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48: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固定资产要素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的固定资产折旧普遍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速度慢,固定资产更新周期长,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生产效益。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对此问题出现了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提高折旧率加速折旧,势必增加成本、减少利润,导致财政收入减少。主张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折旧率;另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现行的折旧率偏低,固定资产的再生产周期太长,这就不利于提高公司的生产力,主张仿效发达国家采用快速折旧法。
从理论上讲,加速折旧有两种含义:一是固定资产折旧在较短的预计使用年限内摊销;二是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摊销较多的折旧,而在后期摊销较少的折旧。通常所说的加速折旧是指后者而不是前者,所以有人又把加速折旧称为递减折旧。这种折旧方法有两种显著特点:其一,在开始几年中提取的折旧率高于后几年,其后每年递减。这并不影响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内提取的折旧总额,只是在不同年度提取的折旧额有明显差别;其二,开始几年的利润和税金可能减少,但以后逐渐增多,并不影响折旧年限中利润和税金的累计总额,只是利润和税金在不同时间上的配置有所差别而已。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实行加速折旧已成必然。
一、实行加速折旧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一种充满竞争的经济,公司迫于市场而不得不把许多设备和机器提前报废,这就会形成大量的无形损耗。减少以及避免这种无形损耗给公司带来损失的惟一方法就是加速折旧。采取加速折旧,不仅使公司避免损失,还可以尽快收回资金,使公司有充足的资金购置或开发新型设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司发展的后劲。加速折旧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且也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加速折旧一方面使折旧费用尽快进入成本,分散了风险;另一方面又使费用尽快转化为资产,增强了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因而促进了市场经济风险机制的形成。
二、实行加速折旧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走向世界市场的需要
目前,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大都采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详细情况列示如下:
美国: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
英国:主要采用余额递减法,机器设备最高折旧率25%
澳大利亚:采取高折旧率,大多数固定资产年标准折旧率为20%~33%:
日本:允许选择直线法,机器设备年标准折旧率10%:允许选择余额递减法,机器设备折旧率20.6%。经政府批准可加提折旧34%~55%。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西方主要国家大多采用加速折旧法,即使不使用这种方法的国家,其固定资产折旧率尤其是机器设备的折旧率也大大高于我国目前的水平。由于我国的折旧方法和折旧率目前尚未与国际接轨,必然影响我国商品的竞争能力,不利于我国的企业和产品走向世界市场。实行加速折旧,是我国经济体制向国际惯例靠拢的必要步骤。
三、加速折旧较好地体现了会计准则中的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有利于完善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
固定资产在其投入使用的初期,生产效率较高,能给公司带来较多的收入。因而在这个时期应多提些折旧。随着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的延长,其效率逐渐降低,产生的收入相应减少,与其相对应提取的折旧就应减少。这样做,完全符合收入与其相应成本、费用的配比原则。会计核算中的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要求公司的会计核算在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的条件下,应充分估计可能承担的损失和风险,并力争将其减少到最低程度。因而加速折旧的实施,可以使投入的资金更快地收回。这样能减少甚至杜绝公司的损失。
四、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能减轻公司所得税负,缓解资金紧张的矛盾
[DOI]10.13939/ki.zgsc.2017.10.143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持续深入推进,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积极制定实施类型多样的督导促进政策,有效促进了我国各个行业领域的良好有序发展。随着我国现代国民经济事业综合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现有国有企业的整体性经营业务规模均呈现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间接促使国有企业实际占有和控制的固定资产要素数量规模呈现了显著的逐渐扩展趋势。随着我国现有社会形态综合表现特征逐步发生持续而深刻的变革,我国国有企业现有固定资产逐步在社会化运作过程中展现出大型化、系列化,以及专业化表现特点,使得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机制在现有运作状态条件下的缺陷和局限性逐步暴露清晰,有鉴于此,文章将会围绕国企固定资产管理内控机制展开简要的阐释分析。
1 国有企业建构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的实践必要性分析
在现有的阶段性实践发展背景之下,我国国有企业组织在实际开展固定资产要素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已经实现了对内部管理控制工作基本指导理念的深刻认识和广泛推广。并且国有企业组织本身,也借由对固定资产要素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的建构和运用,有效提升了企业自身的基础业务运作综合管理水平,确保了企业自身基础性业务活动,能够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状态。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的科学建构和稳定运作,能够有效规避国有企业目前占有和控制的固定资产要素发生非计划性流失,显著保障和提升国有企业现有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实践性影响价值的角度分析,国有企业建构和运作固定资产要素管理内部控制机制,其具体的实践性影响价值,集中表现在如下所述的几个具体方面。
第一,国有企业建构和运作固定资产要素管理内部控制机制,能够有效控制和避免国有企业现有固定资产要素的非计划性流失。在我国国有企业传统经营发展业务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往往具备重视固定资产要素购置,同时轻视固定资产要素管理的不良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较大数量规模的固定资产要素无法实现高效充分运用,其本身具备的一定程度的使用价值发生无补偿流失;与此同时,我国国有企业在针对一定数量规模的暂时不需使用的固定资产要素展开处理的过程中,往往具备业务操作流程随意性,未能全面充分关注固定资产要素本身具备的综合性价值,继而导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要素的应有价值发生流失。在上述实践业务活动开展背景之下,应当通过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的建构和运作,科学有效划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要素管理工作人员的权利和职责归属结构,扎实建构和完善国有企业现行的固定资产要素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制度,确保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要素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能够顺利获取到最佳的预期效果。
