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4 18:46: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北大荒的秋天课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语文教师都要求在明确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环节。不同类型的文章,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有侧重点的。写景类文章,在教学中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欣赏景物的美或者是景物自身的特点上。所以在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品读景物的美和语言文字的美上。
一、抓住写景文章的特点进行教学
写景的文章在教学的时候,要紧紧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了解景物特点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年级上册三篇写景的文章分别是《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读完《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给人的感觉是美的。《北大荒的秋天》分别从天空、小河、原野这三方面来形容北大荒的美,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这篇课文的中心句。原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这句话来写的。接着我引导学生选择自己觉得最美的地方读一读,并且说一说美在哪里。整个教学始终围绕着感悟“北大荒秋天”的美上。而《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主要是写拉萨天空的“蓝”,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始终抓住拉萨天空的“蓝”展开教学。只是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拉萨天空的蓝。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拉萨天空的“蓝”。
二、按照一定的教学顺序展开教学
(一)整体感悟景物的特点
在教学第二课时,设计的环节是多种多样的。而我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整体感悟景物的特点。就比如《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我在复习导入的时候,引导学生整体感悟北大荒秋天的美,提出了“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学生交流之后,顺势在多媒体上出示这句话,引导学生读一读,读出北大荒秋天的特点:“美”。在教学《西湖》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整体感悟西湖的美,我便出示一些西湖美景的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感受西湖的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对西湖的印象,从而整体感悟西湖的美。而《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更需要图片、视频和音乐的渲染,因为我们班的学生都是生活在城镇上,这里工厂很多,根本看不到很蓝的天空,所以在教学《拉萨的天空》的时候,我出示了一段拉萨天空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仿佛跟随着他们的脚步,一起来到了,去感受拉萨天空的“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情景交融,学生自然而然会表达出拉萨天空的“蓝”。
(二)明确描写的景物
既然是写景物的文章,所以在学习这类文章的时候,必定要明确这篇课文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对于这些景物进行品读感悟。就比如《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写了三处景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三处景物。整体感悟北大荒秋天的美,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么课文中从哪些景物可以看出北大荒秋天很美呢?于是学生就会去了解课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最终找到了天空、小河、原野这三处景物。在教学《西湖》这篇课文的时候,由于这篇课文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不像《北大荒的秋天》一样分成三小节来写。所以在寻找《西湖》这篇课文的景物时,要引导学生一个个小节地寻找。经过查找,学生找到了第二小节描写的西湖的山,西湖的湖,第三小节描写的西湖的堤和西湖的岛,第四小节描写的月光下的西湖。
(三)了解作者观察景物的顺序
在了解了景物特点之后,在具体感悟景物美的时候要了解作者观察景物的顺序,教学《北大荒的秋天》第四小节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感受了小河的清澈见底之后,让我们放眼远眺,来到北大荒的原野上去瞧一瞧。从“放眼远眺”这个词语让学生了解作者是从近处往远处看的。整个教学环节思路十分清晰。在教学《西湖》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自己去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体现“由辅到放”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第二小节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抓住“放眼远眺”“湖的南北西”来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到近、由四周到中间的。
在教学中,如果能调动孩子们学习的激情,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那么一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体验不一样的语文课堂,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易学、爱学、乐学。
如教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孩子们因为都生活在城市里,很少见过秋天农作物丰收的景象,他们对于书中的描写较为陌生。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然后,我通过多媒体把北大荒秋天的美景展现在他们面前。短短几分钟情境的创设,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一个本来与大家相隔甚远的事物如在眼前,或者说是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多媒体的引入,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二、对比揣摩,擦燃灵性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一些课文是有前后联系的。如果能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孩子们看到事物的变化过程,或者前后的不同,那么,对于他们理解课文是有很大的助益的。他们可在对比中揣摩,自己发现,自己提问,并自己去找到答案,这样可锻炼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思索中学会新的知识,他们会更有成就感。
