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48: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德育管理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阅读了相关资料之后,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将概念图作为教学中的一种有益补充这一论断的提出主要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斯滕伯格的智力的三元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戈登的创造性思维理论为基础的。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及其日内瓦学派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皮亚杰认为智慧是有结构基础的,而图式就是他用来描述智慧(认知)结构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皮亚杰对图式(Schemes)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陈琦、刘儒德2007)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机能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儿童通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作用,使得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他认为,所有的生物包括人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中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陈琦、刘儒德2007)。一方面,由于受环境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的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建构过程。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个过程。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本质上即改变旧观点以适应新情况)。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情境时,就产生了皮亚杰所说的不平衡状态。个体很自然地会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调整这种不平衡。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equilibrium)的过程,个人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
皮亚杰依据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成人)。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对具体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脱离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本阶段中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以命题的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采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已接近成人的水平。这种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就叫做形式运算。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皮亚杰的基本观点是:个体是在建构自己的见解,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学生必须把老师提供的信息并入他们已有的图式中去。要求学生制作概念图的过程,正是让学生建构知识、建构理解的过程,在建构概念图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学生通过与老师讨论、与同学讨论、翻阅书籍、查找资料,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同时,老师制作的相对完善的概念图为学生提供了新知识建构的良好支架,能够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教师完善的知识提供了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有机的连接。概念图正是帮助个体完成知识建构的有效组织者。
二、斯滕伯格的智力的三元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斯滕伯格(R.J.Sternberg,1985)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试图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他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分析性能力(analytical ability)、创造性能力(creative ability)和应用性能力(practical ability)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组成的。多数人在这三种能力上存在着不平衡,个体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这三种能力的不同组合上(陈琦、刘儒德2007),如下表所示:
不同能力组合的学生特征
不同能力组合学生的特征分类为研究概念图应用于不同类型学生所产生的效果提供了参考依据,也对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了预测,便于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实践及教学结果上有备而战,战果辉煌。依据此理论,教师更易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辅助学生个性化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协作交流能力,继而充分释放概念图在教学实践中的有益补充功能。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期,行为主义理论还在北美盛行,由于行为主义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区别于低级动物的人是如何获得知识的,奥苏贝尔于1962年第一次提出关于人的学习的认知理论,并在第二年发表的《有意义的言语学习心理学》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精辟的论述。奥苏贝尔(1994)认为,人的学习应该是意义学习,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当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并把所要学的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
奥苏贝尔(David P.Ausubel)提出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nonarbitrary)和实质性的(substantive)联系。
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则需要具备以下标准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必备的两条标准:(1)新旧知识的非字面联系。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也就是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和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2)新旧知识的非任意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实现的条件:(1)外部:学习材料的性质。材料本身必须合乎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2)内部:学习者自身因素。①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有意义学习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1)表征学习(representational learning):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2)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3)命题学习(proposition learning):命题以句子的形式表达,分两类(非概念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概括性陈述,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命题学习包含表征学习,且以概念学习为前提。
奥苏贝尔的理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诺瓦克教授根据其理论开发了概念图工具,并首先在研究儿童能够理解诸如能量、细胞和进化等抽象概念的过程中进行了应用。很快他们发现,该工具同样可以用于教学设计和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由此对概念图有更深入的研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收集和整理资料时,可使用概念图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间的联系。学生可以利用概念图分析复杂知识的结构。学生制作概念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也使他们在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性的学习目的。
四、戈登的创造性思维理论
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是发散式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和聚合式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的统一(陈琦、刘儒德2007)。其特点为流畅性(fluency)、灵活性(flexibility)和独创性(originality)。他提出四种类比方法:狂想类比(fantasy analogy)(尽量列举)、直接类比(direct analogy)(有与问题相类似的实际生活情境)、拟人类比(personal analogy)及符号类比(symbolic analogy)(直指人心,立即感悟。如漫画人物眼睛里画上$符号以刻画人物贪婪刻薄的形象)。
创造性思维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常用方法进行训练:(1)脑激励法brainstorming(鼓励、班组讨论)原则:不需评价(要到脑激励法会议结束时才对观点进行评判)、异想天开(说出想到的任何主意)、越多越好(重数量而非质量)和见解无专利(鼓励综合数种见解或在他人见解上进行发挥)。(2)分合法(戈登Gordon1961提出的一套团体问题解决的方法,“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使新奇的事物变得熟悉”)。(3)联想技术(定向联想和自由联想)。
