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艺术的特征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4 16:41: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网络艺术的特征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网络艺术的特征

篇(1)

中图分类号:TP393.09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IT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的快速增长成了许多行业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和宝贵机遇,因而信息社会已经进入了大数据(Big Data)时代。网络大数据是指“人、机、物”三元世界在网络空间(Cyberspace)中彼此交互与融合所产生并在互联网上可获得的大数据,简称网络数据。网络大数据研究的意义总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大数据研究的意义

(1)网络大数据的研究对捍卫国家网络空间的数字,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信息化时代,国家层面的竞争力将部分体现为一国拥有网络大数据的规模、活性以及对数据的解释与运用的能力。在网络大数据领域的落后,意味着失守产业战略制高点,意味着国家安全将在网络空间出现漏洞。

(2)大数据引起了学术界对科学研究方法论的重新审视,正在引发科学研究思维与方法的一场革命。大数据的出现催生了一种新的科研模式,即面对大数据,科研人员只需从数据中直接查找、分析或挖掘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和智慧,甚至无需直接接触需研究的对象,但大数据的应用前景毋庸置疑,因为大数据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来源于应用的问题。

2网络大数据带来的特征

2.1 网络大数据的复杂性

网络大数据的复杂性主要包括数据类型的复杂性、数据结构的复杂性和数据内在模式的复杂性。

(1)数据类型复杂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产生的途径不断增加,数据类型持续增多。相应地,则需要开发新的数据采集、存储与处理技术。相关的研究包括利用外部数据源、搜索结果等扩充文档,或者利用内部相似文档信息来扩充短文本的表达。然而,无论是利用外部数据,还是利用内部数据,都可能引入更多的噪声。

(2)数据结构的复杂性。传统上处理的数据对象都是有结构的,能够存储到关系数据库中。但随着数据生成方式的多样化,非结构化数据成为大数据的主流形式。与结构化的数据相比,非结构化数据相对组织凌乱,包含更多的无用信息,给数据的存储与分析带来很大的困难。对非结构化数据做基本的分析工作国内各大公司和科研单位也启动了用于支撑非结构化处理的基础设施研发。

2.2 网络大数据的不确定性

网络数据的不确定性包括数据本身的不确定性、模型的不确定性和学习的不确定性。

(1)数据的不确定性。原始数据的不准确以及数据采集处理粒度、应用需求与数据集成和展示等因素使得数据在不同维度、不同尺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传统侧重于准确性数据的处理方法,难以应对海量、高维、多类型的不确定性数据。

(2)模型的不确定性。数据的不确定性要求对数据的处理方式能够提出新的模型方法,并能够把握模型的表达能力与复杂程度之间的平衡。该种模型过于复杂,难以用一种通用的模型结构来适应具体的应用需求。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往往采取简化的模型刻画不确定性数据的特性。另外,在数据的管理和挖掘上面,不确定性模型的构建应当考虑到数据的查询、检索、传输、展示等方面的影响。

2.3 W络大数据的涌现性

涌现性是网络数据有别于其它数据的关键特性。涌现性在度量、研判与预测上的困难使得网络数据难以被驾驭。网络数据的涌现性主要表现为模式的涌现性、行为的涌现性和智慧的涌现性。

(1)行为的涌现性。随着数据采集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得到的很多数据都具有时序性,而社会网络中个体行为的涌现性则是基于数据时序分布的统计结果。网络在演化过程中会自发地形成相互分离的连通块,这一个体行为涌现的结果不依赖于初始网络的拓扑结构,对于研究更多的社会网络模型和理解行为涌现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2)智慧的涌现性。网络数据在没有全局控制和预先定义的情况下,通过对来自大量自发个体的语义进行互相融合和连接而形成语义,整个过程随着数据的变化而持续演进,从而形成网络数据的智慧涌现。因此,网络大数据的研究需要一套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方向性的指导。

3总结

“人、机、物”三元世界融合的网络空间(Cyber-space)中的网络大数据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影响作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网络大数据存在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涌现性等显著特征.总之,与传统研究工作相比,网络大数据在各个层面的差异都非常显著。尽管目前已经有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工作,但是总体上来说,网络大数据的研究还很年轻,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津璐,曲海英.浅谈大数据时代的经济变革[J].经济论丛,2015:212.

篇(2)

其一,从我国企业的信用状况来看,网络公证将对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电子商务认证解决的是交易当事人之间的信用问题。由哪些实体来担任认证机构,则是每个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电子商务时所必须做出选择的问题。西方一些大企业具有长达上百年的历史、上千亿资产数额,已经在消费者中取得了较高的信誉。并且它们有一套较完善的信用评价机制,企业可以发行股票、债券,甚至可以受政府委托发行货币。所以这些国家的企业在本国获得授权作为认证机构,而在电子商务交易者之间架起信用的桥梁,是很正常的事情。而我国的情况是,企业进入市场化竞争较晚,企业资产规模、信用度普遍较低,并且行业自治、自律能力较差。一些在西方发达国家可由企业所经营的业务,往往不能直接推广到我国的企业中。多年来,我国企业(主要指国有企业)的信用,往往需要政府予以补充,实际上就是以国库的财产来担保。尽管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上述情况已有所改观,但要让企业在无形的电子商务市场上充当交易信用的中介人,确实还要有一个市场接受的过程。而公证机构凭借其专职进行法律事实证明的位置与经验,以及被为大众所接受的优势,开展网络公证业务,对于我国电子商务的普遍推广而言,具有一般企业提供的认证服务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其二,从利益关系上看,公证机构作为中立第三方,有明显的优越性。

