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41: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一数学解题公式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35.1
高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很多初中毕业生以较高的数学成绩升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学,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数学不及格,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少数学生甚至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前几年,不少学校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只注重升学率而忽视了合格率。现在高中实行会考制,上述问题引起了各校足够的重视,高中学生的数学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本文主要谈谈挖掘学生思维潜能,控制高一数学成绩的下降的策略。
一、高一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分析
1.初、高中数学教材间梯度过大
在初中教材中,往往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代数知识,紧接着就是幂函数的分类问题(在幂函数中,由于指数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图像)。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又很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这些都是高一数学成绩下降的客观原因。
2.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一次高一召开的学生座谈会上,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带着这些问题我多次听了初、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从中发现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在初三,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又由于高中搞小循环,接高一课程的教师刚带完高三,他们往往用高三复习时应达到的难度来对待高一教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致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3.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停留在初中阶段
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特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上述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阶段的正常学习。
二、控制高一数学成绩下降的对策
1.课前调动学生求知欲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让数学从高度抽象、极其枯燥的金字塔中解放出来,创设真实有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例如,在教学概率一章时,我做了两个实验,第一,我断言班里肯定有生日相同的学生,提前让全班学生在教室的电脑里输入自己的生日,上课时当众打开,让同学们亲眼看到出现了几对生日相同的学生,告诉他们这几乎是个必然结果。再比如,在学习利用不等式求最值时,通过对易拉罐的观察和测量得出结果。易拉罐的形状都是圆柱形,而且高与直径比大约是2:1.为什么要如此设计呢?与生活如此贴近,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
2.课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数学史融入课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数学史,名人逸事,数学典故是培养学生兴趣的第一媒介。例如在《导数》一章之初,我就讲到1687年牛顿从研究运动的瞬时速度入手引出导数概念,而1684年莱布尼茨由研究曲线的切线问题引出导数的概念,二人分别独立研究,不谋而合,学生对本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2)文学魅力融入课堂。好多数学公式枯燥难以记忆,数学概念抽象难以理解,我尝试用诗意的语言描述数学概念,用著名诗句阐述图像特征,用自编口诀帮助记忆公式,起到很好效果。比如,用三部曲概括证明单调性的步骤:在区间找代表,函数值作比较,通过讨论定大小。用诗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刻画正切函数图像的值域,用“京口瓜州一水间,无缘对面手难牵”形容它的周期性和定义域。把对数函数图像形象地分为“风吹麦”型和“风摆柳”型,用“正弦半角要求根,竹竿钓鱼二人分”口诀帮助记忆半角正弦公式等等,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牢固掌握了所学知识。
3)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可以提供五彩缤纷的富有吸引力的动态图像特征,直观演示性质。例如讲y=Asin(ωx+Φ)图像时借助多媒体演示A、ω、Φ中的变化,可以短时间内列举大量例子,观察规律。再如线性规划一节,通过目标函数的移动,准确找到最优解,尤其是利用网络,找整数解,学生看得非常清楚、明白,也对相应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4)课堂中给学生创造性尝试的机会和体验。学生不是接受的“容器”,而是可以点燃的“火把”。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点燃的“火把”最适宜的火种。对于学生富有创意,别出心裁的解题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无穷力量,也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
三、多种教学形式,挖掘潜能
1.锻炼自学能力。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发现重点,难点,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2.组织课堂讨论。这样培养的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批判、敢于质疑、思维敏捷。不受老师讲解的束缚。可为发散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一、重视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弥补一些基础知识上的缺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数学新课程恰当精简了传统课程的内容,更新了知识和教学方法,强调灵活性和综合性,重视数学应用。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不是非常紧密。以前初中教材中十分重要的数学知识,如因式分解、代数公式、一元二次方程、指数和对数运算法则、二次函数、十字相乘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在现行的初中教材中已经淡化。而像三角形的全等和相似在高中有所淡化,因此这就形成了一个知识落差。可是,在高一教材中马上就要用到这些知识,并且对学生的要求很高,这就形成了一个知识上的落差,如果高一新生对这些知识不加以弥补,那么一接触高中教材就会处处出现“拦路虎”。所以高一教师要统揽教材,在教学中要重视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引导学生弥补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上的缺陷,降低学习高一数学的台阶,搞好“入门关”。
