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48: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心理问题及应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青年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和前途充满期望和幻想,但对于中职院校学生来说,理想和现实却充满矛盾:希望学有所成,报效祖国,但学业不好,难酬报国之志;希望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不情愿地进了职校大门;对社会的期望值很高,但因缺少社会实践而常常碰壁。所有这些,使他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常常感到迷惘和彷徨,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2.自尊的需要和不注意尊重他人的矛盾
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优越的生活条件,娇惯成性,虚荣心极强。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关注,但进入新的学校后虚荣心得不到满足。有时,为了引起众人注意,会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非常规的举动,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伤害了他人的自尊,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3.孤独自闭和渴望理解的矛盾
有些学生进入中职院校后认为自己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在新的环境中因种种原因觉得不被他人所理解,为了保护自己而自我封闭起来。渴望别人的理解,又怕遭到别人讥笑和嘲讽,缺乏自信,怨天尤人。
4.热情冲动和理智自控的矛盾
中职院校的学生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成熟度不同步的阶段,对很多现象的本质一知半解,但却非常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缺少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用极大热情去投入工作却达不到预期效果,一旦受到挫折就容易丧失信心而有极端举动。
二、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设计出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块
(1)认知发展教育。认知发展教育是使中职学生了解认知发展规律、特点及自身认知发展水平,是学生进一步发现自身与众不同的特质,改进行为,增加自信心的重要前提。通过常规或特殊训练,帮助中职学生挖掘和认识自身的认知特点,并学会对认知进行调控。
(2)情绪稳定教育。情绪稳定教育是使中职学生了解人的情绪的正常值及自身情绪变化的特点,通过有效的调控手段,使自己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情绪,能够科学调控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让学生逐渐走向成熟,为职业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3)人际和谐教育。人际和谐教育是帮助中职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特点和规律,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交往艺术,在群体中与人和睦相处,悦纳他人,也悦纳自己;善于在群体中发挥自己的才干,达到高水平的自我实现。
(4)积极适应教育。积极适应教育是使中职学生适应自身、环境及社会的各种变化,学会调控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保持心理健康,为自己走入社会积极工作、乐观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2.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健康讲座根据学生入学的阶段每学期开设1~2讲,内容要结合本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心理状况。如在新生入校时开设以适应新环境和重塑自我为主题的讲座,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学校,迅速投入到新的学习阶段中。
(2)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思,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中职院校也应该设立并完善咨询机构。
(3)有针对性地开展团队活动。有计划、有目标性地在班级中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让在学习、生活中有困惑和心理问题的同学融入到团队中,准确给自己定位,学会接纳自己,学会调适自己,学会与他人交往,提高心理素质和团队融入能力。
那是今年三月二十一日,学校三名值日生来到教室检查卫生情况,刚走进教室,就听到几个同学不约而同地低声叫着同一个名字——郑小强,并且在不断的重复着,接踵而至的是教室里出现了嘈杂的议论声和不自然的笑声。只见小强瞪大了眼睛,歪着脑袋,双手插着腰大声地呵斥着:“叫什么叫,瞧我好欺负呀!”说着举起拳头就要打周围的同学,被同桌的好友小亮一把拽住,可是,他这点邪火就撒到了小亮身上,一连几拳都打在小亮的头上,小亮却一手未还,同学们见此情景都愤愤不平,纷纷要求把小强的家长请来评评这个理,还有的同学提议给他个处分。小强边拍桌子边喊:“用家长吓唬我,我不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抑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劝大家都冷静下来先按课表上课,课后再解决问题。
二、案例剖析
小强这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分析:小强自尊心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从客观上分析:家长因小强自幼体弱多病当发生问题后总是一味的迁就或采取不了了之的态度,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小强的坏习惯成自然。可是令人不解的是今天的事小强因何而起呢?下课后有些同学主动找老师反映情况,有两个原因:其一,小强最近一次数学单元考试成绩不理想,为此,他心里烦躁时常发火;其二,最近他听到一些风言风语,说他喜欢外班的某个女生,而这个女生正好来班上检查卫生,个别同学就乘机起哄。原来今天的事是个导火索,看来,事情的发生绝非偶然,不能草率处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又做了一番理性的思考:根据同学反映的情况,不能单纯的认为是小强任性骄横,同时存在着青春萌动期的一些心理因素,因为,初中一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心理发育时期,学生对于男女生之间的问题处在好奇心理较强的阶段,对此问题并没有正确的,较成熟的概念,当学生中出现了议论男女生之间的事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小强对此难以承受而大发雷霆,作为老师不能采取训斥的态度,应循循善诱,妥善处理。
三、应对策略
1.以爱做原动力倾心交谈
倾听:小强对此事的想法,请他做一下自我分析
分析:由于平时养成了任性骄横的不良习惯,所以,当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而不顾集体的利益,这样做不是少年君子的作风,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伤了他人和集体,发火也有害于身心。
点播: 男子汉应有勇气面对现实,应有一颗宽容之心,遇事要沉着冷静,好动拳头既不能解问题,又伤了友情,也显得缺少君子的风度,当遇到一些风言风语时,可以置之不理,也可以向老师或家长反映,争得他们的帮助。
鼓励:面对不理想的奥数考试成绩气馁烦躁都会无济于事,要树立信心往前看只要刻苦努力,工夫不负有心人!要有勇于战胜自我。
2.以爱做原动力激发爱的情感
召开恳谈会.邀请平时与小强接触较多的小伙伴坐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大家对小强的关爱,小强也讲述了自己的感受感动之余,小强主动提出要在班上向大家道歉,并且表示今后要把自己的爱献给同学,把快乐带给同学。
四、实施效果