银行、电信系统或网络公司,本身是服务性营利企业,并且自身在电子商务交易中是服务提供者,是广义的电子商务交易人,具有与其他电子商务交易人相冲突的利益。由它们来担任电子商务认证机构,很难出于完全中立之地位(金融机构内部的认证业务具有封闭性和行业自律性,另当别论)。加之,多年来我国银行、电信系统处于垄断经营地位,其服务常常是价高而质次,消费者对之早已意见纷纷,虽说这些机构近年来转变机制,面向市场经营,但它们在社会大众中的印象尚未彻底改变。公证机构专门以法律事实的证明为己任,并不向电子商务交易人提供其他的商业化服务,不仅处于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而且从情感上也容易被网络交易各方当事人所接受。

其三,从职能上看,公证机构介入电子商务认证,有利于缓解我国现行法规与电子商务发展相冲突的状况。

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较为滞后,调整电子商务合同的专项法律、法规尚未出台。虽然合同法规定了数据电文条款,但涉及书面交易形式要件的票据法、证据法等相关法律并未修正,因而对于电子商务的推广,仍有许多法律障碍。如果公证机构开展网络公证业务,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困难。我国的公证业务与英美国家的公证有所不同,即我国实行的是实质性公证审查,不但要对事实的真实性做出证明,还负有对行为合法性的审核,要求比较高。这表现在公证程序的完备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等方面。通常由我国公证机构做出的公证证明,法院都直接作为有效证据采信,除非有相反的证据予以推翻。尽管目前证据法尚未赋予在线公证证明与纸面公证具有同等效力,但法院在审查这些经过实质审查的证明时,其证据采信程度可能会更大一些。所以网络公证有可能从实践上为电子商务交易各方提供较为妥当的证据保障形式,从而弥补我国电子商务立法不足的状况,

篇(3)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B

随着云计算等技术发展进入新阶段,大数据在各行业的运用也越来越频繁和深入。而随着百度、腾讯、阿里三大互联网巨头强势进军影视业,大数据对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影响也日渐引人注目。而网络与大数据在技术上的一体性,更使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在策划、制作、播出等运营环节的诸多方面都呈现出与传统综艺节目有较大甚至是本质的不同。为更深入地把握大数据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诸多新特征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笔者特以《奇葩说》为例进行分析。

一、大数据背量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现状

2001年5月,麦肯锡在《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率的前沿》的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大数据”概念。而后,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也在其著作中提出观点,在大数据时代,社会有一种新型能力一“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大数据作为分析技术被首先应用于与互联网关系紧密的行业。网络自制综艺节目,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迅速窜红起来的。而爱奇艺依托百度这一平台,就有着近水楼台、得天独厚的优势。

视频网站兴起之初,其综艺节目在来源上通常以购买独播权的方式引进各大卫视或海外的综艺节目,以此吸引点击量并与其它视频网站竞争。这一阶段的网络综艺节目主要是“拿来主义”的思维模式。自2013年广电总局“限娱令”生效以来,各大卫视综艺节目的总量有大幅减少的明显趋势。与此同时,节目版权费用猛增,很多视频网站无法与资力雄厚的一线卫视相抗衡,部分一线卫视(如湖南卫视的芒果TV、浙江卫视的中国蓝TV等)更是研发推出了独家视频播放平台。在此背景下,各大视频网站能够直接“拿来”的综艺节目大幅减少。为求生存,部分视频网站开始立足“网络”探索新出路。

在此探索过程中,视频网站对“网络综艺”的认识开始向更符合网络逻辑的方向转变。立足网络本身的分众化、碎片化等特点,借用新崛起的C2B模式,网络综艺节目开始由传统的“拿来主义”思维模式转变为用户决定产品价值的创新自制思维模式。在“自制”产品的市场逻辑的牵引下,视频网站越来越需要根据“用户群体画像”制作符合用户喜好的综艺节目。于是,如何更精确、更全面地掌握用户特征,也就成为关系生存的大问题。

适逢其会,“云计算”技术诞生,将大数据在技术上的资源整合及智能化的推入了快车道。所以,有人说“对大数据的掌握程度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来源”。云计算技术及其掌握程度,很快成为视频网站的核心竞争力。而爱奇艺在视频网站综艺节目竞争中强势崛起,主要原因也就在其背靠的是百度这一庞大的数据库和强大的“云计算”能力。

依托大数据,网络自制综艺节目成功打破了传统电视综艺节目的同质化、泛娱乐化等弱化节目市场竞争力的特征。有竞争力的视频网站充分利用大数据的预测功能,把自制综艺节目向分众化、精准化方向大步推进。这一点,爱奇艺上由马东工作室独立创作的“说话达人秀”《奇葩说》有一定的代表性。节目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以真实观点的真实表达作为重要标准选拔“奇葩选手”。在马东、高晓松、蔡康永、金星等“最会说话的人”加盟导师团的助力下,《奇葩说》第一季上线当晚就以近一亿次的阅读量占据微博热搜话题榜,并登顶“疯狂综艺季”话题榜冠军,成功跻身百度风云榜综艺榜单前五。2015年2月15日,《奇葩说》第一季以2.3亿次播放量完美收官,第二季收官总播放量达到6.2亿。截至目前,《奇葩说》前两季总点击量已超过11亿,第三季总招商破三亿,被称为“现象级”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奇葩说》的巨大成功,对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发展有不言而喻的启示意义。

二、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主要特征

结合大数据的预测能力,深入观察《奇葩说》的运营,笔者认为,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主要特征课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以C2B为基一利用大数据实现节目传播的精准化

篇(4)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迅猛的发展,这一发展带给人类文化的推动力量是难以估计的。当电影叩响艺术大门的时候,人们并未意识到它将成为21世纪所有人的艺术宠儿,随后广播电视艺术的蓬勃发展,使现代声、光、电技术一举步入艺苑中心,从而使历史久远的传统艺术为之失色。然而,最令人惊奇的是6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80年代以来的网络艺术,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挺进人类的艺术领域,使艺术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来源

1966年,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图里发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他肯定了现代建筑对人类居住空间的贡献,但指出国际主义风格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不同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来满足社会生活多样化的需求。[1]

20世纪70年代,英国艺术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最早在设计领域提出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出版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等著作。