如学《北大荒的秋天》时,在孩子们欣赏了现在的北大荒秋天的美景之后,为了推进教学,我不失时机地引导道:“今天的北大荒是多么美呀,现在老师带大家到几十年前的北大荒,让你们看看以前的北大荒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随着画面的变化,音乐也由优美的抒情变得低沉了,一片荒凉的景象呈现在孩子们眼前。树木都是光秃秃的,土地是高低不平的,河水是干涸的,农田里更是寸草不生。孩子们看着这样的景象,都默不作声,有的眉头紧蹙,有的轻轻地翻看着书,还有的在小声讨论……在多媒体课件创造的静的磁场中,我仿佛感到了学生们心灵的震动、思维的闪光,让人不禁感觉到多媒体的使用,使他们兴趣盎然,心中也产生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欲望。而图片和音乐的辅助手段,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意境,让他们如临其境,深受触动。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无疑为语文课堂推开了一扇门,打开了一扇窗,注入了新鲜怡人的空气。
三、挖掘资源,拓展思维
我们在课堂上不仅仅可让孩子们看到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内容,还可充分利用网络,让他们看到更多、更好、更有实用价值的优秀素材。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为孩子们创设条件,让他们在学习语文时,也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一、学生读的方式
第一位教师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第二位教师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快的同学也可以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从上面的教学片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教师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让学生齐读。它的优点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热闹,不至于冷场;缺点是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单独表现的机会很少,其中不乏有学生滥竽充数的现象。而第二位教师在让学生自由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读,既可以读得快一点,也可以读得慢一点,一切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学习课文内容的方式
第一位教师教学片断:
师:哪位同学说说这段话写了北大荒的哪些景物?
生1:写了北大荒的天空。
生2:写了北大荒的流云。
师:课文中描写的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变成了哪几种颜色呀?
生: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
师:你找得非常全。那么课文中把流云比做什么呢?
……
第二位教师教学片断:
师:哪位同学认为自己读好了,想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个人读。教师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看他那个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不到位,一会儿准备评价)
师:大家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比较正确、流利,但是在感情上还欠缺一点。
……
师:老师听见你们这样说感到很高兴,你们很会评价并且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这一点老师要向你们学习。那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这段话再自由读一遍,边读边想:这段话描写了北大荒秋天哪里的景色。
生:我认为这段话主要写北大荒的秋天很美丽。
师:你是从哪看出它美呢?
生:我觉得流云很美丽,颜色很漂亮。
师:你能不能把课文中描写流云美的句子画出来,自己美美地读一读吗?
……
从这两个片断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位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时采取的是师问生答的方式,整个课堂教学都是由教师预先设计好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回答问题,回答正确就算把课文学完了。这种方式我们俗称为“填鸭式”教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关注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重在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整个课堂活动单一,学生个体参与的机会很少,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第二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比如倾听的能力、朗读能力、表达的能力、评价的能力等。另外,该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时侧重于“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语言积累的方式
第一位教师教学片断:
师:这段话写的景色太美了。下面同学们把它背下来。看哪个同学背得又对又快。
(学生自由背诵。教师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对优秀学生提出表扬)
第二位教师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这段课文知道北大荒的秋天,那儿的天空是什么样的,流云是什么样的。假如你是北大荒的主人,面对外来的游客,你能把这儿秋天的美景向游客介绍一下吗?可以用书上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学生试着介绍描述。同桌互相说一说,全班展示)
……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自主质疑,就是指学习者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自己独立思考,主动设疑问难,追根问底,从而探索新知。可是听了上百节语文课下来,学生是在进行真正的“自主质疑”吗?当自主质疑被“绑架”成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时,当自主质疑缺少独立思考时,学生怎么可能在探索新知的世界里找到快乐的源泉?学生之所以无法感受到自主质疑带来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原因有几个:一是学生缺少独立思考,主动设疑问难的空间。几乎每堂课总是重复着以不变应万变的自主质疑三部曲:看到课题你的小脑袋里产生哪些疑惑?读了课文你有什么发现?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每节课都是如此,那么文本又怎能激起学生内心的那份情感共鸣呢?二是教师不舍得放手让学生自主质疑,过低估计小学生的素质,认为学生什么都不会,事事包办,枝枝节节一讲到底,让学生又绕进了接受学习。归根结底,教师是认识不到位,观念没有转变。三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原有的知识体系没能达到理解并接收新事物的程度。新旧知识之间没有构成强烈的好奇、探究和求知的欲望。自主质疑也就无从谈起。要想让学生爱上自主质疑,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自主质疑需要引领
从“三案·六环节”、“三案·六模块”到今天的“生态建构式课堂”实践,学生们在课堂上是敢问了,我们听课时经常能看到课堂上学生竞相举手提问的场景。这都得益于老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长时间的探索实践,将提问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可是,回过头看看表面上踊跃提问的场景,我不禁要问:孩子们在“质疑”的同时,问的有价值吗?他们提的都是有疑而问吗?
