来。并且小组的选题内容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而不是空谈理论功夫。这也将作为考核同学的一个基础点。

为了适应土木工程专业的现代化需求,学院务必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让其具备一定的探索、创新精神。这是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篇(4)

目前,高校本科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两方面,其中,教师课堂讲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方式。考虑到学生规模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很多高校都采用大班授课模式,尤其是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大班授课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增加课堂信息容量,从而提高课堂授课效率。但是大班授课模式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这种授课模式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如果听课学生规模较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就很难准确掌控讲授知识的重点和深度。基础扎实、听课认真、思维活跃的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课堂讲授的内容;反之,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则不容易适应课堂的节奏,容易产生对课堂学习的厌恶和排斥情绪,这就导致学生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如果让教师同时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感受,则无疑又增加了教师的负担,降低了课堂效率。其次,由于大班课学生规模较大,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做到与大多数学生的深度互动,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单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无法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引导和开发,知识面得不到拓展,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无法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课程设置

目前,多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为以下模式: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等)、结构计算理论与设计(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基本结构体系的设计计算以及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计算等)和施工技术(土木工程施工)。这一课程设置模式基本达到培养土建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如结构设计人员、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等)的要求。但鉴于近年来土建领域就业形势的变化,绝大部分本科生的就业去向是建筑施工单位(如中建系统各公司、各省建公司等),而不是建筑劳务单位或设计单位,所从事的工作也主要是施工管理方面的生产作业,而不是现场的具体施工技术作业,这就要求培养的本科生既要掌握足够的专业技术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工程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本科毕业生在单位实习和工作过程中,因为法律责任的淡漠和管理能力的低下出现乱签合同或不敢签合同的现象,从而影响个人的事业发展和单位的管理工作。

(三)课程考核

在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很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学期考核依然采取应试教育的方式,即每学期期末组织学生进行闭卷或开卷考试,并以此作为主要依据来评定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高下。这种考核方式,形式简单,操作简便。但由于在高校中,很多课程尤其是专业课,多年的考试模式不变,考题风格接近,导致学生们很容易掌握考试规律,从而养成投机取巧的恶习,平时不认真听课和学习,仅靠考前突击复习相关的考点就能获得及格以上的分数。从长远看,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是不利的。因此,现行的课程考核方式,仍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的需要,应进行多元化和多目标化的改革,以适应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四)实践环节

对于工程类的学生来说,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紧密联系是一种较好的教育模式。但很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重心依然是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环节相对较少,或局限于某个行业、某个单位,或实践环节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仅流于形式。这样势必造成本科生实践能力低下,动手能力不强,从而影响就业。众所周知,现在企业大都重视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希望毕业生入职后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进入工作状态。如学生到企业后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期,这对许多中小企业是难以承受的,这是因为中小企业大多自负盈亏,培养新人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且并不能保证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学成之后会一直留在本企业,所以企业无法承担人才的培养成本和风险成本。这也限制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面。因此,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要及时根据复杂多变的现实工程情况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方向,要通过培养模式的改革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

二、新时期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师资力量分配的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亦是如此,本科生从入学到毕业,既是学习和接受各种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过程,也是本科生从人生的少年阶段到青年阶段的重要时期,这一过程涵盖了教和育的交融。因此,在师资力量的分配上不仅应考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同时还应考虑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工作特点。在师资力量的分配上,建议中老年教师多承担教学工作,中青年教师则主要承担科研工作,适当承担一部分教学工作。在具体的教学任务分配上,建议中老年教师多承担低年级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工作。这是因为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专业课程的教学都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深厚的科研底蕴和工程经验,而中老年教师具有长期从事本专业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的经验,他们对学科和专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由他们担任低年级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对相关知识更容易讲解透彻,也更有助于本科生打好基础;此外,他们多年养成的良好师德师风也能从思想上对本科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风。建议中青年教师多承担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是因为中青年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不足,但思维活跃,能接触到土木工程学科最前沿的研究课题。由他们承担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教学工作,往往能站在学科的“制高点”上看待和讲解问题,这将有助于开拓本科生的视野,培养其科研创新意识。这样的师资力量分工方式,不仅能解决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保证科研和教学的协调推进,还能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