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斯特恩在他的《现代主义运动之后》一书中提出“所谓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新的侧面,并非抛弃现代主义,建筑要重返‘正常的’途径在于探索一条比现代主义运动先驱者们所倡导的更有含蓄力的途径。”[2]

罗伯特・文图里、查尔斯・詹克斯和罗伯特・斯特恩这三位大师的学说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

2 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

受哲学思潮与社会文化趋势的带动,后现代主义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传统构件的非传统组合。对传统的题材采用各种非传统的工具、技巧进行非传统的重新组合。二,理性与非理性的互补。三,历史主义。对传统的要素实行“戏弄之”的原则。四,俚俗化倾向。通常表达的主题往往倾向于通俗文化和市井文化。例如将七个小矮人的形象作为建筑立面的浮雕。五,接受美学的特征。艺术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著作《本文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了“召唤结构”的概念。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3 网络艺术所体现出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网络艺术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样态和传播手段,呈现出其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3.1 无限重复创造性

网络艺术作品的题材往往都来源于传统的题材,但是以新的方式进行重新构思,通过网络传播后,具备了被无限次重复创造的可能性,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传统构件的非传统结合”特点。在传统艺术中,艺术作品一旦被创造出来,就被永久的固定下来了。但是在网络艺术中,艺术作品被人们进行各种重新创造,得出一些异于原始作品的新作品。例如,艺术大师杜尚在蒙娜丽莎的脸画上两撇胡子,这幅新的作品被命名为《LHOOQ》。

3.2 嬉戏性

网络艺术的“嬉戏性”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对被奉为经典题材的戏弄,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历史主义”特点。在网络上,许多人在“据说已经完成”的艺术作品上,进行各种数字化操作,将作品随心所欲地涂抹和删改。例如《CEO李煜的悲惨世界》、今何在的《悟空传》,众多古代文学名著中的人物都在网络文学中被改写和戏弄。约翰・杜卡斯在《艺术哲学新论》中说:“有些美的东西并非是艺术品,而有些东西是艺术品但却不美。依此看来,无论美与艺术这项活动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多么密切,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任何本质的关系。”[3] 可见在网络艺术,不美的艺术品越来越多,显示出当代人的审美范围不断扩大的倾向。

3.3 大众化

在传统艺术中,精英文化处于主导地位。网络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为网民提供了自由平台,网民可以相对自由地畅所欲言。网络艺术不再是艺术家的专利,一元话语霸权被解构。

网络艺术的大众化特点使公众成为艺术的主体创造者,同时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俚俗化倾向。创造者考虑到作品要面向大众,网络艺术的主题往往倾向于通俗文化。例如在第17届韩日世界杯期间,大小网站遍布足球的“酷评”。当中国队冲击16强出线未果时,网上出现戏仿任贤齐经典歌曲《心太软》的球评:“你总是腿太软,腿太软,把所有好球都射不进网,头脑总是简单,配合太难,不能出线,就别勉强。”

3.4 互动性

互联网结束了艺术审美的私密空间,却创造了交互共享的网络艺术。在作者、作品和欣赏者这个三角形中,欣赏者不再是被动的,是形成作品的又一股力量。

弗・杰姆逊曾说,现代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时间性的模式,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空间性的模式,从时间向空间的转变使时间的历史感被挤压到平面中,导致历史深度感的消失。[4]这种后现代时空观的变化在网络文学中得到鲜明的印证。网络文学没有时间的概念,它将时间化为空间,用在线空间改变或延伸时间。网络文学没有终止的概念,因为作者失去了终止自己作品的权力,而是把这种权力交给了在线空间的网民。

这种互动性同时还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接受美学”特点。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作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创作者通过作品与欣赏者建立起对话关系。网络艺术的互动性引起读者的接受审美,引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总之,网络艺术所独特的无限重复创造性、嬉戏性、大众化和互动性,都在各个方面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可以说,在上述的这些特征中,网络艺术是后现代主义的必然延伸。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去看待网络艺术,更加有利于认识和分析网络艺术。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文图里著;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篇(5)

(一)新媒体艺术的内涵

随着时代不断的变化,新媒体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陈玲教书在《新媒体体术史纲》中指出:“所有使用媒介和技术手段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是新媒体艺术。”书中的媒介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词汇,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中,以不同的面貌出现的。它包含了各种技术和各种新的材料,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一门以综合性和跨学科为主要特征的全新学科。因此。新媒体艺术具有不确定性,是利用相对于传统艺术交心的媒介,与时代科技相结合,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概念和艺术形式。

(二)交互媒体的内涵与特征

交互媒体是新媒体的一部分,新媒体主要包括交互媒体和非交互媒体。一般信息理论中,交互媒体的定义是能够建立用户双向沟通的媒体,是指用户能够主动并积极参与的一种媒体形式,被定义为一种协同媒体。交互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具有开放、共享、兼容的特征,其设计是针对交互式的数字媒体产品、软件、服务而进行设计的活动,交互媒体对传媒自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现代网络系统中,交互媒体具有虚拟性,能够借助声音、音乐、光线等,打造出数字化的虚拟时空,同时要能借助电子影响、机械互动装置等,通过“虚拟展厅”的形式,呈现出虚拟的空间和环境。其次,在现代网络系统中,超链接和搜索引擎的出现,扩大了受众浏览的自由度,使大众不再受制定的反馈信息和浏览路线的限制,使交互媒体具有了不受限性的特征。同时,由于交互媒体相对于传统大众媒体来说,受众的反馈变得直接和便捷,具有双向互动的功能,具有互动性和共享性的特征,这与传统信息使用的模式不同。

二、数字媒体科学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关系

科技和艺术的发展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决定性因素。科学是为了揭示自然和客观规律,运用逻辑进行推理,属于理智型活动。而艺术是一种主观性的创造活动,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认知的同时评价生活和表现情感。两者虽有不同,但艺术和科技两者都是在揭示人类进步的真理,不能相互取代。互为矛盾体的艺术和科技可以共同带来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不断的前进。