先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苏教版三年级第二单元课文分别是《北大荒的秋天》、《西湖》和《拉萨的天空》。在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后,教师在分别执教这三课时,都出示了课题,引导学生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学生甲:北大荒在哪里?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以北大荒的秋天为课题?
学生乙:西湖在哪里?西湖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以西湖为课题?
学生丙:拉萨在哪里?拉萨的天空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以拉萨的天空为课题?……
学生提的这些问题,应该是预习过课文之后自己就能解决的问题,简单肤浅,缺少思考价值。完全是由于学生揣测教师课堂教学,迎合教师教学过程提出的;如果我们稍加引导后就不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场面。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在哪里荡船游玩?游玩时会看到哪些景呢?《做一片美的叶子》谁要做一片美的叶子?为什么不做美丽的花朵,而做一片美的叶子?《北大荒的秋天》北大荒在哪里?为什么不写北大荒其他的季节,而只写北大荒的秋天?等等。引领是一种带有目标性的导向,是为了把学生的敢问真正带到善问的境界。我们要为学生梳理出有意义的问题,学生才能有目标的去初读课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假质疑”的现状。我们应把质疑环节看成是发展学生语文思维的机会,而不是引出课文内容的手段,让学生真正成为问题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解读文本,找准延展学生思维的点。
二、自主质疑需要铺垫
很多时候,我们鼓励质疑,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却又感到无从下手,提的问题要么啰嗦零碎,毫无意义;要么无关紧要,缺乏深度;要么不着边际,偏离主题。这种抓不到问题要害,问不到点子上的现象,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开动脑筋,运用智慧,设计一定的教学方法,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一般应采用铺路、搭桥的方式,即在教师的暗示、提示、点拨、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去经历自主质疑的过程。没有大胆的放手就没有真正的自主质疑。
比如苏教版教材第五册《拉萨的天空》一课的第一节有这样一句:“那里的天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有的教师在授课时以自己的讲解为主,用优美的语言对拉萨的天空进行了一番描述后,就对学生说:“拉萨的天空多美呀,你对这句描写有什么说的吗?”这时学生也只是肤浅地应付 老师,问道“湛蓝有多蓝?”孩子们的问题意识与进取精神并未被激发,知识可以传授,但思维只可以影响而不可以迁移,更不能强加。质疑是由内而外、疑由心生的。如果换一种教法,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这句话,然后问问:见过蓝宝石吗?见过水洗过的蓝宝石吗?这时出示蓝宝石图片,你会用什么词形容它的蓝?学生此时就会对“拉萨的天空真有这么蓝吗?”“哪有天空蓝的透亮的?”表示怀疑。这样的教学设计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他们内在的求知欲,此时再让学生读下文,就很容易通过“明净”、“纯洁”、“蓝晶晶”、“让人神往”和“紧紧吸引”来理解“湛蓝”、“透亮”这一特点。
三、自主质疑需要磨刀
近来“简单教语文”的呼声日益高涨,认为语文应摒弃烦琐的讲解,注重感悟,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另一种声音渐起,认为简单教语文就是少用、甚至不用多媒体教学,以为课件并不能提高多少课堂教学效率,反而影响正常教学。笔者不认同后者观点,下面结合情境教学实践,谈谈合理运用多媒体的几点看法。
一、 多媒体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情境教学是教育者通过语言、图画、实物等多种方法创设预定的学习环境氛围,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多媒体作为一种综合性教学媒体,既能提供图像、文字、符号等视觉信息,又能传递言语、音乐和其他音响等听觉信息,其强大的交互功能对创设情境,感染学生起着巨大的作用。
应该说,自从多媒体的普及,情境教学便如虎添翼,更多地从静态的图画感染转化为动态地渲染。其原生态的生活画面播放,有趣的人机对话,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眼球,大大提高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从而使教学效率、效果得到层次上的飞跃。
二、 多媒体在情境教学中的具体整合措施
多媒体课件只有精心制作,并在教学环节中恰当地出现,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就涉及“整合”这个问题。
1.背景介绍,课前渲染很重要
如果课前就能将学生兴趣调动起来,那么教学无疑是已成功了一半。笔者在教学《海底世界》时,课前将有关《海底世界》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奇妙的海底风光,游来游去的海底动物和五颜六色的海底植物,令学生们兴奋异常。在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之后,笔者顺势说道:“那么,作者笔下的海底世界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美美地读一读。”逼真的画面加上生动的文本,这样,孩子学习起来就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了。其他课文如《大江保卫战》《东方之珠》等课文也可以采取这种导情入境的方法,具体实施要根据课文和教育者的备课实际需要而定。
2.利用多媒体,使文本与图像互相转化
多媒体课件强大的图像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比如笔者在上《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文中描写流云的一段话“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笔者觉得凭借语言诱导,可能达不到好的效果。于是,用幻灯片显示了几张天边灿烂流云的图片,学生在发出啧啧赞叹声的同时,感受到了流云的绚丽之美。进而,指导朗读,效果非常之好。有的学生对农作物以及一些植物不熟悉,于是笔者出示了大豆、榛树的图片,对照图片笔者对农作物的生活习性作了简单介绍,学生很快就搞清楚它们的特点了。有些文字,当你把它和具体图画结合起来,能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对文字美的感悟力就会逐步提高,最后达到不借助图画,自己也能将文本在脑海中转化为具体情境。