概念图技术正是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辅助学生开阔视野并鼓励想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想法以便他们选出最合适的知识内容,形成最恰当的结构概念。比如: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将观点用概念图表达出来,以引导和激发讨论。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讨论的中心话题上来,这正是概念图解决的问题,同时利用适合的软件,还可以及时记录下讨论结果,体现集体思维的成果。
本文将系统梳理有关概念改变的几种理论,讨论这些理论的特点。
一、不满和概念替换理论
Posner等人提出的概念改变模式在科学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概念改变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的动机理论,他认为要在儿童原有概念和要学概念之间,创设失衡、不满或者不一致,而解决这种认知冲突的努力会导致对新观念的“同化”和“顺应”过程。
Strike和Posner(1985)概念改变的模型扩展了Piaget通过同化和顺应学习概念的观点。他们描述了概念改变的四个条件:(1)首先 ,学习者对当前的概念产生不满,即当前的概念不能解释新的事件或者不能解决当前遇到的 问题;(2)新的概念必须是可理解的,学习者能明白新概念的含义,理解其意义,发现表征它的方式;(3)新概念必须是合理的,并能够与学习者所认同的其他概念相符;(4)新概念必须是富有成效的,不仅可理解、合理,而且对学习者来说,还必须有价值,能够解决其他概念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学习者认为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由Strike和Posner提出的概念改变理论的核心主张,就是在概念情境——概念生态中,新概念可被理解、判 断、获得或者拒绝。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因素影响概念改变,而非仅概念自身。他们认为学 习者在概念改变的过程中可能经历停止、开始甚至沿原路退回等状态变化。
在这以后,Strike和Posner(1992)又修改了其概念改变的理论,扩展了概念生态的作用。他们认为,错误概念不是被人们明确表达的观点的产物,而是在概念生态中产生的。 他们提出稳定性的问题,认为错误概念是相对松散的、暂时的、不一致的;事实上,它们是 受概念生态的影响。另外他们还提出了概念结构的问题,并关注概念网络的系统本质。
Strike和Posner理论的重要性有两点:(1)对一些因素的关注,例如影响学习者形成概念生态的动机和目标;(2)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他们的理论已经成为大多数概念改变教 学的里程碑,但是该模型没有充分地提出如何建构相异的概念的过程,不过一旦概念改变过 程和机制的理论弄清楚,研究者要想改变别人的概念,就要返回到这个模型上。
二、知识建构理论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某一概念是嵌于稳定而复杂的其他概念的网络中,这些网络能够表征朴素的个人理论,而最基本的思维单元,如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观点,构成了对因果的自我 解释,这些自我解释一起支持了个人的朴素理论,它将帮我们揭示普遍存在于科学学习的错 误概念。下面阐释两个知识建构理论。
(一)Vosniadou的理论
Vosniadou认为概念根植于并被限定在一个更大的理论结构中。它区分了两种不同水平的理论控制学习者的观念:朴素的框架理论和各种具体的理论。
Vosniadou提出框架理论不为意识所觉察;虽然意识不到,但框架理论限制学习者获得物 理世界的真实知识。它是由本体论和认识论假设组成的。另一方面,具体理论是意识可觉察 到的,并且由一套相互关联的命题组成,这些命题能描述物体可观察到的行为。也就是说, 具体理论是基于个体观察,还有教学信息,并在框架理论的假设限定下逐渐出现的。这两种 理论联合在一起构成了概念结构,学习者通过它们能建立对世界的因果解释。
Vosniadou区分了两种概念改变的方式:丰富和修正。前者被描述为在原有知识上新信息的增加,并且通过累加过程可以获得。后者是发生在新信息与具体理论或框架 理论不一致的时候,是学习者要实现的实质性变化。她认为,新信息和框架理论之间的不一 致比与具体理论之间的不一致更难于解决。
Vosniadou认为在修正的过程中有些概念很难改变,因为框架理论是解释的连贯系统,这些解释是以日常经验为基础,以多年的证据为依托的,从而形成相应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而概念是以本体论和认识论为根基的,所以概念改变都会引发框架理论系统的变化。这个 论断相似于Strike和Posner的概念生态的含义。学生未能学习某一概念,就是因为要学知识与框架理论之间存在不一致。当儿童力图把一些信息加到错误的原有心理结构上时,就会 产生不一致。错误概念就是学习者努力协调不一致信息块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混合 的模型。这种解释异常数据的尝试类似于解决认知冲突。
Vosniadou(1994)的实证研究表明:(1)存在一个概念获得的顺序;(2)概念结构的重要性就在于对知识获得过程的限定。这些结论引发了这样的理论假设,即概念改变是一 个渐进的,并能导致错误概念的过程。她们也认为,在概念改变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1)起初的心理模型;(2)混合的心理模型——学习者力图将起初的模型和科学模型协调起来;(3)科学的心理模型。
最近,Vosniadou和Ioannides对原始模型作了两个主要的精致,首先,她们对概念改变的类型做了区分,表明概念改变可能是:(1)自发的,或者(2)基于教学的。前一种类型是源自在社会学习情境中丰富的观察所带来的一种变化,而非正式的科学教学,其中一个例 子就是语言学习,它是社会化的结果。后者是正式教学的结果,它要求建立混合的模型,力 图把科学教学协调到原有的理论中。第二,她们对Vosniadou关于精致过程的原有论断做了进一步阐释。元概念意识所起的作用被加强了,精致被看作“带有更系统、连贯和 解释力的理论框架”的发展。
(二)diSessa的理论
diSessa和Sherin(1998)非常关注概念形成和概念改变的过程和机制等更深入的问题。以朴素学习者占有空乏的因果模型这一假设为基础,理解物理概念的学习,提出了概念形 成的理论。他认为因果观点由现象本源(phenomenological primitives简称p-prim)组成, 现象本源是从一般的经验中抽取出来的,P-prims是特定知识成分的最小单元,并能产生解释 。p-prims直观地等同于物理定律,并构成了人们所见和解释世界的基础。因此,p-prims能 解释diSessa所称的因果网络的结构。而p-prims并不是概念自身,多个p-prims涉及到因果网络的创设。
因果网络近似符合人们直观期望的因果。他们认为:“因果网络大致是‘在观察背后的理论’的替代品,或者是蕴含在基于理论的种类观点中”(diSessa & Sherin)。因此 ,因果网络可被描述为用于理解世界的基于推论的解释,这反过来构成了人们理解世界的理论基础。他们通过一个结构成分,即联合种类,把这种解释机制与概念获得联系起来。为了理解这个复杂的成分交织情形,我们需要一些背景信息。
diSessa和Sherin首先认为所有概念都是不相同的。事实上,像“知更鸟”这样的概念不同于像“速度”或者“力”这样的概念,理解它们需要不同的认知过程。人们需要将前者分类到鸟的类似种类的概念中,人们需要将后者分到一个特殊种类的概念中,他们将其称为联合种类,这些联合种类由结构成分构成,结构成分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活动:(1 )围绕通过选择所“看”到的(称为“读出策略”)事物收集信息;(2)以已经提及的因果网络活动为基础。第一部分,读出策略,或者信息收集,相当于一个隐喻的“看”,“看”的方式上的转 变被看作是概念改变的核心问题。他们表示:“在许多例子中,这种‘看’是学习的实质完成 ,并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人们基本的知觉能力。此外,‘看’的这些形式有时涉及明确的策略和扩展的推论”。
因此,diSessa和Sherin把概念改变定义为在读出策略中和在因果网络中的不同变化的介入。他们同时还举例说明,有可能现有的读出策略会被逐渐组织起来,以不同方式使用。在因果网络方面,可能需要建构一个新的因果网络,或者可能需要发展和再组织一个的因果网络。
因果网络是学校中学习物理学科的困难源泉。因此他们建议:“在其他事情中,它(因果网络)需要更系统的组织起来,恒定和整合的观点可能在要使用的因果网络的组织和选择中起到作用”(diSessa和Sherin)。但是他们并没有阐释,在因果网络中发生了什么 样的变化?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要关注新的因果关系,需要什么填补这个空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转向Chi的概念改变的理论。
三、Chi的概念改变的本体类别理论
Chi等人(1994)建立了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学习者在学习概念的时候,可能已经将这些概念归到某一本体类别中。因此,概念改变就被定义为种类分配上的变化。据此,Chi的概念改变理论的最重要方面是概念从某一本体树种类重新分配到另一本体树种类中。在某一树的种类特征本体上不同于另一本体树的种类特征。
Chi的概念改变的理论(Chi te al.,1994)建立在三个假设的基础上:(1)一个认识论 假设,它是关于本体论上的分配和世界上实体本质的观点,由这一假设可以定义“相异”的标准;(2)一个形而上学的假设,它是关于特定科学概念的本质;(3)一个心理假设,它是关于学习者的朴素概念和揭示出的错误概念的分类。
Chi等人(2002)的概念改变理论有两个主要变化。第一,在错误概念移除上的难度;第二,种类的结构。她澄清了嵌于朴素理论中的概念结构的观点。此外,她明确承认朴素 理论和科学理论的假设是不相容的。她认为概念改变的主要挑战源自于这样的事实,“学生 可能缺乏什么时候需要转变的意识和可能缺乏转变后的另一种类”。她们假设,科学上适当 种类的缺乏会阻止学生进行必要的重新分类:“如果实现概念转变不可能,那么学生就不能 修改错误概念,这就是为什么某些错误概念比其他概念更难于修改的原因”。
Limon(2001)称:“尽管我们已经报告了一些积极的效果,可能使用认知冲突策略研究所得到的最突出的结论就是,学生缺乏效力去达到一个强大的概念重建,和随后深入理 解新的信息。有时,学生可以达到部分的变化,但是在某些案例中,教学介入后的短暂时期 内部分变化会消失。为什么即使学生意识到冲突,他们还如此抵抗变化?为什么学生能部分 修改观念和理论,而保持起初理论的核心成分?”。
Chi的概念改变理论恰能够回答这些问题,正如她所说:“问题是除非学生有一个不同种类,把概念分配到这个种类中,不然这种教学将不会有效。”
四、评述
从概念改变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研究?者越来越重视概念背后的东西,概念生态、因果网络、具?体理论、框架理论、本体类别等等,其中有些描述具体的知识领 域的概念,如具体理论和因果网络等等,然而比较这几个理论的发展变化,研究者越来越认识 到有些从具体知识领域中抽取出来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如框架理论和本体类别等的重要性, 这些往往是概念难于改变的最根本原因。?第二,概念改变并不仅仅是改变概念本身,还要 触及到支持概念的复杂的知识体系,有些概念非常难于改变,就是?因为其背后有一个完整的 、连贯的、复杂的知识体系,所以对概念的理解和学习要放到与之相联系的复杂的知识网?络中 。
参考文献:
[1]Chi M T H,Roscoe R D.The processes and challenges of conceptual chan ge.In:M.Limon and L.Mason(Eds).Reconsidering Conceptual Change:Issues in Theoryand Practice.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The Netherlands,2002,3-27.