在班会上,小强勇敢的剖析了自己的不良行为一再向同学们道歉,请求大家的原谅并表示今后决不再动拳,做一个有爱心的少年君子,同时,有的同学也承认了自己对小强的非礼行为是不尊重同学的表现。从这以后,班上不断传诵着爱的故事。小强也像变了个人似的,变得爱笑了,说话和气了,逐渐的学会了帮助同学,老师也反映小强脾气变了。最近的一天,班上的一个女生被外班同学叫外号让小强听见了,他一改往日用拳头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在和对方讲道理,使对方心服口服。当同学们知道了无不交口称赞。
中专生心理问题是目前每个教育部门、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由青少年心理问题引发的教育问题,引起了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1.中专生的心理问题的成因
中专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因素、家庭的因素、青少年本身发育阶段的特点因素、高科技“网络”因素,以及后天形成的性格因素等。由此导致青少年丰富而复杂多变的情感变化。
1.1社会因素。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的步伐,人们的追求已不再是以前的那种简单的衣食住行了,而更多的是追求物质与精神的享受。随着社会的发展,同类行业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中专生毕业后的就业局面日益困难,待业青年的数目增多。因此,中专生将面临着就业的挑战,对前景十分渺茫。由此形成了较大的思想压力,学习压力重,不利于学校的正常教学。
1.2家庭因素。
现在的中专生从初中毕业就上中专,年龄小,而且多为独生子,从小受到家庭的娇生惯养,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普遍存在。学生从小就被迫学习各种特长知识,很少与邻里的同龄人交往。家庭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以及环境等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多难以管教的学生都有一个较为复杂的家庭背景,这已成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直接因素。
1.3青春期生理的变化。
现在的中专生年龄普遍偏小,大多在16―19岁之间,正是青春期个体心理发展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是青少年智力发展显著,自我意识增强,性意识觉醒和发展,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在这一阶段,青少年在情感发展中表现出丰富的心理特点,各种情感因素凸显且错综复杂。情绪激动,敏感多变,独立性强,心理闭锁,难以交流。既有倾诉情感的强烈愿望,又缺乏阅历,缺乏信心;胸怀远大理想,对未来充满憧憬,但对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估计不足。诸多因素造成心理中深刻的矛盾,情绪也易变不定。凭意识,凭情感,凭哥们义气处理事情而不思后果,容易做出违反道德、违反制度的事情。
1.4“网络”因素。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工业、科技的巨大变化,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也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乐趣。它丰富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际间的交流,激发了青少年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有助于中专生开发智力,增强现代意识,了解社会,了解世界。但是,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凸显。对家庭、对社会环境的迷惘,使青少年过于迷恋于“网络世界”,而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更加重了中专生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厌世心理而在“网络世界”里“自由”驰骋,沉溺于“网络世界”中而“为所欲为”,严重影响到中专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秩序。
1.5性格孤僻。
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青春期个人生理的变化,与同龄人交往的欠缺等,使青少年形成了孤僻、狭隘、嫉妒、敏感、忧郁、自卑的性格。青少年正处于成长中,有强烈的独立感、求知欲,但又对社会和将来充满迷惘,对社会的认识还处于朦胧阶段,不能正确理解老师、家长的谆谆教诲,面对忠告易产生逆反心理,背其道而行事,容易走向极端。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使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爱慕。但此时,由于青少年思想尚未成熟,意志薄弱,道德观念不强,不能很好地处理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关系,容易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或者不能很好地处理事情,造成朋友间的分手、失恋,兼之自我心理保健差,陷入情感之中而不能自拔,产生忧虑、自卑感而自暴自弃。
诸如此类的因素,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教学秩序,必将导致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这无异于“雪上加霜”,更进一步加重中专生的心理负担。
2.应对的措施
针对上述诸多因素,作为教育人的学校教师必须了解这些因素带来的危害,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措施。要教育学生保持乐观,意志坚定,心态平和,热爱生活。要教育学生调节心理平衡,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要教育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善于面对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充分了解中专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针对中专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通过发放“问卷测试”、以无记名的方式,调查中专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或者,让中专生自己提出问题,由经验丰富的教师解答。也可以通过网络,通过QQ聊天的形式师生互动。对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收集整理,打印成册,再发到中专生中,进行心理宣传。以取之于学生的问题,经解答后,归之于学生教育,更切合实际,取得更好的效果。要通过板报、集体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教育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正确认识社会,积极面对就业的挑战,变压力为动力,学好技能,成为真正健康有用的国家建设人才。
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主要指内部环境给人安定感,面对环境变化时或者遇到困难及障碍时,心理不会出现失调现象,可以找到合适的社会形式加以克服,这种状态就是心理健康。衡量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主要有三个原则,分别是心理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心理和行为的统一性及人格的稳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学习和生活,而且关系未来和家庭,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很大,因此高校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1学习成绩差导致自卑心理
大学里,有的学生所学专业并非自己喜欢的专业,有些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填的志愿,有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有的被学校调剂,导致这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热爱,很难做到努力学习,成绩较差;还有部分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大学生活,学习方法不当,很难将成绩提上去。在这部分学生中,有的不能调整好心态,总觉得是班上的“差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1.2家庭经济困难导致自卑和仇富心理