二、提高认识,重视高一阶段的学习
部分高一新生经过初三这一年的拼搏成功升入到高中学习,这本身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情,但部分学生错误地形成了两个认识上的误区:其一是初三拼累了,到高一要好好休息一下;其二是高考像中考一样,高三用功点就行了。殊不知,就高中数学而言,高一数学是最重要的,其实理化也一样。以数学而言,高一的函数可以说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涉及的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整个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时时有所涉及,而且高考中与函数有关的问题往往达到60%左右。又如立体几何,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高中知识连贯性强,知识体系较为严谨,因此高一阶段不认真学习将直接导致数学学习的困难越来越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以说数学对一个人的思维训练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引导高一新生一开始就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高中变数很大,一切皆有可能。”这句话用于那些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同学,其意是只要自己足够认真了,那么学习成绩就会回升,高考中将会有不俗的成绩。但中考成绩不错,而到了高中后成绩不断滑坡的学生也不在少数,这不能不引起新生的警惕。
三、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初高中数学的区别,改进学习方法
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对概念、定义、定理、公式、公理的理解与运用要求更高,并且知识点多、内容多、难度更大,抽象性、综合性显著增强,这就要求高一新生调整自己的学法,从初中的“紧跟老师”上升到自身还要积极主动地学习。要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类比联想、归纳总结。由于内容多、题型多,老师不可能重复讲解训练,因此高一新生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许多知识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花时间去钻研。要结合老师对典型例题的讲解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做好解题后的反思,总结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以便推广和灵活运用。另外,同学们要尽可能独立解题,因为求解过程,也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过程,更是一个研究过程。对于确实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要加强与同学间的合作交流。
预习能使学生在课前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为上课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学会预习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的关键一步。学会预习是现代高一新生的基本素质,那么高中学生从哪些方面预习数学呢?
1.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2.在阅读新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然后去解决问题。
3.做定量练习,检测预习效果。在预习后要做一些习题,以检测自己预习的效果。看看自己是不是学习到了新的知识。做题的时候要思考解题方法,―题是不是有多种解法,可否用原来的知识解决。
4.做好预习后的反思。预习后要思考本节课有几个知识要点,列举出本节课出现了几种解题方法与技巧,自己是不是能够解决了。对书上的定义、定理、公式是不是可以变形、推广也要进行思考,甚至可以思考课后练习是否可以变形、拓展,这样对自己的思维提高很有帮助,当然还可以思考这一部分知识与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是否有联系。
二、课内重视听讲。记好笔记是学好数学的环节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重点解决预习中的疑问,及时回答老师课堂提问,思考要与老师同步,而做好数学笔记也是非常有效的环节。我认为数学笔记应该记以下内容:
1.疑难问题:将课堂上未听懂的问题及时记下来,课盾认真思考或请同学老师帮忙把问题弄懂。以免导致知识断层。
2.记思路方法:对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思路方法及时记下来。课后慢慢研究,如果还不明白可以及时问老师或同学。
3.记归纳总结:记下老师的课堂小结,容易掌握本堂课各知识点的联系,便于记忆。
4.记错误反思: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记下自己所犯的错误。并用红笔加以标注,以警示自己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以便自己在反思中提高。
同时,要记好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的理解和一些数学规律。老师在课堂中拓展的知识。记录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
三、做好作业是学好数学的反馈
做好数学作业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运用和巩固。在课堂、课外练习中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也很有必要。作业要做得整洁,有条理,当然必须独立完成,可以培养学生有一种独立思考和解题正确的责任感。在做作业时要提高效率,应该十分钟完成的作业,不拖到半小时完成,拖泥带水的作业习惯会使思维松散、精力不集中,对培养数学能力有害而无益。
四、给高一新生的一些建议
高一知识量明显增大,理论性明显增强。高中学习对理解能力要求很高,不动一番脑子,就难以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综合性明显加强。往往解决一个问题,还得应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系统性明显增强,高一教材的知识结构化升级,能力要求明显提高。
进了高中以后,要在学习上制订一个目标,使自己的目标明确鼓舞斗志,有目标才有动力;学习上要循序渐进,做什么做多少、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什么办法采取什么措施都要认真想好。学习E一定要注意:
1.高一数学在学生高中数学学习阶段中的作用。高中新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把高考的几个热点几乎集中在高一。高一数学的重要性,这里不多说了。
2.高一阶段数学的教与学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高一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逻辑推理强,抽象程度高,知识难度大。初中毕业生以较高的数学成绩升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学,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心理失落感很大,过去的尖子生可能变为学习后进生,甚至,少数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3.新课程的实验和新教材的使用所带来的变化。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程度的压缩、上调,中考难度的下调、新课程的实验和新教材的教学,使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以及高考中都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原来的矛盾更加突出.
