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培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4 16:41: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劳动教育培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劳动教育培养

篇(1)

要让学生爱劳动,首先要从思想上进行觉悟。每周一我们学校都会举行集会仪式,我们会组织对学生进行一些劳动方面的学习教育,如,尊敬学校的两位清洁工阿姨、食堂工作人员、生活指导老师等,要对他们讲礼貌;利用五一国际劳动节、重阳节、妇女节等教育学生尊敬周围这些辛勤的劳动者、为他们献上我们的祝福、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表达敬爱之情等。思想教育了也要及时回头看呀,平时我们会及时捕捉一些学生爱劳动的场景、事迹,利用晨间教育表扬,鼓励更多的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更加热爱劳动。现在不时能看见学生在校园行走时发现垃圾主动捡起的现象。

二、家校配合共同展开劳动教育

现在的孩子几乎个个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很少有劳动锻炼的机会。许多家长却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忽视了劳动的重要性。我们德育处采取一些措施号召家长从一年级起,由低到高安排个人卫生自理,比如,洗涤小物品、整理个人生活用品、清洗水果蔬菜、使用一般家用电器、简单的烧饭做菜等家庭劳动课。由家长对孩子的家庭劳动课及时跟踪考评并给予等级评价。如果长期坚持开展这样的家庭劳动课还能为学校素质教育展开一片新天地。寒假时,结合劳动教育我特地设置了一份《“做有责任感的小学生”评价表》,具体内容如下:

开展“做有责任感的小学生”寒假活动

亲爱的同学们:

快乐的寒假就要到来了,让我们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寒假里没有老师的督促,大家应该做得更好!完成老师的“温馨提示”后请你和家长商量后,制订自己的假期计划,并认真遵守。大家邀请家长对自己进行作业、看书、做家务、锻炼身体等方面进行评价。请你的家长按时填写下面的表格:做得比较好的内画;一般的画;不太好就画。请你诚实地对待评价,及时改正,相信你一定会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寒假!

平桥小学大队部

“做有责任感的小学生”评价表

[日期\&作业\&看书\&家务\&锻炼\&日期\&作业\&看书\&家务\&锻炼\&2月1号\&\&\&\&\&2月14日\&\&\&\&\&2月2日\&\&\&\&\&2月15日\&\&\&\&\&2月3日\&\&\&\&\&2月16日\&\&\&\&\&2月4日\&\&\&\&\&2月17日\&\&\&\&\&2月5日\&\&\&\&\&2月18日\&\&\&\&\&2月6日\&\&\&\&\&2月19日\&\&\&\&\&2月7日\&\&\&\&\&2月20日\&\&\&\&\&2月8日\&\&\&\&\&2月21日\&\&\&\&\&2月9日\&\&\&\&\&2月22日\&\&\&\&\&2月10日\&\&\&\&\&2月23日\&\&\&\&\&2月11日\&\&\&\&\&2月24日\&\&\&\&\&2月12日\&\&\&\&\&2月25日\&\&\&\&\&2月13日\&\&\&\&\&\&\&\&\&\&]

综合: 个; 个; 个。

[家长总评]

开学了,我们特将在寒假中能自觉完成老师的“温馨提示”,认真实践并填写“有责任感的小学生”评价表,家长配合认真填写总评表的学生,校大队部在宣传窗里公布各班推选的优秀学生名单予以表扬。让那些认真学习、主动参与劳动的学生给大家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也让我们的家长认识到养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对孩子的重要性!许多家长反映这个活动对自己的感触很大,今后将继续培养孩子多方面的习惯。

三、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劳动

篇(2)

对幼儿进行劳动锻炼的培养,是幼儿养成教育的一种基本手段,它有助于幼儿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幼儿最初的劳动是由自我服务开始的,是劳动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它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幼儿时期独特且必需的教育内容。幼儿在劳动中,要付出一定的体力及脑力,无形中培养了幼儿动手与动脑的能力,幼儿的思维、责任感和手的灵巧性也随之得到了发展。在平时的保教工作中教师会注意到,幼儿园里劳动能力强的幼儿大多是一些聪明、活泼、可爱、有礼貌的孩子,他们知道关心别人,愿意帮助老师和其他小朋友,这样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理解能力较强。反之,不爱说话、自闭的幼儿则会拒绝接受新生事物,反应也较为迟缓。由此可见,养成教育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方法