在课程设置方面,土木工程专业不仅要坚持以专业技术理论课程为主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应当设置更多的人文类、经济类、管理类和法律类的课程,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建筑文化、工程伦理、工程管理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对其中的一方面或多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培养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在此方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为全世界高校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榜样。阿尔伯塔大学一贯的教育目标是不仅要为学生的毕业负责,还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2]。该校积极倡导学生学习人文社科类课程,还开设了专门的工程伦理学课程,旨在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素养和严谨作风,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的科技人才[3]。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课堂教学模式方面,尽管多年来许多高校一直在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教师“讲”、学生“听”仍然是绝大多数教师首选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同时由于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其所学知识往往已经或很快就落后于时代。因此,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课堂规模的控制和教学内容的更新。首先,应缩减课堂人数,在本科新生入学后即进行学习能力和志趣爱好测评,依据测评结果将能力爱好相近的学生分为适当规模的小班,以此来编制教学培养计划并分配合适的教师。其次,鉴于大部分本科生刚从高中升上大学,对传统的课堂板书式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思维惯性,高校教师应改变过分依赖PPT的教学模式,适当增加课堂板书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心态的平稳过渡和对新的教学方式的适应。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应更多地讲解与当前生产和工程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与所讲授的专业课程知识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交流探讨,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主动求知意识和专业学习兴趣。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要具备跨学科、跨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土木工程专业应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建议采取“5+3+2”的综合考核模式,即专业理论知识占总成绩的50%,专业实践能力占总成绩的30%,剩下的20%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人文素质。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多目标、多标准的考核方式,即只要学生在上述三方面中的任意一方面表现突出,其他方面即使表现平平,也视为考核合格。甚至,如果学生表现出本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方向的突出才能,虽然本专业才能不突出,也应视为考核合格。因为,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基于人的培养,也是基于整个社会多元化需求的人才培养,而不应该局限于本专业需要的人才培养。只要学生的才能能服务于社会,对国家有利,对人类有益,都应得到肯定和鼓励。这也应该成为培养所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共识。

(五)实践环节的改革

据统计,中国高校很多专业的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都大于4∶1,一些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此比例甚至更高,而在发达国家,此比例接近1∶1[3-4]。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严重影响了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也妨碍了学生的就业和发展。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实践环节师资力量的缺失以及培养机制的僵化被动。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源于欧美,而欧美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领先中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中国高校的工科教育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借鉴欧美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逐步压缩理论教育的课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西安邮电学院计算机系自2007年开始,与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西邮—周立功“3+1创新教育”实验班。经过实验班的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该校2008届和2009届毕业生实现了100%的当年就业,而且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研发测试等高端技术岗位[4]。上述例子充分说明了实践环节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这种“学校+企业”的一体化校企合作机制能让学生预先体验工作流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信心。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即能进入工程的前沿,接触更加实际、具体的实践问题,并在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有助于学生就业后工作上更容易上手,进而获得企业的认可。这种培养模式尤其适合实践性较强的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所以高校要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有条件的要创办校企合作实验班,设立企业奖学金,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参与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的研究。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还应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深入校园,与在校生进行实质性的交流,争取达成高校、学生和企业的三方协议,高校与企业联合起来培养学生,由高校向企业推荐合格的实习生,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为学生就业后尽快转变角色提供过渡适应期。

(六)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与改革

长期以来,中国高校的导师制主要是针对研究生而设立的,包括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在内所有本科生实行的是辅导员管理制。自1999年普通高校扩招以来,随着本科生规模的扩大,辅导员管理制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上均已呈现明显下滑的趋势。本科生群体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为了加强对本科生的管理,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的师生比例平均为1∶17,师生比例相对偏高[5]。土木工程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不仅必要,而且也是可能的,如果仅仅依靠在校的专业教师,师资力量明显紧张。因此,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可以考虑引进设计、施工或监理等相关单位的高级工程师进入学院,担任本科生导师。可以采取分批次、分阶段的导师带徒制度,学生深入各导师的实验项目或工程项目中,以导师导为主,以学生做为辅,采取导、做相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独立解决问题,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篇(5)

2土木工程专业主要设置的力学课程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四年本科期间,8学期内,共设置7门力学类课程。所以说,除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这“三大力学”之外,结合土木工程必须与流体接触的特点,也设置了流体力学这样的学科基础课。另外,考虑到大三之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有“建筑工程方向”、“地下工程方向”、“古建筑修复与保护工程方向(特色方向)”三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也设置了土力学、弹性力学与有限元基础和岩石力学基础这样三门专业方向课程。