3.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探究想象能力
图画的形象性使学生想象的翅膀能够飞得更高,从而使教学深入一个新的层次。在上《北大荒的秋天》“原野热闹非凡”这个自然段时,笔者适时地播放了北大荒秋天丰收的视频。画面显示了千里金黄的稻田,有沉甸甸的大豆,有勤劳的农民在收获粮食。看完后,问学生有什么感受,开始时,学生都说“原野热闹非凡”或者“大豆长得很好”等等。笔者又指导他们结合图像朗读了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稍加思索,便有人说:“画面体现了劳动人们丰收的喜悦”进而,又有人发言:“正是劳动人民非常勤劳,才使得北大荒的原野变得热闹非凡起来。”学生能有如此的感悟,说明通过朗读感悟与视频引导相结合的成功。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已经从对北大荒秋天的自然美上升到了人文之美。
4.利用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教学资源
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教材上可拓展的地方非常多,依靠传统手段,对教师将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多媒体的出现,解决了这个两难问题。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笔者在网上找到了学习北大荒的专业网站,以及其他几个相关主题的网站。上面的内容非常丰富,对北大荒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图片、视频资料应有尽有。在学生的惊讶声中,笔者带领学生浏览了一下,鼓励他们自己回家到网上去搜索,只要在百度搜索引擎里输入相应的关键字就可以了,并且告诉他们学习其他课文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这样,学生学习就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自主探究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加强。
5.多媒体课件中背景音乐的独特魅力
音乐具有的表情功能、色彩功能和结构功能不仅是音乐的灵魂,在多媒体课件中的恰当应用,同样是多媒体课件的点睛之笔。很多时候,笔者上课时总喜欢选择一首与课文有关的歌曲恰当地播放,那种课堂氛围与感觉似乎就不一样了,当然这个环节设置中不乏个人喜好色彩。笔者觉得音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很不一般的作用,在上《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在课堂结尾放了《北大荒人的歌》,其激昂的歌声,顿时让所有人心血沸腾,情绪高涨,于是在这种状态下,笔者和同学们饱含感情地把《北大荒的秋天》齐读了一遍,进一步感受了北大荒的美。当然,我们运用背景音乐时要提高背景音乐的可控性。我们知道,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人在不同的时间对音乐的感知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多媒体课件中设计的背景音乐应方便于使用者的控制和选择,而不仅仅是下载Mp3,应让使用者便于控制背景音乐的有无,音量的大小,音乐的种类、长度,演奏的速度,演奏的调式以及音乐的前进后退和暂停,这样才有利于充分发挥背景音乐的作用。
三、运用信息技术注意的问题
首先,重景轻情,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散文的特色是作者以景抒情,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在赏析式教学中,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将侧重点放在景物的分析上,而景物中蕴涵的“情”则遭受忽视,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其次,重情轻景,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则恰恰相反,在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侧重与对“情”的分析和探究,而忽视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优美语言文字对景物的描写,导致学生脱离文本,没能有效学习和把握作者的写景手法。再次,情景分离,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活动中,将“情”和“景”分离,没有做到有机统一,导致情感与文本相脱离,学生没有通过对景物的分析真正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没有真正理解文本内容,影响学习效果。
2、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的合理教学策略
2.1、整体阅读,理清文路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写景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教师在进行赏析式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整体阅读法,理清文路,让他们抓住文章的线索逐步推进、层层领会。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让学生从课文题目的关键字词着手,了解全文脉络。