在很多人眼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一般学生更能吃苦耐劳、更勤奋好学,以此改变家庭现状。然而,也有很多家庭较为困难的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压力较大、周围人消费方式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和仇富心理。他们经常要为吃穿犯愁,而看到有的同学衣食无忧、出手阔绰,容易使他们感到巨大的反差,使他们感到心理不平衡。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悲观和失望,形成自卑、焦虑、孤僻等心理。
1.3感情问题
对许多大学生来说,恋爱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感情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因为感情问题而做出过激行为的大学生屡见不鲜。
1.4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就是个小社会,形形的人都有,大学生多背井离乡在外求学,周围同学来自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性格和认知。部分学生不能学会与不同人相处,使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困难。
1.5网瘾造成孤僻心理
网络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对部分学生而言,它的吸引力超过了一切。他们可以不上课,可以不和周围同学交流,可是就是不能没有网络。仿佛有了网络就有了一切。这部分同学过分沉迷于网络,已经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由于长期依赖网络,和周围同学缺乏交流,久而久之,极易形成孤僻心理。
1.6不正确看待社会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
进了大学以后,部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更深了。以前老师和家长跟他们讲的社会的美好逐渐被破坏,他们看到社会上不合理、不美好的一些现象,他们知道这个社会上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不能正确加以引导,则容易成为“愤青”。
1.7就业压力导致的焦虑心理
现在的大学不像以前,毕了业还要包分配,学生毕业后都需要自己找工作。部分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导致他们产生焦虑心理。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分析我们在正确认识以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能解决这些问题,使大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2.1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
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与此相关的一系列课程,甚至有些课程已经成为必修课。但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能让这项工作变成单纯的“说教”,要注重方法,在课堂上下都营造一种良好氛围。
2.2开设心理咨询工作室
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咨询工作室。心理咨询工作室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部分大学生正确认识他们遇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
2.3多种渠道开展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同时有助于大学生全面认识社会,接触社会,从而提高大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校园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品性。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种文体和学术活动,从而营造积极健康、宽松愉快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才感到身心愉悦,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
2.5建立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的互动机制
要让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仅依靠学校努力是不够的,还要依靠家庭、依靠社会。建立一套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的互动机制。大学生一直在自己的家庭里生活,家人应该是对他们最为了解的人之一。学校与家庭应该经常沟通,全面剖析大学生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经过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3.结语
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日后学习生活和工作。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人才质量的关键任务,高校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等发展他们的心理素质,这对大学生来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目标不明确,信心不足。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初中时期成绩都不是很理想,目标不很清楚,再加上初中毕业的提前竞争,他们考重点高中无望,心理有一种失落感,又由于社会不正确的舆论,认为上职业中专没有出息,从而进入职中又显得无奈;因此,进入职校以后,在心理上无法摆脱自卑的阴影,自信心难以树立起来。
1.2 好奇心强与识别能力差。中专生刚到学校进入了新的环境,不善主动与人交往,比较孤独[1] 。但此时由于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上不良嗜好。甚至不顾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管教,出现逃学、旷课等等行为。严重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最后可能因此走向违法犯罪之路。
1.3 自我意识不够健全。他们这些学生,自我意识较差,对于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不能够正确摆正自己在“矛盾”中的位置,很容易寻找外界因素来为自己解脱,以便维持自我心理平衡。许多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客观地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比如,两个学生产生矛盾后,班主任在询问情况的时后,从来没有一个学生说自己不对,第一句话大多都是指出对方的不足,不能认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1.4 中专生情绪波动大,容易冲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情绪有着强烈、动摇、不稳定、不协调的特点,明显表现出冲动和爱幻想,时而这样,时而那样[2]。例如刚刚还是高高兴兴,突然又怒气顿生;或者是一会笑,一会哭,情绪的变化起伏不定,难以捉摸。
有时还会出现行为障碍,如攻击行为、逃学、旷课等,有时因一点小事或一句无关紧要的话而大打出手等等类似的事件在校园里屡屡发生。
2 应对策略
2.1帮助学生明确目标,树立信心。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就如海上失去了方向的船只,如果遇到海浪、台风,将是非常危险的。作为一个班的班主任,首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树立起他们的信心。每一个学期班级里应该有一个大的或者几个具体的目标,这样学生有了一个即定的目标,那么也就会得到一定的收获。