3各门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特点

3.1理论力学

理论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各门力学的基础。它忽略一般物体的微小变形,建立在力作用下物体形状、大小均不改变的刚体模型。主要讲授内容分三个部分:淤静力学部分。主要研究受力物体平衡时作用力所应满足的条件;同时也研究物体受力的分析方法,以及力系简化的方法等。于运动学部分。只从几何的角度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而不研究引起物体运动的物理原因。盂动力学部分。研究受力物体的运动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3.2材料力学

材料力学以单个杆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且将其看作均匀、连续、各向同性的可变性固体。它研究杆件的拉、压、弯、剪、扭变形特征,并对杆件进行强度、刚度及稳定性分析计算。

3.3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的平衡和流动的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在工程实际中应用的一门学科。流体力学研究的对象是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

3.4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以杆件结构(包括梁、拱、桁架、刚架和组合结构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在外力和其他外界因素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动力反应,以及结构的组成规律。

3.5土力学

土力学研究土的本构关系以及土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规律。土的本构关系,即土的应力、应变、强度和时间这四个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3.6弹性力学与有限元基础

弹性力学研究弹性体由于受到外力作用或温度变化以及支座沉陷等原因而发生的应力、变形和位移。它一方面对杆状物件作进一步的、较精确的分析;另一方面,对板和壳,以及挡土墙、堤坝、地基等实体结构,加以研究。

3.7岩石力学基础

岩石力学基础主要研究岩石和岩体力学性能的一门学科,是探究岩石和岩体在其周围环境(力场、温度场、地下水等)发生变化后,作出响应的一门力学分支。其所研究的岩体,具有不连续性、各向异性和不均匀性的特征。

4力学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性

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技术基础课,若缺乏对力学课程基本概念、物理意义和求解方法的深入理解,想真正掌握好相关专业课程,做好有关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乃至进一步的科研工作,是不可想象的。

4.1对本科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影响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房屋砌体与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结构抗震设计、地基处理、深基坑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隧道工程、古建筑设计与保护技术等专业课程,都与力学课程有关,如不打好力学基础,将无法真正掌握及应用好专业知识。例如在学习“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中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这部分内容时,需首先了解斜裂缝出现的原因,这时就需利用材料力学主应力迹线的分析方法,在构件上取出微元体,来做截面主应力分析等。再如“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由于钢材内部组织比较接近于匀质和各向同性体,而且在一定的应力幅度内几乎是完全弹性的,所以钢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和工程力学计算结果比较符合;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用到材料力学中的各种计算公式和计算理论等。除了这些专业课程,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这个实践教学环节来说,力学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拿经常会出现的“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这种毕业设计题目来说,它分为结构布置、计算简图框架内力计算、框架内力组合、框架梁柱截面设计、现浇楼面板设计、基础设计、楼梯结构设计计算和软件计算这样几个部分。所以说,若不能利用力学基础知识先进行结构计算简图的简化和结构内力的计算,后面实际结构设计部分,均无法完成。

4.2对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影响

毕业后,若继续就读本专业研究生,除了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可能会考核到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这样的力学课程;在读研期间,也将涉及更多更深入的力学课程,如应用弹塑性力学、塑性力学、连续介质力学、有限单元法、高等结构动力学等。如在本科阶段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将很难掌握这些课程。

4.3对就业后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影响

力学知识在工程设计工作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样,力学知识对于施工或监理等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如预制桩在堆放时垫木位置和吊装时吊点位置的确定,施工脚手架的安装计算,施工模板拆除顺序的确定,施工缝留设位置的确定,施工中钢筋放置位置的确定等,都需要通过力学知识来确定。从事建筑施工或监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只有掌握了建筑力学的基本知识,才能懂得建筑物中各种构件的作用、受力情况、传力途径以及它们在各种力的作用下在什么条件下会产生什么样的破坏。这样,在施工中就能正确理解设计意图,制定出合理的安全措施和质量保证措施,从而保证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绝对安全,确保工程质量,避免事故发生。

5对本科阶段力学课程野教冶与野学冶两方面的建议

力学课程内容繁多,概论抽象,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容易使教师教起来用时多,任务紧;学生学起来难度大,负担重,且容易出现书能看懂而求解问题无从下手的情况。

5.1教学方法建议

依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考虑力学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衔接性,整合力学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工程实践教育,加强学科工程背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展竞赛活动,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趣味教学,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之余,也可简要介绍结构力学求解器、ANSYS、ABAQUS、PKPM等计算软件,加强学生在力学计算方面的综合能力。