[2]Chi M T H,Slotta J D,ds Leeuw N.From things to processes:A theory ofconceptual change for learning science concepts.Learning and Instruction,1994,4 :27-43.
[3]diSessa A..Knowledge in pieces.In:G forman & P Pufall(Eds.),Construc tivism in the computer age.Hillsdale,NJ:Erlbaum,1988.
[4]Limon M.On the cognitive conflict as an instructional strategy for c onceptual change:a critical appraisal.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1,11:357-380.
引言
进入21 世纪,知识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使得高校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原有的教学管理观念和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不符,甚至相悖,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刻不容缓。进行的教学管理改革,我们深刻认识到,既要重视发挥其控制和监督功能,又要重视发挥其民主协商、观念引导、激励服务等功能。教学管理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针对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而不是为了便于管理,搞“一刀切”、整齐划一的机械式管理。
1.教学管理制度改革重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是大学的中心工作和基本任务,教学质量是一个大学得以立足和发展的根基。即便是研究型大学,也认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大学的本质工作和首要任务。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应当改变原有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运行机制,增强其服务性和引导性,建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成为教学管理制度的主旨所在。
2.促进传统的行政型教学管理体系向服务型教学管理体系转变
“去行政化”是当前大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探讨。去行政化不是说取消大学的行政管理工作,而是要恢复大学教学管理的本来面目,充分体现大学教学管理的学术性特点。管理为教学服务,而不是教学去适应管理。应树立“学生是根本、教师是主力军、干部是服务员”的先进理念,教学管理者要明确自己“服务员”的角色定位,努力为师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3.教学管理人性化
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求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课程性质、内容特点制定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强化学习过程考核。改革考试考核办法和学生学业测评办法,建立重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实现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化。只有建立人性化的制度,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尊重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尊重他们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宽容学生的失败,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4.教学管理全员主体化
培养高素质、综合型的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学生作为培养的对象,更应该参与到教学管理活动中来。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参与,创新就缺乏起码的动力;相反,有了学生的参与,学校才会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各项制度才会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要求,学生也更愿意自觉遵守。矿业工程系将教师和学生视为教学管理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尤其重视学生的参与。组织学生参与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讨论,参与评估,参与课程和教学法的改革,并在现行体制范围内,参与制定制度和系部的管理工作。
5.教学管理专业化和科学化
高校的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高度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工作,它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它还承担着学校教学工作的学术性管理职能;管理职能上,需要实行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相结合,重视和强化教学管理的学术功能,坚持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教学管理需要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掌握教学管理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建立适应性思维,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做到按规律办事。适应性思维则是要求本着一种开放的态度,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在教学管理中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决策科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
6.质量管理全程化
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管理。高校要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控,坚持教学质量管理的全面化和全程化。全面化,就是按照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及学校政策要求和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成果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建设、考试题库建设等质量管理目标,使管理内容全面化。全程化,即以教育评价为技术性手段,从评价准则的多样化、评价过程的连续化、评价制度的经常化设计和完善质量评估与分析系统。
7.下放管理权限,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现代大学制度的管理理念认为:学校领导班子是决策层,中层领导班子是管理层,基层领导班子是执行层,顶层的主要任务是宏观规划和指导,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应给基层组织比较充分的活动空间和自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系部管理职能,增强其宏观的规划和指导职能,每个专业设立教研室,将部分权限下放到教研室,允许教研室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研究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实施、教学评价等,系部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监督、决策和指导功能。
8.开放化、国际化是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必由之路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国家间的国际交往日渐频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同样面临着国际化的竞争。教育的国际化,要求我们走出校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优秀大学的办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观念、制度,提升办学层次,拓宽办学途径,充实竞争力量。
9.结论与展望
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是管理模式、方法、手段和工具等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管理观念的更新和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学管理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管理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服务意识,人性化,教学管理全员主体化、专业化和科学化,质量管理全程化,下放管理权限和国际化。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中应首先革新陈旧的教学管理观念,树立适应现代大学发展的教学管理理念。
参考文献:
[1]吴新亚.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之取向[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2):117-120.
