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的实施步骤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6 08:48: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毕业设计的实施步骤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毕业设计的实施步骤

篇(1)

课外项目式教学是一种研究性教学,是在不影响高校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在学生完成本科阶段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之后,开展的专业性综合项目研究。它可以强化大学生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得到综合应用和拓展。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对2007届学生在其第三学年第二学期时开展了课外项目式教学的实践,取得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课外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方法

1.项目题目库的建设

合适的项目题目是项目式教学的基础。好的题目对于项目式教学的开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设计项目题目时,教师通过市场调研。了解企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对相关职业或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使项目包涵的内容和技能具有时效性、完整性、典型性、真实性和层次性,其中层次性主要是考虑学生能力的差别。项目题目主要来自以下方面:教师的科研和学生能接触的现实生活;校企联合项目,此类项目可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为企业培养人才;学生的好想法,此类项目可为学生实现自己的想法提供平台;网络和图书上的相关项目。这类项目往往需进行修改,以避免其不完整性和老化的问题。项目题目库中的内容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简介、学习目标、实施设备、必备知识、实施步骤、期望目标、总结和论文方面的要求等。项目题目库的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改进的过程。

2.实施步骤

因为项目是在课外进行,所以学生的主动性、自制力和责任性很关键。首先让学生主动报名,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交谈确定一些对专业感兴趣、非常迫切做项目的学生,然后让他们2~3人为一组。个别有好想法的、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按其意愿独自为一组。为了考察课外项目式教学的可行性和普及性,所选学生大部分成绩一般。

在确定参与的学生后,进行了选题和开题。在此期间,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选题,让学生理解项目的设计内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文献资料的查阅,因为涉及到方案的新颖性、研究的深入程度及论文的质量等。学生在消化吸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项目组成员经过讨论,共同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在开题报告中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和全面细致的论证。开题答辩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提出质疑,以促进学生对课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项目进行期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和适度地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专业技能。学生的制作状况主要体现为项目阶段性的分析和设计文档。项目组成员在讨论、协作的基础上,每次以小组的形式上交报告,并且一个月组织一次报告会,汇报自己做的工作,学生和教师可以自由提问,由报告者和所在项目组进行回答,同时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这种评价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激发学生运用知识的潜能和积极的思维,集思广益获得较好的解决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内容、专业信息、业界的反馈,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经过实践发现,项目进行到第二学期结束时,大部分学生已完成了硬件的调试和软件的初步设计。暑假期间,系里提供了仪器和教室让学生进行软硬件联合调试,逐步完善系统a在系统完善后,学生需要撰写项目论文,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的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法、不足与改进。在大四第一学期开始一个月后,组织教师进行验收,验收环节主要看学生完成的状况和制作状况,对于关键技术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演示和回答,初步给一个分数。然后组织答辩,各项目组选派代表发言,利用多媒体演示并介绍项目组分工情况、设计思路、实现方法和成果,答辩过程中,组内成员可以对成果进行补充,组外成员和教师可以对成果进行积极地质疑、询问和评价。

最后的工作是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总结。学生的总结内容主要是课外项目教学活动对他们的意义。通过总结,使学生找到自己理论及技能上的不足,以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对讨论结果和项目的整个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指出项目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各自的长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总结评估中得到提高。

3.评价模式

参考学生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基本技能、方法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合作程度、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再根据验收和答辩的情况,综合后给出成绩。学生的最后成绩按论文占20%、验收和答辩占50%、平时表现占30%来进行计算。因为本专业是首次开展课外项目式教学的实践,其内容不在培养方案内,因此课外项目式教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分没有影响。但对学生的积极性有影响。台理的评价标准对课外项目式教学的进行和质量提高有促进作用,评价体系的细化还有待完善。

二、课外项目式教学的效果

项目结束后,课题组对参与项目学生的后续课程成绩进行了统计,具体情况如下:《单片机》课程平均分是68.7,参与项目学生的该课程平均分为83.6;《智能仪器》课程平均分为65.8,而参与项目学生的该课程平均分为76.6;毕业设计的平均分为77.5,而参与项目学生的毕业设计平均分为83.5。从以上成绩看出,与其他学生相比,参与课外项目式教学的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后续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可见课外项目式教学活动能够极大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就业状况来看,项目组学生就业质量相对全体学生偏高,经统计90%学生进入所在公司的研发部门。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得知,课外项目式教学持续时间较久,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设计,尝试了研发的过程,培养了专业方面的思维能力和技能,强化和巩固了专业知识体系,同时学生在项目开展中也了解了自己,提高了职业规划的能力和计划能力,项目的成果使学生能体会了设计的成就感和喜悦,培养了自信,在和小组成员的合作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三、结语

从参与课外项目式教学学生的后续课程成绩和就业状况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学和学生的发展十分有利,值得提倡和实施。此外。课外项目式教学在以下方面还可做进一步改进。

1.已完成项目的成果展示和建库课外项目式教学的成果是具备完整功能的产品,通过展示项目的成果,以达到宣传目的,实现课外项目式教学方法的推广。

学生已完成的项目可以建成库,让后期参与的学生通过阅读、分析项目库。快速获得相关知识。后期参与的学生若有好的想法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对项目库进行改进。教师在设计项目时应充分考虑项目的连续性和拓展性,鼓励项目完成情况良好的学生引导后期参与学生积极申请校级创新项目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

篇(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102

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其实质是培养学生综合的专业能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选题与制定毕业设计方案,要给学生的一个内容齐全、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的毕业设计任务书,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指导学生作品的设计进度与质量,要有效指导学生撰写成果报告书。教师只有按此路径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细心的指导才能提高设计的质量,学生也只有按此路径认真进行自己的毕业设计才能有效完成作品的设计的任务。

1 毕业设计任务书要具有明示性

学生的毕业设计路径为:学生的选题,学校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学生根据“毕业设计任务书”拟定自己的“毕业设计方案”,方案经指导教师进行可行性审核后交学生付诸实施,学生按已定的“方案”进行作品设计,作品完成后写出“毕业设计成果报告”。要想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就要依次抓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万事开头难,关键是走好第一步――选题与拟定毕业设计任务书。

1.1 选题要与专业培养的目标一致

毕业设计是专业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一门专业必修的综合性实践课程,是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综合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产教融合的有效手段。故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具有专业性,即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进行。

1.2 选题要注重对实际工作的有用

如何选用科学的毕业设计素材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分析解决单位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这是进行毕业设计的价值核心所在。故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具有有用性,即贴近社会的实际工作,从实际的各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的现状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也就是运用归谬反证案例法来进行毕业设计命题。

1.3 任务书要对学生具有指导作用

学生的选题经指导老师对其进行专业性、实用性的审核后填写毕业设计任务书报系部审批,系部综合本专业的整体情况进行再次审核同意开题的一个书面文件,该文件对学生今后的毕业设计方案的制定、毕业作品的制作与毕业设计成果的报告均应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2 毕业设计方案要具有可行性

毕业设计方案是由学生根据毕业设计任务书结合自己对选题与专业知识及专业技术的把握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的,该方案不但是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行动纲领,而且也是学院组织与检查学生毕业设计实施的重要依据。该方案主要体现为什么要设计、设计什么与怎样设计等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毕业设计的背景分析

运用归谬反证案例法来进行专业的毕业设计,首先就要对单位的专业工作的某一种典型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这一现状造成的结果进行归谬反正,从而得出设计这一方案的必要性,即简明扼要分析为什么要选该题目进行设计。