第二,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要素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的建构和运作,能够基于管理性制度控制层面促进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要素实现程度显著的改善优化,借由内部控制工作C制的具体形成和运作,能够促进固定资产资源要素在不同的企业内部业务实践部门之间实现有利化共享,助力国有企业目前占有和控制的固定资产资源要素,能够实现高效充分的利用状态。
第三,国有企业建构和运作固定资产要素管理内部控制机制,能够显著改善提升企业内部基础性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业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我国现有国有企业基于对固定资产要素内部管理控制机制的建构和运作,能够确保实际输出展示给各类会计核算监督业务信息使用者的会计业务信息输出结果,均能具备充分的真实性,从而为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工作人员制订形成科学高效的国有企业经营发展决策方案,建构形成良好稳定的数据信息性支持条件。
2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要素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的建构和完善思路
(1)切实不间断强化责任约束控制机制的建构及其落实。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在实际开展固定资产要素管理内部控制机制建构工作过程中,本身真切面对着相对薄弱的业务实践基础,因而导致许多具体化的管理控制工作机制在具体落实实践过程中,均因遭遇表征显著的限制性条件,而无法顺利落到实处。导致上述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现有的国有企业,在具体组织开展固定资产要素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尚未实现对各项管理控制工作任务项目的责任主体,责任权限,以及具体涉及的工作任务内容实现准确清晰认识。工作责任体制结构在建构和形成层面中存在的问题,是严重影响我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工作顺利获取最佳预期效果的代表性因素,而为彻底高效解决上述问题,应当具体采取如下几个方面的实践策略。
第一,要在具体开展的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要素管理内部控制工作中,针对每一项独立性管理任务项目,制定和规划专有化的管理业务开展流程,并遵照具体制定形成的业务流程,明确各项管理业务的责任主体,制定实施科学系统的岗位职责权限管理体制,并对所有管理工作人员实际承担的工作职责展开明确的界定处置。
第二,在具体建构责任评价工作体系过程中,应当切实以价值性要素的保障和改善提升作为基础性的业务实践路径导向,通过采取适当类型的干预手段,有效保障和促进内部控制评估工作的整体水准实现程度显著的改善优化,扎实做好企业内部控制评估工作,与企业员工工作绩效水平管理评估工作之间的相互结合。
第三,制定并投入运作与上述业务环节开展过程相对应的责任纠正工作机制,严格遵照相关业务规章制度开展具体的业务实践过程,针对实际出现的违反现行规章制度的业务实践行为,要及时对其开展针对性的规范惩戒。
(2)扎实实现固定资产资源要素的高效利用,发挥资产最大价值。国有企业在实际开展固定资产要素管理内部控制工作过程中,应当针对目前占有控制的固定资产资源要素的类型和实际数量规模展开科学全面的记录,并且在固定资产要素的具体使用和流通活动过程中,全面系统记录各独立使用者或者是经手人的具体情况,资源要素的具体投入数量规模,具体发生的空间存放位置变动情况,以及具体发生的维修保养工作记录。通过对国有资产要素使用流转活动过程的完整动态记录,能够实现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要素实际使用者各项基础行为的有效规范,同时还能够扎实确保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各项固定资产要素相关事件都能够获取到及时高效的规范处置。要不断提升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要素的整体使用效率,及时做好设备技术性能更新以及闲置性机器设备的更新出售业务环节,确保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要素的最大价值能够实现充分发挥。
(3)切实建构实施固定资产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要在具体开展的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要素管理内部与控制工作的实践过程中,针对具体涉及的固定资产要素,制定形成“由生到死”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业务模式,针对固定资产要素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流转要素展开全面性记录描述,提升固定资产要素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3 结 论
会计核算的核心在于会计计量。固定资产的会计计量,不但关系到会计报表的正确性,还关系着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与技术创新。下面就会计计量模式、计量属性的选择标准、选择标准在固定资产会计计量中的应用及其后果进行讨论。
一、会计计量模式的一般性表达
美国会计学家莫斯特(Most)认为,会计计量有两个要素:一是定量的财产或属性;二是为定量该财产或属性所采用的尺度。还有三要素(计量属性、计量单位和计量模式)、五要素(计量尺度、计量单位、计量属性、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我们认为,会计计量模式由四个要素组成:被计量对象、时间序列、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被计量对象就是计量的客体,如应收账款与固定资产,同样归属于资产要素,但其管理目标的区别就非常明显,就需要用不同计量属性来表达。因此,被计量对象与计量属性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时间因素是指被计量对象在不同时点的价值不同。计量单位有名义货币单位与一般购买力单位,在符合货币计量基本假设基础上,一般选择“币值稳定”的名义货币单位。计量属性是用来表述被计量对象的某些方面的特性,如物体的长度、高度、重量、质量、工作量、维修次数、价值量等。从会计计量目标来看,除了因为货币具有其他计量单位所不具有的“通约性”(一般等价物),会计主要从被计量对象价值变化的角度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因而就要反映会计要素的金额变化过程及其结果。而计量固定资产价值量变化的属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历史成本,二是现行价值。因为重置成本也是以现行价值为基础计算出来的,而其他的计量属性更是从不同角度反映现行价值的产生方式。按上述模式列举固定资产的会计计量模式如表1。
二、企业会计计量模式应用标准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由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项目构成,这些项目是约束会计计量的条件。会计计量模式的应用除了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外,还要符合被计量对象的属性,固定资产计量模式的应用也不例外。
(一)符合财务报告目标
财务报告目标对规范会计行为起着导向性作用,一般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会计计量包括固定资产计量应该努力满足这些目标,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促进持续投资与持续发展。
(二)符合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的手段所做的合理设定。如经营租入固定资产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用的会计计量模式就不相同,前者以付出租金形式配比因资产使用而流入经济利益,而后者以折旧的方式配比因控制资产寿命而流入经济利益。
(三)符合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计量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也就是说固定资产的取得、折旧、更新改造、处置等资金运动过程,都应按照实际发生的权利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义务作为收入和费用计量的基础。
(四)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实现会计目标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质量特征,这些特征是会计计量进而也是固定资产会计计量选择的标准之一。其中可靠性与相关性是最为重要的,当然还包括成本效益原则。