[2]任丽民.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36-38.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主体与客体的交往关系,教师始终处于控制与主导的地位,学生处于服从与被控制的地位。素质教育的提出意味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关系,提倡尊重幼儿,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幼儿,根据幼儿的需要、兴趣和能力,提供更多的选择,发挥幼儿在学习与发展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加强教师对个别幼儿的了解,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互动和教育。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传统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要发生很大的转变。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进行必要的角色调试以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在这种关系中,教师身上所承载的文化、经验,不是居高临下的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不是灌输而是分享。活动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发展过程,课程成为师生相互作用的有机生态系统,在这过程中充满了自然与和谐,充满了创造与快乐。
作为新时期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幼儿教师如何改变原有观念,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我们年轻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园也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园本教育改革,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初步形成了有园本创造教育特色的课程方案,在制定、实施、完善课程方案,初步尝试了师幼共同建构课程,变刚性计划为弹性计划,变教师设计课程为师幼共同建构课程。在此谈一下一下几点做法。
一、 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为师幼共建课程奠定基础
兴趣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敢于动手,使活动得以维持,儿童没有兴趣。就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更无从谈起幼儿的主动发展。兴趣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只有幼儿对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去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要培养幼儿对广泛的兴趣,使幼儿能积极地参与各项活动,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1、 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
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幼儿是在活动中运用感官,不断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能动的吸引环境与教育的影响,通过自身的同化顺应、不断平衡才获得发展的,因此说幼儿是积极的主动发展的主体。幼儿发展是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自然、社会中的教育资源,发挥幼儿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广泛兴趣。为培养幼儿对环境的兴趣,我们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自然环境,带幼儿走入大自然,大社会,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获取知识、经验,使幼儿对周围环境产生浓厚的兴趣。秋天来到了,我们带幼儿来操场、社区找秋天,在进行“环保小卫士”的主题时,我们收集资料通过视频观看让幼儿了解未来的环保城市的构想蓝图,激发幼儿做“环保小卫士”的兴趣;在认识家乡的名牌产品时,我们发动孩子收集家乡的名牌产品并大胆在集体面前分享自己的成果从而激发孩子爱家乡的情感,如:在进行主题活动“春天来到了”,我们带幼儿走入大自然,引导幼儿搜集关于春天自然环境变化的经验,在幼儿充分感知后,为幼儿准备各种不同的材料供他们选择来剪、贴、画、折、讲等,从讨论到一起欣赏整个过程都是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因此特别感兴趣,也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通过带幼儿走出去,开拓了幼儿的视野,激发了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为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2、 培养幼儿对探索、操作活动的兴趣。
幼儿的发展是周围环境交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幼儿是好动的,他们是通过各种感官直接获取外界的信息,从而认识世界。幼儿只有通过自己亲身的操作,在玩玩、做做、试试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获得各种经验与技巧,既动了手,同时又活跃了思维,加深巩固了对事物的认识,同时也是幼儿主动发展的机会。因此,要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主动探索,从而获得发展。要激发幼儿探索、操作的兴趣,就要使幼儿对操作材料产生好奇心,好奇心是幼儿固有的天性,是一切探索活动之源。它推动着幼儿去了解周围事物并产生疑问,促进他们去探索、操作、发现、尝试。例如:玩水时,幼儿对小船进去水会沉下来。产生了好奇,看见自然角里的植物向有光的方向生长产生兴趣;发现秋天里,对小蚂蚁忙着搬粮食产生好奇心;对用磁铁做成的‘跳舞的小孩’,为什么会移动产生了兴趣等。当幼儿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后,我们就因势利导,引导幼儿提出的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操作、发现,与幼儿一起动手搜集相应的材料,提供一些废旧材料、自然材料,让幼儿在做中学,在玩中想,使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去进行操作,在操作中获取知识,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当幼儿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找到答案,好奇心得到满足,发现事物的奥秘时,成功感就会油然而生,将激励他们主动的参与操作,探索活动,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 把幼儿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
1、 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选定主题:
在传统的分科、单元教学中,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预先选定的。在主题教学中,主题的确定有预成和生成两种形式。不论那种形式,确定主题时都要考虑:活动是否有价值,材料是否容易收集,孩子是否能实际操作。
2、 根据孩子的生活经验调整教学内容,形成弹性的课程目标。
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预先设置的活动并不一定适合孩子,他们可能并不敢兴趣,而对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幼儿常常怀有很大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经常在预成的主题教学中加入生成的内容。在主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所在,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适时删除个别与孩子生活经验相差甚远的预成活动内容,增加孩子探究出来的生成活动内容,并调整课程目标,使适宜的课程目标为幼儿新经验的形成和身心发展提供土壤。
3、 为孩子不同的生活经验提供展现的空间。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成长经历,造就了不同生活经验的孩子,他们是能自己认识、思考、发现、幻想和表达世界的完整的各具个性的人,我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他们,而应尊重他们的个性。赞赏他们不同的表达方式。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心灵世界,我们只有了解每个孩子的生活经验,才能在教育中遵循《刚要》促进幼儿主动性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幼儿真正富有个性的成长。
三、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1、启发点拨,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幼儿是一个个体,个性不一,能力有别,知识经验缺乏或认知策略不当,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或陷于困境,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探究。所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即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提出问题,起铺垫导向的辅助作用。
(1)、当学习活动出现困惑时,教师提出问题给予适当的点拨。幼儿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及时给予点拨能为幼儿扫清参与学习的障碍,以鼓励幼儿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学习。“点拨”不是传统的讲授方法而是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注重启发式,在幼儿踮着脚且够不着的情况下教师给予点拨。如:在一次制作蜻蜓活动中,聪聪选用了透明塑料薄膜来制作蜻蜓的翅膀,选用小木棍做蜻蜓的身体,然后用胶水固定,几次都没固定成功。他开始表现出极度的焦虑,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时我对她说:“我们平时除了用胶水来粘贴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用来粘贴的?”经我的启发,他找来了双面胶、透明胶,通过不断的尝试,解决了难题获得了成功。教师的适时介入,给予点拨又一次引发幼儿继续学习的兴趣。
(2)、拓展升华激活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教师可运用语言创设环境,启发幼儿想象与创造,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推向新的。如:绘画有趣的蜗牛活动中当幼儿绘画了一只蜗牛的主体后,我提出有趣的启发性的语言:“你画的这只蜗牛是蜗牛一家中的哪个成员?蜗牛宝宝和爸爸、妈妈在做什么?蜗牛宝宝为什么哭了?谁来帮助它?”等等。幼儿在这些语言的启发下,思维得到拓展,出现绘画创作的,幼儿边说边画其乐无穷,非常快乐。
2、大胆放手,给幼儿自主学习的空间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方创造条件,为幼儿主动探索提供时间与空间,让幼儿与环境、与同伴、与老师等之间进行多维互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努力去发展,探索新知,学习新知,同时也学会学习,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蔬菜》主题活动中,我带幼儿到菜地去观察,让幼儿参与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及蔬菜的图片,让幼儿参与布置“蔬菜世界”环境。幼儿在“蔬菜世界”探索活动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由探索;我除了引导幼儿用眼观察、用手触摸、用鼻子闻,并鼓励幼儿剥开豆荚、剥去芋头的皮、切断莲藕等方法“解剖”蔬菜,还引导幼儿边观察边与同伴交流讨论。在探索过程中,我大胆放手,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过程的机会,幼儿通过自身的积极探索,获得了有关蔬菜的名称与外形特征以及内部构造等知识。幼儿说:黄瓜摸上去会刺刺,黄瓜闻起来有点香味,空心菜的梗中间有个洞,莲藕切开有许多洞洞,芋头唉穿一件衣服,四季豆长得像泥鳅,青椒长得像灯笼,中间是空的,里面有很多籽,辣椒不小心弄到眼睛时,眼睛会难受的……这是多么生动,真实的体验啊!