2.2 毕业设计的内容描述

这是设计方案的核心,也是进行作品设计的内容提纲,今后的专业毕业设计就要按照此内容架构来完成。该部分要注意简明扼要写出设计什么,一般设计至方案的二级标题即可。

2.3 毕业设计的技术路线

运用归谬反证案例法来进行毕业设计的一般技术路线为:顶岗实习中进行专业调研――专业理论的文献检索――资料的分析提炼――设计提纲的拟定――实践中分析探讨――完成毕业设计。

2.4 毕业设计的实施步骤及主要研究方法

运用归谬反证案例法来进行毕业设计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了解某公司的基本情况,熟悉业务、发现问题;第二步,搜集某公司的相关资料,检索相关专业理论文献;第三步,分析整理所搜集的各种资料与文献,综合提炼相关的论据在顶岗实习中进行探讨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的毕业设计。

2.5 毕业设计的进度与具体内容

要与毕业设计步骤相一致,也可分为三段,但要进一步明确每一个时间段的具体时间点与该时间段具体要完成的内容。

3 毕业设计作品要具有专业性

毕业设计作品的制作必须根据毕业设计方案来组织实施完成。毕业设计的作品是整个设计实施过程的标志性成果,作品的质量决定了整个毕业设计的水平,故在作品的设计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3.1 作品的外在形式注意规范性

作品的版面设计与排版除按照学院的统一规定执行外,作者应根据自己作品的特点将美感融入其中,特别是对于一些插图与表格要做到前后一致、标注规范。要做到封面与封里内容相符、目录与作品的标题相符、排版前后相符。

3.2 作品的内容架构注意逻辑性

作品的内容架构要注意相互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如对一个老牌制造企业以它的“成本管控”为题进行毕业设计,首先就要利用归谬会计案例反证法高度提炼与总结成本管控的现状致使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的事实;继而挖掘分析造成现状的主要原因;再次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技能在原成本管控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优化。毕业设计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逻辑递进过程,并且要特别注意三者内容的相关性。

3.3 作品的技术创新注意有用性

有用性是进行毕业设计的目的,即作品要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利。为此,在进行作品设计时首先要深入企业深度调研,了解单位的生产经营流程与制度的建设情况;再次要进行适当的、相关的文献检索,从理论上与专业技术上把握该专业问题研究的现状,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精华,增加自己毕业设计的高度与开阔毕业设计的视野。千万不能不加分析的抄袭别人的作品,千万不要将作品写成论文或者调研报告,而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设计或者优化对社会有用的方案。

4 毕业设计成果报告要具有创新性

毕业设计成果报告书是对前面三项工作的总结。它既要全面概述毕业设计的过程,又要精要总结毕业设计作品的主要内容、主要特点及设计后的收获等,它是毕业设计质量的集中体现。毕业设计成果报告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撰写。

4.1 毕业设计的过程

毕业设计是依照《毕业设计方案》的预定步骤逐步完成的,资料的来源应从毕业设计方案中提取,并且要与设计方案基本匹配。

4.2 毕业设计的收获

该部分是成果报告书的核心,主要结合毕业设计过程来写。可按下面的思路结合自己作品设计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第一,设计成果对单位产生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为了凸显设计成果有用性,作者应结合自己作品的设计背景、设计内容、设计方法与设计目标进行相关的精要的概述,重点要描述这一成果给单位或社会带来了什么样与多少的经济利益。

第二,成果的形成过程对设计者各方面能力有何提升。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从各方面培养其专业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具体可参照以下几方面去思考:

在顶岗实习与调研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了社会能力。如,受到了企业那一方面文化的熏陶,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不同的人交往,如何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

在相关资料搜寻与相关专业检索中提高了专业综合分析能力。如,在搜集单位的某些专业相关资料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自己的公关能力,而且提高了对资料的阅读、分析与取舍能力;在某专业理论文献检索过程中不但可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载体进行查找相关文献资料的方法,而且还可从广泛的相关阅读中开阔自己的眼界、激活自己的发散思维,与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将实际工作中的相关资料结合相关的专业理论去综合进行分析与探讨,这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综合分析能力;

在作品的设计过程中提高了逻辑思维与专业的写作能力。将在顶岗实习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在单位搜集相关的资料,将它提升到理论的高度科学的加以分析、探讨,再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与办法,在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有效的提高了自己的专业写作能力。

4.3 作品设计的特点

为了彰显成果的特色,要对作品的特点进行高度的有效提炼,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去考虑:

一是注重了专业性。作品在设计中结合专业实践有效地运用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再将二者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是注重了实用性。作品的主题是基于顶岗实习单位存在的问题展开的,采用了归谬会计案例反证法,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成果的运用应该会给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篇(3)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72-02

一、高职电子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

1.毕业设计时间短、毕业课题不合理。一方面:时间短。在高职院校,第六学期一般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而毕业设计无疑只能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在完成最后学期的课程学习与考试测试,留给毕业设计的时间也就大约5~7周,在这紧凑的时间内确定方案、试制样机、撰写论文和答辩,对于绝大多数的指导教师来说毕业设计已成为一种奢望,所以一般学生选课题完,指导教师都会督促学生查资料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没有奢求学生一定要做出实物。另一方面:毕业课题设置不合理:课题缺乏多样性,往往一个题目作几届,多年一贯制。同时存在着一个老师带多个学生,一个课题多名学生做,多达10人数,不可避免造成学生毕业论文存在内容严重雷同的现象,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拷贝上届学长的毕业论文,使毕业设计停留在形式上。

2.毕业设计资源紧张。当前随着高职教育的大规模扩招,而大部分院校教育资源并未按相应的比例增加,尤其是民办高职、中职升格院校尤为严重。毕业设计场地、电子制作调试设备等硬件条件不能满足一届数班电子专业毕业设计的要求。同时,在毕业设计中要时常用到电脑,而大多数学生没有电脑,一方面争着借同学电脑,而有电脑的同学也只是少数;再者,去网吧上机,没有office软件,相关毕业设计所需的软件更是没有;最后,在学校机房上机,大多数情况下是要跟全学院排队争电脑上机的,而且机房开放的时间是有限制的,正常教学时期是不开发的。然而这一切也只是停留在查找资料、撰写论文等文档处理层面,对实际电路制作、调试和试制样机等关键能力的锻炼并没有得到体现。

3.毕业设计重视度不够。一方面:时间上,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五学期,而后半学期大多数学生会积极寻找实习企业单位,为后续顶岗实习以至毕业就业作好准备。而找到实习企业的学生,大多数企业要求学生能马上留下来实习,作为试用期前的试用。而这样势必带来了学生无心认真对待毕业设计,一些学生原先从网络找到的相关材料,大量的使用“ctrl+c”“ctrl+v”复制到毕业论文中,对拷贝的内容不进行任何分析、消化和整理。另一方面:选题上,由于师生一对多的现象,且毕业设计课题的一贯性、雷同性,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同课题组中别的同学能做出来,到最后把别人的拷贝一下总能混过去的。剽窃抄袭、急功近利的不正学风严重影响着高职毕业设计的效果,同时这些不认真对待和拷贝的同学在毕业口头答辩时一问三不知。这样的毕业设计完全偏离了毕业设计的培养目标。