三、企业固定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
企业固定资产计量按照时间序列一般有取得计量、持有计量、处置计量这三种状态,这些不同状态、不同计量属性的数据汇总在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项目体现了混合计量的结果。下面就固定资产运动的三个环节分项讨论其计量属性如何选择。
(一)固定资产的取得计量
企业取得固定资产的方式有外购、建造、融资租入、接受投资、接受捐赠、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企业合并等等。取得方式不同,初始计量采用的计量属性也不尽相同。
1.外购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企业外购固定资产是否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判断一般包括不需要安装和需要安装两种方式。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购入日就可以使用,其入账价值就是取得成本。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购入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安装费、调试费等支出,作为购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2.建造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建造固定资产分为自营与出包两种方式,都需要通过“在建工程”归集其成本。企业为在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应根据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增值税税额、运输费、保险费等相关税费,作为实际产生的成本。
3.存在弃置的费用的固定资产的初始计算。某些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在初始计算时,需要用固定资产的建造成本和弃置费用的现值之和作为入账价值,以弃置的费用的现值作为预计负债。
(二)固定资产的持有计量
固定资产的持有计量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大修理等后续支出。其计量目的不同,分别应用到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和可收回金额等混合计量模式。
1.固定资产经济寿命的计量。固定资产的经济寿命是由固定资产的预期经济利益实现方式决定的,这种实现方式可以用预计期间表示,也可以用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表示。按照《国际会计准则》(IAS 16)对不动产、厂房和设备项目允许采用两种计量模式:成本模式和重估价模式。成本模式的固定资产折旧总额等于原始成本减去净残值,这是一种静态的折旧观。重估价模式的固定资产折旧总额是基于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以原始成本减去残值和减值损失。
2.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当固定资产存在可能发生减值迹象时,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的计量:(1)计算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将“净额”“现值”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如果“净额”和“现值”其中一项超过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则不存在减值,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等于其账面价值;(2)如果“净额”和“现值”都低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较高者为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较高者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不能够转回。
3.更新与大修理固定资产的计量。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为了适应技术进步,或提高或维护固定资产的生产服务能力,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维护、大修、改建、扩建或改良等,这些支出在扣除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后,如果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就应当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三)固定资产的处置计量
固定资产的处置包括固定资产的持有待售、出售、对外投资、转让、报废或毁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固定资产处于终止状态时就不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改变了既定的固定资产用途,这时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1.出售固定资产的计量。出售固定资产需要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发生的相关税费及其他费用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借方,将出售固定资产的价款、残料价值、变价收入以及保险公司、过失人赔偿计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贷方,最后将净利得或净损失转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由此可以判断出售固定资产的计量是用当下的净额来计算。
2.对外投资固定资产的计算。企业把固定资产对外进行投资,固定资产的主要风险和报酬都已转移给被投资方,并期望获得回报,具有商业的性质,若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公允的话,固定资产价值的计量属性就为公允价值;假如不具备商业性质,例如母公司对子公司用固定资产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则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
四、固定资产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后果讨论
(一)混合计量模式的允当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选择历史成本为基础是因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可靠性,而选用其他计量属性时也必须满足可靠性原则,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可靠性的计量属性才能选择使用,因为这时获得的数据是可以验证的,并且与被计量对象之间存在逻辑关系,也才具有允当性、有效性。黄晓榕(2006)就几种常用计量属性应用的后果进行了比较,见表2。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
会计信息是对会计对象的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其中计量处于核心环节。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对选用计量属性有严格规定,已经从制度层面防范可能产生的偏差。因此,会计人员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清晰理解准则,规范会计计量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结语
本文对固定资产的取得计量、持有计量和处置计量,横向构建了固定资产计量的四要素模式,即被计量对象(固定资产)、时间序列、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纵向构建了符合计量标准的混合计量模式,形成了计量属性-选择标准-计量模式-应用规范-后果检验的逻辑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孝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274.
[2]赵武德.会计计量理论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66.
[3]周红,王建新,张铁铸.国际会计准则[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06.
[4]黄晓榕.会计计量若干问题探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59.
[5]陈辉.论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03-209.