二、关于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原因的分析
1.教材的变化:内容多并且抽象、逻辑性强。首先,初中新课程的教材偏重于运算、应用,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直接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高中教材从知识内容上整体数量较初中剧增;在知识的呈现、过程和联系上注重逻辑性,且数学语言抽象程度发生了突变,高一教材开始就是集合、映射、函数定义及相关证明、逻辑关系等,概念多而抽象,符号多,定义、定理表述严格、论证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而抽象。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其次,初中难度降低,有中考试卷的难度降低作保障;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并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如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负指数、二次不等式、解三角形、分数指数幂等内容,都转移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这样初中教材就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但却加重了高一数学的份量。另外,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高中阶段却不可能是这样。
2.升学考试要求不同下的教法变化。在初中,由于内容少,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强记解题方法和步骤,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如江苏洋思的先学后教模式。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要求内容容量大,从概念的发生发展、理解、灵活运用及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理解和举一反三、知识和能力并重。
从升学考试看,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中考好成绩。而高考要求则不同,有的高中教师往往用高三复习时应达到的类型和难度来对待高一教学,造成了轻过程、轻概念理解、重题量的情形,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异,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至使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3.学习方法的变化。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由于初中生的学习负担较重,他们上课注意听讲,缺乏积极思维,遇到新的问题不用自主分析思考,老师会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能自我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而课后,也不看书,按老师上课讲的例题方法套着解题,碰到问题可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依赖性较强。虽然不少高一教师介绍并强调了高中数学的学法调整,但由于原有学习方法已成习惯,有的同学特别是女生不敢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调整,突出的就是不能真正理解知识、不会灵活运用。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不会做题,或者说能做作业但考试不会,在数学上花了最多的时间去做练习,但收效不大。
4、学生学习能力的脱节。从学生的数学能力看,初中的逻辑思维基本只限于平几证明,知识间逻辑联系较少,运算要求降得较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得不到培养,想象能力较低。从数学思想方法看,高中所重点要求的四大数学思想,初中对其要求很低。
相对来说,高中对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的运用要求比较高,如高一集合部分的数学思想要求高,如韦恩图法的借助、数轴的帮助、函数图象的使用等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数形结合意识,但对不少学生来说只能是听得懂做不出。
另外,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感,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心理学上把这种青年初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高一学生心理上产生的闭锁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表现在学生课堂上启而不发,呼而不应
1.环境和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老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实有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集合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消极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2.初高中教材梯度过大。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大于初中数学。这些都是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客观原因。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较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高中数学实际难度并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的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3.课时的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以及新工时制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因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4.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笔者曾在高一召开过学生座谈会,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不会做作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带着问题笔者多次听了初、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现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讲台上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在初三,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推理上下工夫。又由于高中搞小循环,接高一课程的教师刚带完高三,他们往往用高三复习时应达到的难度来对待高一教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致使高一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二、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把握数学精髓
一般说来,初中数学教学都是从贴近生活的实例出发,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知识的引入和导出都十分直观、具体,学生的理解往往很顺利。然而高中数学却完全不同,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增加,数学问题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复杂繁琐,各种综合题层出不穷,知识点的跨度很大,综合性很强,根本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学生在解题时必须独立建立知识框架,并且要有清晰的思路和严密的逻辑。对推理能力的要求也大大提高,这便决定了学生不可能再像初中时那样仅仅依赖教师的总结和自己的记忆就能学好数学。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对于高中数学而言,万变的是题型,不变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高中数学的精髓,它统领着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基础知识,并且活跃于每一种题型、每一个具体的题目中,只有精通了思想方法才能够随机应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他们学会运用思想方法。