二、毕业专题研究

电子类高职学生在就读二年级下学期时,就会开始进行为期一年的毕业专题研究,称之为毕业专题研究(专研)。专研是在部分教学课程尚未结束,正在实施教学的同时进行的,课余时间无疑成为学生专研的主要时间。毕业专题研究时间安排表参见表1。为期一年的毕业专题研究很显然可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用于毕业课题的方案确定、试制样机、撰写论文和答辩;同时对于有限的毕业设计资源亦可采取分时、分组的有效利用,避免争抢现象。毕业专题研究通过学生自行组队,自行寻找指导老师,自行选择想要研究的题目或领域。

1.毕业专题研究目标。毕业专题研究目标在于以专业理论为基础,通过制作、实验调试及检验等过程,了解电子产品开发、设计和制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与独立设计的能力,毕业专题研究过程中大部分工作和问题由全组同学通力合作完成与解决,这是一次自我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突显团队合作的精神,而这期中指导老师则扮演协助、指导的角色。①培养学生信息资料查询综合处理的能力。②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③培养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收集的资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④训练学生自我规划和质量控制的能力。⑤训练学生研究报告撰写与口头答辩的能力

2.毕业专题实施步骤。①选择专题课题。如何选取适当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任何参照经验的,一般会出现学生特意加大课题涵盖范围,这样就可以收集到足够参考资料,但一旦着手去做,却变得无法集中到问题的关键上。故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一个适当的课题,并提供先期参考资料、案例,同时要求学生应该结合自己已具备的知识,以符合实际为最终目的,仔细推敲。②收集参考资料。参考资料收集、筛选的工作量和耗时通常会被学生所低估,对于信息搜索渠道学生也仅限于图书馆、百度和GOOGLE等常规搜索,这就给课题顺利进行造成一定的困难。故指导教师在信息收集阶段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帮助和指导,如给予直接的资源、参考信息科技期刊和专业论坛访问等。③共同研究讨论。在进行课题分析、研究讨论及思维创意活动中,学生往往会迷失在所收集的参考资料里,因为他们发现分析、总结所收集的材料比专题需求还要复杂。这就需要专题研究团队的表现,小组成员必须相互激励,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此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组织材料、从旁观察并协助,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学习合作与分工的技巧。④试制作和修正。经过专题研究团队的研究讨论,拟定实现课题的方法与步骤,并进行实际制作,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和困难则及时开展讨论并修正方案,以期趋于理想。⑤成果作品展示。成果包括简报资料、书面报告、考核的成效、上台报告及研究发现的结论等,不论以何种形式表现,皆是评价学生能力和参与程度的表现。

3.毕业专题实施流程(见图1)。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教学时,教师应先了解学生的背景,知道学生的能力和专长,和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主题的制订,并能提供资料收集的途经和方法,进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和维持学习兴趣,当学生面对挫折困难时,才能符合专题研究的教学需要,顺利完成整个专题研究的教学任务。毕业专题研究流程参见图1。

高职学校专题研究流程方面,大致包含以下项目:①学生S型分组。毕业专题研究学生分组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优秀的学生先抱团组成一对,而对于学习相对较落后的同学可能没有团队可以接纳,自身组团又存在信心缺失的现象。而在现实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环境里,工作者是没有办法依自己喜好选择同事,故必须转变学生在社交活动环境下的团队经验,须在仿真的工作环境压力下组团。因此,毕业专题研究以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与写作能力两个重要向量分组,将学生S型常态分组,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一年的毕业专题研究这样的长时间人际互动来体会团队协作和沟通的重要性。②确定专题题目。在实际的职业工作中,工作内容极少有可能是依个人兴趣而作,多数为企业主管制定的。因此多数毕业专题课题应经由教师团队讨论后决定,按照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原则,内容为真实或仿真情境中的问题,同时必须合乎毕业设计培养目标,并且具有延拓性,可以让多届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参与。③掌控与检查进度。在毕业专研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应经常地、定期地对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通过定期的进度报告可以掌控专研进程,同时还在各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的环境,有时借助他组的想法,可能会启发出更多的思路,从而产生重大的突破。

实践证明,毕业专题研究是每个学生走向社会,亲近职场的战前演练,是适应期的提前,对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提出的毕业专题研究,有效提高了我院电子类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希望有更多的同行共同参与和探讨,为提高高职毕业专题研究的质量,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焱.柳天杰.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10,36(11).

[2]Chun-Hung Lee.简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EB/OL]. [2009-5-25].省略pc.gov.tw/public/ufile/b073ad6fdded4812420f1

篇(4)

摘要:在分析目前高校“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高职院校与中小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三证书双导师制”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定向培养模式,探讨了该模式的内涵、实施内容、实施步骤和过程管理方法等。

关键词 :校企合作;三证书双导师制;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定向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51-03

作者简介:王亚盛(1959—),男,山东龙口人,威海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通信产品的研究开发与教学、专业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2011年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YBKT2011119,主持人:王亚盛)

问题的提出

(一)“双导师制”及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部分本科院校已经实施多年,由于部分院校形式主义的做法,加上企业兼职导师基本不发挥作用,双导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工作配合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导致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和效果不尽如人意。而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放在与大型企业合作开展专班教育、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等方面,与小型企业的校企合作存在很多困难。

根据《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结合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特点和学院相关专业情况,我院制定了校企合作实施“三证书双导师制”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定向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二)实施“三证书双导师制”的意义

实施“三证书双导师制”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定向培养模式,在解决目前高职在职业素质教育、实践教学指导、创新能力培养、教师职业能力、中小型科技企业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同时,还具有以下意义:(1)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使学校与企业、教师与企业、学生与企业三方面实现“零距离”接轨,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奠定坚实基础。(2)以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岗位、工作内容、产学研项目等为载体,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同时满足企业对人才定向培养的要求。(3)有利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稳定和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有利于专任教师的“三师素质”(专业教学、实践教学、职业与就业指导)、职业能力的提高。(4)促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科研、生产、质量和技术等方面得到快速提高,尽快使新产品、新技术、新管理、新工艺等进入规模化、产业化生产阶段,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证书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规格

该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满足电子信息类相关企业需求的、从事企业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时获得三个证书:高等职业教育大学专科毕业证书;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岗位(群)一致或密切相关的高级工证书或助理工程师证书;由校企合作的职业能力评定委员会和企业共同颁发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等级证书”。

(二)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目标与定位

担任双导师的专任教师,每年度考核时应获得(或具备)两个证书:(1)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岗位(群)一致或密切相关的技师、高级技师证书或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证书。(2)由职业能力评定委员会和企业共同颁发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等级证书”。担任双导师的企业兼职教师,每年度考核时应获得由职业能力评定委员会和企业共同颁发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等级证书”。

“三证书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职业能力

(一)内涵关系图

“三证书双导师制”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定向培养模式的内涵如图1所示。

学院专任导师与企业兼职导师合作完成来源于该企业的产学研项目,全过程地共同指导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参与产学研项目以及毕业设计(含毕业设计报告)等,根据企业岗位和产学研项目的技术需求情况,制定2~4门与产学研项目相关的创新性课程指导学生自学。

毕业时,考核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职业道德与素质、职业发展和技能等)、产学研业绩、创新课程学习成绩、毕业设计等综合职业能力。根据考核情况颁发“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等级证书”。

在考核学生的同时,还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要求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考核双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能力以及教师的产学研业绩、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综合职业能力。根据考核情况颁发“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等级证书”。