[6]李秀真.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3(24)
作者简介:
在收付实现制下,单位的固定资产得不到有效的计录。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2013年底的固定资产达到了很大的规模。但这并不能反映笔者单位当前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仅仅反映的是单位自成立至今,尚未处置的、至今仍在单位财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明细账上的固定资产原值总和。实际上,行政事业单位大部分的固定资产也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工作量的增加而损耗的,如此的核算方式,只能造成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发生偏离。另外,在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如果固定资产发生损坏等其他经济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即发生了固定资产减值,则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在收付实现制下,由于固定资产减值的经济业务并不涉及到现金的变化,不需要反映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中。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没有对应固定资产减值的科目,不对固定资产减值进行任何会计处理,这同样也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偏离。由于缺乏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手段,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无法做到真实、准确。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隐性负债得不到有效的计量
在收付实现制下,只有在现金发生增减时才进行会计确认,因此,已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只要未进行现金结算,就无法反映到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中。以笔者单位会计核算中的项目支出为例,按支出的经济分类来划分,有些属于设备购置项目,有些属于大型工程。如果一项工程,其工程量、已完成可使用进度是在1至6月这6个月间均匀分布,但约定的付款方式是在3月底、6月底分两次支付。在当前的收付实现制下,只有在3月、6月两次付现的时候,才进行会计处理,确认经费支出。这就导致1至2月、4至5月的月度会计报表,都不能如实反映单位因这项工程而形成的、预期会导致单位经济利益流出的现时义务。
(三)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得不到有效的计量
在收付实现制下,单位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没有得到有效的区分。笔者单位作为一家行政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时,无论使用的是基本支出还是项目支出的经费,也不论付款方式是财政直接支付还是财政授权支付,在账务处理上,一律在资金流出的当期计入经费支出。这种会计核算方式,使本应通过计提折旧从而分摊到固定资产存续使用期间的成本费用被一次性地计入了购置固定资产的当期,造成了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当期的支出金额大于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同时,固定资产存续使用期间,各期的支出金额小于当期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虽然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和核算中部分存在着资本性支出和权益性支出的相关概念,但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单位资本性支出在付现的当期直接全额计入财政拨款支出,实际上是把资本性支出当做收益性支出来处理。这在导致衡量资产价值失真的同时,财政拨款支出的账面数额与实际社会资源的耗用量也发生了背离,导致收付实现制下无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支出(实际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进行准确的计量。
(四)行政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得不到准确的反映
净资产反映了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拥有的、可以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资源的能力,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数据指标。净资产由两部分组成:固定基金与结余。固定基金反映了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固定基金科目的会计核算总是与固定资产科目成对出现,账面金额也始终保持相等。由于收付实现制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得不到有效的计量,因此,固定基金也无法被准确反映。结余反映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用公式表达,即为收入-支出=结余。在支出不能被准确描述的前提下,账面结余金额自然也不能作为实际情况的精确反映。作为净资产的两个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基金和结余,都不能被准确计量,即单位的净资产无法得到准确的反映。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改革设想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能够有效地解决收付实现制下产生的多种问题,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加准确,成本核算变得具有可操作性。这里笔者简要论述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具体改革方法。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素调整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原有五个要素,分别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在今后具体改革中,建议将“支出”要素调整为“支出与费用”要素,以便符合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处理要求。“支出与费用”要素分为“经费支出”和“摊销费用”两方面。其中“经费支出”与原有“支出”要素的区别在于其将支出又分为资本性支出和权益性支出两方面;“摊销费用”用来反映单位固定资产和存货的折旧和领用摊销。改革后的“支出与费用”要素既有利于进行传统的收支预算管理,又能够进行有效的成本核算管理。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调整
1.资产类科目调整
首先,“固定资产”科目下设两个子科目:“原值”、“累计折旧”,用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实际价值。其次,设立“应收款”科目,用于核算采取权责发制带来的应收事项。原“暂付款”科目专门用来核算涉及货币资金流出的挂账事项。
2.负债类科目调整
应在负债类科目中设“应付款”科目,用于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带来的应付事项。原“暂存款”科目专门用来核算涉及货币资金流入的挂账事项。
3.净资产类科目调整
首先,设立“存货基余”科目,用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存货所形成的净资产。其次,设立“固定基金”科目与“固定资产”科目相对应,下设三个子科目:“原值”、“累计折旧”和“损失”,用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所形成的净资产。第三,设立“当年可用经费”科目,用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当年可用资金形成的净资产,年末结转至结余,属于过渡科目。
4.收入类科目调整