在新媒体中,数字媒体技术是为了使信息图、文、声并茂,能够输入、输出、传输、存储和处理多种文字、声音和多种图像信息,更加具有可视性。数字媒体技术具可以将人的理性思维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新艺术形式,可以作为数字技术的表现手段。在表现形式、内容、传播形式上二者融为一体,都依赖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因此,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以艺术学、设计学、视觉艺术、数字媒体文化以及传播、数字媒体的技术系统相互交叉的学科,数字媒体是它的表现形式。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形式主要借助数字媒体进行的,如:互联网、手机等交互媒体。其内容主要是数字媒体形式下的美术作品和设计产品。

三、交互媒体应用下的科技与艺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传统媒体设计中,艺术的表现只是为了单纯的装饰。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人们想赋予艺术更新的高度,开始批判这种矫揉造作的艺术。其次,虽然交互媒体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用交互媒体设计的科学技术来支撑,但是,它会把受众带入一个混乱的状态中,不能光依赖于技术的本身。另外,数字化时代数字媒体中的交互媒体设计涉及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如:软件界面设计、手机界面设计以及艺术馆、博物馆等触摸屏界面设计等等。

(一)交互手机媒体

早期,交互手机媒体是一种便捷的语言通信工具,而目前,交互手机媒体已经成了一种新型的媒体样式,如:apple把网络、购物、电影等集成一体。2009年,我国正式上市了3G技术,更加方便了多种媒体形式,如:图像处理、视频流、网页浏览等多种信息服务。同时,2013年我国进入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通信行业进入4G时代中。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手机层出不穷,手机已经成了一种消费符号。从传播学角度上来说,交互手机媒体的出现使传统的受众角色地位变得模糊,但是却具有及时、定向、分众、互动的特征。同时,也使传统的大众传播者变得模糊。手机屏幕和分辨率可以与计算机和电视屏幕不相上下。但是,交互手机媒体的吸引力最终是成败的关键所在。为了能够把购物和旅游更加完美的结合,如何激起消费者内心的情感体验,需要用户某种精神上得给予,如何能够把娱乐和移动更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用户愿意为这类服务买单,是交互手机媒体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是根据计算机的程序处理,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实景技术、多通道交互,通过眼、数字摄像头、红外线感应等多种采集工具,借助机械数控装置打造出沉浸环境,将手中的语言、表情、动作或其他肢体语言等,实现与受众的对话。虚拟现实技术是以生产一个具体逼真的三位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综合了多个领域的新成果,如: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模拟的现实环境。为了构成三位信息的人工环境,它以计算机软件、硬件以及各种传感器,使用户投入此环境中,即可与之交互作用,是可实现和不可实现的物理和功能上的事物和环境,即虚拟环境。虚拟现实艺术常用于博物馆、公共空间展示、艺术场馆等,是一种新兴的沉浸式交互设计。为了使受众沉浸于虚拟计算机交互环境中,达到情感交流的用户体验活动,它通过计算机捕捉人的多种感觉和动作通道,通过视、听、触、嗅等感觉手段,借助接触式,通过智能化艺术作品,实现即时交互。

篇(6)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202-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并且以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在视觉传达中占据重要地位,从而改变以往单一的传统媒体。客观来讲,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够让用户体验到艺术效果,视觉传达效果更佳,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与语言传递完美结合,极大的提升了作品表达的艺术美,以独特的形式让人们欣赏到丰富多彩的视听色彩。然而,多媒体艺术的特征与发展现状如何,多媒体艺术的趋势、多媒体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均急需进行一系列厘清。基于此,本文从多媒体艺术特征与发展入手,对多媒体对视觉传达的影响、视觉传达如何影响多媒体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一系列的探讨。

一、多媒体艺术的特征与发展

(一)多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

多媒体艺术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文字、图像、符号等视觉方面的组合,再融入语音、音效等元素,通过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呈现了丰富多彩画面。多媒体艺术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综合了听觉元素、视觉元素,对资讯、传播及图像等进行艺术创作的形式和过程。

多媒体艺术作为一门新的艺术形式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1)综合性。艺术家在表现自己的作品,过去只能通过单一的图像或者视频进行展示,现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声音与画面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等多种表现进行综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2)交互性。多媒体艺术改变以往单一的传播方式,艺术家通过网络艺术作品,也可以现场讲解作品,借助网络平台展示,并与网友积极互动,创造出更具审美趣味的艺术作品。网络多媒体也不再是被强迫阅读,而是由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艺术作品。设计者与观众的良好互动,更好地促进了艺术作品的完善;(3)丰富性。多媒体艺术作品是丰富多彩的,通过文字排列、图形规划、色彩选择等呈现出一个内容丰富的视觉系统。多媒体艺术将几类视觉元素组合起来,使呈现的作品具有丰富性和节奏的美感,用户能够在感官上得到极大满足。

(二)多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

视觉传达艺术通过视觉传达设计与人进行沟通,这种艺术形式承载着艺术家的情感,为受众群体传递更多的信息,是大众与艺术的互动交流。多媒体艺术在视觉传达中丰富了其艺术形式,为艺术设计提供新的视角,促使视觉传达艺术不断地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艺术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大众传播,在今后视觉传达艺术将以多种灵活组合方式呈现,代替之前传统的媒体,从单向的视觉传达发展为相互融合多元化的形式,多媒体与网络共同发展。由于多媒体艺术的推动,在视觉传达设计上将会使设计方式、设计风格、思维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对视觉传达设计带来新的变化,多媒体设计作品传达形态多样、时效性强、交互传达、传达效果佳等特点,相对传统媒介,网络可以让艺术作品可以无限制的传播、内容信息更丰富。人们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传达的信息内容,还为观众提供了互动的新情景,让观众能够接触到艺术的美感,提升艺术体验,从被动接受的方式转变为主动欣赏。随着网络的交互性增强,视觉传达设计不仅仅是传递作品信息,更多是一种情感的依托与交流。网络的大众化,为设计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媒介条件,各种形式的交互、导航按钮设计以及界面设计,也被广泛地运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上。