高中数学的主要思想方法有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价转化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归纳和类比,由例题到习题的讲解,在知识的相互联系中抽丝剥茧般直击数学精髓,揭示思想方法所在。
三、搞好初高中衔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大面积提高高一数学成绩,应采取如下措施。
1.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搞好入学教育,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
①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加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他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这里主要应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所占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②摸清底数,规划教学,为了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的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反革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2.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知识衔接。
①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
②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这样可达到温故而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2006年9月,浙江省高中数学统一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精简整合传统高中数学内容,融进了近代、现代数学内容。与原来的教材相比,教学内容增多,教材明显变厚,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难度大为提高,同时课时数却减少了很多,迫使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提得更高。于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了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渐渐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因而,对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当务之急是研究新教材,按照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法,以使学生尽快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提高数学成绩。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述一些浅见。
一、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内容,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新课程改革后,初中新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有的教学内容删减了,有的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要求。如:二次函数在初中降低了要求,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韦达定理等在初中已基本上不提,使得高一学生只要遇到解一元二次方程,就把那繁琐的求根公式搬出来;单调性证明中的分解变形也无从下手。由于初高中知识点脱节较多,这给高中数学的教学带来了麻烦。
同时,大部分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仍停留在自己读初中时的印象,对初中现行教材的内容及要求不尽了解。所以教师要经常翻阅初中教材,了解中考的要求,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以便制定出有利于学生在过渡时期的教学方法。在开学初,不妨先把在初中未学而高中用得较多的定理、公式进行补充(如:十字相乘法、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函数的关系、韦达定理等),再进行高中的教学。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中教师要调整教学策略,做好学生学习思维的衔接
初中新教材在内容上删减一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用到的知识,如二次不等式,解斜三角形,分数指数幂等内容,都转移到高一阶段学习,加重了高一数学的份量。另外,初中教材中对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高中数学一开始,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例如:高一《数学》第一章就有基本概念39个,数学符号28个;一开学就形成了概念密集的学习阶段。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的不适应。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利用旧知识,衔接挖掘加深新内容。高一数学的每一节内容都是在初中基础发展而来的,故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初中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注意旧知识的复习,用学生已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如在讲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时,要先复习初三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而引入坐标定义法,提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其次还可利用旧知识,挖掘加深新知识。如平面几何中,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到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是相交,也有可能异面。如果象这样能一步一步挖掘、深入,不仅可使学生巩固初中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逐步得以接受、理解新知识。
2.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三、高中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反复练习。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忆概念,公式,及例题类型,一般都可以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无需深入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而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调整的时间。这些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和学习习惯的形成,高中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衔接好学习方法:
1.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包括勤学好问、上课专心听讲、勤作笔记、提前预习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独立思考以及全面细致地思考问题等良好习惯。另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抓住时机积极培养。比如学完第一章“函数”后,就应该指导学生围绕“域(定义域、值域)、图(图象)、性(性质)”这“三字经”进行归纳,函数的“域、图、性”,散于初中(性质感性描述),聚于高中(性质理性刻划),升(螺旋上升)于整个学习过程,从奇偶、单调性到周期性乃至导、积等,都是性质的进一步深入拓展。这样不仅使后续具体函数的学习有方向,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新的更全的认知结构。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人以“渔”,因材施“导”,努力教会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是教之根本,而自学能力的提高,首先有赖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高一学生阅读时,读不顺,读不细,读不实,读不准,所以老师千万别急,在这个衔接阶段,对于概念、定理、命题的叙述与理解,放手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回答;对概念要求会联系、会举例;定理要求会分析、会应用;解题尽量一题多解。一章结束后,会归纳总结,弄清重点概念和定理、公式,明白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技能。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捕捉”问题的能力。所谓“捕捉”问题,就是凡老师在课堂提出的设问、提问,或自己在预习中、作业中、课外阅读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都应积极思考,并记录下来,然后加以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发现与之相关的问题或更深入一层的问题,再思考。一个个捕捉的问题及其解决过程,正是掌握知识提高自学能力的过程。
四、高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情商培养,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经验、技能和方法逐步内化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内化的过程才流畅高效。在学生的参与度上,信心、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相对于智商,称之为情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教学中,要时时注意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在培养学生自信心方面,首先要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惧怕。教师在开学时可以给学生明确指出:初高中的数学,在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上会有很多不同,使他们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另外,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尤其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更要主动找他们谈话。当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和关爱时,学生会由爱老师逐渐迁移成爱数学,从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会去实践它,并能乐在其中,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兴趣在学习中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呢?第一,上好关键的第一节课,给学生一个喜欢你的理由。因为第一节课往往成为教师树立个人形象的关键,所以第一节课需要精心的设计。第二,尽量降低试题难度,提高学生成绩,让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这些都说明了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很重要,但不要只局限于课堂,应因时因地制宜。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持续而广泛,如何发挥,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总之,初高中衔接问题是高中教育教学中必须直接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初高中教学衔接,无论从教育管理还是教学研究上看,都不容忽视。研究和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可使高中教学走向更加科学的轨道,使得师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标指向。
【参考文献】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除了要对高中数学教材熟悉外,还应该认真看完初中数学教材及教学大纲,熟悉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的目的、要求及所占课时的分量.特别是重要内容及与高中数学联系较多的内容,更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应该多到初中各年级去听课,了解初中一堂课的教学容量及教师教法、学生作业情况和一个初中毕业生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
二、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数学成绩差异较大.学生进校后应对他们进行一次摸底考试,了解其运算能力、分析问题等能力,同时应同学生面谈,最好是与不同学校来的学生面谈,从中了解其在初中学习数学的情况以及对高中数学、初中数学的看法,然后对照初、高中的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辅导.在教法上,既要考虑到初中教学方法的特点:细讲量少,直观有趣;又要兼顾高中教学方法的特点:容量大、较抽象.这样做使学生既复习了初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心理上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使成绩差的学生感到自己同成绩好的同学是在同一层次上学习,增强了其学习数学的信心,又对高中教师上课及授课的风格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进一步适应了高中教学.
三、让学生明确高中教学目标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就应全面介绍高中数学的学习内
容、教学目标、要求及大致授课时间、本校高考数学成绩等情况,
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主动配合教师完成好教学任务.例如,初中数学课主要讲的内容是数和式的运算、列方程、解方程、平面图形的关系,它们是数、字母、常量及平面内的知识,直观性较强,思维能力要求较低.而高中教材是量多题难,主要是以集合观点、变量运动观点这些方面的内容较多,空间形体较抽象,理论性较强,能力要求比较高.同时,可以将初中的一些结论定理进行推广.告诉学生初中所学的很多知识是高中的特殊情况,如三角函数等.要求学生站在高于初中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从理论的角度去动脑筋思考.
四、培养兴趣,以直观、简单入手加强实例教学
很多高一学生依然沿袭初中的学习习惯,依赖性较强,课外书接触少.他们年龄处于14~17岁,是人生较关键的阶段,好奇心较初中生差些,内心较封闭,但可塑性较强,兴趣容易发生转变,较易走向极端.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从直观、简单入手加强实例教学.例如:映射、集合等概念,高中阶段的线线、线面、面面关系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和模型,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动手做几何模型.又如求最大值可用商品的买卖实例进行讲解;讲直观图时,可叫学生到操场上画学校体育馆的直观图,从而使学生感到学习高中数学有趣且并不难学,并且认识到高中数学的运用比初中数学更广泛,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培养能力,传授学习方法,提高数学成绩
高中数学的要求比初中的高,难度比初中大.从高考和平常测试情况看,同其他科目相比数学成绩明显要差些.因此,高一数学教师一开始就应注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方法的介绍.那么,如何培养好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传授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
第一,教师在备课时,要十分清楚本课时应渗透哪些方法,应重点培养何种能力,做到心中有数.授课时应做到知识、能力、方法三不误,使学生在平常授课中了解并掌握.