1.从幼儿入园时抓起,提高幼儿动手的能力和爱劳动的意识。新入园的幼儿年龄小,生活不能自理,教师必须从一点一滴抓起,努力做好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工作。如,让幼儿饭前、便后自己洗手,学会自己吃饭,上完厕所自己把裤子提好等。同时,教师还可利用比赛、讲故事、鼓励等来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幼儿园里,大多数幼儿对力所能及的劳动都有浓厚的兴趣和参与的愿望,特别是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更愿意参加劳动。因此,幼儿每做一件小事,哪怕做得不好,教师都要充分肯定幼儿的劳动成果,再加以适当的引导,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2.逐步加强对幼儿劳动能力的培养。幼儿升入中班后,除了继续小班的劳动能力锻炼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方法来培养幼儿更进一步的动手能力。如,吃饭前让幼儿帮助教师拿餐具,饭后让幼儿自己擦桌子、整理桌椅等。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专门的训练,要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动作和语速要慢,语言要简练清楚,同时还要提出要求,督促幼儿多练习,使幼儿逐步学会独立生活的技能和技巧,使幼儿在动手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到了大班后,在幼儿对自我服务能力基本掌握的基础上,要加强幼儿对劳动的进一步认识,培养幼儿爱劳动、爱集体的思想观念,使幼儿懂得劳动光荣的道理。另外,还要给幼儿创造练习的机会,教师可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利用各种形式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大班的幼儿帮助小班的幼儿系鞋带、搬桌椅等,使幼儿在劳动过程中养成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良好习惯。当幼儿主动要求帮教师做事的时候,教师不要认为会给自己添麻烦,应当珍惜幼儿的这种积极性,给予幼儿适当的鼓励,充分调动幼儿的这种积极性。如,我园大班的一位幼儿主动帮老师端饭菜,不小心把饭菜洒了一地,当时教师并没有指责这个孩子,而是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了他热爱劳动的优点。从此以后,这位幼儿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更乐于助人了,班上的其他小朋友也都乐意为他人做事了。通过这件事,幼儿懂得了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光荣而且很快乐的事情。

篇(3)

2. 要有针对性地减轻职高生的课业负担和考证压力,为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创造有利条件。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就业率,要求学生考取多个证书,势必影响开发学生潜力。因此,中等职业教育需要调整方向目标,改革培养方式,加快课程改革步伐,有针对性地减轻职高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和考证压力(特别是考多证和市场饱和情况下的考证),给学生创造一个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培养能力的良好外部条件。

二、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质量观。

1. 职业教育要把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办出效益、办出特色。对现有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更多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使人才适销对路,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 职业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习能力,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打好基础。职业教育中的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首先从目前教学科目及学时安排上看,中职文化基础课的科目要少于普通高中,科目所占用的总学时也少于普通高中近30%,如此距离使中职文化基础课只能"相当于高中水平"而不可能等同于普通高中。再就生源比较,由于普通高中扩招吸纳了初中毕业生中优秀生源,进入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往年大大下降。这就在实际上形成了当前中职文化基础课初中文化补习和高中阶段教育并存的局面,这是与普通高中很不一样的。

3. 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与普通高中课的不同,还在于不同的人才类型培养目标。中职培养职业人才,而普通高中为学生日后进入学术领域做准备。中职文化基础课由于有这种低起点、短时限、为进入职业领域提供必要准备的特点,就必然在课程标准乃至内容功能上有别于普通高中教育。而正因如此,中职的文化基础教育也就难以被一再扩招的普通高中教育所替代。

三积极抓好招生和毕业生就业两头。

篇(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思想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由之路。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笔者决定分四个步骤了解小学生的劳动心态:①小学生在校劳动的性质分析;②小学生在校劳动的类型分析;③小学生劳动的不同心态;④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引导。

为了细致地了解小学生在学校的劳动情况,笔者做了如下工作:①平时观察学生做值日的表现,特别是那些不爱做值日的学生,要认真地了解他们不乐意劳动的动机。②定期通过开家长会或家访是,了解学生在家庭劳动的情况。③让中队干部认真做好“雏鹰假日小队”社区服务记录,了解哪些学生不愿意为他人献爱心,并询问其动机是什么。④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了解这一天中学生在家里劳动情况,并让家长配合写一份评价书,开班队活动时,大家相互比一比,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通过观察,笔者认为,关于小学生劳动、特别是在校劳动的表现及心态,首先要界定小学生劳动的性质和分类。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教育思想的一项基本内容。小学生参加的由学校组织劳动不以物质财富为目的,主要通过劳动培养学生劳动的观念、劳动的习惯、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通过劳动培养学生高尚的劳动道德情操,提高对劳动的认识,形成尊重他人劳动的美德的意识,因此,小学的劳动大多是从德育的角度讲的。

小学生在学校的劳动,除了主要靠脑力支配的学习活动外,大致有四种类型:

一、礼仪类劳动。比如每周由各中队轮流选出的礼仪员,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督查;升国旗的升旗手、护旗手;鼓号队的学生,每逢重大节日出勤,但平时训练很苦;大队、中队活动的司仪或主持人所从事的劳动。

二、技能类劳动。是指在音乐、体育、美术、舞蹈、等方面有专长的学生,在特定场合,可以展现自己的才华,但他们平时的训练非常苦。

三、体能类劳动。每日的班级值日、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和室外卫生区定期清扫等。

四、服务类劳动。如当班(队)干部,收发作业等琐碎的事情,为同学们服务。还有少先队组织的雏鹰假日小队献爱心活动和社区服务等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由于小学生的性别、性格和成长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在各类劳动中的心态是不一样的,这从他们在劳动中的表现可以观察出来。

有一类小学生,特别重视脑力劳动,学习上特别投入;但是,他们不乐意干体力劳动,即使老师委婉地暗示他们,也顶多是勉强按要求去做,但积极性不高。这种行为背后也许是中国传统的教育功利目的在作怪,中国不是有句古话:“万般皆下贫,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好好读书,长大以后可以做大官,可以出人头地。加上家长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不让或尽量少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各种劳动。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这些孩子当然会对劳动教育持冷漠的态度了。

这说明,这类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是比较幼稚的,如何转变这些孩子对体力劳动的不切实际的观念呢?最好采取私下谈心的方式,逐渐地让其认识到,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及心理都全面发展的个体。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不仅体现在学习上,还体现在各类劳动实践中;然后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尝试参与体力劳动外的其它劳动,让其在实践中获得充实,得到朋友尊重,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再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必要时教师可以以身作责,带动他们积极参与,使其在实践中自省自悟,改变对体力劳动是下贱的错误观念。

还有一类小学生,在家里从不做家务劳动,但在学校干体力劳动时特别主动,其它的类的劳动就更不用说了,尤其是在有教师在场时。为什么会这样呢?专家认为,这是一种“虚荣心”再作怪。他们这样做的动机很简单——我要让教师和同学看到,我是一个爱劳动的好学生,我要获得教师对我的好感,我要让朋友们认为我是值得依赖的……这类小学生实际上,在学校中很大的比重。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在家劳动呢?道理也很好理解——家庭包办一切,孩子没有机会;或孩子在家里获得了充分的满足,他没有表现自己的“欲望”,逐渐地就养成了在家不干活的坏毛病。

当然,这些小学生确实是可爱的,特别是,在某种程度讲,他们这种“虚荣心”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这表明,他们想追求进步,希望做一个高素质的人。所以,教师要保护这种“虚荣”,不要吝啬你的善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真诚的表扬……通过多渠道地拓宽他们施展才能的空间,在实践中培养他们劳动的习惯,在劳动中养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美德,进而促使其在家在校一个样,相信这些聪明的孩子会心领神会,让你高兴的。

还有一类小学生,为数极少,他们无论在家还是在校都不愿意参与劳动,这说明他们缺乏明确的是非观念。而且,这样学生往往其他方面也表现的肯定不尽人意。对这类学生,我们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自便。更不能采取恶意地指责或不理智地惩罚。因为这样只能使问题变得更难于控制。因此,教师应该讲究一点转化他们的艺术,可以动员或介绍他们参与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能发挥其特长的各类劳动,让其在获得荣誉感的幸福中,进一步产生追求进步的上进心,促使其争着干工作,去让教师表扬他,这样长时期的努力,他们会逐渐地改掉坏习气,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的。

因此,在学校应该重视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引导,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接受劳动教育的机会,巧妙地利用各种类型的劳动方式,比如,各个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的体验教育活动和各类社区文体活动,激发小学生劳动的热情,使他们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劳动的锻炼,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

总之,学校和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使学生手脑并用,智体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技能,又使其体会到乐趣。劳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量力而行,选择力所能及的劳动,严格控制劳动时间、强度,注意小学生智力和体力的差异,要因人而宜,不可一刀切。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劳动的自觉性,使劳动成为小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不要过早地让孩子参加有报酬性的劳动,因为这可能养成自私、贪婪的恶习。”而且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也在小学增设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以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有一点应注意,班级劳动还是一种集体性、协作性的活动。有竞争,更多的是合作,教师应有意识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都能感到集体的温暖。

总之,关于小学生劳动表现及不同的心态,教师可以通过其在劳动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和了解,如果教师能进一步了解其劳动的心态,针对个别学生的劳动偏差行为,适时适度地进行善意地规劝,用耐心和宽容来感化他们,一定会有助于全体小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素质,有助于他们将来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劳动者。