二、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一)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具有积极导向作用

多媒体艺术具有动态性的特征,这对视觉传达设计带来的积极影响。多媒体艺术形式通过设计师的作品呈现出来,而现代艺术作品反映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艺术设计师要转变观念,迎合现代人的艺术需求。多媒体艺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网络媒体的发展,对视觉传达设计注入新的血液,多媒体艺术的新发展对视觉传达设计具有导向作用。在网络媒体艺术设计中,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设计师会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在同样的元素情况下使用动态化设计,因为运动着的视觉形态较之静态的视觉形态更具有信息传播力。因此,在多媒体艺术设计的影响下,设计师将会积极调动一切视觉和听觉元素,使觉焦点或视觉中心是围绕着信息资源的分布点进行移动,将信息资源进行主次分明、由弱到强的呈现,以达到缩短观者视觉搜寻的所需时间,瞬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充分体现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具有积极影响作用。

(二)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消极影响

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局限性主要表现:首先,多媒体艺术通过网络传播,而网络具有交互特性,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浏览的内容,没有传统媒体的强迫性阅读,这对多媒体艺术作品提出更大的挑战。由于网页的版面有限,设计的版面空间小,创意设计受制,相比其他传播媒介的设计相比,视觉冲击力上先天不足,设计师需要对多媒体艺术设计进行合理编排,优化视觉传达设计;其次,多媒体为艺术创作开创了新的领域,改变了艺术的创作手段与交流方式。艺术家也要不断创新,重塑艺术思想,运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例如运用三维空间艺术,图形和文字皆呈运动状态,强化视觉冲击力的目的。

三、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

由于多媒体的艺术表现性与传统媒介是不一样的,因此多媒体环境下的艺术设计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多媒体艺术环境下信息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

首先要明确信息设计是将原始资料转化为信息的过程。多媒体作品设计要对数据进行组织加工,将数记录信息的符号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能够与受众进行有效的交流。基于网络多媒体的特点,在纸质资料转化为网络信息的过程,要对信息的重新设计,经过艺术设计的处理与加工,以达到有效传递信息的效果。相对纸质媒介,网络传播应更注重视觉效果,信息数据的呈现需要强化视觉传达冲击力,把握多媒体艺术特点,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信息表达形式更加丰富。根据网络的多媒体艺术设计特点,视觉传达应该注重信息的关联性,不能只关注单一页面的信息关系,更要注意各页面之间的相关性,艺术设计师要注意组织方式的层次性,使艺术表现形式更具逻辑渐进性,具有层次感,从而达到最佳的视觉传达效果。

(二)多媒体艺术环境下信息工具的艺术表现形式

多媒体为艺术创作开创了新的领域,改变了艺术的创作手段与交流方式。艺术家也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重新表现其艺术思想。图在多媒体设计中,信息化体现具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多媒体为艺术创造开创了新的领域,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强艺术表现形式:一是图形图像处理,增强多元化美感,图像能够为视觉效果增强美感,使内容表现更直观、明确,借助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达到空间艺术效果。二是文字符号设计,文字符号通过设计、排列传递出视觉美感,例如字体的大小、字号的大小、行与行之间的距离、版面的层次性,要求文字内容和形式简洁、清晰,通过文字颜色、辅助图形和版面设计突出文字的美感和视觉冲击力。三是色彩元素的美感,色彩能够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能够表达出内心的情感,色彩运用得当可以很好地表达内容的主题。色彩的把握是体现多媒体作品的关键,不同色彩反映不同的情感,在视觉设计中把握色彩规律,利用色彩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传递出的多元美感。色调的属性在多媒体中运用表现出不同的作品概念,设计师要结合多媒体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用色,根据主题意境发挥出色彩语言的作用,比如绿色可以给人生命、活力和自然的感觉,适合用于表现医学类或环保类题材。从艺术设计表现方面,多媒体艺术设计通过对图形图像、文字符号、色彩元素的设计、组合,通过传统表现与现代因素结合,通过多媒体艺术的处理,最终呈现艺术作品。

(三)多媒体艺术环境下交互式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

交互式设计是现代媒体发展的新特点,通过交互使用提升信息交流的互动性。交互设计能够增强观众对信息的注意和理解,当交互的信息通过媒体传播变成知识,需要对媒体内容进行不同的理解,不同种类的图像、图形、声音、影像视频以及时间等方面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形成有色彩、光影、图像和音响互补与交融的美感画面,增强作品产生的艺术张力,以达到对信息更高层次的交互作用。与电视、报纸等媒体不同,网络多媒体使用者是主动接受信息,因此,交互式设计的最高层次是能够满足用户体验需求,根据用户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艺术形式进行组合、再造,使信息内容呈现更加丰满,更具艺术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多媒体艺术表现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发展,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信息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信息工具的艺术表现形式、交互式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多媒体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展现出这种艺术打破了单一的传统视觉思维,多媒体的互动过特征,让信息的接收者也参与到信息设计中,设计要多维度、多空间组织信息,使信息更加丰富生动。多媒体艺术环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改变了信息交流方式,艺术与技术高度结合,以新的形式推进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蕾.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4):31-33.

〔2〕李奎霞.中国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研究[D].延边大学,2012.