5.2学习方法建议

“教”与“学”相辅相成,无法分离。所以除了教师需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学生也需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以加强对教师教授知识的理解与渗透。第一,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加强复习。有效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在上课之前,了解自己即将要学的知识,这样在课堂学习时,就可以对自己所学的东西做到心中有数;及时的复习,可以使学生及时消化课堂所学,以便深入了解所学知识,深入掌握。第二,善于积累,善于提问。本科教学不比高中教学,它讲授新知识的时间往往多余复习旧知识的时间,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存在“猴子掰玉米”的现象,学了新的忘了旧的,而是要不停积累,不停学习;对于不懂的知识点,要善于提出疑问,问同学,问教师,问网络,及时解答疑问,及时解决问题。第三,要加强练习。学习力学知识的过程中,不做一定数量的习题,将很难对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有深入的理解,也很难培养出好的计算能力,所以,要学以致用,加强练习。第四,善于创新,积极参与不同的实践活动。教师教授的知识是有限的,在学习教师教授的方法之后,举一反三,要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创新思维;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如省大学生力学竞赛、省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等,将学到的力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大赛活动中,并且从实践的过程中又学习新的力学知识,循环往复,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高自身的研究思路和水平,也是加强自身力学思维的较好方法。

篇(6)

2改革措施

2.1科学选题科学的选题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在选题的过程中应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兴趣初步确定选题方向(如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概预算等方向)。指导老师提供实际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作为备选设计题目。废除当前指导老师指定学生的制度,由指导老师向所有毕业生提供备选设计题目,实行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选定指导老师和设计题目后根据自己的工程认识程度和兴趣与老师共同协商确定最终设计题目。毕业设计题目要包含最新的设计方法、理念或技术方法,提高毕业设计的创新性;增加毕业设计中复杂问题的处理,保证设计的深度。受毕业设计时间所限,为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要合理安排好设计工作量。

2.2完善师资结构由于很多博士生、研究生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当前的师资队伍与实践教学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为解决指导老师自身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1)形成由2个~3个年轻教师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的指导教师组,既能保证指导教师具备一定的工程经验又能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2)聘请施工单位、设计院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一线工程师指导毕业设计,这还能解决逐年扩招下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

2.3强化管理过程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的具体指导过程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很多指导老师由于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而疏于管理。指导老师在设计开始前制定一个毕业设计进度计划表,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进度计划表完成工作量。在每一个阶段开始之前以授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一次集中辅导,每周进行2次~3次答疑帮学生解答设计中碰到的复杂问题。在进度计划表的每一个时间节点检查每一个学生的设计进度和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学生及时完成任务和改正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还要严格考核制度,要求学生执行每天定点签到制度,防止学生脱离指导老师的管理。

2.4完善毕业答辩体系答辩是对毕业设计质量和学生综合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考核。完善的答辩体系能为答辩委员会老师提供答辩标准,严格把关毕业设计的质量。完善的答辩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构建:1)成立由不同专长的教师、工程师共同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且指导老师不能对本组学生答辩;2)明确答辩过程中要考察的内容,包括开题报告、计算书、图纸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3)确定计算书、图纸中具体考察点;4)确定各考察内容的权重,如开题报告、计算书、图纸、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占10%,30%,30%,30%;5)明确计算书的格式、图纸的规范化的权重;6)制定毕业设计创新性加分策略,鼓励学生创新。

篇(7)

一 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工程如雨后春笋,需要大量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很多大学设有土木工程专业,缓解了需求。本文通过网络调查和典型调研,收集了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以下简称UIUC)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课程设置情况作为研究的样本,来比较两者的异同,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一名优秀的专业人才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意见。

二 比较研究。

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建筑工程方向和UIUC土木与环境工程专业1-4年级每学期的课程设置情况和学分数见表一。

湖南城市学院的这份课程表,也就是国内大多数的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UIUC土木专业水平很高,在美国排名是数一数二的。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们国家土木专业课程设置在内容上与外国相差无几,在细微处有些差别:

1.开设了心智教育(Liberal Education)选修课。UIUC认为设置心智教育选修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的理解,建立探究和批判思维能力,建立参加社会活动和终身学习的基础。这些课程包括经济、社会、行为、人类、艺术、西方主流文化、西方少数民族文化等等。我们国内大学没有开设这样的课程,或者设置有少数这样的课程,但是目的没有明确。