比如,在进行《北大荒的秋天》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北大荒”设计问题: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特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北大荒秋天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的语句,体现出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师也可有效利用写景散文中的过渡句,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例如,在学习《拉萨的天空》时,教师可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过渡句“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根据前后文理解拉萨天空的湛蓝和透亮,体会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2.2、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写景散文中很多语句都应用的十分贴切和准确,教师在引领学生赏析文章时,应让他们仅仅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使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从而与作者的思想发生共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时,需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着重分析与理解。比如,在讲解《庐山的云雾》时,课文中描写到“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其中重点词语是“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让学生根据这两个词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认识到庐山云雾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庐山云雾的热爱与赞美。同时,教师为提升小学生对写景散文的赏析水平,可充分利用课文中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比喻、拟人和排比等,引导他们对这些修辞手法进行重点赏析,从而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与体会其思想情感。
2.3、读出感情,悟出情理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1801
语文教材只是一个模板和引子,通过阅读文本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力,使他们产生写作表达的欲望,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那么,如何开展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教学呢?
一、借用文本仿写,丰富写作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结束后,学生学习兴趣被激活,情感得到生发,就会产生仿写的欲望。在仿写时,可以根据句子的特点进行仿写,也可以进行段落、片段的仿写。仿写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极其有效的方式。
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时,教师由“东北三宝”导入:“大家知道‘东北三宝’是指什么幔慷亮宋恼碌奶饽浚你有哪些疑问?”学生纷纷提出疑问。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北大荒在哪里?那里是不是也有很多特产?”还有的学生说:“我国幅员辽阔,秋天的北大荒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跟我们这儿的秋天一样?”在疑问中,学生进入了学习状态。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教师问道:“文中作者从天空、河流、原野三方面对北大荒的秋天进行了描绘,你最喜欢哪一部分的描写?你家乡的秋天又是什么样子的?试着仿写一段话。”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学生喜欢作者对河流的描写,仿写道:“秋天的小河清得可以看见树木的倒影,每次经过小河,我都会低下头来,整理一下自己的头发,小河像一根银线蜿蜒地流淌着,流向了远方,更流向了人们的心底。”还有的学生仿写道:“蔚蓝的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天空中的云彩变化多端,时而像一朵棉花糖,柔软细腻,时而像一只小绵羊,可爱无比。”
二、填补文本“空白”,拓宽写作途径
小学语文教材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文字直接表达出来,也可以通过留白间接表达出来。教师要充分利用文章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填补文章“空白”。这样的补白方式既是对文本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又是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
在学习《伊索寓言》这一课中的第一个故事《狐狸和葡萄》时,教师由葡萄导入新课:“大家吃过葡萄吗?谁能说一说葡萄是什么味道的?”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老师,我知道,葡萄是甜甜的,可好吃了。”在该生的描述中,其他学生进入了学习情境。教师继续引导:“故事中有这么一句话:‘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在你看来,狐狸会想出什么办法去够葡萄呢?写一写。”学生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学生写道:“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看到旁边的大石头,它想将石头搬过来,垫高后就能够到葡萄,但是石头实在太重了,它根本搬不动。”有的学生写道:“为了吃到葡萄,狐狸找来同伴,它让同伴趴在地上,然后踩在同伴的背上去够葡萄,可是葡萄架子实在是太高了,还是够不到。”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将狐狸的思维和做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三、汲取文本特点,把握写作技能
教材文本形式多样,没有统一的内容和样式。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厘清文本的写作方法、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阅读学习是一种认知过程,而写作则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写作,既能提升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鉴赏能力,又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层次得到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学习中把体验式学习带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在情境中探究、在实践中感悟,让语文课在学生的体验中绽放生命的活力。