篇(7)

基于很低的制作门槛以及便利的传播条件,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投入到拍摄微电影的行列中,他们拍摄了大量的作品,例如:《剩男突围记》《我的浴室女友》《性命呼叫转移》《给力情人节》《听梦》《该死的胖子》等,数量巨大,参与人数和涉及的范围都非常广。

由于微电影拥有巨大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多的专业拍摄团队也加入进来,如由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新浪互联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出品的《4夜奇谭》;由灵思传播机构旗下灵思网络影视中心投拍的全球首部微博系列电影《微博有鬼之目击者》《微博有鬼之私信》《微博有鬼之@谁谁》等等,这些电影大多数由明星参演,拍摄专业,制作精美。

微电影艺术特征探析

微电影是由网络媒介传播发展起来的新兴电影形式,拍摄、制作、参与者都与传统的影院电影不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多样化的题材选择

微电影创作从专业走向草根,是一种面向大众的个性化的自我展示,没有票房压力的微电影在题材选择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1.爱情题材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微电影中的爱情主题清新,旨在感动年轻观众。有的传达“乐观、积极”的现代爱情观,如中国最大的微电影出品方华影盛视推出“疗伤系爱情微电影”系列,主打“治愈-励志”风格,将爱情中最脆弱也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失恋”部分展现给观众,希望通过与观众最细腻的情感接触,传达“乐观、积极”的现代爱情观;有的将题材定位在回归“纯爱”、回归传统爱情观,如微电影《蚁族的奋斗》。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情人节期间,在各大视频网站以爱情为主题首映的微电影多达几十部。

2.怀旧题材

“怀旧”是人类的一种原初情感。从人类诞生之日起,渴望肉体和精神的美好、舒适、幸福与自由,是人类最根本最原始的天性。然而生活并不尽如人意,各种各样的挫折、失败总是不断阻碍、毁灭着人的这种与生俱来的愿望,为了摆脱痛苦寻求解脱,人往往采用两种方式进行精神的救赎,一种是继续幻想美好并试图付诸行动去追求未来的乌托邦,另一种就是反复地咀嚼品味往昔留下的美好记忆,以抚平痛苦聊以的“怀旧”。

微电影《老男孩》是一部怀旧题材的典型代表作品,作品以主人公王小帅和肖大宝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带领观众重回90年代的中学校园。从使用的道具到唱的歌曲如李春波的《小芳》、动画片《花仙子》的主题曲、迈克杰克逊的《billiejean》、小虎队的《青苹果乐园》等都充满着浓郁的怀旧色彩。现实生活中的80后面临着结婚、买房、就业等压力,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人往往留恋过去美好的回忆,充满浓郁怀旧色彩的《老男孩》正巧击中了80后心结,获得了广大80后观众的喜爱与追捧。

3.热点话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时、随地、任何人可以发表任何言论的微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2011年发展速度最快的网络应用,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已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296.0%,网民使用率为48.7%。微博用一年时间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

微博成为网络社会的热点话题,灵思网络影视中心紧抓微博这一热点话题,投拍了全球首部微博电影《微博有鬼之目击者》《微博有鬼之私信》《微博有鬼之@谁谁》。《微博有鬼之目击者》讲述了一个通过微博寻找“目击者”的故事,《微博有鬼之私信》讲述了一个漂亮姑娘在收到一封微博私信之后生活改变的故事,《微博有鬼之@谁谁》讲述了小人物药家威一心希望通过微博过上名利双收日子的故事。《微博有鬼》三部曲系列利用三个风格迥异的故事多角度揭示了全新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生态和复杂人性,并藉此片唤起网民对微博应用的理性思考。

节奏紧凑

节奏是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电影是时间的艺术,同时也是空间的艺术。节奏是影视艺术的重要造型手段,能够增添影视的艺术魅力,可以创造气氛和表现情绪。在影视中,节奏的快慢与激烈的呼吸和心脏的悸动完全一致,使存在于有机的节奏强度和艺术的节奏强度之间的一定关系更加强化。”

微电影最大的一个特征是短小,最短的电影在十几秒,长一点的一般在二十分钟左右,这是由网络时代“碎片化”的传播特征和传播设备决定的。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要将一个故事讲清楚,需要非常紧凑的叙事节奏。例如微电影《起死回生的爱》以短短27分钟讲述了一个很有时代感的爱情故事,即一个有了外遇即将离家的女人和她一直细心照顾却无法理解她的男人在结婚五年后面对即将到来的离别,两个人内心纠结却又无法割舍的矛盾心态。

追求自由的审美理想

现代社会思想、文化的解放,唤醒了人的自尊、自信、自立、自主之心,使人萌发了对自由的强烈追求。互联网由于自身的突出特性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比以往任何一种交往方式都广阔的交往平台,为沉溺于物欲焦虑中的现代人搭设了一个平等对话、畅所欲言的家园,使得人们追求自由的理想有了实现的可能。在网络中,网民们可以自由发表言论、自由访问网站、自由的创作和发表作品。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网络艺术,不但超越传统艺术的审美属性,而且展示自己自由创造、感性张扬的特征。

篇(8)

综前所述,数字媒介艺术的基本特征:虚拟性、互动性、去权威化、游戏性和快餐化已经显露出来。这些特征普遍存在于数字媒介当中,参与者被它们簇拥和环抱着,心理和行为逐渐产生了变化,最终弥漫至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反之,社会群体的集体意识,又将指导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在数字媒介艺术的生产和消费领域进一步地产生影响。虚拟数字媒介艺术的虚拟性主要表现在:1、根据消费者的虚拟需要造就“真实”;2、生产者直接制作现实而且比现实更“现实”;3、营造虚拟的物理空间或网络空间促使消费者产生幻觉。虚拟,是数字媒介艺术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消费者身处其中,“真实”的幻觉和幻觉的真实时常相互交替,最后难以辨别,到底是应该相信眼前所见之物,还是怀疑?数字时代,太多的虚拟现实充斥着我们的文化与生活,虚拟性所带来的虚幻假象铺天盖地,数字媒介参与者身处其中,将习惯用怀疑一切的态度来看待周遭之物,从而导致别样的行为和思维产生,不知这是属于科学精神的普及,还是诚信的逐渐丧失?