2.开设有种类繁多的选修课程,包括军事,宗教,外语,运动学等。这类型的选修课不同于心智教育选修课,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人兴趣。湖南城市学院也开设了种类繁多的选修课,对于拓展学生眼界有帮助,但没有上升到这样一个高度,很多学生上选修课仅仅是获取学分的一种方式。

2.UIUC在高等数学方面开课比较多。国外一般高中就学习微积分,但大学仍然开有3个学期的微积分,一门矩阵论和一门微分方程,并且把微分方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高等数学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相当重要,比如说微分方程对于理解结构动力学中结构动力特性的理解,钢结构的稳定理论理解等等,很多学生到高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把高等数学给忘了,导致无法很好学习专业知识。

3.UIUC开设有多门力学课程,如动力学,土力学,流体力学等。大部分前面都加有一个introduction,意思这是一个包含很广很深的学科,本课程只是入门。我们这里少有强调入门这个概念。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他们接触的是很少的一部分,仍很多问题有待深究,要鼓励学生多思考,而不是给学生灌输一种这门课所有问题都已经解决的思想,或者说是一种被动服从的思想。

4.UIUC专业课程开设广泛,他们的专业就是大土木。大土木包括交通、建筑工程及环境工程。学生可在这几个专业中自己依据兴趣爱好选择,而我们这边很多专业是一开始就定下来的,自己无法选择。尽管其他课程也学了,但只是简单的介绍性课程。实际上我们开始了解土木工程很多是从大二的土木工程概论课开始,很多学生由于开始不了解本专业而导致丧失学习兴趣,学习被动。专业开课不够灵活。

5.从开课的学分和门数来看,湖南城市学院土木院要多50%,学生自学的时间可能会少些。

6.湖南城市学院土木院有较多的课程设计,这是实践性课程,可以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相比单个的作业有助于学生知识系统化,这是我们的优势。

7.湖南城市学院土木院设置较多的施工方面的课程。这是因为学生出去之后大多从事施工相关的工程,着重培养学生此方面能力能让学生工作后迅速上手。而UIUC设有写作课,这课程意在提高学生专业论文写作水平,这门课的开课时间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或是第二学期,因为学生大学一开始就要阅读大量的专业论文和写论文,部分学生以后需要接受研究生教育。国内大部分学生仅接受书本知识。

三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国外名牌大学开设有独特的心智教育选修课程,这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培养学生的领导力的。我们也应开设这样的选修课。

2.国内大学比国外大学多很多的实践课程,有助于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和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国外大学着重提高学生读写论文的能力。

3.国外大学开课的重点在基础性课程方面。

4.国内大学和国外大学基础课程设置一样,但是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国外大学灵活。我们也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增加选课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篇(8)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是2008年成立的,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教学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安排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进行了改革,以努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应用能力。

一、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一)课程涵盖内容多、课时少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除了材料的基本性能外,还包括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金属材料、墙体材料、沥青、高分子建筑材料等十几大类材料,每一大类材料又分为若干个不同品种,每一品种材料都要从其生产、组成、性能、影响因素、技术要求、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因此,课程的内容很多,但授课课时相对较少。

(二)课程内容缺乏关联性、逻辑性和工程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该课程内容以概念、叙述性理论、经验性结论等为主,种类繁多的材料各成体系,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而杂,而大多数学生习惯学习以计算为主、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知识[1]。多数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材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多,缺少相关的工程案例[2],学生普遍觉得内容枯燥,不清楚学了以后有什么实际应用。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在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但考过就忘,这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更谈不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实验质量欠佳

实验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学生按照既定的步骤完成一些验证性的实验,这种实验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和体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各种土木工程材料的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相关标准,却无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1,3-5]。因此,要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仅仅依靠这些单独的验证性实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

此外,由于对课程实验没有考核要求,加上实验小组成员较多,因此学生不重视实验,部分学生实验时不动手操作,数据和报告抄袭同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四)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土木工程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发展非常迅速,有些已经在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而也有些传统材料的使用在逐渐减少或被新材料取代,这些变化在教材中体现得较少。材料的技术标准、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设计规范也在不断更新,但是教材往往未及时修正。

(五)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考核合格与否主要取决于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这样造成学生不重视实验,不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往往是考前突击准备考完就忘。所以,即便是课程考核合格,也不能说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真正理解和掌握了。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结合专业,合理选择课程内容,突出重点