在“拨入经费”科目下设两个子科目:“拨入资本性支出经费”和“拨入权益性支出经费”,用于将资本性支出与权益性支出分开核算。在“拨入资本性支出经费”和“拨入权益性支出经费”下各自设立两个子科目“拨入基本支出经费”和“拨入项目支出经费”,“拨入基本支出经费”和“拨入项目支出经费”的下级科目与现行会计制度下的下级科目相同。
5.支出与费用类科目调整
首先,在一级科目“经费支出”科目下设立两个子科目:“资本性支出”和“权益性支出”,用于将资本性支出与权益性支出分开核算。在“资本性支出”和“权益性支出”下各自设立两个子科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资本性支出—基本支出”科目下设两个子科目:“存货购买”和“固定资产购置”。“资本性支出—项目支出”科目下设子科目“固定资产购置”。“权益性支出—基本支出”和“权益性支出—项目支出”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置明细科目,即与现行会计制度下的子科目大体相同。其次,另设一级科目“摊销费用”。“摊销费用”科目下设立两个子科目:“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和“存货领用摊销”。“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和“存货领用摊销”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置明细科目。经费支出类科目,最终结转至结余科目;摊销费用类科目,最终结转至基金类科目。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式调整
1.经济业务与实际付款分属
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核算以支出业务为例,当经济业务发生时:借记“经费支出”,贷记“应付款”,具体明细科目省略。当支付对应款项时:借记“应付款”,贷记货币资金类科目。
2.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
固定资产购置时:借记“资本性支出—基本支出(或项目支出)—固定资产购置”,贷记货币资金类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原值”,贷记“固定基金—原值”。固定资产无偿拨入或盘盈等情况时:借记“固定资产—原值”,贷记“固定基金—原值”。固定资产存续使用期间:计提折旧,将购置费用平均摊销到各期间内,不留残值。借记“摊销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摊销”,贷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当期期末,结转费用至净资产时,借记“固定基金—累计折旧”,贷记“摊销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固定资产正常到期处置时:固定资产处置所得计入处置当期的其他收入。当期收支结转后,期末进行固定资产处置操作。借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原值”,表示资产的注销;同时借记“固定基金—原值”,贷记“固定基金—累计折旧”表示行政事业单位对该资产的占有权同时消灭。
3.存货的会计核算
存货购置时借记“资本性支出—基本支出(或项目支出)—存货购买”,贷记货币资金类科目。同时借记“存货”,贷记“存货基金”。存货领用时借记“摊销费用—存货领用摊销”,贷记“存货”;领用期间期末结转收支时结转至“存货基金”,借记“存货基金”,贷记“摊销费用—存货领用摊销”。
4.月末和年末结转
月末结转时,应将“摊销费用”结转至基金类科目;“经费支出”结转至“当年可用资金”科目。例如:“摊销费用—存货领用摊销”转入“存货基金”科目;“摊销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摊销”转入“固定基金—累计折旧”科目。“经费支出—资本性支出”、“经费支出—权益性支出”转入“当年可用资金—资本性支出”、“当年可用资金—权益性支出”。年末结转时,应将“当年可用资金”结转至“结余”科目。例如:“当年可用资金—资本性支出”、“当年可用资金—权益性支出”转入“结余—资本性支出”、“结余—权益性支出”。
(1)范围特征。
首先定义固定资产的范围特征,如:现有资产、现有核定资产、现有未核定资产、库存资产、已减少资产及所有资产等。这样可方便的将医院目前固定资产的特征体现出来,如:现有核定资产,说明已经通过所有验收、审核过程环节,进入医院正常管理的固定资产;而现有未核定资产,说明该固定资产在某个验收环节或审核环节还有未完成的方面;已减少资产,则说明已报废、转让及调拨外出等已不在医院的固定资产等等,通过范围特征的关联提取相关信息,了解医院所属固定资产的归属特征情况。
(2)资产类别。
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应用特征及功能特性。分成:房屋及建筑物、医疗设备、文体设备、运输设备、通信设备、科研设备、教学设备、施工及修理设备、维修设备、文物及陈列品、图书及音像制品(媒介)、营产营具、信息化设备、一般通用设备、营建设备以及其他固定资产等,可以方便的提取出针对不同应用和功能的类别资产。
(3)资产子类。
为了更进一步细化固定资产的功能特性,在资产类别的条目下还设定了下属的资产子目录类,以更好的区别不同资产类别下的专业功能特性。如:医疗设备资产类别下划分了通用检验与生化分析仪器、医用射线防护用具及装置、医用核素仪器及设备、医用X射线附属设备及部件、医用高能射线设备、人工脏器及功能辅助装置、医用激光仪器及设备,医用超声仪器及设备、消毒灭菌设备及器具、手术急救设备及器具、病房护理设备及器具等等资产子类;房屋及建筑物资产类别下分为:办公用房、生活用房、招待用房、专业用房、会场礼堂用房、车库用房、仓库用房以及其他用房等等资产子类;一般通用设备资产类别下分为:制冷设备、保险柜橱、厨房用具、洗涤设备、净化设备、档案资料柜以及热水装备等等若干资产子类项目。
(4)所属单位。
将医院所属的各单元、各部门、各科(室)分别列出,能够尽快的从整个医院固定资产信息中提取出所选定“所属单位”的资产范围、资产类别及资产子类3种互相关联或互相独立的固定资产信息。上述固定资产一级平台4个信息要素,既是从属关系,也是独立的信息要素。在查询和调取信息时可以关联查询:现有核定资产、资产类别、资产子类及所属单位四个关联信息顺序查询;也可以单独选定4个信息中的某一个信息要素或2个、3个信息组合要素查询。
1.2固定资产二级平台信息要素
在固定资产一级平台信息可以方便的了解医院各种、各类、各科室单元固定资产的基本信息情况。然而对于每一个固定资产,光有这些还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和分析,还必须有更详细的信息。为此设计了二级平台信息,专门对各单个固定资产进行详细的表达。①固定资产编号:流水号、档案号;②归属信息:固定资产所属单位、使用单位、所在位置、资产类别及资产子类;③固有信息:固定资产名称(规格、型号、单位、单价、数量、金额、附件数量、制造厂商、国别、出厂编号、出厂日期);④经济信息:固定资产残值率、维修基金(%)、使用年限、自定使用年限、分级管理类别(A类价值>8万元的资产,B类价值在1万元~8万元之间的资产,C类价值在1千元至1万元之间的资产,D类价值<1千元的资产)、管理折旧方法、折旧年限、折旧余额、核算折旧方法、核算折旧年限、核算折旧余额、经费来源、下拨经费额、自筹经费额、币制、汇率、贷(借)款额、贷(借)款期限、贷(借)款利率;⑤性能质量信息:质量等级(一级品,二级品,三级品,四级品)、计量分类、计量周期、最近计量日期、是否强制计量、性能状态(在用,维修,未修复,报废,盘盈,盘亏)、送修标志、在库标志;⑥使用信息:用途(医疗,科研,教学,办工,保障,生活,其他)、保管人、使用人;⑦购买信息:供应商名称、合同号、购入日期、发票号、采购人、入库日期、出库日期、启用日期、配置许可证、配置许可证发证日期、配置许可证有效日期、配置许可证批复号、应用许可证、应用许可证发证日期、应用许可期有效日期及注册证号。固定资产二级平台信息的建立涵盖了编号,所属,经济,性能质量,使用,购买等信息,真实反映了固定资产的物理属性、生产属性、贸易属性、质量属性、技术属性、管理属性、经济属性、统计属性特征。从而为医院精细化管理打下基础。
1.3影响固定资产价值实现的因素筛选
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除了资产固有因素管理内容外,作为医院管理者更重视其经济价值的体现。如果没有经济价值的体现,就不会实现医院运营的良性循环,也达不到医院医疗、教学及科研持续协调地发展。如何借助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体现资产价值管理,其方法是通过对比将固定资产二级信息化平台中有关经济信息中的自定使用年限、管理折旧方法、折旧年限、折旧余额以及残值率等因素作为管理实现对象,对固定资产使用单位进行资产核算,通过固定资产折旧费的计算提取成本,一方面使拥有固定资产的科室有了经济的使用考量,增加成本意识,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对医院所属单位固定资产折旧成本核算提成,建立医院固定资产投入的资金来源渠道。
2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效果
2.1实现对医院固定资产的全面管理