3、 建立对话关系,亲幼儿促发展。
在与孩子们的交往中,特别是实施“探索型主题活动”以来,我发现与孩子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教师给幼儿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而现在的我和孩子们之间基本保持平等、自然的关系,形成了“同伴、朋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幼儿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老师的指令,而是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对话的过程让幼儿与老师共同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合作、有爱。班上,有一位孩子由于父母比较忙,难得与孩子亲密。因此更是宠爱他,家中的爷爷奶奶更是如此,样样事情都由着他,让他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自私、霸道、好强过火、情绪极不稳定,稍不称心就打人,搞破坏,我们对他的行为感到头痛,经常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由此,他对老师有一种抗拒、对立的心理,总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受老师喜爱的人。为了消除他与我的距离,我真心地和他试着做朋友。他喜欢唱动画歌曲,特别是日本奥特曼的有关歌曲,唱起来还真是一流。针对他的特别,经常提供和利用有利时机,让他在集体面前表现、展示,树立他的自信,提高他在同伴中的威望。在角色游戏中,他想做理发师,我看见了忙走过去请他帮我理发,我一边夸他手艺好,一边向其他小朋友介绍,大家都来理发,他不由地对我笑了一笑,流露出感激的目光。在自由活动时,我也经常也他聊天、讲故事,使他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缩短了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本来不怎么乐意与老师交流的他开始主动来找我,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我。我也总以温和的眼神、和蔼的微笑、赞许的点头给他送去温暖,从而为他营造一种更加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由此可见,建立对话关系,亲近幼儿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核心概念 支持 支持理论
一、引言
世界著名的市场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一门学科应该有一个核心概念(Core Concept)。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稀缺”,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是“权力”,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是“文化”,社会学的核心概念是“群体”,市场营销学的核心概念是“交换”。论语的核心概念是“仁”。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二、学科概念体系与核心概念的标准
概念是构造理论的基本要素。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概念体系。概念体系由多层次的概念组成。概念分为核心概念和普通概念。核心概念处于知识领域的中心位置,而普通概念是附着于核心概念而存在的、为核心概念服务的。
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德列出选择核心概念的标准如下:⑴展现了当代科学的主要观点和思维结构;⑵足以能够组织和解释大量的现象和数据;⑶包含了大量的逻辑内容,有足够的空间用于解释、概括、推论等;⑷在教学中可以用上各类情境下的例子,并可使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和环境;⑸可以提供许多机会,用以发展与本学科特色相关的认知技能和逻辑思维过程;⑹可以用于组建更高阶的概念,而且可望与其他学科的概念结构建立联系;⑺表达了科学在人类智力成果中所占有的地位。
三、人力资源管理核心概念的确定
1.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常用的概念分析其核心概念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有三种模块之分:六大模块、模块、十大模块。十大模块包括模块的内容,模块包括六大模块的内容。每个模块包含的主要概念见表1。基于核心概念的标准进行分析,表1中没有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
2.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的作用分析其核心概念
(1)从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看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价值链理论。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支持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图1)。企业的活动可分为增值活动和支持活动两类,增值活动包括来料储运、生产作业、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而支持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迈克尔·波特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支持”。
(2) 从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中看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是 80 年代后期美国创建的一种世界级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强化组织的顾客满意意识和创新活动,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该模式已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2004年8月30日,中国国家质监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GB/T 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和GB/Z 1957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标准化指导技术文件,并于2005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
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中,将“组织的过程分为价值创造过程和支持过程。”(图2)人力资源管理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中所起的作用依然是“支持”。
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看,人力资源的核心概念应该是“支持”。
3.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常用概念分析其核心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有三个常用的概念。
常用概念一:“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其直观框架见图3。
常用概念二:“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其直观框架见图4。
图3、图4虽有差异,但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即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支持”员工的发展“支持”组织目标的实现。
常用概念三:“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科学方法,协调人与事的关系,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该概念可以简化为:“通过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以实现组织的而目标。”简化概念中的关键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使组织协调运行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支持”。
4.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分析其核心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一是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即“支持”组织目标的实现;二是有效利用劳动者的技能,即“支持”员工充分发挥技能;三是为组织提供训练有素和动机良好的员工,即提升员工素质,“支持”组织发展;四是使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自我实现最大化,即“支持”员工的职业发展;五是与所有的员工交流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即让员工了解相关政策,“支持”员工开展工作;六是提倡符合伦理规范和社会责任的行为,即“支持”员工的职业发展;七是管理对个人、团队、企业及公众都有利的变革,即消除障碍,“支持”个人和组织更好地发展。
上述七个方面都隐含着“支持”。综合上述的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是“支持”。
四、人力资源管理核心概念的证明
组织与员工的关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相互支持”关系是组织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证。
1.支持关系理论的证明
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实践依然走在理论的前列。各国学者提出了众多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以期进一步指导研究工作,然而由于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概念的多样性。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将对现有的虚拟人力资源以及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进行分析和梳理,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以供大家参考。
虚拟人力资源的概念
(一)现有虚拟人力资源概念分析
倾向于技术特点的虚拟人力资源概念。虚拟人力资源概念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这也正是网络技术大幅度发展推广的时间,在此背景下,早期的虚拟人力资源概念多偏向于技术层面。例如:
McNerney(1995)提出虚拟人力资源是“自主服务(self service)技术在人力资源中的应用”。这些技术包括:语音应答系统、桌面计算机、多媒体。
Connell(1996)表示虚拟人力资源不只是网络技术,“任何一种使员工在没有人力资源部的条件下输入、修改、获得信息的技术都被认为是虚拟的”。这些技术包括:网络、数据库、局域网、浏览器、文件镜像和多媒体。
Anonymous(1998)提出,虚拟人力资源是指“网络技术使人力资源能自化”。LeTart(1998)总结了网络技术应用的五个方面:信息公布、数据库查询、简单人力资源交易、复杂人力资源交易和人力资源工作流程。
Greengard(2001)总结了十大人力资源技术趋势:ASP与技术外包、门户站点、免费PC与员工高速接口、流动桌面电视、流动网站、电子采购、因特网与网络监督、蓝牙技术、电子签名、电子帐单与电子支付。
颜士梅(2006)提出:“从信息技术使用程度来看,如果组织人力资源活动的信息技术使用程度很低,则视为传统人力资源;而当其信息技术使用程度很高时,则视为虚拟人力资源。”
以上概念很明显,单从技术方面对虚拟人力资源进行了描述,然而技术仅仅只是虚拟人力资源的一个特点,一次来表述虚拟人力资源的概念显然是以偏概全,缺乏完整性。
兼顾有组织与技术特点的虚拟人力资源概念。Lepak & Snell(1998)对虚拟人力资源下的定义是“虚拟人力资源是以伙伴关系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帮助组织获得、开发和利用智力资本的一种网络结构”。该定义的四个要素是:网络结构(network structure)、伙伴关系、信息技术和智力资本。这一定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首次提出了技术特征之外的,虚拟人力资源的又一特征即组织间的合作。对虚拟人力资源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完整起了引导作用。