土木工程材料有数十种之多,要在较少的学时内做到面面俱到地讲解介绍,非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进入施工单位从事施工、工程管理、监理工作,或者进入设计院从事结构设计工作。今后工作中遇到的最多的相关问题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正确选用与使用结构材料,因此建筑结构材料应该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该课程应以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钢筋等常用的建筑结构类材料为主要内容,加上建筑砂浆、墙体材料等,而木材、石材、沥青混合料等内容可略去不讲。

材料的性能由材料的组成结构决定,而材料的组成结构又是由材料的制备和处理工艺所决定的。但是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主攻方向不是材料的研究而是使用,学习材料的目的就是要学会合理地选择与使用材料。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材料的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主要考虑的是材料的性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各种结构材料的性能和材料的基本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制备方面的内容可尽量简化或省略。

2.结合培养目标,简化理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独立学院,学校的培养目标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简化材料学理论,着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述通用硅酸盐水泥时,重点突出水泥的性能和适用范围,对于水泥的水化机理尽量简化,同时结合一些工程案例的分析来讲解如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水泥特性及经济性进行水泥品种的选择。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水泥性能和应用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视传统材料和先进材料的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只讲授水泥、混凝土等传统土木工程材料,不仅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让学生感到学校教师讲授的东西太落伍了,因为在网络和资讯发达的当今,学生对这些传统材料多少都了解一些[6],而且重要的是各种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并已在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因此教学中必须适当增加新材料、新工艺的介绍。例如,在讲墙体材料时,应补充各种节能节土的新型墙体材料、混凝土预制件及装配式建筑等;在介绍混凝土时,除了普通水泥混凝土外,还应简单介绍高性能混凝土、再生骨料混凝土、纳米改性混凝土等新型绿色混凝土材料。通过传统和先进相结合,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常用土木工程材料的了解和掌握,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4.注意课程内容的更新

教材中引用的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标准、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设计规范等,有些已经废弃不用,有些则做了部分修改,在教学中,应及时更新。例如,在讲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时,应根据2011年12月起新实行的JGJ55-2011《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规程》进行讲解,但教材中采用的一般是2000年颁布的旧标准。在讲烧结砖时,可给学生介绍“禁实限粘”政策和各种新型墙体材料,让学生了解有关墙体材料的发展趋势以及实际应用状况。

(二) 教学方法的改革

1.以多媒体课件为主、板书为辅的课堂教学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多且课时有限,所以课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决定了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教学方法比较合适该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但大大增加了课堂授课的信息量,而且可将材料的实物照片、实验视频等引入课堂教学,使缺乏工程实践的学生能更直观地观察到各种材料的外观形貌及其制作、检验过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某些抽象的概念和动态过程。例如,在介绍混凝土的和易性及其检测方法时,引入相关实验视频并配合教师讲解,这比单纯的文字和静态图形要生动清晰得多。

但是多媒体教学存在教学节奏太快、不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的问题,所以,课堂上可把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写在黑板上,以加深学生印象。对材料基本性质计算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也采用板书的形式进行讲解。这样以多媒体课件为主、板书为辅的课堂教学,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理论教学

教学中可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尤其是劣质材料导致工程事故的案例进行理论教学。例如,在介绍石灰时,通过引入拆迁用砖和石灰砂浆砌筑的古寺时,发现其石灰砂浆强度很高的例子说明石灰的硬化作用;引入 “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来理解硫、磷等元素对钢的性能影响;通过在恐怖袭击中倒塌的美国世贸大厦来引入钢的防火性能等。这种案例教学法,不仅使枯燥的理论讲解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材料的性能及应用、材料对工程质量重要性的理解,而且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避免学生陷入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分析和解决的窘境。

3.加强师生教与学之间的互动

教学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讲授,还与学生是否要学和如何学有关。一般在每节课开始10分钟教师可将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并提问,这样不仅把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复习一遍,而且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便于新课的开始。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经常提出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建立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让学生思想上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专心听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留出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例如,在讲解水泥一章时,教师可讲解6种通用水泥,而将特性水泥的部分留给学生自学。要求学生课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参考书籍进行学习,选择其中某一种特性水泥并结合具体的工程应用写成小论文,并鼓励学生做成PPT上讲台演讲或展开讨论。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查阅和整理资料、撰写科技小论文、PPT演讲等多方面的能力。