篇(9)

引言

新媒体艺术作为方兴未艾的艺术形式,受到广泛的关注。正如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它一夜之间改变信息的传播途径。新媒体艺术作为当今世界艺术的新主流之一,占据各种艺术展览的重要地位,也是目前中外艺术院校研究的新方向。在新媒体艺术探寻技术如何更好的为人服务的时候,它以不同于传统艺术的交互性和游戏性等艺术特征,使艺术走向了新时代。新媒体艺术催生了利用电脑技术、传播、交互等动画创作的可能性和吸引力,使各种形式的动画作品在此环境之下被大量地创作出来,充溢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造就了生机和前途,同时又不乏争议的文化产业现象。与此相应的动画创作理念,艺术内涵,文化属性等随之发生了不可小觑的变化,对动画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新媒体艺术的解读

所谓新媒体, 一方面可以看成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兴媒体,即广义的“新媒体”;另一方面是指具体到某些特定的媒体形式, 即狭义的“新媒体”。而新媒体艺术则诞生于20世纪末,它是以科技发展和全新传媒技术为基础,将艺术家个人的艺术灵感和理性思维融合为一体,表达追求在场效应和艺术互动的特点,并以计算机、数码技术、网络技术等相结合而创作完成的一种新型艺术形式。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新媒体艺术吸纳了此前许多艺术方式之长,它体现了艺术家们在技术和机械化的工业文明基础上,试图将顶尖科技与先锋艺术相结合去探索新的艺术空间,用新方式去感知世界的可能。

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 但它们的共通点都是大众通过和作品之间的互动和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形式、结果甚至意义, 参与者以不同的方式引发作品的转化。此外,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互动媒体、动画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艺术的设计形式和内容。

二、新媒体对动画产业的推动

在新媒体艺术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如鱼得水,动画产业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动画经过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发展,多种媒介的兴起和流行,形势和设计方面的创新,给人类带来全新的艺术享受。如今,动画作品多样化的体现,除了其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打上现代工业文明,信息网络文化的烙印外,不同地域的丰富性,不同艺术种类的表现形式,不同民族文化的复杂性也融入其中。从满足功能、审美需求,设计法则,到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动画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让动画产业在视觉传达方面突飞猛进。

1.新媒体艺术对动画传播形式的创新

新媒体艺术的传播交流与传统的艺术形式有很大的差异,它已经开始走向了更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在信息技术主导的世界中,各种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都在被新媒体艺术加以应用,从而使新兴的艺术形式有了比以往更丰富的被人感知和接受的途径。

网络动画就是新媒体艺术对动画传播形式创新的代表,它是动画艺术结合网络媒体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传播模式。网络动画从出生到成长,它所处的环境和先天特点决定了它与众不同的特质:以高科技作为物质载体—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具有创新性,突破性,多样性和活跃性;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也为作品追求互动提供了条件;同时拥有着商业价值。现在很多电视节目、电影、MTV等都被制作成网络动画的形式传播在网络上。曾几何时,雪村的一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引发了中国网络动画的风潮,这股风潮迅速成树冠状在全国范围内蔓延,从而动画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传播方式,可以结合传统媒体达到传播的功能。创作者把人物和故事情节用夸张的动画形象制作出来,使其娱乐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表现手法更具有时代性和功能性。

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媒艺术形态,动画传播的创新说明了时代的变迁造就了更加流行和易于识别的艺术形式。它利用新媒体艺术带来的契机,更好的发挥其自身优势,这对传统艺术的发展看似是个挑战,同时也就提供了机遇。

2.新媒体艺术对动画艺术内涵的变更

新媒体艺术作为与技术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在审美领域也具有与以往的艺术形式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同时也促使着动画的创作不受限制,自由灵活度大,形式各异,艺术语言和规律很难一概而论。

(1)动画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线性编辑是传统的编辑方式,录像机通过机械运动使用磁头将25帧/秒的视频信号按时间顺序记录在磁带上,在编辑时也必须按顺序寻找所需要的视频画面。因此传统的影像作品往往按着传统叙事方式呈直线进行,偶尔出现的倒叙、插叙,也没有对直线性结构产生较大的改变。自从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新媒体艺术的创新,非线性编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编辑的存储介质,从磁带转换为计算机硬盘,对数字视频文件的编辑和处理与计算机处理其它数据文件一样,可以随时、随地、多次反复地编辑。这种叙事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为动画叙事手法的发展带来新的灵感。动画创作者可以通过影像对生活进行思考和宣泄,表达个人感受,对作品进行任意的编辑剪辑而不损害作品的音画质量,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2)交互性为动画产业的发展另辟蹊径。新媒体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和交流对象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交互性是新媒体艺术与以往艺术形态最显著的差别。它不仅在艺术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与科技的发展也相得益彰。现在风靡全球的网络游戏就是新媒体艺术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交互性代表。当今娱乐体验在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以感官刺激为基础的网络游戏能够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只是肤浅的快乐体验,事实上是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人们交流互动,满足特定的体验者的一种情感上享受,并建立一种感情上的联系。因此,网络游戏在具备一些传统动画艺术特征的基础上本身还具备交互性、潜在性、共享性等特征。其传播语言是建立在动态图像和网络传播之上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较易被人所接受,这也就形成了它独自的文化属性。

(3)游戏性和娱乐性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新的艺术追求。在节奏紧张的高压力社会中,大众欣赏的多元化作品更多的是为了追求轻松的娱乐、的体验、愉悦的感受。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与影响,创作者把某种快乐的图文信息传播到尽可能多的人群中去引起共鸣,形成一种互相产生影响的快乐经验。这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向标的作用。而动画艺术在此熏陶下逐渐打破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化与儿童文化的界限,艺术追求愈来愈倾向大众。动画产业的商业性特性.也决定了它追求消费受众的扩大化,不再只局限于一定的受众、地域、语言等领域,在选材上更注重热点、时尚焦点和商业产品,在风格上大部分追求幽默剧、情感剧、生活剧,在手法上追求大胆造型.趣味字幕和配音等等。