一、善用音乐,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的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往往使人心驰神往,沉浸其中而忘了自我。语文课堂上如果能使文学美融合音乐美,一定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艺术魅力。
如我在教学《乡下孩子》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乡下孩子的活泼可爱,我选择了歌曲《捉泥鳅》。那稚嫩的童声,伴随着欢快的旋律,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学生仿佛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天空如洗、小河清澈、桃红柳绿的乡下。听着清新明丽、欢快的乐曲,有的学生悄然动容,有的学生寂然遐思,有的学生神采飞扬,有的学生心情澎湃……如此的体验,不仅使他们的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也为学习课文垫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
语文课本中往往会用一些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省略后的涵义,引导学生去填补,挖掘这些空白,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小鹰学飞》一文中,当小鹰急促地喘着气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为了让学生读出小鹰在练习飞行后累的上气不接下气、疲惫无力的那种感觉。我让三个学生上来进行2分钟跳绳比赛,然后接着读书,结果他们还没开始读就已经是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了……受他们的感染,全班学生都不由自主地站起来,在教室进行无绳练跳,结果整个课堂是群情激奋,热闹异常。这样的课堂,这样的体验,学生怎会不喜欢,怎能忘记?
三、走出课堂,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不仅仅在课堂,也应在课外。那么什么时候走出课堂,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去学什么?则要根据各册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机动地安排。
《北大荒的秋天》以极美的笔触描写了北大荒的小河美、原野美、物产美。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北大荒秋天的美景,我和学生踏上了秋天之旅:金黄的稻穗、成片的大豆、红红的苹果让孩子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辛苦;哗啦啦流淌的小溪、欢快的鸟鸣虫叫让同学们听到了秋天的声音;到处飘散的花香果香又让同学们嗅到了秋天的味道……
通过这次的亲身体验,同学们对北大荒的秋天有了新的感悟,对农民伯伯又多了份由衷的敬意,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读课文,感悟文本,可谓是水到渠成。
四、依托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写画”体验
说话与写话,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上的重点与难点,学生与老师都颇为头疼。学生头疼是言之无物,缺少生活体验;老师头疼是因为学生内容空洞,单纯地为写作而写作。而如果能根据文本的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与课堂、老师、作者、文本融为一体,那么这个难题也就不是什么难题了。
课文课堂离不开师生言语和表情的交流。教师的神态举止可以传递信息,沟通师生的感情。实践证明,教师亲切的目光,阳光般的微笑,会给学生温暖、自信,有利于营造和谐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爱上这个老师讲的课。通过恰到好处的手势动作,能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会增加表达的效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课堂上教师准确,通俗,鲜明,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能调动学生思维,使之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教师语调的抑扬顿挫,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会让学生感觉轻松、愉快。因此,教师只有不断锤炼课堂的语言和表情,才能打破课堂的沉闷、乏味,营造出民主、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运用情境教学,从语文教材挖掘趣味的所在。教学《三袋麦子》一文时,我让学生准备了小猪、小牛、小猴的头饰,讲读完课文后,请几名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学生将小猪的憨厚可爱、小牛的节俭、小猴的聪明表演得惟妙惟肖,并大胆想象了来年的场景,台上台下笑声一片。学生从中熟读了文本,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启迪了心智。
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时,我先让学生一边听多媒体图文并茂的配乐朗诵,一边想象北大荒秋天的美丽富饶,使北大荒在他们心目中有个总体印象。再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进一步体会北大荒的美。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抓住“一碧如洗”“清澈见底”“热闹非凡”“沉甸甸”等词语,想象天空的蓝、小河的清、悦耳的声响,庄稼的丰收,物产的丰富,理解作者用词的精确,体会人们的喜悦自豪之情。最后,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品味北大荒的美丽、迷人,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沉浸在北大荒美丽的画卷之中。
三、引导质疑,组织合作探究