4.注重学习过程的控制

在整个教学周期内,围绕重要的知识点不定期地进行4~5次随堂练习,每次15分钟,随堂练习的成绩计入平时成绩。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知识,注重平时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授课教师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整。

(三)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

1.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协调同步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要做到两个协调同步。一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在内容上要协调同步,即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安排相应的实验项目,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二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教师的协调同步,即理论教学的教师也应同时承担实验教学的任务,这样有助于教师根据课堂讲课和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实验教学时有针对性地对某些难理解的或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强化。

2.在基本实验基础上开展综合性实验

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选择水泥的基本物理性能、细骨料、混凝土的稠度和强度及配合比设计等实验项目。整个实验分为基本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部分。基本实验主要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些独立的验证性的实验,这些基本实验又分为演示实验和实际操作实验。对于耗时比较长的实验项目,如水泥的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实验就采用视频和现场演示的方式进行。理论教学时引入实验视频,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检测方法;实验教学时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现场示范,让学生更直观、近距离地学习这些实验的仪器设备、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对于水泥的胶砂强度、混凝土稠度等耗时较少的实验,则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要求学会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并上交实验报告。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实验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实验,这种综合性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验前给出工程概况、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和坍落度要求,并给定原料,其中水泥有42.5P.I和32.5P.C两种供选择。将学生分成若干大组(20人/组),每个大组分成5个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设计题目。每个实验大组根据设计目标,先课后制定实验方案。方案内容包括原材料的选择、原材料性能测试、混凝土初步配合比设计、实验步骤等,经教师审核合格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混凝土试拌后,和易性不满足要求需要调整时,调整方案由学生自定,教师进行指导。混凝土和易性调整至设计要求后,各小组分别将其成型并在标准条件下养护不同龄期后进行混凝土强度测定。各组数据共享,学生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原材料种类、龄期、配比等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发展、经济性的影响,并撰写综合性的实验报告。

3.多方案实验

基本实验不应局限某种单一的实验方案。例如以往混凝土性质实验一般是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固定方案配成混凝土后进行和易性和强度的检测。在多方案实验中,原材料、龄期、是否掺减水剂等实验条件都可以有所不同。当调整混凝土的流动性时,除了按常用的添加水泥浆的办法,也可采用添加减水剂的方法,通过这些实验条件的变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混凝土有关理论的理解。

4.实验考核

在基本实验结束后增加考核环节。教师围绕基本实验事先准备若干题目,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现场考核,学生随机抽取问题进行解答或模拟操作,实验考核成绩计入实验成绩。增加实验考核环节后,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明显提高。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篇(9)

1BIM概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建筑业从手绘图纸到CAD制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建筑信息模型[1](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的出现,将带来又一次技术上的飞跃。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建立建筑模型,体现建筑物的真实信息。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从场地布置及兴建过程到及营运,都可以随时提取建筑内材料的信息,建筑内各个单元、各个系统都可以呈现。对于传统CAD设计用矢量图形构图来表示物体的设计技术来说是个很大的改变,它的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使得BIM技术在工程中得到快速的发展。

2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土木工程专业兴起已久,各个教学环节和基本教学条件和教学体系日趋完善,但是某些环节在方式上过去守旧,如大学随后的教学实践环节-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综合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实际工程为基础,检验学生对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整合过程。但是目前的毕业设计存在很多弊端。尤其是选题单一且深度广度不够,目前毕业设计都是由教师下发任务书,一位教师会带多名学生,在选题上多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且为多层建筑,高层,超高层建筑几乎没有,单一的设计选题主要出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过于复杂的选题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民办院校的学生,会造成大部分学生无法完成复杂的手工计算,同时对于指导教师来说,由于带的学生较多,对于复杂的选题,在检查和指导的时候存在很大的难度,这样就使得毕业设计的题目过于简单化单一化,缺乏实际工程的支撑,使毕业设计缺乏实践意义,并且滞后于现代技术,使学生在毕业后很难快速的适应目前的新技术,所学知识得不到充分利用。

3BIM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为更好的达到毕业设计的实践目的,改革毕业设计的形式势在必行,在全国各种BIM大赛的促进下,我院本着以赛促学的理念,让学生多参加比赛,并成立BIM实训室,在毕业设计任务中增加BIM,采用BIM与手算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增设BIM课程,从早期培养学生对BIM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并在大学期间组织BIM比赛,CAD制图大赛等为毕业设计做好基础工作,将原来的CAD平面制图改成RIVIT三维建模,从来的手工算量改成手算加PKPM计算机结构辅助计算。二维的施工图纸可以在BIM技术下实现三维的可视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毕业设计的兴趣。同时可以增加复杂的建筑设计任务,改善毕业设计单一的现状。