2.2提高自身修养。 引导学生平时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自我观察,合理的自我分析 ,了解自己。通过观察和反省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可以增强自信心,使自己的优势尽可能地得到发扬,能够让自己朝着一定的目标努力,是塑造自我形象和提高人际交往成功率的有效手段。了解自己的劣势可以扬长避短,自我鞭策。只有正确的了解自己,反省自己 和坚持不断地自我锻炼,自我完善,才能很好开展成功的人际交往。
2.3融情入理,以理服人,尊重学生的人格。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否则有可能事与愿违。善意的语言,真实的感情,客观的说理,尊重的态度,无疑是我们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最好的方法。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以理服人,强压是达不到最终目的的。
2.4教育学生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我们可利用一些身体活动来缓解:比如散步、打球等。用词语或理智控制自己情绪发生的强度,或用注意转移来引导情绪的发生方向,能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精力旺盛、体力充沛的学生得以释放,同时充实他们的情绪与情感体验。在活动中,他们的才华得以施展,聪明才智得以发挥,从中也建立了学生强烈的义务感、责任感 、荣誉感。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感情的人,这就决定了我们工作的复杂性和情感性;尤其对中专学校的学生,我们班主任更要注意方式、方法,投入更多感情,这样,我们的工作将会变得有意义,感受到做教师的幸福。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中国抗癌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在我国妇女乳腺癌的患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并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乳腺癌的治疗目前还是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不断提高。但经过治疗后,往往患者身体上的病变康复了,心理上的疾病却并没有康复,乳腺癌患者术后通常面临着很多的社会心理问题,这些在年轻患者身上表现更为明显[1]。国内研究显示,乳腺癌患者术后两年仍有高达45%左右的焦虑和60%左右的抑郁存在[2]。所以就乳腺癌术后患者而言,如何提高生存质量,不因身体的残缺导致心理的残缺进而影响正常的生活、社交才是最重要的。本文就乳腺癌康复期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做了一些探讨。
1 心理问题
1.1强烈的自卑感 是女性的特征,患者切除后会产生一种残缺的自卑感,患者会认为自己女性的身份已经不完整,会丧失自信心。患者表现为少言寡语、不爱打扮、不爱出门,、不爱与人交流,精神不振。
1.2长久的担心、抑郁 由于患者身体的残缺,担心自己对丈夫吸引力的减少,担心丈夫会对自己疏远,失去丈夫对自己的爱,担心性生活的和谐,担心婚姻家庭的稳定,患者常表现为愁眉不展、失眠等抑郁心理。
1.3巨大的焦虑、恐惧 由于担心治疗不彻底,癌症会复发和转移,因此部分患者四处求医,不停服用各种药物,特别是大量中药,整日惶恐不安,始终生活在癌症的阴影中。
1.4多疑、敏感 部分患者担心自己对侧的也会得乳腺癌,或其他脏器也会癌变,因此,反复检查和门诊随访,对身体细小的异常症状和检查指标特别敏感。
1.5强化患者角色 患者经过综合的治疗已经基本康复,能够独立生活,能够参加工作,但患者却过于依赖别人,不愿做自己能为之事,害怕劳累而长期休息。
2 应对措施
2.1 对患者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治疗和临床修复治疗 心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及反应程度,作为乳腺病综合治疗的手段之一,心理干预治疗已经成为乳腺病研究领域的热点。Spiegel等的研究发现,团体心理治疗对于乳腺病患者特别是有自卑、抑郁情绪的患者疗效是显著的[3]。患者通过与同是乳腺癌患者的病友的交流,共同分享患病体验,正确认识疾病康复和心理适应过程,从而减轻对癌症的恐惧、孤独感。并且在团体治疗中,患者面对同样的群体,更容易宣泄不良情绪,得到患者之间的相互理解、鼓励和支持,同时也关心和帮助别人,从而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恢复患者的自信。对于缺失的患者,可以通过重建术进行临床修复,恢复外形,不愿做手术的患者还可以佩戴义乳来保持形体。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和临床修复要使患者从心理上接受手术后的自己,象接受其他疾病一样接受乳腺癌,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
2.2寻求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是指社会关系所提供的情绪交流、相互关心、实际帮助、信息交流的行为,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对乳腺癌患者身心有保护、缓冲作用,能减轻患者的无助感,有利于患者保持乐观情绪,减少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调查表明,家庭支持和心理自理行为呈正相关[4]。配偶要更加体贴照顾患者,对患者倍加疼爱,家庭成员要理解、安慰患者,使其感受来自家庭的支持和温暖。
2.3患者教育及家属辅导 通过患者教育可以让患者掌握正确的康复知识,如运动康复的方法、康复期饮食等,还可以帮助患者增加对疾病的认知,教育患者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利于提高自身免疫力,防止癌症的复发。对家属特别是配偶应加强辅导,使他们更多的了解家庭生活的稳定,夫妻关系的融洽,性生活的和谐是乳腺癌康复期患者特别需要的,有利于维持患者内分泌功能的稳定,促进身心康复。
2.4患者的自我调适 患者经过康复期的调整,可以用平常心来对待乳腺癌,可以继续工作使其有自我满足感,有社会的归属感,防止被边缘化。
3 讨论
相关研究发现,心理护理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的不良情绪有良好的干预治疗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术后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此本院从心理及人文关怀方面加强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的临床护理,从躯体感受、自我概念、家庭及社会沟通等方面疏导乳腺癌患者术后存在的心理障碍,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其生存质量。本研究在加强患者的护理后,患者SCL-90的各项评分均低于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的患者。表明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可明显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偏执等不良情绪,其精神状态得到显著改善。本研究通过QOL量表对采用不同护理方法进行干预的患者进行评分,发现加强心理护理后,患者QOL评分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的患者,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能显著提高其生存质量。
总之,乳腺癌是身心疾病,患者不仅要忍受治疗中的不适和疾病本身的痛苦,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及社会功能紊乱现象[5]。这些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乳腺癌患者的身心康复和生活质量。通过有针对性的对康复期乳腺癌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应对措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消除其心理症状,重新保持心理平衡。使患者尽快身心健康的回归社会,恢复其社会功能,不断提高乳腺癌综合治疗水平和患者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Kyriakedes s.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相关问题[C].第一届上海国际乳腺癌康复论坛,2010.