(二)职业能力等级证书

学生的职业能力等级证书 通过一年的实习实训与人才定向培养,经过导师工作委员会考核评价和推荐,由职业能力评定委员会和合作企业共同评定,并向学生颁发相应等级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等级证书”。证书分为一级/优秀、二级/良好、三级/合格三个等级。证书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证书名称、等级、颁发机构与盖章、颁发时间。(2)职业能力评定委员会主任、企业负责人签名,专任导师、兼职导师签名、学生签名。(3)对学生在“遵守法律规章与协议、自学与知识应用能力、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工作态度与工作方法、创新研究与探索(含毕业设计课题)、工作进步与业绩”六个方面的评价成绩。

指导教师的职业能力等级证书 第六学期末经系和导师工作委员会考评、推荐,由职业能力评定委员会和合作企业共同评定并颁发相应等级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等级证书”。证书分为一级/优秀、二级/良好、三级/合格三个等级。证书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证书名称、等级、颁发机构与盖章、颁发时间。(2)职业学院职业能力评定委员会主任、企业负责人签名,导师签名。(3)对教师在“遵守法律规章与协议、职业素质(道德)与师德、工作态度与协调、指导学生的能力与业绩、产学研工作能力与业绩、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的能力”六个方面的评价成绩。

实施过程与效果

(一)基本实施步骤

第一步,制定校企合作实施“三证书双导师制”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定向培养模式的方案,校企合作成立双导师工作委员会和职业能力评定委员会,制定工作规程和年度工作计划。

第二步,根据不同合作企业的产学研项目,招募、选拔专任导师、兼职导师,系部、企业和导师三方共同签订协议,确定各自的责任、义务等内容。

第三步,招募、选拔三年级相关专业的学生,确定需要自学的创新性课程或技术资料,学生与导师、企业签订实习协议,确定各自的责任、义务和就业等内容。

(二)实施过程管理

定期召开导师工作会议 双导师工作委员会每学期制定一份工作计划,每个月召开一次全体导师工作会议,围绕学生存在的问题、学术问题、指导方法、产学研工作、学生就业等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并根据会议情况做出相关决议、规章等。学期末和年度末,由总导师汇总各导师的工作业绩、企业和学生评价情况以及相关佐证资料,按照职业能力标准和评价办法,对导师、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并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下一年度或学期的改进方案和工作计划,使“三证书双导师制”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定向培养模式日臻完善。

工作督导 系部负责人和非专任导师(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三人组成督导组。通过访查学生、企业领导和审查相关资料等方式,对双导师工作、学生实习/学习创新、考核评价情况进行监督。

(三)实施效果与展望

目前,我院已经选择威海地区从事物联网技术应用、太阳能照明技术应用、电力数字变频器研发生产等高新技术行业的三个中小型企业进行试点。经过一个学期的试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企业积极性非常高,其中有4个产品研发、技术改进项目进入试验/验证期,使企业的产品研究与技术改进工作进程明显加快。(2)高职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复杂的工程。通过实施本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使参与项目的学生自学能力明显提高,而且其对企业的新技术掌握得也较快。由于以“教师、学生、员工”三结合的团队形式开展实习指导和产学研项目,无形中使学生受到了员工、教师和职业氛围的熏陶和影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提高较快,适应了企业的高节奏、高质量、高效率等工作要求。多数参与项目的学生对企业的感情日益加深,对就业前景非常期待。(3)专任教师在参与项目中快速掌握了新技术、新方法。如云计算技术、三网合一技术、Android系统二次开发应用、触摸屏应用技术、功率单元热学设计与散热技术、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电磁兼容设计技术等。

“三证书双导师制”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定向培养模式特别适合于高职院校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合作实施,虽然实施一个学期,但已经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和认可。目前,威海市、烟台市的多家企业正在与我们商讨实施该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改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该人才培养模式一定会在很多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得到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篇(5)

0引言

本科毕业设计作为高校本科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衡量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2014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一个重要评估要素就是抽查毕业设计(论文)的比例达到8%以上。由此可见,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好坏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质量水平高低、教学管理是否规范的重要评价内容,是对学生本科4年专业知识、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最好检验方式,更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走上工作岗位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因此,如何科学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优化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适应企业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满足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国际化要求的创新型工程人才[1],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1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与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研和多所院校教师邮件式问卷调查,我们分析汇总出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3部分。

1.1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方面

1)选题模式和选题内容。目前高校大多借助管理平台采用“教师确定题目,师生双向选择”的模式,这种教师“垄断”的选题模式使学生的选择权受限,师生缺乏直接有效的沟通,导致选题后学生发现所选题目与期望不符,进而产生懈怠情绪,而教师发现学生能力不足亦会产生敷衍以对的态度。就选题内容而言,存在内容陈旧、缺乏创新、题目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缺少工程背景等现象。

2)管理过程监督方面。虽然高校构建了毕业设计管理体系以及毕业设计指导、检查和答辩流程,但存在执行不够规范、监督机制不力等问题,使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质量难以保证。此外,本科毕业设计的实验室场所以及实验设备等物质条件也由于学校在时间、经济、精力等方面投入缩减而得不到保障。

1.2教师方面

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大量的教学任务、高强度的科研任务、超标的指导数量和高密度的集中指导,使教师的投入时间和精力难以得到高品质的保障;②指导形式自由、无明确考核方式,致使教师存在懈怠放松的现象;③在特定领域有独到见解和专业知识优势的青年博士等指导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致使实践指导能力不够。同时,青年教师未能及时接受高校指导毕业设计相关业务的培训,导致其指导不够全面深入。

1.3学生方面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就业压力使其无法安心、端正地对待毕业设计,从而存在利用网络资源抄袭、简单修改往届论文等不良现象;②忙于考研和找到工作的学生,意识不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③毕设题目与工作岗位关联不大,存在应付的现象。综上所述,只有校方教育管理机构高度重视,教师和学生正确对待,才能保障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从而向社会和企业输送高规格的人才。

2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管理质量保障机制的创新实践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研究,笔者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提出构建科学高效的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管理质量保障创新体系(简称创新体系)。

2.1前期阶段

在创新体系中,前期阶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毕业设计的质量,其创新点介绍如下。

(1)立题时间前移化。以16周为例,刨除选题、调研、开题和答辩的时间,学生真正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通常在2个月左右。为了给任务密集的毕业设计赢得时间,创新体系在第7学期的第6周开始启动师生动员大会。

(2)指导教师团队化。充分发挥地域带来的校企合作优势,打造企业骨干与学校专业教师分类联合指导团队。学校内部采用老中青结合、科研型教学型互补合作的方式。

(3)立题实际契合化。为了消除所谓选题“透明、双向”带来的盲目性,避免“兴趣、能力、任务”不匹配而弱化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现象,让学生提交能力、兴趣、意愿等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汇总、分析,让学生与相应类别的指导团队在选题前接触,做到师生沟通前期化。

(4)题目交叉真实化。为避免虚拟题目引发学生态度不端的现象,采用如下4种途径激发学生毕业设计的热情:①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②构建与已就业学生工作岗位相关的真实题目;③源自教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④教师承接的学科交叉化横向课题。