4结论

4.1从学生角度看,增加BIM对毕业设计的改革,在提高了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奠定了基础。4.2从教师角度看,增加BIM对毕业设计的改革,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指导学生时可以从BIM软件中直接检验设计的失误并加以指导。4.3从用人单位角度看,增加BIM对毕业设计的改革,可以使招聘的学生快速的融入到现代的技术中来,在工程实践工作中有竞争的资本,减少员工的培养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快速的时代,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BIM技术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的改革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为互联网+时代下培养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关培.BIM总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50-01

土木工程是一种对于建造各类工程的技术、科学以及工程的总称。在教育部对土木专业进行整合之后,现今土木工程专业已然属于了“大土木”的范畴。这个改变使得土木人才培养的方向需要有所调整,这也就导致了培养方案的改变,而这将导致各大高校在所有方面都需要进行或多或少的改革,以便于更好的培养出符合复合型人才的条件的学生。

一、培养土木工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

现代化的土木工程体现出了土木工程所需的功能化、城市建设必有的立体化、交通运输要求的快速化、工程设施应有的大型化、工程材料必须的多功能化、施工进程应该的工业化、设计理论不可或缺的精准化、设计工作应尽量达成的自动化与智能管理的大土木特点,而其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结合。以上种种的特点就使得对于土木工程的人才子在各方各面的要求更高,为此,培养土木类的复合型人才也成为了现阶段土木类高等院校的重要课题之一。

现阶段的土木类人才不仅仅需要学习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也要具备项目规划、设计、研究、施工以及管理的能力,成为工程高级技术人才。其实,土木类的人才培养一直都存在着专业技术应用型与复合型之间的矛盾,对人才成长方向有着一些不确定性。但是,笔者认为这两者之间并不是说完全矛盾以至于无法共存的,“专”与“通”之间相互矛盾却又相互统一。

二、培养土木工程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措施

第一步所需做的是对土木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大体上来讲,土木工程类的复合型人才应该是以“强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特点作为培养方向与目标。所以,我们应该以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为前提,结合各高校的自身专业条件与现状,分析国家甚至于地方的经济发展方案,培养出一种以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以高尚的道德素质作为框架,以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作为脊梁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说是培养一种“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强体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各高校针对于这一培养目标在各个方面做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学生更加了解大土木工程的现状。

接着,需要加强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其实,专业的拓宽并不是说需要加大专业选修课的范围,而是应该在以加强基础为根本原则的基础之上来设置对应的课程体系。所以说,我们应该舍弃旧的教学观念,培养一种以建立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当然,这需要及时的修订教学计划,不仅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加强能力的锻炼,并且增多学生的实践时间,丰富其实践内容。同时,也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优化课程体系,现今的大部分高校都有着重基础而轻专业的趋势,这与传统的“重技术,轻管理”的观念有一定的关系,并且对于文化课程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轻视,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加多自身特色的课程的开设。最后一点是,要选取合适的教材并且及时更新教材信息,各高校应该不仅仅重视纯理论教育,也要选取与后续课程相关性较高的课程,并且要尽可能的带来科技前沿的最新讯息。

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也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革。师资作为培养人才的一大关键因素,必须要加强建设。大多数高校都是以高学历作为第一标准,对于工程实践能力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忽视,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得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并且,即使教师有所实践也多是企业难题,反而缺乏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的经验。所以,各高校应加多各类企业在学校中的挂职。不仅如此,也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以及鼓励性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土木工程类职业资格考试,并且在职务晋升的时候对“双师型”的教师设定相应的政策支持,增强教师参与工程实践的动力。最后,也可以邀请有经验的工程师做挂职教师进行一些课堂讲授,增大学生对实际的土木工程有着更深一步的了解。

三、结论

土木工程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的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改革,而是需要各方各面的一起努力对所有方面均做一定的改变,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满足条件的人才。这些变革就包括了培养目标的改变、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内容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变革等。土木工程人才在现今的社会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高要求,对于管理能力与实践能力也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上一篇: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关系 下一篇: 数学思维的含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