张国梁(2005)认为:所谓虚拟人力资源(Virtual human resource),是指以伙伴关系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术,帮助组织获取、发展和筹划智力资本的一种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新构架。再一次提到了伙伴关系。相对于仅仅涉及技术的虚拟人力资源概念,以上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技术与组织只是虚拟人力资源的两个特点,并非其本质,因此这样的阐述也并非精准。
基于其他视角的虚拟人力资源概念。谢奇志、汪应洛等从目的的角度论述了虚拟人力资源,认为虚拟人力资源是指企业为了抓住某个市场机遇或为了实现某个临时性目标暂时所利用的外部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明确的道出了使用虚拟人力资源的目的,但却忽视了虚拟人力资源其他方面的丰富内涵。
在虚拟人力资源概念发展的后期,概念逐渐接近与管理领域,即虚拟人力资源的概念与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有所混淆,例如:
Anonymous(1998)认为E——人力资源模式使用局域网和互联网,不仅可以完成求职、沟通等简单处理,也可以完成自主管理薪酬体系的复杂应用。虚拟人力资源应该是一个名词性定义,而Anonymous的论述中,已经涉及到了体系的应用,无疑属于管理手段。
马克一(2003)提出:虚拟HR是指基于网络的,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建立伙伴关系结构,帮助组织获取、发展和运用智力资本的HR举措。这种HR举措更加倾向于能动的管理的方式。
从以上的理论罗列中不难发现,目前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中依然存在一些不清晰点。首先,是否虚拟人力资源指具有技术特点?亦或技术特点与组织特点相结合即为虚拟人力资源。其次,论述角度不尽相同。再次,虚拟人力资源与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有所混淆。最后,虚拟人力资源概念的落脚点并不清楚,即虚拟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什么?例如张国梁将虚拟人力资源定位为人力资源新构架,而Lepak & Snel定义为网络结构。本文在下文将就此进行辨析。
(二)综合性的虚拟人力资源概念
总结以上概念的优缺点,本文另辟它径,首先从人力资源概念入手,然后在充分理解虚拟的基础上给出虚拟人力资源的概念。
董克用教授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经过对比总结,提出了目前在国内极具权威并被普遍认可的人力资源的概念:所谓人力资源,就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这一概念有三层含义。首先,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可以统称为劳动能力。其次,这一能力还要能够被组织所利用,这里的“组织”可以大到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可以小到一个企业或作坊。最后,这一能力要能够对财富的创造起贡献作用,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谈到人力资源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能力,而并非某个人。并且这种能力在宏观方面来说可以推动社会体系发展,在微观领域可表述为可以用以实现组织或企业目标的能力。
其次,给出虚拟的含义。“虚拟”一词产生于计算机产业,最初被使用在存贮器的管理上,1991年“虚拟”被移植到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上,由美国Iacocca研究所学者Kenneth Preiss等(1991)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虚拟企业”的概念。虚拟的概念经过推演发展,体现在人力资源层面的虚拟的含义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非真实的。所谓非真实的,其意思并非指企业不存在这种能力,而是指并非完全由自然人产生的能力。即技术与人的脑力与体力相结合,例如员工自主服务的使用,使原本10个人的人力资源部缩减成为5人,节约出来的个人的脑力、体力的总和其实是被技术所代替了,这一部分能力则可以被称为是非真实能力。二是外部的。外部能力是指,对于企业来说,不属于企业headcount(人头),即企业headcount之外的社会其他组织的人力资源所包含的能力,这一部分能力如果通过外包,业务支持等手段为企业所用,为企业创造价值,那么这部分能力即为企业的外部能力。
综上所述,企业所具有的非真实的,外部的,并且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即为企业的虚拟人力资源。
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一)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分析
与虚拟人力资源的现有概念相比,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并非十分纷杂,并且相对完整。而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定义又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2003年,苗青、王重鸣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所提出来的概念为代表:他们认为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在战略伙伴之间架设网络关系,藉此帮助组织获取、开发和配备智力资本。常见的策略是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化、合作化、信息化。在这一概念中,作者是将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虚拟的人力资源的管理。
另外一类概念认为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虚拟,例如:Lepak & Snell(1998)认为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virtual human management)是组织在知识经济时代,为适应虚拟组织结构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组织的智力资本进行获取、考绩、薪酬和开发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综合上述两类概念,楼旭明(2008)提出: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组织网络的伙伴关系来完成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一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以下的内涵: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组织网络间的伙伴关系是其存在的结构关系基础;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技术虚拟和组织虚拟两种类型;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战略性。
(二)基于不同角度的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剖析
层次角度。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层次: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既可以运用到宏观的社会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可以运用到微观的企业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鉴于社会层面涉及社会学领域知识过多,以及现代管理理论的强烈的指导现实企业运作的需要,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微观领域。
研究角度。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角度:目前主流的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角度有两个,一为虚拟人力资源的管理,另外一个角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虚拟。两个角度侧重点不同。基于虚拟人力资源的管理角度的研究更加侧重于某一种资源的管理工作,工作中心是高效的利用这一资源,即虚拟的人力资源。例如2003年苗青、王重鸣所进行的研究。而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虚拟角度的研究,则侧重于管理的全面性及完整性,以及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战略的配合性。例如2009年楼旭明所进行的研究。
管理手段角度。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这一问题是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初期,许多学者出现分歧的主要原因也是对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手段没有清晰的认识。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背景决定了学者们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技术方面。20世纪,随着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ERP、SAP、NEXES等软件系统进行企业内部管理,结果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降低的人力成本并且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在这样的背景下,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开始起步,随后的各种自动化,多媒体系统以及自主化技术逐一被列入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中去,本文把这一手段称为技术虚拟。然而由于虚拟人力资源概念本身的明确,学者们忽略了外包,组织协助这些随着社会分工细致化早已出现了的方法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影响。利用外部的,非企业本身的人力资源为企业创造价值,完全应该被列为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的范畴内。与技术虚拟的差别在于,这一手段的主体依然是自然人,而非科学技术。这一手段被称作组织虚拟。
管理内容角度。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相同,同样是六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运用,赵曙明教授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将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归纳为六大方面: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录用,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开发与员工关系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不同的是,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在六大职能中分别加入虚拟方式,如虚拟招聘,虚拟培训,虚拟绩效管理,虚拟薪酬管理,虚拟人力资源规划及虚拟员工关系管理。
表现形式角度。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表现形式:虚拟招聘、虚拟培训等管理内容在不同虚拟手段下的具体表现形式如何?以虚拟招聘为例,在组织虚拟的手段下,表现为猎头公司的使用、劳动力外包、劳务派遣等,而在技术虚拟的手段下,这就变现为视频面试等。而招聘网站的使用则表现为组织虚拟与技术虚拟两种手段的结合。其他手段亦如虚拟招聘,在技术虚拟和组织虚拟的手段下分别表现为以下具体的形式:薪酬与福利部分中的第三方公司工资,代缴保险、公积金;咨询公司薪酬福利制度设计,Flexible自主福利体系应用等;绩效管理部分中咨询公司绩效制度的设计;PMP虚拟考核等;在培训部分中:网络化培训,培训外包,合作培训,员工自助培训,培训资源共享等;在其他方面也有通过网络手段由专家协助员工完成职业规划及问题指导等形式。
目的及意义角度。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及意义: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依然保持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初目的,即通过合理利用,组织协调企业内部各种资源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使得这一目标更加易于实现。并且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运用更加突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职能。因为一些行政性的、重复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采用了信息化的手段,或者交由组织外部的合作伙伴来完成,从而调整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职能,使企业聚焦于战略核心的业务。但是企业的战略是多方面的,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起到了支持作用,但并非企业的战略管理,仅仅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