由于该平台将医院所有固定资产统一归口,系统融合,有别于以往医院将医疗设备与建筑房产、运输设备、通迅设备等区别管理的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使原先的分区别粗放式资产管理,聚焦到精细化管理目标上。把医疗设备管理方面的效益核算、成本考核、迁移管理等好的管理经验,推广到医院其他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做到了医院固定资产运行的良性循环和增值管理。其质量属性、技术属性、管理属性、经济属性以及统计属性等内容都可实现有针对性的细化整合。
2.2经济考核方法切实可行
实现固定资产良性循环的目的是发挥固定资产功能,体现固定资产经济价值。发挥固定资产功能,做到物尽其用往往容易实现,但体现经济价值就不是所有医院都能做到的。医院的救死扶伤、保障健康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不能过分强调经济效益,使得大部分医院经济价值体现及其经济考核方式是粗放的。为此该平台设计了经济信息,嵌入了固定资产的经济价值考核方案,通过管理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维修基金,管理分类,残值率,折旧余额等因素,保持固定资产的经济价值体现。即科室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应当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的体现是通过折旧的回收来实现,若科室仅对固定资产占有而不充分发挥其作用,那科室的成本支出就会大于其收入,折算到效益就可能是负值。这种运用经济杠杆产生的效应,提高了医疗设备使用率。经过十几年考核,对医疗设备经济价值的体现由年平均2%提升到年平均10%左右。医疗设备的增值,又为其后续发展起到了蓄能作用,保证了医院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
2.3信息规范全面,数据详实可靠
该信息平台将建筑房屋、运输及医疗设备等医院固定资产进行了系统整合,提供的数据更加细化,从固定资产编号信息、所属信息、固有信息、经济信息、性能信息、质量信息、使用信息以及购买信息等方面,客观的反映了固定资产的属性,便于有效利用、规范管理,实时地反映了医院所有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
其二,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运用的灵活性。新准则允许会计人员于实务操作中在遵循准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说明我国会计理论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会计对象的认识更倾向于“实质重于形式”;作为长期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结合多年的职业经验,结合行业特点、企业特点,内外部的经济大环境等诸多要素,摈弃多年来形成的“价值较高”等观念,注重该设备是否能持续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且使用期限相对较长等实质要点才是关键。
正确、深刻理解新准则中对固定资产判定的要素,加以灵活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笔者认为可以为新时期企业解决以下问题:
一. 解读折旧的要素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定义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在企业实际核算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应考虑六大要素:1.折旧基数2.预计净残值(率)3.预计使用年限4.折旧范围5.折旧方法6.账务处理。
1. 折旧基数
折旧基数通常是指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是固定资产折旧的起点,这样的处理可以使折旧的计算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不会受到个人主观的影响,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折旧基数越大,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折旧额就会越大,而折旧从会计的角度来看就是费用,从开源节流的角度来看,企业为了减少各期费用,应该尽量减小折旧基数,也就是说企业应该尽量减小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
2. 预计净残值(率)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预计净残值的定义是,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从该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它的实际金额是在实际发生时才能确定的,所以企业平时核算时用的都是事前加以估计的,为了避免计算过程中受到会计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了固定资产的折旧净残值比例标准应在其原价5%之内,具体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如果企业情况特殊,需要改变预计净残值率的应报经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3. 预计使用年限
预计使用年限是指固定资产预计经济使用年限,也称折旧年限,对于会计人员核算时确定预计使用年限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 该资产的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
② 该资产的有形损耗
③ 该资产的无形损耗
④ 有关资产使用的法律或者类似的限制。
4.折旧范围
① 时间上的范围。在会计实务中,企业一般都是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为了简化核算,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月份内开始使用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月份内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简称为“当月不增,当月不减”。
② 空间上的范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除以下情况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除时间和空间上的要求外,在会计实务中,我们在确定折旧范围时还要考虑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等,比如对于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不要关注法律形式,应该以经济实质为基础,要关注与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与报酬有没有发生转移。
5.折旧方法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直线法,加速法。其中直线法这里介绍年限平均法(固定费用法)和工作量法(变动费用法),而加速法这里介绍双倍余额递减法(定率),年数总和法(定基)。
①平均年限法。分摊标准是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将总的应折旧额平均分摊到使用的各年,这种折旧方法,各年折旧额相等,所以也称固定费用法。
②工作量法。分摊标准是各年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将总的折旧额按工作量的大小进行分摊,各年的折旧额的大小随工作量的变动而变动,所以也称为变动费用法。
③双倍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以双倍的直线折旧率作为折旧率,在这里要注意三点,一是这里的折旧不考虑资产的净残值,可以理解为在最初计算折旧时净残值是零;二是双倍余额递减法直接以直线折旧率乘以2来确定,对折旧率没有复杂的计算;三是这里的计算基数不再是固定资产原值而变成了年初固定资产净值。
④年数总和法。年数总和法是以折旧当年年初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数作分子,以各年年初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数的总和作分母,分别确定各年的折旧率,然后以各年折旧率来乘以应提折旧总额计算各年的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折旧方法的选择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其主要目的是防止企业通过变更折旧方法,在账务上造假。
6.账务处理
我们知道折旧在会计上本身是一种成本和费用,对于这类的账务处理,我们都秉着“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进行列支。此外未使用的固定资产也要计提折旧,计提的折旧费用一般计入管理费用,作为管理上的一种决策失误。所有的账务计提时都贷记到累计折旧科目。