篇(5)

现阶段,我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向老龄化发展,而高等教育也已经向大众化发展,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是原先所说的“天之骄子”,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也不再是他们想象的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还可以有稳定而不菲的收入。由此而形成的职业观已经脱离了社会现实,近几年学生实习和就业的现实告诉我们,我们在教学中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对与之相关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甚至有些课程只讲理论不管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要,虽然我们也有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但这些训练的职业目标大多仍定位在高级白领阶层的工作岗位上,结果使得学生在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时和毕业后,要么找不到符合自己职业目标的工作岗位,要么找到一些很简单的工作,当然收入也高不了。这样的就业情况对专业教学影响较大,甚至造成有些学生连短短的几个月实习也坚持不下去,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2 现阶段社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情况分析

经过十多年的办学探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已有不少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小有成就,根据对这些毕业生进行的跟踪调查分析,发现他们之中的大部分是从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基础工作开始起步,在具备了较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之后,结合在学校期间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使他们具备了向上发展的能力和素质,逐渐地从一个劳动者向管理者过渡,工作的性质也开始从蓝领工人向白领管理者变化,而收入和地位也稳步提升,工作也相对比较稳定。

近年来,我们在为学生们联系实习岗位和实习单位与企业进行沟通时,深深地感觉到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现实要求,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大量具有基本操作技能的一线员工,而技术含量很高的专业技术岗位,即使招收员工也不会考虑我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只会招收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甚至研究生。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社会现实环境,修正自己可能不是很切合实际的职业观,要求他们今后的就业从蓝领工人开始做起,用踏实的脚步,一步一个脚印,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3 在教学中结合相应的专业劳动,培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那么,作为一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呢!我就从我上的课开始做起,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师,我所担任的课程其中一门是《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我就对这门课进行改造,运用项目化课程设计的思路,让学生们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学会真实工程的需求分析、工程设计、制图、工程报价及具体施工、验收的整个过程。与此同时,注重让学生通过劳动理解劳动的意义,因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在书本上根本找不到答案的问题,需要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才能解决。同样,通过劳动,让学生们明白结合专业知识的体力劳动同样可以创造可观的价值,进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还可以让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我发现,很多学生经过这样的劳动实践,对自己今后的工作、职业和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也有一些学生在日后的实习和就业中充分施展出这方面的才能和技艺,为自己的人生开创了良好的前景。

项目化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法,可以说是就地取材,并在不干扰其它课程正常教学的情况下进行。《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是一门关于现代社区、园区、楼宇、楼层、房间各种电力、信号线路的设计、施工、管理的课程,它的涉及范围很广,如果完全按照它的范围来进行真实工程的训练,其困难程度和复杂性是学生们无法面对的,作为教师,我们也缺乏这方面的完整经历,很难胜任,而且这样做投资巨大,实施过程还难免会遇到一些安全事故。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并不可行。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获得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又可以避免消耗过多的资源和各种隐患呢?我发现,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教师和职员的办公室,由于原先的建筑设计中,对每个办公室的人员、设备的具体数量和位置是不可能预先设想的非常精确,所以在不少办公室中计算机和相关设备的连接线路比较混乱,既影响美观又容易出故障。

于是,我选择了教职员工办公室的现实情况作为一个可以改造的工程项目,也就是网络工程中所谓的“工作区综合布线改造工程”,把一个个小小的工程项目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首先,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们学习综合布线工程的系统知识,并在专业实训室进行工程的设计、制图和各种工具使用方法练习,而且还进行了工程模拟施工,在整个过程中我反复强调,在完成这些训练后将有真实的工程需要学生们自己去完成,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在完成第一阶段的练习后,我把班级的学生每3~5个人分成一个“工程小组”,每个“工程小组”先与相关办公室的老师进行联系,提出对办公室线路改造的建议,听取老师们对“工程”的改造要求,完成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工程进行完整的设计,其中包括需求分析整理、工程施工图的绘制、施工的标准、施工的材料工具清单、工程的检验和验收的方法及标准。第三,在工程文件准备完成后,经过老师的审核批准,“工程小组”就在老师的陪同下进入办公室进行具体的施工,在施工中我们老师一般只在边上进行观察,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和破坏性事件的发生,必要时才进行一些指导,在学生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时,偶尔也会动手帮助一下。第四,在施工完成后会同办公室的老师进行工程质量的验收,最后由办公室老师对每个学生在工程中的表现给出一个评价,这个评价是学生在该课程中成绩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整个工程的实施,学生们对综合布线工程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劳动的态度和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