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与虚拟组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与虚拟组织密不可分,由于虚拟组织是由不同的组织所组成的,虚拟组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指对不隶属同一实体组织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属于虚拟人力资源的管理。如虚拟团队,即指由分散在不同地方的为了同一个市场目标或项目密切配合、共同工作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敏捷性群体。虚拟团队更加侧重于动态协作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组织整体之间的关系。虚拟组织、虚拟团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采用虚拟人力资源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因此,虚拟组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同点在于都有对“虚拟人力资源的管理”的内容,不同点在于虚拟组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对虚拟组织中的人力资源所进行的协调活动,其范围是特指虚拟组织,事件为人力资源管理;而本文中的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偏向一般的传统组织(企业),事件为虚拟的人力资源管理。
(二)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有机的体系,由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职能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四部分组成。旨在与组织战略的完全拟合与强力支持上。而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主要还是在传统人力资源六大职能基础上,依靠技术虚拟,组织虚拟的方式等,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当然一切管理工作都是为了配合企业战略,从这方面来说,它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一致的。但是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可以说,要实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管理方式。
(三)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与虚拟人力资源的管理
本文讲的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指人力资源管理的虚拟,对象是企业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手段是虚拟,既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或依靠外部组织或个人来完成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功能。虚拟人力资源的管理,指组织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利用组织外的人力资源的现象。如,建筑行业经常雇用临时工,高等院校也不时聘任校外教师。由此可见,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与虚拟人力资源的管理的最大的区别是:虚拟人力资源的管理的对象是组织外部的人力资源,因为是外部的,所以说是“虚拟”的。而虚拟人力资源管理首先是一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中不可或缺的战略部门,管理对象是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中完全可以包括人力资源的虚拟管理。
参考文献
1.MCNEMEY, D. J. Welcome to Virtual HR[J]. HR Focus, 1995(8)
2.SANDRA E. O'CONNELL,Virtual HR an economic reality[J], HR Magazine,19960,41(3)
3.ANONYMOUS. "Why is HR outsourcing activity so slow in greater China"[J].China Staff, 2003,l9(4)
4.JAMES F. LE TAR . A look at Virtual HR: How Far Behind Am I? [J]. HR Magazine, 1998(7)
5.GREENGARD, S. 10 HR technology trends for 2001[J]. Workforce, 2001(80)
6.颜士梅.虚拟人力资源及其影响[J].工业技术经济,2006(11)
7.DAVID P. LEPAK, SCOTT A. SNELL,Virtual HR: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21th Century[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998.8
8.张国梁. 虚拟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新构架[J]管理科学,2003(5)
9.谢奇志,贾怀京,汪群等.虚拟人力资源的交易费用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4)
10.马可一. SHRM: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0)
11.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苗青,王重鸣.组织创新前沿: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
13.楼旭明.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动因、类型与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4)
14.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从学生第一天进校门起,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英语情景和语言环境,使其身临其境,放开思维,进入角色。鼓励他们多听、多说、多开口;循序渐进,充分利用词典、电脑,凭学生自身经验去发现一些自己想说的话、想用的词。例如:学会“What’s this?”及其答语“It’s a/an…”后,可让学生用字典分别查出自己身边的小刀、铅笔、橡皮,及生活中的茄子、黄瓜、老母鸡等等。并记在自己的单词本上,注上词义、音标,然后四人一组互相问答,或小组和小组之间互相问答。这样,既学会了句子,掌握了a/an的用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把作业留活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例如:教学there be句型后,留作业时不要让学生去抄写书上的句子,让学生去写自己房间里的实物,并用上一些表示方位的介词。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实践,亲自去体会,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句子,就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写出许多教师预料不到的句子。做到师生互学,共同进步。
三、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如在学习语音时,在听清辨明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模仿、反复练习,让学生找出与汉语拼音不同的语音,通过剔除已知的,辨清少数未知的,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通过寻找,发现增加战胜困难的勇气。
记忆单词时,要根据英语语音读音规则和构词法记忆单词,采用对比、分类、归纳、联想等多种方法灵活记忆单词。如 all-small-ball-fall-wall-call可以翻译为“所有的小球都掉到墙外面,喊—声。”鼓励学生汇编许多自己认为有趣的记忆单词的方法及规律。老师可以让学生把这些不断的积累当作业交上来,总结归纳,和班里的同学共同欣赏,享受这些小小创造带来的快乐,增加自学能力及自学兴趣。并从中总结出单词的构词和读音规律,减少记忆单词过程中的盲目性。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构词法,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上下文,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活生生的语言情景中去掌握意义。随着学生词汇量的增加,可逐渐给他们介绍归纳记忆、对比记忆、分类记忆、联想记忆、循环记忆等多种方法。在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中,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四、 营造创新空间,激发创新潜能
首先,应从课文入手,课文是英语教科书中的核心内容,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的用法规则等内容都集中在课本中。课本中积累了规范、可靠的英语语言材料,完整地保存了地道、优美的段落和语篇,可帮助学习者提高吸收与表达水平。因此,学生要多朗诵、多背诵。教师要灵活、创造性地使用课文,可以把课文中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让学生自己走进课文中充当角色,在体验中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不让学生呆板、枯燥地背诵,通过学习初中知识转化为学习技能和技巧,并进一步巩固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能够调动大脑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潜力,英语学习就会事半功倍。英语语言教学大师韦斯特早就指出:“外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因此,学习英语要先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对课文的朗诵、背诵既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又可以定型语式、语套模式和造句、行文模式,还可以综合提高听、读、说、写能力,形成英语语感。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任何一个学科的基本单位,任何学科都是以各种概念为基础所形成的,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概念教学可谓是基础中的基础。初中阶段是我们进行系统物理教学工作的启蒙阶段,这个阶段所学习的物理概念可以说是整个物理学科中最为基础的知识,因此,在这个阶段搞好物理概念教学将会对未来的物理教学起到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目前在物理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一个思想误区,那就是认为概念教学就是让学生记住各种物理概念的内容,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死记硬背就成为了概念教学的一个常规手段。然而,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大量教学实践证明,一味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开展概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新课改理念的带动下,我们要注意改变传统的概念教学模式,用更加开放、灵活的手段来开展物理概念教学。
一、重视学生的日常经验,从生活中引入概念教学。