(5)任务指标明确化。学生选题之后,指导教师团队向学生下达任务书。作为毕业设计的答辩依据,要求任务书符合培养大纲要求、罗列合适的参考文献、具有明确的成果要求。

(6)开题把关严格化。在开题答辩中要严格把关,检验学生是否具备阅读必备文献、查找资料的能力,经过调研是否能够提出明确的研究方案和技术实施步骤。立题时间前移化能够消除学生寻找工作、考研复试等带来的时间不确定性。指导教师团队化既保证了团队的指导水平,又确保了毕设题目的真实性、合理性、前沿性和实用性等,还可以形成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题库。立题实际契合化则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激发学生潜能和主观能动性的氛围,帮助学生日后快速进入工作角色。题目交叉真实化保证选题的多样性,从内容方面保证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强度。任务指标明确化则让学生能够迅速了解毕设的目的、意义及难点所在,能够根据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毕设进度表。开题把关严格化重在考核学生对待毕设的态度和调研阶段付出的努力,根据成果判断是否可以进入毕业设计的实施阶段。

2.2实施阶段

在创新体系中,实施阶段是学校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监督的一面镜子,其创新点介绍如下。

(1)汇报答疑例会化。按照毕设进度表,形成“学生汇报,教师答疑”的反馈周例会。

(2)成果阶段抽查化。按照任务书的成果要求,不定期抽查学生的阶段成果,既能够保证学生通过学校的中期检查,还有利于督促学生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3)指导流程合作化。教师指导团队模拟企业项目开发的流程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式毕业设计,其中校内教师负责设计内容、论文撰写等常规工作,企业骨干参与题目选取、协调现场关系,从工程实践方面给予技术指导。

(4)过程管理动态化。毕业设计训练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随着毕业设计的进行而动态变化,包括出勤、成果、文献资料查阅、译文、编程能力、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规范程度等量化评价指标,有助于教师科学地评价学生。此外,还包括学生对指导教师的量化评价指标和学校对教师团队、学生的量化评价指标。

(5)定稿审订双重化。企业骨干负责考查毕设过程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作态度,校内教师检查论文存在的问题和错误。评阅教师主要审核学生任务完成情况、难易程度、研究成果、工作量是否饱满、行文是否规范等,若存在问题则让学生返修直至合格。实施阶段中,“反馈式”周例会和“随机”阶段性抽查相结合,有利于督促学生毕业设计的紧迫感。指导流程合作化不仅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企业骨干的指点,掌握论文撰写的规范性等,还能够让学生接轨未来工作,缩短职业转换所需要的时间。过程管理动态化则规避了教师指导随意化、学生毕业自由化的现象。定稿审订双重化是学生具有答辩资格的严审把关环节,是论文出品的关键。创新体系避免了毕业设计实施阶段被忽略的现象,通过规范过程管理和严抓落实,严保毕业设计质量关。

2.3答辩阶段

答辩环节是学生展示毕业设计工作成果的重要一环,这需要科学、合理的毕设评价体系,为毕设项目评价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在创新体系中,评价创新点介绍如下。

(1)考核依据要前后呼应。答辩环节应以任务书成果指标为依据检验学生的软件成果,包括基本的功能完整性部分和加分的系统交互性、实用性和创新性部分。

(2)论文质量要诚信规范。论文要满足率达标,论述充分且格式规范

(3)考核形式要校企相辅。校企双方组成答辩组,考核学生在展示和答辩环节的表现。此外,毕业设计答辩的评价分数应综合考虑指导教师和企业骨干给予学生的过程评价分数,主要包括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考绩分以及在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导师阶段性检查中的过程评价分数。

3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管理质量保障创新机制的实践效果

利用与中关村科技园区良好的合作关系,创新体系在实践中显现出如下优点。

3.1学生方面

(1)客观方面。真实企业项目的引入和项目化工作流程的指导,有助于学生梳理专业知识系统性和联系性,加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

(2)主观方面。契合学生需求的真实项目,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内动力。学生能够积极查阅文献资料,顺畅梳理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脉络清晰,解决专业难题的关键能力得以提升。

3.2管理方面

(1)质量监控创新化。开放前移的选题筹备、指导团队的建立、企业真实题目的引入、交叉学科题目的设立等系列创新,是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关键。

(2)质量监控完善化。常规化检查和随机化阶段性抽查,有利于监督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也有利于督促学生的毕设进度。企业骨干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实战能力的提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毕业设计的成绩趋于公平公正,更加科学规范可量化。

(3)质量监控程序化。“始端、过程、终端”三段式的创新体系全面监控整个毕业设计流程,时间节点清晰明了。阶段内部的程序化流程,有助于学校管理机构对教师、学生的考核,提升毕设的质量[2]。

3.3教师方面

(1)科研素质内涵化。学生的科研素养在教师的科研项目得以提升,其潜能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融入有助于教师科研的创新和拓展,推动教师科研素质的提升。

(2)专业能力实质化。真实项目的引入和联合企业骨干指导形式的构建,使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业务能力实质化。

3.4社会方面

(1)校企合作持久化。校企团队融洽的分工配合以及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展现出的全力以赴和积极探索精神得到了企业认可,进一步增强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入了解和信任,巩固和发展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利用教师的科研能力,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利用企业的工程经验,提高教师的实战能力,为校企双方在教学、科研和生产深度合作奠定基础。

(2)社会认可度提升。学生在为企业提供新鲜血液和劳动力的同时,获得了大量实战经验,锤炼了专业技能,体会了专业知识的魅力,提升了专业素养。通过真刀真枪的锻炼,不仅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而且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

4结语

本科毕业设计是一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综合实践环节,是检验学生“技术基础扎实、业务素质过硬,领域知识宽广”的重要阵地,是强化学生就业适应性和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其质量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尽管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但只要加强认识,严格执行“管理规范、教师重视、学生积极”三位一体的本科毕业设计创新管理体系,就一定能将本科毕业设计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40-02

依据《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本科毕业生需要一定的基础,要具有灵活地、探索性地、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以应用已经掌握的技术去重复解决某些问题为主[1]。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正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高校的扩招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唯就业率论导致的学校和学生重视程度的下降、青年指导教师本身工程实践素质的欠缺等,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了与本科培养计划发展不一致的现象,没有达到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如何在新的形式下保证和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成为教育届研究的热点[2-4]。

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过程的开始,对毕业设计最终的完成起着引领作用。一旦学生选定了的毕业设计的题目,也就大体上明确了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和技术要求,高质量的课题能有针对性地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对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基于产出教育要求下(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的毕业设计选题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当前毕业设计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OBE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OBE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实现之需要设定毕业要求,毕业要求主要是以学生解决问题,特别强调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主要追求”[5]。然而,当前许多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实际出题和选题过程中,偏离了专业培养目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问题主要体现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技术出现,而毕业设计选题陈旧,没有结合当下专业技术的发展需求;毕业设计题目中联系实际的真题少,学生往往只是在计算机上做仿真运算,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很难得到动手能力的训练;毕业设计题目综合性差,工作量不足等。

2.选题方式不灵活。在毕业选题方面,目前高校实行的主要是教师出题和学生选题相结合的方式。该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在毕业设计开始阶段由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先拟定几种题目供学生进行双向选择。但存在的问题是:受到研究方向的局限,指导教师在出题时没有针对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毕业设计内容,当学生碰到不感兴趣的题目时,只能应付了事,造成毕业设计的质量的下降。