二. 讨论折旧的本质
① 成本分摊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说法,会计上认为折旧就是一种费用和成本,是出于一种对构建固定资产成本的分摊。企业得到固定资产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是来自对固定资产服务潜能的利用,但固定资产的服务潜力有限,这种潜力会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而逐渐衰减直至消逝,根据权责发生制,所以我们才分期根据收益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认为加速折旧法在折旧上更合理,因为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是在逐年衰退,根据配比原则,对于固定资产的成本就必须要与所获得的经济收益进行配对。
② 后付年金论。这是财务管理上的说法,财务管理上认为固定资产的折旧其实是资金的一种运作,目的是在于更新设备,可以这么说通过平时计提折旧费用,而实际上企业并不进行当期资金的对外支付,我们可以把这种费用看成是一种企业每期把折旧的资金存放于银行单独账户,如果是按平均年限法折旧,就相当于每期投入一笔资金,到折旧结束期就可以拥有一笔资金,企业可以用这笔按期折旧预存起来的资金进行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这样的方式相当于财务管理上的后付年金。
三. 分析折旧的影响
① 影响利润表。折旧本身作为一种费用会进入利润表,影响企业利润。折旧越多,利润就会越少,这也导致了一些企业利用这点做假账,在经营较好的年份多提折旧,将利润分摊,减小以后年度的盈利压力,在经营惨淡的年度少提折旧,以虚增利润,美化财务报表。所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为防止企业作假,规定固定资产折旧方式一旦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② 作为抵税项目影响纳税。折旧会影响企业的营业利润,所以一定会影响所得税,折旧提的越多,利润越小,所得税交的就越少,反之,所得税交的就越多,企业可以在一开始通过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调节自己的纳税方案。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作为一种提供公共福利事业的机构,它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以收支制度为基础,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会计制度改革也在进行,这就给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成本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先的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满足要求。
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事务及成本核算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针对事业单位实施了资金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事业单位的收入不仅仅是一般的货币,它包括资金收入的增加和非货币性资产的增加,因此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真正反映出事业单位资金的流动及固定资产的变化。
2、事业单位的负债核算弊端凸显,收付实现制很难准确反映单位负债情况,尤其是那些已经发生但还没进行现金支付的情况,这样对单位的负债核算就会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滞后性,增加了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3、由于我国目前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折旧,收付实现制就不能体现出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对于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营过程中的固定资产消耗没有进行相关统计和计算,这样固定资产价值就会与实际现金账面不一致。固定资产仅仅计算一开始的原始价值,没有考虑其消耗带来的折旧费用,资产的贬值部分,降低了成本核算结果,并且当固定资产报废时,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单位的财务带来冲击,还增加了报废程序的复杂性,对固定资产的动态变化没有一个连续的、长期的规范管理,这样又会带来固定资产的无形流失。
4、由于收付实现制是以简单的现金收支作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时内容过于简单,事业单位的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没有采用同一种核算标准,但实际上事业单位的两种业务划分并不明确,并且其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核算本质是一致的,这样各种费用的分摊就不合理,也就不能准确核算成本。
二、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我国的事业单位逐渐具有了企业的性质,因此在事业单位中应该推行企业的管理制度,在进行成本核算和财务分析时可以根据企业财务的一些通则来进行,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当把权责发生制引入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后,一些隐蔽和滞后的财务信息都逐渐显示出来,尤其是固定资产折旧,当采用收付实现制时,固定资产折旧没有在资金流动中实现,而采用权责发生制时,成本的核算不仅仅局限于对现金流动的确认,而是要考虑所有的会计要素,这其中固定资产就是重要因素之一,权责发生制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需要经过权责发生这个程序,统计会计信息时,核算要素的种类是由它对经济效果的影响决定的,固定资产从开始运用到报废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折旧费用,虽然不以资金流动的方式,但其确实已经发生,需要计入成本核算要素之中。权责发生制解决了费用多少的确认以及确认时间等,可以处理现金交易和资产业务。
三、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从配置到最终报废过程中,固定资产会引入使用消耗而导致其价值逐渐降低,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固定资产的购置费用完全直接计入了当期支出中,成为当期成本核算的一部分,不考虑折旧费用,因此表现出来的是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值相等。当使用权责发生制后,对于固定资产的购置、折旧等都参照企业财务核算的会计方法,将固定资产折旧作为一个经济要素,财务分析时设置折旧基金和累计折旧基金,在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净余值时要以其性质和消耗方式为基础,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折旧方法来计算固定资产折旧,这样就可以把固定资产费用合理地分摊到各个使用期内,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新旧情况和市场价值也就客观公正地显示出来了,完善事业单位运营过程中的成本核算,规范了固定资产的管理,防止人为因素造成的资产流失,这样就可以大大简化报废程序的复杂性,从而完善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
(二)事业单位收支出的核算
在使用权责发生制后,可以加强事业单位对支出的监督和管理,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对收支做科学地评判并加以计量,这样就能够充分反映出单位各种经营活动和非经营活动的支出费用,科学地计算成本。
(三)事业单位债务财务的核算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设置了经营性项目的应收、应付、预收和预付款项,这其中就没有包括非经营业务的债权债务,为了充分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应该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对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项目设置应收、应付、预收和预付款项,将其作为单位的资产或负债,客观公正地评判单位的财力和各种隐性的风险,增强事业单位驾驭财务的能力。