4 结合专业的劳动,改变了高职学生职业观,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

篇(6)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课程坚持以技术内容为载体的“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劳动实践,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念,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具备应用科学技术于生产劳动中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很大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核心思想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它不仅注重学生对于符合时代的需要、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学生在劳动与技术的学习中的体验和感悟,注重劳动与技术思想方法和文化特征的熏陶和渗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创造性实践的过程,通过一件件制作品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一个个技术现象、技术问题的发现与探究,通过一项项小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激发创造潜力,发展创造能力的平台,从而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中融入创新元素,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内容丰富的劳动机会,激发学生潜在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使他们在劳动中拓展技能,激发学习技能的兴趣,提高热爱劳动的品质。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注重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创新性。

一、在服务自我的劳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强调:劳动与技术教育应“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服务自我的劳动强度不是很大,内容丰富并且综合性较强,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最适合小学生开展的一类劳动形式。虽然这类劳动形式的技能要求不高,但只要我们劳动与技术老师具有较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识,选准时机激发学生创造性,同样能达到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洗红领巾》一课的时候,当学生亲手洗好红领巾,需要晾晒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全班的红领巾一起晾出去的时候比较美观?有的学生说都朝一个方向晾;有的说让所有的红领巾对角晾,像风中飘舞的彩旗;还有的学生说把绳子拉的斜一点,晾上去的红领巾像轮船上的红旗。这时,老师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晾晒起来,进行比较欣赏。当几十条红领巾在蓝天的映衬下,顺着同一个方向飘动的时候,显得十分美丽。学生们能够感受到通过平凡的自我服务也能创造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美的享受给自己带来无穷欢乐,从而激发起浓厚的创新兴趣。

二、在动手操作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式。教育家陶行知说:“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不仅能主动参与并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能以实践为基础,采用直观教学手段,理解所学内容,掌握新知,促进思维发展。例如教学《缝沙包》,我先让学生分组动手设计缝制, 然后合作讨论交流, 看看谁手儿灵巧缝制得 精致、外形设计美观。最后,学生设计出了各种形状的沙包,有圆形的,有心形的,有三角形的,有四方形的……还有人想出了与书本上不一样的封口缝制方法――运用了回针法,沙子就不容易漏出来。事实证明,动手、动脑、动口,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及学习能力的形成。这样的实践操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他们既主动获取了知识,又发挥了主体意识,培养了创新意识。

三、在启发想象、鼓励求异中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火花。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中,要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在进行《洗茶具》一课教学时, 我并没有只局限于一种传统方法,而是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的 同学用牙膏擦,有 的同学用食用碱擦,有的同学用稻草灰擦,还有的同学用南瓜叶子擦 ……虽然有些方法不合情理,但教师仍用鼓励性的语言,委婉的引导学生:大家的选择都有道理, 牙膏、食用碱、稻草灰都是化合物,洗涤茶垢后对水资源是有影响的;选用南瓜叶擦洗茶垢, 确实具有经济实惠,方便易找,效果好,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方法;今后,我们还是选用绿色环保的方法比较好。这样,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学生敢于发问,敢想敢说,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成效的。教师自身还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抓住契机,及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需要老师用全新的思维和视角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多动脑子、多下功夫,我们的劳动与技术课一定能带领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参考文献:

[1]杜艳芳. 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研究[J].

篇(7)

特殊教育学校是学生获得劳动技能的场所,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的的学习,学校应加强校园环境的布局、规划和建设,针對不同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整体营造文化环境,努力把学校建成师生向往的优美人文的花园、成功愉悦的乐园、阳光智慧的家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学校卫生的清洁,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分工:有的专门清理教室的垃圾,有的负责校园环境卫生的保洁,有的负责学校整理宿舍里的内务,干净整洁的环境可以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快乐,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家的氛围。学生们在快乐中成长,老师们在快乐中工作,为学生们能顺利步入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奠定基础。

二、研究学生,弄懂需求,注重个别化教育和差异性教学

特殊教育学校在把握教育普遍性规律的同时,更要注重个别化教育和差异性教学,充分采用符合残障学生身心特点的特殊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原有读书活动、教师技能比赛、观摩课、优质课、集体评课等活动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自发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共同探讨教育教学工作出现的问题,坚持“学习——改变——成长”的学习理念。同时,要把握教育的差异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做到教学目标分层提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教学知识分层实施、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分层布置、学生评价多元进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信心。如在为中度智障学生选择职业技能训练内容时,首先要考虑需要加工的产品工艺的简单化、单一性及康复功能等因素。例如,可以将成品包装“装袋”的加工任务,主要分为“挂板——装袋——撕胶——封口”四道工序,工序清晰,简单易学,又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非常适合。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可以增强残疾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沟通能力、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劳动技能。特殊教育学校中汇集了各类残疾学生,因此,学校应该经常开展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像美工专业师生作品展,串珠手工作品、水果拼盘、手抄报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开拓了视野,培养了情操,增强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摒弃了自卑感和孤独感,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信心,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掌握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