[2]吴志祥.乳腺病术后患者的心理康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2,3(6):788-789.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灾难容易对人们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如果不及时进行必要的干预或治疗,甚至影响人的一生,改变人的性格。幼儿在认知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如果灾后不对幼儿心理进行积极干预的话,将会对幼儿未来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消极影响。震后儿童易出现伤害症候群,简称震后儿童心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躁、忧郁、怀疑等情绪,吮吸手指、尿床、恶梦、依赖、孤僻等行为,稍大的孩子还会出现绝望、恐惧,甚至轻生现象。在这次庐山实地考察和教学活动中,主要通过实际教学接触、问卷调查、与当地教师交流及对家长的走访调查,了解地震对幼儿心灵的影响,收集并总结在育儿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二、震后灾区幼儿心理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在芦山与受灾的幼儿相处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发现像其他灾难以后一样,许多幼儿经历了亲人的伤亡或者是自己身体的受害。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因灾难而产生一些异于平常的反应。有的幼儿变得沉默寡言,对周围的环境与他人少有反应,当我们与他们交流时表现的沉默不语;当听到我们与家长谈及地震等敏感词汇时有些幼儿则会产生许多情绪反应,还有些幼儿会躲避或情绪烦躁;在走访中了解到有的幼儿晚上睡觉不安稳,容易受到惊吓,震后反应明显。同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150份,回收138份,问卷回收率92%,其中有效问卷124份,有效率为82%。参与调查的幼儿中,男79名,女71名,男女比例基本平衡。
我们通过问卷,以及与走访调查收集中了解到,地震对灾区幼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在生理方面。大部分的幼儿在经历地震后的短时间里会出现发抖、眩晕、恐惧等不适的反应。震后身体轻度不适的幼儿约占到66%,中度的达到6%,据了解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些幼儿的这些不适的症状会减少直至消失。在我们到达灾区时已经是地震发生近两个月之后。所以大部分的幼儿已经从地震的阴影中有所恢复。
(2)在情绪方面,有些幼儿特别是目睹亲人死亡的,或者自身在地震中受到身体上的伤害的幼儿对地震恐惧更深,有大概68%的幼儿对地震场景有轻度的恐惧,2%的幼儿对地震非常的恐惧,他们时有错觉地震的来临,不愿一个人独处。在我们课堂上也有个别幼儿表现出对亲人的及其依赖,需要亲人一直陪在身边,缺乏安全感。不过大部分的幼儿可以独立参与课堂教学。
(3)在认知方面,幼儿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许是对于地震的恐惧让幼儿对周围的环境特别的敏感,情绪表现不稳定。
(4)行为方面表现为社交退缩、逃避。经历地震后幼儿变得依赖父母,不与其他幼儿玩耍,变得沉默疏离。或许这种影响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甚至终生,这将对幼儿的性格和成长产生巨大影响。
地震属于重大灾难性的一种,其毁灭性、不可预测性,会导致个体产生无法抵制的感觉,引发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如沮丧、紧张、焦虑、恐惧等。我们在对地震两个月后的幼儿的心理状态调查发现,经过两个月的休整大多数的幼儿心理状况相对较好,地震的恐惧感逐渐缓和,但有一部分幼儿他们对地震的反应仍然较强烈,不愿提及地震相关的事物仍然笼罩在地震带来的恐惧中。另外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女生对地震后的情感、情绪体验及身体反应明显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易敏感、多虑、情感丰富细腻有关。
三、方法指导探索
孩子在3岁前,对时间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相对较弱,对于地震带来的心理影响和创伤的记忆也会比较弱,而对于3至6岁的孩子则对社会环境变化,及家长情绪变化有较敏感的认知,对于地震伤害的记忆更为清晰和持久。对于幼儿的震后创伤心理干预不仅要基于共性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更要针对同年龄阶段、不同地震影响、不同心理伤害程度进行有效干预,才能更好的指导帮助地震灾区幼儿早日摆脱地震的阴影,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对于普遍灾区的学前幼儿的教育干预策略
1、家长言行对幼儿的影响。调查中我们发现,许经多家长在谈论地震的情景和情况的时候都不会考虑孩子是否在场,其实学前儿童虽然年龄小,但对周围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反复提起地震的情景,让孩子回忆并加强了对地震的记忆,加剧对地震这一概念的焦虑和恐惧感,从而很不利于幼儿正确认识地震、走出地震的阴影。
2、对幼儿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转移幼儿对地震的恐惧,加强认识。幼儿对于地震的概念相对模糊,如果在反复的经历余震及周围人们的焦虑情绪影响下,会让幼儿加大对于地震这个模糊概念的恐惧,并且自己也不清楚这是为什么。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在日常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对地震知识的有趣讲解,让幼儿了解地震的概念,进行地震时小朋友们该怎么做进行指导和演练,提高小朋友们面对余震时的自信心,能更沉着正确应对。
3、加强幼儿园、家长、社会的科学育儿观念的统合,以全面科学地干预震后幼儿心理恢复。由于大多灾区地区不发达,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家长对于地震的未知和恐惧会在言行上影响幼儿心理,以及社会上对地震的相关信心如电视媒体中对于地震的场景的宣传等,对幼儿的心理甚至会带来二次伤害,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了育儿知识讲座,地震知识及防御宣传工作,加强家长对地震知识的认识,引导家长对幼儿的积极影响,帮助共同努力走出地震的阴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转移幼儿注意力,通过游戏减轻幼儿对地震的恐惧感,让幼儿有参与感,提高幼儿安全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通过参与老师有计划有组织的设计游戏获得愉悦感,比如将地震中的震动元素从生活细节中引入到小朋友们能参与的游戏中,让幼儿自由的进行活动,组织属于自己的游戏,在游戏中找到自我存在感和满足感,以游戏的形式灌输防震的科学意识,将恐惧的注意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68-02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是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中职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情感、自我、学习等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正,让其健康成长。