3.选题监管不到位。虽然高校对选题立项都有规定,然而由于就业压力的影响,有的学生是由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出题,或者是由校内指导教师出题,在实习单位做毕业设计,无法进行监管,甚至出现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途换题的现象。这种毕业设计过程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题目审查流于形式、毕业设计内容与毕业设计题目及任务要求相背离。

二、基于产出的教育要求的毕业设计选题原则

OBE要求学生能够在未来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主要是以学生解决问题,特别强调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主要追求”,要体现学生在毕业时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技术等。具体来说,选题是应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符合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原则。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毕业设计选题及具体要求内容必须符合培养目标,这是毕业设计选题的基本要求。指导教师在出题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既要让学生了解基础理论的作用,又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以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在出题及制定具体要求时要使学生具备软硬件基础和系统观。硬件类毕业设计课题,要有一定的软件基础要求,软件类毕业设计课题,也要有一定的硬件基础要求。

2.坚持人才培养多样化原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各种类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调查显示,本科生毕业半年后从事的前20位高薪职业中,就有10种与计算机相关,包括互联网开发师、计算机软件应用工程师、网络设计师、计算机系统软件工程师、计算机系统工程师或设计师、计算机程序员、网络系统和数据传递分析师、其他计算机专家等[1]。因此,在毕业设计选题和要求中,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学生自身条件等,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选题。

3.选题要可行性原则,工作量和难易程度适中。由于毕业设计时间有限,因此应充分考虑所选课题的综合性、可行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如果课题过难或过于复杂,造成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违背了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初衷。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出题时,需要考虑不同素质(如学习成绩优秀、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情况,并有针对地对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要求做出说明,在学生选题后,指导学生对选题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合理安排毕业设计内容,形成可行性报告,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步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三、基于产出教育要求的毕业设计选题的建议

1.选题结合学生兴趣与特长。做毕业设计时,学生已经对所学的专业有了基本的了解,并有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题时可以采用教师出题学生选题和学生自主出题相结合的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兴趣出发,根据选题的原则和要求,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分析确定毕业论文选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提高做毕业设计的主动能动性性。

2.选题与工作就业结合。在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可以将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与就业相结合。针对在毕业设计选题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到用人单位去做毕业设计,以自己将要接触开发的产品为课题,在用人单位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就业单位技术有较深层次的掌握,还大大缩短了参加工作后的适应期。对于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来说,可以指导学生参加一些科研课题的研究或者根据学生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课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锻炼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那些既要进行毕业设计又要寻找工作的学生来说,在了解了专业就业方向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指导教师共同研究,自主选题,尽量选择与将要从事的工作内容相关的设计题目。

3.课题与科技创新活动结合。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主题,许多高校都提倡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和各种科技创新竞赛。将毕业论文选题和科技创新和科技竞赛工作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参赛学生在创作时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将科技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选题相结合。毕业设计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可有效避免毕业设计的内容老套过时、与实际脱钩的情况,有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指导教师和学生必须重视毕业设计的教学,按照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为目标进行毕业设计选题,真正发挥毕业设计选题的导向作用,达到OBE预期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蒋宗礼.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5,(5).

[2]刘正远,段玉玺,呼汉卫,等.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32).

篇(7)

2项目教学法的概述及实施步骤

2.1项目式教学的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学前教育学家莉莲•凯兹和加拿大初等教育学家查德在合著的《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项目教学法》中提出。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专业需求,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若干个项目,并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项目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这些项目可相互独立,也可共同构成一个体系。学生在完成项目的信息收集、方案设计、实验实施和结果评价等程序时都需学生自主独立完成,这一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授教学模式是以逻辑思维方式为主,学生学到的东西虽多,但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也不少,学生学起来枯燥且无实际操作性。项目教学法则将逻辑思维方式为主转向形象思维方式为主,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本着“够用”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着项目本身开展,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以及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2.2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一般可按照以下五个步骤开展,具体步骤流程如图1所示。

(1)教学任务子目标确定。

子目标的具体内容应有任课老师以书面文字的形式确定,单科教学任务可以组成一个子目标,多科教学任务可有机组合成一个子目标。各科任课老师在讨论后将子目标内容拟写成书面意见报给学校院系相关负责人。但上级审批生效后正式实施。系相关负责人审核、批准后正式生效实施。

(2)子项目(部)成立。

子项目(部)的成立,主要是帮助任课教师负责对项目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成立由院、系和企业人士组成的监督及结果评估小组,对项目实施过程和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评价。

(3)制定计划及进程。

不同的子项目活动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应在考虑现有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项目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项目方案和活动进程。

(4)师生共同实施。

子项目进人实施阶段之前,任课教师应根据子项目的实际要求要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选择相应的操作材料和工具。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快速进入项目活动状态,教师对项目内容进行一定的示范操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便可以按照实验要求一步步地仿做教师的示范。作为项目负责人,教师对活动应实行全面跟踪管理控制,巡视各个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并对学生出现的一些大的错误及时纠正,对完成情况良好的小组也要予以表扬。

(5)子项目评估和教学结果评价。

子项目完成后,任课教师应以书面的形式,将项目活动实施效果总结和教学结果自评报告上报给监督及评估小组审查。监督及评估小组在教师上交的报告的基础上,对该项目进行验收和教学质量评价,然后也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依据上述评价、评估结论,对子项目查缺补漏,不断改善优化子项目的设计方案,最终提高教学水平。

3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明确教学目的,遵循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项目教学法实施之前,学校和任课教学应首先明确项目教学法应用的基本原则和教学目的,通过应用项目教学法想要达到何种教学水平。项目教学法的首要原则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项目内容的设计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以求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做到“学以致用”。另外,任课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也要注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如工作要准时、守时,与他人的协作、交往能力、独立组织、分析、计划和实施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2)针对本专业实际需求,进行项目的设计。

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时,应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和教学目标进行项目内容与目标的设定。首先,项目立项和项目内容要符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需求,以及学术知识掌握程度来定,所选项目应是该专业领域里具有实际价值的典型产品、典型零件或典型技术工艺。例如一个机械零件的加工、一款建筑效果的3D动画设计等等。通过这样的立项方式,能够使项目更加贴近学生将来上岗工作后的实际需求,这样科学的项目设计才能对学生将来的后期实习、就职工作提供信息基础和技术能力基础。

(3)增加项目教学法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在我国实行项目教学法的院校中,多数院校只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开始实施,日常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不多。学校这么做的目的在于,以学生的毕业设计为项目内容,通过“临阵磨枪”式的一次性应用,试图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将来走入工作岗位的实际技术操作能力。但是这样的应用方式局限性很大,仅用一次性的项目教学法不利于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和教师应增加项目教学法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频率,不仅对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有所帮助,且对他们将来工作后的自我充实和新理念、新技术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篇(8)

监测评估是通过对教学过程各环节持续收集、动态跟踪、客观描述,判断整个教学过程是否按计划实施,并通过及时监控、预警及修正来确保教育质量。传统监测方法存在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巨大;数据统计繁琐、错漏率高;数据实时性、多样性差等问题。由于网络平台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开放性、便捷性,开发基于Internet的.net评估监测平台,能丰富监测手段,克服传统估计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使各监测环节当事人参与度更高,有利于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效率的提高,实现公开、系统、客观的监测活动。