物理学科的形成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发展而来的,因此,很多物理概念及其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能够找到大量的实例。相较于高度抽象的物理概念,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显然会更有亲切感,因此,我们在开展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善于发掘物理学科的这一优势,重视学生的日常经验,从生活中引入物理概念。例如,在讲到“简单机械运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寻一些杠杆、滑轮的运用实例;在讲到“升华”的概念时,我就给学生举了一些樟脑丸越变越小、冬天结冰的衣服依然能够晾干、用久的白炽灯泡钨丝变细等来引出升华的概念;在讲到“凝华”的概念时;就让学生回忆冬天下雪、降霜、玻璃窗上形成冰花等现象,思考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再通过这些实例一步步地引入凝华的概念。通过常见的生活事物和现象来引入物理概念,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在头脑中会形成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从而加强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把物理概念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会看到物理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注意用实验的手段引入概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学科中,任何的概念都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反复论证得来的,因此,我们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时候,当然不能抛弃物理实验这个基本的学习手段。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压强”的概念时,就在课堂上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首先,我拿出了一块木板,然后分别找了两个学生上来,先让第一个学生拿着一个细铁棍用锤子把细铁棍钉入木板中,结果这个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仅仅在木板上留下了一个痕迹,接着我又让第二个学生拿着一根铁钉,将它钉入木板中,结果这个学生轻松地就将铁钉钉入了木板中。这样的实验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并且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见到类似的现象,但是用实验的方式把这些常见的现象搬到课堂上一方面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会促使学生对这些常见的现象进行思考,思考其中的物理意义。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对“压强”这个物理概念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正确地理解压强的概念。
三、注意利用比较法加强物理概念教学。
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物理概念的相似性。由于对物理概念的这些相似性没有做认真对比,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相关概念的过程中总是容易混淆。为此,在开展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比较法是一个较为实用的方式。例如,在讲到“蒸腾”的概念时,很多学生总是容易把它同“蒸发”的概念混淆,这时,我们就要注意将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总结出它们的异同点:“蒸发”和“蒸腾”都是一种气化现象,并且无论蒸发还是蒸腾都有吸热的过程,这是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相同点,而至于不同点,我们就可以从发生蒸发和蒸腾的温度、形式、过程、结果、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这种对比分析,学生会对“蒸腾”的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不会混淆。
四、注意对概念进行巩固应用。
说到物理概念,很多学生总是感觉要想记得很容易,但是一到应用就会错漏百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对概念理解不够透彻以外,还与缺乏练习有关。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对概念本身进行讲解论证外,还需要通过适当的练习题对概念进行巩固和应用,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概念。例如,在讲到电阻与电压、电流的概念及其关系时,如果单纯地把概念、规律背下来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但是要想真正地弄清楚电阻、电压、电流这几个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一定要通过适当的练习,如题:某段金属丝两端加6V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2A,若将它两端的电压变为2V,则它的电阻值是多少?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少?类似这种综合性的练习题,学生在多做了几次以后,自然会对相关地概念规律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总而言之,物理概念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依靠死记硬背就能够掌握的知识,那种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不但效果不佳,反而枯燥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由此可见,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讲求一定的技巧。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科的基础,一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打好了概念基础,就会为学生以后的物理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采用灵活的概念教学方式,从多方面对概念进行讲解巩固,以便达到熟练掌握和应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学重心呈现两极化。当前,对于CRM的研究有着较大分歧。一种认为CRM是一套管理软件和技术,主要功能在于客户信息的管理与挖掘;另一种则认为CRM是市场营销发展到当前的一种必然产物,是一种商业策略与理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市场营销理论的讲授与实践。
(2)由于《客户关系管理》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所以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
(3)《客户关系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专业概念较多,且有一部分与市场营销学重合,学生容易混淆。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结合自我院TOPCARES-CDIO教学理念与现代企业对CRM人才的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改革,并将具体的实践体会写于本文中,以期与同行交流。
2、基于T-C模式下的教改思路
《客户关系管理》作为我院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征。但在具体实践之前仍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作为铺垫。所以在教改过程中,必须兼顾理论教学与应用教学。通过以项目为驱动的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首先在实施《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学工作前,应积极听取用人单位相关的人才需求和岗位需求,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其次,笔者认为应该从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对所教授的班级进行评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第三,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应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驱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等,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与创新机会。
3、T-C模式下的CRM课程实施
为了实现理论教学与应用实践的结合统一,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笔者基于TOPCARES-CDIO教学理念对《客户关系管理》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实施,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估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3.1课程设置。在CDIO构思(Conceive)理念的影响下,笔者认为课程教学不必拘泥于教科书的顺序和内容,而应该与相关课程,如《市场营销》、《服务营销》等进行知识的打碎重组。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笔者将本门课程的内容设置为1+4,“1”是客户关系管理的概述,主要介绍CRM的基本概念、发展背景及应用现状,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大概的认识,“4”是CRM的IDIC模型,即:I-identify(客户识别)、D-differentiate(客户区分)、I-interactive(客户互动)、C-customize(客户定制服务)四个方面,让学生对CRM有更系统的整体化认识。
3.2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主要使用了“合作学习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本课程拟在学期初的第一周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在之后的每堂课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的相对集中,便于团队成员的沟通与相互督促。
一九九六年,颇具权威性的未来教育研究机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基本学习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一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指挥下,体育教师只教会学生一些保健操,其它内容基本上没有,除了跑步还是跑步,素质教育下的新课程要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方式、有创新学习、有创新能力的新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体育课可以越上越好,比如现在国家很重视体育教育,现在体育学科的学分很高,体育课安排也比以往多了起来,这样有利于我们老师开展很多体育课程,比如:立定跳远、跳绳、跳高、双杠,单杠、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各种课程。
二、新课改下要求体育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
本文将以简单如何学习体育相关感受作为例证,来具体阐述一下在“让学生学会什么”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观念应做哪些转变。
传统体育教育的特征是: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教学模式上的单一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天晴下雨,无论春夏秋冬都是如此。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阻障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散失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及身体发育成长。
新课标改革后,作为体育教师也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体育不够爱好,体育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不平等,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权威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理念只会害了学生,阻碍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