“疑”源于思,它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进步的向导。思维活动始于发现问题。它是对一些问题产生了渴望了解或解决的需要后才开始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启发学生多疑多问,进而开拓学生思路。
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初读课题,让学生大胆提问题,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有的说:“衣袋里为什么装的是昆虫,而不是其他东西?”有的说:“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目?”……看到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于是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进一步理解感悟,从文本中找到了部分答案。对于文中的重点问题“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目?”学生一时想不到要点上,老师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探究,小组探究气氛热烈,你一言,我一语,阐述自己的看法,老师再把小组意见综合,慨括出以此为题的目的:课题已成为法布尔对昆虫痴迷、喜爱的特征,可以充分表现他对昆虫的痴迷程度。课结束了,有学生还问老师:“我们这儿为什么没有这么多虫子?”老师笑着告诉他,正是生活环境的不同,才造就了昆虫学家法布尔。
四、尊重学生,弘扬个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学生个体有差异,有智力好的,有智力平平的,有善于讲话的,有沉默寡言的,有体格健壮的,有身材瘦小的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平等对待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提出难易适度不同的问题,开展各项兴趣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德育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课文反映的内容涉及到国家、社会、家庭、历史、自然等,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是多角度、多侧面的,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将德育渗透其间,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写景的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这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从哪几方面来描写北大荒的秋天的基础上,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学生在说和读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它的天空和小河,美在它有丰富的物产。他们都被深深地陶醉了,并为祖国有这样的地方而感到自豪。教学写人的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进行品析,在品析的过程中了解人物,受到感染和教育。如教学《向命运挑战》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霍金特点的词“坚强”,然后让学生找出表现桑兰坚强的句子,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通过对这些描写霍金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的品析,学生感受到了霍金面对困难时那种坚强乐观的精神,也明白了自己今后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该怎么做。教学说理的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析理明理,使学生在析理明理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如学习《蒲公英》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小种子的做法和由此带来的不同结果以及有这种结果的原因,然后让学生举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例子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通过讨论,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明白了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同时,要听从长辈的正确教导。
二、在作文指导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是学生思想的表达,生活的写照,它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为教育帮助学生打下基础。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作文的德育功能,在作文指导中渗透德育教育,做到练笔和育人和谐统一。如我班的张某做事马虎,不讲卫生,一次,他写了作文《我的好朋友》,文章选取了好朋友陶某的几件真实的小事,表现了陶某爱清洁,讲卫生,做事细心的优秀品质。文章内容具体,写得十分出色。我在作文评语中写道:“你的作文写得真好,你有这样的朋友,老师真为你高兴。如果你也能像陶某一样爱清洁,讲卫生,做事认真细心,你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喜欢你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会更多。”看了这段评语后,张某变了,变得爱清洁了,做事也不像以前那样马马虎虎了。
学生正处于成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碰到的事情越来越多,由此所产生的困惑也越多,因而情绪极不稳定,一次挫折,可以使他情绪一落千丈。所以,在作文指导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及时因势利导,把他们迅速引上正路。例如我班的顾某,关心集体,热心公务,要求同学很严,当然自己难免也有某些缺点。在一次班干部竞选中,他落选了,觉得很委屈,情绪低落,他把这种情绪写在小作文中,我看后,在批语中写道:“你的成绩有目共睹,老师欣赏你,同学感激你,只要你扬长避短,继续努力,你一定能重新赢得同学的信任。”他看到我的批语后,露出了笑容,又恢复了以往的干劲,严于律己,终于又赢得了同学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