一、中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中职学生的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中职学生正处在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是产生心理困惑和冲突最多的时期。他们对身边事已经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对是非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还比较粗浅。中职生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弱,冲动性强,理智性差,易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式。中职生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有些中职生自我中心意识过强,对老师的说教、家长的叮咛生厌,特别是当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批评教育时,内心不服气,不去正确地认识改正错误,而认为这是“小题大做”,时常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不少中职生情绪躁动不安,与同学、朋友容易发生激烈的争执,甚至大打出手。
(二)中生缺乏自信心,自卑自贱意识浓。现在的中职生,大多数是进不了普通高中,属于“初中失败”的学生。中职生学习差,纪律观念差,被称为“双差生”,在学校挨老师的批评,在家里受家长的责备,在社会上被人下眼观,久而久之,情绪低落,丧失自信,产生自卑感。由于初中阶段学业成绩的不理想,不少中职生缺乏被关注,容易产生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不少中职生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的人,因而往往表现为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面对多变的社会,中职生就显得无所适从。狭隘、妒忌、孤僻、抑郁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中职生的心理特征。
(三)中职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学习上不求上进。普通高中学生近期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考大学,而中职生考不了大学,也学不到真正的技术,许多中职学校因多种原因还是以课本理论教学为主,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忽视了对中职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不少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习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许多中职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进入职校学习信心不足,只求能够过得去;对学习缺乏动力,提不起兴趣,觉得学了将来也没有用,还不如不学。不少中职生是不愿读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课程的学习存在恐惧心理和厌学情绪。择业就业是中职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抉择。虽然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科技的发展,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加之高校毕业生的增加,出现了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一些中职生学历低,技能浅,担心走向社会难以找到工作,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挣得立足之地,有的中职生对所学专业没兴趣,自己又不能改变现实,更加不思进取,甚至产生辍学念头。
(四)中职学生的家长不重视孩子,家庭教育缺失。与对普通高中生的重视相比,有些家长对中职学生则另眼相看。有的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管教虽严,但方法简单粗暴,孩子的行为若有不乖,不是正面引导而是动辄打骂,造就了孩子偏激、倔犟的性格。有些家长对子女在生活上百依百顺过分迁就,只关心成绩,忽视对孩子品质的培养。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认为孩子不是读书的材料,出去打工年龄还小,就让其在职业学校“混日子”“长身体”,不和学校老师配合,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二、解决中职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一)切实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中职学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机制,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许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课不能只让学生学学理论、考考分数,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交往、情感等方面的咨询疏导才是心理健康课的主要任务。要建立学校“政工团班”心理健康教育流水线,设立校级心理辅导室,由兼职或专职教师担任辅导员,发挥班主任的一线教育作用,开设“悄悄话”“我的心里话”QQ、微信、邮箱或“与你谈心”广播节目等。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动向,解答学生的心理疑问,进行心理疏导,使中职学生逐渐克服任性、倔犟、焦虑、孤僻、自卑的不良心理,改变情绪不稳定,不够开朗的性格特征。此外,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状况各不相同,(下转第73页)(上接第68页)要区别对待,采取适宜的方法,如有些学生性格内向,易害羞,自尊心又强,对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要采取谈心交朋友的方式晓之以理,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引导中职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理想是中职学生的奋斗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上进的动力,才会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让学生看见实现理想的希望,制订实现职业理想的步骤,并把规划付诸学习实践,一步步接近制订的目标。中职学生的职业理想的确定,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具体可行,通过努力可以实现,不能好高骛远漫无边际。比如,让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车工,成为一位熟练的汽车修理工,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等,而不要给学生说“成就一番大事业,展现人生的辉煌”,听起来鼓舞人心,实际上无从着手。