1 监测评估实施流程

实施步骤1、2、3为系统前期调研分析阶段,明确参与到监测评估活动中的人和部门、明确评价目标和评判标准;实施步骤4为系统明确了业务逻辑关系与流程;实施步骤5为系统数据收集、输入环节,是系统的用户界面层;实施步骤6、7为系统分析与输出环节,为使用者提供希望获得的统计结果与数据分析。实施步骤8为下一周期评估方案优化提供灵活修改、优化的系统模块。如图1、2所示。

2 监测评估信息系统体系的运行机制

监测评估信息系统根据监测目标,对监测对象明确监测指标、收集信息、统计分析数据、验证数据、形成监测报告。通过监测结果能及时预警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帮助学校及时改进。这是一个循环过程,通过不断反馈与调整,优化与修正,确保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1)监测评估对象的教学质量状况。

(2)实时收集监测指标全面的数据。

(3)定期汇总统计监测数据,形成监测报告。

(4)形成监测报告,为评估对象了解现状及改进提供依据。

(5)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日常管理与指导提供数据。

3 .NET信息系统技术特点

.NET平台提供了一个跨语言的统一编程环境,以一种更为个性化和统一的方式完成完全不同的系统、用户、设备以及信息的连接,给程序开发人员带来了更高的可靠性、更方便简单的部署、更强的类型安全验证。.NET框架主要由、.NET Framework类库和公共语言运行时(CLR)三个部分组成。.NET平台可以帮助方便快捷的部署三层架构。基于.NET技术特性的监测评估信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完全基于浏览器界面,客户端只需安装网页浏览器,操作简单、方便,只要懂上网便能很快学会使用该软件。

(2)系统基于B/S结构,客户端零管理,避免了C/S系统维护的烦琐,降低维护成本。

(3)细分的权限管理,可满足用户不同的权限管理要求。

(4)灵活的配置,可方便自定义工作表单、环节和流程。

(5)系统将身份认证、权限分配及硬件加密狗认证有机结合起来,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6)良好的系统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为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轻松架构Internet应用。

4 系统结构体系

基于系统可扩展性的需要,在总体上遵循三层结构的同时,为提高系统效率将表示层细分为界面展现层和前端逻辑层,把业务逻辑层细分为控制层、实体层和数据访问层。如图2所示。

表示层由客户端计算机和运行在客户端的应用程序组成,用于提供丰富的系统操作界面。为充分得高数据共享与协同的效率,采用集中式数据库。为增加数据的安全性及提高业务逻辑共享,客户端只能通过访问业务逻辑层提供的服务间接访问数据库。业务逻辑层由应用服务器和运行在服务器上的Web Service服务程序构成,通过Web Service提供开放的服务。

5 监测评估信息系统基本功能模块

本系统为满足不同参与者的需求分为内部监测系统和外部监测系统。其中,内部监测系统主要由办学条件、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效果四模块构成。各模块根据日常教学与监测指标相结合设置填报要素,通过不同部门间的工作结果进行数据比对,增强效验能力、提高数据真实效。如图3所示。

(1)办学条件模块主要是对专业建设经费状况监测,定期关注专业教育经费和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的上升和下降趋势。专业设施监测重点是实验、实训室、实习实训条件、专业图书资料、人均教学资源占有量等。对实验实训条件的监测包括对校内、外实验实训面积、实验实训室总数和生均占地了面积等条件的监测。对生均占有教学资源量的监测,可以对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生均年进书量、百名学生配计算机台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训室座位数、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等进行监测。

(2)师资队伍模块主要包括专职与兼职教师监测、师资培训监测、科研监测等。对专、兼职师资监测包括对老师的质量和数据的监测,其中教师的数据监测主要通过生师比进行,师资队伍的质量主要通过对教师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技能结构等几个方面的监测来反映;师资培训监测主要关注学校投入的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数额以及教师参加国内外长、中、短期学习和进修的人数以及培训情况等。科研监测是对老师省级以上各类奖励或获奖情况进行及时的统计,关注科研、课题研究项目总数、老师、出版专著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

涉及部门:教务处、各院系、人事部门、科研处、教学监督部门

(3)课程体系建设模块主要是监测不同专业所开设课程的合理性、科学性、实用性。除了监测基础课程的合理规范,更关注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的计划、实施及专业性。包括教学制度、课程设计、编制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以及专业教材的编写与选用等。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涉及课程建设的宏观发展方向和实际应用性,重点监测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应由监测中心组织课程理论专家和行业专家对其实施监督和评价。教材监测的重点是教材建设与选用的时效性、规格和特色,时效性监测主要是为了防止使用过时教材,影响专业培养质量。如监测使用近三年新出版教材的比例、使用近五年自主编写的教材、教参等。

涉及部门:教务处、各院系、教学监督部门

(4)教学效果模块主要包括学生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起薪高低等,统计就业人数与去向,有接收单位、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升学、出国留学、参军等,再比对每年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就业数据,对就业质量进行跟踪评价;通过企业了解就业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思想道德是否达标;社会对学校认可度对生源影响高低可直观反映出学校的口碑和美誉度;通过周期性监测学生对教学满意度评价,及时了解教学质量高低;统计学校及学生各类获奖信息也可从不同角度了解办学质量及社会认可度;收录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可让监测评估专家随机抽查,了解毕业生专业能力。

6 监测评估信息系统构架与特点

将系统首页设计为门户型,整合政策制度、新闻、相关网站链接及用户登录功能,其他功能模块分布在不同的用户页面,增加系统利用率。信息平台设学校用户、专家用户、监测中心管理员用户等三个用户模块。具有学校填报、专家评议、管理员监控与管理等功能。学校用户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填报相关信息,通过信息系统上传到服务器;专家用户则可通过互联网实时查看学校上传的各类材料,进行远程评估;管理员用户拥有监控与管理的极限,可增加、修改、删除学校用户、专家用户和管理他们的权限,具有信息实时查询、统计、反馈等功能。通过网上专家评议的信息,学校可及时查看并做出修改。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性。高等职业教育是应用技术教育,它更多强调了能力培养,注重可持续性发展素质的培养,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教育模式。综观20余年来我国高等服装教育的发展历程,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和市场需求还有不相适宜的地方。

首先,办学模式与普通高等院校雷同。学习的内容是按学科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的,尽管这一体系考虑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认知的心理顺序,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但课程内容却是根据结构庞大而逻辑严密的学科顺序编排的。不仅在宏观内容的编排上,采取了各门分科课程平行展开的方式,而且各分科课程本身,即微观的内容编排也是按学科结构平行展开的。这样对学生来说,学到的知识体系虽然是较完整的,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来说,却是不完整的。这就导致许多服装专业毕业生到企业岗位上,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职业能力较差,企业不得不重新进行上岗培训。其次,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脱节而造成技能教育的重复,或者是知识和技能教育的“空白”。如何提高培养现有的生源质量,让他们充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

二、课程设置的基础

针对不同的生源制订了不同的教学计划。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按单元模式设置是教学的一大特色,在教学计划中既强化必需的理论知识基础,又突出实践技能的训练,使二者有机渗透、互为补充。实习及实际训练操作占总学时的60%—70%,并坚持技能训练四年不间断的教学方法。

根据行业岗位知识与结构形式的多样性,可按学分制的形式实施专业教学。在统一修完基础课与专业单元基础课后,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行选择专业岗位的不同方向。专业岗位方向的设置分为服装款式设计与产品企划、服装工艺设计与企业管理、服装结构设计与营销方向。这样既可充分地挖掘学生不同的专业岗位潜力,又能更大限度地满足行业发展中对不同专业岗位的需求。