第二,搞好概念、公理、定理、公式的教学.高中数学的概念比较抽象,同时又是基础的知识,教学时,能直观的便尽可能直观;与初中知识挂钩的,尽可能从初中知识入手,启发学生归纳结论,培养其归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第三,讲解例题、习题时,应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了解本题的目的是什么,要求如何,应该运用哪些概念、定理等解题.解答过程中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推理严谨,各步都要知道理论依据.讲完题后应及时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思考是否另有其他解法,并将题设条件或结论作适当变化,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从而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培养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
【例1】已知0≤θ
改变题设条件可得到如下变式题:
(1)已知0
;
(2)已知θ∈R且sinθ=1/2,求θ的值.
将题设结论改变可得:(3)已知0≤θ
将题设条件和结论都改变可得:(4)已知0
第四,引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教科书.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的具体化,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而且是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材料.
初高中教材跨度大,高中数学教材难度、广度和深度都大幅度提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学生一下难以适应,导致一些初中数学优秀的学生面对高一数学时焦虑、恐惧,甚至失去学习兴趣,从而成绩一落千丈。
一、新课改后衔接问题分析
1.新课改后初高中数学教材内容的衔接问题分析
新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删减了很多内容,而这些内容在高中阶段却有着重要作用。例如,乘法公式没有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因式分解,淡化了十字相乘法(只了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另外,初中教材坡度较缓,而且都比较直观,有充足的例题和习题来消化吸收与之相对应的概念;而高中数学不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所加强。这些都是新课改后初高中数学教材热莸南谓游侍庾钪苯拥姆从Α
2.初高中学生学习习惯、思维能力的衔接问题分析
初中学生不论是在数学知识的理解吸收方面,还是在学习自觉性方面相对来说都比较被动,更需要一些外界强制性的力量;而高中数学的学习则更多的是通过设问、引导、启发、探究等一些比较积极自主的方式来进行,注重学生的自我创新和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
3.初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衔接问题分析
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都是通过中考,通过一定的考试选拔才被录取的。这些学生从各个不同地方的初中学校来,他们可能在自己原来的学校里都是比较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但当众多学校的优秀学生都汇聚到高中时,原来的优秀在众多的优秀中已显得微不足道,落差使他们的失落感油然而生,就好似原来受宠的孩子失宠了一般。学习竞争使压力增大,压力无形中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当压力变为动力时,无疑会让学生产生积极良好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增加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压力的副作用,也很可能会使学生数学成绩下跌,使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丧失学习兴趣。
二、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方法与策略
1.搞好入学教育,为衔接打好基础
军训是学生融入新环境的一个初始阶段,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军训过程,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认识到高中学习的紧迫性,认识到数学在高中阶段中的重要性。特别是要使学生明白学好数学,特别是学好高一数学,会对自己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外,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请同校高年级的学生为高一新生谈自己曾经刚入校时的体会和感受,拉近学生彼此间的距离。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学习捷径,尽快适应高中学习,而且可以使学生对学校和老师产生亲近感,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1)立足于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实行低起点,高要求教学
在高一数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适度地放慢教学进度。数学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学习科目,也比较枯燥,所以对数学新知识进行导入时,要多用学生熟悉的、或具体可感知的实例来引入。对于所学的数学知识,要一步步落实到位。先将课本“吃”透,然后再进一步将知识进行延伸和活用。
(2)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并主动解决问题,逐步改变学生在初中时养成的依赖心理,指导学生列出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方法,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过程和学习流程,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3)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考解题思路和步骤,思考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考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订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听课时有针对性。
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注意创设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导入“似懂非全懂”“似会非全会”“想知而未全知”的情境,避免让学生简单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学习过分困难的东西,让学生学有所得,发现自己的学习成效,体会探究知识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总之,高中与初中的数学衔接应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收能力出发,选择与高中知识联系较密切的初中知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平缓过渡、自然衔接,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打开,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创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理解题意的习惯,认真探究、用心学习。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只要领会了新课程理念的本质,大胆地破旧立新,在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学生的成绩才会大幅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72
一直以来,如何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与过渡是摆在高一师生面前的一大课题。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难度提高。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数学的要求,出现了严重的学习障碍,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那么,如何稳妥地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过渡是值得探究的课题。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述浅见:
一、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问题分析