(三)要有意识地发现中职学生身上的亮点,发挥他们的特长,帮助他们找回自信。中职学生学习成绩差,有着不良的习惯,但他们身上总还是有闪光的地方,有自己的长处,这正是让中职学生重拾自信的抓手。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学生有了进步,为集体、为他人做了好事,要及时肯定和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要发现学生的特长,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展现自我的机会。比如喜欢运动的学生让他们带领其他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有文艺特长的学生可策划组织文娱节目;熟悉电脑的学生可制作一些文件、图片、课件等;爱动手的学生可以给同学修理自行车,为班级修理课桌门窗等。要让学生有活干,有事做,发挥各自的优势,真正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互相配合,形成教育共识和教育合力。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成绩差、纪律松散,在家里不受重视,在学校不被关注,在社会被瞧不起。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承担起教育中职生的任务。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最贴身、最亲和的老师。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要对孩子理性看待,不避虚、不护短,正面教育,积极引导,身教重于言教。中职学校既要传授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动让学生适应并服务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教师要让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校自主学习。发展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全社会要形成正确的舆论,抛弃鄙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改变轻视中职学生的看法,为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中职教育发展。
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短期内形成的,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有耐心,认真分析原因,采用适当的方法,及时培优补漏,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一定会大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李艳菊.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杂文月刊:学术版,2015(6)
大学新生入学,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新的人际关系等,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出现各种适应性心理问题。他们一时无法适应大学自主性强的学习特点,对自己缺乏约束,因而感到茫然无措,心理压力很大,失落和焦虑情绪油然而生;抑或感觉眼前大学与以前向往的理想化大学存在差距,造成心理落差,不免产生失落或盲目自信的极端心理。
2.不善交际导致自闭倾向
研究发现,因不善交际、缺乏与人有效沟通已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现在大学生多独生子女,一般个占主导地位本不善于与人沟通,再加上初级教育片面追求成绩而追求的封闭半封闭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更不懂与人交往的技巧和原则,以至于部分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不及时矫治容易酿成极端行为。
3.自卑与攀比
自卑是一种消极自我认识,自卑的同学往往没有自信,总以自己的不足来对比别人的长处,导致羞怯、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不良情绪。自卑情绪在贫困生中普遍存在,一些学生,在虚荣心驱使下,与人盲目攀比,在条件不允许情况下对金钱的渴望与日俱增,有的为了赚钱耽误学业,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4.沉迷网络
部分大学生因为交际困难而又渴望与人交际,于是在虚拟网络世界里寻找心理慰藉。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不分昼夜泡在网上,也逐渐和现实生活产生隔阂。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他们正常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心理定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精神问题,严重影响着心理健康。
5.个人感情和性问题
大学生性生理已经成熟,性意识增强,渴望得到异性的友情和爱情。研究表明,由于大学生性知识缺乏、心理不成熟等因素,由恋爱引发的心理问题逐年上升。
6.就业焦虑症
随着社会竞争趋于激烈,大四学生面对就业难的问题,经常因对前途的担忧和茫然而焦躁不安。部分大学生竞争精神不足,承受能力差,加上社会上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公平竞争,让他们产生心里不平衡。许多学生对自己期望值很高,却又缺乏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不愿意从小事做起,无法完成知识和经验积淀,毕业前漫无目的只能抓瞎。
以上是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个诱因。大学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参与者,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社会稳步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认真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渊源,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1.学院应努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给学生心理调节的技巧,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家讲座,面向不同层次和心理素质的大学生,以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为研究对象分阶段进行指导和教育,以期帮助大家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缓解和消除心理困惑和压力。