三、课程的设置

1.基础能力课程

对口生源学生实行“1+4”学制。入校第一年,首先,重点加强文化基础及相关服装绘画基础教学。例如,大学语文、大学基础英语、计算机基础、素描、色彩及构成等课程。其次,在教学管理上实行对比制,在教学上实行与艺术生先不同而后同的分级教学。对口生在职高的三年中,进行了服装结构制图、服装材料基础、服装缝制工艺等部分初级专业课教学,特别是对服装缝制工艺课进行了相应的技能训练,而素描、色彩、构成等艺术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并且文化基础知识也比较薄弱。加强他们基础文化课教学和艺术基础课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

2.基础专业能力课程

艺术生的第一学年、对口生的第二学年,在基础专业能力课程的设置中,为学生构建一个专业基础平台,针对基础专业课进行重点设置。如:设置了素描写生、色彩写生、服装概论、服装材料、服装史论、服装机械原理、服装厂设计的课程,使学生从服装文化、服装市场、服装生产等环节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为专业岗位方向的划分与深入学习,提供了专业能力的基础素质。对口生相对艺术生又增设了专业素描、艺术概论两门课程,艺术生增设了服装技能训练课程。

3.专业岗位技能课程

艺术生的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上学期,也是对口生的第四学年和第五学年的上学期,针对专业岗位的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根据服装款式设计与产品企划、服装工艺设计与企业管理、服装结构设计与营销岗位方向,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按专业课题组来设置课程。设置了男装款式设计、专题设计、男装结构设计、立体结构设计、衬衫茄克衫的缝制工艺、西装旗袍的缝制工艺、服装CAD、服装电脑设计。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服装设计与产品企划方向增开了影视鉴赏、服装产品设计、形象设计、服装综合设计和视觉传达等课程。

4.专业岗位实践课程

艺术生第四学年上学期,对口生的第五学年上学期,在教学内容上将服装生产一线反馈的信息及时融入课堂中。在各专业方向的课程中,课内实践性教学环节与理论性教学环节的比例基本为7∶3。艺术生第四学年、对口生第五学年的下学期,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专业实习,以培养学生对产品设计的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沟通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积累必要的实践经验,树立学生的市场观念及创新意识。在专业岗位实践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5.毕业设计的课题项目的实施

毕业设计的课题项目,主要以指导教师根据企业、市场需求来确立。学生按不同的专业岗位方向,选择指导教师,在专业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与企业合作开发产品课题项目。课题项目的内容形式,可根据企业品牌的专营方向、定位及要求提品设计企划、款式开发、结构板型,或根据企业提供的面料来设计成品,或向企业提供市场所需调研报告。课题项目的开发与实施,真正使学生的设计与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得到市场的检验。有效地锻炼、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完成专业课题的能力。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集中制定教学考试标准,集体评定等次。

参考文献 :

[1]章建春.对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2(24):33.

[2]沈美媛,侯凤仙.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体现以人为本教学原则——上海群益职校专业模块教学实践探索[J]. 职教论坛2003(12):25.

篇(10)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不是资料的堆叠,它具有更广泛的意义,既要考虑面向专业、面向课程的教学资源,也要考虑面向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资源,还必须要支持教学活动、教学管理与评价。因此,本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面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方向,课题团队在深入企业一线调研、多所高职院校学习、交流的基础上,共同研究确定以下建设内容。

2.1专业资源

通过对行业、企业深入广泛调研、分析,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方向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对已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等进行研讨,完善和修改,确定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职业岗位需求,满足共性需求,兼顾个性需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等专业建设资源。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专业就业岗位、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人才培养方案库、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专业和就业岗位介绍包括社会经济需求、专业介绍(特色)、就业方向介绍、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表、岗位技能标准等;人才培养方案库包括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报告、不同方向培养方案库等;实践教学包括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库;专业评价包括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毕业学生调查分析情况汇总、专业评价结果;课程体系包括不同方向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库、教学进度安排表等;专业建设规划包括专业五年建设规划和实施步骤等;毕业条件包括学生毕业基本条件及学分置换管理办法。

2.2核心课程资源

课程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单元,也是资源库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由课程主讲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企业专家组成课程建设团队,每门课程确立建设负责人,确保建设质量,主要建设课程为《C程序应用与开发》、《移动互联网站设计》、《JAVAWEB应用与开发》、《Android应用开发》、《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内容包括核心课程标准库各一套;学习引导,学习方法、学习路径;每门课程的整体设计、内容选取与组织、教学安排等;每门课程的具体学习情境设计;提供每门课程的全部学习情境的电子课件、整体设计录像和学习情境教学视频、配套习题库、作业库、理论题库、实训题库、学生自主学习方案、课程考核方案库一套。

2.3实训资源

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库、课程设计库和毕业设计库,建立审核与动态更新机制,保证实训资源持续更新。主要建设内容有实训项目库、毕业设计库,包括每个实训的指导书、具体任务单、编码规范、文档规范、数据库设计规范、接口规范、实训考核方案、实训流程、实训项目范例、每个毕业设计的任务书、开题报告、功能模块分析等。

2.4企业资源

通过企业、行业提供和自行采集的方式,展示新技术、新标准等信息。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企业案例介绍,包括每个案例的开发背景、功能说明、应用情况等。开发和管理文档库,包括每个案例的可行性报告、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以及新技术动态、国家相关政策等。

2.5培训资源

根据软件行业相关职业标准,建成涵盖师资培训、学生技能竞赛、项目开发与管理、前沿技术等在内的各种培训包,面向学生和教师,主要建设教育教学技能培训资源、创业创新大赛、移动互联应用技术大赛等各类竞赛培训资源等。

2.6职业信息资源

联合合作企业,收集整理各类职业标准、行业资格证书类型、考核标准等资源。通过各高职院校就业网站、合作企业网站收集企业信息和就业信息。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类型、“双证融通”实施方案及对应考核标准、证书申报流程、企业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学习者学习档案、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就业培训信息。

2.7资源库平台

在资源库内容建设的基础上,利用学校自身技术开发力量,在企业技术专家的指导下,逐步梳理、整合内容,先设计,完成资源库平台搭建,逐步完成模块建设,再集成整库,边建边用,逐步完善与更新。资源库平台的主要功能有支持用户权限管理,根据系统设置的安全规则或者安全策略,以及用户的角色限定其可以访问的资源。通过权限管理,用户只能访问到自己被授权的资源,既方便用户查找相关资源又保证资源使用的安全性。支持用户个性化操作,能有效通过普通浏览器下载各类资源及对资源进行评价。支持对各类资源的利用率统计分析,通过分析结果确定各种资源的使用频率、用户群。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原则

为确保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达到预期建设及使用目标,资源库的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必须体现高职特性及专业方向特性,提供符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的内容结构;二是资源库的建设是以专业为单位,应围绕专业来制定培养计划、系统化设计课程体系、完善师资队伍配备及教学资源配备、展现专业建设成果等;三是做好资源库平台设计,向学生、教师、企业人员提供一个开放性、共享性、可扩展性、高可靠性的系统结构;四是建设标准规范,入库资源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应严格按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1进行建设;五是注重资源质量,资源库平台必须提供对入库(更新)资源的审核机制;六是资源动态更新,方便用户体验。

上一篇: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 下一篇: 土木工程施工重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