1. 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初中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比较抽象的函数定义、性质,进行全面的定性研究,空间立体几何要选定研究对象、采取正确的研究方法等。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
2. 思维方法上的差异
初中学习中习惯于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知识的多元化和广泛性,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将会使学生全面、细致、深刻、严密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将培养学生的高素质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递进性。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许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
3. 知识的差异
(1)知识的独立性大。初中知识的系统性是较严谨的、连贯性也较强,便于记忆及知识的提取和使用,但高中数学却是由几块相对独立的知识拼合而成,经常是一个知识点刚学得有点入门,马上又有新的知识出现。
(2)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有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量”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减少了。
4. 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数学教学热衷于通过大量的练习模仿来掌握解题方法,忽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和渗透,学生更多地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进入高中以后,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记忆,更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发生过程,要能够自学钻研、消化知识;要重视逻辑推理,要能进行纵横判断、推理、假设、归纳等一系列更为高级的思维活动。
5. 身心发展的变化
有不少学生在初中是班上的尖子生,进入高中后班上的同学都很优秀,初中的荣耀与成绩能否继续保持就要看他是否能很好地进行心理调试。学生成绩好能激发他的学习热情,增强信心,更加喜欢学习,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而数学成绩的大幅度下降也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丧失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二、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方法与对策
1. 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1)搞好入学教育。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
(2)摸清底数,规划教学
在教学实际中,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2.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1)重视展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2)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要注重“导”与“学”,“导”就是教师在自学中起好引导、指导作用;“学”就是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使学生课前做到心中有数,上课着问题专心听讲,课后通过复习,落实内容才做习题,这样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成绩。
(3)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良好习惯。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3.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1)处理教学内容时多举实例,增强教材趣味性、直观性;多用教具演示,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定义、概念之间的类比,逐步提高学生对教材理解的深刻性;对易混淆的概念(定理)对比学习;对公式、定理各字母的含义、适用范围、特例等作补充说明等来帮助学习。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给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加之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使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或上黑板的方式,让学生暴露思维中的错误观点。
1.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
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这样可达到温故而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3.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4.重视专题教学。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点,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参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给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感到数学也挺有意思的,愿意学,主动学。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甚至于上黑板的方式,让学生暴露思维中的错误观点,多进行错题辨析教学,切忌赶进度,满堂灌。所选例习题宜以小见大,蕴含数学基础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解题后引导学生总结,力求通过一例的学习掌握一类的方法。
2.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在平时的周练、月考等测试中,对试题的难度要适当降低,题型重点选择源于教材的例题、习题,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一定的努力取得较好的成绩,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数学教学的逐层深入,初中数学的教材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另外,初中学生出于升学的需要,死记硬背课本中的公式、题型及解法,做题时常常是不理解题意的硬套,不愿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思维惰性。他们进入高中后,这种思维惰性使他们常常一碰到新问题就感到束手无策,不知所措,使问题得不到解决。然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的灵活性、可拓展性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因而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努力克服思维惰性,做好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上的衔接。
1.引导学生联想与对比,促进学生思维的正向迁移。联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联想、对比,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正向迁移,克服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影响。
2.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笔者认为对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定理的证明、公式法则的推导以及例题的解答,一般要求学生先思考,独立或集体讨论完成,然后与教材对照,看有什么异同。如果错了,一定要明确错在什么地方,为何错。如果对了,还要进一步考虑是否有其他方法,并比较其优劣,总结其规律性。这里特别要培养学生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对于教材例题与习题,要求学生会说出:运用了哪些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在解决这类问题中起了什么作用;运用了哪些数学方法;解题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等。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严密性、概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