四、加强沟通,用心呵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篇(8)

随着改革的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到各个阶段。从传统的重视学科知识的教育到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学转变。学生拥有良好的创造能力不仅可以把学科知识学好,还能够增强我国的民族竞争力。小学正是身心发展的最佳阶段,而劳动动与技术学科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劳动精神。本文研究的是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增强他们的素质。

一、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优点

(一)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学会动手,学会创新。从而养成良好的劳动、学习、生活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会基本的技能和生活方法,培养学生等各种能力,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劳动与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并且将思想教育穿插在课程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基础知识,深化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思想觉悟。所以劳动与技术的课程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重大的帮助。

(二)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以及基础的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劳动技术素养以及各种能力,让学生拥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技能。也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劳动与技术的课程内容主要根据日常生活中最主要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编制。根据学生的年龄以及特点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考虑到了课程教学目标,又实现了提高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课程内容注重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

(三)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劳动与技术课程最主要的特点是教学方法就有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实践贯穿了整个教学。以实践为主,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他们的劳动技能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际就是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形成各种能力。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的过程。劳动与技术的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极大的帮助。

(四)教学时间及教学形式具有灵活性劳动与技术课程既要体现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又要反映技术的静态结构和发展态势,注重学生的劳动与技术能力与共通能力发展的统一。教师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寻找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现实生活有用、与现代科技有关的课程资源,并通过一定的加工与改造成为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容。这也充分说明了劳动与技术以学生的实践为主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安排课时。这就充分体现了劳动与技术教学时间及教学形式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可以看出劳动与技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措施

(一)创造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

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根据课程上等内容来受制实践课程,那么学生就容易缺乏动手的兴趣。在这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并且由于教学设备、器材及相关材料的欠缺,很难开展教材上的实践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教材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开发适合学生的实践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如在进行《家庭种植DlY》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让他们尝试种植吊兰。并且把吊兰种植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学生们就会收集吊兰的品种,以及搜集相关资料,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吊兰种植的工具简单,只要瓦片、细土、剪刀、水壶、花盆等一些小工具就能完成。学生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然后动手操作。让学生思考除了土培吊兰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栽种?用土培吊兰的方法还可以种植其他哪些植物?学生经过思考与动手创新,知道水培吊兰的方法。并且利用土培的方法栽种了绿萝、文竹、发财树等。

教师通过创造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开发思维,从而培养了自身的创造精神。不但让劳动与技术的课程教学目标得到实现,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基础技能,培养了他们的创造精神。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在劳动与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营造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到基础知识,并且掌握基本的技能,同时培养自身的创造精神。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必要前提。只有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供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提升自我,培养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编船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导入的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师播放有关编竹篮的视频,如耄耋的守艺人,编篮七十载的相关视频。视频中的老人采用竹条把竹篮编制好,介绍了竹篮底部、篮身等的编织,介绍了编织手法以及所用到的竹篾总数。观看了教师的视频,学生对编织产生兴趣。并且对老人坚守编竹篮艺术的精神表示敬佩。大家都被老人的精神感染,想要动手学编竹蓝,守护这种编织艺术。教师适时导入课程内容,学习一种编织技术,板书课题:编船篮。然后引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船篮的形状、特点是什么?船篮可以用哪些材料进行编织?然后学生进行船篮的编织教学。之后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让他们编织出不同形状的船篮。有的学生尝试改变经、纬线长度,船篮形状果然有所变化。而有的学生尝试改变经、纬线的根数,船篮又有了新的变化。有的学生用其他材料对船篮进行装饰,使其更好看,更能派上用场。通过编船篮的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开拓了思维,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想象力认真观察可以实践完成得更好,并且能更深入认识事物。发现问题的存在。在劳动与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了解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对教师的示范演示认真观察,了解操作的步骤和操作技巧。通过认真的观察,学生才能了解作品制作的要求,并且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激发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设置问题、营造学习氛围,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如在《中国结一吉祥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几个中国结,让他们观察,并且结合教材内容,猜测哪一个才是吉祥结。然后进行提问:“中国结有什么用处?它是如何编织成功的?”与此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吉祥结,之后引入绳结编织法。让学生借助导学单观察图示,了解编织的过程,并且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进行讨论。接着,教师演示或请学生演示,边编织边讲解,借助投影让学生观察编织过程,解决疑难问题。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篇(9)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主要是教授小学生一些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以及一些实践性技能。这门课程中有许多实践性和教育性都很强的教学内容,例如涤纶彩球、收纳盒的制作等,这类教学内容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产生探究的兴趣,这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培养方式。但是教师也要注意引导方法,避免学生学到错误的知识,要培养学生的探究以及辨识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1.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发现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需要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也就是学会发现问题。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许多神秘有趣的现象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制作涤纶彩球的课程中,教师通过六一、国庆等庆祝活动如何来装点教室,美化活动现场引入,从而引出彩球、拉花、气球等装饰物,再向学生展示已经制作好的彩球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让学生亲身感知彩球的材料,并出示涤纶薄膜,引发学生产生“如何把一张彩纸做成一个球”的疑问,然后教师再让学生体验拆解过程开展教学内容。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逐渐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获得知识与技能。教师在进行总结时,可以告诉学生今后还会有许多有趣的劳技作品,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仔细观察生活与环境。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从而更加主动地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