三、新媒体艺术引发的问题

新媒体艺术仍在蓬勃发展,给艺术的各个领域增添了新的活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辩证统一的看待新媒体艺术对于当今创意产业的影响。我们往往认可新媒体艺术形式的正面功效,有时总是充分甚至过分地强调它的力量和功能,而对不足和缺陷缺少足够的认识。根据《2011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为468.5亿。在市场急剧发展的同时是至少500万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无数青少年为此耽误学业已经是报端屡见不鲜的新闻。此外,在商业利益和快餐文化的驱使下,不少网络娱乐文化的传播者和复制者为了迎合受众、提升人气,不惜以各种流行的媒介手段强烈地刺激人们的感官,攫取人们的眼球,最终赚取高额利润。而作为与大众最为贴近的网络动画作品,当然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功利色彩,艺术内涵从高雅的精神殿堂步入世俗生活,并在交换关系中失去了它特有的尊严和审美价值,变得更加庸俗,而且体现得尤为彻底。由此,我们只能说新媒体艺术在这个新的时代只是为各种艺术创作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结语

新媒体艺术是人类科技创新实践的产物, 它的传达和创新存在着许多可选择的方法,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多样性、交叉性表现的越来越突出,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技术还将迅猛的发展下去,对动画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和参与也会越来越深入,综合运用新媒体创作已是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N].2010

[2]国际新媒体艺术发展概况[EB/OL]http://cL2000.Corn/media/study/wenl.shmal.2006-12-26

[3]张燕翔.新媒体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康康.论新媒体艺术[J].艺术展评.2008

篇(10)

科技的发展不光带来技术上的进步,更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甚至引发艺术形式的革新。数字媒体艺术就是将计算机图形数字化技术与传统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数字通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持,并不断的引发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现阶段数字媒体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数字影视、电脑动画、数字插画、数字特效、网页设计、网络游戏、数字音乐及视频短片等。

数字媒体艺术将传统的平面、静态化的传统艺术转化为更加动态和综合化的形式。由于在创作、承载及传播方式上的改变,数字媒体艺术在审美上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主要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新兴的艺术媒体,不像传统的艺术依据载体和材料,它主要依据计算机支持下的数字技术,它的特点具有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性、主动性、兼容性、使用性、参与性、互动性、游戏性。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大众化、人性化和智能化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一)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性

数字媒体艺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数字技术将艺术从传统的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改变传统艺术的静态化和平面化,向动态化、多元化发展,二维平面也延伸转向三维立体空间。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不断创新的视觉体验,进而导致观众产生不同于之前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等。数字媒体艺术借助数字技术的强大功能,不断创新的艺术行为,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主动性

根据现在美学理论的潮流,只有缩短审美距离,数字媒体艺术才能加快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区域。数字媒体艺术必须改变传统的艺术感性创作形式,选择一个理性的创作形式,推动艺术创作和社会活动相融合的发展。理性的利用数字媒体艺术充分调动欣赏者生理和心里需求,进而缩短欣赏者与创作艺术之间的距离,只有消除这种距离才能让欣赏者真正走进艺术作品内,才能主动的参与改变作品,在审美的过程才能由被动变主动。

(三)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兼容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兼容了传统艺术的美学特性,同时对传统的艺术形式传播和表现形式产生了深入影响。从此传统美学结合数字技术的呈现出科技创新艺术的魅力形象,逐步形成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形式。数字媒体艺术的兼容性,是众多艺术形式美学体结合数字技术的形成的别具风格的审美。

(四)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使用性

数字媒体艺术是由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大多数的艺术作品都具有使用功能,这也是它强大的实用功能。比如:影视作品、网络作品等应用在各种被需要的产品。使用性也是数字媒体艺术区别于传统艺术形式的最大特征,也是其能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五)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参与性、互动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欣赏改变传统的单方面模式逐步向你走进,并向你作出回应,提倡你的参与。只有在情境中才能与欣赏者进行思维上的沟通,才能影响欣赏者的对艺术的思考和审美,进而实现了在艺术审美上的参与性。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不在是作者的作品,而是欣赏者参与艺术互动的“作品”。

传统的艺术欣赏者的审美感知仅限于作品框内,因此只能为欣赏者提供一个单一的框架互动平台,而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让欣赏者在欣赏的同时与作品联系在一起,欣赏的同时就是参与的同时、互动的同时,甚至完全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自失”的状态,在数字媒体艺术中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这也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六)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游戏性

数字媒体艺术逐步消解经典艺术的性质规范,追求一种调侃性的话语,网民进行网络艺术创作实则为了娱乐自己,再则才是为了娱乐别人。因此,只有在美学精神上消解来自理论和道德的压力,才能更多的趋向于游戏性,就像网络艺术中的网络游戏和FLASH都是以游戏为发展方向。

现在网络游戏的表现手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逼近现实,凭借现代的科技含量逐步发展成为最富魔力的娱乐形式。现在网络游戏逐步朝向人机界面装置的艺术方向发展,加大人机交流的方式的多样化,进而消解人与计算机的距离。目前,FLASH也是具有突出的游戏性特点的网络艺术,比如:MV、网络广告等,其中动画短片和游戏等强调的是题材的创意和动画的画面处理与设计,进而呈现一种生动的形式来传达网民对自己生活的看法,从而减少商业性的约束,达到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做自己喜欢的作品的目的。

三、数字媒体艺术审美大众化

现代美学观念的存在,是因为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艺术产生的开始只是少数人参与,而如今艺术活动变成一种流行,这种流行是艺术形式的终结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只是意味着人们对数字媒体艺术审美意识已经大众化,但并非是数字媒体艺术大众审美意识的终结。现代美学的审美理论依据主要以传统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为媒介载体,这种传统的审美理论与现代文化中的数字媒体艺术在理论和现实之间有一定的区别。

上一篇: 中小银行市场现状 下一篇: 电力公司市场化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