2.完善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根据我国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基层学院应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办公室,全面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并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科学心理健康测验和调查,掌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常见心理问题,分层次开展心理辅导,早发现、早治疗,争取把问题消灭于襁褓之中。
3.培养科学的恋爱观
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业和恋爱关系,正确处理恋爱与集体活动的关系,正确处理情侣间与团结其他同学的关系等方面;其次,加强大学生性道德教育,要引导学生反对,严厉批判性自由、性解放等极端行为和错误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两性观念。
4.开展实践,砥砺意志
我们要积极带领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砥砺意志,磨炼身心,树立正确对待挫折,自强自立、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锻炼学生在面临苦难时积极向上,沉着应对摆脱困境的能力;引导他们认识到只有摆正心态,用科学的方法调节焦躁的情绪,遇事冷静,豁达大度,才能完善自己德才兼备,增强对挫折的应对和承受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应认真研究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建立心理测试档案、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为祖国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泽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376-01
为了解近年来广大妇女患者对妇科疾病及就医心理的认识,及对基本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2008年2月~2008年7月,对我院在妇科就诊的207名患者进行了心理调查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于2008年2月~2008年7月,在我院妇科就诊的患者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8岁以上,神志清醒,能接受调查者。排除标准:18岁以下,急诊患者不能接受调查者。
1.2 方法:设计开放式调查问卷:共计13项内容,其中,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5项:(1) 年龄、(2) 文化程度、(3) 职业、(4) 就医费用来源、(5)家庭月均收入;患者心理调查问卷包括8项:(1)对自身疾病的认识、(2)患病后行为、(3)对医生的选择、(4)就医前的担心、(5)到医院后的感觉、(6)对医生的希望、(7)护士的责任、(8)希望选择的护士。每项问题有3-4个备选答案,要求患者从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自己的答案。为保证调查质量,调查时由参与培训的固定护士,随机抽取患者进行询问并填写调查表。结果:参与者数量分析:发放问卷207份,收回合格问卷200份,有效率96.6%。
3 讨论
3.1 就医心理特点分析
3.1.1 随着医学科普知识宣教力度的不断增加,网络咨询的日益发展,89%的患者在就医前对自己的疾病已经有所了解,这与文化程度密切相关。从表1中看出,近90%的就诊患者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自身具备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医学知识的能力,但由于其中农村女性占36.5%、个体占27%、工人占25.5%,她们所知的相关医学知识往往是浮浅的,仍然需要在医院得到更专业的治疗和更全面的健康指导。
3.1.2 调查结果显示,患病后先忍一段再到医院就医的患者占32%。被调查的就医患者中,年龄在31~55岁的患者占59%,该年龄段的女性在工作上正处于中流砥柱的位置,家庭中也处于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子女需要抚养的境况,并且社会责任较重,身兼数职,无暇考虑自己的健康,在实在难以忍受时才到医院就医,就医前的担心主要是花费太大,占就诊人数的62%,由此可见影响患者及时就医的因素主要是时间和费用,这与医院内存在个别医生开大处方、过度医疗情况有关。
3.1.3 在选择医生的时候,62%(含著名的医生、认真负责、有经验的老医生)的初诊患者选择有经验的老医生,复诊患者则选择初次看病的医生,可以看出有经验的老医生以及熟悉的医生的信任度较高。
3.1.4 就医过程中,61.5%的患者表现坐立不安,不断询问导诊护士就诊序号,迫切希望及早就诊,想让医生尽快对自己的病情做出诊断,但由于心情急切又抓不住疾病症状的重点,往往说些与病情无关的话题,有时连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法、检查项目也没有听清楚。
3.1.5 对医生的希望,32%的患者相信医生,28%的患者需要医生多做解释,21.5%的患者需要医生增强责任心。医院就医患者人满为患,而门诊医生数量相对不足,务必带来有的医生只求看病速度,不重视患者的感受,只重视“疾病”,而忽略了“病人”,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存在解释不耐烦、不认真的现象,
3.1.6 对护士的要求则以专业知识扎实、技能娴熟为重。其次,要有责任心、同情心、爱心,及时帮助患者解决就医中的困难。
3.2 体会
3.2.1 加强医患沟通,稳定患者情绪。耿玉如[1]认为当前医患矛盾成上升趋势,表现在患者对医院的投诉增多,大多数都是医患沟通不够造成的。患者就诊时,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良好的建议和获取相关疾病的健康保健知识,因此在医生接诊时,有必要尽量给于患者更详实地讲解,并做好临床健康教育工作,配备合理足量的医务人员是满足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必要条件。护士对待就诊患者,也应注意与患者交流和倾听的技巧,强化护理首问负责制,以尊重和重视的态度去观察患者,用易懂、诚恳的语言解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同时在倾听患者诉说时要做到:全神贯注、用柔和的目光与对方交流,用合适的方式回应对方[2]。还要做到对待患者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确保早来者早就医,使患者以一种良好的平和的心态就诊医疗。
3.2.2 创造温馨环境,保护患者隐私。妇科就医患者涉及到暴露生殖器官等敏感部位的情况时,许多患者难以启齿,不敢坦然面对,待诊患者均有一种早治愈,早离开的心态,所以首先护士应认真负责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因势利导,作患者的知心朋友,争取她们的信任,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整洁、温馨、相对隐秘的环境,鼓励患者说出真实的病情,以期达到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3.2.3 简化就医程序,缩短就诊时间。医疗发展日新月异,医院分科越来越细,有些患者弄不清就诊程序,检查或开药后往往有许多疑难问题,负责导诊护士应详细告知就诊流程,对诊治过程中出现的疑问要及时解释清楚,尽快帮助解决患者就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确保患者在医院看病期间顺利、畅通、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