2.通过正确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在发现问题之后,要学会主动去解决问题,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面的不广泛使他们不能独立解决许多问题,并且很有可能被一些错误知识误导,教师需要通过正确的方法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加以引导。例如,在学习制作竹蜻蜓的课程中,学生需要进行两部分的学习,一是竹蜻蜓的制作,二是竹蜻蜓的放飞。在这两部分内容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比如竹蜻蜓的叶片如何打磨、竹蜻蜓为什么能飞等,这其中可能涉及一些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的知识,教师应该尽可能用浅显易懂的道理向学生讲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的原因。例如,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打磨竹蜻蜓,学生就很容易发现自己制作的这种竹蜻蜓飞不起来,然后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竹蜻蜓和教师展示的成品,研究其区别,找到问题的关键。以后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就可以主动去对比学习,去探究这些神奇的现象,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3.鼓励学生探究新方法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授学生一些技巧和方法,但并不是说一定就要按照书中所教授的那样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发展自己的探究方法,通过自己的方法找到其他可行的解决问题的答案。教师不能过分限制学生自由探究能力的发展,只需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例如,在编织彩带单元中,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研究更加符合自己喜好的颜色的搭配方式或者是彩带的编织方法,制作成各种各样异于书本的作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相互比较,自然可以逐渐发现如何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才更加符合审美习惯,尽管学生并没有建立起这样的审美意识,但却可以增加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且让学生学会在探究中一步步靠近更加合理的答案。同时,这也是一种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发展出自己的探究方式。

二、培养探究能力中的注意事项

在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中需要注意许多问题:(1)要注意安全问题。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同时,也要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提醒学生一些危险的细节,让学生学会安全探究的方法。(2)要注意正确引导探究方向。小学生在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正确意识的时候,很可能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误入歧途,掌握错误的知识,这些从小养成的知识习惯在长大后很难进行纠正,因此需要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及时将学生引向正确的探究方向。(3)要注意不破坏学生的自信和热情。小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很容易失败气馁,产生放弃的想法,教师应该多进行鼓励,用一些比较简单的探究实验重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篇(10)

1.现状与问题

"从片面发展转到全面发展"是培养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谈及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时,"劳动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同时也阐述了相关的一些现象,读后令人深省。去年假期间,我利用回农村之暇,走访了十几户学生,其中耳闻目睹有关学生家务劳动的情况让我感到心情十分沉重。

1.1 有两名11岁、13岁的女同学,(分别读小学五年级与初一)至今没洗过衣服、手帕,自己从未洗过头,主要由其奶奶、妈妈帮助洗,家务事几乎是不干的。(两名学生的成绩均较好)

1.2 一天晚饭后,天已渐暗,我去一正读小学六年级的男生家随访。到了他家推门,只见其饭桌上一片狼籍:4个菜大多所剩无几(只留一点汤与一点咸菜),碗筷丢放着,桌上、地上散落许多饭粒,一只凳子斜倒着……这时,其母亲从猪棚走了出来,满头是汗,一身疲惫的样子,她似乎颇有歉意的招呼了我,说她儿子已吃过饭正在楼上看电视。随后,其母满怀失望、气愤而又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从不肯做家务,只管自己享用。

2.忧虑与责任

据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2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干家务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失业率为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高出20%,此外,离异比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得多,这一比率所反映的趋势,应该能被大家认同的,也是普遍客观存在的。问题的症结或者说关键是,我们当前的教育普遍忽视了劳动教育,我们的观念中普遍淡化了劳动教育。据报道,我国小学生在家劳动时间平均为11分钟,仅是美国的1/7、泰国的1/6、韩国的1/4、英国的1/3、日本的1/2,如果我们在教育中一旦形成"十分普遍的现象",任其发展,其最终的后果将是犯"历史性的错误"!