(四)事业单位净资产的核算
资产除去负债是净资产,它是一个事业单位财富值的重要体现,其内容包括固定基金、事业基金、专项基金和结余等,当使用权责发生制后,事业单位的固定基金将不存在,专项基金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将单位时间计入各支出科目中,平衡各种基金的收支核算。
随着我国财会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会直接面对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势在必行。由于企业会计制度更利于事业单位竞争和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是必然的趋势。根据新的仕业财务通则》规定,改制后的事业单位比照适用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会计一核算。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过程中,事业单位原有的一些财务、会计管理理念需要重新认识,有些财务、会计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1、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地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内容和方法大体一致,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3、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广西GY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3月26日,是专业研发和应用LNG(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公司,其固定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 70%左右。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能够使企业经营活动正常有序进行,同时促使企业固定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减少资产的浪费。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管理对于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广西GY贸易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众多,子公司的性质不同,对于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措施差异较大。本文结合广西GY贸易有限公司的CY检测中心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情况,提出其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改进措施。
一、CY检测中心的固定资产管理及其内部控制
(一)CY检测中心的固定资产管理
CY检测中心项目建设规模为年检液化气体汽车罐车190台,低温液体汽车罐车100台,日检测能力为8车/日,并配备开展安全阀、呼吸阀质量检验校验业务;改造装修一栋二层楼房作为检测中心办公用房,改造面积795平方米;新建车间一座,建筑面积1 124平方米;检测车间一座,建筑面积750平方米;新建和改造装修建筑总面积2 669平方米。该中心的固定资产价值1 380万元,其中房屋及建筑物821万元;通用设备209万元;专用设备265万元;自用固定资产83万元。
CY检测中心采用的是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三级固定资产管理架构,根据 CY检测中心固定资产的现行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的业务管理流程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确认和分类子流程、固定资产取得和验收子流程、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和维护子流程、固定资产清查和盘点子流程、固定资产折旧和减值准备计提子流程、固定资产处置和转移子流程。
CY检测中心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的固定资产的专门管理制度,不但从财务管理制度中专门规定固定资产的相关管理条款,还建立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更新改造管理制度》等制度。固定资产的申请和采购实行归口管理,分级授权审批,资产管理与账务管理分别由设备管理部、财务部进行管理,定期采用多种手段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贯彻盘点及资产报批制度,防止资产流失。CY检测中心根据固定资产购置、使用、处置各阶段具体业务的不同,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
(二)CY检测中心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基本要素及主要内容
CY检测中心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时,考虑了以下基本要素:内部环境控制、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要素。
1.内部环境控制方面。CY检测中心通过完善资产管理部门,制定职权职责分工,形成由公司管理层提名组建,并由财务部等各相关部门组成的完整、有效的经营管理架构,符合公司战略发展和内部控制的管理需要。
2.风险评估方面。CY检测中心建立的固定资产管理的业务管理流程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确认和分类子流程、固定资产取得和验收子流程、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和维护子流程、固定资产清查和盘点子流程、固定资产折旧和减值准备计提子流程、固定资产处置和转移子流程。
3.控制活动方面。CY检测中心建立的内控体系基本涵盖了经营活动各环节。根据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其内部控制内容可分为购置、使用、处置三个阶段,各阶段包含不同的具体业务活动。具体而言可细分为:预算控制、购置控制、使用和转移、折旧、盘点控制和处置控制。
4.信息与沟通方面。CY检测中心通过日常沟通机制及定期会议,收集整理内外部信息。
5.内部监控方面。CY检测中心形成依托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等多部门的监督机制进行内部监督审查,规范内部监控的程序、方法和要求。
二、CY检测中心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控制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控制环境不重视。CY检测中心的中高层管理者和员工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主要是应付审计和评估,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公司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忽略了内部控制,一般都会回避或不重视资产管理问题,对资产的内部控制流程流于形式。
2.现有的资产管理人员素质不适应内部控制的要求。CY检测中心的大部分资产管理人员都是非专业人员,对于资产管理的操作时常出现错误,包括违反相关政策、数据记录错误或是数据库操作错误。资产管理人员认为资产管理只要不出现重大错误即可。
(二)风险评估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适当审批程序,出现合规风险。CY检测中心部分固定资产业务存在越权审批的问题,出现因资产处理不当引起资产损失的现象。CY检测中心目前的一套审批流程中,整个流程较长,且不同部门审批人员岗位不同,当个别部门流程机制不完善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监控的死角,造成资产流失。
2.对固定资产存在处置不当的问题,出现经营风险。在 CY检测中心的日常管理当中,存在对资产使用处置不当的情况。存在使用价值的设备有时会被当成无用的设备而报废,同时其他部门又要购置新的设备,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设备没有被充分的利用,却因为没有一个很好的控制流程而被当作报废设备销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