农村小学生的纯朴、诚实优秀品质渐渐地消失,乱花钱、图享受,生活自理能力差、不珍惜劳动成果等不良品行的滋长。现在农村小学生的面貌实在令人担忧。不难想象,我们培养的人如果是一个缺乏劳动观念,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珍重家庭亲情,那么这样的人纵有高智、高能、高分,最终对于家庭,对于社会会有一种怎样的回报呢?多少往事人生悲剧,真是不堪预测!农村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正陷入泥潭,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劳动技术教育,转变观念,走出困境。所以,在学校中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3.实践与对策

3.1 是学校要改变观念,树立现代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念。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小学3~6年级学生人人必须经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领域之一。接受劳动与技术教育、获得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经历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说到底,造成我们劳动教育相对薄弱,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相当一段时间来,学校(包括家长)自觉地、不自觉地受"应试教育"影响,是"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必然后果,认为劳动教育是一种"多余的教育"、"过时的教育",这是十分错误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全人格的必然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与责任。学校领导、教师要充分认清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新一代建设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

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热爱劳动。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炼意志,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要热爱劳动果实,勤俭节约。另外,合理的劳动对于学生增长智慧、增强体质和陶冶情操都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2 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改进实施策略。劳动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改变课堂上说教式、形式化的教育,重要的是我们的学校领导、教师要从少儿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

3.2.1 抓好一个重点――用好教材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技术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性性教育培养任务,不是短暂的教育,或者一两次活动就可以实现的。目前使用的小学教材《综合实践》,相当部分是较好的教材,具有实践性、技能性与应用性,我们只要认真地贯彻本教材的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果。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我们的教师要切切实实地落实好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中去(劳动教育以活动形式进行是比较合适的)。首先我们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做出认真课前准备。第二,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定期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第三,要建立合理的劳动技能(综合实践课)评价体系,进而促进劳技活动的深入开展。

3.2.2 落实一个支撑点――创建劳动基地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结合农村的实际,努力开辟课外劳技教育的渠道,让学生到广阔的天地里去体验生活,从学习体验中培养 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思想。建立 "劳动基地教育",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各种农作物的培育、生长、管理的收获,同时听取农业专家的专题讲座,体会了农业劳动生产的伟大意义与价值,从而培养关心农业,热爱农民的感情。所以创建劳动基地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是劳动技能的一个支撑点。

3.2.3 强化一个亮点――教师们探索寻求有效方法与方式是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各有差异,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在劳动教育中,要因地因时因人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创造性亮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例一位劳技课老师把家里的丝瓜种子拿来,分发给每一个学生,并进行培育的方法指导,每一个学生回家都十分小心地培育、栽种……据这位老师反映学生对自己栽种的作物非常关切,舍得劳动,表现了精心地哺育,小心地呵护。待到收获的时节,学生们所表现的喜悦、激励、自豪以及急切言表的神情,真令人欣慰,令人难忘!后来在家长的支持下,引导学生创办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小植物园",同学们都能主动地参与劳动,积极地相互间进行"技术交流"和"成果比赛",他们真正地体验着劳动的乐趣,体验着"劳动最光荣"的含义了。

3.2.4 形成一个合力点――争取家长社会的支持是劳动教育组成部分。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学校的劳动教育好多需要家长的配合协作才能完成。劳技教育缺少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一方面家长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 地指导学生进行劳技训练,另一方面家长还可以督促孩子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感情 。我们通过家长学校举行家长教育讲座等,让学校和家长形成共识:学生参与劳动,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热 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果实的品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劳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 造力,使双手更加灵巧;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品质,懂得尊重老人、 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帮助别人。

事实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学校只要利用多种途径向家长说明劳动教育的利弊关系,假于社会舆论的导向,家长一定会对劳动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邀请社会上一些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作事迹报告,也是劳动教育的很好形式。

3.3 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学的硬件建设。

3.3.1 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劳动技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实践性与开放性,决定了它对硬件设施的依赖。一般认为劳动实践基地分为两个类型: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农村小学的空地多,学校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对各个角落、每块花木都要精心设计,细致管理,各班级可以建立相应的责任保护区,花坛管理基地;让学校出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美好景象,让学生感受着劳动的自豪与光荣。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学校要积极与社会机构取得联系,与职业技术学校、农技站、科技馆、兽医站、农场、养殖户等单位结对,定期活动。挖掘周边环境的潜力,如建立"卫生一条街"、"保护母亲河"等。

上一篇: 建筑水电安装专业 下一篇: 卫生行政执法方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